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张兴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尹兴】新闻采访和写作 作业及消息汇总贴

[复制链接]
张兴秋 该用户已被删除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4:06:0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张兴秋 该用户已被删除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23:58:5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张兴秋 该用户已被删除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23:59:1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张兴秋 该用户已被删除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20:37:5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5#
发表于 2012-12-27 13:49:51 | 只看该作者
1 德国报业渐入严冬
“在雨中开了一天的车,傍晚进入汉堡。还没进市区就开始堵车,整条高速路上,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有序地向前移动,没有加队,也没有喇叭声。我在这条长长的车队中,经常会看到德国人把整张报纸铺在方向盘上,边走边看。早就听人说,德意志是一个很爱学习的民族,在早晚上下班时间,很多德国人就是如此打发堵车时间的。”
这段话节选自《停车时间都在看报的德国人》。这是一篇文学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真实。
报刊王国今昔已不同
2011年,德国消费分析中心公布了一个有关德国人业余爱好的民意调查。看报纸、阅读杂志、看书三项都进入了前十,得票率分别是74%、69%、55%。
据2012年7月11日,德国媒体报道,英国YouGov调研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人对传统的新闻媒体最忠诚。89%的德国受调查这每天要读新闻。同时,德国只有61%的人每周至少看一次网络新闻,而通过报纸和杂志获得新闻信息的人则近70%。以严谨出名的德国人对网上新闻非常谨慎。
德国的报业发达,全国有350多份报纸,数千种杂志。德国读者即使在最小的乡村,也能通过报纸了解世界局势。大家将德国成为“报刊王国”——因为他拥有庞大、并忠诚的读者。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
时下,德国报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本周五(12月7日),行销全德的《德国金融时报》将出版最后一期,之后,这家创刊12年的报纸将正式停刊。半个月前,德国另一家全国性日报——著名的《法兰克福评论报》也由于经营困难不得不向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今年9月,已有93年历史的《纽伦堡晚报》也宣布停刊。
除了上述几家大报宣布停刊外,还有许多传统媒体纷纷陷入了困境。从本月开始,创办于1986年的德国都市杂志《王子》将从德国报亭消失。今后,人们只能在网上再睹《王子》身影。无独有偶,设址波恩的《总汇报》为了节约经营成本,最近也宣布将关闭它在柏林的编辑部。
德国报业正在进入玛雅预言中的最后一个冬天。
可怕的对手与无力的自救
根据目前收集的数据看来,这应该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报业倒闭潮。上一次,推到他们的是纳粹。希特勒上台后,纳粹政府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并以借口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封闭了50多家共产党报纸和130种社会民主党人的报纸;宪法规定的出版自由条款停止使用。设立国家宣传部;颁布《新闻记者法》让所有的记者为纳粹服务。
对报业而言,这次的对手和纳粹一样可怕——读者。网络已深深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孟凡彬提供的一项数据:“德国日报发行量持续减少,覆盖的读者范围也日渐萎缩。损失最大的读者群是14~29岁的年轻人,减少了11%。”
德国的年轻人在经济上并不富裕,尤其是大学生,有的靠父母供养,有的靠自己课余打工。他们的生活普遍比较节俭。“我们要购买昂贵的教科书,还要交房租、吃饭、旅行,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报纸。”一位莱比锡大学的学生如是说。
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免费的资源。那是年轻人的天堂。著名的社交网站E-Darling和Facebook等已经成为德国人寻找另一半和结交朋友的重要渠道。网络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兴媒体正在抢夺德国报业的读者市场。当然,还有广告市场。
德国的报纸大多依赖广告来盈利。广受收益占到德国日报收益的65%。读者关注度的流逝,也带走了很大一部分的广告商。在互联网与报纸之间的广告竞争中,汽车、不动产广告的大部分已转向了互联网。接下来的情况只会更坏。
为了弥补广告收入,有的报纸不得不提高报纸售价。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流逝更多的读者。其他的报社也有通过与其他产品(CD、书籍等)捆绑销售,或者其他方法。值得一提的是“瘦身”。2003年,英国《独立报》把版面改小,促使销售量比以往大幅提升,导致了整个欧洲大报小型化。德国报业随潮流而动,不仅大报小型化,还有一批小型化的报纸。如《世界报》、《世界精粹》《20分》等。
这一切自救行动,都抵挡不住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我可以一生不看报纸,但我无法一天不上网。”这是很大一部分德国年轻人的现状。往日彻夜通明的编辑部,灯火一盏接着一盏地熄灭。
《文汇报》驻慕尼黑记者严建卫说,德国平面媒体面临的困境,说到底是信息时代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它所面对的将是一场生死之战,而且刚刚才开始。

