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李梦瑶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5-5 20:56:40 | 只看该作者
2024年4月29日星期一
看《汉娜·阿伦特》传记电影
勇敢的阿伦特,让人钦佩的是阿伦特作为一个学者摒弃情感控制,理性不带个人情感地思考阿道夫·艾希曼的争议《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不惜受争议、不惜违背族群,伟大、勇敢的阿伦特!
生平简介: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是政治哲学家、作家和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她的贡献影响了20世纪和21世纪的政治理论研究者。
她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但最出名的是那些处理权力和邪恶的本质,以及政治、直接民主、权威和极权主义的作品。在大众心目中,她因围绕阿道夫·艾希曼审判的争议,还有她试图解释普通人如何成为极权主义体系中的演员,而被某些人认为是一种道歉,以及“平庸之恶”(英语:"Banality of evil")等,而最为人铭记。
她提倡政治空间中的“多元性”概念。因此,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存在着潜在的自由和平等。重要的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愿意和合适的人应该尽可能在最具体的层面上参与政治协议、政治合同和宪法。由于这种观点,她批评纯粹的代议制民主。
平庸之恶的含义:平庸之恶(英语:Banality of evil)是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纳粹大屠杀期间一些官员和执行者的行为。这个概念强调了那些执行恶行的人并不一定是邪恶的怪物,而是普通人,他们在执行命令时缺乏独立思考,只是机械地遵循规定。阿伦特在她对阿道夫·艾希曼审判的观察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艾希曼是一位纳粹官员,负责协调犹太人的流放和屠杀。然而,他并不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而是一个职业官僚,只是按照指令执行任务。阿伦特注意到,他在审判中表现出的平庸、机械和无情的特点,让人们开始思考:那些执行恶行的人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是否有责任拒绝执行邪恶的命令?
思考与启示:作为学者,理性分析。作为普通人,警惕不反抗仅顺从的“老实人”也可能在特定环境下成为执行者,警惕!
2024年4月30日星期二
看传记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波伏娃和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别于传统契约婚姻方式其爱情的存有形式也充满着自由和存在主义的意味,相比于形式这种形式背后所带来的自由与责任平衡的问题更值得关注和思考。
波伏娃“女人不是生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重新想起了萨特在1946年的哲学论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在论文中萨特强调了存在先于本质,我们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特性。而人道主义是将个体的自由理解为对生存困境的不断抗争、对现状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自我,以人为中心。
2024年5月1日星期三
去临沂录节目,高速很堵,去程6个半小时
2024年5月2日星期四
临沂录节目,返程3个半小时
2024年5月3日星期五
看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哲学课程 02 边沁功利主义的价值衡量之辩别
边沁的主要观点:道德的最高准则是最大公共福祉,快乐是至高无上的的主人,将快乐视为善,痛苦视为恶(苦乐原理);将快乐看成累计的“量”,整个社会的“最大幸福和快乐”本质上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唯效果论”边沁强调“结果”,结果是否带来了快乐。
第一,桑德尔教授用捷克政府关于吸烟的研究、福特平托汽车、罗马角斗场将狮虎放于其中争斗以满足部分人的趣味三个案例讨论“个体生命是否可以被量化”。第二,边沁理论的第二个争议是“是否所有价值都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是否应该区分低级快乐和高级快乐(对边沁来说,最重要的时快乐或痛苦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穆勒对于边沁功利主义的回应:①快乐与痛苦:功利主义并不仅仅是追求快乐,而是关注幸福和痛苦的平衡。它包括美感和高级的快乐,而不仅仅指短暂的一时之乐。“当痛苦的人胜过当快乐的猪”。②.心灵快乐优于肉体快乐:穆勒认为心灵快乐的质量高于肉体快乐,因为它更持久、更有保障,并且成本更低。人类的官能高于动物,所以我们的快乐也不同于禽兽。高级的快乐展现的不是欲望,而是人所独有的更高级的才能。③全体人员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不是追求行为者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人员的最大幸福。这就是所谓的“最大幸福原理”。
2024年5月4日星期六
阅读文章《在“服美役”中感到快乐,有错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HMCXyGYoO4QwBfd5jOuCw
摘抄
1、古希腊语中的“欲望”一词暗含着欲望对象是缺失的、得不到的,也就是说,“欲望”就是一种永恒的匮乏。而我们的资本主义世界对此充分洞悉,唤起欲望的营销手段,正是通过唤起这种匮乏感、缺失感、不完整感。
2、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曾提出“大拒绝”概念,是指对这个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一种全面拒绝,只有这样,人们才可能反抗和超越那些限制人类自由和发展的社会结构,从而实现个人的解放、多维度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变革。(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依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论)的很大影响。)
3、如毛拉·甘奇塔诺所写:“夺回对‘美’的解释权,重新赋予它意义非常重要。美的神话掠夺了一种理想,使其为市场法则服务。我们应该夺回那个理想,恢复它那种崇高的、无法解释的感觉,重构历史上被人类称为‘美’的那个谜。”
思考与感悟
古希腊语中的欲望是一种匮乏而康德并不将欲望视为消极的,康德认为理性的欲求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而那些梦、幻觉、欲望实际上是我们天赋里的有利倾向。人即欲望,拉康将这种欲望的本质解释为他者的欲望之欲望,欲望的存在依赖于另一个欲望的承认或认可。在女性的服美役行为中,将他者的欲望凌驾于自身的欲望之上,规训身体达到谋求他人欲望的满足和自我情感的最终满足和实现。
2024年5月5日星期日
处理剩余工作,休息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08:38:05 | 只看该作者
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
阅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第二章 P57-P66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如何确定人们的行为是出于责任还是利己之心?】
我们总是喜欢用一种虚构的高尚动机来欺哄自己,事实上,即使通过最严格的省察,永远也不会完全弄清那隐藏着的动机。
【兴趣爱好和理性的混杂】
与此相反,一种混杂的道德学说,一种把出于情感和爱好的动机与理性概念拼凑在一起的学说,则一定使心意摇摆在两种全无原则可言的动因之间,止于善是偶然的,趋于恶却是经常的。
【道德观念源于理性】P66
由此可见,第一,全部道德概念都先天地坐蒋在理性之中,并且导源于理性,不但在高度的思辨是这样,最普通的理性也是这样。第二,它们决不是经验的,决不是从偶然的经验知识中抽象出来的。第三,它们作为我们的最高实践原则,于是,在来源上具有了纯粹性,并且贏得尊严。第四,若是有人往这里搀杂经验,那么,行为就在同等程度上失去其真纯的作用和不受限制的价值。第五,从纯粹理性中汲取道德概念和规律,并加以纯净的表述,以至规定整个实践的、或者纯粹理性知识的范围,也就是规定整个纯粹实践理性能力的范围,不仅是单纯思辨上的需要,同时在实践上也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样做的时候,不能使这些原则从属于人类理性的某种特殊本性,虽然思辨哲学允许这样,有时甚至必须这样,而是一般地从有理性东西的普遍概念中导引出道德规律来,因为道德规律一般地适用于每个有理性的东西。从而,在应用于人的时候,道德虽然需要人学,然而作为纯粹哲学,作为形而上学首先要离开人学来充分说明(在这样完全不相同的知识部门里区别对待并不困难)。
【规律及规律的观念】
在自然界中每一物件都是按照规律起作用。唯独有理性的东西有能力按照对规律的观念,也就是按照原则而行动,或者说,具有意志。



