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案例库

[复制链接]
251#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8:57: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文字的“可视化”

科罗廖夫
也可以对比一下重型航空炸弹的威力,例如苏联的重型爆破航弹 ФАБ-9000,口径为9000公斤,这种9吨级炸弹的杀伤半径可达57米,轰爆波导致人体眼出血耳聋的半径是180米,曾在八十年代年阿富汗战争中投入过实战。

@科罗廖夫
【天津滨海新区第二次爆炸相当于21吨TNT炸药当量】我们对比一下21吨TNT当量是一个什么概念,中国装备数量最大,66式152毫米加榴炮使用的杀伤爆破榴弹,弹丸重量48公斤,弹丸内装填炸药6.4公斤。21吨TNT当量的爆炸,相当于3200枚152毫米杀爆榴弹的殉爆。战争中一个炮兵营需要一小时才能把这些炮弹打完。

  • ñ1493





252#
发表于 2015-9-4 13:0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殷玉鑫 于 2015-9-4 13:10 编辑

【案例】
70年前轰动全国的文章,今天必须要看

【导读】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作为战地记者被派往日本现场采访。9月2日,他目睹了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次日在《大公报》上发表,轰动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为大学新闻典范教材。

今天是日本投降签字70周年,让我们一起重温昔日的美文,纪念历史。


落日 / 朱启平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卡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签字场所

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签字用的桌子,原来准备向英舰“乔治五世”号借一张古色古香的木案,因为太小,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子布。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将领指挥室外门的玻璃柜门,如同装饰着织绵画一般,装着一面有着十三花条、三十一颗星、长六十五英寸、阔六十二英寸的陈旧的美国国旗。这面旗还是九十二年前,首次来日通商的美将佩里携至日本,在日本上空飘扬过。现在,旗的位置正下视签字桌。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桌前左方将排列美国五十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五十位高级陆军将领。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大炮的炮座上、将领指挥室的上面和各枪炮的底座上,都被记者们占住了。我站在一座在二十厘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开签字桌约两三丈远。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口上又排列着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

白马故事

八点多钟,记者们都依照预先规定的位置站好了。海尔赛将军是美国第三舰队的指挥官,“密苏里”号是他的旗舰,因此从来客的立场讲,他是主人。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之后,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将军到了,海尔赛将军陪着这位上司走入将领指挥室,舰上升起尼米兹的五星将旗。海尔赛以前曾在向记者的一次谈话中说过这样一件事:他看中了日本天皇阅兵时骑的那匹白马。他说,想等击败日本之后,骑上这匹名驹,参加美军在东京街头游行行列。他还说,已经有人在美国国内定制了一副白银马鞍,准备到那时赠他使用。一个中士也从千里外写信给他,送他一副马刺,并且希望自己能在那时扶他上马。我还想起,第三舰队在扫荡日本沿海时,突然风传“密苏里”号上正在盖马厩。现在,马厩没有盖,银驹未渡海,但日本代表却登舰签字投降来了。

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文字记者眼耳倾注四方,手不停地作笔记。摄影记者更是千姿百态,或立或跪,相机对准各处镜头,抢拍下这最有意义的时刻。这时候,大家都羡慕四五个苏联摄影记者,其中两个身穿红军制服,仗着不懂英语,在舰上到处跑,任意照相。可是我们这些记者因为事先有令,只能站在原定地点,听候英语命令,无法随意挪动。这时,上层甲板上的人渐渐多了,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在这样一块小地方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


代表到来

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他们是乘驱逐舰从横滨动身来的。顷刻间,从主甲板大炮后走出一列衣着殊异的人。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哗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至上层甲板上。随后,英国、苏联、澳洲、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的代表也陆续上来了。这时,记者大忙,上层甲板上成了一个热闹的外交应酬场所。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身移影动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卡叽制服;澳洲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他也是坐驱逐舰从横滨来的。尼米兹在舰面上迎接他,陪他进入位于上层甲板的将领指挥室休息。舰上升起他的五星将旗,和尼米兹的将旗并列。军舰的主桅杆上,这时飘起一面美国国旗。

上层甲板上热闹的外交场面渐渐结束了。联合国代表团在签字桌靠里的一面列队静立。以徐永昌将军为首的五十位海军将领和五十位陆军将领,也分别排列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上。这时有人说,日本代表团将到。我急急翘首望去,只见一艘小艇正向军舰右舷铁梯驶来。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陆续从出入口来到主甲板。入口处那一小队水兵向美国军官敬礼后,即放下手立正。乐队寂然。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他头上戴着大礼帽,身穿大礼服,登上上层甲板就把帽子除了。梅津美治郎随后,一身军服,重步而行,他们一共十一个人,到上层甲板后,即在签字桌向外的一面,面对桌子列成三行,和联合国代表团隔桌而立。这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告投掷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订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仪式开始

九时整,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麦克阿瑟走到扩音机前,尼米兹则站到徐永昌将军的右面,立于第一名代表的位置。海尔赛列入海军将领组,站在首位。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九时十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各国签字。”接着回身邀请魏锐德将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魏是菲律宾失守前最后抗拒日军的美军将领,潘是新加坡沦陷时英军的指挥官。两人步出行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立在他身后。麦克阿瑟坐在椅子上,掏出笔签字。才写一点,便转身把笔送给魏锐德。魏锐德掏出第二支笔给他,写了一点又送给潘西藩。他一共享了六支笔签字。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这时,尼米兹步出行列,他请海尔赛将军和西门将军陪同签字。这两人是他的左右手。海、西两人出列后,尼米兹入座签字,签完字,就各归原位。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代表现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请人陪同签字。陪同的人澳洲最多,有四个,荷兰、新西兰最少,各一人。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荷兰代表在签字前,曾和麦克阿瑟商量过。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麦克阿瑟的参谋长苏赛兰将军本来是负责把那份投降书交给日方的,这时他却站在签字桌旁,板着脸和日本人说话,似乎在商量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记者们议论纷纷。后来看见苏赛兰在投降书上拿笔写了半晌,日本人才点头把那份投降书取去。事后得知,原来是加拿大代表在日本那份投降书上签字时签低了一格,占了法国签字的位置,法国代表顺着签错了地方,随后的各国代表跟着也都签错了,荷兰代表首先发现这错误,所以才和麦克阿瑟商量。苏赛兰后来用笔依着规定的签字地方予以更正,旁边附上自己的签字作为证明。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乾干净净的。

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

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

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大公报记者朱启平1945年9月3日写于横须贺港中军舰上)


朱启平近照

【作者简介】
朱启平(1915.11~1993),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15年11月生于上海,1933年南京金陵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一二九运动爆发,为参加参加学生运动,他弃医改读新闻,七七事变后,他辍学南下,辗转到重庆,先后在《新蜀报》和《国民公报》工作,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1945年9月2日,朱启平作为《大公报》驻太平洋战区随军记者,在“密苏里”号战舰上,目睹了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全过程。他当即写长篇通讯《落日》并发表,反响强烈,这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

来源:http://news.mm7t.com/newsshow-153451.html


253#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6:3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如果是现在,全球各大媒体怎样报道“鸿门宴”?

2015-03-25 马伯庸 干部阅读内参


涨点知识:什么是“华尔街新闻体”、“金字塔体”、“新华体”

文丨马伯庸

华尔街新闻体的写作原则是“由小及大”、“窥叶知秋”,结构上,开头从非常个人的视角切入,再从这个小细节推展开来,逐渐论及全局,最后还要勾连回开头,一般用于深度报道。这种写法更显人情味。倒金字塔体则正好相反,讲究”言简意赅“、”由重及轻“,开头说最核心的新闻点,然后说次重要的新闻点,然后是支持核心的材料和证据,最后是补充性材料,叙述多,议论少,时效性强,一般用于突发报道。

倒金字塔体最早出现于南北战争时候,战地记者们为了抢先发回报道,用这种方式一段一段在电报局里拍发,先发核心信息,再慢慢把事情说清楚(顺便说一句,有的记者为了不让别人抢到头条,发完正经报道以后,还会继续拍发一些大部头的东西比如圣经来挤占电报机,让竞争对手发不出去。《神秘岛》里的吉丁史佩莱就干过这种事。)真正把这个体系发扬光大的契机,是林肯遇刺,美联社最先发了一条新闻:今晚总统在剧场遇刺,身受重伤,一共才12个单词。这个记录后来在1945年被打破,还是美联社的新闻:”罗斯福总统今日突逝“,6个单词。

新华体,这个和我们高中写议论文的结构是类似的,开头高屋建瓴,然后夹叙夹议,论点+论述+论据+名人名言+论述+论点,最后概括成数个排比句,进一步拔高主题。优点是磅礴大气,蛊……呃,鼓舞人心,看完以后让人热血沸腾。缺点是容易腻。

关于写作理论,其他答案说得很充分了,我来举个具体例子吧。

鉴于当前的大好形势,让我来举一个古代的例子好了:假如我们要写一则鸿门宴的新闻报道,该怎么写呢?

倒金字塔体:

标题:刘邦出席宴会时险遭刺杀

(汉元年十二月,法通社灞上电)

刘邦在项羽举办的鸿门宴会上险遭刺杀,已返回灞上军营。(开头开宗明义,直接把新闻最核心的点出。)

此次宴会旨在解决项羽与刘邦关于关中占领问题的争端。在宴会期间,项羽的堂弟项庄要求舞剑助兴,借此靠近刘邦,但被及时阻止。(杀手身份、行刺手段以及结果,属于次要新闻点)

刺杀事件发生后,刘邦很快离开席位,宣称去上厕所,但他没有再次出现在宴会场合,而是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经郦山、芷阳小道返回灞上军营。(针对”返回军营“做进一步解说,至此鸿门宴的核心新闻已经报道完整。)

据信,阻止项庄刺杀的人,是项羽的叔父项伯。他当时也同时起身舞剑,阻挡住了项庄。项庄被迫退后,但宴会并未因此而中断。(针对刺杀一词做详细解释,解释为什么是“险遭”。)

刘邦离开以后,他的幕僚张良向项羽和范增做出了解释,声明刘邦已经喝醉,并进献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表达歉意。(对刘邦如何离开鸿门的详细解释。至此,对核心新闻的细节补充也完整了。)

有宴会出席者指出,在此刺杀事件发生前,项羽的重要幕僚范增曾数次举起自己的玉玦。在宴会结束后,他还用剑将张良进献的玉斗击碎。(补充性材料。)

目前鸿门和灞上的军队没有异动,但据信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已被处决。(事件发生后的后续动向,不分析,只罗列事实。)

在刺杀事件发生后不久,刘邦的一名部属樊哙曾闯入宴会现场,痛斥项羽。但项羽赞扬了樊哙的举动,并赏赐他一块生猪肉。樊哙未经烹煮即行食用。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刘邦的事业恐怕会遭遇失败。刘邦离开时,他也随之护送离开。(对宴会细节的描述,但这条信息与核心信息关联少,重要性比较低,所以放在后面说)

唯一仍留在现场的张良和项伯关系良好,曾经救过后者的性命,两人来往十分密切。(这里仍在罗列事实,但记者已经通过事实罗列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华尔街日报体:

标题:鸿门宴,一次几乎爆发的政治危机

(汉元年十二月,墨通社灞上电)

樊哙闯进鸿门宴会的时候,他的双手紧握着短剑和盾牌,头发直竖,眼角几乎要裂开。守门的持戟卫士试图要阻止他,但失败了。这位年轻时在沛县从事狗类屠宰业的的平民,此时正面对着天下最有权势的贵族项羽,高声发出严厉的指责。整个宴会现场鸦雀无声。(开头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设置悬疑。)

樊哙本来是在门口担任警卫工作,没有资格出席。但他突然收到同僚张良的提醒,自己的主君沛公在鸿门宴会上差点遭遇了一次刺杀,而刺杀者项庄显然得到了项羽的默许。他情急之下不顾自己的低微身份,未经许可闯入宴会,试图履行自己的职责。樊哙和所有沛公幕僚都很清楚,这次危机并不只是沛公一个人的危机,而是樊哙、张良这些部属乃至整支沛军的危机。如果任由项羽阵营充满敌意的态度发酵,将会对天下局势产生不可逆转的深刻影响。(从樊哙个人的遭遇过渡到政治层面的危机)

在这次宴会不到一个月之前,反秦联军在关中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刘邦军团攻克函谷关,占领了秦的首都咸阳。但这次胜利引起了项羽的不满。他当时刚刚打破秦军对赵国的围困,却被告知刘邦已经进入关中。项羽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在此前的一次政治会议上,楚怀王与将领们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被认为是项、刘之间发生争执的重要动机之一。“我兄长对刘邦的这一无耻举动非常愤怒,这个卑贱的小官吏窃取了不属于他的贵族荣誉。”项羽的堂弟项庄说,后来正是他主导了鸿门宴上的刺杀。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写信,指称刘邦试图在关中称王,这成为激怒项羽的最直接因素。这次政治纠纷随即演变成了军事摩擦。项羽调动了四十万军队驻屯在鸿门,而刘邦的军队数量只有十万。虽然两军暂时并非发生冲突,但局势一触即发。刘邦阵营的一位军事观察家郦食其表示:“如果两军开战,刘邦军队将没有任何胜算。” 但同时他也指出,这对于反秦的整体战略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项羽阵营也有人持同样的意见。“与其对军队实施打击,不如直接对刘邦采取必要手段。项王不能接受反秦联军失去十万名勇士,但他并不介意只失去一个厚颜无耻的同僚。” 范增如此说道。他是项羽的高级顾问,在决策圈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和范增持同样意见。项羽的叔父项伯利用和张良——后者是刘邦的军事顾问——的亲密私人关系,成功说服了项羽在鸿门召开一次会谈,以求尽快消弭双方的分歧。在发出的公开声明中,项羽表示愿意尽最大的诚意与刘邦当面沟通,并以已故将领项燕的名义起誓保证他的安全。刘邦很快做出了回应,说他将亲自前往鸿门赴宴,为自己之前鲁莽的军事行动道歉。

沛公的这一回应让爱好和平的人们如释重负,范增也是。

(这一部分从樊哙扩展到天下大局,简要概括了双方起冲突的大背景,然后又将视角缩小集中在鸿门,转到中心问题。要尽可能地直接引用多方发言,不要简单概括成“他们纷纷表示”,或者”大家都认为“,要细致到每一个人的立场表达,这些人一般都经过精心挑选,可以代表一个阶层或者一个团体的普遍意见,也可以当事人身份表达重要信息。)

在鸿门宴开始后,刘邦很快就发觉自己陷入了危机。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侍者宣称,他清楚地看到范增先后三次举起玉玦,这应该是某种危险的暗示。但项羽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显然他还没在现实利益和名誉之间做出任何抉择。范增很快找到项庄,项庄起身表示要临时增加一项娱乐活动。他舞剑助兴,并慢慢靠近刘邦。促成这次会谈的项伯这时也拿起剑来,借舞剑之名阻挡了项庄的攻势。“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和谈必须进行下去。何况如果沛公被杀的话,那么张良也会遭到连累,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项伯在事后如此表示。

舞剑结束以后,刘邦安然无恙地留在自己座位上,暂时。张良认为危机仍旧没有解除,他立刻通知再守护在门外的樊哙。樊哙采取了非同寻常的做法,他直接闯进宴会大厅,斥责项羽背离贵族道义。项羽面对斥责显得很愧疚,他赏赐了生猪肉和酒给樊哙,并称赞他是勇者。樊哙趁机再度阐明刘邦的立场:我方无意占据咸阳,更无意称王。目前的军事调动,只是一种保护性的临时占领,可以随时解除。”这是一个最鲁莽的人做出的最明智的举动。“ 张良事后评价。

数刻之后,刘邦起身去厕所,他再也没有回来过。据信,刘邦是在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的护送下,经郦山、芷阳小道返回灞上军营。而张良确信刘邦离开之后,才向项羽表示刘邦喝醉了,已经早早返回,并进献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表达歉意。耐人寻味的是,项羽居然收下了这件礼品。范增是如此地失望,以至于拔出剑将玉斗砸碎。“啊,真是一个缺乏头脑的蠢货。将来夺取天下的,必然是沛公。”有人听到范增言辞激烈地批评道。

