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31#
发表于 2022-10-31 23:18: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有多少艰辛能变成一个不同凡响的修辞被人看到?

【少华按:这是我2010年11月为《北京青年报》写的一周新闻述评的一篇。原题《修辞与关注》,集中观察和思考了一些舆论事件中的修辞现象,或者修辞对于引发关注,制造舆论的作用。】

长期讨加班费无果,两年多打了14场官司,最终却因为送出了一面特殊的锦旗而广为人知——读了本周媒体关于“锦旗哥”的报道和评论,我想到:会有多少艰辛的维权经历,最后能够变成一个成功的修辞呢?

没错,我认为,不是“不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而是把这句话写到锦旗上,并且送给相关政府部门这个行为是一种修辞。因为同样的话,别人也不知在内心中说了多少次了,但是,只有“锦旗哥”这种特殊形式的表达,才得到了广泛传播。

而“修辞就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从莱庭、徐鲁亚编著《西方修辞学》)不管“锦旗哥”自己是否有清晰的修辞意识。

《新京报》记者对“锦旗哥”说:“你的表达方式应该还不算严肃吧,‘不为人民服务’有一种戏谑或者说讽刺的感觉。”

“锦旗哥”却回答:“这句话绝对名副其实,这不是跟他们斗争一天两天能想到的,这是两年多的感受。”

其实,他的另外两面锦旗——“起诉通用工会法院不受理”、“行政诉讼立案难”,也都是他自己的真情实感,却没有获得 “不为人民服务”这样好的传播效果。

我想,这不仅因为,送锦旗这种正面的表达形式和锦旗上负面的评价内容之间形成“矛盾”的戏谑效果,更因为,“不为人民服务”更普遍地表达了社会公众对他们身边的一些政府部门的愤懑与无奈。

也就是说,“锦旗哥”并非自己就能创造这样的修辞效果,而是在整个社会的心理的语境中,与其他人的心理相契合,才不期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修辞效果。

此外,网络传播似乎偏爱修辞——偏爱那些有着戏谑倾向的特殊表达。

本周四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提到的“被自杀”等“被××”成为热门格式,这种在事理上“矛盾”的修辞效果,其实与“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这种形式与内容相矛盾的修辞逻辑基本相同。

这种表现在修辞中的矛盾,反映的正是社会的矛盾。这种反映在词语中的“悖理”,反映的正是一些社会关系、权利关系的“悖理”。因而,这个《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公民生活状况报告”。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舆论则总是隐隐地期待着另一个特定的修辞来集聚表达和传播的力量,正如《南方都市报》昨天的社论所言:“传播新词的过程就是一种抗争的过程,是要唤起关注和解决的其他力量。”

本周三的《重庆晚报》报道,一位60岁的重庆农民工王安清的照片被当作“技术负责人”挂在一幢一处建筑工地的公示牌上。他自己被吓得睡不着觉,而建设单位则说是“误会”。此事被人称为“被升职”。

虽然“被升职”这个说法本身并不包含“被自杀”那样的悖谬,但是,它依然保留着热门修辞“被××”格式所表达对权利侵夺的无奈。

不是所有悲剧都对应着一个成功的表达。 特殊的表达往往超越了事实和意见本身,赢得了较多的关注和传播。这只是因为:太多的事实与意见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传播。

当持续遭受丈夫毒打的北京女子董珊珊的悲剧,通过本周二《北京晚报》的报道为广为人知的时候,她已经死了一年多了。在她生前短短几个月间,她曾先后8次报警,却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帮助,最终被丈夫毒打致死。

这件事太触动我了,它不仅使我深切地体会到一种无助感;而且使我感到:一条生命的悲惨丧失,本来应当比一个修辞的效果更强烈,但其实并非如此。

继“我爸爸是李刚”之后,上周日一个“富二代暴打女大学生”的帖子又使“我认识季叔”成为网络流行语。尽管本周新华社记者到事发地长春市公安局建设广场派出所调查,既没有能够确认打人者是“富二代”,也没有能够确认“季叔”的存在,却没有挡住“季叔”的网络流行。

这是因为可议论、可关注、可传播的真事太少,还是因为“季叔”在人们的心理上真实地存在着呢?

自主招生联考在本周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北大、清华分别牵头组成两大“联考集团”,据闻计划在同一天联考,被人称之为“北约”和“华约”——冷战时期世界上两大军事同盟的简称。

这个命名性的修辞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对立”。而正是这种“对立”,不仅再次把更多的社会关注集中到作为生源竞争主角的强校身上;而且压缩了本应该在教育改革中得到扩展的考生的选择空间。

来源:少华读书

编辑:马源

332#
发表于 2022-11-2 13:30: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①给个体工商户发展添把火候
②让个体工商户发展得到实在的好处
③让个体工商户发展行稳致远
(初稿)
王瑞琳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在我国市场主体中“唱主角”,撑起了经济发展的一片天。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总量达1.11亿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从清晨水汽袅袅的早餐店,到深夜畅饮“撸串”的后备箱集市......是他们的活跃让城市有烟火气,给消费者带来多种多样的选择与体验,编织着民生的幸福感,托举着就业的安全感,包容着创业的大梦想,更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

事实上,《条例》是一部新规。原有的《个体工商户条例》已施行11年之久,眼下,形势有所变化,疫情反复、消费低迷,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过全方位调整完善的新《条例》应运而生。作为一部促进发展的综合性法规,《条例》着眼于疏通当前个体工商户经营所面临的各项难点堵点,从立法层面强化顶层设计,谋划长远布局,进一步提升个体工商户经济体系总体效能。

新规之变,重点落在“发展”二字。《条例》共39条,从明确个体工商户地位与发展基本原则、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及任务、规定配套政策措施、加大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优化其营商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条例》亮点频出,例如,《条例》要求财政、金融、税务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研究制定税费支持、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禁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违约拖欠个体工商户账款,而在个体工商户格外关注的变更经营者这类问题上,《条例》将原有的“先注销、后成立”调整为“直接向市场主体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并要求相关行政许可部门简化涉及行政许可的手续,为个体工商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留原有商誉等无形资产在制度环节赢得先机。

