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341#
发表于 2013-1-23 11:36: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沈浩老师
你们用R和词云做一个中英版,玩玩! //@TT小和子:这个就是利用词频做出来的,所有的词跟他的词性建立一条边,词频为权重。但是没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算不得语义网。所以一般般~@小狐狸同志 还没你们那个“隐私管理”的好。//@ooof: //@Leon_仇雷: 找到了我们、国家、子孙后代,没看到党。

@数据分析那些事
【数据可视化】1月21日奥巴马就职演讲分词统计可视化,从这你读到什么呢? by:@ooof



| 轉發(74) | 評論(2)
1月22日22:36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3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342#
发表于 2013-1-25 10:30: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3/01/25 07:22:09
韩国流行语言的变迁
正文
评论
更多迷失上海的文章
投稿打印转发
1
字体
Mina Choi

这个冬季我第一次带大儿子回了趟韩国,我心情很激动,因为这是我出生和10岁以前一直生活的地方。所以,那感觉就像回家一样。

我在最近几次回韩国时,已经注意到了那里的变化。首先,这个国家更加富有了。韩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0美元,在世界人均GDP排行榜上,略低于日本,但已领先于西班牙和新西兰。

在我遥远的记忆中,韩国还是个苦苦奋斗的发展中经济体,现在这样的状况已经消失了。现在,首尔处处可见一幢幢光鲜亮丽的购物商场和办公楼宇,还有一间间舒适宜人的现代休闲设施,如咖啡屋、酒吧、披萨店等等。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花个相当于人民币30-35元的钱买杯咖啡,对他们来说似乎是稀松平常的事。公共交通也令我惊叹。地铁系统井然有序、运行高效,尽管相比上海的地铁略显陈旧了些,但与伦敦或纽约的地铁相比,还是有过之无不及的。

开心的是,我儿时记忆中最美好的东西仍未消失──供应美味零食的路边摊贩。很多我小时候见过的食物现在都还有卖,而且只要一两美元,例如玉米热狗串、鱼丸串烧、辣米饼等等。

但我注意到,与30年前相比最大的变化还是语言。在我小时候离开韩国前,还不会读韩国的报纸,因为那时候报纸上总会有很多汉字,而我还没开始学习汉字(那时汉字到初中才是必修的),所以,没办法读懂报纸上的整篇文章。而当我重返韩国时,发现汉字从现代韩国人的生活中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英文。现在很多字,要么是直接援引英文,要么就是用韩文转写的英文。

现在在韩国,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或者阅读有关方面的介绍,韩文和英文都是最主要的语言,而中文或日文变成了次要的语言。这在我看来很奇怪,因为很显然,韩文中的很多字都是源自汉字,要么就是直接从汉字转化而来。现在,我看到的很多标语或指示牌虽然是用韩文书写,但英文内容也占到了半壁江山,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结果,我走在首尔街头,脑袋直犯懵。例如,我会对着一个指示牌瞅半天,最后才意识到那是用韩语拼写的“shopping mall plaza”(购物广场),而不是什么我不认识的韩文字。虽然博物馆这三个字的韩语拼音是“bak mul gwan”,很接近汉语拼音“bo wu guan”,但在指示牌上,注释在韩文下面的,却是英文单词“Museum”。

我在韩国租用了一部手机,收到了一封用韩文写的邮件,上面写着“ge-ro-ber-ro-ming”,我始终没看明白,最后大声读出来才发现,那是“global roaming”(国际漫游)。

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韩国的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方面的发展)已经造就了一个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发达社会。但这种发展也带来了对英语的全盘接受。

当我向一位年长的韩国人谈及此事时,她也挺感慨。她说,现在年轻人给她发的短信她都看不懂,因为里面夹杂着她不明白的英语和网络语言。有位目前在南京一所大学任教的韩国朋友对我解释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她说,韩国学校几十年前就取消了对汉字的必修要求,学生可以自主决定要不要学习汉字。而在新的课程设置中,英语受到重视。所以,我发现韩国人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大量金钱,很多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学习英文,和我在上海看到的情况十分相似。

在这种情况下,我确实发现很多韩国年轻人的英语能力都很强,远好于他们的上一代。但年长的一代还能读写汉字,年轻一代却没有这个能力了。

现在,我回到了上海,开始认真反思这件事。没错,语言毕竟只是一种工具,有用的、不得不掌握的语言会流行,用处少、不是必须掌握的语言自然就会被冷落。但韩国流行语言的变化还是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感到惶恐,仿佛一段文化史就这样被遗憾地丢弃了。

话说回来,韩文进入韩国也不到600年。现在欧洲很多文化人还在学希腊语和拉丁语,因为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欧洲的文化和语言。我不禁好奇:30年后我们会流行说哪种或哪些语言,其背后又会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Mina Choi是韩裔美国作家,现居上海。移居中国前,在洛杉矶从事剧本创作。她已婚,有两个孩子。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http://cn.wsj.com/gb/20130125/MSH072209.asp
343#
发表于 2013-1-25 12:49: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沈浩老师
感谢分词技术,让我们触手可及!//@数据化管理: 太强了,昨天我提的需求,今天就搞出来了!。以后做词频分析就so easy,推荐下载!

