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23:47: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出版】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22年第3期
来源:传媒学术网
编辑:吴漫

22#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2:08: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2年第5期目录

2022年第5期

新闻学研究

偶然接触新闻的再流行:理论延展及其知识限度讨论
/ 万旋傲
【摘要】继电视时期之后,在娱乐与新闻的边界日渐模糊的社交媒体时代,偶然接触再次成为一种典型的新闻消费实践模式。不仅平台提供了更多偶然接触新闻的机会,用户也越来越习惯于在进行娱乐、社交或其他活动时偶然得到新闻,以更轻松、低成本的方式了解时事和公共事务知识。然而,偶然接触的知识效应实际如何,却成为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问题。从广泛的争议中可以发现,一方面,偶然接触现象在高度个性化、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策划的信息环境中呈现了一些关键变化,其概念也随之出现模糊性问题和滥用现象,忽视这些问题成为研究结果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偶然接触对知识的影响取决于复杂的条件,需要重新审视新的媒体技术和文化背景下偶然接触的知识效应与限度来源,促进偶然接触问题在多元角度上的理论化。

【关键词】偶然接触新闻;社交媒体;政治知识

复杂真相与意义生成:论杂合体新闻业的新闻真实及其实现
/ 姜华
【摘要】新闻真实既涉及变动不居的新闻实践,又牵涉知识论、本体论等形而上学的哲思,长久以来一直是新闻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学术理念。事实上,新闻真实比人们的一般理解复杂得多,厘清新闻真实的复杂样貌,对于新闻业实践和新闻学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从现实、真相、事实与真实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尝试阐释新闻真实的一般构造,为进一步探讨杂合体新闻业新闻真实的实现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杂合体新闻业技术的“人性化”“智能化”和人的“技术化”“媒介化”等新特征对新闻真实的实现带来的挑战。进而在新闻真实一般构造的基础上,提出从意义生成的角度看待杂合体新闻业新闻真实的实现,是更契合新闻实践的路径。最后指出,杂合体新闻业新闻实践的“可能性”以及新闻真实的意义生成,并非随意而为一新闻真实的实现需要奠基于“至尊现实”,并以“公共性”为旨归。

【关键词】复杂真相;新闻真实;杂合体新闻业;意义生成

传播学研究

福音客栈、马帮传播与新教伦理:藏文《拉达克信使报》
在西喜马拉雅地区的传播创新与内容生产
/ 韩鸿 巴桑罗布
【摘要】《拉达克信使报》(1937-1947) 是西喜马拉雅地区毗邻西藏的拉达克创办时间最长的藏文报纸,本文作者于2019年在英国伦敦摩拉维亚教会档案馆发现该报原件,其报名是对出版于1908-1910年的同名报纸的继承。该报在《拉达克新闻报》(1904-1907) 的基本版式和办报理念基础上,在内容生产上可视化增强,报道地域和题材范围窄化,布道纸特征明显,社教内容增加,媒介倡导色彩强烈。作者认为,该报内容生产的核心逻辑在于摩拉维亚教派的新教伦理。通过福音客栈的空间生产和马帮传播,该报扩大发行范围并最终实现了在西藏本土的传播,在早期藏文报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拉达克信使报》;藏文报纸;马帮传播;新教伦理

由“私”及“公”:公共性理论的辨析和数字化交往的思考
/ 李敬
【摘要】对公共性理论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公”, 而对“公”的讨论是奠定在“私”的基础之上,本文尝试从“私人”概念切入,由“私”及“公”,在公私关系的关照中辨明公共性理论的内在逻辑,从而指认理论的文化非普适性。在此基础之上,从中国语境下独特的“私人”概念出发,看在中国社交互联网发展的历程中“私人”是如何在数字空间中被孕育和生成的,指出数字空间的公共性交往在实践上的可能性,并不必然陷入西方理论上的困境。

