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91#
发表于 2022-1-23 17:11: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香港新闻自由凋零传媒教育有何挑战


香港新闻业受到严重打击,批判性媒体如《苹果日报》、《立场新闻》及《众新闻》等都在过去这半年多相继被迫停运。德国之声专访多位前线新闻教育工作者,谈谈现况对他们带来的冲击。

(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传媒业受重击,多名记者因此失业或转职。站在新闻传播教育最前线的教授或老师,也面临到教学内容与实务愈趋分离的挑战。德国之声接触了10位现职新闻科系老师,但他们都婉拒受访,理由包括“众多难以言明原因”或“不愿多谈”。赵少延(化名)和戴俊宏(化名)成为少数愿意说明看法的前线老师。



编辑:王奕

292#
发表于 2022-2-12 12:26: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华中师大老校长章开沅:学生骂大学骂得这么厉害,我没有想到

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
——章开沅
01
断掉了的传统
经济观察报:从简历看,您是金陵大学的肄业生?
章开沅:1946年我进入金陵大学读书。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那时有一句话北有燕京,南有金陵。我没有毕业就参加了革命,1949年随着南下的大军来到武汉,在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工作,也就是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不久我就受到了批判。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
章开沅:当时办学强调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像办党校一样办高校,真正的学科建设谈不上。在一次大会上我把这些意见说出来了,结果被批判为否定党的教育路线。那是1950年,后来我一直戴着一顶摘不掉的世界观没改造好的帽子。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规模院系调整?
章开沅:现在看来,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搞苏联模式,过分专业化,连课程都单一化;再一个问题就是把一些好的教会大学、私立大学完全收编为国有,而且将原有的公立大学也打乱了,北大、清华这样的都变成了专业性大学。
旧传统完全断掉了。八十年代刘道玉教授在武汉大学搞得那么有声有色,我是非常敬重他的;但是老实说,他的做法不稀奇,学分制啊、转系啊等等,哪个是刘道玉自己发明的呢?都是老大学固有的东西,我上大学就是这么过来的。
后来我做了大学校长才体会到,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学了不起,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大学校长们真了不起。他们当年的办学条件比我们差,困难比我们大,可以利用的资源比我们少,却能把学校办得各有特色,并且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所名校往往与一位或几位校长的名字紧紧联结在一起,如北京大学与蔡元培、清华大学与梅贻琦、南开大学与张伯苓、浙江大学与竺可祯、金陵大学与陈裕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吴贻芳等。
02
不能用管理企业的办法来管理学校
经济观察报:您一直在华中师大工作,是在1984年被任命为华中师大校长的吗?
章开沅:我是被选举出来的。当时进行教育改革,教育部派人来主持选举,不记名投票,实际上是民意测验。
经济观察报:海选?
章开沅:就是海选。选举完就把票收走了,后来就宣布我得票最多。学校觉得奇怪,我更觉得奇怪,当校长是历史的误会,我连系主任都没有做过,最大的是教研室主任。
我和教育部谈,当校长可以,每周我要有两天的学术研究时间,不然我不干。教育部也答应我了,当然,后来一忙也顾不上了。那时候的经费没有现在这么多,办学条件很困难的,但是办学的大环境、办学的自主性比现在好得多。
当校长六年,我没有参加过教育部一次大学校长会。我说我太忙了,有的时候是书记去,书记不去我派副校长去。那时候教育部也没有哪一个说我对教育部不尊重,像我这样的人还容纳得下来。那时大家对教育部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没有太多的忌讳。上面让我干什么,我觉得可以就做,觉得不可以就让底下的人去应付。
经济观察报:所以,您是以一个学者的姿态而不是官僚姿态来治校?
章开沅:说不上,我有自知之明。当时我在学校内部讲,华师是党委领导下副校长负责制。为什么副校长负责制?副校长比我能干,他们哪一个都做过很多行政工作,当然由他们负责。校长干什么?我协调他们,集中他们的智慧。
我做校长,与其说我是听上面的,不如说我是听下面的。学生会主席都可以指导我。
经济观察报:大学校长到底应该对谁负责?
章开沅:我认为大学校长更应该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老师负责,而不是只对上负责。我一直主张以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教育的根本。教育离开了学生还讲什么呢?我从来都认为老师要把自己的位置放正,把学生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
一句话,就是相互依存。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不是当作一个物。现在讲管理,最大的问题在于用管物的方法来管人,用管物质生产的方法来管教育。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化,而非想尽种种办法制定繁琐的制度和指标。我提出过这样的意见,上面有些人就讲,没有这套指标,我们如何去管理啊?指标是应该有的,但重要的是,指标要合乎人性,而不仅仅是合乎物性。用管理企业的办法,甚至是生产流水线的办法,来进行学校的管理,这没有不失败的。

