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2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2:55: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周刊》印刷版悄然复刊 受小众人群追捧
2014-03-17 03:49:2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有2人参与

网络模式难保盈利

《新闻周刊》印刷版争议中复出

初春的微风已轻拂纽约,而曾在前年寒冬“死去”的《新闻周刊》印刷版也随之悄然重生。

没有广告宣传、没有豪言壮语,这份消失一年多的美国第二大周刊重出江湖,复刊后的第一期也就这样安静地出现在美国的书报亭内。在3月7日提前出版的复刊后第一期封面文章《比特币之脸》因声称“比特币之父”被找到而引起轰动。

不论真相如何,这是《新闻周刊》在去年8月由网络媒体国际商业时报媒体(IBT Media)买下之后最大的改变。

受小众人群追捧

《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走访了两家纽约市内的书报亭,令记者惊讶的是,竟然都没有看到《新闻周刊》的踪影。销售员很肯定地告诉记者,《新闻周刊》早已不再印刷,只能在网上看到。最后,记者在一家地铁站旁边的小杂货店里看到了久违的《新闻周刊》,封面上部依旧维持原来的风格,红底白字写着“新闻周刊”的字样,背景为全黑色,上面是一人,戴着象征比特币的白色面具,穿着黑色西装,整张脸埋在了黑色的背景中。

“虽然他们定价7.99美元,比《时代》周刊贵了3美元,但是想看的人还是会买。” 杂货店老板告诉记者,他一共进了两本,卖掉一本。

“《新闻周刊》新的第一期印刷量在美国有7万份,在欧洲也有7万份。周刊的商业模式将集中在从欣赏我们价值的读者身上产生利润。” 《新闻周刊》的发言人胡帕(Zachary Hastings Hooper)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说道。

全球14万份的印刷量和金融危机前的312万份相比是个很不起眼的数字,与周刊深陷泥潭后的2010年的157万份的发行量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

记者随手翻了一下,《新闻周刊》认为传说中的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不是以前认为的化名而是真名,是居住在洛杉矶市郊区的一位64岁男性日裔美国人。而被《新闻周刊》指认为比特币之父的这位中本聪则在此后通过美国媒体声明,他在此之前根本没听说过比特币,并对媒体公布他的私人信息非常失望。目前,中本聪已经申请警察保护来应对接踵而至的探访者。

“《新闻周刊》受到一个非常特别的小众人群的追捧,这些人主要是年纪较大的有钱人。《新闻周刊》决定恢复纸质媒体的发行,主要是因为原有模式(网络模式)不能够保持盈利,不能保证周刊的新闻质量来维持自己的读者群。”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克拉克斯伯格(Lynda Kraxberger)告诉本报记者, 她曾连续10年订阅《新闻周刊》,但近两年已不再订阅。

“我们将继承《新闻周刊》的历史传统,打造世界级的报道。我们上周刚在网站上接受周刊的订阅,希望能够建立起网络版和印刷版的订阅群体。我们同时打算增加海外发行。” 胡帕说。

东家变更频繁

《新闻周刊》的深度报道曾经改变美国政治的走向。1963年,它以美国黑人之口控诉了种族隔离制度,引发全国范围的民权旋风,促成美国国会1964年颁布《民权法案》。1967年,又是它的报道《达苏的感恩节》和随文配发的美军累累尸骸的照片,第一次让美国主流公众意识到,越南战争是个惨重的失败。

但近5年来,《新闻周刊》在数次改变东家的动荡中挣扎。

随着新闻网站、社交网络和在线广告凭借成本优势逐步壮大,《新闻周刊》的发行量由2007年的312万份下滑到2010年157万份,流失一半。在成本的压力下,当时的老东家、带领《新闻周刊》创造过辉煌的《华盛顿邮报》以及控制邮报集团半个多世纪的格雷汉姆家族被迫启动激进改革,放弃了当年赖以扬名立万的深度与国际报道。

最终在2010年8月,本身也在辛苦支撑的《华盛顿邮报》对《新闻周刊》彻底绝望,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卖给了愿意承担4700万美元债务的音响业富豪哈曼(Sidney Harman)。但哈曼接手不到一年后就过世了,他的继承人又把《新闻周刊》完全交给了《野兽日志》(Daily Beast)。正是后者的主编蒂娜·布朗(Tina Brown)在2012年决定停止印刷版的刊发。

