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生态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91#
发表于 2016-8-12 16:07: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摄像机保护不了记者,还拿什么保护公众

团结湖参考 于永杰
2016-08-12




不管因为好事还是坏事,一个地方一天要上两次头条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山东德州的公安系统就做到了!”德州运河公安分局”是一个非常关心奥运的警务官微,因为此前将傅园慧的名字写错了,自罚抄写“傅园慧”三个字1000遍,还在网上晒出了图片。不过第二条就没有这么萌萌哒了,德州一企业突发大火,山东电视台一名记者前往报道,不料竟被抢走摄像机和手机,一通暴打之后扬长而去。这名记者经医院检查后发现被打断三根肋骨。当然,这两个头条之间也许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发生在同时同地,怎么都有种黑色幽默感。

记者被打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德州公安局通过官微发布调查结果称,据查对记者进行暴打的是失火企业的三名员工。但受伤记者提供的证据则与此结论完全相反,该记者称殴打他的人全部身着警服,他还认出其中一人正是此前他采访过的一名警察。而抢夺他摄像机的人恰好被他拍了下来,其所穿警服上的警号一清二楚。德州公安局调查了一起被高度怀疑是他们自己所为的案件,得出了一个不能被信服的结论。怎么样,这个套路是不是很眼熟。面对这种种矛盾之处,德州公安局目前还没有做出回应。但被打记者所在电视台此前对该事件发布的微博却被删除了,同时被删除的,还有摄像机里记录事发的一段视频。

警察粗暴执法是个老话题了,换句话说就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前段时间一连串的事故,终于引发了高层的注意。在由习近平主持召开的“深改组”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该意见的全文虽未公布,但从随后公安系统贯彻落实该意见的一些举动中,不难看出改革的风向之所指。比如明确了民众拍摄若无影响执法,警察不得干涉。比如公安部长郭声琨着重指出了,在新媒体时代,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这一切都清晰地说明了,过去公安系统“执法权边界模糊”甚至“以违法的方式执法”等负面传统不能再维持下去了。公安部门作为法定的国家暴力机关,尤需在法制的轨道运行。否则受伤害的不仅是公民的权利,更会损失政府的公信力。

不过最高层的改革之风,需要一定的路径才能吹向基层。而在此之前,地方公安的粗暴惯性恐怕仍会维持一段时间。就像反腐败不可能靠发发文件就能成功一样,规范公安机关执法,没有问责和监督也难以达成。就在记者被打事件同一天,媒体报道河南省出台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规定对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将追究刑事责任及行政纪律责任,并将会被终身追责。这一举措很值得其他省份效仿。不过山东德州这一事件尚谈不到如何追责的层面,因为追责必须建立在清晰的事实调查基础上。当德州警方的调查结果与受害人的陈述出现明显逻辑矛盾时,应该由检察院或上级机关介入调查,这也是之前此类案件处理的成功经验。

其实以往类似案件也时有发生,事发后往往采取双方单位领导私下协商处理,而当事人、尤其是受害人没有表达个人诉求的机会。记者被打,甚至成为了单位高层的人情砝码。正像郭声琨所说的,在新媒体的时代,这种方式不能继续下去了,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因为这不仅仅是记者和警察私人的事情,也是舆论监督与公权力的博弈,而后者关乎公众利益。媒体和警察之间不应该形成所谓的和谐关系,因为媒体的职责就是监督和问责,如果舆论和公权力好得蜜里调油,那么吃苦的就是公众了。

其实决定写这个话题之前,很是犹豫了一阵。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部分媒体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不少人反感记者。谈论保障媒体权益的话题,很容易被喷,甚至有人会说媒体已经是“特权阶层”了还矫情什么。但最终这样一个理由说服我写下这篇文章:如果连手持摄像机的记者都不能免于被暴力殴打,那徒手的民众还能指望些什么?
(文/于永杰)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gFeFFnjavbQY6Em#rd
192#
发表于 2016-8-29 23:59: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封面传媒董事长李鹏:传统媒体被互联网逼到死角

来源:微信公号 “仇勇”    仇勇          2016-08-29 10:06



《华西都市报》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李鹏

日前,前《环球企业家》执行副主编仇勇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仇勇”推文,讨论今时的媒体如何讨论识别自己。文中称,与其说,如何做一个新媒体;不如说是,我们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工作的问题。

看起来是资讯载体由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变迁,其实是关于资讯生产的一切:采集、处理、分发、反馈的整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互联网的情境下重构。

那些将死的纸媒(《东方早报》)和新媒(《The daily》),是死在了生产方式上:信息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信息生产力的发展——正如最近刚刚读完的美国传媒学者马克·斯波特借鉴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学说所引申的《信息方式》所论及的那样。

所以,一个小话题:今时的媒体,如何重新识别自己是什么?

