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20:23: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源:中州学刊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HE7tgcEsU8Xd7ZX7tJLw
编辑:程正元
2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4:09:34 | 只看该作者
《传媒观察》2024年第10期目录



《传媒观察》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欢迎您的关注!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
https://cmgc.cbpt.cnki.net




目录


卷首语
从媒介化时间转向数字化时间
/胡翼青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传学”简史:“中国传”研究之于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价值重估
/潘祥辉  乐和晴

新闻传播思想史·数字时代的媒介时间
技术的越界与触觉的延伸:媒介时间中的抵抗
/卞冬磊

前馈时间:论数字媒介的时间性
/戴宇辰  柳嘉慜

“未来”的观念变迁及其传播思想史面向
/方  惠

江东访谈
法国“反拨”盎撒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突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姜飞教授访谈实录
/王天歌  赵  蕾

乡村传播研究
能人转译:“数商兴农”的媒介技术红利分配机制
/李  红  刘慧钰

深观察
拟像的游移规制:智媒时代临场真实的价值界定与意义重塑
/赵双阁  荀  莎

“行政吸纳公共参与”:中国基层社会情境的社区媒介研究
/宋  奇  宫  贺

青梅论坛
本体、场域、方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建构理路
/王星入

数字生活
“你有一段 3 年前的记忆”:算法编织情节的记忆生成机制与实践
/龚新琼  邢  江

空间压缩下的“电子迁徙”:物理空间与赛博空间感知替换
/洪长晖  李淑媛




卷首语

从媒介化时间转向数字化时间
胡翼青

From Media Time to Digital Time
Hu Yiqing


【摘要】
媒介与时间的关系问题,是我们今天众多的认识论困境之一。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来判断,学界所说的“媒介时间”应当更精确地表述为“媒介化时间”(mediating time)。“媒介化时间”是指经由媒介技术的中介而生成的各种时间形态,而这些时间形态或多或少地在生命时间的维度中加入了技术时间的维度。当前,“媒介化时间”的研究正面临新的困境:机械化和模拟化时代的各种媒介化时间在数智时代被统一为“数字化时间”。在数智媒体时代,人何以捍卫时间自主性应当成为媒介研究至关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传播学必须面对的时代之问。

【关键词】
媒介化时间;数字化时间;时间自主性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传学”简史:“中国传”研究之于
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价值重估
潘祥辉 乐和晴

A Brief History of "Chuanxue" :Reassessing the Value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th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Pan Xianghui,Le Heqing


【摘要】
在传播学引入中国的早期阶段,与“交通”、“沟通”及“传播”等术语一样,“传”及“传学”也是对译“communication”的重要话语概念。这一话语概念最早由余也鲁先生倡导,他试图将“传”提升到与中国人“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地位。“传”是中国古代汉语中传播概念的集中代表,它不仅有传递、传播等动词意义,其含义还涵盖了与传播有关的名物,如传说、书传、传记、驿站等。余也鲁先生倡导的“传”及“传学”研究旨在对接中国传统文化,将施拉姆开创的“communication”研究本土化,这一努力开创了传播学研究中国化的先河,也是早期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宝贵探索。尽管在后续的话语竞争中,“传学”话语影响力逐渐减弱,但用“传学”来对译“communication”仍有其积极意义。它不仅彰显了传播研究的中国文化主体性,也对后续的华夏传播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今,在社会科学界倡导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语境下,重新梳理和审视早期传播学术史中的“传学”话语及其兴衰演变历程,能够深化我们对于中国传播学研究意义、路径与前景的认识。

【关键词】
传;传学;传播学;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新闻传播思想史·
数字时代的媒介时间

技术的越界与触觉的延伸:
媒介时间中的抵抗
卞冬磊

The Transgression of Technology And Extension of Sense of Touch :Resistance in Media Time
Bian Donglei


【摘要】
技术的越界造成人类感官的诸多不和谐,时间的冲突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自然感官的视野出发,认为媒介技术过度介入了视觉和听觉,导致即时和虚拟的泛滥,最终引起触觉的反弹。研究发现,人类的触觉具有抵抗媒介时间的重要潜能,其原因是触觉自身拥有缓慢的时间性,同时难以被技术复制和瞬时传递,因而只能“在场”体验。在现象层面,日常生活中的以慢制快和线下关系重建,均可视为触觉的延伸。尽管延伸触觉只有个体的意义,只能生成有限的愉悦,但这种抵抗在媒介时间占据主导的状况下仍具真实的价值。

