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24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58:57 | 只看该作者
一二零、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

陆注: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那我就要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掌管礼法条文的有关官吏也因与制定礼法的年代相距久远而使礼法有所脱节了。

1、 故 也有点绕。

但是对于四川人来说就不绕。

问:圣王那么多,我们朝哪个学嘛?
所以我要解释噻 :----------
.2、息:被-------停止。
文久而息:制度因为年代久远,人们已没按照那个来了。

3、节族。
我们先来看字典上的解释:
A、犹节奏。《荀子•非相》:“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絶。” 杨倞注:“节奏久则废也。”《汉书•严安传》:“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 颜师古 注:“ 苏林 曰:‘族音奏。’节,止也;奏,进也。” 章炳麟 《四惑论》:“百昌之在恒沙世界,节族自然,盘旋起舞,合於度曲。”
B、犹关节。节为骨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淮南子•泰族训》:“四枝节族,毛蒸理泄,则机枢调理,百脉九窍,莫不顺比。

按照你们这解释,要得个屁呀。
.礼,包含两个内容:文字制度,叫文;遵守、按照文字表达的程序的一切内容,叫质、仪、节。

节:约、束、遵守。不以礼节之。——《论语》
族:聚集、聚合。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节族:种种礼节。
.5、 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

你这个要把人绕死的咯。

司:在举行礼仪的时候,要有一个人搞吼喊,叫司礼、司仪,即主持人,宣布第一项------云云。当然还指其它的一些服务人员,各有职责。

守法:按照制度实施。
极:急。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书•大诰》
极礼:为了尽快结束行礼。
褫:夺、失、废除。

译文:实施的过程中屡有司仪为了提速而省略了一些内容。
.
24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9:00:03 | 只看该作者
一二一、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陆注:所以说:想要观察圣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那所谓后代的帝王,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实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弄清楚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知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根据近世来了解远古;从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由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后王,指圣王中靠后的,一般来说就周文王、周武王, 文武之道一直是经典和极限。

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文、武王,是天下众君的偶像。

按:在第五十七章里,我把  后王 解释成诸侯, 因为那儿的语境是:百王之道,后王是也。
而这里,是指圣王之道,那就必须是指文武王。
.
24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9:00:15 | 只看该作者
一二三、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

陆注:那些无知而胡言乱语的人说:“古今情况不同,古今之所以治乱者,其道不同。”(《集解》无“所”字,据《韩诗外传》卷三第二十八章补。其:指代“古今”。妄人之言,旨在是古非今,反对“法后王”,故荀子非之。)

1、《集解》是啥子东西哟,我按照《韩诗外传》解。

2、 你说:妄人之言,旨在是古非今,反对“法后王”,故荀子非之。

你这个恰恰就弄颠倒了,妄人的意思是不法先王,因为时代不同了,方法也应该不同了。
荀子的意思是要法先王,所以非之。咔咔,啥子思维哟。

译文:那些乱嚼舌头的说:古今情况不同,那么古今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也不同。
.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9:00:32 | 只看该作者
一二四、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


陆注: 于是一般群众就被他们搞糊涂了。那所谓一般群众,是才性愚昧而说不出道理、见识浅陋而不会判断是非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东西,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那些几千年前的传闻呢!那些无知而胡言乱语的人,就是近在大门与庭院之间的事,尚且可以欺骗人,更何况是几千年之前的事呢!

1、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

度:度,法制也。——《说文》。

译文:那些所谓的众人,就是笨得没法说了、傻得没法治了。
.2、欺:被动用法。
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那些眼前的事儿,他们都可能看不清楚,何况是留传于远如千年之前的事儿。


3、诬也是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  诬善之人,其辞游。——《易•系辞》
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乱说的人,当着你还没踏出门槛儿,都可能说的另一套了,何况是上千年的事儿,早就被整得面目皆非了。
.
24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9:01:03 | 只看该作者
一二五、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

陆注:圣人为什么不能被欺骗呢?这是因为:圣人,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推断事物的人。所以,他根据现代人的情况去推断古代的人,根据现代的人情去推断古代的人情,根据现代的某一类事物去推断古代同类的事物,根据流传至今的学说去推断古人的功业,根据事物的普遍规律去观察古代的一切,因为古今的情况是一样的。


你这解释一瞅,肯定又是无理取闹。

这次荀含泪绕得有点玄呢,把我都看得迷迷登登的。
.1、你这个绕法好吓人。
“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
纪:规则、法则。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吕氏春秋•孟春》