把印刷时代叱咤风云的新闻巨人变成互联网时代无数冒险家中的普通一员后不到一年,去年8月就传出消息《新闻周刊》再一次易主。这一次,连交易条款都没有公之于众。

名不见经传的新东家国际商业时报媒体2006年成立于纽约,是一家旗下有21家网站的网络出版商。由于不是上市公司,记者无法知道他们具体的盈亏情况。但公司自称,每月全球有4000万访问用户,出版7种语言的刊物,读者来自190个国家,并表示已在2010年开始盈利,资金来源为网络广告。

探索盈利渠道

不断变更的东家和经营策略,究其原因都是为了扭亏为盈。胡帕表示,“订阅收入和广告收入对商业模式都至关重要”。

重出江湖后的《新闻周刊》售价为每期7.99美元,比印刷版停刊前的4.99美元有60%的大幅上涨。订阅一年52期的价格为149.99美元,大约2.9美元一期,同时可以在电脑上阅读网络版。这又比两年前的50美元一年的订阅费上涨了2倍。

“大概有一群小众但是有钱的忠实读者能够让杂志大幅提高价格。同时也为广告商提供了一个有针对性的高端客户群。这是一个小众市场,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战略。如果《国际商业时报》有钱,应该可以负担得起试验的成本。相信在定价以前,他们已经做了足够的市场研究,证明高质量的印刷媒体可以持续性地收取高价。” 对于这样的涨幅,克拉克斯伯格说道。

胡帕也表示,要统计真正的销售情况,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不过,目前订阅《新闻周刊》的主要竞争对手《时代》杂志印刷版一年只需要30美元。

基本上,美国的杂志总体来说在读者群中遭受冷遇。根据审计媒体联盟(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的信息,美国书报亭的消费者杂志2013年下半年比前一年同期下降11%。付费订阅则下降了1.2%。


在杂货店里,老板指着架子上的十多本各类周刊、杂志笑着说:“你看到我这架子上的杂志,都没有什么销路。”然后他又打开旁边的一个柜子,拿出一叠已经打包好但准备退送回发行公司的杂志。记者看了一下老板的退款清单,一星期的退款为138美元,大概有30本杂志,而这家店的杂志总共才十多种,老板每种才进几本,显然卖不掉的是大多数。

老板说,他开业的时候本来还留了一堵墙准备放月刊杂志的。但是月刊杂志如果卖不掉,按照规定,一个月后才能退,而不像周刊,每星期都可以退,所以月刊销售对店主的资金周转显然很不利。他思虑之后,在那堵墙前做了玻璃柜子,出售水烟壶。“如果说出售杂志的利润是一分钱,那这个(水烟壶)就是2.5角。”老板得意地告诉记者。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周佳

http://world.163.com/14/0317/03/9NGREEM90001121M.html
322#
发表于 2014-3-18 10:38: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东方早报今起改版 加大加重新闻分析和深度化报道


   【搜狐传媒讯】2014年3月17日,东方早报今日起改版,新版将加大加重新闻分析和深度化报道。东方早班社长邱兵在今日头版社论《报纸还没有资格死》中说:“这年头报纸还要改版,一般来说结果无非就三个,第一是吃力,第二是不讨好,第三是吃力不讨好。”同时表明,东方早班此次改版,其实也就是微调,当然这个微调里面,也有一些小讲究。比较重要的一条,大致就是碎片化的短信息少了,甚至消失了,剩下的,要求是讲求态度的新闻分析,体现报纸价值取向的观点评论,更多的,还有篇幅较长的背景报道。  网友评论:
  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广播经济频率新闻主播@我是朕翔:报纸是将新闻留存、成为历史档案的最好形式,它不该离开历史舞台。"加大加重新闻分析和深度化报道"极其可喜。个人见解:1、还应加大对新闻事件的独立评论和副刊散文。2、出版周期可以适当延长。3、年终出档案汇编式的合订版。好报如书,它可以能成为爱书人有价值的参考性读物。
  @传媒老王:报纸是不是快死了?这个话题非常热闹。还不至于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各种观点各种论调各种媒体人非媒体人都愿意插一脚、吐个槽。再思量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资讯,都需要掌握可能改变自己生活的新闻,所以把每个人都称为新闻人亦未尝不可。
  《深圳特区报》编辑、记者@何冬雁:说的也是。对问题的深度分析还是报纸的强项——也有益于保持人类大脑的思考能力不致于被各种碎片化搞得过于低下。注重肉容为王,注重对信息的二次开发,满足超越预期的用户体验,甚至包括爱护读者的眼睛,都是报纸继续存在的理由,也是我们继续看报的理由。
  海峡消费报官方微博:读完后想了想,死,还需要资格吗?当然,作为媒体人肯定希望能活着,只是觉得需要想清楚,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又该向何处寻找存在的价值?

