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奖项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1#
发表于 2022-4-26 21:49: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学院本科生与指导老师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决赛斩获佳绩
424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决赛落下帷幕,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瑞琳取得优秀奖,同时,2019级本科生颜苡丞、陈慧琳、魏君睿分别以个人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优秀作品,刘海明教授入选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优秀指导老师。
本次大赛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湖北省委网信办、共青团湖北省委主办,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今日头条承办,全国30余家央媒、省媒联办。总决赛首次以线上方式进行,引领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人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壮大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
据了解,本次大赛参赛选手首次实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全覆盖。 20名选手经过多轮PK,现场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选手10名。此外,现场还揭晓了人气之星、优秀作品,优秀指导老师,优秀组织奖。

编辑:吴漫


212#
发表于 2022-4-28 18:24: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时代 新征程 新青年 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征集公告
为切实推进网络评论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更加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正式启动,现面向全国征集参赛作品。
  一、活动主题
  新时代 新征程 新青年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宣传部
  承办单位:湖南省委网信办
  执行单位: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三、征集方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结合各地方各行业各领域改革创新实践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巨大变化,直面关切、理性述评,通过感同身受的视角、深刻独到的思考、温暖人心的笔触,深入阐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鲜活解读非凡成就、幸福生活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生动呈现祖国大地奔腾发展的澎湃气象、中华儿女蓬勃昂扬的时代风貌。
  四、征集时间
  2022年4月28日至6月30日。
  五、征集范围
  1.已公开发布作品:2021年8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期间,在境内各网站平台等公开发布,符合大赛征集各项要求的网络评论作品。
  2.未公开发布作品:符合大赛征集各项要求、尚未公开发布的网络评论作品。
  六、征集方式
  申报作品包括文字评论、视频评论、漫画评论等三大类别,通过大赛官网(https://hpzg.rednet.cn)线上征集。
  1.自主申报:个人可通过线上征集渠道,自主申报上传作品,同一类别作品申报数量不超过3件。
  2.组织申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网站、社会组织等可通过线上征集渠道,以组织推荐方式申报上传作品,每个单位推荐作品不超过20件。提交时需附加盖单位公章的组织推荐函等扫描件。
  七、征集要求
  1.导向正确,立意深刻,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表达流畅,实事求是;
  2.创新话语形态、呈现形态,适合网络传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传播力;
  3.文字类作品要求长评文章不超过3000字,短评文章不超过1200字;视频类作品要求普通视频时长8分钟以内,短视频时长3分钟以内,格式为MP4、MOV,不超过800M;漫评类作品要求以漫画表达观点,画面配简短文字阐述等,格式为JPG;
  4.所有作品须无版权问题,参赛者同意将参赛作品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汇编权等授权给大赛组织方使用。
  八、奖项设置
  1.优秀作品100件(其中,文字类作品约60件、视频类作品约30件、漫评类作品约10件);
  2.入围作品300件(其中,文字类作品约180件、视频类作品约90件、漫评类作品约30件);
  3.优秀组织单位30个。
  九、活动流程
  1.启动征集。在全网启动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开通作品申报渠道,进行在线征集。
  2.资格审核。采取技术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去除不符合申报资质要求的作品,形成初评名单。
  3.初评。初评委员会根据评审规则评选出1000件作品,形成复评名单。
  4.复评。复评委员会根据评审规则评选出300件作品,经核验申报信息真实性等后,形成终评名单暨入围作品名单。
  5.终评。终评委员会根据评审规则评选出100件优秀作品和30个优秀组织单位,并通过大赛官网公示。
  6.结果发布。举行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评选结果发布仪式。
本次大赛各项活动解释权归大赛组织方所有。
来源:微信公众号“网信中国”
编辑:吴漫
213#
发表于 2022-4-29 21:59: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全国总工会表彰大会召开4名媒体人获国家级表彰
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表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66个,全国工人先锋号956个。其中4名媒体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家媒体获全国工人先锋称号
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名单如下(新闻媒体类):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女)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记者,主任记者
柏岩英(女)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记者,高级编辑
谭汗青(女) 山东广播电视台制片人,主任播音员
蕾(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制片人,二级导演
全国工人先锋号
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栏目组
西安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每日聚焦》栏目组
宁夏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解放日报社长三角周刊班组
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吧
颜葵:为了新闻人的理想甘愿奉献无怨无悔


一线就是她的岗位,冲锋永远是她的姿态!

        颜葵是一个把自己定位在一线,而且绝不失位一线的勇敢记者。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刻准备冲锋或正在冲锋总是她最常见的姿态。
        2020年1月武汉暴发新冠疫情,得知北京广播电视台要派记者随北京医疗队奔赴武汉,颜葵主动请缨。从踏入武汉的那一天起,她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天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她以高昂的斗志和吃苦耐劳的顽强作风,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制作播出了300余篇抗击疫情最前沿的鲜活报道。
        在武汉的65天,颜葵一直保持着高强度和快节奏,进入隔离病区记录不为外部所知场景,用高尚情怀与专业精神,参与和见证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传递了首都温暖与专业担当。
        2020年7月南方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刚从武汉回到北京的颜葵又一次主动请缨奔赴江西鄱阳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她的身影。脸晒得脱了皮,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意外受伤腿脚肿胀行动不便……但她依然坚持报道。她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冲在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一次次诠释着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事实上,面对突如惹来的自然灾害,她一直都是一个毫不畏惧的冲锋者,明知山有虎向虎山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颜葵联系到进入灾区的机会,来不及和家人告别就飞往成都,并选择向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县进发,在重灾区她一呆就是10天。在余震不断、堰塞湖随时溃坝,缺衣少食没住处、新闻传输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她想尽办法发回了几十篇现场报道。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颜葵再次奔赴灾区。在一次探路意外受伤的情况下,她一瘸一拐,坚持完成了对舟曲的报道。当得知陇南受灾严重时,她又里冒着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危险,连夜往陇南黄滇镇赶。在道路中断的情况下,她带着设备徒步十几公里进入重灾区进行报道。
        还有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芦山地震,2014年8月3日的云南鲁甸地震……她都没有缺席。
敢于作为,善于担当,她是同事眼中的好姐妹,是群众眼里的好记者!
        办实事,说真话,坚持走群众路线,她是心存百姓,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记者。
        颜葵常年为重病儿童奔走呼吁——每年为几十名患重大疾病和烫伤的孩子联系医院、筹款。如:山西无肛女孩、邯郸烧伤兄妹,连云港烧伤兄弟、肠瘘宝宝刘浩然、车祸女孩文文、内蒙白血病女孩吴凡、白血病大学生夏静等,在她的奔走下,一个个原本要放弃治疗,回家等候生命终结的病患重新获得新的生命。
        身为热线记者十多年,在与社会不良行为做斗争的过程中,颜葵也经常受到各种威胁。曾经,颜葵发现很多条热线反映同一家医院对正常人实施断骨增高手术,造成很多爱美女孩儿残疾。颜葵不顾危险、深入调查,最终揭开黑幕。而由于牵动了医院的利益,对方多次打电话进行恐吓,并到电视台门口“蹲守”。这种威胁,颜葵每年她都会遇到好几回,但她从未退缩过。
柏岩英: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篇报道

2021年12月,柏岩英参加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道。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30年记者生涯的一个阶段性评价,这份荣誉既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激励。”
择一事,终一生。柏岩英说:“我将以此为新起点,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继续保持从业之初的激情与热情,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篇报道,讲好每一个故事,把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谭汗青:牢记媒体人责任,交出满意答卷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她作为新闻中心和公共频道唯一派往前线的女记者,在灾区的日子里克服困难,第一时间发回最新采访报道。同年,省委宣传部授予她全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表现突出奖,山东省广电局为她颁发广播影视三等功和先进个人等荣誉。
一个初夏的傍晚,栏目组接到一个电话,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孩子找不到亲生父亲。谭汗青和同事,辗转好多个大小村落,从日出到深夜,大家齐心协力, 终于在一天之内找到了孩子的父亲及家人。
她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温暖又美妙的时刻,当我将孩子送回村庄,全村人 包围住原本不大的小院儿,里三层外三层。孩子的爷爷、奶奶竟然给我跪下, 那一刻我的眼睛潮湿了……”
在台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先后主持《零度访问》《打开你的心结》《和为贵》等多档访谈节目。
这段时间为保证各项工作高效完成,她每天十几个小时连轴转,白天超长时 间的节目录制,长此以往,由于体力严重透支病倒了,后来被诊断为食物中毒,其实也就是常说的三氧化二砷(砒霜)中毒。
病情稍稍稳定,工作又成了她思考的中心,在病床上开始策划新栏目,有天晚上,谭汗青和同事一起商讨迟迟未能定稿的策划方案时,一个全新的灵感竟然在脑子里突然出现,她在医院病床上完成了策划脚本的演出。一个多月后,病情稍有好转,在大夫不允许出院的情况下,她白天上班,晚上打针治疗。
2012年1月1日,山东省第一档生活服务类实验节目《顺藤摸瓜》正式开播了!准确的定位、翔实的内容、新颖的形式 , 瞬间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节目收视率一路攀高。
从《顺藤摸瓜》开始,她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型,在栏目《眼见为实》《青年力量》中,谭汗青不仅是主持人,同时也是节目制片人。策划选题、改稿、审片、出差、采访是她的日常工作,那时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 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我是山东台目前主持人转行做制片人,坚持时间最久的,也是最长的了。”
        从事电视工作的同时,谭汗青也热心公益,成立了山东省内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完全由个人出资建立的基金——汗青基金。
        2014年5月31日下午,在“汗青基金”的成立仪式上,“汗青助学基金”向张夏镇的王琴琴、潘秀钰、任一凡等首批6名贫困生发放了助学金以及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同年8月24日下午,“汗青基金”助力长清区张夏镇贫困大学生圆梦大学活动,为10名贫困大学新生每人提供4000元救助金,共计发放救助金40000元。
“有人说,春天是个动词,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萌发。但我想说,春天最重要的是要埋下健康向上的种子。21年媒体职业生涯,环境在变,但媒体人初心始终未变,变化的只是思考不断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我们更应坚守精神家园,激浊扬清,做文化的传播者、文明的躬行者。人处在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最美人间四月天,愿你我不负春光不负己,愿祖国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于蕾:幕后工作也能创造价值

        于蕾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节目总导演、《开门大吉》栏目制片人,并多次以主创身份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创作。
        受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的邀请,在央视领导的支持下,于蕾作为最早调任到开闭幕式导演团队的13位核心主创成员之一,全程参与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创作和执行。作为文学总撰稿,于蕾配合张艺谋总导演的整体创意,担负和完成了开闭幕式创作全程的文学构思、方案撰写、文字汇报、执行脚本、环节润色、现场播报、媒体手册、开幕式主体环节以外的十城市互动和外场火炬点燃仪式流程设计等工作。
        担任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的文学总撰稿,是怎样的体验?于蕾说:“一切跟文字相关的事,都是我的工作。”
        “不写下来,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她的电脑里,有一个名为“2022大好河山”的冬奥文件夹,里面有将近600个文档,大小约23GB,相当于两万本电子书的容量。这里不仅有几经修改的《立春》文案,还有各类策划案、会议纪要,以及各种开幕式上“看得见”的文字。
        简单来说,这些文档,演绎了一场“文字版”的开幕式。
        于蕾不仅是冬奥会开幕式的文学总撰稿,也是总台春晚的副总导演。冬奥即将开幕,春晚开始筹备,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她必须平行作战。“白天在春晚,半夜去冬奥。”双轨运行取得双胜利,还在两项工作之间,制造了惊喜的小交点,上演一台“浪漫团圆大作战”!
        2012年,作为最早加盟哈文春晚创作团队的成员,于蕾成为央视春晚史上第一位女性总撰稿,在变革的尝试中,龙年春晚更是以7.7亿观众收看的成绩,被认定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在此之后,于蕾继续担任2013、2014年两届央视春晚总撰稿和兼任2014年马年春晚歌舞类节目导演,三届央视春晚的成功也让这位电视文艺幕后工作者受到世人的瞩目。
        于蕾执导的《国家宝藏》2017年12月开播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截至2022年4月,从电视端到新媒体端创造了40.9亿的视频点击量,覆盖了45亿人次的受众,获得了104亿的微博话题讨论量,阅读量破亿话题14个。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吴漫

214#
发表于 2022-5-10 21:50: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直击|2022年普利策新闻奖名单揭晓


北京时间5月10日凌晨,第106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

普利策奖是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遗愿设立的奖项,后发展成美国乃至国际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被誉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策奖自1917年开始评选,每年评选一次,目前共包括15项新闻类奖项、7项创作类奖项和1项特别褒扬奖。
今年的普利策奖于2021年12月23日开始申报,2022年1月25日截止,作品评议周期近四个月。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普利策奖颁布会依然通过YouTube在大奖官网主页进行线上直播,由3月新任命的执行人Marjorie Miller公布获奖结果。
肖一|文
肖一|编译
6377|字数
2021年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第二年,整个人类社会仍在疫情之下负重前行,处于信息与现实交汇路口的新闻业也依旧在变与不变间反复横跳。
与前两届主题稍有出入的是,今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对新冠疫情的关照减少,仅有专题摄影奖获奖作品聚焦了印度疫情现状,其余奖项更多侧重于美国国家政治、民生治安与国际战争冲突。
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大厦遭前总统特朗普的支持者暴力闯入,成为美国政治史上的罕见一幕。凭借对这起重大公共事件的详尽报道,华盛顿邮报被授予今年的公共服务奖,而这也是邮报第六次斩获该奖项。

警察试图击退袭击国会大厦的亲特朗普支持者/盖蒂图片社

此外,盖蒂图片社也凭借对国会暴乱现场的系列特写拿下了今年的突发新闻摄影奖。
去年的公共服务奖得主——纽约时报今年再获国内报道奖、国际报道奖和批评奖三项大奖。
其中,通过追溯2014年的1300多份五角大楼空袭文件,以及采访近100个空袭地点采访幸存者,纽约时报勇敢揭露了美国在伊拉克、叙利亚和阿富汗军事行动所造成的巨大平民伤亡,从而拿到国际报道奖。

妇女和儿童蜷缩在塔利班控制的检查站/洛杉矶时报

美国地方新闻媒体在15个奖项类别中拿到了5个奖项,主要关注美国民生与安全问题。
斩获突发新闻报道奖的迈阿密先驱报对尚普兰大厦南部共管公寓大楼倒塌事件进行了紧急而全面的报道;调查性报道奖得主坦帕湾时报揭露了佛罗里达州电池回收厂带来的剧毒危害;政治革新会与芝加哥论坛报对房屋违建展开了深入调查与报道,拿到了地方报道奖。
值得注意的是,组委会将今年的特别褒扬奖颁发给了乌克兰全体记者,以表彰他们在战火中坚持新闻报道的勇气和坚守。