26#
发表于 2012-12-27 13:50:20 | 只看该作者
   2                    新闻梦
                                                             庄磊是西南科大新闻系的大四学生。近两个月,他一直忙着准备公务员考试。见面时,他刚刚结束一天的学习。格子衬衫没扣,露出一件卡通T恤衫。戴着一副跟了他不少日子的眼镜。
“新闻梦?呵呵,我的新闻梦已经破碎了。”
“可还没消失……”

梦的伊始与坚持
庄磊进校那年,西南科大的新闻专业刚办三年,他的很多同学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有的人实在不喜欢新闻,会为这个“新生”的专业闷闷不乐。庄磊不一样,他不但是第一志愿被录取,而且他喜欢新闻。能待在新闻系里,他比很多同学幸运。
他的家在广汉,离学校不过两小时左右的车程。他比大部分来自外地的同学更容易克服离家的不适。这有利于他更快地从浮躁中平静下来,追寻自己新闻梦。
他说:“我的最高目标是像杨澜一样做自己的媒体。”
似乎所有追求梦想的道路都是崎岖的。庄磊进校上的第一门课是他不喜欢的新闻理论。
“把理论放在务实不是挺好的吗?”庄磊抱怨说。
埋怨归埋怨,但需要真正的实践。于是,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新生代》杂志社。
招新考核,然后是运动会大练兵。在交过两篇稿子,编辑过一期报纸后,庄磊选择了退出。因为杂志的要求和他想追寻的新闻梦,大相庭径。
“各种理论著作,很少有关于新闻事务的,所以实践能力就很不足。”庄磊说,“可以实践的,就是当时系里的新闻报道小组。”
“一些新闻名校,在2003年左右,这些学校新闻专业学生媒体就业率差不多还占已就业学生的70%,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例已降到了40%至50%。而在一些新创办的新闻院系,毕业生媒体就业率大都在20%左右徘徊。”西安外国语大学新传学院的王天定老师在论文中公布这一数据时,庄磊刚刚在理论和实践的迷茫中结束自己的第一年大学生活。
回想大一,军训是段有趣的回忆。在庄磊的相册里,照片定格了那年略显青涩的他。还有四个被他称为“F4”的大家伙,把宽松的军训服撑得满满当当。
第一年的大学生活算得上精彩,但庄磊和新闻梦的距离,并没有因为这一年的精彩而改变多少。
大二开学不久,新闻系的学生有机会到北川去采访,同行的还有系主任刘海明。这对庄磊来说是一次不错的实践机会。大个子庄磊在照片里,每一张都显得兴奋和满足。
同样是在大二这一年,新闻系的“新闻报道小组”进化成了“龙新通讯社”,有了一个不错的实践平台。
还是在大二这一年,系里的一位同学去了台湾做交换生,追寻她的新闻梦。
而庄磊在这时开始练文笔。“读书、笔耕、思考是基本功。”他说,“无论在哪个专业,基础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大二、大三,他写了不少东西。尝试过写特稿,但写得最多的是评论。在红网、齐鲁网、光明网还发表过不少。

