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报道集锦

[复制链接]
32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12:38: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清华史安斌
我们终于有了被诺奖认可的科学成就,但有没有与之匹配的科学新闻?媒体掀起的新一轮“狂欢”仅仅满足于打通了屠奶奶家的电话,与她通话三句便能演绎出三千字的独家报道,记者与“追星族”何异?媒体挖掘的不应是她20岁时的照片和轶事(如果不是八卦),而是提供“语境”,要做contextual journalism

今天 10:35 来自 360安全浏览器


32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1:30: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NASA宣布火星重大发现 揭开大气消失之谜
2015-11-06 05:54: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中新网11月6日 据美国宇航局(NASA)于当地时间6日发布的消息称,借助火星探测器MAVEN最近的数据,科学家发现太阳风以每秒100克的速度在剥离火星大气。

北京时间11月6日凌晨3点,NASA在华盛顿总部的詹姆斯·韦伯礼堂,召开简短的新闻发布会,公布在火星探索方面的又一重大发现。

NASA称,MAVEN数据使研究人员确定火星大气由太阳风通过剥离。测量表明,太阳风剥离气体的速度在每秒100克(相当于大约1/4英镑)。MAVEN首席研究员称“我们已经看到,太阳风暴期间大气侵蚀显著增加,所以我们认为几十亿年前当太阳年轻和更加活跃时,火星大气的损失率更高。”

据悉,Maven火星轨道探测,于2013年9月发射升空,2014年9月22日进入火星轨道,是火星侦察兵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研究火星上层大气与电离层的状态,以及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

这已是美国航天局,近四个月来第三次发布火星的重大发现,今年7月23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天文学家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Kepler-452b,其比地球大60%,允许液态水在表面存在。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又一重大的突破性进展。9月28日,美国NASA在火星上首次发现了存在液态水的“强有力”证据。

美国航天局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探索火星,40多年来共向火星发射了大约20颗探测器。1965年7月,“水手4号”探测器首次飞掠火星,向地球传回火星特写图片。

现阶段,美国“好奇”号和“机遇”号探测车正在火星表面探索,并不断发回新数据。

(原标题:NASA宣布重大发现:太阳风以每秒100克速度剥离火星大气)

http://news.163.com/15/1106/05/B7NEN99R00014JB6.html
323#
发表于 2015-11-13 14:2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静芝 于 2015-11-13 14:22 编辑

英媒:39光年外发现类地行星 大气层或有生命2015-11-13 03:13:59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


艺术家创作的GJ1132b围绕红矮星公转的概念图

        原标题:科学家新发现类地行星,离地球近到可用望远镜观测日落

        据英国《卫报》11月11日报道,科学家最近发现了“最重要”、迄今为止离地球最近的太阳系之外的类地行星。 行星表面温度虽高,但大气层中可能有生命存在。并且,该行星还可能作为跳板,助推人类进一步的深远太空探索。这颗行星名叫GJ1132b,体积比地球大16%左右。难能可贵的是,它距离地球仅39光年。近到什么程度呢?人造望远镜甚至可以观测到GJ1132b大气中的化学成分、风速、甚至日落时的颜色。
      
        GJ1132b围绕着一颗红矮星公转。这颗红矮星的体积仅相当于太阳的大约五分之一,温度和亮度也远逊于后者不过,GJ1132b非常靠近红矮星,所以其表面温度也有260摄氏度。
科学家表示,GJ1132b的成分以岩石为主,行星地表温度过高,不适宜生命存活;不过,其大气层中温度相对适宜,可能会有生命体存在。

        麻省理工学院的扎克里·贝尔塔-汤普森说:“如果这颗行星还有大气层的话,我们可能会找到其他更加凉爽的行星。那些行星也有大气层,并且围绕恒星公转。然后,我们就可以设想分析大气层,从中寻找有生命迹象的分子结构了。”

        科学家动用了位于智利的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的共计8部、直径40厘米的机械望远镜发现了GJ1132b行星。研究人员还打算进一步通过哈勃望远镜和施皮策望远镜进一步观测。有关发现已经在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航天员德雷克·戴明表示,GJ1132b有可能是人类发现的最为重要的系外类地行星。戴明说:“它离得不远,它很像地球,而且它的恒星还不干涉。”
不止如此,科学家正在探索以GJ1132b为基地、进一步进行宇宙探索的可能性。GJ1132b可能会“接待”分别于2018年和2025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和“大麦哲伦望远镜”。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http://news.163.com/15/1113/03/B89696SS0001121M.html



324#
发表于 2015-12-13 00:16:08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封面重磅论文:人工智能终于能像人类一样学习
2015-12-11 汪汪 机器之心
今天,《科学》杂志封面刊登了一篇重磅研究:人工智能终于能像人类一样学习,并通过了图灵测试。(论文见文末,回复「12」可下载论文PDF格式。)这个人工智能像你一样学习写字