战火中工作的乌克兰记者/article19
公共服务奖
Public Service
获奖单位: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
获奖作品日期:2021.01.05-2021.11.08
获奖作品简介:该报社对2021年1月6日发生在华盛顿的袭击事件有着令人信服的描述和生动的呈现,让公众对美国最黑暗的日子有了彻底而坚定的理解。
获奖作品目录:
[1]袭击|2021-10-30
[2]妇女被杀,催泪瓦斯弥漫——特朗普的支持者袭击美国国会大厦|2021-01-06
[3]美国国会大厦的警察是如何在一场“重大”安全事故中横行的|2021-01-07
[4]国会大厦围城内部:当警察无法控制局面时,被围困的议员和助手如何发出紧急求救的声音|2021-01-08
[5]《暴风雨来了》:阿什莉·巴比特从首都“守护者”到入侵者的旅程|2021-01-09
[6]六小时的瘫痪:暴徒袭击国会大厦后,特朗普未能采取行动|2021-01-10
[7]联邦调查局的一份报告警告称,国会大厦将发生“战争”,与没有暴力迹象的说法相矛盾|2021-01-11
[8]联邦调查局恐怖分子监视名单中有数十人在国会大厦暴乱当天来到了华盛顿|2021-01-13
[9]“我们得抓住这扇门”|2021-01-13
[10]闯入国会大厦的暴徒如何危险地接近彭斯|2021-01-14
[11]国会警察局的情报报告在袭击前三天警告说,“国会本身”可能成为袭击目标|2021-01-14
[12]41分钟的恐惧:国会大厦围城内部的视频时间表|2021-01-15
[13]绝望、愤怒、破坏:美国人如何演变成暴徒|2021-11-08
[14]“我只想找到11780张选票”:特朗普在长达一个小时的特别通话中向格鲁吉亚国务卿施压,要求重新计算对他有利的选票|2021-01-02
[15]观点:特朗普造成了国会山袭击,他必须被除名。|2021-01-05
突发新闻报道奖
Breaking News Reporting
获奖单位:迈阿密先驱报/Miami Herald
获奖作品日期:2021.06.23-2021.07.01
获奖作品简介:该系列报道对尚普兰大厦南部共管公寓大楼倒塌事件进行了紧急而全面的报道,将清晰而富有同情心的文字与全面的新闻和问责报道结合在一起。
获奖作品目录:
[1]瑟夫赛德悲剧: 《先驱报》社交媒体/突发新闻报道的采样器|2021-06-23
[2]瑟夫赛德的尚普兰大厦倒塌后:充满恐惧、无助和英雄主义的一天|2021-06-23
[3]“公寓都不见了。”幸存者讲述了从倒塌的共管公寓中痛苦逃生的故事|2021-06-23
[4]99人在瑟夫赛德倒塌的公寓废墟中失踪,搜索、守夜仍在继续|2021-06-24
[5]下面是瑟夫赛德公寓倒塌事件中失踪者和死者的名字和故事|2021-06-24
[6]公寓倒塌前两天,一个泳池承包商在车库里拍下了这一损坏|2021-06-27
[7]看看专家们在哪里找到了公寓倒塌的“起始点”——在车库里|2021-07-01
调查性报道奖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获奖单位:坦帕湾时报/Tampa Bay Times
获奖记者:Corey G. Johnson, Rebecca Woolington和Eli Murray
获奖作品日期:2021.03.23-2021.12.01
获奖作品简介:揭露了佛罗里达州唯一一家电池回收厂带来剧毒危害的铁证,迫使其实施安全措施,以充分保护工人和附近居民。
获奖作品目录:
[1]第一部分:工厂|2021-03-23
[2]第二部分:失败|2021-03-28
[3]佛罗里达州唯一的铅工厂发现自己处于损失控制模式|2021-04-09
[4]看看佛罗里达州唯一的铅冶炼厂|2021-04-11
[5]坦帕铅工厂内镉含量超标,工人们没有得到帮助。|2021-09-22
[6]第三部分:影响|2021-12-01
解释性报道奖
Explanatory Reporting
获奖单位:量子杂志/ Quanta Magazine
获奖记者:Natalie Wolchover等
获奖作品日期:2021.12.02
获奖作品简介:报道揭示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建造的复杂性(该望远镜旨在促进开创性的天文学和宇宙学研究)。
获奖作品目录:
[1]如果有效的话,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改写宇宙历史|2021-12-02
[2]NASA的韦伯望远镜将如何改变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2021-12-02
地方报道奖
Local Reporting
获奖单位:政治革新会与芝加哥论坛报/ The Better Government Association, Chicago Tribune
获奖记者:Madison Hopkins和Cecilia Reyes
获奖作品日期:2021.04.12-2021.10.10
获奖作品简介:该系列报道对芝加哥长期以来建筑和消防安全法规执行不力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审查,因为这些法规未能很好地约束房东严重违建行为,导致61人无辜死亡。
获奖作品目录:
[1]火灾前的失败|2021-04-12
[2]致命的火灾,破碎的信任|2021-04-22
[3]42起火灾,61人死亡:城市监管失败的故事|2021-04-22
[4]火灾前的失败:我们如何报道这个故事|2021-04-22
[5]在调查发现数十起火灾死亡与执法失误有关后,公共官员、倡导者呼吁进行改革|2021-04-28
[6]让芝加哥人远离火灾的 9 个潜在解决方案|2021-08-01
[7]莱特富特市长的“违法名单”未能包括数百座不安全的建筑|2021-10-10
国内报道奖
National Reporting
获奖单位: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获奖作品日期:2021.10.30-2021.12.29
获奖作品简介:该系列报道量化了警察在交通拦截中危险且致命的工作模式,说明了如何避免数百人死亡,以及警察通常如何避免惩罚。
获奖作品目录:
[1]为什么许多警察交通站点变得致命|2021-10-30
[2]警方如何为杀人司机辩护:这辆车是一件武器|2021-11-05
[3]许多警察交通拦截背后的资金需求|2021-10-30
[4]最后一帧之前:当警察失误造成危险的时候|2021-10-29
[5]在4起谋杀案之后,“年度警官”仍然在岗|2021-12-29
[6]黑人的遗传特征如何为警察提供掩护|2021-05-14
[7]有偿专家如何帮助在羁押期间死亡后免除警察的罪名|2021-12-25
国际报道奖
International Reporting
获奖单位: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获奖作品日期:2021.09.09-2021.12.30
获奖作品简介:该系列报道勇敢揭露了美国发起的空袭所造成的巨大平民伤亡,挑战了美国在伊拉克、叙利亚和阿富汗军事行动的官方说辞。
获奖作品目录:
[1]隐藏的五角大楼记录揭示了致命空袭中的失败模式|2021-12-17
[2]美国空战造成的人员伤亡|2021-12-18
[3]平民伤亡档案|2021-12-17
[4]美国无人机袭击如何杀死无辜的人|2021-09-09
[5]我们找到了一个阿富汗家庭住宅,美国军方称这是伊斯兰国的安全屋|2021-09-27
[6]美国如何隐藏在叙利亚造成数十名平民死亡的空袭|2021-11-12
[7]秘密部队重创伊斯兰国,平民死亡人数激增|2021-12-11
[8]文件揭示了五角大楼驳回平民伤亡索赔的基本缺陷|2021-12-30
特稿写作奖
Feature Writing
获奖单位: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获奖记者:Jennifer Senior
获奖作品日期:2021.08.08
获奖作品简介:对于一个家庭在9·11事件后的20年里如何面对损失的坚定描述,作者巧妙地将作者与故事的个人联系编织成敏感的报道,揭示了悲伤的长期影响。
获奖作品目录:
[1] 二十年过去了|2021-08-08
评论奖
Commentary
获奖单位:堪萨斯城星报/The Kansas City Star
获奖记者:Melinda Henneberger
获奖作品日期:2021.01.03-2021.12.21
获奖作品简介:该系列文章深入挖掘了一位退休警探在堪萨斯州强奸、虐待和剥削多名女性的事实,以诚实、同情心和愤怒讲述了受害者的痛苦故事。
获奖作品目录:
[1]为什么被指控的强奸犯、前KCK警察Roger Golubski仍然自由行走?|2021-01-03
[2]被谋杀的KCK妓女都与一名男子有关:警探Roger Golubski|2021-03-31
[3]空军兽医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不是因为她的服务,而是因为前KCK警察的强奸未遂|2021-04-25
[4]为什么KCKPD不会调查:她是一个街头流浪者,你还想让我们做什么?|2021-06-03
[5]罗杰·戈卢布斯基不是KCKPD中唯一被指控的强奸犯,但地方检察官“拒绝起诉”||2021-06-27
[6]她不是第一个指责这位前KCK警察的人。但她第二天做了一个强奸工具包|2021-12-15
[7]前KCK警察:朋友几年前告诉他,Golubski强奸了她,我百分之百相信她|2021-12-21
批评奖
Criticism
获奖单位: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获奖记者:Salamishah Tillet
获奖作品日期:2021.01.04-2021.11.18
获奖作品简介:对艺术和流行文化中关于黑人故事的书写来说,这是一部成功沟通学术和非学术批评话语的作品。
获奖作品目录:
[1]大都会博物馆的非洲未来主义室解决了种族创伤|2021-11-16
[2]哈里王子终于获得了白人特权:他自己的|2021-03-07
[3]“布里杰顿”参加比赛,但它的核心是逃避现实。|2021-01-04
[4]观察是我的工作,随着乔治·弗洛伊德的死,我不得不把目光移开。|2021-05-19
[5]三部百老汇演出告诉我们种族进步|2022-04-10
[6]Michael K. Williams为他的角色倾注一生|2021-09-06
[7]新剧“passing”的真正惊喜:关注黑人女性的内心生活|2021-11-18
社论写作奖
Editorial Writing
获奖单位:休士顿纪事报/Houston Chronicle
获奖记者:Lisa Falkenberg, Michael Lindenberger, Joe Holley和Luis Carrasco
获奖作品日期:2021.01.07-2021.05.01
获奖作品简介:这场运动通过最初的报道揭露了选民压制策略,否认了选民普遍存在欺诈的神话,并主张进行明智的投票改革。
获奖作品目录:
[1]社论:克鲁兹参议员请辞职,你的谎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2021-01-07
[2]社论:得克萨斯的耻辱——Ted Cruz、Ken Paxton 和 Seditious 16|2021-01-08
[3]社论:大谎言——如果选民欺诈是一种流行病,为什么德克萨斯没有呢?|2021-04-15
[4]社论:大谎言——Crystal Mason 是德克萨斯州选举欺诈的证据,还是政治策略的证据?|2021-04-16
[5]社论:大谎言——德克萨斯州一直在喊“选举舞弊”,因为它阻止前奴隶投票|2021-04-18
[6]社论:大谎言——德克萨斯如何在你睡觉时窃取你的投票权|2021-05-01
[7]社论:大谎言——当共和党国家说出选民欺诈的真相时会发生什么?质问肯塔基州。|2021-04-24
突发新闻摄影奖
Breaking News Photography
01.
获奖单位: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获奖记者:Marcus Yam
获奖作品日期:2021
获奖作品简介:美国从阿富汗撤离的原始和紧急图像,捕捉了该国历史性变化的事件全面的照片。
获奖作品合集:
02.
获奖单位:盖蒂图片社/Getty Images
获奖记者:Win McNamee, Drew Angerer, Spencer Platt, Samuel Corum和Jon Cherry
获奖作品日期:2021
获奖作品简介:关于美国1·6国会暴乱事件的全面且引人入胜的照片。
获奖作品合集:
专题摄影奖
Feature Photography
获奖记者:Adnan Abidi, Sanna Irshad Mattoo, Amit Dave和Siddiqui(已故)
获奖作品日期:2021
获奖作品简介:关于印度新冠病毒死亡的照片,亲密与破碎间横跳的景象展示了同一世界下不同地区的疏离感。
获奖作品合集:
音频报道奖
Audio Reporting
获奖单位:纽约Futuro Media和波士顿PRX
获奖作品日期:2021.02.08
获奖作品简介:《温文尔雅》(Suave)讲述了一名男子在狱中服刑30多年后重返社会的情景。
获奖作品目录:
[1]温文尔雅(1-7集)|2021-02-08
特别褒扬奖
Special Awards and Citations
获奖者:乌克兰记者/The Journalists of Ukraine
颁奖理由:普利策委员会特别表彰乌克兰记者在俄乌战争期间的勇气、耐力和对真实报道的承诺。尽管遭到轰炸、绑架、占领,甚至死亡,他们依然一直努力准确描绘可怕的现实之境,向乌克兰和世界各地的记者致敬。
参考资料
阅读所有获奖作品请访问链接:

来源:肖一凉介(公众号)

编辑:马源

12.png (866.62 KB, 下载次数: 57)

12.png
215#
发表于 2022-5-18 14:38: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奖今年有哪些变化?


部分媒体已经对参评第三十二届(2021年度)中国新闻奖的作品进行了公示,具有推荐资格的高校新闻学院也陆续发布了征集通知。
长江传媒研究根据公开信息梳理可知,第三十二届(2021年度)中国新闻奖有一些明显的变化。
1.参评对象扩大根据近日发布的一些公示看,新闻期刊纳入了参评对象,《方圆》杂志、《杭州》杂志、《民族团结》杂志、《特别关注》杂志等已经对参评作品进行了公示。
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发布的公示看,《中国少年报》《中国中学生报》《中国儿童画报》《中国少年英语报》等均有作品参评。
2.参评推荐作品分为重点作品和优秀作品根据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财经报社、中国航空报社、健康时报等发布的参评作品公示看,参评作品分为了重点作品和优秀作品。
3.作品类型分类有变化根据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高校发布的征集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的通知可知,参评作品分类上有变化,如重大主题报道作品、舆论监督作品、典型宣传报道作品,类型上又分为基础类或专门类作品。


从部分媒体公示的参评作品看,传统的消息、通讯、系列、版面、漫画、副刊等作品同样存在。
4.奖项设置有变化根据中国航空报社等公示的作品看,奖项设置有融合报道、应用创新、新闻纪录片、音视频新闻访谈、音视频新闻直播等。
5.公示环节有变化无论是单位推荐还是个人自荐,对推荐公示的要求和环节更加明确和具体。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216#
发表于 2022-5-19 15:07: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渝论·青年说”首届重庆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拟获奖作品名单公示



“渝论·青年说”首届重庆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共评出拟获奖作品50件。
现将拟获奖作品名单公示,欢迎社会各界监督、评议。公示日期为5月19日至5月23日。公示期间社会各界可通过电话或邮件等方式发表意见。承办单位将认真受理,按照《评选办法》对有关举报进行认真核查并提出处理意见,报评委会决定。
联系人:臧博  
电话:15922900050
邮箱:cqplds@163.com
(排序不分先后)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来源:重庆日报
链接:https://app.cqrb.cn/html/2022-05-10/1222899.html
编辑:邓秋雨


217#
发表于 2022-5-21 00:37: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十大类文字错误,让他们错失大奖


201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二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机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首次设立了审核委员会。经审核,其中参评中国新闻奖的656件作品中,301件作品存在各种明显瑕疵,对其中存在原则性、事实性、差错以及有两处以上文字、标点、语法、逻辑错误的149件作品,审核委员会建议撤销它们的参评资格。在撤销评奖资格的149件作品中,广电作品23件,占比15.4%;网络作品19件,占比12.8%;各类文字作品107件,占比71.8%。撤销原因绝大部分是存在语言文字错误和表述不当的错误。带有共性的错误归纳为以下十个大类。
1 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这一类差错是大量的。审核中发现的常见错误主要有:整个段落一逗到底,该逗不逗,顿号逗号混用,分号句号缺失等。
原文广西中小企业联合会秘书长李强认为,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使企业产品、规模和管理上档次”将成为民企二次创业的必修课,在这个过程中,申报职称对于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的职称申报制度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对这块不够重视。
审核文中标点使用不准确,一逗到底,导致语义不清,未按照表达意思分层断句。
原文灾区现场看似到处都是新闻,现场记者往往什么都想写却又觉得没有抓手从而显得非常焦虑。
审核在“抓手”和“从而”之间必须有个逗号。

