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新闻与写作》2024年总目录
刊首语 面向作为问题的情感认同 / 单 波1(01) 传统文化“双创”研究的时代机遇与要点 / 薛 可2(01) 流量思维如何重塑新闻价值观 / 陈昌凤3(01) 互联网30年与新闻传播学颠覆式创新 / 胡正荣4(01) 广义新闻学:激活与重构 / 张涛甫5(01) 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时代视角 / 程曼丽6(01) 空间转向,还在路上 / 袁 艳7(01) 数字化与老龄化的叠加挑战 / 胡 泳8(01) 中国人的关系研究:从线下到线上 / 翟学伟9(01)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类 / 吴国盛10(01) 数字时代,何为生命,生命何往? / 刘永谋11(01) 视角、深究与“悬置”:思考“数字游民”研究 / 卜 卫12(01) 专题 “感受的共同体”:数字媒介中的情感流通与认同建构 / 袁光锋1(05) 技术何以“赋情”:融合新闻的情感叙事语言及修辞实践 / 刘 涛 薛雅心1(14) 塑造民族情感认同的媒介话语分析 ——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归化运动员报道为例 / 纪 莉 陈嘉淇1(26) 消弭数字区隔:构建跨文化情感共同体的可能与可为 / 田 浩1(36) 中华文脉传承与传播的理论进路 / 胡 钰 朱戈奇2(05) 国家叙事与个体话语的弥合:优秀传统文化媒介化的实践逻辑和行动方法 / 曾祥敏 翁旭东2(14) 文创何以“出圈”:论传统文化的物质性转化与价值性延展 / 杭 敏 黄培智2(25) 场域与创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探索 / 王颖吉 郭瑞琦2(35) 关系时空重连:文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与实践 / 徐 迪 刘泽宇2(45) 作为符号资源的10万+: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流量想象” / 白红义 曹 莹3(05) 驯化流量:“流量竞赛”中新闻客户端的角色与组织常规实践 / 陈 阳 李宛真3(17) 作为流量的新闻:平台时代的新闻权威性困局 / 姬德强 佘浩东 蒋效妹3(29) 数字媒体生态、流量经济与新闻业的文化再造 / 常 江 徐 帅3(38) 中国互联网30年:演进逻辑、传媒业态与研究取向的变迁 / 喻国明 刘彧晗4(05) 平台演化:中国互联网30年与传播变迁 / 陈昌凤 袁雨晴4(15) 发现媒介:中国互联网发展与媒介意涵重塑 / 孙 玮4(25) 界面、内容和场景:理解数字时代信息环境的三个维度 / 胡 泳 陈 磊4(35)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互联网30年:演进趋势与格局展望 / 方兴东 何 可 钟祥铭 王 奔4(45) 新闻学基本概念的实践重塑和知识规划 / 王润泽 武家璇5(5) 超越“新闻客观性”:新闻复合主体与新闻知识信任机制重建 / 涂凌波 刘梦青5(14) 重思新闻真实:走向一种实现理论的初探 / 方师师5(27) “新闻把关”的理论创新走向荒芜了吗?基于智能传播语境的范式重组 / 毛湛文5(36)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建构 / 周 勇 郑画天6(05) 何谓“文明”:文明交流互鉴与国际传播秩序的概念基础 / 虞 鑫 苗培壮6(14) 移植、冲突与互鉴:地缘政治学视野下国际传播与文明间交往 / 任孟山 任泽阳6(25) 平台时代的复调传播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国际交往模式变革 / 何天平 蒋贤成6(36) “空间”如何进入媒介研究:理论源流、研究路径与问题域 / 毛万熙7(05) “月是故乡明”:家乡媒体使用与媒介化地方的建构 / 吴璟薇 刘鲁倩 宾宇轩7(20) 栖居于数字家园:媒介现象学视角中的网络游戏空间研究 / 王东林7(31) “空”“间”交转:从媒介视角反思公共空间研究 / 潘 霁7(44) 健康老龄化与媒介适老:媒介接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 蒋俏蕾 陈宗海 张自中 吴一波8(05) 数字反哺还是互哺:老年人社交机器人采纳与使用的家庭实践 / 申 琦 刘一然8(19) “还岁月以生命”:农村老龄群体数字断连的民族志考察 / 吴浚诚 张 欢 杜全清清 刘燕南8(31) 成为老人:超级互联网用户自我叙事中的老年身份建构 / 熊 慧 陈雨彤8(41) 重听老人言:老龄化传播研究的再回首与再出发 / 周裕琼 陈思园8(53) 交往在平台: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研究的三条线索 / 董晨宇 许莹琪 林琦桁9(05) “家庭作为方法”:县域平台化语境下的劳动、性别与社会关系 / 孙 萍 刘姿君 王从健9(15) 微信里的陌生人:一项数字社会的人际关系研究 / 刘战伟 沙凡茹 高昌婕9(25) 味道作为媒介:海外华人微信群上的乡味买卖与交往实践 / 丁依然9(39) 视觉优势?