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01#
发表于 2013-11-15 14:02:53 | 只看该作者
办一份有尊严的报纸

原标题:办一份有尊严的报纸

□新京报社长 戴自更

10年前,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创刊号,应该说是“试刊号”,因为第二天的报纸在版式、字体等方面就做了一些调整,但新京报的气质或者说DNA,应该说从那天起就已经烙上了,至今也没有改变。

对新京报人来说,十年努力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办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

它有基本的价值追求:真实报道,说真话,不说假话;它能让读者感受到真诚和平等,呈现跟他们一样的喜怒哀乐;它能传播给读者美感,从文字上、图片上、版式上;它能让新闻人拥有尊严,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够从职业中获得成就感。

十年来,新京报没有片刻忘记肩上的责任。我们奔走呼号,夙夜不敢懈怠,只希望看到国家更加公平正义。在这个急剧转型的社会,我们愿意做一个瞭望哨,尽心竭力地为掌舵者告知前方是坦途还是险滩;我们愿意做一个传声筒,情真意切地为执政者反映民意民情;我们愿意做一个缓冲柱,在维护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为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一个讨论和发声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弱势者得到保障,让强权者能够谦抑;我们希望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自由,我们希望法治可以落实,民主不断进步。

十年来,新京报始终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是理想开启新京报的生命,也是理想支撑新京报人走过无数的艰难曲折。新京报执着于办报宗旨:尽可能满足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我们认为,真相是一切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媒体存在的唯一意义,没有真相的呈现,就不可能推动社会的理性、和谐,也不可能达成社会共识。为了冲破既得利益者和地方保护主义对真相的屏蔽,新京报人一直前赴后继。因为我们坚信,对进步美好的追求,存在每个人心中,文明总会战胜野蛮,光明总会冲破黑暗,真善美总会驱逐假丑恶,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无怨无悔。

十年来,新京报始终恪守新闻专业主义。我们认为,一份有公信力的报纸,首先遵循的是传播规律。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突发事件,无论是舆论监督,还是民生简讯,我们始终严阵以待、精益求精。3653期报纸,数十万个版面,上百万条稿子,铸就了新京报的品质。从创刊号SARS后遗症调查开始,新京报一直活跃在舆论监督的风口浪尖,嘉禾拆迁、定州血案、王亚丽造假、新泰把上访者关进精神病院,等等,这些影响巨大的舆论监督报道,都遭到被监督者的强烈反击,但因采访扎实,报道准确,没给报社带来灭顶之灾。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同时,新京报还有很多创新:重大题材报道,我们不媚俗,不迷信,有别出心裁的突破,突发事件报道我们求准确,抢时间,有点面结合的从容,就是一篇通稿,我们也力争做出特色。新京报是国内最早把言论专版化的报纸,是最早对视觉高度重视的报纸,新京报为国内都市报向时政化、主流化转型,做了有益的探索。

十年来,新京报始终坚持媒体应有的尊严。新京报从创办之时起,就独立根据报纸定位设置相应的采编理念、版面架构、报道风格。无数经验证明,剥夺媒体人来自实践的创新,必将吞食苦果。尊重实际而不是盲目服从,尊重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是新京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新京报可以是工具,是党、国家、人民的工具,而不是既得利益者和个别地方、个别人的工具。我们希望堂堂正正地、平等地作为一份媒体活着,不想没有节操、靠乞求苟活。新京报也明文规定采编和经营分开,近乎严苛地要求采编必须坚守职业操守和新闻伦理,不能蝇营狗苟,不能斯文扫地,不能用话语权谋私利、搞交易。新京报之所以能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固然有内容品质优势以及位于首都这个制高点,更是因为我们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守媒体的底线。

十年来,为了这份报纸能不能出生、能不能成长,新京报人呕心沥血,现在当年的这棵幼苗,在历经无数阳光雨露、狂风暴雨后,已经枝繁叶茂,隐隐有参天大树的模样。十年磨一剑,新京报已经是当下北京乃至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但我们也再次来到一个新的起点。拔剑四顾,似乎该变的依然没变,该来的仍然没来,倒是要面对媒体格局变化的沧海桑田。“你的后面有条路,你的前面没有路”,该怎么办,需要重新给予回答。但后退显然不行,止步只能等死,只有向前,只有坚持,只有奋力再次一搏,以新京报和新京报人的理想、激情、智慧,以成千上万支持我们的读者的信任,相信能够赢得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特刊制作团队

统筹:李素丽 李程 金秋 于德清 涂志刚 设计统筹:书红

封面编辑:刘岚 封面制图:赵斌 封面美编:俞丰俊 封面校对:吴限

(封面制图“11”中的文字为新京报社歌《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11/11/31126290_0.shtml

30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20:1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3-11-17 20:18 编辑

【案例】

新闻人艾君
有些话没说,比如报纸要“好看”。//@凡布衣徐迅雷: //@张志安: 【日本报纸不衰原因】1、从小培养青少年的读报习惯;2、读报已成为多数家庭和成年人的生活习惯;3、建立密集发达的发行网络体系;4、坚持对高质量的内容收费、保护版权。这些当中哪些对中国报纸有启发?