@Excel大全
#Excel工具# 【词频分析工具】 想要知道奥巴马就职演讲中那些词语出现频率最高吗?用这个工具只需三秒钟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词频分析工具,利用在线的分词引擎API,快速对文章内容进行语义分析、分词统计,还可以根据词性作出判断,快来试试吧 @微盘 http://t.cn/zYzO2a9



| 轉發(21) | 評論
55分鐘前來自微盘


| 轉發(1)| 收藏| 評論


344#
发表于 2013-1-25 17:20: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沈浩老师
回复@蒋宁平:有总比没有强!人为的努力和加工,可以让精度大大提高! //@蒋宁平:嗯。中文文本处理还是有很多困难,带词性的分词工具也有待完善。 //@沈浩老师:回复@蒋宁平:我没有专用词库,主要还是通过词性去掉!特殊情况增加用户字典,字符个数,情感词库匹配方式去掉了!

@数艺智库
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讲中文版的文本分析图出来啦,对文本内容进行分词处理,提取需要的关键词运用各种可视化的方法作图,包括词云图,Tree Map图,各种堆栈泡泡图。@沈浩老师 您教给我们的东西已得到运用,但对内容意义的解释仍需挖掘。@TT小和子 @北风呼啸ing



| 轉發(42) | 評論(7)
今天14:43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345#
发表于 2013-1-26 15:5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1-26 15:57 编辑

【案例】
传播小王子(732730943)
14:09:54


人民日报微博评论的高频词,统计最高的名词是“中国”,副词是“绝不”,动词是“改革”和“监督”。因此,以此作为关键词造句的话,就是“中国绝不改革,更不要监督”。

346#
发表于 2013-1-26 19:40: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国 -  
发表日期 2013年 1月 24日 - 更新日期 2013年 1月 24日

2012央视新闻联播最常使用的10大成语榜单揭晓
中国央视大楼





作者 北京特约记者 周西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和中国广播电视年鉴,联合发布了2012媒体关注度10大榜单,其中包括10大新闻热点等19类媒体最关注榜单。与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直接相关的榜单共有5类。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其中,《新闻联播》最常使用的10大成语榜单中,〝继往开来〞和〝坚持不懈〞首次进入榜单,而〝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前所未有〞、〝长治久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来之不易〞和〝丰富多彩〞等成语继续位列10大成语榜单。



网友九州欢乐转载的文章说,榜单引来网民的关注和围观,有网友用〝胡说八道〞来为《新闻联播》作注解。也有网友列出了一份自创的10大成语榜单,包括弄虚作假、恬不知耻、指鹿为马、粉饰太平、丑态百出等。网友张建中:〝官媒新年献词不也讲了嘛:要努力说实话。 以前没说过实话,所以在新的‘继往开来’当中要说‘实话’。这透露出好些(好多)信息。〞
张建中举例说,近日富士康员工上街抗议的事情,官媒根本不报道,但对于退休金上涨100元钱的事情,官媒则全力报道,大肆忽悠,虽然这100元根本抵不上物价的上涨。此外,因拒绝转载《环球时报》社评而备受关注的《新京报》社长戴自更,近日荣获金长城传媒奖2012中国传媒年度影响力人物。
据网友川人引述《发展论坛》的报道,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十所内地顶级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传媒2012年会,上周在海南三亚举行。年会发布的媒体品牌指数总排行榜中,《新京报》虽然位列第四,但却名列全国纸媒的榜首。与此同时,现年49岁的社长戴自更则荣获2012中国传媒年度影响力人物的荣誉,其获奖评语是,有风骨者,才会真正有影响力!
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30124-2012%E5%A4%AE%E8%A7%86%E6%96%B0%E9%97%BB%E8%81%94%E6%92%AD%E6%9C%80%E5%B8%B8%E4%BD%BF%E7%94%A8%E7%9A%8410%E5%A4%A7%E6%88%90%E8%AF%AD%E6%A6%9C%E5%8D%95%E6%8F%AD%E6%99%93




347#
发表于 2013-1-28 10:59: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IBTimes中文网官微
【习近平讲话风格剖析:喜用俗语,善于穿插毛泽东诗词】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在过去的两个多月中展示了更为强烈的个人风格。就在当选总书记不久之后的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的讲话中亦随处可见即兴讲话的痕迹,口语和语气词的出现频率明显多于他的前任胡锦涛。http://t.cn/zYA5ddc



| 轉發(5) | 評論(2)
13分鐘前來自享拍微博通


348#
发表于 2013-1-28 18:30: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拨乱反正”的简体字表(至“巩”),顺便说说如何看待简化字(代前言)——纪念简化字方案颁布57周年 (2013-01-28 14:25:01) 转载

标签: 杂谈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标志着新中国的简化字运动拉开大幕。57年过去了,简化字的功过是非仍然聚讼不休。我个人向来是简化字的支持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两千多个简化字(不重复计算同偏旁部首简化大约有500多个)都一定就是最合理的、或者就都一定经得起推敲。然而,是也好,非也好,我的意见很简单:批评简化字,就应该先了解简化字。而现在大众舆论中(尤其是网络上)批评乃至全盘否定简化字的论调,却基本上都只能暴露出批评者自己对汉字渊源、发展、演化的无知和偏见。这样一些人大喊什么“简体字割裂传统文化”,坚持使用所谓“正体”(还经常用错……),实在是滑稽(当然也有些很有文化的同学喜欢用繁体,那属于个人爱好,不在此列)。

