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奖项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41#
发表于 2022-7-15 17:21: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刚刚!第32届中国新闻奖自荐、他荐作品初评结果公示
2022年7月12日,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组织的第32届中国新闻奖自荐、他荐作品初评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初评会共评出72件作品(包括报送中国新闻奖定评的作品60件,候补作品12件)进入公示环节,其中消息13件、评论5件、通讯3件、新闻专题4件、新闻纪录片7件、系列报道8件、新闻直播1件、新闻编排1件、新闻专栏2件、新闻业务研究1件、重大主题报道9件、国际传播2件、典型报道3件、舆论监督报道5件、融合报道7件、应用创新1件。现将初评结果及相关材料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上公示,欢迎社会各界监督、评议。
公示日期为2022年7月14日至7月21日。在此期间,社会各界可通过电话、信函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发表意见。初评办公室将认真受理,按照《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对有关举报进行核查,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初评委员会主任会。
监督电话:010-87622118
电子邮箱:zgxwjzjtj@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南路55号第32届中国新闻奖自荐、他荐初评办公室
邮编:100122
32届中国新闻奖自荐、他荐初评委员会
2022年7月14日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屈妍君

242#
发表于 2022-7-27 12:38: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参评材料今起公示

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参评材料公示公告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自2022年7月26日(星期二)中午12时起,在中国记协网、新华网公示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参评材料,欢迎社会各界监督、评议。

本次公示至8月2日中午12时结束,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在此期间,社会各界可通过电话、传真、信函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发表评议、举报意见。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将认真受理、核查举报意见,并将评议意见提交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参考。

评选工作结束后,评奖办公室还将在中国记协网、新华网上公示评选结果,欢迎社会各界继续监督、评议。

电话:010-61002846

传真:010-61002762

电子邮箱:5826@vip.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7号

邮编:100062

(中国记协网制作了“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参评公示”专题页面,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详情。)


来源:编前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bxpuLzJ2BtxjBUv3UVDHw


编辑:张铭麟

243#
发表于 2022-9-3 21:18: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奖首设评委实名打分,增强评选专业性客观性
[color=rgba(0, 0, 0, 0.3)]根据中国记协此前发布的中国新闻奖评选改革相关信息:今年起,评选扩大评委库,增加懂行专家,增设评委实名打分环节,打分结果作为评选参考依据,进一步增强评选专业性客观性。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就2022年中国新闻奖评选答记者问中国记协今年6月正式公布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
一、为什么要对中国新闻奖评选进行改革?答:经过31年的发展变化,中国新闻奖在奖项设置和评选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一些问题。一是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情况。现有奖项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不同传播介质分类设奖,不符合媒体发展实际。二是多维度分类造成奖项交叉。现有奖项既按媒体介质又按作品形态分类,形成奖项交叉。比如视频直播既有电视直播、又有移动直播。文字评论既有文字奖项的新闻评论,又有副刊奖项的文艺评论等。三是部分奖项难以从作品角度进行评价。有的奖项滞后媒体实践。造成上述情况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新闻奖一直做“加法”,合并其他多个奖项;二是不断传承原有奖项,“打补丁”扩容;三是媒体融合快速发展带来新闻作品形态多样化。因此,需要从新闻专业和新闻工作实际出发,对奖项设置进行改革。二、为这次改革做了哪些准备?答:中国记协认真贯彻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记协深化改革方案》,高度重视中国新闻奖改革工作,从2021年4月起进行深入调研,先后召开7次座谈会,并以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新闻教研机构、省级记协和专业记协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中国新闻奖改革方案。对改革方案,新闻界各方面均表示支持和赞同。大家一致赞同“聚焦新闻作品、服务融合发展”的改革方向,赞同“尊重专业、尊重传统、尊重实际”的设奖原则,赞同“奖数保持稳定、优化奖项结构”的总体思路。各方面都认为,按专业要求以形式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同时根据新闻宣传工作需要以内容题材设置专门奖项,既坚持了新闻作品分类的专业性,又体现了新闻工作的特殊性。三、奖项设置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是什么?答:中国新闻奖评选坚持“三新”原则,即评选的主体是国家批准的新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的优秀新闻作品。评选工作应紧紧围绕新闻作品来进行,以引导新闻工作者钻研业务、增强“四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奖项设置应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打破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贯通各类媒体。优化奖项结构,共设20个奖项,奖数为380个。设置基础奖项,使之更具专业性和包容性,更广泛覆盖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群体。设置专门奖项,服务工作大局。强化基础项、增加专门项、合并同类项、减少交叉项、取消不宜项。四、奖项设置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一是以新闻作品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设置消息、评论、通讯3大基础奖项。把文字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3个奖项合并为消息。把文字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3个奖项合并为评论。二是根据新闻实践设置基础奖项。保留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专栏4个基础奖项。新闻论文奖项更名为新闻业务研究。三是尊重媒体特性设置基础奖项。设置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纪录片6个基础奖项。把广播新闻专题、电视新闻专题、网络新闻专题、短视频专题报道4个奖项合并为新闻专题。把分散在多个奖项中的系列、连续、组合报道合并为系列报道。把广播新闻访谈节目、电视新闻访谈节目2个奖项合并为新闻访谈。把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移动直播3个奖项合并为新闻直播。合并报纸版面、广播新闻节目编排、电视新闻节目编排3个奖项为新闻编排。四是根据内容题材设置专门奖项。设置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4个专门奖项。其中,国际传播为保留奖项。五是鼓励融合发展创新设置专门奖项。增设融合报道奖项,鼓励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增设应用创新奖项,鼓励媒体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研发“新闻+服务”的创新性信息服务产品。六是取消作品属性不鲜明的奖项。取消创意互动和页(界)面设计奖项,突出对新闻作品的评选。改革后,中国新闻奖设置消息、评论、通讯、新闻专题、新闻纪录片、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专栏、新闻业务研究14个基础奖项;设置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融合报道、应用创新6个专门奖项。五、改革如何体现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答: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改革是主动适应媒体变革的必要举措。一是顺应融合发展,打破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贯通各类媒体设置奖项,各类媒体均可参加各奖项的评选,大大拓展了新媒体参评项目,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二是优化奖项结构,以新闻作品体裁为主线,同时尊重媒体特性和新闻实践设置基础奖项,使结构更合理,更具专业性和包容性,更广泛覆盖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在内的新闻工作者群体;三是服务工作大局,以内容题材为主线设置专门奖项,特别鼓励融合发展创新,新设融合报道、应用创新项目,以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六、评选机制有哪些主要变革?答:一是坚持倾斜新闻工作一线,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参评,厅局级领导干部非主创人员不参评。二是完善初评机制,初评工作一律由记协和中央新闻单位组织,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参与作品的报送。三是扩大评委库,增加懂行专家,减少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四是改革评选制度,增设评委实名打分环节,进一步增强评选专业性客观性。中国记协主席何平

                              
中国记协在今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特别新设了“融合报道”和“应用创新”奖项,就是
希望以此推动主流媒体既能不断推出“镇版”之作、也能持续产生“刷屏”之效,形成网上网下同频共振,让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强劲,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



深化中国新闻奖改革,是中央赋予中国记协的一项重要任务,备受全国新闻界关注和期待。此次改革是中国新闻奖设立以来的一次大力度改革,是顺应时代需要和媒体融合发展、更好发挥中国新闻奖示范引领作用的重大举措。
作为中央批准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是党的新闻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百万新闻人心目中的“行业标杆”。自1991年设立以来,中国新闻奖先后评出7700多件获奖作品。
新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集中体现了改革成果,在多个方面有所创新突破:改革后,原有29个奖项优化为20个,奖项设置逻辑更清晰、结构更合理、导向更鲜明。
改革后,介质限制被突破、参评“赛道”被打通,各类媒体可参加各个奖项评选,大家同台竞技、综合比拼、互学互鉴,有助于提高融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此次改革,进一步调整了评选范围,首次将所有具有采编业务资质的新闻单位纳入参评范围,今后,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新闻电影制片厂等也可推荐报送作品参评,扩大了新闻奖的覆盖面。
进一步优化评委构成,扩大评委库“容量”、丰富评委库“光谱”,邀请吸收更多高水平有影响的资深新闻工作者、跨介质媒体从业人员、熟悉融媒体生产和国际传播的业界专家及骨干参与评选工作。进一步完善评选办法,在有关环节引入“打分制”,由评委对所评作品进行实名打分,打分结果作为参考依据。
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薛保勤


