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审查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0:51: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BBC印度办公室突遭突击搜查,拜登政府的表态耐人寻味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邢雪】情人节竟遭“抄家”!据英国《泰晤士报》15日报道,2月14日,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印度新德里和孟买的办公室遭到印度税务官员的突击搜查,BBC方面表示将配合印度当局的调查工作。今年1月,由BBC制作的名为《印度:莫迪问题》的纪录片在英国播出,并在印度网上流传,引发争议。多家媒体认为,BBC遭突袭或与此有关。
员工处于失联状态
《泰晤士报》15日称,前来调查的印方人员拿走了笔记本电脑、手机和文件,两个办公室也已经关闭。目前,不清楚对 BBC在当地办公室的突击搜查将持续多久,BBC当地员工被告知不要与媒体交谈。拨打德里办事处和员工的电话无人接听。美国《华盛顿邮报》在联系上两位不具名的BBC驻新德里记者后称,据他们透露,同事们的手机已被没收,至15日早上,调查人员仍在BBC驻新德里的办公室内工作。据悉,两个站点有数百名员工。
目前,英国政府拒绝就此次突袭发表评论,但一名外交部官员对英国《卫报》表示,他们已经与 BBC 进行了联系。BBC 此前一直不愿在涉及此类事件时寻求正式的政治支持,以试图表明它独立于英国政府。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新闻社15日称,印度的税务人员正在拷贝BBC的电子和纸质财务数据。《印度快报》15日称,印度税务部门正在调查 BBC“蓄意违反转让定价规则”及其“大量转移利润”的行为。报道称,据官员说,所谓调查的重点是调查“操纵价格以非法获利,包括税收优惠”。
名为《印度:莫迪问题》的纪录片于1月17日在英国播出,分上下两集,主要描述了莫迪在政坛崛起的过程,他的政治主张、宗教影响,以及他在2002年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该邦宗教间发生重大流血骚乱时扮演的角色。纪录片首次披露了一份当时的英国政府的外交电报,称这些事件具有“种族清洗的特征”。
对此次搜查,西方媒体议论纷纷。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标题就是“涉莫迪纪录片惹祸?BBC印度分社遭搜查”,路透社称“纪录片被禁数周之后,BBC称印度调查其税收”,美国CBS News称“播出批评总理莫迪的纪录片几周后,印度税务部门搜查BBC办公室”。
“反印宣传”?
虽然该纪录片并未在印度媒体播出,但印度政府已下令禁止该片在印度传播,并将其称为“敌对宣传”,印度境内运营的社交平台、大学和中学都收到了禁止播放和传播的命令。此前,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称,该纪录片充斥着偏见,且说明英方仍抱有殖民心态。印度信息和广播部顾问古普塔强烈谴责该片,称其为“伪装成纪录片的反印度宣传垃圾”。
针对此次对BBC办公室的搜查,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BJP)表示,印度机构独立工作,税务部门“查税符合法律”,表示印度是充满活力的国家,没有人凌驾于法律之上。而印人党的一位发言人称BBC是“最腐败的组织”,指责其报道“充满恶意、浅薄、有导向性”,且“沉溺于反印宣传”。
美国表态
BBC与印度之间龃龉频发。早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BBC曾报道印度因为疫情封城酿成人间悲剧,引发许多印度网友的强烈不满和抨击,称英国媒体充满偏见,只看到印度骚乱,看不到印度喷消毒液。BBC也曾在2021年在报道一名气候激进分子被捕事件时,在利益各方间制造矛盾,激起受众情绪,挑拨印度法院和印度人民党之间的关系。
英国《卫报》称,《印度:莫迪问题》的播放正值印度在世界舞台上的“敏感时刻”——今年印度将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莫迪在地缘政治和气候问题上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追捧。印度将于明年举行大选,当前对于执政当局而言十分关键。莫迪的支持者认为,西方的老牌殖民大国对印度的崛起感到不安,因此试图用翻旧账来阻碍印度。
印度反对党和异见人士对该国税务部门此次行动表示批评。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发推文抨击政府针对媒体的“恐吓策略”,表明莫迪政府“惧怕批评”。对于 BBC 被突袭搜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赖斯作出回应称,美国相信“新闻自由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加强世界各地的民主”,但他“无法就突袭行动是否与此背道而驰”作出判断。
来源:环球网
编辑:邓秋雨

192#
 楼主| 发表于 2023-2-17 18:27: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邓秋雨

193#
 楼主| 发表于 2023-5-1 22:17: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氏垂心

194#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22:09: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氏垂心

195#
 楼主| 发表于 2023-5-7 10:30: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氏垂心