【关键词】
技术;触觉;媒介时间;抵抗


前馈时间:
论数字媒介的时间性
戴宇辰  柳嘉慜

Feed-forward Time :On the Timeliness of Digital Media
Dai Yuchen,Liu Jiamin

【摘要】
过往对媒介时间的讨论大多沿着时间体验的技术建构与分化两条路径展开,强调技术潜能对人类主体感知的塑造。在本文看来,数字媒介远非仅仅只是人类器官与感知的某种“延伸”,而是一种斯蒂格勒意义上的“替补”。借鉴汉森提出的“前馈”概念,本文将数字时间理解为一种“前馈时间”,进而尝试剖析数字时间与传统的媒介时间观念两者的本质性差异。前馈不仅成为我们勾勒新型时间体验的一个精确术语,同时也构成了标识“21世纪媒介理论”的核心主张。

【关键词】
媒介时间;数字时间;前馈;21世纪媒介


“未来”的观念变迁及其
传播思想史面向
方  惠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Future" and Its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Thought
Fang Hui


【摘要】
本文首先梳理了“未来”的三类观念星丛:神文主义的谶纬和占卜、乌托邦以及科幻文学,并着重论述了19世纪以来未来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即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复魅”过程,它源于社会巨变以及过去的迅速贬值,并深受“三论”的影响,目的论的思维重构了时间序列的因果逻辑,其应用也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社会领域。晚近以来的未来观念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未来的冲击》等未来学著作将信息视为社会变革的驱动力量,这种未来观念的影响力迅速蔓延全球,也深刻影响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进程以及新闻传播的学科范式。在工业浪潮以来的“未来”想象、未来主义思潮在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未来”倾向等主题上,未来主义都给传播思想史带来了丰富的议题资源和有待清理的思想遗产。

【关键词】
未来;信息传播技术;未来主义;思想史


江东访谈


法国“反拨”盎撒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
理论探索与实践突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姜飞教授访谈实录
王天歌  赵  蕾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Breakthrough of the French "Reciprocal" Anglo-Sax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System
Wang Tiange,Zhao Lei


【摘要】
中文语境下有关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资源基本来自英文世界,尤其是英美学术领域,而来自法国等其他国家和语种的文献与视角对于推进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也至关重要,亟需加强重视,这也是文明互鉴的学理要求。中法建交60周年是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分析法国在重构国际传播秩序与国际传播话语权中所采用的策略与实践,一方面为中国构建跨文化传播大格局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另一方面有助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丰富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知识体系,有益于本土自主知识体系的复兴和重建,也为中法乃至中外在未来继续保持良性互动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通过专访的方式,在直面全球信息和知识茧房困境的基础上,梳理当前全球传播生态变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推进建设中国自主性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战略能力水平,突破国际传播叙事话语的刻板印象,共同参与到互利、客观的国际传播秩序构建,为形成“贯通”“平衡”的国际传播理念与传播生态贡献积极力量。

【关键词】
传播话语权;中法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秩序;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乡村传播研究


能人转译:
“数商兴农”的媒介技术红利分配机制
李  红  刘慧钰

Translation by Capable Individuals :The Media Technology Dividend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n "Digital Commerce for Agricultural Prosperity"
Li Hong,Liu Huiyu


【摘要】
本文在“技术红利”的概念视角下,通过深度访谈、扎根理论等多元质化方法,关注农产品电商平台的技术红利为何以及如何经由能人实现再分配。研究通过编码提炼出“资金-媒介-规模的结构化困境”与“技术红利的转译式分配”两个核心范畴:农户在资金储备、媒介技能及经营规模上存在准入平台市场的结构化困境,而能人则是带动农户参与电商红利共享的重要路径。能人、农户、基层干部、电商等多元异质主体组成技术红利共享的行动者网络,其中,能人作为关键转译者:一方面将乡土关系转化为契约理性的经济联结,另一方面建立广大农民对电商的媒介信赖,从而实现电商嵌入及技术红利再分配。此外,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建构“能人转译”方法论,既对技术红利理论进行本土化诠释,也对中国发展传播学作出中观层面的尝试,并致力于洞悉人才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乡村振兴;数商兴农;技术红利;转译