最无知的一群低端批评者,其批评完全是望文生义的附会。例如说什么“爱无心”。他们并不知道在繁体“愛”中的“心”其实是声旁结构的一部分,并不表义。《说文解字》解“愛”:“行皃。从夊聲”,皃=貌。也就是说这个字的本义是行走状,怎样的行走呢?看它的义旁“夊”(sui1),说文解为:“行遲曳夊夊”,也就是慢慢走的意思(后来被“绥绥”替代了。《诗经》:有狐绥绥,即此义)。因为留恋不舍,所以慢慢走,这就是愛从夊旁的原因——愛的原始义是舍不得、不愿意给人,谥法:“吝于赐与曰爱”。是一种占有欲。后来引申出爱情、爱恋的意思。所以说“爱情总是自私的”这话相当精确,改成“爱本是自私的”就更精确了。扯远了……总之,简化字“爱”简化了“愛”声旁的一部分,将“心”简化为一横,然后又和原来的义旁“夊”拼成一个“友”字,反而贴近了“爱”的引申义(友爱),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创造。当然,无论你认为它简化的对也好、错也好,功罪都算不到新中国头上,因为这个简化“爱”字在元代刻本里就已经出现了。而最初则有可能是行书楷化:(宋:蔡襄,《远蒙帖》)

高段一些的批评者则抓住简化字一些“副作用”。比如,他们认为简化字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字简化为同一个字,会引起歧义。“后”与“後”是最常举的例子。然则这种批评,其实并不公平。因为简化字方案的这类合并,基本有历史文献依据,是将古代本来就可以互相假借的两个字合并。以“后”“後”为例。《礼记》:“知止而后定”。这里的“后”就是假“后”为“後”的用法。而在考古出土的日常文书中,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这种用例颇多。可见汉时人早就在这么用了。再如“谷”“榖”也是常常被批评的一组合并字。但诗经“習習谷風”一句中就是假“谷”为“榖”,所谓“谷之言穀。穀,生也。生長之風也”。汉字尤其在早期,同声字、音近字互训是常见现象,见诸经典、见诸日常使用。“后後”“谷榖”应该还算不太流行的。像“冲衝”“伙夥”之类,近世以来其通用早就相当普遍了。其次,多字合并虽然增加了一字多语素的情况,但汉语这种情况本来就很多,原因也很多。例如“白”字,它表颜色的义项是原有的,表“徒劳”(如:白忙、白开心)的义项却是清朝时来自满语(baibi);再如“站”字,它表示立的义项是原有的,表station的义项却是来自蒙古语(jam),宋之前只有“驿”而没有“站”,蒙古人呼“驿站”为jam,以“站”字表之。这些一字多语素在使用中一般并不会造成什么混淆。而为这“副作用”所害的往往恰是那些第一类低端批评者……故作聪明的把“皇后”写成“皇後”、把“山谷”写成“山榖”的那些装逼犯。在日常使用中,因为都用简化字,是不会有这种副作用发生的。

更高段的批评者则确实抓住了简化字一些为了简化而简化的地方。例如:他们批评万能部首“又”。“對”“鳯”“鷄”“勧”“権”“漢”“樹”这些字的部首本来不同,统统都无厘头的用一个“又”代替,成何体统呢?这种批评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但以此怒斥新中国汉字简化方案则也不公平。首先,万能部首现象是汉字发展早已有之的现象。以隶变为例,现在很多字中都有的部首“大”字,就是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隶书造出来的一个万能部首: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8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本)

我们看到,在直承古文的篆书中,“奕”中之“大”确实是大字,而“奂”中之“大”其实是合起的两只手;“樊”中之“大”是分开的两只手;“奠”中之“大”则是桌几(供桌)之形;“莫”中之“大”则是草木之形。很显然隶变的结果使得这些字的表意、象形部分全部或部分的被破坏掉了,死忠“正体字”的人面对此情此景又情何以堪?总不至于还要高呼废隶书、复篆文吧?——历史上颇有一些腐儒是这样批评隶变的,当然他们的批评在历史的长河中连泡都冒不出几个。

隶变中的万能部首“大”,是造隶书的人图省事的结果。而简化字的万能部首“又”,也是历代人民图省事的创造:

“对”“劝”“权”字见于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
“凤”“鸡”字见于清初刊本《目莲记弹词》《金瓶梅奇书》等
“汉”字最早,汉代草书就有。
大约只有“树”字是上世纪上半叶的创造。

