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言论自由案例

 关闭 [复制链接]
291#
发表于 2013-5-23 11:14: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媒体:海南校长携幼女开房事件后当地集体噤声


听说记者要采访,万宁二小保安忙给领导打电话。

“你是记者呀?干嘛拍照呢?”
    一个身穿黄衣的小学四年级女生对记者说。5月20日上午11时40分左右,至少有40辆被当地人称为风采车的小三轮,挤进了海南省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门口的一块空坪,众多家长准备接孩子回家午休。黄衣女孩认为,在这个时候来这里拍照的,只有记者。
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当地人已经习以为常。校门口一家快餐店女店主说,她一眼就能看出外地记者,“前几天,来了很多。他们和你一样,希望从我这里打听点什么。”
    但店主称她来这里只有几个月,“这个店刚开没多久……”
    不知道或不愿意开口的,远不止这些人。
    《法制周报》记者先后在万宁市委宣传部、万宁市公安局以及涉事学校的主管部门万宁市教育局采访,均被以各种理由拒绝。自称万宁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黄已飞的工作人员甚至称,受害学生家长也不能接受采访了。
    但陈在鹏带小学生开房事件(以下简述“校长开房事件”)所引发的关注仍在继续。令记者思考的是,在陈在鹏之后,万宁二小如何越过这一巨大的道德鸿沟,在前任校长陈昭霞所创造的精神高地上,继续往前走。
女生失踪揭开开房事件真相
    本地居民杨体光忙前跑后,只给记者几分钟的采访时间。“现场离不开我,只能抱歉了……”
杨体光指的现场是,多个村民举着写有相关标语的横幅,站在万宁市人民政府门前,要求惩治有贪腐问题的后朗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廖某。这虽然和“校长开房事件”无关,但其所在村的后朗小学,正是“校长开房事件”6名受害学生所在的学校。
    “我所知道的是,这6个学生没有后朗村的人,估计都是转学生。”杨体光说,他是看了报纸才知道这件事的,由于没有后朗村的人,村民情绪没有受影响。
    从5月8日事发至记者赴现场采访时止,12天内,万宁二小原校长陈在鹏、万宁市房管局干部冯小松带6名小学女生开房事件,在经历集体震怒、警方抓人、政府开新闻发布会等过程后,似乎已进入静默期,“发布会开过了,人也抓了,职务也开除了,下一步只能等司法机关的结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现在没有信息可以公布了。
正如人们所见,陈冯二人被警方抓获,分别受到了刑拘、行政开除等处罚、处分,具体案情警方仍在侦查当中。
前任女校长创造的道德高地
    陈在鹏让万宁二小的知名度又一次暴涨。此事发生后,全国各地许多媒体记者都来到长丰镇,试图进入万宁二小采访。这所离万宁火车站不远的小学,多年前只是一所普通的村级小学,现在校园里稍显破旧的校舍、简单粗放的体育设施,并不能给人名校之感。
    记者在采访期间,多名受访者坦言,万宁二小现在的影响力,与前任女校长陈昭霞密切相关,而万宁二小高调走进媒体视野,也与这位前任校长有关。
    2009年5月1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用生命营造的乐园,朝霞满天——追记海南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长陈昭霞》(以下简称《朝霞满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陈昭霞被称为“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小学校长,是一位‘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受到学生及其家长、当地教育界同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尊重。”
    5月20日上午,记者在万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明仁办公室,希望就这位受人尊敬的女校长的先进事迹进行采访,刘以“校长开房事件”尚未结束为由,拒绝介绍情况,“等过了这段时间再说。”
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陈昭霞在40岁的时候辞世,从教21年,生前留下了很多感人故事,至今仍在很多学生和学生家长中流传。
    据了解,1984年,16岁的陈昭霞考入海南琼台师范学校,1988年毕业从教。
在很多关于陈昭霞的报道中,对学生用心爱护,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是她被广泛提及的先进事迹。而屡屡被提及的一个经典案例是:陈昭霞发明的一个小游戏——“护蛋行动”,让每个学生在一周时间内保护一枚鸡蛋,无论是在上课还是在家里,都要随身带着这枚鸡蛋,不能让它破碎。游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这一举动,让孩子懂得蛋虽然脆弱,但只要用爱全力去关注它,同样也会绽放生命的异彩。
