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61#
发表于 2020-9-30 10:59: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云大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率队赴上海知名高校考察学习


为加强云大新闻学院与上海有关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云大新闻学院特色发展、跨越发展,院长廖圣清教授一行3人于921日至23日赴上海知名高校进行考察学习,开展座谈交流,谋划项目合作,积极争取兄弟院校的支持助力云大新闻学院发展。

921日上午,考察组一行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参观学习,与学院领导班子进行了座谈交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副院长陈建云,党委副书记杨鹏、朱佳等在家领导出席了座谈会。廖圣清院长介绍了云大新闻学院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思路,希望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支持。米博华院长对廖圣清教授率队回到学院考察学习表示热烈欢迎,表示将全力支持云大新闻学院各方面的发展。张涛甫书记及其他院领导均表态愿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和全方位交流,从各方面支持云大新闻学院的发展。考察组还参观了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和新媒体实验中心。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苹果授权培训中心(AATC)和索贝非编网络教育示范基地,含全媒体内容实践区、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区、可视化传播试验区。
921日下午,考察组一行前往上海体育学院进行学习考察。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杜友君接待了考察组,并介绍了学院的特色专业,以及以体育新闻为优势、着力发展电竞新闻专业的发展思路。廖圣清院长介绍了云大新闻学院的现状和发展思路,表达了开展相关项目合作的意愿。双方将在健康传播研究方面加强交流合作,逐步建立完善两院的交流合作机制。

922日上午,考察组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考察学习,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党委副书记常河山、副院长邵国松等院领导接待了考察组。近年来,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坚持“文理相互渗透,学术、技术与艺术融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推动该院新闻传播学科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进入国内一流新闻传播院系的行列。在座谈会上,廖圣清院长首先表达了对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的敬意,介绍了云大新闻学院情况和未来发展思路,并希望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得到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的支持。李本乾院长以一系列令人震撼的数据介绍了交大新闻传播学科近年发展取得的成绩,重点介绍了开展科学研究、推出研究成果的经验,希望两院加强合作交流,尤其是在智能传播方面开展合作。考察组还参观了学院演播大厅和正在装修并即将搬入的新大楼。
922日下午,考察组一行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进行了参观考察。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院长吕新雨、副院长肖洋等领导接待了考察组,并陪同考察组参观了传播学院智慧与创意融媒体教学示范中心。座谈会上,吕新雨院长介绍了传播学院的学科亮点及传播学科的差异化发展思路,总结了传播学院目前在云南地区开展的学术及社会实践项目。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民族传播、健康传播等领域已经有学术布局,并正在建构“大传播”发展格局,形成“大传播”的学科发展优势。双方就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等内容交换了意见并形成初步共识,为今后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923日,考察组访问了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邓江、院长严三九、党委副书记韦淑珍、副院长赵为学、牛盼强等领导接待了考察组一行。双方介绍了彼此学院的概况,重点就支持云大新闻学院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交换了意见,并决定就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生实践等多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双方同意首先就开展南亚东南亚对外传播方面的研究进行合作,将于近期签署有关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两院的全面合作。
在上海期间,考察组一行还与我院在复旦新闻学院联合培养的20182019级同学进行了座谈,了解这些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勉励她们抓住到复旦大学学习的机遇努力刻苦学习,进一步开拓视野,把在复旦大学的学习生活有关情况编写为电子刊物,让云大和复旦新闻学院师生了解她们的联培生活,展示联培学生的良好风貌。


(原题为《云大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率队赴上海知名高校考察学习》)


来源:微信公众号“云新平台”澎湃新闻

编辑:冯梦玉


262#
发表于 2020-10-22 21:52: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正确打捞毛书记


一:书记自沉,瓜众站队。告密者表功,殃及第三者。

已经有深情颂扬自沉书记的视频流传了,配乐诗朗诵,声情并茂。

颂扬文章就更多了。

创作这些帖子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感情。你不能说都是没事干的人干的。

他们的逻辑大致是这样的:他反对腐败,官斗失败,清者自清,自我牺牲……种种打动人心的精神要素。

而王校长这边就有点不堪了。

有人发现,毛书记遗体告别仪式,王校长没有出席。

有人说,“书记用生命举报你,校长XXX,你晚上还睡得着吗”?

说的也是。当毛书记给王校长丢下一段狠话就自绝于组织而去,王校长可能是得有一段时间睡不好。而毛书记遗体告别仪式,他自然是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

但同时,颂扬校长的一方,也在行动。虽然显得比较单薄。

例如,说校长从小就是学霸,以后学而优则仕,当校长是名至实归。这终究无法回答毛书记的指控。

所有这些单边言论,都只是建立在书记自沉前指控校长的惟一的材料基础上,主要依靠的是想像力。




这里着重介绍一个在毛书记和王校长之间站队的狗血故事。这是在王校长座位底下烧火。内容是拿成都大学新闻学院一位老师说事。

帖子说这位老师是一个“恨国党”“X&分子”,她的言论曾经受到实名举报,可是,举报者发现,她居然受到王校长的包庇,把实名举报信息转交给她,她就在网上和举报者对骂。

学生举报老师的故事屡见不鲜,平淡无奇,本故事曲折而精彩的部分在于——

举报者拔出这位老师以前在网上说过:做新闻专业的老师要拿到课题(费),“必须先做政治体制的小三,研究如何防民于口,研究领(引)导舆论……饭锅不开,我也不做”的老师(isamoz)!