@白净在汕大
美国报纸遭遇滑铁卢,香港报纸走向免费化,中国内地报纸束手无策,看日本报纸怎么办?新京报文章《“读报大国”日本如何炼成:面对新媒体以守为攻》,从小培养读报习惯,让读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内容分类,拒绝优质内容免费。http://t.cn/8DssG5B@范东升
@倪青青chingchingni
@汕头大学新闻学院


|
轉發(104)
|
評論(12)

今天 10:3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读报大国”日本如何炼成:面对新媒体以守为攻
2013年11月17日 02:39  
新京报
  
我有话说(738人参与)




2013年2月,日本民众在阅读日本报纸的号外。


日本地铁上的阅读者。


  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今年欧美平面媒体继续哀鸿遍野。

  率先披露“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369.17,
1.77,
0.48%)创始人贝索斯收购。同样久负盛名的《洛杉矶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申请破产保护;创刊80年的美国主流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停止纸质版发行……

  在这一片萧条中,日本纸质媒体似乎“免疫了”。如今,在日本的街头、公车和地铁中,仍然能够看到拿着报纸阅读的人。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强迫西方传媒业全面反思经营模式之时,在以科技著称的日本,这种趋势似乎还没有到来。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辜晓进今年2月份撰文称,根据日本报刊发行稽核协会(ABC)提供的数据,2012年1至6月《读卖新闻》主要的早报发行量为9931332份,位居日本乃至世界第一,《朝日新闻》名列第二,其早报发行量为7674406份。如果加上两种报纸的晚报版本,这一数字还会增加。

  过去十年来,尽管网络时代的冲击越来越剧烈,但《读卖新闻》的发行量一直维持在1000万份上下。每五个日本家庭中,就有1家订阅《读卖新闻》

  日本的主流报纸发行量一直很大。世界上突破千万大关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的报纸,都在日本。世界报业协会2010年公布的发行量排行榜前25名的报纸中,日本报纸囊括了前五名。

  根据东京大学信息学教授林香织的统计,日本报业的收入在1997年达到顶峰,大约有2.53万亿日元(约253亿美元)。在接下来的15年中,日本报业收入缓慢下滑约20%多,但是不像欧美纸媒收入锐减得那般厉害。其中,占报社收入1/3的广告收入下滑比较明显,而占报业收入近60%的发行收入下滑微乎其微,比1997年的顶峰阶段下滑不超过10%。

  发行量和收入的支撑,是读者。据日本新闻协会2012年的统计,每1000名日本人中报纸的拥有率是478份。《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两大报,分别普及到了18%和14%的家庭。日本2012年一共有主要报纸118种,其中每个家庭拥有0.88份报纸。如此巨大的读报需求,将日本称为“读报大国”并不为过。

  读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电子时代的浪潮中,日本民众为何还能对报纸保持忠诚?

  在今年9月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林香织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对于达到一定年龄的日本成年人来说,报纸不仅意味着获取信息的媒介,而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是一个日本成年人,早上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常常是去邮箱里面拿报纸。傍晚,当晚报送来之后,再浏览一下头条新闻,看看今天发生了什么大事。

  很多日本报纸一天会发行两次。除了早上的报纸,傍晚5点左右还会有晚报版送入订户家中。

  日本公务员森对新京报记者说,他家中常年订阅《日本经济新闻》。

  在森小的时候,家里曾经订阅过两份报纸。在贸易公司上班的父亲上班时带一份报纸出门,他和母亲、弟弟三个人在家里也要看一份。

  “每个家庭订阅2-3份报纸也很常见。”森说,“如果我爸爸不自己带报纸,他上班的时候,坐火车之前要买报纸。很多日本人上班的路程要花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这个过程中他们都会看报纸。”

  森说,一直到现在,他的父亲仍然认为报纸是他获得新闻的主要方式,因为至少就经济新闻来说,电视上的新闻太浅显了。“现在的日本街头,仍然有很多人看报,特别是四五十岁的人,一般不用手机看新闻。”森说。

  日本人爱读报,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一道人文风景,尤其对外国人而言。有人戏言,清晨在日本的城铁、地铁上只能看到两种人,一种是抓紧时间打盹的人,另一种人就是看报的人。

