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1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22:35: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工智能分分钟写出万字形式主义大作
万字申请,废话报告,魔幻形式主义大作怎么写?
朋友,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了解一下。
GitHub上,这个富有灵魂的项目名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项目诞生一周,便冲上了趋势榜榜首。
并且,不止名字被注入灵魂,生成的文字也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只要输入一句话,系统就会给你一篇万字长文,这里只是个开头:


“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引经据典,头头是道,说好的狗屁不通呢?
别急,继续读 (下面是一张动图) :


营养不够,废话来凑,像极了年少时憋不出作文的自己。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到底是为什么而诞生的?对世界的意义又是什么?(误)
本着不懂就问的原则,量子位戳了一下生成器的作者萌老师,他给了我们一个精彩的答案。
缘分,都是从偶遇一个知乎问题开始的:
退会申请六千字

退出学生会,果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交六千字的违约金。
这条求助帖,被热心市民萌老师看到了: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写一些很形式主义的文章。
说实话本来是想真的帮他写个文章的,因为我以前挺擅长写这类“狗屁不通”的文章。
结果写了几句,突然想到还是写个程序生成吧。
就这样,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横空出世,给广大人类带来了福音。
它的作品首先收到了知乎网友的爱戴,已经有3万人对这个退会申请书的写法表示赞同:

据说这篇申请书,划到底都需要半分钟之久。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挑战一下阅读全文,解锁新成就“醍醐灌顶”: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794499/answer/873505410
书归正传,知乎回答受到了排山倒海的欢迎,GitHub项目也随之声名鹊起,标星已有3600+。
还有小伙伴@suulnnka (苏兰卡) 帮忙做出了网页版,输入自己想写的主题,便可一键生成。
于是,量子位探索了一番,从“学生会退会”延伸开来,这生成器还有怎样美 (gui) 好 (chu) 的打开方式:
魔性试玩
有人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既然刚刚致敬《海贼王》,现在有必要致敬一下《快乐星球》了 (误) 。
那么,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对这份远大的理想有怎样的看法呢?


伏尔泰说的没错,“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矢志不渝的精神。“
林肯说的也没错,“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
这段文字大概是说,捉月亮是伟大的事业,经受巨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才会有所成就。
做足心理准备,便可以唱着歌出发了:
再见了妈妈,今晚我就要远航。
别为我担心,我有快乐和智慧的桨……
如果大家看动图不过瘾,请点击播放键,体会其中深刻的意义:
另外,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死磕到底的决心,可能还需拥有看淡一切的勇气,不可患得患失。
我不由得想起了马云老师说过的话:
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对这个话题有什么要说?


“我对钱没有兴趣,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这是不是在说,马老师真的因为对钱没兴趣,才有了阿里巴巴的今天?
成为国民爸爸,果然很不简单。
所以,接下来玩一个伦理哏:


看见这道作文题,生成器仿佛开起了车:


是什么决定了“我是你爸爸”?
歌德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如此看来,这只生成器似乎比前几天发布的15亿参数GPT-2模型,更加懂得亲缘关系,老司机无疑 (误) 。
以下,就是GPT-2根据“I am your father”生成的狗血剧情,关系十分混乱:
I am your father," I say.
“我是你爸爸。”我说。
"You are the father of a very important son. Do not think that I have forgotten it," he says, and he kisses me.
“你是一个很重要的儿子的父亲,别觉得我忘了这件事。”他说完亲了我一下。
"A man of honour!" I cry, and we kiss again.
“一个荣耀的人!”我喊了出来,然后我们又亲在了一起。
"My dear daughter, do not lose your temper with your brother," says the father.
“我亲爱的女儿,不要朝你哥哥发脾气。”那位父亲说。
"Oh, yes, I am angry with him, for I see that the king does not approve of you and that I must leave him," she replies, "and that he will send me to my husband."
“哦,是的,我对他很生气,因为我看到国王不赞成你,也因为我就要离开他了。”她解释说,“还因为他要把我送到我丈夫那里去。”
"Do you know him?"
“你认识他么?”
"Yes, my father knows him well; but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marry him."
“是啊,我父亲和他很熟;不过要当他的妻子并不容易。”
"Oh, how dreadful that would be! But we must make haste, and we must leave Venice immediately. We are in the way of having a little pleasure."
“哦,那该是多么可怕啊!但我们必须要快,必须赶快离开威尼斯。我们挡住快乐的路了。”
So the mother and daughter, weeping, depart, and we enter our room, and, to begin with, I give my little daughter my hand.
于是,母女哭着离开了,我们进了房间。然后,我先拉起了小女儿的手。
至于,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算法,萌老师在项目里写道:
“鄙人才疏学浅并不会任何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算法,而且目前比较偏爱简单有效的方式达到目的方式。除非撞到了天花板,否则暂时不会引入任何神经网络等算法。”
对,就是把许多废话拼到一起,没有任何上下文的识别和理解。反而这样,洗脑效果才更好。
不过萌老师还说了,为了防止文章过于重复,下一步是:
“加入更多啰嗦话。”
再下一步是:
“加入马三立<开会迷>里的内容。”
不止如此,为了满足手写文章的需求,还要加入:
“手写体直接渲染出图片的功能 (仅仅用于测试本人的打印机是否工作正常,请勿做它用) 。”
除此之外,萌老师也广邀天下贤士,为自己的项目添砖加瓦,迄今为止收效显著:
有趣的灵魂各有不同
据萌老师介绍,众多pull request一个比一个有才。
于是,量子位好奇地跑去围观了一下。
果然,当有趣的灵魂碰撞在一起,气氛就欢乐了起来。
比如这个已经被merge进去的分支,分支作者认为萌老师添加的废话太单薄,于是添加了更多废话。
并且,为了让扩充废话的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位同学小改了一下程序,减少了后继废话添加者的工作量。


当然了,虽然萌老师在主页里写道,在这个项目里使用中文变量名只是因为懒得切英文输入法,但同学们似乎都觉得,中文变量名也是这个项目的灵魂之一。
“中文变量名能赋予生成器一种“粗制滥造”的意义,而“粗制滥造程序应对敷衍了事需求”更显其戏谑性。”


于是,分支作者帮忙把漏网的英文变量名,也给改成了中文。
除了量子位用来实测的网页版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还有一位同学,把生成器移植到了telegram上,获得了一只充满哲思的机器人。
当被问及“今天中午吃什么”这样一个世纪难题时,机器人回复了整整两屏幕信息:


Emmm,虽然这位机器人朋友实在有点啰嗦,但我怎么觉得,它说出了我的心声……
有一些同学,则致力于把这个优(sha)秀(diao)的项目推向国际。于是,英文版和日本版诞生了。


虽然并看不懂,但据说有日本胖友看了之后,直接在办公室笑出了声。


还有的同学,选择了在艺术风格上精益求精。
比如用世界上最好的语言实现渲染图片功能。



感觉就算学生会退会申请需要手写六千字,也完全不用怕了呢。
够沙雕,我喜欢
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的灵魂画风,瞬间征服了一众网友,哈哈哈的声音响遍生成器所到之处。
有一位知乎网友说出了吃瓜群众的心声,评论揽获了5800+点赞:
“为什么读起来有一种别样的快感呢?”


甚至已经有人深陷在这别样的快乐中:这样的鸿篇巨制看得人上瘾。
还有网友认真地分享了读后感:
“虽然狗屁不通但是段段扣题,旁征博引,读完醍醐灌顶好像领悟到了什么。”


大概,上千条评论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够沙雕,我喜欢。”
One More Thing
萌老师说,他的两大小梦想就是上github趋势榜和上热搜,没想到因为这一次“突发奇想”,全都实现了。
如果这个一枝独秀的项目俘获了你的心,不妨点击以下链接,pick一下萌老师:
https://github.com/menzi11
传送门
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
https://github.com/menzi11/BullshitGenerator
网页版:
来源:腾讯科技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atF-iKzvOoQPw-fHD-6Ew
编辑:晓晴