可是,同样是这位老师,她竟然也是官方聘任的新闻检察官,言论审读专家(见图片红杠),这可是有稳定的或者还是有数量不菲的“课题费”的干活。

这还不算,同时,她还曾经是汉奸系媒体的特约作者(我觉得这一条是顺口乱吹出来的,因为前些年给汉奸系写稿是一件体面的事情)。

但总的说来,这个节外生枝,应该是够isamoz受的,甚至王校长也不得不认真对待,这算是毛书记事件的次后灾害吧,第一灾害人王校长,殃及无辜的isamoz老师。

不过,吉人自有天相,据说她已经调任它处,并且官升一级。谢天谢地,愿这点小事不要伤害到她。




二:自绝于组织,辜负组织培养,令组织难堪

令人困惑的是,凭毛书记丢到网络上的那点文字,实在无法解释他何以自绝于组织,自绝于亲人,自绝于社会。

惟一能确定的一点是,书记在寻死之前,存心给王校长留点事情。

“党W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很诗意的制度设计。校长负责学校,你负责校长。可你倒好,说声校长不听话,你就撒手不管了。你对得起组织吗?

培养一个书记并不容易。你已经组织长期培养,分别在好几个地方和部门,做过行政负责人,做过书记,做宣传部长,你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政工干部了,可你的绝命书说得自己洁白如初。

一个书记被校长欺负到只得寻死。实在难以想像。你们身后都是上级D组织,你们都是领命而去,你就那么好欺负?组织选错了人?

你说校长“无底线”地欺负你,请问,你认为D内伟大斗争的底线是什么?他暗杀你没有?如果没有,这终究还是局限在“文斗”的范围,这是很明确的“底线”。

就算校长举报你了,暗杀你了,你也应该相信组织(既然组织派你去“负责校长”),你可以向组织汇报,你可以先胜一局。

就算你不愿意和校长进行伟大斗争,你可以如前两任一样调走(看你履历,组织很像是让你去镀金,很快就会去别处高就的),你进可攻退可守。

可是,你凭什么就死给上级党委看,还在大众网络上秀一把给组织难堪?

奇怪的是,多数网友就照毛书记的说法照单全收了,以致产生了前面所说的站队奇观。

网上的朋友们也不想想,你天天被网络欺负,删帖禁言风号,你怎么没有自绝于网络还厚着脸皮在网上混?



书记被校长气死的奇观不仅跟制度设计矛盾,也跟人类的天性相悖。

据说毛书记没有孩子,但我想他必有亲人和家庭。你为什么仅仅因工作不顺,就自绝于亲人和家庭呢?

关于这一点,我看了好几个帖子,没有一个提到,好像书记都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都没有亲人和家庭似的。

还有一点,毛书记是一个单向度的人,离开了组织范围,不会讲理,也不会博得同情。

他明显患有政工干部职业病——除了帽子和口号,其它话似乎都不会说,连指控同僚都只会用帽子和口号——四个字一句的新韵文。

这种新韵文还没有登上现代汉语词典,没有约定俗成的社会意义,只是纪委和监察委专用的新语文——“不讲政治,破坏规矩,……”云云(见图片)。

毛书记大概不知道,当你“第一次发朋友圈”,你就是在向公众喊话,不是在向组织汇报,你的语言应该朴实一点,说事应该具体一点——如果你在天之灵期待上级组织调查校长,但帽子和口号不是线索,不好调查啊。

你这样的帽子,扣到哪一个干部头上不合适?你不是在指控同僚,你只是在描绘一个普通干部啊。

离开了组织的语境,毛书记这样的语言一点意义都没有,骂人都不会让人觉得受受辱。试试看,你在街上拉一个市民,你说他“不讲……违背……”,你看他会不会生气?他不会生气,他只会觉得你脑子有病。

现在,由于你指控的只是帽子和口号而没有具体的线索,上级可以什么都不做(虽然据说“上面来人了”),过一段时间宣布你的指控查无实据,而你本人倒是一大堆问题,你因自己的而自杀,这都说得过去,你留下了这样的逻辑。

只有一种人,就是纯粹的官迷,在他的眼里,除了官运,没有别的运气,除了做官,没有别的人生,除了组织,不爱别的事和人,那么,他可能因为官运断送而自杀。

但对于平常人,没有事业,有家庭,没有家庭,有朋友,没有朋友,有亲人,什么都没有,可以去做NGO,可以去农村,去山里隐居终身。

看起来,毛书记不知道人间还有这样的境界啊;要是知道,悲剧还会发生吗。

世上有因为工作压力大,或失去工作而自杀的,那多半是穷人,草根,离了工作没有活路的人。毛书记做了那么多年的官,做了那么多部门的官,他即便官场失意,挂冠而去,走发财路线也很不错的啊。

毛书记的自绝书展示的逻辑不对,情商不对,人性也不对。

三:低等粗劣的人文环境,不可思议。


在网上拔到一所大学,还比较有名的,书记举报校长,成功把校长送进了监狱,判刑10年。

校长不服气。他毕竟是文化人,他知道在监狱里也可以检举他人。他不断努力,成功地把书记举报进去了,也被判刑10年。

你说他俩不互相举报该多好。

有文化真可怕,越有文化越可怕。你听说过某一个地方机构的书记和X(县、市、省)长,有过这种没有赢家的斗争吗?几乎没有。

除了大学,地方干部因为一般没有这么高的文化,所以都知道没必要抱着同僚沉河。(2020/10/20



来源:屋权史



编辑:王雅欣

263#
发表于 2020-11-13 21:51: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任职6年后,张志安卸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111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党政办获悉,担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一职已有6年的张志安现已卸任。
学院党政办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张志安仍留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工作,但未进一步透露其任职去向。张志安1113日下午在其微信朋友圈发表离任感言。