值得称道的变化是此次改革取消了对作品的字数、时长限制,有效减少“遗珠之憾”。通常认为,好新闻应短小精悍。但是面对不同的题材,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注重作品的表达效率方是应有之义。
舆论监督报道奖项的设立可谓“惊喜”。长期以来,公众对舆论监督报道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舆论监督是“抹黑”“添乱”。这其实是对舆论监督的曲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从本质上来讲,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有相同的精神内涵、一致的出发点和统一的校验标准。舆论监督报道奖项的设立,激浊扬清、扶正祛邪,鼓励媒体真正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激励从业人员切实担负起“瞭望者”的使命。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此次改革亦是新形势下主动作为、守正创新的必要举措,除却打破限制、贯通各类媒体设置基础奖项外,另增设“融合报道”“应用创新”两个专门奖项以鼓励发展创新,明确内容是核心、技术服务内容的本质要求,强调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公共职能,正能量与大流量相得益彰,真正发扬好新闻的价值。同时,改革后的评选办法明确规定“各省(区、市)记协报送作品必须有 1 件以上县级融媒体中心作品”,鼓励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创优,助力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与时俱进的中国新闻奖无疑是这篇文章最好的“记录者”之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


“基础类”奖项的设置回应了对新闻工作者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能够更清晰地为当下新闻工作者提供“优秀的专业新闻作品”的参考,激励新闻媒体工作者提高政治站位、精进专业素养。
为推动新闻媒体真正实现从技术、内容到组织架构层面的深度融合,这次改革弱化了媒介性质在奖项分类上的作用。不同介质对传播内容和效果会有影响,作品是否发挥了自身的介质特点、优点,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新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在拥抱时代服务人民中彰显价值。特别是在“专门类”中设置的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的评选项目突出强调了新闻工作者要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树典型、立榜样,希冀涌现出更多“综观全局、心系大众、勤勉敬业、耳聪目明”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来源:长江传媒研究(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244#
发表于 2022-9-6 18:40: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黄金,罗晶,黄振威 | 荣誉的制度创新:中国新闻奖的改革实践研究

黄 金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中宣部千人双聘计划”入选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媒体融合、新闻媒介与实务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主要著作有《边界融合:数字时代的媒体创新》《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百年广播电视与传播研究:一项跨学科的探索》及译著《大众传播动力学:转型中的媒介》等。


罗 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讲师

黄振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荣誉的制度创新:中国新闻奖的改革实践研究

核心提示:

中国新闻奖的评奖规则通过三十多年的制度化过程,构建了荣誉制度的三体结构——参评制度、奖项设计与评选制度。中国记协在评选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针对这三种制度设计做出创新性改革,以适应荣誉场域中的情势变迁。中国新闻奖荣誉机制的制度变迁总体上呈现非线性特征,新的政策图景和原有的制度要素相结合促成了荣誉机会的相对均衡、荣誉承认的渐进修正和制度变迁总体上呈现的长期渐进与短期突变并存的规律。中国新闻奖荣誉制度变迁的过程规律、诱致因素与内在机理说明,荣誉承认所包含的政治承认意涵很难通过短期制度突变去改写,制度变迁的空间还受到正负反馈与政策配置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决策理念这个引起制度变迁的关键要素需得到更多的重视。

内容精选:

职业荣誉是维持和重申行业权威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象征秩序再生产的重要工具。新闻学研究者从有影响力的节日仪式叙事、角色模范询唤以及荣誉制度把关三个方面,描摹了中国新闻职业的专业权威与职业精神何以构筑与再生产。其中,荣誉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应和,保障了从业者对“职业职责的履行、管理与激励”,同样地,新闻业的荣誉制度是“彰显新闻业的价值标准和专业伦理,并生产新闻典范”的激励机制。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记协”)陆续设立“作品奖”和“人物奖”来创立新闻业的荣誉版图,通过荣誉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引领新闻实践专业水平的提升,同时凝聚新闻职业群体的专业共识。已有研究表明,新闻业的荣誉制度是一种国家支配模式下职业荣誉生产的规则系统,社会控制功能是这种荣誉制度构建的底层逻辑。但由于体制性承认的机会结构限制了市场与专业新闻社群的团结与承认,弥合荣誉域的新闻评奖制度变革就成为解决新闻界种种顽疾和促进新闻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路径。

中国新闻奖是中央批准的唯一一项综合性新闻作品奖,自1991年6月启动评选工作以来,已经成为新闻业的全国性常设奖项,扮演着党和国家代理者的角色,赋予新闻人一定的制度资本与文化资本。尽管中国记协作为评奖主体,使得来自党和国家的规制形塑了新闻奖的制度场域,促使荣誉制度同形(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但行业协会并不总是消极应对和满足国家制度限制所施加的诸种要求,尤其在新兴传媒领域,行业协会在能动的调适过程中积极发挥着利益调适、荣誉分配等结构性功能。2014年以来,中国记协意识到新闻评奖制度“权威性”下降的问题,于是在奖项设置、评委结构、参评机制方面做了诸多创新实践。已有研究尚未覆盖近年来中国新闻荣誉制度改革实践中的实证数据与经验材料,也忽略了中国记协在组织场域中所做的制度性调节。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国新闻业荣誉制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尤其是对新闻评奖制度变迁的过程规律、诱致因素与内在机理缺乏关注,使得我们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新闻荣誉制度变迁的宏观过程和微观运行。

学者黄顺铭在其专著《加冕:新闻评奖制度与实践》中完成了1991—2014年共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制度与获奖作品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可引证的研究基础。我们继续收集了2014年以后中国记协历年颁布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以下简称《评选办法》)以及主办方对评选办法的阐释话语共36篇,采用话语分析方法对评选制度变化做过程性描述。其中历年《评奖办法》来自中国记协网公布的文件;阐释话语来自评奖办在《中国记者》杂志开设的“评选面对面”“就评选工作答记者问”等专栏报道,以及被收录在《中国新闻年鉴》的评奖工作报告。

我们还收集了一套数据来观察荣誉制度的实践过程,根据2014—2021年获奖作品的统计数据,逐条对每件获奖作品的内容主题、获奖单位与参评渠道进行分类编码,因本研究目标所限,剔除25个国外获奖媒体条目,最终获得有效编码条目2444个。为了考察制度变迁中决策者与参与者之间的控制关系,我们还定向收集了2014—2021年间因评奖制度改革所产生的新荣誉主体的获奖话语,这些文本主要来源于中国记协官网及官微、《新闻战线》杂志以及获奖媒体的自媒体公号。研究者将相关文本归类编号,并标注其作者、标题和发布时间等信息,形成文本列表。

一、中国新闻奖评奖制度变迁的过程规律

中国记协在1991年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之前,曾经组织过一次媒体领导与学术专家座谈会,并将这次会议上汇总的意见汇集成《1990年度“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办法》。每年,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奖办”)会根据上一年度的评选实践征求广泛意见,补充、完善并形成下一年度的《评选办法》。《评选办法》是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评奖规则的初级定义政策,地方记协也会在地方层级评选时仿效实践,因此《评选办法》成为中国新闻荣誉制度演进过程的客观写照。三十多年来,评奖办的运作主要基于三类政策:一是参评制度,包括参评渠道与报送方式;二是奖项设计,包括评奖数量与奖项等级;三是评选程序,包括评选委员会的组成以及评选结果的产生程序。

(一)参评制度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机制是“推荐单位制度”,由各初评报送单位负责职权管辖范围内新闻机构的初评工作,并按照配额报送参评作品。初评单位主要分为五类:各地记协、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专项初评报送单位和专业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初评单位推荐制度配额报送,即中央-地方、报刊-广电-网络并轨的“均衡配额模式”,中国记协将参评作品或参评者的总数以及由此而来的评选工作量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完成初评后,各类奖项等级的配额则最终通过评委会执行定评。

“推荐单位制度”使中国新闻奖以一种制度控制的方式实现了全国性媒体的荣誉认同。中国记协通过每年颁布《评选办法》来限制参评作品的条件与范围,而每个省级记协都采取一套相同或相似的评奖程序,从而形成了制度联盟。譬如,只有获得省级新闻奖项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初评,行政级别更高的地方媒体以及行政领导参与的作品在封闭的媒体组织内部更容易被推荐,从而形成“官本位”的荣誉机会结构。由此评选办法产生的荣誉主体集中于党报作品,一些在版面设计和编排上富有创新的都市报在政策议定的场域外。“为了尽可能把好的作品评上”,2009年中国新闻奖增设了他荐(自荐)报送渠道,“让新闻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参加推荐”。这一新政的意图在于激励好作品参评,但评选制度中的另一项重要制度——“均衡配额模式”制约了此项政策的实施效果,评奖办最终会将自荐作品返回其所在报送单位审核后“占用名额推荐”。这项制度执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决策者发现“多数报送单位一般不会再把这些作品报上来”。

“为都市类媒体拓宽参与评奖的途径”,激励其参与“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等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的创作热情, 2014年中国记协将他荐作品的报送权划拨给11家新闻教学科研单位,2016年进一步把他荐(自荐)作品的初评权委托给18家新闻教研机构。这项重要政策让他荐(自荐)作品离开了原来评奖政策的议定场域,从而推动“推荐渠道的全面开放”。区别于媒体机构掺杂的政治、人情、利益等关系,他荐单位角色趋于中立,要求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考虑“传播的专业性上具有较高水准”。

