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舆论学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51#
发表于 2021-8-6 23:27: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舆评丨名词解释:舆商

上篇谈到舆商这个词,有读者询问什么是舆商,我想这篇我们可以针对性谈谈这个话题,提供一下我的看法和观点,供读者参考。


昨日舆评文 舆评丨要做好南京舆论与线下战疫的区分评价 推送后,有读者留言提出,《全国多地出现与张家界旅游关联病例》是其他各级媒体都在用的标题,既然大家都在用,何以南京交通广播用不得。


其实,这就是舆商问题。



以南京交通广播这个标题为例,我们知道,此轮“德尔塔毒株”新冠疫情因南京禄口机场存在严重疏漏问题而起,无论其是否省属省管,南京的属地标签已经事实上形成,南京交通广播使用《全国多地出现与张家界旅游关联病例》这样的标题,势必容易造成外界对南京疫情甩锅的不良惯性暗示,进而诱发后续质疑、抨击等负面舆论连锁反应,这是特定背景、特定人群、特定对象等多个特定因素作用下的特定结果。


而央媒及其他省市媒体则不具有这一轮疫情的属地标签,属于被波及对象,使用《全国多地出现与张家界旅游关联病例》这样的标题,自然不会有人徒增这些甩锅联想,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舆情连锁反应,这就是区别。




除了舆情应急处置,舆商还体现在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等正面宣传的方方面面上,如何挑选典型案例、如何描述人物事迹都在考验着相关部门精准把握舆论时度效的舆商水平。







举个典型案例,因为吴亦凡事件,近日某地法院官微一条发在2018年4月4日,受理吴亦凡诉名誉侵权胜诉的以案说法正面微信(目前已删)再受关注,引发了针对该法院的一些负面跟评。


心平气和地讲,该法院应该感觉比较冤,因为用现在吴亦凡被刑拘、人设崩塌的事实去推翻当初吴亦凡诉名誉侵权胜诉的结论,并不符合应该有的事实逻辑。但从舆商角度看,这种现象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因为互联网舆论本就充满情绪情感色彩,特别侧重人设视角,一旦因为一些原因造成了主角人设崩塌,势必会在公众心里形成巨大的情绪落差、道德落差和期望落差,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最终将转化为针对相关话题的过度聚焦和激烈讨论,而涉娱涉粉领域的案例又特别容易受到波及和影响。


因此从舆商舆研角度看,并不建议官媒官网将涉娱涉粉领域作为典型案例的选材范围,虽然能在短时产生“吸粉”“吸关注”等看似颇佳的宣传效果,但同时也埋下之后受牵连诱发次生舆情灾害的隐患。需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后续受到的这种牵连还会因舆论的热度和烈度被不断放大,比如有眼尖的网民就对该微信帖文1982阅读量、319点赞、2在看、下面跟评155点赞等不符合正常微信帖文数据规律的情况,展开一些类似“1900多阅读量,却有319点赞”“可怜的阅读量和惊叹的跟评点赞”等讽刺性评论,一定程度上对该法院的新媒体宣传工作及单位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而这一切原本可以避免。


那么,舆商究竟是什么?


讲得直白些,舆商就是,在互联网舆论的大背景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相关专业人员对舆情处置、新闻宣传、素材选择、尺度拿捏、分寸把握等方方面面的舆论宣传工作规律的全方位驾驭能力。


而这种能力,仅靠书本、资料难以真正掌握,唯有亲身投入网络舆论,在不断实战、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循序前行,才能深刻体会,因为互联网发展才寥寥十余年,既没有学习捷径,也没有现成路径,只有不断像网民学习、像网民求教,才能真正将所学所想所感所悟转化为自己的舆商。