31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22:50: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科技向善,挺“难”的
如题。这是我们听完12位专家对“科技向善”解读后的第一感受。
什么是善?为什么向善?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被称为向善?短短四个字的背后,存在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道道都是“难题”。
119日举办的第四届腾云峰会上,周国平、徐冰、费俊、郝景芳等不同行业的重磅嘉宾,以及来自腾云智库的众多专家齐聚。我们趁机将这些“难题”抛向了他们(点击此处回顾峰会)。
下面是他们的回答。
1111日,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腾讯总裁刘炽平及全体总办成员向四万多员工发出全员邮件,正式公布腾讯全新的使命愿景为“用户为本,科技向善”,并将公司价值观更新为“正直、进取、协作、创造”。
01 从哲学的角度,如何理解“善”的含义?
❒ 周国平
学者、哲学家
我理解的“向善”应该有四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个是功用层面,科技肯定会在功用的层面上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进步、提高效率,带来方便甚至舒适,能够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个是社会层面,在社会的层面,善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公平正义,怎么样让社会各个阶层比较平等的享受到科技发展的成果,这就是我们提出“科技普惠”概念的意义;
第三个是伦理层面,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怎么样尊重人类最基本的伦理价值——如人的生命价值,又如家庭伦理——生命科学、基因工程的发展已经对此形成了巨大挑战;
第四个是精神层面,即人类不只物质生活要发展,精神生活的品质也需要提升。这个问题其实科技本身不能解决,一定需要科技和人文进行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提出“科技向善”会削弱一家科技公司的商业竞争力吗?我觉得不会,只会加分,不会减分。一个科技公司表现出人文担当,这是特别可贵的。
哲学家对科技的副作用进行批判是容易的,但是面对一家科技公司,哲学家不能仅仅批判,必须持有一种建设性的态度,而且在建设性方面要有作为。
02 机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类对此依然缺乏共识
❒ 徐冰
国际知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对于商业伦理等问题,其实对我这样的个体艺术家来说,没有特别宏观的考量。我们参与了很多的讨论,谈论的是人的隐私和权利的界限,事实上,面对今天这样一个科技环境,人的社会思考和道德思考其实是非常滞后的。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人类应该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去教育AI人”?我们应该用互相冲突的价值观来教育它们吗?很显然,机器人的价值观是由我们自然人输入的,而我们自然人的价值观和制度体系其实处于无休止的争论中,甚至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对立的。这件事很急迫,因为机器发展得很快。
另外,这些机器人是由什么人来控制的?是由某种制度的桎梏构成的整体智慧来控制,还是由某少部分人来控制?这是急需判断的问题,是对这个问题更深层的一种思考。
03 是否应该为科技的发展找到更明确的人文目标?
❒ 费俊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教授、某集体交互媒体创始人
对于“科技向善”,在敬佩之外,我认为这一理念的执行需要一些要素。
首先,所谓“向善”不可以仅由科技界本身独立完成,它需要更多领域——尤其是人文领域的学者参与,形成一个跨学科的、以人文为核心的讨论机制或研究体系,只有如此“科技向善”才真正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体现到未来的创新场景上。
还有另外一点,就是我们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出发,它的意义不是为了捆绑科技的发展,而是为科技的发展找到一个更加明确的人文目标,这里就需要新的方法和新的模式去承载“科技向善”的内容。
科技和文化或艺术的交融,我觉得它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善意,也恰恰可能开启更多的文化消费场。
我们往往低估了用户的消费趣味,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消费的是某种娱乐方式,却低估了我们用科技去启发用户的能力。我非常期待腾讯在这个领域能有更多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为我们创造更多好的文化消费产品。
04 向善是一种必需
❒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光有技术不行,今天还要有新的哲学。从经典一直到现在的现象哲学,讨论的是Being,后来哲学讨论Becoming,但是现在人工世界一定要有Believing
我觉得向善不是选择,向善是一种必需——人类能生存到今天,能处于万物之林之首,人类的生物构造、人类的认知就决定他的行为选择了向善,所以我们演化到了今天。如此而已。
05 面对人和机器的未来,我们需要一种Beliving
❒ 段伟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现在的基本说辞是,首先要鼓励创新,社会企业都应该对任何新技术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同时我们也必须严肃探讨技术和应用场景需要的道德规范。鼓励创新,就是要想怎么去克服冲突,我们要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而不是笼统的批评。
再谈一谈所谓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实践智慧。首先我们面对的挑战是,最终怎么克服人类在伦理或者道德上对人工智能的恐慌。我们可以有一套策略,包括要预见,要设计与嵌入,要有开放性共识,要有适应性治理,以及怎么让人类的技能获得再生。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基于行动者网络的思考。
所谓的行动者网络思考,就是要分析智能机器掌握在谁的手里?总的来讲,我们跟技术的关系不是敌对关系而是竞争关系,在伦理和创新里面也有一种竞争关系,可以称之为争胜关系。创新有悖伦理时,重要的是有没有一些公众工程师,能够站在公众、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进行反向的争胜性的设计——通过具体的技术设计实现对创新的伦理制约。
另外一点,我们需要一种Beliving,需要建立面向智能化时代的人机信任机制,如果没有人机信任关系,对于人类、社会、世界都是一种灾难。我们要从数据行为主义转到数据行动主义。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拿出我们的能动性,采取一种行动来改变这种情况,纠正那些被采集和被分析的数据中的错误和偏见。
一个企业如果要对这个社会负责,一方面它要对产品、员工、用户负责,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受产品或服务影响的人,特别是对那些比较脆弱的相关群体负责。
再就是企业社会责任。面对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的科技时代,向善是科技公司体现其社会责任的应有之意。腾讯作为一个标杆企业,讲“科技向善”是没问题的。“科技向善”本身不是一个多么大的善,这是作为企业应有的担当。
最后,我们现在讲人工智能伦理还不是机器要消灭人、威胁人类的生存,不是人机对立,而实际上是什么?是如何协调人和机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机关系说到最后是人与人之间以机器为中介的关系。
我觉得人的智慧就是简单和勇敢,无论在任何时候,我给大家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害怕。
06 人类需要应对“无智状态下的囚徒困境”
❒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腾讯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我并没有说它一定会向善或向恶,关键问题是我们要做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有代价的。关于人性善恶的说法,关键问题不在于人的本质到底是善还是恶,关键问题是,怎么让我们变得更善。也许你现在是坏的,但是你可以变得更好,也许你现在是好的,你还可以变得更好。
我对人性是怎么看的?我有一个隐喻,我称之为Lucy隐喻,现在通行的人类学认为所有的人都起源于一个非洲母亲:Lucy。有一天Lucy从树上下来了,她站起来了,她在心里说了一句:(我)不想做猴子了,要做人了。但是作为第一个人,她知道什么是人吗?她不知道,她只知道我不做猴子了。这就是我讲的Lucy隐喻,这就是人。人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
Lucy当年是这个境况,今天人类仍然是这个境况,AI也是这个境况。我们不知道它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会往何而去。所以我讲的新无知之幕并不是反对科技创新,而是要审度,要两面考虑。因为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情况:在无知的状况下如何处理囚徒困境。
07 现在是“防御型向善”,未来应该有“创造型向善”
❒ 郝景芳
科幻作家、芳景科幻工作室创始人
在我们当今的时代,“科技向善”是最有必要的,因为科技公司今天在很多领域已经是主导地位。
对于“科技向善”,我觉得未来更需要做的是主动创造,而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其实还是在做“防御”,还是在想办法防止科技做坏事。未来,我们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发展思路,即在科技研发阶段,就朝着人性之善、社会之善的方向寻找发展“需求”。
当我们观察到社会里有很多苦痛、很多贫穷,那么科技能否在研发之前,就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最终目标和方向,用创造性的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
08 践行“科技向善”,腾讯有至少两件事要做
❒ 胡延平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
现在科技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分水岭上,科技与人的关系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有有责任感的人都需要去思考和作出决定,也需要很多这种跨界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最大公约数,在此基础上,才能在不同的范围产生相对合理的、从善如流的、更多的选择。
在我看来,如果腾讯能把这两件事情做好,就是对“科技向善”的最好诠释和践行。
第一,更充分地连接到社会的每一个人,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让因为连接所带来的机会不均等问题,让数字空间的资源不均等、不对称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这意味着我们要去关注网络里面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不能让网络成为一个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空间。
所以第一件事是连接机会的均等、连接的充分和连接背后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不能让丛林法则成为网络公共空间的一个规律。否则,我们对互联网平等开放的愿景最终可能化为泡影。
第二,腾讯已经拥有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面,我们除了为大家提供产品服务之外,能不能也去做一些影响人、引导人、鼓励人的事,让腾讯以外更多的善的力量能够发芽成长。
在这个平台上,腾讯是主体之一,还有十几亿其他的主体。每一个这样的一个主体貌似是一个小的个体,但如果大家都能够有“科技向善”的心态,毫无疑问将产生很强烈的影响力和社会改良效果。这其中当然有理想化的色彩,但很多事情不就是从有一个理想开始的吗?
09 为什么说“科技向善”的提出是必要的?
❒ 赵嘉敏
译言联合创始人、东西文库发起人、凯文·凯利在中国的出版人
“科技向善”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个层面,它包含了 Google 提出的“不作恶”原则。在这个层面上,公司以及公司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作为行为主体,其选择至关重要。
Google 2018 年版行为准则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And rememberdon't be evil, and if you see something that you think isn't right speak up!" (“记住,不作恶。如果你看到你认为不对的事情,请直言!”)
第二个层面,它表达了腾讯致力于让技术更有“人情味儿”的责任感。当人类社会被技术变革拉动着进入一个追求效率和财富的加速器时,另一个方向的努力——即让我们慢下来、陪伴家人和孩子、扶助弱势群体、浪费时间在看似无用的事物上,以及追求平等、消除贫富差距的努力——是必要的。缺少了这个方向的努力,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被撕裂成碎片。
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在《未来地图》中转述了 Y Combinator 合伙人保罗·布切海特(Paul Buchheit)的一个想法:“未来我们可能需要采用两种货币:机器货币和人类货币。机器货币用于购买机器生产的东西,其价格总是越来越便宜。人类货币则用于购买只有人类才能生产的东西。”
第三个层面,它揭示了人性必须随技术演化而演化的内在规律。人性的演化,归根结底,是对技术演化的适应。开放,共享,利他,协作,集体所有…这些人性中的新的“善”之所以能够出现,不是因为我们主观上认为它们是好的,而是因为它们适应了当下技术演化的需求。而技术的演化,是朝向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的方向。
10 从“合作”到“协作”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 张晓峰
“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大协同平台创始人
腾讯将“用户为本,科技向善”作为愿景升级为腾讯文化3.0,值得称道。如果说腾讯“互联网+”、“连接一切”开启了连接革命,希望基于“科技向善”的互联网+、智能+、消费与产业互联网、开放生态一道开启协同革命。
腾讯同时将“合作”升级为“协作”,即“开放协同,持续进化”。反映了腾讯构建科技向善、各得其所生态的新价值皈依。遗憾的是,腾讯从1.0的“合作”,升级到了2.0的“协作”,而没有直接升级到3.0的“协同”。因为,分工合作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主流模式,协作是后工业时代与全球化、信息化时期的表现,而数字经济时代的主流模式将演化为基于泛在连接融合的大协同。
腾讯能进化到“协同”是不易的,以开放平台为载体,以多样化生态为基,以科技向善为旗帜,以社会责任、用户为本倒逼自己、引领商业新文明。
11 “用户为本”与“科技向善”其实是一件事情
❒ 马旗戟
国家广告研究院研究员
先说使命愿景。作为一间企业,以用户(其实是不特定公众)作为其一切运行逻辑和行为(产品与服务)的出发点和依托,是对的,它之于社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效益,也必须最大限度依托此来推动、完成和实现,而非将企业社会责任变成企业行为对社会负效应的一种补偿。事实上,不仅腾讯如此,一切好的本分的伟大的组织,均应如此。
用户为本,不是腾讯的独有,同时它作为一间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价值引导的科技企业,必须面向着一个基本问题:即如何在自身实践中,回答与把握科技发展带来的对人类文明中文化、道德、伦理的挑战,并且确保这些挑战不会对文明本身的存在产生威胁或使得其走向邪恶 —— 这就是“科技向善“作为使命愿景一部分同时提出的原由。
“用户为本,科技向善”,不是一个愿景的前后、左右、上下或者内外的关系,而可以理解为一个事情,即用户(人)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如何可以通过与人文的结合相融来完成自身成长、完善自身目标,换言之,腾讯必须帮助用户(人)不仅达到科技所赋予的能力,而且必须保证这种能力被用于创造和温暖。
以此而言,腾讯此次的使命愿景,成为一个“知行物”,也就是既提出了一个目标预期,又提出了一种方法路径,这对腾讯来讲是巨大考验。它超出了vision is vision, mission is mission,要求腾讯不但需要在内部与生态中践行这一使命,而且必须作为一种力量担负这个进程。
12 “科技”和“善”是并行关系吗?
❒ 孔华威
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起点资本合伙人
“科技向善”作为腾讯公司一次使命升级是非常成功的。我个人很喜欢,也很支持。
第一,简短,言简意赅;第二,有终极性,善总是未来世界美好的重要“指标”;第三、有开放性,“善”这个概念,可以从大小、深浅各个纬度探索,不是死概念;第四,科技“向”善的“向”,是指向性的,但是科技又有自己的发展轨迹,而善是社会和伦理概念,也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这两条发展路径,不是并行世界,但互相影响。
来源:腾云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SdtisP0OhBI8kwNqa9nZw
编辑:晓晴

