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31#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2:51: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安徽报业发行
【报社发明有驱蚊效果报纸 销量剧增30万份】由于担心蚊子叮咬的登革热蔓延,危害读者健康甚至生命,斯里兰卡的Mawbima报想出好办法:把天然香茅精融入印刷#报纸#的油墨当中,发挥驱蚊功效。这样,读者在阅读报纸的同时,可以避免自己沦为蚊虫的大餐。“驱蚊报”的推出使得该报读者瞬间剧增30万。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url]
| 轉發(2) | 評論(1)

28分鐘前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332#
发表于 2014-7-9 16:49: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国报纸出版形势严峻 去年利润总额下降11.7%

        中新网北京7月9日电 (记者 应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9日在京发布《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直指中国报纸出版形势严峻,多项指标明显下滑,其中利润总额下降11.7%。

  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全国共出版报纸482.4亿份,与2012年基本持平;总印张2097.8亿印张,减少113.2亿印张,降低5.1%;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76.7亿元,减少85.7亿元,降低8.9%;利润总额87.7亿元,减少11.6亿元,降低11.7%;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由第四位降至第五位。
《报告》指出,这反映出数字化阅读进一步普及、信息传播与获取方式深刻改变对报纸出版的冲击进一步显现。同时,不同类型报纸出现分化:全国性报纸总印数增长5.3%,总印张增长5.6%,省级与地市级报纸总印数与总印张数减少,一些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报纸总印数出现不同程度滑坡。

  与此同时,数字出版收入在全行业占比继续提升,新型数字化内容服务收入增长迅猛。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540.4亿元,较2012年增加604.9亿元,增长31.3%,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3.9%,提高了2.3个百分点。在线音乐与网络动漫营业收入增长1.5倍,继续迅猛发展。

  对此,《报告》认为,这反映出新型数字化内容服务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中发力迅猛。而电子书、互联网期刊与数字报纸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仅为7.0%,远远低于数字出版整体增速,说明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转型尚需进一步加强。

  《报告》所涉数据的统计范围包括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及出版物进出口等新闻出版业务。(完)

(原标题:中国报纸出版形势严峻 2013年利润总额下降11.7%)



33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59: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辜晓进

问题是这笔钱泡汤了。大学联盟资助一份学生报纸的传统始于1920年代,现在要放弃了。 //@王君超:5.4万磅,可以转办网络报。

@辜晓进

【欧洲最大学生报将停刊】据英国《卫报》8日报道,位于伦敦大学的《伦敦学生报》(Lundon Student)因伦敦大学联盟取消对其资助而可能停刊。该报创刊于1979年,双周四开48版,是欧洲影响力最大的学生报纸,每期发行1.2万份。此前校方曾申请给予最后一年约5.4万英镑的资助以便报纸另寻财源,但被拒绝。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url]
| 轉發(3) | 評論(3)

16分鐘前來自微博 weibo.com


[url=]
[/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12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33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09:28: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安徽报业发行
【新安晚报今天盛大改版:重新出发 自我革新】今天,我们为何还要读报?在信息提供几乎零门槛的数字时代,人们将更加执着于追求和珍惜高品质的阅读,将有选择、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视为稀缺资源,用心品鉴。今天,当您再一次打开新安晚报,会发现一切都是新的:他们改版了。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21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33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2 16:13: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研究】世界报业发展的七大趋势
2014-08-20


总得来看,当今世界报业大致呈以下七大趋势。世界报业趋势如何?这是6月8日至11日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第66届世界报业大会(以下简称大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国内媒体尤其是报业十分关心的问题。这次大会发布的两个年度报告——《世界报业趋势2014》《新闻编辑室趋势2014》,以及与会者传递的信息,对我们探知世界报业趋势打开了方便之门。

一、危机持续之势

《世界报业趋势2014》报告对我们了解世界报业趋势有重要价值。该报告对世界报业趋势的一个主要结论是,尽管印刷版和数字版共同为全球报纸读者的增加做出贡献,但是由于数字收入并没有同步增长,致使报业依然处于危机之中。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印刷版发行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根据《世界报业趋势2014》报告,总的看,世界报业印刷版发行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和成熟市场有所不同。2013年世界报业印刷版发行量同比增长2%,但在5年内下降了2%。目前全世界约有25亿人阅读印刷版报纸,8亿人在数字平台阅读报纸。在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和宽带普及率较低的国家,印刷版报纸发行量继续增长;但是在成熟市场,随着读者将注意力从印刷版转移到数字版,印刷版发行量出现长期的结构性下降。2013年,亚洲报纸(印刷版)发行量同比增加1.45%,拉美增加2.56%;北美下降5.29%,大洋洲下降9.94%,欧洲下降5.20%,中东和非洲下降1%。5年来,亚洲报纸(印刷版)发行量增长6.67%,拉美增长6.26%,中东和非洲增长7.5%;北美下降10.25%;大洋洲下降19.59%;欧洲下降23.02%。

2.印刷版广告总体呈下降趋势

世界报业印刷版广告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各个市场的情况有所不同。2013年世界(报业)印刷版广告同比下降6%,在5年内下降了13%。2013年,拉美印刷版报纸广告同比增长3.9%,但是其他地区均出现下降:亚太下降3.2%,北美下降8.7%,欧洲8.2%,中东和非洲下降1.8%。5年来,亚太印刷版报纸广告增长了3.3%,拉美增长了49.9%;北美下降29.6%,欧洲下降17.9%,中东和非洲下降21.1%。

3.数字广告增势明显,但报业依赖印刷版收入的状况将持续

世界报业数字广告增势明显,但在整个报纸收入中所占比重依然很小,因此报业依赖印刷版收入的局面依旧会持续。2013年报纸数字广告增长11%,5年内则增长了47%。尽管数字广告持续增长,但是它依然只占整个报纸收入的一小部分。全球范围内,整个报纸收入的93%仍旧来自印刷版。英国媒体培训和咨询公司TheByrnePartnership主管埃蒙?拜恩说:“报纸的主要收入仍然来自印刷版,数字收入只是我们的未来,是还没有实现的未来。”不仅如此,报纸数字广告在互联网广告总量中依然占较小部分,很多互联网广告收入进入少数公司腰包,其中大部分为谷歌所有。

4.出版收入总体呈下降趋势

2013年世界报业出版收入(包括印刷版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为163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数字相比保持稳定。但是与2008年的1870亿美元相比则减少140亿美元,明显减少。

5.对报纸出版商来说,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如何在数字平台吸引更多的受众

该报告还发现,尽管报纸吸引很大一部分互联网受众,但对出版商来说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如何在数字平台上吸引更多的受众。虽然46%数字人口访问报纸网站,但是报纸只占整个互联网消费的一小部分,只占总访问量的6%,占页面访问量的0.8%,占数字平台总时间花费的1.1%。一些报纸已经开始采取吸引受众的措施。

除了诸多消极趋势外,世界报业也有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比如,付费数字发行量大增。2013年付费数字发行量增长60%,在过去的5年里则增长了20倍。

二、新闻编辑室呈不断转型趋势

作为报业以及整个新闻业的枢纽,新闻编辑室趋势是世界报业乃至整个新闻业趋势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新闻编辑室趋势是报业趋势以及新闻业趋势在新闻编辑室的体现。这次大会讨论的的一个主要话题就是,新闻编辑室数字转型所取得的进展。《新闻编辑室趋势2014》报告所提到的全球新闻编辑室十个趋势中有以下几个趋势需要特别注意:

1.随着可穿戴设备冲击市场,移动策略再次更新

FT.com运营主管莉萨?麦克劳德说:“(台式电脑)桌面是新的印刷版,它是静止的、一维的,并且对我们的业务来讲它正慢慢变得越来越边缘化。”但是,在这个移动先行的时代,试图维持一个“不断被破坏的存在”是一种永久的斗争。随着可穿戴式新闻传递设备的到来,“移动先行”这一术语到了该更新的时候了。

2.数据与分析在新闻编辑室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关于数据与分析在编辑过程所起作用的争论在继续,但是GruppoL’Espresso(意大利最主要的出版集团之一)全国内容执行主编安德烈·亚努奇说,现在是打开灯的时候了。“数据就是灯:到底是火把还是灯塔,取决于数据的准确性和深度,以及我们读取和解释数据的能力。今天,记者以及生产内容的任何人,如果拒绝使用实时数据分析评估,那么他或她与读者的互动程度就像那些不开灯呆在黑屋子里的人一样。”

