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21#
发表于 2019-7-18 22:17: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彬:同新闻学子漫谈读书 ——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
作为新闻学子,大家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也叫书生,我在一部小书的后记里还写过:不变的是书生本色。对书生来说,天下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读书,而最无趣的事情莫过于听人谈书。就好比对吃货来说,最开心的事情是开吃,而最烦心的事情是听人谈吃。
杜甫有首《饮中八仙歌》,写了八位嗜酒如命的唐代人,个个栩栩如生,令人忍俊不禁。其中,世人最熟悉的是“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而其他酒仙同样刻画得惟妙惟肖,如大诗人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这里,最好玩的还要数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说他喝了三斗酒才上朝,路上碰到拉酒糟的车子,一闻飘逸的酒味,又忍不住垂涎欲滴,恨不得把自己的封地移到酒泉。酒泉其实并不出美酒,只因地名有酒,还如泉水般汩汩涌流,故让这位皇亲国戚不由产生痛饮的联想。
作为读书人,读书就像吃货饕餮、酒徒饮酒,不让人开吃开喝,而只是听人大谈特谈这道菜如何,那种酒怎样,实在是烦人煞风景的事情。
言归正传。这里想同大家交流三个读书问题,主要与新闻学子有关,包括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恐怕多是老生常谈。
为何读
为什么读书,不读又如何?唐代诗人章碣不是说“刘项原来不读书”吗?其实,刘项的书还是读的,否则写不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力拔山兮气盖世”那等豪迈诗句。完全不读书,自称“绿林大学”毕业的民国巨匪张宗昌,曾想附庸风雅模仿刘邦的《大风歌》,结果一张嘴却是“大炮开兮轰他娘,数英雄兮张宗昌”。
关于书和读书的意义,前人论述早已曲尽其致,精彩备至。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博尔赫斯的“天堂的模样就是图书馆”,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等。现代中国人最熟悉的还是周总理的那句少年壮语。周恩来十二三岁时,一次,校长问大家,诸君为什么读书,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今年阳春三月,我去江南参加第五届河阳论坛,顺便参观了缙云县的千年古民居,其中有副对联令人过目难忘: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古往今来,中国老百姓对读书与读书人格外敬重,通用的敬语“先生”,原是称呼读书人的。“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流行语虽然带着功名利禄的向往,但也表达了对书和读书的极度尊崇。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天下父母无不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哪怕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
如今,我们为何读书呢?一千个读书人可能会有一千个答案。为了就业,为了发展,为了修身,为了养性,为了知人论世,为了出人头地等。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入学时开班会,大家畅谈各自理想,而他明确说就想“成名成家”。我们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一般年龄都在如今研究生毕业的岁数。对比一下马克思青少年时的志向,就不难看到其间的霄壤之别了。当年,十七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考试时写下一篇论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结束语尤其有名: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清华教学楼的卫生间,随处可见励志的招贴,其中一幅写道: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想上进先读书。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而这些人,都离不开书的滋养,或直接,或间接。我看过赵月枝教授房间挂的一幅书法,是一段佛教《心经》,话是至理名言,字是绝妙好字。作者是她的姑父,一位农民。正是在这样一种浓郁的诗书文化中,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一代代杰出书生,随口一说,就是一串。
如屈原、司马迁、班固、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王阳明、林则徐、左宗棠,以及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等。作为书生,毛泽东读书之广、之博、之深入、之融会贯通,可谓当世罕匹,仅仅一部《共产党宣言》就读了百十遍,《资治通鉴》也读了十七遍。陈晋主编了一套《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共四本,分为文学卷、历史卷、哲学卷、战略卷,广受好评,一版再版。陈晋还曾设想过三位伟人的退休生活:邓小平陪伴家人,含饴弄孙;周总理喜欢与文人雅士高谈阔论,畅叙幽情;而毛主席则是高卧终日,手不释卷。
从古往今来举不胜举的读书故事中,是否可以领悟一点——读书明理。所谓明理,非指一般待人接物的常情常理,而指识大体,明大义,如古人说的正心诚意,大本大源,今人说的真理与信仰。北宋初年有个吕端,有一次皇帝想任命他为宰相,有人反映说这个人糊涂,宋太宗应声答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些人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读书明理首先在于大事不糊涂,也就是识大体,明大义,有操守,有信仰。信仰说来好像玄虚,可有可无,其实无所不在影响着人生。如果说人生好比漂泊在茫茫大海的孤舟,那么,信仰就是指南针,不可或缺。北京一所名校有位心理学教授,时常也做心理咨询,找他的人都是社会精英,而这些人的心理问题一个比一个严重,一个比一个难解。有意思的是,教授束手无策之际,给这些成功人士推荐马克思的书,没想到效果不错。
我的一位得意门生,正在艰难创业,最近也陷入信仰困境。她发现,在各种忙乱烦心的事情中,真正困扰自己的不是什么融资啊盈利啊,而是信仰。信仰问题不解决,许多其他问题就卡死了。原先她也以为,先有所谓财务自由,才能有更大空间考虑形而上的问题。现在发现,自由源于信仰而非财务,财务只能使人离自由越来越远。虽然财务也得有保障,但如果信仰问题不知不觉从视野中消失或被遮蔽,那么,对财务的一切追求,就变成不断使人“空心”的过程。
过去十年,她与大多数青年学子年轻人一样,总想远离马列,避谈信仰,怀疑信仰无非是找个理由骗自己。然而,由于陷入信仰困境,如今开始读马克思的著作,才意识到信仰才是人生中最真实的。所以,读书明理首先意在于此。
当然,读书不见得一定明理,不读书也不一定不明理。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深明大义的人并不是读书人。古语说“礼失求诸野”,礼崩乐坏之际,反倒在民间存留着一脉薪火相传的文明之火与信仰之光。王安忆的小说《小鲍庄》里有个孩子,从小就很懂道理,天生仁义,最后也因为这份仁义而夭折。所以,毛主席说,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还对“抗大”学员说,既读“有字的书”,又读“无字的书”,也就是社会的大书。我们固然看重读书,同时也应该或者说更应该注重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力求读懂有字和无字的书。只有如此,才可能识大体,明大义,追求真理并确立真正的信仰。
如果读书只为稻粱谋,那么,种瓜得瓜,求利得利,早晚可以买车买房,但很难说人生充实,更不用说有益于人民,而由于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弄不好还比不读书更糟。众所周知,读书人中胡作非为的不在少数,而且越有知识,为非作歹就越“超水平发挥”。许多贪官都是大学毕业,甚至是博士。
电影《暴裂无声》中那位衣冠楚楚的律师,为了私利不惜替黑心煤老板作伪证。所以,《资治通鉴》开篇就借三家分晋的故事,提出天下政治的第一要义在于人,一切治国理政的大事小情都得靠人执行、靠人落实,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制度。为此,司马光分析了四种人,一是德才兼备的圣人;二是德胜于才的贤人;三是才胜于德的小人;四是德才皆无的愚人。用人之道,首选自然是圣人、贤人,实在找不到这两种人,则宁用愚人,不用小人。道理很简单,愚人固然心术不正,但本事也有限,而小人则不仅坏心眼不少,而且真本事也不小,祸国殃民,危害更烈。
蒋介石统治时期的台湾,有个戴笠一般恐怖的特务头子,叫谷正文,阴险狡诈,技高一筹,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被他破坏殆尽,包括壮烈牺牲的吴石将军和朱枫。而谁能想到,这个穷凶极恶的谷正文毕业于北京大学,还曾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并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当过干事,后来被俘叛变。中共一大代表陈公博也毕业于北大,后来居然跟随汪精卫,成为第二号大汉奸。同属一大代表中的周佛海留学日本,也与汪精卫一起投敌叛国。五四时期的北大学生张国焘长征途中分裂中央,差一点陷中国革命于绝境,怨不得毛泽东称那一段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张国焘后来同样投靠军统,彻底背叛革命,成为反革命的一只鹰犬。
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公布了四十三名战犯名单,名列第一的自然是蒋介石,而清华的孙立人也在其中。孙立人抗战中固然有贡献,内战时在台湾,列入战犯名单,想来在于其蒋家王朝军政要员身份。不过,孙立人在上世纪50年代初,倒是差一点走上卖国求荣的道路。当时,美国及其“东方太上皇”麦克阿瑟有意拿掉蒋介石,换上更听话的孙立人。若非朝鲜战争突然爆发,打乱了他们的阴谋,再过几天就可能得手了。蒋介石虽是人民公敌,但还算民族主义者,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更是值得肯定。至于孙立人,后来毕业于美国的军校,一向看美国的眼色,仰美国的鼻息,在远征军时期就已显露。一旦被美国扶上台,无疑更会唯美国马首是瞻,有朝一日欲分裂中国也并非无稽之谈。
如今,民国范儿很流行,过去的先生啊、民国的大师啊,看看钱锺书的《围城》就知道了,所谓民国大师,不乏蝇营狗苟而道貌岸然的学阀学霸或学渣。正因如此,中国人一向讲究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毕竟,历史选择的、世人看重的还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总之,为什么读书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识大体,明大义,大是大非不糊涂。这一点,对新闻学子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媒体从来都是“国之利器”,如同“国之重器”的导弹航母核潜艇一样杀伤力极大。若不解决大本大源,大是大非,而仅仅汲汲于所谓专业或专业主义,则可能专业越精越可怕,知识越多越恐怖,就像武功高强而没有灵魂的雇佣兵。所以,2015年,我在荣获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获奖感言里,特别谈到“培养有梦想、有灵魂、有文化的中国记者”。
读什么
此前在南京师范大学开会,晚上出门溜达,看到宾馆对面有家先锋书店,于是进去转了一圈。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半个足球场一般开阔的店面,林林总总摆放着汗牛充栋的图书,颇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感觉,书真多呀。
所以,读什么的问题首先在于选择,有所读,有所不读。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其次,即使一瓢饮,也需要有所区分,不可能平均用力。故有精读,有泛读。精读求质,泛读求量,广泛撒网,重点捕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有个好传统,号称“两典一笔”。两典是马列经典和文史古典,一笔指文笔。新闻学子需要重点阅读经典和古典,同时训练自己的文笔。范敬宜有个形象说法——“五谷杂粮”,经典古典就是有益于人们精神健康成长的五谷杂粮。所以,他主张多吃五谷杂粮,少吃“维生素”,包括看上去花里胡哨,实际上没有多少文化营养的读物,如痛并快乐、岁月静好之类的心灵鸡汤。
今年春节忙里偷闲,把三国、水浒、西游记又看了一遍。每看一遍,都不由感叹经典就是经典。一生培养了十六位院士的化学家、清华校友时钧先生,年少时常在书包里藏着三国、水浒,一次与小伙伴打赌,把三国一百二十回的篇目、水浒一百零八将的绰号一口气背出来。我们看水浒的故事和人物多么生动啊,倒拔垂杨柳,雪夜上梁山,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杨志卖刀,无不令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西游记的语言那么风趣,活灵活现,而且与人物性格若合一契。比如,孙悟空动不动就是一句“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等。然后,噼里啪啦一番令人捧腹的高论。
至于三国故事,则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江春水向东流。仅看几部现代学问大家的小书,就可略见一斑。比如,吕思勉的《三国史话》、郑逸梅的《三国闲话》、方诗铭的《论三国人物》、陈迩东的《闲话三分》、金性尧的《三国谈心录》等,以小见大,议论风生。北京大学出版社有一套三国人物传记,一共六本,包括刘备、曹丕、孙权、司马懿、吕布、袁绍,作者是四川大学教授方北辰。这套小丛书多年前先在台湾问世,好评不断,真是比史书生动、比演义真切、比戏说靠谱。一次,我去中国传媒大学参加博士生答辩,出门时随手带着“吕布”,在车上看了一路。
到了地方,一看表还有十来分钟,于是猫在墙角,把剩余部分看完,然后像饱餐一顿美食,心满意足走进答辩现场。在我国新闻界,毛泽东以曹操、孙权、袁绍、刘备等人为例,同田家英、吴冷西讲政治家办报以及多谋善断的故事,一向为人乐道。范敬宜也常用成都武侯祠的那副有名对联,讲解新闻人的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关于读什么的问题,王国维有个说法耐人寻味:有的书可爱而不可信,有的书可信而不可爱。如果说可爱是指可读性,那么可信就是指可靠性。可爱而不可信的书貌似有趣,可读性强,可惜不怎么靠谱。常说开卷有益,这话如今不可照单全收,因为不少书巧言令色,真如鲁迅说的图财害命。
电影《列宁在十月》有个场景,列宁开完秘密会议,夜色已深,于是就想在警卫员家里将就一夜。警卫员夫妇让出自己的床,而列宁坚持打地铺,然后顺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摞书,准备当枕头,边翻边说这本书不能枕头,那本书只能垫脚。现在有些书恐怕也只能垫脚。两百多年前,英国有位小品文作家查尔斯·兰姆,他的《伊利亚随笔》可以称得上可爱,其中开篇就是《漫谈读书》,语气中流露着一种英国式的冷幽默:有些东西,虽然具有书的外形,我却不把它们当作书看。
坦白说,每当我看到那些披着书籍外衣的东西,被放在书架上,我就忍不住要发火。因为它们像一些假圣人侵占了圣堂,住进了不属于自己的神殿里,却把合法的主人,挤得无处存身。
与可爱而不可信的书相对,另一种书严谨,扎实,厚重,既可信,又有益于心智,但读起来可能不那么轻松愉悦,活泼有趣。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的《每个人的政治》或《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的《走向历史的深处》,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等。遗憾的是,也许由于天性“好逸恶劳”,人们往往对可爱而不可信的书趋之若鹜,而可信而不可爱的书总是被束之高阁。
当然,除了王国维说的两种情况,古今中外也不乏既可爱,又可信的书。比如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的《我们的中国》和清华大学教授格非的《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一套邃密群科的“十五讲”丛书——作者均为各学科一时之选。
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是经典,开篇用三句古诗,既形象又恰当地概括了治学的三重境界,也可谓读书的三重境界。先是登高望远,明确大方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再是脚踏实地,刻苦攻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水到渠成,“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近平主抓的三卷本《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同样既可信,又可读,如第二卷即新中国前三十年部分,既实事求是,又生动简练,更有助于破除许多似是而非的流行思维流行语。
2018年,我与十位清华博士和博后编写了一部《清华新闻书目导读》(100种),其中,博通类50种,专业类50种。遴选书目时,我们尽可能兼顾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在同类书中设法挑选既可信又可爱的书。
比如:韩毓海的《伟人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金一南的《苦难辉煌》,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斯诺的《西行漫记》,费正清的《伟大的中国革命》,王绍光的《民主四讲》,李书磊的《重读经典》,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应星的《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玛雅的《中国为什么能》等;专业书有《范敬宜文集》(特别是其中《敬宜笔记》),《南振中文集》(特别是其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梁衡文集》(特别是其中《人杰鬼雄》),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柯林斯的《巴黎烧了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加利亚诺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波兹曼的《娱乐至死》……
下面就结合这部新闻书目,谈谈新闻学子读什么的话题。新闻专业的学子与其他专业相比,读书有同有异,同在博通类,异在专业类。即使博通类,新闻专业也有所侧重,需要体现自己的专业特点。那么,新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对此,一位前辈新闻教育家项德生教授概括为四个“一些”:政治素质更高一些,社会活动能力更强一些,知识面更广一些,笔头更快一些。这四点也与读书相关,特别是政治素质、知识面、笔头。
我知道,现在学生一听政治,就想离得远远的。其实,无论是否学新闻,政治都是离不开的,也是躲不开的,你不问政治,政治早晚一定会问你。学新闻更是离不开政治,否则就转学会计、精算吧。一代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家甘惜分说得干脆:如果哪个记者编辑说自己不懂政治,只懂业务,那么,此人不是傻瓜,就是装蒜。
文学名著《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原是拉美的一位左翼记者,从新闻到文学,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的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政治对自己文学生涯的影响时说道:“我最美好的东西即政治觉悟,也是来自新闻工作。而政治觉悟,众所周知,是对现实的感受能力的最高表现。”我们讲政治家办报,何尝不是针对这种现实的感受能力及其最高表现呢。美国知名新闻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姆斯·凯瑞(J.W.Carey,1934-2006)在谈到新闻学的学术家园时,首先提到政治,然后分别是文学、哲学、艺术、历史。
为了加强政治素质,除了关心时事,关注新闻及其背景,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等,自然少不了读书与思考。项德生教授建议新闻学子在校四年,至少精读十几部马列原典,如《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践论》、《矛盾论》等,并且需要一读再读。高年级学生还不妨读读《资本论》。我在清华的教学中,也深感原著经典的意义。一位本硕博均在清华的女生,读博后第一次接触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感叹平生第一次看到如此高屋建瓴又鞭辟入里的文字。前阵子网上热议“966”工作制的时候,我的一位学生正在读马克思青年时代的名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赞叹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洞察。
毋庸讳言,如今一听马克思,人们往往先是本能排斥,殊不知马克思的书不仅可信,而且可爱。就拿马克思三十岁写下的《共产党宣言》来说,几万字的篇幅精义迭出,妙语如珠,如“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读过英国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的《小世界》或者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是不是觉得马恩的这番话一针见血:“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而听惯豪门恩怨以及明星风流韵事时,是不是觉得如下文字力透纸背:“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而下面一段今天读来,简直就像说火爆的新媒体:“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也许,最为人所熟知并常引用的还是这段美而信的论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对中国人来说,毛泽东可能读起来更亲切,而且可爱又可信。这些年,由于美国扼制中国,许多人想起《论持久战》,毛主席当年针对速胜论、亡国论的辩证分析,今天读来依然如此鲜活。从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到马汉的《海权论》,古今中外的军事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毛泽东用两句大白话就概括了战略的精髓:一曰“你打你打,我打我的”;一曰“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光明日报》日前还刊发文章,作者是军事学院的副教授,题为《“你打你打,我打我的”永不过时——从美军在阿富汗的“落锤”行动谈起》。
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也是文章大家和新闻大家。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梁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漂亮文章《文章大家毛泽东》。过去有所谓“老三篇”之说,指毛主席的三篇经典文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也可以说是三个精彩的中国故事。现在不是常说讲好中国故事嘛,那么,什么是中国故事,怎么讲好中国故事,看看老三篇就知道了。张思德的故事、白求恩的故事,通过毛主席的讲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更成为共产党、共和国的灵魂,深深融入亿万各族人民的精神血脉。
愚公移山的故事同样可圈可点。在《愚公移山》中,毛主席先讲了愚公的故事。说愚公率领家人想把家门口的王屋山和太行山挖走,因为挡了一家出行的路。故事中间还穿插着一位聪明人的劝导,应该说这位智叟的劝导不无道理,他们怎能把大山挖走呢。而愚公回答,我死了之后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不会再增高,只要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最后,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于是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大山搬走了。故事讲完了,想说明什么呢?原来,毛主席想说,共产党人也在挖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我们也挖山不止,埋头苦干,相信总有一天也会感动上帝。这个上帝是谁呢?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啊。故事讲到这里,让人不由拍案叫绝。这才叫讲好中国故事呢。
总之,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均为新闻学子的必修课,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的书更是必不可少,《伟人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一书里有段话说得好:
一个人可能有许多的知识、读过许多的书,但是,如果他没有关于马克思的知识,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那么,他一生注定只能在各种建筑材料之间搬运摸索,充其量只能成为一名不错的“砖家”而已。
我们今天不是缺少一般知识,而是缺少知识中的“钙”,我们缺少的是把知识组织起来的框架和纽带,而马克思就是那个框架和纽带,就是我们最需要的骨架和钙。有了骨架和钙,知识才能站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匍匐在地。
没有关于马克思的知识,其他一切知识都站不起来,而只能匍匐在地,包括新闻学——真是一语中的。与政治素质一样,新闻学子在知识面上也比其他专业要求高。因为,新闻工作是同包罗万象的社会人生打交道,习仲勋甚至说“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因此,对天下政治,人生百态,天文地理,经史子集,都得有所了解,包括党章、宪法、《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国际公约如《联合国宪章》。同时,各路专业记者还需对某方面知识有更深入了解,如科学记者、体育记者、财经记者等。许多新闻掌故,也说明这些道理。比如,《纽约时报》一位编辑,看到记者发来爱因斯坦演讲的消息,发现其中一个公式有误,后来一核,果然如此。
当然,知识面也不是漫无边际,总得有个大致范围,因为生也有涯,学而无涯。一般来说,新闻专业的知识面涉及史学、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等。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以读书广博著称,穆青说他:“一有空余时间,就用在读书上面。除了马列著作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外,新闻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军事学、社会学甚至是医学著作也是他阅读的范围,涉猎之广,既让人吃惊,也让人感叹。”
除了读书,有些报刊杂志也值得关注。《读书》、《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常有一些谈书心得,启迪心智,开阔眼界。如今年第4期《读书》上的李零文章《重读马克思》(上),就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摘录几段,可见一斑:
在这个资本席卷天下,物欲横流,利令智昏,闻革命而色变的时代,我想谈谈我读过的一种书,一种在我国备受尊崇也备受冷落,让很多聪明人羞于启齿觉得十分丢脸的书,这就是马克思的书。
马克思的书虽多,最重要的当推三种:一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种是《共产党宣言》,一种是《资本论》。
恩格斯不止一次说,马克思的发现就两个,一个是唯物史观,见《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个是剩余价值说,见《资本论》。
《实践论》……强调实践,强调行动,强调投入战斗,才见分晓,这是马克思的一贯思路。《矛盾论》……强调斗争哲学,这也是马克思的一贯思路。
马克思的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受十九世纪欧洲历史学影响。这种历史学带有欧洲中心论的偏见。
怎么读
怎么读书就像怎么吃饭,各有各的吃法,只要吃进去、吃舒服就好了,关键是开吃,活到老,吃到老,一年三百六十天不停地吃,数十年如一日地吃。
南宋儒生胡宏说:“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于天地之谓也;小用者,谋利计功之谓也。”此话也可用于读书,读书同样贵在大成,不贵小用。甘惜分先生还常把胡宏的话写成书法作品,随手赠人。诸葛亮读书,就颇有大成气象。
《三国志》里写道,诸葛亮年轻时与三位好朋友一起求学,人家是“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四字表明,他既有远大抱负,就像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不拘泥于书本,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书本里并不都是好东西,古今中外不乏平庸之作,如大多数西方新闻传播学著作。由于贵在大成,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经洞悉天下大势。
南振中同新华社年轻记者谈过他的读书经验,这篇经验谈发表在2008年第5期《中国记者》上,题为《把“阅读”培养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爱好》。这是我看到的新闻人谈读书谈得最好的文章,所以,征得他的同意,我们把这篇文章作为《清华新闻书目导读》(100种)的代序。文章的内容很丰富,举凡新闻人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几乎无所不涉。比如,他谈到,许多年轻人觉得读书像是苦差事,可他们打球、跑步,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却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为什么?因为喜欢嘛。同样道理,如果把阅读培养成这样一种爱好,也就会以“苦”为乐,乐在其中了。
我们即使明白莎士比亚、堂吉诃德、托尔斯泰、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的名山之作,名不虚传,司马迁、司马光的书也均为经典,可一看到厚厚的大部头,就不由头大,望而却步。对此,南振中有个好经验,就是零打碎敲,零存整取,不求一举将军,只求日日拱卒。拿《列宁选集》来说,四大本,3600多页,南振中把它分解到一年中,平均每天10页,每天读一小时,结果半年就读完了。
我用他的这种方法,果然见效,这些年把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华书局二十本的《资治通鉴》、二十五本《鲁迅大全集》的十本作品、莎士比亚全集代表作等又通读一遍。我常想,我们难道比新华社总编辑还忙,时间比人家还少吗?人家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上面谈过,有精读,有泛读,泛读不妨像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精读则需要耐心细致。对于泛读之书,可以像李闯王的大军,横扫千军如卷席,只求攻城略地,不求安营扎寨。而对于精读之书,则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无论精读还是泛读,也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理想的读书心态总是专注、痴迷、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等,总之,纯兴趣,非功利。也就是说,打开书本的时候,别想着读这本书有什么用,能给自己带来哪些直接好处。读好书本身就是天大的好处,正所谓“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真正的读书人既是书呆子,又不是书呆子。呆在于痴迷、痴情,就像林清玄对文学的一往深情,“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文学就是他的君。同时,切忌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应该以我为主,融会贯通,上焉者经世济民,下焉者参化天地。这就是不呆。呆与不呆,都离不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所谓反思精神、批判意识。反思啊,批判啊,听起来挺玄乎,说白了不过如焦裕禄的大白话所言:“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有味道”。读书如吃饭,无疑应该自己吃,自己品,而不是等别人嚼过之后吐出来,再吃再品。那样显然既没有滋味,也没有营养。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市面不乏别人嚼过的馒头,少滋寡味,令人反胃。有位武汉大学教授的一篇网文切中要害,他以反讽的语气谈道:著书绝不立说,人云必须亦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叔本华也提醒,别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胡适有句话不无道理:对人应该是有疑处不疑,对书应该是无疑处有疑。不过,他说得漂亮,其实未必都做得到,他对西方的一切就矢志不“疑”。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几百年来打动了多少人,可东林党人的所作所为却是另一回事,大明的江山社稷也毁于他们的党同伐异。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年。关于五四,李泽厚有个说法很流传,叫“救亡压倒启蒙”。
对此,李零批评说,我不明白,列强瓜分中国,日本侵占中国,中国人起而反抗,怎么就挡了启蒙的道?所以,没有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既不懂得独立思考,又不善于融会贯通,那就真成了书呆子,结果便如兰姆说的:“除了走路,我就读书,我不会坐在那里空想——自有书本代我去想。”
(李彬:《同新闻学子漫谈读书——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阅读原文及学术引用,请务必参考《新闻记者》2019年第7)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mbo_QOm_20jImEbTlfHVg
编辑:陈茗