31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22:56: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基辛格警告称,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意识
Gizmodo网站118日报道,现年96岁的基辛格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举办的“通过创新获得力量”(Strength Through Innovation)大会上发表上述讲话时称,他相信人工智能有潜力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意识,包括改变我们的自我认知和战略决策。他还抨击了人工智能开发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创作的含义。
主持人向基辛格询问了他对军事化人工智能的看法,以及它将如何影响全球安全和战略决策。
基辛格说:“我不认为它是一个‘技术人员’,我对它的历史,哲学,战略方面感到担忧,我确信,人工智能及其周边学科将带来人类意识的改变,就像启蒙运动一样。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基辛格对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援引是指在这一重要时期所发生的思维范式转变,在这一时期,科学,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基于宗教和信仰的思维。
尽管基辛格没有详细说明这一点,但他可能是指一旦人工智能达到足够先进的成熟水平,将转变我们的思维。而这一发展将不可逆转地改变我们与自己,以及与机器的交往方式。
基辛格表示,人工智能必将改变战略和战争的本质,但许多利益相关者和决策者仍将其视其为“新的技术起点”。他们还不明白,人工智能必定会改变人们对世界的哲学认知,而且还将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认知。
基辛格最担心的是,军事化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外交破裂。基辛格说:“人工智能的秘密性和短暂性意味着,它与常规武器不同,国家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一种明显的威胁‘摆上桌面’。在战略领域,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可以想象到的非凡领域,而敌人可能会不知道威胁的来源。”
这种情况可能会在战场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或者一个国家可能会弄错攻击来源。更可怕的是,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2018年的一份报告警告称,人工智能可能最终加剧核战争爆发的风险。这也意味着我们还必须重新考虑军备控制的因素与概念,如何适用于这个未来的世界。
基辛格称,他对GoogleDeepMind所做的工作“特别着迷”,尤其是AlphaGoAlphaZero开发出能够击败世界最厉害的国际象棋和围棋选手的人工智能系统。
基辛格相信人工智能最终将成为军事决策的一部分,但战略规划者将必须在模拟战中甚至在实际情况下进行自我测试,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可靠性程度,同时也思考后果。
基辛格说:“这种情况最终可能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系列合乎逻辑的步骤导致了许多意料之外和取法避免的后果。”
基辛格补充说道:“如果你不理解这些技术的含义……包括处理不可预知后果的情感能力,那么你将在战略方面就会失败。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哲学的挑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跟具有如此广阔智慧的物体合作。
摘自《南方日报》2019.11.08
(编辑:WSN
来源:人机与认知实验室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7amq1XwTGulYd9KDoaV6A
编辑:晓晴

31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17:12: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让人期待又恐慌的新AI技术:用一张照片做出逼真的视频
当一切“不可能”轻易地发生,监测AI的技术变得更加重要了。
图片来源:unsplash
记者 | 佘晓晨
又一个新的AI技术帮助人们“梦想成真”。
如果你四肢非常不协调,但又希望有个机会跳出一段动感的舞蹈,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这个愿望?
最新的AI技术或许能祝你一臂之力。而且,只需要提供一张全身照片,你就可以成为下一代舞王了。
Futurism报道,最近英伟达的研究团队在一篇论文里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就是一项新的AI技术。团队称,一旦律师解决了相关的法律事宜,他们就会公布代码。
这项技术只需要用一张照片和现有的视频,就能制作出新的“假视频”。除了用在人的身上,这项AI技术对静态物品也适用,能让雕塑也“跳出”动感的舞蹈。此外,还可以单独用在脸上,让一个人在视频里说着自己没有说过的话。甚至,这项AI技术可以用一张城市的照片,输出一个汽车在城市街道中行驶的视频。
这并不是AI第一次被用来制作此类视频。在这些视频里,一个人做着自己没有做过,或者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形成虚拟的“合成”——Deepfake。
Deepfake是“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和“fake”(伪造)的混合词,是一种建立在人工智能基础上的图像合成技术,利用深度学习,实现音频和视频的模拟和伪造。事实上,今年8月,陌陌公司的一款产品ZAO就在中国突然走红,引发大家的关注。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到ZAO,软件就能生成一段“换脸”后的影剧视频。
但英伟达团队称,这项技术和其他技术的不同点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它不需要提供大量的目标图像或者视频。第二,其他的AI技术通常只能输出它们训练集里已包含的目标视频,而他们研究出的新模型可以生成训练集中不存在的视频。在电影和游戏制作方面,这项技术将非常实用。
当然,这些视频片段还不是那么完美,但确实告诉我们:人类制作的Deepfake越来越逼真,技术能力越来越强了。与此同时,日益发达的AI技术也提醒我们,对Deepfake的检测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今年以来,Facebook、微软等巨头已经开始关注 Deepfake滥用的问题,投入超过1000万美元举办Deepfake检测挑战赛。据Google AI消息,谷歌在9月发布了Deepfake视频识别数据集,支持对Deepfake检测的研究。利用这些数据,研究者可以开发Deepfake自动检测工具,更高效地识别“假视频”。
除了研发技术方面,平台也开始注重“打假”。据外媒报道,11月12日,Twitter拿出了针对Deepfake的新政草稿,在正式上线前征求公众意见。Twitter在草案中表示,如果Deepfake威胁到一个人的人身安全或造成严重伤害,平台就会彻底移除该内容。
新的技术展现了人类出色的研究能力,而背后的伦理问题又需要与之“对抗”的技术和新的政策来解决。毕竟,让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件事,既令人期待,又令人恐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来源:界面新闻
链接: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682390.html

