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91#
 楼主| 发表于 2025-9-9 20:24: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5年第8期目录


[url=]新闻界 [/url]
20250909
《新闻界》2025年第8期目录
前沿视点反思人工智能狂热
否思“AI狂热:数智时代中国新闻业技术观念的构成维度与自主性逻辑
杨奇光
摘要  基于对“AI狂热的否思,本文以新闻业为本体,在STS理论供给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新闻业与技术关系问题的概念化。作为社会运行中的重要行业门类,新闻业基于技术原理、功能属性和应用价值等层面对AI狂热的报道建构了关于新技术的批判叙事,并以媒介镜像的方式呈现新技术的社会化过程。与此同时,AI亦是新闻业开展专业化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所利用的技术工具,对于AI狂热的否思反映出新闻业对于新闻与技术关系本质的认知。由是,技术的新闻新闻的技术共同构成了新闻业技术观念的双重维度。数智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从早期对技术的防御性适应转向人机协同主张,呈现出有限性开放体制性嵌入的新闻业技术观念特征,并倡导在技术适配的过程中确立以专业实践规律为核心面向的自主性技术观念逻辑。
关键词 技术观念;AI狂热;中国新闻业;STS;自主性
理解AI魔改:人机共创时代的符号狂欢与技术狂热
孟婧
摘要 作为一种典型的人机共创实践,“AI魔改借助深度伪造、风格迁移等数字技术手段,创衍出大量新奇、反常的符号组合和奇幻意象。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被赋予了一种 魔法的隐喻特征,其中的能指不仅标示出技术的新奇性,更隐含着技术异化与失控的风险。AI魔改在本质上是一场由技术驱动的符号狂欢,文化创作被异化为技术展演,并服务于技术资本的持续扩张。人工智能的魔法隐喻和狂热的技术意识形态遮蔽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感官异化、人类主体性危机和文化虚无主义,为技术民主化进程中的文化治理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题。有鉴于此,人机协同创作范式中需重新确立人本主义的价值核心,重建具有明确公共性内涵的当代媒介文化生态。
关键词 AI魔改;人工智能狂热;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机共创;媒介文化
新闻学研究
重构与治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逻辑、理论与实践
虞鑫 苗培壮
摘要 在全球主流媒体普遍面临结构性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呈现出迥异于西方资本主导模式的发展进路: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论为方法,以主流概念-系统方法-变革实践为核心分析框架,揭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关键在于统筹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四重逻辑的内在矛盾,并通过内部要素-外部关系-概念体系的三维系统重构,突破原有形态束缚和路径依赖,激发治理活力。研究提出,应以结构优化-关系协同-理论创新为实践路径,探索在全媒体时代推动新闻生产传播的高质量发展的方式。由此,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动构建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全球媒体转型提供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借鉴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系统观念;媒体融合;中国特色新闻学
传播学研究
传播社会学在中国四十余年的境遇——基于中国知网”“关键文献的考察
郭建斌 吴俐伶
摘要 基于中国知网中的关键文献,文章对中国传播社会学四十余年的发展、演变进行全景式的梳理后发现,过去四十多年中国传播社会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术语不断涌现,但基本含义未得到较好厘清,剪不断,理还乱;规范经验研究较少、思辨式讨论日渐热闹,有重返摇椅的趋势。这样一种状况,在某种意义上是研究者主体性缺失的体现,未来中国传播社会学的出路还在于回归规范的经验研究。
关键词 中国;传播社会学;学术史;重返摇椅;经验研究
传播与社会
大数据的可视化生成论:生成式人工智能语境下的语图关系新探
陈积银  胡睿心
摘要 以拉奥孔为代表的诗画之争在经历百年讨论后,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文本和图像可以实现相互自动转化,有关语图关系的探讨就演变成一种新诗画之争,其论域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立足生成式AI的技术逻辑,从该技术运作的核心基础——数据出发,分析技术中介下的文图转换机制,将其看作是一种大数据可视化再组织,从而揭示出生成式AI语境下语图关系的新特征:一方面,数据的无限再组织可能性及其数据结构的多维复杂性,使语图呈现出无限与多向度的适配性;另一方面,数据噪声的扩散创造了新的意义空间,形成语图间的协商,具体表现为表征性协商和建构性协商的双重形式。这意味着,生成式AI语境下,语图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大数据可视化再组织过程中平衡确定性与随机性,不仅拓宽了语图关系的阐释框架,也指明了人机意义协商的关键路径,即构建适应生成式AI语境的意义判断新逻辑,同时重视并激发非人类行动者的能动性。
关键词 生成式AIAI生成图像;图文关系;扩散模型;新唯物主义
堆叠与展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信息传播与生发机制
王帅 张涛 吴靖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传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时空态势,有关人工智能内在生发机理的探索因此也方兴未艾。吉尔·德勒兹的褶子思想已在数字建筑、新闻传播学、可视化交互设计等领域得到应用,其可衍生出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内部生发机制复杂性的理论框架,人机交互进而能理解为一个无穷堆叠与展褶的信息空间。通过引论褶子概念推演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传播的有机表征与新时空传播形态,将褶子思想与人机交互的质询联系起来,可以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生发机制的内在腠理。这不仅为人工智能信息传播提供了对应可理解的本原法则,还能够深思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无穷潜力与重构生命空间的问题域。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传播生发机制;德勒兹褶子思想;新巴洛克机器
博士生新论
情绪传染:一个经验事实还是理论假设
黄宪成
摘要 尽管情绪传染理论被广泛援引至网络传播领域并加以实证,但存在偏误。生物学意义的传染模型奠定了传染概念的认知基础,情绪传染也遵从这一生物模式而具备了发生学的基础条件,心理学的情绪传染研究核心在于测量并确证情绪作用的因果关系之存在与有效。然而网络情绪传染研究的偏误在于:理论嫁接过程中仅取用心理学情绪传染理论的表层概念,未兼顾复杂的因果作用判定,这导致实证研究关于情绪作用之因果关系的测量标准严谨性不足。情绪传染虽然从一种理论假设被反复验证为一个经验事实,但情绪传染的基本条件却并不必然在网络传播中获得支撑,其复杂性进一步增加了网络情绪传染因果关系的确证难度。
关键词 情绪传染;网络情绪;经验事实;理论假设
全球视野
跨文化意义世界的兴起:基于外国人讲述China Travel故事的视觉-言语分析
肖珺 张驰
摘要 多元文明交织演进的动力之一,是多样化意义世界中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意义系统的汇通与共生。随着中国入境免签政策多次优化,China Travel(中国游)的全球热潮持续升温,它不仅是外国人入境旅游和个性化视频分享紧密结合的全新传播现象,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互动通道。本文以China Travel相关作品为研究对象,创新运用视觉-言语视频分析(VVVA)方法,回答两个问题:其一,外国人是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的?其二,这些视频如何构建跨文化意义世界?首先,China Travel相关视频呈现出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三种视觉-言语模式,即基于在地新奇感的即时观看模式、基于文化认知的解释求证模式、基于气氛渲染的情感抒发模式。进而,视频展现以人际交往为中心的跨文化意义生成路径,包括身份调适生成跨文化友谊、互惠交往激发跨文化对话。最后,我们通过提取外国人讲述China Travel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基本结构,提出跨文化意义世界生成的三个层次:文化间意义的双重视觉感知、指向性意义的解释与修正、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及意义互构。外国人讲述China Travel故事表明,文化中国延续着具有人类共通价值的元素,它们通过视觉-言语的意义接合建构我们世界,有望促进数字沟通中的跨文化理解与认同。
关键词  China Travel;跨文化传播;意义世界;视觉传播;视觉-言语视频分析
封面图片由C视觉影像数据库提供。
C视觉影像数据库系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建设运营的省级影像数字化服务平台。
来源:新闻界
编辑:梅镕缨