我很赞赏[封面传媒]从诞生之日起对自己的描述:一家人工智能时代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而不是媒体公司。这是一种愿景,更是一种重新审视自我的角度。

同时还不忘介绍称,[封面新闻]上线于今年五月四日,母体是当年都市报红火年代的“西南王”《华西都市报》。和[澎湃新闻]一样,这是机构新媒体的又一场盛大实验。在进行中。

并在结尾附上《华西都市报》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李鹏8月28日在中山大学设计与传播学院一场活动上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全文:

今天(2016年8月28日)能受邀来参加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研究委员会成立仪式,真的非常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技术驱动 点亮移动传播应用未来》。为什么要讲这个,是因为当前所有难题的关键都指向了技术。互联网进入中国多少年,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基本就有多少年,从触网到办网再到融合,22年来一直没停过。为什么今天还是被互联网被逼到了死角?不重视技术,没有掌握技术这个关键“钥匙”是主因。这些年,传统媒体办网的“命门”掌握在了别人的手里,也就只有一直落后,更没法实现超车。所以,推动媒体融合,必须坚持技术驱动。

技术重构联接

这是环境和趋势的问题。技术的快速更迭,让人目不暇接,推动互联网产品三年一个换代。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又给新闻生产、传播格局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网络生态再造,传播联接重构。

联接需求,打通消费。技术产生内容,正在变成现实。在未来,内容将可以直接变现,引导消费。内容赋予商品在特定场景下的附加价值,通过有故事有情怀的文案,社交关系将转化成商品的口碑。我们的资讯、报道,在联接需求打通消费的过程中,将会形成一个封闭的商业闭环。这样一个闭环会更加有利地助推媒体不断前行,联接力不断增强。

联接用户,开放众包。开放是互联网时代的根本特征。没有公众的参与,没有用户的参与,就没有未来。在这样一个时代,需要把公众激活,把用户激活,让他们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内容消费的忠实成员。在此背景下,新闻不仅注重对事态的整理和解读,更让普通公众参与,在联接参与、开放众包中享受内容分红。

联接虚拟,沉浸体验。去年11月 ,美国《纽约时报》首先推出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 VR,以360度的第一人称视角亲临新闻现场,为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以此弥补新闻碎片化缺陷,打开面向互联网新世界的通路。而根据趋势,虚拟现实将成为新的社交平台,谁能抓住这个风口抢先占位,谁就能在未来占据更多主动。

联接个性,数据挖掘。依靠大数据,针对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变成了可能。在这样一个时代,个性化、标签化、精准化成了非常重要的特征,基于数据的算法推荐与机器推送成为主流。机器在几秒钟内破解媒体用户每次动作的兴趣DNA,更新用户匹配模型,从而进行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

联接科技,人机交互。2015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组织了一场人与机器的对决,机器人写作优势不仅在于速度,更适合于快速准确地发送消息。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写作、语音、图像识别、无人机、无人车和人机交互将产生更多新的内容,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都将发生显著变化,重新改写将不断发生。

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大数据与媒体重新联接的风口,[封面传媒]顺应时代而诞生。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封面传媒],秉承了《华西都市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以重新联接世界为使命,致力于打造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

今年5月4日,[封面传媒]核心产品[封面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60余家企业大V带动1亿两千余万网友传播,成都、北京、广州、重庆等地用户下载踊跃。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山大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封面新闻为“内容+科技的新生代客户端”。

7月12日,中央网信办副主任任贤良到[封面新闻]视察。他要求[封面新闻]按照习总书记419讲话精神要求,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前提下,做到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创新的表达方式,抓住80、90后年轻用户的特点,通过用户喜闻乐见的方法吸引用户、走近用户,成为大家的“封面”,成为全国新闻类客户端中的“封面”。