章开沅老校长
03
我们现在还有大学精神吗?
经济观察报:1990年您卸去校长职务,到国外讲学,直到1994年才回国。那时大学有什么变化吗?
章开沅:我1990年到美国讲学,1994年回国。刚回来还没有到现在这个地步,这十几年发展太快了,变化太大了。1980年代的高教基本上是正常发展的,尽管体制、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革新步履艰难。1990年代以后,教育产业化作为决策开始推行;1999年就从上而下仓猝地敞开扩招的大门,加上此前也是从上而下促成的高校大合并,一味追求扩展办学规模的狂热浪潮开始形成了。
经济观察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难道不需要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不需要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吗?
章开沅:当然需要。但是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不能以牺牲整体质量为代价,否则教育即令转化成庞大的产业,也只能沦为高成本、低效益的泡沫。
不幸的是,高等教育开始进入新一轮大跃进,大学成为重灾区。紧接着又是在跨越号召下出现弥漫全国的升级狂热。中专升为大专,大专升为学院,学院升为大学,其实好多学校根本不具备升级条件。许多正规大学也不安于现有定位,甚至连教学型与研究型这样的双重身份都不满足,一定要往研究型综合大学蹿升,而已经具有研究型综合大学特殊身份的所谓“985”大学,又纷纷向世界一流狂奔。
大学内部的各系也不安于现有定位,纷纷争先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升级良机,于是好多系、所上升为学院,个别系还分身为几个学院。有些研究所也不甘落后,自行提升为牌号甚大的研究院。某些特大大学由于下属学院太多,校领导管不过来,又在校、院之间设立学部,俨然泱泱大国气派。
经济观察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是否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你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什么为导向呢?
章开沅:我不是绝对地反对教育产业化,只是反对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最高的追求和目标。因为教育不完全是个产业,也不应该完全成为产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国家事业,是人民的一种权利。我不赞成以教育产业化为导向。
教育有很多东西是不经过市场的,比如德育。市场的需要是经常变化的,今年有这样的变化,明年有那样的变化,学校有自己相对的稳定性。一些是社会的基本需要,像基础专业,不管市场需不需要,都是必须要办的。特别是像文史哲这样一些学科,关系着国民素质、民族素质,甚至于民族精神健康的延续。
教育要作为先导,不仅是世风的先导,还要作为社会改善的先导。现在就是过分强调了学校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但没有考虑这个社会是不是健全的。学校除了要参与改造社会,还要掌握社会最需要的导向。我总认为,大学不要自己把自己贬低了,变成了市场的雇佣、社会的跟班。
经济观察报:大学现在很忙,因为学校越办越大,学生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负担也越来越重。特别是年轻教师,为了从助教升为讲师,讲师升为副教授,每年还要达到发表若干论著的所谓刚性指标
章开沅:校、院、所各级领导更忙,因为扩招也好升级也好,并无足够的财政拨款,还得自筹财源弥补经费不足,于是便想方设法创收,乃至变相推销形形色色的 学历,以及争招生数额、争项目经费、争科研课题、争学位授予点等等。而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又设计了繁琐的申报、评审、验收手续,大学领导又有多少余闲精力用于改善管理以期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呢?
高校素质的整体下降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而更为严重的是急功近利、弄虚作假造成的诚信流失。我们现在还有大学精神吗?今后大学精神的重建恐怕不是一两代人的真诚努力所能完成。
04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经济观察报:您所列举的这些问题,其根源在哪里?
章开沅:首先教育行政主管机关需要反思。那一套指标体系,所谓量化的、刚性的指标体系,把底下逼死了。过去也不是没有这样的问题,相对来讲,要少得多。现在为什么这么多,这么严重,而且累积不改呢?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教育管理方式,一是要回归大学本位;一是要回归教育本位。
其次,大学自己也要反省。也不能说什么问题都是上面的,都是社会的不好影响了我们。
大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精神力量,大学为什么这么容易受到社会上坏的影响呢?尽管现在的主政者已把大学的定位从精英教育改为大众教育,但大学 (特别是著名大学)就整体而言仍然是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因此,大学校园风气的败坏,乃是最可怕的败坏,因为这必将影响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
这并非耸人听闻。社会良心主要在大学,人类文明危机的问题,一些社会沉沦问题,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匡谬扶正,形成强大的、正义的社会声音。大学要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反对错误的,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体现道德规范。大学要以正确的舆论影响社会。
教育应该首先治疗自己,然后才能治疗社会、治疗全人类。我最寒心的、最痛苦的是,许多大学校长都认为某些教育评估是不好的,但是都不敢讲。明明是办了很大的错事,公开的作假,大面积的作假,败坏诚信,这在教育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事。这伤害不是一代人、两代人能够消除的。
经济观察报:你怎么看那些学术抄袭丑闻?
章开沅:真正的学者要具有超越世俗的纯真与虔诚。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奉献更重于谋生,其终极目的则在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真、善、美。惟有如此,才能不趋附、不媚俗、不出违心之言。
我经常引用的一句诗是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要保持独立的学者人格,学术不是求名求利的私器。现在一些学者在学术上的堕落,抄袭还不是主要的,学术品格的堕落,才是更大的问题。学风是世风的反映,学风又应成为世风的先导。学风随世风堕落,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我不悲观,不失望,寄希望于青年。
历史学家看过的东西太多了,经历的事情太多了,一个最重要的醒悟,就是各种事物特别是社会的发展都是经过各种曲折、各种坎坷,甚至大起大落,但最后总是往前走的。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学者跟利益结合了,用自己的学术工作来追逐私利,好像也可以显赫于一时,但他们不能持续于长久。一个人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
图片
05
回归大学主体,回归教育本性
经济观察报:对于大学的一些问题,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也不满意,但大学为什么并没有什么改变?
章开沅:学生骂大学骂得这么厉害,我没有想到。许多人都麻木了,有的自我感觉挺好。现在最大的损失,是礼义廉耻里的这个字没有了。大学本来应该是道德精神比较高的地方。
过去认为当然的事情,现在成为不正常;过去不正常的事情,现在却成为理所当然。过去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学位评议真是很严谨,而且大家有个怪脾气,越来巴结、走动最勤快的越上不去。有一位名校的党史专家就是通不过。
现在形成一个弘扬正气的形势不容易,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太多,而且跟利益结合在一起。比如高校评估,评不上优怎么办?成了一个利益网,不是一个人分好处,大家都分享,都拉进去。包括现在的项目经费、课题经费,整个设计都是这样。所以教育部也很忙,大学也很忙,其实忙来忙去,根本是没有意义的一些东西,物理学叫虚功
60年高教工作的亲身体验,我总觉得教育应该是慢工细活,教师更像精心培育花木的园丁,必须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与季节的环境变化,循序渐进地从事本职工作,而最忌急于求成和揠苗助长。与其主观武断地通过行政命令推行一个紧接一个的所谓创新跨越,倒不如让大学保持相对安宁的校园,也许顺乎自然的萧规曹随比什么开辟新纪元之类豪言壮举更有利于高教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无论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改革往往表现为渐进式的积累及作为其结果的水到渠成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不容易改,也不能乱改,应该有步骤。但首先要进行体制改革,让大学独立自主地按照教育自身规律来办好教育。我深信,大学应该把握自己的命运,大学必须自我完善,大学也能够自我完善,大学的希望在于大学自身!
来源:理想国读书
编辑:马皖雪
293#
发表于 2022-2-28 18:57: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征集新闻传播学教材博物馆展品的公告