来源:墩墩舆情课

编辑:古凤

252#
发表于 2021-8-30 00:24: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昨天,微博监督员惹众怒了
前两天,微博上发生了一件引起轩然大波的事,有微博监督员封了网友的号,还说这个网友因为发布假消息被拘留了,结果把微博监督员的内幕曝光了出来,很多网友们才知道,自己之所以被投诉,就是因为有人带了任务来的。
这个微博监督员叫季浩洋,他封了网友tomo酱酱的号,结果引来了众网友的打抱不平。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网友发布了这样一个微博,说母亲因为接种去世了,自己感到很悲苦。


结果这个季浩洋跳出来了,说该网友被拘留了。


季某人声称将该微博网友的账号予以封禁了。


季浩洋说该网友的母亲并没有去世,还在上班。


季浩洋说该网友的母亲并没有去世,还在上班。

这是季浩洋所披露的详情。

网友忍无可忍之下,注册小号发表了声明,并拿出了母亲的死亡证明。

面对这样的证明,身为监督员的季浩洋赖无可赖之下,昨天凌晨发表了这样的声明。


然后这条微博在不断反复横跳,有网友吐槽。


有网友用这个表情包表达了对季浩洋的观感。

面对众议汹汹,季浩洋道歉了,但依然在为自己开脱,说是手机号的锅。


但网友们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发现这个季浩洋的套路了,为了完成任务,不惜诬告网友。

这是网友提出的证据,可以看出,季浩洋的确是有KPI任务的。



这是季浩洋说自己有举报任务的原话。




这是季浩洋的举报任务页面。


这些也是季浩洋的原话。


面对这些证据,网友们终于怒了,直接说他是畜生。

还有网友说他是现代版太监。

当事人也说准备去法院起诉他。

众怒难犯之下,新浪终于对季浩洋采取终身禁言的处罚了。

这就意味着,季浩洋已经因为自己做过的事,被永久钉在耻辱柱上了。因为他已经触及了人性底线,为了完成自己的KPI,不惜诬蔑死者家属,我想,只要是还稍有人性的人,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人存在。
只希望不要有下一个季浩洋出现,更不希望有下一个tomo酱酱出现,因为我不想再看到有人为了完成任务,不惜践踏人性,甚至任意构陷侮辱普通网友。针对弱者的侮辱和损害,无论如何不应该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出现即为耻辱。
当然,这个微博监督员也让我们看到,原来举报投诉是有任务的,那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为了完成任务的工具,在我看来,这就是真正的异化了。
来源:小晖沉思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yovI_6I6Xf8aXa2dCgfmw
编辑:马皖雪









253#
发表于 2021-10-20 16:15: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又现吹哨人!Facebook华裔前员工将在英国议会作证


美国中文网综合报道一名华裔数据科学家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在英国议会就Facebook安全性作证。一周前,另一名Facebook吹哨人指责这家社交媒体巨头重利益而忽视安全。


据报道,Facebook前员工张学菲(Sophie Zhang)将于1025日在英国议会就该国“网络安全法案”草案作证。她曾在Facebook工作了近3年,去年被Facebook解雇时,她写了一份冗长的备忘录,详细说明了她认为该公司在处理仇恨和错误信息方面做得不够——尤其是在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张学菲还说,公司告诉她,她被解雇是因为工作表现不佳。


根据网络安全法案联合委员会的一份网上声明,针对Facebook的证词“将为委员会制定《网络安全法案》的工作提供信息,这是一项旨在规范社交媒体的重要立法,将于2022年提交给议会批准。”


一周前,另一名Facebook前数据科学家豪根(Frances Haugen)在国会参议院听证会上呼吁对这家社交媒体巨头加强监管。她批评Facebook的产品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并加剧了两极分化。


张学菲于周一在推特上表示,她愿意在美国国会作证。她还说,愿意“在任何其他民主国家的议会”公开作证。


在此前公开的张学菲的备忘录中,她写道,她“发现外国政府多次公然试图大规模滥用我们的平台,误导自己的公民,并在多个场合引发国际新闻。”


张学菲表示,她已向美国执法部门提供了“潜在违法行为”的详细文件。


豪根听证会后,Facebook驳斥了对其将利润置于安全之上的指控。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上周在一篇帖子中写道:“这些指责的核心是,我们把利润放在安全和幸福之上。事实并非如此。那种认为我们为了利润而故意推送让人们愤怒的内容的说法是非常不合逻辑的。”



来源:美国中文网



编辑:李佳怿

254#
发表于 2021-10-21 22:09: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255#
发表于 2021-11-10 16:34: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微信、微博上的评论相距甚大


















编辑:蒋可心

256#
发表于 2021-12-1 15:14: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谁“公关”了秦朔联想雄文?