292#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19:46: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出版】《新闻与写作》:2025年第9



◎刊首语当算法成为人类的“镜子” / 彭兰
◎专题
从关系取向出发:基于多元主体的算法新闻伦理争议生成逻辑 / 陈昌凤 张梦从知识沟到实践沟:算法素养与短视频内容获取的不平等研究 / 虞鑫 王德龙透明即信任?平台算法透明化实践的用户感知与信任悖论 / 洪杰文 常静宜
人工智能伦理的公众话语:从专家规训到日常伦理实践 / 杨洸 杜丽洁
◎新闻与传播研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参与媒介化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 / 侯迎忠 邹薇薇村民健康行为差异如何形成——一项基于空间视角及文化中心路径的考察 / 乔丽娟
◎新媒体研究   
重塑媒介距离:青年群体的数字连接调节实践 / 陈世华 余思乔平台化育儿与母职重构:社交媒体对育儿焦虑的缓解机制研究 / 黄典林 周书环
◎写作讲堂
新媒体评论如何平衡“轻”与“重” / 张永群 邢妍妍


来源:传媒学术CMR(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293#
 楼主| 发表于 2025-9-28 00:06: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编辑》2025年第9期目次

第9期目次
特  稿

基础学科系列“101 计划”教材建设的中国范式与实践路径
谭方正 张龙 单蕾 徐沁 郭义
出版人物
史哲涵韵续文脉 出将入相铸华章——专访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于殿利 本刊编辑部
文化强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文明逻辑、战略考量与创新路径 王学斌
文化主体性视域下主题出版的理论、实践与价值李重 吴涵

人工智能与出版业区块链技术背景下新媒体版权集体管理信息交互与存储模型反思与重构  赵双阁 孟繁豪

编辑出版学理论与实践转型与重塑 :人工智能时代图书编辑角色转变与核心能力构建研究肖延兵 刘光金 李军 杨晓雯 刘俊彦
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的转型路径与探索实践  孙水
原则的博弈与编辑的力量——数智时代出版原则与编辑价值的思考王勇安 张艺瑜
动画衍生图书出版的现状审视、困境分析与发展策略单 娟 王晓菲
生态学视域下的编校挑战与质量提升对策李云龙
“屏读”时代数字阅读特征、素养与培育路径梁钦 张颖

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从人机竞争回归以人为本 :人与 AI 协作的发展进路与主体性反思 张自中 陆泓承
从感知到记忆 :由 AIGC 驱动的智能传播生态研究康培培 吴逸婷
精品力作与典型案例
科技类主题出版项目化运作的实践探索——以“中国科技之路”丛书为例王威 郭德征 郭家
国际出版传播 从黑神话到哪吒 :数智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的数字化突围 李开渝 周润楚

编辑人才培养出版人才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践突围与进路探索刘志国 高叶儿



来源:中国编辑(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294#
 楼主| 发表于 2025-9-29 21:24: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州学刊•目录 | 2025年第8期目录










来源:中州学刊
编辑:杨泓艳

295#
 楼主| 发表于 2025-9-30 19:29: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丨《新闻记者》2025年第9期