222#
发表于 2019-8-7 00:02: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河南公布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方案
2019-08-06河南省教育厅
各有关高等学校,省直有关新闻单位,各有关省辖市委宣传部:
现将《河南省教育厅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
河南省教育厅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
2019年7月26日
河南省教育厅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
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我省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建设国内一流、中原特色新闻传播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信息技术与全媒体人才培养融合,推进学界业界人员互聘,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政治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二、目标要求
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国内一流、中原特色的新闻传播专业点,初步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尤其是讲好河南故事、传播河南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
1.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统领,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首要任务,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培育一批精品课程,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传播学类重点教材,选树一批教育教学典型案例,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到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全覆盖、无死角。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重点建设3个省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中原风格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依托河南省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分批开展新闻传播专业骨干教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培训,五年内覆盖所有专业点。
2.整合各类资源,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网络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普遍开设新闻伦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专门课程,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加强国情省情教育,强化实践育人,依托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教育基地,建设10个省级新闻传播实践育人项目,推动师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
3.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全媒体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主动适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趋势,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建设10个省级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打造50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增设5个省级新闻传播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20个省级新闻传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加快培养“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按照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进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辅修专业或课程。根据信息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推广案例式、现场式、任务型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确保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用好校内外电视台、广播台、报刊、网站、新兴媒体等实习实践平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实践实战能力。
4.推广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经验,探索新闻传播协同育人新机制。进一步深化省委宣传部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增设1-2所开展共建工作的高校,在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理论体系构建能力、重点任务统筹能力和强化工作保障能力上下功夫,打造新闻传播协同育人“先锋队”和“示范区”。推广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地市党委宣传部门与驻地高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将其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平台。建立共建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和经费保障,定期会商,及时总结,并向主管部门报送最新工作进展。统筹建立全省优秀新闻传播专家库和编辑记者人选库,强化共建新闻学院师资保障。选择一批优秀教师纳入新闻阅评员队伍,加强新闻宣传一线实践。支持有关高校与新闻单位共建20个省级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发挥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作用,支持实力较强的共建新闻学院率先推出一批高质量新闻传播研究成果。
5.建章立制,深入推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工作。总结推广互聘交流“千人计划”经验,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加大力度、拓宽广度、发掘深度,深入开展新一轮互聘。扩大互聘范围,由新闻学专业扩展至新闻传播学类所有本科专业,将参与互聘的新闻从业人员范围向市级媒体和新媒体延伸,互聘人员条件放宽至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深化互聘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受聘人员优势,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到高校任教的编辑记者要有规定的授课学时,到媒体任职的教师要深度参与一线采编工作。推动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编写、完善实践教学和合作共建智库,促进新闻单位的重大实际问题研究、新闻实践案例库建设、编辑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宣传理论水平提升。高校和新闻单位要建立互聘人员激励制度,完善工作量认定办法,将互聘人员工作业绩纳入绩效考核,试行互聘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优先政策,落实互聘人员办公条件、生活津贴和交通补贴,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6.主动服务对外开放战略,探索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应我省对外开放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培养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预备队”和“后备军”。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开展国际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全媒体+国际+外语”课程体系,加强“国情教育+国际视野”的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探索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模式,选派优秀学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交换学习、短期研修和参加国际会议,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创新国际新闻传播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新机制。鼓励高校建立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机构,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新闻单位的合作,延揽高层次人才。有序推进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培养质量。
7.加强专业认证,健全新闻传播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紧贴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紧扣全媒化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紧跟信息技术新发展和业界格局新变化,开展全方位全过程新闻传播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结合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实施专业评估,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升全省高校新闻传播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统筹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各有关高校、地市党委宣传部门要将实施方案纳入学校和地方整体发展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实施方案的推进工作,明确路线图、时间表,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2.完善保障机制。省教育厅会同省委宣传部,结合我省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财政资金,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各高校要加大国家、省、校政策的衔接、配套、完善和执行力度,增加新闻传播类专业经费投入,加强资源整合,完善保障措施。
3.强化监督检查。省教育厅会同省委宣传部,加强计划实施过程跟踪,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动态监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实施情况绩效评价,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各高校要主动发布自评报告、进展情况及标志性成果,及时改进完善,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来源:大河网