假设你从来没有见过菠萝。有一天,有人送了你一个菠萝。尽管你这辈子只见过这一个菠萝,但你只用一眼就看出了菠萝的特征。第二天,你去水果店,很快就能从一堆苹果、葡萄、柚子中认出菠萝来。你甚至还能在纸上画出菠萝的简笔画。这种「仅从一个例子就形成概念」的能力对人来说很容易。然而,尽管人工智能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让机器做到这一点,却难于上青天,因为目前的人工智能通常需要从大量的数据中进行学习,你得让它看成千上万张菠萝的图片才行。不过,这个事实或许从今天开始改变了。今天,一篇人工智能论文登上了《科学》杂志的封面,为人们带来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三名分别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开发了一个「只看一眼就会写字」的计算机系统。(论文Human-level concept learning through probabilistic program induction见文末,或回复12可下载pdf格式。)《科学》杂志封面只需向这个系统展示一个来自陌生文字系统的字符,它就能很快学到精髓,像人一样写出来,甚至还能写出其他类似的文字——更有甚者,它还通过了图灵测试。下面就是机器和人写出的字符。你猜哪些是机器写出来的?傻傻分不清了吧?机器的作品是1,2;2,1;1,1这三名研究者分别是纽约大学数据科学中心的Brenden Lake,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系的Ruslan Salakhutdinov和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知科学系的Joshua Tenenbaum。他们创造的AI系统能够迅速学会写陌生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它领悟到了字符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字符的整体结构),同时还能识别出非本质特征(也就是那些因书写造成的轻微变异)。三名研究者从左到右分别是:Ruslan Salakhutdinov, Brenden Lake和Joshua B. Tenenbaum。图/Alain Decarie/The New York Times人类的概念具有极大的弹性,因此,尽管许多概念的边界十分模糊,但我们依然能进行明确的分类。这三位研究者声称,他们的系统就抓住了这种弹性。该系统能模仿人类的一个特殊天赋——从少量案例中学习新概念。它所根植的计算结构叫做概率程序(probabilistic program),还可能有助于对人类获得复杂概念的过程进行建模。Joshua B. Tenenbaum是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知科学系的教授,他说:「目前的人工智能领域大都聚焦在对模式进行分类。但是,这种类型的智能所缺少的不是分类或识别的能力,而是思考。所以,尽管我们研究的只是手写字符,但依然大言不惭地使用『概念』这种词。因为我们能用字符来研究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概念。我们能理解字符的来历和构件,也能理解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字符,并造出新的字符来。」通过「图灵测试」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Brenden Lake曾在Tenenbaum的团队中获得认知科学博士学位,如今他是纽约大学的博士后。根据Lake的介绍,他们在论文中分析了三个核心原则。这些原则都很通用,既可以用在字符上,也可以用在其他的概念上:1.组合性(compositionality):表征是由更简单的基元构建而成。2.因果性(causality):模型表征了字符生成的抽象因果结构。3.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过去的概念知识有助于学习新的概念。研究者对这个AI系统进行了几项测试。1.测试1:研究者向它展示了它从未见过的书写系统(例如藏文)中的一个字符例子,并让它写出同样的字符。这里并不是让它复制出完全相同的字符,而是让它写出9个不同的变体,就像人每次手写的笔迹都不相同一样。例如,在看了一个藏文字符之后,算法挑选出该字符用不同的笔迹写出来的例子,识别出组成字符的笔画,并重画出来。2.测试2:研究者向系统展示了一个陌生书写系统中的几个不同的字符,并让它创造出一些相似的字符。3.测试3:研究者让它在一个假定的书写系统中创造出全新的字符。与此同时,人类被试也被要求做同样的事情。最后,研究者要求一组人类裁判(来自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Amazon Mechanical Turk)分辨出哪些字符是机器写的,哪些是人类写的。结果,裁判的正确率仅为52%,和随机的结果差不多。于是,机器通过了所谓的视觉图灵测试。红圈标出的是机器的作品传统的机器学习系统(比如手机上的语音识别算法)在某些分类任务上的表现很好,但它们首先需要大量的数据集来进行训练。相比之下,人类只需要少量的例子就能抓住某个概念的精髓。这种「一次性学习」正是研究者希望他们的系统能模拟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


三位研究者采用的方法是「贝叶斯程序学习」(BPL,Bayesian Program Learning),能让计算机系统对人类认知进行很好的模拟。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而这种方法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模型,然后使用推理算法来分析案例,补充模型的细节。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的模型只规定了字符由笔画组成,笔画由抬高笔触来区分,而笔画又由更小的子笔画组成,子笔画用笔尖速度为零的点来区分。有了这个初始模型之后,研究者向AI展现了人类手写文字的方式,包括笔画顺序等,让系统学习连续的笔画和子笔画之间的统计关系,以及单个笔画所能容忍的变异程度。这个系统从未在它所分析的书写系统上进行过任何训练,它只是推理出了人类写字的一般规律。Tenenbaum说:「每个星期,我们似乎都能读到机器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方面与人类旗鼓相当的新闻。但是,对我这种研究心智的科学家来说,机器学习和人类学习之间的鸿沟是巨大的。我们希望弥合这个鸿沟,这是我们的长期目标。」各方评价


剑桥大学的信息工程教授Zoubin Ghahramani说:「我认为这对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机器学习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深度学习目前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功,这篇论文非常清醒地表明了深度学习的局限性,因为深度学习需要大量的数据,并且在这篇论文所描述的任务上表现很差。这篇论文也展现了实现类人机器学习的重要方法。」




也有一些人对「人工智能超越人脑」这种说法持谨慎态度。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的Oren Etzioni说:「我对『超人的表现』这种说法非常谨慎。当然,这个算法确实超过一般人的表现,除了达斯汀·霍夫曼。」(指霍夫曼主演的《雨人》电影。)与深度学习优势互补