在封面新闻的打造中,技术一直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自谋划开始,就致力于瞄准“黑科技”发力,作为区别于传统客户端的第一标签。

封面新闻利用数据挖掘、机器人学习写作、兴趣推荐算法等,摆脱了传统意义的编辑推送,通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自主选择跟踪新闻动态、添加兴趣标签、机器识别与持续学习等,最终形成“因人而异”的个人专属新闻流。

封面新闻还在VR引领、机器写作、人机交互、知识图谱等方面发力探索。我们与暴风集团进行战略合作,率先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开展VR报道;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中山大学合作,共同打造“VR新闻实验室”,努力引领VR潮流。

7月14日,封面新闻探索打造的交互数据可视化界面模型和知识图谱程序模型在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上亮相。通过可视化模型,用户可以通过行为移动或语音实时查看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和新闻摘要。另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研究型服务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如球迷们不仅可以通过可视化图谱搜索该赛场对应的球队和球员信息,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赛事分析,并预测比赛结果。通过可视化数据,封面新闻力图将枯燥内容生动化、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新闻信息知识化,让用户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演变。

重新联接世界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与世界的联系在失灵,阵地在缩减,影响在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媒体融合转型,目的就是“重新联接世界”。这也是封面传媒的使命。

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凯文•凯利说,“科技体就会成熟为一个物种……常常按照自己的需求自作主张。”这种预见带给世界一片惊喜和全新挑战。今天,信息技术呈指数级发展,媒体融合必须注重依赖技术洞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支撑。封面传媒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对科技保持敬畏,努力把握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趋势,在机器人写作、语音\图像识别、VR\AR、无人机\无人车等前沿科技领域和应用领域有所作为。

以原创为显著特征。这是专业媒体机构的立身之本,也是区别于聚合型客户端的重要竞争法宝。封面新闻以“8090后”年轻用户为主要目标群体,以“智能推送+专业生产+用户聚合”为特色,持续不断地生产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原创内容,提升内容的正能量、年轻态、个性化特征,保持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做内容生产的“清流”。6月14日,封面新闻获批国家互联网一类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目前报业集团创办的移动新闻客户端拥有一类资质的,封面新闻是全国第二家。这也为封面新闻的原创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

以用户为动力源泉。坚持用户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第一要务,是媒体转型必须树立的思想。封面新闻重新定义用户思维,以高品质的内容、强大的公信力、优质的服务让用户“活”起来,为年轻用户精准匹配内容,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同时,广泛吸引用户参与生产,探索新闻生产的共享模式,引入PGC、UGC内容,使内容生产自媒体化、IP化,形成打破传统编辑部界限的众包内容孵化平台,在点滴汇聚、人人生产中重新定义用户价值、创新服务模式。

以资本为强大支撑。产品运营与资本运营并驾齐驱、良性互动,是互联网时代产品运营的基本思路。封面传媒在大力创新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内容个性特色的同时,从一开始就让资本运营成为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对接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和运营,促进整个项目在资本市场快速健康发展,为项目未来资金的大规模聚合运作以及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更多支撑。

以分享为价值基点。分享经济正在成为新的潮流,必将成为新商业浪潮的下一个风口。众包,众筹,评论分享,地理位置分享,图片剪影的分享……分享无处不在,一切经济形式都可以建立在分享之上。封面传媒以开放的心态,广泛谋求与政府、商业机构和个人的合作,重新联接社会资源,创建可供用户、企业与合作伙伴互动分享的平台,并利用这些平台打造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在分享中构建全新的基于技术、信息、物和人多维联接的商业生态系统。

秉持以上理念,我们在5月4日推动封面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的基础上,已经陆续推出了系列产品,初步形成了产品矩阵:

封面智库,是封面传媒通过高端智慧“重新联接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口号是:打造小而美的智识产品。总部设在北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已经打造出一个拥有智库专访、研究报告、系列论坛、封面思享+沙龙、封面大讲堂五大板块的产品库。