http://media.sohu.com/20140317/n396723718.shtml


32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00:39: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解放日报朱长元
日报建立付费墙是一种趋势。

@密苏里孙志刚
根据美国雷诺兹新闻研究院和密苏里新闻学院2013年美国日报转型年度调研的结果(n = 416),70%的美国日报已程度不同地建立了付费墙。2012年的数据是47%,2011年的数据是41%。两年前,发行量小于25,000的日报在付费墙方面走在了发行量大于50,000的报纸前面;今天,这种差异已经消失。http://t.cn/8sfLnwP

| 轉發(7) | 評論(2)
22分鐘前來自微博 weibo.com


324#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2:53: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辜晓进
“纸媒式微,报纸不亡。” //@王君超:赫芬顿女士以一个”网络原生报“的成功案例,改变了传统”报纸“的定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纸媒式微,报纸不亡“ 。|王君超:“网络原生报”开创蓝海新区

@辜晓进
《赫芬顿邮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传统纸媒的经验。赫芬顿曾说:“我认为,所有关于报纸死亡的预言都言之过早。我坚定地相信,未来的新闻,将是由旧媒体人拥抱新媒体方法和新媒体公司采纳旧媒体最佳做法而形成的混合物。 ”@王君超 提到的笔者拙文,正是基于上述观点:|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强强嫁接:《赫芬顿邮报》的成功之道






325#
发表于 2014-4-10 22:57: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财新网

#财新博客#【张星云:法新社如何应对纸媒危机】法新社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部分业务的平均稿酬预算减少10.3%。一名前董事会成员毫不掩饰其失望:“法新社犹如困兽一般遭到双面夹击。我也看不到法新社拥有足够的创新产品来应对新媒体时代,曾经林立的资讯大厦即将倾毁。” http://t.cn/8swDV20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7)[/url]
| 轉發(10) | 評論(4)