目录



数字新闻

舆论监督报道的治理效能研究——扎根理论和mvQCA的混合分析
/ 张雨龙 王辰瑶

生成式人工智能新闻生产的边界——基于AI新闻评论文本语态与幻觉风险的考察
/ 杨奇光 张 宇

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联工作的民族志研究——基础设施维护的视角
/ 王家东

规范与调适:新闻生产中情感表达的实践逻辑
/ 王 豪

传媒对话

“后公共领域”与数字规制——菲利普·施莱辛格(Philip Schlesinger)教授学术访谈录
/ 赵 唯 黄 斐

数字生活

听觉景观的技术化:以耳机为中介的听觉实践
/ 刘汀芷 李 欣

感官疗愈、时空联结与情感想象:青年群体手绘地图实践研究
/ 郭恩强 傅 鹏

史海钩沉

“想象的移动性”:晚清出洋国人电报认知经验再阐释
/ 何修豪 张晓锋



来源:新闻记者
编辑:杨泓艳
296#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22:52: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5年第9期目录


前沿视点行动主义视角下的数字新闻学

创造视觉联结资本:数字新闻生态对视觉行动主义的重新部署
常江 李想
摘要 在数字时代,视觉行动主义与新闻实践具有逻辑和价值同构性,是行动主义视觉化和数字新闻行动化两种媒介实践趋势的融合。视觉行动主义的场景是多元新闻行动者基于视觉新闻生产行动构建的动态关系网络,目标则是动员情感公众介入公共议程以推动社会变革。数字技术的普及和赋能重塑了视觉行动主义的生成机制,也相应地赋予其差异化的结构特征及涌现进路,培育出博弈型、修复型、共创型及仪式型四种行动范式,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激活并维系信息公共领域。基于此,视觉行动主义应被视为数字新闻业重建人本主义价值框架的重要文化政治路径,其作为新闻生态的“免疫系统”,藉由“视觉联结资本”重新定义新闻价值尺度,成为人类新闻行动者抵制技术异化和后人类状况的有效实践方案。
关键词 数字新闻;视觉行动主义;视觉联结资本;人本主义;技术异化

作为行动者的新闻网红:数字新闻的介入性文化与行动主义逻辑
王晓培
摘要 作为依托数字平台开展新闻实践的新型行动者,新闻网红拓展了传统新闻的职业边界,为理解数字新闻行动主义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视角。在身份实践层面,新闻网红模糊了新闻从业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在关系实践中,他们通过公众介入与情感介入重建新闻信任结构;在意义实践方面,则推动新闻生产嵌入日常生活经验。他们借助人格化叙事、平台机制和公共信息关系,参与新闻的协商性建构,进而重塑新闻的认知框架、传播路径与社会动员机制。这种以行动主义为核心的实践逻辑,拓展了新闻的功能边界,也展现出新闻在数字生态中介入现实、影响社会的文化潜能。
关键词 新闻网红;数字新闻业;新闻行动者;介入性;行动主义

新闻学研究

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状态的调拨与未来方案探寻
董浩 靖鸣
摘要 学术状态不仅是一个学者学术精气神的体现,而且是一个学科整体学术面貌的写照。中国新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状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新闻学者们一次又一次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学术行动中孕育的。鉴于此,文章以中国新闻学发展史上五次主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努力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状态调拨的历史,并结合新闻学发展现实,擘画其自主知识体系未来建构方案。研究发现:我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在先后经历“新闻学中国化的探索”“中国式的新闻学”“人民新闻学”“中国特色新闻学”、新闻学“中国学派”等阶段后,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状态。当下,新闻学“中国学派”发展阶段是我国建构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各方面条件再一次成熟的时刻。因此,中国新闻学者应抓住此次发展机遇,秉持高度的学科主体意识与学术自觉意识,在赓续学脉基础上,响应时代召唤,并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关系论等方面采取学术行动,提高中国新闻学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而建构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 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学派;中国特色新闻学

传播学研究

“技术之外”与经验世界的意义:“数字关怀”的概念框架、价值澄明与研究进路
陈刚 曾晨
摘要 “数字关怀”既是直面数字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境遇和生命体验,旨在促进社会公平,替人们纾忧解困,维持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并帮助其在自若操持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得到精进发展的行动实践,也是传递爱与关心,蕴含着关切他者精神的价值理念。“数字关怀”的发生源自人们在各类日常生活情境中遭遇时间、空间、数据维度的促逼,包含技术关怀、情感关怀、发展关怀和存在关怀四个面向。其建构具有双重价值,既推动着数字日常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以致尽可能地促成数字社会的每个人都能形成幸福的生活感知,又在学术谱系上促进跨领域数字社会研究的知识交往和对话。在研究方法论上,“数字关怀”研究强调与数字现象学相结合,主张回归人的存在本质,以研究对象的数字日常生活实践为研究情景,关注当事人的自我叙事和真实体验。
关键词 数字关怀;日常生活;数字现象学;数字福祉
短视频何以“成瘾”?基于认知实验前测的短视频成瘾行为量表开发与成瘾效应研究
宋巧丽 甘浩辰 刘振东 李纪衡
摘要 目前学界“短视频成瘾”量表开发对于个体的日常成瘾性行为涉猎不全面,而对“短视频成瘾”这一理论认识的不清晰又多源自成瘾过程的个体差异性、成瘾影响的程度差异性以及被试在自我报告中受霍桑效应影响从而取向正面的心理暗示等。此外,量表的有效性检验依赖自我报告也隐含一定的方法与操作误差。本研究作为短视频成瘾fMRI认知实验前测环节,特参考经验数据及现有网络成瘾、手机成瘾、社交媒体成瘾等量表基础,生成一套针对性短视频成瘾行为量表。本研究首先对日常短视频使用时长超过180分钟的21名大学生以及3位相关研究领域专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后采用扎根方式构筑量表编制的基础理论,并进一步确定指标体系及测量方法。验证中采用便利抽样与滚雪球方式发放问卷并获取1923份有效样本,其后借由量表语句的中性校准、行为与生理数据的辅助收集、量表信效度检验以及专家评估进行量表修正后,开发出由短视频成瘾的替代效应、依赖效应以及负担效应等3个维度、25个题项构成的短视频成瘾行为量表。量表结果结合后续认知实验数据表明,成瘾评分在与被试个体生理激活程度的相关性及成瘾与否的组间差异上都具有显著性,显示量表可为认知实验的成瘾性生理表征提供对照依据,未来也能为短视频用户成瘾程度评估及临床诊断提供工具参考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 短视频成瘾行为量表(SVABS);量表开发;扎根理论;成瘾概念;认知实验