【关键词】社会领域;公共性;社交媒体;数字空间

乡土中国调查:社会资本理论下村民环保传播的实证研究
/ 陈梦 王积龙 邢亚琳
【摘要】我国村民生产生活于熟人社会,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方式处于同质性的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互联网媒体/新媒体使用具有松散、开放而又多样的连接性社会资本的特征,本实证研究显示当前只在村民环境风险感知中具有些微的正向关联特征;人际讨论具有地方性、情境-情感性与封闭的黏合性社会资本的特质,本研究却显示出对环境风险感知与健康风险感知的重要影响力,从而作用于环保知识并对环保行为产生影响。研究进一步显示,村民环保知识并不一定带来环保行为的积极改变,而是取决于村民对于土地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

【关键词】社会资本;美丽乡村;新媒体使用;人际讨论;环保行为

传播与社会

有关北京冬奥会的社交机器人叙事与立场偏向
一基于Twitter数据的结构主题模型分析
/ 赵蓓 张洪忠
【摘要】社交机器人作为新的传播主体广泛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成为影响和操纵公众认知的重要变量。本研究通过结构主题模型(STM) 对Twitter平台中与北京冬奥相关讨论进行分析,引入协变量发布者身份和发布时间,探究社交机器人是如何建构北京冬奧叙事,并产生了何种影响。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占比31.17%,产生了35.95%的推文,成为推动北京冬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人类叙事发现社交机器人更倾向于呈现与主办国相关的主题,包括开闭幕式/吉祥物、短道争议、奥运村等。在这些主题呈现上社交机器人立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通过发布赛事与项目相关信息等表达对北京冬奧的积极或中立的立场,而另一方面又通过放大争议、制造政治冲突等方式将北京冬奥会引向负面讨论。通过交互分析发现社交机器人与人类主题呈现的时间序列表现出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或加剧了奥运传播的泛政治化。

【关键词】北京冬奧;社交机器人;叙事;立场偏向;泛政治化

网络谣言的行政规制与协同治理:兼论公共权力及其边界
/ 张文祥 杨林
【摘要】信息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发展在拓宽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加速信息传播和流通的同时,也打开了谣言滋生扩散的方便之门,谣言问题显得比传统媒体时代更为严峻。网络谣言成为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重要对象。对网络谣言的法治化认识、合理化规制与多元化治理是我国网络信息传播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本文对作为政府行政规制对象的网络谣言弊害与功能进行剖析,界定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谣言,分析网络谣言行政规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厘清网络谣言治理中的公共权力及其边界。认为对谣言进行法律制裁是应对网络谣言的最后一道防线,网络谣言的减少还依赖于网络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提高,以及公众网络素养、理性认识能力的提升。应构建硬法软法协调、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以实现网络谣言的良法善治。

【关键词】网络谣言;行政规制;政府责任;信息公开;协同治理

新闻与传播史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治理:主动求变还是被动应对
一学习列宁迎接与应对新媒介的困境之辩
/ 叶妮 喻国明
【摘要】新媒介技术快速迭代的应对水平,将影响互联网新样态的治理决策效果。本文从国家治理主体的主动引导还是被动应对、人主体的实际跃升还是隐性下沉、强化与世界联系还是置身其外等方面,借鉴列宁主导的苏维埃政权主动求变、迎接国际通讯时代来临、创建和发展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宝贵经验,透析当下我国新媒体治理的现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走出深水区困境。

【关键词】传播治理;无线电广播;新媒体;国家治理现代化

博士生新论

重构记忆:抗战时期拉斯韦尔宣传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李萌 陈康
【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拉斯韦尔的宣传思想在中国广为流传,影响了中国的战时宣传。季达是第一个介绍、引用拉斯韦尔的中国学人,梁士纯的《战时的舆论及其统制》可被视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的编译版,王一之更是将拉斯韦尔的宣传思想总结为“社会授意说”。爬梳史料发现,学人对拉斯韦尔宣传思想的接受有迹可循,其与中国战时宣传的新闻学话语兴衰同步。探究拉斯韦尔宣传思想在战时中国的传播,可以继承这一时期的拉斯韦尔研究传统,学习国人对欧美宣传理论的扬弃,并借助这些过往经验的复活,反思当下传播学追求理论本土化等问题。

【关键词】拉斯韦尔;抗战;宣传;学术史

编辑:文颖   校对: 李韵奕   审核: 段吉平 邓树明

来源: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马源

23#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21:59: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内容提要