2 字、词误用
这类差错的数量仅次于标点符号。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明显的错字、错词
明显的错字、错词
这类错误的产生,尽管记者和编辑要负主要责任,但校对也难辞其咎。因为只要稍微认真一点,这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原文国家京剧院文武老生李阳鸣今年6月因病英年早逝的消息令人婉惜。
审核“婉惜”应为“惋惜”。
原文她裂着嘴笑着说
审核“裂”应为“咧”。
同音词的误用
同音词的误用
这类错误主要是疏忽大意造成的。尤其是现在记者们写稿基本使用电脑,且多数人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读音相似或相近的词,很容易就随手而出,比如:“侦察”与“侦查”,“按耐”与“按捺”等。也有一些同音词是因为没有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造成了误用,比如:“截止”与“截至”,“期间”与“其间”等。
原文这起案件从公安机关开始立案侦察到法院宣判,一直没有直接人证、物证。
审核“侦察”应为“侦查”,为同音词误用。
原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
审核“暇”系“瑕”之误。“暇”者,空闲也;“瑕”者,玉之斑点也,亦比喻人之缺点。
另外,“璞”指未经雕琢过的玉,必然有瑕,因此不存在“无瑕的璞”。
“的、地、得”的误用
“的、地、得”的误用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的使用是有明确分工的。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足语用“得”。这个问题应该是上初中时就解决了的。但是,在申报作品中这三个字的误用却大量存在。
原文下个月,南瓜就将收获,“如果像去年一样得价的话,每亩可赚4000多元!”答话的是屯长卢德彬。
审核“得”字误用。应该用“的”。“一样的”作为定语修饰“价”。
原文“国家四级财政,给1.2亿名老年农民增加一些养老金,这钱是可以拿的出的。”
审核“的”字误用。应该用“得”。“得出的”作为动词“拿”的补足语。
不规范的成语使用
不规范的成语使用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精炼的语句,表达无限丰富的情感与思想。但是,成语往往是有出处、有典故的,其用字和含义已经约定俗成,不能肆意妄为。
原文“就这两个月少点,因为兰县长住院动手术。”驾驶员陈邦清眼泪婆娑。
审核“眼泪婆娑”系“泪眼婆娑”之误。泪眼,含泪的眼睛;婆娑,起舞的样子。“泪眼婆娑”形容的是忽闪忽闪的含泪的眼睛,而不是流出的眼泪。
原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4天时间就完成了集中移坟,腾出土地78亩。
审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是:用道理让他明白,用感情打动他。反过来说,不合逻辑。
不当的词语缩略
不当的词语缩略
为了精炼语言,减少字数,新闻报道中常常会使用缩略语,尤其在标题中。但是,缩略语使用不当,往往会给受众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麻烦。
原文在“头七”的时候,根据是否举行国家悼会,进行适度的《七日祭》策划。
审核不当缩略,意思不明。“悼会”是什么意思?“追悼会”?“哀悼日”?
原文盼适降设分所标准。
审核“适降”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得知,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盼望适当降低设立分所的标准”,但缩略后让人不知所云。
生造的词语或表达
生造的词语或表达
这一类错误尽管数量不多,但其对语言的危害不容小觑。
原文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审核“回圜”是什么意思?遍查词典不得。

3 直接引语使用不当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新闻写作中经常用到的两种表达方式,直接引语是作者引用的采访对象所说的话,间接引语是作者复述的采访对象或者其他人所说的话。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直接引语必须以双引号标示,以表明所引的话是采访对象的原话,而不是作者的概括或整理;间接引语则不用双引号标示,是作者对采访对象或者其他人所说的话的复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完整、准确地引用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反对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采访对象所说的话进行加工和整理。
我们知道,说话都是个体性的,很少有多个人同时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大量出现过诸如“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众人纷纷表示”这样的表达。很显然,这是经作者加工过的引语,不能被当作直接引语使用。这个问题在新闻教育界反复说了多年,实践中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类似错误仍然不绝如缕。本次审核时,这样的问题就不在少数。例如:
原文当地村民纷纷围上来反映:“邓正加……”
原文总队的官兵说:“我们的司令员,哪里有重大任务……”
另一方面,有些作品该用直接引语时却不用。比如下例:
原文杜江南说,我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你能支持我。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
审核这一段人称混乱。如要用间接引语,可改为:杜江南说,他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女孩能支持他。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如要用直接引语,可改为:杜江南说:“我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你能支持我。”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

4 代词的误用
所谓“代词”,即指代某人、某事、某物的词。通常又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新闻报道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的反映,代词自然也就少不了。本次审核发现,代词的误用主要表现在人称代词上,常见的有:指代不明,指代错误和指代不统一。
原文4月18日是米热古丽·玉素甫的24岁生日,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的心中一定有个让她魂牵梦萦的“白马王子”,日渐年老的父母,还等着为他披上嫁衣,看着她幸福地生活。
审核人称代词指代错误。“他”应为“她”。
原文王福顺表示,由于当时腿麻得走不动了,我干脆花钱去澡堂子泡了个澡,足足在热水池里泡了一个多小时,这一烫管老了用了。而由于怕媳妇惦记,至今他没有告诉媳妇事情真相,只说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
审核人称代词使用错误。“我”应为“他”。

5 数字单位缺失

鉴于日常新闻报道中数字的用法比较混乱,本次审核时专门给每一位审核委员复印了一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以便参照执行。但是,审核过程中发现,根本不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的话,过不了“数字关”的作品会更多。因此,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规定对一些阿拉伯数字与文字数字混用的表述一律不记为错误。比如,“1.7万”写作“1万7千”,“三万多”写作“3万多”等。但数字单位缺失仍然要记为错误。
原文……并于2007回北京创立了汉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审核数字后面缺失“年”字。
原文市场化企业欲贷款1000万。
审核数字后面缺失单位“元”。

6 词语搭配不当
词语搭配不当,指的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缺乏合理性,即将意义上不能组合在一起的词语硬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比如,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宾语和宾语补足语之间。也有的是一个句子中部分搭配不当。
原文……还帮他解决了大棚黄瓜苗白粉病的生产难题。
审核词语搭配不当。“白粉病”不能与“生产”搭配。应改为“白粉病的防治难题”。
原文海监84船对其进行喊话宣誓主权。
审核词语搭配不当。“宣誓”是名词,不能作为动词与“主权”搭配,应改为“宣示”。


7 词语重复
词语重复是指同一个词语在句子中没有必要地重复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不认真、不仔细造成的。
原文检索了所有年份、所有类型的法律法律规范、部门规章,均已找不到有《电、热价格》的存在。
审核“法律”一词重复,删去一个。

8 句子成分缺失
句子成分缺失,是指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缺少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比如,主语、谓语、宾语等,从而导致意思表达不清。
原文如此环境,让今年四季度小企业关门、跑路的情况一再出现。
审核句子成分缺失,“跑路”前应该加主语“老板”。
原文对航空公司而言,即便受“诈弹”影响还未起飞,只需要重新对旅客进行安检,并对机舱进行清仓检查,也要因为推迟起飞时间承受运营损失。
审核句子成分缺失,“还未起飞”前应该加上主语“飞机”。

9 语句杂糅
语句杂糅,指的是本来应该分成两句或多句说的话,一股脑儿地被糅进了一个句子里,结果造成了意思表达不清,语义不明。
原文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
审核这一段将两个句子合并为一句,是语句杂糅的病句。如果想用一句表达,应该改为: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的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或者分成两句,改为: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她所忙着的这些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


10 硬凑句式
硬凑句式,指的是为了使多个句子在字数上相等、在形式上一致,而不顾及其意义和词性,人为地往一起凑。这个错误常见于报纸的小标题。
原文他回忆……,他真相……,他执着……,他现状……
审核为了与“他回忆……”、“他执着……”在句式上保持一致,生造了“他真相……”、“他现状……”,把名词当动词用,不符合语法规范。(新闻战线11月刊)

来源:刘韧LR(搜狐号)
链接:https://m.sohu.com/a/238365567_100189011


编辑:邓秋雨



218#
发表于 2022-5-21 01:31: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奖数量增加、奖项减少,分基础类和专门类,设舆论监督奖

“长江”微信公众号(ID:whcj027)近日获悉,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2022年5月17日发布的《关于2022年第一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公示》显示,中国新闻奖将有重大调整: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由29项调整为20项,调整后的奖项设置为基础类奖项14个,分别为消息、评论、通讯、新闻专题、新闻纪录片、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专栏、新闻业务研究,专门类6个,分别为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融合报道、应用创新。评选名额由一等奖不超过68个、二等奖106个左右、三等奖176左右,总数不超过350个调整为一等奖不超过75个、二等奖115个左右、三等奖190个左右,总数不超过380个。
公示提示>>>
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加强监督管理,从严控制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现对上述表彰项目进行全国公示。如有不同意见,请于2022年5月23日17时前通过传真、信函等形式向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反映(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
传真:010-8423417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3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邮编100013)
长江观察>>>>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主办,每年评选一次。中国新闻奖的创办始于1989年开展的“现场短新闻”评选。1990年中国记协在逐步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新闻界各方面意见,确定了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方案,明确了中国新闻奖的定位——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
根据近日部分媒体公示的第三十二届(2021年度)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公示看,自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起将会按照上述调整后的奖项设置进行评选。相信上述公示结束后用不了多久,正式评选办法也将会公布。
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公示的中国新闻奖调整信息看,以后的消息是不是包括了原来的文字消息(报纸和通讯社)、广播消息、电视消息以及近年新出现的网络及移动端消息?评论是不是也是这样?如果真是这样,那意味着所有的奖项面向全部媒体开放,不再区分媒体的属性,即不再区分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站、移动端等。如果真是这样,这个改革无疑具有颠覆性,也符合现在媒体融合的实际情况。


从设奖总数上看,从不超过350个增加到不超过380个,数量增加了30个,但参评对象扩大之后(从目前的信息看,新闻期刊开始纳入了中国新闻奖参评对象),竞争变得更加激励,媒体人要获奖可能会变得更难,毕竟同体裁的作品是全国媒体共同竞争中国新闻奖,作品必须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才行。



相关链接>>>
第三十一届(2020年度)中国新闻奖相关情况
(一)奖项设置29个

1.文字消息;2.文字评论;3.通讯与深度报道;4.新闻版面;5.副刊作品;6.新闻摄影;7.新闻漫画;8.广播消息;9.广播评论;10.广播新闻专题;11.广播新闻访谈节目;12.广播新闻现场直播;13.广播新闻节目编排;14.电视消息;15.电视评论;16.电视新闻专题;17.电视新闻访谈节目;18.电视新闻现场直播;19.电视新闻节目编排;20.网络新闻专题;21.页(界)面设计;22.短视频现场新闻;23.短视频专题报道;24.移动直播;25.创意互动;26.融合创新;27.新闻名专栏;28.国际传播;29.新闻论文。
(二)设奖数额不超过350个
其中,一等奖不超过68个(包括12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106个左右;三等奖176个左右。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219#
发表于 2022-5-21 23:39: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大调整!今年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数量均有大变化!?



5月17日,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关于2022年第一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公示》显示,中国新闻奖将有重大调整: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由29项调整为20项,调整后的奖项设置为基础类奖项14个,分别为消息、评论、通讯、新闻专题、新闻纪录片、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专栏、新闻业务研究。
专门类6个,分别为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融合报道、应用创新。
评选名额由一等奖不超过68个、二等奖106个左右、三等奖176左右,总数不超过350个调整为一等奖不超过75个、二等奖115个左右、三等奖190个左右,总数不超过380个。
而此前,各初评报送单位发布的征集参评作品的通知也与此文件相印证。

对比发现,一等奖将增加7个左右,二等奖将增加9个左右,三等奖将增加14个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上次总额上的变化还在第二十八届,总额从300个调整为350个,此后一直保持了4届。
近年来,历届总额变化
一位担任过中国新闻奖评委的人士表示,总额增加是好事,更符合当前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如果奖额少,会造成中国新闻奖评奖的“内卷”,评出来的作品不能完整反映上一年中国所进行的事情,从而错失一些好作品,伤害新闻创作者的积极性。
另一位也参与过中国新闻奖评选的人士分析道,中国新闻奖坚持精品创优质量为上的灵魂没有变,但这次变化总体上体现出一个战略思维的提升,从导向、高度上来讲,优秀的新闻作品、精品更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导向为魂”。
同时,今年评选项目的调整改变了以前以媒介介质为引领的线性思维,比如第八届增设的报纸、广播、电视系列报道奖项,比如第十六届增设的网络新闻奖项,比如第二十八届增设的媒体融合奖项。一系列变化跟随着纸媒、广播电视、PC端、移动端的变化而发展。
而今年评选项目的优化则体现出一个全媒体视野,不再过多强调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端等介质形态,打破题材边界,更多强调优质内容,呈现出一个立体布局,有利于优质作品获得更多获评机会。


据了解,国评办公示(征集意见截止日期为5月23日)无异议后,中国记协才会发布正式的评选办法。也就是说,至少在5月23日之后,今年的新闻奖评选办法才会正式对外公布。传媒茶话会将持续关注。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220#
发表于 2022-5-29 22:39: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的决定

渝府发〔2022〕28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近年来,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深入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改革创新,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上取得了突出成绩,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为进一步调动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50号),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推荐申报、评审委员会审议、社会公示和市第五届人民政府第178次常务会议审定,市政府决定对《内改外放,创新协同——卓越工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等211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区校联动教研“三育人”的创新与实践探索》等140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五育融合、五化并举”中职学生劳动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等69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予以奖励。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研机构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自觉学习、借鉴、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充分发挥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22年5月15日


