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审查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1:16: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市党委怎么控制《纽约时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美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后来的新闻参赞JohnThomson(中文名唐占晞),负责两国的文化交流工作。
是年年初,唐占晞负责落实美国的“国际访问计划”,即每年选几十个中国人到美国访问,包括媒体、教育等方面的人士。
第一批,唐占晞邀请了北京五家颇有影响的媒体的国际新闻编辑,其中一站是纽约。他看事先在北京问这些受邀的编辑:“你们到纽约想看什么?”
编辑们左右相看,确定由一位稍微年长者发言。他非常郑重地说:“我们到纽约去,最主要是想了解纽约市党委怎么控制《纽约时报》。”
唐占晞后来以美国加州大学北京中心主任身份,接受了中青报记者的采访时回忆:“我当时告诉他们,美国有两大党,但《纽约时报》不属于任何一个党,跟政府没有关系。但他们不相信,一脸疑虑。”
这段现在看似荒诞可笑的旧闻,却真实地反映出,经历长期闭塞之后的国人对西方国家的无知,达到难以置信的程度。
其实,类似场景还有不少。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由中国政府派遣到欧美留学的部分中国学生,由于出国前长期受到的政治教育,与出国后的见闻截然不同,结果相当多数人选择滞留不归。
此次北京五大媒体访美之前,《纽约时报》恰好经历过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宪法诉讼。两次诉讼,都涉及到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护。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宪法诉讼,是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1960年3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声援马丁·路德·金”的广告,描述南部地区肆虐的种族歧视现象,不点名地批评了当地警方打压民权人士与示威学生的行为。
由于审查者把关不严,广告部分细节失实。事后,蒙哥马利市的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在当地法院起诉了《纽约时报》,初审判处《纽约时报》和四名牧师赔偿沙利文50万美元。
1962年8月30日,二审维持原判。两次失利后,几乎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请求联邦最高法院复审此案。
1964年3月9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们以9票对0票,撤销了下级法院的裁判。这是在联邦法庭上首次将宪法第一修正案原则应用于州诽谤法。
由布伦南大法官主笔的判决指出:在美国,参与公共讨论是一项政治义务,“对公共事务的辩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它很可能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热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本案中的那则广告,抗议的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要公共议题,它显然有权得到宪法保护。”
这段话成为日后被频繁引用的经典判词。判决宣布:在美国,针对政府官员的言论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美国不存在诽谤政府罪;批评政府和批评官员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纽约时报》诉合众国案
第二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宪法诉讼,是1971年的“五角大楼文件案”。
1967年,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了检讨陷入泥潭的越南战争的教训,命人组织了一个“越战历史专题组”,通过两年多努力,收集汇集成7000多页的绝密研究报道,亦称“五角大楼文件”。
1971年3月中旬,《纽约时报》获得了这些文件的复印件。为了揭露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问题上对美国人民的欺骗行为,决定以连载形式公布这些文件的主要内容。
6月16日,尼克松政府以触犯联邦反间谍法为由,将《纽约时报》告到联邦地区法院。法官下达了禁止时报进一步发表文件的临时判令。
《纽约时报》遭遇禁言,《华盛顿邮报》则接力连载这些文件。尼克松政府又把《华盛顿邮报》告到法院。之后,又有更多媒体冒险相继刊登“五角大楼文件”。
与此同时,6月25日,《纽约时报》在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上诉败诉后,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1971年6月30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支持《纽约时报》。布莱克大法官执笔、道格拉斯大法官加入的法律意见指出:“政府审查报刊的权力已被废除,所以报刊将永远保持对政府进行谴责的自由。‘安全’这个词是广泛而含糊的概念,不应被用来废除体现在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基本法。”
“五角大楼文件案”之后,十分恼火的尼克松总统,建立了一个调查泄密的专门机构,“管子工小组”。
在次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尼克松的竞选班子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这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
《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穷追不舍,通过与代号为“深喉”的联邦调查局领导秘密接头,找到一些重要线索,最终促使尼克松总统辞职,由此开创美国新闻报道的新时代。
这个案件经典地体现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独立和权威:没有一兵一卒、手无缚鸡之力的9位老人竟有权对美国总统——世界最强军队的总司令下达命令。
来源:法经网(公众号)
编辑:李佳


2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15:01: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2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9:59: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港媒:司马南被社交媒体禁言一年
香港媒体报道,有“反美斗士”之称的中国知名网络大V司马南被禁言,禁令预计将持续一年。
香港《南华早报》星期六(11月9日)引述知情人士称,司马南被禁止在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言一年,“但我不能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禁令”。
从星期三(11月6日)以来,司马南的微博、抖音或微信等社交媒体就不再更新。截至星期六(11月9日),司马南在抖音有近3800万名粉丝,在微博也有逾322万名粉丝。
在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星期二(11月5日)开始前,司马南在抖音的最后一段视频上自称是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北京后援团办公室副主任”,表态他支持共和党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
在最后一条微博帖子中,司马南进一步解释支持特朗普,是因为特朗普注重“性价比”的心态,实际上就是会对台湾做一个彻底的估值,然后抛售,而这有助于北京政府彻底解决台湾问题。
目前尚不清楚司马南被禁言是否与上述言论相关。
今年68岁的司马南在1990年代凭借揭露伪气功、假神医一战成名。随后,司马南转战舆论场,以“爱国者”自居,专门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发表强硬言论,借此斩获一大票粉丝。
司马南过去曾多次发表抨击民营经济言论,还在2021年密集炮轰中国民企联想贱卖国有资产,后来在实名举报联想后,于2022年8月被禁言几个星期。
来源:联合早报
编辑:李佳

