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二集锦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6 22:34: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孟晚舟给家门口的记者们点了披萨
据加拿大通讯社13日消息,华为CFO孟晚舟日前在温哥华的家中叫了六份披萨外卖,其中四份是给蹲守在自家门口的记者们点的。


报道称,周三中午,孟晚舟女士在家点了6份披萨外卖,并请快递员把其中的4份送至屋外等候的记者和摄影师手中。

据悉,媒体朋友们随后将披萨传递给了沿街一处建筑工地的工人们。
据庭审直播记录中显示的保释条件,孟晚舟在保释期间必须待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晚上11点到早上6点必须待在家里,随时能被联系到;由狮门安保公司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

原文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81213/60191888_0.shtml
编辑:杨琦钜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12:36: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时代》杂志2018年度人物:守护真相的新闻工作者

美国《时代》杂志11日公布2018年度风云人物,获选者为“守护者与真相之战”,亦即为了报导真相而入狱甚至牺牲生命的新闻从业人员:阿拉伯异议记者卡舒吉、遭到缅甸政府逮捕的路透社记者吴觉梭与瓦隆、因为批评菲律宾总统杜特蒂被迫关闭网站的菲律宾《雷普勒》新闻网总编辑蕾莎,以及遭到枪手血洗编辑室的美国马里兰州《首府新闻报》的5位新闻工作者。

《时代》(TIME)杂志指出,这四位“守护者”(The Guardians)代表了无数还在奋斗的新闻工作者,截至今年12月10日,全世界至少已有52名记者遭到杀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说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对照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动辄将批评他的新闻工作者扣上“人民公敌”(enemy of the people)的大帽子,《时代》杂志编辑台今年的选择意义深远。


沙特阿拉伯著名异议记者、专栏作家卡舒吉(Jamal Khashoggi)。 © AP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说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就像所有人类的天赋,勇气在不同时刻以不同的程度出现,”《时代》杂志总编辑费尔森陶(Edward Felsenthal)撰文解释“守护者”获选原因,“今年我们认识了四位记者和一家报社,为了这一刻的挑战,付出了庞大的代价:卡舒吉(Jamal Khashoggi)、蕾莎(Maria Ressa)、吴觉梭(Kyaw Soe Oo)与瓦隆(Wa Lone)以及马里兰州《首府新闻报》。”《时代》杂志公布2018年度风云人物同时,也公布了四本杂志封面,分别以卡舒吉、雷莎、吴觉梭与瓦隆妻子和《首府新闻报》5位新闻工作者为封面。


蕾莎表示,政府对于媒体持续威吓和骚扰。 © EPA
“现在肯定不是该害怕的时候”

影响力是《时代》杂志90年来选择封面人物的必要考量,“而影响力,正是源于勇气”。今年春天两名印度记者在24小时分别丧命于两起刻意肇事的车祸中;6月,一名白人枪手因为不满当地报社的报导,而持枪血洗编辑室;秋季,“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因为炸弹威胁,工作人员两度被迫从纽约的办公室撤离。于此同时,川普总统铺天盖地的羞辱媒体。

幸好,美国仍然是真相与言论自由的灯塔,因此CNN状告白宫压迫言论自由获得胜诉,但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因为长期撰文抨击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而遭杀害肢解的《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卡舒吉,就是最令人伤痛,也最明显的代表。《时代》杂志指出,这是他们首度选出一位逝世者做为年度风云人物,但卡舒吉的影响力在他死后快速扩大,相当罕见。


路透社缅甸记者吴觉梭(中)表示记者并未犯罪,将继续为新闻自由奋斗 © AP

卡舒吉在《华盛顿邮报》的同事、著名政论家伊格纳修斯(David Ignatius)曾说,凶手杀人的动机便是为了控制特定讯息。卡舒吉命案引发全球再度审视“以改革掩饰独裁”的穆罕默德王储,但川普政府至今拒绝与他划清界线。

同样面临在位者打压的还有菲律宾《雷普勒》(Rappler)新闻网创办人与总编辑蕾莎。《雷普勒》新闻网以揭弊及报导菲国总统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的血腥毒品战争而成名,蕾莎却也因此遭到政府以税务诈欺罪起诉,政府网军也在社群媒体攻击她和《雷普勒》新闻网。即使摆在蕾莎眼前的是长达10年的刑期,但她仍能坚定的表示:“现在肯定不是该害怕的时候。”


路透社缅甸记者瓦隆(中) © AP
为了挖掘真相而入狱,面对伤痛仍坚守岗位

路透社缅甸记者瓦隆与吴觉梭因为报导缅甸军迫害北部若开帮罗兴亚人的真相,遭到缅甸政府以违反了《政府机密法》,重判7年有期徒刑。两人在入狱前表示:“我们知道自己没做错任何事,我无所畏惧”,即此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们仍相信正义、民主、自由。

《时代》杂志指出,新闻工作者必然会犯下判断、遗漏和准确性的错误,但不影响其根本的作用,“为了追求更伟大真相而冒险,为了守护不完美却至关重要的事实与发言权”,2018年度风云人物:他们是言论自由与真相的守护者。

2018年6月28日,一名白人男子拉莫斯(Jarrod Ramos)走进美国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Annapolis)一一幢办公大楼,走进位在一楼的《首府新闻报》(The Capital Gazette)编辑部,端起手中的霰弹枪,直接对办公室里的主笔、编辑与记者开枪,造成5死2伤的悲剧。凶手行凶动机只是因为不满该报在多年前对他的报导,愤而大开杀戒。惨剧发生之后,幸存的员工并没有被恐惧和悲恸淹没,而是继续在岗位上恪尽新闻人的职责,隔天29日照样出报,有如对殉难同仁献上最高敬意!


2018年6月28日,美国马里兰州《首府新闻报》(The Capital Gazette)编辑部遭枪手血洗,5位新闻工作者遇难 © AP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TytYz-0CE_jTt7yDrywYw
编辑:付莎莎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9 13:41: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付莎莎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9 21:1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勇敢


编辑:付莎莎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0:11: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甚至让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上当的美国“慈善恶棍”——越崇高的事业越需要监督