21分鐘前來自皮皮时光机

法新社如何应对纸媒危机
2014年03月14日 18:18 分类:互联网, 天下, 经济 标签: 新媒体, 法国, 法新社, 纸媒 阅读:1,022 评论:0

作为全球三大通讯社的法国新闻社(AFP),如今正如其他法国纸媒一同受到社交网络与个人视频等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在此情形下,其他传统纸媒为节省开支,尽皆舍弃国际新闻和社会新闻,而将报社资源专注于某特定领域,逐步转向为专业媒体。但法新社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便是遍布全球的记者站网络,因此曾经作为纸媒重要给养的法新社如今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大国纷纷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国际通讯社的名义设立办公室。创建于1945年的法新社作为目前世界第三大新闻通讯社与2260家组织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165个国家,用法语、英语、德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6种语言报道新闻。在全世界范围内,AFP三个字母即意味着世界顶尖水平的新闻稿、视频、分析图表、全天候24小时、热点地区全覆盖。
如今的法新社每天发布5000条新闻快讯、2000张新闻图片以及100组新闻视频,在全球拥有200所记者站和分布于巴黎、华盛顿、蒙得维的亚、尼科西亚和香港的5大地区总部。2012年其营业额达到2.896亿欧元。因此,如果说法新社的最大价值何在,想必应是其遍布世界之广以及提供新闻种类之多。
谈到法新社的竞争对手,首先必然是集合一众美国媒体的美联社(AP),其影响力在美国社会极其深远。再者便是英国与加拿大携手组建的路透社(Reuters),后者主要关注金融新闻,而其母公司更是已经上市。在与英语新闻界双雄不断竞争的历史上,法新社曾取得的胜利包括1953年抢先宣布斯大林死讯、1972年全程报道慕尼黑奥运会及以色列人质劫持案、2000年协和飞机坠机事件,以及2011年独裁者本阿里逃离突尼斯。
新媒体的强烈冲击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新闻通讯社的职责是在地区、国内及全球范围内搜寻纯粹资讯并传递给其客户,而作为客户的纸媒、电台和电视台则利用这些资讯进行重组以制作出自己的新闻产品,并将其公之于众。
但新闻通讯社这一传统定义在网络及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中黯然失色。如今,任何人发布的讯息都可以随时随地被阅读到。“以前,法新社在讯息传播速度上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任何媒体都无法与其竞争。但推特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一名法新社记者如是说。现在很多个人或机构都选择首先通过社交网络发布讯息。2013年2月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范龙佩首先通过其推特账号向全世界宣布欧盟各国领导人就2014至2020年欧盟预算达成协议。2012年11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推特上留下四个字“再来四年”证实其连任成功,4小时之后,这四个字与他搂着妻子米歇尔的照片一起在推特上被转发50万次。
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从网络上源源不断地获取各种资讯,传统新闻通讯社面临的国际竞争者越来越多:CNN、半岛电视台、BBC、谷歌,抑或推特…“我记得曾经有一段时期,法新社甚至可以说操控着历史事件的进程。在我们确定出席并到场前,任何重要新闻的发布会都不会开始。法新社记者犹如国王。”另一名法新社记者这样回忆道。
为了让法新社的影响力在如今的媒体资讯洪流中尽可能得以保留,法新社管理层也鼓励其记者开设自己的推特账户。“管理层的这一旨意起码有一点好处,就是让通讯社的记者从阴影走到聚光灯下。”一名法新社记者说道,“以前,我们所撰写的报道文章唯一反馈来自我们的编辑。现在社交网络改变了这一点,再小的错误在推特上都会产生反响。” 路透社的推特账户拥有350多万粉丝,美联社250多万,而法新社法语和英语账户粉丝总和不过40多万。
“社交网络可以被视为实时新闻警报系统,” 法新社首席执行官胡格(Emmanuel Hoog)在通讯社巴黎总部大楼的办公室里如是说。总部大楼对面即是Brongniart宫,后者直到1998年仍为巴黎证券交易所之用,亦被视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象征。“但全球任何一家大型媒体都离不开新闻通讯社。推特只是一种网络媒介,它对资讯没有任何筛选编辑。在当今嘈杂纷乱的讯息爆炸时代,我们一如既往地秉承着新闻的真实可靠性。”法新社新闻部主管马索内特(Philippe Massonnet)说到,“如今我们的工作是将讯息进行背景分析,在回顾其历史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对未来远景做出展望。” 管理层的愿望固然好,但在网络实时讯息的冲击下,通讯社也很难始终保持冷静的判断力和事件的客观性。