张志安1113日下午在其微信朋友圈发表离任感言


澎湃新闻注意到,张志安于1113日下午,在其微信朋友圈发表离任感言称:“2014年担任院长以来,自认为尽心尽力,也使学院学科建设有明显进步。现在看,进人留人方面恐怕距离期待仍有差距。经过反复考虑,决定请辞院长,回归教师,迎接新挑战。祝学院越来越好!”
而在此之前,118日,张志安仍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身份在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发表主题演讲。
公开资料显示,张志安出生于19774月,籍贯浙江湖州安吉,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新媒体与社会等。
20007月,张志安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新闻学学士学位,20067月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传播学博士学位。随后,张志安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曾任院长助理等职。
20117月,张志安“转会”中山大学,赴该校传播与设计学院任教,历任院长助理、副教授、副院长,新闻学系主任,20141月聘为正教授,20147月起担任院长。
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安当年也因其“国内最年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身份而受到传媒界关注。
据《南方都市报》201411月报道,作为“70后”年轻学者,张志安在新闻学界和业界都拥有很高知名度。20147月,他从胡舒立手中接棒,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更成为国内最年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此时,距他20116月调任中大不过三年。“就像坐火箭一样……”他自己也开玩笑说。
报道称,“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几乎时刻都有新消息。约2100个联系人,大半来自媒体圈。其中,主流网站和报业集团总编、副总编约百人,前任和现任调查记者大概300人,学界同行200人,还有成百上千名记者,也有不少政府官员、企业人士。”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3年,设有新闻学系、公共传播学系和创意媒体设计系,本科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学术型硕士专业,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政治传播交叉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据学院官网介绍,该院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既具有科学及人文素养又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蒋子文 实习生田玉

编辑:冯梦玉

264#
发表于 2020-11-17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教育家张昆出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

新华网北京1116日电(记者马晓冬 乌梦达)16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聘任仪式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共建仪式。新闻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原院长张昆教授,以柔性引进人才身份出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

聘任仪式上,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郭广生介绍,聘请张昆教授担任特聘院长是学校落实人才强校的重要举措,张昆教授加盟和两院共建必将为学院发展带来新理念,注入新活力。

张昆在发言中表示,自己是新闻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愿意作为一颗火种,作为一支催化剂,培养学生成才树人。未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延伸人才培养链,完善专业结构;争取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研究基地、智库、组建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孵化重大课题、争取重大成果突破。

据介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术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新闻学、广告学两个本科专业与新闻学(民族实验班)一个特色方向。新闻学民族实验班,被誉为“国门工程”。4000多名毕业学子遍布全国,毕业生多人获得“范长江新闻奖”“长江韬奋奖”“中国新闻奖”等全国重要新闻奖项。新闻学专业在过去十年内先后两次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019年,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之列。

当天聘任仪式上,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还签署了共建协议,两院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领域开启全面合作。



来源:新华社北京频道


编辑:李佳怿

265#
发表于 2020-11-23 21:45: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八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发
  本报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赵婀娜)第八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22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10所高校的10位在校学子获颁“新闻学子奖”。厦门大学陈培爱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张国良教授获颁“新闻教育良师奖”。澎湃新闻刘永钢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杨驰原获颁“新闻教育良友奖”。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与清华大学共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委员会人民日报社方主任方江山,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等出席颁奖仪式并致辞。

    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是我国唯一的新闻教育类奖项,每年评选一次,遴选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日前,党中央决定,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表彰一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其中,受到表彰的15名中央新闻单位工作者中,就有2名曾是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学子奖”获得者。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邱亚婷

266#
发表于 2020-12-2 20:12: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守正创新,弦歌不辍——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


