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18:07: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4年第8期目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来源:现代传播(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202#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7:25: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4年第7期目录


CONTENTS

本期话题:媒体、国家与信任


政府在线回应质量感知对公众政治信任与持续电子参与意愿的影响——混合研究视角
/ 张渝 黄慧敏

重新发现国家:一次拓展中国媒体信任概念的尝试
/ 周子杰


研究论文


双重编码:作为数字零工的互联网织女研究
/ 孔煜也 王洪喆

中国大陆广告教育转型升级的探讨——基于24家广告学国家级一流专业的调研
/ 林升栋 吴珺婷 李伟娟


数字游戏玩家主体性建构的符号互动研究
/ 李俊欣

娱乐至死?——娱乐手段对防诈骗短视频点赞量的影响
/ 芮牮

从凝视画面到操作画面:对军用无人机界面的姿态现象学研究
/ 陈静 范伟堂

在拨款制与市场化之间:财政困境与党报资金来源
/ 商建辉 董子尧


来源:国际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203#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19: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语录 | 《新闻记者》2024年第8期

语录
2024年第8期

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开篇,阿伦特就站在了现象学的立场:“回到事情本身”,因而拒绝并批评舆论的期待。她认为,在舆论压力和大众媒体的展演功能中,法庭变成了剧场,其中挤满了主动或被动的看客。他们不要求正义,不对事件本身、对艾希曼在毁灭犹太人中扮演角色及其在纳粹和现代社会运行机制中扮演的普遍角色表示关心。他们想要看到正义对决邪恶的表象,一场令人大呼过瘾的表演、一场秀、一场公关活动。在剧场中,正义的光被扭曲了,众人在舆论的眩晕中共舞。然而,“正义要求最大程度的回避,允许悲痛但不要愤怒,杜绝成为万众焦点的那种快感”。克制地遵从事情本身,是正义施事的必备条件。记者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必须如“剧场大灯”一般,照透演员脸上的妆容;而观众们,则要为自己盖上无知之幕,以真正了解眼前的罪犯和事件。新闻记者和法院审判一样,都应该只关注事实本身。(曾持)

《社会理论或社会技术》将卢曼与哈贝马斯的争议汇聚于一本书以供学界鉴赏。两人皆不满西方主体哲学关于主体的已有阐释,但对主体哲学的批判沿着迥异的路径。哈贝马斯始终坚持言语交流与主体间性作为批判主体哲学的核心,但这就意味着“人”(至少是哈贝马斯强调的理性人)作为主体具有不容争辩的优势地位。在此,这其实是将基于言语能力与行动能力的主体替换客观认识范式的主体,基于交流的主体被哈贝马斯视作解决主体哲学困境的核心。在卢曼的理论视阈看来,这尚未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思。尽管卢曼长期被哈贝马斯批判为保守主义理论代表,但他相较哈贝马斯更为激进地批判“主体”。早在1971 年的作品里,卢曼已经明确拒绝将人作为理论基点,主张以系统作为解释社会的基点。换言之,社会的存在并非基于人类行动,而是植根于系统运行。(陆国亮)

在沃勒斯坦看来,“历史学家在体系危机时期负有特别的责任”。尽管在社会体系平稳运行的时期,历史学家的作用并不显著,但是当特定时空界限下的社会整体,也即历史社会体系进入混沌时期,旧体系行将被消解与重构、其知识结构陷入有效性危机的时候,只有历史的视野能够帮助我们体认所发生的事实,决定我们将如何沿着两歧状态下的岔道前行。因此,历史学作为一种对过去的重新合成,不仅在科学研究上,而且在政治和道义上都具有显著意义。沃勒斯坦的思考为解释数字时代媒介史研究的命运提供启发:从计算机到人工智能,数字媒介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短路性颠覆”,在社会变革的同时也意味着对于既有社会知识结构的冲击,因此,媒介史的兴起,同样可以被看作是在体系更迭的关头寻求重新认识和定位当前时代的学术现象。那么,问题就被进一步地细化为:历史如何成为认识和解释数字媒介时代的路径?(陈鑫盛)

关于媒体与公共领域的理性主义观点已经不足以解释当代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如果说情感视角的引入为我们理解中国“公共领域”的构成特征提供了重要路径,那么情动媒介的视角则进一步提醒我们思考,当中国“数字公共领域”呈现出情动逻辑压倒认知逻辑的复杂图景时,一个健康的媒介环境应当如何实现。(张梦园  周裕琼)

基于2020年至2021年中国县级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发帖数据,发现采用“标题党策略”的推文反而未能吸引更多的民众注意力。对所有推文按照议题分类,发现政务信息、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文化历史类信息能够正向影响民众的阅读量;主流价值观类信息对阅读量呈负向影响。不过,如果进一步划分区域和主题类别进行分析的话,主流价值观类主题会对东部、中部、东北地区民众的阅读和点赞行为产生负向影响,但西部地区民众对主流价值观类议题有着正向反馈。与此同时,文化历史类主题会显著增加民众的阅读量、在看量和点赞量。(肖舒婷  刘伟)