发展当头,《条例》直面原有制度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所不匹配的内容进行改革,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我国民营经济顶住压力向上走再添一把火候。

刚刚过去的9-10月,是重庆市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等14个部门联合行动,“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政策法规在个体工商户中的知晓度,广泛开展走访调研了解政策落实情况,严格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为个体工商户积极拓展融资方式、加强社保政策宣贯,满足个体工商户在资金、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重庆市以服务的姿态,俯下身来倾听百业万户的“急愁盼难”,以行动的魄力,引导现有市场资源和政策福利向个体工商户倾斜,亮实招、出硬照,为224.72万户个体工商户降下了疫情与高温之后的“及时雨”,给每一个经营者暖了心,定了神。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基于对过往政策措施的评判分析、总结提升,《条例》必将为我国个体工商户的长远发展写下新的前言,翻开新的篇章。当然,好的政策还需好好地落实,长长地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期待重庆市的个体工商户伴随着新歌跳出新的舞步,舞出更大的精彩,舞出更美的日子。(1296)

给个体工商户发展再添把火
(刊发版本)
个体工商户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也是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从清晨水汽袅袅的早餐店,到深夜畅饮“撸串”的夜宵摊,再到时尚潮流的后备厢集市……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据统计,重庆现有个体工商户224.72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67.37%。这些在市场主体中“唱主角”的个体工商户,不仅托举着就业的安全感,包容着创业的大梦想,也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也正是这些活跃在大街小巷的个体工商户,给消费者带来多种多样的选择与体验,给城市增添了无限烟火气、浓浓人情味,编织着民生的幸福感。

面对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影响,受网购冲击、生产经营成本上涨、资金链紧张、招工难用工贵等因素制约,我市广大个体工商户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潮起潮落间,包含了淘汰,也孕育着新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新生多于消亡,但“行情不好”“生意难做”仍是不少个体工商户的共识。不解决好“利润微薄”“风险承受能力低”等窘迫现状,“小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面临着更大阻力。

抗击风浪的一叶扁舟,最需要的就是暂避风浪的港湾。前不久,为了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市推出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以解决百业万户面临的“急愁盼难”问题。而其“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的主题,与《条例》的精神不谋而合。此外,相关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纾困解难的举措,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各项降费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并通过在资金帮扶、政策扶持、政务服务等方面亮实招、出硬招,为我市广大个体工商户暖心定神。

促进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立足眼前困难,着眼长远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全方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新《条例》中诸多规定,一经公布,便赢得诸多喝彩声。无论是加大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禁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违约拖欠个体工商户账款等“硬杠杠”,还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允许个体工商户直接变更为企业等新红利,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有利于个体工商户抗风险、降成本、增信誉,不断做大做强。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好的政策,需好好落实、长久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相关部门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疏堵点、解难点,斩断向个体工商户乱收费、变相收费的贪婪之手,严惩向个体工商户集资、摊派、强求赞助、强推有偿服务的“小鬼”,着力营造公平高效统一的市场环境,才能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重庆个体工商户顶住下行压力、赢得发展先机再添一把火,从而助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

编辑:马源

333#
发表于 2022-11-2 13:41: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一稿

①给个体工商户发展添把火候
②让个体工商户发展得到实在的好处
③让个体工商户发展行稳致远

王瑞琳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在我国市场主体中“唱主角”,撑起了经济发展的一片天。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总量达1.11亿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从清晨水汽袅袅的早餐店,到深夜畅饮“撸串”的后备箱集市......是他们的活跃让城市有烟火气,给消费者带来多种多样的选择与体验,编织着民生的幸福感,托举着就业的安全感,包容着创业的大梦想,更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
事实上,《条例》是一部新规。原有的《个体工商户条例》已施行11年之久,眼下,形势有所变化,疫情反复、消费低迷,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过全方位调整完善的新《条例》应运而生。作为一部促进发展的综合性法规,《条例》着眼于疏通当前个体工商户经营所面临的各项难点堵点,从立法层面强化顶层设计,谋划长远布局,进一步提升个体工商户经济体系总体效能。
新规之变,重点落在“发展”二字。《条例》共39条,从明确个体工商户地位与发展基本原则、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及任务、规定配套政策措施、加大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优化其营商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条例》亮点频出,例如,《条例》要求财政、金融、税务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研究制定税费支持、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禁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违约拖欠个体工商户账款,而在个体工商户格外关注的变更经营者这类问题上,《条例》将原有的“先注销、后成立”调整为“直接向市场主体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并要求相关行政许可部门简化涉及行政许可的手续,为个体工商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留原有商誉等无形资产在制度环节赢得先机。
发展当头,《条例》直面原有制度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所不匹配的内容进行改革,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我国民营经济顶住压力向上走再添一把火候。
刚刚过去的9-10月,是重庆市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等14个部门联合行动,“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政策法规在个体工商户中的知晓度,广泛开展走访调研了解政策落实情况,严格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为个体工商户积极拓展融资方式、加强社保政策宣贯,满足个体工商户在资金、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重庆市以服务的姿态,俯下身来倾听百业万户的“急愁盼难”,以行动的魄力,引导现有市场资源和政策福利向个体工商户倾斜,亮实招、出硬照,为224.72万户个体工商户降下了疫情与高温之后的“及时雨”,给每一个经营者暖了心,定了神。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基于对过往政策措施的评判分析、总结提升,《条例》必将为我国个体工商户的长远发展写下新的前言,翻开新的篇章。当然,好的政策还需好好地落实,长长地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期待重庆市的个体工商户伴随着新歌跳出新的舞步,舞出更大的精彩,舞出更美的日子。(1296)