编辑:晓晴

223#
发表于 2019-8-7 00:16: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哲学会议、报告和课堂讨论的规范
David Chalmers
编者按:熟悉国内哲学界的人会注意到,在学术会议、讨论群、专场报告甚至课堂上,常有一些带着戏谑、嘲弄甚至侮辱的表情、动作或评论。我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几篇文章评论这一现象。今天推出的是著名哲学家David Chalmers编写的职场规范。
以下准则主要针对的是学术报告会、会议、研讨会、课堂等正式场合的口头哲学讨论。很多准则也多少适用于非正式的哲学讨论和非哲学讨论。
这些具体规范是用来是推进那些具有尊重性、建设性和容纳性并且适用范围更广的规范。这些规范或许不是无例外的绝对规范(不尊重他人、非建设性和排斥性在一些场合是合适的)。 但是,在很多哲学语境中,这些规范是适切的。不同的群体可以根据其需要对这些准则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或修改。
所有这一切都只是高度尝试性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非常欢迎补充、删减和改变方面的建议。感谢给出建议的很多哲学家。
1尊重他人
1. 态度友好。
2. 不要打断别人。
3. 在提反对意见时,不要断然拒绝别人的回应(留个给别人回应的机会)。
4. 不要表现出无法置信的样子。
5. 不要对参与者翻眼睛,做鬼脸,不嘲笑参与者,等等,尤其不要私下对别人这样做。(可以有例外,比如向主席示意规范被违反)
6. 不要在主要的讨论进行的同时跟周围的人小聊。
7. 感谢你的对话者的洞见。
8. 反对命题,不反对人。
2建设性规范
1. 反驳是可以的,但同样总是可行的是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报告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些东西,或给出进一步支持他们观点的理由。即使是反驳,也可以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
2. 当某个反驳对某个观点是摧毁性的时候,寻找这个反驳所能带来的积极洞见,会对报告人有帮助。
3. 假如你觉得报告人的工作没有价值,你从中学不到任何东西,那么在提问前,你要三思。
4. 质疑一个工作或一个领域的预设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这些问题占据了讨论的大部分时间,可能对报告人并无帮助。
5. 你(个体或集体)不必抓住同一个反驳,对报告人穷追猛打,直到他认输。
6. 记住哲学不是零和游戏。(这话的一个类似版本是:哲学不是搏击俱乐部)
3容纳性规范
1. 不支配讨论(可以有例外,比如报告人可以支配讨论)。
2. 每次只提一个问题(对报告人的回答做进一步追问是可以的,但转移话题的问题则要排在所有其他听众问题的后面)。
3. 尽量不要无休止地讲你的问题(或你的答案)。
4. 感谢前面的提问者提出的观点。
5. 可以问你认为可能是天真或无知的问题。
6. 如无必要,不要举冒犯他人的例子。
4程序规范(针对报告结束后的问答;其中一些是就“举手/竖手指”制度而言的)
1. 假如有时间,在问答开始前休息3-5分钟(为了休息、离场以及构思问题)。将问题一直留到休息结束后。
2. 应由主持人而不是报告人来决定谁来提问(为了避免各种偏见)。主席应该记录下所有提问者的名字[并按名单顺序邀请人提问],而不是让人们反复举手。
3. 如果你不是报告人、当前的提问者或主席,就不要在没有受邀的情况下说话(偶尔的玩笑和其他非常简短的插话是有限的例外,不应被滥用)。
4. 你如果进一步追问,通常是可以的(除非时间很短),但是后续几轮问题通常应该越来越简短,斟酌一下是否真的需要第三轮或更多轮问题。
5. 举手/竖手指制度[可选的]:如要在某一点提出一个新问题,举起整只手直到主席确认你,并把你添加到名单上。如果只是进一步追问其他人当前提出的问题,只需竖起你的一根手指。
6. 进一步追问应该直接针对当前的讨论,而不是提与当前讨论不相干或关系很远的问题(如果是那些问题,你需要举起整只手)。
7. 主持人应该力图平衡参与者之间的讨论,优先考虑那些之前没有发言的人(不一定要根据看见他们的次序来安排发言的先后)。
8. 主持人应尽量控制好进度,让每一个人想提问的人有机会提问。在简短的讨论阶段,或者在只剩下较短的时间的情况下,这很难做到;不允许竖手指会有帮助。
9. 当邀请人提问、并将这些规范付诸实践时,主持人应对各种可能的偏见(比如,间接的性别偏见)心中有数。
5元规范
1. 当规范被违反时,主席应该以温和的口气指出这一点,并且,其他人也可以说一些[直接指出犯规行为的]话,或提醒主席有人犯规。
2.在研讨会之后私下指出别人违反了规范也是可以的(或者告诉主席,他可以跟违反者谈话)——如果这样做让你觉得更合适。
3. 如果主席违反了规范,可以现场或之后指出来。
4. 当违反规范被指出来时,尽量不要辩解。
5. 记住:好人违反这些规范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我自己确实违反了其中大部分规范。)
6. 尊重主持人对这些规范的执行。
7. 以轻柔的方式执行纪律,效果通常更好。
8. 主持人灵活地以及根据具体情境来应用规范是合理的,但是要警惕这样做时会重新带入偏见。
9. 一个群体事先对这些规范进行协商是可以的。在一个报告中,报告人可以要求主持人停用一些规范(特别是建设性规范),虽然主持人未必会同意。
6可能的附加规范(大部分是其他人建议的;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把这些规范列入标准清单,但是我赞同其中的很多规范,并且它们确实值得考虑)
1. 每个问题最长两分钟(修正版:两分钟以后,打断是可以的)。
2. 在邀请提问时,优先考虑年资较浅者(修正版:不要优先考虑年资较深者)。
3. 如果想就自己的问题进一步追问,需要征得主持人同意。 (修正版:如果在进一步追问后,还想进一步追问,需要征得主持人同意。)
4. 不要想着引人注目。
5. 不要随便在休息时段或报告结束后对报告人追问不休(他们可能要休息)。
编者简介
David Chalmers,纽约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主要论著有:《有意识的心灵》(1996)、《面对意识问题》(1995)、《延展心灵》(合著,1998)、《意识和它在自然中的位置》(2002)、《意识的特征》(2010)等。
译者简介
俞丽霞,江苏张家港人,就读于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哲学。
来源:分析哲学的日常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TjdJe2ygBwyr00FHV-cWg
编辑:晓晴