传播与社会

“介态真实”的唤起、操演与崩塌:AI复生中的人机交流省思
谭小荷 郑格格
摘要 本研究在“媒体唤起”范式下提出“介态真实”概念,以此为统摄视角考察AI复生实践中的人机交流真实性。介态真实包含真切感、交流之真与关系之真三个面向。通过梳理其“唤起—操演—崩塌”的动态过程并解析其内在机制,本研究指出,人机交流真实性并非单纯源于AI的拟真度,而是在明知其“非同一”的前提下,经由细节线索与“自愿悬置怀疑”的心理动能触发真切感,继而在关系主体性的持续操演中得以确立和维系。然而,介态真实极不稳定,一旦出现语用违和、身份越界或记忆断裂等情况,便会引发“出戏”体验并导致关系撤销。作为一种超越真假二分的真实样态,介态真实为理解人机交流开辟了介于“媒体等同”逻辑与后人类主义想象之间的分析路径,并为生成式AI时代的存在与伦理议题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 人机交流;介态真实;媒体唤起
符号权力的“智能再生产”:中文AI大模型生成记者图像分析
王彦博 任吴炯 姚俊臣
摘要 大模型生成的多模态内容广泛进入网络空间并开始影响公众认知,突破了以往由人的符号权力控制的社会现实建构过程。本研究提出“智能再生产”概念,以理解大模型如何通过符号权力机制建构社会现实尤其是社会职业形象。进而以记者职业为例分析中文文生图大模型生成的记者图像,结果发现,大模型通过选择性强化特定视觉元素构建记者的专业精英形象;在性别表征上,女性记者被赋予更高的“可视性”但更低的“能动性”,而男性记者则更多地同专业场景、权威符号相关联。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智能再生产”如何通过符号选择与排除、符号组合与强化、符号权力的性别化分配三种机制参与社会现实建构,并在最后探讨了“智能再生产”的本质以及如何理性面对这一新现象。
关键词 智能再生产;符号权力;文生图大模型;记者形象;性别表征

博士生新论

概念孤岛何以形成?——“X新闻”概念的类型分野与生产路径研究
杨鹏成 朱姿伊
摘要 新闻学术概念是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当前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概念孤岛”,“X新闻”概念群即是典型体现。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维度系统梳理了新闻学术概念的类型,基于此整理并编码了132个X新闻概念,以揭示其整体特征以及概念孤岛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已有概念在内涵厘清、理论建构和对话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且在中国语境下缺少主体性自觉。文章认为,实证主义范式存在着使概念生产孤岛化的逻辑必然,新闻学研究传统则强化了这一倾向。应提升概念生产的方法论自觉、理论自觉与跨语境效度自觉,注重打造共识性、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从而推动新闻学术概念的高质量生产。
关键词 X新闻;概念孤岛;概念类型;生产路径;实证主义

来源:新闻界
编辑:何璇祺

297#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1 20:47: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5年第9期目录

来源:新闻大学
编辑:何璇祺

29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14:36: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当代传播》2025年第5期目录



来源:当代传播期刊(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299#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06: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媒观察》2025年第10期目录


