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龚铖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5-12-20 22:22:01 | 只看该作者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从小就有着创业梦想和激情的人,以往对于创业的想法以及动机在懂行人眼中可能是粗鄙的。其实以前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是为别人工作虽说可以养家糊口但终不能有多大的成就。而且自小便是一个“不太本分”的人,对于太平淡的生活不是特别喜欢。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当得知学校有创业的相关培训时便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虽说这几个星期以来的课并不认为能达到上了就能走出创业这一步的效果,但是我觉得还是有许多收获。

    今天因为是SYB最后一节课了,所以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创业计划书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代表。说实话,最开始我并不认为这样的纸上谈兵能有什么作用所以刚开始填的时候很敷衍。越到后面才发现这些问题在创业过程中都是很普遍的并且这个流程真的特别完善,有很多问题都是自己之前忽略了的。看来永远对书本保持敬畏并不该成为一句空谈。

22#
发表于 2015-12-20 22:34:23 | 只看该作者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事物本身往往很难改变,但是人对它的看法却很容易改变,再今天之前我看见这堆文字都是满怀愁苦之情。可现在我觉得这些文字变得特别可爱,十分亲切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把千字文背下来了。当初很抱怨专业会有如此“奇葩”的任务。后来渐渐发现其实任何事物都不会绝对,它也一样。

    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回西区的路上隐约觉得前面两个妹子像是我们专业的同学但又不能确定。虽说当时离得已经很近,可是原本就近视再加上灰暗的灯光确实不敢上前打招呼。后来突然听到她们说背千字文的事情,我便去确定了这绝对是我们专业的。当时还调侃道这俨然已经成为我们专业的专属符号。

    虽说这次的任务完成了,千字文也是我们的专业符号之一,不过我还是希望这样的符号能够少一点。



23#
发表于 2015-12-21 17:18:57 | 只看该作者

已经是2015年最后一个月了,再过十几天又要和这一年说再见了。其实这一年对于自己的一生来说应该还是蛮重要的吧。这一年我们收获了许多当然也失去了很多。许许多多的同龄人经历十多年的努力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不得不说这十几年来的付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是有些遗憾吧。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离开自己的朋友、亲人去到自己从小向往的大学。说实话,它并没有想象中或者说从小外界给我们描述那样那么美好。不过经过了一个学期,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是——来到大学不一定能得到多少,但是不来注定会失去很多。

    想法归想法,不过生活和学习还是得继续。临近期末,每天还是得给自己找些事做。原本星期一有一节计算机实验预约和新闻学概论,遗憾的是计算机实验预约早就已经上完了,新闻学理论因为老师出差也取消。所以星期一就显得有些空荡。

    平常没课的时候都会选择堕落一天,可是今天选择去法学蹭了一节法律逻辑的课。在这里还要感谢陪我一起去的帅气室友,个人认为还是很有趣的,还有就是每个老师的风格真的很不同,有机会可以多去感受感受。

24#
发表于 2015-12-21 22:55:36 | 只看该作者

社会越来越现实,我们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其实很早就想写点东西来谈谈关于选择专业这件事了,在以往没有转专业这个政策时,去到哪个专业只有认命,即使你不愿意也无可奈何。首先我觉得这样是不妥的,因为选择的权利让当事人掌握应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但是今天听闻一些事情,也觉得有的人做出转专业的选择其实也不怎么明智。前面提到今天去法学院蹭了一节课,任课老师说到一个转专业的两个极端。也不能这样说吧,这样表达给人感觉他是在夸大,应该说这位老师只是简单的分享了一下两组数据至于两个极端仅仅是个人观点。因为就个人来讲得知这样的数据确实还是很震惊的,去年最疯狂的转出专业转走了百分之八十,最疯狂的转入专业转入了三百多人。可能这也不算什么,不过对于一个全专业加起来不够百人的我来说还是大吃一惊。

    其实有的问题真的值得深思,你的专业前景不好你要转出,可是前景好的专业是不是必然意味着将来更加强烈的竞争呢?即使我们的一生的确有许多选择,深思熟虑还是必要的。

25#
发表于 2015-12-22 15:56:59 | 只看该作者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今年的冬至显得很特别,因为周围各地汇聚的同学的饮食风俗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生活的圈子大家都是冬至到了讨论去哪里吃羊肉的问题,根本不会存在吃什么的问题。可是今年却惊讶的发现冬至节还有吃饺子吃汤圆之争。

    不过这不是此文的重点,因为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风俗也大不相同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大家按照自己的习惯爱怎么过就怎么过吧。正是抱着这种心态,中午三五好友就去食堂各买了一碗羊杂汤。有了此次惨痛的购物经历彻底让我们对某窗口失去了信心,我们要的不是白菜汤也不是羊肺汤而是羊杂汤啊。简直无力吐槽食堂里做出来的羊肉有多难吃了。

