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81#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20:35: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出版】《新闻与写作》:2025年第8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闻与写作 ,作者新闻与写作



刊首语弥合鸿沟:数字包容的实现路径 / 左美云
专题
踌躇的絮语:老年人大模型使用中的提问沟”/ 申 琦 蔡耀辉 邹欣悦数智盲杖:视障群体数字媒体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 蒋俏蕾 黄悦鑫基础设施的媒介化:关于公交车盲人导乘系统2.0”的一项田野调查 / 韩素梅 沈天奕
从数字包容到技术在地化:以乡村妇女为本的技术嵌入” / 卜 卫 蔡 珂
平台语境下的数字公平再思考:一项基于代驾劳动的研究 / 孙 萍 关一诺 王从健
技术驱动下数字不平等的形态演化与治理范式转型 / 郑素侠 张 莹

新闻与传播研究   
陷入与逃脱:情绪茧房与平台算法机制间关系的计算实验研究 / 师 文 刘亦琛
新媒体研究   
寄生媒介物:日常生活中手机壳的三重媒介属性 / 余城宏 胡雨濛日常痕迹的算法唤醒:年度报告作为代具记忆 / 吴璟薇 宋思静
传媒观察  平衡价值增量与传播流量:党报评论重塑话语优势的实践路径 / 崔文佳


来源:传媒学术网
编辑:梅镕缨




282#
 楼主| 发表于 2025-8-13 22:36: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5年第7期目录