对用户发表内容进行“搅拌”的策略,即通过编辑隐身参与互动的方式,引导用户在安全合规的言论空间发表观点。为此,新闻编辑首先要注册三五个“小号”,其次需要时不时地盯一盯评论区,把安全的优质评论推上去,把恶评拉下来,再与那些充满了话题点的评论“激情对线”。编辑下场“搅拌”不是为了大水漫灌评论区,而是挑起话题,做吸引用户的“靶子”。因此,编辑通常延展用户评论中的某个观点,用讲述个体经历的方式丰富讨论。有时,他们也会发表一些与评论区整体意见对立的观点。(孙甜甜)

相对于欧美同行对特定报道的过程性展示以实现透明化,澎湃美数课团队依托其编者文本专栏所进行的透明化实践,更多偏向数据新闻相关技术知识的传授和分享。这不仅有助于激发用户的卷入兴趣,还为其技术初步学习提供了脚手架式的辅助。相对于侧重提高信息透明度来争取受众信任的传统新闻透明性实践,脚手架透明性一定程度上激发和适应了读者的需要,通过其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传授关系提升和巩固专业新闻人的技术权威,同时在传统透明性诉诸“事实信任”之外提供了提升“技术信任”的另一种可能。(张宇昭  陶文静)


节选自最新一期《新闻记者》,阅读原文及引用请参看《新闻记者》2024年第8期对应论文。




来源:新闻记者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2Idy-pRXokitGPDzk_dww


编辑:刘诗扬


204#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9:49: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4年第8期目录



