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审查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21#
 楼主| 发表于 2024-4-2 22:05: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九研究院关于解散全部微信群的通知


编辑:李梦瑶


22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22:07: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张家港各类政务新媒体账号正集中关停


江苏张家港,幼儿园、中小学及各类政务新媒体账号正集中关停。

例如,4月22日,张家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为进一步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工作要求,我局政务新媒体账号“张家港住建”微信公众号于2024年4月22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二手房成交预约”、“智慧物业”、“审图店小二”、“燃气隐患举报”服务应用已迁移至“今日张家港”APP,后续住建工作信息将在“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网站、“张家港发布”微信公众号、“今日张家港”APP等平台进行发布,敬请关注。


稍早前,张家港市水务局微信公众号“水润港城”已于4月19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张家港市水务局公告称,后续水务工作信息将在“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网站、“张家港发布”微信公众号、“今日张家港”APP等平台进行发布,敬请关注。

张家港市农业农村局政务新媒体账号“张家港农业农村”也自今年4月17日起停止发布信息。该局表示,后续“三农”工作信息敬请关注“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网站、“张家港发布”微信公众号、“今日张家港”APP等平台。

此外,新浪微博账号@张家港法院 4月16日消息称,张家港市人民法院政务新媒体账号“张家港法院”新浪微博账号、“张家港法院”微信视频号于2024年4月16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后续更多司法信息敬请关注“张家港法院”微信公众号,“张家港市人民法院”官网。

当地还有大量学校的新媒体账号相继关停,校方称后续的教育信息可关注“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张家港教育”微信公众号和学校官网。
例如,张家港市第一中学4月23日消息称,我校(园)政务新媒体账号“张家港市第一中学”微信公众号于4月24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后续更多教育工作信息敬请关注“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张家港教育”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张家港市第一中学”网站。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4月19日表示,我校政务新媒体账号“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4月20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后续更多教育工作信息敬请关注“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张家港教育”微信公众号、视频号。

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政务新媒体账号“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微信公众号也在4月15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后续更多教育工作信息敬请关注“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张家港教育”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网站。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各地不时传出政务新媒体账号停用的消息,有地方解释为统一政务信息发布渠道,避免重复运营造成资源浪费,也有地方解释为提高政务新媒体节约集约化管理水平,做优做强政务新媒体服务功能等。


来源:澎湃新闻
原作者: 钟煜豪
编辑:徐思凡


223#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17:23: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1世纪经济报道撤稿函


来源:微信转发
编辑:程正元
224#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20:39: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抖音号授权功能调整通知


编辑:李梦瑶


22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2:12: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iOS18或屏蔽广告,有人强烈反对!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苹果准备在iOS 18系统中为Safari浏览器加入一项有关AI的隐私新功能。该功能将可以识别删除广告或其他不需要的网站内容等等。

针对iOS 18即将推出的这项新功能,英国报纸集团警告苹果公司,推出任何屏蔽广告的工具,都将使新闻业的财务面临可持续性风险。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广告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收入来源。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随着读者逐渐从纸质媒体转向在线媒体,广告收入对于维持新闻媒体的运营变得愈发重要。如果Safari浏览器的广告拦截功能广泛应用,无疑会对新闻媒体的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冲击。
对于用户来说,自然是希望Safari浏览器能加入广告拦截功能,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浏览体验。但这一功能确实也触动了新闻媒体行业的敏感神经。
此外,英国新闻媒体协会(NMA)还担心,AI广告拦截工具可能会选择性更改或删除文章内容,这不仅会破坏新闻的真实性,还可能误导读者。
为此,NMA呼吁与苹果公司及新闻媒体、出版商之间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如何平衡用户体验与新闻媒体权益。
来源:果粉之家(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22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5:44: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背景引关注:美国议员呼吁对新闻应用程序NewsBreak 进行更多审查