问:复旦新闻学院90周年纪念活动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在国内90年历史的新闻学院恐怕是首屈一指的。同时历史传承到今天依然老而弥壮、老而弥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更让人眼前一亮。我的问题是,怎么理解复旦新闻学院历史传统与当下办学特色?
  答:正如各位所知,复旦新闻学院()有着90多年历史,正在走向“百年老店”。老店之老,就是因为她有深厚传统,这种传统或者说底蕴,不会因人而废、因事而衰。教育不是“放卫星”,工作也未必要烧“三把火”,还是需要扎实、踏实、老实,有锐气勇气,但不可心浮气躁,一茬接着一茬干。
  在学院9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们概括了几句话:服务国家的责任担当、兼容中外的宽阔视野、潜心研究的专业精神、包容互谅的学术氛围、引领创新的治学态度。这样的概括,还是宏大叙事,不能曲尽细微之处。其实,看看每一堂课准备的时间,看一看每一篇论文参阅的文献,看一看每个发言的站位和角度,抑或是看一看每项工作的质量,就会发现,从整体实力看,复旦新闻学院确具有特点与优势。
  在当下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我们特别重视“引领”二字,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引领”。在同行之中,认同不认同,赞同不赞同具有“引领”之实,这应该是我们“心向往之”的追求。
  问:据我所知,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已经启动。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科建设路径是怎么样的,国内新闻教育界同仁都非常关注,希望能够分享一下您的见解。
  答:几年过来,随着对新闻教育的理解和对学院情况的熟悉,头脑似乎更加清醒。从传统新闻教育的角度看,复旦新闻具有相当优势,特别是通识教育以及对接业界“采编评”老三样,复旦新院底子比较厚,拥有一批资质、能力较强的教授、学者,并打造了规范教学体系和专业标准。这是老本钱、老底子,弥足宝贵。但从时代快速发展的情势来看,特别是从融媒体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来看,还有不少欠缺。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略滞后于社会需要,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并未解决。这也许是很多新闻学院面临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对目前高校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作了透彻分析,提出的治理方案和切实可行的目标。相信教育部门会根据中央的要求把“双一流”建设做得更好。在我看来,有几点很重要。
  一,立德树人是根本目标。新闻教育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国家情怀,人民立场,一个都不能少。香港修例风波启示我们,教育的偏失,新闻工作的薄弱,会给国家带来多么大的危害。这是我们的锥心之痛。应该明确,新闻教育一大“硬核”是政治立场、政治敏感,这个不能有任何含糊。用学术淡化乃至代替政治的观点是有害的,也不符合实际。这一点明确了,就可以正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政策导向是改进抓手。高校老师对以往学科评价体系多有意见。应明确,不论任何时候都应该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强化思政评价,强化过程质量评价,强化在学质量与毕业生质量评价。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育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应该协调,坚决克服“五唯”顽疾。在新闻学科方面,论文比拼,项目比拼,已经把教育变成与制造业一样的的疯狂工场;学历比拼,帽子比拼,已经把能力与贡献变成一种粗糙的“批发工作”。这有违教育初衷。
  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当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元素,但不可“唯”,这是关键。
  ----不能让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主导百年树人的教育;
  ----不能提倡偏离教育本位的政策导向;
  ----不能助长浮夸、矫饰的学风;
  ----不能让种种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论文比拼,分散教师们的精力。
  这很难。但是,我们从即将开始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方案的改进中,感受到了改革的清风。
  三,更加突出质量、专业和特色。对复旦新院来说,我们锁定的目标是主流化、国际化、数字化。这符合复旦新院的实际,也充分考虑到现实需要。我以为,目标不必很大很多,但要充分体现实际与可能。贡献要清晰可见,特色要更加鲜明,操作要循序渐进,成效要靠实践检验。总之,我们的创新主要从这三个方向发力。
  问:复旦大学在中国新闻教育界率先创建了部校共建模式,学界普遍认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最大的获益者。中宣部、教育部也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为部校共建的示范,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您认为在共建方面复旦的经验有哪些可以分享?还存在着哪些改进、完善空间?
  答:复旦新闻学院是国内第一家部校共建的院校,已有近20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给予学院多方面支持指导。应该说,复旦新闻学院能够有这么好的办学条件,都离不开市委宣传部给予的帮助。
  部校共建目的是促进理论与实际、学界和业界、教学和实践的进一步衔接、融合。新闻本是一门实务性学科,培养学生的一个目的是向新闻媒体输送人才。这也是世界各国新闻界所认同的经验。选题、采访、编辑、评论等一系列环节无不源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比如,对复杂情况的判断,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对新闻报道侧重点的选择及对产生影响的评估……等等,这些都是新闻工作每天要面对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个人感触、感觉、感想的传播变为对公共事件建设性报道,把文化人写作转化为国家总体战略和地方发展服务,还要完成一系列专业素养的培养。而这种成体系、完整的培养,部校共建机制是有益和成功的尝试。部校共建机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学院教育更多地吸收了一些有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如果说有什么还需要改进,我以为单有交叉任职还不够,还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多地植入业界教师,吸收实战的案例,更多地使学生们有在第一线实践机会。
  问:院长在中国新闻界以评论著称。这里想就新闻评论教育改革,请院长谈一谈看法,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我的职业生涯多为新闻评论写作,从评论员到分管评论的负责人,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岗位。但我从没有从学理层面做过深入研究。新闻评论是个整体概念,一方面,写评论的未必研究评论,研究对象是政策和问题;另一方面,研究评论的未必写评论,其工作对象是文本和评论家。到复旦新院工作后,使我有机会从两个不同侧面了解新闻评论究竟是什么。这对我很有帮助。
  “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也许是对新闻评论专业的一种形象概括。评论这门课很难讲授,原因在于这门课真正的知识点并不很多,归根到底它是一种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高水平的评论员很难培养。虚辞浮藻不能代替独到而深刻见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学科,又必须有较强的辩证思维体系支撑,或许还包含了许多丰富的人生体验。
  据我对目前评论教学工作的理解,以为三个要素至为关键。一是必须有宽阔的视野和较高站位。评论总是具体的,但必须有时代和历史的观照,有对现实经验的洞察。不能说这是国家的事,与我何干?这种态度,就会使评论沦为一种自说自话。二是必须敏感敏锐,善于评估议题价值,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战机,善于抓住事物的要害,具有不论则已,一剑封喉的本领。三是必须具有把所见所想转化为文字并刊布于媒体的能力。评论家的本领是写,不写无以为评论,也是不完整的评论教学。还有很多,不展开说了,这几点是最重要的。
  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直是中国新闻学人心中的高峰。作为复旦新闻学院的掌门人,我想听听您对当今中国新闻大势的研判。
  答:关于新闻界大势的判断是一个大课题,非我能力所及。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教育工作者,我以为以下几点或许值得参考。
  一,中国崛起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事件,达成两个百年目标,我们有充分信心。中国从区域大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是可见的现实。问题是,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大国影响力和责任担当从这次新冠疫情中已经初露端倪。大家可以从习总书记在抗击疫情表彰大会的讲话中体会到这种变化。实力决定底气,底气决定话语权,话语权决定责任与担当。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必须依赖着新闻传播得以实现。中国人向以内敛、稳重、平和面对世界,这没有任何问题。但面对百年变局的错综复杂局面,回避不行,含糊也不行,不介入不参与就无法真正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而这个大背景所产生的影响或迟或早要催促中国新闻界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变。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角力,未必通过大炮实现,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舆论平台展开。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二,舆论上西强我弱的整体格局正在发生悄然改变。不要再说人家有技术优势而我们没有,人家有传播能力我们不行。这个认识必须改变。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勇气在舆论场上博弈,包括:设置和主导议题的高明策划;对国际舆论规则的熟悉;对下好“先手棋”的把握;快速作出有力反应并一举扭转舆论导向的传播手段。内宣方面我们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经验,这里不多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眼睛向外而又不被舆论带乱节奏,是应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必须占据技术优势。以5G为代表的互联网革新已经启动了。新闻传播应该敏锐感知新技术对于提升国际国内治理能力,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对于实现现代化目标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应全面提升这样的能力。
四,媒体融合对于提升中国的新闻传播能力建设,对新闻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我们应该跟踪新传播技术等创新变化,更新课程和知识体系,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这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来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编辑:王雅欣