本期论文速读

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正义观


魏传光
摘要
共同富裕的“正义性”存在于它所要推进的互依性、交互性的社会关系之中、它所要建设的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之中、它所追求的从生产活动转向共同体活动之中。共同富裕本身内含着主体的全民性正义、内容的实质性正义、方式的程序性正义等“正义”意蕴,既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性正义,也是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共享性正义,与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正义观从内涵上看是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综合,从历史过程上看是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转向的过渡环节。
作者简介:魏传光,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笔谈)

编者按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被关注的焦点。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如期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举 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这“两条底线”为核心,部署了本年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为了更好地领会和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本刊组织了5位 专家从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两个视角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解读,以期推动更深入的研究,并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关于马克思伦理思想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的再思考

高树平
摘要
自恩格斯逝世至今,学界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在不同历史阶段,研究者们基于各自的理论诉求和价值立场,对马克思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伦理思想各具特色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伦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澄清和甄别的理论预设和理论判断。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再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实质。
作者简介:高树平,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自我的生存论转向——海德格尔对胡塞尔先验自我的超越
唐苇熠,唐凯麟
摘要
自我理论成了近代以来主体性哲学致思的魅点。胡塞尔迷魅自我理论,在先验现象学体系中建构了“先验自我”理论模式。但先验自我理论不能逃脱“意识的密室”,不能跨越“认识论的卡夫丁峡谷”,也不能走出“鲁滨孙孤岛”,陷入了苏格拉底式的“门诺困局”。海德格尔对胡塞尔先验自我展开了祛魅诘难,揭示了先验自我的“门诺困局”。海德格尔变换致思理路复魅自我,转向对自我的生存论分析。海德格尔将自我明敞于世界之中,澄明了此在在世的生 存活动的原初地位,实现了对先验自我“门诺困局”的外在超越。
作者简介:
唐苇熠,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唐凯麟,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网络舆论救济的人民至上性
张爱军,雷艳妮
摘要
网络舆论救济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被救济主体生命安全的人民利益至上性。网络舆论救济体现了人民在网络救济上的广泛参与,民众通过网络舆论救济上的参与产生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获得感、尊严感、幸福感和自豪感。网络舆论救济是一种精神救济,具有技术性、媒体性、瞬时性、回应性和共情性。网络舆论救济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对网络舆论救济改进需要加强网络舆论救济的预警策略、引导策略、回应策略、法治策略、技术策略建设。
作者简介
张爱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政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雷艳妮,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建设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党百年视域下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在机理
粟用湘
摘要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制定了相应的党的建设总目标.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既是对过去党的建设总目标的丰富发展,也是新时代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追求,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这些特征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有机统一,落脚点和表征为朝气蓬勃。立志于千秋伟业,朝气蓬勃始终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朝气蓬勃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设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要求。
作者简介:粟用湘,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国际投资仲裁反腐实践中的文化挑战及其法治因应
银红武
摘要
国际投资仲裁既是一种程式化的活动,亦是一种文化实践。仲裁庭在应对争端方所提出的腐败抗辩时,文化理解与文化挑战已变为仲裁程序无法回避的争论议题。着力于国际投资仲裁程序中文化代表性的地域平衡与非西方法律传统仲裁员的能力建设,为国际投资仲裁语境下的腐败判定设置严格法律标准,以及创设国际投资仲裁机构与内国国家机关间的反腐协作机制是国际投资仲裁反腐实践中应对文化挑战的“良法善治”路径探索。
作者简介:银红武,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生态环境保护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有机衔接的多维探析
尤婷
摘要
当前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相互衔接是落实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路径。在一般意义上,党内法规通常通过“先行先试”、将党的主张依法转化为国家法律、备案审查衔接联动的方式实现与国家法律之间的衔接。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为充分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相互配合,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治理目标、责任追究角度实现两者在功能层面的衔接;通过协调调整范围、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协调以及备案审查层面的沟通实现两者在规范创制层面的衔接;从法律引致、案件移送角度的协调实现两者在法律适用层面的衔接。
作者简介:尤婷,中南大学法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小家庭制 大家庭观:家国情怀的重塑路径
董海军,刘海云
摘要
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制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文化软实力及治理传统。从传统大家庭到现代小家庭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也使得人们更加追求“个性”价值,“独乐”思想盛行,家庭支持趋向“内核”化,从而造成了家国情怀从“小家”延展到“国家”的建构困境。为避免滑入现代化家庭的个体主义陷阱,帮助个体构建家国连续统的意识,在小家庭制中适度重构人们的大家庭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扬弃人情观及家族观,加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血缘认同,宣扬大家庭观,重塑堂表亲纽带和关系网络,强化家国大叙事与大家庭情感。在小家庭制中宣扬大家庭观是“名实分离”表面有违,但在重塑家国情怀目标上却是实质无违,相映成趣。
作者简介:
董海军,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社会调查与民意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妇女儿童健康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海云,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讲师。