封面号。定位于年轻80、90后作者和用户,被称为首个年轻人的自媒体平台。为了更好的服务年轻的作者,封面号采取IP化运营机制,挖掘有潜力的作者孵化为“新生代网红”。同时,为了担当起传播正能量的重任,封面号提出了“C政务”计划,给政府机构更好的发声提供平台。欢迎各位大V和机构入入驻。

封面舆情。这是我们联合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阿里云、百度共同开发的舆情产品。作为首款机器和人工结合的智能舆情服务平台,封面舆情能提供最快速预警、研判、应对的舆情服务。并且运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呈现一个更加智能的舆情交互平台。

此外,我们还将推出封面数据、封面电商、封面娱乐等产品,不断拓宽产业生态。

通过技术+封面,封面传媒的系列产品将生成“4V”价值:

一是海量资源。运用海量的大数据资源,聚合建造一个海量级别相互关联的数据库,构成知识图谱系统。

二是高速画像。强大的知识图谱系统,以及对用户画像模型的研究,让机器写作拥有了数据源,并且速度更快,信息更准确。

三是千人千面。突出“年轻用户的差异化选择权利与个性化表达兴趣”,实现“封面,因人而异”。

四是全新世界。依托阿里大数据、封面新闻数据和智库数据,封面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多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构建一个“全新世界”。

构建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

传媒格局演变到今天,做单一传播媒介的都在逐渐衰落,包括传统的门户网站。相反,做生态的都强大了,构建生态圈是大势所趋,也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

封面传媒不是做一个单纯的新闻客户端,不是做一个新闻内容的制作和分发的平台,而是要做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

这个平台植根于80后和90后网络原住民的精神需求,以技术为驱动,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应用能力,驱动形成新型内容创造;以新型内容为内核和纽带,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以及人与人的联接方式;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打造跨媒体、电商和文娱的泛内容生态平台,推动媒体由传播力向“联接力”转变,努力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示范标杆。

随着DT时代融汇升级,AI时代的强势来临,机器人从弱人工智能时代演进到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爆炸”或将临近,互联网运行法则将发生变化,瓦解、重生、再造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词,也将成为封面传媒重新联接世界的机遇。


来源:观媒网 http://www.guanmedia.com/news/detail_3384.html
193#
发表于 2016-9-12 22:43: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AI 连风投报告都能写 记者真要下班?
0评论 2016-09-12 12:58:44 来源:雷锋网 诊股在手,牛股我有!
  Alexander Crosson 和 Naveen Kulandaivelu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 Alexander Crosson 和 Naveen Kulandaivelu 正通过在旧金山举办的 DISrupt Hackathon 黑客马拉松活动向公众透露了一个迹象——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精英记者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虽然它们现在还没先进到能和真正的记者一样进行独立的调查报告,也可能不会像真正记者那样认真负责,但是从CrunchLetter 这个项目中能够看出,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获取新闻方式的自动化。
  像 TechCrunch 和 StrictlyVC 的出版物,以及 CrunchBAse 的平台资讯,都是由编辑精心编撰而成的。但是Alexander这个团队进行的机器学习实验,能够在谷歌的 Tensor Flow 人工智能学习系统帮助下,对风险投资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和计算,从而形成部分风投报道。
  这种工具借助无人监督的机器学习技术,分析 CrunchBase 的数据库,以及市面上各大风投刊物的文章和报告,随即就会产生相关的新闻报道,以此给一些风投公司及个人投资者指导建议。
  至于这个团队的工作表现如何,这两个人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能够让 AI 用30个字就能概括出一些公司的简单介绍,其中包括公司的基本情况、融资现状、产品、服务及其他细节。
  使用人工智能来解决风投问题,而不是从网络上查找信息,这个团队看中的就是人工智能的“概括”能力。风投刊物仅仅是这个团队事业启动的第一步,这个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多个行业和主题当中。虽然这种人工智能出品的文章仍然需要人类的监督,但是它处理大数据的能力毋庸置疑。假以时日,等到人工智能足够经验丰富,它就能够利用数据库中庞大的数据建立起模型,自动完成对数据条目的审核。
  现在,这个团队正在黑客马拉松上对自己的系统进行训练。这也就意味着,在4个GPU的帮助下,使用 TechCrunch、WordPress 的 API 接口,产出 15000 篇报道。Alexander Crosson 和 Naveen Kulandaivelu 希望,在不久后他们的团队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资金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不得不提的是,前段时间Facebook 让 AI 接管部分新闻版块,但“不听话”的人工智能却推了个假新闻的消息。让公众不禁怀疑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的出现是否会导致新闻公信力的下降。正如扎克伯格曾说,人工智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人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信息。AI 是否能够在将来写出和专业记者一样的风投刊物谁也不能保证,而就算它做到了这一点,怎样使得公众信服,这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Viatechcrunch
  推荐阅读:
  扎克伯格的谜之自信:News Feed 改变了整个互联网行业
  灵魂的“对焦”:看苹果如何借人工智能把 iPhone 变单反
  Facebook刚炒了人类编辑,自动新闻就捅了个篓子
http://finance.jrj.com.cn/tech/2016/09/12125821446796.shtml
194#
发表于 2016-9-16 09:56: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台湾民众平均每天花205分钟滑手机 媒体生态改变
华夏经纬网   2016-09-16 08:59:13          
字号:小 大
近期热词
“东方之星”长江倾覆  控烟  张志军访金门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尼泊尔强震  福建自贸区  亚投行  亚非峰会  
    华夏经纬网9月16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平均每天花205分钟滑手机,几乎是看电视时间的2倍,其中高达71%比例用手机观看线上影音,移动影音已跃居手机前3大应用。  