267#
发表于 2021-1-20 22:18: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大新闻学院携手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同共建
202111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同共建签约仪式在线上同步举行,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开启协同共建,院校间战略合作更进一步。
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阚云超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百精分别致辞。阚云超副校长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支持与帮助、信任与鼓励,希望双方以此次合作为起点,提高站位、深化认识,落实共建内容、拓展共建领域,共同努力,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探索形成可推广的共建模式。胡百精副校长表示,希望两院共建能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路径,推进人才培养全方位合作;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学术科研合作上推出一系列标志性、原创性的成果;师资队伍建设层面,以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创造新的教学和科研产出模式;最后,期待共建久久为功,开花结果。
签约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萌芽分别介绍了两院的历史和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在两院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这标志着双方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今后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师资与管理队伍培养和建设等方面实现协同共建、合作共赢。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文科、党委副书记王志国,副院长于春生、杨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辉锋,副院长王润泽、赵云泽,党委副书记韩晓宁、孙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彪,以及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郭鸿昌、王建平、严励、苏士梅、曹毅梅、宋若涛、郭奇、董世斌、杨志,人大新闻学院教师张迪、赵小曼、杨奇光等也参加了签约仪式,并就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
此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同共建,是在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省校共建战略合作协议签署的背景下展开的,是双方为深入实施中宣部、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而联合推出的一项协同创新举措,旨在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来源:微信公众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编辑:贾梦琪

268#
发表于 2021-1-24 17:19: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是的,我是有一个朋友圈要发.....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烦恼?想了半天发个朋友圈,最终还是撤回了;看到热点新闻,忍不住在评论区留个言,又觉得自己的很low。网上互动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想说点什么,谁不想发出去的文字有点“水响”?

这个“胖子”的见解咋这么撩人?

一个人,在光谷,滔滔不绝讲4个小时,上万人现场听。不少错过直播的网友还熬夜看重播。
罗振宇跨年演讲如此撩人,不仅在于会说,更在于见解独到,解开了众人心中的惑。
很多人认识罗振宇,源于《罗辑思维》。每天60秒,分享看法,总能说到人心坎里,让人愿意在朋友圈分享。

这就是思维的魅力。
在《罗辑思维》200多期的时候,这个自称“罗胖”的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其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尽可能地和牛人在一起学。这种现场感和体验感是很多东西不能给的,能从中体会到很多意外收获。

不会评论,朋友圈点个赞都得小心翼翼

微信朋友圈是私密性极强的圈子,“潜伏”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关系比较近的人,所以点赞就变得谨慎起来。
娱乐圈明星有人设,朋友圈里同样有人设。在意自己发什么,别人评论了怎么互动,这里面除了体现为人的体面要求,也揭示出当下网络社交互动的群体性恐慌。
撇开微信朋友圈,其他公众平台的评论区,是不是人人都能以霸道总裁的架势,来一场观点的Battle?
观点的竞争不是耍帅斗狠,而是真诚的分享。
可以不认同别人的观点,那就得拿出更独到的见解,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

想学评论,来楚天网络评论培训基地上课

评论无处不在,已从一种表达方式升级为社交必备技能。但如何提升?
楚天网络评论培训基地,由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联合打造。学界业界牵手,搭建新平台,致力于培养更多有思想的人。
早在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就富有远见地创办了网络传播专业,2000年初创办全国第一个新闻评论方向班,在全国高校中首创新闻评论社团,后发展为“评论学社。那个自称“罗胖”的人就是该学院90级校友。

而荆楚网是湖北省最大的外宣窗口和网络舆论阵地,2006年创办《东湖评论》栏目,曾获得“中国互联网品牌栏目”“湖北新闻奖专栏类一等奖”和“全国十佳网评栏目”。
    1月21日,楚天网络评论培训基地揭牌。

   这里不仅有名师指导逻辑思维,更有评论版“孙子兵法”;不仅有通俗易懂的教学课程,更有线上线下精彩活动。最新成果第一时间在楚天网络评论研究院官网分享。


来源:微信公众号 荆楚网

编辑:贾梦琪


269#
发表于 2021-3-21 10:52: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信息与传播学研究和教育