224#
发表于 2019-8-7 22:16: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师者立人——送别新闻教育家秦珪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记者魏梦佳、姜子炜)7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人们默默送别一位可敬的师者——我国著名新闻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副院长秦珪教授。

秦珪教授资料照片 摄于2012年(涂光晋提供)

作为新中国新闻评论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创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与新闻评论教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推动者,秦珪将一生奉献给了新闻教育事业。3日晚,91岁的他永久离开了他所眷恋的校园和学生,但他对师生的恩情和教诲,却永留师生心田。
“新闻评论一定要用事实说话”
盛夏,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一片静谧。走进校门,一块石雕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里是秦珪数十年倾注心血之地。
“新闻评论一定要用事实说话、有感而发,不能空话套话满天飞。”原北京晨报社社长、秦珪的学生刘顺发,至今仍清晰记得老师生前的教导。这种对新闻评论的高标准、严要求,深刻影响了他此后撰写新闻评论的文风。
秦珪1928年出生于山西。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随专业并入人大新闻系。在人大任教期间,主要为学生讲授“报纸评论写作”“新闻评论专题研究”“评论写作”等课程。
“师恩难忘,永远怀念”“敬爱的秦老师一路走好!”秦珪逝世的消息传来,在人大师生的多个微信群里,师生们纷纷表达深切缅怀之情。
秦珪追悼会上学生们送的挽联

在刘顺发的记忆里,秦老师为人和蔼,治学严谨,“说话有点山西口音。”
“新闻评论其实很容易讲得枯燥,但秦老师讲课既深刻又不失幽默,经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板书特别好,我现在还留着听课笔记。”
“秦老师的课内容丰富、知识含量大,历史、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均有涉猎,讲课总是娓娓道来,你很容易被带到他讲述的情境中去,大家都喜欢上他的课。”秦珪的学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说。
让程曼丽印象深刻的是,秦老师超强的记忆力——他可以说出任职期间在人大新闻学院读书的每一位学生的姓名、年级和专业。
“是秦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涂光晋说。恢复高考的1977年,涂光晋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汽修工。高考后的一天,她在工厂接到了秦珪的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到新闻专业读书。后来,秦老师对她进行了面试,使她有机会走进新闻领域,毕业后又留校任教,跟随秦老师讲授新闻评论学,逐渐成长为资深教授。
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报考的学生中有的年过三十,有的父母问题还没得到平反,为了给国家新闻事业选拔人才,主管招生工作的秦珪唯才是举,敢于担当。77级新闻专业分两批共招收了70人,他们中的不少人日后成长为各大媒体的优秀编辑、记者,许多人走上领导岗位。
除了教学,秦珪论著颇丰。20世纪80年代,他和其他老师合著的《新闻评论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新闻评论教程之一,对该领域课程建设起到了奠基作用,成为当时全国各个新闻院系的指定教材。
严细的教学管理者
他是博学、谦逊、儒雅的师者,同时也是精心细心的管理者——这是人们对秦珪的评价。
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期间,秦珪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创立了人大新闻评论教研体系。在院系管理工作中,他从专业设置、教学方案、课程安排,到学生业务实习、论文写作甚至是必读书目,都精心设计、严格把关,探索出一套完整扎实的新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教诲,让许多教师终身受益。
“专业”“敬业”“懂新闻教育”,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征对秦珪的印象。

2018年春秦珪教授在家中(涂光晋提供)

“他特别爱跟学生聊天,总打听老师教得怎么样,再反馈给老师,给予建议指导。”张征记得,她刚留校教书时,秦老师跟她的学生聊天,回来就鼓励她:“教得不错!学生反映很好!”
“他想尽办法让学院老师再教得好一点。”张征感慨,“一般从事教学管理的人没有细到这个程度,他投入了太多的热情。”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秦珪特别重视教学实践和对学生采访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他派学生到外面实习半年,回来写的实习简报他也盯得很紧,一份一份看,一点都不放松。”张征回忆。
秦珪将教师辅导学生课后的作业量,比如一篇消息、一篇评论的采写都细化成老师的工作量,以此激励教师投入教学,使课上教学和课下训练融为一体。
他还鼓励年轻教师除了原有课程外,再多开一门新课,拓展知识范围,同时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那时的新闻系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温暖的小家庭’。”程曼丽说。
2011年,多年专注于教学的张征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她说,这得益于秦老师当年给予她的指导和帮助。
最大的教育是“敬业”
多年来,秦珪都有读报的习惯,即便在1994年离休后,他仍然坚持每天读好几种报纸刊物,内容精彩的部分会用笔划出来,做成剪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回忆起父亲在家读报时的情景说:“读报是他最大的乐趣,后来眼睛看不清报纸了,就让母亲读给他听,还一直坚持看《新闻联播》。”
离休后,秦珪仍坚持研究新闻评论的发展和演变。他主编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教材《新闻评论写作》和《新闻评论写作自学指导书》,还参加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的写作和研究。他还经常为人大新闻学院的学生及多家媒体讲授新闻评论课,一直到80多岁才逐渐减少授课。
逢年过节,学生们来看望他,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秦老师细心和善,像长辈一样跟我们拉家常,同学们都很喜欢他。”程曼丽说。
秦珪的女儿秦玉说,父亲很喜欢鲁迅的作品,小时候,给她读的睡前故事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性格特别温和,说话慢条斯理的,总是面带微笑,心情好的时候喜欢哼唱那首《人说山西好风光》。”
在秦大树儿时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忙于工作,每天回家都很晚,对他也很严格。在父亲的影响下,秦大树现在也成了一名教师。“父亲给我最大的教育就是‘敬业’,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秦大树说。

来源:新华社
链接:
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00/?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share/6379701
编辑:晓晴

225#
发表于 2019-8-29 12:40: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第四届编辑出版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
入秋的南京,细雨绵绵。
828日,《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第四届编辑出版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8年卷,并讨论了2019卷年鉴的编撰工作。
会议开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敏强致辞,他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情况,祝贺《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8年卷的出版,并预祝此次出版研讨会圆满成功。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高度肯定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四年来取得的成绩,认为该年鉴不仅为新闻传播学科记录了珍贵的学科历史、梳理了学术脉络、绘制了学科地图,而且引导了学科走向,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编委会主任、主编唐绪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研究员出席会议。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晓锋教授主持。
会上举行了第七届(2018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暨《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论文奖(2019)颁奖仪式。唐绪军介绍了设立《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论文奖的背景。魏长宝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的前瞻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认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对论文进行表彰,可以强化年鉴的学术评价功能,促进学科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并表示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启动年鉴在线编辑系统,加强社会科学类年鉴的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的传播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室主任、《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副主编钱莲生编审宣读了获奖名单。
唐绪军主持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编辑出版研讨会。钱莲生系统总结了年鉴创办四年来的编撰工作,分别从三大功能(记录、评价和实用),三个层面的对话(学界和业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国内与国际),以及三个体系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四年来新闻传播学界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的期待和编辑部的努力。表示2019年卷将进一步加强栏目建设、完善栏目设置、改进编撰手段,希望今后能继续得到编委、特约编委和特约编辑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鉴与文摘分社责任编辑彭莎莉介绍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8年卷的编审情况。她表示,年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面貌,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年来,年鉴编撰质量不断提高、原创比重逐渐增大,同时也认为,年鉴在图片像素、索引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们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8卷的编辑出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热烈探讨了年鉴的内容创新、热点追踪、数字化发展、学术评价等方面,为2019卷年鉴的编纂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年鉴编纂工作。
唐绪军感谢年鉴编委和特约编辑提出的建议,并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将认真吸收意见,努力把年鉴办得更好。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和来自北京市社科院传媒所、天津市社科院舆情所、河北省社科院、上海社科院新闻所、安徽省社科院新闻所、人民日报社研究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光明日报新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以及《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论文奖(2019)的获奖代表等50余人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分师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
编辑:陈茗

226#
发表于 2019-9-10 18:56: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A School for Scandal Is a Haven for Student Journalists


Sasha Urban, 20, said he didn’t intend to study journalism in college. But this year he found himself reporting on a sensitive issue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CreditCreditAndrew Cull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By Marc Tracy
Sept. 8, 2019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got a crash course i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this summer by reporting on a powerful, scandal-ridden institution: their own school.
The undergraduates were part of an unusual program that paid them to look into the university where, in recent years, a gynecologist was accused of sexually abusing hundreds of women at a campus clinic and a former medical school dean was reported to have done methamphetamine and was in a hotel room with a woman who overdosed in his presence.
Those episodes were reported in depth by The Los Angeles Times and occurred before U.S.C. made news yet again, when it figured prominently in last spring’s college admissions scandal, with federal prosecutors charging that the school had accepted children of wealthy parents who had cheated the system.
The students started looking into the university after professors at U.S.C.’s Annenber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got administration approval for the program that put them in the role of campus watchdogs.


227#
发表于 2019-9-21 16:16: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刘树田教授今日因病辞世

原文来源:兰小e

根据兰大新闻校友会今日消息:

沉痛告之,我们尊敬的刘树田老师因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今日与世长辞。

人物简介:

刘树田,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1960年由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来兰州艺术学院中文系工作,1961年到兰大中文系。作为主要领导之一参与组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曾任第一届系党总支书记兼副系主任、系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等职务,为兰大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2届副会长。2017年荣获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终身成就奖。

[人民网]坚守的力量——

记兰州大学原新闻系主任刘树田

2009-07-23

距离2009年9月16日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校庆倒计时牌上的时间正一分一秒流逝,将兰大人推向兰大百年华诞日这个预定的时刻。


用什么来诠释这所大学曾经走过的100年历程?这个夏天繁茂的松柏和浓密的泡桐树,似乎更能彰显这所百年名校苍老的年轮,而见证这年轮的,是一批又一批求知的学子,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

刘树田就是兰大校园里一位极其普通的白发先生,没有多少人认识他曾经的身份:兰大唯一的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这位曾经为兰大新闻系的创建与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被学生尊称为“刘头儿”的老人,退休之后就住在兰大本部家属院一幢破旧的三层小楼里。小楼里的邻居大多是退休的老教授、博导,他们曾将最美好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兰大——这所被誉为中国重点综合大学中“最孤独”的大学。

那一代人的理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倘若一个“80后”的上海大学生,逆着时空的洪流退回50年前的兰州火车站,面对着漫天黄土,光秃秃的远山,棚布搭建成的简陋的站台,会有怎样的心情?满目的荒凉和穷困也就罢了,“饿肚子”才是这个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的青年初来兰州时最深刻的记忆。这正是1960年,刘树田刚来到兰州时的经历和感受。

那年正值三年特殊时期,甘肃因地处西北,自然条件恶劣,饿死人数尤其多。毕业分配将即,刘树田将三个分配志愿端端正正地填满了落后地区:第一志愿西藏,第二志愿青海,第三志愿甘肃。

一来甘肃,饿肚子就成了家常便饭。起初刘树田一边在兰大任教,一边在甘肃日报社做兼职记者。粮食少得可怜,报社有时好几个月都断粮,只能拿洋芋充数。一次他去西固刚建的石化基地采访,几十里路,来回都骑自行车。早上揣上几个洋芋蛋子上路,舍不得吃,到了深沟桥,中间休息一下,吃上两个。一起从上海来的大个子受不了了,全身浮肿,然而这一切,没有打消他们的热情。

“那时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没有多么神圣,就是感觉上了个大学,总要做点什么。”在上海待得太久,从小学到大学甚至都没有走出方圆一公里,刘树田有一种急切的要出去闯闯的想法,一种使命感促使他来到了祖国的西部——这或许是五十年代大学生精神上的集体标签。

