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案例库

[复制链接]
31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23:47: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社通稿新闻改稿实例168篇解析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准确则是真实的基本保障。一个错别字、一处数据有误、一种表述不恰当,都可能损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给传播者的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自新闻报道诞生之日始,各新闻机构就在全力防堵差错。但他们又总是与报道相伴相生,即使是经过审校的稿件,仍能从中发现各类差错。
作为新闻报道“国家队”的新华社,稿件中的差错通常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今后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加强,才能进一步提升报道质量?
作为新华社采编团队的一员,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搜集、汇总、分析了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的全部新华社通稿新闻改稿实例,共计168篇(不同线路所发相同稿件视为一篇)。经统计分析发现,这半年时间168篇改稿中共出现差错190处,平均每天至少有一个差错。
更值得深思的是,“通稿新闻改稿”,指的是各部门采、写、编、校后已经签发的通稿稿件中,又发现差错,再次提出修改意见。笔者无法看到,在通稿新闻改稿播发之前,各部门、各环节已经挡住了多少差错——这个数量,必定远远不止190处,恐怕数不胜数。
因此,析通稿新闻改稿实例,仅能管中窥豹。希冀有所洞见。
差错表现为不同形式,笔者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在190处差错中,事实不准确高达86处,占比45.3%,成为“罪魁祸首”。(见图一)

其中,有的稿件是2017年12月7日播发的,“西南政法大学6日挂牌”错成“西南政法大学16日挂牌”;有的稿件中“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错成“一个牌子、两个机构”,“100万美元”错成“100美元”;有的稿件“导演谢添”错成“导演谢晋”,“义乌人”错成“温州人”;有的稿件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错成“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世界儒学大会”错成“国家儒学大会”;有的稿件把“广东佛山市”错成“广东佛山区”,“浙江安吉县”错成“浙江吉安县”;有的稿件把“非盟轮值主席”错成“非洲轮值主席”……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准确应是一条底线。可是,190处差错中,时间、数字、数量、人名、人物、机构名、会议名、代表团名、地点、地名、方位、文件名、职务、行为、排序等事实性差错,可用比比皆是来形容。从统计来看,与数字相关的差错——时间、数字、数量——在86处事实性差错中出现频次极高,竟然高达37处,这反映了多为文科专业出身的记者们有“先天缺陷”,却又不注意在工作中补强。(见图二)
第二大差错类型是错别字、漏字、多字、字序有误,共56处,在190处差错中占比29.5%,亦远高于排在第三位至第七位的其他差错类型。
“独联体”变“独立体”,“阿拉伯”变“阿位伯”,“多米尼克”成了人们没听说过的“多尼米克”,“主席”成了“主度”,“反腐败斗争”缺了“反”字,“制定防扩散政策”少了“防”字……长期以来,类似差错在各类相关统计中屡屡“霸榜”,甚至成为笑柄,却又屡禁不止。是计算机的输入法不够智能,还是键盘侠不愿劳神回眸一瞥?在此不必赘述。
事实不准确和错别字、漏字、多字、字序有误等差错,可谓190处差错的“重灾区”,必须高度警惕。
其他差错还包括:表述不规范,如“政协第十一届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应为“政协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存在语病,如“青年人应该去努力实现和改变的地方”应改为“青年人应该去努力改变的地方”;表述不准确,如“党的十九大的关键词是”应改为“党的十九大主题的关键词是”;标点符号错误,如“得七、八个小时”应为“得七八个小时”……这些差错,从这次的统计来看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对差错进行归因,可以看出,没有认真核实和粗心大意是两大主因,在190处差错中分别占比40%和33.2%,共计73.2%。(见图三)

粗心大意这一原因,杀伤范围极广,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差错。除错别字、漏字、多字、字序有误多由粗心大意引发外,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事实不准确、表述不规范及出现语病。
身在一线的记者在采写过程中没有认真核实,是事实不准确的元凶。而后方的编辑、校对和审签人,由于无法直击新闻现场,只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或通过与其他报道对比,来判断事实是否有误,除此之外,他们只能选择相信记者。在此情况下,如果记者把采访对象“陈某某”误写成“徐某某”,把“2.74亿人”写成“2.60亿人”,那么,再资深的编辑也无法挡住这样的差错。在新闻界,事实的准确是尤为敏感也是反复被强调的问题,但是,从190处差错中存在45.3%的事实性差错来看,很多新华社记者对于“准确核实事实”这一基本职业要求不以为意。
粗心大意和没有认真核实,又可以归为同一原因——责任心不强。相较于语言文字基本功不扎实导致“截至”写成“截止”,“勠力攻坚”写成“戮力攻坚”,以及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一架白色的国航飞机稳稳降落在停机坪上”,责任心不强更为可怕。
责任心不强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在168篇差错稿件中,大标题中出现差错达26篇,导语中出现差错达38篇,两者总共占比达38%!“南大京屠杀铁证如山”“记党的大九大代表”“聚集脱贫攻坚”“亚大经合组织”“共担访艾责任”“安生生产”……这样的差错频频出现在新华社通稿的大标题中,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见图四)

更令人忧心的是,190处差错,虽然记者是肇端,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后续环节理应发现并更正。事实却是,内文叙述的是宁夏的事情,大标题中竟然写成了“甘肃建档立卡”,“放佛看到很多梦想在飘荡”,也一路畅行无阻。没有堵住这样的差错,是因为能力不足?绝对不是。原因只有一个,采写编校审签一系列环节,都缺乏负责任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守护好新华社这块金字招牌,必须着力提升采编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增强记者、编辑的职业责任感。
(作者单位:《瞭望东方周刊》)
编辑:何林
https://mp.weixin.qq.com/s/jjHgTsETJNOURZNQVAXEjA

312#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17:58: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作者:石破
宋朝不管是大将军,还是朝中大臣,都会写这种小清新的词。怒发冲冠的大将岳飞,也会写“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也蛮细腻的。我们写不好文章,平时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可能就是因为身上缺乏这种非常细腻的触感,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之美,不能捕捉自己身上那种幽微隐忽的感情,然后用细腻的笔触把它表达出来。我们太粗糙了。



编辑:冉玲琳

313#
 楼主| 发表于 2019-3-22 16:24: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纽约时报》为何能如此牛逼?秘密武器在这里!