2024年5月14日星期二
阅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第二章 P67-P70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P69
一切命令式,或者是假育的(hypothetisch),或者是定言的(kategorisch)。假言命令把一个可能行为的实践必然性,看做是达到人之所愿望的,至少是可能愿望的另一目的的手段。定言命令,绝对命令则把行为本身看:做是自为地客观必然的,和另外目的无关。
思考与启示:假言可以看做是一种条件式的描述,即有某种条件而产生了某种行为,比如“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我就带伞”,其中下雨带伞是一个实践的必然性,而不被淋则是人的愿望。定言值得是一种绝对性的陈述,不需要任何的条件,它所反映的则是一种普遍的真理或者规则。比如“人类需要氧气”。两者的区别可以看成,假言命令指行为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定言所指向的是某种必然。

【幸福的定义来源于经验】P70
思考与启示:作者认为幸福的定义来源于经验,并非理性的而是想象的产物。



2024年5月15日星期三
阅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第二章 P71-P77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有一些命令看起来是定言的命令式而骨子里却是假言的】P74
思考与启示:“你不应该言而无信”,言而有信本应该是应该必然遵循的法则,言而无信本身就应该看做是坏事,而这其中也可能不仅受到规律和法则的影响也夹杂着其他的动机,比如如果言而无信则会使人认为自己是不受信用的荣誉动机,而且这种原因将不可被证明,谁能证明你没有这样的一种荣誉动机呢?

【意志无条件的诫律】P75
当前有一点要记清,那就是只有定言命令才能算做实践规律,其余的,认真地说,只能称为意志原则,而不能叫做规律。因为,那种仅对达到某种预定的意图是必然的东西,其自身则被看做是偶然的,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放弃这意图,这样的规范对我们就无效了。意志无条件的诫律则完全相反,它是没有任意选择的自由的,它自身就具备我们要求于规律的那种必然性。
思考与启示:如果一个规则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存在,而不具备普遍必然性,那么它只是一种“意志原则”。这样的规则在放弃意图时就失效了,“意志无条件的诫律”。这种规则不受个人意愿的影响,它具备普遍必然性,无论个人是否选择遵守,都会生效。

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P77
由于规定后果的规律普遍性,在最普遍意义下,就形式而言,构成了称之为自然的东西,也就是事物的定在,而这定在又为普遍规律所规定。所以,责任的普遍命令;也可以说成这样: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



2024年5月16日星期四
阅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第二章 P78-P85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质料P83
实践原则,在它完全不受主观目的影响时是形式的;当它以主观目的,从而以某种冲动为根据时,就是质料的。那些被一个有理性东西随意选为行动结果的目的、质料目的,都是相对的。因为只有和主体的某一特殊欲求相联系,它们才获得价值,所以这种机制不能对一切有理性的东西,也不能向每一意志提供普遍的、必然的原则,不能提供实践规律。这些相对目的仅仅是假言命令的根据。



2024年5月17日星期五
看桑德尔教授课程 03 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之辩:富人征税和穷人社保的问题



2024年5月18日星期六
看桑德尔教授课程 04 个人权利与政府权力之辩:税法的多数人通过和施行

思考与启示:约翰·洛克认为财产权是先于政治自然权利,依附个体而存在,制定法律定义之前就已经存在。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状态,没有等级制度,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和放纵有本质的区别,即使在自然状态下仍然受某种限制,这种限制并不是人为制定的法律限制而遵循的是自然法,制约着我们的行为,自然法唯一制约的事我们拥有的这些自然权利不能放弃也不能剥夺他人。