31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1:58: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兴亮 | 算法时代的「机器官僚主义」
| 刘兴亮
编辑| 李冰冰
校对| 李世辉
首发| 新京报评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刚刚在网络上搜索关于XX的信息,在另一个网页里就会发现与XX相关的商品广告推送。
也许你只是肚子不舒服,随便搜了点什么信息,紧接着居然看到了肛肠科医院的电话。也许你浏览了一部关于婚姻的电影,就会看到一些情感咨询家的温馨问候。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凭什么你要琢磨我的「心事」呢?经过我同意了吗?
到大的电商平台购物,无论买了什么,平台都会贴心地为你推荐「关联商品」。它会告诉你,买了这本书的读者还买了什么?你赫然发现,似乎被推荐的这几本,也对你的阅读颇有助益的可能,于是加购。这时候我领教了「算法」的厉害。它是瞬间生成的,而且相当有效。
当然,类似的行为也有例外,比如,我过去常想在搜索平台查一些专业性的知识,不管怎么搜索枯肠地选择关键词,出来的都是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页面。一些搜索平台很长时间都不研究「消费者行为」,而是专注于输出自身的「价值谱系」。结果可想而知,我很生气。
这种时候,我反倒对那些对我的网络行为进行分析的站点产生一丝尊重。
▎互联网时代的算法,扩展了统计广度
商业行为遵循一种针对客户的规则:投其所好。
如果商家能获悉顾客的消费喜好,行为习惯,经济水平,乃至审美标准,就能做出针对性的供应,以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由此,在经济学中诞生了一门专门的细分专业:消费者行为学,也就是受众经济学。
传统上的受众行为学是与媒介互为生成的,人们往往根据一个人对媒介的挑选而将之分割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在平面媒体,电视与广播时代,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往往是选择性的或者随机的「测量」引发的,它的不确定性一目了然。
事情真正发生巨变,正是从互联网时代开始。作为受众市场的最重要的基础,媒介——互联网这一巨无霸的信息综合平台,把其他所有媒介都「兼并」之后,利用「算法」这一日趋智能化的工具,把所有「终端」纳入自身的控制中,并不断根据终端送来的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再将这种「加工后的信息」以商品媒介的形式返回给消费者。
此时,算法成为了一种超越性的力量。理论上,互联网的存储器可以抓取所有人的所有网络浏览信息,对这些足量的信息进行综合而得出的受众分析,比以往那种随机抽取调查的分析可靠得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宏观经济学领域,有两种力量此消彼长,一是传统的遵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力量的自由市场经济;另一种则是主张国家干预和调节的计划手段。
后者的主要依据即在于对各项经济指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那时的统计数据来源,显然不如如今的互联网来得快和多,在准确度上当然也有所欠缺。
个体消费者作为被分析的对象,在测量上的不确定性变量是不会消失的。因此,所有统计的有效性,就依赖于统计范围和数据的无限扩展。概率学是伴随着统计学几乎同时产生的。
概率不是绝对,不是百分百的,它或多或少存在挂一漏万的可能性。因此,从理论上看,统计学不可能做出百分百的正确预估。但这不能否认其科学性。
人们一度非常审慎地使用统计和计划的手段。
▎算法时代,会否产生机器官僚主义
随着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算法时代来临。过去的审慎态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从经验出发的分析,往往带来可观的结果。更重要的在于,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算法的不断升级,在很多领域取得了过去无法预计的进步。
人们一度相信,人类的大脑是不会输给计算机的,这种偏执的观念如今显得非常陈腐。随着人工智能在诸多工业领域的发展,过去科幻电影中的镜头,正从屏幕上走下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对一个病人而言,相信一台电脑几十年的案例分析与优化的治疗方案,肯定比相信一个初出茅庐的医学院毕业生更实际。诸如此类的事件不断出现,让人们相信,算法时代,指导人们的行动纲领应该来自计算机,而不是几个人在办公室召开的会议结果。
这让人产生一种隐隐的担忧,过度依赖数据和算法,是否会产生一种「算法时代的机器官僚主义」——凡事唯算法的马首是瞻,一切的生活方面与所有的行动都在算法中进行,且只以算法的结果为指导标准。并且这种情形已经在发生了。
在这个算法时代,数据就如工业时代的石油,算法就如发动机,算法会越来越强大,但同时也导致人们对发动机的过度依赖。
比如,一些新闻APP给终端客户推送的资讯,是以算法为基础的,如果你常看美女,它就只给你推送与美女相关的图片、文章或视频等信息。
但你的需求就这么一次被固化了吗,难道别的信息就不需要了吗?非也。
▎对算法依赖,一定要有限度
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在于他是能够运用自己理性的动物。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人具有普遍性的一面,即所谓共性,也有特殊性的一面,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产生个体性。个体性是独一无二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的那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更重要的特性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图景极其广博深邃,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做出的回应,必然与他人有不同之处,并且多种多样,不可穷尽。这正是人之为人的可贵性。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在分析因果律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不能从一件有联系的且反复出现的前后事件而认定,这后一件事必然跟随前一件事出现。亦即说,因果规律本身是一个缺陷。
就连我们自己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基于算法的对个体做出的分析虽然有一定的依据,但它对人的全面的发展变化着的需求,远不可能做出详尽的判断。
因此,对互联网时代的算法的依赖,一定要有所限度。否则的话,我总觉得,那是一种恐怖而疯狂的局面。
来源:刘兴亮时间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TfeJQCX50-TuUcamxQ8oA