  在东京、横滨这样的大都市,许多上班族都住在郊区,这样他们每天有大量时间会耗费在城铁上。在这段时间,看报也就成为主要的消磨时间的方式。

  正在大阪留学的小宋对日本“城铁看报族”印象深刻,他对新京报记者说,在车厢里常能看到穿着笔挺的西服,手拿报纸的上班族,“因为把报纸版面展开看可能会影响到旁边的人,所以站着看报的人通常都把报纸叠成一小块来看。”

  小宋说,除了早晨的城铁,平时在咖啡厅、图书馆都能看到很多读报的人,“休息日的时候,在公园里也会有。”

  今年31岁的小野智美在日本一家电子公司工作,他对新京报记者说,他们家订阅了《每日新闻》,“我还没生下来的时候,我们家就订报了。”小野说,日本人谈到媒体,首先想到的就是五大报纸,电视媒体反而在其次,“这可能和报纸在舆论界的话语权有关。”

  她说,日本报纸各自的政治立场分明,左中右都有,“很多日本人读报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份报纸和自己的政治立场相近,就好像代表自己的声音。”

  “我很少看《读卖新闻》,《产经新闻》更不看,因为它们的立场都太右。”小野说。

  发行触角遍布每个角落

  日本明治大学新闻学讲师Mitsushi Akao认为,日本报业的发行模式很特殊,这是日本报纸发行量能够逆潮流而上的重要原因。

  “日本报纸业非常依赖强大的发行系统,短时间内将报纸送到订户手中,这种模式与其他国家的报摊零售模式很不相同。”他说。

  林香织教授也认为,从具体操作层面,日本人对纸质阅读的喜爱造就的高发行量,是由四通八达的发行网络实现的。

  日本报纸95%以上的发行靠订阅实现。日本全国有将近2万个地方发行站,触角遍及社会每一个角落。

  日本《朝日新闻》社社长秋山耿太郎2009年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从日本北海岛最北面的稚内,到大阪(九州南方的一处小岛),我们拥有超过2600个配销点,雇有大约七万员工。具有这样的经营规模,我认为报纸发行量不会轻易下降。”

  秋山耿太郎认为,鉴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报纸发行量“会慢慢下降,但速度不会太快,但是这一趋势无法逆转”。不过,日本报纸的下降速度“会比美国或欧洲要更加缓慢”。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蒋丰对日本的独特的“让报纸进入家庭”的订阅制度深有感触,他认为,这种制度培养了每家每户至少订阅一份报纸的习惯。

  大部分发行站与某一家报纸签订单独的合同,与报纸的销售部门通力合作,尽量保证快速地将报纸送到各家各户。据蒋丰介绍,在首都东京,基本上每个发行站只会与一家报纸签订合同,在地方有可能会一个发行站代卖两家报纸。

  这些发行站的人员工作辛苦,每天即使不是在拓展订户,也要尽力维护原有的订户。发行员在配发报纸之前,往往会向报纸里面插入折叠广告,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公务员吉田对记者说,有时候推销员上门推销,游说读者订阅一份报纸,可以赠送洗衣粉;三个月之后订报到期,他们就会再次上门,劝说续订,或者订别的报纸也行,同样有赠品。有的人很忠诚,一直订一份报纸。有的人为了得到各种礼品,就会经常换订报纸。

  《读卖新闻》有自己的棒球队,送报员还会给订户免费的棒球票。

  从社区开始培养读报习惯

  林香织认为,在日本,个人和社区的关系是维持报纸订户忠诚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日本读者对某一份报纸保持忠诚,只是简单地因为他的家庭一直订阅这份报纸,或者他恰巧认识社区里的发行员。

  日本明治大学新闻学讲师赤尾美津也表示:“日本报纸发行量仍然很大,除了发行模式以外,另外的原因是日本报纸很看重读者的信任,而一些地方报纸在与当地社区保持联系方面分外用心。”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地方媒体《石巻日日新闻》报社遭到洪水袭击,由于断电没有办法发出新闻。为了不失去读者,报社的记者手写新闻,然后自己跑到避难所,将“手抄报”送到读者手上。

  在日本,报纸的作用,一直不仅局限于新闻媒介。二战后,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年代的城市生活中,“送报人”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很多从农村进城寻求更高教育的年轻人,都曾经当过报童,挣到充足的学费。其中很多人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城市里面扎下了根。这种特殊的经历,很有可能是报纸在50岁以上日本人(特别是那些年轻时从农村移民到城市中的人)中间仍然非常流行的原因之一。