多伦多大学和谷歌的人工智能先驱Geoffrey Hinton说这个研究「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这个模型能通过视觉图灵测试,这很重要,「是一个不错的成就。」Hinton是深度学习的奠基者。深度学习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例如语音翻译、图像识别等,还用在谷歌的图像搜索和Facebook的人脸识别上,获得了巨量的数据以供学习。




Geoffrey Hinton然而,这篇新论文说「贝叶斯程序学习」在某些方面比深度学习的表现更好。三位作者和Hinton都礼貌地表明,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任务上各领风骚,假如能彼此借鉴,一定能互相弥补。如果能建出一个混血系统,说不定能有更大的提升。在数据量巨大但较混乱的情况下,深度学习能发挥优势;而在数据量少而清晰的情况下,贝叶斯学习占领上风。Hinton说,这篇论文最令人兴奋的成果或许是能让那些宣称智能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方式与人类完全不同的批评者闭嘴,因为他们的主要论据正是计算机不能从单个例子中形成概念。未来


在未来,这种机器学习的技术能够完成很多任务,例如读懂手语、提升语音识别软件的性能等。运用这种方法,或许只用向计算机展示一张人脸照片,它就能从任何角度识别出这个人。它甚至有可能用来制定军事行动计划。
当然,尽管这个成果很重要,但它对人工智能领域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起点,不代表未来的机器学习都必须采用这种方法。正如它颠覆了「计算机如何理解概念」这个课题一样,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中,极有可能下个月就出现一种新方法,将它甩在后面飞扬的尘土中。参考:•Brenden M. Lake1, Ruslan Salakhutdinov, Joshua B. Tenenbaum. Human-level concept learning through probabilistic program induction. Science 11 December 2015: Vol. 350 no. 6266 pp. 1332-1338.•Larry Hardesty. Computer Drawings fool human judges, pass “Visual Turing Test”. MIT News•John Markoff. A Learning Advance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ivals Human Abilities. nytimes•Researchers create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 that learns, and draws, just like you. Torstar News Service•Dave Gershgorn. Computers are closer to copying the way human learn. Popsci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X+OSX+10.10.5+build(14F1505)&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53DlQdjNneNgXwrKo5H%2BYiQYIoAsV5KA0eEvsh88KxtP2uLk9v5IfLkoyBp6wgpC
325#
发表于 2016-2-12 10:11: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存在



新华社快讯:美国科学家11日宣布,他们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
2月11日,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研究人员当天在华盛顿举行记者会,他们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LIGO探测器是美国分别在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市与华盛顿州小城汉福德市建造的两个引力波探测器,不久前完成了改造升级,其探测灵敏度相比2010年提高了约10倍。这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市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来源媒体:新华网 责任编辑:封摆_NN6080)

链接:http://news.163.com/16/0212/00/B ... #p=BFK35ASG00AO0001
326#
发表于 2016-3-12 22:33:26 | 只看该作者
美媒:若无闰年 2016年初春将是2017年盛夏
2016-02-29 00:11:02 来源: 参考消息网(北京)

(原标题:美媒:若没闰年 2016年初春将是2017年盛夏)
美媒称,没有闰年会出现什么情况?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2月25日报道称,不会怎样,至少在初期。可是逐渐地,日历年将与太阳年变得不同步。这是因为我们的日历年通常大约有365天,但实际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时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才能经历整个四季。

报道称,每年,日历年都要比太阳年短大约1/4日。逐渐地,1月1日将在冬季的更早时候到来,然后在秋季到来。大约在780年后,元旦将与夏至碰在一起。

如果我们从来没有闰年,那2016年2月25日将是2017年7月11日。

这假定你从公元前46年罗马凯撒大帝和埃及克利奥帕特拉女王的时期算起。通过克利奥帕特拉,凯撒在前往埃及亚历山大港的途中碰到几位埃及天文学家。这些埃及人计算出罗马人没有想到的一件事,即一年的天数并不是整数。

报道称,每年大约有365.2422天。随着潮汐力非常轻微地让地球自转变慢,这个数字也会逐渐变小。

《历法:人类为确定真实和准确年份的史诗般斗争》一书的作者戴维·尤因·邓肯说:“我们使用的计时器——地球,没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那样准确。”

他说:“自然对象一直是我们的计时器,但我们总是要校准。”

这样就有了闰年和2月29日这个闰日。

报道称,按照凯撒的新历,罗马帝国在3个有365天的年份后加上一个有366天的年份。这使日历向前跃进,让日历年与太阳年匹配,防止二者太不一致。

每年将有365.25天。

为了给转换做准备,凯撒必须让罗马历赶上来。在那之前,罗马人一直使用阴历。因此在公元前46年,凯撒在日历上加了80天,那一年成为众所周知的“混乱年”。

遗憾的是,凯撒的每4年加入一个闰年的计划弄巧成拙了。

据邓肯说,太阳年额外的.2422日和日历年额外的.25日之间的差异相当于11分14秒。

这听起来可能不大。但4年后,二者差了大约45分钟。大约125年后,二者差了一整天。

报道称,罗马儒略历保持1600年未变。最后,在16世纪70年代中期,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相信,必须采取些行动。日期偏差得太大,都难以跟踪假期了,尤其是复活节。

因此,他组织了一场历法改革,目的是弄清复活节——和其他所有日子——真实准确的时间。

历法改革委员会确认,罗马儒略历太过频繁地加入闰日。实际上,他们算出,他们差了10天。

委员会建议,从日历上减去这10天,并给闰年制度增加一条规定,即每400年中要减少3个闰年。

如果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这就是为什么2000年是闰年,但1900、1800和1700年就不是。如果格里高里历在今后84年保持不变,那么2100年就不会加入闰日。