    大锅饭味道稍微差一点可以理解,可是如果连质量也如此的话确实有些不应该。虽然冬至一年只有一次,今天过后可能就不会再卖了。但我认为稍微走点心是必须的,因为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一个诚信与长久。

26#
发表于 2015-12-23 21:08:17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学生来说,每到年末,高兴的是很快就可以放寒假了,然而在这之前的期末考试往往让广大学子很头疼,当然学霸不在此列。就在今天,迎来了大学以来第一堂考试——体育。以往的我从没有把体育考试放到心上,可是如今不一样了,你招惹它不管是哪个学科都有权力让你挂掉。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没想开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足球,可能是想去学一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吧。
   
很显然有得必有失,期末足球考试的标准是颠球十个以上,这对于一个之前可以说从未接触过足球的人来说真的很难。即使每节课都踢得满头大汗,不过到了最后还是只颠了五个。

    不过还好老师大发慈悲早早给我们制定了一个平时成绩,所以平时没有过缺勤记录的同学不会挂科。要知道,当我只踢了五个听到这个消息真的特别兴奋。这告诉我一个道理,不管在哪个阶段,也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拿出态度,总会有些收获。

27#
发表于 2015-12-23 21:1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3 21:23 编辑

南方系的“南友圈”



一个宣称要再造100个亿万富翁的平台,腾讯众创空间不断有创业故事在上演。11月8日,碰巧是第16个记者节。在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的腾讯众创空间,“南友圈”正式公开亮相。

    相较于之前在媒体人和投资人的朋友圈被刷屏的神秘邀请函,此次发布会倒是显得极其直接爽快。当然爽快的不仅仅是组织者精心策划的发布会,还有一天内迅速占领二三十个五百人微信群的上万参与者。

    当发起人苟骅被问到面对这样一个良好开头作何感想时,他说到比想象中顺利的进展反而更让他感到忐忑。苟骅做了18年的记者和媒体管理者,对媒体人的现状可谓了然于心,但作为一名创业者,他有点焦虑,但正如他所说“所幸这是一种有希望的焦虑”。这快速燃起的带有一丝焦虑的希望来源于众多有着创业梦想的创业者和创业路上的迷茫和艰辛。

  “南友圈”之所以引得如此关注与媒体行业的发展和媒体人面临的巨大转型压力不无关系。在以广告为生的传统媒体行业飞速没落、诸多媒体机构关门倒闭、媒体人才快速流失的今天,已经离开或者即将离开传统媒体的这一群体将越来越庞大。“南友圈”的发起人苟骅也刚从南都报系的副总裁的位置离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曾经做过的一个调查记者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现在有七十多万媒体从业者,持证的记者只有一二十万。每当谈及传统媒体和媒体人的命运时,很多人都认为长冬将至。不过,在传统媒体从业者自怨自艾而新媒体商业模式还没有足够明朗的今天,一个大胆的预言也开始在传媒圈中流传:媒体人创业的黄金五年,刚刚开始。

28#
发表于 2015-12-23 21:1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3 21:24 编辑

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新闻开拓者的欢聚时代CEO李学凌曾说媒体人的优势是视野广阔、见多识广,劣势是需要深入了解业务、需要脚踏实地、需要有集体合作的意识。在苟骅看来,媒体人的人脉、对市场的敏感,都是基本共通的优势,但媒体人的“甲方心态”却是媒体人转型的一道坎,导致创业当前、瞻前顾后、临渊羡鱼,再加上创业初期多面临资本难题,必须先自断退路、归零重来。那么在被称为创业黄金时代的今天,媒体人在创业大潮中又是否能成为一支弄潮生力军呢?

    陌陌、YY、雪球、指姆阅读这些人们熟知的产品,它们的创始人都是从媒体人走向创业成功的典范。雪球信息科技公司创始人方三文曾在《南方都市报》任编委,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他从1997年加入《南方周末》并成为该周报的头版编辑,2002年8月宣布离职。这位北京大学的高材生离职后并未直接走向创业而是于2005年7月加入网易,直到2010年3月,方三文才离开网易,并于当年创办北京雪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雪球信息科技公司成立之初,做的主要项目是i美股,每天的工作十分繁重,既要编译美国上市公司的财报、外媒的报道、转载国内媒体的信息,同时还要自己再产生原创内容。方三文在采访中回忆自己的创业之路时感叹道:“即使是这样,当时大概每天也就生产二三十条信息,但每天中国媒体关于上市公司的报道有两三千条,我们就像是在海里加了一瓢水,翻不起浪花”。

    创业时有这样感受的并非这位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一人,离开《21世纪经济报道》创办指姆阅读的左志坚对创业路上的艰辛或许有着更深的理解。左志坚200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21世纪经济报道》从见习记者做到第一版块新闻总监,业内著名“调查记者”,中信出版社签约作家。2012年11月,正式离职创业,现为拇指阅读创始人。

