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真实案例库

  [复制链接]
331#
发表于 2019-12-8 21:35: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陈茗

332#
发表于 2019-12-9 23:36: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太快了!民警上演“奔跑吧兄弟”,3分钟跑两公里抓贼?

  上个月,福建三明一男子在公交上偷手机被发现,开启狂跑模式。不料失主竟是一位女警,经常参加马拉松。她放下手中的孩子,连追一公里将嫌疑人抓获。类似的新闻经常出现,民警抓小偷,狂奔几公里。

  

  然而,某晚报报道了类似的新闻,标题却让人贻笑大方:民警上演“奔跑吧兄弟”,3分钟跑两公里抓获嫌疑人。我们的新闻,有时候太夸张,过犹不及,就假了。

  3分钟跑2公里这个速度绝对是新的世界纪录,而且千年也没人能够打破。有网友提议,请公安部特批这个警察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

  据了解,1500米世界纪录,是在1997年由摩洛哥的田径名将希查姆·艾尔·奎罗伊创下的3分26秒00的世界纪录,这项纪录更是历经块20年无人打破。男子2000米世界记录是4分44秒79。

  跑完2公里,你大概能用多长时间呢?


原文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F79365F0529AKCK.html



编辑:董莉


333#
发表于 2019-12-16 20:11: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媒压制叙化武袭击真相报道,记者愤而辞职
因试图发布报道揭露去年叙利亚“化武袭击”真相,却遭所在媒体拒绝和威胁,美媒《新闻周刊》记者塔里克·哈达德(Tareq Haddad)已于上周主动提出辞职。前两日(14日),哈达德在其个人网站上发布长文——“谎言、《新闻周刊》、媒体报道压制:第一手资料”,公布了美媒是如何压制真相的证据。
在该篇长文的最后,他还写道,那些挑战权威的报道没有被发布,是因为媒体已被美国政府拉拢了。“美国正在倒退,因为它缺乏真相”。
《新闻周刊》回应称,他的报道被编辑压下是因为“他提出的是一种阴谋论,不是客观报道的观点”。
2018年4月14日,叙利亚遭到导弹袭击

今年3月,禁化武组织(OPCW)发布了有关去年4月叙利亚曾受“化武袭击”的调查报告。但在上月底,“维基解密”网站披露出一封禁化武组织(OPCW)内部的电子邮件,指责该组织在调查中篡改描述现场氯气浓度等字眼,试图令报告显得更有力。
12月7日,记者塔里克·哈达德发推称,他想发布一篇有关禁化武组织(OPCW)内部邮件的文章,却被《新闻周刊》无理由拒绝了。于是他愤而决定辞去《新闻周刊》记者一职。
哈达德表示,他已收集了禁化武组织是如何封锁这些消息的证据,“还有一些显然对美国政府不利的消息被删除了,这些消息事实上是正确的”。
哈达德在推文中还提到,他将很快公布这些细节。根据工作惯例,他征求了他的编辑的意见,然而他很快便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提醒他合同中的保密条款。例如:将受到法律诉讼等威胁。
福克斯新闻7日报道称,针对此事,当天《新闻周刊》一名发言人回应称,“哈达德提出的是一种阴谋论,并不是客观报道的观点。于是编辑拒绝了他的提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福克斯新闻,美国主流媒体几乎均未报道哈达德辞职一事。
福克斯新闻报道截图

