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媒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81#
发表于 2022-4-27 18:54: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全球首富马斯克以440亿美元全面收购社交平台推特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周一与推特Twitter董事会达成最终协议,以每股54.20美元的价格收购推特这家社交网络平台。马斯克称,“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基石,推特就是一座数字言论广场,对人类前途攸关重大的事情可在这里讨论”。不过,被推特封禁账号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周一拒绝重返推特。
全球首富马斯克目前成为推特的所有者,尽管在收购过程中遭到推特董事会反对,但马斯克在不到两周前宣布要收购该平台。马斯克曾宣称,只有他才能释放出推特的“非凡潜力”。马斯克上周完成涉及收购的财务安排,加速推特董事会同马斯克的收购商讨。推特2013年上市,马斯克成功私有化,推特将结束上市公司地位。
马斯克在交易谈妥后发表声明说: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正常运作的基石,推特就是一座数位言论广场,对人类前途攸关重大的事情可在这里讨论。
马斯克是推特大户,拥有超过8千万粉丝追随者。他声称推特没有履行言论自由,因此提出收购。
较早前,美国共和党议员欢迎马斯克提出收购推特,要求他如果收购成功,应该重开前总统特朗普被封禁的推特帐户。
据法新社最新消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周一排除了重返推特的可能性,尽管马斯克在周一宣布接管该社交网络,特朗普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说,“我不上推特,我要留在TRUTH上”。特朗普推特账号在2021年1月被封。
来源: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编辑:吴漫

282#
发表于 2022-4-29 22:15: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马斯克收购推特:推特未来可能出现的四个变化
社交媒体推特平常每天都有无数个各类热门话题让人们讨论,但过去几天一个话题特别突出:推特未来将走向何方?
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以440亿美元(350亿英镑)收购推特,推特的使用者纷纷在上面发表对这项交易的看法。
没有人能完全确定这位亿万富豪收购推特之后的具体计划,推特首席执行官阿格拉瓦尔(Parag Agrawal)也表示,连他也无法确定推特的未来走向。
但是我们从这位全球首富过去发的推文,以及他个人的行事作风和他对推特表达的期望,可以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1. 放松内容管制
马斯克长期以来一致批评推特的内容管理政策,许多人猜测他收购推特后将会对推特的内容管理规则作出修改,允许恢复一些被暂停的账号,例如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特。
在收购案获得推特董事会同意的时候,马斯克表示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正常运作的“基石”,而推特是一个“数字化的言论广场,对人类未来至关重要的事务可以在这里辩论。"
马斯克收购推特:他为什么要买推特和其它五个基本问题
马斯克收购推特后 特朗普会回来吗?
推特投票:马斯克“说到做到”出售特斯拉股票
马斯克此前形容自己是“绝对的言论自由主义者”,但他自己对这个称呼的具体定义并不清楚。
过去,他也曾经在推特上封锁那些批评他或他公司的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助理教授霍华德(Jeffrey Howard)说,如果马斯克真的放松推特的内容管理规则,那么他可能会发现事情完全不是他想的那样。
他表示,如果被犯罪分子、程序机器人或有心人士利用,推特“很容易就会被当成武器,用来进行恶意目的,煽动仇恨和暴力”。
“我认为马斯克对内容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想法过于天真,在这方面他将会学到教训,对内容管理你不能采取自由放任态度。”
l特朗普宣布创建社交媒体新平台 对抗科技巨头“暴政”
l特朗普不满被封号,宣布起诉推特、谷歌与脸书
l科技巨头封禁特朗普引发争议的三个重要问题
英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已经提醒马斯克保护推特使用者权利的责任,现在各国政府对网络滥用情况越来越严格立法,因此目前不清楚马斯克将做出哪些内容管理的改变。
有关马斯克收购推特的消息,在美国已经引起不同的意见对立。
认为自己遭到社交媒体平台不公平待遇的右派人士对收购案表示欢迎,左派对收购案提出批评,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表示收购案“危害我们的民主”。
公共关系网站“Newspage”共同创办人,媒体专家韦德利卡(Peter Vidlicka)表示,在目前的社会文化氛围下,马斯克收购推特在未来几个月还是会受到欢迎。
2. 不要广告?
马斯克在4月初成为推特最大的股东,当时他发了一些现在已经删除的推文,表示他希望在推特的付费服务产品“Twitter Blue”上删除广告内容。
当时他写道:“如果推特依赖广告收入生存,企业支配公司政策的权力就更大了。”
虽然马斯克对广告主影响推特政策感到担忧,但推特目前有90%的收入来自广告。推特表示,2021年第四季度营业额达15.7亿美元,广告收入为14.1亿美元,两者年比增长22%。
马斯克表示,付费订阅服务产品“Twitter Blue”可以进一步改进,或许能够成为另类收入来源,他也表示要降低该订阅服务产品的价格。
推特2021年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地推出“Twitter Blue”付费订阅服务产品,付费订阅用户享有“撤销推文”等多项高级功能。
但是全球数据(GlobalData)分析员佛斯特-琼斯(Rachel Foster-Jones )表示,马斯克可能需要“在不受广告控制的言论自由空间的梦想和推特核心商业模式的严酷现实之间取得平衡。”
“如果马斯克要脱离对广告收入的依赖,他就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改造推特的付费订阅服务产品‘Twitter Blue’。”
3. 确认没有机器人和假帐号
马斯克曾说过要“打倒散发垃圾信息的程序机器人”,他这一愿景可能会极受推特使用者的欢迎。
用假帐号在推特自动化发送大量垃圾讯息和误导内容,长久以来一直是推特面临的一大问题。
网络安全公司“ExtraHop”的销售工程师莫尔斯(Jamie Moles)表示,虽然删除推特上的程序机器人并非易事,但如果马斯克成功的话,“在推特平台上消除机器人账号的方法,或许能够用来改进侦测垃圾电子邮件和其他恶意入侵的新技术。”
但是伦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新媒体和互联网教授曼瑟尔(Robin Mansell)表示,不论是用人工或者是算法来验证使用者是不是真人,“总是会出错”。
“没有人能保证绝对不会出错,一旦马斯克投入工作,他就会发现公司管理必须遵守许多政府的限制。”
4. 发表后的编辑功能
在出价收购推特之前,马斯克在推特上发文询问他的关注者是否希望看到推文编辑按钮。
后来推特证实,已经在研究推出这样的功能,让使用者在发表推文之后能够修改推文内容。
推特用户长久以来要求推出编辑功能,但如何使用引发不同的看法。
正面来看,推文发表后允许编辑推文内容,可以让使用者修改拼写或内容错误,而且又不会失去该则贴文已经获得的评论、转发和按赞人数。
但是推特消费产品负责人萨利文(Jay Sullivan)上个月警告,如果遭人滥用,编辑功能可能会影响推特平台的透明度。
他说,如果不加任何限制或控制,开放推文编辑功能可能遭到滥用,被人用来更改公共对话记录。
来源:BBC News
编辑:吴漫