关于《纽约时报》近期的新闻,当然是营收情况明显改善,令人对这家百年老报的未来有所期许。在投资者关注《纽时》业绩的同时,它的不少读者则把注意力放在一则招聘启事上。《纽时》专栏作者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80年代末是该报驻北京特派员;199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当年主办方赞扬他对中国过去一年大事的卓越报道。2001年起,纪思道为《纽时》写专栏,一星期两篇,写中国、写美国、写世界,笔下识见往往带出另一重视角,在读者中叫好又叫座,连竞争对手《华盛顿邮报》也有文章赞扬他“重新定义了意见新闻学”。上周六,纪思道在Facebook上传了一段留言:他的助理离职,要请人替补。
本来,一间报社的一名工作人员离职而须补回,对于逾千人的公司来说只是一项行政安排:刊登广告,合则约见,面试之后问“什么时候可以上班”,仅此而已。可是,当纪思道说他的助理调职需要另聘新人,在社交媒体成为点击率和分享不逊于他一些评论文章的大事件。
这个名为“编务助理”的职位,以《纽时》招聘启事的说法,是协助两名专栏作者资料研究、核对事实、社交媒体和文书工作,“对本报的原创、独立、深度报道作出支援”,编务助理还可每年报销8000美元的学习开支。纪思道在转贴招聘启事时加上了一段:“这是一份超好工作,我以前三个助理现时都在《纽时》。理想的人选是聪明、非常勤奋、有一些新闻经验。


《纽约时报》著名记者、专栏作家纪思道
贴文甫一发布,网民反应热烈,有人留言说自己年纪大了,如果年轻一点,必定会应征;也有说自己是英语教师,有兴趣这个职位;有说做《纽时》编务助理是梦幻工作。纪思道之后再作回应,贴出他的前任助理希加(Liriel Higa)2016年的文章《我的纪思道助理人生》。这是刊于《纽时》的一篇短文,道出了希加这个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内容。在流畅的文字之间,希加谈到纪思道见多识广、思考多元的本色,从另一侧面让人看到了《纽时》对新闻与评论严肃认真有若宗教般的信仰。这篇字数不多的文章折射出的思考:若说《纽时》历经逾一世纪不衰,采编新闻评论认真是原因之一,那么,这家蜚声全球报社的人才资产,则是该报在政治逆风和经济恶境之中迄立不倒的关键。
编辑:冉玲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rg0u2sr61nNwsC-2_SOMQ


31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21:43: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盐城响水爆炸第二天:空气中弥漫苦杏仁味,中学生想请假被拒,周末照常考试[size=0.24]
[size=0.28]凤凰周刊
[size=0.2]2019/03/22 20:17



[size=0.34]
记者|李克难

十多米高的火焰窜上天空,爆炸冲击波让周围房屋的玻璃窗全部震碎,车辆被压到变形……3月21日14时48分发生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生态化工园区的大爆炸,一度让周边地区甚至盐城之外的连云港市居民以为发生了地震。


现场视频截图

截至《凤凰周刊》发稿,这场爆炸迄今已造成700多人伤亡,其中有47人死亡,90人重伤有生命危险。

这已经不是该工业园区第一次发生爆炸事故。而此次发生爆炸的是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的化学储罐,主要爆炸物是苯系。苯系化学物品挥发性很强,具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癌性。根据江苏省生态环境厅3月21日当晚发布的环境检测,响水县的二氧化硫浓度,氮氧化物浓度,分别超标57倍和348倍。水体中,新丰河闸内断面二氯乙烷和二氯甲烷超标2.8倍和8.4倍。

显然,当地已经因为爆炸造成包括空气在内的环境污染。但令人遗憾的是,《凤凰周刊》记者采访获知,当地在爆炸第二天学生照常上学、工人正常上班,一名中学生试图请假被拒绝,还被讽刺为“奇葩怕死”。资料显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过高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若大量吸入会导致窒息。

医院人满为患,但学生还在正常上学

响水县五洲宾馆前台小陈第一时间感受到化工厂爆炸的威力,尽管位于县城内的宾馆离爆炸点有二三十公里,但她真的感到像是发生了地震。

该宾馆离响水县人民医院很近,从昨天开始医院便不停地收治伤员,医院现场惨烈,严重的伤员很多,甚至有些伤员面目全非。五洲宾馆这边房间也已经住满,大多是外来人员。

爆炸发生后,响水县的邻县滨海县人民医院也收治了部分伤员,“原本以为只是一声巨响,但是当在医院ICU门口看到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子衣领上都是血,纱布蒙着眼睛,跪在医生面前哭着求着救救自己的眼睛,看到一岁多的小女孩在奶奶怀里断了气,心揪着疼。”滨海县人民医院的李医生在自己微博中如是记录。

李医生告诉《凤凰周刊》记者,21日下午发生爆炸后医院全员待命,夜里就陆续有大巴车送来伤者,但伤势都不是很严重。第二天一早又一辆大巴车满载伤员送至滨海县人民医院。目前医院床位已满,很多伤员只能在过道加床睡。


志愿者们正在无偿献血

爆炸发生后,身在西安读书的来自响水的大学生杨慢慢忧心忡忡。爆炸后第二天,杨妈妈起床后闻到家里弥漫着一股苦杏仁味。杨慢慢称,当时风向是西南方向,他在响水县城的家正好在工业园区的西南向。爆炸发生后,有环境专家在媒体上建议响水县爆炸发生地周边人员尽量避开空气污染高浓度区域,特别是正处于下风向的西南方。

杨慢慢的小姨在响水县人民医院上班,工作到没空吃饭。医院外,一边是献血车拍了长长的队,一边是殡仪馆的车静静地停在一边,直接拖走,救护车的声音一直在城里响。

杨慢慢的弟弟在响水某中学读书,爆炸发生后一家人非常恐慌。当晚,杨妈妈给弟弟班上的老师打电话想要给儿子请假。但老师不批准,并公开批评:“班上就有你这么一个奇葩怕死,想要请假。”

据杨慢慢称,响水县大部分人都该上学上学,该上班上班,在学校里没有人请假会被批准。据悉,3月23号虽然是周六休息日,但当地高三学生仍将继续到学校,参加照常进行的英语口语考试。

劣迹斑斑的化工园

从响水县城延326省道往东,大约二三十公里,便能看到一片片化工工厂的景象。据当地人介绍,工业园区原来只是一片滩涂,因为环保原因选址在此,迁来的企业有苏南的,也有原来盐城市区的。离工业园区三四公里远的陈家港镇多年前只是一个临近灌河入海口的小渔港,化工工业园建起来后,镇上也繁荣起来,渐渐开始豪车遍地。如今的陈家港镇沿着海岸线都建起了大片厂房。

陈家港,原名“蛏架港”,因为有很多人在港汊边搭架晒蛏而得名。2002年建成的陈家港化工集中区,是当地经济支柱。公开资料显示,该园区2011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8亿元,占全县总额的30%,开票销售过百亿,占全县总额的75%,实际利用外资5410万美元,占全县总额的50%。2015年,园区实现开票销售83.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6亿元,财政公共预算收入5.51亿元。2017年收入超过2.3亿元。

而这样“经济支柱”环境、安全事故早已是家常便饭。2007年11月27日,园区内联化科技有限公司发生爆炸,致8人死亡、数十人受伤;2010年11月23日,园区内的江苏大和氯碱化工公司发生氯气泄漏,导致位于下风向一所公司的的30多名员工中毒,附近百姓40余人住院。2018年6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沿海化工园区(集中区)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对沿海地区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辖区内所有化工园区及园区内所有化工生产企业展开整治。响水园区因为环境问题曾被停产长达7个月,但到今年年初又重新开工。


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资料图

难以改变的思维

《凤凰周刊》记者先后联系了响水县人民医院、响水县中医院、响水东方康复医院、响水县第三人民医院、响水新城中西医结合医院、盐城第一人民医院,但所有院方态度统一,都一致表示不知道,让记者联系当地宣传部。

