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案例库

[复制链接]
301#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22:44: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非虚构写作
弦子与她的朋友们
4小时前 已编辑
关于咪蒙团队那篇寒门学子之死,很多指责是说这篇文章在继续贩卖焦虑,但我自己感觉这篇文章的立意是批判阶级固化,倒还算理想主义,之所以现在引发这么大的反噬,主要不是虚构(普通读者不在乎这个),而是因为虚构的笔法让人厌恶。
寒门学子这篇文章,我推测是在看了《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之后的模仿作品,因为主要元素是类似的:顶级高校、学子毕业后经历与人们期待的反差。
但是仔细对比两篇文章,就能知道问题所在:一篇是意识到问题之后选择改变自身、一篇是因为别人的死亡知道问题,但除了悼念以外什么也不做。
我自己在做编剧或者看电影的时候是非常反感、或者说敏感于以一个人物的死去举例子讲道理的,因为“让谁死”这件事,背后是有一个价值判断在的。众生平等,谁应该付出生命就为了让主角/观众明白一个道理呢?
讲一个故事,叙述的角度是很重要的,主角中心是一件非常危险的、容易暴露价值判断的事情,好莱坞解决这个的方法是用基督教的思想,类似于因果理论,比如在《毒枭》里,卡里略上校的死很可能变成一个价值观上对无政府主义的批评,那网飞为了避免这种批判,就先让卡里略上校杀掉一个小孩,因为在基督教的思想里,杀小孩罪不可赦,以命偿命是可以说服人的。
但我们缺少这种讲故事的技术,又或者说归根结底,在目前的大陆,很多人并不觉得类似慕强的价值观的暴露是一件不体面、需要规避的事情,咪蒙这一篇文章就很像冯小刚的《集结号》,寒门学子死亡的最高意义不过是让CBD白领落下几滴眼泪,写下一篇爆款———不在一个战壕的人命怎么算人命呢?不过是“戏剧冲突”而已。
但无病呻吟和自我反省的差异是巨大的,从这个教训里,以后编故事的人们应该明白,真正做个好人是有难度的,而这才是真正的体面。
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
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
北大硕士毕业,还是有很多想不清楚的问题,一来二去,就送了外卖。 去年夏天我和女朋友开车回家看我父母,进门的时候全家人都在,他们问我路上是不是顺利。我女朋友说,张根一开车就犯路怒症,一路上都在骂旁边车的司机。我辩解说不是我的原因,那些人开车没规矩,跟急着回去奔丧一样。 我叔叔在旁边乐了起来,对我女朋友说:“当年我在车上骂人的时候,他就和你一样,一直劝我不要生气。”我心想,我还有这么纯真良善的时候。 回北京的路上,女友问我是从什么时候变刻薄的,我想了想说,大概是决定对世界上的傻X不再宽容的时候。她又问我,那是什么时候体重开始控制不住的?我说大概是决定对自己宽容的时候。她说,那你不也是傻X吗?
转发 61评论 38199
妘晓芸
对,没有人会在意一篇小说有多少虚构的情节,然而无病呻吟与自我反省,却有着天与地的差别[good]然而另一个问题在于,为什么现在我们那么容易就被带进坑里?
弦子与她的朋友们 : 认同
妘晓芸 回复@弦子与她的朋友们:我想到的答案是:因为现在大多数人都只关心怎么改变自己的生活,不再关心怎么改变世界[
4小时前 25
瞎想不如多努力
不是虚构的问题,这篇文章对于阿里巴巴2年升职p 7,还有创业者如何套取投资人的钱并骂投资人,以及同学之间互相攀比那种风气的常规化,让人读完以后觉得内心压抑。这种文章当厕所读物我都不愿意看[拜拜
弦子与她的朋友们 : 哈哈哈我倒是没看那么仔细,估计作者也是在意淫
弦子与她的朋友们 回复@空想普拉斯:因为本质就是在炒爆款,在模仿同情
5条回复
4小时前 15
沙雕最佳阵容
问题可能在于,迷蒙团队没有料到小号试水作品会这么成功
弦子与她的朋友们 : 能吧,北大外卖这篇也算是爆款
弦子与她的朋友们 回复@众山晓月:这样!这个团队的介绍在哪呢,我感觉很成熟
4条回复
4小时前 3
greycard
反噬用在这里很不恰当。身为文字工作者,本身在谈文字技术问题的时候,还有这样的用词不当,会伤害说服力。
弦子与她的朋友们 : 我技术也很差[允悲
4小时前 1
尘世爱情2018
纪实文学和小说的差异。一篇小说却打着纪实的旗号出现,等同欺诈。

4小时前 6
Kally-柒卡
是的,赞同!为什么要牺牲别人的生命来告诉主角或者观众什么道理呢?
4小时前 2
谷润良
转发微博
3小时前
海明评说
所谓非虚构写作,不敢恭维。
4小时前 1
有很多的梦
正统新闻出身的大都会指向真实性,愤怒自媒体对中文新闻环境的污染;文学的会更关注其糟糕的叙事技术,能否有点艺术价值;社会研究的这时站出来说,根本上还是国人心态和阶层图景的再现。纷纷扰扰一遭,还是文化精英间话语权的争夺和借势重构啊,好少有人真正会看普通人于中的风险规避和精神体验
40分钟前
高贵羅狼
总是来弦子的空间看看,十几天了,终于有动静了[
55分钟前
木拉提la
我也觉得是对那篇文章的模仿!
1小时前
一个草莓latata
唉~我果然读不了汉语言,完全不懂你们在说什么[][][
2小时前
我是可爱的小狐狸吖
不说的别的,真实性就很怀疑[允悲灵魂摆渡我大学时候才有的,那篇文作者说自己高中看的剧,我才毕业,她都工作一段时间了,穿越了?还有最大的bug,一个状元考的top大学工作之余还要打几份工还不够妹妹学费??北京刷盘子的每月还有三千多呢[允悲][允悲
3小时前
浥尘小姐
是的
3小时前
从天而降的奥特曼
嗯,说得好。
3小时前
白鱼过隙by
问题在于,这是咪蒙。。。细节丰富,并自称是真人真事的文章,很值得怀疑其真实性
4小时前
毛茸茸的老肥
好像是这个理
4小时前
梦里花落知多少萌萌
你长得不好看呀,为啥要性侵你呢?天下的女人都没了吗?????
1条回复
2小时前
郑坚zhengjian
故事是否真假虚构暂不评判,但是确实很多地方故意写的矫情做作,这种虚构的笔法让人生厌。纵观咪蒙所有的文章看的时候都挺让人不舒服,不知道是有一种自我优越感还是什么的感觉[二哈
3小时前
动于衷何呵
今天看过一句话,“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的土壤是真实存在的”
2小时前
发表评论
编辑:邢海波
https://m.weibo.cn/status/4334224079197413?display=0&retcode=6102&sudaref=graph.qq.com

302#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22:49: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公号文“寒门状元之死”被指杜撰,专家:非虚构细节必须真实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文 周琦 喻琰 何利权 钟笑玫
2019-01-30 17:29  来源:澎湃新闻
1月29日晚上,微信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推动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在朋友圈刷屏,该文作者自称文章写的是其高中同学“周有择(化名)”的经历,称周有择出身寒门,作为市理科状元考入名校,近日患胃癌去世。
不过,该文章很快被网友质疑“杜撰”,比如文章所写关于主人公的细节无法相互印证,出现“2013年就在课堂上看到2014年才播出的网剧”等违反常识的错误。1月30日,“才华有限青年”就此事对外回应称:文章是非虚构写作,故事背景、核心事件是真实的,为了保护当事人信息,“在细节上做了很多真实情况的模糊化处理”。
对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张涛甫认为,非虚构是借鉴文学化故事的写法,细节部分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杜撰。既然回应中称核心事件是绝对真实的,必须把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部分不是真实的一一说清楚。
此事引发了公众对自媒体写作规范的讨论。有专家认为,文章以纪实方式写成,读者会认为是真实的,自媒体就应为真实性负责,否则会破坏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应建立一个自媒体信用体系。也有专家认为,应该有一个标识的机制,对于一些自媒体发的文章,应该标注是属于真实事件的新闻还是属于文学创作。
刷屏文章被指涉嫌杜撰
该文发出不久浏览量便“10万+”。不过,不少网友随后质疑该文章中讲述的故事为“虚构”,漏洞百出,颇多细节涉嫌杜撰。比如,主人公2013年高考,高中看过网剧《灵魂摆渡》,而该剧2014年才上线;文中写主人公“出身社会入身职场两年”,就算17年毕业,也才勉强工作一年半。此外,文中提到一件Adadis羽绒服,死者从2012年穿到了2019年1月。
也有自称投资人的作者撰文称,文中的一些细节不合常理。比如元旦刚过完不久,就有投行圈大佬去见一个刚工作两年的新人,而从文章透露的信息,谈的是一个连DEMO都没有的种子轮项目。
另据新京报报道,文中提到主人公是2013年市高考理科状元,根据网友对文中配图的对比印证,基本确定主人公的高中为绵阳中学实验学校,但该校还未出现过状元。
“两年升P7”这一细节,阿里巴巴公关部的工作人员1月30日上午回应澎湃新闻称,仅就文章中提到的信息无从判断真伪,“我们不参与对网络作品的评价。”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首发于微信公号“才华有限青年”,目前文章链接已显示“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文章发布的前一天,该公号曾发布预告称:“特别是明天的稿子,仅仅是梳理,就花了我15天的时间。这篇稿子有生和死,有对亲情、友情的思考,有社会断层的现象,还有我对这个社会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思考。”
引发争议后,1月30日,“才华有限青年”团队对外回应称,文章不是新闻报道,是一篇非虚构写作,故事背景、核心事件是真实的,为了保护当事人及其家属、同学、老师的信息,在细节上做了许多真实情况的模糊化处理,包括学生省份、一些细节的时间线、分数、公司、原本的照片等等。
根据公号发布的微信文章和介绍,该公号主编为杨乐多,公号属于霍尔果斯爆炸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与微信公号“咪蒙”同属一家公司。“才华有限青年”2018年4月1日的一篇推文曾提及:“我们生于咪蒙团队,长于咪蒙团队,永远属于咪蒙团队”。
对于和“咪蒙”的关系,“才华有限青年”在上述回应中称,其团队是独立运营,和咪蒙公众号分别是两个团队独立运作,内容和出品完全自主。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霍尔果斯爆炸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于2016年10月8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马凌,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影视策划;设计;制作;代理;广告发布;广告策划;广告服务;企业策划;文艺创作;影视剧本创作等。
专家:非虚构写作不允许杜撰细节
针对“才华有限青年”回应声称的“核心事件绝对真实,模糊化处理省份、一些细节的时间线、分数、公司、原本的照片等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张涛甫认为,“回应完全是为开脱”。
“才华有限青年”称文章不是新闻报道,是非虚构写作。张涛甫表示,文章最初的目的是想以真实故事来讲述,让读者、用户共情,争议在于非虚构并不允许核心事实真实,其他方面可以打“擦边球”,甚至是杜撰 。
张涛甫说,非虚构写作首先跟文学的区别非常清楚,非虚构是借鉴文学化故事的写法,对于细节的一种追求,但是跟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细节部分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杜撰,“哪怕是心理细节的描写都必须真实”。
张涛甫还说,非虚构写作的核心事实从新闻角度来说,最基础的是新闻5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这些具有支点性的事实称之为核心事实。不能认为局部是真实,局部是虚构的,这点上来说,“才华有限青年”的回应是完全为自己开脱。
“既然回应中称核心事件是绝对真实的,那就有必要讲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如果想自证清白,必须把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部分不是真实的一一说清楚。为什么杜撰的部分就不是核心事实?”张涛甫说。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际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刘蒙之强调,在非虚构写作中,一直禁止编造和嫁接。非虚构写作的红线是真实,所有的细节和事实都要经得起核查,文本整体上也要反映事件的真相,事实要真实,归因要正确。
“这篇文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非虚构写作,文中有多处模糊或有悖于日常逻辑的地方。如果是一般的散文,自无必要求全责备。但如果自身定位为非虚构写作,就必须经受非虚构写作操作规范的衡量,否则这种写作立场会催生无数不值得信赖的非虚构作品。”刘蒙之说。
传播学者建议:应建立自媒体信用体系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引发舆论对自媒体写作规范的讨论。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员朱巍对该文章的真实性表示质疑,认为有夸张表述某些行业负面内容,贩卖焦虑、贩卖悲情之嫌。
朱巍说,该文章表面上以纪实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读者以为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博取了读者的关注。但事后大家又会从他漏洞百出的文字中质疑这是一个虚假的内容,如果内容虚假,长此以往会破坏公众对互联网信息的信任。
“目前我们对自媒体的监管还是相对比较松的,比如这件事情涉及到文章内容真假的问题,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应不应该介入管理,也是一个新的命题。”朱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对于公众号等自媒体的违规行为应该有一个监管的手段,还应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公众号不应该滥用社会影响力。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也指出,该文缺乏消息来源的交代,是否杜撰,公众们在阅读的时候无从判断,他们会有一个阅读的快感,还有情感上达成共鸣,就完成了阅读。如果是杜撰且涉及到一些商业营销目的,就有问题。
田秋生向澎湃新闻表示,该争议文章还涉及非虚构写作和新闻作品的边界问题。“因为非虚构写作,有文学小说故事的成分,和新闻报道之间存在着一个模糊地带。”
田秋生说,对于自媒体监管的问题,分为自律和他律。自律要求自媒体有一个内部的把关机制,他律就是政府和社会对他的管理和制约。但目前自媒体自律和他律的机制都没有建立起来。
田秋生建议应该有一个标识的机制,对于一些自媒体发的文章,应该标注是属于新闻还是属于文学创作。如果是新闻的话必须要保证真实性,还有消息来源的交代。有这样的分类和标识才能对一些自媒体的文章进行边界确定,如果涉及到违反规范的行为,应该予以惩罚。
针对此事,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周铭律师对澎湃新闻表示,该文章内容真假未定,如果涉及虚假,需要考虑其目的,作者应证明非因外来因素或盈利目的故意编造虚假故事,否则,作者应及时消除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马世鹏
编辑:邢海波