《传媒观察》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欢迎您的关注!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
https://cmgc.cbpt.cnki.net
目录
卷首语
理解县融:打开治理概念的内部空间
/朱春阳
在场·融媒看“县”场
“在场的缺席”:对县级融媒体与乡村关系的考察
/王仕勇  周雪晶
“身居于此”到“连接于此”:县级融媒体的社会建构实践与基层治理范式变迁
/高山冰  梁民达
在地赋能:县融媒介化治理的动态履责与逻辑耦合
——基于 20 个典型样本的效果分析
/王  井  金旭阳
深观察
无时间的时间:媒介时间观的结构变迁及思维转向
——基于 Sora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
/赵双阁  魏媛媛
错位的升级与结构性失序:AI 幻觉主导的信息迷雾风险与分类治理可能
/张梦晗  沈文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研究
分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创造性实践
——基于李大钊 1918―1927 年讲演的考察
/杨  欣
华夏传播研究
符号互动、媒介秩序与权力展演:华夏礼仪关系生成的传播机制
/杨柏岭
灯下漫卷
没有保证的“公共性”:美国数字资本主义的危机与转型
——对于丹·席勒《网络纵横》的葛兰西式解读及当下延伸
/赵月枝  冯韦隽
讲好故事研究
AI 所不能:重构新闻叙事的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
/张立伟
地缘冲突事件中媒体话语权的叙事逻辑与博弈机制
——基于中美菲主流媒体“仁爱礁事件”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徐增展  莫雨岳
卷首语
理解县融:
打开治理概念的内部空间
朱春阳
Understanding County-Level Converged Media :Opening the Internal Space of Governance Concept
Zhu Chunyang
【摘要】
2018年8月,媒体融合进入第二阶段,区县媒体首次成为国家战略焦点。当时政策与研究基础薄弱,七年后,县级融媒体研究已日益丰富,政策与标准也趋于完备。此时核心问题在于:县级融媒体创新的价值坐标究竟是什么?在传统新闻体系中,县级媒体可借鉴上级经验,打时间差获取红利。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央和省级经验对县级适配性不足,有效策略尚不明确。这要求县级融媒体必须走向自主创新,不能依赖模仿。体制上,县级融媒体多属公益一类,由财政保障运营,但切除了企业功能;少数归为公益二类,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其激励效能正随垄断壁垒消解而减弱。一些地方提出“一类身份、二类管理”的折中方案,实为两难之选。不如彻底区分事业与产业,破除认知框架,务实推进创新。县级融媒体被寄望参与基层治理,成为技术枢纽。治理本质是多元主体对话、协商与达成共识的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考验数字沟通能力。媒体之功正在于此。应基于过去七年实践,实事求是评估其成效,推动媒介化社会中的治理创新。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自主创新;数字沟通能力
在场·融媒看“县”场
“在场的缺席”:
对县级融媒体与乡村关系的考察
王仕勇  周雪晶
"The Present Absence":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y-Level Converged Media and Rural Society
Wang Shiyong,Zhou Xuejing
【摘要】
在国家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作为国家传播体系向基层延伸的关键节点,承担着信息传播、政策宣导与社会动员等职能,是推动基层舆论引导与服务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在场”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并结合政策文件分析,从空间在场、关系在场、意义在场三个维度考察县级融媒体与乡村社会的互动状态。研究发现,在县域传播实践中,一些县级融媒体出现“在场的缺席”现象:空间层面,技术设施与平台虽已进入乡村,但难以嵌入地方性的日常传播环境;关系层面,制度化、垂直化传播逻辑与乡村熟人-半熟人关系网络的运作逻辑错位,难以形成稳固的互信关系;意义层面,官方话语与本土语境衔接不足,信息在进入村民语境时常被弱化或再解释。“在场的缺席”现象发生的深层根源为制度性悬浮、媒介与乡土逻辑错位及数字鸿沟。县级融媒体需重构与乡村空间的连接,实现结构性嵌入;构筑与乡村的互信机制,实现关系性嵌入;创造与乡村的共生语境,实现意义性融入。这三重嵌入,是提升县级融媒体“在场”能力并促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可探索路径。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数字化乡村;在场理论;媒介化;基层治理
“身居于此”到“连接于此”:
县级融媒体的社会建构实践与基层治理范式变迁
高山冰  梁民达
From Dwelling to Connecting:Social Constructivist Practices of County-Level Converged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Paradigms
Gao Shanbing,Liang Minda
【摘要】
县级融媒体作为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创新治理方式的有力抓手。在内容维度上,县级融媒体通过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意在建构“本地事实”“公共生活”和“模范榜样”,实现数据式治理、展演式治理和引导式治理;在物质维度上,县级融媒体通过平台功能设置,意在建构“使用”的人媒关系、“守望”的人地关系、“相助”的人际关系和“对话”的政民关系,实现服务式治理、参与式治理、互助式治理和对话式治理。媒介逻辑嵌入基层治理体系,一方面可以调和基层治理的运动性,导向非强制的治理方式、追求长期系统的治理效果,推动形成柔性治理范式;另一方面可以增益基层治理的连接性,拓展参与渠道、强化主体联系,推动基层治理形成协同治理范式。县级融媒体的社会建构实践彰显了其介入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再造和治理范式变迁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媒介化治理;媒体融合;社会建构主义
在地赋能:
县融媒介化治理的动态履责与逻辑耦合
——基于 20 个典型样本的效果分析
  井  金旭阳
Local Empowerment:The Dynamic Responsibility and Logical Coupling of County-Level Converged Media in Mediated Governance
Wang Jing,Jin Xuyang
【摘要】
媒介基础设施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深度媒介化不再囿于设想,而是走进日常、融于生活。“媒介化治理”已不是新鲜词汇,媒介何以优化基层治理以回应深度媒介化的时代之需,才今时研究之意。为此,本研究在媒介化治理视域下选取20个县级融媒体客户端为观测点,对我国县级融媒体履责情况进行实证评估,发现虽然县级融媒体作为“基层新型主流媒体”,其本身就是基层社会治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能够较好履行“信息生产与质量”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但不同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责任意识及其表现存在较大差异。除少数县级融媒体能够较好地兼顾“基层新型主流媒体”和“基层社会治理平台”的双重角色外,大部分仍未跳出媒体角色范畴。基于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县级融媒体应通过共生关系构建、合法性再生产、技术-制度互嵌、协商民主的媒介化重构这四个维度,推动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从有机融合到深度统一。
【关键词】
媒介化治理;县级融媒体客户端;治理价值;社会责任
深观察
无时间的时间:
媒介时间观的结构变迁及思维转向
——基于 Sora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
赵双阁  魏媛媛
Timeless Time: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Cognitive Turn in the Concept of Media Time
Zhao Shuangge,Wei Yuanyuan
【摘要】
人类的时间观念经历了自然时间、钟表时间、媒介时间的变迁过程。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媒介的新形态,它塑造的虚实相生将改变传统“一维性、不可逆性”的时间结构。时间属性在物质性之中加入了“虚拟”成分。Sora时间观将发生“解救”“沉浸”“永生”“可逆”的新转向,呈现出“压缩”“碎片”“共时”“即时”的时间特征。Sora时间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时间观念,进而孕育出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形塑整个社会的变迁结构、权力关系。因此,人类在Sora时间维度中要能够以现代性的批判角度去思考时间观念的合理性,做到“独善其身”,谨防人的异化。
【关键词】
无时间的时间;Sora的媒介时间观;结构变迁;思维转向
错位的升级与结构性失序:
AI 幻觉主导的信息迷雾风险与分类治理可能
张梦晗  沈文乾