“从教21年来,陈昭霞不停地在‘爱之乐园’中探索。她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怀孕时,有时呕吐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但她仍坚持给学生上课,一节也没有耽搁过。”
    在有关她的先进事迹报道中,“把二小办成‘最好的学校’”是另一个被提得最多的关键词。据介绍,2002年,陈昭霞以普通教师身份参加全市校长竞岗,后被任命为万宁市第二小学副校长,2008年成为校长。“上任伊始,陈昭霞就下定决心,要把二小办成全市‘最好的学校’……”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陈昭霞的身体出现了红灯。2008年10月的一天,她昏倒在学校。11月25日,医院诊断其为癌症晚期,最多还有3个月的生命。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得此消息的陈昭霞“第一个想到的仍是学校,从海口驱车回万宁,有近3个小时的路程,当天下午又到学校上班了”。
陈在鹏被指借前任炒作自己
    2009年2月28日,陈昭霞去世。其感人事迹在当地被广泛传播,万宁超过2000名社会各界人士为陈昭霞送行。
    其后,时任副校长的陈在鹏接任万宁二小校长。
    一个标注为“刘明江原创”的网帖,在“校长开房事件”发生后,将原载于《中国教育报》的《朝霞满天》一文再次贴出来,并指陈在鹏4年前就利用陈昭霞事迹“借机炒作自己”,“无耻地顺杆爬”。
    “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师的培训方案,要求改造电网的报告等,整整两大箱,全是陈昭霞的心血。那天,当二小副校长陈在鹏来陈昭霞家里取这些遗物时,他在心里默默地承诺:‘昭霞,请您放心,全校师生将努力实现您的心愿,争取把学校办成全市最好的小学。’”
    帖子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自己不表露,神仙都不知道。记者又是怎么知道的?显然,是记者在采访、挖掘陈昭霞校长事迹的时候,陈在鹏自己编造出来,主动向记者‘爆料’。”
该帖质疑陈在鹏的第二点是,“把学校办成全市最好的小学”是陈昭霞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并不是陈在鹏首先提出来的,“当然,作为奋斗目标,没有专利,如果继任者真能前赴后继,不断努力,也是好事。问题的关键在于,从陈在鹏继任校长之后的表现看,当初他所谓的‘心里默默地承诺’,‘争取把学校办成全市最好的小学’根本就不靠谱。”
    “同样是为了‘把学校办成全市最好的小学’这个目标,前任校长陈昭霞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陈在鹏呢?都干了什么?”网帖中如此诘问。
    在万宁采访期间,记者试图通过教育部门,对陈昭霞与陈在鹏在学校发展方面各自作出的努力进行采访,但该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明仁拒绝就此回应。
    现在能确认的是,一份关于万宁二小的介绍材料中,万宁二小的办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立志培养幸福的人,健康的人生,智慧的人生,多彩的人生”。
记者遭遇集体噤声
    遭到网友质疑的陈在鹏,如果没有这次的事件,他的未来似乎光明在望。
有网友找出了一份在万宁市中小学生继续教育网公布的《2008~2012年度万宁市省级小学骨干教师名单》,陈在鹏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居于骨干教师的第5位。而中共万宁市委组织部于去年底公布的一份文件中,陈在鹏作为市教育局副局长人选,成为5名候选人之一。
    “万宁市2012年公开选拔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笔试阶段已经结束。应参加笔试人数66人,实际参加笔试人数62人。根据笔试综合成绩,按照每个职位1:5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入围面试人选。”根据这份公告,居于教育局副局长面试人员第二名的陈在鹏,当属笔试成绩比较优秀的人选,排在他前面的正是现任县教育局副局长刘明仁。
    现在,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人们还不知道,“校长开房事件”最后走向何方,陈将受到何种程度的法律追究,但他个人的办学承诺恐怕难以兑现了。
记者本希望万宁官方对6名受害学生是否受到性侵一事透露最新进展,但几个相关部门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拒绝了采访。
    5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万宁市委宣传部。说明采访意图后,自称办公室主任的黄已飞将记者带到会议室,明确表示不能安排采访。