11月28日凌晨12:02,财经圈超级大V秦朔先生的大号“秦朔朋友圈”,发表《关于联想的联想》雄文,矛头直指司马南,全力为联想和柳传志老爷子辩护。

这是司马南先生连发七八条针对联想和柳老爷子的“灵魂之问”以来,继胡锡进之后,又一名网络名人加入战团。不过,相对于胡锡进同志的左右摇摆、各打五十大板,秦朔先生的态度要鲜明得多。

针对司马南视频中质疑的基本问题,秦朔这篇文章都替联想和老柳一一做了回应。

这一轮对联想的抨击,始于在联想集团申报科创板前后对柳杨等高管的高薪的质疑,以及对联想控股2009年将29%股权转让给泛海集团、“涉嫌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到11月,几乎一样的内容又以视频形式被讲述,发酵成连续的拷问。

秦朔认为: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由市场交易、市场竞争而不是谁的主观意愿决定的。同样的资产,在不同时间、条件和交易对手那里,价值会有很大差异,很难简单说什么是流失。

2、更重要的是程序正义和信息充分披露。就联想控股个案说,只要当年遵循了三公原则和市场化机制,并得到了国资代表方和相关监管方认可,交易就是合理的。

对于联想高管天价薪酬和老爷子退休后年薪近亿的问题,秦朔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当然他也认为联想高管的薪酬结构和数量是否合理,可以讨论。同时秦朔先生也苦口婆心劝联想高管“更多参与慈善公益”,才“更符合今天的社会预期”。

对于司马的其他质疑,秦朔也都予以反驳。

文章发出后,秦朔11月28日早上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了这篇雄文,并加上了一段按语:“不为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只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由于这是近期舆论场最大的热点,参与论战的各方也都是搅动舆论场的超级大V们,这篇文章瞬间得到了现象级的刷屏传播,很快达到10万+的阅读量,这无异于是投向司马南及其支持者们的火箭筒和手榴弹,联想和柳老爷子的粉丝们则如获至宝,奔走相告,甚至喜极而泣。

然而,到了11月29日下午四点前,该篇文章悄然在“秦朔朋友圈”公众号“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被删除,这次,挺联想的一方由喜转悲,捶胸顿足。

但这还不算最诡异的,最骇人听闻的事出现了,这篇文章仅仅被删半小时后,又奇迹般地复活了!无数网友目睹这一“网络二十年之怪现状”,纷纷目瞪口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不管是司马南一方,还是秦朔一方,心情都像经历了一场过山车游戏,五味杂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就奇了怪了,秦朔这篇雄文,虽然看上去的确有些软,却是挺联想一方目前能看到的最有水准的一篇,难道是利欲熏司马南心,吃了豹胆,胆敢携各种力量,动用各种“公关”手段,“河蟹”了秦朔先生雄文?