当地这种思路并不新奇,早在2007年11月27日那次导致8人死亡的爆炸事件后,响水宣传部门曾总结经验发布一篇文章:《沉着应对突发事件…………事故新闻协调工作的主要做法》,其中即已写明,发生爆炸后,要​“强化化工集中区县人民医院、殡仪馆、公安局,安监局,环保局,汽车公司等单位的责任。要求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和配合新闻宣传协调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指挥部允许,不得接受采访。”

据采访该次爆炸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润文回忆,他和众多记者赶赴响水采访,但当地启动了一套应对记者的应急预案,“不惜采用武力威胁、软禁记者、重金收买、色相利诱等方式收买记者,阻挠采访”。李润文记录,2007年11月29日,“采访结束后,记者晚上返回宾馆,在正常洗浴后,记者正在休息,几名浓妆艳抹的女子进入房间,响水县宣传部长极力攒让记者选一个,到其他房间去做按摩,被记者拒绝”。新华社记者刘兆权也有同样遭遇,前后有几拨女子进入房间要为他做按摩,最终没有得逞。

而时隔12年,当地的“新闻协调工作的主要做法”显然还在继续,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更有升级。据澎湃新闻记者在社交媒体中透露,爆炸发生后第二天,澎湃为记者配备的航拍事故现场的无人机,在飞行中出现不能正常飞行的情况,疑似受到了电子干扰。

江苏省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士告诉《凤凰周刊》,盐城地处苏南和苏北的交界地带,本身经济比较薄弱,而响水县更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当地的化工厂大多为周边地区因为环境污染才搬迁过去的。所以保经济增长的稳定思路很突出。

该人士提出,“其实,越是这种经济落后的地区才越不能放任将此类工厂迁过去。”他认为,当地的人才储备不够,加之经济落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都会因此打折,由此留下隐患。

*实习生张金沫、姜乃铃、宋子琪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冉玲琳



315#
 楼主| 发表于 2019-3-29 21:43: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政法新媒体小编谈标题制作
编者按  “新媒体就是新战力”,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微信新闻从形式到内容与纸媒都有所不同,标题制作也独具特色。在此约请四位政法微信一线的编辑,分享其微信标题制作的经验。
检察日报社全媒体采编中心编辑史绍丹:微信标题制作可以分为四种样式,一是话说半句式。比如《出生4个月便被遗弃在邻居家,11年后,她做了一个决定……》《怀疑不满4个月的儿子脑瘫,她做了这件事……》《“杀鱼弟”的人生偏离正轨,主要原因是……》,这些标题,就是话说一半,“欲知后事如何”,就要点开文章一看究竟。或者是多用问号结尾,如《镶牙种牙为什么这么贵?为什么不纳入医保?》《最高检内设机构“重塑性”变革,传递哪些信号?》《临近高三发现没有学籍!400名学生怎么办?》《没有作案时间,哪来犯罪自首?》《买卖制毒物品为何不起诉?》,等等。
二是直截了当式。这种“简单粗暴”式的标题,可以多用在重要工作信息发布、案件消息发布中。比如全国检察长会召开后,检察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标题《“四大检察”怎么干?“检察产品”如何供给?首席大检察官划重点!》《精华版来啦!2019检察工作三大块16项任务!》;在“双十大”新闻评选结果揭晓后,直接推送文章《重磅!2018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同时,在热点案件有了最新进展后,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将最新内容体现在标题里,更易受到关注,比如:《受贿超1.5亿元!河北省委原常委张越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5年》《最新进展!广东初步查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三是感同身受式。情绪是最能激起共鸣的。标题可以有一定情绪,表达一种观点,这样可能会调动起读者的情绪,也可能会激起读者反驳的欲望。2018年12月15日,检察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北京市检察院检察官刘哲撰写的司法感悟类文章《你办的其实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反响,在检察、法院等政法系统工作人员的微信朋友圈中呈现刷屏式传播,阅读数迅速达到10万+。很多读者留言“这篇文章就是我想说的话”“高度共鸣的文章,读湿了我的眼角”,这种感慨,正是因为文章标题戳中了读者的内心,而文章内容引发了共鸣。
四是热点“碰瓷”式。有热点事件发生时,我们要思考怎么“蹭”。对于热点事件的运用,需要找到其中一个可以靠拢的“点”。比如前段时间,一部《啥是佩奇》的温馨宣传片霸屏朋友圈,戳中许多人的泪点与笑点。这让检察人想起了常被问到的问题“啥是检察院”?于是《啥是检察院?〈秒懂检察院〉给你答案!》这件集文字和视频于一体的新媒体作品出炉了。同时,“佩奇”这个热点也被用在了最高检与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意见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这篇新闻报道的新媒体标题中:《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最高检与九部委联合向公众送“佩奇”》。在电影《无双》热映时,一篇制造伪钞的案例搭了“便车”,标题蹭了电影的热度:《现实低配版〈无双〉:网购的假币实在太假,他们研究俩月造出很多20元假钞》。
正义网新媒体编辑部副主任胡玉菡:学习新媒体标题制作之前有一点必须明确:最好的标题一定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优质标题应该体现编辑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中的痛点信息进行挖掘,再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改造,力求表述真实、准确,同时不失吸引力。
准确度与吸引力是好标题的两个重要维度,说起来简单易懂,但需要完美兼容并不容易。实践中,两大维度就像两个同心圆,真正的好标题需要不偏不倚恰好处在两个圆的重合之处。如果偏向准确度的维度,那么最佳的范例倒是面面俱到的通稿式标题,缺乏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述,不属于大众化表达的范畴;如果偏向吸引力的维度,那么很有可能沦为各种“震惊体”“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标题党路数。因此,平衡两大维度也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标题中的信息量弥足珍贵,能够戳中读者的信息量可以被称为“痛点信息”。比如说,此前检察日报刊发一篇题为《时隔21年,落网逃犯被判死缓》的案讯,正义网微信在转发之前先从读者角度思考,既然时隔21年还要继续追责,必然不是小案子,标题中提到的落网逃犯到底是因何获刑?新媒体标题不管是否设置悬念,都应当具备一定的“痛点信息”来吸引读者,编辑从文中挖掘出关于案情的关键信息,结合文中的具体新闻点,修改标题为《奸杀8岁女童后,他逃了21年,直到最高检作出这个决定……》,有案情有逃亡时间,也突出了检察机关作用,比原标题更加直白,更容易吸引读者。
传统媒体讲究克制、中立,而新媒体上却并不避讳回应一些既有的网友态度。比如说,此前《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发布,其中涉及关于群主责任的内容。检察日报的标题《群成员“犯事儿”,群主要担责吗?》已经很亮眼了,考虑到当时各种微信群里的群主群成员们人人自危的心态,编辑修改标题为《群主别怕!“谁建群谁负责”最完整解释来了!原来你们都误解了……》,标题虽长,但是表达的辟谣态度却很明确,也像是一颗定心丸,这也是非情感化表达不能企及的效果。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新媒体部编辑冼小堤:很多读者感到最高人民法院“高深莫测”,为做好法治宣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陆续推出《今年夏天,我们换装新版法官制服了!》《比小长假更值得期待的法治大剧要来了!》等文章,标题非常口语化,阅读量达到10万+,很好积累了人气。
理论性稿件标题有时晦涩、严肃,如何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成为新媒体的“任务”。《参与聂树斌案再审工作之实践感悟》一文是近期《人民法院报》理论周刊推出的重磅文章之一,报纸标题从承办法官的角度起,表达简洁、文雅。制作新媒体标题时,首先考虑改变角度,突出是“聂树斌再审案承办法官”在发表感悟;接着要自然地带读者进入标题,于是增加“两年后”(再审宣判时间刚好过去差不多两年)。最终人民法院报公众号标题为《改判无罪两年后,聂树斌再审案承办人发声》,受到网友热烈响应,阅读量超3万,约1000人分享转发该条推送,很好地传播了这篇再审法治实践总结。
《人民法院报》“析疑断案”栏目《户内偷电动车钥匙户外窃电动车的行为是否构成入户盗窃》一文刊登之时,首届“法考”刚刚过去没多久。结合“法考”热点,以及表达“司法实践比课本内容更复杂”,该文的微信标题改为《以为法考 “阳台掉狗砸人”已经够难了,直到看到这起入户盗窃案……》,深受广大法学生关注。文章留言里,很多同学都“现身说法”,有的讨论“法考”经历,有的参与分析文中案例,互动气氛热烈。
总结起来,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充分了解文章内容,二是主动学习听取建议。新媒体标题再活泼生动,也不能脱离文章而起,但切入角度可以十分多样,全面了解文章内容方能把握好要点;起标题有时容易陷入“死胡同”,多模仿其他媒体的优秀案例能拓宽思维,多听取他人的修改、完善建议能优化表达。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编辑杨雪、王文睿:新媒体内容如同一枚孕育在贝壳中的珍珠,在浩瀚的流量之海里,如何让读者乐于撬开贝壳点开文章获得珍珠,只能靠标题这个最直接的“标签”。在技术层面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是留有悬念,摒弃“标题党”。设置出这样的悬念,并非简单的提出问题加个问号,或者玩文字游戏做“标题党”那么简单,需要在文字承载的信息中留出待填补的空白。例如:长安剑对时事新闻制作的标题《台当局3天后将首度拍卖国民党党产!底价1112万》。大家都知道蓝绿在台恶斗,自然会给自己设置这样的疑问:这次民进党当局卖国民党党产又是为什么闹起来的?看到底价1112万又会产生一个疑问:什么党产值这么多钱?标题中没有一个疑问句,却成功制造出悬念,成为一个合格的新媒体标题。
二是直抒胸臆,鲜明表达观点。读者选择阅读新媒体文章有趋同心理,他们更愿意阅读和自己意见一致、情感相似的文章。例如,在公众号“二更食堂”通过血腥色情的描述消费“郑州空姐遇害案”后,长安剑推送评论文章《“二更食堂”消费“空姐遇害案”:不能让无良“蹭”热点的人,还躺在家里数钱!》。在类似大是大非事件中直抒胸臆,更能树立出一个新媒体账号的风格,增加受众的认同度,起到“引关圈粉”的作用。
三是直抵人心,引起受众共情。新媒体虽然有“媒体”两个字,但在阅读时,读者的体验更像是和一个活生生的人交流。例如,体现春节假期后父母对儿女离家不舍亲情的新媒体文章《返程开始了!有种爱叫“把全世界塞进后备箱”》,把生活中最原汁原味的亲情体现出来——父母将儿女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实际上是怕给的爱还不够多。从标题开始引起情感共鸣,一直到文章结束这种感情一以贯之,读者纷纷在朋友圈转发分享,阅读量很快破10万+。
但制作新媒体标题并没有固定的公式。正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新媒体的每一次发展都足以产生颠覆一切现有套路的变化。同时,在8亿网民的舆论场,受众的兴趣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转移,今天大家喜欢的,明天未必就喜欢,今天过时的,明天可能就以另一种姿态受到欢迎。
万变不离其宗。让网民在众声喧哗中听到党的声音,在众说纷纭中听懂党的声音,这是政法新媒体标题制作时刻要思考的两个问题,也是政法系统在新时代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最本质的工作和最紧迫的任务。
编辑:王豪