    随后,记者来到万宁市教育局,该局局长办公室未开门。在副局长办公室,记者找到了正在办公的刘明仁,还未等记者表明采访意图,刘明仁就表示,教育局接受采访,必须由宣传部门安排,否则不能介绍任何情况。
    记者同样没有在该案的主办单位万宁市公安局了解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政工室一位负责人称,前次新闻发布会他没有参加,现在该案还在侦查中,没有任何情况可以向外界公布。
    “校长开房事件”需要更多的开放和透明,而如何弥补前后两任校长迥然不同的人生境遇所带来的道德鸿沟,需要继任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http://news.163.com/13/0523/05/8VHO8NAU00011229_all.html#p2



292#
发表于 2013-5-27 18:59: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香港创办报纸杂志几乎无限制 书号免费

香港刊物市场的繁荣使得每个报摊售卖的报纸杂志达几百份。

繁荣的刊物市场鼓励多元发声,能提升社会的批判意识、降低暴力情绪。
  在香港创办报纸、杂志几乎无限制,书号免费
  繁荣刊物市场是批判思维的培训班、社会的减压阀
  创杂志、办报纸、出书,这种听起来很严肃的事,对于香港人来说用一句广告词就可以概括———“just doit”,因为真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申请刊号和书号没有批准不批准的概念,就像是年满16岁去办理身份证一样简单。不考虑成本的话,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报刊,当然是否能运营下去又是另外一个问题。这种开放的纸媒环境,让人们拥有了多元的发声平台、丰富的媒体环境,无论是文化娱乐,还是政治经济层面,都提供了更多种类的观点,给香港人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   
  在香港办本杂志除了无需验资的一万港元注册资金外,几乎无限制
  在香港《东touch》杂志工作了五年的Yen,对于杂志行业非常熟悉,她形容香港的杂志“就像香港的霓虹灯牌一样多”,不断有新的杂志出现,也不断有杂志“执笠”(粤语:倒闭的意思)。路边随便一个杂志摊,都有上百种杂志,同类内容的不同杂志经常撞车,单是电玩游戏类的杂志就能找出七八本。
  《生活》杂志创意总监令狐磊告诉记者,最近香港又有新杂志诞生,是《号外》的副主编N icoT ang自己创办的,首期就聚焦入夜后的香港,话题很接地气。
  造成香港杂志种类繁多、竞争激烈的原因之一,就是香港办一本杂志程序非常简洁。杂志社和报社的最低注册资本仅为一万港元,而且无需验资。注册好公司,按要求准备好资料,就可以给刊物办理刊号。
  从申请刊号到内容审查再到出版上市,基本上只需要按步骤缴费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担心会遇到障碍。除了有色情内容的刊物需要标明18岁以下不得购买之外,香港对杂志的限制就是没有限制。
  台湾文化人、《号外》杂志主编张铁志在说到香港办杂志的限制时说:“除非是自我设限,在香港办杂志在内容方面没有任何管制。”当然一本杂志要维系下去或者说要盈利,就和员工能力、杂志宗旨有关,但如果只是单纯地办一本刊物,只要成本在能力范围以内,其他的程序都很简单。
  至于杂志的成本,也完全取决于杂志的定位和印刷成本,还会受到广告的影响。传奇杂志大亨施养德在1990年代办的《A rtention》(艺觉)杂志完全可以靠他的人脉处理杂志广告问题,有那么几期甚至希望杂志里的广告藏起来,要撕开页面才能看到。
  2010年创刊的《黑纸》是一份香港创作期刊,基本没有任何广告,目前号称“伪爱情杂志”,每周五于全港各7-Eleven售卖,价格为港币一元。虽然号称是周刊杂志,但是每一期的《黑纸》其实只是一张A 4大小的纸,由于编者们觉得现在很多人受到网络生活影响以致思绪零乱不能阅读长篇文字,因此《黑纸》被安排出版短文为主以配合当下的表现方式。Yen告诉记者,这样的“杂志”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欢迎,有很多人以收藏《黑纸》为兴趣。
  香港很多人宁愿赔钱办报纸,为的是发出自己的声音
  香港办报和办杂志一样简单,而且曾经还是一种潮流。上世纪50年代很多文化人到香港找不到工作,几个人一合计就集资出一份报纸,交登记费,租办公室,找两个记者每天去跑新闻,一份只有一两页的小报只要一毛钱。报纸最繁荣的时期,整个香港只有300万人口,却有上百份的报纸。
  老外在香港办报纸同样也很宽松,最近就有一批老外创办了一份英文报纸,并独立采编外国人对香港社会和时事的看法。沪港小生在微博上评论此事时说道:“在香港,理论上人人都可以办报纸、杂志。”想维持下去只要资金雄厚,或者每期有足够多的广告客户支持。
  现在香港市面上主要流通的报纸,收费和免费的加起来有29份,虽然相对从前来说这个数字已经很低调了,但对于一个70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报纸可供选择度还是非常高。香港专栏作家陶杰说到香港报纸时表示,现在香港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报纸的资本运营难度也加大了。“因为信息传递快了,印刷要求也高,现在一份7块钱的报纸什么内容都要包含,这一点已经淘汰了很多报纸了。”
  香港有很多报纸发行量都在10万以下,这个发行量其实并不算高,但在他们看来,关键是能拥有一个发声的渠道。所以香港报纸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以盈利为主,另外一些发行量很少的报纸,基本不赚钱是以能发出声音为主要诉求。