但又不像呀,众所周知,司马南先生在舆论场的表现,虽然经常发生逻辑谬误,但论战风度还是很好的,何况,司马先生经常唯恐天下不乱,从不惮于更多的人参与反驳他,仿佛越有人骂他他就越兴奋。

更何况,司马一个曾经落难的南锣鼓巷老人,一个自谦称自己为“胡同串子”,他哪有这么大的本事删别人的文章啊。

看到秦朔这篇雄文,透着屏幕就能感觉到司马南很兴奋,他及时回应说:“早上拜读了秦朔先生的雄文《关于联想的联想 》眼前一亮。这才像个文章嘛,270多家媒体写的那些玩意儿普遍缺少专业水准,统统都是鬼画魂儿。”

而且,司马南认为,秦朔这篇文章“等同于联想控股与联想集团对本人系列质疑的公开回应”。因为,秦先生披露了只有联想内部人才知道的核心商业机密——“银行授信数据”。

显然,说秦朔先生文章有点“软”,倒是一点也没冤枉他。

这两天为联想和柳传志先生辩护的,还有一篇雄文《起底司马南背后的流量机器和变现之谜》,这篇文章发表在“雪贝财经”公众号上,这篇雄文避开与司马南纠缠联想所有问题,矛头直指司马先生的下三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起底司马南隐秘的流量变现之路。

文章深谙传播学秘诀,开头就是“金字塔”式写法:

“仅一个多月,通过连番揭批联想系,策动国有资产流失、高管薪酬等极具煽动性的话题,司马南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涨粉最快的意见领袖。他的抖音账号在此期间疯狂涨粉超过500万,微博涨粉超过150万,B站涨粉超过100万”。

“即便以数量规模对这些粉丝做出商业估价,全网拥有近亿粉丝的司马南估值已逾2亿元”。

文章震惊了无数网友:原来网上骂人,可以发家致富,迅速成为“亿万富翁”?

文章最后,发出“天问”:

“流量即金钱,金钱不眠,流量亦不眠。他们今天欲把联想拉下马,明天又会是哪一家呢?”

这篇文章,获得了和秦朔先生一样的流量待遇:迅速10万+。

这文章有点矫情了吧,揭露别人“靠流量变现发财”的,自己同样也不能免俗啊。

有公关界高手对这篇雄文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这个深扒增量信息很多,打中司马的七寸了。从公关角度,昨天秦朔的稿子和这一篇,冲抵之前联想公关所有的努力,所以,好内容永远是最稀缺的。”

还有文章称:“秦朔和雪贝财经的两篇稿子影响力和传播力,如果从经济价值上来衡量,我是联想公关的话,愿意支付1000万。这两篇稿子的价值,超过之前所有传播价值的总和”。

这个评价,真实中肯。

网上介绍说:秦朔,媒体人、原《南风窗》总编辑,《第一财经日报》创办人,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著有《大脑风暴》、《传播成功学》、《感动中国》、《美国秀》、《大变局》、《告别GDP崇拜》等著作。2015年6月,秦朔从《第一财经日报》正式离职,后来以自媒体“秦朔朋友圈”闻名。

只是,越来越多的名人大V加入到驳斥司马南,力挺联想和老爷子,不知道这对联想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反正司马南先生是很乐意看到这种局面的。

然而,到目前为止,秦朔先生雄文是如何被“公关”下来的?又是如何被“恢复”的?可能永远是个谜了。

博弈还在激烈进行中,瓜众不妨继续看戏。




来源:融媒天下

编辑:古凤

257#
发表于 2021-12-6 00:06: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资深外交官:重建中美互信需要缓和公众舆论

原标题:董云裳:重建中美互信需要缓和公众舆论

现在的问题不是对华政策是什么

而是美国的总体外交政策和愿景是什么

以及美国社会如何就新的外交愿景达成共识

11月16日上午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了长达三小时的视频会晤,双方试图缓和自今年1月拜登就任以来的紧张关系。外媒普遍认为此次会晤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正面预期。对此,美国资深外交官董云裳(Susan Thornton)指出,未来一段时间,中美双方将在更多领域开展更多层级的接触对话,或可解决许多“技术性问题”。

曾参与中美气候变化谈判的她认为,双方可以在推广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上加强合作,还可以在未来城市治理领域增进地方政府交流。但她也强调,重建互信是艰辛的过程,双方需增进两国民众交流、重建公众舆论,“我想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在中美关系中有多少领域需要我们努力。”

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研究员的董云裳,1991年~2018年曾在美国国务院工作,长期负责中国及亚太事务,她担任过奥巴马政府的首席助理国务卿帮办和特朗普政府的亚太事务代理助理国务卿。

减少负面舆论

对重建中美互信非常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中美外交谈判的整体模式几十年来有变化吗?多层级对话机制的意义是什么,短期内可以实现怎样的成果?