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一、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特等奖名单(共20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1
内改外放,创新协同——卓越工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王时龙、李英民、李宏、黄宗明、任亨斌、谢昭明、郑小林、方祯云、何培
重庆大学
2
产教深度融合的MPAcc“财经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孙芳城、程文莉、钟廷勇、罗勇、李定清、陈欢、王鹏、罗惠玉、唐文秀、王宏波
重庆工商大学、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
3
研究生“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李旭锋、石孝均、吴文杰、曾鸣鸣、张弛、董小玉、胡娟、黄大宏、田阡
西南大学
4
服务国家战略导向的“社会主题型”设计人才培养“川美方案”
段胜峰、吕曦、皮永生、蒋金辰、曾敏、汪泳、吴菡晗、辛向阳、骆玉平
四川美术学院
5
以适合教育理念为引领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6个+”实践
漆新贵、王东强、丁武泉、何万国、何华敏、杨帆、陈本炎、阮吉
重庆文理学院
6
综合性大学框架下农科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张卫国、邹士鑫、王进军、吴能表、易鹏、严怡、邓怡迷、谢德体、李加纳
西南大学
7
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多元设计、个性发展——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大经验”
张宗益、廖瑞金、李正良、罗远新、李楠、袁云松、张永祥、董凌燕、朱正伟
重庆大学
8
塑自信、固动力、强能力、促成才——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曾孝平、曾浩、林英撑、颜芳、唐枋、于彦涛、陈新龙、余嘉、宋焱翼
重庆大学
9
三轮驱动、三元融合、三师聚力——教育学类专业“三实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行动
朱德全、林克松、张辉蓉、王牧华、徐小容、王正青、赵斌、李姗泽、刘革平
西南大学
10
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付子堂、岳彩申、张建文、王怀勇、陈咏梅、杨国华、张春良、马知罕、龚暄杰
西南政法大学
11
迈向工程强国的土建类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工程管理专业联合教学团队的实践
刘贵文、何继善、向鹏成、王孟钧、毛超、严薇、曾德珩、徐鹏鹏、洪竞科、蔡伟光、叶堃晖、王青娥、任宏、陈辉华
重庆大学、中南大学
12
“智慧桥梁”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周建庭、张洪、杨俊、辛景舟、何小兵、郭增伟、任青阳、徐略勤、王邵锐、曾勇、张奔牛、曹晓川、王福敏、陈晓虎
重庆交通大学、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13
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六整合六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邓世雄、徐晨、朱丹、陈戈、宗晓琴、李兵、余华荣、邓忠良、黄爱龙
重庆医科大学
14
匠师协同·双能支撑·孵扶联动:电子信息类专业能工巧匠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孙卫平、武春岭、何欢、童世华、李腾、路亚、黎娅、张永、黄将诚、盛鸿宇、王秉科、李春梅、张莉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中国通信工业协会、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联合大学
15
“田间学院”助推乡村振兴——涉农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陈章、朱德全、赵福奎、沈军、袁德梽、周永平、廖勤丰、林克松、郎朗、谭鹏昊、周亚、幸荔芸、卢文凤、熊辉俊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巫溪县天元乡、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忠县晨帆农机专业合作社
16
构建“项目贯穿、技创迭代”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新时代多能复合型模具工匠
裴江红、赵柏森、缪晓宾、刘文露、韦光珍、谭大庆、赵国际、张玉平、赵平、郭艳萍、马维民、闫满意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庆铃模具有限公司
17
“岗位导向·通专融合·个性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重电实践
聂强、沈雕、刘良华、夏西泉、王正勇、向红梅、段利文、蓝菊、黄春、聂蕊、代才莉、任学良、刘春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青岛海尔海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
18
高职教育评价育人协同体系创新与实践
董小平、黄敏、刘云生、罗能、武春岭、赵计平、张东、刘序、谭辉晔、潘文敏、汤玉梅、李永梅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19
新时代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化层级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赵计平、郭天平、陈友力、何婉亭、孙建冬、李雷、李坤宏、屈谦、缪晓宾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
高职国际合作“CEC”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实践
易俊、杨娟、杨智勇、周桐、段筱箫、吴再生、夏蕾、李红立、向多莉、胡国瑞、刘铭、尤淑辉、黄再胜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坦桑尼亚联合建设国际有限公司
一等奖名单(共61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1
交叉融合·共享共生:人工智能+信息学科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高新波、瞿中、李伟生、姬红兵、李宏、袁春艳、王诗言、赵超莹、张祖凡、曾宪华
重庆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
2
行业引领、学科交叉、多元协同的汽车领域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郭钢、王旭、胡晓松、贺岩松、胡建军、谢昭明、王攀、张财志、江爱群、鲍欢欢、张志飞、卢海峰、阳小光、褚志刚
重庆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3
“德法兼修、知行融创”高端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李燕、付子堂、唐力、曾妍、陈亮、黄汇、常烨、梁小平、侍慧宇
西南政法大学
4
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十年探索与实践
何勇涛、贺涛、黄国琼、张晋、秦永杰、吴玉章、王方芳、李颖、黄建军
陆军军医大学
5
育人为本,“五三协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
廖林清、许俊强、罗云云、邓国红、肖蕙蕙、程平、朱革、陈韵如
重庆理工大学
6
“四位一体”美育体系下的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与探索
马欣、赵倩、彭述娟、张祯兰、秦勤、林健怡、肖玲、赵华、陈洁
重庆大学
7
“智能设计+社会服务”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吕曦、曾真、蒋金辰、汪泳、黄国梁、许娜、任宏伟、要文瑾、蔡伯鸿
四川美术学院
8
基于OBE的“2+4+6”一流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生态圈构建与实践
李成祥、王鹏飞、周言、杨帆、姚璐、杨丽君、杨鸣、冯斌、陈良
重庆大学、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9
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陈志友、江东、曲存民、许莹竹、张建奎、卢坤、张斌、黄楠、潘宇
西南大学、四川云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0
校企合作十年铸剑——土建类跨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育人模式
刘汉龙、胡学斌、杨宇、黄海静、甘民、谢安、刘艺、徐波、陈金华、曾旭东、张亮、卿晓霞、刘宝、陈娜
重庆大学、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1
“双育两化一贯通”本科教学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
吴能表、罗欢、吴娟、石定芳、邹士鑫、刘义兵、刘承宇、易鹏
西南大学
12
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六位一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构建与实践
杨勇、李民、张宏雁、吴强、谢锦、李力、何洪波、刘鹏、张莉霜
陆军军医大学
13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高校“一性三化”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廖和平、邹士鑫、洪惠坤、朱琳、李涛、盛耀彬、杨丹、田阡、王林、骆东奇、庄伟、何潇、王刚、蔡进
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
14
十年一剑: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华建民、周绪红、谢强、石宇、王志军、勾红叶、杨庆山、严薇、卢黎、夏洪流、康明、陈嵘、黄国庆、占玉林
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15
培根扶困,因材施教,一个都不能少的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王汝言、余翔、李方伟、胡敏、张毅、王华华、吴大鹏、徐勇军、梁承超
重庆邮电大学
16
夯实内涵基础,突出合作实效,建构ICT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
林金朝、胡学刚、王桂林、熊余、陈前斌、李红波、胡向东、罗元、温平川
重庆邮电大学
17
以生为本、通专融合、全面育人——高校《电工学》课程的“1+2+3”建设新模式
侯世英、周静、孙韬、王鹏飞、吴建强、王萍、史仪凯、雷勇、许弟建、肖馨、赖伟、李利、胡熙茜、龙利
重庆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科技学院
18
以民法教学为中心,“六维”深度融合助推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谭启平、王洪、张力、黄忠、张建文、侯国跃、黄家镇、徐银波、郑志峰
西南政法大学
19
商务经济学特设专业人才培养“六合”统整模式探索与实践
马正兵、钱立、胡瀚文、弓宪文、廖益、袁柏乔、李映桥、蒋曼、梁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20
三十年坚守与蜕变:贸易经济专业由“跟随者”到“领跑者”的探索与实践
曾庆均、宋瑛、杨海丽、杨军、蒋兴红、孙畅、张驰、张桂君、杨立卓
重庆工商大学
21
五维融合:新文科背景下卓越传媒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刘国强、严功军、苟欣文、邬建中、王飞、黄蜜、丁钟、王艳、刘涛
四川外国语大学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高校“三进”的理论与实践
孟东方、杨维东、刘富胜、陈洪、周琪、张邦辉、贾安东、王军、周琴、兰桂萍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
23
舐犊反哺共生——建筑与艺术设计类专业传统村落国际研习基地创建与共享
董莉莉、陈劲松、姚阳、蒋学皎、罗融融、温泉、赵兵、何璘、余俏、周政旭、邹洲、钱云、赵宇、吉黎
重庆交通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24
“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张艳、万书辉、江净帆、陈利鲜、吴海霞、田振华、张智、龙晓梅、李学容、张家琼、文红、刘志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重庆市南岸区教育委员会
25
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一体两翼三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肖明朝、赵庆华、朱丹、李娟、李跃荣、康简、郑双江、陈力、张丹
重庆医科大学
26
基于整体工程观的土木与环境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李正良、陈朝晖、周绪红、李百战、文俊浩、刘红、刘纲、文海家、喻伟
重庆大学
27
五级贯通、双向统整、双师联动:卓越教师协同培养的创新实践
陈时见、张学斌、罗丽君、肖瑶、李俐、陈恩伦、李世讴、顾静、宋文君、王本斌、周鸿蜀、杨苑
西南大学、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贵州省遵义市教育体育局
28
落实立德树人创建“四理贯通四环相扣双线融合”的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祝志勇、徐浩、祝陶然、周光明、王志章、刘新智、杨丹、刘自敏、巫俊
西南大学
29
建标准、搭平台、推应用、促共享,重庆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创新实践
姚友明、刘革平、郑州、李立新、张杭美、张琦、王天平、余亮
重庆市高校在线课程资源中心(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西南大学
30
一轴四轮双驱:“商、法”融合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韩炜、李传宪、郑国洪、伏红勇、胡新华、李苑凌、赵万一、汪青松、余劲松
西南政法大学
31
新工科视域下机械工程卓越人才多维培养模式与实践
汤宝平、罗远新、杜静、宋朝省、曹华军、王时龙、魏静、金鑫、刘飞
重庆大学
32
国际中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周泽扬、雷勇、官品、王晓敏、左金隆、胡朗、黄洁、方丽、张显
重庆师范大学
33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生态构建的实践与创新
董洪川、马武林、向蓉、刁阳碧、苏晓俐、刘姗姗、殷和素、刘忠政、杨玉顺
四川外国语大学
34
以一流课程建设推动工商管理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龙勇、杨俊、邵兵家、刘伟、钱丽萍、江积海、傅蕴英、叶泽川、陈碧琼
重庆大学
35
“全人教育”导向下的集成教学模式在儿科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李秋、刘恩梅、华子瑜、朱静、程茜、许红梅、张志勇、翟瑄、张高福
重庆医科大学
36
地方高校师范类卓越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杨新民、赵克全、刘立汉、罗萍、汪定国、吴至友、仲秀英
重庆师范大学
37
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课程一体化生态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李庆玉、任泽民、陈小强、王晓峰、陈义安、陈晓东、胡蓉、李海霞、刘莉莎、王蕾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四川文理学院
38
乡村振兴视角下环境科学专业“源—迁—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强、谢志刚、朱江、杨俊、丁武泉、杨勇、陈泉洲、李强、王书敏
重庆文理学院
39
“使命驱动、前沿牵引、产教融合”,造就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软件人才
文俊浩、蔡斌、杨梦宁、徐玲、曾骏、吴映波、柳玲、萧倩、张毅
重庆大学
40
新学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潘洵、孙楚航、许克松、武宇坤、罗亮、李栋宣、于涛、王华敏、李晓娟
西南大学
41
“五多”塑“六能”,推动法学教育“面向”转型与法治人才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孙鹏、张力、侯国跃、黄忠、徐银波、曹兴权、李兆玉、黄汇、李媛
西南政法大学
42
“三劳共育三阶递进五位一体”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创新与实践
王官成、黄文胜、陈磊、俞燕、傅田、彭华友、侯银海、金正连、杨婧娴、李兰、江祥衡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劳动教育服务学术团队、北京永恒信业科技有限公司
43
基于中华优秀水文化培育新时代水利职业精神的“境—堂—戏”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顺克、陈邦尚、陈晓耘、蒋涛、秦素粉、张军红、李鸿、练波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44
以“生命至上”理念为引领的创新型“电梯卫士”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杨和平、向晓春、余晓毅、周双林、司良群、智渊、詹跃明、赵明富、缪剑刚、张春娟、卫排锋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45
基于项目引领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产教融合建设创新与实践
伍家洁、刘赟、郭剑峰、赵莹、杨洲、李媛、向文彬、徐明、杨瓅、张琳、张丽娟、徐正清、吴海宏、何欣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46
“价值引领、五全教改、三助成长”乡村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地龙、周建军、谭工、孙萍、沈力、李小山、彭毅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7
打造“名师金课新空间”赋能高水平药学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朱照静、杨宗发、唐倩、徐倩、邱妍川、王丽娟、李艳、谈利红、邱峰、李克健、吴丹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药师协会、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48
面向基层的专科层次中医现代师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何坪、潘伦、黄姗、邓福忠、万飞、赵斯静、林海凤、周天寒、黄静、万鹏、孙景环、王辉、黄舟、刘驯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重庆市中医药学会
49
姓师·向农·为幼——卓越乡村幼师“四全一体”培养改革与实践
马文华、陈冬梅、肖幸、易俊英、任捷、孙杨、吴琼、熊毅、杨春和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0
基于“四合融通、四化改革”的航空航天专业群建设创新研究与实践
刘昭琴、王勇、赵晓峰、吴道明、杨雄、葛志宏、陈靖方、李梦寅、罗文东、罗绍华、梅屹立、王利光、张文礼、刘康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成都纵横大鹏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51
校企军同升级、产学研互赋能——“四融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创新与实践
陈艳平、王剑峰、刁绫、谢娜娜、何嘉、蒋文豪、李明科、董明、朱丽佳、周南权、张卿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腾讯云(重庆)工业互联网基地
52
服务驱动科技融合—精准培养智慧化公共事业类专业人才的创新与10年实践
田奇恒、王玉龙、李飞虎、赵钦清、郑轶、何静、王小丽、李娇、李长洪、姜标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美亚联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53
高职软件类专业“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杨智勇、王海洋、杨娟、蔡庆、舒劲秋、陈飞、刘宇、欧明辉、姜白、廖清科、夏虹毅、王億科、蒋郑红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重庆南华中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城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4
以赛为链,三域融通—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李炯光、朱德全、张智、陈亮、张恩广、陈慧、杨鸿、杨易昆、徐小容、陈亚强、杨俭、余淼、杨鉴、姜荣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55
高职院校“育训结合科研反哺五维协同”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郑周练、张银会、苟寒梅、骆文进、阳江英、郭盈盈、武新杰、吴沛璆、华建民、李超、杨转运、钟焘、曹洋铭、张京街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大学、重庆中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56
基于集团化办学的校院共育“1+2”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冯连贵、吴海峰、兰作平、潘伦、熊娟、徐红梅、代晓颖、何坪、江领群、陈静、邓泽虎、王厚明、刘永生、任彦荣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57
特色定制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三融六双”培养财经商贸类乡村产业人才
管军、包立军、王东强、韩春燕、陈黎、陈本炎、罗小娟、肖妍、吴洪峰、田书芹、李静、李耀、冉安平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文理学院、秀山华渝物流投资有限公司
58
基于“四共·一驱·四融”的高职特色教材开发改革与实践
武春岭、路亚、李贺华、李腾、鲁先志、陈学平、罗宵月、胡春霞、李俊翰、胡兵、张靖、肖李晨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59
重电—华为ICT学院“三共三享”校企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陶亚雄、赵阔、林勇、张慧敏、王彬、刘良华、姚先友、江敏、赵艳梅、焦玉强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0
基于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的学分银行制度系统构建与创新实践
吴南中、张岩、江涛、黄娥、赵倩、孙权、向宇、李玲、王自鹏、杨晓燕、邓成超、于倩、黄子华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顺丰速运重庆有限公司、重庆云日创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云日产业集团)
61
创新基于“六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提升育人质量的路径研究与实践
彭超、李方宇、陈兴劼、刘康、刘畅、李健、罗果、牟刚、蒋晶、王欣、彭文华、马莉、刘妮娅、陈香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
二等奖名单(共61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1
“三跨—链接”设计学科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
潘召南、张宇锋、周炯焱、肖平、谭晖、石立达、谢亚平、琚宾、杨邦胜、赵宇、颜政、周维娜、孙晓勇、黄洪波
四川美术学学院、深圳广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设计有限公司
2
重需求强实践育专家——护理专硕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郑显兰、牟绍玉、莫霖、蒋小平、崔璀、尹华英、张云美、王俊莉、冷虹瑶
重庆医科大学
3
四阶五维贯通融合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探索实践