283#
发表于 2022-5-4 22:07: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封面新闻8.0全新上线!
海量信息迷人眼,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轻盈、高效、专业的方式,来提供“和你有关”的新闻信息。

5月4日,生机盎然。6年前诞生于青春节日里的封面新闻,在今天正式发布“为你而变”的全新8.0版本。封面新闻客户端8.0,以专业的新闻内容产品为核心竞争力,以领先的封面智媒云技术为内在引擎,通过主流价值算法以及杂志化卡片化的呈现,从“第一眼”开始,就让人耳目一新。

第一眼,看封面,世界即在眼前。

今天,封面新闻6周年宠粉节活动也一道拉开帷幕,更多好礼等你来发现!


第一眼 看封面 沉浸轻量阅读体验

信息世界浩如烟海,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封面新闻为你甄选,让你第一眼就能获取所需。

全新改版的封面新闻首屏,重要新闻、热点事件、鲜活故事第一时间突出呈现。是的,看上去似乎没那么多,但我们相信,这或许正是你想要的。封面编辑团队严选零碎散落的信息,通过智媒技术,为你进行了精心聚合集纳。

封面新闻将用户需求和体验放在第一位——大卡片式的布局,多视点、多角度、多时空的呈现,让那些重要的新闻报道仿佛一本精心排布的杂志,用户一眼就可甄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轻量的形态、精致的编排,带来高效的阅读。信息世界沙中淘金,如你所愿。


第一眼 看封面 优选深度品质内容

在全国率先深度调查报道“青花椒案”,见证个案推动法治进程。

数次深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呈现一个美丽村庄的生态样本。

细数英烈墙上的“娃子”,讲述革命年代的少年英雄,家国情怀。
……
众声喧哗的时代,优质信息稀缺,坚持内容为王的封面新闻,一直致力于成为优质内容的第一呈现者。

封面新闻8.0新增“精选”频道,将全面聚焦封面新闻原创优质内容,打造高质量阅读。

一直在路上的封面新闻记者,将始终奔走在新闻前线,记录时代的恢弘巨变,也关注个体的温暖气息。

“精选”频道将为你展示封面视野,原创视频、独家报道、深度故事,让你第一时间直击现场,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动态,第一时间获取有价值的观点。

“精选”频道也将深度拓展专业视界,聚焦科技、生态、人文等特色内容,大开眼界。


第一眼 看封面 一端智达全网热点

不用担心你会错过任何热点资讯。封面新闻8.0新增“热搜”频道,位于频道顶部的封面热搜榜,实时同步全网热点信息。

这里的“热搜”,跳出了“热度即热搜”的思维定式。

懂媒体的技术团队和懂技术的采编队伍共同打造主流价值算法,在新闻推荐的过程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摒弃商业流量逻辑,打破信息茧房,更好地实现“优质热点精准达”。不用怀揣信息焦虑奔波于各个资讯平台,打开一个客户端,就能精准触达全网的实时热点新闻。

在封面热搜榜,20条热点新闻实时更新。打开一条感兴趣的热点新闻,体验一下“刷新闻”的乐趣——同一热点新闻事件的后续进展以及不同角度的解读,根据发布时间和热度智能集纳,让你“刷得停不下来”。


第一眼 看封面 唤醒专属打开方式

既不想错过重要消息,又怕被频繁且同质化的消息提醒所困扰?