《新闻界》2025年第7期目录


前沿视点•文明对话视野下的国际传播
文明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主体角色和传播关系构建
周庆安
摘要  在国际传播格局加速重构的语境下,传统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传播范式正面临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的局限,文明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深层单位,正逐渐成为国际传播新的叙事支点与传播结构。本文从文明概念的演进出发,系统梳理其在国际传播话语中的生成机制,进而探讨其如何由概念范畴转化为叙事模式,最终嵌入文明交流互鉴、引导全新对话关系的生成。本文认为,文明话语的复兴不仅是对传统西方传播逻辑失灵的回应,也映射出当代国际传播对主体多样性与新交往伦理的呼唤。在文明间传播成为现实图景与理论命题的当下,亟须超越单向的价值撒播逻辑,重构基于理解、共识与伦理的传播结构。因此,文明对话不仅是国际传播的新实践抓手,更为理论研究打开了后中心化、后主权化的新想象空间。
关键词  国际传播;文明叙事;传播结构;交往伦理;话语变迁
见外知内:国际传播的过渡状态与文明范式转型
姬德强 王琳
摘要  如何处理内与外的关系一直是国际传播的底层问题。本文聚焦中国国际传播工作从对内向对外转化的“过渡状态”,即在关注外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同时,重构了内部视野的边界,与之伴随的是对自身传播能力的集体性焦虑和对外部效果证明的渴求式心理,并提出两个方面的过渡性表征。一是理论方面以“外”为要,通过提炼国际精准传播理念和与区域国别学交叉互动,实现了研究的矛盾转移;二是实践层面则以“外”为准,表现在主体上的代理和平台上的借用,并通过效果评价将量化可见性的工作压力内化,进而塑造了有关“外”的技术性迷思,同时也引发了与自主性诉求之间的心理紧张关系。面向未来,走出“过渡状态”,国际传播工作需要超越内外之别,在“文明传播”的框架里找寻新的坐标,目标是推动形成基于多元传播主体的复线交往范式。在这个过程中,内与外的边界将被重构,对“外”的多元主体性构成的认知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互为主体和共同叙事将成为国际传播的文明范式的基础。
关键词  国际传播;文明传播;过渡状态;内外关系;主体性
新闻学研究
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的制度逻辑与系统性变革制度创新
郭全中 李黎
摘要  “系统性变革”为媒体融合事业提出了宏伟目标,也为各级媒体抛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究其根本是要实现制度上的重新规范。而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回顾新中国新闻体制改革的关键节点时能发现,中国新闻体制改革历程难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一些路径依赖思维也阻碍主流媒体向深变革:一方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市场化运作中本身就存在着内在力量的博弈;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媒体企业的执行也并不顺利;再一方面是主流媒体的智能化转型往往未能实现深度内嵌,种种内在制度问题都有待系统性变革阶段解决。当前正在展开的体制变革与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仍需要贯彻落实,对主流媒体市场化、技术化过程的监管也应当更具弹性,从而使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激活主流媒体、打破平均主义,增强主流媒体技术体系重构的决心。“系统性变革”不存在标准答案,既需要主流媒体不断通过“渐进式调适”摆脱实践误区,也需要不断被重新定义阶段性的“系统性”。
关键词 历史制度主义;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励机制;渐进式调适;监管沙盒
传播学研究
“事实”的危机:计算宣传中的信任操纵与真实性增值
汤景泰 陈秋怡
摘要  随着智能传播模式的兴起与大国竞争的加剧,国际传播呈现认知建构与情感引导的趋势,各类行为体频繁使用计算宣传活动进行舆论塑造。计算宣传的核心策略是高频散布虚假信息,导致“谎言重复千遍即为真理”不再只是修辞,而成为一种社会现实。从其内在运作机制来看:在叙事层面,操纵者通过部分真实与整体欺瞒、权威符号与来源伪装以及叙事框架与情感共鸣三条路径,为虚假信息赋予权威外观、连贯逻辑与情绪张力;在技术层面,开放平台的参与度算法把早期点击转化为指数级可见度,半开放空间将热点叙事沉淀为群体规范,私密渠道则固化核心信念并储备再循环素材;在社群层面,熟人背书与同温层结构把社会证明与虚假共识迅速放大。多维度的跨平台协同为这种信任增值过程提供了循环式放大机制,多语种互证输出国际报道的表象,官方与草根联动在权威与民意之间构造自我引证,而差异化时序编排延长了虚假信息的生命周期,由此使得计算宣传突破了单点事实核查与平台治理的约束,把重复度转译为真理,在全球信息生态中重塑了可信度的生成逻辑。
关键词  虚假信息;计算宣传;国际传播;信任;真实性增值
传播与社会
在“受众”中找回“公众”:我国政务新媒体的治理界面失灵与调适
周怡靓 曾培伦
摘要  政务新媒体是平台化时代政府服务公众、联系公众的重要渠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政务新媒体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量和丰富的体系,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治理失灵的现象。本文从界面治理理论出发,构建政务新媒体界面治理分析框架,认为部分政务新媒体治理失灵是因为媒体逻辑替代了治理逻辑,将界面对象锚定于“受众”。进而提出,应当在治理对象、治理功能和治理环境三方面进行界面调适,推动政务新媒体在“受众”中找回“公众”,重申“透明性、回应和参与”的“善治”目标,最终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  政务新媒体;界面治理;媒体逻辑;公众
微短剧叙事呈现节奏对受众认知与情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B站微短剧及其弹幕的分析
孙鹤立 郭沛豪 汪文斌 李鹏
摘要  微短剧以“短平快”的叙事呈现节奏塑造出独特的视听体验,但也因此饱受争议。不同于以往聚焦微短剧叙事内容的研究路径,本文将叙事呈现节奏视为可量化的客观变量,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了集视频图像特征与弹幕语义特征相结合的跨模态分析框架,并结合认知负荷与情绪归因理论系统考察其对受众认知负荷与情感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微短剧叙事呈现节奏对受众的认知负荷与情感体验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弹幕作为受众即时认知与情绪表达的载体,能够在叙事呈现节奏与受众体验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关键词  叙事呈现节奏;微短剧;受众;认知负荷;情感体验
博士生新论
经典的回眸:“媒介事件”早期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考察
魏韬
摘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媒介事件”早已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经典理论。基于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视角,通过对文献史料的重新发掘,研究探索性地回顾了这一理论的产生背景与早期发展历程。研究发现,媒介事件理论的诞生和它对于电视媒介整合性功能的强调,与其所处的西方社会相对乐观主义的社会历史语境、研究者作为世俗化的犹太知识分子的个人经历以及他们从自身视角出发对中东地区和平发展的期待之情密切相关。对于“媒介事件”的学术传播而言,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早期研究者们所组成的学术小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媒介事件”理论的研究接续了近年来国内学界重述经典传播学史的思潮,拓展了关于西方社会科学经典理论的反思。
关键词  媒介事件;知识社会学;传播学史;媒介仪式;传播的仪式观
全球视野
中越经贸议题如何影响越南公众的中国整体形象认知?——基于两次“寰球民意指数”的实证分析
张昆 桑超凡
摘要  越南公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受到经济民族主义框架的深刻影响,民族独立的根本原则和经济发展的开放转向使越南公众的中国整体形象认知呈现双重特征。基于2023年和2024年“寰球民意指数”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两年来越南公众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变好,但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认知,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越南基建的影响认知变得消极。其次,越南公众关于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对越南国家的影响认知、关于两国经贸往来频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认知、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与中国整体形象认知呈正相关。最后,越南公众高频率的网络媒介接触行为在“倡议惠越”议题认知与中国整体形象认知之间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延展越南经济民族主义的话语弹性,建构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需要一种地方性的视角:既要着眼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越南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又应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完善自下而上的中越经贸叙事策略,实现数字网络团结到现实共同体建构的转变。
关键词  经济民族主义;中国形象;经贸议题;一带一路;媒介接触