2024年5月19日星期日
再次修改毕业论文,系统提交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任务书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17:14:33 | 只看该作者
2024年5月20日星期一
读《苏菲的世界》亚里士多德部分 P99-120
【形式与质料】亚里士多德认为实在界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eg:鸡的例子,鸡的形式是振翅、会咕咕叫、会下蛋,当这只鸡死亡时候,它的”形式“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是鸡的物质,也就是鸡的质料,但这时它已经不再是鸡了。
【潜能即极限】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自然弯曲各有其目的】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有目的,天会下雨的三种原因:质料因: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式因是水的形式就是会降落地面。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亚里士多德试图将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分门别类。
【快乐的三种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又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
【亚里士多德对女性的看法】P111
对于两性的错误见解:在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在生育方面,女性是被动的只能接受,而男性则是主动且多产的。男性是播种者而女性则是土壤,男人提供“形式”,而女人则贡献“质料”。
P120 就像某些人看起来似乎没有大脑的样子,但着只是因为他们不用脑筋罢了。尝试和良心不像肌肉一样。你不去用它,他就会越来越萎缩。
拓展:【寡头政治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有效地掌握在部分的特权阶级手上(无论是财富、家族、军事力量、残暴或政治)。
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
读《道德形而上学》P85-93
【目的王国】
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须服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由普遍客观规律约束起来的有理性东西的体系,产生了一个王国。无疑这仅仅是一个理想的目的王国,因为这些规律同样着眼于这些东西相互之间的目的和工具的关系。
思考与启示:康德对于人类工具和目的的论述与萨特有相似之处,康德和萨特都关注了人类的理性和自由,他们都认为人类不应仅仅被视为工具,而应该被看做目的本身。康德强调人类如何通过理性来理解世界和行动,萨特则强调人类自由的绝对性,强调个体责任和选择的重要性。
【责任只能以有理性的东西的相互关系为基础】P91
依从这项原则而行动的实践必然性,责任决不能以情感、冲动和爱好为基础,而只能以有理性的东西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在这样的关系中,每个有理性的东西的意志,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被看做是立法的意志,因为若不然它就不是自在目的了。
思考与启示:强调理性、普遍性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责任依托于理性而非个人的情感和偏好。
2024年5月23日星期三
改毕业论文
2024年5月23日星期四
参与组会会议,收获颇丰。阅读塔尔德《模仿律》
【海德格尔本真状态】
1.“非本真状态”指丧失自身走向“众人”
“非本真状态”,就是“此在”丧失了自己的状态,丧失了成为自身的各种可能性。
人的行动和选择都受到“众人”影响,丧失掉自己的个性,趋向用“所有人都接受”的方式去生存,之后变得人云亦云。
这里的“众人”就是指大家,公众和集体;总是按照集体标准要求自己,总是不自觉地走向集体,向集体看齐。别人怎么享乐,我们就怎么享乐。别人对书籍怎样评价,我们就怎样评价。别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2.“沉沦之境”的诱惑
当你不知所措,不想承担责任,不想背负风险的时候;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投向“众人”;别人怎么选择,自己就怎么选择;这样就感到了一种莫名的轻松和自在。久而久之,就被“众人”所影响,成为“众人”中的一员;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按照“众人”所规定的秩序规则生存。于是,越来越远离自己,越来越远离那个“自我筹划”冲动之下的“本真状态”。就逐渐丧失了改变的勇气,逐渐沉浸在“众人”的无形统治之中。
3.“本真状态”是筹划自身面向未来
“本真状态”就是此在本来的“去存在”状态;面向未来时,能够不断筹划自身,最终超越自我。人的行动应该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人的选择也应该是出于自己的想法,是一种主动的行为。
4.“存在”被遗忘
“此在”的本真特性是“去存在”,就是去成为自己;“此在”本来就是一个筹划自身,谋划未来的“在者”。我“存在”着,不应该被遗忘,迷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要敢于找到那个最为真实的自我。
5.“去存在”意味着人的担当
把人生交给自己掌控时,意味着要承担自己所作所为的一切后果。“去存在”就是要敢于活出自我,在是是非非面前,能够勇于做出正确的选择,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权利,保护所爱的人,说出正义的话,而不是冷漠的成为众人中的一员,袖手旁观。当人从“去存在”的角度看待自己,定位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现成“存在物”时,人就处在“本真状态”,就能够“活出自己”。
2024年5月24日星期五
改毕业论文
2024年5月25日星期六——2024年5月26日星期日
准备毕业论文答辩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7:49:32 | 只看该作者
2024年5月27日星期一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定言命令可以作这样表述;你行动所依从的推则,要能同时使其自身成为象自然普遍规律那样的对象,因此,这也就是彻底善良意志的公式。
思考与启示:定言命令也称普遍性法则,我们的行动应该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应该出于纯粹的善良意愿,而不是出于自私或其他杂乱的动机。
【判定道德价值的条件】
既不是恐惧,也不是爱好,完全是对规律的尊重,才是动机给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只有在其准则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条件下才行动的意志,才是人们可能得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对象。
2024年5月28日星期二
毕业论文顺利结辩,冲优成功。答辩老师提了很多问题,作为本科生论文下得功夫不小但是很多东西并没有吃透,适合把每一章单独列出再做具体分析,但这样得趋近于研究生论文的要求,在字数和质量要求更高,以我目前的知识储备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无法短时间内实现大改。在写作过程中也写着写着感觉越来越不对劲儿,看来还是需要注重自己的感觉和感受,不对劲儿一定事出有因,庆幸的是我的感觉与答辩老师的建议刚好相符,挺无奈的,得沉下心来读原著、学习课程,不然写论文时寸步难行。毕业论文偏向于跨学科,很感谢这次毕业论文写作也让我以学习的心态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发现了很多短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的时间需要补大短板了。
2024年5月29日星期三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自由】自由尽管不是得之于自然的、意志所固有的性质,但并不是无规律的,而是一种具有不变规律的因果性。它不过是另一种不同的规律罢了;如若不然,自由意志就变成荒唐(Unding)了。P105
思考与启示:因果性和自由的关系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属于理性世界的自由和属于感官世界的自然因果性如何实现相容?自然因果性是“事出有因,有因必有果”,自由因果性则分为独立于感官世界中自然原因的消极自由和能够主动选择行动的积极自由。从先验观念论来说,自由属于自身领域的范畴是不可知的,独立于属于现象领域的自然因果性;从力学特征来说,因果关系是力学性的,自然结果可能出于有条件者或无条件者,故自然结果既被决定也有一定自由。
2024年5月30日星期四
宋健奖学金现场展示,四年大学生活有始有终。
2024年5月31日星期五
读《苏菲的世界》闪族文化、以色列
闪族文化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因此犹太人的《圣经》一开始就是“听哪!以色列”
西方三大宗教强调上帝与造物之间有一段距离,对他们而言,生命的目的不在脱离轮回,而在于从罪恶和谴责中得救。