圣人者,以己度者也:圣人,就是用规则来作为衡量标准的人。
.2、人:仁。谓之好人。——《管子•侈靡》

以人度人:以仁待人。
.
24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9:02:02 | 只看该作者
3、情,性也。——《吕氏春秋•上德》注
情:诚。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以情度情:用真诚衡量人性。
.4、《爾雅•釋詁》善也。《詩•大雅》克明克類
类:仇、恨、不平。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荀子•不苟》
以类度类:用善待恨。
.我们要重来,因为后面有一句提示“类不悖,虽久同理, 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

这句话表明,类  是 邪 乱的反面,那么在荀子的文字里,这个 类 就要理解为 礼。

他的文字很难找出据,所以,我也只能凭逻辑了。

类:礼法、秩序。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类,通“颣”:粗陋。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管子•乘马
以类度类:用礼面对粗陋的东西。
.5、功:事儿、工作。啟 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书•益稷》
从这个出据,我们就看出,这个  度 就是 整、做,是个万能词儿了。

说:悦、和颜悦色。

以说度功:用和气处事。
.6、观:示范、显示。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以道观尽,古今一也:以德作为一切的示范、标准,古往今来都是一样。
.7、最后才敢来解释  圣人何以不可欺:圣人,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不崇尚(欺负他)?
.
24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9:02:53 | 只看该作者
一二六、类不悖,虽久同理, 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

陆注:只要是同类而不互相违背的事物,那么即使相隔很久,它们的基本性质还是相同的,所以圣人面对着邪说歪理也不会被迷惑,观察复杂的事物也不会被搞昏,这是因为他能按照这种道理去衡量它们。

你前面都搞错了,这儿当然就牛头不对马嘴了。

荀含泪,你要么是在绕 曲 ,要么就是在绕 物。
.你以为我会把 曲 理解成  弯,门都没有,肯定是在绕  物 。

物:色。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译文 :礼,不违背,即使时间再久远,也同理,所以,听到(乡:向、面对)下流歌曲的时候要清醒,经过红灯区的时候不要张望(看到不正的色儿不要迷惑),以礼自律。

很明显,这句话纯粹是提示:我这儿埋得有地雷哟。

我知道你埋得有地雷,只不过。没得你的提示,我会把 以类度类 解成:以善待恨、以德抱怨。

现在我们来回首《大学》的格物、致知。
.荀子的绕法,给了我一个提示。

就是说,荀子不可能在提示中埋地雷,即  物  在他们那个时代,表 物色(看、观、察)是普遍的意义。

郑玄那么聪明,他家的丫鬟平时说悄悄话、摆龙门阵都是用《毛诗》,所以,马融的那个声色阵仗,根本对郑玄起不了诱惑。但是,他为什么解错了?
东汉末年是什么概念了哟。那个时候,物  已经不经常表 看  了,所以,被环境所误。把格物 解成 来事 或 至事,一瞅就不对劲,所以,民国时期可能多半就搞成推演事物,这种思维是属于舶来品了,怎么可以推及战国时代。就是朱熹的前辈,叫程氏的,他也觉得解释成 来事儿 明显有问题,傻子都看出有问题,于是就在地上立了一很 竹竿 ,盯着发呆,可惜,他悟了  N  久,还是没整出来,解释成  至物。
其实,他差点儿就搞出来了,就是说,他已经知道,格 是表长、高,可惜他就是没弄明白,物  在战国时代,常表  看  。

格物,就是站在高出看,即高瞻。
.由此,我也有疏漏,就是 我忽略了 致知,历来也是解错了,包括我都以为是达到智慧,或者达到知晓。
我们后人一看到 知,就油然而生两个概念:晓得、智慧。
事实上,从荀子的文字来看,因为它使用的是当时的网络(生活)语言,所以,很能代表当时的一般思维定式和表达习惯。
那就好比四川人表 知  ,他们一般不用知道、智慧,用的是 看、看出来了、看得到事儿、眼睛尖、晓得,云云。

所以,根据荀子文字的提示,知,就是见、见闻等;致知:远瞩。
这才出来了:高瞻、远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才有层次感。
所以,我都要回首前文,将以更正。
.
24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9:03:54 | 只看该作者
一二七、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陆注:  在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之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治措施,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虽然有流传到后世的政治措施,但不及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那么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那简略的论述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那详尽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概情况。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1、这个  外,应该 不是 指  前,他们那时候,估计还没有  史前时代 的概念,应该是,留传下来的贤人为什么只有他们五个,不是除此之外没得贤人,而是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

2、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你这个 论,也有点扯耶。
论,古同“伦”,条理。

译文:留传,越久远,条理就越粗疏;越近今,条理就越详尽。
.3、略则举大,详则举小。

你这个 举  也是讨嫌。

举:复兴。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礼记》

你这个确实绕,译文:粗疏,恢复难度就大了;详尽,恢复就容易了。
.3、 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

唉呀,我都要被你搞崩溃,这儿,我怎么解释这个  大 ?