来源: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283#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23:51: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际新闻界》2025年第7期目录

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交往(Verkehr):《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之一
/ 陈力丹 张月   
·
国际传播研究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认同建构研究
/ 刘小燕 李静 程畅   
·
研究论文
数字时代“昙花一现”的参与实验?对一家创业媒体采纳参与式生产的个案研究
/ 范英杰 李艳红
共知乃共情、共通与共识的前提:数字交往的心理语言学视角
/ 彭增军 周妍 王宇琪
对“生成式情绪”的共情实践:人对AI情感智能体的情绪感知与共情
/ 张丽萍 张立涛
新闻生产时间的比较:时效差异与时间价值
/ 戴睿敏
工作中的查证:即时新闻查证的制度维持与认知阐释
/ 王越
·
学术访谈
社会正义、记忆权与传播伦理:塑造数字时代的公正记忆文化——访媒介记忆学者安娜·瑞丁、诺姆·提罗什
李岸东



来源:国际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8-21 20:36: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5年第8期目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刊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传媒大学
主编:
副主编:潘可武
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潘可武、刘 俊、杨旭东
特约编辑:张国涛、张毓强
装帧设计:王洪亮
地址: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1层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9586
唯一投稿邮箱:journalcuc@163.com
声明:本刊不收取任何刊发费用,未委托任何网站、机构和个人代理投稿事宜。


来源:现代传播(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285#
 楼主| 发表于 2025-8-26 14:35: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编辑》2025年第8期目次


第8期目次


特  稿
推进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建设的实践路径
徐忠波

出版人物
改革发展启出版新程 文化深耕铸时代丰碑——专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裁陈昕
本刊编辑部

文化强国建设
数智文明时代文化智力“智能化”建构——DeepSeek 驱动的传播革命再审视胡正荣
李涵舒

人工智能与出版业
人机协同创作的内在逻辑与嬗变研究孙宝林
李文龙
编辑出版学理论与实践
专业出版社垂直大模型赋能融合出版流程再造 :机理与路径
陈少志 李 平

意义生产与协同共治 :全民阅读场域中的博物馆阅读
刘春荣 李贞实

数媒时代提升大学生有效阅读的创新模式研究
王慧敏 蒋闰蕾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出版业智能化转型中的媒介素养供给机制——以大学生群体为分析对象
曹 亮 于晓光 马千惠
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
“两个结合”视域下智媒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系统革新
王润泽 徐 潇

微短剧传播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与长效发展路径戚德祥
张家萌 孙 红

结构中介、价值同构与文化共通 :大模型驱动国际传播的三重演化路径
丁 凡 张婧妮 凌子怡

否思主体性 :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哲学位置刍议
张 磊 于 磊
编辑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教育出版编辑培养体系研究
黄 智



来源:中国编辑(公众号)

286#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20:56: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出版】《对外传播》:2025年第7期
















来源:传媒学术CMR


编辑:杨泓艳


28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9 13:14: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丨《新闻记者》2025年第8期