  在二战后,报纸发行员为当地社区提供了各种社区服务,甚至填补了政府职能的空白,因此赢得了日本人“不可打破的阅读”忠诚度。

  现在的日本大学生圈子里,送报纸已经不是一个热门的兼职。事实上,送报站的工作人员数量在近20年间下降了75%。不过,报纸发行商一直在探求新方法稳固自己的地位。比如,在日本人口稀少的农村,老龄化也很严重。发行商会为老人提供租借轮椅的服务,或者定期走访独自生活的老人,看一看老人的生活状态,至少察看一下老人是否还健在。

  除了强大的全国发行系统,日本人的高识字率和对报纸的热情分不开。

  日本教育非常普及,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96%,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总人口的36%。

  日本报纸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读报感情”。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专门配备有新闻教育辅导员,从小就对学生实行媒介启蒙教育,并指导学生自己办校报,学生入学后就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的各大报社还将报纸引进中学课堂当教材,以扩大报纸的影响。《产经新闻》在“读者之声”专栏里,一个星期有一到两次会发表中小学生的文章。

  日本人经常很自豪地说“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文盲”。《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蒋丰说,这很不容易,这可以说是日本人爱读报的基础。

  令蒋丰感触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日本每一家大报,每个星期在报纸里面会出现“儿童专页”,完全面对小孩子。这些版面都是彩色版,增加很多动漫的图片,把所有的文字旁边都注音。“一份报纸,加入了儿童专页,可以形成父子互动、母子互动的阅读。一个家庭的两代人在读一份报纸,这种方式非常温馨,也能够促成一种新的阅读习惯。”蒋丰说。

  ■ 挑战

  面对新媒体挑战,日本报业以守为攻

  “信息化时代更需深度阅读”

  面对新媒体的压力,日本报业的重要对策是——“网络付费”。

  据蒋丰介绍,日本报纸在报纸和网络的结合上,做得比较好。日本将新闻分成一流新闻、二流新闻和三流新闻。一流新闻是一些及时的时政新闻,这些新闻如果想在网上看,要么成为网络会员,要么就只能看一个大概,想要看全,就要交费。二流新闻一般是社会新闻,三流新闻是娱乐新闻,往往不需要收费。这种分门别类的方式,既维持了网络的读者群,也促进了订阅。

  “日本报业宁可增加很多投入,也拒绝免费。”蒋丰说。

  但是,日本报业在迎合新媒体的同时,对传统模式依然“保守”。

  林香织在一篇名为《日本报纸业:暴风雨前的平静》的文章中称,很多日本报纸的高层人士都有一个普遍的担忧:如果报纸想向付费电子新闻倾斜,就会受到订阅发行商的猛烈反弹,而报社“不能不顾及发行商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读卖新闻》的网上付费版只允许报纸订阅用户阅读。《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大肆宣传“纸质+数字”的打包模式。但是,这两家报纸将网上订阅的价钱设置得和订阅报纸的价钱相同,实质上是不鼓励网络单独订阅。一些地方报纸也已经为网络阅读设置了障碍。这些报纸的网站上,只能免费阅读新闻的一小部分开头,用以激发读者对纸质媒体的购买兴趣。

  谈到网络媒体对报纸的冲击,日本一家电子公司的职员小野智美说,她会看手机上的信息,但不会放弃读报纸,“我想,越是在信息迅捷的时代,人们越是需要深度阅读,需要留给自己更多思考的时间。”

  日本专刊作家佐藤清文撰文称,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会变得更加迅捷,但另一方面,也会让信息变得碎片化,这让受众往往难以把握新闻事件的全貌,而报纸能对这些事件进行更全面、更深度的报道,对这一类信息的需求并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减少。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原标题:“读报大国”如何炼成)

http://tech.sina.com.cn/i/2013-11-17/02398920581.shtml


30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17:0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3-11-21 17:06 编辑

【案例】
Brussels, 20 November 2013
State aid: Commission approves Danish support scheme for written media
State aid: Commission approves Danish support scheme for written media
[url=]
[/url]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as found a Danish support scheme for the production of, and innovation in, written media to be in line with EU state aid rules. The Commission concluded that, in line with EU objectives, the scheme will support media pluralism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high quality socio-political news to citizens in Denmark, without unduly distorting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l market.
Commissioner Joaquin Almunia says
"Media pluralism and high quality news contents are essential to a democratic society. The Danish scheme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how these fundamental values can be safeguarded in a way that full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digital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e Danish press support scheme runs from 2014 to 2019, with a revision after three years, and has an annual budget of DKK 363.6 million (approximately
30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8:08: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宪阁微观
大公报时期张季鸾等亦很重视资料库和研究室的建设,可惜后来好像没有落实//@范东升: 朱老师说得对,“数字化转型”的一项基础建设是数据库:包括历史积累下来的版面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以及订阅读者群的数据库。不少报社不愿花费这个功夫,与新媒体竞争也就谈不上多少“优势”了。

@解放日报朱长元
【中国报纸忽略了数据库建设】英国报纸文献电子化发展迅速,大批报纸已建立数据库,有效地利用纸质媒体数据,解决了研究、查询的社会需求。回想多年前,我在报纸广告上建立的完备数据库,由于所在报业集团并未看到数据库对于媒体的重要性,最终八年成果,一朝夭折。数据库,报业究竟有多少人重视?