316#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10:13: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资深媒体人批评《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标题党不专业原创: 观媒 传媒大观察
微信图片_20190408235436.jpg (49.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昨天 23:55 上传




吴塔娜 / 传媒大观察编辑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刊载《罕见!公检法一把手尽数落马,这个省份现塌方式腐败》一文。文章称,“官方最新披露的消息显示,湖北省武汉市前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政法委副书记,乃至黄冈市的公安局长都被查处了!”

对此,4月6日,资深媒体人褚朝新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文质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时政新闻不能这么写。褚朝新认为,《中国新闻周刊》该标题极不专业,并建议“《中国新闻周刊》好好培训一下自己时政领域的记者,好好修改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如果你们想做点严肃正经的文章,不要搞这种极不专业的标题,不要做这种外行的总结。”

微信图片_20190408235444.jpg (36.1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昨天 23:55 上传




褚朝新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新闻周刊》发布的文章标题写的“这个省份”是指湖北,但“公检法一把手尽数落马”列举的却是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王晨、武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孙光骏、武汉市政法委原常务副书记周滨和黄冈市公安局局长王治怀等。这其中有着明显的地域范围差异,武汉虽然是湖北的省会,但不能代表整个湖北省,黄冈市又只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这两个城市无论如何也无法代表整个省份,更无法写出“这个省份”、“公检法一把手尽数落马”的标题。褚朝新认为这也太随意了,太不严谨了。

观媒君认为,时政新闻这样一个高大上的专业领域,需要的是万分的谨慎小心和认真负责,它需要大量时政知识的积累和客观冷静的中性判断,它不能通过标题党来增加点击率,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是严肃认真的高品质内容传播。                                                                                                                                                                                                  编辑:高杰

317#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10:14: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资深媒体人批评《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标题党不专业
原创: 观媒 传媒大观察



微信图片_20190408235436.jpg (49.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昨天 23:55 上传




吴塔娜 / 传媒大观察编辑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刊载《罕见!公检法一把手尽数落马,这个省份现塌方式腐败》一文。文章称,“官方最新披露的消息显示,湖北省武汉市前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政法委副书记,乃至黄冈市的公安局长都被查处了!”