资源依赖中的社会组织同构分析——以社会组织党建实践为例
张茂元,黄玮
摘要
从新制度主义和资源依赖理论两个视角对社会组织的党建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推导出关于社会组织党建的系列研究假设,并利用某市社会组织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依赖和合法性机制均对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有显著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组织资源获取方式和运作越来越市场化,社会组织也越来越从经济利益角度权衡党建工作,即能否获利、是否有助于业务发展。这为推进和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即顺应社会组织资源获取的多元化和市场化趋势,加强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实务的融合。
作者简介:
张茂元,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玮,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

自主灰色重建与政府集约安置:城镇化背景下传统信俗文化空间续存路径
甘满堂
摘要
村庙是传统信俗文化空间,这类场所大都没有法定的身份,导致传统信俗文化空间在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被拆迁后合法重建困难等问题。为解决村民“灰色重建”传统信俗空间问题,福建省地方政府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出台多庙合一、多庙集中成片安置措施。政府“集约安置”因拥有较多优点,得到广泛推广。但通过这两种安置模式续存后的村庙都存在“村”与“庙”分离、信众重组、文化冲突等问题,传统村庙文化正努力通过文化变迁,来适应当代社会变化带来的冲击。
作者简介:甘满堂,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唐宋喜雨赋的主题内容与言说策略
钟涛,张利国
摘要
唐宋喜雨赋的主题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与“有志乎民”。这一主题主要来源于《春秋谷梁传》对“喜雨”“有志乎民”的解读,体现了儒家学者对统治者体恤百姓、与民同喜精神的歌颂。唐代喜雨赋通过集体化书写“有志乎民” 这一核心价值,表达对皇帝的歌功颂德。而南宋喜雨赋相对个体化创作则淡化了歌功颂德,对“有志乎民”的书写更加鲜明与直接,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自觉传承与发展。唐宋喜雨赋的书写主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叙事,旨在通过以礼制言说、神道设教言说与民本话语言说这三种主要的言说策略来宣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力,实现对君、臣、民等的教化,从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长期稳定。
作者简介:
钟涛,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利国,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明代辞赋之“七”与“九”
牛海蓉
摘要
“七”自六朝即已作为文类之一,被视为赋体;“九”未单独立类,但名虽未存,实已久具,属于骚体或辞体。随着复古思潮的兴起和壮大,明代“七”赋、“九”骚也迎来了复兴。二体不仅题目有交叉互换,而且在各自的题材领域都有拓展,在保持二体基本要素的同时,形式上也各有创新。二体的复兴,主要有赖于复古思潮的兴起和壮大,与明代辞赋没有科场文篇幅的限制,也有一定关系。二体整体上有“模拟牵率”的弊病。
作者简介:牛海蓉,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鲁滨孙反对克鲁索
陈建洪
摘要
各种视角下的鲁滨孙形象都突出了孤岛上的鲁滨孙。孤岛生涯对于理解鲁滨孙这个形象无疑十分重要。但是,离家的鲁滨孙与在家的鲁滨孙、困于孤岛的鲁滨孙与浪游海上的鲁滨孙,两者应该相互对照来理解。如此,才能获得一个更为全面也更为矛盾的鲁滨孙形象。为了更好地理解鲁滨孙及其矛盾形象,需要分别检视理解鲁滨孙的种种不同角度,明确笛福的鲁滨孙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分析鲁滨孙与他人尤其是与其父亲克鲁索的关系,突出鲁滨孙作为海上弄潮儿与大地耕耘者身份的二重性。
作者简介:陈建洪,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