3.在线视频故事出现,成为广播公司的一个潜在挑战者

在多数新闻编辑室里,视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稳固的故事讲述平台。卫报美国版主编珍妮·吉布森说:“你几乎不会再把视频与讲故事看作是两码事,它不过是讲故事的另一方式罢了。”现在,重点是让产品特征适合点播网站和移动设备观看。根据法新社视频主管玛丽?诺伊尔?瓦莱斯的观点,“视频短片是发展趋势,其特点是简短、灵活、节奏快。”

4.全球新闻协作产生作用,它打破了国家间的壁垒

随着犯罪和腐败的全球化,协作调查新闻产生了。《新闻编辑室趋势2014》作者之一的罗森塔尔·卡尔蒙·阿尔维斯教授认为,协作调查新闻已经成为当代新闻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5.大型数据新闻报道产生影响

美国WeMedia(自称“是一家全球机构,数字时代的工作室与思想孵化器”)总编辑安德鲁·纳齐森认为,大型数据新闻报道“预示着一个潜在的在线游戏规则改变的新方向。”他指出,由卫报美国版所做的关于美国国家安全局文件泄密事件的革命性的作品,是一篇十分成功的大型数据新闻报道,它确立了此类报道的新基准。

6.主编角色在发生改变,以应对新业务新技术的挑战

今天在新闻编辑室只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就是变革。因此,主编们必须相应地改变,以承担越来越多样的职责范围。他或她不仅必须是一位专业的编辑管理者、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团队领导者,而且是一位有欲望领导创新的人,对新技术和产品有企业家的态度,甚至可能应该是一位MBA。即将就任卫报数字执行主编的阿隆?菲尔霍夫说:“主编们应该成为其新闻编辑室的改变者,为了做到这一点,大家需要知道Buzzfeed在做什么。”

此外,面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一长达120页的报告也聚焦新闻编辑室的演变。世界编辑论坛总裁埃里克·毕尔莱格说:“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继续重新定义新闻编辑室,影响我们的组织方式,吸引读者的方式,发现和核实日益多样内容的方式,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他认为,数字优先环境走向已经表明,有许多做法亟待重新考量,许多道德规范需要更新,许多新技能需要引入,以使新闻生产者保持竞争力和价值。他强调,要成功,唯一的途径是创造、创新和再造。

三、付费发展趋势

从近几年美国和欧洲的付费墙的发展状况看,付费墙是报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尽管在不同的市场进展情况有所差异。报纸过度依赖印刷版收入的局面将逐步改观,来自读者付费消费数字内容的收入会逐步增加。媒体分析师肯·多科特密切关注美国的付费墙采用情况。他发现,41%的美国报纸已经实施严格的付费访问,其中多数采用计量模式。世界报纸和新闻出版商协会“塑造新闻出版未来”项目报告《付费数字内容:旅程的开始》的作者瓦莱丽?阿尔努说,就报纸建立付费墙而言,欧洲仍然没有达到美国的水平。欧洲采用付费墙的报纸所占比例依然较低,但是这种情况将在未来两年改变,因为绝大多数报纸或者正准备推出付费墙,或者在检查其可行性。这一过程可能是长期的。迄今为止,欧洲报纸倾向于采用免费增值付费墙模式(即核心产品是免费的,但是额外功能或内容是付费的。)。以德国为例,目前近80家报纸已经采用付费墙,其中50家采用免费增值模式,只有几家采用硬付费墙(访问任何在线内容前,必须付费订阅)瑞典国际媒体研究公司RAM副总裁和创始人斯塔凡?胡尔腾也认为,付费墙将成熟,并广为接受。

显然,这一趋势对困境中的报业是一大利好。它将逐步改变报纸收入片面依赖广告、依赖印刷版的局面,来自读者付费的收入将进一步增加,甚至占据较大比重。正像肯·多科特预测的那样,(来自)读者收入的革命已经到来。

四、移动发展趋势

随着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平台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平台。因此,对于世界报业来讲,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必须开拓移动平台业务,在移动平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大势所趋。目前包括报纸在内的很多新闻出版商正在向移动平台进行业务转型。

Digital First Media(美国一家多媒体管理公司,总部在纽约)首席执行官约翰·帕顿说,移动和创新是我们要面对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我们并没有做得很好。出版商急需处理好这两件事情。帕顿说:“现在你不得不接受移动,移动不是寻常意义上的一个平台,它是至关重要的平台。现在你不得不利用这个平台。”

美国数字网络公司Deseret Digital Media总裁克里斯·李说,研究表明,大量的受众正从台式电脑蜂拥转向手持设备。因此应修改数字策略,为抓住移动机遇而做好准备。李警告,与台式电脑相关的收入处境危险,特别是陈列广告。虽然数字陈列广告依然在增长,但是移动收入增长得更快。李说:“我的观点是,赢家未必是已有玩家。移动革命将很快到来,我们不得不为此做好准备。”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全球领先的战略咨询公司之一)法国办事处负责人杰罗姆?科林说:“媒体已经走到十字路口,由于广告变化的压力,印刷版业务正在衰退,现在我们的大部分潜力在于移动业务。”Newspapers Canada(是加拿大报业协会和加拿大社区报纸协会的联合组织)营销和创新副总裁苏珊娜?雷特也认为,报纸广告的未来在移动和平板设备。肯?多科特认为,报纸当前正处于一砖一瓦地重建阶段。他称之为“转型时代”。他认为,报业(向)移动(平台转移)是下一个转型,这是世界报业的一个大趋势。

五、融合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被认为是新闻业革命性的趋势。在数字时代,对报业乃至新闻业来讲,媒介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媒介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今日美国报主编大卫?卡拉威说:“我们依然有人说‘我们应该为了印刷版保留这个(那个)’,而我说‘为什么不干脆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呢?’融合是唯一的前进方向。你不能老是维持印刷版和数字版分离状态。(因为)这样做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对广告商而言,媒介融合趋势也意义重大。NASA(英国一家全国广告销售机构,总部在伦敦)总经理加里·麦克尼什强调,印刷、数字和移动媒体融合对增加收入很重要,尤其在广告方面。麦克尼什认为,媒体融合是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观念模式,为广告商和竞争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拓展他们的品牌。

肯·多科特把媒介融合作为报业趋势之一,并称,“(媒介)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

六、合作发展趋势

在当今时代,报业要在困境中生存,要摆脱危机,要扬长避短,单打独斗是下策,而通过合作取长补短,缩小差距,是世界报业的一个大趋势。无论发展移动业务、媒介融合,还是创新,都离不开合作。

约翰·帕顿在谈到新兴科技和业务模式时说,新闻出版商容易为遗留问题所困,这些问题阻碍了其发展速度及灵活性。这就是为什么合作意义重大的原因。他说,移动业务需求此刻如此巨大,但是移动客户端研发天才缺乏。“没有合作,我不知道你怎样能把移动业务做得最好。”星传媒体集团(全球最大的品牌传播公司之一)法国区总裁卢克·特兰桑说:“在资源开放的世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他认为,对移动平台的终端用户来讲,新闻出版商必须做到三点:培养兴趣,建立忠诚,使其转变观念愿意付费。为了做到这三点,“你应当寻找合作伙伴,用新技术覆盖所有这三个方面。因为移动领域好的伙伴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业务模式,具有必要的灵活性,能够充分把握时机和速度。”

对全世界众多中小出版商来说,在多媒体转型过程中,随着市场压力逐步增加,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是其要面对的主要挑战,而合作是应对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奥地利信使报首席数字官乔治·尼姆伊说:“尽管我们经常说,小而灵活更好,但是我们大多数(小出版商)的灵活性都近似一艘大货船。”因此,小出版商必须精通合作与分享的艺术。要同纯玩家合作,同技术提供商合作,以检验新产品和创新。

七、创新发展趋势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在充满危机的报业出版环境中,创新的重要性愈加重要。通过不断创新来谋求发展,成为决定报业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报业不得不顺应的大势。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的报业,要跨越数字鸿沟,就必须要更加注重创新。