(1)|
轉發(16)
|
評論(8)

今天 14:34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还有1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范东升
朱老师说得对,“数字化转型”的一项基础建设是数据库:包括历史积累下来的版面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以及订阅读者群的数据库。不少报社不愿花费这个功夫,与新媒体竞争也就谈不上多少“优势”了。
|
轉發(9)|
收藏|
評論

2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305#
发表于 2013-12-3 11:24: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宣部:严禁用扣发工资等手段强制摊派党报党刊

2013-12-03 06:26:06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北京) 有269人参与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近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严格规范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严禁报刊违规发行的通知》。

《通知》指出,目前各地正在组织开展2014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总体情况平稳有序。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非党报党刊搭车发行,一些地方利用行政手段强行摊派或变换手法隐形摊派,严重扰乱报刊发行秩序,严重损害新闻媒体声誉,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规范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加大违规报刊发行治理力度。

《通知》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落实中央办公厅《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党报党刊订阅范围、订阅经费有关规定,实事求是地确定本地区本部门订阅党报党刊的数量,认真组织好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中央重点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党报党刊要顺应新兴媒体和新型传播方式蓬勃发展、读者的阅读需求日益多元的新形势,改进创新发行模式,积极探索通过新兴传播渠道扩大覆盖面、影响力的方式方法。

《通知》强调,严禁以党报党刊名义搭车发行或利用行政权力摊派发行其他报刊。由各级党组织负责征订的重点党报党刊是指人民日报、《求是》杂志、中央办公厅《通知》中明确规定参照执行的报纸、地方党委机关报刊。其他各类报刊包括党报党刊所属子报子刊均不得列入党报党刊征订范围。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党报党刊名义搭车发行或利用行政权力摊派发行其他报刊;不得扩大发行范围,超越公费订阅范围和限额;不得采取电话通知、下发报刊订阅“建议表”、扣发工资等手段强制摊派、变相摊派;不得利用登记、年检、办证、办照、缴费、评比等职权强行要求服务和管理对象订阅。

《通知》强调,任何报刊不得采取提成回扣、赠钱赠物、出国考察、公费旅游等办法进行推销;不得搞有偿新闻或所谓“形象版”扩大发行;不得以舆论监督相要挟征订;不得打着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旗号摊派发行;限定发行范围的报刊不得超范围发行。各地区各部门编发的各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严格限定在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内部交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不得公开或变相搞征订发行,凡有违规收费、登载广告、公开发行等行为的,一律取缔准印证。

《通知》强调,各报刊出版单位要完善报刊发行规章制度,形成规范有序的报刊发行工作机制。要严格实行编辑业务与经营活动相分离,采编人员和发行人员两分开,严禁给采编人员下达报刊发行任务,严禁报刊记者站从事报刊发行活动。


《通知》要求,各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责,规范所属报刊发行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制止、严肃处理。各地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出版部门要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加强指导检查,强化监督管理。要主动会同纪检、监察、财政、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对报刊发行工作开展督查,对违反规定、影响恶劣的,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依法依规予以停刊整顿、撤销刊号等处罚。对违反规定的报刊主要负责人和有关当事人要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置。

《通知》指出,要广泛宣传严厉禁止报刊摊派发行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查处的违法违规发行典型案例公开曝光。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违规发行举报制度,各地新闻出版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并在媒体上公布,鼓励单位和个人举报投诉违规违法发行报刊,受理的举报投诉原则上不转交被举报单位自行调查处理。

(原标题:严格规范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严禁违规发行)

http://news.163.com/13/1203/06/9F5B2V9U00014AED.html
30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09:23: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方版式
//@版面考评: 人民日报头版导读以前是有广告冠名的。今天亮点还是头版的制图。 //@读报微园:亮点1:一向头版不上广告的《人民日报》,今天上了广告,谁知道蓝色小豆腐块的中移动广告得花多少银子呢??