  香港新闻联会会长、世界中文报协前主席张国良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些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也没有赚到钱,甚至赔钱,但是报纸的拥有者依然坚持出版。一些老板在其他地方赚的钱投入到报纸中,看重的就是报纸能掌握话语权。比如英皇集团办的报纸,这个集团经营范围涉及娱乐、博彩、房地产等,需要有一张报纸影响舆论,为其产业服务。
  香港书号免费,中学生也可以自己申请书号出书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是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答案是三步:打开冰箱,把大象放进去,然后关上冰箱。在香港,如果你想要出一本书,基本上也就是这么简单的几步:去政府部门申请一个书号,然后找印刷厂印刷,联系书店上架售卖,完成了。
  “在香港,哪怕是一个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去申请书号来出书。”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冯应谦提出了这一点。如果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名人出书,印刷几万册的,会找知名的出版社操作,收费也会比较贵。但普通人如果写了一本书,打算印个几百本小面积内发售,可以以团体的身份去申请书号,也可以个人名义去申请,再联系小出版社印刷发行。“理论上所有香港人都可以出书。”
  香港乐闻出版有限公司的出版人吕仕国告诉记者,在香港出版书籍申请书号是不需要钱的,只要到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下辖的书刊注册组申请之后,根据自己的要求来选择印刷的数量和版本就可以。“基本上书号申请没有什么批准与否的概念,都可以申请到,也没有什么限制,一般要控制的就是印刷成本。”整个申请流程和出书过程在他看来再简单不过,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完。
  香港出版业机制灵活、程序快捷,所出图书在海外能够产生影响,香港书号是国际法定书号,世界通用,其版权证明文件为国际承认保护。所以,许多内地的学者、作家、艺术家也会用香港书号出版自己的著作。内地人申请香港书号的周期,视书稿内容的复杂程度,加上签订相关手续的时间,一般在5到10天。
  理论上来说,每个人或团体,都可以无限量地拿到书号出书。即使香港常常也被批评为文化沙漠,但这一点对书籍的包容性,已经很难得。
  报刊创办的便利性能提升社会的批判思维、降低暴躁情绪
  在香港这个纸媒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里,存在着“大报小报化”,甚至“电视小报化”的现象。香港销量最大的日报往往不是严肃的传统大报,而是内容声色犬马得像小报一样的报纸,标题也常常起得骇人听闻。
  可是在满足“马照跑,舞照跳”市场需要的同时,香港人也随时可以读到严肃深刻的政经评论,听到针砭时弊的电台广播,看到高端文化的电视制作。香港报刊涵盖整个意识形态,各种观点都能在受众里找到市场,从而构建了一个多元的言论空间。
  冯应谦认为,市场上纸媒的多元化其实对于教育来说,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香港在中学就开始推行批判思维和多元思维,当然不能只让学生在书本里看到名词解释,社会上报刊媒体的资讯流通和百花 齐 放 有 助 于 提 供 更 多 的 观 点 给 学生。”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冯应谦来说,这一点影响很明显。
  在媒体上听到不同的声音,虽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但依然是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冯应谦认为,通过媒体已经把一部分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政府部门收到后可以积极改善,不会爆发更多的冲突。
  在不抵触相关权利的前提下,传媒机构可以按照市场方式运作,报道全世界各地的消息和数据,不同信仰和文化的观点,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对政府施政失误的批评、对行政长官和官员的指责,也不例外。
  知道更多信息,有了发声的管道,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暴躁情绪。张铁志也非常赞同这一点。“观点越多,反而不会有非常偏颇的想法。越是开放多元的出口,反而越能够建立一个平和的公共空间。”张铁志用一句老话来概括,“真理越辩越明。”
  话语模式的多元,也让媒体之间能够比较坦诚地进行交锋,经常会有不同的报刊通过投稿和专栏就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打笔仗,也给读者提供了更多观点的选择,有助于开化民智。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文化艺术上,这样的环境作为一股很大的助力,对于开拓想象力、提高大众的公民意识都有帮助。
  即使现在香港的报刊媒体在作家陶杰的眼中已经远远不是最繁荣的时期,很多信息交流已经转移战场到网络上去了,但在每个人都可以办杂志报纸和出书的香港,媒体的话语权始终保持着锋芒。
  出品:南都深圳杂志部
  总策划:南岛
  策划统筹:马凌 周吟
  王相明
  采写:南都记者蒯景怡 田恬
  供图:C FP (除署名外)