目录

理论探索:
大语言模型神话的破灭:论机器学习中的递归与偶然
/ 胡翼青 蒋艺瑶
时间压缩与人工智能预馈的“未来”
/ 于 成
行动者-网络是成功的理论吗?——ANT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的应用图景、理论限度与突破路径
/ 张 杰 聂 茜
“人-媒介-地方”:媒介地方感概念的理论旅行与范式转变
/ 蔡竺言 朱丽丽

数字新闻:
超越即时:国际新闻深度报道的时间性
/ 张 洋

数字生活:
业余真实性:第三持存视野下的视频日志实践及其媒介文化效应
/ 杨惠涵
伺机而复:微信人际互动中的关系情境与响应间隔研究
/ 成 倩
从粉丝实践到青年社会参与——应援效能感和公共效能感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 胡岑岑 朱 格



来源:新闻记者(公众号)
编辑:杨泓艳


288#
 楼主| 发表于 2025-9-1 21:51: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当代传播》2025年第4期目录
来源:当代传播期刊
编辑:何璇祺

289#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20:43: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现代出版》2025年第8期目录


专题: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一)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背景与路径
鹏/1
(刘鹏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上海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新闻记者》主编)

内容摘要:中国传媒业发展,可以从国家(政治)—市场—专业三个维度互动关系加以解释,其中国家(政治)维度是决定传媒发展方向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市场要素的激活,让传媒产业迅速发展;而近十年来,出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考量,国家(政治)为媒体融合改革提供了压力机制和财政动力。这构成当前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背景和起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主要是针对媒体融合改革中市场要素迟滞带来的传播效能不足的问题,未来将以用户市场评价为引擎,精简无效内容产品及生产,推动新闻生产传播机制变革;引入专业维度完善评价体系,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同时,落实“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商业模式缺失仍将是困扰主流媒体生存发展的最大问题,作为总体党政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仍需要对主流媒体实行财政预算保障。
关键词: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媒体融合;人工智能;评价体系;传播效能

平台作为机制:智能化全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结构性力量
陈昌凤 11
(陈昌凤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鹏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2025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随着智能化成为主流媒体变革的前置条件,平台的角色逐渐从单纯的功能性工具转变为深度嵌入新闻生产、传播、组织和治理的结构性力量。平台通过特殊逻辑嵌入社会运行,重塑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结构;平台机制重构媒体的组织结构,推动新闻生产与平台协同发展。在中国语境中,平台机制与主流媒体的自主性建设、公共性路径相融合,最终形成符合中国传媒特色的全媒体系统性变革。
关键词:智能传播;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平台社会;算法机制

○ 从中心到节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突围与进路
喻国明 李鎏锴/20
(喻国明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李鎏锴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研究助理)

内容摘要:在平台主导与算法驱动交织的数字社会中,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正经历由中心向节点的转变。回顾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演变路径,分析其面临的深层困境,阐明了单纯依靠内容优化与生产能力提升,已难以逆转边缘化困局。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应从理念更新、技术接口、制度设计与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最终完成从“身份主流”向“能力主流”的跃迁。此外,随着算法民主化与数字制度主义的兴起,应转向对技术制度何以重塑传播正义的深层追问,主流媒体应成为数字传播治理中的“公共算法调停者”,实现“制度轨”与“技术轨”的双轨嵌入,在保障信息公平可达与社会多样性的同时,重构其结构性影响力,推动数字社会中传播正义与公共价值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传播影响力;传播正义


学术争鸣

通古今之变:华夏传播研究的“返本”与“开新”之道
潘祥辉 伍栋阳/34
潘祥辉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伍栋阳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挖掘和阐释中国古代和中国本土的传播现象,丰富人类大传播研究,是华夏传播研究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中国本土取向的研究范式,华夏传播研究旨在打破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垄断和局限,贡献中国智慧,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这种建构要从问题出发,采用更为实证的研究方法,展开扎实研究。立足中国文化,返回历史现场,并贯通古今的“返本开新”是华夏传播研究的重要理念和方法。“返本”即“不忘本来”,扎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汲取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学术养分,对中国传统保持“同情的理解”,这是理解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思想的必由之路;“开新”则是“面向未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新的话语、采用新的方法对华夏传播进行新的诠释,推陈出新。华夏传播研究的“返本开新”之道既要有历史视角和文化关怀,又不能故步自封,需要兼收并蓄,包容共通,在历史与当代、中国与全球的比较与互动中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华夏传播研究;返本开新;传播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