深观察

拟像的游移规制:
智媒时代临场真实的价值界定与意义重塑
赵双阁  荀  莎

Regulating the Fluidity of Simulacra :Defining the Value and Reshaping the Meaning of Situational Reality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Zhao Shuangge,Xun Sha



【摘要】
智媒时代的数字化生存表现为虚拟的符号化生存,超真实符号是现实空间过渡到拟像空间的信息载体,当身体感官借助智能媒介设备进入多维拟像空间时,行为主体凭借新的数字身份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超真实符号的失序传播招致了新一轮的主体认知不协调问题,依托于对传统真实观的再认知,超真实符号的意义重塑与价值界定将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力支撑。鲍德里亚的“内爆”观点在虚实混融的数字拟像空间得到进一步印证,基于拟像理论对超真实符号的智能化生产与传播行为展开分析,诠释智能媒介技术塑造社会临场感的新方式,论述现实真实与虚拟真实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进而探讨“临场真实”这一概念存在的合理性,找寻符号背后蕴含的意义内涵与价值导向。只有将作为参与主体的用户从拟像空间中抽离出来,才能对超真实符号进行象征性意义的审视与临场真实感的理性判断,由此时空压缩下的拟像空间需要参与主体建立新的认知基模与之匹配,从而实现用户在虚拟交互中对拟像空间中超真实符号的认知协调。

【关键词】
拟像理论;超真实符号;认知不协调;临场真实



“行政吸纳公共参与”:
中国基层社会情境的社区媒介研究
宋  奇  宫  贺

"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Study on the Community Media under Grassroot Social Context in China
Song Qi,Gong He


【摘要】
如何在中国基层生活的社会情境中理解社区媒介?本研究强调社区媒介研究的本土经验性,通过对某地纸质社区媒介的田野调查,发现其新闻采编、经营发行和组织架构均一定程度上嵌入了行政体系,社区媒介所承载的公共参与经过行政规则的把关,是“行政吸纳公共参与”模式。受此影响,该《社区报》的社会功能是“非对称”的,在行政一端起到树立典型、提供媒介内容以及行政考核等功能,而公共性体现不足。本研究在经验层面关注到社区生活中的中心化媒介,与既有文献共同描绘了社区生活中的完整媒介图景;在理论层面扎根中国基层社会情境,创新性地提出“行政吸纳公共参与”“拟态公共参与”“行政媒介化”等概念,有助于理解中国县级融媒体等各类基层媒体机构,以此贡献于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关键词】
行政吸纳公共参与;社区媒介;社会情境




青梅论坛

本体、场域、方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建构理路
王星入

Ontology, Field and Methods :the Construction’s Logic and Path about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Ruling Discourse in the New Era
Wang Xingru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核心,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使命追求、价值理念与行动方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思想指导与行动引领。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建构面临更加艰巨的使命任务,其建构理路可以从本体、场域、方法三个维度加以阐释,分别体现话语的内涵、语境和策略。目标指向、价值立场、叙事主线、关键内容、重要议题充实了话语意蕴,借助理论话语、政策话语、价值话语三种样态形式,共同摹绘了话语的本体之维。以生产机制保障话语原创性发展、以优势集成实现话语多维度延伸的应然图景与破除话语霸权、整合异质思想、驾驭技术浪潮的实然挑战形成张力,推动话语走向适应性变迁,形塑了话语的场域之维。主体-内容-载体-环体的嵌合结构确立了话语提升的基点和路向,明晰了话语建构的方法之维。三重维度的耦合融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内在依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内涵逻辑和实践样态,夯实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强国建设、推动民族复兴的话语基石。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新时代;内涵意蕴;实践要求




数字生活

“你有一段 3 年前的记忆”:
算法编织情节的记忆生成机制与实践
龚新琼  邢  江

"You've Got a Memory from 3 Years ago" :Memory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Practice of Algorithmic Emplotment
Gong Xinqiong,Xing Jiang