向外或向内?
在法新社巴黎总部的墙壁上悬挂着满是标签的世界地图,每一个标签即代表着一个法新社记者站。对马索内特而言,遍布全球的记者站网络便是法新社的优势。“我们的媒体客户越来越需要通讯社的全球记者站网络支持,尤其是在那些媒体无法派设常驻记者的地区。” 与不断削减开支的其他媒体不同,法新社力图在被广大媒体忽略的偏远地区保留记者站。“2013年初在叙利亚,除了一两名特派记者和自由记者以外,只有各大通讯社的记者们在那里工作。”
在其遍布全球的记者站的坚持下,法新社虽然赢得了声望和受众,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法新社在中东拥有12所记者站,仅在阿富汗喀布尔就有十几名常驻记者对时事进行跟踪报道。2011年利比亚战争时期,只法新社在的黎波里设有记者站。在时任总统萨科奇和贝尔纳-亨利·莱维(Bernard-Henri Levy)的旨意下,三十多名法新社特派记者在利比亚境内轮流值班对总计为2900天的军事行动进行了全面的报道。2011年10月20日,法新社独家发布了卡扎菲血肉模糊的尸体照片。
然而这种放眼全球的战略并不能让法新社在财政上实现对等,尤其在纸媒危机的背景下,情况变得更为棘手。作为向媒体提供资讯的通讯社,法新社受到的冲击比其他客户更为严重。虽然法新社商业部门正不遗余力地保留其客户,后者中仍有大部分表示只愿以最基础价格重新签订订购合同,或者不再续订。2004年,法国免费地铁报纸《地铁报(Metro)》曾一度取消与法新社签订的资讯服务。2009年《普罗旺斯报(La Provence)》、《尼斯晨报(Nice-Matin)》、《瓦尔晨报(Var-Matin)》、《巴黎诺曼底报(Paris Normandie)》和《联合报(L’Union)》也相继与法新社解除合同。2010年《20分钟报(20 minutes)》也采取了同样举措。
面对退订大潮,法新社迅速寻找对策,推出“重点”廉价服务套餐。以传统订购服务一半的价钱,向地方性日报提供占总量30%的主要资讯。《巴黎诺曼底报》、《20分钟报》际此重新成为法新社客户。但无论如何,法新社法语新闻通讯服务的营业额,已于2010年的5500万欧元降到了2013年的5000万欧元。
“最重要的是法新社的全球营业额在增长,”胡格将赌注押到了与地方性日报重启谈判和全球化扩张上,“如果说以前的法新社是一对一模式下的本国记者面对读者,现在的法新社则是由来自80多个国家的记者团队构成,并且面对的是150多个国家的客户媒体。我相信我们还有很多进步空间。” 譬如在亚洲,法新社的记者是使用英语采写,随后再翻译成法语。
2011年之后,与国际媒体进行合作所带来的收入已占到法新社总营业额的54%,而在2004年这一比例仅为47%。但同时法新社与法国媒体合作收入占总营业额的比例却从2004年的13%降到2011年的9%。其国际市场收入主要来自欧洲,其次是亚洲、北美洲、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
虽然现在的非洲市场只占到法新社总收入的1%,但对胡格来说,随着路透社驻非洲记者站的逐渐减员,该地区是法新社今后主要拓展的市场之一。反观拉丁美洲这片竞争激烈的热土,西班牙埃菲社(EFE)、路透社、美联社,以及意大利、德国的通讯社纷纷进驻; 唯有亚洲市场收入逐年增长,但其主要合作伙伴日本时事通信社(Jiji)近年来也在遭遇纸媒危机,该社已经申请减少服务以缩减合同上每年800万欧元的开支。
体育新闻的蓬勃发展
法新社2013年英语通讯服务营业额达1900万欧元,如今它更是不遗余力地向新兴国家拓展市场。在纸媒蒸蒸日上的印度,法新社拥有4家记者站和30多名常驻记者。而为了准备2014年夏天的足球世界杯以及两年后的奥运会,法新社也增加了在巴西的投入。
因投资回报率稳定,体育新闻俨然成为法新社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所占比例在该社的文字新闻中达到25%,在图片新闻中达到了35%。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时,法新社约翰内斯堡记者站更是塞进了150多名记者。不过在这一方面,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合作的美联社始终处于全球最领先水平,并获得了世界最大体育信息公司STATS LLC的控制权。
三年前,主打财经新闻的彭博新闻社也推出了自己的棒球、美式足球新闻服务,随后又进军欧洲专注足球新闻。“就如在金融界一样,我们也要在体育界成为全球最好的数据分析师。”蓬勃体育主管比尔·斯夸德隆(Bill Squadron)如是说,“彭博在金融界已有三十年的数据分析经验。”
“自上世纪70年代,法新社便抢先成功开启了它的全球化进程,但在信息技术领域却始终停滞不前。”前法新社记者埃里克·歇莱尔(Eric Scherer)这样评价道,已经成为网络媒体专家的他现在任职于法国国家电视台。歇莱尔认为法新社理应凭借其新闻质量和长久以来的文化开放而获得成功,但信息技术的短板使它步履维艰。