马燕、兰晓红、李祚山、李英民、唐万梅、李荣、杨德刚、朱嘉洁、宋宁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4
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引领的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实践
柏伟、龙学渊、黄志玉、田勤思、苏堪华、尹建国、袁杨、王润华、周传德
重庆科技学院
5
创新机制、内外融通,重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廖瑞金、李成祥、袁云松、周建林、张红春、陈逢文、张翔、冯斌
重庆大学
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陈龙国、高小勇、黄红春、杨勇、余毅、郭龙、刘壮、李卉、张惬寅、黄艺、张丹萍
重庆文理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纬图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7
地方高校建筑产业化人才“四链联动”分类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邓成超、史靖塬、刘幼昕、蒋凯、侯忠伟、蒋学皎、周小祥、高露、黄艺、马健、周筠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8
从“三角形”到“三棱锥”:民办本科高校首席教授制教学系统构建与实施
吴华安、李政军、潘曦、李红平、刘春兰、罗胤晨、王路云、李星林、崔中山、张继彤、周映伶、梁彦博、李梨
重庆财经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9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四个四”体系构建与改革
张家琼、杨兴国、胡红梅、王晓阳、夏泽胜、王善安、李丹、杨再慧、刘静、刘冬梅、杨航、代娅丽、罗腊梅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实验幼儿园、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幼儿园
10
德知能一体教学做合一: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内生性融合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宋豫、顾飞、罗勇、黄辉、石道元、罗惠玉、幸素园、钟廷勇、王婷
重庆工商大学
11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工作为突破口打造外语院校345思政育人新模式
邹渝、祝朝伟、钟谟智、张庆、杨少琳、徐曼琳、李大雪、王正宇、徐陶
四川外国语大学
12
“D+Bait”设计艺术人才跨学科整合能力培养创新
徐聪、李曼、谢文婷、张岭江、周熹、王红胜、张挺、黄宏程、邓德祥
重庆邮电大学
13
基于医师职业能力导向的多维度临床技能教学创新体系构建与实践
吴昊、刘刚、王娟、邹丽琴、赵平、宫亮、石彦、张倩
陆军军医大学
14
一贯通、三素养、三学会——卓越地理教师“一三三”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杨庆媛、王勇、陈俊华、喻尚其、胡蓉、李惠莲、沈文华、李元庆、印文
西南大学
15
“一轴四驱,四能并举”全方位立体化能源动力类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冉景煜、廖强、杨仲卿、潘良明、李俊、张力、杨晨、徐方正、吴春梅
重庆大学
16
面向山地城镇化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暨研究性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卢峰、黄海静、覃琳、杨毅、龙灏、邓蜀阳、李洁、曾旭东、阎波、王琦、田琦、陈科、刘骏、王正
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石河子大学
17
面向国家能源转型的电气工程“一体三维两翼”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杨帆、谢开贵、卢伟国、杨丽君、侯世英、曾正、任洲洋、吴嘉、姜慧
重庆大学
18
梯次递进、立身树人——高校教师“一核三阶五维”发展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杨如安、申仁洪、黄玲、刘建银、杨江水、蔡增灏、王洪、李祖秀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
19
“全覆盖两结合三支撑四服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与探索
何勇平、刘富胜、王仕勇、杨维东、邬勇、陈艳宇、龙睿赟、何玲玲、郑洁、徐茂华、范建明、袁锋
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博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
将红岩精神深度融入“三全育人”体系的重大实践
王旭、周旬、舒立春、朱军、雷莹、吴昊、冯业栋、胡学斌、陈科、陈东、吴丙山、张红春、李建宏
重庆大学、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21
三新、三融、三转: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刘丹凌、董小玉、刘涛、虞吉、涂涛、韩敏、陶红、王敏、秦红雨、杨绍婷
西南大学、暨南大学
22
科教融合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黄河、肖智、徐鸿雁、周明、王昱、高小强、郑文军、张旭梅、高波
重庆大学
23
学科集群体系下法治人才高质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黄锡生、宋宗宇、王本存、秦鹏、吴如巧、孙海龙、曾文革、靳文辉、高翔、徐信贵、王江、杜辉、刘乃梁、李春燕
重庆大学、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24
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的《逻辑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何向东、郭美云、李章吕、熊作军、蒋军利、邓辉文
西南大学
25
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三三三”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
王进军、易鹏、杨丽媛、雍小菊、石定芳、杨挺、谢洁、苏胜齐、刘晓燕
西南大学
26
《组织学与胚胎学》金课建设推进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
肖岚、李红丽、牛建钦、梅峰、张俊磊、田衍平、熊加祥、王嘉丽、李涛
陆军军医大学
27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口腔“医技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宋锦璘、季平、蒋琳、蒋丹、庞梦微、黄元丁、周智、王金华、付钢
重庆医科大学
28
政法院校网络安全与法治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张翠玲、袁红照、王俊、喻彦林、季云起、赵新立、胡尔贵、马方、李婧方
西南政法大学
29
面向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
王国胤、夏英、尚凤军、于洪、刘群、马彬、胡军、瞿中、代宇
重庆邮电大学
30
以梦引创以研促创以专融创以产聚创:工程教育下的双创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
李红波、陈前斌、张鹏、吴渝、吴朝文、杨杰、郑洁、陈婕、张挺
重庆邮电大学
31
新文科背景下“1332”高素质复合型国际事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刘玉梅、李金树、魏涛、张庆、黄慧、宋国华、朱天祥、吴兵、周思邑
四川外国语大学
32
“五进”“四融合”:德才相济的中国特色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敬、宋瑛、李然、林黎、刘斌、李颖慧、陈海燕、刘晗、唐丽淼
重庆工商大学
33
小学全科师范生“四维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江净帆、杨洲、田振华、李学容、魏显勇、赵小平、江洋、贺能坤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校、重庆文理学院
34
面向新时代,聚焦核心能力的水利水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郑丹、钟亮、汪承志、张继生、张弛、王多银、郑金海、董玉文、蔡创、陶爱峰、吴莉、付旭辉、罗德成、沈颖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大学
35
以“五同五共”为核心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周宗凯、徐静君、布志国、钟崇瑶、陶宇、邱霞
四川美术学院
36
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三融三化三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黄辉、罗勇、石道元、顾飞、周兵、蒋弘、郝颖、蒋水全、王婷
重庆工商大学
37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四维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
樊伟、邓斌、文学平、耿密、欧阳锐璇、蔡斐、金家新、钟曼娟、朱昕
西南政法大学
38
“五新”理念下卓越历史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邹芙都、张文、李晶、蓝勇、谢欧、吴琦、黄贤全、郑家福、张明富、赵国壮、谢乃和、钟声、王剑、刘忠骅
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39
服务大学生习惯正向养成的“测量+评价”的育人方法创新实践
陈科、张邦辉、李志、敖山、孙楚航、吴昊、赵华、熊健汝、吴芳、徐鲲、蒋荣、蒋华林、李志军、游振声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
40
产业驱动的地方高校ICT专业群“一二三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李柳柏、曾俊、谭勇、黄仕建、严文娟、黄世权、郝正同、夏良平、王晓云
长江师范学院
41
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机械类学生多维度导师制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小康、邹霞、郭晓东、敖星、张明德、邵家儒、黎波、杨长河、黄霞
重庆理工大学
42
四维联动三教三启——高职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吴海峰、冯连贵、黄萌、陈立书、陈艳丽、刘虹、张黎逸、姜玉琴、封晟、吴国辉、赖维云、蒙华庆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健康教育所、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
43
高职思政课“一平台、五课堂、三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张新、喻永均、杨飏、裴淑娥、石静、高再秋、张媛艺、盛星、陈静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44
数字创意产业德技兼修、质量先导“四双一体系”特色学徒制育人模式创新实践
李崑、陈春燕、杨诗、徐江、彭翔宇、汪洋、赵娜、陈倬豪、李可、龚芸、毛琬月、王嵋、刘萃、彭发清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华龙网文化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完美世界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45
财经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王华、敖贵才、李勋华、周晓婧、陈刚、杨克毅、彭泽艳、张艳艳、钟霖瑜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46
“三方并建四域融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熊毅、胡泮、牟燕、崔小红、邵宾、毛丹、吴隽、宋瑞、彭廷术、万维华、冉坤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幼儿园
47
“双师协同、双线驱动”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创新与实践
刘良华、代才莉、赵阔、贺利娜、陈文婷、江敏、任志勇、许磊、曾晓宏、徐东、谢宗霖、王国仲、曾波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南京中兴信雅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48
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一体五融四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吴再生、黄崇富、刘铭、朱永丽、林雪冬、胡银全、张伟、游青山、李诚、林雪峰、张豫川、胡月、熊飞、蒋雨芯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西门雷森精密装备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49
高职院校“1+N”信息化云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汪应、邓舒丹、刘通、陈光海、周桐、罗元成、伍小兵、邓荣、刘宇、汤恩来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云华科技有限公司
50
基于校企“三段四融、共生共进”的新兴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旭东、张国林、彭光彬、邓永生、江信鸿、余上、黄东、白勇、郑殿君、向守超、胡艳、许高山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重庆巨蟹数码影像有限公司、无锡中兴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51
基于人职匹配的高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陈吉胜、张进、张守平、徐伟、郑伦川、张军红、陈靖、孙晓明、舒乔生、彭炜峰、蔡文良、王世儒、谭绍华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52
“产教联动、工学互嵌”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胡方霞、曾春、龚卫、孙康明、周树语、周士凯、黄河清、姚骏屏、蔡茜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连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53
高职院校“三新推动、三链合一”现代商贸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谭勇、张荣、钱昭楚、沈静、赵聪、朱钦侯、李焱、梁海兰、陈勇、马金海、王哲、柳海永、汪世龙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江苏京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54
“双师协同·四维联动”经管类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殷朝华、何小强、余素芳、陈雪林、苟尚进、毛居华、伍启凤、张海燕、胡守敏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
55
三联动、三交互、四融合:产教融合理念下高职中药学专业建设创新实践
沈力、陈地龙、易东阳、陈云、苏艳、李洁玉、漆新贵、马羚、付绍智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希尔安药业、重庆市万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文理学院
56
五位一体模组靶向项目贯通:基于职业发展的物联网课程新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良、徐欣、毛弋、廖金权、易国键、刘睿强、周丽娟、许磊、武新、邓立、张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57
“四合贯通、四维对接”的高职智能建造专业群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
张春丽、刘幼昕、高倩、高露、郭盈盈、别牧、林洁、胡杰坤、段鹏、雷李梅、邬前伟、闫广芬、张京街、闫智勇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市云阳职业教育中心、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58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双元两线三化四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丁谦、苏启立、崔凯龙、邓亚昊、黄琳娜、李双飞、谢沂芹、雷霞、胡凤、苏玲娴、刘乙蒙、李苹瑗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深圳希施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59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适应行业转型发展能力研究与实践
何超、孙俊霞、周福亮、刘娜娜、栗新然、范幸义、张勇一、王靖、刘佳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60
服务国家战略培育工匠人才——央企高职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罗能、王勇、何履胜、闫广芬、董小平、闫智勇、刘昭琴、赵晓峰、陈沛富、李健、李波、朱丽佳、梅屹立、周万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天津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研究院
61
夏布非遗传承的大学生幺妹培养模式——“技艺产教”四字经育人的创新实践
周明星、黄秀英、谭家德、邓泄瑶、朱亮、向松林、李国川、唐锡海、高涵、聂清德、温晓琼、黄秀兰
重庆科技职业学院、重庆加合夏布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三等奖名单(共69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1
基于一流学科群构建土建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李英民、文海家、杨庆山、谢强、王亚欣、柴宏祥、杜春兰、仉文岗、何德忠
重庆大学
2
德法兼修、能力导向、硕博贯通、刑事一体的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
孙长永、石经海、梅传强、张吉喜、潘金贵、李昌林、贾健、胡江、王彪
西南政法大学
3
超学科视域下语言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教融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赵永峰、王仁强、王寅、姜孟、苏杭、吴淑琼、王天翼、熊木清、陈明志
四川外国语大学
4
使命担当、科教融合,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宋永端、苏晓杰、向涛、刘敏、谭英双、戴欣、黄秀财、朱涛、杨秀琴
重庆大学
5
迈向新文科的传媒类专业“四位一体”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李天福、韩永青、邱飞、雷璐荣、李芹燕、李微、钟聿新、夏建军、杨家兴
重庆文理学院
6
“外语+”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严功军、刘玉梅、张旭春、黄芳、陈汝平、王伟、罗文青、余晓梅、胡桢梅
四川外国语大学
7
系统耦合、知行融合的基层院系立德树人体系建构与实践
蒲清平、何强、张邦辉、杨永川、高微、谢烨蔓、赵楠、赵志伟、陈猷鹏、柴宏祥、陈一、杨易、韩乐、李宏
重庆大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8
交通建设复合人才校企柔性协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杨林、董莉莉、石超峰、张奔牛、曾强、郑丹、李益才、李强、梅迎军
重庆交通大学
9
新工科大学数学一流课程建设和多元化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荣腾中、穆春来、李东、龚劬、叶仲泉、熊青、段正敏、刘朝林、秦越石
重庆大学
10
传统农科一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的蚕学实践
代方银、向仲怀、王茜龄、谢洁、赵天福、徐汉福、童晓玲、成国涛、徐立
西南大学
11
产城教联动,五融合协同:智能制造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罗天洪、吴光永、陈星、赵华君、郑讯佳、曹勇、贺小龙、罗代忠
重庆文理学院
12
“四新”共筑冶金材料深度融合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张生富、蒋斌、白晨光、龙木军、吕学伟、徐健、贾兴文、陈泽军、党杰
重庆大学
13
认证引育:评估机构服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田腾飞、漆新贵、牟映雪、陈寒、沈军、陈瑞生、乔元正、刘任露、张媛媛、庄建平、刘桂玲、王磊、喻洁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
14
面对百年大局提升学生“三力”形势与政策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
孙渝莉、白凯、蒲清平、邓斌、张晓平、张玮、刘倩、朱丽萍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
15
“五师共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苏平、张婷、李健、黄光辉、胡海容、何培育、邱宁、曾莉
重庆理工大学
16
新文科背景下“文旅+交通”特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玉蓉、郑涛、樊信友、彭秀芳、魏巍、陈雪钧、何玉婷、连彬、漆明亮
重庆交通大学
17
创新引领,数智驱动:“1333”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陈永丽、赵骅、尹元福、石永明、王星敏、李虹、饶光明、张永智、张学敏
重庆工商大学
18
服务乡村振兴,“训—赛—创”协同培养卓越电商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柏群、黄钟仪、孟伟、骆东奇、龚英、龙跃、邓德敏、陈久梅、张军、刘四青、周继祥、封海粟、窦威锋、陈建联
重庆工商大学、京东云率为(重庆)科技有限公司、顺丰速运重庆有限公司
19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四化同构”教学改革与“四特同呈”课程创新实践
白显良、潘洵、吴艳东、廖晓衡、邱永琼、何玲玲、周琪、唐斌、张帆、方建、何红连、谢忱、朱军
西南大学、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20
农科双创人才培养 3+3 新模式构建与实践
李加纳、何光华、张建奎、王季春、唐章林、梁颖、许莹竹、卢会翔
西南大学
21
新时代“六元一体”语言服务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与实践
胡安江、祝朝伟、杨志亭、李希希、郭健、朱海燕、高伟、侯奕茜
四川外国语大学
22
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涉外工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杨学云、刘安平、毛明勇、黄健平、郭敬谊、王敏、丁婧、邱晋、黄钰鸿
重庆交通大学
23
ICT特色高校“外语++”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刘世英、王蓉、王怡、王强、陈卉、王晶、史敬轩、张欢、吉福生
重庆邮电大学
24
强基培特促创,助力“一带一路”的经管类π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万晓榆、许光洪、任志霞、曹华、何建洪、邓维斌、刘芬、文金、刘子睿
重庆邮电大学
25
优秀临床医生陪伴培育未来卓越医生——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强化仁心仁术的实践
周发春、成军、叶琳、黄涔、李娟、王越、黄旭、肖明朝、张丹
重庆医科大学
26
“系统整合、实践创新、多元协同”: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20年探索与实践
林长春、钟绍波、李秀明、王俊民、首新、王剑、韩葵葵、陈放、徐彩霞
重庆师范大学
27
基于学生发展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双循环”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任江林、臧小林、薛娟、刘亚兰、胡秀忠、张尚民、刘健、杨华、袁颖