【摘要】
激增的平台、数字设备和算法系统越来越多地寻求为人们的数据“编织情节”。在物质与概念两个层面,算法编织情节作为算法记忆界面而存在,其不仅是过去与现在重逢的界面,适时逻辑构成其记忆机制的核心;还是意义与符号勾连的界面,简化运行成为其记忆机制的基础;亦是人与算法相遇的界面,增强过去作为其记忆机制的表象。算法记忆实践是一种生活化、庸常性的新记忆实践,其由算法、用户、工程师、平台等多元行动者共创生,织就了数据平等主义和叙事平等主义幻象,书写着以时间为中心的日常生活政治、微观生命政治。

【关键词】
算法编织情节;算法记忆;记忆界面;记忆机制;记忆实践




空间压缩下的“电子迁徙”:
物理空间与赛博空间感知替换
洪长晖  李淑媛

Digital Migration under Space Compression :Perception Shifts between Physical and Cyber Spaces
Hong Changhui,Li Shuyuan




【摘要】
本文以列斐伏尔的三元辩证空间为理论基础,聚焦“青知蚁族”在出租屋内的空间感知体验,通过深度访谈法考察“青知蚁族”这一社会群体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空间选择与流动。研究发现,第一空间下社会地位与生存空间紧密交织,较小的生存空间使得空间的地方感缺失并且进一步影响了居住者感知的体验,开放的公共空间暗藏社会资本。新技术的出现准许了该群体在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的流动,其背后是线上线下在感知作用下互替的运作机制,从此不再需要通过运动获得对空间的直接体验,技术和网络放大了人类对空间和宽敞的感觉。而这种虚实互嵌的空间与索亚所谓的“第三空间”不谋而合,身体受限于四方天地,感官在线上线下漫游,通向“真实与想象”的旅程。

【关键词】
空间生产;青知蚁族;感知;空间;流动




墨色·纸本



日上中天  |  马榕君 绘  2021年


黑夜已经走远,白昼留下金灿灿的叙述。《日上中天》所掀开的,正是这样一种语境:大地以浑厚而神秘的力量,推动着一方生灵的生长与蔓延。在这里,人物扭曲而痉挛的造型,凸现出生命的内在脉动与燃烧着希冀的表情。躁动与喧哗,穿过生活的日常,以玉米的符号挣脱了世俗的挂碍,向天空伸出了心灵的呐喊。这是一束当代人性低吟的光线烛照,这是有关人生本原的诗意感叹。舞台已经搭好,而人物与母土已先于舞台而沸腾。

在沉雄厚重的母体倾诉中,作品散发着表现主义的热情与象征主义的浓郁隐喻。水墨的淋漓表述与版画装饰性语言的借用推演,传统的笔墨与现代性的造型图式糅合在一起,营造出了天长地久的天、地、人精神和当代人的困顿与追求。既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洪流血脉偾张,又透脱出当代艺术对生存状态的追问。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场面:华夏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在漫漫旅途中一路前行,至此,借助这块火热的玉米地,和现代人的精神游荡撞了个满怀。为此,作品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当现代艺术日渐形销骨立,当代人精神愈发枯萎之时;当形式与观念的翻新愈演愈烈,乃至渐趋苍白无物之际;当毕加索、马蒂斯越走越远,已然成为过气的历史之季,对当代艺术的反思,便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日上中天》对大地母体、生命母体与艺术母体的反思与呼唤,对生于兹长于兹的芸芸众生的生活关注,对一个冉冉上升的人生希望的牵拽与凝神,或可成为此幅作品的一个灵动的光点……

——马榕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附:本刊参考文献示例
(GB/T 7714-2015)

  • 著作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会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288.
② 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③ Keane J. Democracy and media decad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6.

  • 学位论文
① 傅薇.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② CALMSRB. Infrared spectroscopicstudies 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 论文集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 期刊文献
① 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9(03):91-113.
② 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06):1-16.
③ Steensen S,Ahva 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a digital age:An exploration and introduction [J]. Digital journalism,2015,3(01):1-18.
④ Domingo D,Quandt T,Heinonen A,et al.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tives in online newspapers [J]. Journalism practice,2008,2(03):326-342.

  • 析出文献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02.

② Gürsel Z D. US Newsworld:The rule of text and everyday practices of editing the world [M].//The anthropology of news and journ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53.

  • 报纸
① 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② 刘裕国,杨柳,张洋,等.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04.htm.