刘邦回到灞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处决了曹无伤。处决是在一个深夜进行的,没有棺材,也没有墓地。

(叙述新闻核心事件,多人物,多视角,按时间顺序。)

鸿门宴结束后,刘邦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将军队撤出了关中,避免了一次惨痛的失败。项羽立刻占领了咸阳,并指使军队进行了数次劫掠。项羽错失了一次打击潜在竞争对手的机会,但他至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咸阳。刘邦虽然被迫撤离,但至少保住了有生力量和良好的声望。在秦朝灭亡后的政治版图中,他仍旧可以发挥显著作用。

当然,刘邦的占领并非一无所获。不只一名目击者报告,在刘邦军队撤离时,用几十辆大车运走了地图、政府档案等物资,这为这名野心勃勃的平民领主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我们只是出于学术目的才搜集的,反正项羽将军没兴趣。”萧何断然否认了这个猜想。

樊哙在鸿门宴后的工作暂时没有任何变动,但在关键时刻的突出表现,让这位勇者的职业生涯一片光明。当被问起未来五年的职业规划时,这位勇者谦逊地引用了陈胜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

(做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并回到开头故事)


新华体

标题:沛公完成战略转移,项贼图谋破产

(汉元年十二月,儒通社灞上电)

严冬十二,关中灞上,野火燎原,意气风发。沛公在鸿门又一次成功挫败了野心家窃取反秦果实的图谋,率领军队胜利西上。

(开头先用套句抒情一二,然后定出一个基本调子,用宏大叙事勾勒出新闻主体的重大意义。注意细节,比如”又一次“,表明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持续性的。)

东风吹,战鼓擂。六国人民反秦反暴政的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在神州大地进行着。在沛公的英明领导之下,大军率先开进关中,占领了暴秦首都咸阳,彻底打碎了绑在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沛公心系人民安危,入关之后,立刻废除暴秦法律,只约法三章,让关中父老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开心的笑颜,回到每个百姓的脸上,他们自发地打出横幅,编写歌谣,齐声称赞还是沛公的领导好。

(新华体最重要的特征是贾诩贾谊……呃,是夹叙夹议,即在描述新闻时,随时予以评论,或点明其历史意义,或宣扬其效果。)

然而,在这暴秦摇摇欲坠、全国即将解放的大好形势之时,总有一些野心家蠢蠢欲动,意图窃取反秦果实。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项羽对沛公的成就非常惧怕,唯恐平民阶级的觉醒会危及到贵族统治。他突然率领大军攻打函谷关,进逼关中,想要扼杀平沛公。

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先入关中者可以称王。项羽这一背信弃义的举动,让六国人民为之震惊,良知之士齐声叱责。关中军民纷纷向沛公请战,甚至有战士写下血书,流着泪激动地说:”沛公是我们的大救星,谁对他不利,谁就是百姓的敌人。“

其时暴秦余孽未平,战事未消。沛公审时度势,思虑再三,为了不影响全国反秦大业,决定暂时放下恩怨,与项羽进行谈判。项羽要求沛公只身前往鸿门参加宴会,反动势力代表范增公开叫嚣说:”他刘邦心虚根本不敢来“只等着沛公拒绝,就把开战的罪名扣在他的头上。

沛公置自身安危于度外,毅然决定只身前往。面对同事和部下的担心,沛公笑着说道:”项羽和范增一直要求我一个人去,说明他们心里是害怕的,外强中干。你们想,我刘邦一个人,就能把他们吓成这样子,说明这四十万大军,也没什么好怕的嘛。”

(新闻叙述以时间顺序为主,尽量不插叙,不倒叙,主体人物要始终保持正面,基调要昂扬。)

在鸿门宴上,范增施展出卑劣手段,安排了特务进行暗杀。沛公几次面临危险,却一直镇定自若, 谈笑风生,即使是敌人,也暗暗佩服他的大气。在张良、樊哙以及进步人士项伯的协助下,沛公义正词严地谴责了项羽的不义之举,让他哑口无言。沛公的大义凛然,始终主导着谈判的节奏。巨大的舆论压力,让范增等人不得不放弃了刺杀计划。沛公再次成功地阻止了敌人的阴谋,完成了谈判。

从鸿门宴返回以后,沛公首先揪出了隐藏在反秦队伍里的叛徒曹无伤,然后召集全体大会。在大会上沛公指出,当前全国斗争的核心,将从秦与六国义军的矛盾,转移到六国旧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十分尖锐,不可调和。考虑到旧贵族势力在一段时间内仍占有优势,沛公决定从大局出发,利用谈判所赢取的宝贵时间进行战略转移,不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地让出关中,跳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为此,必须要西上汉中,暂时接受汉中王这个称号。关中军民虽然不舍,但时间就是命令,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他们已在紧锣密鼓地做着相关准备。每一个人都深信,在沛公的带领下,迟早是要回到关中的。

沛公的举措,极大地震惊了敌人。项羽的狗头军师范增在得知沛公让出关中后,惶惶如丧家之犬。他向别人哀叹说:“项羽为人太过善良,不足为谋,我看这天下呐,早晚会落到刘季业手里。”

(叙述一定要有技巧,多用形容词、成语,部分细节可以适当避开或改动,紧紧围绕主题。)

这一次关中到汉中战略转移,以鸿门宴为转折点,将开启反秦运动的新篇章。鸿门宴是宣诏书,是烽燧台,是铁犁铧,它是项羽的催命符,是沛公的里程碑。旧贵族必将灭亡,新朝代必将兴起。让我们再次喊出反秦元勋陈胜的那句话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尾要铿锵有力,至少三联排比,然后提出一个押韵口号,总结宏大意义。)


下面再简单介绍几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写法


文丨蒋志高


《财富》体:

标题: LIU‘S LEFT

(要诀1:华尔街日报体是日报,标题要动态。《财富》是月刊,标题要静态,但有张力。什么?你不认识LIU是谁?你不是我们财富圈的买我们杂志干嘛?负分滚粗。)

●马伯庸(注意,通讯社不署名,这里必须署名,要让你的读者无比期待:这个死老头关注刘项十年了,这回他要放什么料?)

《财富体》开头:

鸿门宴开始后不久,刘邦很快就发觉自己陷入了危机。“范增先后三次举起玉玦。”他微笑着告诉我。(要诀2:CEO视角,一定要第一人称。记住:华尔街日报是给金融民工看的,《财富》是给CEO看的。最好用一句直接引语。一定不要写告诉本刊记者,要写告诉我。)
编辑批注:该死的,跟刘邦问清楚到底他妈的几分钟后发现,严禁用很快、不久这种词。

下一句一定要写清楚liu说这句话时是在什么场景。详细描述:穿了什么衣服,坐在什么材料做的的桌子旁,喝的什么品牌的酒。
(要诀三:《财富》特稿永远以在一个特殊场景回忆一个关键时刻开头,必须详细罗列该场景各种细节,品(zhuang)味(bi)你知道吗?品味。)


以下请根据上面提示,自行完成。

《哈佛商业评论》版

【标题】危机领导力:关键时刻的5E分析
要诀1:突出领导力 2、必须得有5个左右要素,三个代表什么的,都不好意思上这杂志。六个到顶,七个过于复杂,八荣八耻谁也记不住。

【作者】马伯庸(祥瑞国际工商学院御兔研究中心主任,著有Secret of Three Kingdoms)
要诀2:必须得国际;最好还有来自实业界的第二作者;如果书有中文译本最佳,必须得中信或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提要】本文通过对刘邦、项羽、小布什、傅成玉等全球156位政商领袖面临重大危机时领导力表现的问卷及面访调查,得出关键时刻影响领导力的5E模型。
本文发现,传统领导力理论忽略了屌丝的关键作用。同时,本文亦分析了事件发生时,中层对危机的的理解差异、响应速度决定了危机的烈度及广度。
要诀3:如果你不是杰克·韦尔奇,就老老实实去做问卷调查;必须建立模型;必须指出传统理论缺陷;必须有前瞻性。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Nfas4PfGWqfUvclsTUS
254#
发表于 2015-9-10 23:52: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腾讯如何用机器人写稿?先看“机器编辑”如何攻占英美编辑室

《纽约时报机器人编辑让流量涨了38倍!》的新闻这几天不断发酵,由《纽时时报》数字部门的科学团队研发的机器人Blossom登上各处头条!和当年的美联社启用机器人写作财经新闻一样,机器人新闻再次戳中全民G点。

那么,这次的Blossom有何本领?全媒派先来拆解这位新头条人物。

360°拆解
《纽约时报》新上任的机器人“总监”

Blossom的神圣职责

《纽约时报》一天需要推送300篇文章,但是哪些文章真正适合推荐到社交媒体网站?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比大家想象地要难很多,一来编辑要花费大量时间浏览每一条内容并作出判断,二来用户的口味和需求似乎看起来总是飘忽不定。

而Blossom的诞生,创意来源于去年秋天刚被任命为《纽约时报》副总编辑的Alexandra MacCallu,她在《纽约时报》负责进行用户拓展和开发。

在日常工作中,MacCallu发现,团队总是耗费大量时间去选择文章进行针对性推送。应该开发设计某种工具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把人力解放出来。

视频:《纽约时报》机器人编辑让流量涨了38倍 时长:57秒


于是乎,Blossom诞生了。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基于Facebook等社交平台推送的海量文章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根据数据预测哪些内容更具有社交推广效应。随后,再把这些靠谱的“爆款”文章告诉编辑,并提供建议。

未来,通过机器学习,Blossom甚至可以独立制定标题、摘要文案、配图等。

这里实操一下,编辑在Blossom对话框中输入“!Blossom facebook?all”(指令代表的是:哪些文章适合推荐到facebook上),敲击回车,Blossom就会将好文推荐出来,如下图:



怎么样,是不是极其高能?

Blossom的神原理

那么,Blossom是如何掌握这些神技能的呢?目前看,Blossom的工作流程分为如下几个部分,收集大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个性化编辑。背后是怎样一套技术体系支撑着Blossom如此繁杂的工作?

《纽约时报》数据团队首席科学家Chris Wiggins透露,Blossom的后端采用了十分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通过Java、Python和MapReduce等语言和技术的支持,融合了非常前沿和复杂的算法;其前端则基于协作工具(Slack),内容通过直接接口整合到了《纽时》Slack帐号中的某个频道中。


《纽约时报》数据团队首席科学家:Chris Wiggins

此外,Blossom还承载着交互式学习系统,以此实现和记者编辑的配合。

Blossom的惊人业绩

Blossom上任以来,堪称劳模。他在后台一直保持对《纽约时报》文章和社交媒体上话题的监控,一旦发现某一文章兴起了病毒传播的苗头,便会自主给值班编辑发送预警。

根据纽约时报内部统计的数据结果显示,在Facebook上,经过Blossom筛选后自动推荐的文章的点击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


《纽约时报》Facebook主页

一直以来,决定哪些新闻上头条,挖掘最容易火的爆款文章,一直是各大媒体主编和新媒体运营编辑最头疼的事情。这下好,Blossom用算法通通搞定!

看起来,Blossom更像是一个智能化的编辑小助手,它不眠不休去实现编辑意图,极大程度地减轻了编辑们的工作负担。

Blossom产品经理Francesca Barber指出,未来,bolssomblot将会涵盖具有文章推送渠道的所有社交平台。

新姿势
机器人怎样占领编辑室?

除了Blossom以外,《纽约时报》很长时间以来都青睐机器人作业。比如,和美联社一样,在财报季、运动比赛报道时派出机器人写稿。

近期,《纽约时报》还研发了一种名为R&D Editor的工具,他可以在编辑写稿时,自动弹出文章可以采用的标签和关键字,比人工更高效、准确。

和《纽约时报》一样,这两年,全球范围内的媒体都在用机器人“闷声发大财”。所以,别只盯着《纽约时报》,下面这些媒体的心机动作你必须知道。而看完你则会发现,机器人已经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你我身边。

《华盛顿邮报》:新闻核查机器人truth teller
进军审核地带



早在2012年年末,《华盛顿邮报》就启动了实时新闻核查项目,名为“truth teller”。“吐真者”是一名专注核实新闻准确性的机器人,他将新闻报道中的文字、语音等信息全程记录,并随时与“打假”数据库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异常,便会发出警报。



在2013年美国众议院的辩论环节,多数党党首Kevin McCarthy声称给富人加税将会损失70万岗位,而在此之前这一不知真伪的论调早就被政客们使用多次。“truth teller”抓取到相关新闻报道后,立刻在数据库中检索到《华盛顿邮报》事实核查人Glenn Kessler的反驳文章。将“打假”结果果断反馈编辑部,立下大功。

《洛杉矶时报》:突发新闻写作机器人
专注抢头条

除了运用大数据帮助新闻去伪存真,机器人高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突发新闻中具备一往无前的优势。

2014年3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4.4级地震,《洛杉矶时报》成为最快报道这一突发事件的媒体,从撰写到发布仅用3分钟。如何做到速度之快呢?原来,这条新闻是由《洛杉矶时报》编辑部机器人写作和发布的。


《洛杉矶时报》员工Ken Schwencke

原来,此前,《洛杉矶时报》员工Ken Schwencke设计了一套智能系统,该系统会把地震局传送的资料内嵌至系统模版,随后快速生产和发布新闻。

据悉,《洛杉矶时报》除了能够应对地震等突发新闻之外,还开发出专门快速写作犯罪新闻的机器人系统。

但目前看来,此类由机器人撰写的报道仍有明显的模板痕迹,语言、文法均较为生硬。


“机器人新闻”文章模板痕迹较为明显

《卫报》:“机器人”报纸
全算法办报

2014年4月,多家网站报道了《卫报》正在进行的一项纸媒测试——“#Open001”计划。该计划是《卫报》的一项实验性产品,每一期,“机器人”会率先将社交网络上的分享热点和关注热度进行统计分析,随即进行内容筛选、编辑排版和印刷,最后生成一份报纸。换言之,这是一张完全由算法生成的报纸。



作为先驱产品,“#Open001”每月的印刷量仅5000份,而且仅在媒体机构内部流通。不过《卫报》有记者说,接到“#Open001”的一瞬间,感觉整个时代都变了。

确实,《卫报》的“机器人报纸”入侵的不再是新闻生产的某一个环节,而是完完全全地化身“全能”总编辑。

“路透社”:编稿机器人
记者的一级助理

路透社为了帮助记者从繁琐细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推出一整套名为Open Calais的智能解决方案。下面有一则对智能稿件编辑系统的视频介绍。

视频:路透社智能稿件编辑系统open calais 时长:1分14秒


这款编稿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首先,他会从各类文本类型中提炼出元数据,并通过连接内部的资料库实现文本阅读和分析。

而当一位编辑利用这种编辑系统写作时,他每次敲下的单词都将被系统学习和模拟,并随时与系统数据库进行比对,筛选出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当记者写完稿件之后,只需要再次比对关键词、核查重点内容部分即可完成稿件编辑和校对。



Open Calais项目的研发者表示:“开发这一智能系统的目的在于:利用交互页面,探索机器学习和编辑协同作业的可能性。”据悉,未来路透社将运营机器承载巨额工作量,协助记者进行稿件审核、校对。

脑洞未来编辑室小编如何作业?
《纽约时报》的“机器人”运营总监上头条后,不少分析人士“为《纽约时报》勇于和善于在数字化时代奋勇转身点赞”。

而针对记者或编辑的“饭碗危机”,诸多人士认为,我们不应该把机器人视作敌人,相反,我们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机器人新闻”指导员,亦或是“机器人总监”的最强大脑。尽管放手机器人去处理“易标准化”、“易复制”的内容,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优质内容的生产之上。

而随着机器人新闻的愈发成熟,其入侵还会更将猛烈。到那时,我们的新闻编辑室会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的工作场景会是什么状态?下面,是全媒派率先开的三个脑洞,抛砖~

场景一:选题会
告别没头脑,机器人给你灵感!

选题会一片迷茫?把握不准热点走向?今天用户喜欢看什么?这些痛点,机器人通通可以解决!