编者按:  本文节译自美国慈善观察(CharityWatch)网站,慈善观察是1992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为慈善机构提供评级服务,为提升慈善领域的治理水平、组织效率和融资提供服务与信息。
原文标题为《慈善观察耻辱堂》,一共列举了20多年来美国公益界具有重大影响的15位丑闻人物,本文节译了其中4位,以供中国公益圈镜鉴。
在本专题报道中,你会了解到重大慈善丑闻背后的人物,这些丑闻激励着我们继续工作,同时证明了一个严厉的、对不法行为有大无畏精神的慈善监督机构是多么重要。
以下形形色色的慈善恶棍故事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是:不管某位慈善领袖多么杰出、多么左右逢源、多么受人尊敬,他都只是一个普通人,可能会利用他的职权和影响力践踏公众的信任,从而沦落为《慈善观察》耻辱大厅(CharityWatchHall of Shame)的下一个成员。
威廉姆·阿拉蒙尼(William Aramony
威廉姆·阿拉蒙尼(William Aramony)担任美国联合劝募会(United Way of America, UW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之职长达22年之久。UWA是数千个地方联合劝募会组织的伞形组织,为全美国的社会和人类服务项目提供资金。
1992年,阿拉蒙尼辞职,他被指控通过自己协助创立的分拆公司从UWA榨取资金。丑闻爆发前,阿拉蒙尼被普遍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及备受尊敬的非营利组织领导人之一。
他甚至参与制定了许多当今慈善机构运作所遵循的规则。1995年,阿拉蒙尼及两名同谋托马斯·梅洛(Thomas Merlo)和史蒂芬·波拉查克(Stephen Paulachak)被判诈骗罪。阿拉蒙尼被判犯有25项重罪,判处7年监禁,罪名是欺诈性地挪用慈善机构120万美元资金,为自己和朋友谋利。
这桩丑闻尤其令人难忘的地方,在于阿拉蒙尼是如何挥霍这些慈善资金的。比如,时年59岁的他用UWA的资金来追求一个名叫洛里·维拉萨尔(Lori Villasor)的17岁女孩,然后开始约会。
他与维拉萨尔见面时又盯上了比她稍大的姐姐。这两名年轻女性都加入了UWA的工资支付名单中。阿拉蒙尼用慈善机构的45万美元资金为他的年轻女友在纽约购买了一套公寓,并添置了豪华家具;又花7.8万美元为她雇司机在纽约四处兜风;此外还用4800美元装修了她在佛罗里达的家。
这对情侣在埃及、伦敦、拉斯维加斯和大西洋城等地逍遥快活。《纽约时报》(The New YorkTimes)曾报道过阿拉蒙尼的前助手兼情妇瑞娜·邓肯(Rina Duncan)的证词,她被证实为阿拉蒙尼伪造了7年的开销记录,这样他就可以向慈善机构报销香槟、鲜花和往返的机票等费用。
阿拉蒙尼也以使用不当的方式对待女员工而闻名。根据起诉书,他向愿意和他发生性关系的女性提供了经济利益,而将那些拒绝他的女员工转走。阿拉蒙尼的律师声称他当事人的行为有医学上的原因,他认为阿拉蒙尼控制冲动的能力被脑萎缩症给削弱了。
当阿拉蒙尼在1992年丑闻期间辞职时,该组织的捐款几年来一直不见增长。《慈善观察》总裁丹尼尔·博罗科夫(DanielBorochoff)在1995年的《今日美国》(USA Today)中,就该丑闻如何影响公众对慈善机构的认知发表了评论,他说道:“它激起了捐助者的质疑情绪。他们想了解更多关于一个组织的管理模式及组织领导者的道德水准等方面的情况。”
小约翰·贝内特(John Bennett, Jr.
1989年,慈善家兼企业家小约翰·贝内特(John Bennett,Jr.)创立了新时代慈善基金会(Foundation for New EraPhilanthropy),该组织大胆承诺可以将非营利组织的投资回报翻番。事实上,“新时代”只不过是一个庞氏骗局,直至崩盘时,被认为是美国慈善史上最大的金融丑闻。通过五年半的运营,“新时代”使受害者的损高达1.35亿美元。
“新时代”的预设规则很简单:一家非营利机构将钱存入“新时代”一段时间,在持有期结束时,这笔存款将匹配给一位匿名捐赠者,并由他来提供资金,并将已翻倍的资金返回这家非盈利机构。实际上,“新时代”是用新投资者的钱来支付给最初的投资者。
最终,它总共贷款5000万美元来弥补所有的缺口。1995年,“新时代”的贷款被召回。由于无力偿还,贝内特被迫让“新时代”破产,并承认其所谓的匿名捐赠者根本不存在。
1996年,贝内特在82项指控中被起诉。有证据显示,贝内特从“新时代”挪用了大约700万美元用于个人支出,包括将慈善基金转移到他自己的营利性企业。1995年,他还用“新时代”的资金购买了一辆豪华汽车,并平均每周向自己支付26785美元的咨询费。1998年,贝内特因罪名成立被判处十二年监禁。
贝内特通过向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虚假信息,掩盖了自己的形迹。例如,在递交给国税局(IRS)的报税文件中,贝内特谎报了“新时代”的资产,列出了虚假的董事会成员,并提交了伪造的董事会会议记录。他还利用自己作为基督教领袖人物的名声来消除捐赠者的疑虑。
贝内特轻而易举从著名的捐赠者那里获得捐款,比如大卫·洛克菲勒(DavidRockefeller)的弟弟劳伦斯·洛克菲勒(LauranceRockefelle)和前财政部长威廉·西蒙(William Simon);此外它还获得美国红十字会(American Red Cross)、世界宣明会(World Vision)和自然保护协会(Nature Conservancy)等大型非营利组织的投资。
“新时代”有关的那些人的口碑帮助其吸引了其他人。美联社(AssociatedPress)引用了《慈善观察》总裁丹尼尔•博罗科夫的评论写道:非营利组织“显然看到了一个为竞争对手赚钱的‘新时代’,他们只是追随领导者,赌光了自己的个人捐款,赢得了一个大忽悠”。
索莫莉·玛姆(SomalyMam
众所周知,索莫莉•玛姆(Somaly Mam)是那些被迫进入性贩运行业的妇女和女童的捍卫者。她与人合办了两个非营利组织:受困妇女救助会(Agir Pour LesFemmes en Situation Precaire, AFESIP)和索莫莉•玛姆基金会(Somaly MamFoundation, SMF),并通过它们与该领域的问题作斗争。
索莫莉玛被描述为一个勇敢而美丽的活动家,她的成名有赖于她自己对解决性奴役和酷刑问题的诉求以及她协助拯救的那些妇女,她称之为她的“女孩们”。不幸的是,这些诉求大多数都受到了质疑。
索莫莉•玛姆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动员有影响力的人支持她的事业。她通过讲述强奸、虐待和奴役的悲惨故事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捐款。SMF报告称该组织为数千名妇女和女孩提供了服务。
2009年,索莫莉•玛姆被《时代周刊》(Time)评为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索莫莉玛吸引到了著名的支持者,包括女影星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和苏珊·萨兰登(Susan Sarandon),以及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记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多夫(NicholasKristof)也是一位著名的支持者,他写了几篇关于她的激情澎湃的专栏文章,并采访了她的“女孩们”。然而,在这些名人代言和荣誉背后,索莫莉•玛姆似乎还有另一面。
2012年以来,质疑索莫莉•玛姆以及她那些最引人注目的“女孩们”经历的真实性的声音一直不断。20145月,《新闻周刊》(Newsweek)记者西蒙•马克斯(Simon Marks)撰文指出,索莫莉•玛姆的故事中存在许多可疑的与事实不符的地方。
马克斯说,索莫莉•玛姆实际上并不是性贩卖的受害者。根据马克斯的调查,索莫莉•玛姆的一些最感人的故事充其量都是歪曲的,甚至往坏里说是虚构的。有关索莫莉•玛姆故事不实的的报道发表后,克里斯多夫停止了对索莫莉玛的支持,并说道:“我现在真希望我从来没有写过关于她的文章。”
索莫莉•玛姆还不顾哪些曾被羞辱、但信任她的女性的想法,在媒体和捐赠者面前展示她们,教她们讲煽情而夸张的故事。例如,据《新闻周刊》报道,索莫莉玛的一个“女孩”承认在索莫莉玛的指导下编造了她的故事。
索莫莉•玛姆以情感为驱动来终结性贩卖的运动无疑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问题,但根据性贩卖研究专家的说法,这个问题之所以被误解,部分原因在于索莫莉•玛姆和她的团队讲述了被夸大的悲惨故事。
索莫莉•玛姆一直忽略了一个重要区别,卖淫和性贩卖不是一回事,需要区别对待。AFESIP所参与的许多项目都是针对性贩卖受害者的,包括低薪工作的职业培训和围绕受害者的非正式教育。这些项目不一定会吸引或适合那些自愿选择卖淫以获取经济利益的人。
201410月,SMF宣布永久关闭。《慈善观察》只能猜测这是因为SMF无法从围绕索莫莉•玛姆的争议中恢复过来。
罗拉·让·阿莫林(Lola Jean Amorin
在夏威夷州最大的一起白领罪行案件中,20188月,罗拉·让·阿莫林(Lola JeanAmorin)被判处25年监禁。她对挪用夏威夷圆弧组织(The Arc in Hawaii)近700万美元公款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夏威夷圆弧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专为智力和发育障碍人士提供服务(圆弧组织总部,即美国圆弧组织[The Arc of theUnited States],目前被“慈善观察”授予最高评级。像圆弧组织在全国各地的所有附属机构一样,夏威夷圆弧组织独立运作,且进行单独的财务报告。除了有共同的使命之外,总部和各附属机构之间的管理或业务没有重叠。《慈善观察》没有对夏威夷圆弧组织进行评级。)
71岁的阿莫林被判刑前,曾是夏威夷圆弧组织的一名高级会计师。在被指控挪用公款之前,她在该慈善机构工作了30多年。针对她的18项刑事指控包括一级盗窃罪、计算机欺诈罪、洗钱和逃税罪。
2017财政年度纳税申报表中,ARC报告称已注意到其资产发生了“重大转移”,报告写道:“在20173月,ARC发现一名前雇员涉嫌作假行为。在对截至2017630日的[财政年度财务记录进行详细审查后,管理层发现该财政年度约有34.3万美元资金被挪用……”
据报道,阿莫林最终以每月约5万美元的金额从ARC窃取资金,这对该慈善机构履行使命的能力造成了影响。据《夏威夷今日新闻》(Hawaii News Now)报道,ARC有好几次需要向董事会成员借钱来支付账单。
此外,《慈善观察》指出,在2011-2016财政年度的6年时间里,ARC报告其非限制性基金在财政年度末期结余为负数。在2017财年年底,ARC报告了财政年度末的非限制性资金余额为正,但只有135492美元。自2011财政年度以来,ARC每年的平均支出约为860万美元;根据其提交的年度纳税申报文件,该机构声称其每年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政府拨款。
根据《夏威夷今日新闻》关于阿莫林被判刑的报道,巡回法院法官格伦·金(Glenn Kim)总结了为什么阿莫林以牺牲ARC为代价的行为如此可耻,他说道:“本案中犯罪活动的范围和程度令人震惊。……19年来,她伪造了628张支票……这太不可思议了。”
在《慈善观察》看来,任何一个像她那样在近20年的时间里伪造600多张支票,为的是从她的非营利组织雇主那里窃取近700万美元的人,都是厚颜无耻且不道德的,都应该在我们的耻辱大厅里获得一个席位。
据检方说,更让人感到羞耻的是,报道称阿莫林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方式,花掉了她偷来的数百万美元,买了五套房子和多辆汽车,还为奢华的假期和房屋装修买单。
除了判处监禁外,阿莫林还被要求支付696万美元的赔偿金和337554美元的未缴税款。此外,阿莫林的丈夫阿尔伯特·阿莫林(Albert Amorin)被判五年缓刑,因为他妻子从ARC窃取了约300万美元税款,而他没有在联合纳税申报表上申报收入。
阿尔伯特·阿莫林对该指控没有提出抗辩。据《夏威夷今日新闻》的说法,目前尚不清楚ARC能够收回多少被挪用的资金。该媒体于20186月报道称,检方表示ARC可能只能收回被阿莫林挪用资金的四分之一。
岛屿新闻KITV第四频道(ITV Channel 4 Island News)对瓦胡岛(Oahu)大陪审团20179月对阿莫林的起诉进行了报道,并发表了夏威夷圆弧组织的一份声明,声明写道:“当发现一名前雇员从ARC窃取资金时,我们感到震惊和悲痛。……我们已经实施了新的程序和财务控制手段,并相信这将阻止类似的犯罪的发生……”
《慈善观察》当然希望如此,因为尽管没有任何组织值得以这种方式受到伤害,但ARC需要为其失职承担一些责任。阿莫林的贪污计划长达19年,造成了近700万美元资金的损失,ARC竟没有发现。不幸的是,那些依赖ARC服务的智力和发育障碍人士从阿莫林的可耻和犯罪行为中受到的伤害最大。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DUftNeGSuh1-HzmPtHlpA