梦的破碎与拼凑
大三的最后一个暑假,他去了一个县级电视台实习。。
“会拍会剪也会写,但是拍得不好,剪得不好,也写得不好。”他总结实习经历,说:“学而不专,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专业毕业,可以做得事情太多了,什么都会一点。可要真正胜任,很难。”
他也感受到了基层记者的工作状态,拿着一份略显寒碜的工资,干着不需太认真的事情。
回到学校后,他把全部精力放到了准备公务员考试。
一位学长在群里转了一条新华社的报道:“中国设立新闻专业的高校已突破800所,新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7万,硕士研究生超过4万,而目前编辑记者的岗位要求仅为25万人左右,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
媒体的就业竞争早已不是新闻专业的内部竞争,拥有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往往更受青睐。庄磊说:“我们学的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居多,务实的偏少。专业限制,使我们对新闻以外的很多东西一无所知。”
考公务员似乎成了新闻系学生最好的选择。庄磊和他的大部分同学都这样认为。因为他们都在忙碌地准备。
系主任刘海明并不认为这算一个问题。
“太正常了,名校也一样。”
“大多数人上大学是为了找份工作而已,为了某个理想并坚定的毕竟是少数。”
庄磊就是那可怜的少数。
“即使我考上了公务员,也会在五年左右辞职。公务员只是一个积累经验和人脉的过程,我把这个平台作为一个踏板。我的最高目标仍然是像杨澜一样做自己的媒体,可能路要更曲折些。”
可作为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却需要其他更多的“踏板”——新闻专业的教育与实践的脱节,是个重要的原因。
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应对媒体就业压力时,选择考研当个大学老师。一般要获得硕士或博士文凭才有可能有资格当大学老师,获得硕士文凭,是经过两年的研究生学习而来,水平和能力应该不及导师,出来再教学生,因为空头理论,没经过媒体行业的检验,有多少是过时的,又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呢。这只会使新闻教学陷入枯燥的理论中,学生越来越与实际脱离,水平也会越来越参差不齐。
再加上,近年来新闻专业学生的增多,其他专业的“碾压”,让庄磊的新闻梦越变越曲折。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自身上。
学习方向是个大问题,没有一个方向性引导的观察研究,新闻显得有点漫无目的,有点走马观花,却没有真正的‘下马观花’。 练好基本功,加强对某个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某个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才能在媒体里形成核心的竞争力。
“我会花时间来进行销售、管理、策划方面的学习,积累这方面的经验。还有法律方面东西,肯定也是要学的。”庄磊颇有感触的说。
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我的新闻梦只是碎了,还没有消失。”庄磊说,“我要按照我们现在学习的新闻学的理论,搞真正的,为老百姓说话的新闻,就像早期的大公报一样——不党不私不盲。”
“我相信中国的新闻事业不会一直像现在这样。”
“我规划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来沉淀,再去追求我的新闻梦。那时,我四十岁。”


27#
发表于 2012-12-27 13:51:07 | 只看该作者
3《武侠》中的爱恨情仇
从《少林寺》到《新龙门客栈》再到《卧虎藏龙》,中国武侠电影中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既血腥暴戾又不失人情的世界。如果说每个美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超人梦”,那每个中国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侠客梦”。从武侠小说到武侠电影,武侠系列艺术塑造出的侠义世界,被我们称作江湖。江湖里有什么?“爱恨情仇”几乎是武侠世界的全部。2011年7月4日上映的《武侠》,陈可辛导演同样塑造了一个充满了爱恨情仇的江湖。那里的江湖是“一个黑帮和一个村庄”。
    情与爱
主人公刘金喜十多年前来到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在这里娶了寡妇,养育了两个儿子,一起平淡地生活在这个四季分明、恬静而美丽的小山村里。他身怀绝技,但从不施展于人前。仅凭自己的气力挣钱,养活可爱的一家人。他来了,便舍不得离开,因为他心中已长出了爱。他爱他的妻儿,爱他的乡亲,爱这儿淡淡风和淡淡的云,他习惯了这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眷恋着这里,更是因为这里没有杀戮,没有弱肉强食。
在两位不速之客“造访”这个宁静的山村时,刘金喜好好地“招待”了他们.伪造成意外的情形,是因为他心存慈爱,不愿这里的平静就这样被打破。这样的剧情若是在美国,应该是蜘蛛侠默默地守护着城市的安全。但这样的剧情在中国,便是“侠”。刘金喜本该是侠,深藏不露、心念仁慈的他是村庄的“守护神”。可惜,他不是侠。
“唐龙,你为了一个十年的家,背叛了一个二十年的家。”剧中,地煞头头对唐龙大吼。七十二地煞是一向杀人如麻的黑帮,而唐龙就是这个黑帮的得力干将。剧情的冲突就在于,这个双手染满鲜血的唐龙就是那个心存仁慈的刘金喜。刘金喜的爱是复杂的,他受七十二地煞的养育之恩,但他向往没有争端的生活。“和自己爱着的家庭终生厮守”对于刘金喜来说却是那么的奢侈。因为双手洗不掉的鲜血,所以没有资格过上这种平淡的农园生活。
说刘金喜是为了逃避以前的生活而留在这里,不如说他是因为爱上了这里而逃避以前的生活。《武侠》中的情与爱,是洗掉罪孽的圣水。这里的江湖,鲜血和腐尸上开满了爱的鲜花。
恨与仇
“徐百九”是这部电影中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做为一名专业技能突出、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侦探,他对案情认真的调查和对“刘金喜”身份的怀疑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对罪犯嫉恶如仇,他誓死要将当年杀害屠夫一家的罪犯捉拿归案。疑似“精神分裂”的他阴差阳错地来到了唐龙隐居的村子里,碰上了这个已洗心革面,一心向善的刘金喜。因为当年的恨与仇,他要捉拿唐龙。同样也是以为当年的恨与仇,他掠夺了刘金喜唯一的、平凡的愿望。
“无仇恨,不江湖”这几乎是所有武侠系列电影惯用的套路。《武侠》中,地煞大佬,唐龙的父亲因为唐龙的背叛而恨他,成为了刘金喜过上平凡日子最大的威胁。即使刘金喜“斩杀人之手还地煞”,他仍旧屠杀村庄,逼刘金喜回地煞。
故事的结局是徐百九与地煞同归于尽,为这仇恨画上了句号,还给刘金喜一个幸福的家和一个安详的村落。风雨过后,村庄回归了昔日的安详。唐龙失去了一条胳膊,却变成了真正的刘金喜。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侠客,有侠客的地方就有爱恨情仇……《武侠》里边没有侠,却有侠义和情仇,这样的江湖,便是生活。
                                                      