本刊特稿
从场域重构到路径适配:走向未来的媒体融合
喻国明 耿晓梦
【摘  要】媒介革命及其引发的整体文明形态转型铺就了当前媒体融合实践的时代底色。下沉为社会基础设施、嵌入到社会现实基础的数字媒介带来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传媒业的角色演变为社会生活组织者,媒体融合的行动场域突破内部资源边界延展到广泛连接整合社会资源要素的过程中。随着社会连接任务由去组织化进展到再组织化,以需求融合为核心动能的媒体融合的发展逻辑及其价值模式由裂变转向聚变。新的传播生态要求媒体融合走向开放协同,在做好关系连接的基础上进行聚合式生态建设,打造可持续创造价值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媒介革命;媒体融合;再组织化;开放协同
媒体融合十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共演机理
张涛甫 陈
【摘  要】媒体融合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传播时代互动演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织缠绕、形构彼此,表现出类似于双螺旋结构的主体间性,形成了竞争中的共生关系,呈现双向融合态势。因此,突破媒体融合议题中单一维度的传统媒体转型的理论框架,将新媒体纳入媒体融合诸环节加以研究,剖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机制尤为重要。这种互动犹如硬币的正反面:既包括传统媒体正向融合新媒体以实现传统媒体网媒化,也包括新媒体反向融合传统媒体以完成网络媒体主流化。本研究致力于从异质极力量入侵”“传统媒体封闭系统开放”“新型主流媒体自救以及新媒体边缘突破四个环节剖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演化的机理,解蔽媒体融合的双重实践。
【关键词】媒体融合;数字共演;反向融合;新型主流媒体
主流化、平台化、智能化:新型主流媒体的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
强月新 胡青山
【摘  要】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国家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相契合,十年来经历了叠加——融合——深度融合三个阶段,体现出政策驱动、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的过程。在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和技术逻辑的交互影响下,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呈现主流化、平台化和智能化三重实践进路。其中,主流化呼唤媒体的主体性角色,以内容业务为基础,以新闻+”为手段,实现多层次多领域的价值引领和社会治理;平台化追求新型媒介样态,一方面打造自主可控的互联网媒体平台,另一方面致力于建设平台的平台;智能化实现新闻生产的多维再造,推动组织架构虚拟化、生产流程自动化和从业者技能多元化。媒介演变是无止境的,新型主流媒体未来需要坚守政治逻辑,把握经济逻辑,紧跟技术逻辑,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打造中国特色新型主流媒体。
【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社会治理;媒介样态;智能技术
全党办媒体: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适配理论探索
朱鸿军 王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媒体建设是文化事业的核心板块。2019年以来,怎样建设现代化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成为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主体任务。一线主流媒体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但依然存在着各种层面上的诸多问题。实践层面的困境亟需理论层面的突破与创新,全党办报是我党新闻宣传的核心理论,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执政时期,都发挥着有效指引媒体实践的作用。传统实践的全党办报理论是媒体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契合大宣传”“大媒体发展特征的全党办媒体理论的提出,更符合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规律,既有利于体制内主流媒体的新媒体转型,同时也为体制外新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全党办媒体;全党办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三重误区与创新路径
郭全中
【摘  要】基于长期的业界实践与媒体调研,以媒体融合十周年为节点,本文对我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实践活动展开剖析,指出其中存在的误区,并通过历史梳理与现实考察相结合,阐释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所在。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创新路径,包括坚持内生创新理念、充分利用制度优势获取新稀缺资源、打造大融合思路下的自主可控平台等。
【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传媒转型;内生创新;资源性发展
组织变革视角下新闻从业者对媒体融合的态度研究
军 胡思琦 谢
【摘  要】新闻从业者对媒体融合采取拥抱还是抵制的态度,是组织媒体融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基于组织变革视角,通过对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探究了不同类型媒体融合实践与从业者态度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伴随着媒体融合战略的长期实施,目前我国新闻从业者对所在组织的媒体融合整体持较为认同的态度。具体到不同类型媒体融合实践的影响方面,技术变革对从业者的组织媒体融合态度具有正面促进作用,而任务变革则表现出负面影响,结构变革和人员变革均无显著性影响;在影响过程中,以感知利益或伤害等为代表的初级评估以及以自我效能感和感知控制力等为代表的次级评估均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不同年龄段、媒体级别、媒体类型下不同类型的媒体融合实践对从业者态度的影响,从而明确了相关研究结果的具体适用情境。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从业者;组织变革视角;初级评估;次级评估
媒体融合实践的空间转型
——以澎湃新闻编辑部搬迁为例
夏正玉 陈忆雨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催生新闻生产空间的变化,新闻研究也出现了空间化转向。本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以哈维的绝对、相对和关系空间的辩证思考作为分析框架,以澎湃新闻编辑部搬迁为观察案例,对搬迁前后这一新闻生产空间的属性及其意义进行讨论。在全球新闻业步入后工业时代后,美国报业组织的新闻编辑部正纷纷迁往郊区,而澎湃新闻却选择回到总部、留在市中心,这会对其所追求的媒体融合带来何种影响?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本土语境,探究澎湃新闻逆行背后的动因以及相应效应。研究发现,这一地理空间的迁移已经成为当前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隐喻。澎湃编辑部的搬迁被认为是在绝对空间层面实现了成本管理,并兼顾内容生产;在相对空间层面,这一空间转型重塑了数字化新闻生产工作流程;在关系空间层面,则激发了新闻组织新十年再出发的热情,深化了媒体融合。
【关键词】空间;媒体融合;编辑部搬迁;澎湃新闻
中国式媒体融合十年的问题清单考察
朱春阳
【摘  要】作为国家战略,2014年以来的中国式媒体融合主要致力于回应何种时代变革与挑战?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清单是什么?文章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框架,基于2014年以来媒体行业的十年融合发展探索经验,从数字新闻业的行动者网络这一新型行业实践者出发,以新型主流媒体与现代传播体系的互动关系为坐标,梳理了中国式媒体融合所要破解的核心问题清单,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回应,以期为媒体融合的下一个十年再出发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创新坐标。
【关键词】中国式媒体融合;国家治理现代化;数字新闻业;问题清单
声明:
1.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发送邮件至xwdx@fudan.edu.cn获取授权,并注明本公众号【新闻大学】,IDFudan_xwdx   
2.本刊一律不收取任何刊发费用,也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和网站代理投稿事宜。
来源:新闻大学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dRi9xmNQ-t-3cst-VNWGQ
编辑:刘诗扬

205#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20:57: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现代出版》2024年第8期目录