【爱邻如己】耶稣说,“天国”就是爱你的邻居、同情病弱穷困者,并宽恕犯错之人。于是,“天国”这样一个原本具有战争意味的古老字眼,到了耶稣ロ中便在意义上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人们原本期待的是一位很快能够建立“天国”的军事领袖,但他们看到的却是穿着短袍、凉鞋,告诉他们“天国”一或“新约”一一就是要“爱邻如已”的耶稣。除此之外,耶稣还说我们必须爱我们的敌人,当他们打我们时,我们不得报复,不但如此,我们还要“把另外一边脸转过来”让他们打,同时我们必须宽怒,不只宽恕七次,更要宽恕七十个七次。(同样的,在耶稣的身上,我们也发现要求人们无条件地爱别人、无条件地宽恕别人,也可能对于某些人造成极大的威胁。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人民开始要求和平与爱、要求让穷人免于饥饿、要求当权者赦免政敌时,强权也可能因此在一夕之间倾覆。)
2024年6月1日星期六
6点出发去烟台长岛,参与大学生旅游推介官活动,去程8个小时。
2024年6月2日星期日
14:00出发返程,返程8小时,看完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充满荒诞意味,众生寻找“说得着”的人,有一种中国式的孤独在里面。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5:11:52 | 只看该作者
2024年6月3日星期一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作为道德最高准则的意志自律性
【意志自由】在普通理性看来,意志自由就是必须承认和意识到,意志是不为主观原因所决定的、是不为感觉所决定的,总而言之它是独立于感性的。以这样的方式,把自己看做是理智的人,当他想到自己作为理智而具有意志,从而具有因果性的时候,把自己置于另一种事物的序列之中,完全置身于和另一种决定根据的关系之中;不过在他感知到自己是感觉世界的一个现象,实际也确是一个现象的时候,他就使自己的因果性,按照外在的规定,服从于自然规律。
思考与启示: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康德区分了现象界(我们感知的物理世界)和本体界(理性和道德法则的领域),在本体界中人是自由的,在现象界则收到种种因果律的约束,但仍能在道德选择上遵循道德律行动,行驶自由意志。并且,康德认为意志自由是道德责任的前提,无自由道德责任将无从谈起。
2024年6月4日星期二
读《模仿律》塔尔德 序言部分
一、塔尔德对文化扩散说和独立发明说的启发?
塔尔德可以给人类学界的论战双方提供灵感,既激励文化扩散说的干将,又激励独立发明说的学者,因为他给两种文化现象都提出了基本的原理。
[思考与启示]:塔尔德的模仿理论认为,社会变化和文化传播的核心机制是模仿,而新的发明则是模仿过程中的偶然产物。
文化扩散说方面:新发明越是类似于社会中已被模仿和制度化的旧发明,就越有可能被社会接受和模仿。(文化元素的传播往往依赖于与已经存在的文化的相似性)
独立发明说方面:越是满足文化里主导性重点的发明,越是可能被该文化模仿。(即使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不同社会也可能独立发展出类似的文化现象,因为它们都在模仿满足相似文化需求的基本原则。)
从这两点来说,塔尔德的理论既能够帮助文化扩散学者解释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和地理界限之间的传播又能够证明文化的独立发明性。
二、塔尔德为什么收到遮蔽?
1.法国社会学的三大先驱:孔德、迪尔凯姆、塔尔德,自法国社会学的老祖宗孔德死后,两大主帅势不两立,在一段时间里迪尔凯姆占据上风。就两者的学术思想来看,孔德偏重实证主义,迪尔凯姆继承并将实证主义推向极端,而塔尔德偏向抽象的哲学思辨。
2.在法国两股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想中,塔尔德代表的是弱势的一方。
学术体制,塔尔德弱势。迪尔凯姆的立场是教会、政府、军队和国立大学的立场;塔尔德抱定反资产阶级、反体制的姿态。塔尔德是自发性思潮的代表,反映破落贵族、乡村农夫、都市无产者的立场,从唯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向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发起攻击。
三、模仿即是传播?
思考与启示:在塔尔德看来,当一个行为或想法被模仿时,它就被传播开来,进而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如抖音热门舞蹈动作,如果被大众模仿就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再比如,广告塑造了一种向往的生活方式,当消费者使用产品时也是对该产品的一种传播,同时传播的是该产品的信息、文化和价值观。
2024年6月5日星期三
阅读《模仿律》第一章普遍的重复性
【发明和发现】P41
[首创性产生新的欲念,同时又产生新的满足;通过自发而无意识的模仿,或者通过人为而有意识的模仿,新的欲念和新的满足就得到或快或慢的传播;其传播方式有规律,就像光波一样辐射,像白蚁的家族一样繁衍。P41
【康德思想中关于发明与发现的论述】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探讨了人类如何用理性来认识世界,包括对自然科学的发现以及数学和形而上学的发明。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发明与形而上学和数学有关,而发现则与自然科学和经验知识有关。
2024年6月6日星期四
开组会
2024年6月7日星期五
王楷《君子上达:儒家人格伦理学的理论自觉——以陈来先生《儒学美德论》为中心》
【公德与私德之辩】
亚里士多德自觉区分公民的品德与善人的品德,公民指特定社会的成员资格,是具体的,善人则纯就高尚的道德人格而言,是普遍的。作为政治共同体,城邦不应亦不必要求所有的公民都具有“善人的品德”,但一个理想的城邦会寻求公民在品德上的改进,不如此则不足为理想的城邦。
其在儒家,“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礼记·表记》),行动者怎样对待他人(公德)与其自身成为什么样的人(私德)实为一体之内外,而非断为两橛。真正的仁者行仁而安仁,中心而发,不能自已。若出于自我道德生命之外的考量而不得不然,则难免勉强和造作,甚至只是在应付一个令人不快的负担而已。
【儒家意义上的道德人格】儒家意义的道德人格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品质(做人)与行为(行事)互为表里,借用孟子的讲法,称之“居仁由义”(《孟子·尽心上》)可也。
儒家不止在横向上重视非道德意义的文化教养,更在纵向上追求超道德的精神境界,“其生活不是以‘正当’‘正确’为焦点,而是以‘高尚’‘君子’人格为整体的伦理学形态”。
2024年6月8日星期六
整理毕业论文纸质版文件
2024年6月9日星期日
休息一天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7:03:41 | 只看该作者
2024年6月17日星期一
看王德峰老师《闲暇与文明创造》视频
【《资本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资本论》第三卷,第48章。必然王国代表了人类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与自然界进行的斗争。在这个王国中,劳动是由外在的必要性和目的所驱动的。马克思指出,随着人类的发展,这个必然性的王国会扩大,因为需求会扩大,但满足这些需求的生产力也会相应增长。在这个领域内的自由,是指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能够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将其置于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
在必然王国的彼岸,即在物质生产领域之外,开始了真正的自由王国。这是一个以人类能力的发挥为目的本身的领域,是人类自由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实现的领域。马克思强调,只有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自由王国才能繁荣起来,而工作日的缩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条件。
思考与启示:人工智能只能够根据question输出answer(答案),而无法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即solve problem。当代年轻人的自我感觉是每一个当下都在筹划着未来,以筹划未来的方式活在当下。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直接从自然界摄取能量,而人类以大量劳动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古希腊如果没有奴隶制就不会产生文明,一部分人创造出剩余价值使另一部分人不必劳动而有时间仰望星空,闲暇时间使创造力涌现,产生了各种先进的观点、艺术。剩余劳动被生产组织所拥有,卖不成叫剩余劳动,在市场中竞争,卖成了成为剩余价值。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自然界限,24小时,相对延长剩余劳动实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方法是提高熟练程度/把劳动技术应用到劳动生产里面,熟练程度的提高是有界限的,技术与资本是一对孪生兄弟。
2024年6月17日-6月23日
本周较忙,多数时间在学院帮助处理学院事务,参加毕业典礼等,24日整理班级档案,25日回家,开始恢复阅读。