金融时报实验室主任安德鲁·贝茨说,该报在过去几年已进行了相当多的创新,现在他们的数字订户比印刷版订户更多,付费订户数量也达到了该报126年历史的最高点。贝茨说:“抱住旧模式不放决不是应对变革的好方式。”挪威网络公司DBMedialab数字主编希尔蒂格·索尔达尔说,不断创新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秘诀。索尔达尔说,今天为了成功,不断进行创新和产品开发是绝对必要的。“你必须实验、实验、实验,分析数据,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你的产品,特别是移动产品。”

在报业创新过程中,主编的角色不言自喻。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大卫·博德曼认为,在新闻业不断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一位有影响力主编的关键特征之一就是,要敢于创新,要将创新作为一个过程,而非终点。

当然,上面提到的趋势并非世界报业趋势的全部。这些趋势都有一个根本的动因,即数字技术所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因此,要探知世界报业趋势,要顺应趋势开创未来,就必须要深刻理解这个动因。正如奥地利信使报首席数字官乔治·尼姆伊所说:“如果你不每天思考你的数字之旅,那么你就会深陷麻烦之中。”

(完)

本文作者张宸,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主任编辑,文章转载于《新闻与写作》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c83cdc82d9d3135a#rd
336#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9:20: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纸“开天窗”考辨

                     作者: 王君超       来源:《中国报业》“君超专论”专栏  
[size=+0]
            人民网链接: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25/c388255-25534934.html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开天窗”,是由于新闻检查的原因而被迫抽去稿件,在版面上留下成片空白。在近现代的中国,“开天窗”一直被视为进步报人对抗新闻检查的手段。考察世界报纸发展史可以发现,“开天窗”也曾作为吸引读者参与和广告创意的手段。在网络时代,报纸电子版“开天窗”,则是对有关部门查处违禁内容的配合行为。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开天窗”既是一种世界性的版面语言,同时也蕴含着媒体与权利博弈的政治意涵。因其符合视觉传播和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因此具有正常版面难以企及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开天窗 留白  版面语言  新闻检查


      2014年7月19日,马航MH17航班坠毁的第三天,荷兰的新锐报纸NRC-Next在头版开了一个大大的“天窗”——整个版面不着一字。如果没有报头,就是一张原生态的新闻纸。


     该报是一家以深度报道和评论见长,以25-34岁的高学历青年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新锐早报,版面设计曾获2008第十届欧洲报纸设计大奖。尽管至今,该报也未对这一“天窗”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作任何说明,但它至少表明了该报编辑部对此事“有话要说”和“欲说还休”的态度,并引起了舆论的关注。新闻史和编辑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开天窗”也随之被激活。


                                             “开天窗”定义新解


        何谓“开天窗”?一般认为:“报纸版面被迫抽去稿件而形成的空缺,是报纸抗议新闻检查的一种方式,报纸为了抗议某种检查或高压,又要读者知道真相,有意在版面上留下空缺,因形同天窗,故名。‘开天窗’最早出现于清朝末年。”[1]


       1911年10月11日,《国风日报》关于武昌起义和各省宣布独立的消息被清政府警方强制抽去。次日,该报头版出现的整版“天窗”上只印了一行字:“本报得到武昌方面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阅者恕之。”但是,这是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开天窗”?仍需新闻史学界进一步考证。


      从世界新闻史的角度来看,西方有据可查的最早“开天窗”的报纸,是1690年9月25日波士顿出版的美国第一张报纸《国内外公众事件》(Publick Occurrences, Both Foreign and Domestick)。该报的创刊号(也是终刊号)只有4个版,其中第4版即是整版空白,目的是“读者可以在传阅前将自己知道的新闻写上去”。[2]其动机并非像以上定义所说,是为了“抗议检查”,而是为了发动读者写“公民新闻”。


      这种做法直至今天仍然为一些报纸沿用。例如:2007年4月17日,《郑州晚报》A05版除左侧不足一栏的位置外,大部分的版面都是空白,只在空白的顶部有几行提示性的标题文字,希望华夏子孙在此处写下拜祖的祈福语。


      还有的报纸“开天窗”不是为了抗议,也不是吸引读者的参与,而是出于新闻职业道德的考虑,虚化不宜刊登的内容。2012年5月28日,烟台《今晨6点》的头版采用一半“开天窗”、另一半写实的新颖设计,处理叙利亚的一则惨案报道。在左半版的“天窗”中间,用几行小字表达了叙利亚32名儿童惨遭炮轰,“令人震惊的惨烈图片让我们不忍选择”的编辑部态度;右半版则是烟台文化广场上2000个中国孩子一起描绘梦想。该版版面虚实结合,视觉对比强烈,传播效果明显。



       在电子报时代,报纸“开天窗”的外延又有所扩展,即不再是一种抗议的手段,而是在刊有违禁内容的报纸无法收回的情况下,为了配合有关方面的要求,而在电子版(图形版或PDF)上进行技术处理,将违禁内容直接删除,留下空白,形成虚拟的“天窗”。很显然,从“开天窗“的性质上来说,这种做法已不是“抗议检查”,而是“配合检查”或者“屈从检查”,是一种“被开天窗”。


       2009年4月28日,曾经报道“400多万别墅大火”的《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等报纸的电子版,因为删除一篇涉及某市公安局长的报道,相关版面集体“被开天窗”,也就是集体删除报纸上已经刊登的稿件,次日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



      还有的报纸将“开天窗”作为一种引人注意的手段。2013年底,法国的《解放报》在巴黎摄影博览会开幕当日“开天窗”,表达了“没有新闻摄影,报纸何其枯燥”的含义。


     但是,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开天窗”,其实质都是未能正常地履行媒体的告知功能,因此被视为“对公众新闻依赖的剥夺”。[3]以广告创意和读者参与为目的的“开天窗”当不在此例。


      至此,可以给“开天窗”下一个较为完整的新定义了。报纸“开天窗”,是指因为新闻检查被迫抽去稿件,或者为了吸引读者参与或广告创意,而在版面上留下的成片空白。因为看起来形同建筑物的“天窗”,故名。在网络时代,报纸电子版“开天窗”,则是被迫在报纸发行后,删除电子版上的违禁内容,从而在版面上留下空白。“开天窗”既是一种版面语言和吸引受众的视觉策略,同时也蕴含着媒体与权利博弈的政治意涵。


                                “开天窗”的权利博弈和政治意涵


       虽然前文将“开天窗”的外延扩大了,但是不可讳言,“天窗抗议”(blank page protest)仍是报纸“开天窗”的基本功能。在近现代的中国,报纸“开天窗”的政治意涵往往被解读为:“它预示政治上将出现万马齐暗的可悲局面,统治当局正在堵人民的口, 使人民不能利用报纸这个大众传播媒体正常地表态说话了。”[4]


      这种抗议新闻检查的功能,在近现代的中国报业史上屡见不鲜。民国时期的《西安晚报》,仅1939年前两个月,开“天窗”就达4 次之多。[5]其实,在“万马齐喑”的政治环境下,“开天窗”不仅在报界流行,也是文艺界的一景。鲁迅在《花边文学》一书中曾感慨道:“1934年不同1935年,今年是为了《闲话皇帝》事件,官家的书报检查处忽然不知所往,还革掉七位检查官,日报上被删之处,也好像可以留着空白(术语谓之‘开天窗’)了。”


      以“开天窗”闻名报界的,莫过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国统区出版的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1941年1月6日,该报因连送两篇社论被扣,便在当天社论位置“开天窗”,并有“抗战第一!胜利第一”8个大字;1941年1月18日,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新闻和评论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所禁止发表,便在头版“开天窗”,并刊有周恩来所题写的题词和诗句。3月7日,该报又刊出《中共参政员未出席本届参政会》标题,正文部分则“开天窗”。


