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创造力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31#
发表于 2022-6-25 21:3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注:新闻
编辑:马源

232#
发表于 2022-6-26 18:29: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源

10.jpg (91.75 KB, 下载次数: 40)

10.jpg
233#
发表于 2022-7-3 16:41: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邓秋雨

234#
发表于 2022-7-3 17:18: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更灵敏的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创造力




机器智能突破的前景和风险
想象一下,一台电脑可以用更恰当的措辞来完成你的句子;或者用一段旋律来创作听起来像是你写的音乐(尽管你永远不会这样做);或者通过创建数百行计算机代码来解决问题——这可以让您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那些更难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那台计算机只是加速工业革命的动力织机和蒸汽机的后代。但它也属于一类新的机器,因为它掌握了语言、音乐和编程中的符号,并以看似有创意的方式使用它们。因此,在这一点上,与人类相似。
“基础模型”对这些工作的完成就代表了它们在人工智能,也可以说是人工智能领域上的突破。他们也承诺进行一场革命,但这一次将影响工业革命从未触及的高地位脑力劳动。无法保证未来会发生什么——毕竟,人工智能过去曾四处碰壁。但现在也是时候看看机器智能领域的下一件大事的前景和危险了。
基础模型是“深度学习”( dl) 的最新发展,该技术在十年前就已崭露头角,如今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深度学习”( dl )系统大致基于人脑中神经元的网络结构,使用数百万或数十亿的文本、图像或声音片段示例进行“训练”。近年来,深度学习( dl )系统的培训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它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不断膨胀,这让人们担忧该技术已经达到极限。一些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冬天。但基础模型显示,构建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深度学习”( dl )确实会继续解锁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功能。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里。
由此产生的模型是一种创造性的、非人类智能的新模式。这些系统足够复杂,既能掌握语言,又能连贯地打破规则。一条狗不会因为《纽约客》的笑话而发笑,但人工智能可以解释为什么它是有趣的——坦率地说,有时《纽约客》的读者无法理解这一壮举。当我们要求其中一个模特使用这位领导人的头衔创作一幅拼贴画时,这为我们美国和亚洲版本提供了封面艺术,如图所示(我们试图用欧洲版本的不同封面分散我们焦虑的人类设计师的注意力)。

基础模型有一些令人惊讶和有用的特性。其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们的“突发”行为,也就是说,技能(比如获得笑话或匹配情境和谚语的能力)产生于模型的规模和深度,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结果。就像一连串的快速静止照片给人以运动的感觉一样,数以万亿计的二进制计算决策融合成一个流动的模拟物,它便于人类理解和创造力的发展,不管哲学家怎么说,它看起来很像真实的东西。即使是这些系统的创造者也对它们的力量感到惊讶。
这种智能是广泛的和适应性强的。诚然,基础模型能够表现得像个白痴,但人类也一样。如果你问谁获得了16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答案可能是伽利略、培根或开普勒,它不知道奖项是在1901年开始颁发的。然而,它们也具有早期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适应性,也许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在绘画、创意写作和计算机编程等不同学科中操纵符号的规则之间存在相似之处。这种广度意味着基础模型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从通过预测蛋白质在三维空间的折叠方式来帮助人们寻找新药,到从数据集中选择有趣的图表,以及通过搜索庞大的数据库来制定答案来处理开放式问题。从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这是令人欣慰的,并有望带来巨大的好处,但其中大部分还有待想象。但它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人们难免担心人工智能足以让创造者引以为豪的创意会变得有恶意。事实上,基础模型与好莱坞钟爱的有知觉的杀手机器人相距甚远。终结者往往专注、执着,并对他们行为产生的后果视而不见。相比之下,基础人工智能是模糊的。同样,人们对这些模型消耗的巨大能量及其产生的排放而感到焦虑。然而,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高效,他们的见解可能对于开发那些快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变的技术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更深刻的担忧是关于谁控制了基础模型。训练一个真正大的系统,例如 Google 的palm,它成本远不止1000万美元,并且需要访问大量数据——计算能力越强,数据越多越好。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即一种技术集中在少数科技公司或政府手中。
如果是这样,训练数据可能会以一种尤其令人窒息和不愉快的方式,来进一步加深其对世界的偏见。你会相信一个十岁的孩子吗?他对现实的全部感知都是通过上网形成的。受过中国和美国训练的人工智能系统是否会被招募到一场意识形态斗争中来改变它们的思想?在线上表现不良的文化会发生什么?
然后是访问问题。目前,最大的模型受到限制,是为了防止它们被用于恶意目的,例如制造假新闻。初创公司Open ai设计了名为dall-e 2 的模型,想试图阻止它制作暴力或色情图片。然而,公司担心滥用职权是有道理的,但这些模式越强大,对它们的准入就越有限,从而产生出新的精英。自我监管不太可能解决这一困境。
进行革命
多年来,一直有人说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对从事重复性日常工作的人构成威胁,而艺术家、作家和程序员更安全。基础模型对这一假设提出了挑战。但它们也展示了如何将人工智能用作软件助手来提高生产力。这种机器智能与人类不同,但提供了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处理得好,它更有可能成为人类的补充,而不是取代人类。


来源:科技世代千高原


编辑:邓秋雨



235#
发表于 2022-7-7 21:49: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陶鹏辉

236#
发表于 2022-7-13 11:08: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屈妍君

237#
发表于 2022-7-14 12:41: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屈妍君

238#
发表于 2022-7-24 23:09: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何怀宏: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意思接近,有时是可以不必严格区分的,如梁漱溟就时而这样使用。但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明”这一概念,我们还是要在两者的比较中加深对其的理解。

