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生态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1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22:57: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高端学术论坛“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

新中国70年的制度变迁与未来构建” 在山大威海校区举办






12月20日到21日,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高端学术论坛“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新中国70年的制度变迁与未来构建”在威海校区举办。该论坛受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资助,由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联合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等15所高校的知名学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相关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新闻记者》《新闻界》《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和编辑共30余人,就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度原因及如何完善舆论监督制度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开幕式



学术论坛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文祥教授主持。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张红军教授,法学院院长肖金明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顾理平教授先后致开幕辞。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贾文山、《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魏建教授出席了论坛。







张红军院长介绍了文化传播学院及新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表示威海校区新闻学专业已有近20年办学历史,近年来加大师资力量引进和培育力度,教学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校区新闻学专业正在积极探索,尝试开设了“新闻+法学”双学位班。本次高端学术论坛兼跨新闻传播学与法学两个学科,既具有理论前沿性,又反映了国家战略需求,与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的导向高度一致。他对各位知名专家学者的到场参会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今后对威海校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给予更多指导帮助。

肖金明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是法学院与文化传播学院的第二次合作,希望借此机会推动与各位新闻传播法学界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联系与交流。第一次合作初步实现新闻与法学专业的交叉融合,致力培养新闻+法学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来威海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并能为新闻+法学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他说,新闻人和法律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都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使命。新闻行业有自己的伦理和法律规则,是国家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法律专业也是如此,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使命。本次论坛所探讨的新闻工作者权利,不仅包括职业权利,也包括各项私人权利,这些权利的保障是中国法治的重要领域。在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法治革命中,法律人和新闻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法治和社会治理中,促进国家的善治,让每个人、每个群体的权益都得到更好的保护。

顾理平会长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认为,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探讨符合时代精神和法律理念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为新闻工作者开展新闻传播活动提供权利保障和法律保护是值得关注的重大命题。他概括此次论坛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主题专精”。参会嘉宾均为长期致力于新闻法规伦理领域的专家学者,甚至是跨界学者,对主题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观点。二是“小型专深”。此次论坛聚焦一个具体的主题,沿着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层面,或者从个体、团队到国家层面进行讨论,更能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三是“聚焦关键”。新闻工作者权益保护问题是新闻界长期关注且分歧较大的重大问题,尚未形成真正的共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冲突加剧,寻求规范之道迫在眉睫。因此本次论坛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祝愿论坛结出智慧之果。







主题演讲



论坛主题演讲环节由《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魏建教授主持,我国著名新闻传播法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魏永征,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务处处长徐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展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绚教授等四位嘉宾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魏永征教授通过对《民法典·人格权编》(第三编)中涉及新闻报道的四个条款基本内容和特点的分析,探讨了传媒法治与“新闻”定义及记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徐迅教授通过对一个司法判例的介绍和分析,比较了网络媒体在内容传播方面的自律机制和传统媒体的业务守则,提出保障记者权益固然重要,行业的理性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更具本质意义。展江教授通过对大量的媒体人经济犯罪案例分析,展示了媒体人经济犯罪的现状、特点以及和其他职务犯罪的异同,分析了媒体人经济犯罪研究四难题,认为媒体人经济犯罪正游走在失德与犯罪之间。陈绚教授从近期发生的拟真拟像新闻出发,探讨了拟真拟像的定义、拟真拟像传播中容易出现的伦理困境以及拟真拟像新闻需要遵循的伦理底线等问题。认为在微时代媒体应当尊重新闻事实的有限性,不应过度放大私人领域的信息,对拟真拟像新闻保持克制。







论坛一的主题是“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的现状与问题”,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新闻界》总编辑邓树明主持。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李丹林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吴飞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林爱珺教授,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贾文山等4位嘉宾先后发言,顾理平教授进行了评议。

论坛二的主题是“媒体变革与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员、《新闻记者》主编刘鹏主持。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天定教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制片人、主任编辑王宝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冯建华,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庹继光等5位嘉宾先后发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夏倩芳教授、著名媒体律师富敏荣和展江教授分别进行了评议。