2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15:10:59 | 只看该作者
2024年9月9日星期一
邓晓芒:今天很多儒家学者所做的恰恰相反,他们的研究中充满着寻章摘句和繁琐考证,这些考证「超不出前人两千多年所积淀的学术遗产,却又平添了现代学者由于幼学功底无法与前人相比而生出的无数错谬和纰漏」,但他们仅凭这种热心于读经解经的态度就为自己赢得了学问“扎实”、路子“纯正”的美名。
【百家争鸣】邓老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非学术的争夺,而是为了夸大影响力,向君王邀宠,为自己谋取权力和利益。
大家似乎都觉得,只要把我们传统中的“好东西”挖掘出来,用现代衣装“创造性”地乔装打扮一番,就连改革开放都用不着了,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民主法治国家了。
这种玩弄文字游戏以自娱自乐的做法极大地败坏了思想界的风气,只不过是「以情绪化的意淫来代替严肃的学术研究,掩饰和缓解自己的自卑情结,注定是立不住脚的」
思:人文社科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和极强的主观性如何能保证因认知局限而出现的错谬和纰漏?从批判中找,从反对意见中找,多元视角。邓老的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诚然,中国人的追求同质单一,聊天话题甚至也很单一,追求世俗成功者占大多数。
2024年9月10日星期
《数字永生:一种交往论的观点》李丹 杜俊飞
AGI永生的本质:以交往性的生命法则,替代主体性的生命法则。
(网络上的交往比主体更重要?)
【强永生、弱永生和人工永生】
Patrick M. Rael将技术性永生划分为强永生(strong immortality)、弱永生(weak immortality)和人工永生(artifcial immortality)三类。强永生是指保留了生物原生体系结构的无限的生命延伸,也就是我们所言的生物性永生;弱永生是指依靠关节置换、细胞修复以及再生等人工手段实现的无限的生命延伸,保留了生物体的部分原生体系结构;人工永生是指在机器人(Robo Sapiens)身体中植入人的思想,使之模拟生物原生体系结构的生命延伸形式。(前两者没有脱离肉身而存在,而第三者则否,第二者属于控制论上的永生)
思:数字永生的核心效用在于象征性不朽,通过延续交往的方式来实现个体永生。在数字永生的过程中,交往性的生命法则取代了传统主体性的生命法则。即通过数字技术,人类不再依赖于生物主体的存续,而是通过信息、数据以及社会连接实现生命的延续。
自由自由不在于选择,因为我们如果我们只能在非此即彼或者非常有限的选项中做出选择,那么这种自由其实是一种不自由。
2024年9月11日星期
更新传媒教育网,上课8:30-21:35
2024年9月12日星期——2024年9月15日星期
董晨宇《拆论文:从精读中领悟学术写作》