封面新闻懂你的“推送焦虑”,送上人性化智能服务,让你期待每一次推送。

灵敏,却也克制。封面新闻千淘万漉,只把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你关心的信息,及时提醒给你。

对于安卓用户,封面新闻8.0推送将增加专属音效、专属皮肤,让你一听、一看,就能辨识“封面出品”。晚上10点后,“静默推送”模式将自动开启,让你在好好休息的同时,又不错过夜间发生的每一件大事。

一切只为让你在茫茫信息中找到我们。改版后的推送,将新增图片、表情,让用户第一眼看见封面,就能get有态度、有温度的信息。


以上,只是封面新闻8.0打造的全新“视界”里,部分亮点功能。惊喜当然不止于此。


懂你,也宠你。为感恩你的长期陪伴与支持,5月4日起,我们推出“封面六年,有你最甜”封面新闻6周年宠粉节活动。


连续7天,400份缤纷好礼天天抽。


这份宠爱,衣食住行面面俱到——名牌家电,让宅家也能“高质量”;时尚单品,让青春更闪亮;养生体验,让问候更贴心;多地景点门票,让出游更省心……


抽奖方法无套路,只需进入封面新闻APP,动动手指,戳戳屏幕,参与互动,积攒积分,即可参与趣味翻牌、专区秒杀等抽奖活动。


新老用户无门槛,新用户注册即奖励66积分,即刻参与抽奖。


沉浸在信息盛宴的同时,也拉上家人朋友,一同来领取封面新闻“上新”福利吧!



来源:传媒瞭望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Uk19hYMQt04Ki4kp8-0KA

编辑:张铭麟

284#
发表于 2022-8-11 20:40: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说说Web3.0
2021年元宇宙的概念很火,紧接着,2022年行业术语 Web3.0也火起来。

关于元宇宙的营销,可以查看去年写的文章 鲸涛元宇宙的营销应用

对比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发现,就算2022年在科技圈火的是Web3.0,元宇宙的搜索率还是更高,这可能就是行业黑话和消费者话语的传播速度的区别吧。




行业黑话经过高大上的概念包装进行扩散传播,才是收割消费者的正确之道。你跟消费者说再多Web3.0都不及元宇宙的具体性、形象性。
同时,这些概念不断被炒热在说明现在web 2.0的存量所剩无几,急需新一轮的互联网时代上位。
这时候,还是要来说说Web3.0
Web1.0 → Web2.0 → Web3.0

1.03.0的进阶,我们将从使用互联网到拥有互联网。
a. 从技术底层上来说,需要实现的是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革命呼之欲出。截至20219月底,全国区块链相关注册企业达到9.1万余家。

数据来源:区块链之家网站

b. 从权力归属上来说,从平台所有、平台控制到用户创造、用户所有、用户控制、用户参与分配。
c. 从消费形式表现来说,从线下支付、线上支付到用户数字钱包。现在用户的钱包是归平台所管理,未来每个用户将会有自己的钱包地址、自己的密钥。
d. 从媒介变化来说,从平面、电视、手机到AR等模拟真实的设备。媒介在互联网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一次的迅速变革几乎是基于媒介的迭代应用,媒介即讯息还是管用。
Web2.0还未走到尽头,3.0还未真正到来,就有专业人士拆解细分到了5.0



小编认为,现在我们正处于的阶段是:
不仅拿走我们的时间、窃取我们的数据,还正在拿走我们的身家。
这样看来,Web3.0的初级形态已经诞生了,Web3.0的成熟形态未来可期。
待区块链技术成熟,用户将会拿回自己的消费主动权,品牌方对平台的依赖也会逐渐减少。
现在是平台控制时代,巨头垄断数据,形成数据孤岛,不论是消费者的数字资产,还是品牌的数字资产,归属权都不在我们手上。
同时,Web2.0时代的弊端已经暴露,我们大量的隐私数据被平台剥得精光。
Web3.0到来的话,就可以打破数据孤岛的情况,数据回归到用户所有。
数据最看重的是时效性,现在平台收集的数据和标签内容,若干年后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在企业层面,讲了很多年的数字战略,但能正在构建起自己的数字体系的企业没有几家。        
现在的品牌更多是依赖于平台,各项数据散落到各个平台,数字资产并不归企业真正拥有。
如果Web3.0的趋势是确定的话,那作为一个品牌,没有留存下数字资产,就会被大家逐渐遗忘掉。
关键是,在未来更加割裂的虚实结合的世界里,营销也将设置越来越高的门槛

Web3.0初级形态的应用场景

现在Web3.0初级形态的核心应用场景,更多体现在经济和文化上。
去中心化思想,衍生出很多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去中心化金融,可以用来实现跨境汇款或购买商品。
还诞生了很多区块链游戏公司,比如Axie Infinity这家公司的每月流水已经超过了王者荣耀,也就是说,今天Web3初级形态的头部游戏公司流水已经超过Web2时代的头部玩家。
在文化领域,最火的概念应该是NFT了。
NFT是个性化的、不可替代的,没法做一比一的等价交换。这个技术最先启发了艺术家,所以现在NFT应用最多的场景就是数字藏品。
NFT更多是海外的提法,国内只能叫数字藏品。
国内的合规性和政策监管更强,更多还是由几家大厂共同搭建的一条链,比如阿里有蚂蚁链,腾讯有至信链。