Misaligned Upgrades and Structural Disorder:Risks of AI Hallucination–Driven Information Fog and Possibilities for Categorized Governance
Zhang Menghan,Shen Wenqian
【摘要】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大语言模型驱动下的AI幻觉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引发虚假信息传播与信息迷雾风险的重要源头。本文聚焦“AI幻觉主导的信息迷雾”这一风险形态,通过案例分析与LDA主题建模方法,对中、美、欧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政策文本进行语义聚类与热度分析,提炼出数据操控、透明性失准、舆论多元性冲击等三大核心风险表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该类信息迷雾风险的生成机制,指出由于训练数据源头性污染、治理机制碎片化、技术发展军备化及AI内容辨识困难等多重原因,这一风险体现出由技术偏差向社会挑战的系统性演化趋势。最后,本文提出基于输出可信、多元共治与信任重建三维路径的分类治理框架,探索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的治理可能,为优化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AI幻觉;信息迷雾;风险治理;LDA主题建模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研究
分众传播: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创造性实践
——基于李大钊 1918―1927 年讲演的考察
  欣
Segmented Communication:Creative Practices in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Yang Xin
【摘要】
李大钊1918―1927年间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他根据对象的差异,采用学术话语、工友账本、市井曲艺等不同的方式,通过分层传播策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传播,并取得实效。研究表明,李大钊的传播智慧在于以受众为中心:用算盘术语激活工人认知、借曲艺形式嫁接市民审美、以学术讨论契合学生思维,使马克思主义扎根生活经验。这为当代理论传播提供镜鉴: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避免机械套用理论,应立足实践,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具体方法,进而促进思想认同。
【关键词】
李大钊讲演;分众编码;传播适配;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实践
华夏传播研究
符号互动、媒介秩序与权力展演:
华夏礼仪关系生成的传播机制
杨柏岭
Symbolic Interaction,Mediated Order,and Power Performance: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Ritual Relationships
Yang Bailing
【摘要】
针对历代中国礼仪研究多侧重典章制度及文本表述的考索,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揭示了华夏礼仪关系生成的内涵及机制。传播学视角下,礼仪就是一种权力符号。礼仪作为一种符号化实践,传递并维持着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礼仪二分与整合的交往动机彰显礼仪符号互动的传播本体地位,“三才两仪”媒介化符号的交往秩序显示礼文化传播网络的立体建构,威仪传播的交往方式反映礼仪权力关系的符号展演,具身传播的知行合一揭示了交往意义的内化路径。华夏礼仪由文字记录走进行动场域,充实着古代中国关系性思维的兼性智慧,彰显着礼文化传播的关系本体论意蕴。
【关键词】
礼仪;交往实践;传播观念;关系本体论
灯下漫卷
没有保证的“公共性”:
美国数字资本主义的危机与转型
——对于丹·席勒《网络纵横》的葛兰西式解读及当下延伸
赵月枝  冯韦隽
"Public Utility" without Guarantee:The Conflicted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 Capit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Zhao Yuezhi,Feng Weijun
【摘要】
美国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丹·席勒新近出版的电信史集大成之作《网络纵横:一部从邮局到互联网的美国电信冲突史》,揭示了国家、资本与劳工运动等社会抗争网络在塑造美国电信网络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关系。席勒的历史叙述辩证地表明,在不同时期的冲突交锋和左右力量博弈的过程中,信息/数字资本主义的政经精英持续变幻着自身领导权的历史面貌与联盟策略。这虽然掩盖了私有制下资本无限积累的特殊利益与必然矛盾,但新的冲突仍不断从传播技术的演进中诞生。在数字资本主义的信息联网无远弗届而社会政治裂痕层出不穷的当下,构建包容与团结的社会抗争网络,则显得更为任重道远。
【关键词】
信息/数字资本主义;美国电信史;劳工;领导权
讲好故事研究
AI 所不能:
重构新闻叙事的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
张立伟
Beyond AI Capabilities:Reconstructing the Factual and Human Perspectives in News Narratives
Zhangliwei
【摘要】
人工智能以机器理性,抢夺新闻业的管辖权,即以理性报道客观世界。化解挑战,需要能AI所不能,深入理解人性,扬弃世界新闻业多年所执的人性悲剧观与人性乌托邦观,确立人文进步人性观。通过人类记者的两种视野——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对中国式现代化作新闻叙事,同时实现新闻叙事的现代化。要以人文进步人性观作为自觉的元新闻话语,批量创建新闻业务,以叙事报道陶冶人性。新闻叙事有3种声音:记者的声音、受众的声音、人性的声音,以之回答AI时代之问,拓展新闻业的管辖权,更好迎接AI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AI挑战;人文进步人性观;两种视野;新闻叙事;陶冶人性;管辖权
地缘冲突事件中媒体话语权的叙事逻辑与博弈机制
——基于中美菲主流媒体“仁爱礁事件”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徐增展  莫雨岳
Narrative Logic and Game Mechanism of Media Discourse Right in Geopolitical Conflict Events
Xu Zengzhan,Mo Yuyue
【摘要】
文章依据费尔克拉夫三维框架理论,借助语料库与语义网络分析技术,对中国、美国、菲律宾主流媒体关于仁爱礁事件的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在事件报道中菲律宾媒体是中国媒体的主要话语竞争对手,美国媒体虽立场接近菲方,但更多扮演辅助性角色。美菲通过报道配合,欲使中方在话语竞争中处于劣势,菲律宾借情绪渲染与国际支持强化“受害者”叙事,而美国借“中立客观”姿态支持菲方。相比之下,中方报道虽立场坚定,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但话语策略技巧性尚待提高。建议未来中方媒体优化表达方式、提升公信力,并加强与东盟媒体合作以提升国际话语竞争力。
【关键词】
仁爱礁事件;批评话语分析;语义网络分析;语料库
墨色·纸本
无题 | 姚君洲 绘 2025年