28#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2024年9月16日——2024年9月22日
读韩炳哲《透明社会》
目录
《透明社会》韩炳哲
第二章 展示社会
【相片的时间】巴特认为日期是照片的组成部分,“因为日期会使人抬起头来思索,会让人去推算照片上人的生与死,一代一代人不可避免地死亡”。(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
【展示社会】在展示社会中,每一个主体都是自己的广告对象。一切都是以它的展示价值来衡量的。展示社会是一个色情社会。所有的东西都被向外翻开、被揭去遮蔽、被夺走掩护、被剥掉衣服、被曝光。P20 过度地展示将一切变成商品,“没有丝毫秘密,转瞬即被吞噬”的商品。
它们不是消失于黑暗,而是消失于过度照明。P20
第三章 证据社会
【康德:想象力的基础是游戏。】
康德的“游戏”并不是指单纯的娱乐,而是一种自由、不受拘束的心灵活动,这种活动不局限于严格的逻辑和理性的框架之内。在感性与知性之间,想象力通过自由联想、组合感知材料,形成统一的认知图景。这种过程类似“游戏”,因为它带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不是单一固定的机械操作,而是动态的、富有弹性地将感知经验与理性概念结合起来。
【透明是一种对称的状态】透明社会力求消除一切不对称关系。P30
【权力】当被问及“人类为何喜欢行使权力”时,福轲的回答指向了“性”趣经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自由,决定他人行为的兴趣就越大。游戏越开放,操纵他人行为的花样越多,乐趣就越大。
【“暴力比诡计更接近真理”】“暴力比诡计更接近真理”这个观点反映了一种对权力、控制和直接行动的理解。这里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命题的含义:
1. 暴力的直接性:暴力是一种直接的行动,它通过力量来实现目标,不依赖隐藏的意图或复杂的策略。暴力体现了行动者真实的意图和力量对比。相对来说,诡计则是一种隐秘的、间接的行为,往往依赖欺骗、掩饰或复杂的计划,可能掩盖了某些动机或力量。
2. 透明性与清晰性:暴力在其使用时,双方的立场和力量关系会更加明确,力量的较量和结果是公开的,因而更接近事实或真相。而诡计则是通过隐藏和伪装来实现目的,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和真相可能被掩盖。因此,在这一意义上,暴力比诡计更直截了当,也可能被认为更“接近”真理。
3. 道德与伦理层面:有些哲学家认为,虽然暴力是破坏性的,但它是一种真实的表达,相比之下,诡计涉及虚伪和欺骗。因此,在探讨权力、正义或真理的过程中,暴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更真实的手段,尽管道德上可能更难以接受。
第五章 加速社会
【场景】社会变得淫秽,“当场景不复存在,当一切成为无情的透明”。P53
【意义与阻碍】意义唯有通过门槛和渡桥,也就是阻碍才能产生。
(在许多哲学流派中,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中,个体通过面对困难、挑战或不确定性来找到生活的意义。倘若生活一帆风顺、毫无阻碍,人们可能不会深刻地反思自己或外界的存在。而只有当我们面对并克服各种困境时,意义才会在这种努力和克服的过程中生成。)
【叙事性与肯定性】(叙事的而非肯定的)
“当今社会肯定性泛滥,表明它已经丧失了叙事性。”P54
(思:肯定性指的是充满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和表态,无论是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鼓励与支持。人们倾向于过分强调表面的成功、幸福、正能量,而忽视了复杂性、冲突或反思。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一种“过度的肯定文化”。 叙事性指的是一种深度的故事结构,它包含复杂的情节、发展、冲突与转折。一个有叙事性的社会或文化,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肯定,还会反映出人们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中发展、挣扎并从中寻找意义。叙事性往往涉及矛盾、冲突与解决的过程,呈现多面性和人类经验的深度。
媒介思考: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的普及加剧了这一趋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简单的符号(如点赞)来表达态度,而非通过深入的叙事、反思或批判性思考来理解和表达复杂的经验。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沉迷于短暂的满足感和即时的正面反馈,而不愿深入探讨那些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理解的、具有冲突性和挑战性的故事。)
【时间】我们的时代危机并非[url=]加速[/url][梦李1] ,而是[url=]时间性的散射和分解[/url][梦李2] 。[url=]时间上的不同步[/url][梦李3] 使时间毫无方向地[url=]盲目飞行[/url][梦李4] ,嗡嗡作响,并分裂成一系列[url=]点状的、原子般的当下[/url][梦李5] 。P55
第六章 亲密社会
【仪式感和符号化】人们通过仪式化的形式符号进行交流,此举减轻了精神的负担。P57
仪式化的形式:婚礼等通过规范性,给予了人们安全感和稳定感,人们通过遵循既定的形式,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去思考该如何行动或应对复杂的情境,从而减轻了心理压力。在面对重大人生事件或转折点时,仪式化的形式往往会简化复杂的情感和决策过程。比如在葬礼中,人们不必自己决定如何表达哀悼或应对悲伤,因为仪式本身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和途径。这种形式化的过程让情感得以自然地表达,缓解了人们在面对情感时的心理负担。