“选题机器人”只需提取社交热点走向,并给出分析数据,提供选题热点关键词和热文推荐,小编便可以据此广开脑洞,最强选题组合一网打尽!

场景二:突发来了!
抢发不再靠吼,比拼的是各家的机器人

突发新闻发生后,新闻编辑室还是一派兵荒马乱的景象?为了抢发头条小编简直紧张到吐血!而未来,突发新闻抢发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强大的机器人智能系统把!



想象一下,“突发机器人”接受到来自地震局或者社交媒体的线索,快速核实后瞬间输出稿件,智能发布系统一秒推荐,而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点击鼠标确认就好!

与此同时,“突发机器人”会触发多个采编系统,社交新闻机器人、航拍机器人、视频编辑机器人、数据新闻机器人等等...瞬间重要讯息完成集成!

场景三:小编的日常
一人撑起一个频道?这不是梦

当基于大数据和个性化推荐的新闻产品越来越被用户所接受,新闻编辑室的编辑运营模式也将发生彻头彻尾的改革!

试想一下,你是一个个性化频道的主编,这个频道每天会派机器人自动抓取相关来源内容,而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后台为每一条内容打分,高分者自动登上用户界面首页,低分内容被淘汰出局。



这听起来距离我们现在的编辑工作模式还很遥远,但是随着个性化新闻的崛起,这种模式一定近在眼前。一人一个频道,你我或许都能做到!

当去年我们还在为美联社的机器人新闻写作感到不可思议时,经过短短一段时间的沉淀,原来机器人已经成为你隔壁格子间的同事!

从提供协助,到独当一面,再到独立运行,机器人新闻日渐成熟。而你我都需要全方位地了解这位亦敌亦友的新“总监”,正视他,回应他。


来源:全媒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Q1MzQzNA==&mid=218267738&idx=1&sn=8af3a0b5ae13c31307c9b146b73a492b&scene=1&srcid=0910F3wvjKLek2b9PtOHOljV&key=dffc561732c22651d2266714155209fd2a955b276ff2b1bd433d3f7bdb004addea08c709b5128f3e7211ff03deb59d75&ascene=1&uin=Mjk2NDAyMjQyMw%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K79e2FCpLhCrisRSWcU5YmYSgcyfdTu3T0NB4uMJUG1GhhjMIHLuZvkjaV0132pC
25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 09:49: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故事化怎么写出新高度,就看你学不学的会了

2015-09-30 南方传媒书院



|价值观|使命|愿景|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成就美德



宣讲师35讲:


李心怡
作者介绍:南方传媒书院第10期(预)学员,现就读于四川传媒院201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系。
作品介绍:一个女长年的故事(莫泊桑)
                          
                                                                                                                  2:24                 
                     
宣讲师一个女长年的故事李心怡
                     来自南方传媒书院                 
                              
         
▎收听点击语音,即可收听。                  
本公众号图文、音频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整合、引用,经得授权者,转载请注明来源与ID,轻者举报删帖封号,重者诉诸法律


新闻故事化写作要领

  来源: 北科学生电视台

编者按:故事化写作一直是媒体讨论的焦点问题,包括《新京报》之类的优秀媒体也为故事化写作的问题所苦,财经新闻更面临着故事化、专业化这两个方向的博弈。

其实故事化是对记者能力的考验,故事化需要有文字能力、逻辑能力、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等等能力来支撑。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则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简而言之,新闻故事化需要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

1963年11月23日合众国际社记者梅丽曼.史密斯在达拉斯目击肯尼迪遇刺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文中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市的繁华市区。车队从商业中心驶出后,就走上了一条漂亮的公路,这条公路蜿蜒地穿过一个像是公园的地方……

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第一声像是爆竹声。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

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即摇晃起来。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

作品全文6000余字,用故事化的叙述讲述了肯尼迪总统被刺的全过程。

作者选取的一幅幅画面极富戏剧性,故事惊心动魄,悬念叠生,令人难忘,就像是一部情节曲折而生动的电影,一幕幕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文章还引用了大量鲜活而富有冲击力的直接引语,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度,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回味中领略其深邃的内涵。

具体而言,新闻故事化有两方面的要求。

以人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
1990年美联社的消息《砂石地上的怪现象》: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

正当她拧干衣服的时候,一道雷电打到她脚下的砂石上,使她成为雨季里遭雷击的第93人。


据警方统计,在从11月3月开始的雨季里,这个地区每年有100多人被雷电击毙。据专家说,这是世界上遭雷击致人死亡最多的地方。

此文是写自然现象,但作者却从人入笔,以人的视角关注自然现象对人的价值和意义。

作品不是靠议论和叙述吸引读者,而是靠讲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具体印象。

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

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

如央视“新闻调查”《第二次生命》中,为了医治女儿的尿毒症而毅然摘掉自己右肾的母亲;

《姥姥》中被称为“姥姥”的林洁如何为孤儿们的成长而奔波、操心的历程;“生活空间”《爱的奉献》中那个38年如一日地照顾有病老伴的老头……

这种爱,营造出温煦和睦的氛围。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
新闻是一门叙事的艺术,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叙述的视角选择。

视角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不同的视角叙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

多变的视角有助于复现事实本身的复杂性,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丰富。新闻故事化的常用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

1
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

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

如1983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妈妈教我放鸭子》,采用第一人称自叙方式,讲述了放鸭姑娘陈惠荣的普通劳作故事,展现了其热爱生活、辛苦劳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者用生动活泼的口语娓娓道来,呈现给读者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做到了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

2
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
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自己的个性深藏不露。

记者从公众的视角捕捉最有新闻价值的,公众欲知、未知、应知的新闻事实。

如凤凰卫视的《热火巴格达》,通过镜头,我们看到伊拉克这个几度经历战火的国家已是满目苍夷,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到处是战争的废墟和瓦砾……

这种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使读者对事件有了理性的思考。

3
第三者的叙事视角
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如1998年美国普里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德博拉的选择》:

德博拉.盖恩斯一动不动地看着他,他的脸埋在黑色的卷发中,两条眉毛又浓又弯。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是恶魔又是天使,是凶手又是救星,他就是在堕胎诊所中开枪的歹徒,他的脸映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读者从中获得的材料是叙事主体的一系列丰富经验的组合。

记者在借用第三者叙事过程中,把事件凝固在某一瞬间,通过人物的眼睛复原当时的场景,吸引读者完整地阅读故事。

总之,新闻报道叙述视角的选择必须出奇出新,在叙述的整个过程中,要努力抓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因素,重视环环相扣的情节;

一定要注意营造高潮,没有高潮,叙述就会缺乏起伏,就很难吸引人。


合众国际社发的《土拨鼠发出冬天的消息》一文开头写道:

请把耳套、手套、雪靴和烈性酒放在身边——我国至少还有六个星期的冬天要过。这是无与伦比的天气预测家、著名的潘修托尼的土拨鼠发出的信息。

作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推出了新闻事件——土拨鼠发出信息:严寒将继续。

之后用富有戏剧性和幽默感的语调,突现了新闻事实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使读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作品自然高潮迭起。

实质上,新闻故事化就是借用文学的技巧写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然而,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

而对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来源重视不够,这对新闻的真实性无疑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

所以,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绝不可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新闻故事化写作决不仅仅是从技术方面对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它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采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好的展现新闻事实。




◆ 总出品人/传媒指导老师_ 陈安庆
◆ 责任编辑_宁慧、左宇凡
◆ 出品单位_ 南方传媒书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L4P9bhxCAJvFn2enBNW
256#
发表于 2015-10-23 21:42:33 | 只看该作者
【记者训练营】干货:华尔街日报靠这9个步骤讲故事的



来源:网络
作者:WeMarketing(书评人)