据报道,资策会FIND先前针对台湾2400位12岁以上智能手机用户进行大型电访,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民众平均每天花205分钟滑手机,几乎是看电视时间的2倍。

从手机前3大活动来看,调查指出,高达90%受访者用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聊天,72%受访者会用手机看新闻或浏览生活资讯,观看线上影音的比重也高达71%,显示移动影音已跃居手机前3大应用。

资策会FIND指出,台湾民众近年来收视习惯不仅由电视转移到电脑,今年更进一步反映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载具上。

此外网络和移动媒体应用全面渗透,不仅在阅听行为上横扫千军,包括社交、资讯、游戏或购物,大量应用行为也逐步转移到移动载具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与地位受到不少威胁。

若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层的差异,资策会FIND调查指出,12岁到19岁的年轻族群,高达90%的比重会在手机上观看影音。

相较于50岁到59岁年龄层、大约只有60%的比重会在手机上看影音。资策会FIND表示,新一代的网络原生族,已习惯透过移动装置观赏影音内容,电视并非最主要的收视媒介。

资策会FIND指出,台湾在4G联网服务开台2年后,消费者行为模式已从“移动优先”逐渐转移成“移动唯一”的特性,不仅改变媒体生态的竞合关系,更启动新一波服务需求。
http://www.huaxia.com/xw/twxw/2016/09/5010542.html
195#
发表于 2016-10-13 23:36: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采访南京逃跑眼镜蛇去向被工作人员撂倒


2016年10月12日23:34        龙虎网


南京记者采访眼镜蛇外逃时被撂倒








  随后这位工作人员走开,而当记者追他问为什么要把人撂倒时,另一些街道的工作人员又上前阻拦。看到门口的情形,正在“开会”的人迅速撤离了现场。  10月12日中午,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新闻、南京电视台、南京晨报等多家媒体在六合雄州街道山北社区跟踪采访剩余眼镜蛇去向问题,等待了两个小时,一直无人应答。经询问,记者得知,相关工作人员在一楼会议厅“开会”。而当记者想进入会场了解相关的情况时,却被告知他们在开“保密会议”,不得打扰。这时,一名自称街道维稳的工作人员强行阻止了记者采访,并伸手将城市频道一男摄像师撂倒。紧接着,该工作人员又将上前劝阻的女记者撂倒,造成其手部受伤,摄像机受损。
  据了解,现场参加“会议”的有一位是六合区工作人员,记者已经报警。
  当天下午,六合区委和雄州街道相关负责人来到江苏城市频道,向被打记者鞠躬道歉。
  来源:荔枝网
责任编辑:乔雷华 SN098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10-12/doc-ifxwvpar7891346.shtml?qq-pf-to=pcqq.c2c




196#
发表于 2016-11-15 21:49: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媒体成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最佳跳板