编辑:臧博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22:09: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建议企业削减招待媒体预算





编辑:马晓晴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19:09:04 | 只看该作者
年度致敬:崔永元、兽爷、丁香医生
原创:谭天  谭天论道  2018-12-31
2018年,各行各业都有值得我们致敬的人,但从新闻传播专业来看,有三个人(团队)特别令人肃然起敬,他们就是崔永元、兽爷和丁香医生。2018525日崔永元在微博上晒出一份1000万元的演出合同,由此揭开娱乐圈“阴阳合同”的黑幕,国家税务部门由此展开追缴演艺明星逃税大行动。同年721日,兽爷在微信公众号“兽楼处”发布推文《疫苗之王》,瞬间刷爆社交网络,引发假疫苗事件的全民关注。1225日,自媒体公众号“丁香医生”发布了题为《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的文章,国家市场监督部门由此启动对权健公司的立案调查。我们发现这三位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以非媒体的个人或机构的身份为公众利益发声,难道这不是大众媒体应该干的事吗?是忧?是喜?我们不妨来深入分析一下。
先说动机,或许这三位的出发点是出于私利。崔永元是因怒怼冯小刚拍电影《手机2》而起意,进而被范冰冰惹毛而亮剑;兽爷是因儿子注射了长生疫苗,细思极恐而毅然出手;有人说丁香医生的文章是为了卖他的产品而写,为了吸引眼球而做的广告文。但不管怎么说,效果都是为公众利益发声,是为百姓健康和国家利益而揭黑,值得称道!而且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还要冒很大的风险,会被起诉甚至会被追杀,难道这种虽大公有私却为社会公义挺身而出的行为不应该叫好吗?这三位都有一个特征,都是前媒体人。他们做的这些事正是新闻记者所干的活。在媒体外让人们看到一个久违的身影——调查记者。尽管他们已没有记者的身份,但他们追求真相弘扬正义的心还在。
在新闻行业,调查记者是一个最令人尊敬的职业,他们为社会公义揭黑斗恶,不仅工作极其艰辛,而且还会有生命危险,黑恶势力甚至出价500万买调查记者王克勤的人头,调查记者也因此成为黑恶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调查记者在媒体内往往也不讨好,新闻调查的成本高不说,还让媒体领导承受很大的压力。据说目前国内的调查记者队伍已萎缩到不过数十人,2010年因报道问题疫苗知名调查记者王克勤被免职,总编包月阳遭调离。今年我的研究生,一个怀揣新闻理论的青年调查记者也离开了新京报。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媒体衰落,同时似乎也加速了调查记者的流失。然而,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互联网也让调查记者重新浮出水面,只不过换了一个马甲——自媒体人。
不只是游离于媒体外的自媒体人干起调查记者的活,而且新闻调查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诚然,由于没有新闻采访许可,他们去不过新闻现场。但是现场真的是那么重要吗?对于新闻事件,现场是新闻的第一着落点。然而,对于复杂的新闻事实,真相其实是隐藏在诸多公开的事实背后,独具慧眼的新闻调查高手,可以通过网上公开的资料收集证据,然后把这些证据串连成揭露事实真相的证据链。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兽爷采用的事实全部来自三大证券报的公开报道。如今的调查记者恐怕叫做网络调查记者更恰当。当今提着脑袋拿着枪的特工都少见了,就连美国中情局90%以上情报都是通过公开信息和现代科技分析出来。未来,人工智能也会助力新闻调查的。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陈力丹教授说,现在是新闻最多,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相对新闻业的孱弱,新闻学研究也不给力,除了新闻史研究,更多的是新闻业务的总结,只是“术”的研究而缺少“道”的探索,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讨论。但我却不参与这个讨论,我认为新闻第一,专业第二。当下,新闻如何生存比如何专业更重要。作为离开媒体多年的高级记者,每年记者节我都会写一些东西,如今年写的《记者节,你该知道的》《记者节:写给那些有新闻梦想的同学》《萧瑟秋风今又是——记者节说实话》。2013年我在一个记者节的纪念会上作了题为《新闻不死,新闻业会死》的演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新闻不会死的,新闻调查也不会离我们远去的。
互联网时代,新闻业面临着转型与变革,新闻的生成、生产和传播都需要新的研究,新闻理论也需要颠覆与重构,新闻教育也需要脱胎换骨。这两天广州特别冷,我不知道是不是今年最冷的时候,但天气预报告诉我过些天会回暖的。新年将到,此时此时此刻让我想起《南方周末》1999年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在此,我把这段话和以上文字献给2019年的你,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编辑:陈心茹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18:56: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8年十大传媒伦理问题
原创: 课题组  新闻记者  2019-01-03
本刊如往年一样,继续对2018年若干有代表性的传媒伦理问题案例进行研讨,在以专业媒体案例为主的前提下,更注重新传播格局下表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的探讨。从本年度的相关案例可以看出,用户参与对传播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有利于纠正专业媒体的某些失误(有的可能是难以避免的),可以使有关事实获得更加全面而公正的评价。重视千百万网络用户的声音,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伦理最根本的规范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
技术变迁对新闻传播格局的影响日益加深,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业,无论作为产业、行业、商业,还是职业,都遭到颠覆性挑战。变革中的新闻传播格局也为传媒伦理研究带来挑战,首先是研究对象超出专业媒体范畴,伦理适用标准也不尽相同。就新闻生产的不同行动主体而言,对专业媒体当然不妨继续沿用长期以来已成共识的专业标准,但当前各种机构、普通用户的传播行为又如何考量?更为关键的变化是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边界的模糊必然带来原有伦理规范不同程度的失灵,变革的媒介现实正在重塑传媒伦理。
在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中,新闻伦理主要是消息源-媒体-受众的关系,比较简单;而在网络空间,演变为平台-用户的关系,用户兼为受者和传者,而传者又有专业媒体、机构媒体、用户自媒体等等之分,如何建立新型的网络空间传播伦理,是正在探索的问题。这正显示了当前传媒伦理讨论的意义所在——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梳理和分析,不仅为新闻传播业变革留下一系列经验性材料,通过多方面意见的展示也有助于新的制度和规则的建立。
2018年传媒伦理典型案例
1.“汤兰兰案”报道的二次伤害问题
【事件】2008103日,14岁的女孩“汤兰兰”向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警方写了一封举报信,称其从7岁开始被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乡邻等十余人强奸、轮奸。此后,包括“汤兰兰”父母在内的11人分获无期徒刑和5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但多名被告人以诬陷、刑讯逼供等为由提出申诉,请求再审改判无罪。
2018119日,前《南方周末》记者王瑞峰以《家族、屯子集体“强奸”之谜》为题,首先披露了“汤兰兰案”,但因发表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且不久后即删除,影响并不大。
130日,澎湃新闻发布了报道《寻找汤兰兰:少女称遭亲友性侵,11人入狱多年其人“失联”》(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上的稿件名为《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文中暗示了案件的诸多疑点,如两张彼此矛盾的B超单、干爸干妈得知汤兰兰被强奸这一消息的时间点说法不一、多名被告人当庭翻供、对刑讯逼供的质疑等。这篇报道引发舆论对案件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不少网友对媒体操守的批评,认为媒体不敢质疑公检法,而将落脚点放到寻找遭受性侵的女孩身上,并且文中图片有泄露受害女孩个人信息的嫌疑。