一言以蔽之:懒人,只有懒人,才是文化的创造者……

而且,在有些事例下,这类批评者只许古人放火、不许共党点灯的逻辑也忒霸道了些。比如“华”字。某些人伤心欲绝骂道:你连“華夏”的“華”都要简化?背叛民族啊!你知道“華”是什么意思嘛?是象形字啊,是一棵开满花的树啊,是美丽啊、是繁茂啊、是祖先对灿烂文明的自豪啊、是对后世子孙繁盛的期许啊!数典忘祖啊你们!……………………歇会儿吧。“華”就是“花”。魏晋之前就没有这个“花”字,统统用“華”(现在成语“春华秋实”还保留这个义项)。它的甲骨文确实是一棵开花的树。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嫌写的太麻烦,保留了表草木的草字头,下面换成了声旁“化”,造了个形声字“花”出来。后来“花”字大行其道,在用于花朵这个本义时反而成了正字。“華”字只在“華夏”“華丽”这些引申义中使用。哦,你古代人用声旁“化”造“花”字允许,现代人就不能用完全同样的方法对“华”字做同样的改造吗?(保留表树木义的十字底,上面用同一个字“化”作为声旁)



最高段的批评者具备足够的文字字源和流变知识。也因此,他们使用的是因果律武器,即批评简化字破坏“构字逻辑”。比如“双雙”“只隻”这两组简化字。《说文》:“隻,鳥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雙”。“隹”是个象形字,从鸟的形状演化而来,本意是短尾巴的鸟。繁体“進”也从“隹”,是用为声旁(上古两字音近)。低端简体字批评者的顺口溜里有一句“进不是越来越佳而是往井里走”,是把“隹”字和“佳”字看混了……所以低端简体字批评者基本都属于语文老师死得早,若不是适当简化了字,以他们的智识水平当文盲的概率最高。简体字都学不好却鼓吹繁体,这正是新中国以简化字普及了庶民教育、大幅度提高了全民识字率所带来的最奇葩的一个副作用。

“又”字也是象形,即右手(最早的“右”写作“又”,右手形;“左”写成“𠂇”,左手形)。“雙”“隻”都是会意字,一只手抓一只鸟就是“隻”,抓俩鸟就是“雙”。

批评者说了:你看看,本来“雙”“隻”这俩字逻辑关系这么清楚,被简化成“双”和“只”后,谁还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从文化流传及文字字源研究的角度,这种分析当然有道理也很有意思,老爷我就经常追溯一字象形、会意之源以显示渊博。然而,文字归根到底是工具、是为了使用的。在现代汉语中,“隻”的意思已经主要用来作为量词,可以有“一只”也可以有“多只”,而不强调其单的本义。它和“雙”之间已经没有了严密的逻辑关系。更何况,“隹”在隶变以后,象形的色彩已经极淡了,谁现在若是盯着“隹”字看能看出一只鸟来,我得佩服他(类似的还有“馬”,并不比简体“马”更容易看出一匹马来)。这种情况下,即使从识字的角度,让人从持一鸟还是持两鸟去理解这两个字,比之直接认识记忆“只”“双”这两个相当易写的简化字,都没什么优势。何况,“双”这个简化字造的是很不错的,去掉了两只鸟,却增了一只手。两只鸟是“双”,两只手就不是“双”了嘛?

综上所述,从最低端的语死早批评者,到最高端的因果律批评者,对于他们对简化字的种种批评加以分析之后,反而会让我们感到新中国简化字方案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除了强有力的政权保证了推行力度之外,还因为它实际上是符合汉字演变、改造的基本规律的。几乎所有简体字的创造,我们都可以在汉字千年的演化史上找到范例(而且绝非孤例),无论是多字合并(上宗同音假借、互训)、声旁替代(上宗会意->形声的变革),甚至万能部首(上宗隶变、行书楷化),皆有迹可循。当然,还是要强调:符合规律并不意味着每个个案都处置得当。现行简化字方案中确实有一些个例不那么合适(例如另一个万能部首“云”,在“坛”字中作为声旁的使用就不好,因为音并不近。不过这个字也不是新中国造的,而是民国1935年简化字表中就有的),但在简化字已经推行半个世纪,这一批简体字基本已经为十几亿人民掌握的情况下,再去对这些个例进行反调整的成本显然过高,而因为这些不尽合理的个例存在就全盘否定简化字方案,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蠢事。

关于如何了解简体字的渊源,可以推荐两本书:语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简化字溯源》,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简化字源》。


以上可以算是前言…………

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统计一下那些简体比繁体出现的更早,甚至简体反而是本字,繁体是后人叠床架屋的繁化的字。近年来简繁之争甚嚣尘上之时,我就想做这项工作。按汉语拼音为序,以上述两本书为纲,陆续做了一些,但要把500多个字中这类字全部列出来,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所以断断续续的只总结到了“巩”字而已。今后有时间再慢慢的做吧。这类字我给它们起了个总名:“拨乱反正”的简体字。

收字的原则:(1)简体字形出现在繁体字形之前,而且繁体字形与简体的本字之间有可考的衍生关系(如“雲”是从“云”繁化而来);或者(2)简体字和繁体字两字均有,但相关义项实际上是从简体字的义项引申出来的,因此简体字方为本字(如“才”和“纔”,详下)。除此之外,即使是简体字形出现的早,但它与繁体字形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字,只是后人用简体字形去训繁体字形的,一律不算(如后、後。“后”字甲骨文就有了,比“後”早,但它的本义不是先后之后,只是有时会被假借用之,“後”也不是从“后”造出来的。这样的情况我都不认为简体字将两字合并属于“拨乱反正”)。有个别字即使用上述原则也很难辨别(如“虫蟲”),我们作为特例列入供参考。