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传播的模态偏向问题 / 陈昌凤 张舒媛10(05) 生成式AI对人类认知带宽的延展与认知框架的重构 ——基于分布式认知技术的分析 / 喻国明 滕文强 李 钒10(15) 人工智能有文化吗?论人机交流中的文化之困及其化解 / 邓建国 韩志瑞10(25)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行动者:人机比较与未来生态 / 常 江10(36) 个人体验与社会认知: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以对上海居民的实证研究为例 / 周葆华 赵鹿鸣10(46) 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的智能媒体实践与伦理反思 / 赵 瑜10(59) 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观的存在问题及伦理风险 / 郭全中 张金熠10(68) 数字时代的人类生命与技术装置 / 曾一果 孔一诺11(05) 媒介的生命凝固术 / 张 磊11(14) 技术化的“我”:数字生命的价值标定及其实现 / 王敏芝11(24) 欲语向谁何?逝者数字人的“复活算法”与人机共存 / 宋美杰 林烨彬11(34) 寻找失落的附近:数字游民的流动社交与空间实践 / 虞 鑫 李一诺12(05) 虚拟与现实的居间地带:数字游牧青年的新型社会化实践 / 曾 昕 沙 垚12(16) 编织童话:基于多模态互动分析的数字游民在线叙事与身份认同 / 马中红 井常灿12(26) 学术生长点之辨:数字游牧研究的理论重估、方法检视与议题拓展 / 徐偲骕12(38) 新闻与传播研究 意象中国:作为华夏文明传播符号的“意象”及其传播模式 / 谢清果 韦俊全1(45) 扎进数字中国:中国互联网平台研究图景及学术反思 / 张志安 冉 桢1(56) 超 越 性 别 政 治 :中 国 女 性 媒 介 形 象 研 究 三 十年(1994-2023年) / 曹培鑫 宋军彦2(54) 从程序透明到实质透明:新闻透明性概念论争中的主体问题辨析 / 虞 鑫 刘钊宁2(63) 从学术流行语到经验脚手架:对西方传播学领域“可供性”质性研究的系统综述 / 陈婧之 马 烨 杜 璇 刘于思3(49) 此心安处是我家:机构养老群体的媒介化生命历程与家庭重构 / 周裕琼 龚宝发 张梦园3(63)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建构 / 贾文山 孙 宸4(58) 社交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 ——对Twitter中外媒体“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报道的分析 / 薛 可 时 伟4(73) 生成型媒介:一个元概念的提出 / 孙少晶5(45) 匹配、联结与沟通:中国古代媒人的媒介属性及传播职能 / 潘祥辉 高嘉潞5(60) 国际秩序的约束效应与跨级突破: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全球主流媒体传播效果评估 / 汤景泰 徐铭亮6(47) 从“乌卡时代”到“巴尼时代”:国际传播韧性机制构建的三重进路 / 周 敏 郅 慧 滕文强6(59) 乡村作为视角: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演进规律及功能使命(1978-2023年) / 王仕勇 贾浩伟7(53) “作为方法的时间”:基于过程性时间量化研究的框架重构与方法革新 / 吕 行 杜莉华 陈 阳7(62) “记忆”之辨:新闻传播学领域记忆研究的概念辨析与方法论反思 / 胡 康 郑一卉8(62) 缔合环境:理解数字城市的技术哲学路径 / 余晓敏 胡翼青 8(73) 情感与身份的“退场”:明星粉丝的脱粉实践研究 / 吴鼎铭 罗 烨 9(52) “昨日重现”:青年群体胶片摄影实践的媒介社会学考察 / 吴炜华 黄 珩 9(63) 非专业行动者何以推动健康传播实践 ——以扶贫安置社区楼栋长的卫生推广行动为例 / 伍馨云 闫 岩10(77)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 / 赵月枝 王欣钰 胡 钰11(48) 数智情感:人机交流的困境与出路 / 肖 珺 容东霞 黄枫怡11(61) 基于算法机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伦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治理研究 / 陶婷婷 李本乾11(74) 新质传播力:迈向传播学3.0研究的范式升维 / 史安斌 郑 恩12(50) 新媒体研究 人工智能的国际治理:理论框架、现实困境与模式探究 / 马爱芳 胡 泳1(69) 流动的隐私边界何在:在线健康信息的表露机制研究 / 耿书培2(72) “抖音三分钟,人间两小时”:短视频消费中的时间失真与用户“保卫战” / 