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创造力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71#
发表于 2023-11-9 22:41: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字新闻


编辑:秦克峰


272#
发表于 2023-11-15 00:26:52 | 只看该作者
AI时代的中西合璧



编辑:程博

273#
发表于 2023-11-24 22:24: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郑程程

274#
发表于 2023-11-29 14:42: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潘洁

275#
发表于 2023-12-3 12:26: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潘洁

276#
发表于 2023-12-6 15:43: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杂文



编辑:洪韵


277#
发表于 2023-12-11 20:50: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社会学如何研究创造力?|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编者按:

创造力是什么?社会学如何研究创造力?在这篇综述文章中,几位作者回顾了2009年至2019年的数千篇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文章及著作,尝试提出一种社会学对创造力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作者们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对物质和文化元素的有意配置,而它又在特定观众的意料之外”。通读全文不难发现,作者们的确采取了非常“社会学式”的立场,将创造力的问题还原为一种社会结构影响下的集体行动,所讨论的是创造力的社会生产。这种立场的特征之一是有意避开个体化的研究进路,但是,创意实践者本人的叙述和理解、对创造力的共同塑造也可能因此被排除在了社会学讨论之外。

作者简介:

Frédéric Godart,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Sorah Seong,华盛顿大学

Damon J. Phillips,哥伦比亚大学

文献来源:

Godart, Frédéric, Sorah Seong, and Damon J. Phillips. 2020. ‘The Sociology of Creativity: Elements, Structures, and Audien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6 (1): 489–510.


引言:对创造力的社会学研究

  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创造力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挑战,这也是作者们试图通过本文讨论尝试面对的问题。第一,对创造力的多种理解方式。这不仅源于创造力这一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因而需要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加以理解,而且它作为一种规范性的、与“进步”相关联的概念正在遭遇挑战。第二,现有研究经常讨论与创造力相关的另一些概念,比如原创性和非典型性,这些讨论分散了注意力,可能会阻碍知识的有效积累。第三,总的来说,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创造力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许多研究都发生在心理学和经济学的领域内。

  本文搜集了在2009年至2019年之间发表在7个社会学期刊和11个管理学期刊上有关创造力的论文和书评,共2170篇,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著作。

古典社会学和社会理论中的创造力

  在这一节,作者们简要回顾了一些经典理论中对创造力的讨论。对于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这三位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学奠基人来说,创造力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和集体倾向,它通过结合文化和物质元素而带来一些新东西。马克思对创造力的理解扎根于其对黑格尔观念论(idealism)的反驳。他认为创造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能与物质基础相分离。因此,它是一种人类活动,不断创新并生产财富,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构成部分。涂尔干对创造力的理解最显著地体现在他对宗教的研究上。他认为宗教生活的集体欢腾是创造力的来源,将其看作社会力量以及集体意识的表现。对于韦伯来说,创造力并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考虑到韦伯对科层制和理性化的讨论,这种区别于马克思的看法更容易被理解。但是,创造力可以由组织内的工程师管理,例如研发部门(Research & Development Department),因此成为一种组织现象。

  另外一些社会理论家也谈及创造力的问题。比如,塔尔德(Gabriel Tarde)强调模仿的重要性,认为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体同时模仿彼此来感知多元性,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想法、实践和产品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创造力离不开模仿。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讨论中,创造力也源于模仿并且连接着不同个体,因此,它在社会支配中也有一席之地。他们认为,虽然现代资本主义取代了传统美学,但是前者非但没有带来社会碎片化和文化错位(cultural displacement)反而通过优化和工业化的方式重新安排文化和物质元素,促成了一种供给驱动的、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比如好莱坞电影。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创造力不再仅仅事关人类(而纳入非人),也不再局限于单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因此,创造行动和过程嵌入一个给定的文化和物质元素网络中,并且被后者塑造。创造力是对这些元素之间的配置和新的关系的制造,由此带来新的存在、主体、概念、产品和物品。埃利亚斯将观众放在有关创造力的社会学讨论的中心位置。莫扎特脱离宫廷贵族的网络,希望寻求资产阶级观众的支持来获得一些创造独立性,但当时的资产阶级还不足够强大以支持他的转变。这一讨论表明观众并非被动,而是通过对创造力的评估而塑造着创造过程以及权力关系。布尔迪厄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创造力,但是他的资本、场域和惯习等概念也支持对创造力的讨论:创意生产者们彼此竞争,积累多种形式的资本,并尝试满足观众的需求。