本刊特稿
加强大学出版社合作交流,推动大学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
李永强1
内容摘要:大学出版社是传承文明、传播知识、弘扬学术、发展教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阵地,在新时代肩负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大学出版社要通过大学出版社协会等合作平台不断加强主题出版、学术出版、国际出版和融合出版方面的合作交流,集体答好出版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大学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学出版;大学出版社协会;主题出版;学术出版;国际出版
理论前沿
出版大趋势:基于利益相关方等多维视角的预测
丁靖佳 11
内容摘要:出版趋势的预测能够为出版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思考的决策性支持。数智时代,出版的载体形态将超越传统的物理介质而变得愈加丰富。书非书,其本质只是内容载体。智能化内容生成范式的出现,使作者不再是内容创造的唯一主体,出版业也不再是作者选择内容传播的必选项。读者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逐渐从以往的学习者身份转变为玩家身份,更享受内容的悦读,形成了浅层次、非线性、功利性和体验式的阅读趋向。出版人需在秉持政治家办报精神的基础上谋求出版经济效益的增值。出版业则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产业再定位,从当前的加工工业转变为创意产业,以出版+科技+创意的形式激发产业的创新活力。
关键词:出版趋势;出版物;出版人;出版业;数智赋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面向——基于文化符号传播的视角
沈正赋 20
内容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文化符号学是关注和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建构与实践面向的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多维阐释中的一维。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具有潜在的符号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是文化符号学生成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文化符号学具有跨学科融合特征。文化符号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体现在文化的符号价值本质与符号传播方法论两个方面。从文化符号传播的理论层面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符号传播主要包括作为精神、旗帜、标识的文化等几个方面;从文化符号传播的实践层面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符号传播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的策略、手段与方法等,并集中表现在文以载道、以文传声和文以化人等几个相互关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方面。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符号学;传播;理论;实践
专题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新闻出版业的逻辑与实践
新质生产力赋能智慧出版生态探究
重 张 宇/30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的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出版业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文化事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不断进步。当前,出版业处在以数字智能为特征的新型科学技术引领下重塑自身形态的又一变革时期,正在数字出版、智能出版的基础上朝向智慧出版不断迈进。实现这一目标要以系统性思维探究新质生产力融入出版业的内在逻辑与有效举措,着力完成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智慧出版生态建构,推动出版业走向创新与发展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智慧出版;生态系统;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闻行业发展的逻辑与实践构想
   郑立波 /42
内容摘要:人工智能是新闻行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作为智能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与其他新质生产力紧密协同,推动技术和模式创新,提升整个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新闻行业的转型之间存在双向驱动关系,这种互动可以分为结构性互动、流程性互动和调试性互动。结构性互动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结构变革;流程性互动包括生产和传播过程的互动;调试性互动涵盖技术适应、管理适应和规范适应。为了推动新闻行业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方应通过协作、监管、教育和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并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确保对新质生产力的可控性。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新闻生产;新闻行业;媒介与技术
出版观察
教材思政的维度探索与量表开发——基于高校出版社的实证研究
余兴发 宋海玲/51
内容摘要:教材思政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教材思政研究总体上实证研究偏少。教材思政包含4个表征维度:组织机制、内容设计、多媒体设计与教育共同体。实证研究拓展了教材建设的研究框架,开发和验证了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的教材思政测度量表,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测量工具。教材思政测度量表有助于厘清教材思政的内部结构,对高校出版社更有效地推进教材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材思政;课程思政;量表开发;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
新时代出版的文化新使命与新担当
吕建生 57
内容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文化繁荣的根与魂。新时代出版肩负着文化新引领、文化新创造和文化新繁荣的历史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有效推进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新时代出版要加强党对出版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以出版繁荣助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以高质量出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以推进文化繁荣,以出版走出去谱写文化发展新篇章。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高质量发展;两个结合;自主知识体系;走出去
青年学者论坛
集体记忆、边界工作与编辑文化权威建构:出版人范用纪念话语分析
刘蒙之 秦/62
内容摘要:将出版人范用逝世视作一个关键事件,基于阐释社群发布的30篇纪念文本,从集体记忆的角度探讨图书编辑的职业边界及文化权威相关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研究发现,阐释主体通过个体角色、时代背景实现对职业偶像集体记忆的双重书写。事实上,其对集体记忆的书写与当下职业工作基准的创造密不可分。阐释主体将记忆介入职业的边界生产,图书编辑经历了从文化商人思想邮差的回归,并最终实现自身对文化中介身份的校准。与此同时,对范用的纪念话语出现在一个图书编辑职业影响力和文化权威持续下降的时代,展现出阐释主体渴望在怀旧中重申、强化当下及未来图书编辑文化权威的愿景。
关键词:集体记忆;阐释社群;边界工作;文化权威
语言出版:概念界定、产业分析与发展对策
  曹霄珺/74
内容摘要:语言出版具有基础性、全民性、社会性等特征,关系到全民和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对语言出版业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掌握其供需状况,对于推动语言产业与出版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教育人口、国家战略、技术变革三个方面的时代背景,通过供需、产值分析,全面呈现当前我国语言出版业的现状,并着眼于未来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语言出版;发展背景;现状;趋势;语言产业
实践视域
承前启后:宋版书形式美学探析
王四朋 87
内容摘要: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两宋。宋人对美的创造和追求既体现在宋版书的内容上,也表现在宋版书的形式上。宋人追求版式设计的和谐美、字体写刻的神韵美、插图版画的直观美和书衣设计的素雅美。宋代不但确立了版刻书籍的形式,而且造就了宋版书独有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形成了独具东方神韵的宋版书形式美学。
关键词:宋版书;形式美学;和谐美;神韵美;直观美;素雅美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VDsUObu7RXXxIAxS6_ktg
编辑:刘诗扬

206#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出版】Journalism2024年第9期(全球南方的广播新闻专辑)

来源:传媒学术网(公众号)
编辑:李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