报道称,罗马天主教国家迅速采用了教皇的新历。但新教国家怀疑罗马的法令。许多新教国家没有采用这个历法,直至1775年。

邓肯说,英国及其在美洲的殖民地在1752年改用新历法。到那时,他们与格里高利历相差了11天。

格里高利历也有自己的缺点。每年,它会有大约26秒的偏差。

邓肯说,到4909年,这一差异加在一起将达到1天。

他说:“我们可能决定再次作出调整。”

报道称,很可能不需要那样做。如今,我们的计时系统几乎与太阳分离了,它是以原子钟为基础的。

我们现在不是把秒定义为一天的几分之几,而是用计算机计数铯原子的振荡次数:9192631770次振荡等于1秒。这要比跟踪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精确得多。

不过这并未完全简化我们的日历,因为每月的天数仍要在30和31天之间(或在28和29天之间)交错。

报道称,曾经有一些历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法国在1792年推出的一个历法有12个月,每月30天。每周10天。然后他们在每年年底增加5天(闰年增加6天)。这些天是假日。

1902年推出的另一个历法包含13个月,每月28天。每月将从星期日开始,星期六结束。

每年最后一天将是“年日”。在闰年,将在一年的中间增加一个闰日。

报道称,凭着精确的方法,科学家能够弄清地球与原子时间相差多少。而且他们还时不时地引入1闰秒,让我们的时钟重新与我们转得越来越慢的地球同步。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深空网络的主管鲍勃·彻尔克说:“公认的时间定义是原子时间。根据地球确定时间不稳定,它会摇摆不定。”

彻尔克必须知道。他的小组管理一组天线阵列,它们用时间跟踪遥远的飞船。

彻尔克说:“闰秒对深空导航非常、非常重要。”他说,相差1纳秒——十亿分之一秒——在太空中相当于1英尺。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张素 责任编辑:侯帅_NN5533



http://news.163.com/16/0229/00/BGUV1IBB00014AEE.html
327#
发表于 2016-4-7 15:30: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超距作用到弹性时空


作者  基普·S·索恩(理论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教授)
翻译  李泳
牛顿将引力想象为一种作用在宇宙中每一对物体间的力,一种将物体相互拉近的力。物体的质量越大、距离越近,这个力就越强。更精确地说,这个力正比于物体质量的乘积,反比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
这个引力定律是理性的巨大胜利。它与牛顿的运动定律结合,解释了行星绕太阳的轨道,卫星绕行星的轨道,海洋潮汐的涨落和岩石的崩落;让牛顿和他17世纪的同胞们学会了如何去称量太阳和地球。
在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之间的两个世纪中,天文学家对天体轨道的测量有了多方面的进步,牛顿的引力定律经受了越来越严格的检验。偶尔会出现一些新的天文测量不符合牛顿定律,但最终也发现这些观测或对它们的解释是错误的。牛顿定律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实验或理性的错误。例如,当天王星(1781年发现)的运动似乎违背了牛顿引力定律的预言时,人们猜想,很可能是因为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的引力作用在天王星上,干扰了它的轨道。完全依据牛顿的引力和运动定律以及对天王星的观测所进行的计算,预言了新行星应该在天空的某个地方。1846年,当勒维耶(U.J.J.Leverrier)将他的望远镜瞄准那个位置时,预言的行星果然在那儿出现了,尽管对肉眼而言太模糊,用望远镜看却很光亮。这颗捍卫牛顿定律的行星被命名为“海王星”。
20世纪初,牛顿的引力定律还有两个小小的却令人困惑的矛盾。一个是水星轨道的古怪行为,这最终预示了牛顿定律的失败;另一个是月球轨道的异常,后来发现这是天文学家对测量的解释错了[1]。跟精确测量的通常情形一样,很难在这两个矛盾中判别应该忧虑哪一个。
爱因斯坦正确地猜想,水星的古怪行为是真的(见下面卡片),而月亮的异常不是真的。水星的古怪“闻起来”是真的,而月亮不是。然而,对爱因斯坦来说,实验与引力定律的这个可疑的矛盾并没有多大意思,也不太重要;他相信,更重要也更有意思的是,牛顿定律将违反他新建立的相对性原理(即那个要求一切物理学定律在每个惯性参照系中必须相同的“形而上原理”)。由于爱因斯坦坚信他的相对性原理,所以牛顿定律如果违反了它,就意味着有问题[2]
水星近日点的移动
开普勒(Kepler)曾将水星轨道描绘成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左图,轨道椭圆被拉长了)。然而,19世纪的天文学家根据观测发现,水星轨道并不完全是椭圆。水星每沿轨道绕一圈,都不能回到同一个出发点,而是有一点小小的偏离,可以描述为一种移动,即每个轨道在水星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发生了移动(轨道的近日点的移动)。天文学家观测到每个轨道的近日点一次移动1.38弧秒(右图,移动被夸大了)。
牛顿的引力定律可以解释这1.38弧秒中的1.28弧秒;那是木星和其他行星对水星的引力作用产生的结果。但是,还剩下0.10弧秒的偏差:水星近日点在每个轨道周期中的0.10弧秒的异常移动。天文学家称,他们的测量误差和不确定程度只有0.01弧秒的大小,但考虑到所测角度太小(0.01弧秒相当于人的一根头发的直径在10公里距离处所张的角),我们一点儿也不会奇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许多物理学家还会对此表示怀疑,并且期待着牛顿定律的最后胜利。