2019年度《评选办法》提高了他荐(自荐)参评要求:试点单位配额报送他荐(自荐)作品须获得省部级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社(台)级二等奖以上奖项,且有2名专家实名推荐;新闻教研机构的报送方式还需要兼顾“均衡配额模式”和“规避原则”,所在行政区内的媒体作品报送不得超过三分之一,规定主题推荐作品须至少占三分之二,比如2018年度规定主题为媒体融合奖项现场新闻、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舆论监督。这项政策修订导致的结果是,新闻教研机构评选作品的范围与推荐单位制度范围趋同,评选标准被逐步制度化形构,政策议定场域被重新拉回、纳入稳定的制度结构中。

(二)奖项设计

进入21世纪,互联网迅猛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中国新闻奖因此经历了三次奖项增设及配额调整,但这三次奖项新增相应的“推荐单位制度”各有差异。

2006年增设网络新闻奖项时没有特设报送单位,原有报送渠道都可报送网络作品,但是从2009年开始,网络作品需通过指定的报送单位参评,报送单位先后从中国记协国内部(2009年)调整到国新办网络局(2010—2013年)与国家网信办网络宣传局(2013年至今),由于“推荐单位制度”与“均衡配额模式”挂钩,报送单位从无到有意味着网络新闻奖项从非专项奖被逐步调整为专项奖。

2010年增设的国际传播奖是新增的首个非专项奖,从初设至今都未限制报送单位,评选时也“不按媒体类别预设获奖名额,侧重考查参评作品的国际传播实效”。

2018年增设的媒体融合奖虽仍是专项奖,却更具有创新性,它是先经过评选实践然后被颁布的一项政策,2018年《评选办法》中并未公布设立此奖,在评选过程中先由同年成立的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作为初评单位从所有参评作品中进行选评。2019年《评奖办法》正式公布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并确立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为媒体融合奖项的报送单位。

中国新闻奖原有设置的专项奖遵循的是行政区划方式,按照报刊、广电和网络媒体机构的行业归口单位来评选,如报刊、通讯社作品报送渠道为新闻摄影学会、新闻漫画研究会、报纸副刊研究会,广电媒体作品报送渠道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网络媒体作品报送渠道为国家网信办;而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记协所属的专业工作机构,媒体融合奖项的参评作品就无须经过所属单位或所属行业机构的筛选,可直接报送给中国记协来参评。到2021年,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报送作品配额增至110件,为六家专项初评单位之首。

中国记协多次修改《评选办法》中的奖项分类,打通按照新闻机构、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分别设置评选项目的做法,加速平面媒体奖项的大类融合:以文字消息、文字评论项目为试点,向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放开参评;把新闻漫画、新闻摄影项目的评选范围扩大到移动媒体;将新媒体品牌栏目收录到新闻名专栏,将新媒体报道界面与页面设计合二为一,统称页(界)面设计。此外,评奖办还调整了媒体融合奖项的参评条件,要求作品在移动端首发并且鼓励自有平台刊播,杜绝传统媒体“搬运作品”,推进媒体报道向屏端发布做作品策划。

为深度促融,2021年《评选办法》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奖项从专项奖转化为综合奖,明确提出了媒体评选的融合赛道,平面类作品除了版面与界面设计分开评选外,几乎所有奖项都汇流在一起评选;而移动端可参评的奖项总数超越了其他所有媒体类别,其短视频领域的设奖数量接近广播电视作品数量(见表1)。在中国记协增设奖项并扩大配额占比之后,媒体制度长期固有的行政边界被逐步解构、捏合、重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新闻作品专业类别的荣誉版图。


(三)评选程序

公示制度有利于增加评选程序的透明度。2007年,中国记协引入了网络公示制度,在其官网上公示全部参评作品、参评者和定评会的评选结果,“三级评选,四次公示,目的就是要将‘两奖’评选作为一个过程,发动新闻界乃至社会各界监督,以保证评出来的作品高质量、有权威,使新闻界比较信服”。每年评奖办都会收到公示举报,获奖作品被撤的案例并不鲜见。

审核机制是维护荣誉奖项权威性、公正性的必要手段。誉满全球的奖项往往都会设立有效的审核、退出机制来监督评奖的公正、透明与合法性。尽管中国新闻奖在评选程序上采用了由“推荐”“初评”“定评”组成的“三级评选制”,但科层制所渗透的组织评选程序生产的是相对封闭的、非流动的评选委员会,“官方新闻奖很难成为一种公平和公正的荣誉游戏,绝大多数评委都在努力最大化各自推荐单位的荣誉收益”。中国记协前主席田聪明坦言:“省级记协领导对本地区的参评作品确没有回避,可又不能不让他们参加”,“要改进和强化评委的回避制度很难”。

然而这项被动监管举措并不能增强凝聚力,增进新闻共识。201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启动的审核委员会制度是评选程序中增加的第一道系统内把关,审核委员会按照《评选办法》规定对参评作品进行审核,为定评委员会确定参评资格提供依据。同时设立违规作品和违规评委的退出机制,奖惩并重:若发现获奖作品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将发布公告取消获奖资格和评委资格;被撤销获奖资格的记者(主创人员)、编辑,其作品三年内不得参与评选;评委如查实有违规违纪行为则取消其评委资格并禁止其参与其他奖项评选活动。之后,审核委员会的工作执行与调试成为中国新闻奖把关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编审规则是评选制度改革时增设的第二道系统内把关。2019年《评选办法》突出主创人员的编审职责,明确要求参评作品增加“编辑报送要求”,把规定“每件作品可报1~2名编辑”改为规定“每件作品必须报1~3名编辑,不能空缺,超过3人按‘集体’申报”。新政策旨在重申参评作品所在媒体单位工作流程中的三审制度,“通过规范对作者、编辑的报送要求,进一步强化新闻作品的编审程序,加强对作品质量的把关”。

中国记协依次设立公示制度、审核机制和编审规则,完成了从被动监管转向主动监管的角色转换;通过三道从外至内、从上至下的审核机制,评奖办能有效地完成对大量参评作品的严把关,最终保持三级评选制度的稳定性,提升荣誉的公正性、示范性和权威性。

(四)渐进与突变:制度变迁的规律分析

中国新闻奖的评奖规则通过三十多年的制度化过程,已经构建了荣誉制度的三体结构——参评制度、奖项设计与评选制度。中国记协在评选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针对这三种制度设计做出创新性改革,以适应荣誉场域中的情势变迁。从制度变迁的时间维度来看,呈现出长期渐进稳定和短期突变波动相结合的规律。原有制度中主体政策维持了长期渐进的变迁过程,而制度创新变迁则呈现出短期突变的特征(见表2)。

首先,参评制度呈现以推荐单位制度的长期渐进为主,其他推荐政策交替突变的变迁过程。当2009年首设他荐(自荐)参评渠道时,仅占用了少量推荐单位的报送名额;2014年院校教研机构成为他荐报送单位之后,参评名额被大幅重新分配;2019年他荐渠道被再次纳入荣誉机会结构之中,最终维持了推荐单位制度这一根本性的荣誉生产机制。其次,新增奖项类别是政策突变的典型表征,而长期来看则是中国记协不断调整竞争配置来实现游戏赛道的并轨,逐步解构原有封闭的评选体系所形成的“权力游戏”。如果说网络新闻奖仍然只是除报刊、广电之外的第三类媒体的评选游戏,那么国际传播奖则打通了媒体渠道的划分界线,媒体融合奖的评选权力被评选组织彻底中介化,两者都有效避免了行政体制内的荣誉循环。最后,评选程序仍然是以三级评选制度和荣誉把关制度为主。公示制度、审核制度以及退出机制确立了荣誉把关的公正性与合法性;审核委员会作为子系统分担了评奖委员会的部分把关工作,提升了荣誉把关的工作效率;而编审规则的突变则进一步增强了三级评选制度的稳定性。这三类政策突变又最终渐进修正了评选程序的制度效力。

任何政治制度结构下的有效治理必然确保公共政策变迁过程处于基本均衡状态,而当社会情景渐变接近临界点时,又必因应情势变迁及时调整政策,简言之,任何稳定制度结构下的公共政策变迁均符合渐进与突变相结合的总体趋势 。中国新闻奖的改革实践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媒体获得荣誉承认的机会,打破了政策图景的垄断。但作为新闻业荣誉生产、分配的主体制度,其政策议定场所、政策形象始终维持在新闻宣传部门的组织场域。新的政策图景和原有的制度要素相结合,维持了长期制度的相对均衡,符合渐进与突变相结合的总体规律。