译文:笨笨,见识少的,不知道先王之道详尽的一面;见识多点的,又不知道其伟大的一面。

重来:

2、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你这个 论,也有点扯耶。
论,古同“抡”,挑选。
先标点: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译文:留传得久远的,就略选;越近今的,就详选。
.
24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9:04:41 | 只看该作者
一二七、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陆注:  在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之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治措施,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虽然有流传到后世的政治措施,但不及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那么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那简略的论述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那详尽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概情况。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1、这个  外,应该 不是 指  前,他们那时候,估计还没有  史前时代 的概念,应该是,留传下来的贤人为什么只有他们五个,不是除此之外没得贤人,而是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

2、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你这个 论,也有点扯耶。
古同“抡”,挑选、应该。

详:详尽。博学而详说之。——《孟子》。注:“悉也。”

译文:留传,久远的,就应该省略;近今的,就应该详尽。


3、略则举大,详则举小。

你这个 举  也是讨嫌。

举就是废,真的是牛B 惨了你。(此道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废也,故三代不四,非明主莫有能听也。——《商君书•开塞》)

译文:省略就是淘汰得多一点,详尽就是淘汰得少一点。

3、 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

度作详刑,以诘四方。——《书•吕刑》。郑注:“审察之也。”

大,通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译文:笨笨,只知道省略的却不知到细察,知道细察的却不知道过滤。

25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9:05:37 | 只看该作者
一二八、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1),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

陆注:凡是说的话不符合古代圣王的道德原则、不遵循礼义的,就叫做邪说,即使说得动听有理,君子也不听。效法古代圣王,遵循礼义,亲近有学识的人,但是不喜欢谈论圣王,不乐意宣传礼义,那也一定不是个真诚的学士。君子对于正确的学说,心里喜欢它,行动上一心遵循它,乐意宣传它。所以君子一定是能言善辩的。凡是人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是这样。所以君子把善言赠送给别人,觉得比赠送金石珠玉还要贵重;把善言拿给别人看,觉得比让人观看礼服上的彩色花纹还要华美;把善言讲给别人听,觉得比让人听钟鼓琴瑟还要快乐。所以君子对于善言的宣传永不厌倦。鄙陋的小人与此相反,他们只注重实惠,而不顾及文采,因此一辈子也免不了卑陋庸俗。所以《周易》说:“就像扎住了口的袋子,既没有责怪,也没有赞誉。”说的就是这种迂腐的儒生。

1、党,善也;美也。——《广雅》

党学者:好学生、好儿童。

2、通“劝”,如:观王(劝说帝王)

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好话劝说别人,比送他刺绣彩衣还要美。
.3、 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听别人说好话,胜比听音乐。

你这个解释不应该弄错哟,稍稍注意一下据明白了。
你说,我就是注意了才搞成这样的,我们从小读的课本都是这样解释的。
你们那课本?嘣提了,丢人得很。
你把前面的搞错了嘛。
赠言,现在当然有多种意思,但在这里,明显是表赞扬。
观,就是劝。
可见,你把 听人 再搞成 别人听,是不是靠谱?
.4、 故君子之于言无厌。

厌,表讨厌的时候,估计是大宋时代。

在春秋战国,一般表 压、满足。在荀子的文字中还表  塞,要么是压制,要么是堵塞。(厌其源,开其渎。——《荀子•修身》。注:“厌,塞也。”)

这儿,只能大众化一点:满足。
译文:所以,君子对于口才这事儿,一定不要满足。(要经常练着)
.5、 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

埤:卑下。污:污水。

粗人相反,喜欢实在人,不屑绕的人(文:修饰、讲究、小资),所以,一辈子都不免下流、庸俗。

6、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

括囊:结扎袋口。亦喻缄口不言。

译文:所以,那《易》经上说的“嘴巴遭缝了,说不出歹也说不出好。”就是指的那些P 烂人儿。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