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现代出版》2025年第8期目录
专题: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一)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背景与路径 刘 鹏/1 (刘鹏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上海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新闻记者》主编)
内容摘要:中国传媒业发展,可以从国家(政治)—市场—专业三个维度互动关系加以解释,其中国家(政治)维度是决定传媒发展方向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市场要素的激活,让传媒产业迅速发展;而近十年来,出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考量,国家(政治)为媒体融合改革提供了压力机制和财政动力。这构成当前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背景和起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主要是针对媒体融合改革中市场要素迟滞带来的传播效能不足的问题,未来将以用户市场评价为引擎,精简无效内容产品及生产,推动新闻生产传播机制变革;引入专业维度完善评价体系,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同时,落实“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商业模式缺失仍将是困扰主流媒体生存发展的最大问题,作为总体党政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仍需要对主流媒体实行财政预算保障。 关键词: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媒体融合;人工智能;评价体系;传播效能
○ 平台作为机制:智能化全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结构性力量 陈昌凤 肖 鹏 / 11 (陈昌凤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鹏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2025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随着智能化成为主流媒体变革的前置条件,平台的角色逐渐从单纯的功能性工具转变为深度嵌入新闻生产、传播、组织和治理的结构性力量。平台通过特殊逻辑嵌入社会运行,重塑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结构;平台机制重构媒体的组织结构,推动新闻生产与平台协同发展。在中国语境中,平台机制与主流媒体的自主性建设、公共性路径相融合,最终形成符合中国传媒特色的全媒体系统性变革。 关键词:智能传播;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平台社会;算法机制
○ 从中心到节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突围与进路 喻国明 李鎏锴/20 (喻国明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李鎏锴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研究助理)
内容摘要:在平台主导与算法驱动交织的数字社会中,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正经历由中心向节点的转变。回顾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演变路径,分析其面临的深层困境,阐明了单纯依靠内容优化与生产能力提升,已难以逆转边缘化困局。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应从理念更新、技术接口、制度设计与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最终完成从“身份主流”向“能力主流”的跃迁。此外,随着算法民主化与数字制度主义的兴起,应转向对技术制度何以重塑传播正义的深层追问,主流媒体应成为数字传播治理中的“公共算法调停者”,实现“制度轨”与“技术轨”的双轨嵌入,在保障信息公平可达与社会多样性的同时,重构其结构性影响力,推动数字社会中传播正义与公共价值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传播影响力;传播正义
学术争鸣
○ 通古今之变:华夏传播研究的“返本”与“开新”之道 潘祥辉 伍栋阳/34 (潘祥辉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伍栋阳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挖掘和阐释中国古代和中国本土的传播现象,丰富人类大传播研究,是华夏传播研究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中国本土取向的研究范式,华夏传播研究旨在打破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垄断和局限,贡献中国智慧,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这种建构要从问题出发,采用更为实证的研究方法,展开扎实研究。立足中国文化,返回历史现场,并贯通古今的“返本开新”是华夏传播研究的重要理念和方法。“返本”即“不忘本来”,扎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汲取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学术养分,对中国传统保持“同情的理解”,这是理解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思想的必由之路;“开新”则是“面向未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新的话语、采用新的方法对华夏传播进行新的诠释,推陈出新。华夏传播研究的“返本开新”之道既要有历史视角和文化关怀,又不能故步自封,需要兼收并蓄,包容共通,在历史与当代、中国与全球的比较与互动中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华夏传播研究;返本开新;传播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
○ “心传天下·和合共生”:华夏传播视域下人类传播元命题的事本论哲学阐释 谢清果 胡建强 /48 (谢清果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强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25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心传天下·和合共生”是华夏传播学者所建构的中国本土传播元理论要旨,其既是对“何为传播”这一传播学元命题的中国式思考,亦是对马克思精神交往论的本土化阐发,而中国当代的“事本论哲学”则为进一步阐释其内涵提供了理论视角。“心传”之“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 与中国哲学“心性论”的思想土壤,乃是统摄认知、情感、意志与实践的动态精神存在整体。“心传” 之“传”则体现为一种融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于一体的“心事”实践:“心”在“传”之中通过“意象”创构而实现对世界的精神生产,并在“心气”涌流之中实现精神交往的物质性潜能。而“天下”则展现出“心传”的传播效能,即在传播之中实现共同存在并建构集体精神世界秩序。“和合共生”乃是 “心传”的现实路径,具体表现为在“共生传播”与“文明传播”双重实践模式之中,通过“诚明”与 “正命”的传播原则实现天下一家的普遍共生秩序。 关键词:心传天下;精神交往;华夏传播;事本论哲学;传播学元命题
出版史研究
○ 内忧外患:晚清印刷变局中的扫叶山房 孙云霄 / 61 (孙云霄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
内容摘要:扫叶山房原是江南规模最大的书坊之一,但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遭受重创,被迫从苏州迁往上海;迨战事平息,又恢复了苏州老店。后来,上海逐渐取代江浙地区成为全国新的出版中心,扫叶山房苏、沪两店的实力此消彼长,因争夺主导权而产生矛盾。石印书局在兴起之初,曾依靠传统书坊寄售书籍。光绪中期,石印业发展迅速,其与雕版印刷业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因此,石印书局试图绕开书坊,通过代理商直接与外埠书贩取得联系。扫叶山房为了在图书市场中掌握话语权,在报端抨击石印书局的种种劣行。传统书坊在晚清的转型,并非指向单一因素驱动的技术替代,而是其与行业格局重构及内部利益重组交织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晚清;扫叶山房;朱记荣;石印;出版业转型
出版观察
○传承中华文明象征符号的主题出版创新——以长城题材出版物为例 陈 玉 王泽艺/71 (陈玉系燕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燕山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执行主任;王泽艺系燕山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为建构国家文化形象、提升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主题出版聚焦以长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象征符号体系的传承与传播是时代之需。依据文献史料梳理长城符号意义的演变形成历程,是认识长城当代价值的前提。对我国近代以来出版的长城主题图书加以回顾,能够呈现其承载长城符号内涵的发展轨迹。从开放借鉴国内外同类选题,挖掘长城符号“元语言”,以及关注长城主题出版与新技术的结合两个方面,探讨主题出版如何借助长城符号创造价值认同,有益于长城主题出版开启今后的创新进路。 关键词:长城;中华文明;象征符号;主题出版
青年学者论坛
○基础设施本土化:“尼克松访华”背后的中国卫星通信起源及其现代化路径(1971 —1984) 钟知伦/80 (钟知伦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也客观促成了中国通信卫星技术的起步。以这一媒介事件为起点,中国通信卫星事业在早年呈现为从“引进”到“仿制”,再到“自主”的历史过程。从回顾中国借势启动“331工程”,并逐步实现从基站到卫星的自主掌握的本土化历程中,可以提炼出“基础设施仿制”与“基础设施本土化”两个概念,用以揭示中国在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下发展尖端通信技术并逐步形成自主体系的路径特征。这对于总结中国技术路线、理解国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基本立场有重要启发意义,也在理论上为寻找“基础设施转向”下的中国范式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基础设施;本土化;卫星通信;尼克松访华;仿制
来源:现代出版 编辑:何璇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