2013年法新社与门户网站雅虎在大额合约上的谈崩,导致其网络与多媒体业务的营业额下降了20%,为1400万欧元。但与此同时,法新社视频新闻的产量两年内增长了十倍,如今日产量更是达到200条。马索内特表示:“如果想让年青一代也追踪时事,就必须把我们的视频新闻发展起来。”
法新社还为其客户构建了一个存档新闻网络索引平台。而“e-diplomacy”服务更是展示了法新社欲驾驭新媒体之决心,这一服务集合了全世界4000多名政府领导人、部长、大使、企业老板、网络意见领袖、调查记者和压力集团的推特账号,以世界地图的形式展现最近24小时内的国际时事。
令人生疑的独立性
在纸媒垂危的大背景下,法新社同美联社、路透社一样,在奋力抵御新媒体冲击的同时,力图更好地利用网络。每年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通信大会上,各大通讯社无一缺席。路透社前首席执行官汤姆·格罗瑟(Tom Glocer)2010年曾对《费加罗报》表示:“社交网络出现后,人们很难再将B2B和B2C区分开。实际上,所有由民众创造出的大众产品都反作用于专业产品。”胡格2010年接手法新社之后,也立即表示将更为全面地为大众提供服务。于是法新社相继推出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阿拉伯语的iPhone应用程序和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iPad应用程序。然而,因其遭到了在法新社董事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法国纸媒的联合反对,发布于两种苹果平台的新媒体产品均没有法语版。
1957年1月10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专门法律以确保法新社的独立性,至此法新社被定义为以商业化操作方式运行的特许授权非营利性自治公共组织并独立于法国政府,其15名董事包括8名法国出版发行商代表、2名法新社代表、2名广播和电视公共服务部门代表、3名来自捐助法新社的公共服务部门代表。不过法新社获得的财政独立却是一柄双刃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马索内特遗憾地表示如此之来法新社更像一家没有实际资本的私营企业,“好比一家跨国公司,却手握着中小企业的预算。” 而法国纸媒、广电公共服务部门和国家这些法新社的客户还不在停地通过董事会施压,以求降低法新社通讯服务合同价格。法新社面临的挑战比法国纸媒更为严峻。
“董事会与员工常年处于利益冲突中,法新社在国际领域的发展对于董事会来说仅仅是填补大额财政支出的一种手段。”一名法国记者总工会(SNJ-CGT)的记者遗憾地表示。而另一名法新社管理层人员则说道:“法新社支出巨大,但80%都是用来支付员工的薪水。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新闻市场在传统新闻方式几乎已无扩张发展可能性的前提下竞争更为激烈。而美联社的合作经营方式之所以能够成功,只因美国是全球第一大新闻媒体市场。”
主要由客户组成的法新社董事会常年处于守势,在变化莫测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没有扩张革新的雄心和能力,这使得法新社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上世纪90年代,法新社长期与WTN图片视频通讯社(Worldwide Television News)合作,后者当时是美联社在北美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1998年,WTN通讯社遇到财政困难并决定寻求融资,于是法新社收购WTN的谈判顺理成章地展开。但在国家出面反对大幅增加员工数量的情况下,没有独立资金来源的法新社最终放弃了收购计划,尽管当时的收购价格仅为1000万美元。美联社进而并购WTN。一名法新社记者表示:“如果有了WTN的设备和技术基础,现在的我们也就不会在多媒体和视频领域存在15年的差距了。”
法新社现在更多采用合作的方式扩充整体业务。例如在图片领域与美国知名图片社盖帝图像(Getty)进行合作。在日本,法新社与该国电子商务通讯公司软银(Softbank)合作推出了互动式网络资讯服务。自2008年,法新社与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旗下的美国财经类信息出版公司道琼斯公司(Dow Jones and Company)进行合作,并为其分支道琼斯通讯社(Dow Jones Newswires)提供综合及政治资讯。
作为特许授权的非营利性自治公共组织的法新社既不是国企也非公立机构,其收入主要依靠顾客的资讯订购合同。1957年法国议会通过的法律也规定法新社禁止接受任何直接的政府补助。但法国政府作为订购资讯服务的主要客户,为法新社带来每年1.2亿欧元的收入,占该社总收入近一半之多。欧盟委员会就此已经对法国政府提出起诉,认为其在变相为法新社提供补助金并违反欧盟的“自由竞争原则”。目前法国政府正与欧盟进行谈判,以期使后者承认部分的公共补助是保全法新社整体利益的必要条件。