我常借助水和墨来表达生活中的感想和感悟,这不仅仅是一种水墨的表达技巧,更多的是通过水墨来构建新的多元化视觉语境。
我的绘画多关注历史和当下。人类在地球上生生不息几千年,其间有创新、有进步,也有杀戮和倒退,可人类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从没有停息过。但是,生活中又常常使人倍感无奈和无力,其中的往返和重复、焦虑和妥协以及被动的接受等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人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压力不断加大。这一切如何通过水墨语言来表现呢?作品采用抽象的水墨语言诠释了我的思考,运用点、线、面的艺术表达形式,对画面进行了架构上的重组,强化了后现代主义表现风格。如何能够很好地驾驭笔墨语言,使整个画面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个艺术家思考的关键问题。
——姚君洲(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附:本刊参考文献示例
GB/T 7714-2015)


著作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会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288.
② 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③ Keane J. Democracy and media decad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6.
学位论文
① 傅薇.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② CALMSRB. Infrared spectroscopicstudies 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论文集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期刊文献
① 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9(03):91-113.
② 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06):1-16.
③ Steensen S,Ahva 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a digital age:An exploration and introduction [J]. Digital journalism,2015,3(01):1-18.
④ Domingo D,Quandt T,Heinonen A,et al.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tives in online newspapers [J]. Journalism practice,2008,2(03):326-342.
析出文献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02.
② Gürsel Z D. US Newsworld:The rule of text and everyday practices of editing the world [M].//The anthropology of news and journ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53.
报纸
① 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② 刘裕国,杨柳,张洋,等.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04.htm.
报告
①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R/OL].(2013-04-16)[2014-06-11].http:/ www. mod. 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4442839.htm.
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电子公告
①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②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 1.1[EB/OL].(2012-06-14)[2014-06-11].http://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300#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8 23:02: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5年第10期目录