对此,4月6日,资深媒体人褚朝新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文质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时政新闻不能这么写。褚朝新认为,《中国新闻周刊》该标题极不专业,并建议“《中国新闻周刊》好好培训一下自己时政领域的记者,好好修改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如果你们想做点严肃正经的文章,不要搞这种极不专业的标题,不要做这种外行的总结。”

微信图片_20190408235444.jpg (36.1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昨天 23:55 上传




褚朝新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新闻周刊》发布的文章标题写的“这个省份”是指湖北,但“公检法一把手尽数落马”列举的却是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王晨、武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孙光骏、武汉市政法委原常务副书记周滨和黄冈市公安局局长王治怀等。这其中有着明显的地域范围差异,武汉虽然是湖北的省会,但不能代表整个湖北省,黄冈市又只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这两个城市无论如何也无法代表整个省份,更无法写出“这个省份”、“公检法一把手尽数落马”的标题。褚朝新认为这也太随意了,太不严谨了。

观媒君认为,时政新闻这样一个高大上的专业领域,需要的是万分的谨慎小心和认真负责,它需要大量时政知识的积累和客观冷静的中性判断,它不能通过标题党来增加点击率,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是严肃认真的高品质内容传播。                                                                                                                                                                                                  编辑:高杰


318#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20:46: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中如何写出精彩动人的细节
编者按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新闻报道作为“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之一,更应思考怎样在真实、理性和深度的基础上,提升新闻叙事艺术,彰显新闻报道的温度,实现与读者的情感互动和价值共享。新闻叙事固然涉及多个环节要素和方法技巧,但是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发现并写好细节。
  新闻写作中如何做才能写好细节?今天我们通过分析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典型新闻作品,具体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写好新闻的关键在于写好细节,在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现场观察,捕捉细节
  细节犹如特写镜头,需要记者在现场观察才能捕捉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现场观察就没有细节。记者必须亲临现场仔细观察,才能写好细节。
  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走近科学家》系列报道(湖南日报2017年3月20日-2017年5月12日)之一《谭蔚泓:分子抗癌路上的“金刚狼”》中有一段描写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办公室的细节:
  谭蔚泓的办公桌上,摆放着郁郁葱葱的绿植,一排“萌猫”玩偶端坐在桌子最外侧,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几年前学生送给我的。”谭蔚泓指着一排5个玩偶,笑意盈盈地告诉记者。
  仔细一看,每个玩偶上面刻了一行英文小字,翻译成中文就是:生物纳米技术、核酸适体、分子工程、筛选技术、分子信标。这正好是谭蔚泓的5个科研方向。
  这个细节主要突出了办公桌上的两件摆设:一排刻字的“萌猫”玩偶和一盆绿植,再加上谭蔚泓与记者交流时的动作、表情和语言描写,以简单别致的办公环境,衬托出科学家年轻的心态和亲和的性格。如果记者不在现场用心观察,是难以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
  现场观察捕捉细节要注意三点:
  第一是观察角度的选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依据新闻现场的情况对观察对象进行全面、准确观察。一般而言,当采访大场面、刻画大场景时,既要占据制高点(甚至航拍的视角),便于俯瞰全场,也可选择一个恰当距离的地面位置和角度,便于平视或仰视全场,如关于阅兵式和火箭发射的现场报道;而当对某人物和景物进行特写式再现时,需要就近从不同角度观察,有利于精雕细刻。
  第二是观察内容的选择。对于人物报道而言,观察的重点即报道对象,但是怎样通过空间环境、景物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这就涉及观察内容的选择。如《走近科学家》系列报道中,对于生态环境科学家谢永宏,记者选择洞庭湖边的场景进行细节刻画,以人与鸟类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彰显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敬业精神;对于材料科学家金展鹏,则着力刻画其坐在“轮椅”上工作的细节,以衬托其身残志坚、心系天下的伟大人格;对于生物学家谭蔚泓,记者选择其办公室和实验室及其音容笑貌作为观察的重点,着重凸显其开放包容、爽朗风趣的性格特征。可见,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的确定因人因事而异,没有定律。
  第三是要调动所有感官进行观察。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房子只见楼梯不见楼》(四川日报2017年1月22日)分为“望”“闻”“问”“切”四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是以记者亲历的视角介绍了所见(视觉)、所闻(嗅觉)、所听(听觉),展现贫困群众“住新房、有新味、兴新业”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从嗅觉来反映变化的细节描写更为别致:
  两人聊得热络,一股肉香不经意间飘进了客厅。原来厨房砂锅上的腊肉炖出了香味。新生活,也新在了味道上。一年多前,记者在吴禹益的土坯房里采访,猪圈里的粪臭味飘到客厅,刺鼻难闻。厕所,就是猪圈旁搭两块木板,得捏着鼻子“方便”。现在,新房内的厕所干净卫生,没有异味。
将过去的 “猪粪臭”“厕所臭”与今日的“腊肉香”“厕所无异味”进行对比,形象地解释了“有新味”的内涵,意蕴深刻。
抓住特征,具象描摹
  细节要抓住人物或场景的某一特点进行描摹,力求片言以居要。
  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人民日报2017年4月19日)讲述的是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36年来只干一件事,就是千方百计修渠引水。其中有一段情节写他为了让修渠工程立项,独自一人跋山涉水整整两天到县水电局。不巧,领导们都下乡去了。黄大发随即打听到了副局长黄著文的家庭住址。晚上7点,黄著文下乡回来:
  在家门口,他看见一个瘦弱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身上穿着破烂单薄的衣服,脸上冻得红一块紫一块,一双磨破了的解放鞋,露出脏脏的脚趾……
这个细节对黄大发的肖像、服饰、动作等进行观察,寥寥数语刻画了一个贫穷羸弱却又坚韧实干的山村老支书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人物对话能够将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脾气性格以及所处境遇全部展现出来,因此抓住富有特色的对话、语言也是写好细节的秘诀。
  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见字如面”23年》(工人日报2017年3月20日)讲述的是一对平凡的“铁乘夫妻”,23年来共同写下了12本日记,共6820条留言,计24万字。但在有限的报道篇幅中,记者只选择了那些能够突出表现夫妻境遇和情愫的4条留言:
  亚娟,昨晚在列车上没合眼吧?一回来就趴在沙发上睡着了,看着好心疼。你最喜欢的冬果梨汤熬好了,在茶几上,醒来记得喝,我先出乘去了。(夫所写之语)
  亲爱的,这两天武威温度下降得厉害,你的毛衣毛裤我洗好放在卧室第一个衣柜里了。记得穿上,保重!(妻所写之语)
  全忠,女儿说什么时候咱们一家三口能坐在一起吃上你做的臊子面?我都不知道哪一天,心凉!(妻所写之语)
  亚娟,你荣获全局十大‘最美贤内助’,真替你高兴。但我觉得这个奖,颁给我也合适呢,哈哈!(夫所写之语)
  这4条留言既平易亲和,又风趣幽默;既充满关爱,又坦露遗憾。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铁乘夫妻“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而另一条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通讯《生命,为祖国澎湃》(新华社2017年5月17日)中通过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科研疯子”的形象:
  “不能拆!我们打过报告的。”黄大年急了,一边喊一边往卡车前一躺。阳光正强,他眯着眼睛,就这样躺着。他的几个学生马上也在他身边躺下……
  短短几句将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为了科研以命相搏的性格形神毕肖地刻画出来,真不愧“拼命黄郎”的绰号。
  需要强调的是,对人物或环境特点的细节刻画必须具体形象,切忌抽象概括。在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
  一是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副词。因为前者重写实,后者重写虚。
  二是多用种概念,少用属概念。因为前者偏具体,后者偏概括。比如在《生命,为祖国澎湃》中有个表现黄大年“火爆”脾气的细节:
  大手一挥,黄大年突然把手机砸向地面,手机屏幕立刻摔了个粉碎:“我们拿了这么多纳税人的钱,怎么能如此草草了事呢?!”
  这段细节可以用“怒不可遏”“勃然大怒”“怒气冲冲”等形容词概括,但远不及这个细节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再如,对某一现场环境的概括可以用诸如“人声鼎沸”“座无虚席”“花团锦簇”等词汇来表达,但是其效果远不如“响起多少次掌声”“有多少人站着或坐地上”“摆了哪些花?怎么摆放的”这样的写实性报道来得具体可感。
  另外,对于科技类新闻的细节描写尤其要注意由专业向通俗的转化,力求以形象化示人。如第2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个智能马桶就有35项国家专利》(泉州日报2016年3月10日)中的一个细节:
  在演示现场,九牧常务副总裁刘艳一口气将一杯冲马桶的水喝下,她对一脸错愕的客人解释,科技创新让冲马桶的水变为可饮用水。
  副总裁“将冲马桶的水一口喝下”的表演细节形象地诠释了智能马桶的“科技创新”“智能净水”等技术指标,比使用科技术语的专业报道更“准确”到位。
客观真实,切忌编造
  新闻真实性不仅表现为构成新闻的主体事实要真实,更表现为细节的真实,任何为了主题需要而胡编乱造甚至“合理想象”都会造成新闻失实。
  2019年1月《新闻记者》杂志发布了《2018年度虚假新闻研究报告》,其中10件虚假新闻典型案例中有6件属于整体失实,4件属于细节失实。《网曝快递小哥冒雨送快递被偷后暴哭20分钟 派出所称已接到报警》(北京青年报2018年11月18日)就属于典型的细节失实。其中写快递小哥“雨中痛哭20分钟”“口中一直喊‘这叫我怎么办,怎么办’”“一位大爷前去安慰”等内容都不假,但记者新增加的一个细节“事发地附近的上海公安局普陀分局长风新村派出所15日下午确实接到一位快递员报警称其派送的快递丢失”却是假的。另外,快递小哥雨中暴哭不是因为快递被偷,而是因为与女友吵架。正是这些细节失实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
  细节失实的原因很多,一是采访不到位,信源核实不严。如“快递小哥雨中暴哭”案例即属此类。如果记者找到最关键的信源——快递小哥核实信息,则可避免虚假新闻的诞生。二是主观想象甚至编造。一方面为了突出新闻主题,提高宣传效应;另一方面纯粹为了眼球效应和收割流量,媒体都有可能在主观上夸大细节,甚至不惜编造故事。2018年的10件假新闻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主观上有意为之而导致失实。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既可让虚假新闻快速发酵发红,也可通过“人肉”方式,让虚假新闻瞬间原形毕露。而对媒体而言,苦心经营的公信力可能会因细节失实而受损。因此,追求细节真实不仅是新闻真实的基础,更是媒体立足的基础。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细节写作不能触碰法律和伦理的底线。细节虽然是吸引受众眼球和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但细节的表现内容又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国家法律和社会伦理。触碰了这两个底线,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伦理的谴责,有损媒体的社会声誉。就前者而言,诸如泄露国家机密、暴露个人隐私、宣传封建迷信等细节描写;就后者而言,往往表现为血腥低俗的细节、人文关怀缺失的细节等。
  如2018年5月6日,新京报对空姐遇害案的报道细节:“下体裸露躺在土堆上,身上有遗精,身体总计20多刀伤痕,颈部大动脉全部被割破,仅背部就有十多刀”;“江歌案”中陈世峰对杀人过程的血腥描述以及媒体对江歌遇害后的血腥描述,令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更有甚者,对因火灾而烧焦的受害者遗体竟然以“烤鸭”来比喻和刻画,完全丧失人性和基本的伦理。以上这些都是细节写作中必须力避的内容。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型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建构研究”(17XXW002)阶段性成果]
(姜小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湖北文理学院教授;马佳仪: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内容节选自《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4期的《细节:写好新闻的关键》,学术引用请以纸质内容为准,转载需授权)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闻与写作”
编辑:晓晴