第二稿

(二条)给个体工商户发展添把火候
王瑞琳 王先明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在我国市场主体中“唱主角”,撑起了经济发展的一片天。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总量达1.11亿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他们的存在,让城市更有烟火气,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更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
作为一部促进发展的综合性法规,《条例》将重点落在了“发展”二字上面,并着眼于疏通当前个体工商户经营所面临的各项难点堵点,从立法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对原有规定中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不匹配的内容进行改革,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我国民营经济顶住压力向上走再添一把火候。
刚刚过去的9、10两个月,是重庆市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等14个部门联合行动,“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政策法规在个体工商户中的知晓度,广泛开展走访调研了解政策落实情况,严格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为个体工商户积极拓展融资方式、加强社保政策宣贯,满足个体工商户在资金、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重庆市以服务的姿态,俯下身来倾听百业万户的“急愁盼难”,以行动的魄力,引导现有市场资源和政策福利向个体工商户倾斜,亮实招、出硬照,为224.72万户个体工商户降下了疫情与高温之后的“及时雨”,给每一个经营者暖了心,定了神。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基于对过往政策措施的评判分析、总结提升,《条例》必将为我国个体工商户的长远发展写下新的前言,翻开新的篇章。当然,好的政策还需好好地落实,长长地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期待重庆市的个体工商户伴随着新歌跳出新的舞步,舞出更大的精彩,舞出更美的日子。

第三稿
(二条)给个体工商户发展添把火候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在我国市场主体中“唱主角”,撑起了经济发展的一片天。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总量达1.11亿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他们的存在,让城市更有烟火气,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更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
作为一部促进发展的综合性法规,《条例》将重点落在了“发展”二字上面,并着眼于疏通当前个体工商户经营所面临的各项难点堵点,从立法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对原有规定中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不匹配的内容进行改革,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我国民营经济顶住压力向上走再添一把火候。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重庆在行动。刚刚过去的9、10两个月,是重庆市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其“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的主题与《条例》的精神不谋而合。比如,《条例》第二十条明确“国家实行有利于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财税政策”,服务月期间,重庆市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推动降费减负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此外,重庆市还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政策法规知晓度,积极拓展融资方式、加强社保政策宣贯,满足个体工商户在资金、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重庆市以服务的姿态,俯下身来倾听百业万户的“急愁盼难”,以行动的魄力,引导现有市场资源和政策福利向个体工商户倾斜,亮实招、出硬照,给224.72万户个体工商户暖了心,定了神。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基于对过往政策措施的评判分析、总结提升,《条例》必将为我国个体工商户的长远发展写下新的前言,翻开新的篇章。当然,好的政策还需好好地落实,长长地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期待重庆市的个体工商户伴随着新歌跳出新的舞步,舞出更大的精彩,舞出更美的日子。

刊登版
给个体工商户发展再添把火

个体工商户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也是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从清晨水汽袅袅的早餐店,到深夜畅饮“撸串”的夜宵摊,再到时尚潮流的后备厢集市……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据统计,重庆现有个体工商户224.72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67.37%。这些在市场主体中“唱主角”的个体工商户,不仅托举着就业的安全感,包容着创业的大梦想,也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也正是这些活跃在大街小巷的个体工商户,给消费者带来多种多样的选择与体验,给城市增添了无限烟火气、浓浓人情味,编织着民生的幸福感。
面对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影响,受网购冲击、生产经营成本上涨、资金链紧张、招工难用工贵等因素制约,我市广大个体工商户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潮起潮落间,包含了淘汰,也孕育着新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新生多于消亡,但“行情不好”“生意难做”仍是不少个体工商户的共识。不解决好“利润微薄”“风险承受能力低”等窘迫现状,“小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面临着更大阻力。
抗击风浪的一叶扁舟,最需要的就是暂避风浪的港湾。前不久,为了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市推出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以解决百业万户面临的“急愁盼难”问题。而其“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的主题,与《条例》的精神不谋而合。此外,相关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纾困解难的举措,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各项降费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并通过在资金帮扶、政策扶持、政务服务等方面亮实招、出硬招,为我市广大个体工商户暖心定神。
促进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立足眼前困难,着眼长远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全方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新《条例》中诸多规定,一经公布,便赢得诸多喝彩声。无论是加大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禁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违约拖欠个体工商户账款等“硬杠杠”,还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允许个体工商户直接变更为企业等新红利,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有利于个体工商户抗风险、降成本、增信誉,不断做大做强。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好的政策,需好好落实、长久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相关部门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疏堵点、解难点,斩断向个体工商户乱收费、变相收费的贪婪之手,严惩向个体工商户集资、摊派、强求赞助、强推有偿服务的“小鬼”,着力营造公平高效统一的市场环境,才能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重庆个体工商户顶住下行压力、赢得发展先机再添一把火,从而助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

编辑:马源

334#
发表于 2022-11-2 13:44: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源

335#
发表于 2022-11-8 16:38: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节献辞】那么微弱,那么响彻!


那年在太行山岗,秋色苍茫。
在这个众声喧哗、娱乐至死的年代,新闻多是易碎品。穿过喧嚣的舆论场、透过真相隐现的雾与霾,从一地零乱的信息碎片中,我们或许还能辨认出一些时代的印记。

如果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那么你我都是历史的叙事者。每一次现场的抵达,也都是一张张历史草稿的的记录与时代特写的观察。

如果从2011年8月我在Chinanews发表第一篇稿件算起,至今已整整十年。这十年,是中国互联网媒体跌宕起伏的十年,也是传统纸质媒体黯然落幕的年代,但这也是新媒体发端、激情澎湃的十年。

这些年,青春已渐渐泛黄,惟有往事与理想还在午夜泛光。

我依稀记得,多年前在寒冬中进京入职培训的情景。老社长在给新人讲授新闻理想时,动情地引用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知名论述:“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一个因其对人民心灵和道德产生影响的具有无与伦比重要性的职业。”

这一入行箴言,十年来在我的内心仍像一台爆燃的马达,在那十二月的寒空中轰然作响。轰鸣不止……

这又让我忆起早年在《名人传记》(财富人物)杂志实习的场景,以及后来我从河南被借调到《中国新闻》做编辑的时光,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或许是一生中最美的青春风景:在京城酷热的夏季,从西城区百万庄到东城区北新桥,每天午后总会有一位少年乘上公交车,不知疲倦地穿行半个城区,直至深夜……