1 研究兴起和学科建立

法国的信息与传播学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三位先驱人物罗伯特·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让·米哈(Jean Meyriat)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为寻求学术界对信息领域研究工作的认可,尤其是为了规范一些技术专科大学(IUT)传授的新课程,如:新闻学,书籍出版,传媒与表达技巧等,提出在大学咨询委员会(CCU)中设立一个全新的学科。

1971年底,由罗伯特·埃斯卡皮主持的技术专科大学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建立信息与传播学组别。这个议案很快得到了多所大学董事会的支持。与此同时,一系列宣传准备活动也在跨学科的工作者中展开。

1972年,巴黎人文学院(MSH)举办会议,会议成立了一个信息与传播学委员会,由让·米拉领导、十三位成员组成,并明确了会议的三个主要任务:第一,在大学咨询委员会中创立一门新的学科。在相继排除“表达学”、“告知学”等名称后,会议最终将新学科命名为“信息与传播学”;第二,促使信息与传播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三,在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中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这次会议,在今天被视为法国信息与传播学的“奠基性会议”。

1975年,一项修改大学咨询委员会组成的决议将信息与传播学设为第52(1981年变更为第71)学科。未久,根据19744月法国对博士教育体制的改革,从1975年开始,波尔多第三大学、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尼斯大学和巴黎第四大学成为第一批获准授予信息与传播学的高等深入研究文凭和第三阶段博士文凭的大学。至此,信息与传播学委员会组建信息与传播学学科和成立相应分支机构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1975年学科建立以来,在法国信息与传播学学会的大力推动下,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能力不断提升,数量也稳步增长,学科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师人数从原有的27人,增长为1992年的257人、1996年的363人和2000年的450人。研究领域与法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相连,显示了特有的跨学科性。
1985年起,信息与传播学会不断发布官方文件,明确学科研究范围的必要性,强调学科的科学性与结构化。目前,法国信息与传播学会围绕以下7个主要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组织化的信息与传播学过程与实践(由组织传播学研究小组负责);
(二)信息与传播学史(由科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小组负责);
(三)媒介话语(由媒体分析与研究小组负责);
(四)新发现与扩散(由网络研究小组负责);
(五)培训市场(由培训工业化研讨研究小组负责);
(六)媒介化概念与构成(由媒介化与文化研究小组负责);
(七)传播国际化的构成、流动与参与者(由国际化分析研究小组负责)。



2 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信息与传播学教育

格勒诺布尔大学(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是法国一所历史悠久的国立综合大学,位于格勒诺布尔市,由二十三所学院和研究机构、八十座研究实验室构成。它于1339年由多菲内公国大公亨伯二世(Humber II)建立,初期设置有医学、文学、教会法和民法等四个专业。
十四至十九世纪,格勒诺布尔大学由于与同时期的瓦伦斯大学和巴黎大学不分仲伯而极具盛名,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前来求学,其中包括至今耳熟能详的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司汤达(Marie-Henri Beyle)和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1367年大学被迫关停,后多次开放,法国大革命期间又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1968年法国爆发的学生运动使学校分裂为三所不同的大学:医学院发展为傅里叶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发展为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文学院发展为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1987年更名为司汤达大学)。三所大学于2016年再次合并,改名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

信息传播学作为一门极具法国特色的学科,自1975年组建至今,只经历了短短四十年的时间,却以其惊人的影响力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众多学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实际上,法国也是最早和唯一一个在传播学中引入“信息”概念并将信息学与传播学这两个具有本质区别的学科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根据法国信息与传播学学会(SFSIC2010年发表的调查显示,法国46%的信息与传播学教育由公立大学提供,主要集中于硕士和博士教育阶段,根据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专业和研究方向,能够赋予的硕士文凭多达400多种。
格勒诺布尔传播与媒体学院是法国最早开设信息与传播学专业的学院之一,也是除巴黎地区外在该领域教育和研究水平最高的学府。该学院有在读学生近400人,设有传播学、新闻学、企业传播等专业方向,此外,还包括一所传播学研究实验室GRESECGroupe de recherche sur les enjeux de la communication),实验室目前拥有65名博士生和38名教师研究人员。除了与各大企业保持合作外,学院还积极开拓与不同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发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外大学的专业课程建设与研究。另外,学院还拥有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传播学”教席(Le Chaire UNESCO en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e),是法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传播学领域的教席。每年格勒诺布尔传播与媒体学院都会邀请在该领域享有国际盛誉的客座教授前来为博士生授课。

1)本科教育阶段

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传播与媒体学院提供从本科三年级至博士阶段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本科前两年的教育,由其它相关学院提供。此外还针对社会群体开办了继续教育。传播与媒体学院希望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公民社会的思考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教授信息与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也会提供大量与业界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供学生选择。
格勒诺布尔大学信息与传播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一、二年级只接受最基础的通识教育,信息与传播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将纳入第三年的课程中,为学生未来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实践和理论基础。本科三年级的教学主要包括信息与传播学理论、实践等专业课程,由两个学期、60个学分构成,每个学期各30学分,由三大模块构成,详情见下表。
1 格勒诺布尔传播与传媒学院信息与传播学
本科三年级每个学期的教学模块设置情况
基础教育模块 = 18学分
现代外语教育模块 = 3学分
补充教育模块= 9学分(3×3
预专业化模块= 6学分(2×3
横向选修模块= 3学分
预专业化模块的设置是为了学生能够通过两至三门课程更好地了解信息与传播学的各专业领域,例如组织传播、数字传播、新闻学等,让他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研究方向并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和就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只有具有本科二年级的知识水平,并已修满120个学分的传播学专业的二年级学生、预科生,以及拥有DUTBTS文凭的毕业生或是其他相关领域的学生方可申请进入本科三年级(最后一年)学习。传播与媒体学院教育委员会则会根据申请者的个人材料进行遴选,决定候选人是否被录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想要申请成为该专业的本科生,还必须通过法国高等教育署的“Etudes en France”系统提交个人申请,在满足申请条件的同时递交相关材料,并等待校方审核。为保证九月顺利入学,申请人需在同年三月前递交申请,学校会在六月底做出答复,决定是否录取申请人。除专业水平要求外,对外国学生另有语言方面的要求,本科阶段要求法语等级达到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B2水平。