303#
 楼主| 发表于 2019-1-31 21:16: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状元之死”:自媒体的写作规范在哪里?
原创: 李勤余
摘要长城评论
我们常说,自媒体写作不能没有底线。那么这条底线到底在哪里,又该如何定义?咪蒙及其团队在回应中的措辞看似硬气,实质仍是在模糊公众视线,不断将水搅浑。
咪蒙旗下的公号炮制出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在一天之内刷屏两次,前一次是因为其“感人至深”,后一次则是因为其“弄虚作假”。但不管怎么样,朋友圈里齐刷刷的队形,看上去颇为壮观。各家媒体均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犀利的批评,在此无需赘述。舆论的炮火虽猛烈,但我们心里都清楚,咪蒙及其团队的套路和技巧不会就此湮灭于江湖。热潮过后,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能是,自媒体写作的规范,到底应该如何确立?
爆款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截图
虚构抑或非虚构写作?这是一个问题
自媒体写作,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写作?至今,我们还难以给出一个哪怕是较为准确的答案。诚然,用记叙文、议论文等死板的体裁标准去衡量自媒体写作毫无必要,但各种乱象的存在,证明某些自媒体创作者正在试图摆脱一切写作规范,放飞自我。
“状元之死”来说,这篇文章的问题就出在了写作手法的极度混乱上。虚构抑或非虚构写作?这对自媒体创作者来说,不是一个可以被随意忽略的议题。在“状元之死”一文的最后,作者清清楚楚地写道,“这篇文章撰写之前,已经获得了他家里人的同意……希望所有的高中同学、老师以及相关知情人士,看到这篇文章后不要向外界透露太多关于他的真实信息。希望他们一家人得到保护。”言下之意,文章所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换句话说,此文应该被归类为非虚构写作。
爆款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截图
既然是非虚构写作,就应该严守相应的规范。举两个例子,ONE实验室是国内众多非虚构写作团队中比较出名的一支。该团队设立了一位事实核查员,专门负责核对真相。今年1月19日,“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推送《日本人在南京》一文,结果遭“箭厂”质疑该文章涉嫌抄袭其在2016年12月15日发布的一段视频。最后,“冰点周刊”团队先后两次发文说明情况。且不论这些团队作品的优劣,他们的行动至少都证明了一点,非虚构写作是不能容忍一丁点虚假信息的。
“状元之死”一文中的诸多细节,确实在真实性上存疑。例如,死者作为一个一流大学毕业生,收入何以微薄到这种地步?死者拒绝公司领导要求“做假账”的故事,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身为高考状元的死者为何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原型?
就在昨天下午,“状元之死”一文创作团队还回应称,“文章不是新闻报道,这是一篇非虚构写作,故事背景、核心事件是绝对真实的”。据新京报报道,该文章创作团队表示对细节的修改是为保护作者与当事人。事实上,这就是时下某些自媒体写作的自相矛盾之处:虽承认情节或细节虚假,但不承认文章虚假。该团队应该也必须认识到,只要有一丝虚假,文章就不配“非虚构”之名。毋宁说,“状元之死”或许更像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小说”,是用虚构手法写出来的“非虚构怪胎”。
“才华有限青年”的回应
“状元之死”遭到质疑,但这种不规范的写作手法还没有死。虚构写作还是非虚构写作?这是自媒体写作者必须作出正面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的将是一系列写作规范和写作伦理。
引起共鸣还是贩卖焦虑?应该如何界定?
舆论认为,“状元之死”的一大原罪是只顾赚取流量,抛弃一切节操。平心而论,自媒体需要流量,本属天经地义,这也是其与机构媒体的最大区别。“状元之死”一文集合了“寒门”“状元”“奋斗”“受挫”“沉沦”“悲剧”等极易挑逗网友神经的元素,可说是煞费苦心。但是,这种做法到底是在贩卖焦虑,还是为了引起共鸣?我们又该如何界定?
事实上,此类争议对公众而言并不陌生。曾经,一篇题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文章风靡朋友圈,此文中的金句——“不会再有匀速前进的同龄人,你要么一骑绝尘,要么被远远抛下”“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缓慢成长,也是一种退步”——足以令人汗流浃背。我们有理由批评其制造无谓的焦虑,但作者也能为自己辩护:创作此文的目的是激励年轻人不要安于现状,应不畏困难、努力奋斗。
曾经,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的文章,让读者由衷地感叹,“没有五套房”的北京外地人根本没有真正的生活,有的只是工作而已,“没有祖产的移民一代,注定要困在房子里”。我们有理由批评其夸张失实,但作者也能为自己辩护:创作此文的目的是反映现实,以期改变现状。
曾经,冯唐的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中年猥琐男》让中年危机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保温杯配泡枸杞再加上事业进入瓶颈期,被公认为中年人的标配。我们有理由批评其“油腻”,但作者也能为自己辩护:难道我没有点中中年人的痛处?
这种进一步属于用心险恶,退一步属于仗义执言的局面,显然暧昧无比。“状元之死”的走红,到底是出于商业利益的狂欢,还是对底层青年的又一次消费?欲对此作出界定,要比分辨文章中的细节是否真实难上太多了。能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热文,其在话题设置上必有独到之处,那么这种游走在道德和规则边缘的混沌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我们常说,自媒体写作不能没有底线。那么这条底线到底在哪里,又该如何定义?咪蒙及其团队在回应中的措辞看似硬气,实质仍是在模糊公众视线,不断将水搅浑。这一事件能不能促进自媒体写作的规范化?我们尚不得而知。当然,自媒体写作不能被管得太死,又不能被彻底放纵,其中尺度又该如何掌握?总之,这一系列问题已经被摆在管理者和公众面前,不容回避。
编辑:邢海波https://mp.weixin.qq.com/s/8g0lIBhuB_PF5E2TcWwJig

304#
 楼主| 发表于 2019-2-4 00:07: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寒门状元之死:虚构还是非虚构?
原创: 王局的自留地  王志安  2019-02-01
昨天,朋友圈和微博里许多人都在晒自己通讯录里的“含咪率”,检查自己通讯录上的朋友,有多少人关注了咪蒙的微信公众号。
事情的起因是咪蒙旗下的一家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 发了一篇叫《一个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这篇文章在推送后先是刷爆朋友圈,紧接着被许多人证明,文章的细节大量失实,很可能整体都是编造的。
咪蒙系一夜之间激起了全民愤怒,但他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文章发表的第二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才华有限青年 专门出来回应,标题本身就很拉仇恨,名叫“才华有限青年回应一切”。核心是两点内容:第一,自己和咪蒙是两个独立的账号,各自独立的运作;
第二,状元之死文章是真实的,只是在时间线、单位等细节上,做了模糊化的处理。
当天,《人民日报》《中国之声》等主流媒体纷纷声讨状元之死这篇文章。之后,腾讯宣布才华有限青年 公众号禁言60天。
处罚很严厉,距离封号只有一步之遥。
之后,咪蒙和才华有限青年 再没有回复,也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
咪蒙和才华有限青年 的回复显然不够诚实。
才华有限青年的公号成立于201741号,它隶属于霍尔果斯爆炸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咪蒙的公众号也属于这家公司,马凌(咪蒙的真实名字)是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这家公司是北京十月初五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北京这家公司,咪蒙占有66.7%的股份。才华有限青年 团队的负责人叫杨乐多,早年曾因咪蒙称其为月薪五万的实习生而走红,后独立负责微信公号才华有限青年。
现如今许多微信运营团队都会将自己的公众号做成矩阵,就是一家公司注册几个相互关联的账号,这些账号彼此互相提供流量,比单纯独立运作一个账号要容易得多。才华有限青年团队,就是咪蒙麾下的公众号之一,其文章的风格和咪蒙极其类似,说完全独立运作显然不是事实。
才华有限青年 回复的核心,是说自己的文章“不是新闻报道,是非虚构写作”。但他们在回复中并没有清晰地说明,自己的文章为什么不是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和非虚构写作的区别在哪,非虚构写作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标准?
咪蒙系之所以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文本是新闻,理由可能有二:
第一、在我们国家,新闻报道是需要资质的,这个资质是自媒体无法随意获得的。而且一旦被列入新闻报道,就需要纳入对新闻的监管体系,咪蒙们显然不希望如此;
第二、状元之死文章发表后被网民扒出大量细节不合乎常理,违反逻辑和事实,如果按照新闻报道的标准来,这篇文章显然算是“失实”,但如果说是非虚构写作,似乎标准就可以低一些。
真的如此么?什么叫非虚构写作?
按照我的理解,非虚构写作在基本原则上,和新闻报道的规则是一致的。非虚构写作无非是可以借鉴一下文学讲故事的手法,无非是不需要像新闻那样紧跟时效,除此之外,非虚构写作和新闻必须遵循同样的标准,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非虚构。在国内,腾讯新闻旗下的谷雨实验室,常年资助非虚构写作,那些写手都是比较有经验的记者,有兴趣的可以拿来参照。
国外的非虚构写作历史很长,也早已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标准。按照哈佛大学出版的《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一书的标准,非虚构写作有着明确的边界:
1.不可以合成人物和场景。比如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故事,为了叙述的需要而合成在一个人身上。尽管这些事件在现实中可能都是真的,但合成本身构成了造假。另外,场景是包含在真实性里的元素,同样的经历,换一个场景,其引发的情感体验会完全不同,所以场景必须有准确的对应性;
2.如果以第一人称叙述,那叙述者本身不能是伪造的。第一人称叙述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确信性,除非作者表明这是小说,读者会自动认为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为了避免读者的误解,非虚构写作要求,如果用第一人称叙述,这个人就必须是真实存在的;
3.写作本身必须基于可靠的信息源,不能使用未经确认的信息源,不能对信息有添加和欺骗;
4.时间线的叙述有些时候可能由于年代太久会不精确,但柔和时间,让读者误把一个月当作一周,或者将一天当作一个小时,这都是不可容忍的。时间线是我们理解新闻,也包括真实事件的灵魂,一旦时间线被混淆,人们对事件的理解就会偏移;
5.文本中如果描述了当事人的想法,这个应该是其本人真实的发言,他们说了什么,作者才可以写什么,而不是“作者决定让他们说什么……你不能进入他们的头脑,代替他们思考”。
网上对状元之死这篇文章细节失实的考据已经有许多,我就不在这重复了。但各位对照上述标准,重新看一下,按照专业主义的标准,这篇文章有哪些的失实是不可容忍和原谅的。
咪蒙系在声明说,之所以在一些细节上采取了“模糊化”处理,是出于保护信息源。这个理由听起来很合理,如果真是为了保护信息源,当然可以对细节进行必要处理。但是,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非虚构写作的原则,出于保护信息源的信息处理,都仅限于涉及隐私部分的信息。而且这部分信息还需要公开标示,比如说名字是化名。除此之外,文章中的所有信息都不能失真。
就这篇文章而言,大量的细节失真,和当事人的隐私并无关系。比如文中附有一张当事人上学的学校照片,有网友扒出,这张照片是四川绵阳的一所中学,但这所中学并无文中的当事人。
如果作者只是含糊一下背景,完全可以标注说,照片和本文无关。但本文的作者不但没有如此,反而在照片下特地强调拍摄时间,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告诉观众,这一地点就是拍摄的当事人的这所学校,作者叙述的当事人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还比如高考分数、阿里p7、在国企做假账等细节,这些信息和保护信息源有什么关系呢?这到底是出于保护信息源的需要,还是为了营造更突出的戏剧冲突?还有,才华有限青年在回应中说,死者和家庭,包括他的 老师和同学都不愿意被打扰,果真如此的话,这一要求应该被尊重,但文本中的当事人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经历,整个叙述中的当事人,家属,老师,同事全都不希望佐证信息的真实性,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为什么他们要众口一词不愿意被打扰,实在是令人生疑。
要知道,在非虚构写作中,如果提供信息的人(如果确有其人的话)完全无法披露任何可以确认的消息,写作者也是不能随意标上非虚构三个字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篇引发无数人讨伐的文章的最大问题,是明明是虚构的作品(可能有原型人物,也可能不存在),却以非虚构写作的幌子,来消费读者。
为什么咪蒙系的文章,一定要宣称自己是非虚构写作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对于读者来讲,虚构和非虚构给他们造成的情感冲击完全是不一样的。对于虚构作品而言,读者的要求是故事讲述的是不是完美,悬念的设置是不是意外,而对于非虚构写作来讲,读者会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去体会和理解当事人的境遇。虽然虚构和非虚构都可以批判社会,但虚构来源于抽象,而非虚构更多的源于具体,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换言之,咪蒙系的文章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是不算够格的,但打上非虚构几个字,它却足以打动(部分)人心。
咪蒙系的文章,尤其是咪蒙主号的文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们一般都不是简单叙述,而是观点输出。咪蒙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一篇文章只有“标新立异”,才可能创造爆款。她甚至说过,“首先要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哪怕是错的”。
仔细分析咪蒙的爆款文章,多数都是通过细节叙述营造情绪,通过观点激发共鸣,如此才造就了那么大的传播量。如果它不是非虚构,不但前面的事实叙述不再成立,后面所有的观点输出,也就无以为附。
就拿这篇文章而言,文章其实试图通过一名寒门状元的悲惨命运,来论证这个社会个人努力没多大价值,因为一切成功都是注定的,一切失败都是基于你的身份。这种观点并不算稀罕,关于身份固化的讨论这些年一直都有。但在春节前,许多游子收拾行囊准备返乡的时刻,这种来自于底层社会,进入城市奋斗,最终却悲惨死去的个体故事,会分外触动公众的情感。咪蒙们在回应中说,他们无法预知爆款,这话说得或许没错,但这篇文章推送的时点,绝对是精心选取的。
想想看,如果作者在文章前声称,我的叙述都是虚构的,那不过是在你漫长旅程中,我给你讲的一个故事,那这套不算新鲜的观点,还会有传播力么?
显然不会。
这也许,就是咪蒙系坚持让读者相信自己是非虚构写作的根本原因吧。
说心里话,不管咪蒙是不是非虚构写作,我本人都不喜欢他们的文章。我个人认为,记者出身的咪蒙深谙营销之道,在社会新闻领域,他们总是将当事人类型化,由此刻意制造戏剧化冲突,通过撕裂社会,来吸引眼球。这种方式或许是非常有效的传播学写作,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和我们的新闻理念背道而驰。
在我看来,新闻最终还是应该秉持善意,促进沟通,而不是将复杂的世界简单化,满足看客们的负面心理释放。
但是,我倒也没有许多人那么愤怒,说咪蒙正在毁掉这个世界。其实这次状元之死文章事件的反转,也从侧面说明,这套营销手法公众也会逐渐脱敏。来自第三方的数据也说明,咪蒙公众号的打开率,也在持续降低。爆款文章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
当然,如果基于上述非虚构的专业标准制定公众号的监管标准,我是赞成的。既然你叫非虚构,就应该遵循非虚构写作的专业标准。不能打着非虚构写作的旗号,用虚构手法来收割流量。但前提是,标准应该一致。
至于喜欢或者不喜欢咪蒙,那不能成为标准。
https://mp.weixin.qq.com/s/DB3vrHCyN0kIYY0ctAFR6Q
编辑:陈心茹