    左志坚回想起当初创业时一个人分饰多角,特别是拿到经纬中国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的那一年,自己学习过的内容包括:产品经理、UI设计、商务拓展、公关、编辑、策划、品牌、广告、融资等等。左志坚后来在他的创业故事中写道:“这一年,心理压力最大的也就是钱。我和创业伙伴两人,这一年都没有发一分钱工资。做媒体是攒不了什么钱的,所以生活上也多少有些压力。虽然我个人生活要求很低,但一旦钱花完还融资失败,怎么办?年中的时候,我认真考虑过这个可能,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这个项目是否有前途,如果有,是否要把房子卖了继续干”。还算幸运的是指姆阅读安卓版在豌豆荚首发,下载量便达到了预期的两倍。尽管创业之路上困难重重,产品的热销和公司的做大足以让他们感到欣慰。

29#
发表于 2015-12-23 21:24:27 | 只看该作者

离职创业者放弃原来的工作走出创业这一步很多是因为心怀更远大的抱负,可正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所说:“今天会很残酷,明天会很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应用汇CEO罗川用这样一段话描述自己创业最艰苦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抑郁,家里的困难,公司的挑战,山一样压着。夜里怎么也睡不着,睁眼盯着到天亮,距离服药只有一个手指头的距离。”媒体人创业虽然有许多取得巨大成就的先例,但幸运儿终究只有几个,大多数创业的媒体人都会面临许多难以突破而又致命的阻碍。

    媒体人特有的媒体思维虽然有优势,但过于注重吸引舆论的关注未必全是好事。媒体人看得多却做得少。媒体人长期与社会各界打交道可能也会接触到对很多公司的报道,但这样的经历只是停留表层的观察和总结,真正公司操作的法门,大多数媒体人可能并不清楚。正所谓“看人挑担不吃力”,但真正轮到自己去挑担的时候就摸不着头脑,且很多时候是需要你一个人挑起整个公司。过强的媒体思维就把产品和宣传变成了哗众取宠,炒作是到位了,但没有过硬的产品,再好的炒作都是白搭。其实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在公司初创时都保持低调做事,尽量减少宣传。创业初期资金的运用必须谨慎行事提高效率,拿出大量资金用作宣传本就不够明智。更为重要的是当公司具有一定影响力时,该领域的大公司就会瞄准你,你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同为媒体创业人的“疯狂电影”创始人彭强和“一起吃饭”创始人苗壮在一次活动中给媒体提出几条创业忠告。彭强建议想创业的媒体人要把自己当下的工作做好。创业成功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都做得很不错,很多创业灵感都在工作过程中闪现。另一方面,苗壮认为媒体人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具有一定知名度是创业者优势,要在工作期内利用这个平台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在行业圈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选择一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或者组建一个默契的团队极其重要。彭强现在的合伙人是他在传媒大学的师弟,他说这样的合伙人足够信任但又不太亲密。

    媒体人如今作为一个庞大的创业群体,“南友圈”尽量帮助他们铺平创业的道路是一次伟大的尝试。每个加入的媒体人将自己的特长、资源优势记录在册,“南友圈”再按照这个分类细化,做更垂直细分的社群。媒体人的创业资源分布在各个地方,通过“南友圈”把它们盘活,当然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步但绝非“南友圈”的全部,未来它还将联合更多媒体,做一个资源整合方面的合投平台,把媒体闲置的版面做成资源包供有需求的团队取用。最终让南方人既有理想,也有市值。

30#
发表于 2015-12-23 21:39:57 | 只看该作者

上稿,一个让新闻专业学长向往又渴望的词汇。还记得刚刚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对本专业充满疑惑,不知道我会在这里学到什么,这些东西是否有用。后来知道我们是学新闻,学习写作、采编、电视制作等等。再后来每个人从龙新通讯社的媒体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媒体实习。

    当时我也不知道选什么好,因为对这些媒体都没有了解,也不知道会干些什么。不过自己中学阶段很喜欢看一本杂志叫看天下,因为那本书一个月两期,一本十块钱,也基本在自己的消费水平之内。碰巧的是,我的同桌对它也颇有兴趣,所以每次只用花五块钱就可以买上一本,而这本书在我们看完后又会在班级里固定的几个人手上滞留几日回到我们手中。一个月两本一人一本。或许是对这样的期刊杂志有着特殊的情感吧,当时也没有去具体了解就毅然选择了周刊。

    去到周刊以后,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自己感兴趣的根本不能写,每次三千字的要求也是会杀死成千上万的脑细胞,毕竟对着自己不是那么感冒的话题写下几千字还是很痛苦的。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来了,昨天,我的室友说我上期的稿子上稿了我还很惊讶,后来在周刊群里一看果真如此。虽然自己一直不是很走心,不过这次上稿还是让人挺兴奋的并且写起稿来也有动力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鼓励教育的重要性?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