2)研究生教育阶段

格勒诺布尔传播与媒体学院的信息与传播学硕士教育则主要针对具有一定学科基础的成年学生和社会人士。通过两年的课程,培养该领域内的专业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该专业共有五个方向可供选择,具体方向和相关课程见下表。

2 格勒诺布尔传播与传媒学院
信息与传播学硕士阶段教育方向与课程设置情况

公共和政治传播、数字化写作、可视化传播与数字媒体、文化与公共行动、数字遗产和档案、媒体制作、管理,内部传播与公众咨询等
企业传播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内部传播学、品牌符号学、企业诊断学、企业传播学实践、危机传播管理等
科技与文化传播
科学新闻实践、科技传播机构,职业与就业环境、科学,媒体与传播、公共领域科技、科学,社会与经济创新等
政治与体制传播
管理学、政治传播学、传播,市场与民主、政治传播与管理、政治传播与数字媒体等
数字与可视化传播
多媒体基础、视听基础、图像文化、数字视听制作、互动多媒体设计、文化产业和创作等
硕士申请者必须至少拥有在相关领域内的国家本科文凭或国外同等教育程度文凭,或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年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进入硕士二年级同样要求学生要么通过本专业硕士阶段第一学年的考试,要么拥有等同于法国四年高等教育的国外文凭,或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年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中国学生则通过法国高等教育署递交申请,方法与申请本科阶段学习相同,但法语等级要求达到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C1水平,对英语没有硬性要求。
根据学院安排,所有信息与传播学的硕士生在两年内都必须至少实习一次,第四个学期不安排课程,部分学生选择利用这段时间进行长期实习,完成毕业作品,也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获得14分(20分满分)及以上同时硕士二年级的平均成绩不低于12分并且有具体导师接收的情况下,可向博士生学院提交候选人资格,申请成为GRESEC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

博士阶段学习包括两部分,一是完成大学内博士学校教育框架下的教学内容,二是完成博士论文,研究时长至少三年。格勒诺布尔大学的信息与传播学博士教育与GRESEC实验室的研究活动密切相关。GRESEC实验室被法国政府认可为接收信息与传播学专业研究硕士和博士生的专门团队,同时它也是格勒诺布尔大学的语言、文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每年大约有50名博士生在此从事研究工作,其中1215人获得各项不同的经费支持,包括研究补贴、签署研究协议、生源所在地的奖学金等等。
在就业去向上,信息与传播-公共传媒方向的硕士毕业生未来就业方向最为广泛和多样化,包括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中担任宣传负责人,担任项目经理、研究员、记者、编辑、媒体公关、媒体策划人、新闻发言人等。这些职业遍布国家和国际公共层面的各个领域:文化、健康、风险、环境、交通、可持续发展等。

3)学术研究与领军人物
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GRESEC实验室是1978年由伊夫·戴拉海(Yves de la Haye)和贝尔纳·米涅(Bernard Miège)创立,是法国最早研究公共传播的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相关的各类传播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向:信息、传播与文化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媒体化与公共化;信息与传播技术的社会基点;知识、信息与文献。GRESEC实验室自创立以来就十分注重经验(基于调查或语料库分析)与理论相结合、个人研究与集体工作相联系的研究理念。
图片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GRESEC设立“国际传播学”教席,每年都邀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客座教授前来为博士生授课,这是法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传播学领域的教席。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国际传播学教席旨在落实由联合国和经合组织等提出的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计划。教席指导委员会确定的三大目标分别是:分享和传播知识;丰富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和发展各项合作关系;提供该领域内的科学专业知识。2016年,GRESEC实验室和“国际传播学教席”的客座教授是来自巴西圣保罗大学的信息与传播学教授伊丽莎白·萨德·考瑞娅(Elizabeth Saad Corrêa)。考瑞娅教授主要从事数字传播、在线新闻以及战略传播的研究,曾是《数字传播趋势-第二卷》《社交网络中信息的可见性与消费》等5本科学著作的合作者,在各类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超过100篇传播学领域相关学术论文,以及超过60篇其它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2017年“国际传播学教席”的客座教授则是来自于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传播学院公共与社会传播学系的克里斯提安·阿戈巴布利(Christian Agbobli)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跨文化与国际传播,也是该学院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研究小组的联合负责人,在相关领域出版过《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际:认识论视角与实践领域》《殖民认同与传播学》等4本专著以及超过50篇的期刊与会议论文。GRESEC实验室主要研究现代传播工具(无论是它们是否以物质书写载体的形式呈现)的产生、发展,和它们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存在状态。其主要研究议题见表3
格勒诺布尔大学GRESEC实验室
四大研究方向简介
文化、信息与传播的工业化
信息的演变同文化演变类同,都是通过文化、社会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来引出所谓运作的社会逻辑,这种逻辑或多或少将社会各角色的战略方法引申至一种长期规划中。研究特别关注传播网络的逐渐形成,这些网络加速了工业化和传播工具的发展,构成了想象中的工业化的强大载体。
社会领域的媒体化与公共化
在传播技术和政策的影响下,公共空间的外延不断延展,而内涵则日渐碎片化。基于此,该方向主要研究在此大环境下公共领域的重构。研究对象相对丰富,包括地方媒体、传播政策、公共传播、科学传播或企业传播,及其与公共领域的变迁之间的关联。
信息与传播技术的社会基点