       据笔者在台湾政治大学“民国38年前重要剪报资料库资料”的检索,此期有关中文报纸“开天窗”的记载,还有菲律宾《华侨商报》为抗议马尼拉一华侨教员被杀和非法搜查,而在1946年9月13日新闻版“开天窗”;《大众日报》1948年12月1日在头条新闻“开天窗”,并加标题戏称:“坚持长期戡乱,巩固长江防务,政府已作新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抗议性的“天窗”并非为中国报纸所独有,国外的报纸也经常采用。1980年11月8 日,澳大利亚的《世纪报》等准备刊载即将发行的一本国防与外交政策的图书内容,但在凌晨开印时突然接到政府禁令。于是,该报便将相关版面改为空白,并在“天窗”中刊以黑体大字:“本版所刊报道于今晨1:00被最高法院下令取消”。见报后,西方舆论纷纷谴责。


       2005年1月31日,俄罗斯《生意人报》由于不满法院判定其“恶意诽谤”,并向阿尔法银行赔付“名誉损失费”的判决,便在当日头版右侧开“天窗”抗议。


       如果说一家报纸“开天窗”是个体化的抗议,那么,报纸集体“开天窗”则是来自新闻人的联合抵制。2010年3月18日,作为爱沙尼亚主流媒体的《晚报》、《邮差报》、《爱沙尼亚快报》、《爱沙尼亚日报》,为了抗议由司法部长提出的一份限制新闻自由的法律草案,头版版芯全部留白。2010年10月,玻利维亚的3家主要报纸也在头版集体“开天窗”,抗议一项威胁到新闻自由的反种族主义提案。


        与纸质报纸的“开天窗”相比,报纸网络版的“天窗”体现出更复杂的媒体报道权与管理权的博弈,与纸质报纸“抗议检查”“开天窗”的含义大相径庭。2011年8月15日《大连日报》电子版头版,右边一栏出现一扇狭长的“天窗”。而当日该报头版的这一版位,则刊有《市委市政府决定福佳大化PX项目立即停产并尽快搬迁》一稿。两相对照不难推测,该文系在报纸发行后,被迫在电子版上删除的。对此,资深新闻工作者钱钢在其腾讯微博上批评道:“‘开天窗’乃民国媒体对付检查官的方法,宣示有稿被毙。没想到今天在大连反过来了,成了检查官对付读者的手段,已刊登的报道,愣是拿下……”





        2009年7月1日,《南方都市报》的电子版也开了“天窗”——第二版头条的社评《上海塌楼,政商结构比建筑结构更值得关注》被抽走,但后来该空白又被此文填充。像这种“临时‘开天窗’”的情况并不多见,体现出媒体在与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利博弈中取得胜利。


“开天窗”的传播效果



       英国摄影家基思(Keith Waldegrave)在叙述他看到沙俄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的日记时,对于其中的一个空白页如此描述道:“关于他们被处以死刑,这个‘天窗’要比任何其他的墨写文字都更掷地有声”。[6]


      “开天窗”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传播效果?


一、 视觉效果突出


        从报纸的编排手段来说,“开天窗”作为一种版面语言,运用的是“留白”的编排技巧。正如中国画“计白当黑”的说法,“留白”突出了空白在视觉传播中的积极作用。重视空白也是国际设计界的共识,尤其受到极简主义者的青睐。美国平面设计师贝丝· 唐德罗(Beth Tondreau)认为:“就设计来说,大面积留白能产生戏剧效果”,“如果想呈现权威感并且聚焦,少即是多。空间让读者知道重点是在哪里。”[7]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来看,“开天窗”使得版面出现大片“空白”,对于熟谙某一报纸正常版面的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反常性,极易产生视觉强势并引发联想。被称为“大天窗”的整版空白,这种戏剧化的视觉效果就更为明显。


        2013年10月23日,《纽约时报》连续两个版出现空白,第二个版面的底部用12磅的小字印着一个宣传《偷书贼》(The Book Thief)电影的网址。论者蒂姆?诺德(Tim Nudd)认为,这两页“天窗”虽然未印“广告”的版头,但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契合了这部影片的广告语:“想像一个没有语言的世界”。[8]

                               《纽约时报》天窗版



二、联想与刺激作用明显


       大部分“天窗”不加任何文字性的解释,难免使读者心存疑虑并触发联想,因此“阅读”该版的时间要比阅读正常版面的时间长。


        完全空白的“天窗版”可以被视为麦克卢汉所说的“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受众需要更多的感官参与和思维配合,才能解读其中的真正含义。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开天窗”也被《纽约时报》用作广告噱头。


         根据行为心理学创始人约翰 · 沃森(John B.Watson)提出的“刺激——反应”原理以及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obert Sessions Woodworth)的修正,读者的反应来自于刺激和外在环境的作用。在某一敏感时间,以“开天窗”的方式对受众予以视觉刺激,会引起其一系列的反应,包括联想、诉诸感情或行动。


        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理论则区分了“正强化”(积极强化)和“负强化”(消极强化)两种。“正强化”在“天窗”版面上不易操作,但是“负强化”意味着取消、删除版面上那些不当刺激,以免引起读者的不快情绪,从而对那些不当行为予以否定。比如,有的报纸将本来“开天窗”的空白处以广告填充,如同在“天窗”上糊了一张丑陋的“窗纸”。表面上看是完整的版面,但是由于与报纸平时的版面结构与风格相冲突,很容易被读者看出破绽。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既失去了版面空白可能引起的联想,也失去了“开天窗”的本来意义,等于为哈贝马斯批评的商业侵蚀媒体做了注脚。


三、“复合想像”强化传播效果


       “开天窗”虽可起到引发联想和心理暗示的作用,但从最终的传播效果来看,纯粹的空白有可能令联想失去方向,引发信息紊乱,不一定能达到既定效果。英国心理学家休谟(David Hume)认为,并非任何吸引力都能导致联想的形成。他认为联想具有相似性、时空接近性和因果性3个法则。根据这一理论,在空白处加上简短的提示性文字或图片,有利于读者建构“复合想像”(compound imagination),以强化“开天窗”的传播效果。如前文提到的《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开天窗”,并印有抗日口号。



        2011年7月,厄瓜多尔的《宇宙报》(EI Universo)为了抗议一个限制新闻自由的诽谤案判决,而在头版开了“天窗”。但在空白版面之下,还印有俄裔美国哲学家安· 兰德(Ayn Rand)的一句话:“当你看到腐败被奖赏,而诚实成为一种自我牺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救了。” 佛罗伦萨?毕盛 (Florence Pichon)对此评论为:“头版‘天窗’沉默无声,但它发出的却是最强音”。[9]


       2009年11月19日的《南方周末》,在头版和第二版分别留下1/3与半版的“空白”。由于该报原定刊登独家专访奥巴马及相关文章的背景,这一“天窗”被外媒认为“刻意处理成‘形象广告’”;“以技巧性方式,表达此报的立场和价值观。”[10]


       也有的报纸“天窗”不是空白,而是在空白处饰以颜色,用以表达编辑部的强烈感情。如在2014年世界杯期间,巴西在对德国的比赛中失利,巴西一家报纸在头版以黑色的“天窗”表达不满。在版面的下方还有一行调侃性文字:“当您读到这里的时候,德国队又进球了……”


       佛罗伦萨·毕盛认为:“全球的报纸都在用‘天窗’策略”,但“‘天窗抗议’很少被用得地道”。[11]如果“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开天窗”而“开天窗”,则会弄巧成拙,令人不知所云。如,某报在温州动车追撞事故的“头七”,以头版大幅留白和数字配图方式,悼念事件中的遇难者。但是,由于这一处理既非严格意义上的“开天窗”,也没有利用文字性符号明确表达编辑部的意图,导致读者解码困难。如果该版仅仅是作为一个极简的版面来设计的,完全可以诉诸更为明确的表达方式。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1]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P191-192,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第八版).展江,殷文译.P26,新华出版社,2001.


[3][9][11]http://www.editorsweblog.org/2011/07/25/when-silence-speaks-loudest-the-power-of-the-blank-front-page.


[4][5]冶铁.《陕西报业史上的“开天窗”现象》.《新闻知识》,1995年第6期, P39.


[6]http://siberiantimes.com/culture/others/features/leading-british-newspaper-photographer-was-one-of-the-first-to-see-empress-alexandras-private-diary.


[7](美)贝丝·唐德罗.《平面设计就这样就对了》.林卓君译.P18, P136-138,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13.


[8]http://www.adweek.com/adfreak/two-almost-entirely-blank-pages-todays-new-york-times-are-ad-movie-153336.