中国背景引关注:美国议员呼吁对新闻应用程序NewsBreak 进行更多审查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热门新闻聚合应用程序NewsBreak使用AI制作不实新闻,该公司的中国背景引发关注。美国议员呼吁对NewsBreak进行更严格审查。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热门新闻聚合应用程序NewsBreak使用AI制作不实新闻,该公司的中国背景引发关注。美国议员呼吁对NewsBreak进行更严格审查。


台湾在野党及NGO团体呼吁推动禁用TikTok法案
美国近年来下载次数最多的免费新闻聚合应用程序NewsBreak使用人工智能(AI)收集内容并撰写新闻。路透社的报道说,具有中国背景的NewsBreak因多次遭检举报道内容错误而引发关注。


NewsBreak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在北京和上海也设有办公室。NewsBreak解释称,“不准确的信息内容源自内容提供方”,并指出“当NewsBreak发现任何不准确或违反我们社群标准的内容,会立即采取行动予以删除”。


近年来,随着美国各地的地方新闻机构陆续关闭,NewsBreak填补了这一空白。


路透社采访了七名NewsBreak的前雇员,其中五人表示,该应用算法背后的大部分工程工作都是在中国的办公室完成的。这些前员工因与NewsBreak签订了保密协议而要求匿名。


自称是“所有本地新闻的首选来源”,每月拥有逾5000万活跃用户,该平台发布来自路透社、福克斯、美联社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主要媒体的授权内容,以及一项从互联网上搜索当地新闻或新闻稿取得的信息,并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进行改写。Newsbreak仅限于在美国使用。


路透社查阅了与版权侵权相关的法庭文件、警告停止侵权的电子邮件,以及2022年的公司备忘录,其中记录了对 “人工智能生成报道”的担忧。但自2021年以来,至少有40次NewsBreak报道影响其服务社群的案例,包括使用人工智能发布错误报道,用虚构署名从当地新闻网站创建了10篇报道,以及从竞争对手处获取内容。


“唯一比一家经营不受审查的人工生成的新闻的公司更可怕的,是与敌对外国政府有着深厚关系的公司,”担任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的民主党参议员马克·华纳 (Mark Warner) 说。


“这是令人担忧的国家的技术构成的严重威胁的又一个例子。这也清楚地提醒我们,我们需要采取整体方法来应对这一威胁——我们根本无法在与单个公司的打地鼠游戏中获胜,”他说。


美国议员们对 NewsBreak 与中国投资者的当前和历史联系以及该公司在中国的存在表示担忧,该公司的许多工程师都在中国。


在回应路透社对议员声明发表评论的请求时,NewsBreak 表示它是一家美国公司:“NewsBreak 是一家美国公司,一直都是。任何相反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一位发言人说。


NewsBreak于2015年在美国推出服务,是中国新闻聚合应用“一点资讯”的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由郑朝晖(Jeff Zheng)创立。郑朝晖目前是Newsbreak的首席执行官。两家公司共享2015年在美国注册的“兴趣引擎”(Interest Engine)专利,该算法可根据用户的兴趣和位置推荐新闻内容。


2017年,“一点资讯”因积极传播政务宣传而获得中国政府表扬。但路透社在调查中没有发现NewsBreak审查或制作有利于中国政府新闻的证据。


民主党议员克里希纳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表示,美国人有权要求新闻发行商与中国共产党的任何联系“完全透明”,特别是在使用“不透明的算法”和人工智能工具制作新闻时。


共和党众议员斯特凡尼克( Elise Stefanik) 表示,IDG Capital 对 NewsBreak 的支持表明,该应用“值得加强审查”。“我们不能允许我们的外国对手获取美国公民的数据,将其作为武器来对抗美国的利益,”她说。


据路透社报道,NewsBreak 是一家私人控股的初创公司,其主要支持者是私募股权公司旧金山的 Francisco Partners 和北京的 IDG Capital。今年2月,IDG Capital 被列入五角大楼称涉嫌与北京军方合作的数十家中国公司名单。


IDG Capital 此前曾表示,它与中国军方没有任何关联,也不属于该名单。它拒绝对这位议员的反应发表评论。


Francisco Partners 的发言人此前拒绝回答路透社关于其对 NewsBreak 的投资的问题,称该报道“虚假且具有误导性”,但拒绝提供详细信息,只是表示将其描述为 NewsBreak 的“主要支持者”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的投资不到 10%。