“拨乱反正”的简体字表(暂至“巩”)

表(錶):古代无“錶”字,也不将计时器或其它测量仪器称为表。西式钟表传入中国后为啥管它叫“表”,咱也没搞明白,但是这以后才造出了“錶”字。康熙字典里都还没有,最早是民国时期的《辞海》里收入。所以这个繁体字反而是个晚近的新造字。

布(佈):“佈”,是北宋时的韵书中才出现的,《广韵》:“佈,遍也”。“布”仍然是表达这个义项的通用字,所以“佈”只能算个异体字。(用简转繁工具一般都不会转成这个字,所以凡是大书“分佈”“佈满”的繁体字爱好者基本都是装逼,属于最低端的语死早型)

才(纔):这组字以其常用以及简繁体之间笔画数的超级悬殊而著称于世,也是简体字支持者嘲笑“正体字”的常举字例之一(另外比较有名的还有“欎”)。我当年头次看到“纔”这个繁体的时候就困惑不解,因为“才怎么样”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表达法,古人是得有多二逼才能把这么常用的字写成一团黑疙瘩?后来有点文化查了《说文》才知道,古人显然不这么二逼。《说文》对“才”的解释是:艸(即:草)木之初也。随后引申出了当副词用、表凡始之义的用法。所以根本就应该写成“才”。“纔”字在《说文》中也有,解释是:帛雀頭色”或“微黑色”,意思上并不搭边。《说文》又训:“纔,浅也”。因为“纔”是微黑,所以被引申为“浅”,可能进一步被引申出“仅至”之义。清朝人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称:“《说文》作才……今人借纔”。据此,“纔”是被用来作为“才”的假借字的,“才”才是本字。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事实上,表达“仅仅”的cai音字到底有没有本字,这很难说。仅从魏晋以前的资料看,被用来假借这个意思的字不止“才”、“纔”,还有“裁”和“财”。如:《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裁什二三”、《汉书.李广利传》“士财有数千”、《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干宝《晋纪》“众才七千”、《汉书.晁错传》“远县纔至则胡又已去”。这些例子中的裁财才纔全部都是用来假借的。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结论:“才”不应该算“纔”的简化字,而是与“纔”平起平坐的假借字,简体字方案在诸多假借字中选取最好写的一个,无可厚非。

虫(蟲)——特例:甲骨文和金文里都只有“虫”字没有“蟲”字。三虫叠加的“蟲”要到小篆里才有。但是,根据《说文》,虫和蟲其实是两个字。“虫”的发音是许伟切,近似于hui,有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蝮蛇的意思,后来发展出了一个更复杂的字“虺”,就读这个音;第二个义项就了不起,叫做“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虫爲象。凡虫之屬皆从虫”。也就是说,各种微小动物都可以叫“虫”,这个范围可比今天所谓的“昆虫”或“虫子”要大多了。所以后来有人管蛇叫长虫、管老虎叫大虫,盖不失“虫”之本义也。而“蟲”的发音是直中切,即今读chong2。中国最早的字典《尔雅》有解释:“有足谓之蟲,无足谓之豸”。这样看,“蟲”的义项要窄得多,指的就是有足的微小动物,大致也就是各种虫子。这样看来,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昆虫、虫子这个义项上,“蟲”是本字。但是段玉裁注却又说:“古虫、蟲不分,以虫谐声之字,多省作虫,如融、赨,是也”。融、赨(发音tong)从声旁看都应该从“蟲”,但实际上从古到今都只写一个“虫”,段玉裁的“古虫蟲不分”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所以,结论就是:“蟲”是基于“虫”而造出的一个字,而在它被造出来之后,古人也还是经常用“虫”代“蟲”,尤其是在构字的时候。

出(齣):这个繁体字是一个非常晚近才产生的、义项也非常窄的字,它专指传奇、戏剧中的一回或一场戏。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出戏”的那个量词。我估计对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繁体字训练的人来说,都不知道有这个字,而且在简体字方案中被“出”取代了,不过你敲个“一出戏”,然后用Word的简繁转换试一下就知道了。这个繁体字大概算是酸臭文人叠床架屋造字的典型。纪昀(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提到了它的来源:“传奇以一折为一齣。古无是字,始见吴任臣《字汇补》,注曰读尺。相沿已久,遂不能废”。吴任臣是何许人也?清朝康熙时候的。可见该字诞生之晚。那么在这之前,是不是“一出戏”这种说法就没有字可表达呢?非也。宋、明时期的传奇刊本中,在说到第几出的时候,用的就是“出”字!你说这吴任臣是不是有病……

从(従):这又是个非常常用的字。我们看甲骨文是怎么写的:。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甭管朝向那边,这不就是“从”么?可见简体“从”字才是本字。至于繁化的“従”字,比较接近的字体是在金文中出现的。