25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5 15:11: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程正元
25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17:06: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
  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 记者3日从中央网信办获悉,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提升主流新闻舆论影响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
  据悉,本次专项行动针对违法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为,集中整治五类突出问题。
  一是编发虚假不实新闻信息,使用与新闻信息内容严重不符的夸张标题,或者恶意篡改、断章取义、拼凑剪辑、合成伪造新闻信息,误导社会公众。二是借舆论监督名义,通过采编、发布、转载、删除新闻信息,干预新闻信息呈现或搜索结果等手段,威胁、要挟他人提供财物、开展商业合作,谋取不正当利益。三是仿冒、假冒新闻网站、报刊社、广播电视机构、通讯社等新闻单位,或者擅自使用“新闻”“报道”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标识开设网站平台、注册账号、发布信息。四是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资质,违规开展新闻采访、发布新闻信息。五是伪造、倒卖、出租、出借、转让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资质。出售、出租或以其他形式委托第三方主体运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频道等。通过不正当手段、虚假材料等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来源:新华网
编辑:程正元

25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2:06: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程正元
25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23:30: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梦瑶

258#
 楼主| 发表于 2025-1-3 17:43: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德国警察强硬要求新华社记者删照片,后来……
当地时间20241220日晚,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首府马格德堡一圣诞市场发生车辆冲撞人群事件。 新华社柏林分社记者邰思聪、杜哲宇、袁亨瑞一行3人连夜从柏林出发前往事发地。
现场情况如何?突发事件现场如何展现突破的能力?他们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发来稿件,讲述报道经历。

我在现场丨德国警察强硬要求新华社记者删照片,后来……
本文作者:邰思聪 杜哲宇 袁亨瑞
(一)
当地时间202412201904正被圣诞氛围包裹的德国历史古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首府马格德堡,遭遇了一场悲剧。
一辆越野车突然冲入拥挤的圣诞市场,撞倒人群,在市场中划出“Z”字形。从网传视频来看,现场极度混乱,许多受伤的人倒在地上。
消息传出后,社交媒体上关于伤亡人数的版本层出不穷:1人死亡、11人死亡,甚至有德国极右翼选择党议员称34人死亡……
现场惨烈,伤亡人数不明,新华社欧洲总分社领导果断要求我们组成全媒体小分队,连夜从柏林出发,前往马格德堡一探究竟。
路上,我们一边关注德国媒体发布的动态,一边了解事发现场的位置,预设拍摄采访场景。
德国媒体雇员遍布各地,能迅速到达现场。而从外地赶来的我们,还是晚了一步:因肇事者车辆可能藏有爆炸物,警方扩大警戒范围,封锁了整条街道。我们无法近距离拍摄事发现场,只能边走边拍。
1221日凌晨,德国马格德堡车辆冲撞人群事发地附近被封锁的街道。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凌晨2点,警方排除存在爆炸物的可能性,缩小警戒范围,我们得以靠近事发现场。此时街道上除了警方,几乎没有其他人,我们3人格外显眼。
正准备再次拍摄一些现场画面时,我们遭到了警方盘查。他们态度十分强硬,要求我们删除照片和视频,马上撤离现场。
我们不过多纠缠,象征性地删掉部分素材后迅速离开,试图绕到其他离事发现场更近的拍摄点位。
10分钟后,我们来到事发圣诞市场的背后区域,那里警力薄弱,主要是消防人员在工作。我们架起相机,在消防员眼皮底下完成了拍摄,并在凌晨4点将素材发回编辑部。
(二)
拍摄完成后,我们通过德国媒体得知,德国总理朔尔茨将在21日来到马格德堡视察伤情并发表讲话。于是,在休息三四个小时后,我们再次来到现场。
警戒线外,人们聚在一起向前望去,表情凝重。
据当地警方和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州长赖纳·哈泽洛夫的讲话,该事件已造成5人死亡,200余人受伤。嫌疑人是一名来自中东地区国家的50岁男子,自2006年以来一直居住在德国,是该州的一名医生。初步调查显示,此事件为单独作案,目前没有更多风险。
据德媒消息,被捕男子不在德国执法部门关注的极端分子名单上。德国内政部长费泽21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降半旗哀悼遇难者。
当我们通过德国媒体发布的内容找到总理发表讲话的位置时,现场早已聚集了近百家媒体。由于正面机位被占,我们索性蹲在侧面,尽量靠近朔尔茨。
德国总理朔尔茨接受媒体采访。新华社记者 袁亨瑞
朔尔茨面露悲伤,眼中布满血丝,语气十分低沉。面对镜头,他表示肇事者残忍伤害多人,其行为可怕且疯狂,必须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此时,新华社的话筒是画面中距离朔尔茨最近的一个,我们也成为现场近百家媒体中唯一一家中国媒体。
面对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全世界的主流媒体齐聚马格德堡——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CNNBBC、德国电视一台ARD、德国电视二台ZDF……
最终,新华社在两天内连续播发《德国马格德堡发生车辆冲撞人群事件致2人死亡》《朔尔茨:必须深入调查马格德堡圣诞市场袭击事件》《德国:悼念马格德堡袭击事件遇难者》等6组中英文图片稿件,总采用1900家。前后方记者密切配合,滚动播发中文多媒体和音视频稿件12条,总采用963家,新华社客户端总浏览量1475万;英文稿9条,总采用540余家。
作为唯一到场的中国媒体,新华社第一时间以多种形式报道现场,包括记者出镜、总理讲话实录等,体现了新华社的全球布局优势。
(三)
驻外时间不长的年轻记者,在从未到访过的陌生城市,如何短时间内完成采访报道?如何化解阻碍?总结了哪些经验?这都是马格德堡袭击事件报道后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突发事件报道,信源尤为关键。在前往马格德堡的路上,前后方都在不断收集德国媒体有关袭击事件的报道内容。从死亡1人、2人,再到夸张的11人、34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把握事实?
对于一些小众媒体的信息,我们需要慎之又慎。例如,在德国《图片报》报出死亡11人后,一些媒体跟风转载。而我们的前后方记者通力配合,迅速核准事实信息,发现该数据并不准确,坚守了新闻底线。
其次,突发事件报道,要有新闻敏感性。事件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在柏林播发了中英文消息和快讯,可前往现场的决定还是源于分社领导对新闻事件的敏感。
分社领导看到网络上的袭击视频后,果断要求我们前往现场,不仅要弄清伤亡情况,还要做好应对后续连锁反应的准备。2016年,柏林一圣诞市场就曾遭遇袭击,当时事件造成12人死亡。8年后,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前往现场更是记者职责所在。
第三,突发事件报道,突破采访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德国警方的阻拦,我们在强调记者职责和权利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避其锋芒,巧妙周旋,另寻机会,完成报道。
最后,突发事件报道,稳定的后勤保障也尤为重要。记者如何到达现场、采访结束后在哪传稿、在哪休息?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次报道,是分社领导驾车接上分散居住的我们,迅速赶往火车站,才赶上了最后一班从柏林前往马格德堡的火车。同时,分社同事根据媒体报道选择更靠近事发现场的酒店,为我们在前方的记者保驾护航。
前后方的紧密配合和有力的后勤保障,让这次突发事件报道取得了成功。
来源:中国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D0xEySis3GkecB2mevtjw
编辑:刘诗扬