那是追梦的岁月,对世界所知甚少,又满怀期待;那也是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年龄,我刚过弱冠之年。求知、渴望、勇敢,满怀激情,有着无穷的力量。总期望笔下的文字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些许改变,挑灯夜稿,通宵达旦多是常事。

这十来年来,从一座座城到一个个村落,又从一个个村落到一座座城,乐此不疲的路途中变换着无数的风景。但我内心,依然渴望自己返乡时仍是一位“归来少年”。亦如我的同乡叶一剑所言:“我们行走世界,只为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但事实上,令人内心酸楚的是,自己早已成为了故乡的陌生人,童年的乡村生活与记忆已成为渐行渐远的梦境。我们坚守在城市孤岛中,依然是都市异乡人,都是故乡的孤儿。

这十年来,世事变幻、物象万千,但似乎也未曾有太多改变。我只是时常感怀于诗人里尔克那穿越百年的诗境中,“苦难没有认清,爱也没有学成!”

此去经年,夏荷秋月。时光之轮从未停歇,整个夏天,我漫步在北龙湖畔,看见睡莲如梦绽放,又凋落。这不正是我们绽放的年华吗?那么美,又稍纵即逝!

当疫情再次围城,车马行人匆匆。在密如蜂巢的写字楼中,我隐约听到窗外掠过几声斑鸠“咕咕、咕咕……”的叫声,这低微的叫声隐约回响在钢筋森林般的楼宇间。

那么微弱、那么响彻……


来源:幻象城


编辑:邓秋雨

336#
发表于 2022-11-8 16:41: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青记独家丨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评论教育的路径探索


导  读
  面对媒介融合潮流,新闻评论教育一方面应当密切关注技术前沿,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上回应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审慎地与社交媒体等传播技术和平台保持距离,以培养舆论领航员为己任,坚守逻辑思考和理性表达等核心教学内容。

在人工智能技术批量生产事实性信息的当下,意见性信息更显可贵,特别是在观点和情绪极化的环境中,自由而理性的新闻评论更成为稀缺品。这给传统新闻评论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高校新闻评论教育应以何种方式开展?当前新闻评论教育有哪些特点,又存在哪些问题?特别是在教学中如何对待众声喧哗的社交媒体及其催生的话语形态和表达风格?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间,笔者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方式,访谈了国内10所高校的新闻评论课程的授课教师,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媒介融合语境下

新闻评论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的生产方式、传播媒介、受众的角色等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媒介融合对媒体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堪称颠覆性的影响,主要是媒体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内容生产者转变为平台创造者。媒体治理的核心思维也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形成了全新的融合媒体时代的理念。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媒介也有所变化,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渠道、单一平台和单一形态,而是在不同的渠道、平台和形态整合传播。公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而是不断前移,不断影响和改变内容生产的方式、方向和深度,更多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中来。[1]可以说,公众从受众角色向用户角色转变,逐渐登上融合传播的舞台中央。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业态的变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新闻评论受到了十分直接而深刻的冲击,国内新闻评论界很明显产生了一些变化。近些年来,传统媒体纷纷入驻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闻评论的发布平台更加多元。一篇优质的新闻评论作品会依据不同平台的特性,综合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多平台推送。评论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常规传统的文字评论,还有漫画评论、视频评论,甚至出现了沙画评论、曲艺评论等。评论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传统媒体的评论部人员规模并不大,除了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长江日报等少数几家媒体的评论部人员在10人以上,其余纸媒的评论部人数基本都是个位数。而且,传统媒体的评论部人员也越来越向新媒体倾斜,主要体现在将评论员和评论编辑调动去运营评论相关的微信公众号。[2]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评论的大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观点生产逐渐移动化、视频化、产品化、社交化和服务化。新闻评论一方面正逐渐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另一方面专业化的评论受到更高的关注。

(三)对新闻评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是观点生产呈现形式。新闻评论教育如果还是继续走老路,只关注传统的文字评论,传授写作的技巧,那么在融合媒介的时代,就会与新闻评论业界的发展态势渐行渐远。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观点生产应具有互联网思维,将其产品化,并注入一定的服务,这样才能增强用户黏性。因此,新闻评论教育,就不应只是写作课的一种延伸,而应该注入融媒思维,面对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和服务化的新挑战。
当前我国新闻评论教育的状况

(一)总体情况:多数仍定位为写作课。总体来看,我国新闻评论教育的基本情况是依旧定位较为狭隘、位阶较低。除了华中科技大学设有专门的新闻评论方向特色班以外,多数院校将新闻评论课设置为2-3学分的一门课程。在定位方面,大部分新闻院校依旧将新闻评论课当做写作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技能。而少部分新闻院校认识到了新闻评论课是逻辑思维能力、意见生产能力的提升课程,并积极应对媒介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见产品生产制作的能力。重庆大学等少数院校通过开设课程微信公众号、与媒体合作共建专栏、参与大学生评论大赛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新闻评论的内容生产传播实践中,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形式:从技术入手而非理论。我国新闻评论课程通常包括两种模式: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和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在第一种情况下,新闻评论课程作为“采写编评”四大新闻业务的最后一环,对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通常开设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等高年级,正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吴水平所说,“我们的学生大一学采访,大一的暑假去社会调研,大二学写作,进而评论,这样他写出来的内容和主题就更具针对性”。课程通常设置为2学分(如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或3学分(如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新闻评论教育的第二种形式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开创的“华科大模式”,在本科阶段开设新闻评论方向班,打造“1+9”新闻评论课程体系,即一门主体课(新闻评论概论,3学分、48课时)加上九门专题课(包括新闻评论思想与思维、中美新闻评论比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评论、新闻评论佳作评析、社会认识发现、经济评论、法制评论、文艺评论、实践逻辑,每门1学分),共计12学分。在这两种模式之外,重庆大学新闻评论课程的设置方式值得关注,其课程包括理论学时(2学分)和实验学时(3学分),实验学时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视频评论、漫画评论、跟帖评论等融媒实践。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大多数的新闻评论课依旧围绕评论写作展开,包括经典评论作品赏析、热点新闻评论讨论、新闻评论写作练习、新闻评论理论学习等。总体说来,各大高校的新闻评论课是“从技术入手,而不是从理论入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能力。