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刘老师的妻子,比她低两级的复旦新闻系的师妹,甘愿辞去已分配好的在北京的工作,追随他一起来到兰州。

“丐帮帮主”的表白:新闻系就是我的生命

刘树田生于1936年,祖籍山东,十岁随父母移居上海,在复旦大学附近的居民区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1955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读完五年制本科后于1960年毕业,到兰州大学中文系任教。1984年中文系新闻专业独立为新闻系,他任系主任。

1984年正式成立的兰大新闻系,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新闻院系之一,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位于西北的新闻教育机构。教育部和中宣部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综合布局等多方面考虑,最后选定兰州大学作为西北地区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新闻系成立之初,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钱、缺人、缺设备。刘树田作为筹建人员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刘树田是个好面子的人,然而为了新闻系的建设却成了“丐帮帮主”——“我真是像讨饭一样的到处去找人,找钱。问人家要一点,人家还是会给一点。为了系里的事情,我还是要跑一跑。”

77年文革结束后,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十分落后。1983年以前中宣部做过调查,当时的新闻从业人员中,真正从新闻专业毕业的大概占5%,并且当时的新闻从业人员很少,整个新闻学教育非常薄弱。对此,刘老师总结了八个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此时的兰大新闻系像一个缺奶水的婴儿:没有钱,没有教师队伍,没有设备。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刘树田老师硬是带出了一支后来闻名全国的新闻教育队伍。尤其是教学第一梯队,既注重专业背景,又强调业务经验。当时甘肃日报社出三个人,来的是复旦和人大的毕业生张默、李海峰、王振山。为了增强实力,“刘帮主” 还从社会上将复旦、人大科班出身的人想办法请到兰大,比如林雪蓉。她1958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分到了甘肃金昌做新闻工作。林老师功底扎实,经验丰富,后来承担了兰大新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新组建的新闻系就做到了门门科目都有学术带头人,并且多数来自新闻单位。这些人既是新闻科班出身,又在实践中得到过锻炼。兰大新闻系以这样一支劲旅赢得了学界的尊重,兄弟院校既钦佩又羡慕。

“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想办法,都能解决,都不算难。”第一梯队建设起来了,第二、三梯队怎么办?段京肃、李文、戴元光等年轻老师迅速地被送到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进修。王天定老师则硬是被刘老师从《甘肃日报》编辑岗位上拉来当了教书匠。没了津贴,没了加班费,王老师的工资直降一半还多,但这帮年轻人,都肯跟着他干。“有他在,主心骨儿就在。”曾经刘树田手下的兵,如今兰大新闻院副院长李惠民如此说。

在刘树田看来,新闻系终归是个孩子,他始终对这个孩子牵肠挂肚。直到现在,退休已逾十年的他仍关心院系的发展。“我是始终把新闻系当成自己的生命”。

回忆起创系时的艰难情景,他统统一笑而过,唯有提到妻子,他的眼里噙着泪水,哽咽着说:“当时的条件太艰苦,连口像样的锅都买不到,工作又太忙,结果把我爱人的病给耽误了。”

当时正是新闻系筹建的关键时期,长期在外奔忙的他,忽视了爱人的身体。爱人感到身体不舒服,自己去医院检查以为是盲肠炎,也就没太在意。而后病情加重再到医院检查时,被确诊为胃癌晚期。不久,刘老师痛失伴侣。五年之内,家中的墙上挂满了亡妻的照片,其独子也随母改姓“何”,以为纪念。

那一年,刘树田老师正48岁。此后,他未再娶,独自一人将两个孩子培养成人。如今,儿女们都出息了,他依然安于清贫,住在87平米,装修简易,略显黑旧的老房子里,厕所的墙上还掉了两块瓷砖。

“刘头儿”: 老师要天然地爱学生

和刘树田自封的“帮主”称号不同,他的学生们,更喜欢亲切的叫他 “刘头儿”。

“老师要天然地爱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崇拜老师。” “刘头儿”觉得,做一个老师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要全面负责。

这是94级新闻系学生在博客里记录的毕业十年聚会的情景:

“走进衡山堂,走进当年的教室,我们坐下来。跟14年前第一次相聚一样,开一个简单的班会。当年接我们入学的的系主任刘树田老师来了。我们跟十年前一样亲切的叫他‘刘头儿’。这位兰大新闻系最德高望重的学者和开山鼻祖,这位已过古稀的老主任站上讲台,向我们鞠了一躬。‘刘头儿’说,‘兰大,真的太难了!’同学们的眼泪掉了下来……”

新闻系93级“十周年主题班会记”里,这样记录着:“70多岁的刘树田教授走进教室,亲切地同每一位学生握手。十年过去了,他还清楚地记得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杨磊,在他去非洲之前我还见过他一面……’,他如数家珍地说起了学生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军。张军是个好娃娃。他刚到学校时头发很长,我以为他是北京来的会不好管,就单独找他谈话,让他尽快把头发理了。结果他在当天下午两点之前就把头发剪短了,以后再也没留过长头发……’”

92级的同学也有类似的描述:“我们毕业十年聚餐时,刘老师端起酒杯,给大家深鞠一躬。刘老师说,‘我感谢同学们,你们这么多年来辛苦努力,很有成就,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耀,更重要的是为兰州大学新闻学院立下了汗马功劳。学院能有今天,感谢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当时每个人都眼泪汪汪。刘老师特别激动,哭得说不下去话了……”

这位爱系如家的“刘头儿”,就这样在学生面前低下头,弯下腰,深深鞠躬。他对学生从不高高在上,永远都那样谦和、宽容。

新华社高级摄影记者,新闻系89级学生戚恒,大学时代是极富个性的学生。他用稿费买了一辆摩托车,停在新闻系办公楼门口,十分张扬。有老师都看不惯,说要开除他。刘老师坚决反对,他说:“这个学生这个时候就能挣稿费,说明非常有能力,将来肯定有一番作为。”不仅如此,刘老师甚至还帮他看摩托车,时不时往外面瞅一眼。

而现任中国产业报协会副秘书长的92级系友刘灿国,当年也是有名的“问题学生”。在那个通讯落后年代,他印制了自己的名片,并且留下了系办公室里唯一的电话。超前的“公关意识”却让系办公室值班的老师辛苦不已。每当有人打电话到系办公室找这位“刘同学”时,老师们不得不匆匆忙忙跑到男生宿舍楼道里大喊他的名字。面对值班老师的满腹牢骚,“刘头儿”却宽容一笑。

留校任教的冯渊源老师,仍然清晰记得当年自己刚成为教师时,“刘头儿”跟她的一番谈话。“我们伟不伟大不要紧,关键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这份薪水。”她回忆起第一次上讲台的情景:正准备上课,突然一个戴墨镜的古怪老头儿坐在了教室最后一排,她一看是刘老师,差点笑场。课后刘老师说,“之所以戴墨镜,是怕你知道我在听课,看到我的眼睛会紧张。”

“我生完孩子之后,刘老师打电话给我,先给我道歉,‘真对不起啊,对你关心不够。我不知道你具体哪天生孩子,现在才知道’。”七十多的刘老师执意要去看她。“我16岁的时候成为兰州大学的学生,现在33岁,他一直把我关怀到现在。” 冯渊源说。

刘老师曾经的“孩子们”,大多已成为新闻业界的尖兵。而跟他一起工作过的人,如童兵、段京肃、戴元光等新闻与传播学界的学术精英们,也都对他怀着深深敬意。

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地新闻院校百花齐放,逐渐遮盖了兰大新闻系曾有的耀眼锋芒。然而兰大新闻系的影响至今犹在。靠着这一代代的学生,以及培养出来的一代代中青年学者,兰大新闻系依然在业内和学界很受尊敬。

今天,很多人试图探寻兰大的秘密,探寻这所“孤独”的大学的精神之魂。

“宽容”、“质朴”、“坚韧”也许能够作为一种诠释。这些,是刘老师和那一代人,以及兰大的后继者身上共有的精神内核。

一生的追求:按照新闻规律办事

新闻,是个社会责任问题。刘树田说他一辈子所追求的也正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说假话,摆事实、求公正、讲良心。

从当初创办新闻系,到看着新闻系一点点成长,刘树田把自己的根扎在了兰大,也留在了兰大。

80年代后期,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以杭州三室一厅的房子做为条件,高薪聘刘老师为浙广的校长,他没有去。石油大学、中南政法大学也来高薪挖过他,他一一拒绝。

刘老师为兰大、为西部奉献了一生,但他并没从道义上要求别人和他一样做出牺牲。他为新闻系培养的大批人才,很多留下了,也有很多人离开,甚至离开的人都可以重组好几个新闻系——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新闻系都是兰大人一手创办的。

刘老师并无抱怨,他对出去的人表示宽容,“我很理解年轻人,个人发展很重要。有的人在兰大连教研室主任都没当过,出去校长照样当,而且干得都不错。说明兰大还是限制了一部分人的发展。环境一变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赋闲在家的他不让自己头脑放松。尽管眼神一天不如一天,他还是每天坚持上网两个小时,一年研究一份报纸。“我常常思考新闻教育的问题。比如说传播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传播学是干啥的?这值得扎扎实实地研究,值得学生和老师一起研究。”

刘老师在新闻教育战线坚守了一辈子,也在中国西北最“孤独“的大学坚守了一辈子。坚守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智慧,这样的力量,会让那些拥有理想与信念的人,最终完成对生命的超越。(师英 陈鹏)

编辑:吴悠

228#
发表于 2019-10-14 17:35: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AEJMC)2020年会将在旧金山举行



据官网发布,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简称AEJMC)2020年会将于8月6-9日在旧金山(San Francisco)举行。会前会日期为8月5日。



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学会(AEJMC)创建于1921年,起初致力于召开年度新闻教育会议和统计美国新闻教育的基础数据(学院、课程和教学实践)。如今,该学会在50个国家拥有超过3700名会员,包含18个分会、10个兴趣小组和2个委员会,出版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等3本学术季刊和2本年刊。


联系与投稿信箱editor@chinamediaresearch.cn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fsE8Y7RcB61vY4-HCHKig



编辑:董莉


229#
发表于 2019-10-14 17:45: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办了600多家新闻学院,为什么业界只剩下175位调查记者?

作者丨于怡朗
来源丨南方传媒书院(ID:shendutuji)

大象也能学跳舞狗拿耗子管闲事跳出井底天高海阔摇摇晃晃的新闻学院
网络情感女作家咪蒙,曾经开过一个玩笑说:

“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买不起学区房了,上学还有什么作用?”

我却想到了另一个笑话:

“学新闻的都不去搞新闻了,新闻学还有什么意义?


前几天我去学校正大门路对面的邮政报刊亭买船袜,挑了半天,突然瞥到角落里那几摞泛黄且布满灰尘的旧报纸,新闻学专业的我心头一颤,忧心忡忡地问了一句:

“阿姨,你一天能买出去几份报纸啊?”

阿姨抬眼看着我,顿了一秒钟,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最后只是苦哈哈地笑了笑。

既然开口问了,我就想问出点东西。于是我灵机一动,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阿姨,卖不出的报纸都砸到咱手里,做生意也太不容易了吧!”

阿姨赶忙辩解:“不可能的事!卖不出的报纸是可以退的!”

我打破砂锅问到底:“既然没市场为什么还要卖报纸呢?”

阿姨急了:“怎么没市场!老年人们看手机比较吃力,所以经常来买报纸...”

大象也能学跳舞
报纸的受众已经步入老龄化,中央电视台40岁的王牌节目《新闻联播》如今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在2019年的夏季分别推出了新闻联播的抖音号和微信公众号,与30分钟拿腔拿调的新闻联播相比,抖音号和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大不一样:

一、短。
《主播说联播》以1分多钟的短评为主,每期的短评都用一个关键词串联起几个热点新闻事件,比如:2019年9月22日《主播说联播》的标题是:谁是欧阳夏丹心中的“爱豆”?