131日,《新京报》发表评论 《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呼吁“以还原真相的名义,别让汤兰兰‘失联’了”。对这篇文章,前《南方周末》记者、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方可成评论道,如果说“澎湃新闻”的报道中存在诸多不足,那么《新京报》的评论将这种不足放大了十倍、百倍。对于媒体反复呼吁“汤兰兰”重新现身回应案件疑点的做法,也有很多网友表达了愤慨。
27日,黑龙江高院回应对汤继海等人申诉正在依法处理。727日,黑龙江高院公开开庭宣布,驳回“汤兰兰案”原审被告人汤继海、万秀玲等人的申诉。
【点评】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的:“客观冷静、深入扎实的新闻报道,对于我国法治建设,特别是一系列个案中公平正义的实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中为冤者平反昭雪,还是在于欢案、徐玉玉案中追问真相、呼吁反思,负责任的媒体、记者不仅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充当了理性分析的传声筒、法治理念的扩音器。在任何一个高度法治化的文明社会,都少不了媒体对真相的呼唤、对问题的质疑,让阳光和正义涤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这次部分媒体对“汤兰兰案”的报道却遭到网友的广泛质疑甚至反感。仔细分析网友的评论,发现批评的重点并不是案情本身,而是媒体的操作方式。有评论认为,“这篇新闻特稿客观性存疑,倾向性明显……全篇文章似乎‘证据’十足,结论呼之欲出,当年的受害者汤兰兰一定是个满口谎言前后矛盾的骗子”。而“寻找汤兰兰”被解读为暗示公众去“人肉”汤兰兰。尽管报道使用的“汤兰兰”是化名,其关键信息也打码遮盖,但也有网友质疑当年的报案笔记:载有“汤兰兰”户籍信息的“常住人口详情”记录并无披露的必要。相关报道不仅侵犯受害者的隐私,而且可能导致“汤兰兰”的身份泄露,造成二次伤害。
网友的质疑指出了相关报道的缺陷所在,《人民日报》评论也指出:“媒体进行监督,是职责所在,不能因可能有人‘借媒体炒作、企图翻案’就迟疑退缩。但在媒体的个案监督过程中,如何有节制、更客观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考验从业者的媒体素养。这就需要每一个媒体、每一位记者更具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更多考虑自己对社会舆论的责任,以客观、理性的职业伦理,更好地推进问题解决,涵养整个社会的法治精神。”
另外,从媒体报道常规看,不排除是在舆论监督报道空间受限,采访无法突破的情况下,以“寻找汤兰兰”为切入口,倒逼公检法部门对案件回应、审查。但这种舆论动员的方式蕴涵了极大危险,显然不够审慎。对此,也有评论指出,正是由于近年来传统媒体不景气、调查性报道难以展开等原因,造成大批专业媒体调查记者流失,才会出现“汤兰兰案”报道水准下降现象。这些问题同样值得重视。
2.朋友圈晒“车马费”引出的有偿新闻潜规则
【事件】19日,一张朋友圈消息截图将多年来似乎司空见惯却又鲜少公开讨论的“车马费”问题摆上了桌面。一位微信名为“姜涞”的前记者在朋友圈晒出写有《南方都市报》名称的信封,附文写道:“制作资料,明天打发要饭的,做甲方的感觉真好。”还在评论区留言点名:“羊晚、信息时报、南方日报啥的,排好队,排直喽!”
根据“姜涞”在问答社区“悟空问答”的自述、微信公众号“媒媒哒”的调查来看,“姜涞”曾是珠海某报社的一名记者,近期从媒体跳槽到企业工作,职务并非公关,而是帮做公关的同事写好信封后,随手拍照发至自己的朋友圈。对于他的言论,“姜涞”表示,“这种活动稿一直被圈里人戏称为‘向金主讨饭’。于是,一时孟浪完成了这个文配图的编辑工作。联想到当初我们乌泱乌泱围着‘金主’嗷嗷待哺的样子,满腹恶趣味的我,又有了‘排好队、排直了’的戏言”。
刘亚娟、展江等认为,对于媒体来说,此事的尴尬之处在于难以自证清白。姜涞捅破的这层“窗户纸”,媒体该怎么修补?正面回应底气不足,不予理睬又被认为是默认,因此媒体圈的确陷入某种危机。有广州媒体人在姜的公号文章下留言:“做过媒体的都知道,记者是有多忙,哪有闲工夫和这种人扯不清,广州媒体圈不屑与他争论,他却自以为赢了,阿Q精神很上线啊!”姜则反唇相讥:“到底是不屑还是不敢?我觉得我跟我兄弟才是写文章的祖宗。现在的媒体人不行。”还有微信截图显示了某记者与姜的领导的沟通内容:“想核实一下,这人是不是你们的员工,为什么要污蔑媒体要饭。今天采访的车马费,我会退回给你们。”从姜的叙述和对问答平台的评论看,各方都没有否定这张截图的真实性。那就尴尬了:这位记者已经收了车马费,且在姜称一些记者是“要饭的”之前并没有主动退还。
【点评】对于此事,一家汽车自媒体评论说:“给媒体‘车马费’这种略显尴尬的存在,却是媒体人士难以越过的一道坎”。某些媒体的条线记者在采访一些活动时收“红包”或“车马费”的问题由来已久,因为单笔金额不多,大多数记者持相对宽容的态度,甚至辩护认为这些钱数量少,不足以干扰他们的新闻判断和报道,另外收“红包”也是为了与消息源建立“关系”。对此类“红包”,有的媒体机构明令禁止,有的则予以默许,将之视作记者收入的一种补贴形式。但当“姜涞”以“打发要饭”的口吻,将这个隐形的“行规”抖出来时,媒体人除了一时脸面无光,难堪之外,恐怕要深思收取“车马费”时,付出的是什么代价。
严格来说,收取“车马费”后发表的报道,实质属于有偿新闻。公关人员向记者发放“车马费”,无非是希望记者能按照他们的意图进行报道、宣传,所以一旦收取了“车马费”就必然损害了报道的独立性,这是以自己的采访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为代价的。
刘亚娟、展江撰文认为:姜涞事件捅出来的“篓子”,不仅直观体现了某些媒体某些条线在红包受贿这一道德问题上的“灯下黑”,和一部分媒体人暴露出来的“驯从”乃至“自我安慰”,也侧面印证了纸媒式微的大趋势。媒体人张丰在回答“记者跳槽做公关后发朋友圈称前同行是‘要饭的’,你怎么看”时写道:“媒体发达的时候,连政府部门的发布会,都会给记者一点车马费。如今这种行为被称为‘乞讨’,足见报纸这个行业的衰落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微信号“此地无言”中署名“此间飞”的作者在《叛徒姜涞,你不知道说真话需要努力吗》中直言:“你(媒体)要想让大家接受收红包是可以理解的行业惯例,那就得承认媒体并没有多少公信力,以及我们并没有真正的舆论监督……我们需要姜涞这样的叛徒和挑衅者,来打破这虚假的和谐。一句难听的真话,胜过一万句漂亮的谎言。”
与此事件形成映照的是澎湃新闻记者拒收30万元“红包”事例。5月起,澎湃新闻连续报道了“生发神药”邦瑞特的涉嫌虚假广告问题,并对邦瑞特背后的河南郑州题桥商贸有限公司进行了调查。其间,澎湃新闻记者陈兴王接到自称是题桥公司股东华某的电话,华某以说明情况为由与记者见面,在留下一个蓝色双肩包后迅速离开。陈兴王随即将双肩包送至有关部门。后证实,包内装有约30万元现金。正如澎湃新闻在评论中所说,“严守新闻职业操守本身,就是对新闻记者最好的保护,法律和职业规范是新闻记者在履行监督报道职责时最大的‘保护伞’。”
3.“奥数天才坠落”与非虚构写作争议
【事件】53日,《人物》杂志刊发特稿《奥数天才坠落之后》,讲述曾占领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高点的“奥数天才”付云皓被保送北大后沉迷游戏,因为挂科无法拿到毕业证,“意外地在学术界消失”的故事。文中提及付云皓现在一所二本师范学校任教,并做数学竞赛教练。
翌日,付云皓本人以“自白书”的形式对这篇文章作了回应,认为作者虽然采访了付云皓本人却很少引用他的讲述,多是依靠周边采访的选择性报道,并不符合事实;不认同文章价值观——学科上有天赋的孩子必须要去做学术研究,否则即为“坠落”,相反认为自己做个普通老师很充实;反驳偏科的说法,表明自己并非“竞赛机器”,其他科目也不错;回应挂科肄业一事。
此文一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引发更多争议,知乎上的问题“如何评价《人物》杂志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以及付云皓本人对此做出的回应?”获得412个回答。其中“数学、数学分析话题的优秀回答者”dhchen的观点被置顶,得到2650人的赞同,dhchen批驳了《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中预设的非常“流行”的成功观。
【点评】非虚构写作,或称非虚构文学创作,以强调作者完全独立的个人视角进行写作为主旨,近年来被引入我国,得到响应和推广,影响越来越大,收获很多读者,但也往往引发争议,比如当年“厉害女士”、“惊惶庞麦郎”、“耶鲁村官秦玥飞”报道等。与对单纯事实进行报道的其他新闻不同,人物本身就具有复杂性,人物特稿往往为追求对观念和意义的处理,在写作上单纯以作者的视角,理解和重构人物的经验,即便是基于事实的叙述,也很可能生成不同的意义与阐释,这也是非虚构作品容易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可见其焦点仍然在于:这究竟是新闻还是文学创作?作者的主观视角掌握到什么尺度才是合理的?