另外,应对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一些高校的新闻学院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比如有声报道、短视频制作等。但新闻评论课程依旧以传统的文字评论为主,只有少数学校例外,比如湖北美术学院依托绘画专业优势,打造漫画评论团队,从而培养学生以多媒体的形式生产意见产品。

(三)师资情况:授课教师多数有实践经历。新闻评论的任课教师体现出教学、科研和新闻实践有机结合的特征。在本研究的十位受访者中,八位曾有新闻评论的从业经历,不少教师更是在全职任教之余坚持新闻评论实践。

新闻评论教师的业界经历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高校直接聘任业界专家担任教师,二是曾在媒体全职工作的评论员进入高校从教,先前的一线工作经历使教学“冒着热气”。另外,不少教师虽未在媒体全职工作,但在高校从教的同时一直为媒体撰写评论或担任电视评论员。除了在媒体上发表评论,不少教师还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一方面分享评论教学心得,另一方面发表时评。
新闻评论教育如何应对

媒介融合的挑战

(一)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新闻评论写作教学,还有多种方式进行评论教育,特别是与媒体业界加强交流互动。比如可以借鉴“华科大模式”,组建模拟评论部,从课程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另外,可以与专业媒体的评论部联合教学,例如远程视频连线,参与媒体评论部的选题会等。这样,将模拟评论部实战化,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创办课程微信公众号,或者与媒体的评论栏目、微信公众号合作,将优秀的学生评论作品公开发表是另一种可推广的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激励学生创作评论的效果,还传递了当代青年学子的声音,可谓一举多得。

当前,有不少面向大学生的新闻评论比赛,比如荆楚网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红网举办的评论之星选拔等。作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新闻专业,评论课程应当鼓励学生参与类似的评论大赛,将评论课程与比赛融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评论创作积极性。荆楚网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已进行到第九届,初赛征集形式非常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字评论,还包括音频评论、视频评论、漫画评论等,而其现场决赛更是考验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因此,新闻评论课程应多组织学生参赛,以赛代练,培养学生的融媒实践能力。

新闻评论课程还应当多邀请传媒业界的专家开设讲座,或者担任业界导师。这一点有的学校做得比较好,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聘任媒体评论员担任授课老师,华中科技大学评论班也不定期邀请业界专家开设讲座,并形成了讲座文集。

(二)培养舆论领航员。除了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新闻评论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培养舆论领航员。当前,在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有明显共识,都围绕选题、论点、论据、论证等推理过程以及新闻评论的标题、结构等写作要素展开。曹林将新闻评论教学的核心总结为:“批判性思维和写作,并在训练思维的基础上形成输出。”无论评论的形态或发表平台怎么变化,逻辑思维或立论的能力以及流畅和理性的表达都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在接受访谈的十位高校新闻评论课授课老师中,正如魏猛所说,“只要传统新闻评论写得好,在新媒体或社交媒体上发表的问题也不大”。周庆安更倡导跳出课程本身,立足于新闻人才培养的整体语境看待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核心诉求:“评论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新闻素养,……我们要培养一批伸手就能写新闻评论的人,但是我不是为了新闻评论的岗位培养人才。采写编评都是这样的情况,采写编评都是业务中间的最基本的能力,所以我到现在都认为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一种叙事的能力,叙事的能力很可能随着媒介平台而发生变化,但是丝毫不影响基于人本身的叙事能力。”

当前,众声喧哗甚至鱼龙混杂的网络舆论空间更凸显“专业”新闻评论的价值,无论业界评论员还是高校教师都认同,新媒体时代对评论的需求不是少了反而是多了,新闻评论成了媒体上最抢眼的内容、最稀缺的优质资源。对优质评论的需求产生于当前舆论场从精英化表达转向大众化表达的巨变,周庆安认为,过去大众媒体时代的精英表达以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最大共识为目标,社交媒体时代的大众化表达不以建立共识为基础,而是追求“最大限度地呼应某一部分群体的认同”。[3]

在这种众声喧哗、民意极化的情况下,不少教师都将呼应和引导主流舆论和推动社会共识作为评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魏猛提到,希望学生的评论“能够对当前的新闻事件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翁之颢老师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主流意见的定盘星或者说社会价值的引领者”,周庆安则认为“(学生)要有更强的舆论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也要对碎片化的信息有更强的编辑组合能力”。

(三)理性看待新兴媒体的发展。基于上述对新闻评论教学核心内容的判断,新闻评论教师一方面密切地关注着媒介融合特别是社交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的转型,将新兴的评论形态纳入教学;与此同时,多位老师也表示,评论教学要和当前的舆论环境保持适当的距离。例如,周庆安认为,“现在的社会语态和这种变化,其实不利于传统意义上新闻工作者的评论能力的形成,……(社交媒体)基本上是作为反面典型,要反复跟学生讲不要跟着社交媒体走,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越要保持冷静,要形成独立的观点,逻辑可以简单,但是要清晰”。

与周庆安的观点类似,曹林在课堂上一方面鼓励学生看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从评论区感受舆论水温,感受这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看问题不同的视角”,同时也要求学生与社交媒体保持距离,因为“社交媒体不是学习评论的好空间”:“第一,社交媒体的信源有问题,往往缺乏权威来源,……评论教学一直强调要从权威信源获得信息,以权威信源或可靠文献作为论据,社交媒体不能作为论据。第二,社交媒体往往是情绪化的、碎片化的,易燃易爆,对事件过程缺乏耐心,评论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们的理性判断人格,而不能是社交媒体那种轻易下判断的情绪人格。第三,评论教学应该有稳定的理论框架,有自己的范式定力,扎稳马步,训练好基本功,而不是出现一个新东西就去追随。”