刘丁香 万立良 彭 韵2(86) 新知识人群体:基于网络知识社区核心创作者的考察 / 张 慧 杜骏飞3(75) 作为符码的社交:中国式关系视角下青年群体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 / 路 鹃 李 浩 王子涵4(84) 作为虚拟与现实双向窗的Sora:重塑媒介实践与传播生态 / 何 静 沈 阳5(71)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儿”:量化育儿、劳动可见性与协商育儿责任 / 雷紫雯 章梅芳 刘战伟6(69) 当话语传播遇上人工智能:挑战、新变与研究关切 / 符绍强 马梦娇6(81) 未竟的身份:中国式数字游民身份的媒介化制造与协商 ——基于大理数字游民社群的田野考察 / 张文娟 张菱珂7(76) 空荡的服务器:数字废墟的时间性与未竟的减速实验 / 曹 璞 薛稚尧 张嘉鑫8(85) 游戏重度使用对社交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 田 丽 彭炳辉9(77) “悬空”的记忆“: 无主”社交账号集体管理机制的历史比附 / 李 欢9(89) 千里姻缘一“礼”牵:老年人直播相亲中的媒介化亲密关系 / 徐 婧 何 苗 温 帅 12(64) 作为后勤媒介的AI提示词:大语言模型何以形塑人类语言实践 / 林 颖 魏梦婷 12(77) 传媒观 数字美食的实践者分析框架:以大众点评App为考察点 / 刘 娜1(81) 媒介化社会社交平台数字资本再生产机制研究 / 汪金刚1(95) 理解全球治理中的知识传播 ——基于知识类型学视角的考察 / 童 桐2(99) 数字编辑室中的新闻“整合” ——基于“策略性仪式”的新闻生产实践考察 / 王 敏3(90) 记忆的双重中介化:基于CCD相机的青年怀旧文化研究 / 刘瑀钒3(101) 可能世界中的“现实”:融合新闻的互动叙事形式及语言 / 刘 涛 曾宪博4(96) 微短剧之维:媒介图谱、影像范式与文化腹语 / 胡 泳 刘纯懿5(81) 中国网络亚文化的生成、演化与社会意涵 / 蒋建国 陈小雨5(94) 拓展与规约:媒介与治理的互动关系 ——基于驻村干部短视频的媒介化治理实践 / 刘千才 王锡苓6(92) 媒介化情感的流动与延伸:以日常生活类Vlog为例 / 孙宇心6(104) 数字化险滩:游戏媒介化趋势下智能玩具的影响研究 / 杨 扬 安 超7(91) “国”何以“潮”:中华老字号国潮话语的编码与释义 / 季芳芳 把云菲 王雪玲7(102) 诠释学视角下亚洲记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阐释及启示 / 吴梅红 汪彦孜8(100) 气候议题的国际传播:天然潜力、特殊困境与可能路径 / 闫 桥 曾繁旭9(98) 幻影快感:微短剧的效率范式与审美革新 / 晏 青 万旭婷10(88) 算法时空下的身体节奏:“社会摇”短视频的知觉现象学分析 / 李耘耕 黄 原10(98) 重新理解“主流媒体” ——网络化新闻业视角下传统媒体“成为主流”的挑战与机遇 / 王辰瑶 黄玺澄11(87) 媒介化与亲缘关系:青年“断亲”议题的传播主题研究 / 童清艳 夏文锴11(98) 差异化的客观性:关于标题党中群体偏见的实证研究 / 刘国强 张思雨12(89) 时代使命与实践逻辑:主流媒体如何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 李学梅12(100) 写作讲堂 “找到扔进密林里的那根线” ——复杂社会新闻报道如何布局 / 吴 琪1(105) 评论写作的“三重飞跃” / 曹 林1(109) 说理思维与故事思维:学术写作与新闻写作的相互借鉴 / 苏 婧 戴润韬2(108) 写作者如何练成超凡的观察力 / 叶伟民2(111) 如何做一篇有个性的人物访谈 / 曾 焱3(110) 爆款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与传播策略分析 ——以小红书运动员博主为例 / 李瑞盈 薛宝琴4(110) 爆款制造:新媒体内容创作的底层逻辑探索 ——以“三联生活实验室”为例 / 李 伟5(105) 外放内收:短视频新闻的“声”存之道 / 于莉莉5(109)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文献综述的写作要义 / 苏 婧6(110) 与知识脉络对话 ——学术论文理论价值提升的三条路径 / 卞冬磊7(110) 传统媒体的内容年轻化探索 ——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 / 王晨波8(110) 放大对话场:内容IP化的整合传播实践 ——以三联人文城市系列对话“你好,陌生人”为例 / 贾冬婷9(107) 采访:虚构写作的想象力基座 / 叶伟民9(111) 主流媒体移动端新闻标题的情感表达路径 / 蒋 颖10(110) 国际评论写作的专业逻辑构建 / 杨远艺 马立明 陈 菲11(107) 创作中如何用好典故 / 李红辉11(110) 具象与抽象:通讯故事化表达方法论 / 张洪伟 张 驰12(106)
来源:新闻与写作(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