我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已历经百年。百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人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同命运,与世界相融通,孜孜探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新闻传播人以贯通古今的气魄,横跨中西的视野,呕心沥血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教材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为了展示百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教材发展和建设历程,更好地收藏、保护和研究我国新闻传播学教材的珍贵史料,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拟筹建国内首家“新闻传播学教材博物馆”,主要陈列与新闻传播学教材、教育相关的珍贵书籍及实物,目前800余平米博物馆陈列空间已在筹建规划当中。

现面向广大社会团体及个人(尤其是关心、从事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师生员工、教材作者、出版机构、新闻从业者等),广泛征集新闻传播学教材和相关史料,具体事宜如下:

一、征集内容

(一)百年来我国公开和未公开出版的各种新闻传播学类教材、讲义等,包括港、澳、台地区;
(二)国外出版的新闻传播学类原版教材,包括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日文等各语种;
(三)非正式出版的新闻传播学类内部讲义、讲稿材料及作者手稿、校样稿、修改稿等;
(四)与新闻传播学教材出版建设相关的各种文件资料、档案记录、往来信函、会议纪要、笔记卡片、回忆文字、获奖证书及照片、音视频等影像资料;
(五)其它具有展示、收藏价值的相关资料。

二、征集程序
(一)严格按照《博物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二)根据捐赠人意愿,所有征集的教材及相关资料,以捐赠、移交或征购等方式进行,办理相关手续。
(三)按相关规定,教材博物馆将为捐赠机构及个人颁发《捐赠证书》,并以适当方式予以铭记和奖励。