259#
 楼主| 发表于 2025-1-5 21:22: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视紧急叫停李幼斌反腐剧《守望者》,两集下架引发舆论热议
近日,央视播出的李幼斌主演的反腐剧《守望者》突然下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这一突发事件让人们纷纷猜测背后的原因。有传闻称,高层官员认为该剧揭示贪污腐败问题过于直接,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施压要求停播。观众对于停播感到失望和不满,同时也引发了对电视剧制作和播放机制的质疑。
《守望者》是一部努力揭露贪污腐败问题的剧集。该剧以李幼斌饰演的反腐英雄为主角,通过展现他与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的故事,试图唤起观众对腐败现象的警觉。尽管该剧备受期待,却在首播后不久被突然下架,这让许多观众感到意外和失望。
有人认为,《守望者》之所以遭到下架,是因为剧中对于贪污腐败问题的揭示过于直接。贪污腐败是一个敏感话题,涉及到高层官员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一些人担心,该剧的播出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并对高层官员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他们施加压力要求停播,以避免潜在的风险。
停播决定引发了观众的不满和质疑。他们认为,《守望者》作为一部反腐剧,本身就应该敢于揭示问题、直面矛盾,通过剧中故事的展示提醒社会对于贪污腐败的警觉。观众们认为,停播意味着正义的声音被遏制,而那些贪腐分子则可能因此得以逍遥法外。他们对于这样的结果感到失望和愤慨。
该事件也引发了对于电视剧制作和播放机制的质疑。观众们普遍认为,电视剧应该有独立的审查和监管体系,避免受到外部干预。他们担心,如果节目制作和播出机制容易受到高层官员的影响,那么其他具有社会敏感话题的剧集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命运。
面对观众的质疑和不满,相关部门应该及时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和回应。也需要加强节目审查和监管机制,确保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能够真正发挥其社会责任和舆论引导的作用。
在这个信息时代,电视剧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该勇敢承担起揭露问题、警醒社会的责任,而不是对敏感话题退缩。希望在未来,类似的事件能够尽量避免,观众们能够看到更多勇于正视社会问题、积极传递正能量的电视剧。
来源:以利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7VrNs4R84WCBiZVc_KPjg
编辑:刘诗扬

260#
 楼主| 发表于 2025-1-6 22:47: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梦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