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的观念谱系与发展研究
叶冬
摘要
美国文学思想是美国文学所特有的、具有强大延伸力且为美国文学家所共享的关于文学价值与目的的核心理念。它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向度,并深受文学艺术观与批评观的驱动与制约。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在“民族性”与“美国性”、“本土性”与“世界性”、“社会性”与“艺术性”等诸多构成要素上发生了位移和转向,因此成为考察美国文学思想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重要时期。
作者简介:叶冬,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追梦人与打工人:媒介话语中的劳动者身份认同
蔡骐, 周青
摘要
“追梦人”和“打工人”的身份标签为新时期劳动者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话语工具。经由媒介建构,它们既从两个侧面表征了不同的行动定位、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又在同一逻辑中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劳动者身份的流动性、策略性和辩证性。劳动者一边从“追梦”和“打工”的隐喻概念中定义了劳动的社会价值并由此获得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结构位置,一边又发挥主体能动性对这一位置做出了解释和回应,力图在身份接合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最终,劳动者在两种身份话语的交融和实践中,完成了动态而立体的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
蔡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青,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舆论表达中的情感分层——以情感宽度为测量指标的分析
晏齐宏
摘要
网络舆论中的情感表达不仅具有个体性,更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性。不同群体基于社会位置在特定情境下 表达对特定议题的情感,由此情感表达也呈现出分层特征.从情感社会性角度,提出“情感资源论”和“情感控制论”两种理论视角,以阐释网络舆论中情感表达在不同社会位置群体中是如何呈现的。具体以年个税改革的微博表达为例,以能够反映情感种类丰富程度和分布程度的“情感宽度”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网络舆论中具有明显的情感分层特征,在各个政策阶段情感表达状态并不一样。同时,网络社会位置在多数情境下具有更强的情感分层特征,这主要是由于较高社会位置用户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将现实资源转化为网络资本。这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情感资源理论。相比之下,网络仅仅为较低社会位置用户提供了表达空间,实质性的资源转化能力有待开发。同时,在政策确定期和执行期,人们会因社会位置、期望、满足、归因等而表现出明显的情感色彩,说明了情感控制理论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晏齐宏,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

欢迎投稿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l)来源期刊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主编:李培超
副主编:尹金凤
本期执行编辑:李彬
编辑部电话:0731-88872471


来源:湖南师大社科学报

编辑:马源

24#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22:06: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丨《新闻记者》2022年第6期


目录

探索经纬

“ 新闻真实”在中国的意义旅行

/ 周海燕 张舜杰
流量指标意味着什么?

——数字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劳动控制与自主性研究
/ 余沐芩 宋素红

“ 空荡荡的编辑室”:互联网时代新闻民族志的重思与改造
——基于对一家省级党报的田野研究
/ 王敏

传媒随笔

在线、在场与在地:新闻的距离与公众信任
/ 彭增军

传媒对话

数字媒体研究的概念反思与创新路径
——对话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弗兰纳根教授
/ 安德鲁·弗兰纳根 孙少晶 阿迪娜·约提库尔

数字生活

凸显什么?遮蔽什么?
——作为隐喻的“平台”:连接、中介与基础设施
/ 刘战伟

多元控制与有限自主:“平台—消费者—劳动者”框架下的游戏陪练师劳动实践
/ 林仲轩 刘 阳

报海钩沉

“ 创造”上海广播:中国早期的无线电世界
/ 李暄


来源:新闻记者

编辑:马源

25#
 楼主| 发表于 2022-7-3 16:54: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2年第6期目录