  
28#
发表于 2012-12-27 13:51:34 | 只看该作者
4媒体的追求:客观与真实
                                                        
墙壁上,贴满了画像。
老板说,这些都是为公司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
没有独立的办公室,用玻璃隔开的屋子是会议室。任何人没有权利单独使用它。
老板和其他所有的员工在一起办公。一张写字桌,一台笔记本和几份翻开的文件。和其他人,没有任何不同。
老板解释道:“在这里,受到尊敬的是有好点子的人,而不是老板。”
这是在BBC。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贴着工会的告示,号召员工为自己的薪水维权,题目叫“你的钱被偷了!”
当然,近来BBC的麻烦不断,陷入“性侵丑闻”,使其遭受空前的“信任危机”。还有马克•汤姆森离职——就是上文所说的“老板”。
但毋庸置疑,耄耋之年的BBC仍是全世界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这大概要归功于它高水平的新闻职业素养。

立足于客观——“为世界提供光亮,而不是热量”
伦敦地铁爆炸案,马克•汤姆森告诉员工——要小心使用“恐怖分子”这个词。他的理由是,“不使用‘恐怖分子’并不代表向恐怖主义示弱,我们应该谴责袭击者,却不是一味地给他们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因为他们希望在恐怖的氛围中获得成功。当你把他们描述成恐怖分子的时候,你已经脱离了事实并且用一种带着偏见的方式陈述事实。”
为了保障自己的独立性,BBC没有商业广告,盈利主要依靠观众“付费收看”、政府特殊拨款和出售已播出过的节目。从理论上,节目不受任何商业利益的驱使。但事实上,政治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其客观性。
“凯利事件”就是一个典型。2003年,BBC披露,政府在对萨达姆战争中有关“萨达姆政权能在45分钟内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系假情报,政府用借口将国家陷入了战争。此事最终导致了一名政府官员——凯利的自杀,BBC总裁的辞职,BBC的无条件道歉……当然,还会影响到BBC下个十年的执照颁发。这是为新闻自由和客观,而付出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捍卫了BBC的职业操守。
在追求新闻客观的问题上,马克•汤姆森有过这样的表述:“我认为BBC报道的任务不是激化公众的愤怒,而是诚实准确地告诉他们发生的事实。我认为BBC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世界提供光亮,而不是热量。”