第一步:怎样找到好故事?
一、依靠阅读
1、广泛阅读
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获取故事的最简单办法,尤其是现在有互联网,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快捷便利。作者提供的第一种方法“广泛阅读”针对网络来说,我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相关的博客论坛,然后再到专业网站去阅读官方的文章。
这么做的原因是现在的博客论坛等等往往能够提供一些正式场合看不到的内容,包括技术含量很高的分析甚至行业内幕,但因为是非正式的,内容的真实度就没有保证,而且很多内容也相对粗糙主观。所以就需要再到官方的网站或者线下出版物等等,对应相对主题找类似的文章,然后大量阅读,读上最少五六篇。相当于是你和五六个人开了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会议,而他们的发言也会给你足够的资料,来得出自己的观点。
2、记录灵感
任何一本有关写作设计或者广告绘画等等图书都会介绍这个技巧。因为灵感的到来是没有预兆的,而且存在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一个好主意可能随时随地出现,在公车上、在飞机上或者上厕所的时候,但这个主意出现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意义。比如你是做程序员的,但你突然想到了一个关于延长电灯寿命的点子,这个点子目前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你很快就忘了,一辈子也不会再想起来。但这个点子出现肯定是有他的原因,比如你更适合做电灯的工程师,依靠这个点子你可以开自己的工厂等等。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先记录下来,然后看有没有实施的可能性,或者提供给其他人,不要让它溜走。
3、为选题做档案
做档案其实就像是一个人的家。有些人思路清晰,善于管理。进到他家中可能你会看到他的书柜,书籍按照分类放得整整齐齐,然后在他需要的时候他就可以轻易找到他需要的书。对于其他东西也是如此。和选题相关的材料如果可以做好分类档案,不但便于找到相关信息,而且最重要是可以把这个主题不断的深入研究,档案的增多代表着你对这个题目的了解增多,而了解的越多就了解的越清晰,对现在的判断和对未来的预测就越准确。
二、依靠中间人
作者介绍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最了解事情深度资料的是所谓的高层人员,但他们往往是秘密的保守者,不愿意给出更多的信息,所以需要和高层人员身边的中间人联系,获取更多信息。
这些中间人往往以透露出一部分内部消息为荣,而且如果你以学生的姿态,把对方放到专家的位置,可能对方会给你提供更多的信息。这个过程应该是在闲谈的气氛中进行的,而不是答记者问这种形式,这样反而会事与愿违。
思考材料,挖掘灵感:
有了材料就要进一步利用材料,然后得出自己想要下作的主题。作者提供了两种方法。
1. 推断法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收集到的材料是慈善机构的运作良好。大家都在说现在社会的风气好,人人都在做慈善。但通过你的进一步收集资料,进行判断,你会发现,其实做慈善可以少缴税,所以很多有钱人用它来逃避税款。这样,一篇与众不同,而且有深度的文章就出现了。
2. 综合法
这种方法是把各种琐碎的信息联系到一起,然后寻找共同点和内部关系。比如教育腐败,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社会犯罪率尤其是年轻人的犯罪率增加。这三件事看似不相关,其实是直接相关,而且是前一个事件引起了下一个事件的发生。根据这些信息,你就可以写出一篇深度分析年轻人犯罪率增加的文章,并且找到这件事的源头,甚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没有新的故事,只有新的记者。
作者介绍说新闻界经常会说到这句话,因为很多时候,即使是新闻也只是同样事情的重复。比如在中国的所谓豆腐渣工程,只不过是换了地方,换了主角,但故事的发生经过结果,其实只是以前新闻的重复,只是报道的人变了而已。
如何处理已经报道过的故事:
1. 具体化
挖掘深入的具体的故事,活生生人物的自述。比如说北京的住房问题,作为一个记者或者是研究员,可能会写一个人均住房面积从原来的某某平米下降到了多少平米。看完了这句话,读者会怎么想?可能是什么都没有想。因为其他人已经说过了。但如果具体化,比如我去一个同事家,看到他和老婆睡下铺,他女儿睡上铺,和自己兄弟家只隔了一张布帘子,没有浴室和厕所。即使不加入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要说什么。而且这个例子是这个作者独有的,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这个作者已经有了和其他作者的差异。
2. 预测
(1)发展
(2)影响
(3)反作用:被影响的人,推动或者阻止影响
假如大家都对现在事情相当了解,那么预测事件的下一步发展的人就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比如现在BT被封,很多人都在报道什么时间因为什么被封等等,细节可以描述到是几点几分被封,那么再做同样的报道就只是重复。作者就可以写一篇BT被封之后会发生什么的文章。比如这件事情将会如何发展,将来还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封,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比如对于像我这种经常上去下电影找资料的群体,或者运营的线上影视公司,甚至更深层次的对有关机构的影响。最后就是这些群体会作何反应,比如线上影视公司积极支持封BT,因为没有免费电影下载,他们可以推行收费线上视听。关于未来的预测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讲。
3. 改变角度
如果站立的角度改变,可能就是完全另一个故事。还是BT被封,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比如有效帮助了反盗版,限制了盗版的流通,和现在网上的其他同类报道就产生了差异,当然面对的也是另一个读者群体。
读者喜爱的,从高到低
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排了一个受欢迎程度的列表如下。
1. 猫狗,可爱的小孩
这一点在youtube上多次被证明是真理。很多人花尽心思拍的DV短片没人看,但随便拍一个小猫喝水,就有上万人观看,发表评论。
2. 当事人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实际参与到这个故事,另外是做了一些有影响的事情。比如报道青少年犯罪,文章中如果都是一些专家说都是网游引起了今天的青少年犯罪,读者肯定会嗤之以鼻。但如果出现一个真实的少年犯,然后讲述他因为虚荣,要买一双两三千的篮球鞋,所以参与了抢劫,就会引起读者的思考。
3. 事实,当他们与故事有关,并推动故事发展
相当于是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到底故事是怎么发生、进行的。到事实这一块,其实更多的是往下删减,去掉和主线无关的内容。
4. 人物,观察者
这里指的就是专家了,也就是说相比专家的意见,读者更愿意看到当事人自己介绍,或者真实的事实。专家的意见只能是个补充或者总结。
5. 数字
数字的使用要慎重,这个是作者的忠告。比如一上来写一个:根据调查,中国76%的BT网站已经关闭,并且其中23%的已经进行内容清理。读者一看到马上兴趣就减少了一半,即使是自己公司的同事,看到数据分析的时候可能也会打盹小睡一会儿,更何况是某个偶然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
第二步:好故事如何构思?
一、故事的范围
按照因果归纳主题,考虑时间、距离和影响对象。决定取舍内容。否则容易出现文章过短或者是范围太大,结果什么都说了一点,但又都没说透的情况。书中介绍的技巧我也经常用,就是画出一个思维图纸,比如最简单的人物关系,张三一个方框,李四一个方框,王五一个方框,他们之间画箭头,谁曾经和谁打过什么样的交道。然后往出扩展他们的朋友等等。
二、故事的主题
选择最重要的一块,用几句简单紧凑的话表示出来,这就是找主题的技巧。在公司管理方面,我也曾经实践过类似的技巧。比如和团队开会经常是时间很长又效果不佳,后来我看了一本书叫《一分钟管理》,让参会的人介绍自己工作,找自己的问题,只用一分钟时间总结,然后大家再来找解决办法,同样解决办法也应该是一分钟内可以说完。这个本质上讲就是找出主题。比如做网站建设的,他一周的工作就是网站结构设计,页面的板块规划,需要的是编辑提供文字内容。这个就是他的主题,而不是像:我本周做了首页,然后又做了公司介绍页,把首页和公司介绍页链接到一起。。。等等过程和细节。主题是高度概括,而且反应全貌的。
作者给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主题陈述就是一幅油画最早的线条轮廓。
从新闻方面来说,一个幼年期故事,也就是刚刚发生,大众了解有限,中心事件就是新闻时间本身,这件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等等。而成熟期故事,大家都已经很了解了事件本身,中心事件就是影响和反作用力,也就是这件事情产生了什么后果。
三、特写、专题报道的创作
综述型:选择特殊性(伐木工人的例子,为什么伐木和其他行业不一样)
微缩型:选择典型性(例子:罢工期间某个汽车工人全家,强调这个家庭和其他家庭共性)
这一段讲的主要是关于新闻报道的技巧,综述型和微缩型。因为翻译问题,其实我感觉这两个名字有点怪,所以解释一下这两种类型的意思。
综述型,比如举个例子,描写伐木工人,那么就写伐木工人如何的与众不同,所有工人都吃中午饭,那就没有必要写,而伐木工人很多时候生命受到倒下大树的威胁,那就加重笔墨。
微缩型,是指拿出一个例子来,比如罢工期间某个汽车工人的家庭,让他来代表其他人。比如他们家已经不像往常那样出去旅行,看不起电影,连水电费都支付困难。这些事情是别的罢工参与人同样面对的。虽然写的是一个家庭,但写的是这个家庭和其他家庭共有的内容。
四、报道方式
1. 微缩型特写的报道方式
优点:把复杂变成具体形象,埋好的主线是故事报道对象。也就是像前面说的,那个汽车工人的家庭,他们的生活水平如何,三餐吃什么,都能说明罢工期间工人的经济困难。
缺点:报道对象如果无趣,报道对象没有说明想要表达的问题的时候,文章就不吸引人。比如那个工人其实还有第二职业,虽然在罢工中,他还是不缺钱用,那用他来写罢工就失败了。
2. 综述型特写
优点:报道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对象。可以举很多个罢工工人家庭做报道。
缺点:可能会面临材料不够,文章过于简单。什么都说了一点,但又没说透,每个家庭的情况差不多,文章产生重复。
五、报道角度
1. 新角度不能没有理由,改变事件性质。比如发生了一次惨剧,但文章却用一种讽刺的角度,而不是同情被害人的角度,肯定会引起公众不满,而不是引起他们的兴趣。
2. 没有角度,没有重点。这种情况我感觉经常出现,很多人写文章把别人的观点都说了一遍,但自己没有角度,没有偏向,读者不知道你到底同意哪一边的观点,感觉文章作者只不过是个传声筒,文章看着也没劲。
解决:要重点关注故事主角和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对手不一定是人,搞清楚自己所带情绪,和指望读者产生的情绪。比如说作者写一个关于小偷和警察的故事,那么主线就是小偷和警察的对抗,在这里小偷就是作为完全的负面典型出现的。但换成另外一篇,写有些小偷其实是无知少年或者被迫走上这条路,希望社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那小偷就是带着作者同情进行描写。如果这两篇文章混成一篇,一方面说小偷在公共汽车上偷了一位老人,一方面又在后面希望社会给某些小偷机会重新做人,读者也会感觉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
第三步: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
时间:历史的传承解释现在的特殊行为,预测未来
作者举了一个我感觉非常好的例子,说的是一个攀岩爱好者,岁数很大还坚持到野外去挑战高山。文章中提到了这位爱好者幼年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到野外爬山,以及文化传承等等。作者说这样就对这个人的行为作出了解释。
想一想美国的电影电视,都用的是这个手法。比如一个人,非常残忍的杀死了很多人,如果不介绍原因,观众可能就会觉得这是部无聊电影,故意搞些血浆出来的烂片。但好故事会介绍他童年时候曾经被虐待过,所以心理变态等等,有时候甚至会让观众思考一些社会造成的问题,从一部烂片变成了一部有一定深度的电影。
范围:数量,地点(空间和逻辑范围,程度),多样性,强度
比如作者举的例子,伐木工人的一个小疏忽,就可能被倒下的大树重伤致残致死。这个就是危险程度,再有像多样性,伐木工人使用电锯不当,可能也会导致受到严重伤害。这样几方面下来,读者再看到他们工作的段落就会马上紧张起来,感觉危险无处不在。
变化:
1.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源头:正反两方面,当事人,观察者(警察代表和骗子代表)
2.提供不同类型的论据:把专家理论,数据,当事者亲身经历结合。三个例子。
这一点就像是电影《低俗小说》的叙事方式,同样是几个故事,但不同的人出场就会看到故事不同的一面。写文章也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去叙述,就像是下雨的故事。下雨之后,卖雨伞的很高兴,因为可以多卖几把,但卖水果的就担心自己的库存会烂掉。作者举的例子是警察和骗子,也是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去讲述同一件事情。
第二点我感觉非常实用,就是一段话的时候,不要重复材料。比如这个专家说了一个观点,然后另外一个专家说了另外一个观点,再说第三个专家。看得读者昏昏欲睡。而是应该先说比如房价上涨了20%,it从业的张三无力负担,某教授说原因是制造业的不景气。这样就提供了数据,一个实际的例子,然后才是专家观点,读者看着就比较轻松。再有就是举例,作者说最好的数量就是三,举三个例子。
动感:
a. 让故事按照正常逻辑发展:发生/影响/反作用
这种情况很容易解释,比如某某地方发生了一件事情,然后如何如何,按照实际发展就可以了。
b. 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形成交锋。运用多方面元素:概括总体情况,解释具体原因,引用实例,当事人的直接引语。
作者举的例子其实我们上学时候的议论文就经常用到。比如空气污染的原因,一,工业排放,二,汽车排放。第一段先放一个概括情况,比如工业排放已经占到了污染的70%,原因是如何如何,在某某区因为有个造纸厂,王大妈总是说有刺鼻的气味。专家说,这个造纸厂其实是超标的。然后第二段再说,汽车排放也占很大比重,比如北京的汽车排放如何如何。这个小段的基本结构就是第一个原因,工业排放先从概况开始说然后实例,最后专家总结。之后又回到另外一个原因,再从概况到实例,到专家总结。这样就让读者的注意力不断转移,同时更加看得进去作者要说的内容。
c. 角色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一个任务到下一个任务,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
这种技巧发挥作用,可以去看一些公路片,场景不断的变化,人物也不断的变化,虽然没有大的戏剧冲突,但一直保持着新鲜度。
最后其实作者还提供了一种动态,那就是说故事的人可以去挖掘一些深层次的吸引人的元素。比如他举的例子,某位记者发现迪斯尼的观念陈旧和现在的社会价值观不符。这种冲突是非常隐蔽的,就属于超出技巧范围的。
写文章人的自我定位
律师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是非观。
学者型:写文章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研究,要求每一句话都准确。
实际型:把事实陈述清楚就算是完成任务。
第一种最容易理解,论坛上很多人都是律师型,也就是他的观点别人一定要接受,容不得半点别人的观点。所以他的文章说墙是白的,就会列出一百条证据,比如他学校的墙是白的,他家的墙是白的等等,所以世界上墙都是白的。这样虽然有力度,却也白痴,只是自己说得解气,并没有说服半个人。
第二种我在交公司报告的时候常犯这个毛病,就是做很多细碎的信息,力图每一句话都正确,让别人挑不出毛病,可到最后经常是别人也看不懂,而且枯燥乏味。
第三种就是不愿意带自己意见的客观型作者。这种人只想写事实,但却没有自己的意见。其实人一落笔就带着意见了,对于自己喜欢的肯定是要多说两句,不喜欢的就一带而过,无论怎么写,都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倾向性,所以不如痛痛快快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第四步:计划与执行
我感觉最好的文章是那种作者不用打草稿,带着激情一次顺下来的文章。但这种几率估计也就是百分之一,而且得是作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军事爱好者说起某种枪支的历史这种。绝大多数,如果要写作,还是要做个计划,不然可能就会陷入混乱,就好象今天的网络连载,半途而废不少或者无法自圆其说,天上掉下个陨石把主角砸死了。
一、全面思考
一、对事件特写的要点
1. 历史
a 是否牵扯到过去
b 是否与过去不同
c 是否是过去的继续
d 历史是有一定关系的,有没有细节可以用(比如以前从来没听说过圣诞节这么回事,近几年却突然兴起来,其实是背后有多种原因)
2. 范围:中心事件影响有多大,程度有多强,变数有多少
a 定量
(1)数字量化 (2)评论观察定义中心事件
b 地理因素
(1)中心事件的地理范围是什么,国际国内,区域,地方
(2)哪些地方是故事热点
c 多样性、强度因素
(1)中心时间有多少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故事中的人,地点,和机构对时间的参与程度有多深
(2)中心事件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加强还是减弱
d 全面因素
(1)其他事件对我的中心事件产生影响了吗,突出了中心,还是淡化的中心
3 .原因,导致某事现在发生的因素
a 经济因素,是不是有经济因素
b 社会因素,文化,习俗,道德,家庭生活
c 政治法律因素,法律规则,税收
d 心理因素,自我意思,复仇意识,愿望满足,情感上的动机(就是属于人主观的因素了)
4.影响-事件导致的后果
a 发生的事情会对何人何物产生什么影响,带来什么好处坏处
b 那些获益和受害者在情感上有哪些反应,有什么看法(思想),有什么感受(心灵)
5.作用,反作用力形成及其行动
a 谁会对发生一切抱怨最多
b 有那些实际的势力在弥补抗击改变减弱时间的影响,范围
c 这种势力的结果
6.未来,如果不加干涉,未来会如何
a 对我的中心事件,是否有关于其未来发展的正式研究和预测
b 我的事件当事人和观察者对事件有那些非正式的看法,当事人对他们的未来如何看待
c 我能展现未来的可能情况吗
看完作者的这些要点,我感觉几乎可以写另外一篇文章专门介绍,比如《像记者一样思考问题》最近网上影响很大的事情比如像BTChina、魔兽等等,到处都是讨论这两件事情的文章,可以说片面的观点是占到80%以上的。如果可以按照作者的这个线路思考,比如发生这两件事情的原因,发生后谁会受益,谁会倒霉,牵扯到的范围有多广等等,都可以得出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而不是像以后没地方下载或者连个骷髅不能显示在游戏里面之类这种表层现象。
二、人物类特写的报道要点
1. 历史
过去对于他有什么影响,西方研究一个人就经常挖掘他童年时候的经历
2. 性质
a 写作对象与众不同的个性、职业、其他方面,综述类特写
(1)哪些举动反应了这些性质(2)这些性质如何影响了对象的命运和生活
b 写作对象的典型性,与同类人的类似性,在微观特写中要强调
(1)是否具有共同特征,哪些共同特征
(2)他们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哪些同样的经历
3. 价值和标准(取代了前面的“原因”部分,也就是这个人为什么会做现在这些事情)
a 我的写作对象最相信什么,他的信念产生了什么影响
b 这些信念是否与同类的人是否相同,有何不同,程度如何
c 这些价值观,标准和目标是从哪里产生的
4. 影响
a 写作对象对周围和同类人的影响,正面负面
b 写作对象如何收到环境,周围人或者同类人的影响,正面,负面
5. 反作用
a 其他人对我的写作对象的行为和态度有什么样的反应,用他们的行动说明
b 写作对象又是如何回应环境,或者周围人同类人对他的影响的,用行动说明
6. 未来
a 我的写作对象认为他的未来会怎样
b 其他人对这一点怎么样
关于人物特写的指导,要强调的是行动与反作用,关注于他做了什么,对别人产生了如何的影响。
二、设置优先选项
关注几个重点,加强这些重点展开文章,比如成熟的故事讨论影响和反作用力,把主要篇幅放到未来发展而不是已经发展过的事情。
三、采访报道
作者提到了最容易获得故事的所谓聪明人,也就是他自己既有信息又有观点,作者只需要采集他的言论就可以了。当然聪明人不多见,更多的是论文人,就是写自己相关领域的论文,会提供一部分资料的人。
之后作者提供了一些采访的技巧,比如不像传统的列表回答问题式采访,记者可以走进被采访者生活,在更自然的气氛中,搭建一种私人关系,和采访者建立关系,了解更多有关被采访者的信息,然后从宽泛问题问起,再适当提出问题。作者说了一句话:我不喜欢和那些对我没有兴趣,而只对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感兴趣的人进行交谈。这句话对于任何人都适用。
有趣的是作者介绍采访的时候,说记者需要有适当的沉默,表示对方的回答你并不满意,希望对方补充,而不是滔滔不绝。比如提问:你喜欢牛仔生活的哪部分呢?是不是旷野新鲜的空气,和动物的相处,蓝天白云呢?这时候被采访对象只有一个字可以回答,那就是:对!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对!就是我们央视记者的采访风格,他们的采访对象只需要回答一个字,那就是:对!
第五步:组织材料和结构
站在读者角度想问题
一,你怎么能引起我的兴趣?
二,直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别解释那么多
三,你怎么证明你说的是真的
四,如何让我记住这个故事
这个列表是作者假设了一个喜欢挑刺的读者,他会对你的文章提出这四个要求,如果你可以吸引这个读者看你的文章,其他的读者就更没问题了。
写作前如何处理材料
第一遍:泛读材料,对自己的材料有一个整体把握,找主题,并想出结尾处理。
第二编:精读,标注索引
事件报道的六部分:历史,范围,原因,影响,反作用,未来
比如作者需要做某个时间的报道,然后他收集了很多相关的材料,有采访有专家论文等等。然后他就可以把这些材料分类,放到上面的六个部分里面,这样到用的时候就能很容易的取出自己需要的材料。对自己收集的材料了解的越充分,就越容易调动这些材料,写出更好的文章。这个道理其实在各个行业都适用,像是流行的美剧《豪斯医生》就会让自己的医疗团队偷偷摸到病人家里面,看看病人最近接触过的东西,吃过的食品。虽然电视剧是夸张处理过,但道理是一样的。
叙述主线
控制故事主线的三种方式
一,板块递进主线
之前所说的事件报道的六个部分就相当于是六个大的板块,作者可以把自己的资料分别归到板块中,然后像搭积木一样,合理搭配板块。作者提示说历史材料可以分散使用,和现实做对比,增强故事真实性,因为如果历史放得太多容易让读者脱离现实。再有就是把类似材料放到一起时候要找出差异,组织材料挖掘差异。具体如何推进,还是要看具体作者的风格。
二,时间主线
时间主线是比较简单的方法,但并非必须遵循时间来写。像现在美剧就是越做越滑头,把最精彩的地方放到开头,一开始前五分钟就发生了大爆炸,然后再从头讲这个故事是如何发生的。所以如果有元素是更重要的,就可以把这个元素提前。另外作者还介绍了离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可以插入一些小段,暂时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但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整个故事的节奏,比如电影《叶问》,比武当中突然出现的骑车小孩,及让观众觉得好笑又不影响打斗的紧张。
三,主题线
也就是作者按照自己想突出的内容,安排逻辑顺序。
此外还可以多条主线穿插,写出更复杂的文章。尤其是现在读者的智商都很高,他们只担心你写的不够复杂,而不会因为你同时用了时间主线和内容主线,没明白文章的意思。卖弄一些技巧往往会更受到读者欢迎。
第六步: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
一、导语的处理
导语可以理解为文章标题,或者刚开头的一段话等等,也就是在文章最开始的时候吸引读者注意的内容。作者举例子用了小说和报纸,比如一本小说,你花了20块钱,就算是再无聊也会翻上十几页,但如果是报纸,看到一个题目没意思,可能马上就换到另一则新闻了。再引申到互联网,一分钱都不用花,如果题目没有意思,可能读者都懒得用鼠标去点你发的文章。
同样,还是影视来举例子,一部电影或者连续剧,好莱坞有个法则,就是如果前几分钟观众觉得无聊,那么除非是影片后面非常精彩,观众才会给好评,但如果前几分钟很有意思,后面一般,观众给好评的几率就高。虽然不太合理,但这是人之常情。
吸引人的导语或者是引人注目的,比如:国足战胜巴西,或者是文字优美,让读者觉得是一种享受,愿意继续读下去。或者是神秘的,比如:出现在纽约上空的飞行物到底是什么?还有制造冲突的,比如:某某国的总理正在和群众们握手问好,他脸上带着微笑,突然一个人冲出来打得他头破血流。这个人到底是谁?
导语中不能出现细节,比如具体的数字等等,因为相当于是把巨大的信息量砸给读者,肯定会引起反感,而是先引起读者的兴趣,突出主题。
举例式导语的使用标准
举例子就是找出某个能够吸引人的片段实例
1 简洁:导语中的例子必须清楚明了,能够立刻理解
2 与主题表达方向一致
3 有内在趣味,精彩的生活片段,而不是仅仅是一个生活片段
4 有焦点:导语重点内容与故事的主题有密切关系,不能什么都说一点
导语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也给出答案,但不给出过程。就像前面的国足战胜巴西,肯定会有人想知道国足是怎么样战胜巴西的。正好借这个例子说明一下另一种导语,那就是不怀好意型的。像这个例子,读者看到里面内容就会发现,里面说的是国足在晚上聚会的电子游戏战胜了巴西队,而不是球场上。好脾气的读者会对作者轻蔑一笑,不好脾气的肯定会说一句:什么破玩意!所以吸引人固然重要,但也别拿读者当傻子对待。
二、数据的处理方法
这一段我感觉是十分实用的,在各个行业都能用得到。
1 用比率来代替庞大的数据:比如5522个程序员中,有1112个用asp.net,其实直接说五分之一就行了。
2 用简单的方法把意思表达清楚:比如已经有60%人同意了,直接说超过半数人已经同意了就可行了。
3 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形象:比如他今天喝了10升水,这相当于是5瓶大可乐。
如果数据处理的好,往往可以把技术方面的文章,既精确又形象的表示出来。
三、处理人物和引语
简单的说引用什么样的人说过的话,比如说:某大学教授提出,现在气候变暖和污染是有直接关系的。以下的提纲就是作者对于如何使用这些引语的建议。
1 可信度:包括引用人的资历和他的评价是否被别人认可等等
2 情感回应:真情流露,说话人是真心说这些话的
3 鲜明有力:引用的话不能拐弯抹角,而是要直接有力
4 多样性:辅助或者结尾总结,在文章各处
在人物处理方面,又有一个和电影处理相似的地方,就是淡化配角,也就是说配角的出镜就少,台词就少,不然会弱化主角和主题。在写文章的时候还可以不提配角的名字,用匿名引用,比如:今天的生活都是人命换来的,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这样说。
结尾的类型
1前后呼应型:小学时候就开始用的方式。结尾重复开头,前后呼应。
2展望未来型: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3展开拓展型:深入主题,给出一个更深层次的结论
处理记者自己的角色
1概括者,总结者
2裁判:写文章的人应该能够控制各方面的意见,比如就一个主题讨论的时候,写文章的人应该是不断加强双方的观点,而不是踢皮球每个人说一句,然后又被对方反驳回来。
3观察者
第七步:让字和句抓住眼球
具体:文字具体有力,而不是含糊笼统。
苛刻:相当于中国经常说的惜墨如金。
作者介绍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就是批评家和编辑。批评家会根据写文章人的细节,比如写作风格、故事衔接等等提出意见,而编辑则是大块的修建,好像是电影的剪辑师,有时候为了电影的合理,会把一些质量很高,但影响节奏的内容也切掉。对于写文章的人,这两者缺一不可。
描写
从根本上讲,描写是最能体现个人风格的,而且也是没有什么规则需要遵循的,但作者还是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1 准确想象:比如中国古代的故事,形容下雪,说像往空中撒把盐的,显然是没有形容像柳絮在天空飘的准确。
2 人物原则:多描写人物,尤其是商业作品。这点在电影电视,甚至是日本漫画中都有体现。因为很多时候漫画的情节都非常简单,就是谁和谁打了,然后谁败了。这个时候就是纯人物描写,依靠人物来赢得读者的好感。至于人物的招式,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换个名称罢了。
3 动画处理:让描写的东西给读者一种有生命的感觉。比如作者举例的:百合孤独的盛开在冰河边缘。
4 打破常规:使用与众不同比喻,表达方式。
交谈感
很多精彩的网文就是遵循着这个原则走的,作者需要想象自己是面对着读者说话,有时候甚至可以把聊天时候的谈话内容直接搬到纸面上,这样读者看起来轻松,更容易接受。
连贯性
a 过渡段落:其实很多时候不一定需要使用过渡段,只需要用具体实例或者更简单的话引出下文,反而更自然
b 信息来历出处:根据实际情况,如果已经是可信的,不用特意去注明信息来源,但信息来历如果太过随便,也不能作为论据。
c 解释说明:作者的举例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如果读者想知道时间,不用把钟表的工作原理也告诉他们。过渡解释是没有意义的,这很像电影中的闪回,也就是突然插一段,介绍之前发生的事,如果插得太多,现在发生事情反而会被削弱,比如观众看着一个悬疑片,结果一大堆闪回,之前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紧张情绪一下被打破了。
精心设计的结构
1. 速度感
使用短句,使用连续动作,把环境和动作融合在一起:类似电影里的武林高手过招,踢得满地黄土都飞起来,环境和动作互相强调。
2. 力量感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重复,但重复过多往往也会引起读者反感。
3. 变化和节奏感
最常见就是长短句的结合。长句描述一个事实,然后短句给一个结论,这样结论就会显得很有力。另外还有以前上学时候学的比如排比句,也是增强力度,改变节奏的。
第八步:万字以上的长篇故事
深入人性去描写,而不是停留在创意或者文字这种表层的东西。在国内,相信这种故事到处都是,只要用心去挖掘。
第九步:如何有效地修改
三步修改法
1. 内容的修改:看看文章的内容是否让自己满意,各方面的材料是不是已经都用上等等。
2. 结论和连贯性修改:文章的各部分结构是否可以调整,各层表达的意思之间是否连贯。
3. 节奏和细节的修改:文字的节奏是否过慢或者过快,细节的描写是否到位等等。
后记
后记写作如果往上说,可以说是有影响全人类的力量,但对于像我这种普通人不现实。更多时候我感觉写文章就像是好莱坞大片,其实影片的类型还有一些套路都是固定的,旧瓶装新酒,改改主人公,改改地点,可就是好莱坞大片的模式,自诞生之日到现在还是一样受最多人欢迎,照样让人感动。我感觉写作也可以如此,遵循一定套路,一定技巧,但同时也要学习好莱坞大片,在99%的垃圾里面,一定要掺杂1%的精华。这1%的精华就是作者自己和他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看法。
实习编辑:曹力