  • 报告
①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R/OL].(2013-04-16)[2014-06-11].http:/ www. mod. 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4442839.htm.
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 电子公告
①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②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 1.1[EB/OL].(2012-06-14)[2014-06-11].http://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编辑:颜云霞  江潞潞
审核:赵允芳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LK_aRs8o0nYmaPWuyuD1g
编辑:李梦瑶



2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21:48:53 | 只看该作者
《数字出版研究》征稿启事



▲《数字出版研究》

《数字出版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主办并出版,定位于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于2022年10月正式创刊。

现任主编由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教授担任,目前已组建了近50名的编委队伍。本刊所有来稿均实行同行评议制度。现诚邀国内外数字出版领域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工作者赐稿,具体事项及来稿要求如下。

01
办刊宗旨

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刊载数字出版政策研究、创新理论、先进技术和实践成果相关内容,搭建数字出版领域产学研一体化传播平台。


02
常设栏目
本刊常设栏目包括:特稿、专题、理论探索、行业观察、数字阅读、技术前沿、环球视野
内容涵盖数字出版教育、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出版产业、数字出版理论、数字出版史等。随着数字出版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将不断开辟新栏目。


03
来稿要求
(1)主题鲜明,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立论科学,逻辑清晰,论证合理,数据准确,材料翔实,要言不烦。

(2)文稿须严格按照现行的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撰写。行文格式须遵循学术论文规范,内容构架完整。包括: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作者详细信息(中英文姓名、工作单位中英文名称等)、正文、参考文献等。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综述类稿件可适当放宽字数要求。

(3)参考文献应遵循“最新、关键、必要和亲自阅读过的”原则,充分、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格式应符合《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4)来稿如果获得基金项目、研究课题资助,请将项目、课题名称和编号以首页脚注形式列出。国家级基金、研究课题项目的成果,经编委会审核通过,可优先发表。



      来源:数字出版研究(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_auGziI-H9G4t_aepOqQg
      编辑:李梦瑶


2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22:03:12 | 只看该作者
《数字出版研究》征稿启事



▲《数字出版研究》

《数字出版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主办并出版,定位于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于2022年10月正式创刊。

现任主编由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教授担任,目前已组建了近50名的编委队伍。本刊所有来稿均实行同行评议制度。现诚邀国内外数字出版领域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工作者赐稿,具体事项及来稿要求如下。

01
办刊宗旨

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刊载数字出版政策研究、创新理论、先进技术和实践成果相关内容,搭建数字出版领域产学研一体化传播平台。


02
常设栏目
本刊常设栏目包括:特稿、专题、理论探索、行业观察、数字阅读、技术前沿、环球视野。
内容涵盖数字出版教育、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出版产业、数字出版理论、数字出版史等。随着数字出版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将不断开辟新栏目。


03
来稿要求
(1)主题鲜明,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立论科学,逻辑清晰,论证合理,数据准确,材料翔实,要言不烦。

(2)文稿须严格按照现行的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撰写。行文格式须遵循学术论文规范,内容构架完整。包括: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作者详细信息(中英文姓名、工作单位中英文名称等)、正文、参考文献等。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综述类稿件可适当放宽字数要求。

(3)参考文献应遵循“最新、关键、必要和亲自阅读过的”原则,充分、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格式应符合《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4)来稿如果获得基金项目、研究课题资助,请将项目、课题名称和编号以首页脚注形式列出。国家级基金、研究课题项目的成果,经编委会审核通过,可优先发表。



      来源:数字出版研究(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_auGziI-H9G4t_aepOqQg
      编辑:李梦瑶

2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22:41:48 | 只看该作者
【出版】《全球传媒学刊》:2024年第4期



目 录
00 刊首语
人工智能时代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研究的新可能
New Possibilities for Inter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冯波
Bo Feng

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01 基于抗逆力沟通理论的中国单亲母亲抗逆力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silience of Chinese Single Mothers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Resilience
—— 赵小曼
Xiaoman Zhao

02 老年人数字融入中的代际支持沟研究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Gap in the Digital Integration of Older Adults
——李思悦,魏润南,刘亦婷,韩诗雨
Siyue Li, Runnan Wei, Yiting Liu, Shiyu Han

03 污名管理沟通理论视角下女性对于痛经的认知与应对
Women's Perceptio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Dysmenorrhea through the Lens of Stigma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Theory
—— 邹文雪,杨小雅,黄莉瑶
Wenxue Zou, Xiaoya Yang, Liyao Huang