视频的长度为1分钟零3秒,视频的关键词是“爱豆”,串联的热点事件是:

1、中国女排逆转“巴西”,在世界杯赛场实现六连胜。

2、十一国庆彩排,北京上空出现“彩虹大飞机”。

二、亲。
《新闻联播》里的主播们脸上的表情比较端庄,《主播说联播》里的他们表情更加轻松。

《新闻联播》里的主播们除了点头眨眼之外没有多余的动作,而《主播说联播》里的他们不仅有手势,而且可以露牙齿。


《新闻联播》里的句子多是陈述句,而《主播说联播》里多语气词(啊,嗯,呵,呀,哦...)、多感叹句、反问句。

《新闻联播》是横屏两人半身中景,但《主播说联播》确是竖屏单人中景。
三、潮。
《新闻联播》里用词整体比较官方严谨,《主播说联播》里的用词比较时尚:“爱豆”、“嗨”、“颜值”、“刷屏”、“家底儿”、“上新”、“阿中哥”、“get到了吗?”、“shame on you!”......

由此可见,40多岁的“大象”也能赶上潮流“抖”起来,可我们大部分的新闻学院却依旧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如今,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的人人都有可能够成为记者,Vlog视频播客、抖音、火山、知乎、微博、微信、豆瓣、哔哩哔哩、喜马拉雅、网易、腾讯、小红书、拼多多、趣头条等平台针对不同的用户的不同需求,开辟专属的社交发声平台。

狗拿耗子管闲事
自媒体的力量不容忽视,去年的“兽爷”在微信公众号上以一篇深度调查报道《疫苗之王》揭开中国疫苗的暗黑内幕,进一步倒逼主流媒体、政府部门出面发声。同年的“丁香医生”发表了一篇《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同样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

崔永元在微博中晒了两张照片,范冰冰随后补交了将近9个亿、霍尔朵斯大批影视公司纷纷宣布破产。

2019年8月4日徐州小学女老师李秀娟的一封绝笔信《这封信发出时,我和丈夫准备离开这个世界》将地方官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实证明,当下一次次牵动人心的重大监督性报道的主体不再是传统的调查记者和《焦点访谈》。

崔永元、丁香医生、兽爷、徐州老师都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新闻记者。

在互联网时代,他们虽然不如明星网红般时时刻刻受人追捧,但他们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而求助无门时,网络社交平台就是他们维权的“救命稻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可是,我们新闻学教育却对不起“新”这个字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首先设立新闻学专业,当时的信息并不发达,电视、固定电话并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报纸、广播是较为先进的传播手段,市场需求旺盛,记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全国人民获取信息唯一的方式便是看电视,因此那时的主持人、明星在广大老百姓心中的知名度比较高。可是,当今00后们喜欢的流量明星,上了年纪的90后很少能叫出名字。

1998年大学扩招,新闻学专业由于其开设成本较低,于是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可以说在任何一个高校里都能看到其身影。

老话说得好: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越来越臃肿的新闻学院遇上了4G,大约从2012年开始,报纸的销量江河日下,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及讯息。

从口语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创新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历史变革之际,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跳出井底天高海阔
大浪淘沙,首先吃螃蟹的传统媒体人都混得不错,原新华社记者吴晓波创立了个人品牌“吴晓波频道”引领了知识付费的浪潮;

南方都市报中年女记者马凌用一个年轻的笔名“咪蒙”收割了大批偏执少思的职场女性;

在央视被“穿小鞋”的罗振宇,跳出体制化身“知识教父”在逻辑思维的年会上侃侃而谈;

崔永元的徒弟樊登也很有出息,“樊登读书会”犹如病毒般蔓延全中国,他的口号“一年听完70本书”如微商般传遍整个朋友圈;

相声演员马季的儿子马东也很牛逼,52岁的他亲自扔掉“铁饭碗”去爱奇艺的“奇葩说”当主持,1968年出生的马东有一个习惯,他喜欢利用休息的时间和一群00后坐在一起掏出手机吃吃鸡、打打“王者荣耀”。


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新闻敏感性”是一个优秀记者多年养成的品质,因此,自古以来优秀的新闻记者都是时代的弄潮儿,马克思老人说:质变引起量变。

我认为,媒体人就应该像老鼠一样敏感,能够通过蛛丝马迹预测出即将到来的地震、海啸。

可是当下大部分的新闻学院给人的感觉总有点暮气沉沉,新闻专业尤其如此。

一、很多新闻学院的老师缺乏过惊心动魄的实战经历,因此举出来的例子往往缺乏趣味性,这进一步导致学生对本专业未来的发展缺乏想象力

著名评论人曹林2019年7月13日在其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名叫:《大三陷阱:为什么越学越对新闻失去兴趣》

他里面有一句话说得不错:“对于新闻学来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比其他专业更大,老师应该是学生第一个新闻理想教父,是很重要的职业灯塔。可当被论文和科研囚禁的老师在精神上离学生越来越远时,学生自然也会离新闻越来越远。”
二、很多大学老师脑子里的知识老化、观点过于保守,面对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学生们希望从老师的口中听到一些新颖的观点,但很多老师要么选择避而不谈,要么选择替主流媒体背书。

三、口语传播存在局限性。2019年8月电子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郑文峰因为质疑四大发明的领先性被学生举报,校方决定让郑老师停课两年。为了保险起见,有些大学老师们紧紧围绕教材备课授课,教材以外的东西只字不提。可是,老师们念书的速度又是那么的缓慢,一节课讲不了几页就结束了。

我相信,这些大学老师上的课不仅学生不愿意听,就连她的家人们都不愿意听。文科不像理科,文科没有标准答案,那些大学老师们把课讲“死”了,如何才能让学生养成批判思维呢?大学老师们上课不走心,如何让教育“回归初心,以本为本”。

都9102年了!《新闻联播》都“抖”起来了,新闻学的有些大学老师们连公众号都不敢开,总是批评老师也是不对的,老师们放不开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

传媒市场瞬息万变,传媒学院里论文的标题、墙上张贴的口号、标语都能紧跟时代发展,但往往落实不到行动上,不发达地区的传媒院校,盲目模仿发达地区的经验,看似热火朝天,实则是穿新鞋走老路。

摇摇晃晃的新闻学院
基于5G技术的传媒市场必定会创造出更多新颖的传媒岗位,然而我国的新闻学院大部分还活在上世纪的纸媒印刷时代,传媒市场需要的人才招不来,600多所新闻学院生产的人才用不成,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大量的教育资源被浪费。

崛起发轫期的湖南电视台,不像央视可以招聘到清一色的北广中传生,但是实用性价比高、又靠谱的湖南广播电视学校毕业的人才,一样缔造出了传媒界的奇迹。

湖南广播电视学校作为一所中专院校,却为培养出了一批专业实力过硬的王牌电视湘军:

汪涵、翟优远、李拥军、仇晓、魏哲浩、蒋宏杰、黄锐、林远、金晓琳、郑慧琳、李红、谢红、王燕、董文、李好等大批有影响力的电视人都出自这一所小小的中专院校。

因此,我认为新闻学子“刚毕业就失业”有一半儿责任是在新闻学院身上,新闻学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院校的专业没有根据市场进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千年不变

2、老师的知识结构没有紧跟时代,思想比较陈旧。

3、大部分新闻院校70%的教师都没有任何从业经验,大学老师们博士毕业后直接就到高校里面教书,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根本没有在互联网公司实习过,甚至没有传统媒体的从业经验。

4、高校属于国家体制,因此内部缺乏竞争因素,而高校里大部分老师逐渐步入中老年,对于新的东西不够敏感、反应迟缓

5、现在的传媒市场逐渐工科化,数据分析、编程、产品经理、页面设计等技术是当下互联网市场急需的,学校里的文科教授根本教不了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内容为王”,这点我无法否认。但是,学生也是人,“内容为王”不应该成为新闻学子唯一的技能。

我相信未来的新闻学院一定是偏理科的、一定是美术与设计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的结合。

下面我简单罗列一下如今传媒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想当上互联网品牌总监,安利下,其实很简单……

只要你掌握了:传播学、营销学、CRM理论、市场调研、策略制定、推导创意、concept、受众心理、整合营销、新媒体研究、社会化营销、微信传播、BBS、SNS、EDM、门户网站、户外广告资源、站台广告、机场广告、产品开发、交互设计、流程管理、报价策略、品牌洞察、渠道管理、供应商协调、谈判技巧、互动策略、客户关系维护、成本核算、大数据理论、PPT制作、方案逻辑、平台运营、用户体验、Excel数据库、电视投放策略、网站刊例、报刊专题策划、新闻采编访谈、软文撰写、slogan发想、产品文案、Social文案、措辞修饰、wording、格式、修辞、成语、歇后语、谐音、起承转合、结构调性、主题提炼、抠图、描边、勾勒、光影关系、透视、景深、构图、渐变、矢量、UI、渲染、滤镜、字体设计、插画、动画、多媒体制作、3D、Cinemagraph、HTML5、canvas、数据库、前端开发、PHP、net2.0、音频音效、adobe premiere、FinalCutPro、audition、视频拍摄、剪辑、特效制作、字幕、楼书、印刷厂打样、印刷单价、宣传别册、DM设计、刀旗、易拉宝、模特资源、舞台搭建、舞美、音响灯光、机位、场馆、六度人脉理论、二次传播、热点营销、快速反应、效果评估、点击成本、访问人数、转化率、跳出率、下载转化、客单价、cpc、cpa、KPI、ps、ai、sketch、lr、明星资源、kol库、税点、发票等等……

再加上多年的经验就差不多了。


也许有人会说上面的描述有些夸张,其实是少见多怪罢了,资本推动下的传媒市场都希望尽可能用最少的成本办最多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上的技能越多,他的价值就越高,越不容易被替代

6、高校和市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去”。一方面,大部分高校请不起优秀的产品经理;另一方面,高校存在很高的门槛,想进去教书的人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职称、副高职称,可一般熬到正高职称一般需要十来年,互联网公司的人才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职称。

7、校企合作的口号喊得响,其实大多数都是只有面子,没有里子。

当代,高校的门槛越来越高,需要论文、课题、职称等一大堆的东西,真正有能力的人根本就进不去,因此新闻学院的课程设计越来越畸形,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越来越差,进入工作岗位后必须重新学习。

好的大学应该是没有围墙的,民国时代的沈从文虽然是小学文化,但依旧能在高校里教书,依旧能够成为文学大师。好的大学应该是流动的:

也许,未来“新闻学院”这个词只能出现在历史课本中。

南方传媒书院文章《陈安庆:调查记者VS奶粉钱VS新闻理想》中写道:“六年前的一次调查,确定的调查记者样本有334位,而现在,调查记者共175名,比六年前减少了159名;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减少幅度高达57.5%,新媒体机构新增调查记者数量比较有限,整个调查报道行业面临人才流失和队伍萎缩的严峻考验。在调查的74家传统媒体机构中,有30家媒体已经没有主要从事一线调查报道的记者。

我们想象一下,在重大新闻面前,如果没有调查记者,结果会是怎样的?没有调查记者,就意味着没有真相。”

讽刺的是中国当前有600多所新闻学院,可为什么只有不到200名的调查记者呢?在这175名调查记者中又有多少人是新闻学出身的人呢?那些学新闻的人为什么不愿搞新闻呢?

因为做媒体穷?