达(逹):《说文》以“逹”为本字,同时注解:“达,達或从大”,也即收录了“达”这个字,但认为它是“逹”的异体字。历代字书基本都是这个观点。其实这是文字史上千年冤案之一。我们看这个字的发展:
在甲骨文中,有一种写法的右半部分明就是简简单单一个“大”。“达”才是本字,而繁化成“逹”也是金文中的事。

电(電):越是那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其最初的造字法绝对是简单的。如繁体“電”这种会意式的复杂构字法,基本一看就可以断定是后世叠床架屋的累赘。甲骨文中似乎没有“电”字。但是实际上有,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的“申”字就是,即:。《说文》:“申,神也”“申,電也”。“申”是“神”的本字,它在甲骨文中的造型很明显就是闪电的形状,因此它其实也就是“电”字。从闪电这种古人看来神异现象引申出了“神”的义项。金文中出现了“電”字,是在甲骨文“申”(或“电”)的字形上加了个雨字头,以会意。因此“电”方是本字。

复(復、複):将多字简化为一个字,容易造成混淆,是反简体字者的主要攻击点之一。但就这一组字而言,这种攻击便无理可讲。因为老祖宗造字的时候,復、本就来自一个字:“复”,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复”字的意思是“行故道也”(《说文》)。所以“復”完全是它的衍生字(加了个表示“行”的双人旁会意),而“”的意思是“重衣也”(夹衣,有里子的衣服),后来引申出了“重复”的义项。如果说最早的本义“重衣也”还有新造个衣补旁的字区分一下的话,当它的本义已经消亡,而只留下“重复”的引申义时,就完全应该回归本字“复”了。因为从“行故道也”也完全可以引申出重复的意思。

个(箇、個):繁体字现在是以“個”为正,但该字其实是三个字兴中最晚出现的。《说文》:“箇,竹枚也。从竹固聲”,也就是说“箇”是竹一枚的意思。汉语最早并无量词,量词往往都是从这些表示数量单位的字演变过来的。例如“隻”本义鸟一只,引申为“一只鸟”。“箇”也是从竹一枚逐渐引申为量词(一箇竹)。那么“个”呢?它也可以作竹一枚讲,如《史记货殖列传》“竹竿萬个”,就用“个”为竹子的量词。《康熙字典》认为:“‘個’爲後人增加。从个、箇爲正”。这么看来,似乎“箇”才是本字。但是,我们看到,虽然《说文》无此“个”字,但是先秦经典中却大量存在:《左传》“齊公孫竈卒。晏子曰:又弱一个焉”,这里的“个”作“一人”解,近似于量词用法。。《周礼》“廟門容大扃七个”这里的“个”是“物数”之意,即用于数物的量词。由此可见,即使在做“竹一枚”的狭义时“个”“箇”难分其正,但作为量词讲,“个”在先秦时就有更宽广的应用,可用以数人、也可用以数物,这比“箇”可要正本清源的多了。而无论如何说,现在的所谓正体“個”,其实是“个”的俗字:郑玄《礼仪注》:“俗呼个爲個”。放着好记好认历史悠久的“个”字不用非要写成“個”,其实是喊着“传统文化”写了个大大的俗字。

巩(鞏):古人叠床架屋繁化的又一典型。金文中有“巩”字,右半部如人跪坐伸双手抱持左半部的“工”状物品。而“巩”的本义正是“抱也”。小篆就给它加了个“革”字底,不知何解。也许是抱持完了要再用皮革捆个结实?但总之,“巩”才是本字,“鞏”乃后造。

(未完 待续)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05bff010168zq.html

349#
发表于 2013-1-29 10:44: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算术本
【中国有意思的几个词之“吃”】钱缺叫“吃紧”;感情嫉妒叫“吃醋”;聚会叫“吃饭”;受不了叫“吃不消”;上班叫“混吃”;摆资格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沾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受欢迎叫“吃香”;搞特殊叫“吃小灶”;不顾别人叫“吃独食”:受伤害叫“吃亏”;没把握叫“吃不准”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350#
发表于 2013-1-31 23:21: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朝日君怎样创作晚安哦呀苏咪2013-01-30 12:17:43  浏览量:2985
  评论(0

字号:T T


摘要:晚安帖的发布始于2012年5月底,由负责指导团队发微博的编辑创作。他自幼学习书法,上学时课本上基本写满了字。而平时,只要手头有纸和笔,他都会不自觉地写起来。最初的晚安帖为轻松幽默的中日双语的日本谚语,如“娶了懒媳妇,穷了一辈子”,基本以展示硬笔书法为主。后来,帖子才渐渐发展为与时事结合并且加上汉语拼音的风格。


朝日新闻中文网主编野岛刚,经常跟员工开玩笑,编辑们称其为“刚哥”。(受访者供图)

朝日新闻中文网官方微博的晚安帖大多是手书的时政谜语,既传神又形象。

  “朝日君”来了。


2012527日,“连日本鬼子来了都没好意思说这块土地是天皇的”,这条微博让朝日新闻中文网官微迅速走红,再加上“鬼子可以转一下么”的自嘲,更是带来近七万的转发量,并一下增加了三万多粉丝。