对创造力的社会学定义

  基于以上回顾性的讨论,作者们尝试提供一个对创造力的社会学定义。这种定义有如下几个假设和原则。第一,创造力是一种对文化和物质元素的配置(configuration),而这是一个集体过程(不论是在团体、组织还是社会化的意义上)。第二,创造力是有意为之的,也就是说,它基于社会行动(劳动、互动或组织)而非随机事件。第三,这种对元素的配置必须要对一个特定观众群体来说是意料之外的,这样它才能被认为是有创造力的。由此,作者们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对物质和文化元素的有意配置,而它又在特定观众的意料之外。

对创造力的当代研究: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

  作者们表明,除了社会学之外,许多有关创造力的当代研究都发生在心理学和经济学中,这些讨论对社会学的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社会学中,有许多与创造力相关的概念出现在研究中,它们被用来讨论有关创造力的现象。比如,原创性(originality)、知识、创新(innovation)、非典型性(atypicality)和神圣化(consecration)。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更注重个体。比如,实验参与者会被问到他们如何理解创造力,并通过新颖、实用性、惊喜、天赋、审美等量表来测量。也就是说,创造力由众多元素构成,这导致不同学者对它产生了不同理解。对经济学来说,创造力意味着经济增长,近来的研究多关注创新人员以及科学创新的产生。这种视角影响了社会学研究,比如一些学者考察职业阶段对艺术家生产力的影响,以及与艺术运动发生的关联。这一讨论集中发生在创意或文化工业的研究中:研究者表明,创意工业是一种赢者通吃的行业,微小的天赋差异会对成就产生巨大的影响。

创造力的社会生产

  在这一节中,作者们先后讨论了创造力的先决条件(什么制造了创造力?)以及后果(创造力如何被接受?)。但实际上,这两部分的讨论都指向同一个主题,即创造力的社会生产。不论是作者们所说的制度性因素,还是观众对创造力的接受,都强调的是创意行动者本人之外的因素。当然,这也呼应了在结语讨论中作者们所表明的立场。

  创造力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社会学家的焦点在于结构性、制度性和情境性因素。创造力源于社会网络的结构,是一种关系的产物。社会网络给行动者以合法性、地位以及多种文化知识。因此,处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哪个位置——是边缘、中心还是两者之间——对创造力的产生就至关重要。而每一个社会系统又都会通过制度性安排来生产创造力并分配对它的承认和奖励。与此同时,在一个特定情境中,一组元素以及它们的组合行动被一个给定的观众群体积极地看待时,这些元素的配置结果就被认为是创意产物。换言之,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特定的创新是不可避免或者被约束的。

  创造力又如何被接受?在这一端,社会学家关注观众、认知和评估。创造力并不是一些观念、过程和产物的内在特质,而是创造者与其所处的情境之间循环往复的关系。外部观众——比如众多研究所关注的守门人的角色——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场域内部的其他行动者如何应对特定的需求和偏好,并与之共处。另一个关键话题是,文化和创意产品如何成功?这涉及创意工人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以及如何平衡“热爱与金钱”。

结语

  社会学如何定义创造力?作者们总结认为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创造力首要关乎结果而不是行动者。创造力的承载者并非那些个体,而是对文化和物质元素的特定组合。这种视角是典型的“社会学式”的视角,也就是将个体的、偶然的因素还原到结构性和情境性环境之中。这也契合一些经典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对“天才”“灵感”等观念的否认。第二,创造力是集体性的。每一个创意行动都内嵌于更大的结构、制度和情境中。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创造力的核心原则;创造力不是随机发生的。第三,创造力是意料之外的,会使观众感到惊讶。这一点从创造力的接受一端对其加以限制。也就是说,一个特定观众群体的理解限定着创造力的发生。
来源:再建巴别塔(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M04dTIKxNoNpKAMv7CnzQ
编辑:秦克峰

278#
发表于 2024-1-22 16:39: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孔子变“庄家”


编辑:李梦瑶

279#
发表于 2024-1-22 16:43: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A股2700点保卫战参战纪念杯


编辑:李梦瑶


280#
发表于 2024-1-22 16:46: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股票“蔬菜宴”


编辑:李梦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