三、征集方式
(一)拜访征集。捐赠者可联系工作人员,我馆将安排专人登门拜访、征集。
(二)到馆捐赠。请捐赠者将捐赠资料迳送至教材博物馆筹备处。
(三)信函邮寄。邮件上请注明:您的基本信息、教材(资料)信息、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
(四)电子捐赠。如您持有上述相关材料但不便捐赠,也可以将扫描件或照片等发送至邮箱,我们将合理展陈。

四、征集时间
自公告之日起,常年接受捐赠。

五、联系方式
邮寄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定路40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综合楼5楼办公室(邮编:200433)
电子邮箱:
xwxjcyj@fudan.edu.cn
联系人:
张大伟13916140378;
张学科13129902431;
王晓虹13564620970。

感谢您的关注、支持与捐赠,我们将妥善保存您惠赠的珍贵文献资料和实物!



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新闻传播学教材博物馆筹备处
2022年2月


来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编辑:古凤

294#
发表于 2022-3-7 21:07: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教育家】罗列的新闻教育实践及思想
一、罗列生平
罗列(1921—2012)原名卢鸿略,广东澄海冠山乡人。1940年,罗列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毕业。新中国成立前,他曾担任《江淮日报》、《苏中报》等报的记者,对当时人民所进行的抗日活动以及在根据地推进的民主建设展开报道。后担任《新东台报》总编辑,《新华日报》(华中版)编委和经理等职,推动解放区报业实务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位能力全面、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自1948年开始,罗列先后负责华中新闻专科学校、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等校的新闻教育工作,为急需新闻专业人才的华中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新闻干部,其自身也积累了大量新闻教育工作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罗列曾在上海《解放日报》工作,担任编委和秘书室主任。1953年3月,罗列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担任新闻专业副教授兼新闻教研室主任,后成为中文系副主任,主要主持新闻专业方面的教育工作,对新中国的新闻教育的起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罗列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并负责管理任务以及教学任务。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罗列积极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复校工作,为人大新闻系的恢复和发展尽心尽力。后筹备创办汕头大学(任汕头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并于1981年9月担任汕头大学副校长和党委副书记);因为在新闻教育方面的成就与贡献,罗列在198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聘为顾问。1993年,在新闻教育界工作数十年的罗列退休,20年后一2012年9月22日,罗列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二、罗列的新闻教育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前
1948年,距离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1918年蔡元培、徐宝璜等人创办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已有30年,中国的新闻教育已具雏形。一方面基本按照英美的办学模式,并逐渐摸索形成自己的模式与标准;另一方面以报学教育为主,其宗旨是传授办报经验和新闻学理研究,主要是培养实践人才。同时,由于当时政治动荡,战火不断,新闻报刊以党报为主,以宣传政治倾向与报道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
此时,已是知名新闻工作者的罗列来到了位于江苏省射阳县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开始了其数十年的新闻教育事业:
(1)给学生授课,具有科学性与专业性。当时,现代新闻学教育在中国仍属于起步阶段,专科院校请的老师多由新闻工作者兼职担任,虽然其教学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开拓视野,但也偶尔出现授课随意化的问题。罗列在注重传授学生实践经验的同时授课十分专业,当时中国新闻教育尚没有标准教材,他便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参考恽逸群的《新闻学讲话》,结合他自己的学习实践经历,主讲“新闻学概论”。在课后还安排小组讨论和全校性讨论,并在最后进行总结提升。听他课的学生反映罗列的课在当时是专业性最强的课之一,有的还称呼他为“科班出身”。
(2)接受中央指示,支持速成班。罗列担任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教育长期间,该院共培育三期学生(累计至改名苏南新闻专科学院前),平均一期5、6个月结束,课时短,课程极为浓缩。学生前期以听课为主,后期则以实习为主,最后还要进行总结。速成班培育相当一批可用的新闻工作者,缓解了当时对新闻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
(3)要求新闻学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党的思想。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是党在解放区设立的最早的新闻专科学校,党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当时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校内每周还坚持过党、团组织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与革命的信心。
(4)按照学院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提高新闻实践水平。罗列回忆,当时的学员,只要上完采访课,即组织采访实习,在驻地开展采访活动;上完编辑课就从报社拿来通讯员的稿件进行编辑,加上自己采访的稿件,以班级为单位出版手抄报。当时校部还办了校报《新记者》,以提升学生的办报实务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
(1)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新闻教育亦是如此,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新闻教育,培育适应新中国国情的新闻人才,成为当时的重要工作。