●第一,“文明”与“野蛮”相对。

“文明”首先意味着一个普遍的历史过程,其范畴一般不会包括单纯采集狩猎的人类历史阶段;但“文化”却可以指原始社会的文化。
如布罗代尔所言,在1874年爱德华·泰勒出版《原始文化》之后,人类学界越来越多地用“文化”来表述原始社会。现在,我们也会将一些地域的考古发现称作“某某文化”。在现实的日常语言使用中,“文明”还可以指一种彬彬有礼的,体现了文明进展成果,合乎礼仪规范,尤其是非残忍与野蛮的行为和活动。但这并不是一种完全的道德评价,“文明”更强调的是行为礼仪方面。就内心而言,在有的思想家看来,原始人也许还要更为心地单纯或淳朴,乃至是“高贵的野蛮人”。

●第二,与上面一条相关,“文明”更强调共性、普遍性、普世性,而“文化”则更强调特殊性、差异性、民族性。
也是因此,“文明”比“文化”具有更大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当我们就一个地域或社会、民族、宗教说“文明”的时候,我们是就其共性而言的;而当我们说到“文化”,就常常已经意味着多元了。
文化总是一个复数,过去的文明在相互分离的情况下也是一个复数,但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则越来越多地趋同,以致我们可以用“人类文明”或“地球文明”这样的概念来统括它。这时,和它相对而言的大概就是尚未得见的“外星文明”了。

●第三,“文明”一定包含“物质文明”,但“文化”却并不一定如此。“文明”相区别使用的时候,“文化”甚至更多的只是表示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明”。这在德语文化中尤其明显。


●第四,因此,在移植方面,文明的成果要比文化的成果容易得多。

这在物质文明方面尤其明显,但久而久之,它也会影响到政治结构的变革和价值观念的趋同,就像传播到世界的工业革命也会影响到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追求物质的观念上升一样。
“文明”的传递是“明”,明白了之后很快就可以照着做;而“文化”的传递则是“化”,大概非得有一个濡染、生长的过程不可。

●最后,“文明”有一个确定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共识。

即一般都认为,人类文明是从一万余年前开始的,但人类文化却没有这样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历史。
正是基于文明有确定的万年历史,所以,本书也才说“文明的两端”——文明诞生的一端和文明现代的一端。

总之,“文明”的概念比“文化”更广大,也更固定,或者反过来说,“文化”的概念比“文明”更细微,也更弥散。
在区别地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我们常常用“文化”表达“文明”的精神的部分,不那么器物的部分。
而作为精神文化的文明,是不大可能被快速移植和挪用的,只能通过生长和培养,即只能“化”,而无法像物质文明的东西那样马上拿过来“用”或“造”。
当然,无论物质文明(器物之学)还是政治文明(制度之学),一旦“明”了以后,也不是马上就可以拿过来“造”的,因为物质产品和政治制度的后面也有内在的精神,所以,技术产品虽然相对好模仿,但其后面的科学精神和社会的创新条件却不是那么好学的,制度就更是如此。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何怀宏

现在,我们也许可以给“文明”下这样一个定义:文明,就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可以持久固定群居的物质生活基础,形成了或者正在走向一定的政治秩序,具有一定的精神生活形态的人类开化状态。
也即,文明一般包括三个要素:
●一是物质文明,包括劳动的分工、稳定的物质生活来源和剩余收益,以及相当规模的聚居,如城4文明的两端镇;
●二是政治文明,包括出现了国家或国家的雏形,或者正在走向国家,且可能也要容纳其中局部和暂时的政治秩序的崩溃;
●三是精神文明,不仅有精神的内心生活,还有精神的外在形态和成果,包括文字,或至少丰富精致的口头语言,有各种可以流传和留存的精神产品,有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等。 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文明”。

何怀宏老师最新出版文明史著作《文明的两端》首先厘清了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然后从“文明的两端”开始,要让读者真正地理解文明的“过去”与“未来”。
与常见的文明史截然不同。何怀宏老师没有把它变成一部洋洋数十卷的鸿篇巨制,而是从文明的两端——开端如何进入文明,尾端如何遭遇挑战和危机入手——抓住了文明的真问题,堪称一部独特的而又截然不同的“文明史”。

一部独特的“文明史”——集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批评家三种视角于一身一般的文明史更多地强调叙事,反省和危机意识不足,也很难对中西文明都有深刻的认识,甚至有很多作者打着文明史的旗号,写出来的却是文化史——讲的是“国情论”“文化特殊论”。
而这本《文明的两端》不仅在开头就厘清了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更通过历史、哲学与社会三方面视角,兼容中西,包含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与问题的思考,堪称是专为中国读者所写的一部“独特”的文明史。


何怀宏《文明的两端》部分目录

凝结近十年思考,以巨大的时空尺度,厘清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

本书凝聚了何怀宏老师近十年的思考,一上来就从数万年的文明演进中,抓住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以物质为基础、价值为主导、政治为关键”。也正是通过这一逻辑,很多重要却难以回答的问题,被追问到了更深的维度——
比如,人何以为人,何以区别于文明状态之前的原始人,乃至区别于动物?文明何以为文明?难道人类文明就是要“始于物质,终于物欲”?人类的文明要怎样才能延续?人类文明的解救之道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还是隐藏于文明的发端?

融合史家基础与文学家妙笔,文采极好

何怀宏老师不仅是当代伦理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还是翻译大家,《正义论》《沉思录》等书最经典的译本,正是出自何老师之手。因此,读何老师文字,不仅没有丝毫说教之感,反而有“润物无声”之收获。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称他为“严谨治学、长于思考的优秀学者”。

来源:公众号“苍山夜雨”

编辑:吴漫


239#
发表于 2022-9-11 14:58: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张铭麟

240#
发表于 2022-9-23 20:48: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邓秋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