196#
 楼主| 发表于 2023-5-8 10:36: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抖音遭曝曾追踪观看同性恋内容的用户


抖音搜集观看同性恋内容用户名单?TikTok的前员工揭发说,至少在一年的时间里,抖音一些员工能够在内部搜到一份在抖音流行应用上观看同性恋内容的用户名单。华尔街日报称,是收集这些信息,引发员工投诉。

TikTok的多名前员工说,TikTok不要求用户披露他们的性取向,但会将用户观看的视频编入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的简称)等类别下。他们说,一些员工可以通过操作界面查看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其中包括一组观看过这些视频的关联用户,以及他们的身份认证ID号码。

TikTok数据集里的其他分类也包括用户名单,但这些前雇员认为这些类别并不敏感。 据一些前TikTok员工说,2020年和2021年,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TikTok员工曾向高层管理人员提出了对这种做法的担忧,称他们担心有员工会与外界分享这些数据,或者使用这些数据来勒索用户。

该报道称,TikTok的一名发言人说,员工用来查看同性恋内容观看者数据的操作界面在美国已于近一年前删除。这位发言人说,TikTok不会根据用户观看的内容来识别用户的性取向或种族等潜在的敏感信息。该女发言人还表示,TikTok并不使用这些信息。

来源:RFI
链接:https://www.rfi.fr/cn/中国/20230507-抖音遭曝曾追踪观看同性恋内容的用户
编辑:吴氏垂心

197#
 楼主| 发表于 2023-6-13 18:40: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潘洁

198#
 楼主| 发表于 2023-6-26 22:41: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微博被禁言


来源:金融界网站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755390700604386
编辑:秦克峰


199#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21:48: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覃韵琪

200#
 楼主| 发表于 2023-7-7 23:45: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玟去世再次凸显 抑郁症防控的重要性


时本
    7月5日晚,歌手李玟的姐姐李思林发文称,李玟于数年前不幸患上抑郁症,经过长时间与病魔斗争,可惜近日病情急转直下,于7月2日在家中轻生,送院后一直昏迷,经医院团队努力抢救及治疗,最终于7月5日去世,年仅48岁。(7月6日《华西都市报》)
    李玟轻生去世的消息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迅速在朋友圈刷屏。之所以如此,除了因为李玟的知名度很高之外,更重要的是,她阳光乐观的形象与抑郁症之间,形成十分鲜明的反差。李玟才华出众,形象很好,在舞台上,她活力四射,展现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一位美丽而事业有成的歌手也如此“想不开”,这让不少人尤其生活颇为艰难、仍为理想努力奋斗的人,感到难以理解。
    然而,如此乐观开朗的人患抑郁症轻生去世,正好说明抑郁症的危险所在。所谓“微笑抑郁症”,典型特征就是表面开朗、热情,内心悲伤,还会出现思维、行为迟缓,能力下降等现象。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则表现为情绪忽涨忽落,对人忽冷忽热,情绪时而暴躁、时而抑郁。旁人琢磨不透,更难以认清疾病,甚至误以为对方仅是“偶尔心情不好”而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全世界近2.8亿人患有抑郁症,在成年人中的检出率约为5%。在中国,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1%,也就是接近3000万的人数。但由于民众对该病的认识普遍不足,导致我国抑郁症患者接受过精神科专科治疗的人数并不多。
    因此,民众应该从这起事件当中,看到抑郁症的狡猾与危险。《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俗称《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第20条强调,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正确认识抑郁症和焦虑症。掌握抑郁症相关知识,应成公民的自觉行动。
    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通过寻求专业的帮助,大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和大部分疾病都一样,抑郁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最好是在刚刚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及时寻求心理干预,从而避免抑郁症。如果身边的亲友是抑郁症患者,在与他们相处时,尽量多理解、多倾听、不指责,如果有需要,及时带患者向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求助。
    从防治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些短板需要尽快补齐。尽管当前抑郁症诊治体系已颇具规模,患者比较容易获得诊疗资源,但这是建立在就诊率极低的基础之上的,若想满足庞大的患病人数的就诊需求,这方面的诊疗能力就应该得到大幅扩容。此外,疾病干预的关口前移也至关重要,让早期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门诊咨询得到普及,学校的心理健康与行为干预更加可及,才能早期防范好这类疾病。
    李玟去世是一场悲剧,其以生命的代价,给社会上了一堂疾病知识普及课。此事警示社会,抑郁症是一个隐性的杀手,对其做好防范和早诊早治至关重要,对逝者的最好告慰,就是从这一悲痛的事件中吸取教训,进而维护好个人的精神与心理健康,让类似悲剧不再重演。






编辑:覃韵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