来源:路透社
链接: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 ... 06082024172120.html
编辑:程正元
2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2 00:00: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文互联网在变得越来越差吗?
文 | 李厚辰
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基本没有人会满意,李想主义专栏也多次撰文讨论。 最近有一个话题在网上引发关注,就是简体中文网络的内容缩减。这个话题的讨论热度是对当下舆论环境悲观的呼应。 但更关键的问题依然是这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影响,以及一个如此宏观的问题,是否存在微观领域的解决方法。

01.互联网信息的缩减 最源初的那篇文章,提供的简中互联网缩减证据是搜索马云过去的新闻,会发现信息很少,但这点被人质疑搜索的时间相对较早,马云本来尚未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之后,知名互联网博主“月光博客”找到了其他数据支撑这个视角。他在文章《中文互联网内容正在逐步消失》提到“Web Technology Surveys”网站对全球网站使用的语言的排序。 在2024年,全球网页使用语言数量排序依次是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法语、俄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土耳其语、波兰语、波斯语,然后才是中文,排名第十三。而在2013年,中文可以排到第七名。 在这十年间,中文网页的数量从2013年的4.3%降低到2024年的1.3%,比例下降了70%,目前数量仅略高于印尼语和越南语。 同一篇文章内亦引用了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数据显示从2018年12月到2023年12月,中国的网站数量从544万个下降到388万个,五年时间内下降近30%。

相反,从2018年到2023年,中国网民人数却从8.3亿上涨到10.92亿。 这代表两方面的趋势。一方面,网站数量大幅度下降。持续的审核与删除,让早期论坛和网站的内容大幅下降,这可以被上述统计报告佐证。 另一方面,近几年新的互联网内容,很多是不可检索的封闭信息,例如短视频、公众号文章、小红书笔记等。连知乎也改变了搜索策略,和最近的强制登录策略同时推出的,就是禁止Google和Bing爬取和检索其内容,目前仅有百度和搜狗可以抓取知乎的信息。 实际上,内容缩减这个现象不仅仅最近被探讨,在2023年8月就有统计数据发布过。 根据“Common Crawl”(一个专门复制全网数据供研究者使用的组织)的历年数据,简体中文压缩数据仅有6TB,解压后也仅有30TB,中文互联网数据量到2023年到达最大值,随后快速回落,呈现出锐减的态势。 因此,准确地说,不是互联网的信息内容减少了,现在各种介质的信息呈现着爆炸的状态,而是过去的可检索信息在大幅减少。
02.可检索内容为何重要? 对一般网民而言,这不构成直观的影响。毕竟新闻热点事件一天就有三四个,在此基础上生产的公众号文章、微博、小红书、播客、短视频,可以说是无穷无尽。 其实四五年之前,搜索能力的下降,搜索引擎使用的减少就已经成为趋势。 公众不是不会搜索,而是没什么搜索的必要了,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榜和推荐算法已经提供了大多数的信息需要。只有少数需要生成理性内容的人,才需要密集的搜索。而这部分的需要,随着LLM模型(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变淡,很多人逐渐依赖它们提供的答案,而不再进行搜索和浏览。 这么看来,这些“长尾”内容不过是互联网时代的遗迹和荒原,对大多数人并不重要,好像失去了也不可惜。 但反过来想,互联网上的内容在变得越来越糟糕吗?这个问题涉及价值判断,恐怕很难有数量上的定论。较悲观地说,一切都在变糟恐怕更容易取得共识。不过这个问题有另一个微观视角:浏览内容的人无所谓搜索,但生产内容的人却依赖大量信息。 假设你是一位做经济分析的内容创作者,那么不管是历史数据,还是当下的数据,都会影响你分析的质量。同理,判决文书数据的收紧,也会让法律研究受挫。 从微观角度来讲,对于一篇文章或内容,可检索数据的收缩甚至难度的加大,都会导致内容生产的困境。
03.信息压缩到物种进化 我们可以把问题往前推一步,还是从生产内容开始。 进行经济分析、社会分析,也不总是都从一手数据开始,很多时候也会参考二手分析找视角。这对于研究或内容创作非常重要,有越多优秀的二手分析,我们就更可能不断推进边界。 因此,一手数据和内容的缩减会进一步导致二手分析内容的数量、质量双重降低,减缓新内容的生产。然后内容生态链的下游也会逐步受影响,整个内容生态会被拖垮。 这与AI的演化类似,在ChatGPT刚推出时,人们对这种算法有个精妙的比喻——压缩。 AI的内容生成就像是对互联网所有既有内容的无损或低损压缩,原始的内容库质量有多好,产出的内容就有对应的质量。所以最初讨论到AI,大家才会格外关注数据质量的高低,担心国内的互联网并没有足够的优质语料,并最终影响大模型的质量。