http://news.sina.com.cn/m/2013-05-27/123327236387.shtml
29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11:08: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所以12年后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就垮了 //@傅国涌:无

@金陵江錞
【新闻自由】1937年3月止,中华民国各种民办报纸已有1518种;公、私营电台78家,公私营通讯社520家,绝大多数为私营。知识分子们可以天天写诗作文,大骂着给了他们思想和创作自由的国民党和蒋介石,共产派的革命家们可以公然地成立自己的文化社团,以围攻国民党和国民政府。http://t.cn/zH6VL6Q



(4)| 轉發(119) | 評論(21)
5月30日 07:46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9)| 收藏| 評論(5)
5月30日 10:23來自iPhone客户端 |檢舉




29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0:15: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朝日新闻中文网
日本1995年加入了《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但却在第4条的a、b项上持保留态度。a项规定对于“传播以种族优越或仇恨为根据的思想,煽动种族歧视”的行为,要“依法惩处”;b项为“承认这些行为是犯罪”。10多年来,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一直在敦促日本政府推进相关立法……详见长微博

@朝日新闻中文网
【语言暴力超出言论自由需管制】2011年6月,为呼吁营救被朝鲜绑架的横田惠等人,东京芝公园举行了一场集会游行。人们从新桥出发,一路游行至常磐桥。当时,一些示威者喊出了“把所有朝鲜人沉入东京湾!”的口号。横田惠的父母亲横田滋和早纪江两位老人听后十分震惊和愤怒……详→http://t.cn/zHHerlG




(5)| 轉發(76) | 評論(39)
54分鐘前來自专业版微博


(2)| 轉發(23)| 收藏| 評論(12)

295#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1:18: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写字李华良
//@报人老郭://@读报微园:大多数的纸媒在原有的作为信息源的价值定位和运营模式下,将难免一死。除非它们找到适合自己资源和能力的新的价值定位和相应的运营模式

@读报微园
【纸媒之死与新闻之生(上)】由于在全球范围内,新闻仍然不那么自由,新闻的自由市场尚未建立,人为的新闻垄断和干预仍然存在,因此一些在原有的价值模式下掌握着核心能力的纸媒,仍然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甚至可能由于大量不那么具有竞争力的纸媒的消失,少数主流纸媒仍然能保持增长。



| 轉發(16) | 評論(2)
44分鐘前來自360浏览器超速版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296#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13:21: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联合国
[新闻自由]今天,博客、公民记者、社交媒体提供方及其消息来源无一不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安全威胁。封锁、过滤和审查信息的新措施层出不穷。但在侵犯基本人权方面却如出一辙。联合国致力于确保互联网真正成为人人可以享有、人人可以表达的全球公共资源。网络世界也必须遵循所有表达自由的原则。



(58)| 轉發(653) | 評論(251)
7月14日22 : 27來自联合国


297#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2:43: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显峰冷言
//@摘星手010:评价一个政府的治理能力,不仅在于官员能力有多强,更在于政府有无能力将各方精英智慧吸纳进治理中。一个政府缺乏精英吸纳能力,不仅是自身治理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因为很多精英被排斥在外而成为反对者,政府还要将精力分散到“对付那些让政府头疼的舆论领袖身上”。

@中青报曹林
政府不要动辄删帖封号,要有吸纳异见精英的能力http://t.cn/zQ6DPCV一个宣传部长说:对有些批评政府者,拉一下就是朋友,推一下就成了敌人,一些地方对批评意见如临大敌,这等于是不断在树敌啊!一个有为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着精英吸纳能力的政府,否则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对内逆淘汰,对外排斥精英

(66)| 轉發(1360) | 評論(260)
今天 07:33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  檢舉



还有4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李清
//@中青报曹林: 我觉得习是有这样的胸怀的,他说“中国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可央视评论员@评论员杨禹 却说那些批评者:忘记了本媒体的基本属性,把自己整成了潜伏在执政党里的反对党。又是“潜伏”,又是“反对党”,好文革的帽子。//@李开复:很有道理!

@中青报曹林 政府不要动辄删帖封号,要有吸纳异见精英的能力http://t.cn/zQ6DPCV一个宣传部长说:对有些批评政府者,拉一下就是朋友,推一下就成了敌人,一些地方对批评意见如临大敌,这等于是不断在树敌啊!一个有为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着精英吸纳能力的政府,否则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对内逆淘汰,对外排斥精英


| 轉發| 收藏| 評論
2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摘星手010
评价一个政府的治理能力,不仅在于官员的能力有多强,更在于政府有无能力将各方精英智慧吸纳进治理中。一个政府缺乏精英吸纳能力,不仅是自身治理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因为很多精英被排斥在外而成为反对者,政府还要将精力分散到“对付那些让政府头疼的舆论领袖身上”。

@中青报曹林 政府不要动辄删帖封号,要有吸纳异见精英的能力http://t.cn/zQ6DPCV一个宣传部长说:对有些批评政府者,拉一下就是朋友,推一下就成了敌人,一些地方对批评意见如临大敌,这等于是不断在树敌啊!一个有为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着精英吸纳能力的政府,否则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对内逆淘汰,对外排斥精英


| 轉發(8)| 收藏| 評論(2)
2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王天定
//@赵楚:吸引什么,执政党真正最需要的就是有反对的政治。无政治反对,这是万恶之源,也是权力彻底败坏和堕落的根由。权力已经堕落到史无前例,任何补锅的思维注定是要失望了。有些人老以为自己是孤臣孽子,其实是自作多情。