组织传播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04 社交媒体上议题公众去疾病化的话语策略
The Issue Publics' De-Pathologization Strategies on Social Media
——刘子琨
Zikun Liu

05 组织传播学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Curr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龙子羽
Ziyu Long

媒介研究
MEDIA STUDIES

06 “声临其境”:视障游戏玩家的媒介化感知与实践
Immersive Sound: Visually Impaired Game Players' Mediated Perception and Practice
——蒋俏蕾,岳永婕
Qiaolei Jiang, Yongjie Yue

07 社会心理距离与信息呈现方式如何影响辟谣信息效果?
The Effects of Social Distance and Form of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on Seniors' Trust in Health-related Rumor-Refuting Messages
——符迈予,李喜根
Maiyu Fu, Xigen Li

08 社交媒体中信任关系的修辞困境与社会后果
Rhetorical Dilemma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rust Relationships in Social Media
——彭华新,王  亮
Huaxin Peng, Liang Wang

新闻学研究
JOURNALISM STUDIES

09 学缘结构与新闻从业者的就业选择——对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的实证分析
Academic Affiliation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Choice of Journalists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Winners of the Changjiang Taofen Award
——杨琳,李唐波
Lin Yang, Tangbo Li

10 开源新闻实践者的行为动机与理想边界——基于Bellingcat的分析
Motivations and Ideal Boundaries of Open Source News Practitioners —— An Analysis Based on Bellingcat
——梁骏,杨舟
Jun Liang, Zhou Yang

国际视点
GLOBAL VIEW

11 媒体产业和媒体产业研究的未来
What Future for Media? Industries and Media Industry Studies
——特里·弗卢
Terry Flew






来源:传媒学术网(公众号)


编辑:李梦瑶


2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16:33: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际新闻界》2024年第9期目录
本期话题:新媒体与家庭传播人机合作育儿:高强度母职与智能化教养的划界工作与关系调节
/ 任韵灵
患难之交还是天伦之乐?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在城市空巢老人微信社群参与和孤独感间的中介效应/ 刘婵君 李爽 林泳淇 刘焕
·研究论文中介化的距离:农民工与主流群体的亲近性与差异性建构
/ 刘国强 周彩云
世界的铭文:对基特勒“Aufschrei-besystem”的概念解析及其媒介理论再阐释
/ 唐海江 徐皞亮
ChatGPT语境下版权正当性的再反思
/ 朱鸿军 李辛扬
媒介化灾难治理中的持续参与者——基于郑州暴雨救援文档的研究
/ 戴佳 季诚浩
计算传播学的社交机器人田野实验:概念、方法与应用
/ 吴晔 黎樟浩 闵勇
光线环境对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的实验研究
/ 宣长春

来源:国际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2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17:13: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编辑》2024年第11期目次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动力、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
庄红权
建构中国新闻学标识性概念 :根本来源、概念化方法与生命周期
涂凌波 马娅萌
理论视野
智能传播时代智能鸿沟的走向探询
国际传播与技术政治 :海底电缆与数字平台作为国家间权力变量
任孟山 穆亭钰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训练的版权争议与解决
谢宜璋
数据资源持有权 :机构媒体应对 AI 侵权的升维因应
徐偲骕
实践探索
●“他山之石中国路径:有声读物海外出版市场概况、特征及启示
王元欣
数据生产要素驱动新闻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时代特征、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田自豪
新闻与传播研究
以短视频为媒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实践进路
何天平 蒋贤成
●AI 主播在我国主流媒体中的话语权力、伦理责任与全球共治
王若宇 田由甲
史海钩沉
历代别集编纂与传播百年研究 :范式与前瞻
钱礼翔

来源:中国编辑(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21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2:15: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丨《新闻记者》2024年第10
理论探索
智能体:迈向媒介的个体化——基于媒介学视域的分析/ 孙玮 程博
组装时间:数字界面中的异质时间体验——以微信、抖音和Forest为例/ 柳嘉慜 戴宇辰
用时效换本真?——加速社会中的播客聆听与内容生产/ 陈卓睿 彭兰
数字新闻
网络用户视角的新闻真实性/ 梁君健 杜珂
国家形象的图像化建构——基于国际社交媒体涉华新闻图像的计算视觉分析/ 林聪 塔娜
数字生活
监控里的含情脉脉:农村流动家庭的亲密关系实践/ 晏青 李宁馨
感知算法控制与短视频生产者创新行为选择的关系研究——基于网络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 王亚楠 宋浩凯 徐铎 李孜骐