因此,曹林常将网络舆论中的一些话题作为负面案例,分析“有些评论为什么是坏的,逻辑到底错在哪里”,他甚至担心,“当下恶劣的网络舆论生态影响到了学生们对理性表达的信心,当很多理性的声音受到网暴的时候,我很难有让学生们去坚守理性表达的职业自信”。但并非所有老师都认同这一观点,如顾建明认为,吸纳社交媒体的表达方式是必要的,并将“侠客岛”“牛弹琴”“团结湖参考”等微信公众号的评论作为案例,他认为:“社交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一个方向,不管社交媒体有多少草根化、零碎化、泡沫化的特点,适应社交媒体依旧是必然的,必须融入评论教学和学生的表达中。比如迅速把握问题,得出观点,用最精要的语言来表达,以一种社交的方式。社交的方式,不是正襟危坐的,也没有那么多起承转合。像这样一个训练,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结  语

面对被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重构的新闻生态,新闻评论教学也应当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上更加注重对接新闻媒体,引导学生通过创办自媒体、向专业媒体投稿、参加评论比赛等方式,开展新闻评论融媒实践,特别是引导学生关注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和叙事语态,对话真实的公众与社会;另一方面,也坚持以逻辑论证和评论写作为核心教学目标,以培养众声喧哗中的“舆论领航员”为己任,批判地看待新兴媒体对评论形式和语态的影响,自觉与社交媒体保持距离。

[感谢以下老师接受访谈:曹林(中国人民大学)、陈艳丽(湖北美术学院)、顾建明(华中科技大学)、刘海明(重庆大学)、刘涛(暨南大学)、魏猛(郑州大学)、翁之颢(复旦大学)、吴水平(中国传媒大学)、张莉(新疆财经大学)、周庆安(清华大学)(按名字首字母拼音排序)]


参考文献:

[1][3]周庆安.对话与创新——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评论突围[J].青年记者,2017(08).
[2]陈敏.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评论之变——以17家媒体评论人访谈为基础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5(05).

(詹蔷: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评论主编;黄雅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FZOuo9r0pCVHO4WLEP3eA


编辑:邓秋雨

337#
发表于 2022-11-8 22:24: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史记·刘循吏列传


刘循吏者,女,中州中原区人氏,九品循吏,为人性情豪放,机动权变,然执法严苛,毫无通融,上多赞之,然辖区百姓皆闻之以为能。

新冠三年,中州之地,多重灾区焉。去岁大水,中州之民,不幸为鱼腹之食者,为地铁窒息者,为大水裹挟者,甚多,然时任中州太守一味隐瞒,民多怨之,后果走焉。

今新太守,面对疫情,一味束手,惟以封控百姓,以铁皮围栏为策,百姓不堪受之,冠之以“铁皮太守”焉。有企曰“富士康”,有工曰30万,疫情漫之,流言灌之,工人多背井返乡,徒步百公里,扶老携幼,漫山遍野,哭声直上云霄。

天下舆情汹涌,上亦怪之。中州太守心甚不宁,乃令有司安抚百姓,有司闻声而动,召循例,号邸报,发布官声,以安人心,循吏入召焉。

刘循吏,时年四十有八,年届天命,中州中原区某街道某社区吏焉,发布会慨然而言曰:“吾为抗疫,牺牲多矣。”众邸报忙谓之曰:“姐有何牺牲?”循吏黯然泣下曰:“吾连日连夜守岗,与民同难,以致措失吾女成人礼矣,此乃人生大事,吾实为痛心疾首也”,众邸报皆相对无言。

此消息发布,舆论哗然。有百姓曰:“吾等日夜为衣食而忧,为病痛而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今刘循吏以缺席爱女成人礼以对我等,此为何不食肉糜乎?”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然循吏毫不惧之,慨然以对天下曰:“吾日夜操劳,辖区百姓可见,吾爱女之心,天上日月可鉴。社区同僚,辖区百姓,皆为吾点赞,吾有何错?吾有何惧?”

有京城新邸报曰《侠客岛》,亦评之曰:信息时代,众人悲欢,有互联处,然亦大不相通。疫情发布,应多筹措之谋,解困之法,悲情之牌,少打为妙。

太史公曰:中州之地,中州之民,史之重灾地,重灾民也。古有杜少陵《三吏》诗流传千古,今有刘循吏悲情一哭以动四方。而舆人之议多赞子美,而以循吏为缪,何也?夫观之,循史,亦疫情受害者焉,然不知轻重,不分场合,以燕窝之苦乃图动民黍离之悲,不亦悲夫?舆情汹涌,不思己过,不识民情,此复更令人悲哀之至也。