[10]田纳西新闻网.http://www.tncnnews.org/news/2009/1121/article_1384.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7b397f0102v1lo.html
33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 23:56: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田科武
黄金周期间广播一条坏消息:中国第一张由媒体创办的读书类专业报纸《文匯讀書週報》将于今年底休刊,同时保留刊名“回归母体”,明年出版的《文汇报》将于每周一推出四开八版的读书专刊《文匯讀書週報》。via @宪阁微观 @赵武平


[url=](25)[/url]


[url=](6)[/url]| 轉發(86) | 評論(23)
今天 19:13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21:21: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朱子业
@南方周末 改版】这不是南周第一次借着改版的名义瘦身了——2002年,它就大瘦了一把,美其名曰“黄金报型”,称改版后的长宽比非常接近“黄金分割”,差值只有0.0045,是国内最接近“黄金分割”的报纸。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对这个黄金报型大刀瘦窄这么多呢?而且改版词中对此一字没提,心虚?











339#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22:10: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改革新启示
2014-09-26 通达数据
文章来源:《彭博商业周刊》
撰    文:钟布(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访问教授,美国滨州州立大学传播学院终身教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关注通达数据,微信账号:tongdashuju
《纽时》的改革原则是从单纯依赖广告收入逐步转向依靠用户收费来增加营收。如果媒体不在运营策略上进行改革,这些挑战会威胁传媒业的发展,甚至生存。数据科学将是引领传媒也是走出困境的强大推力。
每天阅读《纽约时报》是不少美国知识分子的习惯,无论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他们认为,即使在新媒体时代《纽约时报》仍然代表着美国新闻业的最高专业标准。来到报社的纽约编辑部,你遇到的每一个编辑和记者都很可能是某方面的专家。该报目前雇佣了1200多名编辑和记者,可以说个个都是传媒业的精英。而在美国其他知名大报的编辑部,如《费城问询者报》,《巴尔的摩太阳报》,见到同样水准的专家型编辑、记者的机率要大打折扣。
不过,对于《纽时》的运营策略及经营水准,我并不看好。我主张,传媒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而非步其他媒体的后尘。这是因为近年来,多数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完全谈不上经营上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公司经营成败的关键越来越依赖于它们是否善于挖掘用户行为数据,并作出相应的以数据分析为指导的运营决策。这一原则当然也适用于传媒业。与互联网公司相比,传媒业的运营模式总是慢半拍。今夏对《纽约时报》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过去三年它在经营上的改革令人耳目一新。这家有着163年历史的知名媒体在学习互联网公司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该报的媒体运营转型值得传媒业同行关注和借鉴。

1.传媒困境
和所有市场化媒体一样,《纽时》在运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订户逐年减少而且无法逆转,广告商购买的报纸广告越来越少造成传统的纸媒广告收入急剧下滑,网络广告总量较小且增长缓慢。皮尤美国新闻现状报告称,美国报业2005年的纸媒广告收入为470亿美元,而到2012年只有190亿美元,下降2.5倍。美国传媒的困境其实也是世界各国传媒公司面临的共同挑战。更为糟糕的是,业界人士一致认为订户逐年减少,广告收入下滑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如果媒体不在运营策略上进行改革,这些挑战终将威胁传媒业的发展,甚至生存。
面对传媒困境,《纽时》在三年前已经开始探索转变运营战略。当时它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网络广告的收入远远低于纸媒广告的流失。一位《纽约时报》记者说,美国报纸在纸媒广告流失一美元,而在网购广告的收益只能补回一美分。既然纸媒广告下滑无法逆转,《纽时》的改革原则是从单纯依赖广告收入逐步转向依靠用户收费来增加营收。

2.三大运营举措
第一,《纽约时报》提高报纸的订费,并大力促销付费电子版。目前《纽约时报》付费墙有三种收费方式:1. 电脑加手机阅读,每周价格为3.75美元;2. 电脑加平板电脑阅读,每周收费5美元;3. 如果需要“全电子阅读”(即电脑、手机及平板电脑均可读该报),每周收费是以上两种收费的总和,即8.75美元。《纽时》这一收费墙从三年前开始设立,当时业内很少有人看好它。“没有人会付费上网看新闻”是当时的共识。但是三年后的今天,《纽约时报》的付费电子版用户已达80至100万。仅在2013年,该报付费电子版用户增长19%。
第二,《纽时》在传媒界率先设立首席信息官(CIO)。 目前《纽时》首席信息官是马克弗朗士(Maco Frons),负责报社的网站及“数字科技”部门。最近几年,《纽约时报》招聘了很多信息科技,网络技术及编程人员,其IT 部门人数已达 500 人。除此之外,该报还有一个120人产品团队,30人数字媒体设计团队,30人用户分析团队以及8人研发团队。公司还成立了商业智囊团,专门负责《纽时》及报业集团的科技信息化转轨,并利用数据挖掘直接指导公司的商业决策。
第三,也是近期最重要的一项举措。今年二月,《纽时》再开媒体先河,率先设立首席信息科学家,并聘请哥伦比亚大学运用数学副教授克里斯维金斯(Chris Wiggins)担任这一职务。值得注意到是,这个职位并非全职,维金斯仍然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但维金斯及他领导的小型数据分析团队(目前包括他本人才四个人)的贡献却至关重要。我认为,维加斯的团队将给《纽时》的未来带来最有希望的曙光。
《纽时》编辑部有众多的专家型编辑和记者,但能够进行算法设计及数据分析的学者却没有。这也是该报雇佣维金斯的原因。而《纽时》最想维金斯做的就是利用专业的数据分析方法帮助解决该报的运营问题。例如,人们为什么订阅纽约时报的纸质版或电子版?有什么办法才能留住他们?
维金斯最近对媒体说,《纽约时报》每天生产大量的新闻信息,但同时它掌握了用户如何使用这些信息的网上行为数据。他领导的数据分析团队不但要收集用户的使用数据,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并利用分析结果指导商业决策。目前《纽时》最感兴趣的策略是如何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为此,维金斯的团队的具体工作是将用户的登陆、浏览数据收集起来,然后做出算法模型,分析有什么样行为的用户可能最终续订或退订,并在退订之前留住他们。

3.《纽时》的改革效应
一些人认为,《纽时》的改革微不足道因为还没有根本扭转报社的财务困境,但它的运营改革已经引起同行的关注。IT Review 报道说,《华尔街日报》已经开展建立同类型的数据模型。巧合的是,该报聘请的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网络统计专家雷切尔舒特(Rachel Schutt)。她领导的《华尔街日报》机器学习团队以及“预测模型”项目正为该报的管理团队提供决策依据。
美国其他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也在积极探索与新兴的媒体技术公司展开合作。维金斯的多个学生已经加入这些公司。例如有维金斯学生参与的美国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最近报告说,他们制定了网络传播效力参数“virality”, 用以反映受众在网上分享某一内容的强度,而使用数据模型可以有助于新闻信息的网络传播效力。
一些评论人士也质疑《纽时》的改革是否真正卓有成效。他们指出,美国一些网络媒体如《赫芬顿邮报》及BuzzFeed现在的网上点击量及阅读量都超过《纽约时报》网站,但这些网络媒体雇佣的员工比《纽时》少很多。维金斯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网上广受网民欢迎的BuzzFeed也许点击量更高,但那不是《纽时》关注的焦点,也不是运营策略的重点。他们的运营模型重点是订户不断增长,而不看重某几篇文章是否能在网上得以病毒式的广泛传播。

纵观传媒业现状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般而言,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媒体公司应该将90% 的创新资金放在发展核心事业上,而另外10% 则是开发新的运营模型。在传媒业身陷困境深渊的今天,媒体公司的运营模型创新就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模型创新离不开数据科学。这也难怪《哈佛商业评论》称,数据科学是大数据时代的魔术师,它将成为21世纪最诱人的工作。在这里我愿意大胆预测,数据科学将是引领传媒业走出困境的强大推力。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PINYw2ZbIWl9roMvViZ
34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22:19: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左方:《南方周末》1993年停刊风波始末
2014-10-11 15:24