哈达德推特截图

到了14日,哈达德在其个人网站上发布了一篇题为“谎言、《新闻周刊》、媒体报道压制:第一手资料”的长文。
文章中写道,“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开始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联合国支持的调查化学武器使用的机构——禁化武组织,篡改了有关2018年4月杜马受‘化武袭击’的报告,这让到现场调查的禁化武组织人员感到十分愤怒”。
文章指出,《每日邮报》记者彼得·希钦斯(Peter Hitchens)先前曾发表一篇禁化武组织内部邮件泄露的报道,称邮件是由一位不满该组织做法的科学家在内部传阅的。路透社也证实了这封邮件的内容,且也得到了禁化武组织前总干事毛里西奧·布斯塔尼(Jose Bustani)的证实。
哈达德表示,禁化武组织的调查专家在杜马仅发现了微量氯气,这与大气中氯的正常含量没有区别。可能是担心数据被篡改,他们把情况都反映在了其原始报告中。但是在今年3月禁化武组织发布最终报告时,这些信息被隐瞒了,最终采用的措辞是,氯气“很有可能”被使用。
在该篇长文的最后,哈达德还讽刺地写道,“美国政府与那些从战争中获利最多的国家结成了丑陋的联盟,并将其触角伸向了媒体的每一个角落,与美国务院有联系的冒名顶替者正坐在世界各地的新闻编辑室里。编辑们没有作出任何反抗,他们一起过滤哪些可以被报道,哪些不行。”
“‘不方便的报道’完全被屏蔽了。导致新闻业正在迅速消亡。美国之所以正在倒退,是因为它缺乏真相”。
《今日俄罗斯》报道截图

《今日俄罗斯》报道则指出,几乎没有西方媒体报道这封被泄露的禁化武组织的内部邮件。而在14日,“维基解密”又公布了一份新的泄密文件,证实禁化武组织在杜马事件的最终报告中对关键调查结果进行压制和篡改。
在禁化武组织总干事费尔南多·阿里亚斯 (Fernando Arias)的备忘录中,一位参与调查任务的科学这样家写道,“大约有20名核查人员对调查结果表示担忧”……
  去年4月,美、英、法三国根据一段显示叙利亚杜马镇疑似受到“化武袭击”的视频,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对叙利亚发起军事“打击”。

来源:新浪网
作者:张晨静
链接:https://news.sina.com.cn/w/zx/2019-12-16/doc-iihnzahi7843542.shtml
编辑:宋婷

334#
发表于 2019-12-17 18:44: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源:央视网链接:http://tv.cctv.com/2019/12/17/VI ... V9Yqj4w191217.shtml
编辑:宋婷


335#
发表于 2019-12-17 22:06: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媒一张嘴,中企英官员辟谣跑断腿
英媒引述不具名消息源的话称,中国敬业集团收购英国钢铁公司一案“处于失败的边缘”。该报道引来各方紧急辟谣。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15日的一则报道引来各方紧急辟谣。该报道引述不具名消息源的话称,中国敬业集团收购英国钢铁公司一案“处于失败的边缘”。中国敬业集团和英国官方随即否认了这一报道。英国《卫报》16日称,英国政府现在每天需支付100万英镑维持这一钢铁厂生存,“这一收购案的任何拖延都会让英国政府感到不安”。
英国钢铁公司(英媒配图)
英国钢铁公司是英国第二大钢铁制造商,今年5月宣布破产后,被英国政府下属的破产管理署接管。《卫报》称,今年1110日,中国敬业集团与英国钢铁达成协议,以约700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后者。报道称,这笔交易可以挽救该厂4000多个工作岗位,其中大部分在斯肯索普钢铁厂,该地区刚刚选出1983年以来的首位保守党议员。报道称,迄今为止,英国政府为维持英国钢铁公司生存的成本已超过2亿英镑。“如果该交易遭遇挫折,将是对政府的挑战,任何延误都将减弱英国钢铁公司对其他买家的吸引力。”
《卫报》16日引述中国敬业集团发言人的声明称,“在1110日签署协议后,敬业集团和相关部门在获得完成交易所需的批准方面继续取得进展,并仍有信心在新的一年里实现目标。任何相反的建议都是完全不正确的。”报道称,中企还证实了未来10年向该公司投资12亿英镑的计划,新增资金将用于升级工厂和机器,改善其环保性能和效率,这将有助于确保英国钢铁公司的长远发展。
英国钢铁公司(资料图)
英国《每日邮报》16日称,英国破产管理署发言人也表示,11月初,英国钢铁和中国敬业集团达成协议,此后没有与任何其他方面进行沟通。报道称,收购的完成取决于许多事项,双方正共同努力,在合理可行的情况下尽快达成出售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收购案11月刚宣布时,英国《泰晤士报》等个别媒体曾炒作称,英国钢铁是“国家战略资产”,被中企收购有可能惹恼美国。如今,这样的言论不再有市场。《泰晤士报》16日称,英国钢铁公司目前正依靠纳税人的支持弥补经营亏损,英国官员和中国企业都在努力完成交易。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作者:孙微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gkY3BRDLDKi4pdICutWCQ
编辑:宋婷