董云裳:几十年来,中美高层外交会晤变得越来越正式。我看过当年一些会晤的文字记录,比如基辛格和周恩来的会晤,他们可以坐在那里脱稿交谈,和几个顾问一起进行广泛的对话。今天的会晤则更正式。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正式会晤之外努力争取一些额外时间和私人活动,让高层之间可以聊聊天、分享一些经历,这在中美关系中很重要。

未来一年,考虑到国内政治局势,双边关系想有大的进展确实有点困难。但我们可以就一些具体事务展开讨论,比如刚刚看到有关记者签证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这种问题只是技术问题,只要我们了解两国的不同体系机制,然后找到两边都适用的解决方案,就能取得进展。

我们正面临这样一个机会:进入一种更像商业关系的关系。尽管会有很多问题和分歧,仍可以坐下来解决问题,不那么情绪化,最终共同取得某种胜利。但我们现在需要开始工作,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在中美关系中有多少领域需要共同努力。

中国新闻周刊:美国前驻华大使博卡斯曾说,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失去了互信,如何才能重建这种互信?

董云裳:中美两国的社会、政治、文化体系完全不同,自然会有很多误解。我真的觉得美国人感受不到中美之间的制度性差异,而且大多数美国人并不真的关注外交政策,所以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知识投射到中国身上。这就是造成很多误解的原因。

如何恢复互信?这里有很多问题,但公众舆论是主要层面。美国媒体是美国人获取中美关系信息的渠道。过去几年,由于上一届政府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美国舆论存在着对中国无情、消极、暴躁的情绪。一旦媒体开始一种叙事方式,你就很难改变它,舆论是个庞然大物,这就像驾驶泰坦尼克号调头一样,如果双方媒体能改变负面情绪,对扭转舆论会有帮助。

此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绝对重要的。疫情让我们大大减少了这种交流。我们真的需要找到一种办法,让中美之间的普通人、学生可以来回旅行、学习。必须超越新冠疫情的阻隔,重新建立这种人与人的联系,以解决这个基础问题。

让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

和疫苗一样容易获得

中国新闻周刊: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美已取得诸多进展,但也有声音批评两国在COP26上达成的共识不够“惊喜”,你觉得中美气候合作下一步可能在哪些具体领域有突破?

董云裳:在COP26期间发布的中美联合宣言是一个框架,列出了一大堆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但没有太多关于如何在这些问题上合作的细节。我认为双方会继续对话,并试图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有一件事很重要,那就是如何高效和广泛地传播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技术成果。

美国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在发展气候变化技术方面会有一些竞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好的,能让技术发展得更快,我们或会因此得到更好的技术。但是,我们必须有速度、有规模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一旦技术得以开发,就必须确保这些技术能以合理的价格尽快得到普及,让尽可能多的人使用。能否让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像疫苗一样在全球推广,这是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特朗普废除了70多项奥巴马时代的环境政策,现在一些共和党参议员又在阻挠拜登的清洁能源计划。华盛顿及美国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真的有共识吗?

董云裳:我认为美国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是有共识的。你提到华盛顿的一些政治表现,但美国的社会体系非常分散,有关气候变化的调整与改变交通方式、能源网络、建筑能耗等等有关,大部分需要私营部门而非联邦政府来完成。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即使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的私营部门,包括大型能源公司,都在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当然,现在我们需要加快步伐,如果政府能提供补贴和政策支持,对推动私营部门的转变会有很大帮助。但我认为美国投资界、私营部门和市场的表现,代表了社会上的广泛共识。共和党人可能会继续用政治手段对抗拜登政府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但我不认为这会阻碍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美国需要重新思考整体外交政策

中国新闻周刊:美国面临2022年中期选举,共和党正在选战中打“中国牌”迫使拜登对中国更加强硬。拜登及民主党会不会因此而选择一种更强硬的对华态度?