仅仅是因为穷吗?中国学院派的新闻教育,是不是该有一点理想主义教育?是不是丢失了灵魂?如果魂没了,又是否需要叫个魂呢?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以叫魂案的发展为脉络,作者孔飞力从地方以及下层文化现象出发,以详实的史学材料为基础,讲述了生活在中国社会边缘的贫道乞僧群体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恐慌,妖术带来的观念是普通民众也可有拥有与神灵交往的权力,这是一种民间权力的渴盼,表现出百姓对于权力的幻想,或许我们新闻学子也需要更多新闻原教旨主义的念想,哪怕是幻想。
南方以南,那湿润繁绵之地,不仅孕育饱学之士,也滋生革新之心。
那广袤空间中的芸芸众生。
如此庞杂,如此难以捉摸。
像南方疯长的植物,又像这对新闻不死的理想与情怀。
层层叠叠,朝无限处蔓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LOhYI9xGaXHXH2EB_aYyw



编辑:董莉


230#
发表于 2019-10-23 21:05: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融媒体时代中外媒介实验室比较研究
摘要:媒介实验室是新闻院校培育新兴人才的孵化器。它的建设贯穿新闻教育的各个环节,关系学科建设及学界、业界的沟通。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给新闻业与新闻教育带来深刻影响,媒介实验室的外延也逐渐跨出新闻学院下设实验室的传统定位,显现出内部独立性与外部连接性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世界63所知名新闻传播院校媒介实验室的研究,归纳出媒介实验室发展的三个阶段:单一功能实验室、新闻实验教学中心与未来实验室,并对其设立原因、运营模式、主要功能、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媒介实验室未来发展趋势是跨界、跨学科、融合、智能化,并提出教学辅助、科研孵化、市场服务是融媒体环境下媒介实验室建设的三大目标。
关键词:媒介实验室  教学辅助  科研孵化  市场服务
中图分类号:G231
本文刊于《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8月刊
一、 引言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发展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迎来新机遇。新闻传播是一门处在十字路口的学问,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需要媒介实验室发挥前沿领域探索的先锋作用和联通学科与行业的桥梁使命。这是媒介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目前,我国媒介实验室的建设状况有以下特点。
首先,高校与外界合作设立媒介实验室,实现共建共享,加强业界和学界对前沿技术共同现实需求的交流与合作。新兴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实践带来颠覆性变革,新闻传播学科也在不断拓展研究范畴,与日新月异的传播生态接轨。目前,高校媒介实验室与业界媒体机构、新兴互联网公司、技术公司展开合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澎湃新闻合作建设“数据未来实验室”、与网易传媒共建“内容创新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百度合作创立“新媒体创想空间”。
其次,媒介实验室建设的趋势是跨界交融。第一,人员构成跨学科。这体现在媒介实验室引进具有多重学科背景的人才作为师资储备,发挥不同学科领域的能量。第二,研究范围注重跨学科拓展。近年来,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使计算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与新闻学科加速融合,产生大数据与新闻传播、数据新闻学等交叉领域课程及专业。媒介实验室愈发关注跨学科产生的新学科、新领域的讨论。例如,2018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北大方正集团合作共建的智慧媒体未来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展开课题研究,如新闻线索发现、传播影响力评估、新闻分类标准体系、新闻智能推荐等①。
此外,建设现状中还有一些现象需要关注:一些高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类型的实验室开设在理工或其他院系,新闻学院在跨学科实验室的组建上还需进一步融合发展。例如武汉大学的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开设在信息学部,成员构成为信息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与本科生。
虽然中国高校媒介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跨越式的进步,但由于“文科不需要实验室”的传统观念,媒介实验室起步晚,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设施更新缓慢。新媒体技术更迭快速、淘汰率高。20世纪末的激光照排系统、线性编辑软件早已被技术浪潮抛弃。媒介实验室建设要注重可扩展性,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更新、扩展新功能。但多数高校的媒介实验室由于观念和资金缺乏等原因尚未做到及时引入新技术,更新相关设备;或是更换速度远落后于媒介技术发展速度。
第二,利用率低。媒介实验室不是应对政策需要的陈设,解决实验室使用率低、开放程度不高的问题,关键在于高校管理者实践教学意识的加强与实验室监督、评估机制的建立。但一直以来,并未有一套高效机制来对媒介实验室的功能发挥、教学效果进行明确的测评。
第三,管理缺失。媒介实验室管理第一项包括安全管理:日常安全监测、危险因素排查。第二项是设备管理:对老化设备更新、损坏设备维修、卫生清洁。第三项是教学管理:对接教学课程,安排学生有序进行课程实践。第四项是市场运营管理:对外传播宣传工作;对接社会、市场、其他高校及院系开展交流合作。专业的团队缺失及管理缺失会直接损害媒介实验室功能的发挥。管理运行流畅,媒介实验室建设才能良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本文展开融媒体时代中外媒介实验室的比较研究,以期明晰国内外媒介实验室发展现状、各国建设特点,从而借鉴他国发展经验,并归纳出媒介实验室未来发展趋势。
二、样本选取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四个国家总计63所高校新闻院系设立的媒介实验室作为研究样本。这四个国家媒介历史发展悠久,在当今世界媒介传播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且新闻教育国际领先。
选取的63所院校是参考全球三大最具影响力的高校榜单: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综合得出。既考虑到学校的综合实力,更注重选择新闻与传播学科实力较强且开设的媒介实验室知名度高、有一定建设成果的高校。国内高校在选择上更多参考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也结合目前中国各个地域高校媒介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情况加入了重庆大学、汕头大学及浙江传媒学院等专业传媒院校作为样本,以便更加全面地考察中国高校媒介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媒介实验室是提供教学课程、专注媒介领域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运用的实验场所。广义上的媒介实验室包含高校设立的媒介实验室(一般开设在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新闻学院),企业设立、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的媒介实验室。狭义上的媒介实验室特指国内外高校新闻院系下设的媒介实验室。
本文的研究范围为狭义的媒介实验室,即高校新闻院系开设或新闻院系与外界合作建设的媒介实验室。
基于上述定义,本文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不把开设在其他院系的媒介实验室和企业独立开设的媒介实验室纳入研究范围,如隶属于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的人机物智能融合实验室、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此外,类似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这类“组合式”学院,本文仅将该院新闻传播系开设的媒介实验室计入研究范畴。
文章在媒介实验室的选择上注重类型的全面,囊括了传统模式和融媒体环境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实验室。其中,作为案例详述的媒介实验室知名度较高、成果显著、发展模式上有创新且信息公开程度较高,如美国的尼曼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的媒体融合实验室等。
数据收集上,文章对63所高校新闻院系设置的媒介实验室进行分类统计,搜集官方网站、各国教育网站、商业网站及相关新闻报道汇总出实验室名称、数量、类型、研究领域、成果等变量。文章在研究样本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各校实验室处于不断建设之中且信息公开程度不一,无法对几十所高校媒介实验室的数量进行完全统计,所以,文章重点进行类型对比分析,以期总结出不同国家媒介实验室建设情况的异同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为评估媒介实验室提出三个维度。

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量化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重点对过往媒介实验室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呈现、各国高校媒介实验室类型分析,利用Excel图表表现每所高校新闻院系各类型实验室数量分布、单个国家不同类型媒介实验室的比例、各类实验室数量的四国对比。在行文中论述有研究成果、类型形式新颖的代表性实验室,分析其对媒介实验室建设的现实借鉴意义。
三、中外媒介实验室发展比较
由于新闻教育风格、媒介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等原因,各国媒介实验室发展情况存在差异:类型设置、运行管理原则不同,功能定位各有侧重;但媒介实验室在种类、发展阶段及趋势上存在共性。
发展历程上,技术更迭将媒介实验室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一功能实验室,即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配合新闻课程实践教学要求设置的语音实验室、演播厅等。第二阶段为复合实验室——新闻实验教学中心。它的设置采用一个实验中心下涵盖各工作室、编辑室、摄影棚的形式,是21世纪初中国高校新闻学院整合媒介实验室资源后新闻院系的标准配置。第三阶段是未来实验室。未来实验室是指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融合多种媒介手段,具有跨学科、开放性特点的媒介实验室。目前,各高校设置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新技术领域与新闻传播学科交融的实验室均属于未来实验室的范畴。
(一)媒介实验室构成异同
1. 各国媒介实验室构成类型不同
中国代表高校(包括香港、台湾)的单一功能实验室(如传统教学实践基地、理论研究所)最早随新闻院系的设立而配备,因此基数大,占比最多;融媒体时代,新闻院系在个别原有实验室基础上整合或新设融合型实验室,媒介融合实验室也占有很大比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验室比例几乎持平,这类媒介实验室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成为媒介前沿话题。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大数据新闻成为业界新闻实践的方向。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国家战略,在政策层面为设立人工智能实验室提供了契机。不过,目前中国高校新闻学院下设的跨学科实验室较少,中国传媒大学是我国较早并少有的开设脑科学跨学科媒介实验室的院校。
理工科发展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学校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实验室建设上更为领先。新闻学院下设大数据、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高校有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


美国媒介实验室类型构成最为丰富。其跨学科的脑科学类实验室建设独特,例如脑科学、神经系统科学与传播学科结合共建的实验室,口语、听力等感官障碍的研究、治疗实验室。一些拥有体育教学优势的高校开设体育新闻研究中心,如马里兰大学的雪莱·帕维奇体育新闻研究中心。这体现出美国将跨学科作为学生教育的基本要求。其媒介研究对传播范畴的界定更广泛,不仅局限于以媒介技术手段划分实验室建设进程,与人内、人际传播相关的生理机制也是部分实验室研究重点和特色。

英国的媒介实验室类型较为单一,以单一功能实验室为主,部分高校设有数据实验室。作为新闻教育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各种媒介类型的实验室,如电影工作室、广播工作室、电视剪辑、摄影棚和数字媒体编辑室等设置多样。英国数据新闻领域较为发达,卡迪夫大学的数据正义实验室致力于探索数字化过程中与社会正义的复杂关系,包括数据隐私、数字化语境下的权力结构等议题,是该国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新闻实验室。

日本代表高校的单一功能实验室和媒介融合类型的实验室所占比例相当,同时设有一定数量的数据实验室。单一功能实验室中,人文科学研究中心数量在亚洲代表高校中突出。不过,与美国同类实验室不同,以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媒介发展,是其跨学科交融的重点。日本在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上暂时较为空白。这与一直以来日本新闻教育重学轻术的特点较契合。