2016-11-15 17:01:00 来源:光明网




  与“双11”购物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媒体的一片低迷。已走过15年烟云历史的《京华时报》日前宣布将于元旦休刊,距离8月底《东方早报》宣布停刊仅三个月。
  与国内被判“死缓”的纸媒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国老牌媒体却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根据 comScore 披露的最新数据,在过去12个月的时间里,《纽约时报》的线上流量从6100万增长到8100万,《华盛顿邮报》的线上流量则从5300万增加到9200万。
  同样是从笔杆子中走出来的中坚力量,为何国外传统媒体能在时代浪潮里突出重围,扭转崩盘之势?
  数字化转型之路如何走?东西方大相径庭
  以走在数字发展前列的《纽约时报》为例,其转型方法之一,是与互联网巨头Facebook合作,利用其平台为自身做信息推广,将用户引流到《纽约时报》主页的同时也加强了受众互动。
  除巧借社交媒体吸引流量之外,以“与最忠实读者建立密切联系”为核心的“付费墙”策略,也成为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中吸引用户订阅的重要手段。用户付费后即可读到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信息量大、有实际用途并且打动人心的独家优质内容,而这种细分、长尾的优质内容远比烂大街的报道更具吸引力。
  相反,国内传统媒体在数字化转型主要依赖两条腿走路。在门户时代,创立PC网站曾风靡一时。而近两年来,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传媒则纷纷抢滩新闻客户端,试图跟随着潮流带着自家内容迁徙至移动端,实现突围。
  总体而言,国外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较为灵活,国内则成本相对较高。但毋庸置疑的是,全媒体转型这股浪潮正在席卷新闻行业,将纸媒的优质内容由线下转移到线上已成为全球新闻行业共同的趋势。
  纸媒转型不仅需要渠道转移 还有新渠道背后的思路和资源
  传统媒体的瓶颈不仅是在渠道和媒介形式上,深层原因更值得挖掘。
  第一,听不到用户声音。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搜集、存储和分析用户阅读数据的能力大大增强,但传统媒体由于反馈机制单一等因素,不能及时洞察每一个受众的真实阅读需求和偏好。
  传统媒体要实现自身的真正转型,就必须以用户为中心重建用户连接,而这需要基于大数据的信息资源平台、智能传播平台和用户沉淀平台为其提供流量入口。
  第二,传统媒体沉浸在内容领域,缺乏技术思维。
  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谷歌还是国内的BAT巨头等成功的互联网媒体和公司,都是深具技术基因的技术公司,借助技术,许多创意及才华得以施展。
  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传统媒体普遍存在“重采编轻技术”的问题,人员变动也是近期行业呈现的一个重要现象,不少优秀人才纷纷拥抱新媒体。
  第三、媒介形式单一,无法满足用户新需求。
  当下,新闻资讯的呈现形式已经从文字、图片模式扩展至音频、视频甚至直播等多元形态。但传统纸质媒体受信息容量有限、便携性差等因素影响,仍停留在单一介质上。这对于已经习惯通过各种感官接受信息的用户群体而言,再难形成影响力。
  新媒体平台:产品+技术+资源的强势协助
  《纽约时报》突围的关键就在于,其找到了一个强大的跳板,借力打力施展转型拳脚。
  事实上,国内也不乏这类平台。
  近日老沉履新,把一点资讯这个平台推至了风口浪尖。结合老沉的选择,不难发现,一点资讯正是这样一个擅长平衡内容与技术的平台。
  第一,“兴趣引擎”,被动+主动的高效信息获取方式。
  基于“兴趣引擎”的“搜索+订阅”模式,用户可以更加主动、完整地表达个人兴趣,而这种主动兴趣表达沉淀下的数据则更具参考性。利用大数据技术,一点资讯可以筛选出更加真实、精准的用户画像,帮助传统媒体筛选出优质受众,充当连接内容与用户的角色。此外,纸媒的用户普遍呈现老龄化趋势,需要新平台引入新流量。
  第二,人工智能保障内容质量之余实现高效分发。
  一点资讯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采取算法为主、编辑为辅的方式,把媒体基因以及编辑对用户、对内容消费的深刻洞察经验融入算法,从而将用户所关注的有深度、有价值的传媒内容传递到用户手中。此外,海量文章也拥有自己的“内容画像”,文章类型、风格等都有颗粒化的标签。一点资讯正是基于用户兴趣画像及内容画像实现更细颗粒度的高效分发。
  第三,针对用户多元的阅读需求,一点资讯正在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形态。
  打开一点资讯APP可以发现,界面首页推荐、视频、应用号等频道分类明确,这就为传统媒体突破平面化、单向的传播,实现多维度报道提供了可能。
  众所周知,娱乐化的内容更讨喜,这个时代最不乏靠标题党获得10W+的自媒体,不少个性化推荐平台将流量完全赋予了这类创作者。但一点资讯始终坚持对传统媒体的重视,对入驻平台的传统、机构媒体采取了大量同等于自媒体的政策方法,不断激发媒体人更高的热忱。
  越是浇漓的时代,有些东西越弥足珍贵。对内容与人文价值的刚需,从来都不会在仅仅技术统驭的时代界面上被“一键清除”。价值内容依旧是资讯平台的角斗场,这也是缘何一点资讯才是最适合传媒转型的平台,而非只强调点击的个性化推荐产品可比拟的。