http://www.neweyeshot.cn/archives/19602
257#
发表于 2015-11-6 20:15: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快笔小新"上岗了!84岁新华社启用"机器人记者"

智能化时代,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写作也不例外——在84岁生日来临之际,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

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从江西瑞金发出了中华苏维埃成立的消息,同时宣告它本身的成立。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将迎来机器人新“员工”——“快笔小新”。

“快笔小新”现在会写哪些稿件呢?据新华社总编室业务管理中心主任胡金芳介绍,目前“快笔小新”供职于新华社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可以写体育赛事中英文稿件和财经信息稿件。

“前段时间,‘快笔小新’在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报道的写稿测试中表现出色,能够生成中、英文数据消息,包括每轮比赛的成绩公报和积分排名。速度快效果好,得到编辑、发稿人的认可。”新华社体育部发稿中心主任周杰说。

在中证网内容总监李蔚看来,过去几个月的测试中,从一句话的报盘到一段话的公司财报,再到根据“行情触发”写出“站上/跌破某某整数点位”快讯,“快笔小新”越来越聪明,写市场行情的稿子越来越上手了。

周杰和李蔚都表示,以前需要安排几个记者值班采写晚间中超赛事稿件和公司公告,现在只需“快笔小新”来写,编辑发稿人审发即可。

“记者写一条这样的消息至少10分钟,有些数字没有表格的话还容易看错行。‘快笔小新’分分钟可以生成很多条,还不容易出错。这就把记者从基础、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采写原创、深度稿件。”周杰说。

新华社经济信息部发稿中心副主任温希强表示,财经信息稿件是机器人写稿的一大用武之地。“机器人在我们部门可以采写多种类型的资讯稿件。比如,播报外汇中间价及涨跌幅度的快讯和简讯,写创业板财报等。”温希强说。

那么,“快笔小新”究竟是怎么写稿的呢?

“机器人写稿流程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四个环节。技术上通过根据各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各业务部门建稿编审签发‘三步走’来实现。”新华社机器人发稿系统研发团队成员、技术局高级工程师熊立波告诉记者,从研发到系统上线,用了约半年时间。

目前,新华社总编室已牵头制定机器人写稿管理规范,技术局已申报《一种面向短新闻的机器写稿方法与装置》《基于模板自动生成新闻的系统和方法》两项专利。

机器人写稿是新华社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研究大数据在信息生成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推进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更好地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能的有益探索。(记者余晓洁 吴丹妮)


来源:新华视点
http://xhpfm.mobile.zhongguowangshi.com:8091/v200/newshare/347988?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258#
发表于 2016-4-18 23:37: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物报道的故事技巧
2016-04-18 记者论坛

(记者论坛微信公众号:reporterbbs,猛击关注)

  非常高兴来到“范局”,以前大家经常叫范以锦范社长,现在大家改叫范院长,我想今后对范以锦会有新的称呼了,就是“范局长”。我很高兴可以参加到范局的活动中,陈洪跟我讲有15分钟,我从来没有讲过这么短的讲座。我就将我个人认为最困惑、最普遍的人物报道或是写作中的问题和大家分享。

  第一,是故事的规律,第二则是故事的结构。这就是困惑我的两个问题。

  不讲故事就是耍流氓

  我今天准备了一个简短的PPT跟大家分享,套用一个广告词:我只是理论的搬运工。这些理论来自一些书籍,我个人认为有很多的启发,最后会告诉大家书目。

  很多人喜欢看《南方人物周刊》,我们为什么喜欢看人物的故事,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看到事件的报道,而是喜欢人物?人物才是读者的兴趣所在,我们想知道他人的故事,他人的行为方式或者是行为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是我们内心的投射,这就是人物报道的魅力。人们先天就喜欢故事,通过故事里的人,寻找到自己、将自己投射到人物报道的主人公的命运中,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如果感受不到,要么你的感受太差,要么是记者写得不好。一般说来后者比较常见。

  什么是好的人物报道?在我看来,一定要尊重传播规律去讲故事,不讲故事的人物报道就是耍流氓。如果今天有同学写“范局长”,要如何写呢?我看过这样的报道:范以锦是严肃认真的人,下一段,范以锦是普通话很差的人,第三段,范以锦在南方报业做了怎样的贡献。你能看出三段之间有怎样的递进关系吗?你能告诉我,这种排比句的写法的意义在哪里?

  在中国无论是市场化的写法还是体制内的写法,这些都是常见的。我们不讲西方的例子,就讲典型人物的报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中学的时候,大家学了一篇文章,《为了61个阶级兄弟》,抛开意识形态,这是精彩的故事。所以,当人物碰到错综复杂的情况,又不得不面对的时候,行动就发生了,而故事,是由一连串的行动造成的。

  我们先说“范局长”,他担任社长期间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我猜可能是当年的南都案件。如果今天有人重新写“范局长”作为报人的一生,开头和结尾应该怎么处理?是不是可以将这个事情一以贯之?我只是提供一个自己的思路,相信你们会有很好的思路和想法。你们先想下,我们继续回到主题。正如“范局长”致辞所说,我们做了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有土豪、富豪还有草根。我采访过首富、毒贩等等各色各式的人,但究竟什么是人物呢?

  在我看到的定义中,我喜欢这个——人物是故事的动力,人类的需求驱动了故事的发展,并预示了故事的发展方向。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针对《南方人物周刊》这类媒体写作中的规律,种类是限定的,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这点,你现在写个世界杯西班牙回家的消息,就无法用我介绍的这套理论了。

  故事从充满欲望开始,然后努力克服成功道路上的苦难,最终成功。如果今天写“范局长”,可以说某年某月某日,当范以锦在办公室里面听到“南都案”,他遇到了怎样的困境,作为南方报业集团的管委会主任、社长和法定代表人,他要怎么办?一方面是政治的高压,一方面是下属不公平的待遇,他的困境是怎样的?他要如何解决?要抛出一个悬念。人只有在最困难和最窘迫的时候,做出的选择才是最符合真性情和人根本的。如果我采访范社长,我会先问,你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知道南都案发生的?当时具体在哪里,谁跟你说的?你的心境是怎样的?此前有过预期没等等,都是去还原那个场景。

  我们看到所谓最经典的故事都有着最基本的叙事结构,例如今天好莱坞的编剧,他们的作品中酝酿着非常好的故事:主人公遇到困境,他们如何解决困境。等一下有叙事的曲线,可以更好的展开。

  我们继续讲情节,继续拿范社长举例,事情发生后他如何去解决困境?他会去向上级争取,然后呢?又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是情节和情节点。例如他获得了广东一些老干部的支持,这是重要的情节点,它影响着故事方向的转变。

  我们写的情节因为篇幅有限,只有几个固定的节点,你需要选择一些情节点,为你所用。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这些都依赖于我们选择的节点和所作的铺陈。例如后面还可以写,范社长找广东的老干部,他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安抚下属,比如程益中。

  困境与解决困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你的故事到最后,开始和结果一定要发生变化。我们写范社长,他一开始遇到困境,他是报业集团的董事长,下属因为政治上的问题,遇到这样的困境,他要怎么处理和解决?故事最后得到答案,可能是困境解决了,也可能是困境没有得到解决,也可能是程益中放出来了、最大程度地得到了集团的保留和争取。最后范社长平安着陆,成了今天的范院长和“范局长”,依然享受大家的尊敬,这是他个人的努力,跟人格魅力不可分的。不要一上来告诉我这个结论,而是要告诉我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讲故事的“曲线救国”

   
  我当了八年记者,现在也还在写稿,如今遇到最大的问题是,采访后如何写的问题。尽管看了很多好的报道,但我们处理不好故事,不知道谋篇布局是怎样的。故事如何好看,如何布局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大家是否知道美国杂志奖,知道的举一下手。美国国家杂志奖在美国的平面媒体中是非常重要的奖项,不亚于普利策奖,美国杂志奖有非常好的报道,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为什么要讲美国杂志奖?因为杂志的报道,更加精细,更需要好看的故事,它给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一个作品。

  这是简单的叙事曲线,根据步骤可进行结构穿插,第一部分是阐述,第二部分是上升动作,危机,高潮,下降动作。这是我所看到的所有关于新闻写作非常好的路径和解决办法。如果大家记住这个图的话,我可以给大家推荐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弄潮儿》和《华尔街日报》上。(即《德商张大中》和《北京城市建设的幕后英雄》)

  阐述:简单的就是交代主人公是谁,让读者明白主人公即将面临的困境。如果拿范社长为例,可以说某年某月某日得知属下的情况,知道大麻烦来了,范以锦是谁,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读者,这个主人翁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不要一上来就将结果告诉大家,例如说范以锦长出一口气,南方报社的危机解决了,那么谁愿意看。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进了监牢,大家以为是他打死了人。

  上升动作:即不断的出现情节点和情节。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会出现“姐妹团”的骚扰、监狱长的无耻要求等等。为什么我们愿意看人物,是因为你将自己投射到人物中,例如监狱长让他做假账和洗钱,我们理解了安迪和范以锦,我们跟人物融入到一起,我们也许喜欢他,也许恨他,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地使用有情节的意义点,就会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人物可以使力量天平发生倾斜,主人公为满足欲望所作出的最初尝试都会失败,不断遭遇反面人物和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变化是关键,人物始终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不同的动作。例如安迪讨好监狱长,做了假账。范社长遇到了打压,情况又是怎样?当时的省委领导是怎样的想法?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使一些有利的情况向南方报业倾斜。在我看来,你要选择最有意义的情节点,而不是写没有价值的东西。

  危机:电影里安迪遇到的最大危机,是他向监狱长说放了我吧,我不找你麻烦,结果给丢小黑屋去了,他的学生也被打死了。例如我们看《24小时》,这个大楼要爆炸了,在鲍小强拼命的过程中,大楼要炸还是没有炸等等,这些情节凸显了危机。

  高潮:真实故事里,高潮很多都来自于主人公的努力。例如《指环王》的弗罗多最终将魔戒投到火里,大家会根据故事的人物、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有高潮,有结尾,这就是非常完整的故事的写作。

  你在上升的过程中,你可以将人物的背景穿插进去,使得故事的结构得以铺垫,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因为学生的出现,安迪讲了自己是怎样的人。写人物报道,经常会陷入线性思维的固定套路里面,例如范社长早年出生在马来西亚,他回到祖国,少时贫穷,然后考上暨南大学,一路这样写的话,没有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司马迁那样写成《史记》,当然司马迁也是将精彩的部分写出来,例如鸿门宴。