执着于真实——准确比速度重要
2000年的美国大选,在结果公布之前,很多媒体已经公布了大选结果。而BBC却一直等到最后。而事实最终说明,BBC坚持了新闻真实性。之前公布的结果是由于某家媒体的场内记者和场外记者的信息交流失误而引发的“闹剧”。
对于信息来源,BBC有严格的规定,核实是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最重要的方式。BBC要求员工对一条信息尽可能找到多个信息源,如果只有一个新闻源,需要采取录音或其他形式确认信息。在BBC内部还有一条规则,只有一手材料才是最令人信服,二手材料,包括因特网上的东西,都是无人让人相信的。
除此之外,强化编辑咨询制度,也是BBC为保障新闻真实性的法宝之一。这套制度是将关口前移,要求编辑政策总监、首席法律顾问和首席政治顾问提前介入报道工作,防患于未然。BBC员工如果有拿不准的问题,就应当逐级咨询。职业风险管理部的咨询专家全天二十四小时通关电话提供紧急事务询问。
在员工的选拔和培训方面,BBC是异常的严格,新人需要接受“魔鬼式”的特训,而对于老员工也并不懈怠,每半年就会有一次考核。就算是总裁,每年也要进行至少一次的培训。在这方面,BBC的理念是:长期考核,持续培训。
马克•汤姆森说:“我们只报道我们认为是切实可信的新闻。这意味着你不会因为自己报道了谣言而感到愧疚。未经确认的新闻都是谣言。那些想从网上获得谣言的人是不会来BBC的主页的。如果他们想获得这些东西,应该去其他地方。那些来BBC网站的人知道,如果我们说什么发生了,就一定发生了什么”
“我们要做到最准确而不是最快速。如果在‘准确’和‘速度’之间选择的话,我认为我们先要在保证准确的基础上,做到最快的报道。”
   
   
29#
发表于 2012-12-27 13:52:11 | 只看该作者
5辣,原来不是一种味觉
“辣”在味蕾绽放的刺激,让不少人爱上了这种吃得大汗淋漓、大呼过瘾的感觉——无论寒暑、无关心境,一吃则爽。不过,或许还有不少“好辣人士”不知道,为什么皮肤接触到辣椒酱会感到疼呢?
因为,你爱上的辣,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
听说过切辣椒辣到手的,有没有听说过切柠檬酸到手的呢?我们常说的“酸甜苦辣咸”其实只包括四种味觉,而辣是一种热和痛的综合反应。通过对口腔的刺激,让我们有一种舒服过瘾的感觉。
辣虽然被味觉除名,但它仍有十足的理由让我们继续为它疯狂。辣味物质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感觉系统等都有作用。日常饮食中含辣味物质时,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缓急胃肠胀气和胃寒、腹泻等消化道疾患。据相关调查,许多亚非国家人民的饮食中常含有辣椒,他们发生血栓栓塞的概率低于很少食用辣椒的白种人。吃得太辣会流汗?这也有好处,发汗作用能用语治疗外感风寒、鼻塞、虚寒水肿等症。而对于感觉系统的作用,已用作治疗牙痛、肌肉痛、风湿痛和皮肤病等疾病。
能产生“辣”这种痛觉的东西有很多,例如姜、洋葱、胡椒等。当然,无法绕开辣的“专业户”——辣椒。辣椒于明朝末期传入中国。而在此之前,好辛辣的川菜里,还主要以花椒调味为主,辣味主要靠姜蒜调制。但在“张献忠屠四川”后,“古”川菜也遭到灭顶之灾。再后来的“新”川菜崛起中,辣椒夺取了川菜师傅调料盒里的首要位置。
中医认为辣椒温中散寒,除湿开胃。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泻痢者宜食。能驱邪逐寒,明目抗菌杀虫。辣椒煮水浸洗,治疗冻疮。盆地湿气重,四川人喜好辣椒,岂是“痛觉”能够阻挡。
辣椒中的辣味物质,特别是辣椒素在保健与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辣椒素已被列入多国的药典。辣椒素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表明有用于治疗气管机能亢进和气喘的可能性。还有可能有用于治疗与血液透析相关的瘙痒症。辣椒红色素具有营养和着色双重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辣椒有诸多益处,但并非人人有益。肠胃功能不佳者、眼疾患者、痔疮患者、热症者、产妇、口腔溃疡者、甲亢患者、慢性胆囊炎患者等。其实,正常人吃辣也应有度,应根据自己的承受力力量而行,否则,吃得过多同样有害健康。
辣,总归是种痛觉。吃辣之后,用热饮会加重其灼热感,从而使其觉得更辣。冷饮才能缓解这种“痛感”。据说,嘴里包一口白砂糖也有奇效。下次食辣,不如试试吧。