编辑:殷雨婷


关键词:传统媒体,个性化推荐,新媒体,谷歌,纽约时报

说两句





http://tech.cnr.cn/techgd/20161115/t20161115_523268979.shtml

197#
发表于 2016-11-16 23:22: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净化网络舆论还是保护言论自由:社交媒体面临两难困境2016-11-16 10:14:48 来源: cnbeta网站(台州)举报




(原标题:净化网络舆论还是保护言论自由:社交媒体面临两难困境)


北京时间11月16日上午消息,随着社会各界不断抱怨互联网上流传的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各大社交媒体公司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他们是否应该为自己网站上的内容承担更多责任?Twitter周二表示,该公司将允许用户屏蔽包含特定关键词的推文通知,并将配合其他措施帮助用户预防骚扰。Facebook周一宣布,将禁止发布虚假消息的网站使用该公司的广告销售工具。


但目前还不清楚Facebook将如何识别这些网站,而且这些网站发布的信息仍将继续出现在News Feed信息流中。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Facebook已经成为44%美国人的新闻来源。

Twitter和Facebook的做法并没有缓解很多用户的担忧。虽然科技公司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媒体话语权,但却很难在打击虚假信息和审查自由言论之间实现恰当的平衡。

有关Facebook散布虚假消息的担忧在最近的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得到进一步加强,当时有很多假新闻在这家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包括罗马教皇支持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以及克林顿基金向非法机构借款1.37亿美元。

有批评人士认为,这家社交媒体网站应该采取更多措施传播真实信息。但这些公司却担心因此对用户阅读的内容和采取的行动形成限制。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上周六在一篇帖子中驳斥了假新闻的影响,但他也表示,Facebook的确在开发一些工具解决相关问题,包括允许用户在他们认为可能不真实的消息上添加标签。

但雪城大学传播学教授珍妮弗·格里格尔(Jennifer Grygiel)却表示,单纯依靠用户的力量是不够的。她认为Facebook应该聘用更多员工来审查广泛分享的文章,并移除虚假消息。

“他应该聘请更多人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把责任推给终端用户。”格里格尔说,“你知道他们聘请了多少训练有素的人来识别虚假新闻吗?一个都没有。”

扎克伯格在上周六的帖子中表示,该公司不会试图区分新闻的真假,因为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亲自充当事实终裁者时,我们必须格外谨慎。”他写道。

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交媒体项目主任凯伦·诺斯(Karen North)也同意这种说法。

“你真的想让Facebook和Twitter来决定你可以谈论哪些问题吗?”她反问道,“这将是一场灾难,这些公司已经极大地控制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内容。”

Facebook已经尽可能表现得客观,尤其是在今年5月有报道称该公司的一些有政治倾向的员工故意阻止保守新闻出现的“流行话题”中。

现任和前任员工都表示,该公司的高管一直都担心可能因为某些举动导致外界认为Facebook在限制言论自由。知情人士表示,这也在该公司内部引发了一些不安,一些员工呼吁Facebook采取更多措施打击虚假信息。他们表示,上周四的全体员工会议上已经讨论过这个话题。