符号的象征意义:符号通过本身的象征意义将复杂的情感外显,比如玫瑰花,通过具体的象征物来表达内在情感的途径。在婚礼中,交换戒指这一符号行为代表了承诺与爱,但简化了人们在表达这一情感时可能面临的语言或情感压力。符号因在某一场景的共同使用具有凝聚群体的作用,心理上的安慰和稳定感,从而减轻孤独和不确定性带来的精神负担。
仪式的心理学功能:转化和释放压力)
【戏剧距离和亲密关系】P57
(戏剧距离指的是一种第三者的旁观视角,使观众能够客观地欣赏戏剧的艺术性。如今短视频的呈现,“电子父母”等的出现,使观众与表演者的距离消失,剧中的人和剧外的观众共同成为了局限在市场中被消费的对象。
今日之世界不再是表演和解读行为及情感的剧场,而是一个展示、出售和消费亲密关系的市场。剧场是表演之所,而市场则是展示之地。如今,戏剧表演让位于色情展示。p58
{传统上,社会被比作一个“剧场”,在这个剧场中,个体通过行动、语言、情感表达与他人互动,彼此之间通过观察和解读行为来理解对方。这种互动过程类似于戏剧表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不仅有“角色”和“台词”,还包括对他人情感和意图的解读。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人际关系更关注真实的情感互动、个人行为的背后意义,以及彼此理解的过程。现代社会被描述为从“剧场”转变为一个“市场”,意味着人际关系从原本的复杂、深刻的表演和解读,逐渐变成了一种商品化的展示与消费行为。在这个“市场”中,亲密关系和情感不再是内在、私人和深度交流的结果,而是被展示出来、被商品化,供人们消费。这可以体现在社交媒体、现实秀节目、甚至是各种以展示个人生活和情感为目的的媒介中,人们不再仅仅是表现自己和与他人互动,而是有意识地展示和“出售”自己的亲密生活。“色情展示”并不仅仅指狭义上的情色内容,而是指一种过度曝光和消费情感、身体和亲密关系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具有私密性和情感深度的关系被简化为外在的、直接可见的内容,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色情展示强调的是视觉、即时满足和感官刺激,忽略了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复杂性与深度。表面、快速、即使的展示使情感浅薄化。}
第七章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语言】透明社会是信息社会。当信息缺乏否定性,那么它就是一种透明的现象。它是一种被肯定化、可操作化了的语言。海德格尔会称其为一种“集-置”的语言:“说话受到促逼,去响应任何一个方面的存在者的可订置性。如此这般被摆置的说话便成了信息。” 信息“摆置”人类的语言。海德格尔是从“掌控”角度来构想“集-置”这个词的。相应地,“摆置”的方式,譬如“订造”、“伪造”、“表象”或者“制造”也是权力与统治的方式。“订造”将存在者摆置“持存物”。“介绍”将其摆置为“对象”。然而,海德格尔的“集-置”恰恰未考虑到那些对当今社会来说极具代表性的“摆置”形式。“展示”或者“展览”的首要目的并非获得权力,而是关注。
语言的“集-置”:信息社会的语言也受到了这种“集-置”的影响。信息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一种可操作、可订置的对象。信息不再是通过对话生成意义,而是成为了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操作的“工具”。语言被迫回应存在者的可订置性,换句话说,语言被控制和支配,成为了工具性的信息,而不是人类自发的表达方式。所谓“肯定化”是指,信息不再具备复杂的反思和否定性,它变成了单一、可操控、直接用于特定目的的东西它不是通过对话或辩论生成意义,而是被直接呈现和使用。因此,信息变得“透明”,因为它失去了对意义和真理的深层探讨,成为了一种表面上清晰、直接、可操作的现象。)
第九章 监控社会
【全景结构式监狱】
为透明提供保障的不是孤单和独立而是超交际,数字化全景监狱的特殊性在于,居民们通过自我展示和自己揭露,参与到它的建造和运营之中。P79
【透明与信任】
恰恰于信任不在时,人们对“透明”的呼求声才愈发响亮。
对透明的大声呼求恰恰表明,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然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其意义。作为一项新的社会命令,透明正在取代日渐式微的道德审查机构。P82
透明的用户是数字化全景监狱里的新型囚犯,是“神圣之人”
(数字囚犯不断产生数据,甚至为平台提供免费的内容和劳动力,同时也被迫遵守平台和社会的规范。在这种自我规训中,透明性成为一种束缚,用户无法逃避对其个人信息的披露和使用。
  阿甘本的“神圣之人”:阿甘本在《至高权力》中讨论了“神圣之人”(Homo Sacer)的概念,这是一种处于法律之外的存在,可以被无条件地杀死而不承担法律后果。神圣之人是权力可以随意操控的对象,代表了极端的生命形式:既处在社会秩序中,又处于其边缘。在数字社会,透明的用户也可以被视为“神圣之人”。他们的隐私和数据随时可能被侵害和利用,但却没有真正的保护和权利。用户的生活和信息在数字空间中被任意展示、利用或操控,但他们无法完全掌控这些信息的流动。正如阿甘本所说的“神圣之人”处于法外之地,现代的数字用户在大数据和算法的运作下,也失去了对自身信息和隐私的掌控权,成为了随时可被剥夺隐私和权利的存在。)
读《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第一章  伦理学中人的镜像
file:///C:/Users/zgsdl/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png
(一)  主要观点