  我个人喜欢叙事的结构是这样的:文章先写个人的困境是怎样的,然后介绍这个人的成长背景,此前做了什么,而不是严格的按照时间顺序,你的时间顺序就是这个人的出生、成长等等,我们可以将成长和学历这些元素放到文章的第三、第四部分。只要将故事线做好,背景穿插在其中,而不是将成长背景当做主线,例如我们写范社长,始终写处理南方都市报的事件,可以插入几段,例如范以锦是怎样的人,他遇到怎样的问题,以前是怎样的,然后回到故事的主线,同学们在日后的写作中可以学习一下。

  我推荐的两篇文章,《德商张大中》,他是金大中的董事长,报道主线是他如何为母亲平反。他少年时代受母亲的牵连,后来获得财富后,又如何为自己的母亲平反,这条线自始自终都贯穿在其中。另外一条线是写张大中是怎样的人,如何从做台灯开始,如何跟国美电器打交道的。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如何为自己的母亲平反,这才是吸引我们读下去的内容。

  要注意的是变化。《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例如安迪从管子里爬出来了,大家看到他在墨西哥的海滩。如果写范社长,我们写2006年他平安着陆,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标杆和标志性的人物,故事有圆满的结尾,不是只有“好人有好报”这么一种结构,也可能好人没好报。我只是说故事最后圆满结束了。

  这个曲线是简单的图表,故事穿插在其中。在此过程中,可以将范以锦是怎样的人,过去做了怎样的事,在此过程中,作为背景进一步的去强化。我认为中国写人物报道的时候,包括我自己一直没有处理好的事情,是这个人的背景,人物的来源,如何跟当下做的事情如何很好的契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没有问题的。如果想做点不一样的东西,就会遇到结构的问题,结构如何处理,刚才我讲的就是我所看到的一条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不是我自己画的,而是我看到的非常好的报道所运用的。中国市场化的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做了很多年尝试,《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人物》、《博客天下》等等,他们在叙事结构上做了非常好的探索,非常好的尝试,这也是跟传统新闻管制和体制斗争和创新的结果。

  时代需要会讲故事的人

  中国的文字记者、特稿记者,在慢慢尝试的过程中,都是自己在摸索,看到西方有什么好的东西,我们将这个稿拆解一下,是否可以这样学。

  我想说的是,同学们未来愿意投身新闻事业的话,大家可以看一下西方的人物写作或者是电影编剧的理论,并不是简单的案例分析,人家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创意写作理论,咱们就不必土法炼钢了。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和西方记者的写作训练上非常不同的地方。西方有成熟的写作训练营。中国记者熟悉的特稿写作大师何伟,他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大三的时候,从事了创意写作课,他的老师是美国写作大师麦克菲。西方同行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方法论,这是一套理论,而且可以很好的指引我们学习。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愿意在这条路上尝试的话,在增加锻炼的基础上,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多看这样的东西。

  刚才赵慧老师提到今天传媒界所遇到的困境,我想拿一个人的故事来举例,这个人是麦基,他是好莱坞编剧大师,他的学生编写的剧本获得了众多好莱坞和奥斯卡的大奖。上他课的学生,不是编剧,而是世界500强或者是NGO组织的人。

  我举麦基的例子是想说,不管传媒介质发生变化,永远都需要好的故事写作者,尤其是对于同学们来说,如果你打算投身这行,先把手艺练好。

  这里推荐参考书目《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制作的原理》、《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我讲的内容,大多就来自于这两本书。
  《美国杂志最佳文章年选》、《电影编剧创作指南》(系列),《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系列),都值得看看。

  在创意写作中,已经有成熟的方法,可以让大家直接拿来就用,而不是让你土法炼钢,自己去摸索。我希望同学们愿意的话,可以多去看看这样的书,学习这样的理论。

  最后是一个英文的网站(美国国家杂志奖网站),大家英文好的话,可以看看上面的文章,这里的写作风格是全然不同的。希望大家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我是2006年来到南方报业的,我来的这一年,范社长走了。尽管我今天拿他不停的举例,我最后说,非常感谢范以锦老师,他早年创办的和努力的,让我投身在这个行业。最后,我将两句话送给在座的同学: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南方报业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忠诚,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南方报业对中国新闻事业所作的特殊贡献。

  (本文作者张欢,《南方人物周刊》编务总监)
259#
发表于 2016-4-22 19:38: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独家全文:滴血的海鲜 | 2016普利策奖大奖作品

原创 2016-04-22 浪沫 全球眼
文 | 罗宾•麦克道尔 (Robin McDowell)、 玛吉•梅森 (Margie Mason) 、 玛莎•门多萨 (Martha Mendoza)   

编者按

2016年4月18日,被誉为“美国新闻界的奥斯卡奖”的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揭晓。最受瞩目的大奖——“公共服务奖”由美联社四位女记者摘得,她们以一组“血汗海鲜”( Seafood from Slaves)系列报道,痛快淋漓地揭露了东南亚渔业贸易中的奴役和虐待惨况,最终促使超过2000名奴工获得自由,引发了该行业的广泛反思和整顿。

但在成功解救那些奴工之前,美联社没有刊发一字一句。确定劳工安全后,她们才发表了报道,参与报道的4位女记者之一梅森于普利策奖揭晓后接受媒体采访说:“普利策很崇高,但我们更希望看到那2000多名奴工获得自由。”

全球眼(微信号:globalwatch2015)独家编译了美联社这组系列报道中最有分量的一篇。原题为:Slaves may have caught the fish you bought。


2014年11月22日,在印尼本吉纳一家渔业公司大楼,泰国和缅甸渔船奴工坐在牢笼里。AP PHOTO / DITA ALANGKARA



缅甸奴工坐在牢笼里,透过生锈的栏杆向外张望,他们藏身的热带小岛,距离他们的家乡有数千英里之遥。

就在几码开外,几名工人将奴工捕获的海鲜装船,它们将进入美国的大超市、餐馆,甚至宠物商店的供应网络。

然而,因被怀疑有意潜逃,8名男子被囚禁起来,他们是可能有胆子逃跑的奴工。他们居住的空间逼仄狭小,甚至不够供他们躺下。他们每天只吃得上几口咖喱饭,食不果腹,被困在这个牢笼中,直到他们被迫登上下一艘渔船重返大海。

“我只是告诉船长,我已经忍无可忍,想要回家。” 觉奈(Kyaw Naing)对着同情奴工者偷运到岛上的美联社摄像机说,他深色双瞳里满是恳求。“下一次渔船停靠时,我就被立即关了起来。”他神情紧张,生怕附近的看守听见。

觉奈来自缅甸,2014年11月27日,他在印尼本吉纳岛的一家渔业公司牢笼里朝外张望。那天后,他回到了缅甸。AP PHOTO / APTN


本吉纳岛,一名看守与被囚禁的奴工说话。

在本吉纳岛及周边海域的印尼海岛村镇,数百名被困男子代表着海鲜行业企业与国家之间纵横交错网络中最令人绝望的一环。这种复杂的连接网络将海鲜捕捞者与消费者分离,掩盖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你吃的海鲜可能来自奴工之手。

美联社采访的男子大部分来自全球最贫穷国家之一:缅甸。他们经由泰国被带到印尼,被强迫从事捕捞作业。他们的渔获被运回泰国,汇入全球供应链。

“血汗海鲜”出现在一些美国主要零售商店的供应链中,如克罗格(Kroger)、艾伯森(Albertsons)、喜互惠(Safeway)、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以及最大的食品经销商西斯科。也可以在一些最流行的品牌罐装宠物食品,包括花式盛宴(Fancy Feast)、喵混合(Meow Mix)和爱慕思(Iams)的供应链中发现它们的身影。它可以是高级餐厅的鱿鱼,加州寿司卷仿蟹肉,或是打上品牌专卖店商标的冷冻鲷鱼包,就这样“血汗海鲜”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在长达一年的调查中,美联社采访了逾40名奴工以及前奴工。美联社记录了一艘装运奴工渔获的大型货船的海上之旅,通过卫星跟踪它至一处满布砂砾的泰国港口。船靠岸后,美联社记者跟踪发现,装载海鲜的货车用四个晚上,将它们运往几十家工厂、冷藏库以及该国最大的鱼产品市场。

这些“血汗海鲜”在泰国的加工厂等很多地方与其他鱼类混合。美国海关记录显示,有几家这样的泰国工厂将鱼产品运往美国,它们也销往欧洲和亚洲,但美联社只跟踪了前往美国的货运,在那里交易记录是公开的。

至此,还几乎无法确定“血汗海鲜”最终出现在哪里。然而,整个供应链错综复杂,金钱流向那些剥削奴工劳动的公司。

美联社接触的的几家主要公司不愿公开就调查发表评论,但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虐待劳工。它们都表示正在采取措施,杜绝强迫劳动,如与人权团体联手,追究分包商的责任。

几个愿意接受采访的独立海鲜分销商说,他们为确保海鲜供应的正当清白采取了详尽步骤,投入甚巨。他们表示,奴工一事说明,要监控地球另一端的供应链流程是多么困难。圣塔莫妮卡海鲜市场(Santa Monica Seafood Market)是一家直接向餐馆、市场供货的大型独立进口商,是致力于改善国际渔业的行业领头羊,该公司派出人员到全球各地检查供应商。

“供应链很不透明,尤其是当它来自海上。”负责采购的副总裁洛根科克承认,业界认识到问题并正在努力解决。 “是否会出现漏网之鱼?是的,这是可能的。我们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

美联社采访的奴工不知道他们捕的鱼会销往何处。他们只知道,它们很值钱,他们没有口福享用。据他们说,船长强迫他们喝脏水,每天轮班作业20至22个小时,没有任何休息日。几乎所有人都说,如果他们抱怨或试图休息一会,就会遭到踢打,被人用有毒的黄貂鱼尾巴抽,或遭其他方式殴打。他们费力地拉起装满鱿鱼、虾、鲷鱼、石斑鱼的捕网,但收入很少甚至没有。

当耀眼的射灯照出他们本隐在黑暗中的脸,有的奴工站在港口拖网渔船的甲板上向记者大声呼救。 “我想回家,大家都想回家。”一个人用缅甸语呼喊,其他人也开始呼喊。美联社为了他们的安全起见,没有提及他们的姓名。“我们的父母很长时间没有我们的音信。我敢肯定,他们认为我们都死了。”

另一个人带着恐惧回头扫视了一下船长住的舱室,然后大叫: “这是酷刑。当我们被殴打时,我们甚至不能还手…… 我们的性命掌握在死神手里。 ”

在最极端的个案中,很多劳工反映,许多人在船上致残,甚至在他们的船上丧命。“如果美国人和欧洲人都在吃这种鱼,他们应该记住我们。”30岁的昂莱敏是一名从本吉纳逃出来的奴工,“海底尸骨肯定堆积如山……那些人的尸骨可以堆成一座岛,死的人就有那么多。” 昂莱敏说。


缅甸人敏奈(Myint Naing)18岁那年被骗上船,为奴22年,九死一生。2015年5月16日,40岁的敏奈终于返回缅甸,与60岁的母亲抱头痛哭。AP PHOTO



大约3500人住在两个小岛组成的小镇上,横跨两岛只需五分钟船程。本吉纳是马鲁古链(Maluku chain)的一部分,前身为香料群岛(Spice Islands),位于澳大利亚以北约400英里处,那里栖息着小袋鼠和有着炫目耀眼羽毛的珍稀鸟类。

受季风雨影响阿拉弗拉海气候恶劣,一年中有好几个月难以乘船抵达本吉纳。由于没有互联网接入,本吉纳更显得与外界隔绝。上月,一个手机信号塔终于完工,村民们每天晚上爬到附近的山上,希望找到手机信号强的地方发送信息。一个旧机场跑道已经弃用多年。

本吉纳的小码头由渔业公司Pusaka Benjina Resources控制,其五层办公大楼非常显眼,里面有关押奴工的牢笼。该公司在印尼官方注册,拥有90多艘渔船,是被允许在本吉纳捕鱼作业的唯一公司。不过,渔船的船长都是泰国人,印尼政府正在核查,看渔船是否归属泰国人。 Pusaka Benjina Resources并没有对美联社的电话和信件采访作出回应,记者在该公司位于雅加达的办事处等了两个小时,也没有人搭理。

在本吉纳岛的码头,昔日奴工从船上卸载货物,换来食物和零花钱。许多人5年、10年甚至20年以前被他们的船长遗弃,从此困守孤岛。


一群前缅甸奴工在逃离了本吉纳后,在阿拉弗拉海的一个岛屿密林中行走。AP PHOTO

在森林密布的小岛深处,那些刚逃出的奴工寻找食物、以雨水解渴,被奴工捕手发现的恐惧时刻笼罩着他们。

而就在覆盖尖锐珊瑚的海滩附近,一处被丛林掩盖的墓地里长眠着几十名奴工,他们的墓碑上都是泰文假名。他们的朋友说,这些人被骗或贩卖到船上时,别人给了他们假的泰文名字,以永远掩盖施虐者的暴行。

“我一直认为,既然能上岛,就能离开。” 被遗弃在本吉纳的奴工屯林貌说,其他男子或点头,或凝视着墓地。“现在我知道并非如此。”


2015年4月1日,泰国官员在印尼本吉纳一处墓地给外国渔民的坟墓拍照。

阿拉弗拉海有一些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最多样化的渔场,盛产鲭鱼、金枪鱼、鱿鱼等众多鱼类。

它属于印度尼西亚领海,但吸引了包括泰国在内许多国家的非法捕鱼船队,随之而来的贸易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

美国视泰国为其主要海鲜供应商之一,购买了泰国海鲜产业每年70亿美元出口额的20%还要多。去年,美国国务院以未能在打击贩卖人口方面达到最低标准为由,将泰国与朝鲜、叙利亚和伊朗一起列入黑名单,但没有追加额外制裁。

专注于供应链分析的美国国务院分析师Kendra Krieder认为,泰国的海鲜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来民工。其中一些工人的遭遇符合美国政府对奴役的定义,即一旦签署工作协议,或被贩卖到如今被剥削的地方,就被迫不间断工作。

“在多数极端个案中,有人被绑架或诱骗在船上工作,遭到殴打、捆绑。” Krieder说, “无论用什么标准,这些情况都应被视作现代奴隶制。”

泰国政府表示,正在处理该问题。本月初波士顿举行的北美最大的海产品展上,泰国渔业部的一位官员宣布了一项解决劳工虐待问题的计划,包括制定规定工资、病假和不超过14小时轮班的新法律。然而,当这位名叫Kamonpan Awaiwanont的官员看到本吉纳岛奴工的调查细节时,他的回应戛然而止。

“这种情况仍在发生?”他问。停顿了一下后他表示:“我们会尽力解决。这件事正在解决之中。”

泰国政府还承诺对非法移民劳工进行新的全国性登记,涵盖超过10万涌入海产品行业的劳工。但监管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几十年的非法捕捞,近海的渔业资源日益枯竭,迫使渔民越走越远,深入到外国海域。

印尼政府已宣布临时禁渔令,旨在赶走每年攫取数十亿美元海产品的外国捕捞者。其结果是,超过50艘渔船现在停靠在本吉纳 ,超过1000名奴工滞留在岛上,观望印尼接下来的政策。

印尼官员正在试图采取执法行动,禁止货船从渔船上收集渔获。这种做法迫使渔民呆在海上数月,甚至数年,事实上形成了“漂浮的监狱”。

印尼新任渔业部长苏西•普吉亚斯图蒂(Susi Pudjiastuti)表示,她听说过一些渔业公司把工人关进牢笼。她相信在本吉纳的渔船可能真的属于泰国船东,尽管渔船有印尼颁发的许可证,但那可能只表明了伪造或复制许可证是家常便饭。

她说,她对本吉纳以及其他岛上的奴工虐待问题深感不安。“我很难过,寝食难安。”她说,“为了一盘海鲜,他们正在打造一个专事奴役、偷盗、偷捕以及大规模破坏环境的帝国。”


2015年4月3日,在本吉纳的Pusaka Benjina Resources公司大楼前,当被问到谁愿意离开本吉纳,奴工都举起了手。AP PHOTO



泰国海产品产业的奴工现象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背后成因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移民现象无异——人们希望摆脱难挨的贫穷,在别处寻找乐土。