董云裳:共和党人看起来确实持强硬的反华立场,这可以转移人们对上届政府的错误的注意力。我想大多数美国人都明白,我们现在和未来面临的挑战并不完全是由中国引起的,而且需要中国参与进来解决问题,至少要直面中国并与之打交道。大多数美国人,当认真考虑现实情况时,他们明白这一点。

但共和党给出的是另一种叙事。当面临很多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想抓住一个单一的因素,现在有人告诉你:是中国正试图取代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这就成为了一个非常诱人的故事。我们必须努力避免掉进这样的陷阱,我们必须做得更好,我希望中国不要做出那些可以让共和党人指着说“看,我们告诉你中国就是这样的”的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有观点认为,无论特朗普时代的“美国第一”还是拜登的“基于中产阶级利益”,美国的外交政策都被短期国内政治绑定,缺乏长远的规划。华盛顿是否缺乏长期对华战略?

董云裳:我对此的看法可能不是主流观点。冷战时期,美国形成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外交政策叙事:我们要建立基于“民主”和“自由市场”的国际体系,成为体系的领导者,并捍卫这个体系。冷战结束后这种叙事在美国依然是共识,但是世界变了。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对华政策是什么,而是美国的总体外交政策和愿景是什么,以及美国社会如何就新的外交愿景达成共识。

特朗普展现了一种“美国第一”的冲动,实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但这不能在国内赢得共识。我认为,美国新的总体外交政策必须涉及:在国际体系的发展中,美国可以不是唯一的领导者,但必须拥有重要的发言权。

至于冷战时期的联盟政策,“在世界各地都有合作伙伴”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这部分政策可能会得到保留。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新时代,我们结盟的目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广泛的伙伴关系可以维护当前的国际体系,而这个体系会保持对大国的约束,防止彼此开战。

此外,我们的全球经济战略到底是什么?现在有很多关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和国家作用的讨论,目前还没有答案。我想同样的事情也在中国发生,我们正在目睹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不仅是美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中国领导人常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试图抓住机遇,找到新的政策,弄清楚我们要到哪里去,以及如何去。

中国新闻周刊:你年初时曾表示,相信中美关系会在未来十年内好转,你理想中好转后的中美关系是怎样的?

董云裳:中美关系是复杂的,双方一直都有竞争,有分歧和摩擦,又总是一起合作。但即使在一些人们认为存在威胁、需要对抗的新技术领域,中美两国作为最大的参与者,未来也将合作,包括制订各种技术使用的国际规则。

所以,我认为我们会在很多领域发现,即使我们之间存在竞争也不能没有彼此。希望未来10年内中美双方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我和基辛格谈过,也和其他人谈过,我们都认为中国、美国和国际体系之间需要一种共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会改变,都会被面临的外部挑战所塑造,会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总体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双方可能还不是很舒服,但这些必须共同应对的挑战将决定我们关系的最终走向。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古凤

258#
发表于 2021-12-25 22:42: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蒋可心

259#
发表于 2022-4-21 10:54: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屈妍君
260#
发表于 2022-5-19 14:35: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拜登几乎一半的推特追随者是机器人

据《新闻周刊》报道,根据开发社交媒体软件的公司 SparkToro 的一项审计,美国总统官方账户的超过2200万读者中有49%是假的。
马斯克批评了 Twitter的前CEO,并对机器人的数量表示担忧。值得注意的是当他们被清理时,拜登等用户可能会失去大量订阅者。此前有报道称,由于对虚假账户数量的核实,马斯克购买社交网络的交易很可能被暂停。
我估计拜登这会儿肚子里在念叨:这小子看来不怀好意啊!


来源:九点三刻看世界(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