而呈现到消费者面前的,还是几家大厂所打造的数字藏品交易平台,比如腾讯的幻核、阿里的鲸探。
对比海外市场来看,国内的市场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海外市场的交易额几乎是国内的一千倍。


数据来源:中国网科学

近期,有报道援引腾讯内部人士消息称,腾讯正计划在本周裁撤幻核业务。对此,腾讯方面暂无回应,但从一知情人士处获悉,此事基本属实,早在7月初幻核对外的业务就已停止。
这无疑是给本就举步维艰的数字藏品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市场或许需要更多开放,技术更加成熟,才会迎来真正Web3.0的发展。

来源:鲸涛文传

编辑:吴漫


285#
发表于 2022-8-23 18:03:40 | 只看该作者
Facebook正在失去年轻一代?后者有了“新欢”?
8月10日,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篇聚焦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的新报告——《青少年,社交媒体与科技2022》。报告数据显示,TikTok已经成为美国青少年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之一,而Facebook的青少年用户比例呈现急速下降。
而在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的《美国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调查》中,Facebook是青少年群体中的社交媒体之王,在当时美国孩子的社交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七年时间,足够一代人蜕变成长。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编译皮尤这份报告,一起看看这一届美国青少年爱用什么社交媒体?Facebook为何失去了少年欢心?
青少年社交平台使用现状
社交媒体的格局始终在发生变化,而处于这一领域前沿的青少年用户,更是其中尤其“善变”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青少年对数字设备、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平台的使用情况,皮尤研究中心调研了1316名13-17岁的美国青少年,这项研究于2022年4月14日至5月4日间在线上进行。
此外,研究中的对比数据来自于皮尤研究中心分别在2014年9月25日至10月9日间以及2015年2月10日至3月16日间就同一主题进行的调查。
皮尤研究中心的这次调查发现,自几年前在北美首次亮相以来,TikTok的人气急速上升,现在已是青少年的首选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在这次调查所涉及的平台中)。
67%的青少年表示他们“曾经使用过”TikTok,16%的青少年说他们“经常使用”TikTok。
而曾经的社交媒体霸主Facebook似乎已逐渐失去年轻一代的欢心,在皮尤2014-2015年的调查中,说自己使用Facebook的青少年比例是71%,现在这一数字已降至32%。
在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平台中,YouTube名列前茅,有95%的青少年都在使用它。TikTok以67%的使用率排在次席,再后面则是Instagram和Snapchat,这两个平台大约都有60%的青少年使用。
再往后则是Facebook,占比32%。而使用Twitter、Twitch、WhatsApp、Reddit和Tumblr的青少年比例相对较小。
当然,该报告并不能代表平台真实的用户数据,或许Facebook的实际青少年用户占比会更高一些。只是考虑到其多年来的影响力和高月活,如果真的在逐渐失去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那未来的社交网络竞争格局势必会更加复杂。
而自2014-2015年那轮调查以来,除了TikTok和Facebook的此消彼长之外,在美国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地图中,还有一些变化悄然发生。
事实上,从2015年那时起,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就表示他们在使用Instagram和Snapchat。相反,Twitter和Tumblr的使用率在下降。而皮尤中心在早期调查中追踪的两个平台——Vine和Google+,已经不复存在。
除了青少年整体的社交媒体使用特点外,这次调查还发现了不同性别、年龄、家庭的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的差异表现。
例如,男孩使用YouTube、Twitch和Reddit的比例比女孩更大,而女孩比起男孩更青睐TikTok、Instagram、Twitter和WhatsApp;
与白人青少年相比,黑人和西班牙裔青少年自述使用TikTok、Instagram、Twitter和WhatsApp的比例更高。
此次研究还探讨了青少年在海外五大社交网络(YouTube、TikTok、Instagram、Snapchat和Facebook)中的使用频率。
35%的青少年说他们“几乎一直”在使用其中的至少一个平台,且对TikTok和Snapchat的参与度特别高(在这两个平台的青少年用户中,分别都有四分之一是“经常使用”的用户),YouTube紧随其后(五分之一的YouTube青少年用户表示自己“经常使用”)。
从青少年整体来看,19%的参与者说他们“几乎一直”在使用YouTube,对TikTok来说这一数字是16%,对Snapchat则是15%。
在反思他们的社交媒体使用时间时,大多数(55%)美国青少年认为他们花在这些平台上的时间是比较适中的,大约三分之一(36%)的青少年认为他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只有8%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在这些平台上花的时间太少。
谈到“社交媒体戒断”的话题时,54%的青少年表示放弃社交媒体至少是“有点难”的,46%的受访者认为这相对容易。
其中,认为戒断社交媒体有难度的女生(58%)比男生(48%)更多;有四分之一的男生表示放弃社交媒体会非常容易,而持相同态度的女生只有15%。
从年龄上来看,大约六成(58%)15至17岁的青少年表示,放弃社交媒体至少有一定难度。而在13-14岁的年龄段中,这一比例是48%。
除了网络平台外,此次研究也涉及青少年数字设备的使用。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都使用数字设备,如智能手机(95%)、台式或笔记本电脑(90%)和游戏机(80%)。