31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9:26:42 | 只看该作者

人工智能创作成果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案例】
人工智能创作成果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田小军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覆盖新闻写作、图片生成、视频与音乐创作以及虚拟歌手、明星换脸、内容智能分发等各文化内容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互联网公司丰富版权内容渠道,提升内容创作与分发效率,谷歌、微软、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公司均在人工智能领域广泛布局。
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依赖成熟的版权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但有关人工智能创作内容的版权保护问题,我国存在立法空白与学术研究争议,司法实践也较少涉及此问题,这将导致产业界在此领域的智力与资金投入无法获得稳定的法律保护预期,影响人工智能内容创作产业的发展。
对于人工智能,目前有几个争议焦点,比如人工智能的创作是否是人类的创作,创作内容是否体现我国《著作权法》要求的个性化表达,以及创作过程的行为合规判定与创作内容的法律保护方式等。以上争议都需要在了解产业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清晰判断,要把握好产业发展与法律保护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创作是人“假借于物”的创作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人类的创作成果,但是人工智能创作多由腾讯、微软等互联网企业组织,其本质上是自然人或者法人“假借于物”进行创作。我们常见的自动创作,如智能写诗、财经体育类新闻写作等均属于此类。这类创作主要服务于规模化与个性化的内容生产需求,其实现严重依赖于数据与算法,可以说数据是“源头活水”,算法是“机械手臂”,但人类本身才是创作的“大脑与灵魂”。
腾讯新闻的许多文章会在显著位置标明“由腾讯机器人Dreamwriter自动撰写”。此署名方式清楚地表明了Dreamwriter由腾讯公司主持,文章代表其意志创作,并由其承担责任。这符合我国《著作权法》有关作者署名权与权利归属的规定。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熊琦即主张,“作为遵循人工智能软件设计者意志创作的产物,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权利归属应借鉴早已存在且运作成熟的法人作品制度安排”。
百度提供了开放的技术手段,其明确“结果由用户自行把控,平台不对用户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百度智能创作平台则在其免责声明中指出,“平台仅为用户创作提供脉络梳理、素材搜集、审核校对等功能,内容产出依旧由用户主导”。
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体现个性化表达
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完全智能化内容创作,但能否给予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以版权保护,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难题。
2016年5月,日本颁布的《知识财产推进计划2016》已经在讨论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获得版权保护的可能性。我国《著作权法》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将作品解释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因此,作品可版权性的标准是独创性,一些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的质疑也多集中于此。
在我国,对于作品“独创性”,一般要求作品具备“个性化的表达”,此为论证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是否属于作品的核心之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指出,“作品独创性与作品的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大小无关,应看作者是否付出了创造性劳动,只要该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产生的,就具备独创性”。
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是否具有独创性,学术界存在不同理解。如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王迁认为,人工智能创作内容“都是应用算法、规则和模板的结果,不能体现创作者独特的个性”。北京大学教授易继明则主张“应该以‘额头出汗’原则建立起独创性判断的客观标准,将智能作品纳入传统版权分析框架,它实际上是一种人工智能对设计版权的演绎作品”。
笔者认为,可以回归人工智能创作的行为与过程,来分析其创作的内容是否具有独创性。目前多数的人工智能创作分为三个关键步骤,即数据服务、触发与写作、智能校验。以新闻作品创作为例,人工智能对于新闻素材的监测与采集依赖于自有内容以及合作网站的接口与数据库,可信的数据源保证了内容的翔实程度。触发引擎会实时监测、采集与判断数据源内容,一旦其符合系统预设的触发条件,系统将进入自动写作模块。而由新闻创作团队与技术团队共同完成,融入了人类的智力成果,并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方式与算法迭代不断优化的写作模板,保证了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体现人类的个性化表达。
期待第三次修法关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创作行为严重依赖于数据源,除了自有数据内容外,智能写作一旦涉及对他人数据库与网站数据的获取与使用,应视情况取得第三方的授权,否则将面临版权侵权或者不正当竞争的指控。比如热播剧《锦绣未央》作者秦简被控涉嫌使用“写作软件”抄袭219部作品,历经两年多的维权,12位作家诉《锦绣未央》抄袭案全部胜诉。对此,西南政法大学李林容教授建议,内容创作者与互联网平台应坚持“不饮盗泉水的法治思维”。
另外,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在署名发布之后,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经常被第三方网站全文复制,并进行网络传播。在我国互联网行业,此类侵权使用的案例屡见不鲜。显然,此种行为不属于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法定的权利限制与例外情形,是典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但相关各界对此缺乏统一认知,存在不同的观点。
在被广泛关注的北京菲林律师事务所诉百度百家号著作权侵权案中,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涉案的“威科案件分析报告”是以数据库支撑的程序自动生成的,不具有个性特征,不具有独创性,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但给予了原告《反不正当竞争法》角度的保护。此案引发各界争议,威科检索系统是否可以被划为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行列是焦点问题之一。另外,是否需要突破现有民法理论,才能赋予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以版权保护,笔者认为不尽然,通过法人制度框架完全可以自洽解决此问题。
当微软小冰创作的内容与自然人作品无异,腾讯Dreamwriter的署名新闻被广泛接受之时,我们是否仍要将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排除在版权保护之外?笔者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创作者或所有者不主动在相关内容署名“机器人创作”的情况下,该内容极有可能因具备作品可版权性而受到版权保护。反而真实署名有可能导致该内容被排除在版权保护之外,这将导致大量“不真实署名”的内容出现,催生一种事实上的“道德风险”,而如何消除此类“道德风险”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前,英国、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已将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纳入版权法的保护范围,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制定新的规则。我国目前也正在进行《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订工作。我国著作权立法、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应有充分的“制度自信”,相信会对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的版权保护问题作出正确回应。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同步,并在文化内容、金融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法律实践应加快进行。借吴汉东教授之言,“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技术的智慧之光与法律制度的理性之光,将在人工智能时代交相辉映”。
(作者系腾讯研究院版权研究中心秘书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31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13:16: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CIIS 2019 演讲实录丨张洪忠: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传媒业中的应用及问题
10月26日-27日,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指导,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西安市委网信办、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京东云共同承办的2019第九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在“硬科技之都”--西安举办。在27日举办的智媒时代的媒介伦理专题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洪忠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传媒业中的应用及问题”的精彩演讲。
张洪忠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以下是张洪忠的演讲实录: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人工智能在传媒业中的运用与问题》。当前人工智能在传媒当中的应用很广泛,一家媒体不提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说是现代传媒。人工智能既是一个工程,又是一个科学,它与软件的区别是有可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
人工智能在传媒业里面的应用,第一改变了我们什么?第二当前传媒业应用到什么程度?第三怎么来看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是很宽泛的,我讲三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内容生产的颠覆。
1. 内容生产流程的颠覆,我们之前的生产流程是什么?我们记者去调研,去采访,然后写稿,编辑来编辑,最后形成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报道,是人来完成的。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是机器抓线索,机器处理,然后形成产品,整个流程已经不一样了。
比如Give MeSprot,先预定关键词,每秒来扫Twitter,机器分析和筛选内容形成报道。而传统媒体进行体育新闻采访时,派记者到现场采写东西,一家媒体最多派几个记者采访。但现在是所有人都是它的记者,马上抓取信息,过滤验证可行性,马上形成报道,以秒的速度生产源源不断的内容。比如你是曼联球迷,你看到球员在菜市场买菜,马上就可以拍一张照片发一个Twitter帖子。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流程已经变了,每个人都变成了信源,都成一个传感器。
Authors.me阅读报告,机器分析,把关键词抓出来,需要什么样的关键词是最有效的,能够流行的情感曲线是怎么变化的?等等,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商业价值,这是之前靠编辑和个人来做是不一样的。
《纽约时报》在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时用人脸识别技术,把名字和人脸进行连接,一点名字就可以把人脸找出来,或者一点脸直接出名字。
2.内容生产效率呈指数级提升。经典的美联社机器人与人的比对数据,机器写稿子2分钟,人需要7分钟,机器胜。机器获得了912名读者的认可,人获得了9916名读者认可,人类获胜。但我们需要思考一点,人类100年前高水平新闻作品到今天还是高水平的,我们人类写作有天花板效应,但是机器没有天花板效应,它才刚开始。你们看《今日头条》、腾讯等平台从财经报道,机器写的比重是很高的。
我这里做一个例子,我们团队前年跟微软合作的机器写作的案例。我们做了一个线上测试,同时开了三个微信号,有两个号专门发布机器写稿,有一个是网上找的同题人类记者稿件,我们不停的测试,看哪个微信号推广最快。我这里选两篇,大家觉得哪一篇是机器写的,哪一篇是人写的?
电影预告片,之前需要1030天,大家AI只要10个小时,20个小时,现在用了很多。还有全追踪体育赛事,我们只需要一个全景镜头+智能编程,可以追踪一个赛事,不需要这么多切换,不需要这么多镜头。最后形成足球比赛的视频,这是很快的。
3.把关人规则的改变。从技术来说,传统传媒内容生产是人来把关,是一个人、两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把关,每个人有自己的认知框架。但人工智能是大数据把关,也就是说背后是无数人帮你把关,是动态把关,无数人都在发信息到线上。人工智能的把关是超越个体的,我们用群体的视角来超越个体认知框架局限。
第二个问题讲讲国内人工智能在传媒里面的应用。每年我们国家最集中传媒技术应用的场所是两会,从2019年的两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可以反映我国媒体的发展水平。从新闻采集、新闻报道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来看在新闻采集方面,搜狗公司的录音笔可以自动转写,现场录音转文字,同声传译。光明网的节目快速实现影像识别和内容生产。在新闻报道方面,新华网推出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站的方式变成坐的方式,央视和《光明日报》也都推出了AI主播小白小度等。在平台建设方面,新华社做的媒体大脑推了一批作品出来。今年两会是5G+VRARMR+4K技术,新华社在两会期间进行首次5G全链条直播报道由5G手机拍摄,借助5G网络传输、5G手机即时呈现。黑龙江电视台也做,省级电视台也做,江苏广电都在探索5G+VR的技术。新华社用的AR直播眼睛智慧眼,封面传媒推出了MR的技术。
从两会几个特点:第一今年新的技术跟2017年相比,今年VR技术真正落到实处。第二5G进入到两会里面。第三中央媒体探索多于地方媒体。第四个别媒体在呈现突出特色。但我们在新媒体开发和运用上,主题媒体与BAT这些商业媒体之间还有很大差距的
第三个是我们怎么来看待人工智能,这里我特别说几点。
一是人工智能应用中遇到质疑主要集中在法律、传播和哲学。在法律上如隐私、安全等,在传播上有茧房效应的担忧等,在哲学是是对人的地位挑战的担忧。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业而言是生产力的提升,我们不要把它妖魔化。以前是编辑写稿,后来电脑写稿,现在是机器辅助写作,都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它是生产力的提升。它只是一种工具,它不是取代人,因为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门化的人工智能,比如机器写作,自然语言技术里面的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第二阶段是复合型的人工智能技术。第三阶段是有情感的人工智能。我们现在只是处于第一个阶段,单一的人工智能时代,也才刚刚入门,而且最近至少五六年人工智能技术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技术几乎都只是在应用里面有一些突破,在基础技术上其实没有突破的,我们突破一点点是很难的。从技术上来说,我们远没有到第二个阶段。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不可能到第三阶段人的阶段,我们首先要把人研究清楚,我们大脑有100多亿个细胞,现在研究清楚的零头都没有,我们连大脑都搞不清楚,我们怎么能造一个像人一样的机器人出来?人工智能就是一个技术工具,就像电脑一样,只是我们不了解而对它恐慌。
三是我特别想讲的一点,我们要规避好莱坞的想象,在社会学里面有一个名词叫好莱坞的想象,什么叫好莱坞的想象?人文学者研究新技术的时候,不是依据技术逻辑来研究,而是容易是基于好莱坞电影来想象的。而基于好莱坞电影想象的研究就很离谱,或者危言耸听。我们应该从技术逻辑上理解这个技术,而发出建设性的建议。
最后,再强调一下:第一人工智能就是一个技术工具,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我们不要恐慌,就像火车进入中国一样,我们怕把中国龙脉冲坏了;第二要给予技术逻辑进行规范,而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
(本报告根据速记整理)
CAAI原创 丨 作者张洪忠
文章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编辑:高杰

31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22:38: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许正中:智慧媒体将更“贴切贴近贴心”
  11月18日,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主办,腾讯公司协办的“2019智慧媒体年会”在深圳举办。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院长许正中出席年会并致辞。
不久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是党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会对媒体行业发展也进行了战略规划,提出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时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不仅强调了媒体智能化发展的紧迫性,而且指明了发展方向,擘划了路径蓝图。