○ “心传天下·和合共生”:华夏传播视域下人类传播元命题的事本论哲学阐释
谢清果 胡建强 48
谢清果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强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25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心传天下·和合共生”是华夏传播学者所建构的中国本土传播元理论要旨,其既是对“何为传播”这一传播学元命题的中国式思考,亦是对马克思精神交往论的本土化阐发,而中国当代的“事本论哲学”则为进一步阐释其内涵提供了理论视角。“心传”之“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 与中国哲学“心性论”的思想土壤,乃是统摄认知、情感、意志与实践的动态精神存在整体。“心传” 之“传”则体现为一种融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于一体的“心事”实践:“心”在“传”之中通过“意象”创构而实现对世界的精神生产,并在“心气”涌流之中实现精神交往的物质性潜能。而“天下”则展现出“心传”的传播效能,即在传播之中实现共同存在并建构集体精神世界秩序。“和合共生”乃是 “心传”的现实路径,具体表现为在“共生传播”与“文明传播”双重实践模式之中,通过“诚明”与 “正命”的传播原则实现天下一家的普遍共生秩序。
关键词:心传天下;精神交往;华夏传播;事本论哲学;传播学元命题


出版史研究

○ 内忧外患:晚清印刷变局中的扫叶山房
孙云霄 61
(孙云霄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

内容摘要:扫叶山房原是江南规模最大的书坊之一,但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遭受重创,被迫从苏州迁往上海;迨战事平息,又恢复了苏州老店。后来,上海逐渐取代江浙地区成为全国新的出版中心,扫叶山房苏、沪两店的实力此消彼长,因争夺主导权而产生矛盾。石印书局在兴起之初,曾依靠传统书坊寄售书籍。光绪中期,石印业发展迅速,其与雕版印刷业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因此,石印书局试图绕开书坊,通过代理商直接与外埠书贩取得联系。扫叶山房为了在图书市场中掌握话语权,在报端抨击石印书局的种种劣行。传统书坊在晚清的转型,并非指向单一因素驱动的技术替代,而是其与行业格局重构及内部利益重组交织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晚清;扫叶山房;朱记荣;石印;出版业转型


出版观察

传承中华文明象征符号的主题出版创新——以长城题材出版物为例
王泽艺/71
(陈玉系燕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燕山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执行主任;王泽艺系燕山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为建构国家文化形象、提升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主题出版聚焦以长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象征符号体系的传承与传播是时代之需。依据文献史料梳理长城符号意义的演变形成历程,是认识长城当代价值的前提。对我国近代以来出版的长城主题图书加以回顾,能够呈现其承载长城符号内涵的发展轨迹。从开放借鉴国内外同类选题,挖掘长城符号“元语言”,以及关注长城主题出版与新技术的结合两个方面,探讨主题出版如何借助长城符号创造价值认同,有益于长城主题出版开启今后的创新进路。
关键词:长城;中华文明;象征符号;主题出版


青年学者论坛

基础设施本土化:“尼克松访华”背后的中国卫星通信起源及其现代化路径(1971 —1984)
钟知伦/80
(钟知伦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也客观促成了中国通信卫星技术的起步。以这一媒介事件为起点,中国通信卫星事业在早年呈现为从“引进”到“仿制”,再到“自主”的历史过程。从回顾中国借势启动“331工程”,并逐步实现从基站到卫星的自主掌握的本土化历程中,可以提炼出“基础设施仿制”与“基础设施本土化”两个概念,用以揭示中国在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下发展尖端通信技术并逐步形成自主体系的路径特征。这对于总结中国技术路线、理解国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基本立场有重要启发意义,也在理论上为寻找“基础设施转向”下的中国范式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基础设施;本土化;卫星通信;尼克松访华;仿制

来源:现代出版
编辑:何璇祺

头像被屏蔽
290#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20:56:5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