论坛三的主题是“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的可能未来”,由《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审丁秀菊主持。知名媒体律师、上海新文汇律师事务所主任富敏荣律师,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治中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彭桂兵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光明传播学院阴卫芝教授(委托李小趣代发言)、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教授(委托何静、王子睿代发言)先后发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律顾问周冲进行了评议。





闭幕



在学术论坛闭幕环节,魏永征教授、陈绚教授先后致辞。



魏永征教授对此次论坛给予高度评价,并对论坛进行了学术总结。他认为,此次论坛并非从一般意义上讨论新闻记者权益,从而讨论制定相关法律来保障新闻记者权益,而是在新的网络传播环境下探讨新闻工作者权利关系的变化。具体而言,如今被称作新闻“液化”的时代,新闻传播的界限模糊化,新闻信息传播平面化,在这种新的时空背景下,如何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便成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各位专家学者从一体两面探讨记者权益保障,既肯定其权利,也强调应承担的义务。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专业记者并不是可以不要了,而是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明确媒体和从业者的业务规范和责任更有意义。各位嘉宾谈到了新闻工作者的各种权利,涵盖面非常广,不仅谈到一般意义上的表达权、监督权,还涉及消息来源、线人的权利以及公众自主发布信息的权利。嘉宾的发言涉及到网络传播时代存在的最新问题,包括机器人新闻中的算法偏见问题。还关注了新闻传播法领域的最新事实,如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国家网信办5号令新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具有很强的前沿性。与会嘉宾还采用了翔实的案例加以阐述,这些案例具有重要的启示,后续还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

陈绚教授在致辞中结合自身讲授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程25年的体会,谈到从20年前国内第一次媒介法学术会议,到现在大家齐聚威海研讨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我国新闻传播法领域从无到有,队伍越来越壮大,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个领域不仅有魏永征教授、徐迅教授、展江教授、顾理平教授、富敏荣律师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加入,希望这个学术共同体未来在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本次论坛上确定,2020年度中国媒介法规与伦理学术年会将于7月初在威海举办。该年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共同承办。



本次论坛嘉宾的发言内容,后续将陆续报道。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8C9g-t60VA6HRjM5BrgIA



编辑:张凉


3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23:25: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运城9人冒充公安新闻媒体敲诈勒索
平陆县公安局关于检举揭发董军鹏等人
犯罪线索的通知
近日,平陆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打掉以董军鹏为首的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黄回庆、乔智军、王军荣、赵红民、尚卫、张永强、李跃峰、王武、李国强。该团伙成员因敲诈勒索罪经检察机关批准,被依法逮捕。该犯罪团伙假借运城市公安局信息宣传中心、河东公安周刊新闻媒体的名义实施的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为彻底查清该团伙非法犯罪案件,根除社会毒瘤,捍卫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现通告如下:
一、 敦促涉案人员主动投案自首
公安机关敦促参与该团伙实施违法犯罪的涉案人员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交代违法犯罪事实的,可以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拒不投案自首或者包庇犯罪的,将依法严惩。
二、 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提供违法犯罪线索
经侦查该团伙成员实施犯罪的案件涉及范围广泛,为全面查清违法犯罪事实,为被害人挽回损失,伸张正义,希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踊跃向公安机关提供该团伙违法犯罪线索,公安机关视情况给予举报人奖励,并将依法保护举报人的信息及安全。
三、 投案及举报方式
陈警官:13363597199(微信同号)
张警官:13303598046(微信同号)
赵警官:15340996704(微信同号)
同时,还可以来信、来人举报。来信请寄平陆县公安局扫黑办,来访可以直接到平陆县公安局205房间。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平陆县公安局
2020年1月13日
来源:运城热门事
温馨提示: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另,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在24小时内及时删除,谢谢!)
原文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i6781622933132411396/?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2&from=groupmessage×tamp=1578979225&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req_id=2020011413202501001602903623273882&group_id=6781622933132411396&pbid=6781698923772446212
文章来源:纪者观察运城
编辑:高杰