重庆三峡学院
28
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一体两翼”分类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林治华、王远强、崔建国、王锐、舒茂、刘盛平、曹坤、邱重晏、韦转琴
重庆理工大学
29
大学生心理弹性教育与训练研究——十三年的探索与实践
李敏、彭李、徐媛媛、于永菊、许辰、刘波涛、许海燕
陆军军医大学
30
多元供给、自主选择、形成性评价的个性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张毅、雷芳、廖希、余翔、王汝言、武俊、刘宏清、明艳、高陈强
重庆邮电大学
31
“四链”融合,构建冶金材料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
朱光俊、尹建国、秦跃林、贾碧、尹立孟、陈勇、万新、戴庆伟、曹献龙、张明远、胡文金、廖晓玲、韩会全、罗运清
重庆科技学院、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32
慕课时代法学专业“双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煜宇、王衡、夏登峻、许明月、赵万一、李燕、秦洁、李满奎、李兆玉
西南政法大学
3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多维”创新模式构建与实践
张尚毅、徐园媛、白显良、戴倩、任海涛、张辉蓉、易连云、王戎、王梅力、王多银、廖桂芳、彭文英、万宇、吴科
重庆交通大学、西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34
“双引擎立体式”的计算机类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张伟、熊江、方刚、冯玉明、张祥友
重庆三峡学院
35
知行一体造就卓越:“课程化媒体”的创立与实践
刘海明、董天策、郭小安、凌晓明、龙伟、郭秀荣、王欢妮、孙良斌、张小强、王佳航、顾理平、宋素红、任孟山、蒲俊杰
重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36
基于“学科—专业—课程”协同的内陆国际新金融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尹丽、贺晗、房朝君、周婧玥、董昕、林姝妤、纪同辉、靳景玉、黎莹
重庆财经学院
37
构建“一核两翼多维度”专业群推进新经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刘苓玲、高昊、余劲松、李传宪、汪毅霖、朱元庆、李永奎、何微微、肖忠意
西南政法大学
38
国家战略引领,智数算融通,构筑新时代新工科计算机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钟将、冯永、向涛、谭光明、李学明、郑林江、葛亮、李杰、李佳、周庆、杨吉云、段勃
重庆大学、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
39
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
李林、代金平、袁春艳、黄齐、王桂林、杨奇凡、谈娅、何宏兵、李文清、张东、郑洁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4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邓卓明、姜土生、李德全、张新、马文华、任一明、张莉、喻永均、邵二辉、吴涯、兰桂萍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41
“数学+”交叉融合型应用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朱伟、陈六新、徐阳栋、邵亚斌、郑攀、尹龙军、钟楠、于南翔、沈世云
重庆邮电大学
42
地方应用型高校材料类专业“合格+”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韩涛、贾碧、王东强、丁武泉、陈本炎、王如转、李璐、陈巧旺、邸永江、雷宇、强琴平、张艳华、李力、刘玉荣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
43
突破边界、知行相长、乐学笃志——研究型工程人才层进式培养模式实践
张志清、毛亚芳、黄聪、刘佳君、谭鸿予、冉茉莉、江燕、张亚楠、孙萍
重庆大学
44
国别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张晓君、宋渝玲、殷维、张芷凡、陈喆、王泽银、鸿雁、李冬梅、王媛媛
西南政法大学
45
以公安实战为导向的视频侦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李博、向燕、袁静、李炘临、吴玉红、喻洪江、贾硕果、周艳玲
重庆警察学院
4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构建探索与实践
李才俊、刘灿国、李渝萱、李儆一、宋凌云、胡守敏、杨春和、李永胜、徐莉、熊小伟、刘艳芳、刘仲全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文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47
“四贯通·三交互·两共学”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
甘守武、叶勇、周均、王勇、张进春、陈志军、陈世江、罗杰、刘红玉、耿溢、唐跃辉、田钭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48
面向部队、强基铸魂,着力提升定向培养士官学员综合素质实践与创新
张光彩、江信鸿、张旭东、李云杨、冉锦、王娟、张世超、张继玥、向星宇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49
高职院校“专美融合、五阶递进、育训结合”新时代美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徐江、李可、陈春燕、李崑、陈倬豪、张弦、邓河、杨诗、龚芸、张琦、刘芹、彭发清、李益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华龙网文化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美育专委会、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传媒艺术专委会
50
标准化处理流程库伤口护理临床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应用研究
余江、马秀英、朱丹、许静、冯欢、黄婧琼、周先利、唐自云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1
医教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培养高职护理卓越人才
左凤林、李为华、邓辉、谭严、张晶、刘俊香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52
服务民族品牌汽车走出去:国际化汽车人才“三三三”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李雷、金明、崔振兴、白云、张晋源、赵计平、兰文奎、张科、杨茵、黄丹、陈思良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长安汽车国际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53
智慧智能引领下高职养老服务养护康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苏红、张墨、黄茜、张俊、雷雨、青秋蓉、雷靳灿、陶科、黄晶、黄顺才、陈佳乐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重庆中铁任之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54
数字财税类专业产教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黄菊英、唐东升、孙鑫、孙义、余志涵、董小平、黄倩、王颖、杨琼宇、李静、杨颖燕、郭悦、胡珂、杨星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航天信息有限公司
55
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二对接六共同三融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伍小兵、张进、周桐、汪应、罗元成、刘宇、邓荣、杨怀勇、尤淑辉、张正球、闻银、刘谦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市软件行业协会
56
农业高职院校“标准引领—四维融合”农经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赵琳、张恩广、陈现军、潘多、宋丽丽、卢文凤、朱宇雪、刘芳、张路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57
面向现代商贸服务业“两跨三融”种子班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胡延坤、朱传书、杨敏、何春华、易攀、付翊、林锐、罗道茂、黎侨、李儆一、陈杰、陈宝英、赵丽、李艳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东莞市以纯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办事处
58
基于“特质塑造、课程领航、赛证驱动”的高职会计专业转型升级研究与实践
李勇、陈祥碧、张力、刘卫、陈梅、邱金平、周旭、曹致浩、黄玲、张宣建、陈皑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59
项目导向、模块教学、五维五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邹庆川、邓小云、张呈宇、乔慧、马新强、王海洋、张艳艳、刘恋秋、杨克毅、谢先伟、欧明辉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60
课程重构项目引领——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与实践
王超、贾小波、唐中剑、王芳、周俊、苑隆寅、胡威、刘晓庆、王化刚、白铠源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61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谈建成、张持平、肖泽平、袁昌曲、程培才、代银、康康、孙海洋、李兴武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62
三联·三融·四平台—研培计划融入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侯振伟、江书军、杨林、孙志慧、寿家梅、毛安澜、张婷、付卉、赵艺粼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63
课证融通·项目导向·平台支撑——石油天然气紧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刘忠运、许行、刘竟成、王华、吴英华、王波、舒乾振、敖善世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重庆国探燃气有限公司
64
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装备制造“三站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王智祥、熊如意、张文礼、程鹏、鲁守卿、卢江林、杨志刚、金庭安、罗道茂、王宏、赵丽、蒋倩、卢佳园、何垚燚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特瑞硕智能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前程汽车(金皇后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ABB江津涡轮增压系统有限公司
65
“双岗制,一体化”交通智能建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罗天宇、张文礼、陈玉洁、刘东霞、尹红燕、胡蓉、孙建国、饶彬、宋运辉、杨栋、魏国伟、李鸿雁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渝交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重庆交院和瑞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66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
唐春林、梁晓芳、赵柱文、龙讯、曾庆东、彭文华、胡兴丽、吕丹、邹雄、程翠、穆云江、李军霞、段晓英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西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
67
高职院校“医养教”深度融合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沈军、肖明朝、喻秀丽、简平、任柳、谢莉玲、周小利、贾倩颖、何锡珍、夏利华、杨黎、童立纺、何海燕、石茂林
重庆护理职业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68
“一核四方四环”高职育人质量保证体系创新与实践
孙玉中、莫堃、董小平、刘峰久、黄倩、陶学梅、徐颖、江柯、伏斐、王芃、宿莉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
69
人工智能专业群“双元驱动,六合协同”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刘鸿飞、邓文亮、曹小平、殷朝华、许艳英、牟清举、王维、王胜峰、余金洋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
二、基础教育教学成果
特等奖名单(共15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1
区校联动教研“三育人”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宋文君、周鸿蜀、徐开明、牟涛、包蔼黎、王政、莫定勇
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
2
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谢家湾学校探索
刘希娅、胡城乡、施立、肖颖、陈瑜、黄波、彭彦林
重庆谢家湾学校、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
3
服务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评价育人体系建构实践
刘云生、刘希娅、何怀金、卢锦运、贾玲、钟冬梅、陈洪余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4
区域法治课程《“莎姐”进校园》的开发与实施
伍平伟、周刘波、吴涯、刘隆华、何文浩、梅玫
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校、重庆师范大学
5
不做娇骄儿:城市小学劳动教育价值传承和实践创新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
6
以心为眼看世界: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实践探索
李龙梅、叶绍喜、任益、周眉眉、张玉华、杨柳、周治红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
7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育人方式创新与实践
张婕、肖方明、廖星军、徐涛、王蕾、王亚兰、黄洋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校
8
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陈瑜、邓睿、邵瑞劲、周潞、杨永双、李宗明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
9
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四维六翼”培养体系的实践研究
王国华、舒义海、刘雅林、李潇珂、周刘波、胡勤涌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10
依托校园农场培养农村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区域化探索
古爱华、李刚、赵小平、肖廷忠、孟坚、岳云雄、梅志红
重庆市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11
提升中学生自觉力的德育课程创新与实践探索
唐宏宇、卫晋丽、廖治华、欧权、周鹊虹、皮坤龙、吴文成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12
小学“学科——生活”融合育人创新实践
邹红、吴绍雄、万红云、谭晓泉、陈英、吴晓容、曹辉武
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校
13
普通高中与大学融合育人实践探索
周迎春、张泽勇、梅家烨、陈航、苑繁宝、鄢斌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14
爱与责任:整体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南川实践
崔志有、罗程、孙乐娜、唐建平、赵太云、杨涛、杨贵华
重庆市南川区教科所
15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实践探索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
一等奖名单(共30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1
中小学思政课区域整体推进实践研究
谷小平、朱渝娜、李妍、邹晋、李希、彭莉、刘吉平
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
2
自主发展,终身奠基:初中生“五维自主”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郭洪、潘云芬、蒋扬勇、李远成、蒋金凤、刘松、章磊
重庆市巴川中学校
3
用红岩精神铸魂育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化实施的重庆实践
杨昌义、朱军、王显锋、马宏、邓荔筠、张婕、章显林
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4
基于标准的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沈军、胡方、梅永鲜、熊德雅、熊知深、张晓亮、傅瑜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5
时刻准备着——青少年国防后备力量培养研究
贾毅、龚彤、刘理衡、欧宾、付大平
重庆市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江津中学校、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重庆市江北区华渝实验学校
6
数学文化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探索与推广
康世刚、张辉蓉、陈祥彬、陈婷、王小燕、陈思怡、张焕颢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7
重庆十年县域学前教育“精准教研城乡一体”实践研究
余琳、李传英、杨晓萍、胡祥泽、孙定林、何娟、詹静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
8
培养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化实践
赵小平、肖廷忠、蔡长发、石勇强、周维嫦、赵宗敏
重庆市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学会
9
赓续红色血脉的区域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实践
陈治国、孙琴、张波、伍裕玲、谭文波、徐越、董泽娅
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10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与策略
周敦鸾、蔡定宏、李铁、周芸夙、曹友成、程灿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11
普通高中体育“全人”课程创新实践与探索
田祥平、肖力、毛明山、肖素华、韩音、张显、赵利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
12
项目群驱动区域公平课堂建设的南岸实践
朱静萍、王永强、潘文荣、吴灯、谭伟、胡平、刘莎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
13
小学“融和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邹权伟、胡敏、郑华恒、熊斌、万玲、卢刚、娄平
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
14
主题统整下的培智生活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
张小波、沈剑娜、陈景红、文晓利、肖果、江小英、李乐惠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5
润心以柔:中学柔性心理育人方式探索
毛明山、张莉花、薛玲玲、冯啸、邹雨晨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
16
教学迭代变革视域下的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研究——基于20年的探索与实践
黄仕友、吴乐乐、邓晓鹏、曾万学
重庆市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17
小学家国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邓薇、赵铭、倪莉、张艳红、钱迎春、赵蓓蕾、郭勇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校
18
新时代领雁工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
万礼修、郭冬梅、黎聚才、江宏、李志辉、康世刚、周智良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9
重庆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罗化瑜、李艺、张银铃、刘若玢、瞿强、陈江、余强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20
“社会情感学习”项目本土化实践探索
易坤权、江净帆、陈兴毅、苏敏、汪仁平、杜玉莲、田振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市忠县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忠县教师进修学校
21
幼儿体验式生活教育园本课程构建的实践探索
颜勇、李静、张利英、林艳、代婷婷、李健、苏贵民
重庆市渝北幼儿园
22
指向师幼双生长的爱雅课程建构与实践
徐文娟、周丽、肖甜甜、唐乙月、任婉霞、郭刚均
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幼儿园
23
中小学一体化法治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彭廷学、艾兴、潘婷婷、蒋林、唐继东、薄晓丽
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重庆市礼嘉中学、大渡口区实验小学、西南大学
24
优化教学体系:城市普通中学系统推进减负提质的创新实践
王毅、党晓梅、姚丕利、张法勇、林小波、罗欣、尹红梅
重庆市字水中学
25
生活教育模式下中小学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研究
江明华、刘刚、任联玮、郎浩、周浩、周念、沈菊颖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26
小学“亲证学习”范式的构建与实践
谭劲、胡庆、王俪嘉、刘彦挺、杨清萍、杨春梅、林怡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
27
高中“实证历史”课程与教学创新实践
张志勇、刘理衡、冯瑛、黄开红、黄童超、廖春庚、李胡敏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
28
泛在学习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探索
李永强、令狐林、程积富、郭静、李永望、罗军、彭丽君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29
“幼儿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推动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探索
罗虹、邓大庆、李茜、周懋舒、杨虹莉、陈洁、陈爽
重庆市渝中区巴蜀幼儿园
30
小学美育课程综合化实施的实践探索
李青春、田桂诱、蒋成羽、邓建中、李明可、吕文凌
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校
