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周一 今日阅读“《易经》的类比思维与文化传播”部分。司马富提到《易经》以类比为解释学核心,如狐突借《蛊》卦“上艮下巽”的卦象预言战事,将自然符号与人事关联。这让我想到新闻传播中的“符号化叙事”:记者报道时,实则是将复杂事件转化为受众可理解的符号体系,比如用“灯塔”比喻精神引领,用“纽带”形容合作关系。但类比若脱离语境易产生误解,就像《易经》卦象需结合具体情境解读,新闻符号也需锚定事实本质,否则会让受众陷入符号迷思,这恰是《易经》给传播者的警示——符号是桥梁,而非真相本身。 9.2 周二 今日读“道德主体与世界的整体性:理学对‘俗学’的批判”中格物致知的流俗化内容。金英敏指出,明代“俗学”将格物等同于记诵词章,割裂了“自我内在之理”与“世界外在之理”,导致知识碎片化。这与当下传播中的“信息碎片化”困境高度契合:很多受众满足于碎片化信息的堆砌(如刷短视频、读摘要),却忽视信息间的逻辑关联与自我认知的整合。就像理学批判“博学而无统”,传播中若只追求信息数量,不构建认知框架,最终只会陷入“知而不识”的困境。朱熹强调“格物需豁然贯通”,提醒我们传播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帮受众建立知识与自我的联结。 9.3 周三 今日阅读“多闻无功论:《楞严经》中佛教的知与学”部分。《楞严经》以阿难虽“多闻”却难抵色诱的故事,批判“知而不行”的虚妄,佛陀用“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比喻仅存知识而不实践的弊端。这让我刷新了对“学习”的认知:真正的知识不是记忆条文,而是转化为实践能力。文中还提到“顿悟与渐修”的平衡,即先明悟真理本质,再通过持戒、禅定逐步清除习气,这种“先立其大,再修其细”的思路,对理解任何学习过程都有启发——既要有顶层认知,也要有落地的行动。 9.4 周四 今日读“认识自我与认识‘他者’:〈易经〉认识和探索的价值”部分。司马富提到《易经》从中国传至日韩、欧美,影响荣格心理学、建筑设计等领域,却因文化差异产生多元解读。这让我想到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比如《易经》“风水”概念传入西方,部分人仅将其视为玄学,忽视其背后的环境哲学;又如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若不调整文化符号(如将“孝道”转化为“家庭责任”),易让海外受众困惑。《易经》的传播史证明,跨文化传播需找到“共通意义空间”,既保留文化内核,又用他者可理解的方式表达,才能减少折扣,实现有效对话。 9.5 周五 今日阅读“《论语》‘好学’之探》”中好学与爱智的差异内容。方岚生指出,孔子“好学”重研习传统与实践,苏格拉底“爱智”重个人反思与批判,前者强调“学他人之所行”,后者侧重“问自我之所是”。这对应传播中的两种路径:一种是“传承式传播”(如传统文化科普),需忠实于传统语境;一种是“批判性传播”(如深度调查报道),需突破固有框架。但两者并非对立,就像孔子也强调“学而不思则罔”,传播中既要有对传统的尊重(如准确解读文化符号),也要有独立思考(如揭露传统中的糟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传而通”而非“传而滞”。 9.6 周六 今日读“自我与世界的统一性”部分的论述。理学认为”理一分殊”,宇宙万物统一于“理”,自我并非孤立个体,而是与世界共生的道德主体,如罗钦顺批判“俗学”将理视为外在,导致“内外终成两片”。这让我理解了理学的深层追求:道德修养不是闭门自省,而是在认识世界中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中影响世界。文中还提到王阳明“格竹失败”的故事,说明脱离自我的格物毫无意义,这与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逻辑一致——自我与世界本为一体,认识自我即是认识世界,反之亦然。 9.7 周日 今日回顾“多闻无功论:《楞严经》中佛教的知与学”部分。《楞严经》强调,除顿悟真理外,需借楞严咒、禅定等“渐修”手段清除习气,防止“以迷为解”。这让我想到传播中的“效果强化”策略:比如公益宣传,仅靠一句“倡导环保”的口号(顿悟式呼吁)难以见效,需搭配具体行动指引(如“垃圾分类教程”)、重复传播(如社区海报、短视频定投),才能让受众将认知转化为习惯。就像《楞严经》主张“理则顿悟,事非顿除”,传播效果的达成也需“认知+行动”双轨并行,既让受众明白“为何做”,也让他们知道“如何做”,才能避免宣传沦为空洞的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