二、中国新闻奖制度变迁的实践分析

(一)荣誉场域的转场与吸纳

与普利策新闻奖采纳的“赢家通吃”荣誉法则不同,中国新闻奖的荣誉法则兼顾了“好中选优”和“均衡分配”。普利策奖的低获奖概率决定了其所树立的荣誉主体是新闻行业的精英阶层;而中国新闻奖的评奖规模随着中国庞大的媒体系统扩张而不断调增,评选项目和设奖数额由首届的13个项目、150个奖,逐渐增至29个项目、350个奖,其所锻造的荣誉主体成为稳定新闻制度结构中的利益法团。中国记协在调试荣誉机会结构中努力维持了奖项的激励性:一是把荣誉等级的配额长期维持在所限定的范围之内,比如近年来评选结果数据表明,一(含特等奖)、二、三等奖数量基本维持2∶5∶8的比例;二是“原则上可照顾的范围仅限于三等奖的奖项中”,主要是为了调动老少边穷地区媒体的积极性,以确保不会因“特殊照顾主义”而损害奖项的激励作用。

经过上文对历年《评选办法》修订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荐(自荐)渠道是一项参评制度的“有限开放政策”,决策意图在于调增地方新闻作品的荣誉机会。2014—2021年他荐(自荐)获奖作品的聚类统计表明(见表3):每年获奖作品数量被稳定配额在30件左右;他荐作品获奖占比逐年提升,尤其地方媒体的获奖数量近年来有所增长,占比62%(139件)以上,其中还曾有两家非中宣部试点的县级媒体通过自荐参评获奖。总体来看,全国性新闻单位仍然在高级别奖项(即特等奖和一等奖)上占有明显优势,但地方媒体的获奖机会通过他荐(自荐)政策得以逐渐增大。

他荐渠道的“有限开放性”还体现在中国记协对新闻院校报送的作品有严格的配额、主题要求,抑制了他荐单位对新闻价值评选标准理解的多元化,延续了“宣传价值”作为荣誉规则的核心标准对从业者所产生的规范和压力,从业者的参评动机也更易受“规则常识”影响。通过长期以来中国新闻奖的荣誉形象构建,从业者对其评选标准已形成刻板认知。专业水平、社会效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评选标准,而是一种基于宣传话语的职业荣誉法则。中央级媒体或全国性行业媒体往往因政策资源优势而占有更多的宣传资源,在主题报道上具有绝对竞争力,部分央媒的主题宣传作品由于组织内竞争激烈甚至外溢到他荐和自荐渠道。笔者工作的教研机构也是中国新闻奖试点推荐单位之一,每年收到的参评作品有很大比例来自中央级媒体。


(二)荣誉承认的边界弥合

荣誉承认有利于缓解从业者对未来职业地位的忧虑,构筑职业专业化的碑界。职业专业化的发展是从业者职业精神与伦理水平的构筑过程。新闻职业精神是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的集中表现,涵盖了职业群体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媒体融合奖的设立打破了一贯以来的荣誉权威垄断,这样改革的好处显而易见。原有奖项设计限制了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作品在主题性报道中获奖,他们只能获得设计与互动类技术性奖项;而媒体融合奖则重新分配了新旧媒体的荣誉机会,一些在新媒体创新实践中展现出更优宣传效果的作品被评选出来。如2018年之前,澎湃新闻只获得过新闻摄影奖,媒体融合奖项设立之后,澎湃新闻在融合创新、短视频新闻等奖项上连创佳绩,其创作的《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海拔四千米之上》成为行业内主题宣传报道的创新样本。新媒体新闻机构在荣誉分配以及荣誉的“制度控制”中,逐渐担负起重要的宣传责任。

商业平台以其互联网技术、产品服务意识与用户大数据等优势在新媒体领域展现出勃勃生机,他们与传统媒体合作开发、制作了符合新时代需求、传播广、引导力强的爆款作品。2018年融合创新获奖作品《“天舟一号”发射任务VR全景直播》和融媒互动获奖作品《你收到的是1927年8月1日发来的包裹》分别由传统主流媒体与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联合创意开发制作。获奖者阐述创作经历时说道:“与地方公司的联合创意促使了我们的内容创意外延,我们想不到或者想不全的,地方公司帮我们想到了并想全了。”协作式新闻生产把优秀的社会资源和生产力纳入其中,官方奖项的承认也给予社会化媒体合作更多的创新实践空间。体制内外的新闻合作模式打破了以往行业荣誉版图里对边界工作者的政策驱逐。边界理论认为,基于职业权威和专业化的需求,新闻界往往对外部行动者进行驱逐,从而构筑、保卫自身的专业边界。中国新闻奖扩大奖励对象范围,专业认知的主体间性得以弥合,在新闻社群之间有望重建新闻边界联系和重塑新闻专业共识。

除此之外,荣誉场域中有一类新的荣誉主体值得关注。从2018年开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基层试点在地方推进,体制机制被激活,自主权激发了编辑记者的内容创作热情。2019—2021年,连续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均有2~4件县级媒体作品被授予三等奖,但作品限于小体量的消息、评论和专题报道。由此看来,通过三等奖“特殊照顾”县级媒体发展,较难在短期内发挥以评促效的激励作用。四级办媒体建设模式下,全国大多数县级媒体能源配备比较少,新闻产能较低,人员构成也相对复杂,对新闻荣誉机制的认同态度较为疏离。2019年获广播评论奖二等奖的江西分宜县广播电视台是中宣部确定的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从副科级单位升格为县委直属正科级全额拨款公益类事业单位,“财政支持更直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强了、平台更大了、宣传氛围更浓了,传播力就更强了,经营也上去了”。由此可见,荣誉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有效结合,才能从本质上激发县级媒体的新闻潜能,实现政策图景的跃迁。

中国新闻奖的授予对象也少量覆盖到了政务新媒体,比如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心账号2019年获得了短视频新闻奖三等奖,2020年获得国际传播三等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2020年获文字评论奖二等奖。2013年国务院第一次以规范化文件的方式,将“政务微博、微信”正式确立为第三大政务信息公开与新闻舆论发布引导的官方平台。此后,政务新媒体成为政府综合政务服务的重要载体,是网络新闻舆情工作中的主要参与主体。这零星可见的获奖作品更像是中国记协对我国政府舆情工作制度变迁的初步回应,但政务新媒体是否能被吸纳到新闻荣誉版图,仍需要从更宏观的决策制定系统去预知其演变结果。

(三)荣誉治理的制度性嵌入

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下,包括个体、媒体组织和企业在内的新闻行动者构成了荣誉场域共同的竞争者和消费者。这导致了新闻社群对官方职业荣誉的态度分化,存在积极迎合、淡然处之、疏离漠视、愤懑不平和排斥抗拒等不同的荣誉认同。荣誉治理以荣誉表彰为主要形式,以塑造共同体成员的价值信念为目标,是世界范围内通用的柔性治理技术。

对中国新闻奖而言,“评奖本身不是目的”,评奖者、获奖者以及参评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同服务于“做好新闻宣传事业”这一政治目标的。中国记协在政府的法定授权和委托职能下,承担着公共管理的职责,嵌入整个国家媒介治理和意识形态内容管理的框架体系之中。中国新闻奖审核制度是党和国家对媒介治理意识在荣誉场域中的制度性嵌入。审核委员会的工作以增强新闻界的专业共识为目标,主任由院校教研机构专家担任,人员结构实行学者、记者、管理者相结合,中央媒体、地方媒体、高校院所相结合,会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权威解释。根据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工作报告统计,差错作品占比逐年大幅度下降,建议撤销参评资格的作品占比逐年下降到20%以下。审核机制不仅提升了参评作品的质量,防止作品“带病入围”;还通过评审委员会的《审核工作报告》以及在中国记协发布审核差错百例等形式传达到相关单位和编辑记者,促进评奖对新闻业务的引导示范作用,提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正如中国新闻奖官网简介所述:“在多年的评选实践中,中国新闻奖评选不断完善评价标准,保持比较稳定的评价体系,确保评选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业务导向和较高的权威性、示范性。”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宗旨主要是通过广泛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因此,建构荣誉制度的引导力是中国新闻奖设立的初衷,也是制度创新的根本原因。

三、新闻荣誉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

中国新闻奖评奖制度总体上呈现长期均衡到短期间断再到再均衡的非线性变迁规律。我们发现,决策者理念的转变是打破政策垄断的关键要素,而焦点事件诱致和制度联盟突围是促使政策垄断出现裂痕的重要变量。

(一)决策理念的变化

在决策体制自上而下,决策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语境下,政策图景的构建和描绘以及政策场域的指定和转换都是高度依赖于决策系统本身的认知变化的。决策理念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制度问题的排序以及方案的选择。当有关问题未能引起决策者的注意时,制度会在系统内平稳运行。而一旦决策者对相关问题的理念进行了革新,现有制度将会被重新审视。由此,新的政策图景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政策垄断,制度变迁有可能就此发生。