作者|左方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2014年第10期

        1993年,《南方周末》曾遭遇过一次停刊风波。那时,我正担任这张报纸的主编,二十年过去了,把这段历史讲出来,也只是限于一段历史而已。

《南方周末》躺着中枪


  《南方周末》被中宣部责令停刊前有个预兆,为了给《南方都市报》申办刊号,《南方日报》的总经理李民英请新闻出版总署的副署长王强华吃饭,王强华出于好意,向李民英透露一个消息,说中宣部一个领导要将《南方周末》停刊,他提醒《南方周末》今后要把好关,不要再闯乱子。李民英用电话把这个消息汇报给报社领导,报社领导很紧张,即派分管《南方周末》的副社长李孟昱和《南方周末》副主编游雁凌两人上北京摸底。他们找了龚心瀚征求意见,他是分管新闻的副部长,他说你们的报纸办得不错,我每期都带回家里,家里人都爱看,我有时候忘记带,家里人还追着要。后来去向新闻局局长徐心华征求意见,他也认为报纸办得不错,只是指出发表敏感人物的文章太集中了一些,可以分散发。所以两人回来以后,觉得是一场虚惊。


  几年后王强华退休任全国报业协会秘书长,一次开会,他和《南方日报》总编办主任陈绍儒同住一个房,在陈绍儒的询问下才将谜底揭开。他当年向李民英说的中宣部领导是徐惟诚,原因是王蒙从文化部部长的职位上下来后,文化部办的报纸《文化报》批王蒙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刚好这时《南方周末》登了一篇报道王蒙日常生活的通讯,放在报纸的左上角上,还配了一张王蒙的近照。那一天北京报摊上铺天盖地都是王蒙的像,文化部搞左的人对此气得要死,认为《南方周末》是有意和他们唱对台戏,就去向徐惟诚告状,徐惟诚是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听了他们告状就对王强华讲,广东有一家报纸叫《南方周末》,听说这张报纸很坏,你把它停了吧。王强华说不能随便停,它有正式刊号,是家百万大报,在社会上很有影响,你要停它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过了三两个月,突然省委宣传部通知《南方周末》主编和《南方日报》分管《南方周末》的副社长到宣传部去谈话,刚好这天我妈妈病危,医院通知我去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名。所以这天不在报社,由李孟昱带着游雁凌去,宣传部副部长邹启宇向他们宣读了宣传部发的《南方周末》停刊整顿通知书。当时李孟昱向邹启宇提出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来处理,不停报行不行?邹启宇说我们已经代你们请求过,中宣部没同意,你们不需要考虑了,回去再出一期,写个告读者书就停刊整顿。


  我这天从医院回来,看门上贴了一张条子,是游雁凌写的:“老左今天晚上8时开编委会紧急会议,你务必依时参加。”条子的下角游雁凌还加了一句,“你要做好思想准备”。我当时感到奇怪了,我才离开半天开什么编委会紧急会议,究竟是怎么回事,特别是游雁凌在条子下写的让我做好思想准备的话。我就赶紧给游雁凌打电话,但没有人接,往几个编委家打电话,他们的家里人都说没回来吃晚饭,我猜想是出大事了。


  后来我打电话给张向春,他说今天没回编辑部,不知道情况。不久他便给我打来电话,老左,出大事了,接你电话后我便打电话给陈微尘,她说游雁凌从宣传部回来叫大家开会,宣读宣传部发的《南方周末》停刊通知书,他读了一段就哭读不下去,还是别人代他读的。我便赶紧返回报社,问游雁凌条子为什么那样写,把我都搞傻了。他说我怕告诉你停刊,你骑自行车回报社在路上出问题,后来又怕你回来知道消息太突然,你曾中过风,我担心你再次中风,所以我让你有思想准备。晚上开编委会,李孟昱说报社社委会已经开了会,决定执行宣传部停刊整顿通知,他叫游雁凌打个电话给徐心华问问究竟怎么回事。徐心华在电话里说,停刊这个事是经丁关根同意了的,你们必须停刊。不仅是公安部告你们,让我们中宣部处理,安全部也告你们登的《白领阶层的黑色行动》一文泄密,因为牵扯到保密问题,通知停刊原因就没讲这件事。


  我想先谈谈邹启宇对停刊的态度。我们事后才知道,停刊通知是由徐心华打的电话,省宣传部是邹启宇接的电话,邹启宇说你们口头通知停刊我们很难执行,要停你们中宣部给我们发一个正式文件。徐心华说是部务会议定的,停刊的事有会议记录。邹启宇说那你就把这个会议记录传给我们,总之要有一个文字根据。徐心华说部务会议记录涉及中宣部内部的事情,不能传给你们。邹启宇说这样我们不能执行。后来徐惟诚知道这事发脾气了,打电话给邹启宇说,没有正式的文字通知,打电话你们省宣传部就可以不执行我们中宣部的指令了?邹启宇只好将停刊的事报告于幼军,于幼军指示时任新闻处处长的王春芙起草《南方周末》停刊通知书。


  停刊那年春节邹启宇来《南方周末》拜年,我接待他,冷冷地坐在他对面。他却热情地对我说,你们《南方周末》是为我们广东争了光的,我到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在阅览室看到其他省的报纸都是新的,没有人翻过,唯一《南方周末》是翻得卷起来,我作为一个主管新闻的副部长感到很自豪。但是我心里想,打我也是你,说好话也是你,故没有理睬他。到我退休的时候,他打电话给我,你要退休了,宣传部让我请你吃顿饭,你爱吃粤菜,还是吃潮州菜,还是吃西餐,还是吃川菜呢?你年龄大,川菜辣最好不吃,如果你要吃粤菜或潮州菜,我请你到广州最好的酒店去,如果吃西餐就请你到中国大酒店。我说怎么你把我当成统战对象了?他说不是这个意思。我说我从来不去参加外面的宴会。他说如果你不愿意到外面吃饭,就到我们珠岛宾馆,这是谢非请客的地方。我说你是请我一个人还是我们整个班子?他说当然请你们整个班子了。或许是因停刊这件事宣传部给我们的补偿。


  当晚编委会讨论决定如何停刊时遇到两个难题,第一个难题是告读者怎么写,若将中宣部直接抛出来他们不会批准,如果将责任全部包在身上说是我们自行决定停刊整顿,我们又不服气。第二个难题是停刊以后订户的钱怎么退。因而会上只讨论了最后一期报纸怎样出。这天晚上,我一直睡不着,我想这个通知是宣传部发的,谢非究竟知不知道。如果谢非不知道,还可以向谢非求情。我第二天一早就找刘陶社长,刘陶说谢非出国到东南亚访问去了,现在省委主持工作的是黄华华,我打了几次电话给黄华华,一直打到12点黄华华才回家,黄华华说他不知道。我说那说明宣传部的停刊通知没有通过省委,可以向谢非求情。刘陶说上面的事由我来管,你就不要过问了,我给你的任务是要稳住队伍的思想。


  接停刊通知的第二天,刚好是《南方日报》的社庆日,所有《南方日报》的前领导人都坐在庆祝会的主席台上,黄文俞招手要我上主席台。他说左方你大胆,踩到地雷了。他把话题挑起来后,丁希凌大声喊道:《南方周末》没有错误,谁停《南方周末》都是错的,我坚决反对。《羊城晚报》前总编辑许实说:左方你不要怕,整顿之后你们再复刊时,你们发行不是一百万而是两百万。


  陈越平是宣传部老部长,文革时期曾任《南方日报》革委会副主任,他说《南方周末》我期期都看,怎么我的水平就看不出有问题呀?老同志都在支持我们,但我只回答一句话,我们也有错,我们会总结经验教训,便从主席台下来。

关于两篇“涉案”文章


  庆祝会结束后我们开编辑部全体会议,我见同事们的脸色都很沮丧,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我以电台天天广播的一句广告词“戴表戴乐都,时间刚刚好”做开场白,我说这时停刊的时间刚刚好,我还有一年零几个月就退休了,我在任时停报,最多人家骂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一年半之后我交班给你游雁凌,人家就会说左方主持这么多年没出问题,怎么一到你手上就停刊,游雁凌装跳楼状说,那我只好就从十二楼跳下去,大家都笑了,整个会场气氛缓和下来。