在高校的新闻教育方面,对旧时代的新闻教育,国家接管之后花大力气进行全面整改,同时国家也加强对新中国的新闻教育的控制与规划,实现有计划地发展,使教育的思想和内容符合革命工作与国家重建的需求。
在培育新闻人才上则是双线发展:一方面继续坚持通过工作实践来培养和提高新闻工作干部,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高校进行正规教育训练。
1953-1958年,罗列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教研室主任(职称为副教授),主持新闻专业工作。在此期间,他的主要新闻教育实践如下:
第一,按照党的政策,团结和聚集有新闻教育才智的新老知识分子。当时,因教育资源被高度整合,北大新闻系的教学力量大大下降,留系教育人员十分缺乏。罗列量才重用张隆栋,请来蒋荫恩兼课,并通过各种渠道先后调来方汉奇、甘惜分、孙觉和刘爱芝等人;同时,每年选调新闻专业毕业生来本专业工作,以及安排老教授发挥专长带青年教师,培养了郑兴东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逐渐加强了专业教学力量。
第二,设计新闻专业的课程(尤其是新闻业务课程)。当时教育部统一规定了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却需要罗列等一线教育工作者自己设计。罗列和同事们一起分析探讨,搜集借鉴古今中外的新闻教育实践,从新闻干部必备的条件入手,研究如何进行新闻业务、基础理论与政策、文史知识、语言表现能力等的训练,做课程的具体安排。在实践中,根据现实情况,采取首先从内容较为稳定的课程做起,如写作基础,报刊史,新闻基本理论等。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采写、编辑等,则采取新闻单位讲课和教师协助编写教材的方式进行。
1958年9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罗列随同前往,后担任人大第二任系主任。在这段时期,罗列经历了北大新闻教育的“大跃进”时期,后针对这一现象以及所产生的问题,罗列根据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在吴玉章校长的帮助下,整顿教学秩序,制订新的教学计划:
第一,使科研与教学研究重回正轨。面对“大跃进”期间过分注重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学工作停滞的情况。罗列首先加强科研室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把下放连队的教研员调回教研室,集中力量进行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工作,为开课做好准备。同时对1958年下半年的缺课进行补课,对没有学好或安排不当的都设法弥补和加以调整。
第二,修改教学计划,适当调整劳动与学习的比例。罗列坚持“既重视实践,也不忽视理论知识;既重视道德,也不忽视智育和体育;既有专业知识;也要有一般的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原则。调高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适当缩减劳动规模,并根据学校调整,实行九个月学习,两个月或较多时间劳动,一个月休假的办法,以达到“把课上好,也把劳动实习等其他方面做好”的要求。
第三,“以办报为纲”,办报促进教学。强调在业务课教学上,把办报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兼用平日实习与集中实习两种办法。通过办报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四,进行教材编写。在罗列等人的努力下,到1959年暑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写出一批新闻业务讲义,其中包含汪溪、蓝鸿文编写的《新闻采访讲义》,余致浚、张文远等人编写的《报纸编辑讲义》,甘惜分、王肖山编写的《通讯写作讲义》等课程讲义。这些讲义基本构建了各门学科的体系结构和理论框架,对新闻学的课程设置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具有开拓之功。
第五,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政治理论和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立足于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深入研究,向广大新闻系的学生开设无产阶级新闻理论课程,其中包括安岗回系讲授的“政论写作”、“新闻学概论”以及刘贯文的“新闻写作”等。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教育,相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党性意识、群众意识和无产阶级意识。
在罗列等人的努力下,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教育逐渐发展成熟。可惜好景不长,之后陷入了“反右倾”与“学术批判”的高潮,罗列等老一辈受到批判,教学工作也受到了严重干扰。
(2)从1978年起,罗列开始积极参加被撤销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复校工作,尤其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恢复与发展付出了诸多心血。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新闻教育迎来了复苏与发展的热潮,而如何在接下来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走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教育之路,成为当时复建工作的核心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罗列当时采取多种措施,在推动中国人民大学教学回归正轨的同时,探索走向新时代的道路。
第一,抓教材,即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注重教材的专业性与实用性。罗列动员教师抓紧整理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编写教材,做到“先有后好”,这段时间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教材,其中甘惜分的《新闻理论基础》和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尤为出色。
第二,抓人才,即建设师资队伍,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之初,针对当时新闻教育界出现的老教育家们年事已高,而新人又尚未成长起来“青黄不接”的现象,新闻系采取多种手段建设教师队伍,包括将优秀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从新闻单位和其他业务单位调入骨干教师,注重老教师带新教师,为优秀教师提供海外进修考察,单位锻炼的机会。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办“新闻理论”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两个教师进修班,这里面就包含有罗列等老一辈的努力与推动。
第三,积极推动学科的研究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国际新闻界》杂志改为铅印,再次出版,为教师提供科展示研成果的平台,并积极推动相关学科教育活动。在这个平台上,张隆栋教授引入了传播学,带动了国内这一学科的发展。