319#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20:53: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业务课堂】通讯写作中的顺叙、倒叙、插叙

编者按
  通讯,是新闻报道体裁中的一种。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事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叙述与描写,是通讯中使用最多的写作手法。一篇好的通讯作品,除了有个好的主题外,还需要有熟练而独特的叙述手法,才能最终让读者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通讯写作中最常用的三种叙述方法。
  通讯,不管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都离不开叙述。
  叙述的基本要求,简单说来,无非是清楚明白。这与材料的安排、段落的划分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前面已经专门讲过,不再重复。这里我们将对叙述的方法进行一番研讨。
(一)顺叙:让故事有头有尾
  如今在报刊发表的通讯中,最常见的叙述方法可算顺叙了。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通讯的层次跟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
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的通讯《等一等炊事员》,可做一个例子。这篇通讯全文只有274个字:
  这天朝阳军分区机关放映电影。开映时间已经超过了十分钟,还不见动靜,大家有点沉不住气了。
  政治部主任郭义斌站起来,解释说:“等一等炊事员,已经找人去了,马上就到。”
  司令员高福临也接过话茬说:“炊事员和战士们,为了保证我们机关干部的正常工作和学习,从早忙到晚,看电影把他们拉下就不好了。”沒等首长话音落地,响起了一片赞许声。
  就在这时,炊事员小李、小骆等赶来了。原来,这场电影离开饭时间只隔了半个小时,炊事员的活还沒有干完,所以迟到了一步。他们一进门,见首长和机关干部都在等自己,羞得满脸绯红,扭头就想往回走。高司令员一见这情景,马上风趣地和他们打招呼:“快进来吧,不然我们就鼓掌喽!”首长和机关干部的关怀,使炊事员同志深受感动。
  采用顺叙的写法,可以让事情的经过有头有尾,来龙去脉非常清楚。