本刊特稿
· 主持人语   
元宇宙显然是一个对当下和未来都影响深远的传播学课题(a problem of communication)。在一个深度媒介化的环境中,远程进行“具身的”互动,用户将如何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如何传播,以创造共同的意义和实现共同的目标?麦克卢汉将媒介研究者比喻成“看院狗”,认为它不应被“夜盗”扔来的肉包子(新媒介的内容)转移注意力,而应该紧紧盯着盗贼(新媒介技术)本身。他呼吁我们关注新媒介带来的“变化之变化”(或曰“元变化”),包括:变化之速度的变化、变化之类型的变化、变化之评价标准的变化和变化之描述话语的变化。这里我们也可以用“传播”代替“变化”两字。本期特稿的四位撰稿人都是新媒体研究领域长期的耕耘者。彭兰认为元宇宙作为孪生空间将与现实空间形成增强、融合和冲突的关系,用户化身也将分化和再造真身;杜骏飞探讨了元宇宙和Web3所指向的数字未来,并讨论了“未托邦”(vucatopia)概念;邓建国从媒介史和认知增强角度讨论了元宇宙率、元元媒介、亲身传播2.0和人工3D体等概念;高奇琦和隋晓周则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提出一个“辩证元宇宙”的框架,以平衡元宇宙发展中的资本控制和用户自由。我们期待此四篇文章能引发读者对元宇宙带来的元变化(元传播)的关注。
主持人:邓建国

· 虚实混融:元宇宙中的空间与身体
彭 兰
【摘  要】
在元宇宙方向下,空间与身体这两个在以往虚拟世界中相对缺位的对象得到强调,它们也将编织虚拟与现实的新关系。元宇宙应用会带来孪生空间的兴起,这些空间不仅是对现实空间的数字化复制,也意味着对现实空间意义的继承或重塑,以及场景特别是社会场景的重建。虚拟信息、虚拟空间会与现实空间形成增强或融合的关系,空间的融合会带来空间的冲突;现实身体在虚拟空间中的体验得以增强,但沉浸式体验也可能成为元宇宙的“黑洞”;赛博格化的身体会进一步嵌入信息网络中,甚至形成“身联网”,但身体也可能因此进一步被“物化”。身体的虚拟化会变得普遍并形成两种走向:一是数字元件化、分身化对身体的分化,二是化身对身体的再造。
【关键词】
元宇宙;社会空间;赛博空间;化身;赛博格
· “未托邦”:元宇宙与Web3的思想笔记
杜骏飞
【摘  要】
作为当下两种最重要的数字文明叙事,Web3与元宇宙对应着数字未来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实践。“未托邦”(vucatopia)一词,是指一种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间游移的观念——它缘自数字未来的VUCA属性:波动、不确定、复杂和模糊。“未托邦”的意识形态,表现为以下趋势:数字社会形态的“流动部落化”;数字社会心理的“自反性沉迷”;数字社会政治的“未定义治理”。“未托邦”是一种对数字未来的追问和解析,它要求人在面对技术主义时要始终保持人文的清醒。
【关键词】
元宇宙;Web3;未托邦;乌托邦;反乌托邦;数字交往;数字未来
· 元元媒介与数字孪生:元宇宙的媒介理论透视
邓建国
【摘  要】
媒介具有时空和感官操控能力。记录型媒介(recording media)跨越时间,传输型媒介(transmitting media)跨越空间。追求“见字如面”的元宇宙体验一直是人类在远距离传播上的梦想,也是人类媒介技术发展史上曾经面临的困境。本文认为,任何媒介都具有一种“元宇宙率”,体现为不同程度的“沉浸性”和“交互性”;元宇宙的核心是具有远程交互能力的“数字孪生”,它对人类传播以及知识的创造和分享具有重大意义。由是观之,人的身体作为一种元媒介,中介化了个体的时空观(自我意识),元宇宙技术能丰富地记录和高效地传输身体,我们可以视其为“元元媒介”。本文也同时发现,人是具身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将执拗地抵抗元宇宙对它的记录和传输。
【关键词】
元宇宙;元宇宙率;元元媒介;亲身传播2.0;人工3D体
· 辩证元宇宙的本体论突破及其公共领域意蕴
高奇琦 隋晓周
【摘  要】
作为信息交换的纽带,媒介将在元宇宙的空间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扎克伯格和马斯克等资本巨头开始在元宇宙中布局,未来媒介逐渐出现资本垄断的倾向,这正是传播政治经济学一直以来关心的主要问题。在元宇宙中,资本对媒介技术、意识形态和用户自主性的控制将导致空间形式上的封闭;资本对剩余数据的霸占及其对媒介产品所有权的剥削,将助其在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殖民体系。因此,本文试图在一种开放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之下,构建一种辩证元宇宙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从国家和个体的空间性协商、媒介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受众”向“领航人”的蜕变以及广义且多样的媒介劳动等四个方面出发,强调“以人为本”的媒介价值,力图实现对传统媒介本体论的突破。
【关键词】
辩证元宇宙;以人为本;本体论突破;公共领域;传播政治经济学