除此之外,政治思想工作罗列也始终没有放下,他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带头为学生讲党课。
1981年5月,罗列任汕头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并于1981年9月,担任汕头大学副校长和党委副书记,为汕头大学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段时间罗列的工作重心主要在校务管理方面,但仍然十分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建设和全国新闻教育的发展繁荣,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院聘请他为新闻学博士学位答辩委员,1993年10月被评定为“为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者。这是社会与国家对他耕耘教育一生的最好评价。
三、罗列的新闻教育思想
在罗列工作的时代,中国的新闻教育仍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罗列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教育思想。
(一)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以“让学生树立无产阶级为人民服务的新闻观”为教育核心
罗列早年便参加革命。终其一生,都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信奉并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怀揣着无产阶级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他在《十年来我国的新闻教育》中对新闻系的学生表达过这样的期望一“我国大学的新闻系毕业生,不是为个人的出路而奔走钻营,他们会成为光荣的人民新闻战士,会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
无论在哪里进行新闻教育工作,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是罗列工作的一个重点。他意识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对于一个向民众传播信息的新闻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国的新闻教育,也正是要培育出这种为国为民,有正义感的新闻工作者来。
(二)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辨别判断事物的能力
罗列始终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懂得如何从政治上分析以及处理问题。他制订的新闻教育计划以及所采取的措施,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华中新闻专科学院,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往往都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及政治要求相适应。
不仅对于自己是如此要求,对于所教导的学生们,他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罗列反对新闻教育脱离政治生活及政治思想,反对把教育与政治、社会想脱离的“坚实基础论”,他认为学生,尤其是学新闻的学生,在学校里只学习新闻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他要求并培养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政治局势关注、分析的能力,他曾这样写道:“新闻人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及对具体事物的判断能力,这是他们首先要打好的基础。”
(三)把教学工作的质量摆在首位
罗列对于教学能力极为注重,从教材、师资的配备等方面都着手进行提高。
抓教材,教材可使之后的新闻教学有所依据。尤其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的教材编写,避免了“文革”刚结束时没有教材可能导致的教学混乱。
抓师资,罗列注重厘清思路、方向,即我们应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建立什么样的教育体系,以及如何选拔培育这种人才。思路,方向的确定,促进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四)强调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
这一点是新闻教育者的共识,罗列也不例外,但对于二者的看法,罗列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在新中国成立前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学仍处于报学为主的阶段,出于当时新闻工作者的短缺以及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幻,以及自己亦是一名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的缘故,罗列注重实践,讲求应用,比如让学生参观农村的土地改革,尽早为他们提供宣传实践的工作平台等。
罗列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外新闻教育的情况,将理论学习的位置提高了,他比较了复旦新闻系等重视新闻学专业理论学习以及综合素养的大学与民治新闻专科学院等主要教授实践的院校,发现接受系统理论学习的学生“后劲大”,于是他强调教学要重视“三基四性”(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提高对理论的重视一“排几号铅字有什么难的,一两个星期就把你教会。真正的好编辑不在于这个。比如要作好标题就要有文学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他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汕头大学的新闻教育实践中,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应重视基础”。于是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将原本重实践轻理论的学风转变了过来。
(五)提倡通识教育
罗列认为:“要培养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还要加强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学习。忽略这两点,就会后患无穷。”
他要求新闻学子们不仅要具有一般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印刷、编辑等技巧,还需要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拥有丰富新闻理论及文史哲社科知识等的通识型人才。在这方面,罗列在新闻系学生的课程安排上做出合理的安排,除了一般的新闻理论学习以外,新闻系的学生每周都会有一定的文史哲课程以充实自我、提升学养。即使在“文革”期间,罗列亦教导“机床文艺”的年轻人多读文学史学方面的书籍。
总体而言,罗列新闻教育思想中,党的政策及指导思想是导向,实践锻炼是核心,理论学习是基础保障,通识教育是必要辅助,目的是培育通晓社科知识、掌握实践能力的新闻工作者。
来源:镜鉴工作室
编辑:王奕