二等奖名单(共40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1
农村中小学“三做三化”礼仪教育实践探索
曾佑惠、张忠、朱君涛、罗世兴、刘志成、李洪兵、赵冬梅
重庆市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2
开口即美:指向美好生活的区域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创新
邓睿、孙曙、张咏梅、蒙石荣、张磊、徐杉、蒋莉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
“触摸”泥土的芬芳:乡村幼儿园生态体验教育探索
李燕、吴丹、骆丹丹、隆思洁、吴莹、余朵、曾婷婷
重庆市教育学会、重庆市沙坪坝区曙光幼儿园
4
基于评价育人的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
陈瑞生、李协良、熊鹏、杨波、方渊
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
5
“一个都不能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教育管理监测的理论与实践
邓建中、贾伟、杨博、刘冰、骆淑琴、谭顺祥、陈建平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6
“一中心两支点”教育督导评估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学校优质发展的实践探索
包茹华、董宏燕、赵波、杨旭红
重庆市南岸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
7
学科育人:中小学英语单元主题式教学改进实践探索
朱括、龙晓梅、杨旭红、余明海、赵冰心、黄一海、秦琴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
8
高中语文课程“文史哲融通”的校本化改革实践
罗丞、魏小娜、李勇、廖成有、谭涛、秦洪仕、蒋素兰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
9
小学武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
李竹、刘凤、李秀英、付婷、张杨、刘奇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
10
城市初中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杨赟、饶霞、何静、郑洪霞
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校
11
好素养奠基好人生——幼儿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陶燕、李传英、江涛、游璐媚、黄林、周丽清、张爽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幼儿园
12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督导监测机制研究
刘敏、黄建新、官炳才、郑贵成、李先勇、陈家辉
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13
幼儿园“蒙爱”教育园本课程构建实践探索
李晓林、童莉娅、倪艳红、柏承健、周洪、杨中富、黄金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幼儿园
14
多元发展育聋成才——重庆市聋哑学校“三全”育人模式实践研究
汪毅、刘刚、唐洪梅、徐彬峰、周训洪、余本中、徐佳
重庆市聋哑学校
15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李华、周洁琼、周青、熊攀、王波、王国荣、何恩浦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校
16
基于“科学+”的农村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校本探索实践
黄珍辉、陈明军、赵文朝、邓申容、王梅、赵文刚、余玲
重庆市荣昌区学院路小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荣昌区教育质量评估与干部人事档案中心
17
红色基因代代传: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实践探索
吴睫、龚兴英、周迎春、贾毅、段红梅、费春斌、粟梅
重庆市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重庆市南华中学校、重庆市求精中学校
18
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下区域基础教育品质提升行动
李俐均、秦雅军、代俊华、宋禄应、张华、刘信、彭松
重庆市合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19
做中学:幼儿园新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谭明琴、苏贵民、吴廷艳、叶洪林、敖娇娅、薛玲、代秀
重庆市涪陵城区第二幼儿园
20
大脚跟小脚:幼儿园项目制家长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胡晓红、王蜀、杜波平、徐洪娇、张晓玲、朱莎
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幼儿园
21
小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实践探索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
22
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语文读写相生教学方式实践与探索
童朝阳、李安全、陈炜、吴超、吴蓉蓉、刘晓莉、张乔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3
“三级阶梯式”阳光校本课程整体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江艳、陈永杰、何刚、李霞、王显平、吴景华、杨雪鹏
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校
24
小学“红岩精神”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
吴文兰、罗令、雷国洪、王晶、王灿、杨玲、杨朗
重庆市教育装备协会、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重庆市教育学会
25
大概念统整下三空间活力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徐宁、刘小红、何德芬、胡才富张华、顾仙宇、余迟
重庆市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
26
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区县高中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研究
黄瑜、卢军、余小游、王益均、张锋、向小芳、魏志云
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校
27
区域幼小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一体化养成教育实践探索
李淑芬、陈合武、李勇、章桃、唐兵、罗华、李竹梅
重庆市潼南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28
小学生儿童文学深度阅读实践探索
徐宏银、叶银平、费秀芬、罗声银、陈东、付学梅
重庆市永川区汇龙小学校
29
初中学校法治育人的实践探索
黄先进、黄玉平、白杨、吉星、杨长春、冯莲
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
30
科研引领·以劳育人·全面发展:基于教育扶贫项目赋能学校“四位一体”创新型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胡之骐、廖辉、杨思帆、唐真兴、文江华、吴开兵、龚春燕
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城口实验中学
31
绿色教育奠基绿色人生——基于学科的辅助课程融合构建和实践创新
王子川、黄伟、田华、周玲、姚耕容、熊敏、晏建红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森林希望小学
32
新高考背景下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王小华、蒋毅、冯静、田杰、朱明辉、向红、刘燕
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
33
《天问》系列科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袁位、唐冬生、赵祖莉、唐安书、刘绍高、廖贞斌
重庆市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
34
小学美育项目式学习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李敏、陈茵、胡迎春、杨云万、张巧、季红、肖仁翠
重庆市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
35
传承非遗文化——龙舞进课堂创新模式
罗昌明、邹林、李昌成、刘学刚、张达勇、罗洪、周良波
重庆市铜梁二中
36
基于大数据的“大成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李勇、何曲、刘柏梁、何政文、胡姗、刘佳、刘政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
37
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城市义务教育寄宿学生生活涵育的实践探索
戴向平、夏荣春、刘春、杜文峰、代伟、龙春莉、屠明将
重庆市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8
融合·体验:普通高中技术学科育人路径探索
柯世民、邹景明、杨念、刘欢、郭春利、肖亚、刘艳
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
39
基于五育整合的生命素养培育课程建设
陈后林、龚向明、路晓宁、任伟、陈瑾、严宏
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
40
中学科创教育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实践探索
王小涛、陈伏兰、李飞、莫婷、王华明、黄伟利、王万蓉
重庆市朝阳中学
三等奖名单(共55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1
人人出彩:初中学习型学校教与学变革的30年探索与实践
林莉、张进、龚兴英、杨本慧、方晓霞、刘漫霞、杨泽明
重庆市珊瑚初级中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
优化初中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张进、唐芬、何德坤、魏光荣、王勇、熊长菊、冯中林
重庆市万州区万州高级中学
3
NAEA研训一体化范式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黎万江、郑贵成、田伟、陈元新、余米曲、黎敏、李奕奕
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4
教育有“云”课堂更精彩——重庆市中小学云课堂建设与应用研究实践
钟苇笛、文祯武、沈方玖、龚文娟、卿明秀、彭旭妍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
5
普通中学“十美德”道德品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吴平、廖万华、鲜小刚、张家莉、王益乾、刘大川、张福洪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6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3E”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尹厚霖、陈传霞、陈春芹、张景顺、李佳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7
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教研的实践探索
袁小梅、赵明、刘奕、沈为民、钱文秀、胡术鄂、黄宇晨
重庆市长寿区教师发展中心
8
基于地域特色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张竞、任国君、何媚、朱莎、张珊、强宝香、张丽
重庆市南川中学校
9
服务减负提质的中小学成长力深度测评模式探索实践
何怀金、万君、蒋林、冉孟凯、袁晓敏、谭必玉、杨婷婷
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10
城市普通高中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
唐明春、淳修玉、刘松鹤、王国辅、刘文韬、吴贞颐、宋晓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
11
促进质量提升的“五位一体”教研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冉维国、张春国、毛擘、方晓霞、蒋梅、刘秀珍、卓丹
重庆市城口县教师进修学校
12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
邓雪梅、涂德兰、李倩、舒姝、曾田田、骆晓莉
重庆市渝北庆龄幼儿园
13
中学英语“思维课堂”阅读教学实践
陈书元、代俊华、易荣楣、孙小利、陈德文、裴中会
重庆市合川中学
14
三峡库区红叶文化融入校园的15年实践探究
滕远王、黄少兵、邹小平、陈尚林、付单、吴先亮
重庆市巫山中学
15
基于学会平台与校校联动的“互联网+化学教育”的创新实践
江宏、田博文、雷平、黎志魁、李怀强、鲁氢、李远蓉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6
青少年创新素养CTA三维培育的重庆经验
范卿泽、刘雅林、杨颖、王华、黄仕友、陈晓、刘冰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7
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
邓公明、陈亮、姜正梅、陈雪梅、卢天龙、李奕奕
重庆市铜梁中学校
18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小学多语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甘勇、吴文、王俊、柳雪、刘筱、彭华倩、刘佳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长江师范学院
19
智障学生“四自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张林波、王东南、张素琼、谢春燕、张玲、苟羚
重庆市武隆区特殊教育学校
20
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卢军、杨学云、余小游、王益均、张锋
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校
21
小学全科美育的创新与实践
杨红、周萍、苏艺、王晓玲、吴毅、信雪倩、黄芳
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协会、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小学校
22
中小幼一体化推进“中国节”主题课程探索
李燕、伍平伟、陶玫娜、刘凤、蒋枘伶、谢萍、李珍
重庆市大渡口区茄子溪中学
23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黄道全、李勇、彭辉鳌、向玲、冯琼、孟姝、童远兵
重庆市巫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24
中小学“滴灌·体验式”法治教育区域创新实践
钟儒成、黎聚才、李祖秀、欧光琴、张坤、周帮琴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江北区鸿恩实验学校、重庆市垫江县新民小学校
25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快乐歌唱”教学范式实践研究
谢晓梅、林晓宇、谭栩
重庆两江新区博雅小学校
26
区域研训推进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27
让发展看得见——基于作品取样系统的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王琳、陈洪、汪清娅、朱涛、游蕊源、吴景秀、杨雪娟
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幼儿园
28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夔州文化进校园活动实践研究
黄文业、匡泉玲、赵兰敏、黄琼、马治香、白波、田强行
重庆市奉节县诗城路小学
29
基于学科育人的“轻松识字快乐阅读”一体化建构与实施
刘小红、官海鸥、郭蕾、熊显利、赵铭、刘燕、张敏
重庆市大学城第二小学校、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校、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校、重庆市璧山区城北小学校
30
区域推进中小学家校共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
胡方、梅永鲜、张晓亮、汪华凌、陈中梅、邹扬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31
基于区域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建构与实践
成安、谭轹纱、赵仕民、丁芳、李方玖、汪玉芳、段庆生
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2
以融合贯通武术课程造就“爱国尚武”新人——巴渝武术文化育人的“南华经验”
段红梅、汪天彬、高文亮、李黎、辛鹏、杨丹、黄倩雪
重庆市南华中学校
33
人和至爱谐以养正——共生共长和谐课程
宋蓉、王雪怡、张弘、左凌、何晓玲、曾秋菊、莫玲
重庆市渝中区实验幼儿园
34
奠基精彩人生的国防教育体系构建与创新实施
付大平、但伟波、肖令、杨春容、李德智、邓远奎
重庆市江北区华渝实验学校
35
小学国际象棋育人的实践探索
钟敏、李维玲、李巧霞、张翅、高瑜、王梅、刘璇
重庆市南岸区江南小学校
36
西部农村小学艺体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重庆市北碚区三圣镇中心小学校、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重庆市北碚区三圣镇中心小学校、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37
基于混合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李晓平、张斌、尹黎力、曾维义、刘勇、袁明宏、赵霞芬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8
学科育人的实践探索:基于“四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王红梅、金岚、杨承石、谢瑛、杜辉、凌泽银、王晓琰
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学会
39
名著阅读课程化研究
卢卫平、陈家尧、张传书、刘静、谢芳、王浩、刘蜀黔
重庆市垫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40
以农历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
夏春、戴宜琼、石和、冉邹娟、姚雪
重庆市秀山县中和幼儿园
41
让“绿水青山”成为学生成长的“金山银山”——三峡库区农村学校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探究与实践
邓技权、凌鹏国、王黎明、熊维建、董德斌、李明
重庆市云阳县龙洞镇龙洞小学
42
美丽乡村趣味童年——乡村学校“六趣”课程开发与实施
谢陆霖、谭轹纱、刘金燕、周开容、颜屈友、王帮泽、陆清华
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中心小学校
43
农村小学少儿版画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刘忠伟、黄建华、李丽、赵健鹏、唐楠
重庆市綦江区陵园小学
44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乡村小规模学校继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
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重庆市合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重庆市合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45
学生素养视域下的“与共语文”研学构建与实践研究
麻庭富、方素兰、张攀福、王大可、沈军、胡敏
重庆市忠县中学校
46
快乐教育深化研究
吴先惠、张瑛、敖娇娅、黄宁、张梅、任红川、王小霞
重庆市涪陵区级机关幼儿园
47
民族地区小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研究
冉兰香、胡斌、熊斌、甘再富、张玉锐、陈维建、邓廷福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校
48
小学生综合素质监测体系建构与实施
冉建容、陈明俊、冉义娟、刘群、郭娅、程明美、应晓丽
重庆市武隆区教师进修学校
49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王德慧、陈切锋、李丽慧、陶玲、文双全、王元杨、刘奇
重庆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50
学生过程性成长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鲜恩赋、陈明均、谭友利、张智、段炼、郭梅、周必仁
重庆市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
51
小学剪纸艺术教学实践研究
龚星明、雷文、彭婕、陈伟、米祥辉、汪娟、王红梅
重庆市潼南区育才小学校
52
西部县域乡村教师“内生·引鸿”专业发展探索与实践
李奕奕、田伟、田益、喻世华、唐小春、宗和艳、汤启银
重庆市铜梁区教师进修学校
53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胡忠于、周小均、谯婷、刘传富、李奇生、杨一帆
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
54
开展教育质量全面监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钟及龙、潘晓峰、唐杰、蒋元斌、江涛、王绍刚、冯志刚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55
区域推进高中语文名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秦勤、黄大宏、荣维东、魏小娜、何越鸿、杨晓康、缪佳芹
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
特等奖名单(共5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
1
“五育融合、五化并举”中职学生劳动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
蒋红梅、林莉莎、袁学兵、刘琴、向谷琴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2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藏区学生内地中职学校“融合式”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张健、王贵红、唐绪龙、杨士连、韦娜、刘兵华、孙琳、张学敏、刘建新、更尕旦周、周格生格、姜伯成、蒋继禹、魏军武
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青海省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江苏京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部、西宁科恒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3
标准建构、异地协同、双栖双培:中职制冷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刘友林、易祖全、朱先容、杨宗武、张容、钟晓霞、张俊生、杨山、沈继红、赖晓丽、王娟
重庆工商学校、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
4
“耕读课堂”培养浓乡型三农人才——中职涉农专业十年改革与实践
曾彪、方芳、冉茂垠、刘永文、范本、王华平、肖扬生、杨敖、何仁聘、廖帆、徐泽、曹骥、刘开生、张步全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重庆市农业学校、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5
“研学一体,课证融通”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创新与实践