@读报微园
今天《人民日报》头版比往日非常不同,您看出来了吗??亮点自己找找哈!!!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4)|
轉發(8)
|
評論(4)

今天 08:08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搜狗高速浏览器
|
檢舉

还有1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版面考评
人民日报头版导读以前是有广告冠名的。今天亮点还是头版的制图。 //@读报微园:亮点1:一向头版不上广告的《人民日报》,今天上了广告,谁知道蓝色小豆腐块的中移动广告得花多少银子呢??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17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30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12:50: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法眼
报纸是内容为王,败给了渠道为王的网络。网站大都是剪刀浆糊加标题党,没有了报纸网站还有深入采访调查过的新闻吗?报纸联合起来学《纽约时报》,转载新闻收费。//@展江: 回复@能飞网:倒逼官方放开网站采访权。 //@能飞网:没了报纸你看屁的新闻啊,网络上的新闻大部分都是转自国内各家报纸,你没发现?

@展江
上海《新闻晚报》将于1月1日终刊,22日该报头版头条《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变革》。其实有400年历史的报纸适应互联网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同样是一场大变革。上海的做法是明智的。有知情人说:上海某大报明年预亏6000万。报纸总体衰势不可阻挡,问题是有几个地方能像上海那样识时务而建立退出机制?


  • (102)


(15)| 轉發(599) | 評論(131)
今天 00:0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30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0:13: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掀髯一笑O
#老笑闲话#如果卖票的话,有时一个人妖远比帅哥收入高。//@新闻学子伤不起: 来看评论……

@胡锡进
环球时报中文版2014年固定订户比2013年增加约36000份,英文版增26000份。报业艰难,订户不减反增不易。环球时报的订阅完全靠拼市场,幸有铁杆读者的长期支持和力挺。我们在微博上受到争议,这成为我们认真求实办报的倒逼力量。目前是环球时报总发行量、财务形势和影响力的巅峰期,感谢读者和这个时代。

(230)| 轉發(285) | 評論(438)
今天 02:34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30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0:23: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晚报》今起正式休刊 1/3员工或面临失业(全文)
2014-01-01 04:58:30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解放日报报业大厦大堂《解放日报》旗下的报纸品牌雕塑。

在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以后,《新闻晚报》成为旗下第一张休刊的报纸,与此同时,《东方早报》展开上海报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互联网招募行动。一时间,上海报业瞬息万变。

1月1日,《新闻晚报》正式休刊,它的生命在15周岁这一天戛然而止。

《新闻晚报》的办公室在上海莘庄都市路解放日报大厦的第9、10两层,宣布休刊后的几天,办公室里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人来人往,公告栏上贴着2013年上海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的通知,工作台上的一排排绿色植物同以往一样,长得茂盛。

关张

2013年12月31日晚,在由晚报员工运营的名为“街路上海”的微信公众账号里,记录了《新闻晚报》的最后五小时。

7点53分,这份报纸开了最后一期编前会。12点整,比往常截版时间晚了半个小时之后,现任总编辑王伟拿着最后一期的头版大样走到贴有“休刊倒计时最后1天”的白板前,在不间断的快门声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隔壁,有员工突然朗诵起休刊词:“亲爱的读者,请允许我们向即将走入2014的你道别……”

休刊的决定在一周前公布。12月23日下午3点半,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在内部大会上宣读了休刊决定以及相关政策。他讲完后,《新闻晚报》总编辑寿光武带头鼓起掌,但无人应和,底下坐着的是《新闻晚报》的采编人员。当日10点,晚报旗下的经营公司宣布解散。

会议最后给晚报的300多位采编人员提供分流方向,包括集团旗下其他报刊、新媒体以及新项目。作为《新闻晚报》的“兄弟”报纸,《新闻晨报》提出了接收50人的意愿。“至少有100人要被扔到社会上”,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这对读者来说,大概是最突然的。

刘伟是《新闻晚报》的老读者,12月25日下午3点多,他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上海10号线地铁出口不远的一家报刊亭。报刊亭老板李大爷看到他远远地走过来,对他说“今天还没到”,他点了点头,转身准备走开,李大爷说,“你看不了几期了”,“我知道了”。

12月24日,《新闻晚报》上刊出《休刊公告》,向订阅用户交待休刊后的退订转订事宜。就在此前两个月,该报发布2014年的征订广告,广告上有八个大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行。”

“明年的征订工作全部都做好了,订报送油,我看休刊好像很突然。”李大爷摇摇头说,他的报刊亭每天收4份《新闻晚报》,很少能卖完。“不过休刊之后这两天人多了,说买来收藏”。

订户在论坛里讨论已经订阅的怎么办,有的伤心,“从此这份‘天天见’的感情该放哪里”;有的说是订给家里长辈,“退起来肯定很麻烦的”;突然有人插了一句:“订了,油也拿了,退的话不会还让我退油吧?”