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力作为决策者的注意力,是推动中国新闻奖大规模设立媒体融合奖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就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明媒体融合的目标是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构成的现代传播体系,“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改革决策者的注意力分配中“宣传危机”的排序高于“专业危机”,这就导致荣誉承认的政策配置是不均衡的,媒体融合与新媒体应用情况被迅速纳入中国新闻奖29个奖项的评选标准之中。政策图景的跃迁必然导致制度场域内参与者的正负反馈,进而影响制度的修正。第三十一届媒体融合奖项的初评专家公开指出被动性变革的局限性:“经过几年摸索,融合新闻报道逐步摆脱了技术花哨、表达不充分的炫技痕迹,但‘头条工程’类的主题报道偏多,调查报道、现场报道偏少。获奖作品中不乏来自基层的优秀作品,但其中一些作品新闻价值仍不足。”不过,这段公开意见也恰好说明,经由公开评选标准与评选意见,评奖组织者起到政策配置的调和作用,在《评选办法》的实践转换中积极平衡治理逻辑与媒介逻辑的关系。我们由此可预知,一旦县级融媒体和政务新媒体获得足够的决策注意力,制度结构的垄断性就会被改写,原来居于荣誉边界外的主体也会被纳入新闻荣誉的组织场域,成为荣誉制度锻造的新主体。

技术赋权下人人皆记者,从业门槛却明降实升,专业记者需要提供非专业记者无法传播的思想、观点以及更专业的知识。在传播技术冲击和政治经济刚性约束的双重压力下,曾被视为代表传媒业向更具有现代意义的专业化方向发展趋势的市场化大众新闻媒体逐渐退出了传媒业舞台的中心,特别是调查新闻生产受到时间性和人力成本的双重挤压。对近六年来获奖作品的内容主题进行分析可见(剔除掉新闻论文奖项),调查报道成为近年来获奖作品中的稀缺品(见图1),其成因包括更为深刻的新闻行业的结构性变迁,商业主义在不断消解新闻从业者对专业的身份认同以及他们基于认同所从事的事业。一方面,在缺乏决策理念的关注下,中国新闻奖的改革实践并没有对荣誉承认的局限性做出政策分配;另一方面,荣誉制度结构仍然保持着长期均衡的变迁特征,政策形象以及决策制定系统偏好的注意力分配并未变化,无法产生破坏政策垄断结构的内生动力。


(二)焦点事件的诱致

焦点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相对少见,且引起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它能有效改变问题设定进而促成制度变迁。焦点事件通过引发关注社会问题和动员公众情感等手段尽可能促成制度变迁。如果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随之出现的负面政策图景将最终导致政策垄断被打破。

新闻加速时代,新闻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在网络传播空间中的叙事地位被悬置,新闻真实性把关缺失的问题较为严重,传统媒体的三审制度存在不执行或执行不严格的情况,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甚至未建立严格审核制度。社会情境变迁引起了决策理念的意志转移。2013年,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加强中国新闻奖的评前审核;中国记协建立有关审核的改革方案后,于2014年建立了审核委员会。2017年,中央第六巡视组在对中国记协专项巡视的反馈意见中提出“改革完善新闻评奖等机制”的要求,中国记协决定在评选过程中继续设置审核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在定评前对所有参评作品的政治方向、舆论方向、文本质量、技术水准等进行把关。审核制度有效推动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严格实施审核制度,倒逼新闻行业以制度规范新闻采编流程,推动不少网络媒体参照传统媒体结合实际建立了严格审核的制度。

中国新闻奖的组织者一直关注新闻实践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回应环境焦点事件。通过颁布新的奖项和评奖标准来规定“什么是对的”,让其他荣誉参与者在政策制定者框定的架构中逐渐走向同一。比如通过调整《评奖办法》对新闻体裁的界定、特征和规范制定标准以维持荣誉权威。2020年,网络视听产业中短视频增速迅猛,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7.92亿人,视频社交成为构筑社会认同的推进器。针对这一焦点事件,2020年《评奖办法》把短视频新闻奖拆分为短视频现场新闻与短视频专题新闻两个奖项,规定前者时长不超过3分钟,主要评直击新闻现场的短视频报道,后者时长不超过8分钟,主要评围绕新闻事件和人物创作深入的专题短视频报道。

(三)制度联盟的博弈

制度联盟博弈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制度变迁的要素。显而易见,相较于原始政策价值观而言,决策系统内部的博弈获胜方将打破政策平衡,推行新的政策理念与政策方针,造成政策间断。中国新闻奖长期的制度实践所形成的垄断政策图景,造成了荣誉制度职权认同与新闻社群的专业认同的疏离与分化。

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优秀作品的价值在于问题导向,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显政宣传”。随着荣誉制度长期政策垄断的突破,新的荣誉主体更新了新闻社群对“荣誉共同体”的认知经验,为荣誉制度与新闻社群提供一种“共通的意义空间”。2020年,报纸副刊一等奖作品《活在表格里的牛》用翔实的证据揭示了“借牛骗补”“数字脱贫”等荒腔走板的现象,这篇调查报道获得了业内同行的大量转发与点赞,在认同话语的集体构建下产生职业荣誉的“共情”。监督报道在荣誉生产的机制中被公允承认,这本身亦是对荣誉官僚化的颠覆,其示范效应提振了从业者的职业自信。不过,荣誉制度变迁的长期渐进特征也同时存在。如前文所证,推荐单位制度所导致的制度联盟形成了稳定的政策正反馈效应,决策理念与制度联盟之间形成了制度化的利益同构。

离荣誉版图越远的媒体组织和从业者,政策参与的热情越低,“社会能见度”是一种资源,它能带来政治和经济的回报。媒体组织往往将从业者的获奖资历与升职、加薪等员工激励机制挂钩。在高度社会化的新闻组织内,荣誉分配与职权分配紧密相关,对年轻的新闻从业者而言更难有获奖机会,以至于加深了荣誉认同与职业认同之间的隔阂。调查记者的获奖作品为新闻从业者树立了“新闻理想”的范本,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联盟的一次突围,其意义在于未来可能诱致的垄断政策被打破。荣誉制度的吸纳与创新,使得新闻从业者确立起自身与其他领域相差别的职业权威与身份认知,从而激发“个体对于社会寻求重新的‘再嵌入’意愿”。而新的政策变迁则帮助新闻从业者基于共通的价值认同和荣誉认同,让自己再嵌入这个“荣誉的共同体”。

四、结论与余论:荣誉制度变迁的非线性特征

国家认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构建一个基于承认的荣誉共同体是加强新闻界职业守护所必要的路径。中国新闻奖展现了中国记协引领新闻实践专业水平,同时凝聚了新闻职业群体专业共识的努力。然而,我们对这种荣誉机制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的理解还须进一步深化,中国新闻奖荣誉机制的制度变迁过程值得深刻分析。通过全方位扫描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文本话语和中国新闻奖评奖制度的实践演进,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新闻奖荣誉制度变迁的过程规律、诱致因素与内在机理,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新闻奖荣誉机制的制度变迁总体上呈现非线性特征,新的政策图景和原有的制度要素相结合促成了新闻奖评选中荣誉机会的相对均衡、荣誉承认的渐进修正和制度变迁总体上呈现长期渐进与短期突变并存的规律。

第二,这种非线性的制度变革修正了“官僚制权力的制约性”。《评奖办法》通过评奖数量与奖项等级、参评渠道、评选程序和评选标准的变革解放个体在机会结构中的能动性,合筑体制内外媒体和新闻边界工作者的社会价值与专业水平的承认体制。但不得不注意的是,荣誉承认所包含的政治承认意涵很难通过短期制度突变去改写,制度变迁的空间还受到正负反馈与政策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三,新闻从业者职业共同体这个制度联盟的存在和巩固,以及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新闻分发渠道的暴发都是促成中国新闻奖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但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决策理念这个引起制度变迁的关键要素需得到更多重视,而这将帮助研究者对新闻制度变革的宏观图景作全面了解与理性预知。

中国新闻奖评奖制度的演进是一个在坚守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张力中不断完善的过程。未来随着中国新闻环境的变化,新闻理念的发展,以及现实中新旧媒体、中央与地方媒体和不同体制下媒体专业差距的弥合,荣誉制度的改革实践必将推动荣誉承认的规范再生与机会再均衡。新的政治图景中的媒体危机与从业者职业忧虑是否依然存在,新的制度均衡状态是怎样的,是否会带来新的政策垄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是未来值得研究的目标。

文献引用格式

黄金,罗晶,黄振威.荣誉的制度创新:中国新闻奖的改革实践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04):127-137.

本文刊发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4期传播学栏目。

来源:湖南师大社科学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WVatouBNNFoDthDHazuiA

编辑:张铭麟

245#
发表于 2022-9-6 18:51: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个记者斩获3个重庆新闻奖一等奖,抓热点准、微、新、快!

