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28 本周有点懒惰,不想看新书了,二刷一下《后真相时代》。 2025.7.29 ·原文:只要拷问数字,它们就会承认任何罪名。——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 ·感悟: 在接受信息时,我们最不容易怀疑的,就是数字。“数字是客观的”这样的论断似乎已经为大众所认同。然而,数字事实就一定是真相吗?看到作者对由数字呈现的竞争性真相的论述,我立刻尝试检索数据,找到了这样一个例子:2021年广受诟病的美国彭博社“全球抗疫排名”,2021年6月、7月彭博社发布的排名中,美国分别排名世界第一和第五,而中国却分列第八和第九。在此之前,2020年11月发布的首期榜单中,美国排名第18,此后便一直呈现“步步高升之势”。 美国的抗疫措施真的如此成功吗?为了达到“美国第一”的结果,彭博社是怎么做的: 首先,压缩对美国不利指标的评估权重。每期“全球抗疫排名”榜单各指标“权重均等”,首期榜单10个指标,最新2021年6月的榜单指标数量增加至12个,每指标权重压减至8.33%。如此设置,对美国最为不利的“疫情现状评估维度”就被弱化了,上月新增病例、死亡率以及总计每百万人死亡数以及阳性检测率4个指标,合计权重从40%压缩至33.3%,而这些指标正是美国的劣势。 其次,增加对美国有利的指标。在美国荣登榜首的那期“全球抗疫排名”中,彭博社为美国量身新增了“重启进展”(重新开放度)评估维度,新增“航班运力变化”“接种疫苗后国际航线数量”两个指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封锁严重程度”这个指标被设置为负向指标,这也是中国在最新榜单中排名最低的一项指标,仅位于53个国家和地区的第49位,而美国位于第7位。严格执行封锁和出入境防疫管理政策作为有效的抗疫政策,彭博社将其视为负面因素来评估,显然是不符合事实、不尊重科学之举。 彭博社提供的数据是事实吗?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彭博社发布的“全球抗疫排名”是真相吗?据官方数据,在美国荣登“全球抗疫排名”榜第一当月,已经有60余万的美国民众在疫情中死亡。从总量来看,当时美国依然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一些媒体中的呈现的数据看起来公正、专业,不过,仔细分析后却会发现,其所谓“专业性”主要体现在玩弄“数字游戏”方面。 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新华社文章《虚假叙事 误导预期——起底美西方抹黑中国经济的惯用套路》中就提到:《经济学人》在杂志封面报道中写到的:“(中国)经济二季度年化增长率只有令人失望的3.2%,而让(中国)情况看起来更糟糕的是,一项重要预期显示美国经济年化增长率近6%。”是未使用相同衡量方法的“伪真相”。 经济学人刻意不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6.3%的数据,而是根据二季度环比增幅0.8%,用“环比折年率”的方法折合得出年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同样使用环比折年率法衡量美国经济,那么按年率计算美国二季度经济增幅是2.1%,仍然低于中国经济增幅。然而,《经济学人》偏偏选用了来自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属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一个计算模型作出的预测,其预测值最高时接近6%。亚特兰大联储专门说明,由于该模型把第三季度的部分数据也纳入了计算公式,其预测并不可靠,比市场普遍预期平均值高出一倍以上。 “不具可比性的统计口径,选择性衡量中外经济数据,得出骇人论断后,再高调炒作。《经济学人》这套扭曲数据欺骗公众、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做派,实在跟‘专业’搭不上边,只会令人不齿。”——新华社文章写道。 竞争性真相的存在并不代表着在这个后真相时代,社会注定只能陷入无休止的分裂和争执。恰恰相反的是,因为每个人的视角都只是视角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他人眼中的真相都可能并不是绝对的真相。了解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要求我们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辨能力,也要对更多的视角保持开放的态度去倾听、理解和学习。 2025.7.30 读书中 2025.7.31 继续读,由于是第二遍阅读,感觉进度还是很快的。 2025.8.1 读书中 2025.8.2 二刷结束 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本书的观点和尼采哲学中的“视角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著名格言:“没有事实,只有阐释”,也在一些版本中被翻译为“没有真相,只有阐释”。这是尼采在未发表的遗稿里面的一句著名论断,是尼采著名的视角主义的核心观点。与《后真相时代》中麦克唐纳对“竞争性真相是指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的描述,他们同等真实,却会导致人们的关注点和感受产生差异”的论述十分相似。 何为视角主义?视角主义的概念是:视角决定事实,事实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很多人对此很疑惑:因为这显然跟我们常识是违背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客观世界里面,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为什么没有事实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尼采这句论断中的“事实”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事实?百度上的标准解释写道:事实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其实,百度百科的释义应该叫做“事实描述”,例如,他在吃饭,我在跑步,桌子上有一个杯子。对事实的描述,我们当然可以看做是客观存在的。但显然,尼采在这里讲的“事实”,与另一种翻译中的“真相”更为贴切。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实,其实是属于“事实判断”、属于“竞争性真相”。例如,提到老年人再就业政策,一些人会想到这是严重人口老龄化的表现,一些人则会想到此举可以让老有所为、退而不休得到保障。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事实判断,造就了不同角度的竞争性真相。 北大哲学家教授陈嘉映老师在《价值的理由》这本书里面说:“事实判断”并不是一个好的词,因为事实和判断是两个层面的话语,事实判断会让我们误以为,我们在谈论事实,但是事实判断的关键,其实是判断,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事实判断得出的结论,虽然是基于事实的,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就不一定是事实。这与麦克唐纳对竞争性真相的误导作用的阐释不谋而合。或许可以说,竞争性真相,就是事实判断。 读《后真相时代》,实际上就是对视角主义的学习。生活在后真相时代,我们总是会赋予或被赋予竞争性真相价值感,比如道德、理性、或者宗教或者其他意识形态等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仅生活在社会关系里面,而且思想也总是在某个价值系统里面。我们永远无法摆脱视角,但我们可以选择对自己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视角。 2025.8.3 今天看新说唱+玩模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