@中青报曹林 政府不要动辄删帖封号,要有吸纳异见精英的能力http://t.cn/zQ6DPCV一个宣传部长说:对有些批评政府者,拉一下就是朋友,推一下就成了敌人,一些地方对批评意见如临大敌,这等于是不断在树敌啊!一个有为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着精英吸纳能力的政府,否则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对内逆淘汰,对外排斥精英


| 轉發(13)| 收藏| 評論(2)
25分鐘前 來自三星Galaxy Note II |  檢舉







龙兄
有人容得下尖锐湿疣,却容不下尖锐批评。 //@中青报曹林:我觉得习是有这样的胸怀的,他说“中国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可央视评论员@评论员杨禹 却说那些批评者:忘记了本媒体的基本属性,把自己整成了潜伏在执政党里的反对党。又是“潜伏”,又是“反对党”,好文革的帽子。

@中青报曹林 政府不要动辄删帖封号,要有吸纳异见精英的能力http://t.cn/zQ6DPCV一个宣传部长说:对有些批评政府者,拉一下就是朋友,推一下就成了敌人,一些地方对批评意见如临大敌,这等于是不断在树敌啊!一个有为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着精英吸纳能力的政府,否则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对内逆淘汰,对外排斥精英


| 轉發(4)| 收藏| 評論(1)
39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查看更多 展開
收起


298#
发表于 2013-8-16 17:42: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俄媒驳新华社:我们不是一个二流的穷国

新华社刊载《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一文,俄罗斯方面认为这是以“民主的恐怖、以外国为例”的格式撰写的一篇令人不快的文章。俄罗斯媒体称对此类在中国主流媒体上刊载的有关俄罗斯负面内容系列文章感到震惊,媒体刊文《第二世界:中国的“俄罗斯危险”》,作为回应。


编者按:新华社刊载《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俄罗斯方面认为这是以“民主的恐怖、以外国为例”的格式撰写的一篇令人不快的文章。俄罗斯媒体称对此类在中国主流媒体上刊载的有关俄罗斯负面内容系列文章感到震惊,俄罗斯《公报》刊登了《第二世界:中国的“俄罗斯危险”》一文,作为回应。其内容简略如下。

8月初,中国新华社刊载了一篇揭露“微博”上的天使、导师和公知的文章。这些人被指责为“晃动船只”、传播有关中国局势的谣言、以及在宪政及民主的幌子下将国家引向崩溃,从而为敌人(美国)提供帮助。

这篇文章是以在俄罗斯流行“民主的恐怖、以外国为例”这样的格式撰写的。令人颇感不快的是,俄罗斯却成了这样的例子。新华社刊载的这篇文章题目是《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

其实,这篇编辑文章是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国各种媒体同类系列文章中的一部分。甚至,有时其名称也雷同。大体意思是:苏联在民主口号下解体,结果使俄罗斯变成了一个落后的、贫穷的、二流的、濒临衰亡的资源国家,且在世界上不再具有威望。如果中国也步其后尘,那么结果将更惨,因为中国不像俄罗斯那样拥有可用于出口的资源。

那么,该如何对此进行理解呢?俄罗斯人对此类在中国主流媒体上刊载的有关俄罗斯负面内容的系列文章感到震惊,而且,是在联合军演、战略问题磋商和战略伙伴关系的声明背景下。此外,俄罗斯国家对外媒体“俄罗斯之声”在其中国网络账号上就此类文章所提出的批评性观点也“被和谐”了。

对于这种情况的更为可能的解释是,苏联解体这一命题和此后俄罗斯的发展问题,在中国所谓的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就国家下一步如何发展的激烈辩论中再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组织这场攻势的过程中,可能并不具有某些外交上的目的,其国际后果也未曾考虑过。

为了完全论证民主和私有化的恐怖情景,这些文章常常使用过时的、颠倒是非的和被歪曲了的资料。比如,在新华社的这篇文章中,将整个苏联的粮食生产和2008年一个俄罗斯的(被压低的)数量相类比;将苏联国家外债和俄罗斯2008年的全部外债相比较;根据这篇文章内容,俄罗斯军事预算每年仅为50亿美元,人口也在以年60万到90万的数量减少。另外还指出,“俄罗斯是世界上最腐败的国家之一”,并且还将俄罗斯的平均工资荒诞地换算成多少公斤土豆。

卡申认为,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在居民的眼中丑化民主思想。其使用的方法也类似于在俄罗斯用过的陈规旧套:比如一部分民主反对派证明是革命颠覆了体制、共产党为了重返苏联而进行宣传、克里姆林宫的政治学专家们用“新改革”来恫吓老百姓。