30#
发表于 2012-12-27 13:52:35 | 只看该作者
             6   盘点近年来传媒发展中的创意
                                                            
导语:传媒产业是整个社会智慧产业发展的引擎和信息整合平台,而传媒创意产业是促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传媒创意产业的进程中有许多精彩的片花。本文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传媒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时刻。

传统媒体创意——车到山前必有路
    社会注意力资源对传媒产业来说是最稀缺的产业发展资源。传媒产业发展至今,许多已经不再依赖自身产品的形式来实现它的盈利,而是通过吸引足够的眼球,确保客户来源,将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这种“第二次售卖”成为了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主要的盈利方式。报纸的“负定价”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无偿收视”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重要手段,这种出售“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盈利模式创意让面前绝境的传统媒体再现生机,颇有车到山前找对路的意思。
同时,传统媒体对自身的改革也是近年来应对危机的经典创意。自第一份手机报《中过妇女报•彩信》问世,如今手机报已经发展到了3G手机报,解决了流量、传输速度、多媒体技术等问题,其“短平快”的特点大大提高了传统报纸的时效性,而且手机报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在报纸上听声音、看视频,更加符合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使垂死中的报纸产业重获新生。
同样面临挑战的电视业选择了扩大“攻击范围”。移动电视是电视业发展的新增点。移动电视主要包括的车载电视和手机电视,走出家门的电视——公交电视和楼宇电视等符合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维持了电视的使用率。通过无线通讯网络收看电视和视频早已没有技术问题,但碍于宽带限制带来的传播质量问题以及巨大的流量花费一度成为移动电视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增加了自主研发的CMMB数字移动电视技术后,采用卫星和地面网络相结合的“天地一体”星网结合、统一标准、全国漫游的方式实现全国范围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信号的有效覆盖。同时利用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构建信息传送通道,实现和受众的互动,克服了传统电视单向传播,互动性差的硬伤。
而在电视节目的创意方面,利用大众娱乐活动元素以及现场氛围的调动,通过个性化的节目风格吸引观众的眼球。从前的《超级女生》到当下的《中国好声音》成功案例众多。

网络传媒创意——芝麻开花节节高
网络传媒的发展时间短,但凭借着迅疾的创新能力在与强大的传统媒体博弈中,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网络媒体在传媒创新中,为了满足不同的媒介使用需求,形成了综合新闻网站、搜索网站、B2B、即时通信网络传媒、娱乐服务网站等“得力干将”。综合新闻网站的创意解决了人们对信息的及时多元化需求,让网民能一点乾坤,突破新闻传播的时空限制;搜索网站的创意是为了满足用户“快狠准”地获取有效信息;B2B网站创意针对“批零差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改变传统商业交易模式,以最低成本建立企业与企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易平台;即使通讯网络如QQ、MSN等创意指向人们交流认知的需求,打破传统的人与人的各种隔阂,是人都额思想和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娱乐服务网站的创意则是为了满足用户情景娱乐和挑战娱乐的需求……在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求和创造用户需求的“战役”中网络传媒完胜传统媒体。在整合受众方面,网络媒体一例经典:可口可乐和腾讯QQ的受众都是年轻人,利用腾讯QQ和可口可乐的“红色激情”广告捆绑利用网络传媒实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

影视传媒创意——病树前头万木春
影视传媒不仅具有文化娱乐功能,还有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作为影视作品本身,能否产生巨大的盛业价值,影视传媒的创意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影片的票房,70%考营销的传媒创意,而影片本身只占30%。张艺谋的《英雄》在音像版权拍出1780万天价;选择在盗版策源地深圳首映并开展午夜禁盗版活动;投入两千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仪式……一系列优质传媒创意的结果是2.5亿的票房收入,尽管影片本身并不怎么样。
同样产生巨大影响的影视传媒创意还有“植入广告”,冯小刚的《手机》《天下无贼》运用植入广告与企业进行捆绑产生了巨大传播效果。但“植入广告”也饱受争议,京东商城在热播剧《男人帮》中赤裸裸的广告植入被猛批“影响艺术享受”。尽管如此,它的在传媒创意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摩托罗拉的来电铃音“you have a incoming call”就是依靠植入《手机》中才得以流行。虽然影视传媒的创意毁誉参半,但带来的经济效益“万木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