有晚报记者发微博描述自己的感受:“我知道这一天会到来,却从没想到,内心里竟会不舍到这样,像我这样躺下一分钟入睡的家伙,竟一夜辗转反侧,明知道向前看是更理智的状态,却不知道为什么,反反复复辗转在心头的都是这些年的点滴。”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上海关停的报纸期刊近20家,包括《钱经》、《好运Money+》和《万象》等。

“早四五年报纸卖得好,现在越来越不行。四川路口那个报刊亭,以前老兴旺的,也停了。”刘老在天潼路附近的报刊亭干了10多年。

“只有我们这样的老年人才在报刊亭工作,你看年轻人哪儿会做这些。” 他说不只看报的是老年人,卖报的也是。

媒体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只要有人看报纸,这个行业就还会存在,关键是现在愿不愿意放下身段去承认,我们办的是给老年人看的报纸。”《新闻晨报》一位部门主任这样评价纸媒式微。

缺陷

报业亟待焕发新生命。

早在2013年10月初,上海两大报业集团将合并的消息就传出来了。有媒体报道,据其内部通报,合并并不是为了“抱团取暖”,而是为了“更大的发展”,亦不会有报纸因此停刊。

10月28日,上海市委批准成立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的上海报业集团。据初步估算,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资产达到208.71亿元,净资产为76.26亿元。

报业集团包括了上海市面上大部分的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外滩画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申江服务导报》等。

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徐麟称,上海报业集团“以统筹经营为主要职责,负责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国有资产经营、运作。今后集团将负责为三大报社及所属媒体提供相关的后勤服务等保障工作”。

三大报即《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此次合并中,三大报被恢复独立法人建制。其中,上海市委承诺向《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各自注入每年5000万元的财政补贴。

正式合并前,上海市委以及第三方机构已对此进行了多次调研,并于2013年9月初正式启动两大报业集团的调整改革,调研持续了近两个月,对报业集团现有媒体和资产进行细致梳理。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魏武挥就收到了来自《新闻记者》的调研邮件,“就两个问题,一是你觉得哪张报纸可以关掉,二是为什么觉得它应该被关掉?”

魏武挥填的正是《新闻晚报》。

“它的出身带有先天性的致命缺陷,和《新民晚报》过于同质化”,即使“这一次的合并,并不是市场运行的结果,而是行政指挥的结果”,魏武挥依然觉得停掉是件好事,“我甚至认为早两年停可能更好,没有必要存在两张同样的报纸。以前没有新媒体的时候可以做,但现在先倒的一定是有缺陷的。”

大多数媒体人对于《新闻晚报》的休刊都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惊异,尽管它借由行政力量体现,但同质化竞争和新媒体的挑战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

根据上海新闻出版局2012年的数据,目前上海市共有100种报纸,2012年全市报纸主营业务收入为28.64亿元 ,较2011年的30.96亿元下降了7.51%。全市报纸利润总额为2.97亿元,较2011年的3.21亿元下降了7.6%。发行上,上海报纸发行收入为4.94亿元,较2011年的5.11亿元下降了3.33%。2013年,预计降幅更大。

艰难

《新闻晚报》创立于1999年1月1日,一同创立的还有《新闻晨报》和《新闻午报》。三报的前身是上海滩有名的一张独立老报《新闻报》,新闻报社被合并到解放日报社。彼时,《新闻报》的副总编辑恰为裘新。

由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一手推动,解放日报社调整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组成文新报业集团,形成上海滩此后十多年两大报业集团的竞争格局。

不讳言,《新闻晚报》的成立是为了制衡《新民晚报》。据晚报一位记者张强(化名)回忆,在当时的报业大会上,裘新常强调,要与《新民晚报》竞争,但“赶上肯定是难的”。《新民晚报》创办于1929年,是中国大陆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家晚报。最辉煌时,它的日发行量曾达到185万份。

2000年,三报独立,《新闻晨报》成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重点培养的都市报。“当时我们的设想是一日三刊,晨报、午报和晚报,按不同的时段来区分读者群,后来实在没有人会在中午去买报纸,所以午报被广电集团拿去做娱乐了。”《新闻晨报》国内部主任秦岭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新闻晨报》作为上海第一张早晨6点上摊的报纸,开辟了上海报业的一个新领域,很快得到迅速发展,发行量一路飙升,年底即扭亏为盈。相比之下,《新闻晚报》就艰难许多。