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出口业的增长,缅甸、柬埔寨的年轻移民和泰国的穷困劳工越来越不愿意从事危险工作——而这些人过去都是本吉纳的常客。为避免报复而要求匿名的一名前劳务中介称,代理人变得越发猖狂、无情,他们谎称发工资,招募童工和残疾人,甚至下药、绑架外来移民。

该中介表示,代理人通常将奴工转卖给泰国渔船的船长或者渔船所属公司。据总部设在泰国的非营利组织劳工权利促进网络基金(Labor Rights Promotion Network Foundation)的经理Patima Tungpuchayakul透露,每个奴工一般售价约为1,000美元 ,这些男子后来被告知,他们必须用工资来“抵债”,但工资常常经年累月拖欠,甚至根本没有。

她说,“雇佣者可能更担心他们的鱼货,而不是工人的生命。他们从这种交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通过行贿,有时甚至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非法泰国渔船得以虚假注册,进入印尼水域捕鱼。泰国国会前议员Praporn Ekouru向美联社坦承,他曾贿赂印尼官员以进入他们的水域, 他抱怨说,印尼政府打击非法捕捞对这一行造成了伤害。

“过去,我们派出的泰国船通过改挂印尼国旗的方式在其海域捕鱼,”泰南宋卡渔业协会主席Praporn说,“我们为此每年不得不付出数百万泰铢或每月约20万泰铢(6,100美元 )的贿赂......由于印尼政府的禁渔令,这些官员的财路也断了。”

非法劳工拿到的是虚假文件,因为泰国的船只不能雇用无证船员。本吉纳的奴工梭貌说,别人给他一份属于泰国人的假海员文件,印尼认可这种非正式旅行许可证。他匆匆赶回他的渔船,找出一张皱巴巴的纸。

2014年11月27日,印尼本吉纳岛,缅甸奴工梭貌拿着一份假的海员文件,当年他被骗上渔船之前有人提供给他这份文件。AP PHOTO / APTN

“那不是我的名字,也不是我的签名,”他指着那张破纸气愤地说, “这上面只有我的照片是真的。”

梭貌说,他同意在渔船上工作的前提是它只在泰国水域捕捞作业,因为他听说印尼是一个劳工有去无回的地方。“他们骗了我, ”他说, “他们骗了我......他们搞了假文件,把我骗上了船,现在我是在印度尼西亚。 ”

奴工们说,渔船上虐待现象的轻重程度取决于船长及其助手。昂奈温(Aung Naing Win)两年前离开在缅甸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他说,一些渔民们忍无可忍而投海自杀。昂奈温现年40岁,让他最痛苦的工作是在船上的冷藏库里作业,温度低至零下39度,却没有适当的御寒衣物。  “那里寒冷刺骨, 我们的手像被火烧一样。”他说, “没有人在乎你的死活。”



美联社从本吉纳岛码头开始跟踪载有来自小渔船渔获的货船。美联社记者与十几艘渔船上的奴工进行过交谈。

起重机将海鲜吊装到足以容纳50辆中型货车的巨大冷藏货船“银海岸线”( Silver Sea Line)上。到目前为止,依照联合国和美国的标准,冷藏货船上的的每一条鱼,都与奴工有关联。


本吉纳岛的工人将海鲜装到货船上,运往泰国。血汗海鲜在泰国的加工厂等很多地方与其他的鱼混合,堂而皇之进入全球食品供应链。AP PHOTO

这艘船归属银海冷藏公司(Silver Sea Reefer Co.),其注册地在泰国,拥有至少九艘冷藏货船。该公司声称,那些奴工与它无关。

“我们只运输货物,通常由客户雇用。 ”银海冷藏公司的所有人Panya Luangsomboon说。 “我们与渔船是分开的。 ”

美联社通过卫星跟踪了“银海岸线”半个多月,直至它抵达国际鱼市龙仔厝(Samut Sakhon)。船靠岸后,码头上的工人花了4个晚上将海鲜分装到150多辆卡车上,然后把它们运到各地。


DigitalGlobe提供的卫星图片显示,2015年7月14日,两艘渔船将血汗海鲜装上“银海2号”冷藏货船。

一辆运货卡车上有翠鸟控股公司(Kingfisher Holdings Ltd.)的名字和翠鸟标志,该公司向世界各地供应冷冻和罐装海产品。另一辆卡车属于马哈猜海洋食品有限公司(Mahachai Marine Foods Co.),该公司从事冷库储藏业务,也给翠鸟控股以及其他出口商供货, Kawin Ngernanek的家族运营这家公司,他也是泰国海外渔业协会的发言人。“的确如此,的确如此。”他接受采访称,“翠鸟控股采购了几种产品。”

尽管记者反复要求翠鸟控股就虐待劳工一事做出回应,但该公司却不予置评。
而马哈猜海洋食品公司经理Narongdet  Prasertsri回应称:“我对此事毫不知情。”

美国海关提货单显示,翠鸟控股及其附属KF食品公司平均每月向美国运送约100吨泰国海鲜产品。这些海鲜产品被分销给位于波士顿海鲜码头(Fish Pier)的圣塔莫尼卡海鲜(Santa Monica Seafood)、斯达维斯海鲜(Stavis Seafoods),以及其他分销商。

理查德•斯达维斯(Richard Stavis)的祖父从1929年就开始经营海鲜生意,当被告知他经营的海鲜出自奴工之手时,他摇了摇头说,他的公司会去检查加工厂和渔业公司,要求它们提供遵守法律规范的认证,并采用第三方的核查。

“事实上,这种事让你彻夜难眠。 ”他说,“我想去制止这种事情发生 ......我们这样的公司很重视此类问题并会尽力进行处理。”

像斯达维斯海鲜这样的批发商批发的鱼产品,无论有无品牌,最终会贴上零售商自有品牌或工厂商标,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斯达维斯海鲜的客户包括美国最大的食品分销商西斯科。没有明确的办法知道是哪些特定的鱼卖给了它们。

西斯科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但该公司的行为准则表明:“在知情的情况下不会与使用强迫、抵债、契约用工或奴隶劳动的供应商合作。”

国家渔业协会代表了美国海产品行业约75 %的公司,加文•吉本斯(Gavin Gibbons)是该协会发言人,他说,有关虐待的报告“令人不安”,“令人痛心”,“但这类事情是在暗处肆虐。 ”


美联社的4位女记者通过系列调查报道,向世人揭开东南亚捕捞业最阴暗的一面。她们是第100届普利策奖获奖者中最令人瞩目的新闻人。从左至右分别是:玛莎•门多萨、罗宾•麦克道尔、埃丝特、玛吉•梅森。

当龙仔厝的多处供应链出现断裂时,类似的情形也会在其他船运公司和其他公司那里重演。对这个泰国港口来说,奴工“血汗海鲜”的历史将告一段落。

美联社记者跟踪了另外一辆卡车到尼瓦塔公司(Niwat Co.),其所有人之一Prasert Luangsomboo称,海鲜销往泰国联合制造公司(Thai Union Manufacturing Co.)。数周后,当面对其供应链中存在强迫劳动的质疑时,尼瓦塔公司让记者联系Luangsomboon,但此人一直无法联系上。

泰国联合制造公司是泰国联合冷冻产品公司(Thai Union Frozen Products PCL.)的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海鲜公司,年销售额达35亿美元。这家母公司简称Thai Union(下文简称泰联),拥有金枪鱼罐头品牌“海鸡”(Chicken of the Sea),正在并购大黄蜂海产公司(Bumble Bee Seafoods),但美联社记者并未观察到它们生产金枪鱼。9月份,在环评和社会评审达标后,它在全国率先通过了道琼斯的可持续发展认证。

泰联表示,它谴责侵犯人权的行为,但众多利益相关者必须参与到解决方案中。其首席执行官Thiraphong Chansiri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称:“我们不得不承认,很难保证泰国海鲜产品行业的供应链百分之百清白。”

泰联将成千上万的猫粮罐头运至美国,包括家用品牌如花式盛宴、喵混合和爱慕思。它们最后出现在大型零售商如克罗格、喜互惠、艾伯森,以及宠物商店的货架上。然而同样也无法判断某一特定的猫粮罐头是否含有经奴工之手捕捞的鱼。

泰联称,它的直接客户包括沃尔玛,但沃尔玛谢绝采访,它在一封电子邮件声明中说:“我们关心我们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对是否合乎伦理地雇用工人十分关注。”

沃尔玛表示,它与几个非盈利组织合作,致力于消除在泰国的强迫劳动,包括反奴隶贸易项目伊萨拉计划(Project Issara)。美联社记者联系了沃尔玛提到的该项目负责人丽莎•仁德•泰勒。她指出,“血汗海鲜”可以在一些节点上偷偷流入供应链,例如渔船之间的交易过程中,或者在加工厂与正当海鲜混在一起。她还证实,在泰国塔拉伊(Talay Thai)市场上出售的海鲜产品会进入国际供应链。此前美联社记者曾跟踪几辆卡车至该市场。

她说:“整个泰国海鲜供应链的交易没有进行完备的登记,因此很难估计世界各地的超市货架上到底有多少海鲜存在人口贩卖和强迫劳动的污点。”

代表泰联、翠鸟控股以及其他一些公司的泰国冷冻食品协会会长Poj Aramwattananont 表示,泰国人并非“野蛮人” ,知道贩卖人口是错误的。不过,他承认,泰国公司无法追查它们的鱼产品的来源。

“当我们从印尼购买时,我们不知道那些鱼来自何方。” Poj Aramwattananont说, “我们没有相关记录,因此我们无法确认那些鱼的来历是否清白。”



本吉纳奴工捕捞的海鲜可以漂洋过海,去到世界各地。但他们自己的生命往往湮灭在这座岛上。

在那片荒凉的墓地里, 60多座坟墓被高高的荒草和藤蔓包围,小木牌上的标记整齐,有一些用的是假的奴工姓名和船名。只有他们的朋友记得他们安葬在何处。

奴工腊漂(Hla Phyo)说,从前,船上的主管会直接把奴工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后来当局和渔业公司要求渔船返回后清点花名册上的每一个人,于是船长将尸体和鱼一起堆在船上冷库里,直至他们返回本吉纳。


在本吉纳的一块墓地墓地,腊漂站在他帮着埋葬的一个奴工的墓牌前。这名奴工死在了渔船上。AP PHOTO

腊漂抬腿跨过厚厚的灌木,寻找被杂草掩盖的两块墓牌——那里有他帮助埋葬的两个朋友。

5年前他从渔船上逃脱,从此便在本吉纳岛上挣扎求生。每天晚上,他都会思念远在缅甸的母亲。他知道母亲一定变得更加苍老,所以极度想回到她的身边。站在众多层层叠叠的无名坟墓前,他被一种深深的绝望感吞噬。

“我觉得我永远走不出印尼,”他抹去泪水说道, “记得我在挖墓坑时曾想过,这里等待我们的唯有死亡。 ”
260#
发表于 2016-5-2 14:49: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6-04-29 南香红

▲南香红,非虚构作家,著有《王选的八年抗战》、《众神栖落新疆》、《野马的爱情》、《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等作品。图片:南香红采访资源枯竭后废弃的玉门。

编者按
特稿是一个好故事,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一次文字的历险。它需要记者的洞察与发现,需要记者的多维度采访,以及在真实基础上的精彩文字传达。细节的捕捉、场景的还原与理性的筛选、价值的判断同步进行,高速运转的大脑和敏锐的眼光相互呼应,既要时时入乎其中,又要时时出乎其外,此时的记者似乎有分身术,一个匍匐在地搜寻事实的鳞片,一个高居云端悲悯众生。

本文转载自南香红个人微信公众号“南香红”。

特稿,是一次文字的历险
作者:南香红

2005年《南方周末》借为高级记者召开作品研讨会之机,将“特稿”大张旗鼓地提了出来。

当我被作为写特稿典型的时候,我一直在说,其实我真不知道什么叫特稿。就我而言,似乎我进入《南方周末》的7年间,采访方式和写作方式没怎么大变过,或者进《南方周末》之前,我在新疆给《南方周末》写稿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方法写的,那时候也没有人把它叫特稿。

2002年,南方周末有了一个专刊形式的8个版《城市》,当时的提法是前4个版为专题,一个话题,一个记者操作,一次要进行2万字左右的写作。城市版第一期出的就是我写的《城市新贫困》。这篇报道写的是改革开放20年在中国城市出现的新的大范围贫困人群。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北京的胡同,看到了北京平民“能吃饱穿暖但却不能活得有尊严”的生活。这篇报道在报社内部引起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大家在争论城市新贫困这样的话题,更适合放新闻版还是城市版,还有特稿这种新闻方式。这就是《南方周末》特稿探索的发轫。

后来城市版并入新闻部,成为“特别报道”,虽然没有明确打出特稿二字,但编辑们在要稿子的时候,总是在讲:“这是一个特稿的好题材啊,一定要按特稿来操作啊”。或者他们会为一篇报道兴奋不已:“太好了,这是一篇真正的特稿”,没有明确的说法,但特别报道的最高要求似乎一直都是“一篇真正的特稿”。

中国的特稿采访与写作似乎总是无法摆脱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的影响。在如何甄别一篇报道是否是特稿的时候,普利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获奖特质外,特稿更加注重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在新疆和田山普拉和墓地守护员合影,2011年。

现在看来,在我尝试着用一种自己能够驾驭的文体进行新闻表达的时候,我就是在写“特稿”了。1997年我在《新疆日报》,为南方周末等内地媒体写《野马的故事》、《塔里木河,在一截一截地消失》、《圆沙古城之谜》、《交河故城——大地上最完美的废墟》的时候只是想把一件新闻写好,好到投递出去可以被选中,被选中之后还有人读了之后夸好,这就是我最质朴的要求。新疆离内地那么的远,新疆的新闻对内地来说也是远、慢、旧的状态,能被选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要让内地接受新疆的东西,就得给他们讲故事,讲好一个故事,讲一个好故事。这个故事要做到让读到的人忘不了,要合上报纸还要想一会儿。

讲好一个故事,讲一个好故事。这就是我坚持十多年的核心内容。也是我特稿写作的开始。

特稿是一种选择

特稿之特不是因为它比一般的报道长,也不是因为它更细致的写作,而是它观察世界的角度,它所追寻的内容的不同。

这里包涵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新闻可以成为特稿?或者,同样的新闻,在你的笔下呈现的是特稿,而在别人那里可能是消息,特写,或者通讯?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用特稿这种方式来写作?

先说我为什么要用特稿这种方式来写作。我得说,特稿只是我写的新闻中的一部分。在我的记者生涯里我还写了大量的消息、特写以及我自己都无法分类的东西。一个记者在一家媒体做,总是要接受各种各样的任务,而这种任务是你不能选择的,必须要去完成的。我曾经完成了无数这样的任务,包括在《南方周末》。

但是我总是对一些题材感兴趣,我喜欢往一些问题里深钻,比如考古。当我读一大本一大本考古报告的时候,我的同事就问我怎么能读得下去?他们觉得那东西太枯燥深奥了,但我觉得里面稀奇古怪的东西挺有趣。再比如,我做北京旧城改造,从南池子的拆迁开始,有许多记者和我一样都做过这样的题材,但做过一次后他们就去做别的了,但我还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可做的东西。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旧城的文化价值、文物保护与拆迁、私有财产的确立与保护等等问题,一个个的题目做下来,我在这个领域里越走越宽,最后的作品也竟然成为了一个系列。
▲在北京采访即将被拆迁的居民。

我惧怕新闻的速死性,想我从业那么多年,每年写那么多的东西,有多少留下来了?所以我想写一些放一段时间还能看得下去的东西,我想在速死的新闻中发现点永恒的东西。以新闻的短暂生命挑战恒久。

或许是特稿这种方式可以给人以更大的空间,让人去延展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它有足够的容量,可以让你去展开文字,也有足够的尺幅,让你去深入探究一个问题。但特稿不仅仅意味着长和更细致的写作,而且它观察事物的角度,它所追寻的内容与别的新闻样式不同。

而特稿的特质又是什么呢?