且研究显示,每天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人数呈上升趋势,从2014-15年次调查中的92%上升到97%。此外,从使用频率来看,自2014-15年的调查以来,说自己“经常”上网的青少年比例大约翻了一番(从24%到46%)。
图片
Facebook正在失去“年轻一代”?
Facebook正在失去年轻用户,这其实早已不算是新闻了。
2015年的皮尤报告显示,青少年用户中使用Facebook的比例是71%;2018年,这个数字降至51%;而到今年,只有32%的青少年在使用Facebook。
皮尤研究中心也并不是唯一一家指出这一变化趋势的机构。
2018年2月,eMarketer的一项研究估计,2017年Facebook 12-17岁的美国用户群下降了9.9%,这个数字几乎是eMarketer在前一年报告中预测的三倍。
近几年,许多专业人士和机构都发现,Facebook正在加速失去年轻一代用户。这对于这家坐拥近30亿月活的社交巨头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太好的信号。
“倒退回几年前,现在17岁的孩子刚满13岁的时候,拥有一个Facebook账号是一种‘成年礼’。但在注册这个账号后不久,她就会意识到这个账号其实没什么用。而现在,当我的小女儿13岁的时候,她甚至没有要求注册一个Facebook账号,她只想要Instagram。”2018年时,eMarketer的分析师Paul Verna就这样说。
现在,其他情况当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青少年最想要的社交软件也许已经从Instagram变成了TikTok。但无论如何,Facebook的青少年群体逐渐流失,这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18年前,19岁的扎克伯格在大学宿舍里创立Facebook,并因吸引了全世界的年轻人而大获成功的时候,也许并不能想到,十几年后,也正是年轻人,成为最让他头疼的“生存威胁”。那么,Facebook究竟为什么失去了对这些年轻人的吸引力?
当初的年轻人转换了角色
Facebook“老龄化”的第一个锅,也许可以丢给当年使它名扬四海的第一波年轻人。
而今,当初的年轻人成为了父母,他们仍然留在这个平台上,这也同时意味着——他们的孩子,现在的年轻人,很可能就不愿意再使用Facebook了。
就像Facebook最初的流行是因为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不受父母窥视的数字游乐场,而现在,它已经失去了这个作用。
父母辈的用户大量涌向或留在Facebook,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相当尴尬的一件事,不仅可能使年轻人不再愿意登录Facebook,也会使更年轻的千禧一代成群结队地离开。
年轻人不能只有一个“马甲”
近年来,Facebook深受用户隐私安全问题的困扰。
无论是单一的个人用户对其他用户进行网络诈骗,还是“剑桥分析”丑闻等一系列重大负面事件,都促使Facebook竭尽所能地确保用户的身份是可验证的、合法的、唯一的。而这,恰恰是“劝退”青少年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年轻人,是绝不可能接受只有一个马甲的——想想看大洋这头的我们,不也有“朋友圈岁月静好,微博三个小号轮流发疯”的“优良美德”吗?
“年轻人不喜欢Facebook将他们束缚在一个‘固定的自我’中的方式。Facebook坚持使用真实姓名,并将一个人生活的不同方面全部集中到一个平台,无论是学校、工作还是私人生活。”中央兰开夏大学新闻学院的Amy Lancaster教授在一项关于青少年社交媒体经验的研究中写道,“这几乎磨灭了网络的最主要的吸引力——探索新身份的自由。在这方面Snapchat是一个相反的例子,它的‘阅后即焚’满足了年轻人对短暂逃避的渴望。”
社交平台市场饱和且竞争激烈
Facebook年轻用户的流失,当然也与层出不穷的新社交软件分不开关系。
譬如几年前,Snapchat是社交媒体行业的“灭霸”,使用该平台的年轻用户不仅数量多,在平台上的使用频率、停留时长等数据也十分亮眼。
而现在,新的霸主变成了YouTube和TikTok。近年来还有一个备受年轻人喜欢的社交软件值得关注——Facebook母公司Meta旗下的Instagram。
它的UI设计、易于使用的界面、对图文内容而非用户个人及其社交关系的关注,是它成为厌倦了杂乱无章、充满网络喷子的Facebook的年轻人的更优选。
努力努力白努力
为了重新吸引30岁以下的用户,Facebook已经努力多年,甚至可以追溯到2012年。
但过去十年来的数据证明,似乎Facebook越是努力,年轻用户反而跑得越远。
也许少年们的心理是:试图变“酷”本身就是最老土的一件事。
这一点在Facebook 2018年的一则广告中体现地再明显不过,在那个系列电视广告中,Facebook为自己近年来的糟糕表现而道歉,并承诺未来会做得更好。
然而这种承诺(无论是否空洞)也许会让老用户对Facebook“回归本心”的潜力有些信心,但它是绝不可能吸引到新用户的。
事实上,它的作用可能恰恰相反,年轻用户绝不会为这类承诺而感动。现实就是,Facebook或许和扎克伯格本人一样,不再是过去那种时髦、年轻的代表了。
图片
年轻人的连接需求,总是难以捉摸
在过去二十年的互联网进程中,社交媒体引领了网上冲浪的潮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社交媒体的海洋里,年轻用户又总是走在浪潮的最前沿。
然而社交媒体似乎也是最难预测的行业之一,无论海内外,无论是巨头还是初创企业,都不断地在这片海域摸索,试图造出下一艘大船。
二十年间,Snapchat、Pinterest、Vine、Google+……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他们有的火爆一时被寄予厚望,最终归于平静,有的甚至只热闹了一周就销声匿迹。
它们代表着年轻人旺盛的好奇心和时而躁动、时而静默的连接欲。
即使有如此多的“珠玉”或“反例”在前,我们今天似乎仍然难以摸到社交媒体的发展规律或脉搏。
就像在皮尤的最新报告释出前,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这一代为TikTok着迷的年轻人只对短视频感兴趣,而事实上,长视频平台YouTube仍然牢牢占据着青少年用户的心。
那么两年后、三年后呢,YouTube和TikTok仍然会是青少年的最爱吗?Facebook又将走向何处?
或许,无论我们做怎样的预测和分析,这些问题的答案,永远只有当新一代年轻人出现的时候才能被揭晓了。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年轻,这是社交新秀的机会,也是社交巨头的考验。
【今日互动】
你或者你身边的青少年群体目前用得最频繁的社交软件是什么?你觉得下一代的社交媒体应该是怎样的?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讨论~
参考链接:
来源:全媒派(微信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w8QLUutrPd68S8yw_HUxg
编辑:屈妍君