(二)倒叙:让故事引人入胜
  另一种叙述方法,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叫做“倒叙”。这种写法也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玛拉沁夫记述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事迹的《最鲜艳的花朵》,先写了几百名少先队员到内蒙古医院看望龙梅、玉荣的情景,翻回头才写了小姐妹怎样同暴风雪斗争、保护羊群;理由记述击剑运动员栾菊杰事迹的《扬眉剑出鞘》,先写了栾菊杰比赛时受伤,她的伤势以及西班牙击剑协会主席如何称赞她,翻回头来写了栾菊杰在这之前的一场搏斗;北京日报记者在记述全国劳动模范刘宗杰事迹的通讯《向前看的人》中,先写了刘宗杰走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从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手里接奖状和劳模证书的情景,翻回头才写了他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党性、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
  倒叙的方法,如果运用适当,能够增加通讯的生动性。《向前看的人》先让刘宗杰出现在人民大会堂这样一个庄严、幸福的背景里,这不仅与他解放前贫困的生活形成鲜明的比较,也同他在“十年动乱”中被打昏死过去四次,父亲、哥哥被打死,母亲为此哭瞎了眼睛,倍受打击和迫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感染力。
  倒叙的方法,往往在开头写结局的时候,就为下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线。王定球、林秀娟、陈和玉写的通讯《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先写了尹礼义与许爱莲举行婚礼这个结局,同时又埋下了伏线。请看:
  婚礼结束了,客人也已散尽。可是,新郎不是首先走向新房,而是径直奔进堂屋后面的一间小屋。小屋里,病榻上躺着一位面目清秀的姑娘。
  “礼义,累了吧!”姑娘闪动着乌黑的大眼,深情地说。
  “不累。兰芝,……我……”
  “嗯?你,你怎样?……”兰芝凝神地望着他。“我……兰芝,我对不住你。”礼义含着泪说。
  “不要这样想,今儿个是你的喜日子,你们幸福我就高兴。”兰芝笑着劝慰道。
  接着,一阵沉默。
  这个先写出的结局,很能引起读者顺着线索弄个明白的兴趣:新婚之夜,为什么新郎不去陪伴新娘,却向这位姑娘表露心迹呢?
  通讯的下文回过头来,详细叙述造成上述结局的始末:尹礼义与冯兰芝恋爱,爱情之树初绽蓓蕾。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兰芝外出做工从高处摔下,两处骨折,合并为“高位截瘫”,四肢失去知觉,已不可能再结婚了。小尹一往深情,五年如一日,伺候兰芝。兰芝不忍心,嘱托父亲和亲朋好友为小尹找对象,最后终于说服小尹与许爱莲结了婚。小尹、小许婚后就与兰芝一家生活在一起,他们共同温暖着一个残废人的心。
  通讯在叙述故事过程中,还时时与上文的伏线相照应,使读者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感觉。最后,读者初读时的一个个问题都得到了完满的答案。倒叙的方法,无疑使通讯增添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采用倒叙方法除了应注意埋下伏线,前后照应之外,还应注意交代清楚倒叙部分的起讫点。从倒叙转入顺叙,接榫的地方既要有明确的界限,又要过渡得自然,不显得突兀。艾蒲、向明、郭光豹写的通讯《爱情的凯歌》,在写完了“我”(郭毅飞)怀着急切的心情,乘火车去看望在自卫还击越南侵略者战斗中负伤的恋人卢源泉之后,写了下面这样两小段话:
  列车前进着。在我记忆的屏幕上,不时浮现出八年前与源泉初次见面的情景:
  那也是一个红梅盛开的初春……
  这两段的作用,就在于结束前面的倒叙部分,同时引起后面的顺叙。有了这两段接榫的文字,倒叙起讫的界限就很清楚,顺叙过渡也自然了。

(三)插叙:让故事明明白白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这叫作插叙。对全文来说,插叙往往只是一个片断,插叙结束后,文章仍回到中心事件的叙述上去。
  插叙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通讯情节的发展,对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某一事物的来历作补充性的追叙。
  比如通讯《爱情的凯歌》中写到“我”(郭毅飞)拿出在北京拍的照片给卢源泉看,卢源泉叹口气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可是,我……”通讯写到这里,作者把情节停下来,插进了这样的解释:
  “他说的那句俄国作家契訶夫的名言,他们曾在信中用来互相勉励,他这时说出,显然是另一番用意。”
  这一小段话,说明了卢源泉讲那几句话的原由,是通讯情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插叙也有时是对通讯中人物的身份、职业等作简要的介绍。例如张安南写的通讯《回娘家》,写到媳妇王玉爱在种玉米试验田解决不了通风透光问题时,猛然想起了王保京,决定回娘家去看看。写到这里,通讯没有马上写王玉爱如何赶到娘家去,却插进了一小段话介绍王保京:
  王保京,烽火人民公社社长,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陕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由他具体领导的烽火生产队,早在几年以前就开始做玉米、小麦、棉花的各种丰产试验了。
  这一小段插叙不仅说明了王保京的工作单位、职务,还向读者介绍了他的特长,为通讯展开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有的作者一方面叙述一件事情,一方面又对这件事加以分析、解释或评论,这种写法通常叫做“夹叙夹议”;有时插叙是为了对事件中的某一个情节作解释、说明。这两种插叙的方法,也较为多见,就不一一举例了。
  正确掌握了上述三种通讯写作中的叙述方法,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题材的写作要求,自主选择合适的叙述方法进行通讯写作,这样才能使我们写出的通讯作品“好看”和“耐心寻味”!


(本文原载自《新闻与写作》,转载需授权)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闻与写作”
编辑:晓晴