305#
发表于 2019-2-7 08:51: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介评弹  
2月6日 21:5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非虚构沙龙# 【Cool!乔治·奥威尔的经典非虚构之作】1937年,大名鼎鼎的《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时年34岁,他深入英国产煤区近距离了解最典型的英国工人阶级,他在北部工业区停留了两个月,深入走访矿工家庭,实地考察矿工井下作业,作了大量翔实的笔记,回去后整理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The Road to Wigan Pier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本书开篇从达灵顿22号街写起,娓娓道来矿工、失业的码头工人以及约克的贫民窟的故事,其起笔就很惊艳,这本书被《卫报》评为世界100佳非虚构图书之一。[url=]收起全文d[/url]





  • [url=]û收藏[/url]
  • [url=]8[/url]
  • [url=]3[/url]
  • [url=]ñ18[/url]







媒介评弹  
2月6日 19:37 来自 iPhone 7 Plus
#非虚构沙龙# 何伟:1973年,汤姆·沃尔夫出版选集《新新闻主义》,向美国杰出非虚构作家致敬:杜鲁门·卡波特、琼·狄迪恩、盖伊·塔利斯、诺曼·梅勒、亨特·S·汤普森的作品均在其列。事实上,此前几十年,约瑟夫·米切尔等开拓者已有重要作品发表。 ​​​​





  • [url=]û收藏[/url]
  • [url=]4[/url]
  • [url=]评论[/url]
  • [url=]ñ3[/url]






媒介评弹  
2月5日 13:15 来自 iPhone 7 Plus
#非虚构沙龙# 自上世纪以来,非虚构写作这类作品为何在美国愈加受人重视?原因何在?

【约翰·麦克菲】: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没人教非虚构写作。现在,60年过去了,我在同一所大学里面教非虚构写作,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想教,而是因为时代要求。非虚构写作在英语文学里面已有超过300年的历史。诺曼·梅勒、汤姆·沃尔夫等人没有发明什么新的形式,但是在过去的50年里对这种写作形式的兴趣遍地开花。[url=]收起全文d[/url]











媒介评弹  
2月4日 16:44 来自 iPhone 7 Plus
#非虚构沙龙# 【何伟采访其非虚构导师谈叙事结构】

摘自彼得·海斯勒(《江城》《寻路中国》的作者)对他老师约翰·安格斯·麦克菲(John Angus McPhee)的访谈。原文发表于《巴黎评论》

麦克菲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小说类纪实文学写作课程,他有一半的学生都走上了出版和写作的道路,……他办公室里有一排书架摆放着215本他的学生写的书。他说:“这大概只有他们写的书总数的一半左右。”
……
Hessler: 《从乡下来》一书中第一部分“被环绕的河”(“The Encircled River”)的结构很有意思。它以你独木舟旅行的中程开始,当时你正沿布鲁克斯山脉的鲑鱼河(Salmon River)而下,文章时态用的是现在时。然后,你到达了旅程的终点——但是此时你却倒叙回到了旅程的起点。此后,你就用过去时态,行文以你看到了一个大灰熊而结束,当时你正坐在独木舟里,旅行刚开始还没多久。正如这一部分的标题一样,叙事也绕了一个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结构的?

McPhee: 结构没有模版可套。它不是靠曲奇模切出来的,而是从你现有材料中自然生成的。在写“被环绕的河”时,我亲自去阿拉斯加体验,沉浸在那里的世界里。在那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世界万物的循环。在鲑鱼河谷处没有任何人烟,连爱斯基摩人都没有。1年,5年,1000年:各种循环一直在进行着。野生动物,不同物种生生死死,循环不止。这种循环一直都会在你的脑海里浮现。

然而,一旦开始写作,你就要讲述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在旅行中发生了一些事,比如遇见了大灰熊。与大灰熊的遭遇是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它发生在旅途刚开始没多久的时候。但是,结构上来说,这件事却不好写进去,因为它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但是,你又不能避开大灰熊不写,因为这是一篇非小说类纪实写作。

于是我就想,何不从河下游开始写起呢。这样的话,当你到达旅程终点时,故事其实才刚刚讲了一半。这时,我只要把时态转换成过去时,采用倒叙手法,就可以回到旅程的起点,重新开始旅行。这样,当讲到遇到大灰熊的时候正好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这就是非小说类纪实写作令人兴奋的地方。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倒叙,但是它却和现在以及过去的所有循环相呼应。[url=]收起全文d[/url]









  • [url=]ñ13[/url]


媒介评弹  
2月3日 23:36 来自 iPhone 7 Plus
❸麦克菲认为,要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最根本的是坚持不断写作,只有越写才能越好。教授写作不可能速成,就像教别人游泳一样。他认为写作老师要时刻记住每个作家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如果一个老师想教别人按照自己写作的方式来写作,只会徒劳无功。如果老师只给学生的写作提出意见,就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媒介评弹
#非虚构沙龙# 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他被公认为美国“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开拓者。约翰•麦克菲曾四次入围普利策最佳非虚构作品提名,并在1999年以作品《前世年鉴》获此殊荣。2008年,美国新闻界重要奖项乔治•波尔卡新闻奖委员会给他颁发职业成就奖,以表彰他“半个世纪以来对美国新闻界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from 澎湃新闻《非虚构导师约翰·麦克菲:办公室里摆着215本学生写的书》[url=]收起全文d[/url]












2月3日 23:30 来自 iPhone 7 Plus





  • 非虚构导师约翰·麦克菲:办公室里摆着215本学生写的书

    2018-08-09 15:56 来源:澎湃新闻 湃客

    字号



    镜相研究室

    +关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文/刘蒙之 刘战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他被公认为美国“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开拓者。约翰•麦克菲曾四次入围普利策最佳非虚构作品提名,并

    在1999年以作品《前世年鉴》获此殊荣。2008年,美国新闻界重要奖项乔治•波尔卡新闻奖委员会给他颁发职业成就奖,以表彰他“半个世纪以来对美国新闻界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

    1931年,约翰·麦克菲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他的父亲哈里•麦克菲是普林斯顿大学体育部的一位医生。就读于普林斯顿高中的约翰•麦克菲成绩优异,后来就读于家乡的普林斯顿大学,其后一生大多时间生活在普林斯顿大学。对约翰•麦克菲来说,普林斯顿就是一切。约翰•麦克菲说:“这是我的一生,所有的好事情和坏事情发生之地。总的来说,不管是疾病还是健康,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在这里。”[1]

    在普林斯顿高中的三年,教授麦克菲英文课程的是同一个老师——奥丽芙•麦基。她非常重视写作教育,要求学生平均每周完成三篇文章。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诸如诗歌、小说、或者一个真实的人或故事。但是,不管写什么,即使是一首诗,老师也要求他们用一种图表来标示他们作品的结构,并且要随作品一起上交。[2]

    奥丽芙•麦基的写作课程对麦克菲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麦克菲回忆说:“在普林斯顿高中的学生时代,我没在校报上发表过一个字,但是高中的英语课程比我创作的任何作品对我的影响都要大。”[3]此后,麦克菲一直受益于写每篇文章之前必要列出的结构提纲,这一观念也一直贯穿于他四十年的教学当中。

    麦克菲有一个朋友叫约翰•格雷厄姆(John Graham)。约翰•格雷厄姆在许多方面的才能都超出同龄人,他经常读《纽约客》,经常和麦克菲谈论这本杂志,所以麦克菲在年龄不大的时候开始看《纽约客》了。大学时代,他向《纽约客》投稿,连续投了十年,《纽约客》才开始接受他写的一些文章。

    麦克菲的职业生涯始于普林斯顿,大学期间他写过不少诗歌,但并没有取得任何成就,甚至可以说很糟糕。通过写诗才他发现自己喜欢的是纪实性写作,从此麦克菲再也没有回头想从事别的类型的创作。

    麦克菲真正的职业写作是从1965年开始,在这个标志性的年份以后,他长期为《纽约客》杂志撰写文章,成为一名专栏作家并持续到现在。麦克菲一生出版的30余部作品中大多材素材都脱胎于他最初为《纽约客》杂志撰写的文章。


    《纽约客》杂志

    1965年,他出版了《你在哪里的感觉》,主人公是大学篮球球星和后来成为参议员的比尔•布拉德利。自第一本书面世以来,麦克菲一直笔耕不辍,目前已有30多本著作问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高产的非虚构作家之一。

    麦克菲的作品大多篇幅精巧、精雕细琢、题材独特、不落俗套。写过阿拉斯加、瑞士军队、苏格兰的内赫布里底群岛,也写过包括原子弹、环保运动、美国商船、俄罗斯艺术和渔业等题材。

    麦克菲的写作主题折射出他不拘一格的个人爱好。他既能写《与荒原通行》、《从乡下来》、《盆地和山脉》等地质方面的书籍,也能写作以橘子为主题的书,《橘子》是他最为读者广泛阅读的作品之一。他也写了很多名人,包括环保主义者大卫·布朗和体育明星比尔•布拉德利。麦克菲曾连续四年密切关注布拉德利在普林斯顿大学四年的篮球生涯。在他的作品中,有四部是关于地质主题,三本是关于交通运输主题、两本是关于体育主题。

    麦克菲是美国非常著名的非虚构写作指导者,他教授出一代又一代有抱负的杰出非虚构作家,同时他还组织研讨会教授写作。[4]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最根本的是坚持不断写作,写作只有越写才能越好。教授写作不可能速成,就像教别人游泳一样。他认为写作老师要时刻记住每个作家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如果一个老师想教别人按照自己写作的方式来写作,只会徒劳无功。如果老师只给学生的写作提出意见,就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在美国,很少有图书馆会把麦克菲的书集中在一处,因为他的作品的主题多样,跨度极大,从森林到运动员、从地质到橘子。读者常常会惊讶于他的兴趣之广泛,以至于他被冠以诸如农业作家、户外作家、环境作家、体育记者、科幻作家等很多称号。面对这些称号,麦克菲都是一笑了之。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写真实环境下真实人物的作家罢了,就这么简单。

    作为一名非虚构作家,麦克菲克服了哪怕是天才的虚构作家的局限性,那就是生活经历与知识背景的局限。精细、专业的观察与采访,加上专业的写作表达技巧,让他可以在不同的写作领域穿越,成为一个百变作家。他的非虚构写作克服了传统的记录主义新闻作品的局限,是有哲学根基、人文关怀、反思意识的作品。


    尽管麦克菲通过非虚构的方式大量处理多样的主题,但他的写作主要集中于两个主题。

    第一个写作主题是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们生活中的喜悦和挫折,人们的工作以及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日常的问题。麦克菲几部关于运动员的作品非常棒,主角包括篮球运动员、政治人物比尔•布拉德利、网球冠军、热心民权运动的亚瑟•阿什。

    另一个主题是自然。麦克菲写过原子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他的一本地质学杰作获得了普利策奖,其他很多重要作品都是环境保护和自然方面的。在《橘子》、《与荒原通行》、《控制自然》、《从乡下来》、《盆地和山脉》这些作品中,约翰•麦克菲表现出对自然的深深的好奇与热爱。不同于自然作家梭罗的传统向往与缪尔的倾向性,约翰•麦克菲并不总是站在自然一边,而是试图去认识人类的欲望与缺点,人类如何对待自然以及自然如何反馈人类。《树皮独木舟生存记》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才华横溢但处境艰难的缅因州匠人,他像几百年前的印第安人一样手工造船。他还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阿拉斯加1970年代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提出的主题: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以至于有人认为麦克菲通过自己的非虚构写作促进了环保运动的兴起。

    麦克菲是《纽约客》杂志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在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时间写关于自然世界的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方面:地质学。麦克菲一直想写一篇“谈论城镇”的文章,内容是关于纽约市的一个岩石露头。他想讲讲这个岩石露头的故事,它多大了,它是怎么形成的。后来他和普林斯顿大学地质系的肯•迪菲亚教授一起去考察,然后开始写地质题材。麦克菲本来想一下子把它们写完,但是事实证明内容太多了。他到自己没法一下子写完,所以就把它们分开来写——分成下面这几本书:《盆地和山脉》、《可疑地形》、《平原高地》和《构建加利福尼亚》。

    从某种程度上讲,麦克菲改变了《纽约客》的风格方向,从完全城市主题转向自然世界。20世纪80年代,麦克菲从事地质学这一个高度专业化自然方面的的写作,使他被一度被边缘化。然而与此同时,地质学书籍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并得到普利策奖的认可。[5]

    麦克菲的《控制自然:面对地震、洪水、泥石流,我们站在那里》1989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他以客观的研究态度描写了泥石流、洪水和火山喷发三种自然灾难与人类的故事,详述了身处其中的人的困扰、思考和行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家、身处其中的普通居民,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职责,出发点都不一样,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风险。在风险中生存,是必须有的觉悟。约翰•麦克菲的书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说,完全可以与新闻媲美——脚踏实地的采访、身临其境的体验、一丝不苟的调研。这位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具有更高的标准。麦克菲认为,写作相对容易,调研和采访则困难得多。所有写作计划都是无法预料的。当写到那些不为人知,也从未被媒体报道过的人,文章的重点就不是那么明显。作为采访者,需要具备更多的智慧和耐心。努力去获取最详实的资料。为了写《唐医生》,约翰·麦克菲花了一年多时间收集素材,直到最后一刻才水到渠成。麦克菲的每一篇文章从采访、研究到写作,都需要花5个月以上的时间,写作本身花的时间是前期准备的10倍。