《奥数天才坠落之后》虽然未直接给付云皓的人生扣上“失败”二字,但却处处渗透着与世俗成功观两相对比下的失意与落魄。正是因为写作中表现出较强的预设立场、强加于人的价值观,因此也被受访者本人及众多网友指责裁剪事实——选择性地强调或者忽略一些内容,从而使得文章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这一事例也再次提醒我们,尽管“强调叙事性的非虚构新闻话语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化的言语实践”,但也需要注意“非虚构叙事可能陷入风格主义的景观陷阱,从而变成一种纯粹审美的文字游戏或陷入碎片化细节的泥潭,走向它所宣称的接近真实的对立面”。由于自媒体和网络作者的迅速扩张,即使很多作者并不一定知道“非虚构写作”这样的外来“流派”,也确实需要把握好主观抒发和客观表现之间的界限。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专业媒体并不是事实和观点的唯一提供者,付云皓在知乎发表“自白书”对《人物》杂志的文章进行批驳,采取了与专业媒体完全不同的竞争性叙事,很快获得超过10万个“赞”以及2000多条赞同的评论。这意味着新传播格局下议程设置权、话语引领权的开放与转移,通过传受各方的互动,有助于进一步逼近真相,而对于专业媒体来说也需更加谨慎,才能保持公信力。
4.“二更食堂”低俗文章与野蛮生长中的价值观缺位
【事件】56日凌晨,21岁的空姐李某珠,在郑州通过滴滴平台搭乘顺风车,不幸被司机杀害,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51120时,知名自媒体公众号“二更食堂”发布头条推文《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里数钱》,文章虚拟空姐遇害的细节,措辞夸张,甚至出现不堪的色情想象,引发大量用户强烈反感和质疑。
当晚,“二更食堂”CEO李明发布致歉声明,称“斯时斯刻,羞愧难当”,因为审核流程把关不严,出现严重的表述不当,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不适感,也给文章涉及的当事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向各方致歉。
512日,浙江省网信办联合杭州市网信办依法约谈了二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责令其限期整改。“二更食堂”公众号被微信平台封号7天。
513日晚,“二更”创始人丁丰在题为“致歉和反省”的公开信中公布了内部调查结果,“此次事件深层次原因,在于‘二更食堂’运营团队在价值观导向上出现了偏差,内部审核机制存在漏洞,运营负责人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把关不严,才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宣布永久关停“二更食堂”公众号及其他所有平台的“二更食堂”账号,免去李明在二更网络公司担任的一切职务,解聘此次事件相关运营责任人。
525日,杭州市网信办联合市文广新局再次约谈二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要求对涉事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严禁开设“二更食堂”的转世账号和返聘违规员工,并联合进驻公司督导落实整改要求,逐条对照验收。
【点评】从一个个人自媒体(公众号)发展出一家公司,如“二更食堂”那样,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其存在并不违背现行法律制度,而在传统媒体领域,个人是不可以创办任何报纸刊物的。这种商业性质的自媒体应该如何运行呢?确有办得不错的商业自媒体,但也有些自媒体在快速膨胀中存在不少潜在的问题。正如“二更”创办人丁丰所言,“二更食堂”的问题一是价值观出现偏差,二是审核机制存在漏洞。
“二更食堂”那篇文章意在蹭“空姐顺风车遇害案”的新闻热点。眼下,“蹭热点”已成为自媒体的一种重要流量导入方式,有研究者总结了“蹭热点”可带来的诸多好处——提高流量、展现实力、拉近情感、使用户对内容同质脱敏。但个人自媒体即使成立了公司,也不可能拥有采访权,事实上也不可能投入很多精力去采访核实,这样在闭门造车的情况下如何“蹭”新闻热点呢?据归纳,常用的套路就有“补充、整合、戏仿、意义泛化等”。为了在众多公号的“同题作文”中“夺人眼球”,“二更食堂”选择了“补充”这起恶性事件的“细节”,用庸俗、色情的想象性描述挑逗读者的兴趣,刻意“消费”逝者,攫取10+,罔顾传播伦理。
第二个层面,对于“审核机制存在漏洞”的解释,有些网友认为这属于官话套话,以逃避责任,但这确实是目前商业自媒体管理中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吸引眼球为的是增加流量,增加流量的目的则在于获得商业广告及风险投资,在急于追求商业变现的过程中,忽视审核机制,既可以降低人力物力成本,也暗含着放任其野蛮生长的意图。然而商业自媒体还是有其存在边界的,“二更食堂”事件就此敲响了警钟,无论在什么平台上,内容生产者始终要遵法守规,以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从价值观塑造到流程制度设计安排都要落实妥当,给社会提供正能量。
5.中国游客遭“粗暴对待”报道的不同面向
【事件】914日,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发布提醒,近期有中国游客遭到瑞方公务人员粗暴对待。中方已就此向瑞方提出严正交涉。
915日,《环球时报》发布独家报道《中国游客遭瑞典警方粗暴对待,一家三口被扔坟场,外交部严正交涉!》(此为环球网上的标题,“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标题为《看完能气炸中国人!瑞典就是这么一个国家?!》),详细报道了上述“粗暴对待”的事件。文章主要援引中国游客曾先生的话,报道了曾先生及父母一行三人凌晨抵达斯德哥尔摩市区的一家旅店准备住宿,但预订的房间需当天白天才能入住,曾先生请求旅店让他们付费在大厅休息,酒店不但拒绝还报警。警察将曾先生父亲拖出酒店,扔在地上,一家人半夜被强行带到郊外墓地的事件。同时该报发表社评《瑞典必须严惩对中国老人施恶的警察》。一时间,民愤四起,引发网友对同胞在国外遭遇不公对待的关切。
但事件很快出现了第二个版本。当地时间15日晚,瑞典本地媒体《晚报》(Aftonbladet)从涉事酒店及警方的角度报道了此事。报道称,酒店方面认为,三名中国游客在预订房间时弄错了日期,凌晨到达旅店时客房已满。旅店接待人员要求他们离开,但三人不同意,与旅店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后者因而报警。瑞典警方也是要求三人离开,但他们闹了起来,才采取措施。而流出来的现场执法视频中,两位瑞典警察将家属抬出酒店,但未见有殴打。除了呼天抢地的喊叫外,曾先生在一段视频中,还存在故意摔倒的嫌疑。所谓的“坟地”与我们语境中的也不一样,“林地公墓”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距离斯德哥尔摩最中心的皇宫约6公里。
随着更多专业媒体、自媒体加入报道,人们开始质疑:游客是否也存在过错?《环球时报》的报道是否存在问题?蔡雯等对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相关报道下网友留言进行统计发现,在众多意见中,“谴责曾先生一家,认为瑞典警方处理无误”的观点占了大多数。“批评媒体报道,认为媒体报道缺乏公允”和“对媒体报道持怀疑态度,认为还有‘未发现的真相’”的评论意见也不在少数。
【点评】虽然发生在国外,但此事本质上仍属一场顾客与服务企业纠纷事件。而《环球时报》在最初的报道中,采纳曾先生单方面的说辞,“隐去了冲突的前因后果和细节,建立起了一个中国游客外国无故受辱、被歧视的信息模型,也引发了很多对瑞典警方的批评”。随后进一步的报道发布后,公众发现《环球时报》所呈现的情况是片面的,自然会对初始报道持怀疑态度。
在当下中国,“不同价值观和意见激烈交荡,多种社会思潮新兴崛起,尤以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互联网的刺激下悄然抬头为显要趋势”。
如果媒体的出发点不是挖掘真相、引导受众,而是刺激煽动公众情绪,也许会收获较高的阅读量,但更危险的是会撕裂社会。
另一方面,这一案例再次印证信息供给从专业媒体垄断向公众参与的变革,日益复杂的真相语境下,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事实与观点发布,让我们获知这起纠纷的不同面向。类似的情况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常态,就像有学者所提醒的,这一案例中表现出的新闻重构和公众话语的复杂,提示我们必须重视公众与专业媒体不同的观察角度,以及“逆反”心理导致的对抗式解读。
6.微信截屏拼凑“新闻”的伦理陷阱
【事件】920日起,“新晚报”、“新华社”、“成都商报”、“澎湃新闻”、“楚天都市报”等多家专业媒体微信号都转发了《深夜12点,小学生爸爸问老师:睡了吗?群里瞬间炸锅》一文(不同媒体标题略有出入),相关话题#深夜爸爸问老师睡了吗#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此文的主体是三张微信截图。第一张图显示:一位家长晚上12点在某小学班级微信群里问老师是否睡觉了。在老师回复睡了后,这位家长提出,“我闺女还没睡觉呢,你睡什么睡,你给孩子布置那么多作业,你凭什么能睡觉?……”第二张截图中,老师表示已将那位家长移出聊天群,其他家长也开始抱怨作业多。第三张图是网友评论。