问题在于,在中国刊载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杜撰或者是空穴来风。他们的文章使用了大量的引注。事实上,那些在西方和亚洲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专家作品中所能碰到的极端的支言片段,仅仅是俄罗斯社会思想中形形色色的非理性观点的折射。因苏联崩溃还未痊愈的精神创伤、对俄罗斯在世界上现实历史地位的不完全了解、以及不想知道本国和邻国的经济及政治体制情况,这些复杂的结合导致了令人震惊的结果。毫不奇怪的是,在俄罗斯人的眼中,中国,这个由“太子党”掌控大型企业和在“瓜分”预算的框架下在荒凉之地建起大都市的国家,却被认为是打击腐败的样板国了。

(《第二世界:中国的“俄罗斯危险”》作者: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


http://zhenhua.163.com/13/0815/18/96BCQ69P000464NR.html
299#
发表于 2013-8-16 17:5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观是关于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我们党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实践,这在当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就大家关注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新闻体制问题
  总有人认为中国的新闻体制不好,主张中国实行西方那样的新闻体制。
  新闻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新闻传播属性,二是意识形态属性。前者是一般属性,后者是特殊属性。西方新闻观刻意强调新闻的一般属性,竭力掩盖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强调新闻的党性。
  为什么说新闻有意识形态属性?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同时又是观念的产物。因为事实并没有价值特征,但新闻在报道事实时必然包含着对事实的评价,反映着价值观的差异。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媒体,报道可能很不相同。“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新闻把报道者的倾向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因此,新闻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层建筑中,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居于核心地位,影响和制约着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包括新闻事业。任何社会的新闻活动,都要受到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及国家政治制度的指导和制约。政治体制决定着新闻体制,新闻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方面。
  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新闻体制?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都和西方不同,新闻体制又怎么会一样?
  西方新闻体制就是所谓“独立媒体”的体制。“独立媒体”就是私人所有的媒体。西方新闻观认为,只有独立媒体才能免受政府和政党控制,保持政治上的中立,秉持“客观报道”,成为“社会公器”。这样一种理念,在西方社会影响深远。西方批评中国的新闻体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批评中国没有独立媒体。
  “独立媒体”反映的正是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体制的要害。办媒体是要花钱的,只有有钱人才可能办媒体,只有大资本家、大财团才可能办大媒体。事实也正是如此,那些在世界新闻业界举足轻重、在国际传播领域呼风唤雨,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施加着巨大影响的最有权势的西方大媒体,其实都掌控在极少数不为公众熟知的家族手中。美国《华尔街日报》、福克斯广播公司、英国《泰晤士报》等属于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拉蒙电视集团以及MTV电视网,归属萨默·雷石东家族掌控的维亚康姆集团;全球最大的图书出版商企鹅兰登书屋、欧洲最大的电视广播公司RTL集团、欧洲最大的杂志出版公司古纳雅尔,为摩恩家族的贝塔斯曼集团所有;美国苏兹伯格家族控制的纽约时报公司旗下有《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格雷厄姆家族掌握着《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则长期被钱德勒家族控制;英国汤姆逊家族掌握着全球四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杂志和拥有欧洲最大电视网络的培生电视集团同属于皮尔逊家族旗下,英国《卫报》则一直控制在斯科特家族手中;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被通用电气收购,后者被摩根财团控制;美国有线电视公司(CNN)的后台老板是时代华纳,而时代华纳的11位董事会成员几乎都是投资银行、跨国企业、传媒机构的高管和前政府高官;拥有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的另一传媒巨头迪斯尼集团,其董事会成员包括了宝洁、维萨、谷歌、星巴克等多家大企业前任或现任高管。如此盘根错节的权力图谱,构成了西方传媒业的真实图景。
  “独立媒体”可以独立于政府、独立于政党,却不可能独立于资本。媒体可以“独立”地问责政客、指摘政党、批评政府,可以让某位政客落马、某个政党败选、某届政府下台,但它们绝对不会从根本上去质疑、批评、反对资本家老板和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家的真正“家园”。这就是为什么对近些年这场由华尔街金融大鳄们的贪婪无度酿成的国际金融危机,一向以“无所不在的监督”自诩的美国主流媒体居然既无揭露又无预警,致使这场危机为害美国、祸及全球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当“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深层弊端时,美国主流媒体居然认为这“没有新闻价值”,视若无睹、充耳不闻、轻描淡写、冷漠消极的原因。“占领华尔街”运动是“99%反抗1%”的运动。“占领”运动所反对的“1%”,正是掌控着所谓“独立媒体”的垄断资本集团,媒体是他们的喉舌和工具。
  西方人常说,媒体属于国家所有,就是权力垄断;在我们看来,私人办媒体,只能是资本垄断、金钱垄断。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允许新闻媒体私有化,这是与资本主义新闻体制的根本区别。在我们国家,各个政党、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举办不同的新闻机构,各自联系一定范围的群众,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也有竞争,广泛反映各方面社会舆论,共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认为,我们这种新闻体制,比起私有化的新闻体制,比起有钱人办媒体,对社会更有利,这就是我们的新闻观,是社会主义新闻观。这又与我们党的理念相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党,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我们党至高无上的理念。党不允许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表,不允许成为少数人的代表,不允许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党管媒体更有利于媒体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二、新闻自由度问题
  也许,现在中国的传统媒体,主要是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报道的自由度,要比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的自由度小一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不在于新闻理念、新闻体制,而在于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问题。