爱因斯坦的理由很简单:照牛顿的观点,引力依赖于两个吸引物体(如太阳和水星)之间的距离,但根据相对论,这个距离在不同参照系中是不同的。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定律预言,太阳与水星间的距离依赖于我们是在水星表面测量还是在太阳表面测量,两者会产生大约十亿分之一的差别。如果水星和太阳的这两个参照系在物理学定律看来都一样好,那么应该用哪个参照系来测量出现在牛顿引力定律中的距离呢?不论选择水星的还是太阳的参照系,都会违反相对性原理。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使爱因斯坦确信,牛顿的引力定律一定有问题。
爱因斯坦的胆识令人惊讶。他已经在几乎没有实验证据的情况下抛弃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现在他又要在更缺少实验证据的情况下抛弃牛顿获得过巨大成功的引力定律了。不过,激励他的并不是实验,而是他对物理学定律应该怎样的深刻的直觉的洞察。
1907年,在一个写作计划的激发和引导下,爱因斯坦开始寻找新的引力定律。尽管这时他在专利局还只是一个“二级技术员”(刚从三级提升的),但全世界的大物理学家都很尊重他,所以有人请他为年刊《放射学与电子学年鉴》写一篇关于他的相对论物理学定律及其结果的综述[3]。爱因斯坦在写作时发现了一条对科学研究很有价值的思路:当我们要把一个主题以一种自洽的、一致的、适于教学的方式向公众展开时,我们被迫以新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题目,被迫去考察它的所有缺陷和问题,并找寻弥补的办法。
在他的主题中,引力是最大的缺陷。狭义相对论和它不受引力作用的惯性系完全忽略了引力的作用。所以,爱因斯坦在写作中,一直在寻找将引力纳入他的相对论定律的途径。像大多数被问题困惑的人一样,即使在没有直接考虑这个问题时,他的内心也还在想着它。于是,在1907年11月的某一天,用爱因斯坦自己的话说,“我正坐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桌旁时,突然出现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他将感觉不到自己的重量。’”
你我今天也能有这种想法,但引不出什么结果。爱因斯坦却不同,他会追到思想的尽头,向它们索求每一点灵感。落体的想法是关键的,它指向了引力的革命性的新观点。他后来说它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思想”。
这个思想的结论滚滚而来,成为爱因斯坦那篇综述中的不朽篇章。假如你自由落下(如从悬崖上跳下),你不仅感觉不到自己的重量,而且还会在所有方面都感到,似乎引力完全从你的邻近消失了。例如,你在下落时从手上放落一些石块,你和石块将肩并肩地下落。如果你看着石块而忽略周围的其他事物,你不能判断自己和石块是在向着地面落下,还是远离引力物而在空中自由漂浮。事实上,在你的邻近,引力是没有作用的,不可能观测到。爱因斯坦认识到,在下落时所携带的小参照系(实验室)里,物理定律与在无引力宇宙中自由运动时必须是相同的。换句话说,你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等效于”无引力宇宙中的惯性参照系,你所经历的物理学定律与在无引力惯性系中的是一样的,它们也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定律。(以后我们将知道,为什么参照系必须是小的,“小”的意思是,与地球的大小相比,它很小——或者,更一般地说,与引力在强度和方向上发生改变的范围相比,它很小。)
我们来看一个无引力惯性系与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等效的例子,考虑在无引力宇宙中自由运动物体(假定它是一颗炮弹)行为的狭义相对论定律。从那个理想化宇宙中的任何惯性系看,炮弹一定沿直线以均匀速度运动。现在将它与在我们真实的引力宇宙中的运动进行比较:如果炮弹从地球的草地上的大炮中发射出来,从坐在草地上的一只狗来看,它将沿弧线向上,飞到空中,然后落回地球(图1)。在狗的参照系中,它沿一条抛物线(黑实线)运动。爱因斯坦请你在一个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中观察同一颗炮弹,如果草地有一个悬崖的边缘,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你可以在大炮发射时从悬崖跳下去,一边下落一边观察。
为了帮你描绘你下落时所看到的景象,想象你在面前举着一扇有12格玻璃的窗户,你透过玻璃观察炮弹(图1中间)。在下落中你会看到像图1画的顺时针图像序列。在看这个序列时,要忽略狗、大炮、树木和悬崖,只注意你的窗户格子和炮弹。在你看来,炮弹相对于你的窗户格子以不变的速度沿点画的直线运动。
这样,在狗的参照系里,炮弹服从牛顿定律,沿抛物线运动。在你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里,炮弹服从无引力的狭义相对论定律,沿直线匀速运动。而在这个例子中真实的事情在一般情况下也应该是真实的,从这个思想迈出一大步,爱因斯坦认识到:在我们真实的引力宇宙的任何地方的任何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中,物理学定律必须与它们在理想化的无引力宇宙的惯性参照系中相同。爱因斯坦称它为等效原理,因为它断言,在引力存在时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与没有引力的惯性系是等效的。
爱因斯坦发现,这一断言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它意味着,只要我们把真实的引力宇宙中的每一个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例如,你从悬崖上落下时带着的小实验室)都称做“惯性参照系”,那么,狭义相对论在理想的无引力宇宙中的惯性系的一切结果,在真实的宇宙中自然也将是正确的。最重要的是,相对性原理必须正确:我们真实的引力宇宙中的惯性的(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必须“构造成为等效的”,在物理学定律看来,没有哪个参照系会比其他任何一个更优越,或者,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说:

以在一个惯性的(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中所进行的测量来建立任何物理学定律,那么当以任何其他惯性的(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中所进行的测量来重建这些定律时,它们必须具有与在原来的参照系中完全相同的数学形式和逻辑形式。而且,不论(自由下落的)惯性系是在无引力的星际空间,或者是从地球的悬崖上落下,或者处在我们的银河中心,或者落下来穿过黑洞的视界,它都是正确的。



图1  中心:你面前举着带十二个格子的窗户从悬崖上跳下。其余的图,从顶上一幅起,依顺时针方向,是大炮发射时你透过窗户看到的情景。相对于下落的窗户参照系,炮弹的轨迹是点画的直线;相对于狗和地球表面,轨迹是实抛物线。
随着相对性原理向引力的扩张,爱因斯坦向他的新引力定律迈出了第一步——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的第一步。
亲爱的读者,请耐心些,这可能是全书最难的一章。在下一章我们开始黑洞历险时,我的故事就不会这么专业了。
在建立了等效原理以后的几天里,爱因斯坦用它得到了一个令人惊愕的预言,被称为引力的时间膨胀:如果谁相对于引力物体静止,那么,离物体越近,他的时间流越慢。例如,在地球的一间屋子里,时间在地板附近比在天花板附近流得更慢。不过,地球上的快慢差异确实太小了(只有3/1016,即亿亿分之三),探测起来是极端困难的。相反(如我们将在下一章看到的),黑洞附近的引力时间膨胀是巨大的;如果黑洞有10个太阳重,那么在离黑洞视界1厘米的高度上的时间流将比远离视界的时间流慢600万倍,而刚好在视界面上的时间流则完全停止了。(想象一下,有没有可能作时间旅行:假如你正好落到一个黑洞的视界上,在那儿经历一年的视界附近的时间流,然后返回地球,你将发现,在你那一年的时间里,地球已经过千百万年了!)
爱因斯坦发现引力时间膨胀的论证多少有些复杂,但后来他找到了一种简单而优美的证明,漂亮地体现了他的物理学思想方法。
开始写1907年的综述时,爱因斯坦希望它描述无引力宇宙的相对论,但在写作过程中,他发现了三条线索,可能会使引力与他的相对论相吻合——等效原理、引力时间膨胀和他的相对性原理向引力的扩张——所以,他把这些线索也写进去了。大概在12月初,他把文章寄给了《放射学与电子学年鉴》编辑,然后,全身心地去迎接为引力找一个完全的相对论描述的挑战[4]
注释

[1]  月亮在绕地球的运动中好像有很小的加速,这是牛顿引力定律不能解释的现象。1920年,泰勒(G.I.Taylor)和杰弗瑞斯(H.Jeffries)认识到,月亮实际并没有在加速,倒是地球的自转因为月亮的引力对海洋的潮汐作用而变慢了。天文学家将月亮的稳定运动与地球变慢的自转比较,便错误地推测月亮快了。见Smart(1953)。
[2]  牛顿的引力定律违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并不是完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爱因斯坦在建立这个原理时,依赖的是惯性参照系的概念,而这个概念不能用于引力存在的情况。(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一个参照系躲避引力而完全在自己的惯性影响下运动。)不过,爱因斯坦相信,一定有办法把他的相对性原理的影响扩大到引力的领域(也就是说,有某种办法将它“推广”从而将引力效应囊括进来),并且他还相信,牛顿引力定律将违反这个尚未建立的“推广的相对性原理”。
[3]  爱因斯坦这篇优美的综述文章的英译本是ECP-1,Document 47。
[4]  ECP-2,Document 47。

本文摘自基普·S·索恩著《黑洞与时间弯曲》(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2章“牛顿的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协调它与相对论的第一步”。


◆  ◆  ◆  ◆  ◆           ◆  ◆  ◆  ◆  ◆          ◆  ◆  ◆  ◆  ◆   

科学之美,如何与人说
  书评

科学之美,如何与人说?被誉为“人类认知自然最伟大的成就” 的广义相对论从创立至今已有整整100年时间,其中所蕴涵的物理思想深刻又美妙,但却难以用非数学的形式来表达。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项“认知自然最伟大成就”中的物理思想,在普通大众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在广义相对论方面的众多科普读物中,整本书中几乎没有出现数学公式的《黑洞与时间弯曲》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科普书。

大约上初中那会儿(2001年前后),我在新华书店第一次见到了这本书,一下被题目吸引了。“黑洞本身已经是很奇妙的事物了,还伴随着时间弯曲,时间又怎么弯曲呢?”带着这些疑问,我把这本书带回了家。书中开头一个奇妙的黑洞旅行的科幻故事,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兴趣。之后,基普·索恩通过这个科幻故事,将很多原本深奥的物理概念和思想一点点地、让人容易理解地介绍了出来。

虽然那时的我对书中的很多物理概念还不能理解,但诸如引力波、黑洞、虫洞甚至时间机器等这些神奇的概念和事物激发了我的兴趣。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如《黑洞与时间弯曲》这一类的书,在那时点燃了我对科学的热情。这些有趣的思想在我心中种下种子,并渐渐地生根发芽。后来,遵循着一直以来的理想,我选择了天体物理这个专业。有了一定的专业背景后,再读此书,依然受益匪浅。