这只是目前众多“截屏新闻”中的一例,没有采访,没有背景介绍,只要几张微信截图就凑成一则“新闻”,被不断转发滚动,进而成为热点话题。
当然,也不是所有报道都这样“随意”。10月初,同样一则“午夜给老师发微信被拉黑”的微信聊天截图在网上流传,一位妈妈为了让上幼儿园的孩子当上值日生,给老师发了一条长消息,可几天后却发现被老师“拉黑”了。澎湃新闻在报道此事件时追踪到当事人,采访当事老师未果后,采访了幼儿园园长以及这位妈妈,还原了事件的原貌。
【点评】微信截屏随手转发已成为UGC新闻生产方式的一种,被广泛应用,影响越来越大。但是,未经当事人允许,将他人的微信聊天、朋友圈内容等截屏传播,也是有待探讨的伦理问题。比如,2018年由微信截屏引发关注的新闻事件当属“新财富不雅饭局”。几位证券分析师在饭局中的不雅行为被一起参加聚会的同行录下视频,传播到聊天群,之后被截屏广泛转发,不断发酵,最终相关人士受到公司处罚,新财富最佳证券分析师评选也宣布取消。但在这一事件传播过程中,私人场合的聚会被拍摄、朋友圈聊天被截屏转发,是否有侵犯他人隐私的嫌疑?
普通用户随手转发微信截屏也成为专业媒体报道的重要线索。但对专业媒体来说,是否找到当事人进行采访、核实,是检验媒体是否专业的基本标准。微信截屏貌似来源于当事人,有图有真相,但抽去语境后的三言两语很难说明问题,技术作弊更是轻而易举。因此,没有经过核实的微信截屏不应成为专业媒体报道的依据。
第一篇截屏报道就是专业记者放弃了把关、放弃了核实,为抢热点将它“新闻化”。我们找到的最早的报道来自新晚报,署名“来源搜狐、新浪微博,新晚报综合整理”,新闻五要素残缺,记者也未曾核实真伪,但经过专业媒体背书,微信截屏以“新闻”的面目被其他媒体跟进转发,以致推波助澜,遂成焦点。
其实,20167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中,专门强调严禁“未经核实将社交工具等网络平台上的内容直接作为新闻报道刊发”。这种将未经核实、新闻要素不全的微信截屏“新闻化”的做法,不仅易滋生虚假新闻,也损害了专业新闻机构的公信力。
7.照搬“官方”材料引发舆情的多方反思
【事件】山东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大众网527日报道称,526日,中国胸痛大学在济南正式成立。报道介绍说:“中国胸痛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以提升胸痛教育和研究为目标的高等学校。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胸痛分会候任主委、中国医促会胸痛分会主委、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陈玉国担任中国胸痛大学首任校长。目前下设三个学院,分别为胸痛学院、抗栓学院和心衰学院……”
这篇报道被广泛转载,并引起舆论关注。山东省教育厅、教育部先后表示未审批“中国胸痛大学”。陈玉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胸痛大学”并不是一所高等院校,也没有他担任校长一说,而是中国医促会胸痛分会成员自发组成的一个学术组织。“我们分会在起名时考虑不周,起这个名字欠妥,给公众造成了误解”。
116日《重庆日报》发表报道称,“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消息,政审材料是参加高考录取的必备材料……政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普通高校的录取”。“政审”一词撩动了那段敏感的历史,引发网友热议。
针对此事,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办公室主任罗胜奇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关于政审是媒体记者写错了。我们叫思想政治的考核和现实表现的审核。记者把这个理解错了,就出了一个‘政审’。重庆市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精神,文件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做变化。只是记者的片面误读。”
但网友追根溯源发现,早在112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微信公号“重庆招考”发布的《考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都在这儿》中,就将“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述为“政审”,并解释了“政审怎样进行?政审主要有哪些内容?”
118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官网发布说明,承认是“重庆招考”的表述不规范、不准确,以及“我院工作人员在回答记者电话询问时,答复也是不准确的”。
【点评】将这两起乌龙事件放在一起,表面上看都是相关机构的错误造成信息误导,让媒体背了黑锅,但是在批评相关机构不够谨慎、规范的同时,也有必要反思媒体记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针对重庆“政审”报道,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郑佳雯认为:在任何一家新闻学院的写作课堂上,这篇报道都不可能及格。《重庆日报》的报道只有单方面信源,就是教育考试院发布的通知,记者没做任何核实采访。高考“政审”是第一次实行还是一直如此?如果是第一次实行,政策出台背景是什么?如果过去一直如此,那么这篇报道的新闻点在哪里?过去是否有学生因为政审而不准参加考试?这些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报道中都没有涉及,只是对教育机构公文的转摘。
对所谓“中国胸痛大学”的报道,同样可以有此质疑。我们都知道,开办一所大学需要各种审批,需要师资队伍、教学场地以及生源等等,和一个自发成立的学术组织完全是两回事。那么,媒体记者在发布这一消息的时候,采访了吗?核实了吗?还是仅仅拿了会议材料直接就贴上网了?“胸痛大学”引发舆情被曝光后,大众网将原报道一删了之,究竟这个“自发成立的学术组织”是否合法登记、起名“大学”背后是否有商业考量?网友们的疑问,也不见回答。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格局、舆情生成路径更加复杂。挖掘真相,澄清事实,净化舆论生态,是专业媒体的责任,必须以更主动更深入的采访调查核实工作来完成。当然,各方面也有必要为媒体提供更宽松的报道空间,既有助于民众的监督,也有利于工作的改善。
自媒体有个人设立的,也有机构设立的。机构有大有小,大到一家央企公司,小到一个住宅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都是。中国敬重“官”字,机构办自媒体往往自称“官微”、“官号”,似乎戴着一顶“官”帽,就给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一定是正确的、权威的,其实不然。有的“官”媒体就是一个人在操作,与个人自媒体无异。有的“官”机构其实也没有多少权威地位,也容易犯错。这一方面提醒从组织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的机构自媒体包括政务媒体亟需构建恰当的伦理规范,另一方面也提醒专业媒体对机构自媒体的内容也要做好核实,不要轻信转发。
8.“洗稿”侵权实为变相剽窃
【事件】123日,自媒体大V“六神磊磊”推送文章《这个事我忍了很久了,今天一定要说一下子》,揭开了自媒体创作中的一大弊病——“洗稿”。所谓“洗稿”,是一种避免直接抄袭的改头换面、变相剽窃行为。盖子一经揭开,不断有自媒体原创作者曝出其文章被变相剽窃的经历。
5月,科技自媒体“差评”宣布获得A轮融资,领投方包括腾讯TOPIC基金等。多个公号发文对“差评”之前的“洗稿”劣迹,以及腾讯投资“洗稿”大户这种违背价值观之举表示批评。“差评”虽连发多篇文章进行反击和自辩,但最终主动退还了腾讯相关投资。
929日,针对网络转载版权专项整治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国家版权局约谈了趣头条、淘新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号、微信、东方头条、北京时间、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凤凰新闻、腾讯新闻等13家网络服务商,要求其进一步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切实加强版权制度建设,全面履行企业主体责任,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
103日,新华社记者在“新华视点”中报道了自媒体地下“洗稿”的产业链:“千字10元至30元找网络写手,将‘爆款’原创文章移花接木、改头换面上线,一些自媒体靠‘洗稿’做成大号。”