始于足下,方致千里,把握今天,才有未来。人民日报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引领,发挥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媒体行业的旗舰作用,引领作用,标杆作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当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者,做推动媒体智能化发展的践行者。
技术变得“聪明”,媒体当更“智慧”。今年9月,我们成立了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不久前,科技部批准人民日报社建设“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而不可逆转地重塑了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过去的信息稀缺转向注意力稀缺,从人找信息转向信息找人;二是中心化传播与去中心化传播、泛中心化传播并存;三是“我说你听”的单向线性传播转向双向互动、多点散射传播,受众对传播链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无受众不传播,远受众难传播,特别是在5G加速商用的背景下,正是我们在理念上探讨,在实践中探索媒体如何变得越来越“智慧”的绝佳时机。这既是主流媒体应有的政治站位、职责使命和责任担当,也是社会化、市场化、商业化媒体应有的技术敏感和市场判断。从本质上讲,是信息生产、传输、接受、反馈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倒逼媒体走向智慧,变得聪明,引发这种改变的是技术,驱动这种改变的是数据,最终左右这种改变的是智能。借此机会,我就如何更好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媒体,实现行业变革,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强化智能内容生产,从可知到可感,从可感到可在,创造“有我”的参与感。传统媒体时代,表达手段局限于图文、声画,媒体解决的是更快捷的“可知”。全媒体时代,我们不仅能够运用音视频、动画动漫等各类表达方式,还产生了VR新闻、移动短视频、H5交互式新闻、无人机新闻等全媒体的表达手段。新闻生产从“可知”迈入了更具丰富性的“可感”。智慧媒体时代,一个重点就是营造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可在”,实现“有我”的在场感。从几年前的《军装照》,到今年十一刷爆朋友圈的《民族照》,再到可以在视频中换脸的穿越电影《70年,我是主角》,人民日报社都在推进新闻生产中用户的深度参与。未来,我们将凭借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的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利用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AI技术,为人民日报打造智能化“采编团队”,打造更高水平的“有我”式用户体验。
第二,强化智能传播渠道,从围绕“载体”传播,到围绕“场景”传播,创新“为我”的定制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要扩大覆盖面,其中一点就是需要技术为传播赋能。在5G环境下,万物互联,万物皆媒,媒体的定义将被广泛延伸。除了移动手机、可穿戴设备,更多的可感可触的物体都在成为终端,成为信息传播的渠道。未来,吃饭的桌子可能是终端,汽车车窗可能是终端,甚至衣帽镜都是终端。很多人在预测,会不会有一种取代手机的新终端,这个现在还不好判断,也许会有。但还有可能走向“处处是屏、处处无屏”,就是终端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各类的场景成为传播的中心。围绕场景的传播布局,正是对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适配。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也将通过与各类科技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多维度、多层次合作,为技术研发提供媒体应用场景和应用需求,同时,我们也将培养自己的能够理解、消化和应用新技术的团队,以应对未来的技术挑战。
第三,强化智能分发方式,从人工推送,到主流价值观驾驭的数据推送,实现“懂我”的满足感。只有通过技术驱动带动理念革新,才能让媒体更好适应分众化、差异化需求,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时代,充分发挥好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功能。随着对数据的感知与运用,用户画像越来越清晰,“聪明”的媒体更懂用户,通过智能算法根据用户的属性、行为、偏好等特征进行推荐发布,实现“千人千面”。甚至通过交互技术,获得受众生理和心理数据,洞察身心、满足需求,在评估效果、精准分发上打开新空间。已加入主流算法的人民日报客户端7.0版本,已初步体现精准识别、智慧推送的特征。目前,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正在对算法进行优化,努力做到主流、定制、个性,实现主流传输,精准传输,靶向传输。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本期编辑:胡程远、蒋川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D8TqbFn0xtA7KMWRNJAQ
编辑:高杰

31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22:40: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永谋:福柯对技术治理的批判(一)
福柯:说真话的勇气
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课程是其研究工作的阶段性工作论文,是没有成形的草稿,其中相当一些东西经过了他最终的审定,进入了正式出版的《规训与惩罚》、《性经验史》(前两卷或三卷,未完成)。当然,他活着的时候也出版了一部分讲稿。这或者是某种妥协,比如发表压力,我想他本意是不想出版这些未成品的。据传,他是交代男友不要发表他身后未勘定的东西的。为什么?这本《说真话的勇气》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表面上,未完成的作品是粗糙的,会让人们窥见某种“真相”——比如米先生说:福柯不过是酒瓶装新酒。当福柯要这样做的时候,最好是对阶段性过渡的思考秘而不宣,直接端上来重构之后的成品。无论是知识、权力或伦理,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主题,即便是知识考古学与权力谱系学的方法,福柯最大的秘密在于说话方式的转换,比如不说真理而说话语形成,不说权力而说规训技术,不说伦理而讲主体化。当他讲说真话的实践的时候,这一次他试图把三个主题结合在一起来谈,并且认为他们根本无法分开,而是混合成异质性的真理制度。关于这一点,这本书有一个很好的授课说明,我看比福柯说的清楚得多。
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我以为,福柯知道自己即将死于艾滋病之时,他必然是在紧张状态中检讨自己疯狂的一生并竭尽全力为自己辩护的。显然,他抓住了说真话和真的生活,而哲学生活是其中他总想说某种高级的主题,这也就是他为何半本书在为犬儒主义辩护的原因。按照其生存美学或生命美学,生活应该是创造出来的,何况哲学家的生活呢?它必然是一种“异的生活”,而且不是误入歧途的他者的生活。虽然这种辩解是如此地精英主义到变态——要知道第欧根尼能当众手淫和撒尿,而他的学生和妻子可以公开做爱——福柯的确指出苏格拉底之后遗失的哲学传统: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现在我们剩下的基本上只有作为理论传统的哲学。想想搞笑的中国哲学家一律忙于冲击资深教授、当院长当校长当委员会委员以及整日报销积攒财富,就会知道福柯说的是什么意思。其实,中国思想家们历来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从来就没有哲学家,如果哲学家肩负实践“真的生活”之天职的话。可是,福柯是精神病人。是滴,他是精神病人,他说的话不能算数。
之所以你可能对这本书不知所云的话,就应该先去读读《知识考古学》,就知道福柯讲的伦理与一般人不同,他的意思是自我的建构术或主体化,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人如何将你视为主体,另一个是你如何建构自我为主体。(《性经验史》讲了性,主题却不是性,而是主体化。)这两个方面很容易扩展到治理自我和治理他者,即治理术,这个“术”是技艺,但是除了“术”,精神病人福柯从来不关注道。四种说真话的模式:预言模式、智者模式、教授模式和直言模式,同时也是四种治理术或真理制度。在我看来,控制自己并控制他人是说真话的目标——福柯强烈地感到他连自己都控制不了——当代社会最大的秘密就是这种控制将以说真话的方式实现:真的,我跟你说说,我是为了你好。
对于真理制度,福柯态度是揭露和批评的,他要揭示它们的来龙去脉。但是,他还是要说真话的,不过是另一种直言的说真话方式,然后把苏格拉底拉进来,说他是直言始祖,或者说他四种模式都是始祖。直言治理术是什么东西?是不治理的治理?犬儒主义者们赤身裸体站在街角,对人们叫嚷:操心你自己,操心你的生活!福柯说,犬儒主义者们别无所求,只有直言,一贫如洗却是真正的国王。亚历山大说,要是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意做第欧根尼。福柯证明第欧根尼才是真正的国王,无需别人服从就是国王。我想他的意思是:你们可以不一样地活着,像我福柯一样,像犬儒主义者一样,不需要任何其他东西就能圆满自己。在他看来,我们都是行尸走肉,福柯才是真正活着,因为他创造了生活。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呢?
而我关心的是技术治理,是他对技术治理的批评。就这个主题而言,《说真话的勇气》不值得细究。在这本书中,他讲的治理是伦理的治理或从自我到他者的治理。在他看来,探讨好制度的政治哲学可以换个角度,从自我建构角度看待政治制度,于是福柯就开始反对民主,原因是民主与直言是相左。通过直言建构自我操心自己的生活,然后你就可以操心他人的生活,我想结果不是大治,而是疯人院。他对技术治理有价值的批评主要是在《规训与惩罚》中,在《说真话的勇气》以及性经验史的其他准备工作中,福柯提出最重要的相关思想是:所谓伦理,乃是一种技术,建构自我并能推及他人的治理术。这里的问题是,他并没有对此表现出反感,这与他对知识-权力支配的规训技术之态度是相反的。为什么?也许是他感觉到了毁灭,感觉到了死亡。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OVVGtEDlUPuWED9hsiYVw
刘永谋:福柯对技术治理的批判(二)
福柯:规训与惩罚(重读)
规训在何种意义上属于一种技术?我们知道,在福柯看来,大的概念如酷刑、惩罚、规训乃至监狱、权力,小的概念如斩首、监视、检查乃至走正步,都属于技术。那么,王权时代有彼时的技术,而监狱时代有规训的技术。对于他来说,究竟什么是技术?技术不是一个现代意义的概念吗?技术与现代科学是什么关系呢?《规训与惩罚》中,大约可以觉察到那些与或者(1)细节的、微观的、或者(2)经验的、或者(3)分析的、或者(4)试验(我这里将实验作为现代科学可控实践的名称,而将试验视为某种尝试-反馈-调整-再尝试的程序)相关的东西视为“技术的”。其二,科学与技术在福柯眼中是没有关系的,或者说知识-权力或生命权力催生规训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辞,即给规训技术冠以科学与真理的名义。
但是,这并不是否定福柯谈论的规训技术是新治理技术或治理术,而他对规训与监狱社会的批评是对技术治理的批评。因为在他看来,不仅技术,科学的真理桂冠也是权力斗争的结果;而所有的知识类型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客观性的等级(物理学与审讯术中真理性上并没有区别),重要的不是真理而是给那些被侮辱、被歧视的知识正名。实际上,福柯根本不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这些“硬”科学,他多少懂一点的是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经济学、语言学和历史学,而且对于真理问题漠不关心,将之贬低为权斗。这是我实在无法接受的。在一个精神病人眼中,这个世界如此疯狂,以至于存在某种秩序。但在正常人眼中,没有秩序的人间其实是地狱。
无论以何种权力技术,知识-权力的运作催生了规训技术的结论,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如此,福柯比如给予专家以特殊地位,而知识-权力的笼罩因此意味着技术治理——按照福柯的概念,规训技术属于现代知识-科学的体系。但是,由于所有人包括专家都摆脱不了权力的强大诱惑,对于掌握专业知识的专家就必须要防范,不能对之完全信任,结果就是普遍知识分子被特殊知识分子所取代。权力斗争中的人们对专家的建议,只能姑妄听之、自行分辨,而知识分子之间为了有所依附必然会相互斗争。总之,福柯描绘的技术治理只是看似科学,实际永在无政府混乱之中。
也就是说,规训技术的问题不仅是科学名义之下的反人道,更是技术名义之下的乱斗——规训与反抗的相爱相杀。福柯以为,规训技术的生产性符合了资本主义逐利逻辑,因而能在资本主义兴起之际扩散至整个监狱社会。监狱社会实际上是技术治理社会,尤其是规训技术治理社会,充斥着监视、审判和检查的微观权力机构。
最麻烦的问题是,福柯没有否认古代与现代的根本性差别,他所谓的惩罚技术转变并不是断裂的。在君主时代,惩罚技术是仪式技术,司法改革时期是表象技术,而现代社会是规训技术,仪式技术折磨肉体,表象技术操纵灵魂,而规训技术改造或训练肉体。他的意思是,司法领域自君主时代就是技术治理的,他所作的不过是揭露现代社会技术治理的丑恶形象——因为某种启蒙哲学宣传现代司法走向了仁慈的人道主义。更重要的是,当代社会整个成了监狱,技术治理发明了如此治理理念:所有人都是有病的,只是程度不同,都需要治疗。那么怎么办呢?局部斗争和生存美学。精神病人的解决方案要不是砸烂你家玻璃,要不就是自愿传染癔症。
要说点什么好呢?在某些悲伤时刻,可能会觉得自己身处地狱之中,但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人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VoABn5IfqlB3fzHw71Jjw
刘永谋:福柯对技术治理的批判(三)