基普·索恩在用上述那个科幻故事开头之后,从1905年以前的爱因斯坦的小故事讲起,介绍了百年来相对论的建立、发展以及背后的一些有趣故事。他还用很多生动的图片来说明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中涉及的复杂概念。引力坍缩、中子星、黑洞的形成和物理性质等广义相对论发展后的产物亦有所介绍。因此,无论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还是物理概念的角度,我都认为,这本书可以用来作为广义相对论以及天体物理学科的导读书籍。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一点一点进步的,进步的动力来自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科学家作为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一个群体,负责将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总结归纳为科学规律,并将这个科学规律介绍给大众。在科学家眼中,科学本身是无比奇妙和精彩的,但是要把科学之美妙介绍给大众,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所谓“科普”是要把深刻复杂的科学思想和概念解释给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听。如果里面的科学思想和概念被“稀释”过度,读者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去读这样的作品;而如果里面的科学思想和概念比较“浓稠”,那么如何表达,如何深入浅出地介绍就变得尤其关键。一旦做得不好,读者就可能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更谈不上心领神会科学之美了。作为广义相对论领域的大师,基普·索恩在科普表述上也堪称大师。读他的这本书,你会被深深吸引,会有一种脑海里灌入热流的感觉。不知不觉之中,在他的带领下,你变成了书中那个星际航行的小人,领略了这宇宙中的奇伟与古怪,除了吃惊,剩下的恐怕只有赞叹。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探测到了引力波,这个广义相对论的百年预言。而本书的作者基普·索恩正是LIGO创始人之一!早在1976年11月,基普·索恩就向加州理工学院提议建立一个引力波探测计划。回顾引力波科学的发展历史,毫无疑问,基普·索恩为这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在本书的第十章专门介绍了引力波及其发展历史。在引力波已经被宣布探测到的今天,读者们能够在他的书中回顾往昔岁月,一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明镜(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博士)

本文经湖南科技出版社授权发表,欲购买此书或了解更多购书信息,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至当当网在线购买。


延伸阅读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gzMzUzOA==&mid=403498188&idx=1&sn=62bf75e2c470bb194aa95578d1047359&scene=1&srcid=04075N7F06Wvzeb3RnGa6pEW#rd



328#
发表于 2016-6-30 19:01: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CNN试水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以用来做什么?

2016-06-29 Jessica Davies 百度新闻实验室

来源:www.digiday.com
作者:Jessica Davies
编译:胥琦

4月,Facebook Messenger面向所有开发者推出了聊天机器人,入驻的媒体均获得了开发属于自己的机器人的权利,与Facebook9亿用户进行直接交流。CNN则是Facebook Messenger聊天机器人的首批体验者之一。
目前,CNN在Facebook上有2150万的观众,“CNN国际”拥有1160万。聊天机器人对全球CNN用户开放,由CNN数字国际团队负责。
为何CNN加入了首发推出聊天机器人的队伍?
CNN高级副总裁和产品经理Alex Wellen说到:“CNN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手机和视频新闻领域的佼佼者,Messenger依托于其庞大的用户优势成为了传播信息的优势平台,新闻推送已相当成熟。新增机器人与用户的一对一对话能够显著增加与用户的亲密感,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新闻,扩大受众群体,这符合CNN的战略目标”。
那么,Facebook Messenger的聊天机器人到底让CNN获得了什么新的体验,未来CNN还将怎样继续发展它的小机器人呢?

“两分钟黄金时间”:政治、社会议题受关注

CNN使用聊天机器人的时间仅仅一月,目前无法得知使用CNN机器人的具体数据,但在用户偏好上还是有所收获。
据统计,用户使用CNN聊天机器人的平均时长为2分钟,这意味着他们至少看完了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的一部分。
在这两分钟的阅读体验中,以政治、社会类新闻最能引起读者共鸣,而最受欢迎的新闻内容则离不开特朗普和克林顿两位美国总统竞选人,还有那位屡次在公共场合与特朗普隔空叫阵的伦敦新市长萨迪克汗。
随着使用Messenger的不断深入,CNN将继续致力于对用户数据的开发与使用。了解用户使用聊天机器人的情况,是CNN决定新闻推送频率、平衡推送内容、优化推送形式的重要前提。

多管齐下  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机器人能够准确理解用户所表达的意思并能给予正确的反馈,这是用户期待的,也是媒体力求保证的。
CNN将在追求机器人智能化、人性化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首先,CNN将继续与现有的合作伙伴Outbrain深度合作,致力于锻造机器人识别文本和语义能力的提高,让机器人能够熟练对相同的词语在不同意境内进行意义的转化。此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语言的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CNN要打造的是国际一流媒体,在人工智能化道路上也必然要秉持着满足国际化受众的需要。为此,CNN打算基于地理位置对受众进行分组,针对于不同地区的特点加强机器人对于地区化语言、俗语的理解能力,并且在算法上也会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别。
与此同时,CNN还正在投资研发一款声控APP,这款产品不仅仅限制于Messenger,而是在任何一款提供声音服务的APP或是平台上都可以用,比如 Apple’s Siri,Google Voice 等等。
不久之后,我们不仅能与机器人进行文字上的交流,或许还能与它直接进行对话、聊天甚至辩论。