    每次采访结束,麦克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笔记。这个过程并不是随便的整理。麦克菲说:“在誊写笔记的时候你通常会获得一些想法。你会想到如何组织结构,如果选词,如何措辞。当我在打字的时候,如果某个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我就会随即记下来。当我打完字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并且想法越来越多,就像磁铁吸引铁屑一样。”[6]他的文章并不做建构,只是将事实和细节描述出来呈现给读者,而不表达观点或进行评判,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判断层面的任务全部交给读者。[7]

    是什么让麦克菲的文学作品如此非凡出众?克里斯托弗在《纽约时报》解释说:“很容易识别的材料。最明显的是他会找有趣的事情来写,灵巧的构思和使用不同常规的途径接近他的目标,有趣的轶事说明,缺乏戏剧性的对抗,有趣的人物和不寻常的有利位置。”也曾有读者评价他说“这位作家感兴趣的是事实,他只是爱事实”。

    在美国记叙性非虚构作家群体中,麦克菲尤为突出。他的影响十分显著——几乎所有真正的美国非虚构作家都会告诉你,他们读过麦克菲的作品而且从中受益。

    麦克菲1999年凭借《前世年鉴》一书赢得了普利策奖,书中对北美的地质状况做了详尽全面的调查。麦克菲写作时详尽的研究、严谨的结构和优雅的措辞启发了很多写作学习者,他讲授的文学新闻学课程也享有盛名。

    不同于汤姆•沃尔夫和亨特•汤普森在1960年代开创的美国“新新闻主义”风潮,麦克菲创造出一种更加温和、包含更过小说技巧和新闻特征的文学风格。他竭力避免陷入沃尔夫和汤普森的意识流风格,注重对人物特性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个性。尽管麦克菲关注的主题比较艰难和晦涩,但是他的高产、优质、多样性文学成就被其他作家高度认可和重视。[8]他的写作实践影像了美国非虚构写作潮流的形成。


    自1975年起,约翰•麦克菲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课程,他的学生遍布《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时代》、《国家地理》等。今天,约翰•麦克菲约有一半的学生都走上了出版和写作的道路,其中包括大卫•莱米尼克、埃里克•施洛瑟、罗伯特•赖特和理查德•布雷斯顿等。

    在约翰•麦克菲的校园办公室里,有一排书架摆放着215本他的学生写的书。他的学生们很多从虚构转向了非虚构写作,他的学生甚至有一个专属名称——麦微子(McPhinos)。

    约翰•麦克菲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学生莫过于美国《纽约客》驻中国记者何伟。何伟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文和写作,后获得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何伟是《纽约客》、《国家地理》、《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等媒体的长期撰稿人,他1997年曾在中国重庆市涪陵区担任教师,著有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何伟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麦克菲的另一位学生大卫•雷姆尼克在1994年以作品《列宁之墓:苏联帝国的末日》赢得了普利策奖。大卫•雷姆尼克1981年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那里他遇到了麦克菲,并立志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作家。他选择成为《华盛顿邮报》的一名记者,由此开始了他的新闻写作生涯。大卫•雷姆尼克1998年担任《纽约客》杂志编辑,2000年被《广告时代》评为年度最佳编辑。2010年,他出版了他的第六本书《桥:巴拉克•奥巴马的生平和发展》,反响巨大。

    麦克菲的学生理查德•艾伦是美国《时代》杂志第16任总编辑,同时也是记者以及著作颇丰的作家,作品包括与纳尔逊•曼德拉合著《曼德拉传》。罗伯特•莱特也是麦克菲的学生,美国科学类畅销书的获奖作者,作品包括《上帝的进化》,《非零:人类命运的逻辑》等。

    麦克菲在普林斯顿的“创意非虚构写作”课每学期有16名大二学生,通过阅读和听《纽约客》作家伊恩•弗雷泽和马克•辛格的讲座,开展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们在每一学期要完成九次以上作业,几乎所有的主题由他们自己选择。比如可以写玲玲马戏团的表演、巴纳姆—贝利马戏团的小丑学院、斯塔顿岛上的风笛手,抑或一个在纽约中央公园的长凳上向一位学生自我介绍是“诗人”的男人。

    最关键的是学生可以获得麦克菲当面一对一的的单独讨论和指导。他会和学生坐在一起,逐行阅读学生的作品,然后针对学生作品中的问题一一标记出。他不给学生打分——他认为分数对年轻作者毫无用处。对他来说,把文章写好的冲动就是足够的动力,没有必要给创造性工作划分等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评判学生的作品。麦克菲以“建议”的方式对学生作业做评价,而不是“指导”。

    麦克菲的课程改变了学生们的人生。《时代》杂志执行编辑吉姆•凯利是1976年学生中的一位,现在还一直保留着在麦克菲课上所写的作品以及老师的评论。他认为麦克菲最有价值的经验是他所展示出得对各种各样主题的好奇心。记者倾向于极度专业,但是麦克菲从来不会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他会写任何自己好奇的或是令人兴奋的事物,这方面令他一生受益匪浅。“如果我认真检查学生的作品,他们就可以通过站在我的肩膀从而站得更高 “麦克菲说。

    作为美国非虚构写作的开拓者,麦克菲本人在非虚构创作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一生著作等身。他用非虚构写作实录美国不断变化的时代,以社会目击者的角色讲述社会现实的变化,从各种毛糙的感受中拎出那最耀眼的细节,准确回应时代的需求,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文学甚至社会力量。他以非虚构的方式发现、见证、记录那些被时代洪流所遮蔽的暗流涌动,建构在事实基础之上的人性的复杂、灵魂的欣悦和悲怆,其本身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非虚构类纪实文学作家。麦克菲写作时详尽的研究、严谨的结构和优雅的措辞启发很多写作学习者。他在普林斯顿讲授的文学新闻学课程也享有盛名,影响了众多美国作家。遍布美国乃至全球媒体圈和文学界的学生,见证了他对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所产生的难以磨灭的影响。

    [1]John McPhee: A Reporter's Reporter.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5508293[OL]

    [2] http://www.princeton.edu/main/ne ... ection=featured#top[OL]

    [3]何伟.非小说类纪实文学写作的艺术——约翰·麦克菲访谈http://www.guokr.com/blog/472822[OL]

    [4]Course Details « Office of the Registrar". Princeton University. Retrieved March 19, 2012.[OL]

    [5] http://www.chron.com/life/articl ... nd-year-2123857.php[OL]

    [6]何伟.非虚构类纪实文学写作的艺术——约翰·麦克菲访谈. [OL].巴黎评论,2011-05-26.

    [7]蒋肖斌. “非虚构”实录不断变化的时代——访《控制自然》作者约翰.麦克菲[OL].中国青年报,2013-10-29.

    [8] Royte, Elizabeth (March 21, 2010). "At Close Range". The New York Times.[OL]

    本文原载于《写作》杂志,经作者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邮箱Fudanlmz@163.com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30215
    且不论才华是否有限,对非虚构写作的认识倒是真有限[size=1em]
    湃客官方号
    [size=1em][url=]通过APP关注作者[/url]


    2019-01-31 18:02  来源:澎湃新闻 湃客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风波之前,“才华有限青年”对非虚构写作抱有某种浅薄想象。否则,他不会匆忙将其出品的争议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归于“非虚构”的门类下,试图躲避舆论的讨伐。

    在回应中,“才华有限青年”宣称,故事背景与核心事件绝对真实,但出于保护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在细节上作出了模糊化处理。此说法不仅不能服众,还对真正的非虚构写作造成了一次伤害。


    仅保证背景和核心要素的真实性,这样的创作不如说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真正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挖掘和还原不会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它需要作者交付的洞察力和耐心恐怕也要令那些误以为非虚构是个时髦说法的人大失所望。

    什么是非虚构

    从字面上来看,“非虚构”(nonfiction)的意思显而易见:不是虚构(fiction)的。《牛津词典》网站就将其定义为“信息性或事实性写作,而不是虚构写作。”也就是说,它有着新闻的质地,传达真实信息是它的第一要义。

    在美国普利策奖非虚构类的官方要求中,这个奖项适用于不符合其他奖项类别(小说、戏剧、美国历史、传记、诗歌)的“非虚构”书籍。历年的获奖和提名作品包括社会调查、新闻纪实、回忆录、科普、世界史等各种内容。


    Photo/ Vitaly Belousov/VCG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至今, “非虚构”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写作类别。走进美国的书店,常会看见成排打着“非虚构”标签的书架,与同样庞大的“虚构”区域分庭抗礼。它需要新闻写作的采访梳理、多重印证,获取丰富的可信素材,另一方面又有着超越新闻写作的潜质和弹性。

    21世纪初,“非虚构”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风格明显有别于国人熟知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2010年,包括梁鸿《中国在梁庄》在内的一系列非虚构作品在《人民文学》的专门栏目中出现。此后,以《寻路中国》为首的“译文纪实”系列使更多普通读者注意到这一类别在海外的发展。近几年,国内诸多媒体平台,也逐渐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生产特稿和长报道,彰显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输出专业性和深度性的能力。

    什么是好的非虚构

    那么是否存在一套评估体系,去衡量这些非虚构作品的水准?文学性和思想性是两个重要的评估标准。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非虚构写作中,适当地借鉴文学化的手法,可以增强文字的审美趣味。在整理文本的过程中,作者往往会面对繁杂的原始素材,如何去粗存精,调整结构,组织语言,增强叙事,这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力。文章不写半句空,优质的非虚构作品需要言之有物,除了传递充实的信息量,还要体现万千世界的复杂性。


    VCG

    比如“湃客·镜相”专栏作者陈年喜的《我的朋友周大明:秦岭的金矿带给他财富,又卷走他的生命》,笔力沉稳舒缓,每一句都是一帧镜头。在他的讲述中,掘金者周大明的人生仿佛是被命运暗中标好价码的咏叹调,黄金曾让他容光焕发,人生引吭高歌,也为他铺就了缓缓下行的伏笔和等候在终点的悲剧。同时,文章也让读者窥见秦岭上的炼金行业的混乱嚣张。再比如澎湃人物出品的《生死打塔人》,把离奇的意味装进一起新闻事件,通过采访一步步往事件的上游追溯,叙事充满悬念,再用事实解答悬念。

    伪“非虚构”

    如今一些标榜“非虚构写作”的爆款文章,其实是一种“伪非虚构”——从现实中提取情节,放大其中击中人心弱点、社会痛点的元素,出产出人物形象单一,剧情痕迹明显的工业化网文。也许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把这些贴上标签的速食品兜售给读者。

    真正理想的非虚构应当是巨作、史诗式的。作家金宇澄说:“好的非虚构作品也都极深入、足够厚重、显示作者的眼界和思考。它很独立,不是一个快速的报道,需要有十年、八年的功夫。”

    冯骥才谈及非虚构的意义时,评价道“非虚构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现实,是现实的力量、不可辩驳的力量。虚构的东西我都认为你是编的,但是我现在给你的事实不容辩驳。”

    当写手们越来越擅长搅弄“真实”,为“改造”事实后掀起的水花窃喜,为抄近道掌握“爆款成功学”而自得时,非虚构写作环境恐将在污秽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非虚构”不应该成为被这些仿制品利用的收容箱。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4113