第一章中提到的主要观点涉及到不同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尼采认为,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没有固定的本能或行为模式,因此是“未确定的”生物。动物的行为受本能驱动,而人类则拥有自由和创造力,可以通过意志力和理性塑造自我和环境。这种“未确定性”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因为它赋予了人类不断自我超越、创造新价值的潜力,但也意味着人类必须面对存在的虚无,并在其中寻找意义。伦理学中的关键讨论是自由选择与道德行为的关系。只有当个体在拥有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时,其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人类的本能驱动其追求欲望与快乐,但理性要求他们根据道德律行事,克制欲望或冲动。这种冲突体现在道德选择上:生物性和理性之间的张力使得人类在选择道德行为时具有复杂性。
第一章 综述
【不同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亚里士多德说人也是政治动物。康德承袭了理性动物说,在此基础上又称自我意识、自主性和道德性构成了人的本质特征。赫尔德、洪堡、伽达默尔强调人的语言能力。迪尔泰重视人的文化性。胡塞尔把着眼点放在意识上。盖伦凸显的是人的行为能力。马克思注重人的社会性与劳动。萨特推崇人的自由。布伯和列维纳斯关注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卡西尔则指出使用符号的能力才是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P19
【人的道德行为与基因配置之间的关系】某基因型的一个简单变异,就会影响一个人是否做出亲社会的举动,而拥有另一种变异的人,其助人为乐的可能性也就更高。P20
【人和动物的显著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情感、理性、语言、道德等方面有着非常的深度与复杂性。而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所特有的高度的抽象能力。这一能力之所以形成,取决于人能够使用语言,并且进而将语言凝结为文字,通过文字这一表意符号,人们就可以把握到那种与我们直截当下的感知体验保持距离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既包括对过去与未来这种无法预见的事物的认知,也涵盖对完全无法直观言说的抽象内容的掌控与理解。P21
【人的精神性的体现】作为自由选择的主体、能够道德行为的主体。
第一节  自由:人的精神性的第一种体现
【尼采:“人是未确定的动物”】尼采认为,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没有固定的本能或行为模式,因此是“未确定的”生物。相比于动物依赖本能驱动其行为,人类拥有白由和创造力,能够通过意志力和理性塑造自我和环境。尼采认为,人类的这种“未确定性”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它赋予了人类不断自我超越、创造新价值的潜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没有预定的目的或本质,人类必须面对存在的虚无,并在这种虚无中寻找意义。
【人类跃进文明状态:拥有理性的能力】动植物的成长取决于自然界因果链条的约束,而人类之所以能够摆脱自然状态跃进到文明状态,决定性的因素就在于其自由选择的前提下运用理性的能力。
【自由选择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个体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作出决定时,其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
【康德认定人是动物,亦是理性的存在。】
①  人是动物:人类有身体的需求、本能的冲动以及欲望冲动。
②  作为一种理性的存在,人类能够超越其生物性本能,做出自主的、理性的选择。
③  这种冲突体现在人类的道德选择上:人类的生物性驱使他们去追求欲望和快乐,而理性则要求他们根据道德律行事,可能袞绕辜冼菉鹇熊戳噩龊本能冲动。
第二节   道德:人的精神性的第二种体现
【儒家仁爱的血亲道德】对于宗族群体而言,个人永远是第二位的。在宗法血亲原则成为最高的道德裁判标准的前提下,中国人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叛逆家庭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社会关系的网络,个体的独立性永远不如关系的和谐更为重要。
这种普遍适用的道德的载体是个体之人。近代文明强调个体价值,不是说个体离开了家庭、社群和共同体原则上也可以生存,而是说人之存在首先是个体性的存在,只有个人的生命与寿命,没有所谓集体的生命与寿命。只有个体才可能作为一位自由自主的行为主体,他拥有自我意识,能够基于自身的利益、目标和信念来决断与行事,并为此而承担责任。人只能做自己的梦感受自己的兴奋或头痛。“我们的行为越来越少地打下像性别、地域出身和社会阶层的印记,越来越强地取决于个体能力和偏好的作用。这种文化,是与决断和责任从社会向个人层面的转移相关联的。”

[梦李1]生活节奏变快,给人的无法跟上的紧迫感。


[梦李2]不再有明确的方向感和连续性,时间变得间断和不连贯。


[梦李3]多任务系统,时间被分裂成多个片段。


[梦李4]对时间的掌控感降低,无法明确地前进或后退,而是被推着进入一个个无意义的、短暂的当下。


[梦李5]即人们更多关注眼前的片段,而缺乏对整体时间的掌控。生活似乎变成了由一个个离散的时刻组成的“点”,这些时刻相互独立,无法连成一条连续的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