31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1:06: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韩国议员涉嫌干涉“世越号”报道 大法院判其罚款
中新网116日电 据韩媒报道,世越号沉船事故发生后,韩国议员李正铉(音译)涉嫌干涉韩国KBS电视台世越号报道。韩国大法院16日判处其罚款1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6万元),维持议员职务。
韩国大法院16日宣判,李正铉涉嫌违反《放送法》,判处其缴纳罚款1000万韩元,维持了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二审中的判决。
韩国为保障放送自由和独立而制定的《放送法》第4条和第105条规定,侵犯放送编排自由和独立的情况,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万韩元以下罚款。
20144世越号惨案发生后,韩国KBS电视台将海警等政府应对和救助活动上的问题,作为主要新闻进行了报道。李正铉给当时的KBS报道局局长金时坤(音译)打电话要求,从新闻编辑中删除重新录音制作,涉嫌干涉新闻编辑工作。
此前,李正铉在一审中被判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二审中,法院虽然维持了有罪判决,但减刑为罚款1000万韩元。裁判部表示,综合各种情况,一审的量刑多少有些重,因此维持有罪判决,判罚罚款,减少了刑量。
2014415日,韩国檀园高中的同学们搭乘学校安排的世越号游轮前往济州岛。16日上午,在路过全罗南道珍岛郡附近海域时,世越号忽然发生严重倾斜,并最终沉没。船上共有476人,事故造成295人遇难,另有9人下落不明。
原文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855332041981609&wfr=spider&for=pc
文章来源:环球网
编辑:高杰

3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19:27: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陈茗

31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 20:52: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武汉红十字会硬拦央视记者
武汉红十字会连央视记者都硬拦?21日下午,央视记者探访武汉红十字会。记者试图探访仓库物资分发处受到保安阻拦。交涉过程中直播被切断。
原文链接:https://c.m.163.com/news/a/F4AQPCTF0001899O.html?spss=wap_refluxdl_2018&spssid=cd15ace8d9dfaefe2b8565f518b03bee&spsw=4&isFromH5Share=article&from=timeline
武汉红十字会硬拦央视记者
央视新闻客户端02-01 18:58跟贴 1
武汉红十字会连央视记者都硬拦?21日下午,央视记者探访武汉红十字会。记者试图探访仓库物资分发处受到保安阻拦。交涉过程中直播被切断。
责任编辑:杜硕_NB12556
编辑:陈茗

316#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20:36: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女记者如何转型


昨天,我推送的『媒体观察(上)篇』讨论的话题限定在女性媒体人,文末,我选择讲述媒体记者转型到研究领域的人士。

思前想后,聊聊谁呢?

一番梳理之后,我想到了一个人——闾丘露薇,她出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复旦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

为什么聊她?我想你们看完下面的讲述就知道原因了。



闾丘露薇




新闻,功夫在“新闻”外



谈到闾丘露薇,新闻传播界的学生、教师、一线人士并不陌生,尤其在前些年大陆很多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中,总有她的身影和声音。当年,她同样活跃在国际新闻报道场域,采访足迹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媒体人在关注新闻事件,通过采访报道去讲述“他者”故事的时候,采访方式、叙述方式、呈现方式等非常考验人,而这背后就是体现个人职业能力和业务素养。

说穿了,最重要的就是“你”的知识底蕴。

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既然作为从事新闻报道的媒体人士,以目前大陆为例,很多业内人士系新闻专业出身,大学时期已经经过系列沟通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说,踏入职业岗位后,一般情况而言,驾驭新闻采访现场不在话下。

另外,新闻从业者既然深处新闻现场,“大家都能说”。但是往深处讲,区别乃至考验一个新闻从业者核心能力的,就是“他/她”背后丰富的知识积累,这将决定新闻信息的发现和挖掘能力、新闻现场的对话是否能够持续下去、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能够不断得以拓展。

说白了,“你”得和采访对象有很多可以谈的话题,这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现场的话题。

貌似扯远了,其实上述看法还是为了将话题带入到闾丘露薇本人。


美国归来,从记者到“学人”



2015年,闾丘露薇从凤凰卫视离职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在社交媒体一度引发热议,这就是知名记者所拥有的行业关注度吧。

几年过去了,如今闾丘露薇在干嘛?