“晚报没有马上成功。发行量从开始的4万、5万、6万左右,一直艰难地爬到8万。报纸入不敷出。”在记录《新闻晚报》改制的《晚报作为》一书里,这时期的困境被简单带过。

同一时期,全国的报业格局亦有所变化,都市报与财经类报纸兴起,报业发展迎来一个黄金时期。

相对于都市报,正统晚报的发展却并不十分顺畅。晚报主要集中于每天上午的新闻,一般在上午十点至十二点间截稿,两点前后上摊。晚报的读者也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灯下客。

“当日新闻是一种看起来很美,吃起来又不是特别容易的东西。一上午有多少新闻值得去报道?真正发生了重大新闻的时候,到上午10点钟,有多少?只是开了个头而已。但是我们损失了早晨最好的发行时间”,曾任《齐鲁晚报》副总编辑、现《生活日报》总编廖鲁川对此说道。《齐鲁晚报》于1998年改为早晨出版,改版当年,发行量即增加了十几万份。

有数据显示,早在2002年,全国的147家晚报中已经有108家改为在早晨发行。《齐鲁晚报》曾经承办全国晚报年会,当时全国的晚报中有120多家参会。他们发现,从北往南,国内的晚报正陆续改为早晨出版。

2005年前后,全国晚报“早起”趋势已成大局。而今,仅剩《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及《扬子晚报》等几家仍在坚守。

在《新安晚报》总编辑丁传光看来,晚报已经渐渐名不符实,“和当年的不是一回事,现在叫晚报也好,叫都市报也好,虽然这些报纸的名称不一样,但他的定位已经合流,不再具有晚报性质和晚报风格,都是全国的、区域类的综合类日报”。

“这是市场需要,一是增加了阅读时间;二是下午出版的新闻没有优势;三是客户的市场需求,晚报广告只能登半天,客户不喜欢”。丁传光说。

《新闻晚报》恪守了下午3点上摊的时间规则,但改版亦是大势所趋。2001年4月起至今,《新闻晚报》先后经历了4次改版,仍不顺畅。据统计,《新闻晚报》2002年亏损2500万,2003年亏损约3000万,均由报业集团补贴。2008年时,成立上海新闻晚报传媒有限公司。此后渐渐好转,开始盈利。

《新闻晚报》总编辑寿光武此前对媒体表示,这两三年有盈利,曾有4000万元的利润。今年,又下降在盈亏平衡点上。主营业务亏损,但其他理财收入近4000万元。在上海报业市场,《新闻晚报》广告下滑,是广告最少的报纸之一。

可能

这边是《新闻晚报》的关张,那边是《东方早报》高调进军新媒体。

10月9日,“纸媒未死,我们邀你读到地老天荒” 作为新一年的征订广告刊登在《东方早报》的头版。

两个月后,与《新闻晚报》宣布休刊的同一天,《东方早报》发布了名为“中国上海互联网行动正在招募”的封面广告,称要做“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这个产品的具体形态仍未确定,已有的资料显示,这个新媒体项目将成为一个时政财经新闻的社区,进行互动式的原创深度报道。

传闻称,该新媒体项目由上海市与联想共同注资,资金规模在1个亿左右。“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但我觉得这才是对的。”魏武挥曾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交流,他认为他们对待新媒体的态度正确,“把钱和人拉到位了,再开始头脑风暴,而不是用传统媒体的思路先定好发展的框架”。

除《东方早报》的互联网行动外,上海报业集团的首个尝试是“上海观察”。这是一个官方的互联网资讯类产品,拥有网站、客户端、同名微信和微博等。 “上海观察”的常设栏目有8个,包括政情、经济、舆情、评论、文化、历史、圈子等。每天更新约10篇文章,其中2~3篇收费。

“上海观察”从8月开始正式筹备,2013年12月10日试运行,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发行,第一年的前期资金达1000万元,也是集团首个付费的新媒体产品,每月10元,一年100元。“上海观察”在试运行期的订阅量已达到13.2万,主要以上海市的党政干部为主。


高渊是“上海观察”的负责人,他清楚记得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举的一个例子,“现在的媒体,特别我们官方媒体,你是坐在屋子的中央,下面有很多听众,后来呢,你还是坐在屋子的中央,但是听众越来越少,听众到隔壁去听,你虽然还坐在这个屋子里,但是听众已经不在这里了。”

与裘新曾表示的“纸媒行业不需要悲观主义者,徒说无益”相似,《新民周刊》特稿部主任胡展奋也并不悲观:“新媒体如朝阳新生,光芒万丈,不可阻挡,这点毫无疑问。但不要说它们以后就会一统天下。这不可能。”

本报上海12月31日电


中国青年报 作者:高四维 http://news.163.com/14/0101/04/9HFRJ32V0001124J_all.html#p1
310#
发表于 2014-1-2 14:05:5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