眼看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法新社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部分业务的平均稿酬预算减少了10.3%,特派预算减少12.7%。一名前董事会成员毫不掩饰其失望,“在我看来,法新社犹如困兽一般遭到双面夹击。在通讯社新运营规则下,很多信息源的确认都可以通过推特来实现。并且我也看不到法新社拥有足够的创新产品来应对新媒体时代。曾经林立的资讯大厦即将倾毁,唯有充满活力的小规模团队才能够存活。”


来源:《法国外交世界月刊(Le Monde diplomatique)2014年2月号》,法国《世界报》旗下评论性时事月刊,多关注法国及欧洲政治、经济、社会问题。

原作者:Marc Endeweld
编译:张星云
http://zhangxingyun.blog.caixin.com/archives/68838



326#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21:30: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鄢烈山
回复@雪夜冰河:华闻周刊,我看了最新一期5月2日至8日的,乌克兰专题包括社评很不锴,内容丰富。都市周刊也不锴。人民日报海外版成捆放地上的是4月25日的,办了30多年早就失败了,

@鄢烈山
伦敦唐人街,一大堆免费中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成捆扔地上,没开扎,是4月25日的还有。百亿外宣费这么用的?没有垄断有钱又如何?台湾青年担心大陆媒体进去,一个自信也没有嘛。 我在:|Milton Crescent















327#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1:06: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聚焦】 湖南卫视对新媒体说不,报业呢?
2014-05-11 [url=]中国报业[/url]



感谢您关注《中国报业》杂志公众微信号ZhongGuoBaoYe。如果您尚未关注,可以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报业”关注我们。

近日,湖南卫视推出“芒果独播战略”,其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4月25日晚首播,其他视频网站不能观看,只在湖南卫视旗下的芒果TV独播。公开宣布不再与其他新媒体合作的,除了湖南卫视,据说浙江卫视、江苏卫视都有可能跟进,而今年的世界杯,中央电视台也不向任何视频网站开放直播权。

有评论说,各大卫视的王牌综艺节目其实是在“养活”视频网站们,这回湖南卫视终于醒了。芒果TV独播的互联网战略,实质上是放弃短期经济利益,着眼长远发展的市场竞争策略。

也有评论说,湖南卫视收回视频转播权是给自己挖坑。封杀转播权,不能阻止互联网的正常发展,并不是上策。传统媒体应该抛开自身的优越性,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互联网运营方面,而非一些狭隘的小聪明方面。

由此想到了报业。

印象中,此次湖南卫视对新媒体说“不”,是网络媒体崛起后广电媒体首次与新媒体的不合作行为。同样是传统媒体的报纸,却有过数次集体性的拒绝行为了,如都市类报纸的《南京宣言》,解放日报报报业集团向其他30多家党报集团发出的抵制互联网免费转载新闻的倡议,等等,最新的维权行动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调发布的版权声明。

电视与新媒体合作,有过愉快的经历,彼此分享过好处。如,把“我是歌手”第二季网络独家播放权卖给乐视网,湖南卫视就净赚5000万。而报纸与新媒体合作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甚至连合作也谈不上,因为报纸根本控制不了新闻产品的流向。电视握有商议价格的谈判权和主动权,而报纸甚至连谈判的对象都找不到,其集体性的拒绝行为都胎死腹中。

同样是内容版权的纷争,电视和报纸迥然不同。湖南卫视这回决定独播的“花儿与少年”是一档明星自助旅游真人秀节目,视频网站从各家卫视购买来的也大多是综艺节目,从没听说过哪个电视台因网络媒体使用了某个电视新闻而跟谁急眼。名牌综艺节目的制作费用和影响力都非常可观,与文字新闻报道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与文字新闻报道比,综艺节目更易于维权,因为版权转让的责任主体、事实认定、法律边界更为清晰。

不管卫视独播的结局如何,网络视频肯定在认真思考对策。与电视媒体能左右网络视频播放权的底气十足、理直气壮相比,报纸显得有些找不着北。如果想把网络媒体拉到谈判桌前,报纸也许能从电视封杀视频网站的转播权中找到些启示。

本文原载于:传媒圈

中国报业【ID:ZhongGuoBaoYe】是由《中国报业》杂志运营的公众微信账号。《中国报业》杂志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是国内首家传媒经济导刊,自1988年创刊以来,成为媒介经管领域和报刊学术领域的权威、高端刊物。本账号将及时传递媒体行业新鲜资讯,深度分析业内热点话题,描绘报业发展走向与脉络,解读媒体在转型期的各种尝试和途径,与读者共同探讨中国报业的现状与未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UxMzYwMw==&mid=200273389&idx=1&sn=c97b7f31155c607c045dde22c006e987#rd



328#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09:34: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内部报告披露数字化困局:我们的新闻优势正在缩减
2014-5-18 09:33| |来自: 第一传媒|