来源:媒咖


编辑:邓秋雨

338#
发表于 2022-11-12 14:28: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评论写作缘何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任何社会实践都需要实践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相当多的社会经验。不过,有一项社会实践显得有点“例外”,这就是评论写作。常听人说,评论写作没有门槛,因为经验告诉我们,遇到热点话题,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这种印象同样适合在校大学生,有的学生刚写的第一篇评论就发表了,不论是评论写作者还是周边的同学,都觉得评论写作不过如此。从表面上看,评论写作的门槛确实很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就可以获得评论写作的“入场券”。但评论实践的历史表明,古往今来,真正能够以评论影响他人的作者,往往是有独立思想的社会知名人士。究其原因,不在于知名人士的评论就必然有思想的穿透力和文字的感染力、就必定有可以跨越时空的传播力,而在于这些评论作者的观点经过了批判性思维的过滤。没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想以言论立身并在历史上留下点名声,谈何容易?批判性思维这个词语,看起来有点深不可测,但就其实质而言,无非是一种判断力而已。判断包括直觉判断和理性判断,直觉判断得益于人的天赋,这种判断能力与个人的智商有关,属于天赐之物。天赐之物雨露均沾,人与人之间的直觉判断有差异,但基本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内。正因为这个缘故,每当有重大社会事件发生,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拜直觉所赐。理性判断靠的不是个人造化,而是专门的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人逐渐掌握相应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对任何事物抱有天然的再审视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审思确认一个公开的或流行的判断是否成立。这个时候,恭喜你已经具备了反省的能力,可以避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发表看法了。一言以蔽之,批判思维也就是洞察社会、提出独立主张的能力。对照上面的阐述,不难理解:人类社会从来不缺评论者,但历来缺少真正的评论家,归根结底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修炼得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于初学新闻评论、参加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的大学生来说,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纵然发过一些评论作品,可能距离真正的评论写作还有一段不近的旅程有待“徒步”走完。
既然评论写作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对于大学生评论作者来说,如何才能真正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呢?首先,要学会习惯性审视新闻事实的真伪。评论写作的灵感来自于新闻报道,在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自媒体以“新闻媒体”的身份在生产“新闻”的今天,需要评论作者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运用批判性思维识别新闻事实的真伪,避免被不客观、不真实的“新闻”带节奏。评论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只有把新闻事实透视清楚,然后再立论评说新闻,评论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其次,要学会习惯性查找网络舆论的偏颇。社交媒体天然偏爱社会热点事件,吸引大批网友的评说,一个评论作者很难不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要从众说纷纭中得出自己的判断,需要评论作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查找流行观点中的逻辑瑕疵,这些瑕疵因似是而非往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跳出这类观点的误区,需要评论写作者在众说纷纭中寻找每一种观点存在的推理缺陷,用逻辑说服读者。再者,要学会习惯性测试人性的道德指数。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舆论场,每个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指点江山”,这样的指指点点是非常珍贵的评论素材,其中折射出一个时期的社会伦理心态,也折射着议论者的人性光辉或者人性阴暗。评论写作与其说是评说新闻事实,不如说是在辨识认识,从一个新闻事件和网络舆论的潮起潮落中观察人性的道德指数。这样的观察是评论作者的分外功绩,离开批判性思维,就无法触及人的心灵。此外,要学会习惯性培养建构原则的能力。评论写作不是跟风炒作,也不是为赚取一点稿酬而讨好编辑和公众。真正的评论需要写作者有一把丈量社会的尺子,这种“尺子”的“准星”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社会现象如此复杂,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评论的“尺子”考验的是评论写作者建构道德原则的能力。评论写作者的质疑与反思能力,帮助他们在反思社会的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个判断是非曲直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就是评论写作的“北斗星”。高校的评论教师应意识到评论与批判性思维的天然联系,重视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评论教学,但也应意识到批判性思维无法通过简单的理论学习直接获得,评论写作者这种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评论写作者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甘当社会生活的“小学生”,用自己的良心为民代言。当批判性思维成为评论写作的“指南针”,评论作品才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
原文发表于红辣椒评论


来源: 疃子评弹


编辑:邓秋雨

339#
发表于 2023-1-13 19:56: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红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11月月赛榜单揭晓


红网长沙1月13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钟星月 张瑜)由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11月月赛结果今日正式出炉。重庆大学任怡璇,凭借《疫情沟通需要温度:三帆中学的信,写进了每个人心里》一文,从147件入围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以76.2分的总成绩摘得文字评论组冠军。山西财经大学张靖悦、山东大学宋宵佳,分别凭借文章《“先欢迎后扫码”被关门,疫情防控岂能扭曲防疫初衷》《郑大餐厅帮学生带物品入校,“罚不罚”不是事件的重点》斩获二三名。
视频评论组一二名,则被长安大学收入囊中。由庞佩羽、权雅妮、赵相东、李毅、刘怡泽创作的视频评论《95后小伙开网红养老院,“新青年”与“新老人”的双向奔赴》,从20件入围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以75.3分的总成绩名列第一;由杨丹、平梦慧、蒙瑞盈、李皎洁、李佳妮创作的视频评论《法理之外有情理,故意刁难不可取》摘得第二名。来自重庆大学的李冼卡特、张思滢、梁杰隆、刘佳艳、钱奕婷,凭借作品《发视频吐槽被店家索赔?莫让“口碑”变成闭门自话》,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本届大赛新增的漫评类作品比拼中,山西大学韩羽儿的作品《够了,该让“卫生巾羞耻”灰飞烟灭了》,重庆大学陈曼妮、黄思雨同学的作品《教育公平:铺平民族复兴路》,西安交通大学杨璐晨、张文轩、朱子涵、程俊浩、梅馨月同学的作品《“一锤定音”》,从当月24件入围参评作品中荣获前三名。
根据大赛规则,文字、视频、漫画三个类别下的前三名,红网将分别奖励1000元、800元、500元,颁发“月度之星”荣誉证书。另外,10月-12月月赛排名前50的文字类评论作品,排名前5的视频、漫画评论作品,以及2022年度红网“青椒计划”月度优胜作品,均有资格进入“评论之星”决赛初评,竞逐万元大奖。
获奖文字评论《疫情沟通需要温度:三帆中学的信,写进了每个人心里》,关注的是疫情期间的一则小故事:疫情期间,北京市三帆中学有学生被隔离或居家学习,考虑到孩子们可能会有的担忧恐慌情绪,校方给学生致信《努力面对每一场大风》。在公开信中,学校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既有对学生的理解和鼓励,也引导、教育学生,该如何应对疫情与人生。作者任怡璇认为,这封信是从细微情感入手,摒弃疫情时代下千篇一律模式化的生硬文字,用语言的温度阐释了教育者的用心良苦,是疫情下与公众沟通的典范。她写道:后疫情时代下,让人们心力交瘁的不仅是病毒本身,更多的是在变化的情境面前如何自处,如何满足心理需求,获得精神安慰。它聚焦于身边的人,聚焦于最真实的事,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在这里有所共鸣。
对于该评论,本届大赛9位评委均给出8分以上的高分,其中6位评委给出8.5分及以上的高分。大赛评委、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刘海明点评道:一封信,疫情期间这样的写法很多,鲜有被认可的,多是被批评。批评与赞同,都有话要说,但是写文字评论,还是应该是基于信的文本和效用,扩展太多易跑偏。
获奖视频评论《95后小伙开网红养老院,“新青年”与“新老人”的双向奔赴》,聚焦的是一95后小伙把养老院开成幼儿园的暖心故事。该作品认为,“一边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一边是年过古稀的爷爷奶奶,两者的碰撞简直是出乎意料,却又擦出不一样的火花,这是一场‘新青年’与‘新老人’的双向奔赴。”大赛评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杨奇光点评道:“视频对新型养老院进行评述,表述自然,逻辑流畅,让变老不再消极,既看到社会普遍困境,也聚焦个人职业选择,剪辑用心。”大赛评委、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姜英表示:“选题很好,表达自然,观点有新意。”评委刘海明认为,“多好的选题,讲得很从容。环境音有噪音,应当规避。”
在获奖漫评作品《够了,该让“卫生巾羞耻”灰飞烟灭了》中,作者配文道,“我们不能强求‘卫生巾羞耻’结束的那天就在明天。但希望高铁卫生巾的事件能为社会敲响警钟,让更多人了解到‘子宫之花’,让女性当前面临的问题被社会所看到。”评委杨奇光认为:“ 篇幅很长,内容充实,谈论的是比较敏感的社会议题,指出包括性别对立、男权社会对女性需求的漠视、弱势群体的需求关注等比较尖锐的问题,立意很好,论述中部分地方还需注意逻辑。”评委肖涛留下评语:“用漫画讲道理,形象直观。”