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
此书太过粗糙,臆想气质严重,缺乏基本的理性研究规范,把哲学或思想史当作小说来写,民间哲学家的气质极强。该书最后塞内拉尔的授课情况简介给出了很好的背景解释,即当时福柯四处参与左派政治运动,同情并煽动革命,在伊朗革命期间煽风点火,这极好地解释了该课程后面完全跑题的原因。
前面他好像要谈一种当代权力技术新形式,即他所谓的安全技术。看起来,他对权力技术的历史描述自《规训与惩罚》之后被继续延长了,即惩罚技术(王权时代)、符号技术(古典时代)、规训技术(19世纪中叶之后)——这三个是正式发表《规训与惩罚》(1975)中说的清清楚楚,即使也难以服众——安全技术(前后看起来,这本书里讲的是福柯的当代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估计,按照时间顺序,这本书里扯的东西应该就是一直没有发表的《性经验史》第二卷《肉体的忏悔》的内容(第一卷《认知的意志》1976年出版,另外两卷死前1984年出版,都是在扯古希腊的生存美学)。实际上,这个线索主要是讨论了权力技术的一个领域,即与司法相关之权力技术或司法技术的问题。什么是安全技术?福柯不知道想说啥,随便扯了几点,就转到了治理术的问题——大家知道,安全技术这个说法后来没有啥相应。
看起来,他应该是不甘心讨论司法技术线索的问题,想要大干一场,就开始扯国家问题,把国家整个当成一种权力技术战略来处理。他的意思是说,国家存在一个转变,之前是领土国家,现在是人口国家,这个转变大致是古典时期完成的——这个时间是我看的时候大致感觉的。什么是领土国家?福柯懒得和你们罗嗦,没扯几句就开始大谈人口国家的治理和治理术。很明显,福柯完全把人口国家当作技术治理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技术的理解是很奇怪的,基本上所有理性的、算计的、使用的、操作的东西都被他算作技术或技术的。什么国家不是技术治理国家呢?大约靠神权恐吓和占卜算命运转的政体在福柯看来才是非技术的,在我头脑中殷商好像是这样的。即使如此,按照福柯的理解,非技术治理国家中依然是技术治理遍在的。如果国家修粮仓,考虑了数量、质量、地势、分级等等操作性问题,福柯看来这就是技术了。更重要的是,他根本不关心现代技术与古代技术的转变——一般认为这里有一个现代科学诞生及其与技术关系的变化——福柯看来,技术比科学更重要,并且两者都是自明真理的,因此根本不用费力区分技术与非技术问题。只要一点,谁要管我,谁就是微观权力的阴谋。
因此,反引导、反抗、军事、暴乱、灾难……这些东西在福柯作品的重要性就变得无比重要,煽动革命就无比重要。于是,不要讨论什么安全技术了,我们来说说整个国家是怎么治理我们的吧。想一想,在下个学期《生命政治的诞生》中,自由主义都被他视为一种治理术——逻辑是这样的:自由是扯淡的,似乎是自我实现,实际是权力技术要作用于每一个个体——在这本书中,牧领技术分析中说的:不仅要关心羊群,还要引导、驯服和超度每一只羊,嗯,有时候为了某种受伤的羊,可以抛弃整个羊群,然后牧人、受伤的羊和羊群都会得到拯救。阿门,这是什么逻辑呢?
在福柯的心目中有一个没有说出口的乌托邦,那是没有惩罚、规训、安全和治理的完美社会,人们彻底地疯狂着,回到最初的伊甸园——福柯心中的伊甸园从《疯癫与文明》看来应该是无人牧领的疯人院,而亚当与夏娃无疑是最初的疯狂,想起来这种说法作为隐喻也是意味深长——人对人的战争,革命,反抗,还有一些冥想的希腊人毕生琢磨着能控制自己的爆裂、疯狂或者当中撒尿(《讲真话的勇气》中的犬儒主义者)……有意思的是,福柯在中国大行其道。为什么呢?记得看到一本讲汉末西晋时期天师道暴乱的书,里面讲就为了天师几句神神叨叨的话,我们的人民追随天师造反,父母不同意就杀掉父母,妇女嫌弃带着小儿麻烦就直接把孩子推到井里填上石头……我们为什么这么缺乏理性无视常识呢?不知道。昨日有人发来《叫魂》让我看看。
我以为,在一定程度上,人就是可以被计算、改造和治理的,这没有什么,而且这一直是实际的历史。最重要的是,要区别治理与操控。另一个问题,一定要缩小对技术与技术治理的理解,不应该如福柯那里把对技术治理的反思扩大到对整个理性治理的攻击。人类失去理性,世界将会怎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DVNcK6smSnyoNNSwLaFvQ
刘永谋:福柯对技术治理的批判(四)
福柯:惩罚的社会
如果仔细读了《规训与惩罚》,这本19721973年度的讲义可以不用看了,因为它是为《规训与惩罚》写作所做的前期准备,甚至谈不上是草稿,算是深度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加之这位译者翻译颇有个性,容易让人头晕。不过也解释了《规训与惩罚》的一些费解之处,如封印密札的分析,也很清楚知道福柯写作的渐进方式。很多时候,福柯难读可能是因为他假设你去上他的课了。
该讲义讨论的是古典时期末期(福柯自己说是1825-1848年)惩罚或刑事惩罚转变的历史,但是其中的一些想法在《规训与惩罚》中并没有出现,应该是没有论证好。比如按照社会优先惩罚方式划分的四大社会类型即流刑社会、赎罪社会、标记社会和监禁社会并没有完全继续,只是保留了监狱社会的说法,而且监狱社会在《规训与惩罚》中也只能是以隐喻的方式在最后做了一点解释。实在没有经验或实证的方法证明所谓的规训体制从监狱扩展到了全社会,此时示人以文学性意象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又比如《规训与惩罚》中出现的符号技术,专为古典时期而设,此时并没有出现,此时讨论古典末期时使用的是法律-惩罚技术的理论。而此讲义中的非法活动理论、惩罚道德谱系学、政治经济学的诞生等,在《规训与惩罚》中以凝练的方式出现,在讲义中你可以看到福柯最初是如何切入这些问题的。
从技术治理的角度看,古典末期惩罚技术,或者是符号技术,仍然是福柯理解的治理技术或治理术。但是,讲义清楚地表明福柯把技术是作为一种话语来处理的,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来处理惩罚技术相关的文本,核心问题既不是真理更不是实用,而是话语流变。他试图从更广阔的背景中来解释监狱技术一枝独秀的原因,隐约有了知识-权力促成规训社会诞生的念头,同时仍然对之前课程中讨论的惩罚连续体的想法念念不忘。前者说的是,监禁不仅仅是一种惩罚,后者说的是,改造应该笼罩所有人,而不是不正常的人,两者相结合就是《规训与惩罚》中的规训社会。《安全、领土与人口》中继续指出,当代转变关键是从惩罚、规训到配置,以人口概念为基础,国家治理运用统计学将治理变为了应对自然性的科学。
福柯:精神疾病与心理学
此书明显是《疯癫与文明》的先行研究。与后者不同的是,福柯此时有研究科学内史的志向,因而此书分为两部分,即内史与外史。显然,他的疯癫外史更有心得,故而第二部分“疯癫与文化”几年后单独成了一本书。当然,不能说《疯癫与文明》没有内史内容,而是说其中的内史内容被外史化,作为文化史中的精神病学知识流变出现的。
从技术治理的角度看,这本书不太相关,但是暗示了精神病、疯癫和精神病学、心理学等缺少物理学层面的客观性,相反融合了大量社会、权力、利益等各种建构性因素,因而可能成为技术治理的施展空间。这也就是福柯在一些谈话中批评的精神病学的权力问题,当时在法国知识分子中流行对精神病学社会的批评。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1WlTdZUq4U1S7tu8N6L0Q
文章来源:不好为师而人师者  
原创:buhaoweirenshi
编辑:高杰