306#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16:15: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两会报道规范用语100条
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已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2.两会一词因被大家熟知,目前一般不加引号;政府工作报告不简写为政府报告。(思考:政府工作报告加不加书名号)
3.“法律委员会已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4.“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修改为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易错作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6.我国人口的最新表述:近14亿人口。
7.十三五应加引号。
8.可能会出现影视现象级作品的讨论,如《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等。注意《战狼2》应为《战狼Ⅱ》。
9.位置不同,要看清楚。
×届全国人大×次会议
全国政协×届×次会议
10.宗教极端思想勿写作极端宗教思想。
11.“权力”与“权利”。人大代表所担负的职责是依法赋予的,使用“行使人民代表的权力”,而不是“行使人民代表的权利”。另外,国家机关行使权力,不要写成“行使权利”。“权利”一般用于个体,如“享有公民应有的××权利”。
12.共商国是易错作共商国事。
13.两会报道中,“代表委员进京前”可说“代表委员到会前”。
14.省级行政单位的次序一般写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或“省区市”。
1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表述是不妥当。政治名词的提法不可添字、漏字!这个“下”字多余。
1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不能错作“与”。
1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述。不要错写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也不能简写为“全面建成小康”“建成小康”。
18.全国人大代表提的“议案”易错作“提案”,全国政协委员提的“提案”易错作“议案”。
19.狠杀“四风”应为狠刹“四风”。关于“四风”的表述有很多,但没有与“杀”字相关的。如:刹住“四风”、纠正“四风”、根治“四风”顽疾、整治“四风”不停步、驰而不息反“四风”等。
20.“审议”与“讨论”。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而全国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21.二零一九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
二零一九中的零应写作〇。当然,此句中最好改为2019。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句子中的70年应作70周年,第二个逗号应为顿号。
22.种养殖应为种植养殖。种植的“植”与养殖的“殖”不是一个zhi,不能缩写为种养殖。
23.零突破应为零的突破。如同编校中的零差错就是没有差错一样,零突破的意思是没有突破。零的突破是指从无到有。
24.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源动力宜改为原动力。源动力也可改作动力源。
25.打黑除恶应为扫黑除恶。去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变成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26. 成绩不斐应为成绩斐然。表示成绩好时,一般说成绩斐然,不能写作成绩不菲、成绩不斐、成绩不蜚。当然,写作成绩蜚然也是不对的。
27.土地流传应为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28.常驻人口应为常住人口。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翻开你家的居民户口簿就知道了。
29. 拧紧“安全阀”的表达不妥。“安全阀”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电力、石油、航天科学技术、铁道科学技术、土木工程、船舶工程等专业行业。有的“安全阀”要是拧紧了,是会出事故的!
30.“瓶颈”与“制约”不宜连用。一般说遇到瓶颈、陷入瓶颈、打破瓶颈、突破瓶颈等。
3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说误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应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政府工作报告等讲话中,常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关键词。
32.“等等”前标点符号的误用。等等前的逗号应为分号。句子用顿号时,等等不需要间隔;句子用逗号停顿时,句末的“等等”前加逗号;句子用分号停顿时,句末的“等等”前加分号。
33. 经济实用房应为经济适用房。
34. 擎画蓝图应为擘画蓝图。擎画不成词。
35.趟出与蹚出。趟出一条新路应为蹚出一条新路。
36.三权分置的引号问题。 “三权分置”宜改为“三权”分置。“三权”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简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均写作“三权”分置。
37. “三架马车”应为“三驾马车”。《现代汉语词典》从第6版开始,“驾”增加了释义,作为量词时多用于马拉的车。
38.靓丽名片宜改为亮丽名片。靓丽一般用于人,多指年轻女性。
39.成型与成形。提到某种事物或某项工作有了某种状态,宜使用“成形”。
40. 契而不舍应为锲而不舍。
41.“慵懒散”应为“庸懒散”。庸懒散、庸懒散拖、庸懒散浮拖、庸懒散慢拖、庸懒散奢等每个字代表一层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庸懒散慢”和“慵懒散漫”都可以讲通。庸懒散慢是一个字一层意思,慵懒散漫则可以理解为慵懒和散漫的词组组合。
42.海清河晏应为河清海晏。河清海晏是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也作海晏河清。写作海清河晏、河晏海清都是不正确的。
43. 阴奉阳违应为阳奉阴违。词典对阳奉阴违的解释是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根据句意,以上例句中的阴奉阳违应为阳奉阴违。
44. 收入翻一翻应为收入翻一番。翻一番即增加了一倍,即原数×2,也说翻番。翻一翻表示动作,如翻一翻身、翻一翻书、翻一翻烧饼。
45.再接再励应为再接再厉。
46. 缀学应为辍学。常常是因读错而写错。
47.和舟共济是杂糅词,是同舟共济与和衷共济的杂糅。
48.数字单位缺失。如去年产值首次突破10亿大关,数字单位缺失“元”容易产生歧义。
49.“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应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表述。如,去年,我市涌现出一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和典型。宜在“核心价值观”前加“社会主义”四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固定写法。
51.儒子牛应改为孺子牛。
52.渔水情深应为鱼水情深。
53.环保督查应为环保督察。
54. 奋辑前行应为奋楫前行。
5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成说误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应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要加引号,战略布局不写作战略部署。
56. “换档提速”应为“换挡提速”。
57.山青水秀应为山清水秀。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也说山明水秀。
58. 心无旁鹜应为心无旁骛。注意几个词:心无旁骛、趋之若鹜、不骛于虚声。
59.戮力应为勠力。“勠”曾作为异体字被废止,其含义由“戮”字承担。但2013年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又恢复使用了“勠”字。
60. 卯足干劲应为铆足干劲。党的十八大以来,“铆足干劲”一词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工作报告中应规范使用。
61.“防范于未然”应为“防患于未然”。
62.勿将惩前毖后写作惩前毙后。
63.撤县设市要注意。比如:神木县改为神木市,荔浦县改为荔浦市,邹平县改为邹平市。撰写新闻稿件时,一定要弄清楚,否则就容易出洋相。

64.县级市改为市辖区要注意。比如:武隆县改为武隆区,萧山市改为萧山区,潞城市改为潞城区。
65.国务院部门的规范称呼——有些部门不加“国家”二字
带“国家”二字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四个。而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水利部、商务部、科技部、外交部等,无论是用全称还是用简称,前面都不应加“国家”二字。
66.国务院部门的规范称呼——勿沿用旧称呼
有些媒体忽视新组建部门,仍沿用旧称呼,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如文化部、农业部、环保部已成为过去时,新的叫法为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
67.勿将交通运输部错作交通部或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的简称为交通运输部,不是交通部也不是运输部。
68.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应为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
69.《反分裂国家法》不写作《反国家分裂法》。该法全称只有6个字,不能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
70.法律中的“条”不用阿拉伯数字。
71.“3.15”消费者权益日应为“3•15”消费者权益日。
7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写作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
73.环境莫写成坏境,幸福感莫写作辛福感。
74.要实现河道长治久清,不宜写作长制久清。
75.己亥年莫写作乙亥年、已亥年。
76.走下飞机舷梯中的“舷梯”不写作旋梯、悬梯。
77.金融方面,一只股票一般不写作一支股票。
78.科技方面,如量子通信卫星不写作量子通讯卫星。
79.国民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为GNP,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为GDP,别弄混。
80.勿将“一带一路”写作“一路一带”,也不要把“一带一路”倡议写作“一带一路”战略。
81.“敲黑板,划重点”中的“划重点”不宜写“画重点”。
82.正确使用“幅员”,幅员用于国家。
83.这个报告很有份量。份量应为分量。
84.划等号应为画等号。
85.秸秆不写作秸杆。
86.栋梁之才宜写作栋梁之材。
87.别把广西壮族自治区错为广西省。
88.“蛟龙”号、“雪龙2”号、“复兴号”。
89.细颗粒物日平均浓度66ug/m3。66ug/m3应为66μg/m3。
90.僳僳族应为傈僳族。
91.沙糖橘、沙糖桔、砂糖桔3种写法宜写作砂糖橘。
92.水利发电站应为水力发电站。
93.付诸于行应为付之于行或付诸行动。
94.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要错作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95.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写作自由贸易实验区。
96.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般不写作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97.铸就……精神,同心共筑中国梦。
98.少数民族勿错作少数名族。
99.画红线还是划红线?请思考。
100.一杆称、一秆秤、一秆称应写作一杆秤。




编辑:陈茗

307#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10:33: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如何改造新闻呈现方式、应对数字化挑战、满足受众需求,是全球各大新闻出版社需要不断思忖的问题。身处瞬息万变的传媒世界,新闻研发团队不仅要有应对当下的策略,还要有预判未来的眼光。那么,他们的想法来源何处?他们如何交流方法并予以实践?未来新闻和技术又将趋于何种方向发展?
本期全媒派(ID: quanmeipai)编译GEN文章,专访BBC研发团队主管Tristan Ferne及纽约时报研发团队负责人Kourtney Bitterly,带你了解新闻研发者的工作日常,方法经验,以及对未来新闻发展的独家看法。
在一些新闻编辑室的眼中,各大出版社的研发团队是近乎神一般的存在。他们在满足受众需求、融合新闻与技术方面的贡献不言而喻。如今各编辑室司空见惯的理论方法,多是研发团队想法的结晶。一些研发团队已建立数年,而另一些则正在初步开展有趣的项目。无论是着眼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亦或是智能语音工具,各研发团队的目标实则大同小异——帮助新闻编辑室规划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找寻新闻与科技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动传媒业的步伐继续向前迈进。
工作日常
对于BBC研发团队主管Ferne来说,每个寻常工作日,是从与某个项目组在公司附近的咖啡店碰面开始的。他们会谈谈各自的项目,彼此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或是正面临的问题,而后回到办公室参加团队会议。
每周,不同的项目组轮流主持会议,向大家展示项目的最新进展,做讲演报告。除此之外,团队常邀请客讲嘉宾,演讲主题涵盖无人车、自然语言处理、字体设计等等。接着就是项目组团队会议,通常某个成员会针对一个问题向其他组员征询意见。
下午的安排则较为多样,有时是与项目有关的小会——制定短期计划,赶进度,或是进行用户测试。有时,Ferne会前往伦敦市中心的BBC大厦,与合作方或持股人开会交谈。

“有时日子会清静些,我就忙着做研究、处理邮件。但有时一整天都会被手头的项目填满。这通常取决于项目内容及进展。”


纽约时报研发团队主管Bittery的日常工作也大抵如此。他的工作内容亦取决于手头项目内容,可能是做行业研究、创建工具原型,也可能是在新闻编辑室里和各种各样的人会面交谈,分享研究成果,探讨接下来的项目。

“我常常外出走动,做用户调研也好,与初创公司或潜在技术合作商交谈也罢,我要让自己保持振奋,不断学习。”

团队组成与协作
BBC研发团队创建于1930年,由大约200名研发工程师、设计师、开发人员、生产人员组成。该团队致力于为BBC及其相关服务助力研发与创新,除新闻产业外,还涉猎电视、广播和互联网中与体育、儿童、戏剧等相关的领域。两处实验室分别位于英国伦敦及曼彻斯特的索尔福德。

Ferne所在的团队为“互联网研究与未来服务(Internet Research and Future Services)”团队。广义上,该团队主要为媒体及互联网创造新品,如语音辅助式交互戏剧、语音转文字技术或与机器学习有关的电视节目。目前,团队成员有8名开发人员,6名研究工程师,4UX设计师,5名制作人员和一个小型管理团队。

BBC研发团队正在打造未来数字化叙事结构原型

Ferne团队所负责的项目多源于其他业务碰到的难题,团队本身的发展战略,或源于某个团队、个人。项目长度从6个月到3年不等,分为一系列连续阶段——从最初的摸索,到原型设计,到开发,再到项目的成熟、包装、整理。

灵感来源
BBC研发团队的灵感从何而来?”
“这是个大问题!我们从很多地方汲取灵感。”Ferne如此回答。
经过一番讨论后,Ferne与团队成员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练习,如BBC研发团队常使用的Crazy 8s核心设计法
在实地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法会逐渐浮现
跟踪高校研究进展
随时随地关注传媒界及其他领域正在发生的事
用户研究与分析
观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探寻技术及其使用的边界,以求创新
尝试将不同的想法和观念组合,看看是否能带来新的灵感
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与不同人交谈,重复以上内容
广泛阅读

艺术

理想情况下,BBC研发团队会将目光瞄准于那些能够通过技术同时满足用户需求、市场需求及创新需求的项目。“我的同事Libby,会通过一套卡片收集我们在团队合作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然后给出评价,这有助于启发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
Bitterly认为,纽约时报研发团队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直接与服务对象交谈。“我们需要了解受众的行为和需求,以便最好地利用新技术吸引他们,加深与他们之间的联系。”同时,初创公司及各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会对新闻团队的工作方式和新闻呈现方式造成影响。因而,与他们保持密切的交流、往来,同样至关重要。

“时刻关注办公室窗外的世界,才能获得创新和思考的源泉。”

用户行为分析
分析用户行为,对于BBC、纽约时报两大出版巨头的研发团队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Ferne坦言,定性研究方法是BBC研发团队常用的方法。研究人员常选择在咖啡厅(非正式)或实验室(正式)对用户进行采访和模型测试,有时为了更加精细,也会通过网络对在线用户进行研究和试验。“我们的团队正在尝试更加着眼于用户而非技术,但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平衡。”

纽约时报亦十分重视用户行为。Bitterly称,他们的团队既需要与用户保持直接对话,从而理解其行为选择,也需要密切关注其他领域最新动态,因为这可能使得用户的行为和需求发生有趣的转变。


当下与未来
Ferne告诉我们,多年以来,他始终对于模块化新闻和结构性叙事兴趣浓厚。这不仅是BBC新闻研究团队和实验室当下的核心内容,也将是未来的发展策略之一。“如果你围绕故事本身构建合适的叙事结构和数据,最终便可以打造模块化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跨文章重复使用,或经过包装后套用于不同的故事结构中。”这将为新闻记者节约大把精力,使他们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专注于故事的发现、调查、撰写和阐述。

谈及未来五至十年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Bitterly坦言,研发团队的目标是帮助纽约时报理解未来新技术将如何影响人类消费媒体和创造媒体的方式,并为此做足准备。未来五到十年中,新闻业或会出现万象更新的局面。“我们不仅要确保我们对新技术的探索适用于纽约时报的发展,还要为不远的将来创造机会。”

文章来源:全媒派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cbBqJwrZ4zMVR4z9KFi_A