  正在这个时候,保卫科来人找我,说省安全厅派人来要见我。我就下去,安全厅来的是一位老同志,和我年龄差不多,还有一位年轻人。他对我说,国家安全部打电话说你们发表的《白领阶层的黑色行动》泄密,要我们来调查,你先谈谈这篇文章的刊登过程。我说我看大样有个习惯,先是粗读,粗读完之后才拿红笔细改,我粗读时发现稿里讲北京外商服务公司是安全部办的,便把责任编辑徐列叫来,我说这句话是保密的怎么能见报?徐列说这事在北京连的士司机都知道还保什么密,我说全世界都知道新华社香港分社是中共香港工委,能登报吗?这篇稿牵扯到安全部,你要问清楚作者,消息来源谁提供的,送审没有。后来徐列拿张传真给我,上面有公安部部长批示:同意刊登。徐列说作者是《北京日报》的大腕记者,稿件是公安部和劳动部两个部长要他采写的,因为白领们要给外商服务公司每月交费,许多给外商打工的白领都避开安全部办的这个公司,结果有外商黑白领的,也有白领黑外商的,而出现的问题都要公安部和劳动部处理,所以两个部长要记者采写这篇稿,并指定要交《南方周末》刊登。我听后说那就登吧,大样我不再看了,错就错在我忘记叫徐列画掉这句话。


  安全厅那位老同志讲,我是《南方周末》的忠实读者,不管出差到哪里,一到礼拜六都记得一件事,买一份《南方周末》,你们这稿当时我也看过,事实没有问题,问题只是出在这句话,是属机密性质的,我会尽量给你们美言,但是安全部一定要下令抓你的话,我们也没办法。依照安全法可以关十五天到二十天,这事情对我的精神压力比停刊严重得多。这天晚上我睡到半夜突然被警车声惊醒,再也睡不着了。我想如果我不把事情告诉家人,真被抓起来,家里人不知道原因一定很害怕,如果告诉了,家里一定也很紧张,我白天处理工作已经够紧张的了,晚上回到家连个放松的地方都没有,后来我就偷偷告诉女儿,如果我被抓,你就告诉妈妈当我出差两三个星期,找我谈话的安全厅同志是《南方周末》的忠实读者,和我谈话时还请我抽了两支中华牌香烟,他们会善待我的。


  回过头来谈谈《袭警案》这篇文章,作者是江西省铁路局的一个作家,此人和公安部门关系密切,曾出版过一本关于公安破案的报告文学集,游雁凌曾到江西向他组稿。这篇稿最初看到的是陈朝华,他认为很有可读性,建议发表,便交给游雁凌,游雁凌看完稿后,叫谭庭浩给作者打电话核实稿件的真实性,谭庭浩先给作者的工作单位打电话,回答是省作协让他到下面深入生活去了,再给江西省作协打电话,作协的人说不知道他到哪里深入生活,再打电话到作者妻子工作的工厂,他妻子说丈夫四处流动,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也不知道何时回来,游雁凌、谭庭浩、陈朝华三人商量后,认为稿件是用复写纸写的,很可能一稿多投,如果我们登晚了会被人先刊登,便决定刊登。


  刊出后省公安厅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说公安部有个副部长是你们《南方周末》的读者,他对你们刊登的《袭警案》这篇文章很感兴趣,想知道案发在哪个派出所。游雁凌就给作者打电话,这时作者已深入生活回来,他说故事是从一个公安人员口中听来的,他也不知道是哪个派出所。游雁凌问,你稿上的细节都是虚构的吗?作者承认是虚构的。游雁凌一听就火了,我向你组稿时就对你讲清楚,我们的《人与法》是个新闻版,不允许虚构,你要向我们编辑部写检讨,并向读者道歉,我们要将你的检讨登在报上。后来游雁凌将作者的检讨登在报上,并在上面加了个《本报郑重声明》,声明《人与法》是个新闻版,不允许虚构,是作者欺骗了我们,并对我们编辑部把关不严向公安部门和广大读者致歉,那位公安部副部长正是从报上看到我们的声明,知道是篇假新闻才向中宣部告状的。


  事情发生的全过程我都在美国访问,我对这个事情是没有责任的。事情发生后我就对李孟昱和游雁凌说,你们一个是《南方日报》的接班人,一个是《南方周末》的接班人,而我还有一年多就退休了,《袭警案》失实一事的责任全包到我身上。他们两人都坚决不同意,表示各自承担应负的责任。我说你们是政治家吗?中宣部要整的是《南方周末》主编,就算我这次逃过一劫,今后也是在劫难逃,难道我们三个人抱在一起跳楼,你们将来接了班,可以多关照一下我嘛,此事了不得就是要我停职提前退休,此外还能对我怎么样?


  当晚我去刘陶家向他汇报,我说李孟昱和游雁凌都认为《袭警案》一文情节巧合太多,怀疑内容有虚构成分,不同意刊登,是我认为该稿可读性强,为了追求发行量坚持要登,责任全部在我。刘陶也知道我当时在美国,讲这番话目的是为《南方日报》保住两员大将。刘陶说口说无凭,你要写成文字给我,而且你写的检查不是给我的,是给省委宣传部的,你要想好才写。我说没问题,我早想好了,明天就将检查交给你。

林若仗义执言,谢非拍板保《周末》


  社庆那天晚上,前副社长黄每坐在大院门口等我下班,他说庆祝会散会之后老同志开了个座谈会,刘陶有没有向你传达我们老同志的意见?我说没有啊,我没见过刘陶,他说我坐在这里等你是要给你传达的。会上所有的老同志都发言了,一致认为《南方周末》是办得好的,中宣部因为一篇失实稿子就停刊不能接受。林若是前任省委书记现任省人大主任,文革时在《南方日报》当过革委会副主任,所以也来参加社庆,他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说,什么文章那么严重,因为一篇文章要停刊,把文章拿来给我看。他看完以后说,你公检法做的坏事少吗?我们揭露一个小警察揭露错了又怎么样。我们广东现在的领导就是不敢顶,我们不停刊他们能怎么样?黄文俞接过话题讲,你是大官,你口硬,像我们这样的秀才遇到这样的事情只有写检讨的份儿,但是刘陶我告诉你,停刊告读者书必须要谢非签名以对历史负责,谢非不签名你们就不要刊登。黄文俞这几句话分量也是很重的,不愧是个老报人。你不要以为我们这班老人在说闲话,是广东新闻界老一代共产党人都在支持你们,你应该感到光荣。


  黄每接着问我,你知道停刊整顿之后是个什么结果吗?我说我知道结局就是我下台。黄每说你有这个思想准备就好,我今天为什么在这里等你,是因为听到你在主席台上始终讲一句话,我也有错,我会总结教训,我听后很高兴,左方终于成熟了。我已接近退休年龄,在老领导眼里我才成熟,实在成熟得太晚了。


  停刊通知书发出后的第三天,刘陶打电话叫我去他的办公室,当时李民英也在办公室和刘陶商谈工作。刘陶对我说,谢非有指示来,报纸不用停了。谢非指示说,看一家报纸首先要分清它是好报还是坏报,如果是一家好报,哪怕一篇、两篇、三篇、四篇、五篇、六篇文章有错,报纸也不应该停,我认为《南方周末》是家好报,中宣部对《南方周末》编辑部怎么处理都可以,但报纸不能停。谢非同时指示《南方周末》要争取主动,要在报上写篇本报编辑部文章,承认失实公开检讨错误,并指示于幼军和《南方日报》分管的领导、《南方周末》的主编一起赴京,向丁关根承认错误。


  刘陶向我传达谢非的指示后,他补充说谢非的指示并非保《南方周末》这么简单,谢非站得高看得远,他是从大局出发做这个指示的,你要从这个高度来理解谢非的指示。我听不明白刘陶的意思,见李民英也用惊讶的眼光望着刘陶。我想如果由我要求刘陶做解释刘陶可能不讲,我走后李民英肯定会问刘陶,不如事后再向李民英了解情况。


  晚上我给李民英打电话,李民英说我走后他果然问了刘陶,刘陶说谢非是专门派他的秘书从东南亚飞回来向他传达谢非的指示的,那位秘书说,是林若将《南方日报》老同志的意见告诉黄华华,要他转告谢非,谢非得知后便把他带出国的谋士们找来,谋士们都说我们将经济搞好了,他们说我们广东是文化沙漠,现在我们办出一份全国出名的报纸,他们又要停刊,这次我们不能再让了。谢非说,不停刊总要想几句话回复中宣部,你们为我想几句话,谢非指示的几句话是谋士们想出来的,刘陶把停不停《南方周末》,看成是改革派与反改革派的斗争。