295#
发表于 2022-3-9 19:07: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新社女总编辑王晓晖履新南开大学教授

“中国记者”刚刚获悉,中新社总编辑王晓晖已调南开大学任教授。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21年10月17日,刚刚诞生不久,是南开大学迈入新百年之后的首个专业学院。原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整建制划归新闻与传播学院,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王晓晖简介:
女,汉族,196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兼副社长、党委副书记。两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995年获评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2015年获评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获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2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晓晖履历:
1985.08—1993.01,中国新闻社新闻部记者;
1993.01—1995.05,中国新闻社新闻部文教组组长;
1995.05—1997.07,中国新闻社政文部新闻采编室主编;
1997.09—2000.07,中国新闻社政文部副主任;
2000.07—2001.05,中国新闻社政文部主任;
2001.05—2003.02,中国新闻社总编室主任;
2003.02—2009.04,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社委会成员;
2009.04—2010.12,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社委会成员兼《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常务副社长;
2010.12—2015.03,中国新闻社美国分社社长;
2015.03—2022.02,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兼副社长,党委副书记,社委会成员。
2022年3月,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
正值两会报道进行时,在此分享王晓晖在《中国记者》2002年第10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会里有千秋》,供同行参考。
file:///C:/Users/11582/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png
file:///C:/Users/11582/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png  

来源:中国记者
编辑:何晓琴

296#
发表于 2022-3-9 19:55: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工人日报原社长孙德宏、中新社原总编辑王晓晖均加盟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再获资深媒体人加盟。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媒体采访。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孙德宏今年以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的身份亮相“委员通道”。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去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孙德宏还以全国政协委员、工人日报社社长的身份参会,今年这是他首次以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的身份参加全国两会。

公开资料显示,孙德宏1962年8月生于辽宁盖县,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历任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秘书,中国建设报编辑、记者,工人日报社记者、一版主编、要闻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他于2005年7月起任工人日报社总编辑,后出任工人日报社分党组书记、社长。

另外,澎湃新闻记者3月9日从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方面获悉,中国新闻社原总编辑兼副社长王晓晖也已于近日全职加盟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公开资料显示,王晓晖,女,汉族,196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她曾两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995年获评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2015年获评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获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2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晓晖长期在中新社任职,曾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美国分社社长,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兼副社长、党委副书记。

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南开大学于2019年开始组建新闻传播学院,由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亚东教授担任首任院长。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何晓琴

297#
发表于 2022-3-19 16:46: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计算传播学与智能媒体实验室速建为全国通用文提科实验室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与实验室计算社会实验室“清华大学未来社会实验室与实验室实验室”的东风,“清华大学实验室与实验室正在加速建设”。早在 201 年 8 年的基础上建成,整合早期的新实验室,2021年开始传播项目,增加项目与应用;并在今年又一次发布了财经新闻。计算社会传播实验室与实施“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实现全国智慧与实验室管理社会科学实验室。

目前实验室开通“支持人才传播前沿”等项目——支持20门多门课程、科学研究——多项相关重大重点推荐、北京市双一流建设项目和社会服务,推动了新闻与传播前沿2022年3月10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一行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调研,参观体验了虚拟人、高仿真机器人、AR、VR技术等前沿技术设备2021年11月2日,教育部社科指导司青森观看来司长。

新闻“计算传播学研究实验室”,实施实验室与传播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于2021年12月获批,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社会公共科学管理、政治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哲学政策、融合技术项目和电子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支撑与创新基地。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等理工学科资源,着力基于融合、大数据技术与工具的基础条件平台,基于数据集中研究范式下的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平台,提供社会建设应用和需求的指挥示范平台,以及提供国家需要暂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平台。

在3月11日的这个与清华大学校长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管理第一次会议上,副、管委会彭刚集中展示:计算社会科学与治理问题的“清华国家特色会议”在文科大学和学校通过实施和迅速建设的文科院校和学校实施的科教制度和实施的科教制度,展现了清华的优势,并在高建设上积极探索、 “ ——科普大学”计划结合, “高建设上积极探索”——科普大学联合计划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宏大命题 数字时代与智能技术驱动 治理现代化为主要任务聚焦数字时代,以计算智能社会治理,取得重要进展,以科学发展为基础。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为社会发展提供最新的指导,为国家发展出出重大的需求,矢志创新,创新,时俱进,参加学术研究。实验室执行主管文中表示,在全国各地的杨科大学实验室处处表示“计算社会计算社会指挥”在申办科学处,在申办长处说与社会科学展开对话的场景。的过程中,已经展示了实验室的杰出性。