来源:新闻记者(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21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6:59: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4年第10期目录
本刊特稿
时间轴操纵与主体性重构:恩斯特微观时间思想研究
薇 曹晗煜
【摘  要】作为基特勒青年一派的中坚,沃尔夫冈·恩斯特以媒介技术的时间性为切口,以冷凝视为方法来考察媒介技术的微观结构。有别于主流的德国文化技艺研究,他的时间思想摈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解人与技术的主体性关系开辟了新路。本研究通过对恩斯特的微观时间思想的考古,探讨后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产生的底层逻辑,即时间先决性媒介如何以自反性侵占人类的时间感知,逐步实现对时间轴的微观操纵,导致时间欺骗与社会加速的后现代主体性危机,进而重构了人与技术的关系。
【关键词】恩斯特;微观时间性;时间先决性;冷凝视;主体性
传播的记忆观:基于对斯蒂格勒媒介思想的解读
康 郑一卉
【摘  要】在斯蒂格勒眼里,媒介不只是一种传递工具,还有着贮存效果。他从记忆的视角探讨了人和媒介互补、共生的关系:人与媒介在互相补充中自为,在彼此共生中自在。在他看来,人对于时间的流逝、停滞与被捕捉的感知来源于意识与时间客体的交互,对于时间的多元感知是媒介拥有持存效果的前提。与北美实用主义研究取向显著不同,他所关注的媒介传播是一种更具历时性特质的存在,这为记忆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记忆观以记忆为隐喻,将传播视为信息内容生成、递送、接收、记录,并在后期调取中引发主体回忆的系统性媒介化过程。
【关键词】范式;记忆观;斯蒂格勒;媒介传播学
徽州村落的抄本媒介与先生群体研究
何修豪 张晓锋
【摘  要】徽州村落峤山村的抄本呈现出生活知识载体的媒介特性,并将神圣性、伦理性和权威性等象征价值嵌入当地的节日活动、生命仪式和日常生活。在此过程中,技术意义上的抄本媒介与组织意义上的先生群体相辅相成,经由象征价值系统的赋予,两者以传递文化秩序和施展道德权威的方式与乡民生活世界频繁互动。这一独特的文化传播结构或可成为解释传统乡村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媒介学逻辑。
【关键词】抄本媒介;先生群体;道德权威;象征价值
如何降低错误健康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一个编码与巩固的视角
董庆兴 王雪宁 张梦毅
【摘  要】错误信息被纠正之后,仍会继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决策。本文在记忆双加工理论和知识修正理论的指导下,分别在纠正信息的编码和巩固阶段,考查了时间间隔影响下纠正方式和重复测试对降低错误健康信息持续影响效应的作用。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结合简单纠正和详细纠正的组合纠正比单一的纠正方式更能产生好的纠正效果,且产生的纠正效果不受时间间隔的调节;同时,重复测试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错误健康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但随着纠正后时间间隔的延长,持续影响效应仍会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增强。本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更细致地理解错误健康信息持续影响效应的机理,降低错误健康信息的持续影响。
【关键词】错误健康信息;持续影响效应;纠正方式;重复测试;时间间隔新媒体研究
自然灾害情境下属地政务微博的话题标签使用与效果
贺 董
【摘  要】自然灾害情境下,社交媒体在畅通对话方面的工具和价值潜力已有讨论,但双向与微观视角的缺位,使研究在指导政务微博的具体实践、预测可能的公众行为上仍显薄弱。本研究引入社交媒介卷入(SME)这一关注组织公众两端的理论框架,聚焦属地政务微博的话题标签、互动功能等微观应用与公众端卷入的关系。通过对47场自然灾害中属地政务账号所发布相关微博(N=3163)的内容分析发现:标签使用设置率高但管理相对缺位;政务微博的信息有用性水平与公众端的卷入行为显著正相关;然而,互动功能代理标签的使用越活跃,越可能抑制信息有用性与公众卷入的正向关系。
【关键词】话题标签;组织公众对话;社交媒介卷入;类社交互动
风险扩散视角下网络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机制研究
纪晓玉 曹仁猛 张 玮 许小可 钟智锦