编辑:陈茗

308#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20:53: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文科思维与技术思维的碰撞:新闻传播经验应用在机器写作技术开发中的个案研究
韩晓乔: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洪忠: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何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石韦颖: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对北师大团队参与微软小冰项目组开发“小冰白盒写作辅助工具”的过程进行个案研究,从北师大团队角度探究资讯聚合类新闻文本自动化生成原理及模板生产模式,新闻传播专业经验如何帮助机器新闻写作文本更接近人类写作,以及文科思维与技术思维的差异与互补。研究也发现机器新闻写作具有诸多局限性,尚不能独立完成有逻辑有观点的自动化文本生成,但凭借其擅长处理海量数据的优势,将很快成为传媒业进行高效内容生产的辅助写作工具。理解技术逻辑使文科从业者能够更好地运用技术。
机器写作;模板;小冰;观点
一、研究问题与方法
机器人新闻写作(RobotJournalism)是机器人基于人工算法自主分析数据并生成文章的方法(Kim & Kim2017)。机器人新闻写作(本文也简称为“机器写作”)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更确切的名称应当是“自动化新闻”(Automatic Journalism),指的是运用算法,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转化成叙事体新闻文本的方式(Carlson2015),即在很少人工输入的情况下,自动生成新闻文本格式的过程(Zheng et al.2018)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关于机器新闻写作的尝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洛杉矶时报》2011年推出报道地震情况的机器人Quakebot2014年美联社开始使用Wordsmith生产财经新闻,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动新闻协作工具“快笔小新”进行财经和体育新闻报道,以及《今日头条》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推出机器写作工具xiaomingbot,等等。机器新闻写作已经成为当前新闻传媒业的一个新热点,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最近几年相关论文数量明显逐年增长,cnki数据显示,主题为“机器写作”的论文检索数量在2013年为1篇,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为4篇、5篇、11篇,到2017年更是达到了27篇。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正在改变包括新闻生产在内的诸多之前依赖人力、脑力密集的产业和行业的生态和业态(金兼斌,2014)。以机器写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颠覆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流程、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并改变原有的把关人规则(张洪忠等,2018)
要把握机器写作对新闻传媒业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机器写作的生成原理。目前,学者们对此有一些探讨。如有文章将机器写作的原理概括为五步:读入大量数据,测量数据“新闻性”,寻找报道角度(框架),寻找支持框架的数据,润色文字(邓建国,2016)。还有文章将机器写作概括为“人工模板”+“自动化数据填充”的模式(彭兰,2016)。也有研究对10名有独立使用自动化新闻文本生成工具经验的记者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分析记者对该技术的使用经验与想法,揭示了机器写作存在的诸多局限性(Thurman & Kunert2017)
尽管这些文章对机器写作的基本步骤做了描述,但没有触及机器写作真正生成的技术逻辑,因此还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机器写作的规律。例如,今天各大新闻客户端充斥着大量同质化没有营养没有内容的水文,这一现象的成因就需要从技术逻辑角度来进行解释。目前通行的机器写作的内容,多数都是简单呈现时效性的短新闻,或者只是将人物或事件的描述性事实报道进行堆积,很少能够形成有观点有态度的生成型文章。“态度”和“观点”是新闻报道的灵魂所在,但目前来看,纯粹基于大数据聚类和数据填充的模板式新闻写作在这点上是无能为力的。
进一步看,当前新闻从业者作为“技术门外汉”对新技术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只有让接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更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逻辑和写作方式,让他们的角色从使用者转换为开发者,才能真正让机器写作成为新闻生产的一个有用工具。也就是说,只有将人工智能的技术思维和新闻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内容生产。
由此,本文对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参与微软小冰项目组开发“小冰白盒写作辅助工具”的过程进行个案研究,从北师大团队角度探究以下问题:资讯聚合类新闻文本自动化生成原理及模板生产模式为何;新闻传播专业经验如何使得机器新闻写作文本更接近人类写作文本;文科思维与技术思维的差异体现在什么方面以及如何进行磨合。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探讨问题,以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团队参与微软小冰“小冰白盒写作辅助工具”开发过程的个人经验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前期的11次讨论会的会议记录文本及项目合作期间产生的其他书面资料辅助分析。个案研究是一种全方面收集研究对象资料的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整体、深入地剖析一个样本(魏峰,2016),通过个案研究可以扩充对经验事实的认知,提出新的理论见解(王富伟,2012)。此前几乎没有关于新闻传播专业人士参与到机器新闻写作工具设计开发层面的记录与研究,希望本研究对后续相关研究能有一些实践层面的参考价值。
微软小冰虚拟形象
二、参与开发过程
2017916日,北京师范大学、微软和封面新闻联合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在20171116日封面新闻举办的“智创未来2017C+移动媒体大会”上,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小冰团队的总经理曹文韬和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商定,张洪忠教授团队参与到微软小冰机器写作的开发工作之中,作为“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的一项实际工作。
201712月初,微软小冰团队与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团队(后面简称“北师大团队”)正式展开合作,在微软小冰团队前期工作基础之上共同合作探索出一套可行的资讯聚合类新闻机器写作模板生产模式。北师大团队人员有:张洪忠教授,讲师刘茜博士,博士生何苑,硕士生韩晓乔、刘力铭、石韦颖、丁磊、王小月。项目合作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双方团队每周开展12次讨论会,交流工作进度、探讨修正方案和布置工作,先从聚合类娱乐新闻的机器写作开始。后期北师大团队的博士生、硕士生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微软公司,与微软开发团队一起将验证可行的聚合类娱乐新闻模板生产模式推广到科技、体育等更广泛的写作领域。
整个项目的工作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由北师大团队和微软小冰团队分工合作完成:(1)行业内容结构梳理:以娱乐新闻为例,建立文章类目表,设计机器写作逻辑框架。这一部分主要由北师大团队完成。(2)对应行业结构,将不同观点态度的文章写作手法归纳总结,并形成相应的机器可以理解的模板进行学习训练。(3)数据补充与模型训练:工程师给予对应模板模型收集人类写作文本作为机器学习对象,并进行算法模型训练。由微软技术人员负责。(4)效果评估:在讨论会上共同阅读分析测试文本,检验模板和算法的可行性,以改进方法。由北师大方面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发布机器生成完整新闻文本,观察受众反应。(5)向科技、体育等领域扩展:在项目后期,北师大团队部分成员进入微软公司与小冰团队一起将验证可行的模板生产模式推广到科技、体育等更广泛的写作领域。(6)模板编辑工具开发:模板编辑工具的开发与模板架设同时进行。微软团队负责产品设计与开发,北师大团队从用户角度提供需求。
之前的机器写作工具主要生成财经、体育类别下的快讯类新闻,以填充描述性数据为主。就是“人”先设计好写作内容的格式,机器只需要搜索并匹配相关内容到格式中,就可以像做“填空题”一样完成报道的简单写作(何苑、张洪忠,2018)。虽然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支持下,机器写作已经可以实现同一主题下多事实信息的聚合,但也只是对信息的简单聚合,无法在将碎片式信息串为整体的同时兼顾文章中心思想的呈现,因此生成的文章不符合人类阅读习惯。
微软小冰团队和北师大团队为了使“机器写作”向“人类写作”更靠近,需要将不同观点写作手法的规律总结为机器可以理解的形式,然后指导机器去寻找对应观点态度的数据来成文。同时,机器生成文本需要使用人工编写的语句衔接,并采用更符合人类写作逻辑的结构组合。因此,要开发出一套更接近人类写作的文本生成工具,除了技术开发外,还需要了解传播规律和新闻写作技巧的专业人士参与写作模板的设计。
2018726日,微软召开第六代微软小冰发布会,发布会上推出“小冰白盒写作辅助工具”。该工具由微软小冰团队与北师大团队合作开发,旨在帮助媒体从业人员快速收集、聚合报道所需要的事实信息并形成新闻初稿。根据用户的需求,该工具具备对同一事件选取不同观点态度进行报道的功能。
三、机器新闻写作模板的生产模式
机器写作的模板由报道主体、人工衔接语、标签、段落选取规则组成。模板限定了文章的写作框架、事实信息的排列顺序以及情感倾向。模板的设计和衔接语的编写都会影响机器生成文章的逻辑和流畅性。
要想实现批量、自动化生成更接近人类写作风格的文本,就需要找到人类写作逻辑与机器写作逻辑的契合点,开发出一套通用的模板生产方法论。北师大团队和微软小冰团队以娱乐新闻为切入点,探索出了一套以情感态度为关键的资讯聚合类新闻机器写作模板生产模式。
() 模板主题选择:记者思维
从简单的罗列事实到形成完整的文章,需要有一个主题支撑。主题不同、模板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模板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主题,在这里也就是自动生成文本的类型。
在进行具体模板框架设计之前,首先要确定模板主题的分类方式。建立新闻的三级类目,如将“娱乐”作为一级类目,对娱乐新闻的主题进一步细分作为二、三级类目。分类既是每个模板生成文章的主题,也是记者使用机器写作工具时选择的生成文本类型,设计的好坏将决定媒体工作者能否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生成的报道。
北师大团队在收集并阅读了近五年娱乐大事件的相关报道后,发现娱乐新闻和娱乐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往往以最新发生的事件为引,再追溯事件涉及人物的相关历史新闻,最终形成一篇内容丰富的聚合类娱乐资讯。结合新闻写作的专业知识,团队经讨论决定从新闻报道事件类型的角度对模板进行分类,也就是在娱乐下首先建立包括绯闻、违法、综艺、奖项、时尚活动等在内的多个二级类目,再在每个二级类目下建立三级类目。比如“绯闻”下的三级类目是“未婚绯闻情侣”“出轨”等。每个三级类目既代表一个文章主题,同时也是新闻模板引语部分陈述的事实信息。这样设计文章分类,为的是令记者在遇到突发新闻使用工具生成文章时能迅速根据事件类型找到所需模板生成文章。
记者思维强调以事实的时间性和重要性排列事实信息,改变时间线的叙事结构,这一点也被应用到后面的模板框架设计当中——先报道新近事实,再根据重要性盘点相关历史事实信息。
() 人格化关键:情感态度
“机器没有情感态度,人类才有,可以通过不同事实组合呈现出差异化的态度。”在第四次的讨论会上,为了使机器生成文本从罗列事实到呈现观点态度,北师大团队提出在三级类目的基础上将同一主题的模板根据情感态度再次进行分类。在定下模板主题分类方式后,选取二级类目“绯闻”来设计模板。经过讨论,决定以“未婚绯闻情侣”为例,分“批判/祝福”两种态度来进行模板写作。由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编写衔接语、制定段落标签(段落主要内容)并设计文章结构。此次写作的两个模板主要区别体现在衔接语的表达上,段落标签选择和顺序上几乎没有差别。
() 模板写作测试:调整技术与模板
微软团队工具的开发伴随着不断的测试和结果评估,以改进算法和模板设计,直到达到最佳效果。
在第一次情感态度驱动的写作模板完成后,微软团队将“刘雯/崔始源”“吴昕/潘玮柏”这两对绯闻情侣的名字输入到模板中进行测试,生成了四篇机器写作文本。第五次讨论会上,北师大团队和微软团队对结果共同进行了评估。从技术方面来看,抓取的文段与目标信息不够切合,由于涵盖的事实信息都是中性的,都是主体过去的互动,即使衔接语的态度分明,说服力仍然不够强,甚至出现了机器生成文段的事实信息与衔接语观点相违背的情况。
讨论会上决定将同一个三级类目下不同态度的模板架构加以区别,以突出表达情感态度;对事实信息进行正面/负面分类,通过报道对象的正负面新闻事件选择性呈现,形成文章态度的褒贬。比如,“绯闻情侣”的模板会涉及对报道两个当事人的褒贬,排列组合形成男正女负(祝福/批判)、两正(祝福)、两负(批判)、女正男负(祝福/批判)共六种模板。此外,微软团队在技术上优化算法,使生成文本更准确,并尝试让机器对文本的态度正负做出判断选择。
根据讨论结果修改模板后,使用“赵丽颖/吴亦凡”作为测试对象,并将生成的报道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发布。此次机器自动生成的文本语言流畅、逻辑自洽,证明情感态度模板的可行性。
特别有进展的一点是,数据的收集和聚类的训练模型不再仅仅是基于事件和内容的相关性,而且加入了观点和态度这两个全新的标签,进行数据模型的深度学习。在给予这些新的数据和模板成文进行标定训练后,再去判断文章的优劣。
对于数据的聚类成文后,还要进行对应内容的二次改写。这样能使得内容更加符合整体文章的效果,并能进一步优化用词进而使得整体文章的结构更加自然,更像是一个“有态度”的新闻工作者创作出的完整文章,而不是对内容数据的简单拼凑。
() “树”的搭建:写作的模式化量产
在确定了模板设计的基本思路后,需要考虑同一主题模板的量产问题,即如何在报道同一主题事件时自动化生成大量不重复的文本。“树”指的是一种文章框架图,一个三级类目可以形成一张框架图,包含的不同情感态度的模板架构可以全部在一张框架图中显现,框架图由标签排列构成。框架确定后只要添加不同的衔接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模板。在第八次讨论会上,微软团队提出使用标签建构“树”这种模板框架图,先搭建文章框架,后期再聘请专门的人员大量生产衔接语。为了验证“树”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两个团队决定进一步开发“出轨”主题模板和“综艺”主题模板。
() 方法论推广
在“综艺”和“出轨”主题模板验证了流程的可行性之后,北师大团队里的学生成员进入微软公司,将方法论推广到科技和体育领域。具体模板生产流程如下:
(1)分类。对某一领域的新闻进行主题分类,分类依据是新闻事件的类型。
(2)搭建“树”。为需要搭建模板的主题设计模板框架图,一个模板框架图包含同一主题下所有情感态度。
(3)标签总结与技术优化。框架图搭建完毕后,根据框架列举文本生成所需的内容标签,为标签制定规则,协助技术部门标注标签对应内容,技术部门对机器生成标签内容进行技术优化。
(4)模板写作与测试。衔接语编写,形成完整模板,使用模板写作工具测试模板的通用性。
(5)在验证了娱乐行业后,迅速地对体育、科技类进行试验,验证了方法在新闻聚合类文章上的普适性和可扩展性,而且这一阶段对于态度模板的扩建是通过专门的工具平台来完成的,这也极大地降低了对参与人员的技术要求和限制,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变得更加高效。
四、文科思维与技术思维的碰撞
写作是偏文科思维的任务,而机器写作的工作原理是理科逻辑,这就要求学科交叉共同合作,来达成目的。北师大团队均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背景的师生,而微软团队则多为理科背景的技术开发人员,两种不同学科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团队在合作中逐渐显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但双方通过深入沟通促进相互理解,擦出了新的火花。
() 时间线与新闻价值
微软小冰最初生成的文本基于时间线叙事,预设模板是将事件按照发生顺序罗列,在北师大团队看来,这样的文本固然叙事清晰,但机器组合的痕迹依然明显。通常,新闻写作常用的“倒金字塔结构”会将更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要完成一篇合格的公众号文章也需要有故事的起承转合,戏剧性的文章有起伏才有人看。模板的事件分类和情感态度主导也是基于这种文科思维来设计的。
对技术部门来说,无论是时间线,还是反转式的故事,只要有清晰的规则就能实现。重要的是规则。
() 规则化与概念先行
人类写作的思维是将若干个概念串联在一起,有了一个概念。概念的含义自然就在脑海中被解读并检索出对应的具体信息,实现概念的具象化。但是如果仅仅给出一个概念,对机器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在会议上,北师大团队的成员经常被技术人员追问某个标签的具体含义,因为只有技术人员将明确的外延和内涵写成规则,机器才能理解。最初北师大团队给出的模板中有“互动”“产生社会不良效应”等含义广泛的概念作为标签。人与人尚难以给出同一概念界定,机器更难理解。为了解决概念模糊机器无法理解的问题,团队采取了多种优化措施。比如“互动”这个词,作为标签,边界宽泛,需要更具体的解释。机器不能理解抽象定义,所以要对标签进行意义拆分,拆成更具体的子标签。北师大团队首先将“互动”拆成了“节目互动”“剧组互动”等子标签,并且通过举例让技术人员知道每个子标签代表的具体内容,再根据例子写成规则训练机器。
技术逻辑是一种规则嵌套,机器无法独立完成概念的具象化理解,文科思维需要再向前走一步,帮助机器完成概念的具体化,技术思维则将明确的文字规则编成程序,二者共同构成人类思维与算法之间的桥梁。
() 自动化生产与个性化创作
技术思维讲求一个算法解决一类问题,一个模具批量生产大量产品。人类写作与机器生产不同,常常被认为是个性化的。模板衔接语是机器生成文章当中人工写作的部分,一套模板衔接语理论上要能够被用于同一主题(如“单身绯闻情侣”)下同一态度的所有情境,不论“小鲜肉”还是“大叔”作为绯闻对象要都能够带入同一模板。在北师大团队和微软小冰团队的讨论会上,争议最多的要数衔接语的通用性问题。微软方面提出一些词语无法套用所有艺人身上,造成文章逻辑混乱;北师大团队中负责写衔接语的成员则认为完全删掉有指代性的词会削弱文章的生动性,文章语言会显得生硬。
自动化生产必然会牺牲个性化,但个性化正是人类写作的精髓。在这一问题上,最终双方也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法。写衔接语的成员在用词上更加小心以避免使用指代对象有限的词语,但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也被允许写入模板中。由此可见,通用性和个性化之间的权衡仍是需要人类完成,而机器替代不了的。
五、结论与思考
一是要正确理解机器写作。那些认为机器写作可以完全替代人,或者认为机器写作有价值观的说法其实都是不准确的。现阶段机器新闻写作的原理是基于大数据驱动,通过数据检索、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将所需信息填入人工设计的模板中,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有逻辑、有态度观点的自动化文本生成。机器擅长处理海量数据,能够弥补人的大脑在信息储备、数据处理上的弱势,更快速、精准地找到完成新闻文本需要的信息,从而减轻人类的工作量。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机器不能理解复杂的逻辑关系,甚至无法区别主被动关系,因此仅依靠机器生成文本无法构成一篇逻辑严密的新闻报道。此外,机器还不能进行采访,只能引用网络上已有的信息。也就是说,机器写作无法采集到线下事实,只能按照“人”设定的模块来写作,只是一个基于算法的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来源的写作工具(何苑、张洪忠,2018)
二是机器写作会很快成为传媒业内容生产的一个高效的辅助写作工具。机器写作在新闻领域更适合被当作一款写作辅助工具,来帮助人类处理海量复杂的信息,将人从反复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人的工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媒体从业者在自动化文本生成工具的开发中担任着设计师的角色。专业的新闻编辑可以为机器新闻写作工具制定写作框架,根据不同新闻资讯的题材设计出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的写作规则。机器写作还不可避免地需要人工写作的内容来进行完善——所有的模板衔接语均由人类完成。
三是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传媒业的背景下,文科思维与技术思维的碰撞与合作将成为常态,学科如何交叉合作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在“小冰白盒写作辅助工具”开发的案例中,北师大团队经历了从完全的文科思维到理解技术逻辑并可以灵活运用的转变。理解技术逻辑使文科从业者能够更好地运用它。在机器写作项目中,写作功能需要文科思维,但功能由技术实现,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在开发过程中担当了技术与功能实现之间的桥梁。越接近需求,越要使用文科思维;越接近底层技术实现,越靠近技术思维。比如,文科思维判断生成文本需要有情感态度,理解机器的技术逻辑是聚合包含事实信息的文本后,决定通过事实的选择和顺序来使文章具有价值判断,这就实现了文科思维和技术思维的转换。文科从业者没必要完全掌握代码编写的技能,只需要掌握技术逻辑和原理,将纯文科思维用技术思维进行解构分析,就能促成两者的合作。
四是目前新闻传播学术界有一个流行观点,即夸大机器写作的功能,担心机器写作会取代人的思想而变得不可掌控,甚至走偏。其实,了解机器写作的原理后,就知道机器写作只是一个写作的高效辅助工具而已,本身并不能形成观点,其生成的文章背后体现的是人的观点。
编辑:陈茗