2. 各国媒介实验室在发展趋势上相同
首先,各国媒介实验室分布中,单一功能实验室和新闻教学实验中心由于基数大,所占比例较高,在四个国家高校新闻院系实验室总体比例上可占比至一半以上。这是由于新闻学科早期发展为对接教学建设起的一批传统模式实验室。未来,部分传统模式的实验室将面临淘汰、合并或扩展建设。
其次,媒介融合趋势下,各国高校在媒介实验室建设中拓展新媒体技术,加强跨学科间的联系。从文中图表可以看出,四国均设有不同比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代表业界实际需求的实验室。其中,许多未来实验室是无边界模式的,与行业内的媒体、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合作共建也是全球范围的大趋势。
(二)媒介实验室建设目标异同
美国高校新闻学院媒介实验室注重研究人类传播需求,以人为研究内核。美国新闻教育对“媒介”的理解更为宽泛,是广义上的媒介。因此,这些实验室以跨学科为主要特点。媒介实验室研究领域结合众多学科,如计算传播学、脑科学、人工智能,也引进诸多拥有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进行合作。例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设有神经系统科学实验室,主要研究观点与行为的动机机制与影响,核心观点为认知控制,劝服与媒介道德伦理。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设有失语症研究与治疗实验室(ARTlab)、声音与脑科学等实验室。
英国高校的媒介实验室注重传统学科教育,为学生提供很多各类型的编辑室、录音室、摄影棚作为实践场所。如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设置的广播新闻中心(The Centre for Broadcasting & Journalism)和媒介实验室(Media Laboratories)。其中,广播新闻实验室是在BBC的播音设备基础上改建而成,构成包括电视演播厅、导播间、新闻编辑室、电台工作室。
中国高校媒介实验室建设目标主要是辅助新闻教学。随着技术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等变化,中国高校媒介实验室朝着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兼重学术研究、实验教学、媒介产品研发。一些媒介实验室积极与业内合作,根据业内需求进行研究方向和领域的调整。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于2018年投入使用全媒体运行中心,重点培养融媒体人才。该实验室搭建全媒体交互式新闻演播室,设有虚拟环境包装系统、数据可视化大屏等设施,学生可以在此完成各种形态节目制作③。在新闻产品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媒体融合实验室在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钱江晚报合作研发具有“千人千面”精准分发功能的新版浙江24小时客户端及其他3款智能新媒体产品,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实践中的最新应用。
日本高校的媒介实验室建设目标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视点。例如,社会科学领域发达的早稻田大学的媒介实验室以人文高级研究院的形式呈现;同志社大学的媒体信息学实验室专注于媒体、信息学、数据库系统使用的大量复杂性数据并进行信息提取,注重新技术的融合应用。筑波大学与媒介相关专业有信息科学、图书馆信息学偏向,建有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媒介技术、数据挖掘、开放数据等领域。
(三)媒介实验室建设异同原因
媒介实验室建设是新闻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各国家在媒介实验室建设上存在不同状况,原因主要在于新闻教育传统的差异和社会差异。
日本新闻高等教育的特点是重学轻术。各高校注重新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对职业化实践技能缺少关注。这首先表现在日本代表性高校无独立的新闻院系。早稻田大学、上智大学、筑波大学等高校设立的相关新闻专业没有清晰的新闻院系划分:或被划分在文学院、社会学系、信息学院的类别之下;或是不成体系的零散专业。“重学轻术”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新闻界实行的企业内部上岗培训制度本身能为有意从事该职业的毕业生提供足够的技能学习机会。因此,业界对高校并没有过多人才对接媒介实操的期待,学界与业界就此似乎达成一种共识。
其次,实务相关课程设置非常少。新闻采写和融媒体时代下大数据新闻、人工智能等课程的设置微乎其微。其新闻学教育是从媒介素养、人类研究、文化研究等角度开展的,重视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
中国的新闻教育偏重理论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第一,高校的一些新闻专业授课老师本身并无新闻实践经历,很难侧重实践教学。为改善这种情况,近年来许多高校采用导师“双轨制”,学界导师与业界导师共同教学,让学生同时获得实践学习指导。在课程设置上,部分高校也在尝试做出改变。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行“三跨”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跨媒体、跨文化。大数据、媒介融合等课程也开始在本硕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相当比例。第二,媒介实验室建设上存在利用率低、更新缓慢的问题。学生在校实践条件有限,只能通过寻找实习机会获得一些实操经历。为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中国传媒大学的全媒体运行中心设有融合媒体指挥中心及多平台发布系统、全媒体交互式新闻演播室系统、融合媒体虚拟化生产平台三部分,致力于在打造从业环境、模拟工作流程上进行突破。该中心下设融媒体虚拟化生产平台,电脑以云桌面形式连接工作站,学生在校园网环境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内容制作、编辑等实践。第三,中国新闻教育人文学科色彩浓重。它最早借鉴于苏联,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但随着新闻活动愈发成为文化消费活动,以社会科学的视角看待这一学科更具现实性④。
英国的新闻教育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即以社会科学为视点研究新闻传播活动规律。这一特点体现在注重传统优势新闻学科的底蕴,如谢菲尔德大学新闻教学坚守学科传统,保持速记这一传统课程;与人文、艺术、社会学等传统强势学科院系统合而设,促进学科交叉,吸收传统优势学科深厚的知识底蕴。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电影等传统优势课程,强调创意的主体地位,彰显数字媒体课程的重要地位。
李希光认为,英国新闻教育模式是新闻媒体自办新闻学院培养新闻人才。陈俊峰则指出英国NCTJ(全国新闻记者训练委员会)采用学徒制的训练方式培养报纸需要的实务型人才,这一模式强化了英国新闻教育的职业化传统。
美国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职业化”,注重新闻实务的教学与培训。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的理论是这一教育传统的哲学基础和历史基础。其观点“用实际调查说话”强调通过调查与试错检验得出结论。这一理念对美国传播研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职业化的特点要求新闻院校能够培养出与媒体行业快速对接的学生,因此实践中的技能、业务掌握成为重点培养的能力。这点从教学课程的设置、实验室等建设上都有体现。
美国新闻教育注重跨学科交流。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传播学逐渐走入新闻教育领域,也有一些大学成立独立的传播学院或设立传播学系,例如威斯康辛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新闻学院将传播与新闻的融合共存。传播学引入后,美国的新闻教育逐渐呈现跨学科的发展趋势,设立的实验室也不仅局限于融合型、大数据,脑科学实验室、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类型的实验室也占有很大比例。
四、媒介实验室未来发展评价维度
加快建设新型媒介实验室是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发展趋势。媒介实验室为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带来优化升级,为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增添活力。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实验室需要全新的衡量标准。结合媒介实验室在社会功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本文提出媒介实验室应发挥的三种功能作为衡量媒介实验室建设情况的三个维度。
1. 教学辅助
教学辅助是媒介实验室的基础功能,也是其设立初衷。早期的单一功能实验室和新闻实验教学中心发挥的主要功能是对接课堂教学,为一些新闻实务操作课程提供设备、场地,以供学生实践。例如剪辑室、演播厅等。
新环境下,媒介实验室要继续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灾难事件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于2019年3月正式获得国家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的认证。该实验项目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灾难事件报道的教学实践。传统新闻教学课堂上,泥石流、地震等不便进行现实模拟的事件场景中只能以想象、代入的方式进行思考。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打造立体仿真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像身临灾难现场一样去感受、去观察并做出判断与选择。该项目可以辅助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媒介融合等多项课程教学工作⑤。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灾难事件报道教学实践的空白,也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灾难报道教学特色得到突显。
媒介实验室还要模拟从业环境及新闻从生产到传播的全流程,成为全方面的实践孵化基地,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到就业的顺利过渡。“复合型人才”是对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新定位。学者蔡雯认为,“复合型”一方面指掌握多种媒体技能,尤其是新媒体传播技能;另一方面指掌握多学科知识。媒介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技能的训练,通过设备、场地、教师指导,强化新媒体技能学习,为进入媒体行业打下坚实基础。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偏重理论教学的模式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清华大学于2018年9月成立了未来媒体实验室。它包括全媒体演播、新媒体发布、新闻大数据平台、指挥调度、音视频制播;在课程实践上为学生提供了开放交流的融媒体实训平台。学生可以在此模拟操作,体验团队合作进行新闻生产的全流程,加深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并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实验室设有与彭博社专线连接的彭博机,为学生提供海量财经新闻及财务数据处理系统⑥。未来实验室融合了多元媒介传播手段,辅助学生的优秀创意、实践作品实时落地转化,颠覆传统课堂的干瘪教学。
2. 科研孵化
理论研究是媒介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理论研究的不断突破,从而推动学科建设。各高校新闻院系的理论研究所一直以来承担科研孵化重任,产出以论文、著作为主要形式的科研成果。
随着学科发展愈发边界泛化、跨学科交融,新闻传播学科的科研也不能闭门造车。首先,科研团队成员需要跨界交流。采用项目合作制进行课题研究将更加高效,可集合新闻传播课题相关领域的跨界研究者共同攻克难题,打破封闭式的研究模式。例如中山大学的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汇聚来自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⑦。跨界科研队伍可以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为媒介领域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其次,科研成果不仅限于论文形式,也应当包括技术应用的探索、媒介产品的研发。媒介实验室作为沟通学界、业界的桥梁,应结合当下媒介发展环境开展前沿领域研究,及时反映业界需求并提供指导建议,发挥媒介实验室在新闻学科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中的引领作用。
尼曼实验室的科研部分很有借鉴意义。该实验室的科研平台对外开放,实行开放人才引入,每年举办项目并欢迎条件符合的申请者加入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包括业界人士演讲、学员内部交流、展开新闻评论。实验室鼓励学员围绕新闻学主题展开独立研究与写作,在哈佛校园进行广泛的学习活动⑧。尼曼新闻实验室每年末邀请业界从业人员、学者预测新一年的报道趋势和媒体境况,出品热门文章。在2018年的预测中,《社交媒体将与新闻内容割裂》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
此外,媒介实验室的技术手段、人员配置还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便利进而促进效率的提高,如问卷的调查分析、数据录入;利用新媒介技术手段辅助科研;为进行质化研究的深度访谈、研究团队的交流讨论提供设备与场地等,使媒介前沿理论研究与理论转化落地并行。
3. 市场服务
我国媒介商业化发展缘起于1978年以人民日报社为代表的多家新闻机构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媒体通过自主经营实现经济营收,逐步确立了传媒市场主体地位。媒介商业化趋势使传播活动回归“新闻本位”与社会守望功能。
以往,媒介实验室只为本校师生提供教学实践、科研服务。市场服务功能一直是高校媒介实验室发展的盲区。随着媒介市场日益繁荣,媒介实验室进入媒介市场参与竞争、提供社会服务将会最大程度释放活力。
首先,市场服务有助于媒介实验室获得盈利,解决资金不足带来的困境。许多高校因资金不足无法建设现代化、科技化的媒介实验室,实验室水平仍停留在老式操作机房。通过为社会、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与各界合作开发媒介产品,媒介实验室能够取得盈利收入,维持媒介实验室持续高效的运营。
其次,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有助于加强学界和行业之间的沟通,打破长久以来媒介实验室象牙塔般的封闭性。例如,学界与业界根据实际需求合作展开应用型研究,促进科研项目落地、研发成果面向社会,为政府、社会组织机构、媒体提供服务,同时加强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性。
媒介产品研发、运营和社会服务是媒介实验室在市场服务功能方面呈现的发展趋势。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媒体融合实验室与钱江晚报联合举办新版浙江24小时新闻客户端等4款智能新媒体产品媒体融合产品发布会,该实验室在这些媒介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提供了咨询、初期应用测试等合作帮助。美国的南加州大学的奈特数字媒体中心致力于提供专家咨询合作,即支撑教学实践,同时开放提供咨询、交流,承担人类传播事业的探索的责任。
五、结语
高校媒介实验室的发展趋势是未来实验室。未来实验室以新型媒介技术为支撑,以跨学科、跨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新闻教育的助推器,也是新闻学科建设的先锋。新媒介环境下,评价一所媒介实验室应以教学辅助、科研孵化和市场服务三个维度作为参考标准,实验室在建设中需更加侧重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联通业界,同时还要注重成果落地化。
注释
①引自人大新闻学院公众号《人大新闻学院与北大方正合作共建 智慧媒体未来实验室成立启动》。
②图表中传统媒介教学实验室指各种单一功能实验室和新闻教学实验中心;数据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跨学科实验室均属于未来实验室。图表不仅对文中划分的三种阶段实验室进行比例分析,也对未来实验室中具体的各类型实验室进行详细展示。
③引自《刚刚,中国传媒大学全媒体运行中心正式启用啦》http://www.sohu.com/a/214990518_407314
④丁汉青.《英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特点及启示——以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为例》[J]. 青年记者,2006(23),21-22.
⑤引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http://shenbao.ilab-x.com
⑥引自公众号清华清小新《约·未来媒体实验室》。
⑦引自科学网新闻《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揭牌成立》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311343.shtm
⑧引自公众号RUC新闻实验中心《实验室里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哈佛尼曼新闻实验室》。
参考文献
[1]马嘉. 重学轻术:论日本高等新闻教育[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2]刘海龙. 大众传播研究史:范式与流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陈勇,张昆. 媒介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双轮驱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度盘点(2016—2017)[J]. 传媒教育,2018(11).
[4]刘艳婧. 2000年以来中国新闻教育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8(7).
[5]吴峰,张佳慧,夏鸿斌. 英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路径——基于十所顶尖新闻传播院系的调查研究[J]. 海外传媒,2015(3).
[6]苏涛,彭兰.“智媒”时代的消融与重塑——2017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 国际新闻界,2018(1).
[7]张小琴,胥佳. 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最新动向及其启示[J]. 当代传播,2018(2).
[8]刘明洋,袁晓川. 融通之道:解读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教育传播的两大趋势[J]. 国际新闻界,2018(9).
[9]徐雅琴. 媒介融合下传媒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4).
[10]朱科蓉. 文科实验室等建设意义与策略——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例[J]. 现代教育管理,2010(7).
[11]何梓华. 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J]. 采写编,2005(5).
[12]蔡雯. 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J]. 国际新闻界,2017(3).
[13]张凤娜,朱羿,李玉. 优化社会科学研究方式 开创学术研究新气象[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22.
[14]李明文,陈傲兰. 中国传媒业市场化转型的问题与路径[J]. 当代传播,2014(5).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时代融媒体新闻实务”课题(项目编号:RMXY2016C016)研究成果。
作者: 栾轶玫 苏悦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DL-duX_vSlqshNY1Z_Z1A
编辑:宋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