286#
发表于 2022-11-8 22:30: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2版新闻记者形象宣传片发布




,时长01:00
file:///C:/Users/%E5%B0%8F%E7%B1%B3/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252/wps7.png
今天是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中国记者网发布新闻记者形象宣传片,时长1分钟。据编前会了解,在2019年12月12日,中国记者网曾推出三个版本的新闻记者形象宣传片,时长分别为1分30秒(见下面视频)、30秒和15秒。
,时长01:30

file:///C:/Users/%E5%B0%8F%E7%B1%B3/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252/wps9.png
来源:编前会

编辑:邓秋雨

287#
发表于 2022-11-10 21:02: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Meta被曝将裁员1.1万人,扎克伯格:这是悲伤的时刻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彭博社9日报道称,脸书母公司Meta确认将裁掉13%的员工,这意味着超过1.1万人将被解雇,目前Meta有8.7万名员工。这是该公司成立18年来首次大规模裁员。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表示,公司将继续削减开支,并将招聘冻结期延长至2023财年的第一季度。

资料图 图源 ICphoto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扎克伯格对大规模裁员表示自责。他称,“这是悲伤的时刻,没有别的办法解决目前的问题。”Meta人力资源负责人称,公司将为被解雇的员工提供至少4个月的工资作为遣散费。


来源:海外网

编辑:邓秋雨



288#
发表于 2023-2-8 13:59: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ChatGPT:“有限盈利”的公司+有趣的“人”