本刊特稿
数据之“毒”,感知几何?
——人工智能大模型使用者对“数据投毒”的风险感知研究
周 敏 陈飞扬
【摘  要】数据投毒是指通过向训练数据中注入虚假或偏见信息,进而影响模型的学习过程和输出结果的行为,是当前人工智能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设计2(大模型数据投毒情况:是/否)×2(大模型交互频率:高/低)的组间实验,探究数据投毒对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与被“投毒”大模型交互并未让人工智能大模型使用者觉察,进而引发他们对于风险感知的差异。与大模型互动频率高或低也并不会引起风险感知的变化。然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风险感知产生影响,在被数据投毒与高频率交互的组合条件下,可能引起使用者对数据投毒更高的风险感知。人机信任对交互后风险感知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信任程度越高越容易“轻信”大模型。本研究旨在引起学界、业界和使用者对大模型数据安全的重视,提升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素养。
【关键词】数据投毒;在线风险;风险感知;人工智能大模型
虚拟电商主播的恐怖谷效应
——基于社会在场中介作用的研究
陈 强 裘高阳 闵 晨
【摘  要】虚拟数字人主播在电商直播领域正呈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鲜有研究考察虚拟电商主播的恐怖谷效应与用户接受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实验法(N=200)探讨虚拟电商主播的拟人化程度对用户感知与接受的影响。研究发现,虚拟电商主播的拟人化程度与用户感知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社会在场感在虚拟电商主播的拟人化程度与用户感知之间发挥重要中介作用。本研究构建了虚拟电商主播拟人化与用户感知之间的非线性中介模型,拓展了对恐怖谷效应的理解。
【关键词】虚拟电商主播;恐怖谷效应;拟人化;社会在场
共情还是效率?
——拟人化AI客服在功能型与享乐型消费中的双路径研究
王袁欣 李嘉琪
【摘  要】随着大语言模型、情感计算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持续发展,具备拟人化特征的AI客服在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在线实验,分别构建功能型与享乐型两类消费情境,系统考察了产品类型在拟人化AI客服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产品类型对拟人化AI客服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在功能型消费情境中,信息质量在拟人化特征与购买意愿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而在享乐型消费情境中,人工共情则成为关键的中介变量。本研究通过认知与情感双路径模式揭示了拟人化AI客服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在拓展人机交互与消费者行为研究理论边界的同时,也为企业针对不同产品类型优化AI客服设计与服务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人工智能代理;拟人化特征;信息质量;人工共情;消费者购买意愿
生成式螺旋:大模型的双重属性与走向人机融合的智能传播
吕尚彬 李康跃
【摘  要】当下智能传播面临着传播主体工具化的演进局限,具体表现为“程序基因”线性表达与传播伦理错配,大模型的出现使这两种倾向日趋消解。复杂涌现和人机对齐是大模型的固有属性,前者使表征系统进化为“新常人”,以偶然性突现来击碎智能传播的线性结构模式,传播主体的认知意涵得以强化;后者则从人因学对齐走向“技术道德化”,试图孕育一个机器价值主体,破解智能传播伦理错配的治理困局。二者分别以认知生成和价值生成的方式促逼了智能传播的螺旋式跃升。在此基础上,人机之间由分离走向融合,人机融合传播也作为“隐线域定”的阶段性节点进入了智能传播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大模型;智能传播;复杂涌现;人机对齐;螺旋跃升
从“人机相像”到“人机交流”:机器隐喻、计算机第二性与人机关系本体论探赜
赵海明
【摘  要】机器隐喻存在于人类漫长的社会文化实践,启蒙时期的钟表宇宙观及机械论哲学确立了现代意义的“机器”意涵,形成“人是机器”的经典隐喻。图灵机和控制论呈现出不同于机械论的物质文化属性,推动着机器隐喻从“人是机器”到“机器像人”的话语转变。Eliza效应衍生的“机器可以思考”的另类叙事持续影响人机传播观念,并指涉“机器作为传播主体”的理论假设。然而,这一假设的危险性在于忽视计算机作为本质机器的本体论结构,滑向另一种“去人类”的极端。计算机“第二性”的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生命、心灵、他者和自我的反思,并启示学界将人机传播置于关系本体论的框架中,审思媒介中心主义的传播研究。
【关键词】人是机器;模仿游戏;Eliza效应;人机传播;计算机第二性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作为类型化故事的特稿
——基于《人物》384篇文本的考察
刘 勇  王 鑫
【摘  要】作为兼具新闻与文学特质的跨界文体,特稿实质是一种“类型化故事”。本文挪借“类型化”理论工具,以“故事形态学”为依托,系统考察《人物》384篇特稿作品的文体肌理、结构方式、话语体式。研究发现,由“故事原型”与“新闻图式”两个维度下析出的“元故事”,清晰揭示了内容多样的特稿作品背后存在着相似的“故事形态”与“结构性知识”。新闻叙事单元的结构化组合确保了故事形态的移置性,凝结其中的形式结构与知识结构则锚定了故事中的“结构性知识”。特稿实践即是在真实边界内,将事实材料融入“元故事”,调用“原型”与基本的新闻单元结构叙事,生成具有公共价值的“类型化故事”的过程。这既为观测特稿的结构特征与叙事特质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地图”与“操作指南”,也为探寻联通宏观与微观层次的新闻学“中层理论”提供了关键启示。
【关键词】类型化;特稿;故事形态
从“新名词”到“新媒介”:近代中国“广播”概念的流转与生成
强若琳
【摘  要】“广播”概念之流变,与近代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相契合,暗含对外来技术的认识与想象。“广播”的定名与普及不仅标志着广播成功嵌入中国社会与民众日常,亦潜移默化地形塑了国人的现代媒介观。1923年11月,对译英文“broadcasting”的新名词“广播”正式出现于《申报》,随后在官方法令、无线电专家及民国报刊的助推下于30年代初成为日常概念。史料考据发现,近代“广播”的定名经历了从“无线电”“无线电话”到“空中传声法/无线电传音术”“放送”再到“(无线电)广播”的流转。“广播”之所以呈现此种演变逻辑,实是近代中国社会“西学”“东学”与“中学”交织较量的结果。最终国人采取旧词新用法,借用古汉语的“广播”确立译名,在展现西方技术适应性和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亦准确把握了广播新媒介的价值属性。此后,“广播”作为专指点对面大范围传送信息的大众媒介概念沿用至今。
【关键词】广播;无线电话;概念史;近代中国  
数字社会研究
农村银发族的数字实践与继续社会化
——基于浙江省M村的实证研究
翁之颢 何 畅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持续加速,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和生存状况成为社会普遍关切的议题。受多方因素影响,这一群体内部的数字分化与数字鸿沟问题愈发凸显。其中,农村银发族作为数字社会的特殊群体,鲜少进入大众视野。本研究以浙江省M村为调研田野,考察农村银发族数字实践与其继续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在个体维度,数字实践可以帮助农村老年人建构新的社会角色,摆脱固有标签;在家庭维度,数字实践在促进农村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同时,助其提升家庭话语权和代际地位;在群体维度,数字实践可以帮助农村老年人引领社交转场,积累丰富的社交资本。研究发现,强烈的继续社会化动机能激活农村老年人学习和应用数字技能的潜能,有效对冲自身的经济、技术、资源等不利因素,甚至出现独特的“跳阶实践”现象,这为推进数字乡村与老龄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人本视角下的新思路。
【关键词】继续社会化;数字实践;数字化生存;农村老年人



来源:新闻大学(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