该研究方向认为,信息与传播学已经在研究计算机工具的使用方面建立一定的学科合法性。从九十年代研究这些所谓的“新”信息与传播技术(NTIC)到研究计算机信息与传播技术(TIC),如何以整体的方式理解信息与传播实践的技术化成为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二十多年来,GRESEC实验室的许多著作都集中在将技术的逻辑串联到不同的形式社会、文化和政治媒介中,这些领域包括:远程教育、健康、大众休闲与娱乐、知识传播、文化、城市和领土、组织等。
知识,信息,文件(CID

这个主题的研究涉及信息处理,知识表达和信息实践,尤其是在专业和职业信息领域。为了进行该主题的研究,研究者使用到不同的概念和方法论工具,包括自动语言处理方法,文档处理,知识表达,实践和使用分析。
为了更好地推动以上四个主要的核心领域研究,GRESEC实验室设立了以下8个研究项目:工业化媒体与文化产品的创造与消费、信息与文化工业化框架中的文化多样性、社会问题的公共建构、新闻出版与职业变迁、屏幕书写、情感传播与组织、人文与数码、职业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这些项目均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RESEC实验室长期致力于跨学科、跨学校以及跨国合作研究。实验室与加拿大的传播、信息和社会研究中心(CRICIS),巴黎第十三大学的信息与传播学实验室(LabSIC,比利时的新信息技术、传播、创新和变革研究实验室(Lentic)等机构关系紧密,推进了一系列国际研究合作的开展;与政府部门(国家电影中心、媒体发展局、国家视听研究所、罗纳 – 阿尔卑斯大学科学研究所等)、一般性组织(MAFI基金会、ANENA雪和雪崩研究组织等)和电信运营商(法国电信和法国布依格集团)等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GRESEC实验室还与委内瑞拉中央大学、巴黎第十三大学、刚果金萨沙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和突尼斯马努巴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谈到法国信息与传播学教育与GRESEC传播学实验室,就不得不提贝尔纳·米涅——法国传播学思想领军人物之一,现任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信息与传播学名誉教授,GRESEC传播学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之一,也是格勒诺布尔大学出版社“传播、媒体与企业”书系的合作出版主任。米涅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和文学与人文科学博士学位,是法国国家骑士勋章获得者。GRESEC实验室由他一手创办,并从1978年初建至2002年一直担任实验室主任,专门负责“文化和信息产业化”研究。米涅于1998年至2002年间担任法国信息与传播学学会主席,至今仍为该学会荣誉主席,这期间还兼任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校长。1997年至2005年,他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传播学教席负责人。

贝尔纳·米涅在传播学领域从事了近40年的科研和领导工作,出版了约15本专著作品,发表了约30篇研究报告和200多篇刊登于不同期刊的学术文章,指导过105篇博士论文。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文化与创意产业、信息与传播技术的社会基点、企业与传播和传播学思想(信息与传播认识论)。主要作品有《传播学思想》《信息 – 传播和知识的客体》《被传播学征服的企业 – 第三册:技术创新与社会基点下的信息与传播技术》《当代公共空间》《聚合的面具:科学、产业和设施调查》等。
贝尔纳·米涅来曾经多次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在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于欧洲传播学发展、主要思想流派以及文化工业化等相关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

作者:姜熙 蔡雯  
来源:微信公众号——镜鉴工作室
编辑:邱亚婷


270#
发表于 2021-4-12 22:45: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时报》原总主笔倪炎元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倪炎元教授多位同事处获悉,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时报》原总主笔倪炎元教授,今年46日在台北市病逝,享年64岁。

公开资料显示,倪炎元出生于1957年,祖籍四川,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生前担任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曾任《中国时报》总主笔,台北市文化艺术促进协会理事长等职。

倪炎元曾多次来到大陆高校交流新闻实务和传播学教学经验。

据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介绍,倪炎元参访时对汕头大学学子表示,“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不要把这些都当成负担,不然就白忙一场了。”倪院长说,传媒能带给人很多其他领域无法提供的东西,例如跑医疗专题的媒体人,会很清楚哪个医生的在哪方面的医术是最好的;跟踪报道股市情况,可以成为比较专业的投资人。“这些都可能是人这一生最大的资产。”

倪炎元认为,传媒人的职责是用简单的故事讲述复杂的世界。做传媒人虽然待遇可能不高,但却可以去到许多别人去不了的地方,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故事,接触一些别人可能一辈子也接触不到的人。倪院长说:“采访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而你就在那些历史场景里面,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倪炎元很怀念自己在媒体工作的25年。他说:“我以这些经历为荣,不管传媒产业如何变化,传媒人的特质是不会改变的。”他鼓励学生不要抱怨、不要放弃,跑出一部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新闻史!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https://view.inews.qq.com/k/20210408A064RC00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