【点评】“洗稿”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高级抄袭”,之所以“高级”并不是志趣上的,而是指抄袭的手段升级。随着互联网版权保护的进一步强化,各大平台都建立了原创保护机制,鼓励、优先推荐原创文章,“洗稿”就是应对原创保护机制的一种策略,通过篡改删减,将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迅速生成伪原创。洗稿手段不但有人工的,还伴生了大量的洗稿软件,有些就是“同义词互换”。“洗稿”之所以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现象,其经济动因在于微信公号、头条号等自媒体的产业化,形成了“原创文章——点击量——变现”的通道。有媒体调查发现,靠“洗稿”形成爆款文章,迅速吸粉养成大号,再靠数据流量卖广告赚钱,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洗稿”之所以大肆泛滥和它在某种意义上处于灰色地带有关,在法律上难以界定,被侵权者大多停留于道德谴责,真正诉诸法律的很少。因为版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只及于表达,不涉及思想和创意。其本意之一是为了避免保护范围过大而限制创作自由,但表达方式经过改头换面后在判定是否为抄袭上存在一定难度。另外,诉诸司法要投入时间、精力和其他成本,被侵权人即使打赢了官司,也难以得到充分的补偿。
对于“洗稿”这种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新问题,需要在法律和技术两个层面来共同解决。相关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具备可操作性,而平台作为利益攸关方,应设计和制定合理的版权投诉规则,以及投诉处理和处罚机制。目前已能看到一些举措,例如9月“今日头条”为保护原创,封禁、禁言了3591个有搬运、篡改和歪曲行为的违规账号。微信平台截至1110日,已处理涉及“抄袭”的投诉接近8万单,处理了涉嫌侵权的账号5万个,处理涉嫌侵权的文章接近3万篇。123日,微信公众平台把合议机制引入到洗稿判定中来,开始随机邀请坚持原创且无抄袭违规记录的个人作者担任“洗稿投诉合议小组”首批内测成员,协助平台对有争议的“洗稿”内容进行合议。
9.炒作单相思与媒体角色错位
【事件】1210日,梨视频播放视频新闻“可能是最肉麻的起诉书!书店痴情男欲起诉‘一见钟情’女生:我不在意任何人对我的看法,只想找到她”。报道一位男青年在北京王府井书店邂逅一位女生,自称当时两人对看十秒,他认为对方对自己也一定有意思。此后,他先是在书店蹲点连等五十天,不去工作,甚至到了向亲戚借钱的地步。苦等未果后,他开始张贴寻人启事,甚至想出去法院起诉女生的方法,以找到她。
梨视频的报道引发网友批评,认为这不是浪漫,而是骚扰;媒体炒作,“正中偏执狂下怀”。梨视频随后删除了这条新闻,但是相关报道已经广泛传播,甚至一度上了新浪微博“热搜”。
与此事有点类似,10月初,一位空姐寻找自己一见钟情的乘客的“寻人启事”引起热传,这位空姐发布的内容说:自己在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围棋少年,对他一见钟情,但当时没有勇气向他要联系方式,之后很后悔,于是在各大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发布“寻人启事”,还公布了少年的出生日期及所乘航班信息。《浙江日报》等专业媒体也报道了此事,并发现这位围棋少年是著名围棋国手连笑。
【点评】一见钟情、大胆说爱、长情的等待等,是通俗文艺常用的浪漫元素。但是现实生活并不是小说、电视剧,这种单方面在大众传播渠道公开示爱的方式,很可能给对方生活造成困扰。因此,有网友评论,痴情男青年的行为不是浪漫,而是偏执、病态,提醒女生千万不要再去那家书店;也有网友质疑空姐的行为,是否有侵犯他人隐私之嫌?
而对于参与其中的专业媒体来说,则属于陈力丹等提出的“媒体逼视”的问题。所谓“媒体逼视”,主要指由于专业媒体将私人领域的信息未经当事人同意而公开报道,使得报道对象遭受不应有的心理压力。这两起案例,都属于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事件,专业媒体跟进炒作,实属低俗无聊之举。
10.喜提“10+”暴露价值观偏差
【事件】1211日,襄阳日报记者严俊杰在朋友圈发布日记,详细记录了他自己生病住院的遭际,一度“离死亡只差两三个步骤”。在征得严本人同意后,襄阳日报客户端以《向死而生,一名记者的住院日记》为题推送了这篇日记,引发广泛共鸣和转发。1216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荐读”中推送了这篇文章,获得10+的阅读量。襄阳日报针对此事在客户端发布文章《喜提〈人民日报〉10+,襄阳日报首席记者的这篇日记火了》。记者病重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沉重的事情,但襄阳日报的文章不但无悲悯之情,还在“喜提”10+,其报格和操守受到质疑。媒体人褚朝新在评论中表示,“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襄阳日报版的范进中举”。襄阳日报随后修改了文章标题。
与此类似,124日,80后创业代表人物茅侃侃去世,引发人们对创业过程和资本市场残酷性的唏嘘以及对创业者境遇的关注。125日,知名媒体人、《赢在中国》制片人王利芬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题为《茅侃侃的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角》的文章,并同步在微博上,这篇紧贴热点的文章很快达到“10+”的阅读量。126日一早,王利芬在微博上写道:“我的微信公众号从未达到过10+,努力皆有可能,达到目标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先高兴一下。”还配以开怀大笑的图片。王利芬这条微博招致网友的猛烈批评,骂她“冷血”、“没人性”、“吃人血馒头”等,当天,王利芬在微博上为不妥言论致歉。
【点评】对10+的追求,已经让部分媒体人忘记了对生命的尊重,不禁让人倍感凄凉。“先高兴一下”和“喜提”看似报喜,实际上却反映出它们日常阅读量的惨淡和对流量的焦虑。媒体人张丰从理解的角度看待王利芬的言论,“在我看来,王利芬人倒不见得有多坏,她只是不小心表达了自媒体普遍境况:谁不为10+高兴呢。王利芬只是不知道掩饰自己而已”。然而,当10+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时,对它的过度追求和膜拜将造成价值观的扭曲。
传媒伦理重塑的建议
结合2018年传媒伦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可以看出,在传统新闻传播方式遭到颠覆性变革的情况下,专业媒体新闻生产遇到新的挑战,伦理规范也需重新凝聚共识。由此,我们从不同传播主体出发,提出各自的伦理修复建议:
对于专业媒体来说,重塑公信力是最紧迫的要求。在巨大的融合转型压力下,专业媒体只能以更严格的专业化标准要求自己,以对“硬新闻”的深入报道体现专业能力,才能重获受众信任,才能彰显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独一无二的传播价值。
机构媒体,特别是政务媒体,理应在网络空间发挥更多的舆论主导作用。至于其他各种机构媒体,也应该按照自己的职责功能,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做好相关的信息发布和意见表达。
对于商业媒体来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媒体产业“野蛮生长”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正确价值观的培育,也许起步阶段影响不大,但后续成长中就会带来致命问题。
对于用户个人来说,随手转发前也有必要提醒自己所承担的道德责任。虽然随手转发往往抱着娱乐心态,但相关信息是否真实?转发内容是否会对其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发现曾转发过不适当的内容后是否及时删除、解释说明?这些问题的自我追问也是培养有责任感公民的一个环节。
(本文摘自新闻记者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8年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阅读原文及学术引用,请务必参考《新闻记者》2019年第1期)
编辑:陈心茹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9-1-4 23:10: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陈心茹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19:24: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崔永元的后台[color=rgba(0, 0, 0, 0.298)]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i看见 [url=]i看见[/url] [color=rgba(0, 0, 0, 0.298)]昨天
文/一人君(微信公众号:i看见)