320#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17:28: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消息性特稿“写作的三大通病(案例篇)
如今的报纸版面上,一两千字甚至更多字数的报道很普遍。这些报道篇幅冗长、结构松散,更似一篇特稿,故称“消息性特稿”。那么,如何写作“消息性特稿”?“消息性特稿”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今天,我们从反面来分析相关案例,来看看不好的消息性特稿长什么样,目标是为了我们在实际写作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仔细阅读发现,这些“消息性特稿”主要以细节描写为主,细节描写中追求两种方式:一是刺激元素;二是突出次要事实。还有,消息写作篇幅冗长、结构松散是当下一些媒体追求新闻叙事所存的问题。
一、刺激元素描述详细
新闻写作的材料是有选择性的,材料的取舍取决于是否能准确地表达主题。不能表达主题的材料写进新闻,只能是败笔。此外,新闻报道讲究传播效果,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的故事细节,如色情暴力等,就不应该写那么详细,过于详细可能会诱发不利因素,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这一点已是全球媒体共识。
例如:某晚报2014616A39版有一篇报道,《嫌开房“游戏”时间太短小伙捅伤女子抢回1000元嫖资》。其实这篇消息900多字,并不算太长。导语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后,主体部分用大量文字对暴力犯罪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细致地描写:
他趁小红躺着不备,他用烟灰缸狠击小红的头部,小红被砸后立即反抗并喊叫,于大宝赶紧伸手掐住她的脖子,想阻止对方出声,却发觉对方比自己的力气大,他有点沉不住气了,跳下床取出事先藏在床下的刀,吓唬小红说:你再叫,我就捅你。见小红并不买账,他立即扑向小红,在小红背部连捅了三刀。
  小红被刺后没有停止喊叫,手脚并用与于大宝对打起来。于大宝急了,扯过床单将小红头部蒙住,再用烟灰缸在小红头部连砸数下,企图将小红砸晕。不料,小红扯掉床单,连声呼救。于大宝慌了神,再次吓唬小红说:你别叫了,我告诉你,老子在深圳还有条命案呢。说着,加大力气猛砸小红的太阳穴,终于将小红砸昏过去了。于大宝先用手机拍了小红的照片,再用手机充电器等物将小红的手脚绑了起来,并用手巾堵住她的嘴,这才放心地打开小红的背包,从包里取出自己的嫖资1000元。为了防止小红醒来报警,他将小红的苹果手机也抢走,随后迅速穿好衣服逃离了酒店。
  这种精细到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状态的刻画满足了部分受众追求暴力血腥带来的刺激。记者从床下藏刀写到袭击,从猛击头部写到狠掐脖子,从恐吓行凶到蒙头连砸,再到捆绑抢劫,记者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全过程以近乎苛刻的要求进行了再现。而“网友”、“开房”、“抢劫”等暴力情色元素更是为记者吸引猎奇读者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种过分细致地描写暴力色情犯罪过程,显然是不合适的。第一,这种以期达到全景式的再现手法,如同播放一部未经剪裁的纪录片,冗长而缺乏亮点,这同样与当下快节奏的阅读习惯是相悖的。第二,从新闻价值上看,此类新闻有刻意制造噱头的迹象。
  主体部分大可以这样写,“于大宝在抽烟休息之际,乘躺着的小红不备,先是用烟灰缸狠击小红头部,后又拿出事先在床下藏好的刀,在其背部连捅三刀,欲将其喝住,期间多次遭遇小红的激烈反抗,红眼的于大宝扯过被单蒙住小红的头部,用烟灰缸对准其太阳穴猛击至其晕倒,并拍照、捆绑,实施了抢劫。”
  三言两语、精简凝练表达清楚即可,这样既在形式上避免了因篇幅冗长导致的结构变形,又在内容上给读者营造一种简练、直观的呈现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事件报道中,提倡深挖细节,但更应该注意深挖那些有用的细节,不能给读者带来有用的信息的报道,其实并没有价值。
  在如今的报道中这种只会做“加法”,不会做“减法”导致的消息结构特稿化现象时常可见。信息总量在增加,但信息质量却在降低。
二、突出次要事实
主要事实是新闻核心部分,往往作为新闻的主题。一条新闻的价值一般来说也取决于主要事实。是否能准确客观地叙述事件,主要事实起着决定性作用。次要事实只是补充而已。如果主次颠倒,就不能准确地反映事件的本质。在当下的新闻实践中,一些媒体记者为了寻找故事以吸引受众,忽略或淡化新闻的主要事实,而对次要事实浓墨重彩,这样有点本末倒置。
    例如:某报2014418A07版刊载的一则社会新闻:
后悔没出面阻止孩子死后楼上邻居一直很自责(主题)
  警方对何阳杰进行尸检,其生母涉嫌故意伤害被刑拘(副题)
  报道的主要内容是,11岁少年何阳杰,在家中被亲生母亲用竹条、皮带持续殴打近两个小时,虽经医生全力抢救,最终仍不治身亡。    
   这是一则使用倒金字塔结构组织行文的“棍棒教育”致死惨剧的报道。
  报道主体部分详细描写了记者回访案发现场周边的40多位住户在案发时各自不同的心态,并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心态一,和对方不熟不方便阻止其教育孩子”;“心态二,不愿意阻止默认对方教育孩子的方式”;“心态三,后悔没阻止,不知她会这么狠”。再加上专家点评与网友的评论组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
  主体部分主要有三个问题,内容上把次要事实当重点描写;结构上冗余繁复;链接的内容与主题关系不大。第一,从内容上看,作为惨剧当事人的何母的心态与周围住户的心态两者中,谁应该成为报道的重点?笔者认为,周围住户的心态作为事件主体的一个侧面,用作某一细节材料进行使用,将起到丰富文章内容的效果,而将他完全作为主体来描写是不妥的,作为核心人物的何母,其案发前、案发时、案发后的心路历程才更值得记者了解与深挖。
    第二,从结构上看,主体在细节上的展开冗余繁复、形式单一,这与倒金字塔结构一以贯之的简洁明快、一事一议存在明显偏差。这种结构安排方法有点主次不分,如果按照倒金字塔结构思路就清晰了。作为该事件的主体何母的定性与量刑分析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何阳杰尸检结果,因为这关系到对何母的量刑,再次应该才是何父的状态,最后从侧面阐释邻居当时的反应即可。
  报道中作为重点铺陈的邻居反应看似丰满,实则形式单一,有刻意拉长篇幅的嫌疑。譬如,在“心态一和对方不熟不方便阻止其教育孩子”的描写中,三楼居民张先生的话被分别拆分到三段中去描述,然而,三段文字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即和对方不熟,不方便阻止其教育孩子,洋洋洒洒300余字,实则冗长。
  第三,链接的内容属于多余。报道的后面使用了常用手法——网友评论,但与主题关联不大,只能将读者引入愤怒。
  由此可见,故事化报道仍有章法可循。如果不围绕主题组织材料,不讲究写作章法,一味追求“热闹”、“好看”,最终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混乱,受众接受信息时也会带来障碍。
三、信息较单一,篇幅冗长
一件事并不复杂,却偏要写得很复杂,这是当下一些报道追求的新闻叙事取向。
  例如:某某报2014730A1版的一则新闻,题为: 一家三口意外身亡初步认定一氧化碳中毒(主题)
对租住在东三爻的11岁孩子和40多岁父母的不幸,村民很是惋惜(副题)
看标题,这则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十分明了,即因一氧化碳中毒一家三口出租屋内不幸身亡。倘若按照消息写作的处理方式,叙述时间、地点、原因等基本要素后,稍加部分情节即可,而报道却采用铺陈情节的方式将报道特稿化、煽情化。
  报道从导语开始写村民放鞭炮祭奠死者,主体部分写死去的小孩浩浩未去补课引起同学的怀疑,同学的奶奶去店铺查看,接着写房东、亲朋的怀疑,绕了个大弯才道出浩浩被发现死在出租屋内。如此之长的铺垫只为引出小孩死于出租屋内这一简单事实。不止于此,在后文中记者顺势开启对浩浩及其父母、周边环境的刨根问底,并通过街坊、亲戚之口试图让读者确信3人的死十分惋惜,主体部分将结束时,才说出3人中毒的原因是操作失误致一氧化碳泄露这一最为重要的信息。
       纵览全篇报道,值得商榷之处有二:一是,针对消息各要素十分清晰,且主体信息量相对单一的报道,不惜笔墨的试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其特稿化的处理方式是否合适?
  二是,信息量较小的消息却占用着较长的篇幅,不仅使得报道整体观感结构松散、臃肿而缺乏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缺乏新闻价值考量而恣意扩充内容的思维模式将有可能成为压垮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最后一根稻草。报道原文故事简单,情节单一,并无跌宕起伏的戏剧性,也无悬疑惊悚的吸引性,倘若刻意将其特稿化,记者则需要花心思去构思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并将之按照一定逻辑串联起来,这对于记者而言,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跟精力,而且对于那些追求故事跌宕起伏的读者而言,是否会大呼上当?而对于那些追求快捷讯息的读者而言,是否会直接略过?故而,笔者认为,对于这类信息量相对较单一的事件,倒金字塔结构的写作方式更为适合。
看标题,这则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十分明了,即因一氧化碳中毒一家三口出租屋内不幸身亡。倘若按照消息写作的处理方式,叙述时间、地点、原因等基本要素后,稍加部分情节即可,而报道却采用铺陈情节的方式将报道特稿化、煽情化。这里我们只想探讨的是新闻应有的品质。无论是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新闻毕竟是新闻,不是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也不是故弄玄虚的惊悚大片。即使是写故事,也要把故事写得好看又耐看。更重要的是,写故事时,别低估了受众。  
编辑:陈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