一些事实,如地摊上分堆卖菜一般,这一堆是萝卜,是可以写成特稿的,那一堆是白菜,它们是再怎么整也不能整成特稿的,凭什么这么分类?界线在那里?

特稿首先得是一个好故事。好故事应该包涵了具有戏剧性、冲突性、独特性、唯一性等等要素,但最主要的要素我认为应该是延展性和复杂性。或者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具有爆炸性的、冲击力的质素,它只是安静的、常态的,但它的却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复杂度,它就有了特稿的特质。它的安静的表面下包涵了一些本质的和长久的东西,就像是一座有绵长矿脉的金矿,虽然它一时一地的储量并不丰厚,但它给了你足够的开掘空间,这就是特稿需要的。

想办法把繁杂的历史和现实进行还原,还原成最普通的简单的东西,还原成妇孺皆知的东西。而这些最本质的东西,是最能够引起不同人群的共鸣,最长久的东西。

面对一个新闻的时候,可能用本能来判断就不会错到哪里去,比如这件事是否奇,是否险,是否独特,是否包涵着诱人的魅力,是否暗含着难以察觉的东西。一个新闻人应该随时对此保持着敏感,这是一种天性。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需要记者用沉静的眼光来观察这个迅速变动世界;需要记者用多维视角来认识这个复杂纠葛的世界;需要记者以人文的态度理解这个充满活力和欲望的世界。同时也需要记者以细腻的笔触来描摹和表述这个纷繁的世界,需要记者在诸多的传播渠道中以简单而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达这个复杂的世界。至于你所写的东西是特稿还是其它倒在其次。

这里强调一下简单、易读。特稿并不意味着复杂。特稿所面对的新闻事件可能大多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但特稿的呈现可以是简单而易读的。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充当一个角色,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把复杂的事实进行提纯。

特稿的选择,是一个记者理解世界的方式的选择,是一个记者对新闻的解读方式的选择,同时也是他呈现方式的选择。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流浪者,他总是在这个世界上不停地游走,哪里有新闻他就去哪里。我在众多的新闻中可能关注的还是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心灵状态,我总是想在新闻的事实里找到另外一些什么东西,这一件和那一件新闻,它们彼此没有什么干系,但在深层或许你会找到一些共有的物质,我把它们叫做新闻中的“永恒“要素。

什么是可以永恒的东西?或许他们并没有一个模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会感动很多人,它们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它们在本质上都和长久永恒有关。我想这些东西可能正契合了特稿的某些特性。

我这样理解这个社会,所以我这样写;我觉得某些东西足够重大,所以我要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把它写给更多的人去理解。

有人说,南香红,你怎么能把野马这样一种动物当做新闻来写,而且把一匹马写得这么有灵性。我不知道,我想马本身就是有灵性的,马伴随了人类上升的全部过程,马给人飞翔的翅膀。这些也是新闻,它虽然不是显性的,但也是新闻的一部份,正因为马的高贵的灵魂才让读者有了更多的联想和共鸣,而很多报道野马的记者可能忽略了它。生命与死亡,生命的高贵与尊严,而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应该尊重它们。
▲野马

特稿需要洞察与发现

特稿之所以成为特稿决不是仅仅因为写作的文本。特稿似乎更需要对新闻洞察与发现。

日常新闻大家都认为是新闻,媒体们一拥而上,而特稿可能是在大家都认为不是新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要义。一般的新闻记者就像追着球满场跑的运动员,而特稿记者似乎要站得离事件远一些,以便能够看到事件的全貌;他似乎要站得更高一些,以便能纵横各方面为事件定位。也许日常报道的记者们都离去了,满地扔的都是废料,特稿记者才在现场寻觅,寻找真正想要的东西。

日常报道记者有时候是扑向新闻的一团火,特稿记者就像是在穿越一条通道,前方只有很微弱的亮光,特稿记者心里明白只有耐住性子,不断向那开掘,才能寻找到光明。

在一些别人不关注的、陌生的领域发现一些对社会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从凝固的历史中发掘流动的新闻,从流动的生活中发掘历史的蕴含。一个旧闻完全可以变成新闻。

中国历史正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复杂性变幻出各种眩目的色彩。解读中国有各种角度和方式,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等等,此类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媒体的记录在现代社会中永远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就像中国的二十四史,那是中国古代的媒体记录,否则,我们怎么能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到如此切真、如此生动、如此精彩、如此扣人心弦的、有关那个时代的完美记录呢?

现代中国无论在那个领域,只要潜心研究与发现,总能成就好记者,好作品,不管这个作品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特稿,只是这种呈现的一种,相对于其它样式的新闻作品,它可能更饱满一些,更可读一些,或者因为它独特的表达方式而给人带来更多阅读文字的快意。但不管在哪个领域或着表达方式怎样,本质上来讲都需要记者在神奇的地方发现生活最朴素的一面,在平凡的地方发现生命的神奇。这种发现不仅需要眼睛,还需要心灵。

我花在野马身上的时间已经有10个年头了,关于野马的报道到现在为止,南方周末已经发过5次。我的《南池子之劫——北京旧城改造》系列也持续地关注了近四年,从第一篇报道开始,深入地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发生在北京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我们用5次,每次3-4个版面来进行报道,想来也有了近十万字的内容,没有哪一家媒体比我们做得更充分,揭示得更深刻。持续的累加也能造就深度。
▲北京旧城改造系列报道之一。

通常的情况下,几篇报道出来之后,有人认为这个事件可能已经是一个老话题,已经让读者疲倦了,于是编辑部便劝你放弃,或者根本就不再做下去了。这时候就更需要记者的发现与洞察。

我做的野马和北京旧城改造,每一次做都不是在重复。每一次都是在发现新的新闻点后再做。而做下去的结果现在就是这个样子,它不仅没有让人视觉疲劳,反而连续起来是一个生动的连续剧,新闻的连续剧,新闻因此而变得是一个生长和发展的过程。野马到目前还是可以做下去的,直到它们变成真正的野马,而跟踪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一篇报道。正如《南方周末》在评报时所说,这就是在记录历史:“四合院的拆迁不仅关乎文化,也关乎利益,还关乎老百姓的家园之感,它会像当年梁思成保护北京老城一样,成为一大历史公案。本报持续关注,是对历史负责之举,成败利钝倒在其次。”

这是记者的积累,也是报纸的积累。这种积累和厚度,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在今天中国媒体业转型和分化,日渐走向娱乐和嘈杂的时代,需要记者能够保持一种定力,坚持自己的尺度。在这种坚持中媒体和记者一同成长、成熟。

多维度的采访

特稿的采访是一种非常仔细小心的采访。特稿的采访不仅仅是现场的,记者还必须把眼光放在一个广泛的区域里进行搜集。这个范围可能纵向深入到历史深处,横向旁及一切于之相关的信息。并且在时间的纵轴上,它可能还是一种长久的持续的关注观察和思考。这就是长时间大背景的大区域的关注。

举例来说,一般的限时新闻可能是现实层面,随新闻变动之波而动,特稿就需要升上去俯瞰,沉下去打捞。特稿记者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就是每当做完一篇稿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准专家。国外的一些媒体,一篇特稿可能要用半年或者几年的采访来完成。有时候特稿的采访是对一个状态的长期跟踪,它关注的是一个新闻的成长过程,特稿记者在陪伴着这个新闻长大成熟,成为它的每个个关键过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当新闻长大成熟的那一天,特稿也就完成了。

作为记者,总是需要面对社会变动中诸多复杂而敏感的事实,这些事实通常是被故意掩盖、修饰和剪裁的。记者的困难在于,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拨开緾绕在事实外部的芜杂枝节,一步步逼进事件的核心,寻找孤立事实背后的深层关联。特稿记者的采访这时候更像是地下宝藏的开采者,剥开一层层的岩石,去掉无数的砂土,在一次一次的宝藏是否存在的怀疑中艰苦地工作。
▲山西采访盲艺人的场景,王景春摄。

一个记者很难在短时间里洞悉他所面临的复杂事物的所有奥义,这里有知识储备的欠缺,也有事实的过于复杂和被掩盖。比如,我在做《南池子之劫》的时候并不能完全明白保护区的这种拆迁对于整个北京意味着什么。当我有了纵向历史感,知道了北京城自解放以来拆与保的公案;继而把眼光放得更远,了解了北京城800年历史后,看现实的眼光就一下子变得清晰;然后再将眼光放在世界都城的维度关照北京,又是一番豁然开朗,再进一步探索北京的未来,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准确。

这可能就是一个北京旧城改造常做常新,能持续关注多年写出十多万字的原因。

一般的新闻可能是从事件发现出发,向未来的维度里寻找,而特稿还必须向历史的维度开掘,向未来的反方向寻找;一般的新闻可能更多地把眼光集中在这件新闻本身,而特稿可能就要兼顾左右,在看起来不着边际没有多大的关系的事件里发现。所以特稿的采访必须是多维度的。特稿需要再现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是特稿应该做到的,而且必须做到的。一般的新闻作品却不容易做到,因为它短,它需要抢时效。

但是,特稿也不意味着就是慢三拍没有时效性的东西,特稿也是新闻,是新闻就有着新鲜性和时效性的要求,于是特稿记者可能比别的记者承担着更大的对事实的清晰性准确性要求和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冲突和压力。这两者的矛盾似乎永远难以调和。有时候记者会觉他要找的就在不远处,但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奔而去时,目标又变成一团遥不可及的模糊云团。而且在接近这目标时,你不得不左闪右躲,避开故意设置的种种陷阱和障碍。所以特稿记者可能更需要一些韧性和耐力,需要坚守,否则你就很难在四周全是悬崖峭壁、似乎无路可走的地方坚持下去。常识是,一个容易搞清的事实,往往新闻价值含量不高,采访的难度,永远和事实的惊心动魄成正比。

我们的生活是复杂的,我们面对的新闻也是芜杂的,但它们背后的有关文化、人性与变革的东西是清晰的。而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了解和关注的,也是一个记者所要守望的。

真实下的文采

特稿以文采见长,这是显面易见的。 特稿也许是具有文学色彩的新闻,但特稿并不是文学,它是新闻,这是特稿不能越过的界限。特稿来源于西方媒体,这是讲求截稿时限的西文媒体为那些报道题材重大和特殊,文字写作要求高的报道辟出的一小块领地。

中国与特稿相对应的是“报告文学”、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杂志出现的大受欢迎的一种纪实文学形式,它是那个年代报纸禁锢得只能用宣传语言说话而出现的一种反叛。报告文学从来不忌讳它的文学性,甚至成为它的一个标识。长篇通讯还不能完全摆脱宣传语言的限制,它的构架、语言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是固化的,它拘泥于预设和客观或选择性的真实,而被人诟病。

相比上述二者而言,特稿的珍贵之处就是真实。这是特稿最重要的不可缺失的本质。文本的完美表达是另一个层次的要求,只有在真实的新闻事实下的优美表达,对特稿来说才是有价值的。

记者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在新闻事实和大众之间的传递关系,这就决定了记者的两个基本职责:调查还原事实,精彩传达事实。这是我的一个追求,我遵循的原则,也一定程度上成为我的一种特性。这对记者永远是难以达到的。经常的状态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读者在报纸上看到的报道是记者的最后完成品。其实在事实凝化成文字、通往最后成品的路上,有众多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假定存在一个超然于个人判断之上的客观事实,但不同的记者对这个事实的表述可能千差万别。就是同一个记者在面对同一个事实的时候,也可以有众多不同的表述方式。

那么有没有最好的表述方式,什么才是最好的表述方式呢?可能每一个记者对什么是最好的表述方式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但我想有两个指标应该是基本的:一是对事实最大程度的准确传达,二是对事实最大程度的的精彩传达。

如何使你的报道扣人心弦充满魔力,如何使你的报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如何使你的报道一波三折充满悬念,如何使你的报道感性丰满理性超拔,如何使你的报道宏观概括高屋建瓴、微观描述细致入微,这是个表述问题,更是个认识问题;这是个写作问题,又是个采访问题。细节的捕捉、场景的还原与理性的筛选、价值的判断同步进行,高速运转的大脑和敏锐的眼光相互呼应;既要时时入乎其中,又要时时出乎其外,此时的记者似乎有分身术,一个匍匐在地搜寻事实的鳞片,一个高居云端悲悯众生。

读者在报纸上看到的报道是带有记者个性和体温的东西,同一个记者在面对同一个事实的时候,也可以有众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它可以是单向度的表达,停留在完整梳理事实层面上,它也可以是立体的表达,温婉细腻,圆润通透;它可以是扣人心弦充满魔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也可是是呆板的、平面的。对于一般报道来说可能准确快速地表达事实是第一要素,而对于特稿来说,必须在准确的基础上达到完美、丰富、多色彩、多向度的。

记者是一个旁观者,也是一个参与者;是一个调查者,也是一个判断者。当他要把一个事实搬到纸上,他最大的困难在于,即要避免主观武断,又要体现记者立场,其间有着微妙的平衡和分寸。最重要的你的叙述要打动读者,你的判断要说服读者,而这种打动和说服,不仅要靠事实本身的力量,还要靠记者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叙述,富有弹性、充满色彩的文字。
▲南香红《没有木卡姆就等于没有了生命》。

我常常对年轻入行的记者说,千万别将这个过程想得太复杂了,也别试图将一个事实复杂化而显示自己的能力,实际上,新闻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篇作品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作品。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那么多的定语和状语,没有更多的感情渲染,它朴素而干净,这便好的新闻作品。

尽管特稿是一种有文学色彩的新闻,但我的理解是它只是借用文学的方式而不是文学本身。

画面感,镜头感、冲突、结构、情节的安排、叙述的方法都是可以借用文学的技巧来安排的,但事实本身是不可以安排的。

特稿是新闻的展开;特稿是对新闻关节点的深入;特稿还是一个好故事。这种新闻的展开可能就需要借助文学或小说的手法为整个故事搭起一个好的结构框架。它可能有一个平白朴素但意味深长的开头,也可能有意安排一个戏剧性的开头,总之它的开始不会像限时性新闻的导语一样总是一个模式,然后安排后面的故事。但有一点是不可忽略的,如果一个文章头三段还不能将读者抓住的话,那这个文章就死定了。

我写稿子的时候总是试图在一开头就抓住读者,如果自己感觉没有做到这点,就会重新安排整个结构。

采访和写作是一种境界和情怀。这是一个虚无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但它是作品灵魂。它的因素很复杂,可能有作者的价值观,对人生的看法,生活阅历,态度,性情等等。

有时候当你合上笔记本结束采访的时候,采访才真正开始。随意的聊天,气氛突然之间的一次开敞,真正的东西出现了。这时候你所能做的就是静静的听,让自己融入这们的氛围里,化做无。

有时候当坐在电脑前,眼睛从窗户上漫无目的的望过去,现场的东西才会如电视画面一般一幕幕放出来。文字对于现场的还原永远是有局限的,但文字有文字的魅力,当它能够捕捉到画面的时候,这种画面就因为文字的锁定而固定下来,文字也因此具有了一种美。

特稿是一种愉快的阅读,这是一篇好特稿必须做到的。即便是非常严肃的题材它也应该是赏心悦目的,特稿之“特”还表现在记者用自己独特的文字方式与读者建立一种亲密的、个人化的关系。他在读这篇稿子的时候,知道是和那个记者在交流,他明白这个记者讲述的方式,他熟悉记者的遣词造句,他甚至熟悉记者常常出现的一些个人化的小瑕疵。他从记者所描绘的或在身边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或者他被记者带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的事物虽然是陌生的,但他却在记者用文字打开的窗户里看到了一种陌生的美。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有报纸走向了无纸化。到那时特稿这种依赖于文字依赖于纸媒的新闻表达方式还会存在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要从人们的阅读习惯是不是会彻底改变寻找答案。周末的闲暇时光,除了电脑阅读之外,人们会读些什么呢?

读特稿故事吧。它可能是一次文字的历险,也可能是一次愉悦的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获取谷雨Emook001期《细菌战 鼠疫围城》(作者:南香红)












谷雨故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