在2022年重庆市第二十五届新闻奖评选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记者李星婷斩获3个一等奖。其中,《我好牛!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是短视频现场新闻(融媒体作品)。

作为一名传统纸媒记者,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抓住主流热点,重点在“准”“微”“新”“快”上下功夫,打造出移动新闻精品?本文以这一全网点击量过亿的爆款短视频做分析解读。

(一)

一则“守株待兔”的高考短视频新闻火爆全国

“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我很怕旁边那个哥哥跑得比我快!”
“跑赢了的感觉怎么样?”
“我好厉害!我好牛!”
“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雷锋。”
……
2021年6月7日上午11:30,全国普通高考第一科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在重庆一中考场,一名女生气喘吁吁地第一个跑出考场,笑称自己“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与记者们展开了上述这段有趣的对话。

当日,笔者作为重庆日报的记者,“守株待兔”地蹲守在重庆一中考场外,抓拍到这则短视频现场新闻。

在记录这一过程时,笔者敏感地意识到这将会是一则会火的短视频现场新闻,于是第一时间将短视频传回报社。短短两小时内,该视频即迅速刷爆各大网络平台。重庆日报微博于6月7日中午12:30发布该短视频,13:14这条微博的阅读量就达到663万余人次,留言上千条。

重庆日报微博于2021年6月7日发布该短视频,阅读量达到663万余人次,留言上千条。

该短视频现场新闻发布不久后,梨视频、优酷等近百家网络媒体纷纷进行转发和引用;北京、山东等多个省(市)级电视台对该短视频现场新闻进行引用、播放和评论;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各大央媒公众号对其进行转发、评论、点赞。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6月9日,该短视频现场新闻仅在微博上的访问量就达到8049.1万余人次,全网总访问量过亿人次。其中,重庆日报微博、抖音等自有媒体总访问量达2000万人次以上。

(二)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对优秀的新闻报道做过“冰山理论”的阐述,即看似体量短小,实则蕴含巨大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冰山”只是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言外之意的更多内容是基于广泛的情感共鸣和深层次的思想共识。《我好牛 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短视频为什么会火爆?就是基于“冰山理论”。

首先,这则短视频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期待。2021年,是我国全面提出“双减”政策的第一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每个人释放最好的自我。多年来,高考被视为人生的“分水岭”。如何以平常心去乐观、自信地应对高考,是政府部门以及媒体一直以来引导的方向。这则短视频现场新闻真实且庞大的流量数据,正是反映了大众对教育的期待,回答了教育的本质。

其次,爆款源于平时的积累。当日,“2021年重庆市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红色横幅挂在重庆一中校门上方;校门外家长们焦急地等待孩子出考场;当她冲出校门的那一刻,人群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些现场的环境因素无一不激发记者调用感官去感知和记录。

蹲守重庆一中考场的笔者,不仅是一名教育领域的老记者,还是全媒体时代,积极转型、具有融媒体思维的记者。正由于平日培育的融媒体思维以及对教育的理解,当笔者看见这名女生向校门飞奔时,就下意识地举起手机,用视频形式记录整个采访过程,精准抓住了这一偶发性题材,成就爆款短视频。

(三)

主流媒体巧用融媒体做好主流热点报道

1.        要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达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占网民总数的99%以上。在此背景下,媒体融合是当代新闻人必须做好的命题作文。
江苏省记协名誉主席周世康在《新闻要动起来》一文中谈道,“宏大叙事式的新闻,宏大是主题,叙事必须是动态的。这就是让新闻动起来”。

2.“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在《碎片阅读时代的深度报道》中提出,“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也相应变高,‘要么第一,要么唯一’是有效获取受众的办法”。
专家指出:优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主流媒体的移动新闻生产,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打造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新闻精品。其中,“准”是把准方向、把好导向;“新”是创新表达形式,如提供动新闻、听新闻、大数据新闻、互动新闻、个性新闻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微”是要多提供短小精悍、鲜活快捷、方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新闻;“快”就是要抢占第一时间、第一落点,在传播中抢得先机。

《我好牛 我就想第一个接受采访》短视频新闻题材具有唯一性、偶发性,其背后蕴含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背景,是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运用融媒体表达方式对主流热点采取的视听新闻、动新闻融媒体报道。

这则短视频新闻的成功,说明主流媒体应顺应时代变化,遵循新闻传播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巧用融媒体,打造符合大众期待、具有鲜明时代感的主流热点报道。

阅读+:唯有“走转改”才能写出动人报道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就对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蒋兴良教授有所了解。他从1985年开始就致力于冰雪灾害、雷电天气等极端天气下的输电工程研究,曾先后获得全国“最美野外工作者”“科技创新争先人物”等称号,并在2015年、2017年两度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效增选候选人。

关于蒋兴良的报道,也陆续见诸报端。因此我知道,蒋教授一年有1/3的时间在野外工作,他有10多年的春节,分别在贵州六盘水、青藏高原、湖南雪峰山度过。

雪峰山,是蒋兴良建立的全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站所在地。这里海拔高达1500米,每年10月到次年3月为覆冰时节、每年雨雾天气超过200天...... 因此是进行电网覆冰观测的绝佳地点。

自2008年开始建站以来,蒋兴良有8个春节都在山上度过。今年,则是继2008年之后,全国遭遇的又一次较强冰雪灾害天气,多个省市的铁塔和电网,或倒塌,或短路。
于是,我就想:能不能在今年春节,我也去山上过?与蒋教授一起,观察、记录他的工作?而且,以前的新闻报道,大多是根据蒋教授的叙述写作,我能不能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用体验式报道,写出不同的新意?

2月11日晚,我与蒋教授一起抵达雪峰山开始驻地采访。那段时间里,我看到蒋教授自己动手,一块瓦一块瓦地搭建房屋门前的屋檐; 我还跟着蒋教授和工人们,去荆棘丛生的山坡中寻找水源; 晚上,我则聆听工人们讲述这些年来,蒋教授如何带领博士、研究生们,如同燕子啄泥筑巢般,一砖一瓦地建起这个覆冰站; 我还在茫茫的雨雾中、在1至2度的天气里,站上整整一天,观看蒋教授一遍一遍地做冰闪电绝缘试验......

记忆最深刻的是,大年初三(2月18日)晚,当晚风雨大作,覆冰站用于风力发电以及观测风机覆冰的风力发电机,因为油箱漏油不转了。由于担心第二天降温结冰处理不了,蒋教授带着一名工作人员紧急前往处理。


图片李星婷(左四)采访风机维修工作

油箱在风机顶部,这个300千瓦的风机是目前国内功率最大的风机,高达34米,内部有垂直的悬梯通达顶部。

我听说,很多人都未曾上去过,但56岁的蒋教授经常上去,做监测、记录等工作。
我心里清楚,我一定、必须跟着蒋教授爬上去,才能写好这篇报道!尽管头一天,我未能攀爬成功。

在蒋教授的鼓励和带领下,我不无艰难、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最终大家顺利撤下来。

在短短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经历了艰难的攀爬、以及在风雨飘摇的机舱顶部和蒋教授他们一起工作...... 这个过程,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升华。因为,这不仅锻炼了我的勇气,也坚定了自己扎实的采访作风。


当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风雨交加的夜晚 我跟蒋教授爬上34米高的风力发电机》一文,详实记录了我跟随蒋教授爬上风机工作的整个过程,朴实动情。该文不仅通过微信公众号广为传播,也登上了2月20日《重庆日报》的头版头条。

而在为期一周多的蹲点采访过程中,我也深深明白,只有坚持“走转改”,才能写出鲜活、动人的好新闻。今后,我将持续关注蒋教授在雪峰山的工作,也会将此次采访中的收获,运用到今后每一次采访中。


夜雨、狂风……从2月18日晚上开始,又一轮大范围降温来临,位于湖南省怀化市的雪峰山上,气温也降低到1℃。

在这里,重庆大学电力工程学院教授蒋兴良建立了全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站(以下简称覆冰站)。

从2008年建站以来,蒋兴良为了观测、记录冬季电网覆冰情况,有8个春节都在覆冰站度过。

今年春节,重庆日报记者(以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跟随蒋兴良来到雪峰山,记录他在春节期间为破解电网覆冰这一世界级难题所做的研究工作。

18日晚,我和蒋兴良一起在风雨交加中爬上了34米高的风力发电机……

白天不懂夜的黑

晚上攀爬有白天不可比拟的好处

晚上8点多,大家吃过晚饭,窗外已经飘起了细雨。

“今晚大约零点会结冰!”覆冰站工作人员朱灵一边查看天气预报一边说。

风越来越猛,雨也越下越大。这两天,覆冰站3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以下简称风机)一直没有运转。控制柜的仪器显示,风机油箱里的油不够了。