摘要: 报告的原文可以去这里看:http://zh.scribd.com/doc/224332847/NYT-Innovation-Report-2014
  《纽约时报》14日突然撤换其女主编Jill Abramson,引发媒体界震惊。我们都知道,Abramson在该报数字化方面贡献不小。关于她被撤职的原因,网上评论很多,但BuzzFeed15日独家披露的这份《纽约时报》内部报告大概可以找到真正的答案。
  这份长达96页的内部报告由发行人Arthur Sulzberger的儿子A.G. Sulzberger领导的委员会撰写,上个月被递交给管理层。这个委员会由倾向于数字化的员工组成。报告描绘了《纽约时报》编辑室向数字化转型而挣扎的灰暗画面。
  报告基本上忽略了传统的竞争者,而聚焦于新一波数字化媒体,包括First Look Media、Vox、Huffington Post、Business Insider和BuzzFeed。
  “他们在建设可观的支持数字化记者的系统上领先我们,如果我们不快速提高我们的能力,差距会越来越大。”报告警告,“同时,我们的新闻优势正在缩减,更多这样的初创企业在扩展他们的新闻业务。”
  “我们没有足够的紧迫感。”报告说。
  报告说,深层次的问题是文化问题,包括认为《纽约时报》只是一个“终端”,而忽视社交推广。还有一个方面是,过分关注印刷版的头版,比如记者每年的年终考评都要看上了多少次头版。
  “编辑室一致认为:我们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头版上。”报告说。
  还有一个问题是:网站的大多数内容都在晚上印刷版截稿的时间发布。
  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大批编辑仍然不熟悉网络”。
  “许多部门甚至缺少如何评估数字化工作的编辑。”报告说。报告还列举了该报一些技术上的弱点:缺少有组织的标签系统以管理文章的大数据。
  报告还说,《纽约时报》不愿意干掉一些不成功的数字化产品,比如国际新闻首页和基本无法运作的APP——Scoop。
  报告呼吁编辑室重新思考与公司其他部门的关系,以便让编辑部的领导更深入地参与技术决策。
  报告认为,最近刚刚推出的APP——NYT Now和新的烹饪子网站是一次成功的合作。
  “发行人和编辑一起合作。”为烹饪项目工作的高级编辑Sam Sifton告诉报告作者,“不是狮子与羔羊共眠,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数据新闻项目Upshot的主编David Leonhardt则表示,该项目的筹办因为与技术的隔绝而受影响。“我不知道该去找谁,我从未想过这些。”他说。
  更大层面的问题是,一位高级编辑说,编辑部门“完全被剥夺了战略角色”。他指的是数字化战略。
  报告的整体基调是警告性的,称尽管因为“雪球”项目拿了奖,但《纽约时报》并没有完全理解和运用数字化技能。
  结果是,该报正在失去有才能的员工,又无法招到新员工。Upworthy网站的前营销负责人Michael Wertheim就拒绝了《纽约时报》的工作。
  报告还援引了Huffington Post一个管理人员对《纽约时报》的奚落,称 Huffington Post搜索引擎优化的很好,而《纽约时报》很失败。“那里的一位管理人员说,曼德拉死后,新闻聚合网站的表现胜过我们的原创内容。”报告说,“‘你们死定了。’他说,‘你们应该防止内容被别人偷窃,然后被安上一个更好、更适合社交媒体的标题。’”
  《纽约时报》的发言人Eileen Murphy随后针对这篇报告做出了声明,虽然官方性质地否认了管理层之间的分歧,但表示这份报告对《纽约时报》的数字化问题作出了坦诚的评估,《纽约时报》将基于它做出改变。
http://1cnmedia.com/news/ywjx/9055_2.html



32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2:39: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郭光东
不必忧伤。竞报停刊跟一家小钢厂停产没区别,不过是纸媒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必然结局。不停刊反倒耽误员工前程。一个北京城有七八家城市报,你让纽约东京怎么想。还得停几家……


  • (3)

| 轉發(13) | 評論(9)
4月22日14 : 13來自iPhone客户端

330#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10:08: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介评弹

【最新】CJR“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最新文章预言:《纽约时报》很可能在十年之内,由日报变身为周报!详见长微博。译文转自 @参差计划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10)[/url]
| 轉發(24) | 評論

今天 06:37來自微博 weibo.com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