同样的“压缩”逻辑与每个网民接受的内容类似。非常宏观地看,我们每日浏览的公众号文章、短视频、长视频,也可以用这种“压缩”逻辑进行思考。 例如,有人写一篇分析特朗普刑事案件的文章,最有可能的写作过程是根据他对美国的印象,看数篇类似立场的文章后,“压缩”出一篇他自己的。那么,这些文章的平均水准就变得很重要了。 如果整个信息环境中的平均内容水平高,那么互相压缩,可能让内容不断升级。反之,则大家都囿于一种低水平状态。 “压缩”的隐喻只要往前一步,就可以更好地概括我们面临的处境。人的创作过程毕竟不像AI,现在的AI大概不会创造新的内容,而是根据既有内容的压缩和复述,但人作为创作者,总是可以加入自己新的理解。 这个过程有点像生物演化。我们的新内容,很大部分来自“遗传”,每次创作的火花,就像是“突变”。而遗传就像是物种“杂交”,近亲繁殖只会让遗传病越来越显著,基于信息茧房内的内容,会使偏见不断累积,带有偏见的观点和逻辑越来越极端,也就导向了我们目前经历的互联网体验。 从这个角度上看,内容生态与生物生态很相似,多样化、充分竞争是维持良性循环的关键。信息的丰沛与多样,让各个生物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存性,也让整个环境更稳健。而信息、可检索内容的缩减,则会导致多样性的式微,种群则可能陷入简化和平庸。
04.最小单位的保育 从上述生态的比喻,我们可以延伸到个体摄取信息的策略,这里的问题和解决呼之欲出。 既然面临的媒介环境如此,对于个体而言,可以做的事情就像物种保育一样,你需要一个保护区,就以你为圆心展开。既然整体环境已经失去可持续的空间,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封闭式环境。 这里探讨一下每个人能执行的方案。 a)多样与质量 如果我们相信一个简单的视野:“you are what you read/watch”(你由你所阅读和观看的东西塑造),那么仔细思考信息摄入问题,无论如何都不过分。 既然现在的问题是多样性与质量的双重问题,那么解决方案也从这两部分开始。 多样性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这需要整体改变你已习惯和舒适的媒体摄入习惯。大多数读者以简中媒体圈为核心信息源,包括但不限于公众号、微博、B站、小红书、中文播客。最简单地说,我们可能认为上述平台已经包罗万象,只需要找到这些平台里优秀的内容即可。 但这里需要考虑几个方面:1)在这些平台上,你能摆脱推荐算法的影响吗?(执行选优内容的可能性)2)在这些平台上,内容的多元化程度高吗?(不要高估简中内容的丰富程度)3)在这些平台上,优质内容与非优质内容的比例如何?(执行选优内容的成本)。 甚至,我们还需要深思那些我们已经认为是优质的内容,是真的优质还是源于我们对它的熟悉。 因此,从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最容易的方式反而是“引入外来物种”。去不熟悉的网站、平台看看,多使用搜索、使用外语。为这件事找到必要性是困难的,如果没有十足的理由,谁会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不熟悉的地方呢? 这里可能的实现路径是对于新话题的关心。通过关注新话题,从而对这些话题的来源产生兴趣,并拓展自己的摄取范围。比如,如果你对特朗普的审判感兴趣,这就是关注一批英语播客的好时机。 现在的简中舆论环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书籍阅读变得前所未有地紧要起来。这里说的“书籍阅读”,未必要以逐字逐句的方式完成。对于一些非理论书籍,听书也是好办法。 将你的媒介摄入通过听、读的方式转向更多书籍,将漫不经心的滑动屏幕变为投入在一本书籍上集中摄取,长期下来一定会提高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和吸收能力。
不过这仍然是不足够的。或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你看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或者听了一期不错的播客,期间颇有收获,但过了一两天就把那些内容忘得七七八八。 如果我们可以用欣赏音乐会一样的要求来应对知识和信息,这倒也无妨,只要在阅读和收听的当下给予我们愉悦的体验,之后的部分就全不在乎。但网络内容能传达的视角通常都很简单,是一个概念或一个简单的叙事。一篇飞速炮制的文章或播客本来就难以传达很深度的信息,其残留的内容则会更扁平。 与其相反,我们在大学时期学到的内容,都是以更大的篇幅吸收的。当前面提及的可搜索性减少时,恐怕需要在我们自己的内容周围提供一种搜索的可能。很多人在阅读文章或吸收内容的时候制作“思维导图”,可能就会在未来提供搜索的可能。 我有一个习惯,在遇到有价值的文章时,我都会转存到Evernote,并在之后利用Evernote内部的搜索功能来进行检索。或者在阅读器内直接检索一些电子书中的内容,这弥补了无法在网上进行搜索的问题。不过这也需要每个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笔记app。 完成以上两点,至少能在个人生活的周围,在贫瘠的信息环境下,进行一定的保育。互联网信息崩溃式的缩减在你的生活中会得到遏制,甚至会带来一些新的机会和转变。 但我不认为这可以为整体环境带来大的改变,除非我们开始慢慢从信息的接受者转换为创造信息的人,这又是另一个难题了。
尾声.AI是最终的答案吗?