  从英国工业革命算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有200多年历史。这200多年并非一路顺风,期间发生了无数次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对外侵略,还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浩劫。但它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毕竟建立起相对完备、成熟的制度体系,国内的稳定既有法制保障,又有社会福利体系支撑。虽然目前西方国家普遍深陷危机难以自拔,但社会秩序依然总体保持稳定。即便如此,当国家面临安全上、稳定上的风险时,控制也会收紧。“美国之音”一位负责人,曾因违反美国政府的指令播放本·拉登的讲话录音而被撤职;最近曝出的“棱镜门”事件表明,美国政府早就在与美国公司联手,对公民个人信息实施广泛、严密的秘密监控。西方有着切实有效的意识形态禁锢,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从来都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容不得质疑和反对,凡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就被视为“政治不正确”。
  中国面临的安全、稳定方面的风险显然要比美国多、比美国大。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奇迹的同时,也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革和转型,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近年来正集中地凸现出来。
  中央反复讲,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是从事实和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结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加强了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带来的是持续20多年的平稳快速发展和进步。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东西。
  现阶段的中国,承受不了舆论失控的后果。应该看到,我国的发展进步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对思想舆论多样化的承受力已大大增强。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的中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多发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各级政府机关的管理水平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很难适应舆论过度开放带来的挑战,舆论的过度批评会损害政府威信、妨害政府施政;境内外敌对势力搞乱中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放任舆论环境过度开放,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严重后果。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随着各方面制度的逐步完善、成熟和定型,中国新闻媒体的自由度将不断扩大。事实上,这个进程一直在发展。
  三、新闻报道方针问题
  我们党要求新闻媒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有抵触情绪。
  真实、客观、公正,是世界各国新闻界公认的新闻工作准则,但是不同的新闻观,对其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真实,必须是事实的真实、总体的真实、本质的真实的统一;客观,就是用事实说话,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公正,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而不是站在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立场,公正无私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评论,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
  为什么我们的媒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那是因为,积极、正面的事物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反映我们这个社会的本质和全貌。这就是我们的新闻观,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新闻观。
  实事求是,就是要把真实视为新闻的生命。不仅要真实、准确地报道单个事实,而且要从宏观上真实地把握和反映事物的全貌,在总体真实的前提下去追求单个事实的真实。现实生活是复杂的,离开对事物的总体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尽管这一叶、这一点确实存在,但从总体上看却可能背离了真实性。坚持实事求是还要求我们努力揭示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引导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真实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基本要求。
  有人说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没人看、没人听,其实,正面宣传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主流媒体坚持不懈的正面宣传,我国社会大局不可能保持稳定。确实,负面新闻迎合人们的好奇心理,天然地比正面新闻更有吸引力,在极端市场取向下媒体会追逐负面新闻,但那不是我们的新闻观。社会主义新闻观强调社会效益第一,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市场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当然,我们的新闻观还要求把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同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人民的立场、观点和主张,通过生动的报道形式赢得最好的宣传效果。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排斥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政府端正执政理念、提高施政水平和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保持舆论高压也很必要。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政治立场。只有坚定站在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才可能真实、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评论,自觉考虑社会效果。二是思想方法。看问题、写文章、发议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仅要想“怎么看”,更要想“怎么办”;不仅要想“对不对”、“该不该”,更要想“行不行”、“能不能”。只有更多地想一想“务实办”的问题,才可能懂得“辩证看”的必要性,才会认真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才会理解中央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总之,讨论新闻观问题,最重要的是理性务实。我们如果真的希望国家好、人民好,如果这个立场一致,那就应该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精心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00#
发表于 2013-8-21 10:23: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段贵发
1、一切权力不受约束,必将腐败。2、无论什么地方如果制定了言语是罪体这么一条法律,那么,不但不再有自由民主可言,甚至连自由民主的影子也看不见了呀!3、共和国家的教育应当是提高人们的心智,而专制国家的教育所寻求的是降低人们的心智。——孟德斯鸠

(1)| 轉發(10) | 評論(2)
52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