30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16:17:08 | 只看该作者

“大仙”、信徒和被鞭打致死的女人

【案例】



胡瑞娟被丈夫陈春龙打死了。
长达四个小时,陈春龙抡起三角带制成的皮鞭,朝她的后背,狠狠抽打了160多下。
“浑身血印,整个后背被打得发黑。”胡瑞娟死亡当天,亲戚们在太平间看到了尸体。尸检结果显示,其系钝性外力多次打击,致大面积皮下出血和剧烈疼痛,引起创伤性休克死亡。
警方审讯时,陈春龙说出了鞭打妻子的原因。
他说,2010年妻子开始“患病”,晚上睡不着觉,他怀疑妻子得了“虚病”,于20171118日找到村里的“大仙”赵清江。虚病,在迷信者眼里,是因妖魔附体给人带来病痛。
“大仙”赵清江告诉陈春龙,他的妻子被蛇妖附身,有五百年的道行,“下狠心使劲抽打,才能治病。”他还说,“打的不是胡瑞娟,是她身上跟着的长虫,等病好了,什么伤疤也留不下。”
反科学的“大仙”,信徒陈春龙的疯狂,在“治疗”的第十天,最终酿成胡瑞娟之死的悲剧。2019227日,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陈春龙觉得妻子胡瑞娟患上了“虚病”——晚上睡不着觉。

他说,从2010年起,妻子开始失眠。“那时候病情轻,去医院看,也看不出什么病来,医院给开的药也没吃过。”陈春龙供述称,2014年,妻子曾跟他说,“找大夫看的是抑郁症。”

在农村迷信者看来,抑郁、夜惊、精神不好,都属于“虚病”,病因是散仙、阴魂附体,俗称“鬼上身”。

陈春龙相信“虚病”之说,他说,他曾带妻子看过“大仙”,看完后妻子就能睡着。

20171118日,他带着胡瑞娟回到老家——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

盐山县小南马村有个“大仙”叫赵清江,自称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常常帮人看“虚病”。陈春龙坐三轮车时听说,以前有个小孩患“虚病”,快要死了,到赵清江家给治好了。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便带着妻子去找赵清江。

到了赵清江家里后,他坐在椅子上看了看胡瑞娟,“你看,脸色都变了,都起疙瘩了。”他说,胡瑞娟的“虚病”很严重,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治好的。赵清江还告诉陈春龙说,陈春龙和他的弟弟、儿子都有“外灾”,陈家里要出大事。

“她(胡瑞娟)身上跟着一条长虫,想折磨死她,还折磨她的儿女。我看到病人,从她的五官上,就能看出是什么东西跟着她。”赵清江在公安机关供述称,他通过摸脖子,能判断来者是否有“虚病”,得此病的人耳朵下面有疙瘩,“我摸的这名女子(胡瑞娟)有,所以给她治。”

从那天起,胡瑞娟开始在赵清江家接受“治疗” 。每天早上八点,陈春龙会带着妻子去赵清江家“治病”,中午十一点多回去。“第一天给了他800元,第二天,他(赵清江)说我儿子不是特别厉害,不收费了,给了他600元。”陈春龙称,10天的“治疗”,他一共给赵清江10600元。

赵清江自称,他的治疗方法就是“瞅瞅摸摸”,“瞅就是瞅人,摸就是摸脖子,有邪病的人,耳朵下面脖子中间有个疙瘩,一捏就很疼,给他们治疗都是用这种方式。”

赵清江在接受公安机关讯问时表示,胡瑞娟刚来“看病”的时候,说话正常,就是没有精神,自称睡不着觉。10天后的20171127日,再来的时候,胡瑞娟“疯了”,“瞅人时要么斜着眼,要么直眼。”

陈春龙供述,20171126日凌晨三点,胡瑞娟病情加重,一晚上没睡觉。当天上午,找赵清江看了一个小时,看完之后就开始神志不清。

事发之后,胡瑞娟8岁的女儿,跟胡家亲戚聊天时表示,20171126日,在盐山县城的宾馆内,她看到爸爸用三角带打妈妈。“只要我说我肚子有点疼,爸爸就抽妈妈。”她还提到,27日凌晨,一家人开车送妈妈去赵清江家时,车门怎么也关不上。“他们都说是妈妈搞的鬼。”


鞭打致死

沧州市盐山县一家宾馆的监控,记录下胡瑞娟最后一天的一个片段。

20171127日凌晨06分,陈春龙揪着胡瑞娟的头发,从5楼的房间走出来。两人慢慢靠近走廊的监控。

画面中,胡瑞娟的头向右侧倾斜,面无表情,走路左右摇晃。她双臂下垂,胸前被绑上绳子。陈春龙的弟弟陈金来,紧跟着走在后面,手里握着皮鞭。50秒钟后,三人走出宾馆。

新京报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陈春龙称,当时,妻子“病情加重,发出的声音,不是她平时的声音,特别凶”。陈金来则称,嫂子“乱折腾,到处乱撞,嘴里还说些胡话”。凌晨1点,陈家人带着胡瑞娟,来到赵清江家。

赵清江在接受审讯时,讲述了当时的情况。“我正在家睡觉,听到外面有人敲门,开门后看见了前几天一直在我家看虚病的女子(胡瑞娟)。她被他丈夫和小叔子驾着胳膊,她的公公和两个孩子也来了。”

赵清江称,胡瑞娟一直说,“我走啊,我上泰山修行。”陈春龙兄弟二人则对他说,“坏了伯伯,疯了。”

“走不,不走剁死你,打死你。”赵清江对着胡瑞娟,不断重复着看阴阳病的术语。

随后,胡瑞娟被放到赵家西屋的椅子上。陈春龙称,赵清江拿起斧子,狠狠拍打胡瑞娟的腿和后背,嘴里还不断问着,“你走不走?”凌晨一点到四点半,赵清江持续用斧子拍打胡瑞娟的腿和后背,每隔四五分钟拍打一次,每次拍打七八下。“赵清江每次拍打很用力,能听到声响。”

陈春龙称,其按照赵清江的要求,用40公分长的木棍和50公分长的三角带,制成皮鞭。赵清江告诉陈家人说,胡瑞娟犯病时,就抽她。

当天早上八点至中午十二点,陈春龙抡起皮鞭,抽打了妻子七八次,每次抽打20多下。他的弟弟陈金来,则抱住胡瑞娟,防止其挣扎。

“我每天去的时候,赵清江都说让我下狠心,使劲抽打胡瑞娟,往死里打,这样才能治病。赵清江还告诉我,打的不是胡瑞娟,是她身上的长虫,他还说等胡瑞娟好了,什么伤疤也留不下。不用化妆品,皮肤也会好起来。”陈春龙说。

在赵清江家东屋看病的多名村民表示,当天,他们听到有女的“嗷嗷”叫,还听到皮带抽打的脆响。

当天下午四点,胡瑞娟死亡。

4个小时后,亲戚们在盐山县医院的太平间看到了胡瑞娟的尸体,她的背部、小腿布满了鞭印,整个后背被打成黑紫色。尸检结果显示,其系钝性外力多次打击,致大面积皮下出血和剧烈疼痛,引起创伤性休克死亡。

在宾馆的房间里,胡瑞娟的亲属还发现了绳子和铁钉。


20171127日凌晨,在盐山县一家宾馆,胡瑞娟身上绑着身子,被陈春来带离。    视频截图

迷信家庭

在陈春龙的老家——海兴县洼冯村,新京报记者提及此事,村民冯裕贞(化名)连连叹息。

她说,陈春龙和胡瑞娟夫妻关系和睦,婆婆和媳妇的关系也很好,“她经常给公婆买衣服,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冯裕贞告诉新京报记者,陈春龙今年31岁,小学文化,早些年,曾在天津打工,“家庭条件原来很差。”2009年,经媒人介绍,他和盐山县的胡瑞娟结婚,两家相距约10公里左右。

胡瑞娟的弟弟胡连军,在北京做门窗生意。陈春龙和胡瑞娟结婚后,便去北京“投奔”弟弟。2013年,在弟弟的带动下,两人自立门户,生意越干越红火。

“他们廊坊、黄骅各买了一套房,还在村里买了地皮,盖起新房。”冯裕贞说,自从胡瑞娟嫁过来,陈家的条件越来越好,“我们村里人都知道,陈家是媳妇带起来的,他们一家人对媳妇很尊敬,想不通,为什么会打死她?”

事发一年多,提及此事,胡连军还是觉得“匪夷所思”,“感觉盐山县好像没有解放一样。”

他还记得最后一次见到姐姐的场景。20171117日,胡瑞娟的婆婆刚做完子宫肌瘤手术,在盐山县老家休养。天快黑时,胡瑞娟和陈春龙带着两个孩子,从廊坊的家里出发,赶回盐山老家探望婆婆。

“走的时候状态很好。”胡连军说,回老家的当天下午,姐姐在北京跟客户谈业务,“如果状态不好的话,她怎么谈呢?”他坚称姐姐从没有任何病症,“她和很多明星有业务往来,如果疯疯癫癫,那些人怎么可能跟她谈呢?”