去年,闾丘露薇正式在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任教,职务是“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威权国家的审查以及宣传制度、媒体和社会运动、政治传播。

在步入学术研究之前,闾丘露薇在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了二十年,采访了无数重大国际新闻,包括阿富汗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阿拉伯之春,印尼海啸,日本地震,四川地震等。她也负责报导中国政治新闻,采访了多位中国国家领导人。

闾丘露薇凭借多领域、全球性的新闻报道,出版的系列书籍,针对重大热点公共事件发表的言论在媒体圈和公共舆论空间备受关注。2006年,闾丘露薇成为哈佛大学尼曼学者。

赴美深造,她在宾州州立大学获得大众传播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之前,闾丘露薇已经在香港浸会大学获得大众传播硕士学位。

的确,经过几年的海外博士阶段课程塑造后,闾丘露薇给人的感觉和几年前有明显的区别——至少“表面”看来如此(毕竟,我所了解的有关她的信息也是来自新闻报道和一些其他渠道的介绍)。

我看了关于闾丘露薇的一些信息后发现,她现在给人感觉是新闻关注面和关注的话题深度都有变化。闾丘露薇现在关注女性话题较多,就在去年底,她到成都参加2018性别平等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会议,并发微博点赞成都。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796/wps6.png
闾丘露薇出版的英文书


闾丘露薇去年出版了一本书,是她的博士毕业论文,也是她的第一本英文书,题目为:

Propaganda, Media, and Nationalism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译: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宣传、媒体及民族主义)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闾丘露薇也发表了几篇学术文章,选题无不凸显其对中国问题的关注。


如何带学生?闾丘在“试水”


可以说,如今在香港高校任教的闾丘露薇处于“传道受业”的状态。

“传道受业”背后所蕴含的师道尊严和知识传递绝不是这四个字所能说透的,这非常考验人。

那么,闾丘露薇从何入手呢?

从我所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个人讲座和社会实践是她进行“传道受业”的主要方式,当然,肯定不局限于此。去年10月,她和香港浸会大学的同事一起走访大理永平县的贫困家庭,她明确表示,希望以后可以带着浸会的学生为当地做点事情,以期达到回馈社会,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此刻,也许正在看这篇微信文章的朋友是媒体人,那么“你”曾经应该也会关注到闾丘露薇,她此前一度因其采访报道和公共言论活跃在华人世界。公众对她的评价很多元,有理性的评价,其实也有很多“情绪化”的评论。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796/wps7.png
《不分东西》封面


我个人对闾丘露薇的评价,更多倾向业务层面。

几年前,就在她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前,出版了一本书——《不分东西》,当时我尚在重庆念大学,第一时间购买阅读。虽然当时我在象牙塔内,但这本书给我带来一些启发。如今若再次阅读,结合职场经历,我想应该会有更多全新的体会吧。

今天聊到闾丘露薇,作为讨论女性媒体人“转型”的一个案例。在这里,她其实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因为她的经历和目前的状态足够典型,也许对行业人士有一定的观察价值。“你们”,觉得呢?

每一年的春节前后都是所谓职场“离职潮”和“招聘季”,是继续留在原有单位、原有岗位?还是有全新的职场计划?女性媒体从业者,如何“转型”呢?


来源:多元之美
作者:宋嘉问  


编辑:宋婷


2.jpg (118.46 KB, 下载次数: 59)

2.jpg

2.jpg (118.46 KB, 下载次数: 77)

2.jpg
317#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20:43: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腾讯·大家》公众号注销







编辑:冯梦玉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22:42: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腾讯·大家》公众号注销


编辑:冯梦玉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7:30: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新华社半月谈文章《敢言,是一种宝贵的品格!》的讨论


编辑:冯梦玉

320#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7:07: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