32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22:51: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特朗普政府拨款 1.2 亿美元,启动「国家人工智能研究院」项目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368/wps6.jpg
继今年 2 月份特朗普启动的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国家级战略「美国 AI 计划」后,不少人暗指这是一个空壳计划。
前不久,美国又宣布一项新的 AI 计划——「国家人工智能研究院」项目,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美国农业部、国土安全部以及交通部共同牵头推动。比起上次的有名无实,美国似乎对此次人工智能战略的决心更强烈。
撰文 | 力琴、晏清
10 月 8 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宣布一项新的 AI 计划——「国家人工智能研究院」项目,将与美国农业部、国土安全部、交通部等机构联合推动人工智能研究,预计在明年拨款 1.2 亿美元。
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


拨款 50 万美元用于「计划」类项目,使各机构具备全面运作的能力;



拨款 1600 至 2000 万美元用于「研究院」类项目,研究主题必须关注以下一个或多个主题:可信任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基础、农业和食品系统中的人工智能驱动创新、人工智能增强学习、促进分子合成与制造的人工智能以及促进物理学发现的人工智能。


研究所的拨款申请将于 2020 年 1 月 28 日到期,规划计划的拨款申请将于 2020 年 1 月 30 日到期。
NSF 表示,人工智能研究所计划将支持对跨学科,多利益相关方的研究进行改进,以应对人工智能研究中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挑战,而不是典型的研究资助。
NSF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副主任 Erwin Gianchandani 表示,这些研究所将加速 AI 创新向许多经济领域的过渡,同时也将培养下一代 AI 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这将使美国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NSF,即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旨在为美国在广泛的科学领域前沿保持领先地位提供支持而存在的独立联邦机构。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密切跟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研究,在持续跟进中确定前沿科学的方向,并找到相关领域的美国先驱,为他们提供资金和必要的帮助,以确保他们在将来取得惊人的成果与进展。
1
六大主题聚焦前沿科学研究
此次 NSF 将研究主题聚焦在六个方面,涉及人工智能技术、农业食品、化学制造、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每一个主题均与前沿科学领域息息相关。例如探索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在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领域以及化学制造领域探索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等等。


主题一:可信任的人工智能


发展强大且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技术至关重要,该主题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功能可靠。在特定测试问题中,展现出远超现有常规汇报的能力。


2)能以人类用户可理解的术语充分解释其结论,以支撑决策。


3)机器学习系统不会在训练期间或之后泄露个人信息、侵犯个人隐私。


4)基于人工智能的决策系统不存在对社会有害的偏见。



主题二:机器学习基础


该主题将探索关于机器学习理论与应用的通用且严格的准则,重点解决如下部分或所有问题:


1)已有很多成熟的机器学习方法,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概率图形模型。这些方法为何起作用?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是否有通用机器学习理论能包含几种或所有的流行方法?


2)机器学习中的大多数研究旨在对事件之间的统计相关性进行建模。为基于模型而采取行动,有必要了解相关性底层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对因果推理与发现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如何才能从纯粹的统计关联中了解因果关系并将这两者区别开呢?



主题三:农业和食品系统中的人工智能驱动创新


长期以来,农民是创新者的典范,受用户启发而展开生产过程。推进和部署新的人工智能方法与应用可视为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自然延伸。把变革性的、数据驱动型的研究方法和算法应用于食品和农业部门,将为生产者、劳动力、食品处理与加工、运输与存储、批发与零售销售提供有意义的见解,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信息。



主题四:人工智能增强学习


该主题重点研究和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以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学习和教育水平,从而既支持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领域的认知、神经、洞察力和情感感知过程以及具有明确目标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支持 STEM 使能领域(如文化素质、自我调节、创造力、好奇心、沟通、协作与社交技能等)。



主题五:促进分子合成与制造的人工智能


该主题重点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来推动分子发现并确定化学转化途径,支持高效能源和可持续的化学制造。该研究将影响新分子的发现以及现有化学过程的替代方法的开发。其最终用途产品包括:小分子、医药品、特制化学药品、生化药剂、生物材料、高分子、纳米材料以及日用化学品,受其影响的技术则包括:清洁能源技术、先进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主题六:促进物理学发现的人工智能


该主题将采用新型技术来解决物理领域中的特定挑战,加快发现并扩展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重点改善物理部门大型设施的运作和利用,促进异构数据集的集成和解释,加快模型的建立和不确定性问题的量化,并提供新颖的方法来了解复杂数据集的高维特征。


2
美国政府的AI力量
除了 NSF,美国还通过其他力量推动人工智能的部署工作。
美国能源部(DOE)在今年 10 月公布一项重大计划:利用 AI 加速科学发现。美国能源部官员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他们很可能会在十年内要求国会拨款 30 亿至 40 亿美元,大致相当于用于建造下一代「亿亿级」超级计算机的费用。「这有助于使美国研究人员保持领先地位。」能源部官员称。
DOE 尚未详细说明具体的计划,但可能包括为国家实验室提供资金,以优化现有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以及为人工智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术研究提供外部资金。DOE 在推动 AI 与超级计算机方面的作用与 NSF 的计划「相吻合」。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11 月 4 日,发布了一份中期报告:建议政府利用全国各地的联邦设施吸引人才来到 AI 中心发展,并为他们提供职业中期奖学金,以激励他们留在学术界。
在美国政界,民主党高层查尔斯·舒默,在公开场合谈到,希望政府给 NSF 设立一个「子公司」,在 5 年内为 AI 基础研究投资 1000 亿美元,并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建立联系。这个提议获得两党的认可,反映了两党人士对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日益浓厚的兴趣。
3
国家 AI 战略竞逐
美国不是这场将人工智能部署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唯一玩家。为了抓住 AI 发展的战略机遇,各国竞相将人工智能计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2013 年以来,全球已有包括美国、中国、欧盟、英国、日本、德国等在内的 20 余个国家发布人工智能相关战略、规划或重大计划。
目前来看,北美、东亚、西欧成为人工智能最为活跃的地区,其中美国、中国以及欧盟在人工智能领域里的布局相对活跃。
美国可能是全球人工智能的领导者,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科技巨头的投入。大部分世界领先的 AI 芯片是由英伟达、英特尔、苹果、谷歌和 AMD 等美国公司开发的。谷歌、苹果、亚马逊等企业为此投入数十亿资金。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也毫不示弱。2017 年 7 月,中国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计划在 2030 年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的主要中心,实现人工智能产值达到 1 万亿人民币,相关行业的总产值达到 10 万亿人民币。同时中国的教育系统加大 AI 人才的培养力度,今年 3 月有 35 所大学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目前中国拥有一批世界顶级的人工智能公司,如「四小龙」们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成果斐然。在 AI 芯片研发方面,中国虽不及美国,但差距在缩小。
欧盟表示将不遗余力追赶中国和美国,承诺到 2020 年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 200 亿欧元。
各国纷纷将人工智能「枪支弹药」投入在科技创新领域。其中美国强调将对人工智能研究进行长期投资,以保持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欧盟委员会计划将「地平线 2020」等研究和创新项目中的人工智能投入增加 70%,预计在 2018 年至 2020 年间达到 15 亿欧元,并通过公私合作带动额外 25 亿欧元的投资。
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各国也尤为重视数据开放、人才培养等。数据成为人工智能力量的推动力,美国在《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报告提出,将实施「人工智能公开数据」计划,实现大量政府数据集的公开。
人才培养层面,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加剧了人才短缺,因此加强国民教育、在职培训和人才引进成为解决人才缺口的重要手段。
当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层面时,AI 的价值也在商业、政府和社会之中逐渐被放大,关乎道德、权力、公平、透明、伦理与审查方面的问题也亟需解决。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368/wps7.jpg
参考链接:
原创: 力琴、晏清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机器之能 ”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F2QmeF_cK_7V8_MTyBwhA
编辑:高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