“油罐接口处有个胶圈松掉了,漏油。”上去检查过的朱灵告诉蒋兴良。

“今晚必须处理了,否则明天风机结了冰,就上不去了。”蒋兴良说。

他们对话时,我赶紧穿上厚实的劳保服、戴上帽子,然后跟随蒋兴良和两名工作人员前往风机所处的平台。

山顶的风很大,夹着雨水迎面刮来,险些把人掀翻。

“不要迎风走,背对着风走。”朱灵提醒我。

我赶紧转过身。尽管如此,只过了一两分钟,我便感到头部在寒风中快要没有知觉了。

风机位于离基地住房四五十米处的平台,高34米(大约11层楼房高),其圆柱形的内部有垂直的悬梯通到塔顶。因为实在太高,这34米长的悬梯分为三截,大约10来米一截,每一截的尽头有一个小平台,可供站立歇脚。

提着半桶液压油,朱灵率先爬了上去,另一名女生留在下面。

“小李,你跟着我!背部靠在机壁上,这样会省力很多!”56岁的蒋兴良一手拿着手电,身手矫健地往上爬。

其实就在前一天,我就试图爬上风机顶部,但由于内心的恐惧加上方法不对,只爬到第一截的一半,就上下不得而作罢。

此刻,在蒋兴良的鼓励下,我尝试着将背部靠在机壁上,顿时感觉有了安全感,比整个身体悬空、只用手脚攀梯好多了,也省力了。

一路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由于夜晚黑黢黢的,只有手电筒照亮身体的周围,但这也有一个好处——让人不会像白天那样,往下看一眼便浑身发软,不敢再继续前行。

终于,我们顺利攀到第一截悬梯的平台。

担心爸爸的安全

12岁儿子的呼喊一声比一声高

蒋兴良将第一层平台入口的盖子扣上(以免人摔下去),我们继续往上。风机顶部的隙缝不断有雨水飘洒进来,悬梯有一些滑,我用戴着手套的双手紧紧抓住悬梯,一步步小心翼翼地爬到了第二层平台。

我们站在这稍事歇息。抬头往上看,上面第三层的平台没有加盖子了,蒋兴良有些担心我继续往上爬会摔下来,便对我说:“要是没力气就不爬了。”

我摇摇头,答道:“没事,大不了回去再吃一碗饭。”

蒋兴良笑着带我继续爬。

爬完第三截。跨过一个狭小的平台,便来到风机顶部小小的机舱。

先上来的朱灵已在卸载油箱的部分零件,以更换胶圈,蒋兴良也一起帮忙,我给他们照着手电。由于机舱相当狭小,他们的操作非常不便。

此刻,已经是夜里9点多,外面的狂风呼呼作响,敲打着机舱发出如同鼓鸣一样的声音。半空中的机舱像“海盗船”一样左右摇晃着,摆动幅度很大。

“摆幅大约在1至2米。”蒋兴良判断。

“你没问题吧?”他们关心地问我。

“你们没问题我就没问题。”我回答道。

两人弄了好一会。突然,朱灵对蒋兴良说:“你儿子在叫你。”

“不可能。”蒋兴良否定道。

我心想,基地住房离这有几十米远,蒋老师的儿子如果在房间里叫他,这里怎么可能听得见?

但朱灵坚持说:“你儿子真的在叫你。”

两人停下手里的活,屏息细听。

“爸爸,爸爸……”从两层封闭平台隔着的几十米下的风机底部,隐约地传来蒋兴良12岁儿子蒋昀轩的呼喊,一声比一声急,一声比一声高………

原来,因为担心爸爸的安全,他一个人冒着风雨跑到风机底舱来了。

因为蒋兴良被风机巨大的发动机挡在一边,而我恰巧在悬梯口,于是,我充当传声筒,大声地朝下喊道:“蒋昀轩,我们在上面很安全,没有问题!”

连喊了三遍后,下面安静了。

攻克一道道科研难题

蒋兴良每年1/3的时间在野外做监测

大约半个多小时,换好胶圈,灌上带来的半桶液压油后,完成工作的我们准备撤退了。

朱灵第一,我中间,蒋兴良殿后,往下。

一路上,他们不断地提醒着我:背靠着壁,不要只用脚尖踩,用脚后部或中间,这样更稳……

成功到达底舱。蒋兴良父子很平静地对视了一眼,并没有过多言语。

“阿姨,你太牛了!简直牛爆了!”蒋昀轩倒是狠狠地夸奖了我一番!

“不是每个人都敢上去,尤其是在这种风雨夜。”朱灵对我说。

但我知道,56岁的蒋兴良会经常爬上去,做监测、记录、检查等等。“风机覆冰是我研究的新课题,这是继电网覆冰后又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蒋兴良说。

每年,蒋兴良大约有1/3的时间在野外做监测,无论风雪、雷电。

这个夜晚,不过是我今年春节跟他们一起经历的一个普通的夜晚。

本文综合“两江观媒”微信公众号、中国记协网、重庆日报

来源:长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oT7cZXOcWV-Ug-2P-qZig

编辑:张铭麟

246#
发表于 2022-9-23 21:39: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快看!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公示!


自9月23日起,中国记协在中国记协网、新华网公示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本届中国新闻奖共评选出380件拟获奖作品,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73件、二等奖116件、三等奖188件;评选出长江韬奋奖拟获奖者20名,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同时公示的还有本届《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细则》和评委名单。
公示时间为9月23日中午12时至10月9日中午12时,在此期间,社会各界均可通过电话、传真、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评选结果发表意见,进行监督和评议。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将认真受理,并将对有关举报进行核查和处理。公示结束后,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将正式公布获奖结果。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电话:010-61002846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7号
邮编:100062(完)
特别奖(共计:3件)
一等奖(共计:73件)

二等奖(共计:116件)




三等奖(共计:188件)


韬奋系列(10人)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27.jpg (140.83 KB, 下载次数: 33)

27.jpg

26.jpg (145.22 KB, 下载次数: 34)

26.jpg
247#
发表于 2022-9-23 21:42: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记协公示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




自9月23日起,中国记协在中国记协网、新华网公示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本届中国新闻奖共评选出380件拟获奖作品,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73件、二等奖116件、三等奖188件;评选出长江韬奋奖拟获奖者20名,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同时公示的还有本届《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细则》和评委名单。 公示日期为9月23日12时至10月9日12时,在此期间,社会各界可通过电话、传真、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评选结果发表意见,进行监督和评议。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将认真受理,并将对有关举报进行核查和处理。公示结束后,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将正式公布获奖结果。了解“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公示”更多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中国记协网制作的公示专题。




来源:中国记协(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248#
发表于 2022-9-25 14:40: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奖首设评委实名打分,115位评委名单公布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名单
主任
  何 平 中国记协主席

  副主任
  刘思扬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牛一兵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
  杨小伟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
  王一彪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周宗敏 新华社副总编辑
  王晓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琚朝晖 中宣部新闻局局长
  毕 斌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副局长

  委员
  张百新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季星星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田玉红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吴 兢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曹焕荣 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组长
  张庆华 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
  温 革 中宣部国际传播局副局长
  田 进 国家广电总局原副局长
  范卫平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
  姚眉平 求是杂志社编委会委员
  夏洪青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高级编辑
  陈品高 光明日报社人事部主任
  徐立京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朱宝霞 中国日报社编委会委员
  郭姜宁 科技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王晓宁 人民政协报社高级编辑
  赵长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视频运营部副主任
  齐 彬 中国新闻社视频部主任
  何忠国 学习时报社副总编辑
  宋 澎 工人日报社副总编辑
  吴湘韩 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
  蔡 敏 中国妇女报社编委会委员
  魏小兵 农民日报社高级记者
  万学忠 法治日报社编委会委员
  李 军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
  姚 军 中国行业报协会名誉会长
  刘笑伟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赵建伟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
  郑华卫 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
  梅宁华 北京市记协主席
  李家森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高级记者
  郑午阳 河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
  李占鳌 山西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山 丹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主任
  丁宗皓 辽宁日报社社长
  李新民 吉林省记协主席
  关 中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王治平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
  季建南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周天晓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王云松 安徽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蔡小伟 福建省记协主席
  王少君 江西日报社副总编辑
  赵念民 大众报业集团总编辑
  郭士飞 河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
  向培凤 湖北省记协主席
  卿立新 湖南省记协主席
  郎国华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会委员
  韩潮光 海南日报社副总编辑
  夏海澄 广西日报社副总编辑
  曹清尧 重庆市记协主席
  宋锦燕 四川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
  冉 斌 贵州日报社副总编辑
  柴红飚 云南日报社副总编辑
  张先群 西藏广播电视台台长
  薛保勤 陕西省记协主席
  王 东 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
  卢 彦 青海省记协主席
  陈大志 宁夏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中心主任
  成立新 新疆日报社总编辑
  张富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秀磊 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
  韩颖新 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董事长
  杨正义 河北省承德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康梅芗 山西日报社农村部主任
  弓春伟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传播中心负责人
  白立辉 辽宁日报社副社长
  黄云鹤 吉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宋炯明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
  任 桐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郭 庆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编辑
  李陈续 安徽日报社总编辑
  曾武华 福建日报社编委会委员
  龚荣生 江西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马 利 山东省济南日报社社长
  万川明 河南日报社总编室主任
  陈力峰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编委办主任
  杨 壮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总编辑
  张兴电 广东广播电视台首席业务指导
  林绍炜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范 易 广西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崔 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管理中心主任
  雒国成 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高级编辑
  王雪飞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达娃次仁 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
  解 炜 陕西省西安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詹 雯 甘肃省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
  韩青峰 青海省广播电视协会会长
  田宝贵 宁夏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董长洪 新疆日报客户端编辑部副主任
  钟 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胡杨网总编辑
  张维燕 中国记者杂志社执行总编辑
  杨驰原 传媒杂志社主编
  唐绪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殷 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应用新闻学研究室主任
  王 宇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姚泽金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杨乘虎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张红军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黄鸣刚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
  倪 万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冉 华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方 提 湖南师范大学县级融媒体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易 文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刘 毅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刘晓程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3.png (306.72 KB, 下载次数: 32)