  此前一个月,日本朝日新闻社开设中文版新闻网站“朝日新闻中文网”,并将编辑部设在东京。其中,微博团队由主编野岛刚带领,共有三名日本人、两名中国人。野岛刚中文流利,性格随和,“不严肃,在日本人中比较少见”,经常跟员工开玩笑,编辑们称其为“刚哥”。

  中国网民亲切地称他们为“朝日君”。《一个》副主编 @青年小饭称自己是朝日君的“铁粉”。

  卖萌不可耻

  他们爱调侃。日本演员矢野浩二来中国参演电视剧《盛宴》,扮演一名地下党员,发了一张依偎在女八路怀里的照片。他们“怒斥”矢野,“部分鬼子干部,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吸引,辜负了组织的信任与培养”;他们还“爆料”自己的主编“刚哥”,说他是个怕老婆的主儿。

  他们聪明,会“入乡随俗”。2012519日,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郭伯雄临时取消原定于524日访问日本的行程。当天,朝日新闻中文网发布该消息时被审核,之后修改了关键词,称“中国的那个谁临时取消了原定于24日访问日本的行程”。

  他们“纠结”于日本频繁换首相,称“我们又双叒叕换首相了”。截至发稿前,该条微博在新浪的转发量已达33614次。

  他们还与微博上人气颇高的日本女星苍井空互动。苍井空在微博发了张来华吃西瓜的照片,并感叹“很便宜,我来中国绝对买西瓜”。有人回“这下知道日本人进村为何喜欢抢西瓜了”,朝日君则回复称“最喜欢的不是抓老母鸡么?”

  但在之前,朝日君的风格并不是这样。


2011311日,日本大地震后,朝日新闻决定利用微博向中国民众传递信息。那时,他们还叫“新鲜日本官方微博”。尽管粉丝数目有所增加,大部分微博的转发与评论量却都是个位数。

  对于中国读者想要阅读什么样的新闻,朝日新闻并没有充分的数据进行衡量。同时,鉴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与日本人有所不同,如何竭力抓住读者的需要,成了朝日新闻中文网尤为重要的事。


2012年,随着更多国际媒体的中文网进入了中国,如纽约时报中文网、IBTimes中文网等,朝日新闻中文网也在当年的4月正式上线。“新鲜日本官方微博”易名为“朝日新闻社官方微博”,继续进行常规新闻发布。但风格还是比较“呆板”,应者依旧寥寥。期间除了关于日本美少女组合NMB48801条的转发量外,其他常规微博的平均转发量不足5次。

  为了使朝日微博“更加生动、人性”,“同时吸引人气”,一名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编辑开始指导整个微博团队编辑微博。2012515日,朝日新闻中文网发了第一条新闻以外的微博:“咪那桑,哦哈哟!大家早上好!东京正在下雨,但空气质量还不错,你们那儿如何?”这条微博得到逾30的评论,较之前得到的反馈有大幅度上升。

  此后,朝日君的卖萌便一发不可收。有粉丝建议其微博头像应该采用跟其报头一致的欧阳询手迹,他们回复称,“不好意思这位先生,我们走时尚路线的。”

  除了“时尚”,他们还乐于社交,广发交友帖。从南方报业集团旗下诸报刊杂志到《环球时报》,一一被他们@.他们还会引用菲茨杰拉德的名言“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第一流智力,就看他能否同时持有两种相反观点而仍能保留住行动能力”,请《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指教”。

  风格的转变使得微博的关注者以“超出预想的速度快速增加”。目前,其在新浪和腾讯两个微博的粉丝总量已经超过了100万。

  晚安·哦呀苏咪

  每晚,朝日君以一条“晚安·哦呀苏咪”的帖子总结当日微博世界里的热点。“哦呀苏咪”在日语里为“晚安”之意。每一条晚安帖都是手书的时政谜语,既传神又象形,谜底深邃且幽默。


20121224日凌晨,他们向中国网友道晚安,写了“北、南”二字。其中,“北”字的中间加了八竖,“南”字部首“十”换成了“中”。网友纷纷表示没看懂。@参考消息解读为“北方暖气片,南方电阻丝”,而朝日君的本意则是“北方开暖气,南方开空调。”

  这一天,中国普遍降温,北方下降8-18°C,而南方则是大范围阴雨天气。尽管北方气温更低,但没有暖气的南方更加湿冷难熬。

  晚安帖的发布始于20125月底,由负责指导团队发微博的编辑创作。他自幼学习书法,上学时课本上基本写满了字。而平时,只要手头有纸和笔,他都会不自觉地写起来。最初的晚安帖为轻松幽默的中日双语的日本谚语,如“娶了懒媳妇,穷了一辈子”,基本以展示硬笔书法为主。后来,帖子才渐渐发展为与时事结合并且加上汉语拼音的风格。

  除了发晚安帖,他还负责一些比较自由的评论转发。前面提到的“鬼子可以转一下么”、“我们又双叒叕换首相了”等微博,以及调侃矢野浩二和苍井空等,都出自他的手笔。

  评论转发既要轻松幽默又不能显得轻浮,分寸比较难掌握。有时卖萌过了头,主编野岛刚也会提醒这是朝日新闻的官方微博,“要有足够的紧张感”。偶尔,野岛主编也会亲自回复网友的评论。