336#
发表于 2019-12-18 09:10: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真相——媒体转型

媒体转型,是新时代考验媒体人的一道“坎”:过之则生,否则亡。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机构媒体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逆势而动。
“全报社只有11人专职办报纸。”话音刚落,一片哗然。
这是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在近日一次媒体融合高峰论坛上透露的信息。对于一份品牌影响力巨大的报纸来说,只有11人专职办报的配置让很多媒体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宋甘澍接着解释道,为了实现全员转型移动端,新京报再造策、采、编、发、审全流程,全报社包括采编、经营、发行、行政等在内的1100多人团队,围绕新京报中心工作快节奏地开展工作。新京报APP、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超过100个平台每天生产不少于450条图文、视频原创内容,实现了7x24小时新闻全覆盖;同时,报社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报纸编辑部,选取11位有着丰富经验的优秀编辑,留下来专职办好新京报这张纸。
媒体转型,是新时代考验媒体人的一道“坎”:过之则生,否则亡。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机构媒体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逆势而动。那么,新京报11人每天怎么玩转一张报?报社另外1100多人的工作团队每天又在做什么?
11人怎么办好新京报?
新京报采编团队一致认为:消灭报纸,不如用好报纸,唯有如此,才能把握战略主动权。因此,今年上半年,新京报专门抽调富有办报经验的11位优秀编辑组建报纸编辑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全力办好报纸端产品,以独立于APP之外,形成错位运营。
01
新京报报纸编辑部的工作日常
新京报报纸编辑部主编汤旸向传媒君这样描述了11人编辑团队的工作日常——
新京报每天的报纸分为ABCD等版组,报纸编辑部主要负责A叠版组除评论之外的内容策划统筹、版面规划编辑工作,包括时政要闻、民生服务、深度调查等重点报道。经济、文体、产经等版组,则由各相关部门内身兼APP、微博、微信等众多新媒体端产品运营的编辑、记者负责内容生产和平台运维工作。
报纸编辑虽然都是夜班,但不影响他们一大早儿就提前介入选题策划。报社各采编部门有着较为完善的报题制度,报纸编辑在当天上午就能了解部分重点选题,随时与一线记者保持沟通并指导选题操作方向,提前规划版面架构和逻辑。
下午2点,编辑会就各自跟进的选题进展和完成情况进行确认。在接下来的部门评报会上,除评价和对比当天见报报纸,还就重点选题进行讨论。下午4点选题会上,每位编辑就各自跟进的选题进行报题,会后再根据当天报纸版面情况确认编辑排版,然后继续和记者沟通、编稿、下版、付型、签片。
02
报纸与新媒体相辅相成
汤旸介绍说,报纸为APP导流的视频化是新京报融合传播的创新之举。报纸端发力与发展新媒体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报社整个采编团队为APP端提供有深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内容产品,这些内容在APP端的有效推广,又再一次传播了新京报的品牌影响。
APP毕竟无限大于报纸,报纸端无法承载的内容,比如APP端的“我们视频”、动新闻、图集和音频等优质新媒体产品,都可以通过二维码转换,与报纸实现全方位对接,实现导流。用户通过扫描报纸端二维码,可以获取重大事件最新进展、视听化延展阅读、精品荐读等,无限丰富信息量和内容。
03
坚持做好原创深度内容
新京报始终将报纸视为深度化进程中的推手。深度不止于一种文体、写作方法、采访状态,更是一种新闻态度。内容深度化一直是新京报的不懈追求。专业、独家、高质量的原创深度类报道,如今已显得稀缺而奢侈,值得欣慰的是,新京报一直在坚守。
