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3:15 | 只看该作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止于至善”,朱熹解释: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解释: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朱熹的意思是,后一个 止  就是前一个 止 的延续,即止于至善。
这明显就令人起疙瘩了。

每一个人都要到达完善的地步才能停下来思考问题而得,怎么想怎么不搭界儿。
他还是小学生学写作文的最初,要求语意通顺、前后文连贯,所以,偏执地认为,“知止而后有定”是前文完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一句话是办学的总纲、总宗旨,已经结句了。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应该另提一行了。
另提一行,就需要一个开场白,即过渡语:(比如说人)要知足后才有定性,定性之后才能静身,静身之后才能心安,心安之后才能思索,思索之后才能有获。(即是说),万物有头绪,百事有始终,厘清它们的秩序,就接近真理了。接着就自然而然地谈及志、智、意、心、身、家、国、天下之间的顺序。
所以,这个 止,百分之百是 足 ,知止 即  知足,不然,人不会安心的。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顺序有多重要,从而启下。
接下来,《礼记》具体谈了诚意的问题,以及德的问题。而朱熹把它删了,突然一下子就到了: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有些突然。所以,朱熹,你有多不厚道,故意以此来侮辱后人的智商。
.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5:36 | 只看该作者
六、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朱熹集注:康诰,周书。克,能也。大,读作泰。諟,古是字。大甲,商书。顾,谓常目在之也。諟,犹此也,或曰审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峻,书作俊。帝典,尧典,虞书。峻,大也。 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郑玄注:克,能也。顾,念也。諟,犹正也。諟,或为“题”。


台注:《书经•康诰》篇上说:“要能彰明本有的灵明的德行。”《书经•大甲》篇上说:“要常看着上天给我的光明使命。”《书经•尧典》篇上说:“要能修明崇高的德行。”这些都是说要由自己来修明本有的德行。

你几个还有点扯也,解释得不同。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6:09 | 只看该作者
顾,表反复、经常吧,好理解。
这个 諟 是咋回事儿咧?
我查字典呢,又多了一个解释出来了,古同“谛”, 细察,详审。
所以,顾諟就是: 反省。
明,前文已经说过了,就是 德 那一堆的。朱熹还在那儿: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
意思说,他经常看,感觉很亮堂,咔咔。

承接删去的那一段,才能解得出来。

前文,买嘎,不忘前王。君子以贤德而贤明从而达到让人亲近,小人以享受来开心从而以利益为重。因此,永世不能忘记。《康诰》告诫:“要能彰显德。”《大甲》告诫:“要反省上天的德命。”《帝典》告诫:“要能光大德。”皆自明也。

朱熹说: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神经么?这儿摆明是说那些经典  本来就说得很明白了,言下之意,不用多说了。
.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6:58 | 只看该作者
七、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朱熹集注: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苟,诚也。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台注: 商汤盥盘上的铭词说:“如果能今天把旧染的污垢涤净而自新,就应该天天把污垢涤净而自新,更要继续不断地把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与清新。”《书经•康诰》篇上说:“鼓励人民振作自新的精神。”

台湾的这个解释真的是霸道,一点不了民间语言的特点。

作,本义是突然站起来。这儿可直接解释成  做  。(作结绳而为罔罟。——《易•系辞下》)
苟,朱熹解为 诚。苟 没得 诚 的意思。一般的理解为 倘若,也不太确切。
先说这个日。如果日日解释为天天,那么又日新,就有点打斗了。
所以,这个日,就是今天,日日,就是明天(即两天),又日,就是后天。
如果把  苟  解成 如果,即,如果今天洗干净了,那么明天就干净了,是不是太忽悠人了哟。明天还洗不洗?
所以这个苟 ,就是 且 。(且苟而赋。——《国语•鲁语》)

这就出来了,一般都说有“座右铭”、“座右铭”,商汤来个“澡盆铭”:且今天新、明天新、后天新。《康诰》警示:让民做新人。
.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7:24 | 只看该作者
八、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朱熹集注: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     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台注:《诗经》上说:“周朝虽是一个古旧的国家,但传到文王,却能自新其德化以及于民,接受天予的新命。”所以有道的君主对于明德新民,没有一处不做到至善的地步。(网上台注〈大学〉内容就这么点儿了,它运气真好。)

台湾的前辈,把 虽  解释成转折语气,我估计大陆的初中生都要笑你。
.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7:54 | 只看该作者
旧,久也。——《小尔雅》

维:是、为了。众维鱼矣。——《诗•小雅•谷风》

朱熹念念不忘他的止善,说,极: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莫匪尔极。——《诗•周颂•思文》,极:最高的标准、准则、要求。