张凯、梁兴建、杨铃、李清、李波、蒋志侨、周永平、李禄升、谭莉莎、张敏、陆维、杨恒、周涛、何智勇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四川仪表工业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华中数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等奖名单(共9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
1
中职学校“善美”文化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
聂海英、毛莉、谢龙建、王昕、何阔、季芳、李海平、陈延萍、许波
重庆市旅游学校
2
养老育幼紧缺领域人才中高职贯通培养改革实践
陈艳丽、邱孝述、黄琦、舒平、廖英、敖姗嫦、严焕、龙念、李兴灿、吴南中、张潇月、罗杨、朱红霞、肖雨欣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重庆市终身学习学分银行、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
3
世赛引领:技工院校“三高双融通”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实践
孙玉伟、李康、向应军、王果、辛立、苟晓明、肖强、严开淋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重庆五一技师学院)
4
校园学徒制:电子商务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雷静萍、骆永华、陈良华、李娟、黄大英、罗颖、岑远红、卢英、王雪莲、郭子涵、彭贞蓉、赵晓林
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北京京东乾石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泳洲科技有限公司
5
科研引领链式融合:基于国家试验区的三峡库区高素质农民育训范式研究与实践
蔡其勇、周永平、胡彦、沈军、刘波、夏金星、赵福奎、林克松、屠明将、刘金堂、唐国雄、罗平、周德竹、陈久帮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
6
标准研制引领中职仪表类专业人才培养新生态建构实践
李波、柴彬堂、王戈静、李俊、官伦、张晓春、丁渝丹、刘平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7
农村中职“四化合一”培养三农人才的江津经验
朱云富、陈卫红、付茂勇、谭世波、刁礼敖、邱洪、颜家均、陈正华、童建川、夏洪举、王瑜、钟志祥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江津分校、重庆市江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重庆市江津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心
8
中职学校“产教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钟代文、李琦、王建初、钟勤、漆新贵、王渝、江媛媛、申智、崔艳、李一多、王黎、王东强、蔡清华、段虎明
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重庆机电增材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巨蟹数码影像有限公司
9
爱乡村懂技术会管理——“三区”职校精准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探索与实践
白红霞、杨华安、倪元兵、罗光军、龚利莎、贺应根、隆远尧、何建生、袁军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二等奖名单(共19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
1
人人向美:三位一体构建“和雅”美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黄琦、邱孝述、舒平、陈艳丽、敖姗嫦、朱珠、唐卉、王磊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
2
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新时代中职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
李清、张扬群、张敏、彭茂辉、李才俊、谭莉莎、王汉江、黄一马、王力、宋凌云、张帅、张怡、张容、唐峥嵘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文理学院、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3
基于工匠精神的“琢信”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
杨山、张金、杨宗武、周文凭、赖晓丽、杨洪舒、李乾敏、白钰、谭绍华
重庆工商学校
4
四创进阶、四维空间、四元机制——“技创”融合培育双创型人才改革实践
李巧玲、彭贞蓉、骆永华、武莉、罗丹、彭翔、童玲、桂琳、皮发万、罗凡华、陈良华、钮长兴、黄钧浩、胡瑶
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发明协会、北京钟南山创新公益基金会
5
武陵山区中职学校“四元融合”民族文化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赵学斌、吴永强、黄胜利、毛建波、吴茂叶、白红霞、彭华友、谢承丹、杨川、文妍、刘再容、林克松、高屈云、袁业国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秀山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6
搭平台、组团队、建课程——中职学校服务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创新实践
童光法、严丽红、欧利民、何伟、王洁、兰高、古欣娅、代昂辰
重庆市铜梁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铜梁区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服务中心
7
数智+循环: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构与实践
刘庆、刘友林、张容、曹迪、石国万、彭茂辉、付琳、陈大鉴、刘钦平、谢增伦、李婷婷、杨泽中、蒲俊松、戴雪峰
重庆工商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重庆浩元软件有限公司
8
“三生三维”中职劳动教育育人范式探索与实践
钟代文、李琦、王永强、王黎、欧宾、鲍鹏、胡倩倩、申智、任文静、夏伟男、冯志梅、谭伟、刘黎、熊媛
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重庆金夫人实业有限公司、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同景社区
9
中职学校统整“三课三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罗统碧、朱德全、林克松、陈镇、卢鸿燕、陈让、邓静
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10
产教融合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李少军、谭永进、乐发明、赵毅、谭铸、何豹、周平、熊雪莲、谢世杰、严琦、李述洲、李军凯、蒋丽英
重庆市梁平职业教育中心、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平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树德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
11
嵌入思政·传承文化·服务专业:中职英语全景式课程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
傅渝稀、余正平、李英惠、罗慧、刘海霞、刘雪梅、崔艳、赵晓雪、肖雨欣、向静、王新瑜、姚瑶、邹佩君、李清华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两江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龙门浩职业学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12
“碧播计划”:校企深度合作培养自动化类绿色技能人才创新实践
秦小滨、黄承国、黄国刚、张静、彭超、刘利峰、向先武、许屾、梁健、李俊、李贤强、曹玉娴、舒宗品
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施耐德(重庆)电工有限公司、四川仪表工业学校
13
中职服装专业“全融合、全真式、全能型、全要素”实训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石国万、赵阳敏、李远祥、赵运莲、王敏、杨山、付琳、傅渝稀、杨治会、刘敏、陈月停、黄静、廖应斌、杨晓珍
重庆工商学校、重庆金迈郎服饰有限公司
14
“绿色引领、五维共融”中职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杜宏伟、邬疆、万美春、陈仲祥、廖权昌、周永平、曾咺、龚锋、孙建华、张雁、魏福云
重庆市工业学校、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协会
15
中职公共基础课“五步五动五能”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黄轶、李英惠、吴瑜、苏建中、石光成、彭茂辉、陈建军、刘毅、傅晗、殷丹丽、谢红、傅渝稀、卢光敏、谢空娅
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重庆机械技师学院)、重庆市护士学校
16
基于第五代教育评价的中职学生“三力”发展育人体系创新实践
黄承国、谢龙建、张媛媛、李晓芳、田腾飞、宋海、彭超、李发明、陈慧、白红霞、骆永华、苏姗、李远祥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工商学校、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铜梁职业教育中心
17
依托重庆汽车职教集团的“校企共生、协同育人”路径探索与实践
蒋红梅、尹宏观、袁学兵、王秋实、黄悬悬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商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18
四德四途径、五岗五提升、三阶三平台:中职教师能力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朱云富、李利佳、朱泽彬、马燕、邱洪、李德刚、刘德文、赵英、陈卫红、林红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重庆市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
19
助力乡村振兴的中职学校高素质农民培训创新实践
冉茂垠、田书芹、廖帆、赖训、曹骥、曾彪、冉琪铃、徐卫、丁宁、陈浩、陈应会、张敬友、杨敖、刘源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三等奖名单(共36项)
[td]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
1
中职课程思政“三融入三绘制三着力”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赵仕民、谭莉莎、杨昌义、谭轹纱、谢红、敖姗嫦、王勇、周宪章、夏惠玲、刘波、聂明霞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艺才高级技工学校
2
基于立德树人的中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创新实践
陈应纯、韦永胜、谭绍华、桂莉、兰海涛、封俊、何仕刚、吴德林
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
增强中职德育实效性的“三实”创新实践
刘华、刘红、向勇、蒲自国、薛琳之、邓华、孙智琴、谭建春、彭超、李浩灵、吴永强、周中琼、向辉华、向清春
重庆市云阳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开州区巨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4
三抓手一平台三资源:中职学校“313”劳动教育体系的创构与实践
柴彬堂、李波、王戈静、李佳、吴波、陈觅、李英、熊芳、李琦、赖茂霞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重庆海德世拉索系统(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5
全程化、系统化、信息化——新时代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创新与实践
帅培清、朱海林、邱孝述、鞠小洪、冯凌、陈岚、罗杨、邓莉莉、王一、黄子华、谭春祥、刘红、蒋涛、吴江波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重庆云日创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云日产业集团)
6
基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下中职“新六艺养六商”育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殷安全、程泽友、赵晓雪、韦秋萍、田方、传贤贵、何远兴、邹家林、雷明东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
7
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家—校—社—企”协同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彭茜、朱喜祥、全晓洁、余腊梅、张伦、申翔玫、罗滢、李恒、黄嘉、王荣、程兰诗、窦钢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8
中职学校“诗润匠心”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久帮、胡代坤、薛虎、丁军、秦顺渝、卜发勇、胡序斌
重庆市奉节职业教育中心
9
“大师室+名师室”引领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创新实践
李波、柴彬堂、蒋志侨、李俊、邹波、卢婵娟、官伦、彭茂辉、丁渝丹、孙毅、邱庆、梁攀、秦维刚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10
匠心践初心技艺扬文化——民族职校服装专业“四式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冉炅、曾炜、王堂祥、伍朝艳、邓华锋、毛兴燕、罗林、徐丛兵、刘芙艳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重庆笃诚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安东薇尔服饰有限公司
11
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青、张展、傅凌莉、刘瑜、孙江山
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
12
“一个重构二个打造三个融入”中职汽车涂装实训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石光成、黄轶、胡振川、付勇、吴静、王代彬、袁宁泽、杨杰、曾文、袁强、雷小丰、傅晗、李开鋆、王东鹏
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两江职业教育中心、西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庞贝捷漆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13
引领区域中职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姜伯成、谢红、谭绍华、彭茂辉、邱孝述、张扬群、刘友林、付勇、周劼、罗艳、傅渝稀、彭华友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重庆市渝北区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工商学校
14
多元交互式中职学校旅游类师资执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胡志毅、王昕、张云耀、杨永丰、张海龙、龚德才、周春燕、罗奥、曹华盛
重庆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15
基于提质培优理念的中职电类专业“三教四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石波、赵争召、范文敏、方瑜、王丹、王函、李永佳、李登科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16
中职学生“三平台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殷安全、何远兴、韦秋萍、程泽友、雷明东、任静、赵晓雪、蒋世军、张炜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
17
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研—学—产—展—销”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吴永强、赵学斌、胡彦、文妍、刘再容、杨川、王莉霞、谢承丹、黄胜利、朱小娟、毛建波、张文明、张持平、何良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旅游职业学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8
技工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五协同五融通五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孙玉伟、刘靓、黄春永、张郑、代志良、王金鹏、陶四美、晏格、冯加明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重庆五一技师学院)
19
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程项目管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邓朝平、余秋吟、陶创、吴明櫆、王雪力、池祖凤、满昌林、谭英俊、曾祥江、梅会明、田冬梅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华力建设有限公司
20
基于“双主体四协同三路径”中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唐涛、彭小梅、熊强、程凯、袁媛、蒋扬娟、高峰、罗德富、严明翠、龙云飞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重庆文理学院
21
《电子商务专业“一班一企”校内“双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刘瑞丰、刘大坤、于小琴、余华、罗玉霞、李茂强、王朕曦、何莎、赵太平
重庆市万盛职业教育中心
22
“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院校土建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杨泽中、廖成成、梁文、边凌涛、邓正俐、付静、张毅、杨张利、张金玲、廖艳、阮吉、林学山、林锐、陈巧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文理学院
23
中职模具专业“产、学、研、竞”一体化教学工厂建设与实践
赵勇、刘钰莹、张瞻、杜江、肖世明、钟富平、陈义、刁端琴、贺尔荣
重庆市轻工业学校、重庆宝利根精密模具有限公司、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与航空学院
24
汽车驾驶专业“需求对接、标准同构、资源适应”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李灿、钟晓芬、吴刚、郑智、田跃红、汪亮、彭月秋、周强、贺兴成
重庆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重庆市公共交通客车驾驶学校)、重庆市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5
靶向施策、图谱导航、数据赋能——中职电类专业“智适应”教学改革与实践
罗光明、周永平、艾龙、马雪、彭贞蓉、杨清德、程志新、倪元兵、李黎、鲁世金、王刚、李长春、杨鸿、肖文
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超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6
中职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学校+企业+农户”三方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曹礼静、段佐华、程依林、冷长友、杨勇、袁丽花、程涵、张立武、蒋庆、刘晓燕、刘钢
重庆市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重庆三杰众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重庆代兴畜牧养殖有限公司
27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四维一体”内部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余朝宽、杨苏、张扬群、刘兵华、刘灿国、张光铃、傅诗灵、邓小均、武秋红、胡彦、刘红、刘春华、童建、郭秀梅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云阳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8
服务牵引:中职专业质量“四维五阶”评价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
谢龙建、黄承国、沈军、张媛媛、黄敏、李发明、宋海、秦小滨、杨指榜、任文静、陈慧、宋清山、邓川、韦娜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巫溪县职业教育中心
29
长学制育人:会计专业“3+2”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建设创新与实践
何仁聘、寇恩华、王凤羽、林锐、黄菊英、李勇、周阅、刘峰、曹骥、刘卫、王伟、刘源、陈德莉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30
大数据积分、岗位技能画像——电商专业面向学习过程的教学增值评价改革实践
林安全、肖永莲、王雪松、关义文、李凤、王程程、郑文倩、黄华坤
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31
数字赋能县域中职学校服务三农转型升级“三贯通三维度两结合”模式创新实践
王文森、尹克林、徐莉、苟印东、何水、钟显平、谭剑、黄学兰、杨世文
重庆市垫江县职业教育中心、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市垫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重庆清水湾良种鹅业有限公司、重庆市鼎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32
职业导向,三维协同——新能源汽车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肖彬、陶宏胜、陈朝菊、蒋赟锋、黄剑龙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3
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桑榆尚学”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胡彦、李志辉、陈明建、屠明将、张俊生、杨琼霞、沈雪梅、刘利娜、陈俊琦、费明卫、肖成英、鲁健、陈小红、江媛媛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
34
目标同构资源同建评价同标:“园团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
刘友林、杨山、漆新贵、李远祥、彭华友、张金、陈大鉴、王东强、陈本炎、李小华、邱方家、贺敏、赖晓丽、唐承辉
重庆工商学校、重庆市江津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
35
三多学生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开州实践
王蜀明、陈善林、周德竹、李绪寨、李云、石磊、罗支书、陈珺瑶
重庆市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36
立足“新时代”聚焦“新要求”的“工匠型”教师培养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
朱庆、邱庆、谭绍华、胡跃、刘正瑜、陈燚、谢长建、王春梅、杨小刚、侯敏、朱俊杰、陈群、夏明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重庆机械技师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贸技师学院、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重庆市轻工业学校
来源:重庆人民政府网

编辑:陶鹏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