新闻 新闻 常副院长陈昌凤作为管委会学院出席会议介绍,二十年来不断发展开拓者取的说法,并表示,参与会议与全国各学院的人员组成、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一次也是发展的机遇,新闻传播学院将把实验室建设、规划人才培养、培养等更高层次的创新层次融合到一起,“计算与智能媒体实验室”真正没有使命,为高大上的使命,水平的全国实验室建设应有贡献。

来源:清华传媒评论

编辑:蒋可心

298#
发表于 2022-3-28 14:45: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听课方式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  直接购买课程即可




来源:新传学苑(微信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IAv-4cS3JQm2Pa1AT2fhA

编辑:马源



299#
发表于 2022-4-9 21:59: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胡正荣受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唐绪军受聘特聘教授


  4月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特聘教授聘任暨师生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树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特聘教授唐绪军,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彭冰,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漆亚林主持。
张树辉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的委托为胡正荣颁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聘书,为唐绪军颁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聘书。

图为张树辉为胡正荣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聘书

图为张树辉为唐绪军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聘书

  唐绪军以“三有”——“有愧、有为、有盼”为主题发表了自己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的感言。他对学院的各项发展进行了总结,改善学院治理结构、制定十四五规划、更改学院名称、设计学院标识、建立一系列议事制度以及成功评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级思政示范课程等。他对新闻学院的发展表达了期盼。他表示,胡正荣是知名学者,同时也有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新闻传播学院未来发展的前途光明,能够创造辉煌。未来他将继续以特聘教授的身份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助力。
  胡正荣结合自身经历表示,接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压力很大。尽管自己做了40年的新闻传播教育,从普通老师到大学校长,在任期间把中国传媒大学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但面对建设科教融合学院的新要求,还需要适应。他对新闻传播学院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他认为,科教融合是新起点、新机遇和新方向。未来新闻传播学院要在高等教育的四大使命上进一步拓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体系里面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位置,所院融合将给中国新闻传播的研究和教育,特别是“三大体系”的建设带来一阵春风。他表示,唐绪军院长和班子成员把学院带到了一个历史高度,在打好的基础上,我们会有一些新作为。
  张树辉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唐绪军和胡正荣两位院长都是大家公认的学界和教育界大家,这是新闻传播学院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一艘巨轮的顺利航行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把每一位老师的发言串联起来,就是未来新闻传播学院和学科发展的方位和目标。新闻传播学院的荣光离不开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辛勤付出。他表示,在胡正荣院长的带领下,秉持着“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信念,坚持深化科教融合机制,师生既有期待、又有实干,相信新闻传播学院会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与会师生纷纷表达了对唐绪军的感谢和对胡正荣的欢迎,总结了学院科教融合的成绩,提出了亟需拓展的建议和一起向未来的期待。(田媛)
[ 责编:李伯玺 ]



来源:光明网


编辑:邓秋雨

300#
发表于 2022-4-18 08:09: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年鉴编辑部线上研讨疫情背景下学会事务推进情况

2022年4月16日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武汉编辑部在腾讯端召开2022年第一次视频工作会议,研讨了年鉴编撰情况、常务理事会、院长研修班筹备情况、镜鉴工作室公众号运营情况等事项。会议由年鉴编委会主任张昆教授发起,编辑部成员何志武、周茂君、陶喜红、余秀才、张继木、刘义昆、王创业、胡国民、王一鸣参加了会议。

编辑部主任王一鸣首先汇报了2022年年鉴编撰情况,目前年鉴到稿率已超过80%,各项编撰工作稳步推进,预计五月上旬完成全部收稿任务,确保在11月第二个周末之前(“年鉴日”)顺利出版。

学会副秘书长刘义昆汇报了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2022年常务理事会暨年鉴编委会、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等活动的筹备情况。受疫情影响,原定于5月份在湖南吉首大学召开的常务理事会暨年鉴编委会将延期举行。定于7月21日至28日在江西井冈山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预计将如期举行。常务理事会具体召开时间、院长研修班具体举办形式将视疫情防控形势随时调整。

编委会主任张昆对以上工作做了总体部署,并就“镜鉴工作室”公众号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几点意见:一是要立足新闻传播教育,重新思考公众号的发展定位,通过内容、功能的拓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以纸质版年鉴为内容基础,增加新闻传播教育活动资讯、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成果等内容版块,将公众号打造成为国内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信息发布平台、内容聚合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二是要围绕内容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扩充公众号的编辑团队和运营团队。采取同人编辑制,由武汉编辑部成员担任轮值编辑,吸纳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加入公众号运营团队。

与会人员对上述事项进行了讨论,一致同意关于镜鉴公众号发展规划的提议,并商讨了学会和年鉴编辑部的其他事务。

来源:镜鉴工作室(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