通信类APP遍地开花,竞争激烈

通信类APP行业内,Messenger的劲敌可是不少。
CNN在4月份还入驻了一款日本APP Line,除了使用文字交流,还可以通过各种乐趣横生的表情和图片。

目前CNN在Line上有40万的用户,他们尤其喜爱爆炸性新闻和视频。除了CNN,《华尔街日报》和《经济学人》也都瞄准了这款APP,吸引了两百万的用户,Line成为了不少媒体心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并且,Line、Kik等多个通信类APP也都陆续推出了聊天机器人的计划,甚至谷歌日前也发布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Allo。大家纷纷跳入人工智能聊天领域,未来的竞争的程度激烈可以预见。

来源:德外5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329#
发表于 2016-7-25 00:10: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颠覆技术5年后到来 电视将靠量子点发光
2016-07-24 20:47:1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2分享到: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原标题:颠覆技术5年后到来 电视将靠量子点发光)
7月22日,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彭笑刚在TCL举办的“科学面对面——量子点显示技术科技科普大讲坛”上,对包括《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量子点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优秀的发光材料,量子点发光将会是下一代显示技术最有力的竞争者。”
今年2月,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量子点发光显示关键材料与器件研究”被列入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下一步研发的方向,是高光效低成本的红、绿、蓝量子点材料及“新一代无镉量子点材料制备技术”,等等。
过去,量子点因使用了一种有毒致癌的元素——镉,而让消费者畏惧。对此,彭笑刚特意解释道:“(量子点电视)镉的含量,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控制的。目前来说,量子点对环境的危害,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是就现有技术而言,要想做到真正不含镉,还需要时间。”
不过,目前量子点主要应用于液晶电视的背光,提升色彩丰富度,还属于改良技术,如果真正做出量子点发光的电视,那才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目前看,这至少还要五年。也就是说,未来五年内,量子点电视与被称为下一代显示的OLED电视之间,还有一场持久战。
量子点属于一大类新材料——溶液纳米晶中的一种。溶液纳米晶具有晶体和溶液的双重性质。与其他纳米晶材料不同,量子点是以半导体晶体为基础的。尺寸在1~100纳米之间,每一个粒子都是单晶。
当半导体晶体小到纳米尺度,不同的尺寸就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比如硒化镉这种半导体纳米晶,在2纳米时发出的是蓝色光,到8纳米的尺寸时发出的就是红色光,中间的尺寸则呈现绿色、黄色、橙色等。量子点的化学成分,发光颜色可以覆盖从蓝光到红光的整个可见区,而且色纯度高、连续可调。
而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轻、薄、色彩炫丽、可卷可曲等优势和特点。目前,OLED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端智能手机领域,但是OLED大屏电视的市场渗透率还很低,主要是受制于大屏OLED面板,尤其是大屏4KOLED面板的低良率与高成本。

所以,在创维、LG、康佳、长虹等力推OLED电视的同时,TCL、三星等则举起量子点电视的大旗,并认为量子点电视能缩小甚至超越OLED电视在色彩丰富度上的差距,而且量子点电视的成本远低于OLED电视。
大力研发新型的显示技术,这是中国彩电企业真正超越欧美日韩企业的唯一机会。而彭笑刚坦言,量子点技术的研发上,“不能说我们的水平在国际上靠前,只能说处于领先地位。”
TCL多媒体的CTO陈光郎7月22日也表示:“目前,在印刷显示技术上TCL已经投入几十亿研发费用,虽然说五年是目标,但是很大可能五年后都还是停在实验室阶段,真正应用还要更长的时间。”
http://money.163.com/16/0724/20/BSP3IRS300253B0H.html
330#
发表于 2016-8-2 09:34: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揭秘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2016-08-01 历史真相揭秘

今天我们来看看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这是我们的地球。我们地球的体积是10832.073亿立方公里。假如你是世界首富,有用不完的钱,天天玩,甚至你可以活到200岁,你能把地球走完吗?不能!这样想想地球还是很大的嘛!

这是我们地球和月球的对比。一个地球有49个月球那么大。月球是小弟。

五兄弟,地球还是是大哥,不错。

大家伙来了。海王星有58个地球大,天王星有65个地球大。

更大的家伙。土星相当于830个地球,木星有1300个地球那么大!

我的地盘、我作主!太阳系老大出面,有130万个地球那么大!

老大算什么,看我天狼星!没办法知道比太阳大多少了,天文数字,算不出来,总之大很多!

北河三,天狼星的爸爸出面,爸爸当然比儿子大。

大角星,天狼星的爷爷出面,更大!

参宿星、雄牛座一等星降临,老祖宗级别!

老祖宗算什么!看我猎户座一等星!

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心大星出面!

可是我们比你的心还大!V382底座、麒麟座V838变星!

比大更大!V509 Cassiopeia(仙后座)、KY Cygni(天鹅座)、Mu Cephei(仙王座)!

大的我已经无法形容了!V354 Cephei(V354仙王座)、VV Cephei(VV仙王座),最大的蓝色那个,叫双子星!第三大!

2012年以前,VY Canis Majoris(大犬座VY星)一直是坐在已经最大星球的头把交椅!体积,至少是太阳的80亿倍!哈哈哈,真疯狂!不过现在沦落到第二大了!

目前已知最大星体显露真身:盾牌座UY!有多大?体积是太阳的210亿倍!太疯狂了!

那么,你们认为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这是我们“已知”最大的星体,盾牌座UY不过离地球6000光年,银河系的直径有10万光年,这连银河系的1/10都不到啊!而银河系在整个宇宙中连根毛也算不上...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t2g#wechat_redirec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