近日,来自OpenAI公司的新型AI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发全球关注。去年12月初我试用时,机器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还真像和一个社会经验丰富的成人在对话。回答全面、周到,有的问题答得可以说滴水不漏。
ChatGPT推出短短几天,就席卷了互联网,用户突破百万。如今刚两个月,用户已超1亿,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而同样达到1亿用户,TikTok用了约9个月,Instagram用了30个月,Uber更是用了70个月。
可以说,ChatGPT俘获了全世界的想象力,OpenAI也确实不是一家寻常的公司。
它是2015年由一群科技领袖,包括奥特曼( Sam Altman)、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彼得·泰尔(Peter Thiel,《从0到1》作者)、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创始人)等人创办的,目标是确保人工智能不会消灭人类。
起初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研究实验室,就像美国其他著名的研究机构如Broad Institute、SETI。2018年马斯克宣布退出。2019年,OpenAI宣布重组为一家“有限盈利(capped-profit)企业”,并接受了微软10亿美元的投资。传闻估值已达290亿美元,弄得奥特曼赶紧出来表态降温,呼吁不要过度炒作,但似乎效果不佳。
里面有个词:“有限盈利(capped-profit)”,什么意思?
很多人可能都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于是我问了下ChatGPT,得到如下回答,标准的“ChatGPT式”回答(以后这可能会成为一个习惯用语)。
译为中文就是:
“有限利润”,也称为“利润上限”,是一个术语,指的是对公司可以赚取的利润的限制。这种类型的限制通常是由监管机构或政府施加的,这些行业的服务或产品的提供被认为是公共产品,或者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受政府监管。
作为OpenAI开发和拥有的AI语言模型,我不是一家公司,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盈利能力,也不产生传统意义上的利润。我在OpenAI的创建者可能会对我的使用方式或我要执行的任务类型设置限制,但这些限制与利润无关。相反,它们是为了确保我以负责任和有道德的方式被使用,并且不会用我干坏事。
同时,用Google搜下“capped-profit”,搜出的信息大多是和OpenAI相关的。显然,ChatGPT的回答更有趣和清晰。
“有限盈利”指的是一种商业模式,公司对其可以赚取的利润金额设置了限制或上限。这类商业模式旨在确保公司的重点,是服务客户和为更大的利益做出贡献,而不是利润最大化。这其实就是“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我之前多篇文章提过这个概念,列在文尾供延伸阅读。
ChatGPT的优异表现,让文字工作者、程序员等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威胁,甚至可能取代谷歌搜索引擎。
ChatGPT已通过了谷歌编码三级工程师面试,年薪18.3万美元。
几乎与此同时,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史无前例的裁员消息,谷歌CEO给员工发邮件官宣:全球裁掉6%,影响12000位员工,波及多名资深开源开发者。尤其是谷歌开源部门“大地震”,多名开源功臣被粗暴裁员,61岁程序员被迫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求职。
这是Google较少出现的全球负面报道。想起最近和几位熟悉Google,甚至是从Google出来的朋友聊天,他们都为Google惋惜,似乎也患上“大企业病”。以往Google那种Cool、创意无边的形象似乎在远去。
这就是大企业的宿命,如果不去抑制“熵增”、主动更新的话,“恐龙”必然失去生存能力。
而微软此次在OpenAI上的历史性影响,恰恰说明大企业还是有机会重新焕发活力的。微软的青春焕发,是CEO纳德拉从“刷新”文化开始的。
微软下个十年的想象力,非常值得期待。试想将ChatGPT加入Office“全家桶”会是什么境况?当你需要给客户写一封信时,ChatGPT就能帮你写个八九不离十,就像自动驾驶的感觉。
Google的著名口号"不作恶(Don't be evil)",影响深远。如今,“不作恶”恐怕已经不够了,这样再次启示我们:企业要“为善”,方能走远。
于是,我想问问ChatPGPT怎么看待“Don't”be evil”,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回答:
译为中文就是:
是的,“不作恶”是谷歌的非正式企业座右铭,旨在提醒员工关注公司的价值观,并考虑自己行为的道德后果。这句话被列入公司的行为准则,并被广泛认为是谷歌的定义价值之一。然而,在2015年,该公司从其行为准则中删除了这句格言,取而代之的是“做正确的事情”。
我还真不知道Google把口号改为“做正确的事”,这简直太平淡、甚至庸俗了,谁都刻意挂在嘴边,完全缺乏Google的个性。
小小一句话,就能暴露Google不像以前那么年轻还有活力了,否则不会说出中年人才说的“正确的废话”(sorry,我这样说)。
我又生出一个念头,问问ChatGPT:微软和Google的文化有何不同?
ChatGPT给出了一本正经、又带有外交辞令的回答,如下:
译文如下:
微软和谷歌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反映了他们独特的价值观、信念和工作方式。以下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些主要差异:
等级制度: 微软的公司结构更为传统,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强调正式的流程和程序。另一方面,谷歌有一个更扁平的组织结构,并鼓励公司各个层面的创造力和协作。
冒险: 微软对创新采取更谨慎的态度,专注于稳定性和兼容性,而谷歌则以乐于尝试和冒险而闻名。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谷歌以其轻松的职场文化而闻名,并注重员工福利,提供现场健身中心、午睡舱和免费食物等设施。微软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文化更为传统。
管理风格: 微软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风格,决策由管理层制定,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谷歌采用更协作的管理方法,团队和个人贡献者在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
沟通风格: 微软有更正式和结构化的沟通方式,而谷歌以其开放和非正式的风格而闻名,专注于协作和团队合作。
这些只是微软和谷歌文化之间的一些差异,两家公司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根据各个团队、部门和地点的不同,每个公司的文化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显然,ChatGPT并未因微软是股东就大加赞美,回答还是符合网民一般认知的。
我接着追问:ChatGPT之后,微软和Google的文化会有何影响?
ChatGPT的回答,也令人莞尔。
看来ChatGPT不仅能替代程序员,替代一个公关专家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至少不会犯一些傲慢自大、不懂装懂的低级错误,而这正是人类常干的事。
译文如下: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能力预测未来,也不知道微软和谷歌在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两家公司都在不断发展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竞争和技术进步。然而,微软和谷歌之间的一些关键差异可能会继续存在,例如它们在产品供应、商业模式和公司文化方面的差异。
随着两家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以及技术和商业环境的不断发展,也有可能出现新的差异。最终,微软和谷歌的未来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领导决策、市场趋势和技术进步,很难准确预测它们在未来会有什么不同。

可惜国内的朋友大概还不方便登录OpenAI,这便又给了国内企业一个“墙内”生存的机会,就像B站的部门工作就是YouTube“搬运工”。
写到这里,我数了数本文的字数,一小半都是ChatGPT的译文。我是否应该将ChatGPT署上“共同作者”呢?
译文如下: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欲望或信仰的能力。但是,只要你给予OpenAI适当的信任,并遵守OpenAI API使用条款和隐私政策,欢迎你在你的文章中使用我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可以根据我的训练数据生成信息,但作者仍然有责任准确地检查、验证和呈现信息。
哈哈,看来如果我不付出额外的努力学习,深度思考,ChatGPT很快就比我写得好了(也许现在它就已经比我写得好了)。
乖乖,本微信公众号是不是得改名为“AI进化论”了......,AI的进化速度看起来比任何物种都快。