3.png
249#
发表于 2022-10-8 22:09: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662字评论《少些“数”缚》拟获中国新闻

根据正在公示的信息,辽宁日报662字评论《少些“数”缚》拟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辽宁日报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过程中发现,基层被频繁“报数”、统计数字所困扰。记者在进行梳理后,确定选题,“数”缚与束缚谐音,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基层实际、反映了基层心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呼吁多为基层减负,真正保护、激发基层干劲。

少些“数”缚
——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系列谈之四

统计社区有多少棵树、多少个窨井盖、多少个化粪池;统计居民家养了几条狗、办没办ETC、是否下载某政务APP……近日,记者在社区采访中发现,这些名目繁多的统计工作挤占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让他们无奈地被“数”缚住。一些“奇葩”的统计项目更是频频遭到社区干部吐槽,社区干部自嘲为“统计员”“表哥”“表姐”。

数,是工作最简捷直观、高度概括的量化。有效的数据可以反映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然而,频繁让基层统计五花八门的数,让基层干部变身统计员,成了基层的新负担,影响了基层的主业。

数字缘何变“数”缚?

原因之一,是数字需求主体的“懒”。上级部门本该自己掌握了解的数字,却推给基层部门,要求下级部门统计上报,是懒政的表现。

原因之二,是数据共享途径的“堵”。多个职能部门之间,或是一个职能部门的多个子部门之间,本应该通过数据共享掌握的数字,却因为流程、途径不畅,频繁要求基层上报。

原因之三,是数字获取目的的“偏”。一些部门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把下级的统计数字作为自己部门的工作成果,甚至用无关的数字来标榜工作的业绩。

“数”缚,不仅成为基层的沉重负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坏了基层的工作作风。

基层为了完成繁重的数字“统计”工作,只能估“数”,导致数字不实;上级部门检查基层工作,“数”是一个重要参考,基层就围绕数字做文章,而无暇顾及应解决的问题。“化了妆”的数据尽管看起来挺“亮眼”,但群众的获得感却空空如也,这样的数据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

基层干部只有从“数”缚中解脱出来,才能轻装上阵,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和服务群众中去。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250#
发表于 2022-10-8 22:21: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日报》这位漫画家,用新闻漫画传播中国声音,获中国新闻奖13

“中国记者”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公示材料及获奖者在《中国记者》刊发的精彩文章。欢迎转发、分享、交流。

罗杰工作简历
19968月——200012 南京市玄武饭店工作
20011月——200211 北京燧人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美术编辑
200211月——20116 中国日报社美术部美术编辑
20116月——20187 中国日报社美术部副主任(副处级)
20187月——至今中国日报社总编室美术部主任(正处级)

罗杰,现任中国日报社总编室美术部主任,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年来,他始终服务于国际传播一线,创造大量新闻漫画,在国际舆论场上发挥“一图胜千言”的强大生命力,创新性地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有效、有力传播中国声音。他视野开阔、策划能力突出、漫画创作能力卓越,作品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个人风格,累计获得13次中国新闻奖,其中《中东闹钟》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真相》、《转嫁危机》等6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较劲霍尔木兹海峡》等6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他的作品也获得权威国际性组织认可,2019年、2021年获得美国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优秀奖。

一、立场鲜明,评论漫“话”中国声音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新闻漫画工作者,罗杰凭借对国际传播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凭借对漫画创作的兴趣,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法论与新闻业务实践相结合。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充分发挥评论漫画优势,出色做好中国立场、中国声音的视觉化传播,驳斥谬误、明辨是非,罗杰带领美术部团队成员主动及时发声,共发表国际评论漫画300余幅,用西方读者易于接受的漫画语言与文化典故,对当下国际热点局势加以评析,善用“一图胜千言”的社交传播优势,巧妙阐明中国立场,反击造谣抹黑,相关作品获得国际社会读者广泛认可。
他的漫评作品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表现优异,总阅读量超3000多万,总互动量数百万,其中漫画《甩锅是一种病毒》阅读量91万,《美国把自己强迫黑奴劳动的故事编排给新疆》阅读量43.5万,相关作品获得外交部发言人转发,有效抨击美国政府的无道之举,在国际舆论场针锋相对传播中国声音,引导国际受众客观公正思考,也在对外报道形式上引领了一股漫画热潮。为进一步发挥漫画插画优势,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促进中国和世界交流沟通,中国日报社成立“画时代”工作室,罗杰作为主创人员,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发挥新闻美术的对外传播作用,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促团结。

二、专业过硬,漫画作品享誉业内
罗杰注重在政治、哲学、历史、文化领域跨学科学习研究,他的漫画兼顾中西画风及文化之所长,深谙西方受众文化,创意独到、富于幽默感,造型能力过硬、画面感染力强,深受读者喜爱。他善用电脑美术技术优势,不断探索改进创造方法,提高绘画效率,从业以来在中国日报上发表作品2600余张,是非常高产的漫画家。他是国内屈指可数加入全球最大新闻漫画销售平台“卡格尔卡通”的中国漫画家,漫画作品被外国媒体、出版社、教育机构下载刊用200余张,其中《唐吉诃德与他的忠实仆从》、《风向标》等作品被《每日邮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转载,推进中国漫画走出国门。此外,他的作品入选五年一度的中国美术展进京作品、“子恺杯全国漫画展”、中国美术协会举办的“漫画民生展”,在漫画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罗杰重视总结研究实践经验,著有《新闻漫画:为版面加点料—<中国日报>的版面实践》、《“不正常”的新闻漫画灵魂—浅论西方新闻漫画的惯用创意表现形式》、《媒体插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从五个维度看新闻美术的使命》、《解与构—论画好新闻插画的四把钥匙》等专业论文,促进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并更好地指导新闻实践。

三、产品多样,内宣外宣效果并举
罗杰凭借独特的创意构思能力与团队领导能力,打造了许多现象级的内外宣产品。他受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办公室委托设计打造领导人卡通形象漫评系列;他还是国务院客户端多项爆款新媒体产品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其中2018年初发布的《数看五年—2018政府工作报告》漫画长图,传播量达1250万。罗杰带领团队制作的漫画、插画产品多次刊登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总阅读量达数千万,其中漫画评论集 《“美国第一”?--漫画带你看美式抗疫真相》阅读量约260万次。他参与策划、制作多地地方政府外宣产品,其中无锡新区水彩画册与张家港水彩画册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2016年,罗杰牵头成功组织主办中国日报社第一届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漫画大赛,收到国内国际漫画稿件上千幅,用艺术创作的方式生动地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向全世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目前正在筹备并稳步推进2022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漫画插画大展。

四、管理提效,漫画插画齐头并进
作为总编室美术部主任,罗杰倡导灵活高效的创作方法,注重思想业务的共同进步,不断完善制度与业务流程、确保创新的同时保障出版安全。罗杰要求新闻漫画团队成员提高政治站位,紧扣新闻热点,深入研究海内外漫画风格,反复推敲漫画创意,准确传递中国声音。带领的团队中有4人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漫画类一等奖,漫画水准在中央媒体中稳居第一。在新闻插画方面,罗杰带领团队讲好中国故事,用好中华美学元素、文化元素,中国日报插画,以东西方美学风格的融会贯通、传统与科技创作手法的相互交融、新闻信息与装饰元素的有机统一、绘画艺术与版式设计的有效配合为特点,日益受到东西方读者的青睐,2016年,中国日报海外版凭借其系列头版插画这一创新版式,获得英国报业大奖-《国际媒体奖》,中国日报美术部插画的突出表现受到了《中国记者》杂志、清华美院《装饰》杂志的专题采访报道,在微信公众号上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引领了中国插画国潮风的兴起,并形成了一股中国日报插画收藏潮。


来源:中国记者(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