来源:红网时刻

编辑:马源

340#
发表于 2023-1-13 20:01: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星”访谈·文评组 | 重庆大学任怡璇:保持表达的勇气,发出真实与真诚之声

红网时刻长沙1月13日讯(记者 钟星月 张瑜)由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10月月赛结果今日出炉。来自重庆大学的任怡璇,凭借《疫情沟通需要温度:三帆中学的信,写进了每个人心里》一文,以76.2分的总成绩摘得文字评论组冠军。结果公布后,红辣椒评论对任怡璇进行了简短的访谈。

【以下是“星”访谈实录】

红辣椒评论:先作个自我介绍,和参加第八届“评论之星”大赛的小伙伴们打个招呼吧。
任怡璇:大家好,我是来自重庆大学的任怡璇,一个不是很擅长写评论,但正在努力学习中的“小青椒”,很高兴和大家见面!
红辣椒评论:你是如何接触新闻评论并开始写作评论的?
任怡璇:大二的时候,得知大三会有刘海明老师开设的《新闻评论》课程,于是,我开始关注学长学姐分享在朋友圈的评论作品,看到大部分都来自于红辣椒平台。开学后,我便跟着海明老师一起学习评论写作,就这样开始了我一波三折但很有收获的新闻评论之路。
红辣椒评论:本届大赛开启后,后台收到了你的不少投稿。这些作品中,有的成功上榜,有的遗憾落选。作为写作者,你如何平衡入选与否的心理落差?让你持续写作和投稿的动力源自何处?
任怡璇:我的评论作品确实是十投八败,每次看到“未采用”三个字,我第一时间会有些失落,故意赌气说:“唉,我明天肯定不会写评论了。”但吃顿晚饭回来,还是会重新坐在电脑前琢磨:这篇为何落选?该怎样修改措辞和行文结构?有没有更好的角度去阐述观点?第二天,我还是会早起浏览各类新闻寻找选题,直到完成一篇满意的评论作品。说实在话,一开始写评论的动力是课程要求,但在和新闻评论关系处好之后,这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想让自己的文字和思想被更多人看到的渴望,一种试图用微薄之力为社会发声的信念。
红辣椒评论:你的文章聚焦疫情期间一封校方写给学生的信。在一众有关疫情的高热度话题讨论中,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小切口的事件进行评论?
任怡璇:“小切口”鲜活生动,利于读者“见微知著”。一篇篇评论写过去之后,我会越来越注重评论新闻事件时角度选取的重要性。因为角度的选择并非随意的,它包含着我们写作时的思考过程与价值判断。
在有关疫情的高热度话题中,我们不难看到老生常谈、枯燥无味的“官话”“套话”。而社会普遍关心、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小事件”才是真正会打动人们的地方。
三帆中学《努力面对每一场大风》这封信便是从细微情感入手,摒弃疫情时代下千篇一律模式化的生硬文字,用语言的温度阐释了教育者的用心良苦,是疫情下与公众沟通的典范。我是一个很容易被细节与真诚所触动的人,三帆中学这封信切实地写到了我的心里。就像我在文章中写到的一样,后疫情时代下,让人们心力交瘁的不仅是病毒本身,更多的是在变化的情境面前如何自处,如何满足心理需求,获得精神安慰。它聚焦于身边的人,聚焦于最真实的事,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在这里有所共鸣。我希望大家能在文字中感受到温暖,在变幻莫测的社会中,看到难能可贵的真诚与真实。
红辣椒评论:在评论写作上,有没有你觉得特别值得与大家分享的故事?
任怡璇:对于如何写评论,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相信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笔耕不辍的练习,每个人都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评论类型及评论风格。就我而言,我的评论之路确实是一步一脚印的探索而成的,我的笨办法就是告诉自己要多看、多写、多思考。
对于写评论的过程,我还是有一些蛮有趣的故事。我形成了早晨浏览新闻找选题,下午动笔写作的习惯。但是我们学校实在是很美,到了下午我会忍不住出去在阳光下散步。于是我便带着我的电脑,在学校各个角落写评论。我在湖边长椅上写,在花园的木板地上坐着写,在后山石头上写,对着学校的鹅和鱼写……在自然环境中,我更能静下心来,去享受写作的过程,而非完成任务式的应付,这会让写评论变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红辣椒评论:祝贺你摘下11月文字组“月度之星”,请分享几句简短的获奖感言吧。
任怡璇:首先要感谢红辣椒评论为“小青椒”们创造的机会,给予青年发声的平台。还要感谢海明老师耐心的教导并给我独特的灵感。最后希望我能继续保持敢于表达自己的勇气,为社会发出真实与真诚的声音。
红辣椒评论:对于“文评”竞赛,还有什么意见与建议吗?
任怡璇: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让同学们参与进“文评”竞赛的打分环节中来,扩大每个奖项的获奖人数,让更多大家一致认可且极具共鸣的文章被更多人看到。

来源:红网时刻

编辑:马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