崔永元的炮火还在持续。

如果将刚刚过去的2018年,称之为崔永元年,可能并不为过。

可能连崔永元自己也没想到,在他离开实话实说16年之后,又以另一种形式再次红遍全国。

年末岁尾,地产商冯仑和崔永元进行了一次对话,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崔永元的后台到底是谁。

这是几乎所有人的疑问,整个2018年,崔永元掀翻娱乐圈,怒怼农业部,力呛最高法,中间还稍带脚掐掐这个捏捏那个,一年下来,竟然没有失手的时候。

是谁给了小崔这么大的能量?对话现场,冯仑发问,你的后台到底是谁?崔永元骄傲地说:

“我后台特别硬,硬到你想不到,你也别打听,省的吓着你,它非常强大,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后台,才有这个国家。”

崔永元用他一贯的幽默,轻松就将话题遮掩过去,更加重了围观者的好奇心,大家一致认为:

“他那么敢说,肯定有人支持他!”

01
崔永元在央视待了20年,曾是央视最顶尖的主持人之一,有这样的地位,也自然让崔永元能结识不少各界大佬。

比如当初崔永元在做口述历史博物馆的时候,一个叫刘会的朋友一出手就捐助了1500万;

看到崔永元的博物馆开在小平房里,房产商冯仑一下给了3000平米的房子,每年象征性收取一块钱租金;

开博物馆要电脑设备,联想柳传志听说后,自个掏腰包捐助了几百台顶配电脑;

东北朋友张广良,实在看不了崔永元身上那几件皱巴巴的衣服,给小崔买了半车的名牌服装……

崔永元类似这样的有钱朋友,估计一火车皮也装不下。所以有人说,你看,这些有钱人就是崔永元今天的后台。

但其实,今天这社会,真不是有钱就有一切的。这些人除了有些钱,真没什么大作用,关键的时候,恐怕连他自己都保不住,更别说保护崔永元了。

冯仑好多年前就说了,他们这些民营企业是“小姐心态,寡妇待遇,妇联追求”。你看,他们也就这地位,何来保护他人?

新东方俞敏洪,前段时间在一个内部会上发了几句女人的牢骚,结果被一顿教训后,又不得不灰溜溜的跑去当面道歉。

强哥,有钱人,在国内憋坏了,趁着去国外镀金的机会,放开手脚爽了一把,结果却搞得人不人鬼不鬼,公司市值还被搞掉了1/3。

马云,中国首富,平日里金句不断,可最后呢,才54岁,就不得不谢幕自己一手创办的阿里王国。

你看,有钱又怎样,成功又如何,再有钱的商人也不过如此,哪来的能量保护他人呢?其实他们平日里比我们活得还谨慎,生怕做错事说错话,毕竟,他们手里可都是攒着真金白银的。

有时候,钱多了也并见得都是好事,钱也是把柄,一旦这把柄被别人握在手里,那滋味并不比没钱强。

所以,要让商人来保护他人,做崔永元的后台,还真不靠谱,他们能把自己活明白就不错了。

更何况,商人最精明,稍有点风吹草动,跑得比兔子还快。让这样的人做后台,你觉得靠谱吗?

02
有钱人做不了后台,那有权有势的人呢?崔永元这方面的朋友也是不少的。

有人说,那么多有权有势的朋友,崔永元的后台可见有多硬。

但其实呢,去年揭露娱乐圈黑幕初期,崔永元曾遭到多次威胁,有人甚至强行上门找他算账。为求自保被迫报案,却迟迟不见动静。再追问,得到的回复是,正在讨论,等待批准。

之后,崔永元指出某地涉嫌违法,迫于压力,对方竟然敷衍说,多次联系崔永元,但都联系不上。

想在微博搞个直播,结果好几次都不了了之,原因就是微博直接给小崔下了手段,别人能直播,他连录播都办不到。

期间,崔永元还一度转战阵地到今日头条,寻找发声之地,最终不得不再次掉头回到微博。

再早点,搜狐微博时,崔永元稍微嘴巴大点,立马就被消声3个月。

你看,崔永元享受的这些待遇,与你我屌丝并没有什么两样,你我能享受到的,崔永元一样不落,甚至更多,这哪像是有权有势的朋友在背后支撑的样子呢?

若真有他们做后台,根本不用崔永元亲自苦哈哈地身体力行,早有人将那些威胁他的人给办了。

再说,你见过哪个真正有后台的人,需要亲自吆喝的吗?当初,计划先生的公子出事,那么大的事,一个电话就将现场消灭了。看,那才叫有后台,真正的后台。

退一万步说,即便崔永元真有后台,而且还自己动手了,那结果也肯定是前面受理,后面就有人雷厉风行的去执行了。

可现实呢,崔永元一催三不知,躲躲闪闪。

你说,这像是有后台的样子吗?

03
去年10月,也就是范冰冰被追缴9亿税款之后,崔永元的微博发生了变化。

10月16日,不到一个小时内,崔永元连发3条微博长文,分别是几个名人所写,一个是原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另一个是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

这两位在舆论界的影响力,不用多言。

詹国枢写的文章是《谁来保护崔永元》,艾丰写的是《小崔的安全让我牵肠挂肚》等等。

两个人,两篇文章,直指一个问题:崔永元的安全。

那个时候,经过将近5个月的穷追猛打,崔永元终于撕开了娱乐圈黑幕,但此时,针对他的反扑也最为凶猛。

以一人之力,砸碎整个娱乐圈蛋糕,得有多少人想对他下手呀。突然之间密集发布这些有关安全的文章,崔永元也许就是闻到了些什么。

如果因此说詹国枢艾丰等传媒界大佬,就是崔永元的后台,那就太不懂行情了。

老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要说詹老艾老都早已退下,即使今天仍在位上,也为崔永元说不了半句话,即便说了,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那崔永元为什么要集中发布他们的文章呢?要说我,更多的是因为心惊因为害怕,否则崔永元何至如此?

千万别笑话,是个人,在面对强势威胁时,都会害怕会胆颤,这是人之常情,没什么丢人的。

崔永元这是用老报人的文章来为自己壮胆,也是用来给外人看的,这是一种策略,更是自保。

反过来,如果崔永元有后台,很硬的后台,他何至如此?

04
虽然所有人都觉得他有后台,但崔永元其实就是一个孤独者。

他曾经承认,他现在没什么朋友,更别说什么后台了。

“其实我谁都不认识,也没人给我撑腰,我就单枪匹马。”

当然,很多人不相信,何况前两天崔永元刚说了,他的后台特别硬,硬到你想不到。

而且,没有后台你能那么硬气?没有后台敢与强权叫板,敢力斗群魔?没有后台敢与整个圈子为敌?

当然,崔永元当然有后台。

那个跑到传媒大学的办公楼下,孤身为崔永元默默站岗3天,同时也站在正义里的陌生男子,就是崔永元的后台;

那个愿做崔永元的贴身保镖,随时为他保驾护航的国家散打队队长付高峰,也是崔永元的后台;

那些拼命点赞、评论、转发、围观小崔微博的每一个网友,还是崔永元的后台;

还有正义、民心,和我们的法律,更是崔永元最强大的后台……

别看他微博粉丝2000多万,但崔永元是孤独的,他与社会格格不入,很多时候都是在孤军作战。

柴女士说:“崔永元是这个时代里,唯一醒着的人。”

但这个清醒的疯子,却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生生将自己练成了掐怼专业户。

这些年,我们忽视了这个一直在为你我抗争的孤独者,这个被称作病人的崔永元。

如今,我们要成为他的支持者,成为他强有力的后台。因为你我追求的,就如崔永元所言:

我从没想过当什么民族英雄,我只想不被欺凌,或者被欺凌了有人管。

致敬,孤独崔永元。


编辑:冉玲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fzkTmlvGXtgxRLJtNa14Q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