汤旸向传媒君介绍,新京报在报纸的内容生产方面,主要通过三点实现深度化:一是坚持抓大放小、去碎片化,日常新闻深度化表达;二是加强自主专题策划,为读者提供深度延展阅读;三是增设“深读”板块,将现有报纸端的深度类报道栏目整合归入。
另外1100人在忙着干什么?
转型是媒体融合的前提。在近日的媒体融合论坛上,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在“怎么推动全员转型”主旨演讲中与媒体界同行进行了交流分享:除了报纸编辑部的11人,新京报还另有1100多名员工,但他们的工作重心已经全部转移到了新媒体端和报社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
01
转换传播渠道
“没有几个人看报纸,也没有几个人看电视,但是有人看新闻,新闻依旧是刚需。”宋甘澍社长认为,用户都转向了互联网、移动端,“渠道变了,我们必须得转。”
新京报社长宋甘澍作主旨演讲
为更好地匹配用户阅读习惯,新京报对自身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深度调整,所有原创内容稿件都会优先发送到APP端。
02
转变表达方式
“视频是传统媒体必须要转的一个方向。”宋甘澍指出,目前视频是用户最熟悉、最喜爱的表达方式,因此,传统媒体必须实现图、文、视频,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我们的视频打败了99.99%的中国广电系统新闻的视频。”宋甘澍表示,新京报的视频不是和纸媒的视频竞争,而是和全国广电系统的视频在竞争,“我们各个方面的专业性在行业内的口碑应该是权威的”。
新京报正在积极推动视频表达的全部门、全领域覆盖,推动视频报道部门与现有内容团队的深度融合。“我们视频”和新京报动新闻在视频领域已有优势,借助新京报APP,继续丰富着这一产品形态。
03
转变生产机制
“报纸‘没有’新闻,以报纸为中心的生产机制必然被摒弃,否则,是假转型、假融合。”宋甘澍认为,传统媒体转型,策、采、编、发、审全流程都要进行改革。如果这些机制没有发生改变,所谓的转型或融合都是假转型、假融合。
转型有哪些困惑?
“转,不可能都大见成效;不转,肯定会在‘煎熬’中死亡。”
作为一家去年刚实现三家整合的传统媒体来说,要实现全员转型到新媒体,新京报也面临一些困惑。
01
转型能否优化媒体生存?
新京报的融合是在“一托二”的格局下进行的,恰恰是在融合的前提下,才实现了优势互补、裁撤冗员、公共职能共享等,确保了整个过程的平稳有序。
“三合一”的融合中,千龙网解决的是新京报的传播资质问题,而新京报本身的竞争力带动了两家媒体的发展。在架构中,新京报对千龙网人员进行“大手术”,经过改革分流182人,仅留下83人。
02
怎样用新技术赋能媒体?
“不拥抱新的技术,不拥抱新的媒体,传统媒体永远不可能转型,永远找不到新的方向。”
宋甘澍认为,报纸和电视台整合为一,报纸的视频化、广电的图文化是另外意义上的融合,“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报纸视频化、广电图文化,报纸与广电的影像会进一步模糊。“
传统媒体是带着“枷锁”在转型,这是传统媒体人整体的自我革命,不可能从零开始。因此,需要用互联网共享、开放的思维“拥抱新技术,让新技术助力新闻的生产、传播,优化环境、提高效率、减轻负担,而不是被新技术带偏了节奏。”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编辑:宋婷
337#
发表于 2019-12-18 19:25: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338#
发表于 2019-12-20 23:42: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339#
发表于 2019-12-24 16:10: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340#
发表于 2019-12-31 12:21: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过于夸张的射击
编辑:吴悠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