胡瑞娟的两个孩子在廊坊上学,她原本说1120日(周一)前会赶回来,但却迟迟没能回来。胡连军回忆,母亲几乎隔一天给姐姐打一次电话。刚开始姐姐很正常,她说孩子消化不良,要在这里治病,过几天再回去。但第6天之后,胡瑞娟变的有些反常。母亲打电话时,常常无人接听,要等到几个小时后,她才回过来。接通电话后没说几句,她就挂断了。事后,胡连军猜测,姐姐没接电话的时间段里,可能是被打得昏迷了。

20171127日下午四点多,姐姐返回老家的第十天,胡连军接到姐夫陈春龙的的电话。陈春龙说了一句,“你姐没了。”正在小区快递柜前取件的胡连军怔住了,“没了?去哪了?你们去找找呀。”陈春龙哭着说,“你姐姐死了。”听完后,胡连军一屁股坐到石墩上。

有村民表示,胡瑞娟之死,是迷信的家庭和荒诞的”大仙”共同作用的结果。

胡连军告诉新京报记者,陈春龙一家确实很迷信。“陈春龙的妈妈,头疼发烧感冒什么的,不看医生也得先看看仙。”

胡连军记得,姐姐的孩子小时候,常常半夜起来哭。陈家有个亲戚在黄骅市给人“看病”,小孩一哭,陈家人就给亲戚打电话,再根据亲戚的指点,在窗台或者屋子里放一些驱魔的物件。陈春龙的弟弟陈金来也迷信,”他身上常备朱砂,用来驱邪。”

被害人的代理人律师张铁雁表示,事发一年多后,在法庭上,他问陈春龙是否还相信“大仙”。陈支支吾吾没有作答。

文盲“大仙”

赵清江是什么时候“成仙”的,小南马村里没有人知道,村民只是听到传说——有一天,赵清江在自己家里看到狐仙,就突然间“得道”了。

赵清江在公安机关供述,他在20153月份,突然能“看病”了,“我能从哭闹着来看病的人身上,看到鬼神。”

小南马村村民王毅和(化名)对此说法嗤之以鼻,他和赵清江相识多年,“最了解他的底细。”王毅和告诉新京报记者,赵清江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村里人没人叫他“大仙”,都叫他“赵二”。

王毅和说,赵清江今年64岁,身材魁梧,脾气暴躁。他从没上过学,也不识字,是个文盲,“一出口就是脏话。”年轻的时候,赵清江捕过鱼,还在盐山县城干过农机修配工作。

大概在30岁左右,他在村子附近的205国道旁,开了一家饭店。“司机吃饭时,让小姐过去诱惑,然后以此敲诈。”王毅和回忆,此后,赵清江因袭警、涉枪,被判刑。

新京报记者获取的资料显示,2001年,赵清江酒后借本村与邻村大南马村修路占地补偿之故,找到大南马村村长刘宝印。刘宝印的儿子跟他理论,被打了巴掌。随后,他找到大南马村村支书,欲用铁锨铲他,两名派出所干警出面制止,遭到赵清江撕打,前来阻拦的刘宝印被他用砖块砸至轻伤。

200084日,赵清江酒后到马村卫生院滋事,将两人打伤后,又用钳子将村长刘俊生的头部砸伤。当时,赵清江是小南马村的副村长兼电工,资料显示,他还曾持猎枪,砸了大南马村一名村民的头部。

因多次殴打、伤害村民,私藏枪支,赵清江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

王毅和告诉新京报记者,赵清江出狱后,在河北黄骅港卖过水产,大约在四五年前,开始给人“看病”。王毅和不相信赵清江有什么神通,他告诉新京报记者,赵清江有亲戚在北京做生意,谁的生意做得不顺利,这位亲戚就会推荐他来赵清江这看一看。看之前,亲戚会把来者的一些重要信息告诉赵清江。“这样一运作,赵清江一算一个准儿。”

时间长了,“赵大仙”的名气逐渐传开,多的时候,一天有二三十人找他看。信徒们还集资在赵清江家附近盖了一座三进院的庙,供他“开坛作法”。

赵清江制作了名片,称可以治疗任何疑难杂症。但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过人本事,治疗手段多以打为主。

附近小营乡李连村的刘涛,曾在2016年时带着妻子程韵“看病”。赵清江看过后说,程韵身上有两个“仙”,不断折腾她。“赵清江用斧子头使劲拍打我媳妇的后背和屁股,还用手掐她后背和脖子。我媳妇的后背和腿上,都被打出了淤青。”刘涛说,看了半个多月,赵清江让他自己回家打媳妇,“让我使劲打,就能打好。”刘涛觉得上当了,就再也没有去过。


▲赵清江。

不容“半仙”横行

20171127日,胡瑞娟死亡当天。陈春龙、陈金来和“大仙”赵清江一同被盐山警方带走调查。次日,陈春龙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警方刑事拘留,201814日,被批准逮捕。其弟弟陈金来被刑拘后,201814日,被取保候审。

案发两天后,“大仙”赵清江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警方监视居住。201879日,其因患病,被盐山县检察院取保候审。

2019227日,此案在盐山县法院开庭审理。新京报记者从被害人的代理律师张铁雁处获悉,此案曾由盐山县人民检察院提级到沧州市检察院处理,但后来又被退回到盐山县。张铁雁不解,他认为这样一起恶性的故意伤害致死案,应由沧州市中院一审。

后来,在庭审间隙,盐山县检察院一名公诉人告诉张铁雁说,沧州市中院曾出具了函件,认为案件特殊,情节较轻,要求由县级检察院向县级法院起诉。

34日,新京报记者致电上述盐山县检察院的郭姓公诉人,他称,当天确实给被害人的代理律师(张铁雁)看了这个函,“函上的内容律师清楚。”

新京报记者从被害人律师处了解到,开庭前,赵清江坐着轮椅出庭,其并未认罪。后因其当庭突发疾病,法庭宣布休庭。此外,在法庭上,陈春龙仍称妻子胡瑞娟患病,但并未能提供证据。

开庭后的32日,随着推土机的一阵轰鸣,赵清江家的庙轰然倒塌。命案发生一年后,赵清江病了,他的信徒也散了,但是命案发生一年多后,当地的“半仙”依然泛滥。

▲3月2日,“大仙”赵清江家的庙被拆除。    新京报记者 赵凯迪 摄

“‘赵大仙’倒了,附近的‘赵仙姑’、’刘半仙’的生意反倒更火爆了。”小南马村一名村民打趣道。新京报记者从该村民处了解到,“赵仙姑”此前从小南马村,改嫁到邻近的星马村。有一天,她在厨房干活时,被黄鼬附身。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将黄鼬视作“黄大仙”。从那时起,“赵仙姑”就能“看病”了。

据小南马村村民王毅和介绍,近年来,外地有不少人找“赵仙姑”看财运、灾祸,“人多的时候,还得排队挂号。”

盐山的“刘半仙”则擅长看阴阳宅,迷信者认为,阴、阳宅,可影响后人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子嗣盛衰和健康寿夭等事。

2015年,沧州贴吧有网友发帖求助,“哪里有给孩子看虚病的神门?要道行高的。”下方跟帖中,10多个网友给他推荐了当地13个“大仙”。

王毅和称,迷信者对“虚病”、阴阳宅和“外灾”的信奉,给“大仙”们提供了土壤。“这些人学两句术语,编造一个成仙的故事,就去给人看福祸。”提到死去的胡瑞娟,他接着说道,“大仙”没能给她带来福报,“反而给她带了噩运、祸患。”

事发的小南马村村支书告诉新京报记者,村里人对“大仙”赵清江知根知底,没人相信他。他称,本村人都知道,赵清江搞的是封建迷信,来找他“看病”的大多是外地人。新京报记者就此事联系了盐山县边务乡乡镇干部及县委宣传部,但未获得回应。

《人民日报》对此案评论称,胡瑞娟死于丈夫的残酷之手,也死于“半仙”的妖言之口。尽管科学昌盛,但一些地方仍有“半仙”装神弄鬼。从钱财被骗,到搭上性命,悲剧屡屡上演。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提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法治社会,不容“半仙”横行。





编辑:陈茗

31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22:53: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稿写了好开头,可怎么写出漂亮结尾?



作者:费伟伟

记者写新闻稿时,大多数时候都会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怎么写得漂亮。从很多经典的消息作品中的导语就能看得出来这一特点。在实践中,往往有的记者写到最后,对于结尾就没那么关注了,草草结尾的情况也不少见。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结尾应当怎么写才能更漂亮。

什么样的结尾才更漂亮呢?


最是忌生硬,有话要间接地、隐蔽地、巧妙地说,如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感染读者,言近意远,言尽意不尽。清代著名评论家李渔甚至认为,结尾比开头更重要:“宁为处女于前,勿作强弩之末。”说是开头宁可象处女一样文文静静的,也要把惊天的响动留给结尾。


笔者读201743日、4日、5日人民日报的“假日生活”版,两个头条就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特别是文章的首尾内容。下面来看具体的例子分析。


你看那双经历风霜的手,在拇指大小的面团上,两只手上下翻飞,几下过后,脑袋、脖子、躯干,一只燕子的轮廓已经出现。还没来得及歇息,剪刀已经上手,伴着“噌噌”的剪刀声,燕子的脑袋变得有棱有角,尾巴也开始有了脉络,不到一分钟,如同变魔术一般,一个燕子形象的面点就在手上完成了。


这是201743日乔栋写的《剪成花馍千百变》的开头,好像听一个说书人绘声绘影舌灿莲花;又像看电视,一个一个精美的镜头画面呈现在你眼前。

报道结尾也很见用心,以花馍制作者的一席话来照应开头:


高金凤老人端着做好的子推馍左看右看,像打量着自己的孩子,“好久没做啦!现在村里做这东西就是用来‘玩’的。你这次来倒是提醒我了,我应该把家伙什拾掇拾掇,今年清明再好好做一些给孙子孙女。毕竟有了这些东西,感觉才像过节嘛!”


“像打量自己的孩子”,说到要“好好做一些给孙子孙女”,一句“有了这些东西感觉才像过节”,意味深长,言尽意不尽。


201744日人民日报“假日生活”版头条是徐元锋写的《茶林深处有人家》,文章这样开头:


古木参天,粗壮的高山栲(kǎo)需两人才能围抱,香樟、小叶榕星罗棋布;林荫下面是古茶树,虬枝盘曲,干如臂腕;地面多是蕨类植物,铺下绿色的毯子。空气中散发着丝丝香甜气息,阔叶乔木、古茶树和小灌木丛,构成了立体的森林大氧吧。夕阳西下,得一段“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况味,让人忘却尘俗。


这里是景迈山古茶林。景迈山地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靠近中缅边境线,山上有2.8万亩栽培型古茶林,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此文的开头文笔优美,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觉阅读真是一种享受。而在报道结尾,记者依然给读者延续了这种享受:

今年5月,澜沧机场预计通航。到那时,从昆明去景迈山,会省去许多鞍马劳顿之苦。南共说,景迈山的古茶树交叉分布,虽然价值不菲,但茶农绝不会偷采别人家的一片叶子,这就是淳朴的景迈人家——到景迈山,不仅养眼清肺,还会返朴养心。


“养眼”到“养心”,开头说茶乡景,结尾则说茶乡情,优美的不只是文笔,描写的内容和意境又往深处开拓了。



好的报道都是这样,开头结尾就像牛郎、织女,虽不能执手相看泪眼,中间纵然隔银汉迢迢,也总会你望我顾,遥相呼应。人民日报的“假日生活”版头条篇幅相对大些,话题也软,谋篇布局也就给记者多了一些经营空间。但有空间终究只是客观因素,不是给了篇幅就能写出好的开头结尾,甚至写出了好的开头也未必能写出好的结尾,要不何来“虎头蛇尾”一说呢?事实上,“开头很重视、结尾常草草”的现象十分普遍。来看下面这个具体的例子。


人民日报“生态”版头条篇幅也相对宽松,201745日丁汀的《美舍河,美丽难舍》,开头确实十分打眼,令人一读遽然难舍:


2017年的春天,在很多海口人的眼里,是从美舍河的复活开始的。

最先复活的是沿线泥土,脱去混凝土,露出棕色的皮肤,自在呼吸。然后是岸边的苦楝树、红树,扎下根,在春风中展颜。再是水中的苦草、狐尾藻,倔强生长。水中的鱼引来了鸟,河水活了,流水生风,给城市带来灵气.


这样的开头使人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文字优美纯净,让人听到一种富有个性的叙述声音。

而在报道的结尾,这种富有个性的声音消失了:


“家门口有公园,公园里有湿地,滩涂上有菜地,我们的幸福感要爆棚了。”家住美舍河边的市民李范琴说。


上面的文章的结尾不能说是“草草”,只是回复到平常,不比开头,像丁汀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样,忽闪着灵气。


其实,拿出写开头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结尾完全可以写得更好一些,这篇报道里不乏好结尾的素材。例如该文倒数第二个小标题为:“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水质、生态修复见成效”。这部分内容说的是美舍河治理体现了水体综合整治的新理念,完全可以作为最后一部分。这样,逻辑上也是顺畅的,从一条河流的治理模式延展到生态治水的新理念,有递进的意义蕴涵其里。


那么,这篇报道就可以这样结尾:


在美舍河国兴段,施工单位桑德公司项目经理刘勤港告诉记者,根据水务专家施工方要求,拆除混凝土岸线、沿线市政管道施工、栈道铺设、红树林种植会同时进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副所长王晨解释,美舍河治理与他参加过的其他项目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只有土归土,树归树,生态一体修复,才能让水体恢复自净功能。”


同样是用直接引语结尾,某个普通群众说的话,只是浅表层面的烘托,而水务专家说的话,则如画龙点睛——它道出了一些值得读者深思的新东西,让读者的视野在瞬间扩大,从而既深化了美舍河整治的意义,也点出了它在宏观层面上对水体治理新理念的探索性意义。由点及面,由微观而宏观。



结尾要尽量照应开头,注意把报道中“不乏好结尾的素材”抠出来,关键是要牢牢树立这个意识,主动、用心去“抠”。


例如,人民日报“记者调查”《这里的社会足球为啥这么火?》一文,结尾正是这么“抠”出来的。

这篇稿子主要反映包头市社区足球建设这两年取得的成就。原稿结尾时,记者采用深化拓展的手法,一笔从包头说到全自治区:


包头的社区足球发展是内蒙古的一个缩影。内蒙古民政厅副厅长索耀乐介绍,内蒙古提出了社区足球“六个一”工作目标,即建立一个社区足球组织领导机构,建成一支社区业余足球队伍,落实一块场地、安排一项发展经费、组织一次社区联赛、建立一套工作机制。截至目前,自治区新建社区足球场地近300个,营造了浓郁的足球运动氛围。


工作味很重,辞意俱尽,语言没有一点余韵。


大样出来后,孔祥武与几位编辑一起再三推敲,把文末几段提前到文里消化,“露”出了一个漂亮的结尾:


队员陈润平在包头市国税局工作,在一次比赛中手臂骨折,绑了一个多月石膏,又回到了绿茵场上。

“踢足球难免有个磕磕碰碰,如果因为摔伤了就挂靴退役,那也太不爷们儿了。”陈润平说,“踢球对我的诱惑太大,不踢球浑身都难受。每周踢球的那几个小时,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虽然已经不是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了,但只要跑得动,我们就会踢下去。”


这篇报道开头从在社区踢足球的年青人的比赛说起,结尾落到在社区踢足球的一群60后、70后“老男生”身上,自然而然,又平中见奇,多了几分余韵。

其实,从首尾照应的角度论,此篇和美舍河篇的原稿结尾,也是照应了开头的。改来改去,无非是把结尾弄得更漂亮一些。


(作者系人民日报地方部副主任)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sk2Hzdz_ZRsXFAsh0r-wg

编辑:臧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