译文:〈诗〉云:周,即使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底子雄厚),它的使命也是让居民不断走向新生活。
所以,君子啥事儿都是用最高的标准。〈诗〉云:郊野千里,都是居民。
.
这样解释,本意没问题,但是语意连贯上就有点硬伤,就是“君子啥事儿都是用最高的标准”与后面的诗句有点脱钩儿。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蒸,形声,烝声。本义:麻秆。
蒸民:草民。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让我们草民振作起来,无不是你最高的标准、责任。
那么,这个其极,就代指 新民。

这就吻合了:诗〉云:“周,即使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底子雄厚),它的使命也是让居民不断走向新生活。”所以,君子无论如何都要用最高的标准,即新民。〈诗〉云:郊野千里,那都是居民啊,是大事啊。
.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8:40 | 只看该作者
九、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朱熹集注:缗,诗作绵。诗小雅绵蛮之篇。缗蛮,鸟声。丘隅,岑蔚之处。子曰以下,孔子说诗之辞。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

丘隅,我估计就是小山坡边。朱熹说 岑蔚之处,即草木茂盛之处。这是朱熹的自我想象了,鸟儿,要居住在山边,与人类的地域接近,才最容易找吃的。所以,这个丘隅,就跟白话文差不多,就是山坡边角。
争议的是这个 缗蛮,许多人都说是 鸟鸣声?
《毛诗》作“绵,传云:“绵蛮,小鸟貌。”

到底是样儿还是声音?

在山边活动的鸟儿,不太怕人的,都是小鸟儿,非常小,反正小得人类都没兴趣吃它的那种,那么叫声要与  绵蛮 的发音产生联系,实在说不过去。
用方言解,绵,毛乎乎的,蛮,小可爱。
咔咔咔。

请注意了,这儿谈的正题是 新民,突然蹦达出几只鸟儿出来,特定是以偏概全,就是说,我们得去看全诗才搞得抖擞。
.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8:5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我直接复制别人的诠释:羽毛亮密小黄雀,停在弯弯山坡上。路途悠悠太遥远,跋涉劳苦累得慌。给他水喝给饭吃,循循诱导明道理。让那副车稍停留,叫他坐上别心急。
  羽毛亮密小黄雀,停在山坡角落间。不是担心路途遥,只怕慢走路难赶。给他水喝给饭吃,循循诱导明道理。让那副车稍停留,叫他坐上别心急。
  羽毛亮密小黄雀,停在山坡那一边。不是担心路途遥,只怕终点到达难。给他水喝给饭吃,循循诱导明道理。让那副车稍停留,叫他坐上别心急。

这个诠释,你们看懂它说什么了吗?
.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9:25 | 只看该作者
比较经典的解释当属《毛诗序》曰:“《緜蛮),微臣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故作是诗也。”

两汉时期的思维是啥子思维哦,还没得四川话对劲啰,就他妈几句大白话而已。
这首诗一看,他们就把意思给弄颠倒了,切。

那鸟儿啥的,我们都可以不理它,民歌,是见啥逮啥,就起头(兴),开唱,三唱就一个意思: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几句大白话,我不相信就那么费劲:路啊,要说还有点远,我也是如何的累了。但是,我看见一个疲惫的人歪在了路边,就只好停下来了,给水给吃的,反复安慰,然后,喊后面的车子,说:带他一路。
随便是个两只脚的家伙,都有车队嗦。说明,至少是高级官员噻。说明那时候,官员很体恤人民噻。
彪炳千秋的《毛诗》居然整颠倒了,说这首歌唱的是官道衰微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9:41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大学》接下来的一句话就值得斟究了,即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这句话,《论语》中没有,我不予承认。这么简单的诗,孔子读不懂,简直是对他的侮辱。
前文已经说过了,曾参的诗感很差。怪不得,孔子喜欢颜回,你瞅这些人笨起这个样儿,我外人都替他着急。
即使,孔子说过这句话,也不可能这首诗的读后感。又是一个随意嫁接的家伙儿。

既然到这儿了,就继续解,暂时还不伤大意。

这句话,朱熹没具体解,估计也是猜个大意。郑玄注:于止,于鸟之所止也。就而观之,知其所止,知鸟择岑蔚安闲而止处之耳。言人亦当择礼义乐土而自止处也。

另一种说法,就是这个 于同 於,  乌的古字,叹词。

郑玄说孔子去看鸟的家园,显然是在打胡说,不理他。

反正我觉得这句话没来头,我谁都不理了,直接跳过去。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