【摘  要】基于风险的社会建构和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本研究提出了风险的社会扩散框架,重点讨论信息传播在风险扩散中的关键作用,旨在从信息转发的微观层面揭示风险扩散的生成机理。研究发现,网络突发事件的初始热度对信息扩散的次数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以意见领袖为主的重复发帖用户的数量越多,越能够带动信息扩散到不同的社区;用户的重复发帖次数在事件爆发初期对信息扩散次数有推动作用,但随着重复发帖次数增加,效果变得有限。
【关键词】网络突发事件;信息扩散;风险扩散;社会放大新闻史
为英语世界改译中国报纸:《北华捷报》中的《京报》与英帝国报刊情报的打造
骆世查
【摘  要】尽管《京报》在中外报刊史的研究中备受关注,但鲜有研究探讨其文本性质在与其他报刊碰撞后的变化意义。研究以《北华捷报》为基干史料,探讨它对《京报》的取舍调用。通过各式改译,《北华捷报》利用《京报》的特殊价值实现了在华纵向跨阶层情报的联结,凸显了报刊公开、周期性、双向交流的情报特性。这为进一步理解英国汉学知识传统的特性提供了论据。报刊情报的重点不是保密,更不神秘,而是考察、评论、分析、批评,搜集并产出关于中国的事实型知识,甚至是引导舆论、刺激争论、干涉外交等。这在19世纪中叶全球信息流通格局逐渐成型与中国本土官僚公众的崛起背景下具有独特意义。
【关键词】《京报》;《北华捷报》;英帝国;报刊情报新闻业务
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医患报道倾向的转变研究——以《人民日报》(2009—2023)为例
王晓虹 刘海贵 张力文
【摘  要】本研究基于对475篇《人民日报》(2009—2023)医患报道的样本分析和对25名记者、医生等相关人士的深度访谈,发现近年来主流媒体医患报道的内在倾向由呈现患者为主转向了呈现医生为主。研究发现,导致这一报道倾向转变的原因涉及媒体组织内部结构调整、医学群体的受众参与、医疗行业问题与整治等多个维度。研究同时发现,报道倾向不仅限于不同类型的媒体机构之间,还存在于同一媒体机构内部,媒体内部的报道倾向会因各种复杂因素呈现出动态变化过程。
【关键词】医患报道;《人民日报》;主流媒体;倾向转变
来源:新闻大学(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22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2:40: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出版】《新闻学研究》:2024年十月号(第161期)
《新聞學研究》第1612024 /
編輯室報告 / 鄭宇君 Yu-Chung Cheng
研究論文
空間如何媒介時代感?探討博物館物質性與參訪者身體感實踐的交織
How Does Space Mediate Temproality? Exploring the Interweaving of Museum Materiality and VisitorsEmbodied Practices廖若閔、王淑美 Jo-Min Liao, Sumei Wang
關鍵字:身體感、物質性、空間媒介、時代感、時間性、博物館
Keywordsembodiment, materiality, patial media, sense of times, temporality, museum
人、妖殊途,肉身如是:從巴赫汀的怪誕身體觀及其「跨性別」意涵看人妖曾秋煌的「她(他)者性」再現Reviving Mikhail Bakhtins Concept of the Grotesque Body and its Implications of Transgender: News Representation of Othernessof Renyao (The Prodigy of the Human) TSENG Chiu Huang as a Case王孝勇 Hsiao-Yung WANG
關鍵字:人妖曾秋煌、巴赫汀、她(他)者性、怪誕身體、垮性別、跨性別
Keywordsrenyao TSENG Chiu Huang, Mikhail Bakhtin, otherness, grotesque body, transgenderist, transgender
日治時期電信勞動者的生活世界(1918-1942):以《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為例The Life World of Telecommunications Workers (1918-1942): Taiwan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 Magazine as an Example蕭旭智 Hsu-Chih Hsiao
關鍵字:日治、日常生活、電報、勞動、遞信部
Keywords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daily life, telegraph, labor,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書評與書介
重新定義「閱讀」:評介《數位閱讀情境》
江淑琳
‍‍
傳播現場直擊
生成式人工智慧於新聞專業的實作與反思: 兩場講座側寫
鄭宇君、吳辰君、劉宜恬‍‍

来源:传媒学术网(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