  晚安帖的素材一般来自中国微博世界里当天最热的新闻事件,选题“更愿意选择比较硬的社会或政治新闻。”


2012127日,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赴外地考察,首站选择了深圳。当晚,朝日君的晚安帖为“习近平”。其中,整个“习”字和“近”字部首部分的“点”被加粗,构成了一个“小”字,与后面同被加粗的“平”相应。


128日的晚安帖再次夸习近平,是个巧妙的双关:“習敬平”。


129日,晚安帖第三次提到习近平:平易见人。习近平在南巡过程中未封路,也没有警卫层层包围,有网友称其车队夹杂社会车辆并上传照片至微博。网友对领导人的举动纷纷表示赞赏。

  朝日君将汉字的拆分与重组玩得游刃有余。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央视进行了“你幸福吗?”系列调查,街头采访忍俊不禁的一些回复在网络热传。这么好玩的问答,朝日君当然不会错过。2012104日的晚安帖为缺了各个部件的“幸福”。没土、没¥、没田,只剩一件衣服和一张嘴。你,幸福吗?

  去年10月,河南平坟运动被媒体披露后引发了极大争议。朝日君的晚安帖为“祖坟”二字。但是,两个汉字的头都没了,似有一部推土机开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论象形还是字义,都恰到好处地吻合了“平坟”。

  面对如此卖萌,网友惊呼其汉语功底的同时,也会调侃下他们,称“太君,你滴良心大大滴坏了。”

  除了拆分重组汉字和双关,“象形”是他们的另一个玩法。20121125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下达起飞指令的动作“航母style”掀起网络模仿热。晚安帖也来凑热闹:“走你”。汉字姿态跟“航母style”完全吻合。“走你”源于北京话,大意为“走一个”。该帖有近7000的转发量。

  《新周刊》执行总编 @封新城如此惊叹他们的创意:“会玩微博,更会玩汉字。关于汉字,我们应该在他们面前汗颜吧?”网友“和菜头”赞其“不愧是萌国呀,朝日君。”

  不过,晚安帖的选材也“不排斥比较软的娱乐或其他新闻”,也偶见轻松的调皮,如将李安导演的大热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e)改为“life is pì”;在20121221日“世界末日”那天给玛雅人差评,称其信用为0;“元芳体”在微博传得火热的时候,他们“热烈庆祝元芳咨询公司挂牌成立”。

  对于中日关系的紧张,晚安帖表现的则是幽默的自嘲。2012819日,周日,中国部分城市进行了保钓游行并高喊“抵制日货”的口号。当晚朝日君的晚安帖是“星期日”三个字,三个汉字中涉及“日”的部分都被打上叉。

  那些“或被削弱的声音”

  有时,灵感也会乍现。2012928日,晚安帖编辑跟朋友吃完晚饭正在回家的地铁上。同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薄熙来党籍、公职。而在之前的8月,薄妻薄谷开来已因故意杀人罪在合肥被判处死缓。在晃荡的车厢里,他突然来了灵感,拿出纸笔,中途下了车,在站台写下了当日的晚安帖:子瓜。网友惊呼其“对中国研究比大多数中国人还明白”。

  除了书法,画画也不在话下。去年111日的晚安帖是一幅画,上方是一戴红袖章的小人,中间写有“Beijing 2012”,最下方附有七个奥运环。为“保卫十八大胜利召开”,北京街头出现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志愿者”。巧合的是,1115日,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竟然也是七名,神奇地呼应了晚安帖的七环。

  对于被中国官方媒体忽略的新闻,他们也毫不怠慢。20121214日,河南省光山县陈棚村完全小学22名学生被一男子持刀砍伤,同一天,美国康涅狄格小学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包括20名儿童在内的28人死亡。《新闻联播》就美校园枪击案发了头条,对光山被砍伤的儿童却选择失声。当日晚安帖下面为“光”,上面是个倒置的“山”,“光山”二字合二为一又巧妙地组成一个“腚”的形状。网友解读为“光山想捂屁股没捂住。”

  这并非朝日新闻第一次关注中国儿童。20121116日,贵州毕节五名留守儿童在垃圾箱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1118日的晚安帖内容为“垃圾箱”三个字,其中“圾”的“人”部分用红色标出:小小的人蜷缩在那里,伴随的是血一般的红色。

  朝日君几乎见证了2012年中国的每起天灾人祸,晚安帖让网民听到了那些“或被削弱的声音。”平安夜,江西贵溪幼儿园班车侧翻坠入水塘,114-6岁儿童的鲜活生命就此陨落。次日的晚安帖为11名罹难儿童送上了哀悼:列出每名儿童的年龄,每个年龄上方附有一个天使头上的光环。

  尽管部分晚安帖遭删除,但是整体而言,这些帖子还是注重尺度的把握,“一般仅为描述客观事实,避免加入立场和态度。”对于删帖,主编野岛刚说,“在这方面我们尊重微博运营商的判断。”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周卫
编辑:廖洁



http://ndnews.oeeee.com/html/201301/30/19545.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