  后来于幼军把谢非的指示转告徐惟诚,徐惟诚说谢非口头讲的话不算数,你们广东不同意停刊,省委要写个正式公函给中宣部,后来省委专门开了一次常委会讨论给中宣部的公函,公函的末尾有一句话:是否妥当请批示。有一位常委说,报纸是我们的,要他们批示什么,将这句话画掉。李孟昱列席了这次会议,会后黄华华特别交代李孟昱,回去要向《南方日报》的同志讲清楚,停报的事他事前不知道,可见广东的领导对《南方周末》是爱护的。

对我如何处理?《周末》煞费苦心


  徐惟诚认为《南方日报》和《南方周末》的领导都是当事人,不用来北京,指定由于幼军一个人来向丁关根汇报。于幼军从北京回来,专门向《南方日报》处以上干部传达丁关根的指示。丁关根说,在国际上报纸因失实停刊例子很多,我同意谢非同志的意见,报纸不停刊了,但是对《南方周末》编辑部必须严肃整顿严格处理。


  整顿一个多月后,于幼军就问刘陶,对左方怎么处理?刘陶说他检讨了三次。于幼军说光检讨不行,要撤职。刘陶年龄比于幼军大,他就说小于啊,你年轻,处理一个人容易,平反的时候就难了。对于报纸失实我们《南方日报》有惯例,就是做检讨,左方已经做了三次检讨,还能对他怎么样?于幼军说这次不同啊,丁部长讲要严格处理。刘陶说如果要处理你宣传部派工作组进来处理好了,我们社委会的水平就这么高。刘陶为什么这样硬顶呢,是因为知道是我帮他保了两员大将。


  到12月中旬,中宣部给我打电话,说元旦后要在南宁开一个周末报研讨会,邀请你参加,在会上有四十五分钟时间给你发言,不许以谦虚为由拒绝发言,先口头给你一个电话,让你做发言的准备,以后会发正式通知给你,我赶紧把这个事情报告报社。


  刘陶当时认为这个会是专门整《南方周末》的,所以叫我不要去,由游雁凌去,但是讲话稿还是由我来写。我说怎么写?他说按毛泽东的教导,成绩要讲够,问题要讲透,成绩错误七三开嘛。一年多之前广东省记协开过一个经验交流会,叫我们去介绍经验,我有一个讲话稿,我就把讲话稿加头加尾交给游雁凌,特别交代游雁凌:宣传部的新闻处处长王春芙要去开会,你千万不要把讲稿给他看。他要看你就说没有写讲话稿,因为左方妈妈病危不能去,临时指定我去。


  游雁凌和王春芙一起乘飞机到南宁报到时,刚好徐心华和龚心瀚开完预备会出来,他们认识游雁凌,说你怎么来了,左方呢?他说左方妈妈病危来不了。徐心华讲,这次请你们《南方周末》来,我们中宣部是经过研究的,开周末报会议嘛,没有《南方周末》到场哪行,安排你们讲话,你要放开讲,你们的经验对大家很宝贵,你们的错误对大家也是一个教训嘛。


  王春芙处长当着游雁凌的面,把一封给中宣部的信交给徐心华,这封信是对《南方周末》整顿情况的报告。王春芙起草报告时曾打电话给刘陶,他说中宣部要开周末报会议,《南方周末》已经整顿两个多月,宣传部必须给中宣部写个报告,现在报告写好了,只是对左方的处理还空着,就等《南方日报》给我们一个说法。刘陶说我都和于幼军讲清楚了,检讨完就完了呗。接着邹启宇又打电话来说这样不行,刘陶还坚持,他说你坚持我没办法了,只有让于幼军给你通电话。后来,于幼军打电话给刘陶说你如果坚持,我就只有报告谢非,由谢非来裁决。刘陶觉得这个事不好办,因为谢非讲了,中宣部对《南方周末》编辑部怎么处理都可以。


  后来社委会想出应付办法,给宣传部送去一段话:《南方周末》还在整顿之中,整顿之后要选择一个政治和业务都很强的人来任《南方周末》主编,在没有找到适当人选之前,先由副社长李孟昱兼任主编。李孟昱把这段话给我看了,他说社委会没有免你的职,现在是双主编。


  徐心华看了宣传部的报告后就跑来找游雁凌,说左方究竟是什么人?第一届韬奋奖评奖时我是评选委员会主任,看过你们报社送来他的材料,他被评上奖后,刚好发生《袭警案》失实停刊这件事,就只好将奖转给你们广东的另一个人了,韬奋奖是新闻界编辑的最高奖,对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把他一生最大的荣誉给取消掉,处罚也算够重的了,报社能不能不撤他的职啊?游雁凌说不是报社要撤他的职,于幼军说是你们中宣部三次打电话要处理他。徐心华说,龚心瀚和我均不知道这事,可能是徐惟诚的秘书打的电话。后来他讲这样吧,你先打个电话给《南方日报》,撤左方职的文件先压着,我们回北京跟徐惟诚做工作,如果他同意我们再通知你们。


  这天游雁凌在会上发言后,会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以此表达对《南方周末》的同情,《四川日报》的社长也来参加会议,他拦住游雁凌问,左方心情怎么样?你回去告诉左方,如果心情不好,到四川来我按贵宾接待。会后很多人问游雁凌要发言稿,游雁凌打电话问我发不发,我说我们不主动发,只发给主动向我们要的人。临散会的时候,龚心瀚对游雁凌说你回去告诉老左,你们是百万大报,发行量大责任也重。游雁凌回来不久,徐心华给他打电话,说和徐惟诚讲了,徐惟诚说左方不过是个处级干部,中宣部管他干什么。原本我们想为这个事发个通知,但是觉得发通知太隆重了,只打个电话又觉得太轻,因为你们省宣传部对左方的处理是向中宣部写了正式报告的,所以决定等于幼军来北京开会时我们当面对他讲这事。

举行十大周末报研讨会,为《周末》庆生


  停刊整顿本来到此结束了,但是我不想这样罢休,我叫游雁凌上北京向徐惟诚、龚心瀚汇报我们的整顿情况,让他们更了解我们的报纸。游雁凌请徐心华和龚心瀚吃饭,提出我们创刊十周年庆典因为《袭警案》这事推迟了,现在准备召开,请你们两位亲临指导。龚心瀚说你们《南方周末》好大的胆子,我们杀你不死,你们倒要我们给你庆生日。后来游雁凌跑到卫生间给我打电话,我说你不要这样说嘛,你说我们要开一个全国十大周末报研讨会,贯彻南宁会议精神。龚心瀚听后说,我最近出国就不方便去了,由徐心华去,新闻出版署也可以去个司长。


  接着游雁凌向徐惟诚汇报整顿情况,并邀请前来参加我们创刊十周年庆典。徐惟诚说,什么你们的报纸出了十年,为何连一期报纸也没给我看过。徐惟诚下令停刊我们的报纸,而他竟一期也未看过。游雁凌用电话告知我此事后,我指示他立即到中南海邮局,给徐部长订一年《南方周末》。


  全国十大周末报研讨会召开时,我到徐心华住的房间,告诉他我们的办报思想和办报意图,我说我们对党对政府不存在什么恶意,我只是希望中国新闻转型的时候,不要像苏联《真理报》那么惨,我修一个斜坡让我们新闻将来转型时平稳着陆。


  我在研讨会上做了一个题为《加强新闻性是周末报的新走向》的报告,谈了周末报的性质和地位,危机和走向。


  全国十大周末报研讨会结束的当晚,举行《南方周末》创刊十周年庆典,研讨会的参与者都出席了,徐心华上台讲了话,肯定了周末报应该向新闻性这方面去转型。《南方周末》停刊整顿事件就这样了结了,从绑赴刑场到刀下留人,又以庆祝会结尾,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

  (作者为《南方周末》创始人,主编)
http://www.jizhezhan.net/sharedetail.php?id=1831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