现在开始有一种新的可能性,即我们所有信息的需要,都可以通过AI完成。不需要搜索,不需要文章、书籍、社交媒体,所有问题都可以由AI给予答案。 我想诸位应该都已经尝试过一二,有时候AI能带来惊喜,但大多数时候过于笼统,且信息的准确性都很难保证。 当然,AI依然在一日千里地发展。经过不断迭代,上述问题是否都可以得到解决?我不敢断言这是不可能的。 不过我的疑惑是,如果将来我们用这个方式替代了原始的搜索,并依赖AI给予我们对很多问题的直接答案,我们如何确保自己的独立性?
来源:看理想
编辑:程正元


22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22:14: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程正元
22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17:22: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晨雅

230#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09:17: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处理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相关违规内容的公告
近日,有个别用户利用近期的一些事件借机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歪曲、夸大事实甚至编造内容发表不当言论。例如,宣扬“抗日锄奸”,鼓噪成立“当代义和团”;散布质疑苏州救人牺牲的校车司乘人员“是日本特务”等诋毁言论;炮制“最好全日本沉岛,早日种族灭绝”等极端民粹主义言论。
平台立即展开专项巡查,对相关事件内容中有过度解读,发布宣扬群体仇恨、挑动民族情绪的极端言论等现象的用户进行处置。为贯彻落实中央网信办关于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的工作要求,落实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平台对该事件中各类极端有害言论及问题账号进行了禁言或封禁的处置。
对于上述乱象,平台将通过审核拦截、页面筛查等方式进行集中治理,并采取删除警示、阶段禁言或封禁账号等处置措施,将定期对治理情况进行通报公示。如果您发现有各类不当有害信息,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举报:jubao@vip.163.com
对于相关信息的举报投诉,平台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平台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安全、绿色的网络空间,同时也倡导创作者积极遵守平台规则,加强自我管理约束,与平台共同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

来源:网易新闻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