新闻业务
· 海外英文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情感倾向研究
李晓霞 宣长春
【摘  要】
作为中国重大战略举措,“一带一路”倡议引起世界各国媒体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在空间和技术互构视角下,本研究通过对5,135篇海外英文媒体报道进行情感分析后发现,地理距离深刻影响不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新闻报道的情感倾向,且地理距离与情感倾向之间的关系受到互联网普及率的调节。具体而言,在互联网普及率低的国家和地区,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地理距离的阻碍作用;在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国家和地区,地理距离及其背后因素的作用再次彰显。研究结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的传播现状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亦可为今后的国际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一带一路”;情感分析;地理距离;互联网普及率;新闻报道

传播学
· 中国“国庆阅兵”报道中的隐喻集群研究
谢精忠 刘丽群
【摘  要】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讨1949年以来《人民日报》15次国庆阅兵仪式新闻报道的隐喻话语。研究发现,主流媒体基于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元素,主要采用路途隐喻等12种相对固定的隐喻类型对国庆阅兵仪式加以呈现,形成三个特定场景运用的隐喻集群:旅程场景集群、生活场景集群和仪式场景集群。分别发挥和强化了“勾勒社会进程”“厘定成员角色”和“营造现场氛围”的政治功能,描绘出国庆阅兵的隐喻图景。隐喻集群的变化也反映出国家发展、社会变革以及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的变迁。国庆阅兵的新闻实践可以通过隐喻系统建构受众的政治认知框架,以唤起强烈的国家认同与民族情感归属。
【关键词】
《人民日报》;国庆阅兵;隐喻集群;场景;政治仪式

新媒体研究
· 论移动互联网介入对城市青年家庭的解构与重构
陈 拓
【摘  要】
本文从家庭现代化理论视角切入,援引家庭信息控制(family information control)理论及“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理论搭建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多位城市青年的深入访谈,勾勒出移动互联网对城市青年家庭的介入路径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介入对家庭空间形成了解构效应,瓦解了家庭信息控制机制,形成“一个屋檐,两个空间”的关系形态;解构效应催生了空间建构低龄化、“商议”功能的线上转移及家庭“脱域”等变化;面对解构的不可逆性,青年夫妻寻求个性与共性的婚姻形态耦合,以协商的姿态能动地重构家庭制度与婚姻关系。
【关键词】
城市青年;移动互联网;家庭信息控制;解构与重构

媒介与文化研究
· 数媒实践与上海写字楼“块茎”式空间权力的生成
潘 霁 孙佳煜
【摘  要】
本文以焦点小组访谈法,探究上海写字楼白领 “游牧式”日常数媒实践,观察这一群体如何在写字楼严格的“条纹”空间辖制中,生成数字城市新的空间权力形态。研究发现,写字楼居者日常以“数字填充”“多元混杂”“叠加仪式”和“行走绑定”等创造性实践,在写字楼已有的基础空间中即兴植入多种“数字块茎”数媒实践空间。在数字技术、建筑交通与在地文化的复杂关联中,个人数媒实践开辟出写字楼微观空间权力结构的多重调节机制。
【关键词】
写字楼;数字媒介;媒介实践;空间游牧;空间权力

来源:新闻大学{公众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HcE5NM7NyK4_F6ykKKs_A


编辑:邓秋雨


26#
 楼主| 发表于 2022-7-3 16:55: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中州学刊目录 | 2022年第6期目



来源:中州学刊{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27#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21:30: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际新闻界2022年第6期目录


来源:国际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28#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22:26: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爱好者》2022年6期目录

来源:新闻爱好者杂志(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29#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22:30: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文摘》2022年第12期封面和目录
来源:新华文摘杂志(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30#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6:45: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目录

来源:Journal_of_Thu(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