来源:管理进化论
编辑:马源

5.png (186.16 KB, 下载次数: 43)

5.png
289#
发表于 2023-5-29 18:06: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社媒上的滤镜:美丽的代价

丰唇肤白大眼睛——社交媒体的滤镜能在一瞬间把人变成超模。不过,心理学家却指出了背后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自拍照”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德国之声中文网)痘痘、斑点、毛孔--每个人的外貌都有瑕疵,这本是世界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社交网络上,这些所谓瑕疵全都消失了,几乎每个人都有吹弹可破的肌肤,完美的发型、白得发光的牙齿。

这些都是滤镜的功劳。面部滤镜市场近年来蓬勃发展,过滤器本身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从细微的修正,比如让皮肤更光洁,眉毛更浓密,到造出一张全新的脸,一切皆有可能。

人工智能打造人工美

以色列Lightricks公司的应用程序 "FaceTune "已被下载超过2亿次;台湾的玩美彩妆(YouCam Makeup)"和新加坡 "BeautyPlus "的下载量都分别超过了1亿次。几年前还只有照片可以被美化,如今,视频中的人脸也可以被修容,而且不留破绽。

滤镜修容可以让每个人都拥有理想中的面孔

3月初,TikTok上的两个新过滤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Teenage Look "滤镜使人们看起来更年轻;"Bold Glamour "滤镜则让每个人都拥有了理想中的面孔--嘴唇更丰满、眼睛更明亮、鼻梁更纤细、皮肤更光洁。

所有这些追求的都是一种统一的审美:黑皮肤变浅,白皮肤变红润,大鼻子变纤巧。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艺术教育讲师冈克尔(Katja Gunkel)批评说,这些技术虽是全新的,但是,“审美情趣肯定有问题,许多陈旧观念都浓缩在滤镜中。”



抑郁与自我感知偏差

而这会对用户心理造成严重后果。根据英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一项研究,三分之二的年轻人都感到受到社交网络上外貌标准的压力。英国青年组织Girlguiding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11至21岁的女孩不会发布自己未经修饰的照片。德国youtube主播塞尔维·卡尔森(Silvi Carlsson)认为"这是与魔鬼的游戏",并在视频中公开表明了反对美容滤镜的立场。"当我们带着滤镜公开亮相时,会收到爱心和点赞,我们感到自己被接受,多巴胺爆棚。但是,一旦我们走到人群中,没有了滤镜,脸上有着痘痘、色斑和黑眼圈,又会怎样呢?"她说:"社交媒体把我们训练得要向外界展示一个完美的自我,这会毁掉我们。"

由此引发的疾病甚至有了专门的名字: 自拍畸形恐惧症或者颜值恐惧症。滤镜下的自拍越是成为常态,许多人的自尊心就越受影响。据科学杂志《美国医学会面部整形外科杂志》(JAMA Facial Plastic Surgery)报道,不再能达到理想颜值的感觉甚至会引发抑郁症。

有关国家监管的讨论

为了使这种现象得到控制,一些国家正试图通过法律来抵制。在挪威和以色列,经过过滤器处理的照片如果被用于社交网络广告,必须进行标注。法国的一项法律草案针对照片和视频做出了类似的规定,网红如果违规将面临最高30万欧元的罚款或六个月的监禁。英国也已经在讨论此类法规。

网红营销充斥中国的网络平台

德国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去年,塞尔维·卡尔森发起了一项请愿活动,希望改变这一状况。德国性别平等和妇女问题部长会议去年也呼吁,广告和社交网络使用滤镜图片和视频应进行标注。不过,联邦层面上仍然没有这方面的法案。

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艺术教育讲师冈克尔赞成这样的监管,但也指出,这只应适用于商业领域,不能用于私人领域的自拍,因为那将是一种审查。她认为,需要早早地对儿童和年轻人进行教育,加强他们应对媒体的技能。"我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有效地让人们觉得必须优化自己,必须消费某些产品或服务,如医美、整容。所有的运转靠的是一种永不满足感,以此来刺激消费。"冈克尔认为,人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用户,在处理这些图像时应该怎样去把握尺度。

来源:德国之声

编辑:程博



290#
发表于 2023-7-8 22:05: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挑战TwitterThreads能走多远?
Lex专栏:这款高人气社交媒体应用不会对Meta净利润率产生太大影响,但它将巩固Meta作为世界最重要社交媒体公司的地位。


在短短一天内,Meta新推出的社交媒体应用Threads就一跃成为人气最高的Twitter替代品。Mastodon的注册量用了近七年时间才达到1000万的相同门槛。仅限受邀注册的竞争对手Bluesky的用户量只有这一总数的一个零头。PostTruth SocialHiveT2等竞争对手也是如此。
Meta来说,Threads代表着易于摘取的果实。这款应用与现有的Instagram账户关联,使其仅在美国就有超过1亿的潜在用户群。界面相当简单。此次发布恰逢Twitter在所有者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领导下采取了一些非常不得人心的举措,其中包括对推文浏览量设置可笑的上限。


来源:FT中文网
链接:https://d2b0shd2ijglgd.cloudfront.net/premium/001100184?archive
编辑:覃韵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