谷歌母公司Alphabet并没有因为相关话题受到太大冲击,因为该公司旗下并没有广受欢迎的社交网络,而且其搜索引擎更加重视老牌网站的影响力。

但该公司也在上周日卷入了这场争论,原因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右翼博客错误地宣称特朗普在普选中击败了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而且在多个与总统大选的关键词有关的搜索结果中排在首位。根据《华尔街日报》制作的表格,希拉里领先特朗普约70万选票。

“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显然做的不对,但我们正在不断改进算法。”谷歌发言人在电子邮件中说。

本周一,就在Facebook发表类似的声明之前,谷歌也宣布将禁止发布虚假新闻的网站使用其广告销售系统。谷歌的AdSense项目可以帮助网站运营者出售广告,目前已经成为很多网站变现的主要渠道。谷歌于周一关闭了多家网站的AdSense广告渠道。

与此同时,Twitter上有一些用户经常发布谩骂信息。虽然该公司推出的新功能允许用户屏蔽包含特定关键词或短语的推文通知,但用户仍会在推特的网站和应用上看到这些推文。

当有用户标记了问题推文后,其他用户便可发现这条信息包含了仇恨言论。




Twitter信任和安全副总裁德尔·哈维(Del Harvey)承认,这些措施无法解决滥用Twitter的问题。

南加州大学教授诺斯表示,报告滥用行为的责任几乎都要由受害者来承担。“虽然他们不断出台了一些轻微的措施……但那些在Twitter上辱骂他人的人却仍然不会受到严重惩罚。”她说。

[广告]活动入口:

买美股,上老虎 - 超低佣金,每股只需1美分

http://mobile.163.com/16/1116/10/C6039E6D00118023.html





198#
发表于 2016-12-4 01:03: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40+、高级编辑/记者失业后,他们多久找到工作

绝大多数失业记者一度认为,记者是可以持之一生的职业。他们一方面在失业后表现出伤心、愤怒、羞耻、焦虑、感到背叛、甚至内疚;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庆幸、对于失业如释重负这样的感情。这样激烈、矛盾的情感交锋在失业记者中相当普遍。
传统媒体已经进入百年以来从未见过的大变局,这场变局之后,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未来的媒体是什么样的。但对很多传统媒体人,并不是悲剧,他们可能迎来他们人生中的一次彻底的解放。
在互联网时代,不需要所谓的高级管理人才,要的是干活的人,不管年龄大小。这个时代里,技能不会过剩。

重灾区:40+、高级编辑/记者失业后,他们多久找到工作

文:言小义 来源:百度新闻实验室

今天的推文揭示的是国外记者失业后,当真残酷、“刀口见血”的一幕。

某些时候,当你感到有风乍起,真正的风暴也许还只是在路上。一起进来围观已经预演的风暴眼……

重灾区:40+、高级编辑/记者……

我们都以为年龄越大、资格越老;经验越多、贡献越大;职位越高、越安全,BUT,国外媒体已经路演过的风暴潮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2012年,澳大利亚媒体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行业收缩。Penny O’Donnell和他的同事展开一项“New Beats”的研究计划。这项计划对95名,在2012年中从澳大利亚两家主要报纸失业的记者进行了追踪调查。

调查发现,95名下岗人员的平均年龄在49岁。其中,50岁及以上的失业者占比高达40%。这些人平均从业年龄超过25年!95%的被调查者表示,下岗之时,他们正供职于都市类报纸。其中,几乎一半的人离职时是“高级编辑”。

调查同时显示,年龄越大,感受到的下岗“创伤”越大。年龄越大的从业者,越容易将“记者”职业与个人身份认同关联在一起。而中年以后的职业巨变也意味着他们的收入可能会降低,工作可能不稳定。

在Penny O’Donnell之前,2010年,Fran?ois Nel对144名英国媒体失业记者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追踪调查。调查得出的结论与澳洲版非常类似。

这份对英国失业记者的调查显示,51%的失业记者年过40岁。最年轻的失业者只有23岁,年龄最大的失业者已经66岁。这些人行业经验丰富:74%的人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59%的人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大部分被调查者失业时正担任较高职位:27%的人是经理,36%的人是制作编辑。67%的人处于中高层。已婚男性占比54%。



失业后,他们多久找到工作?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些曾经的媒体精英失业后,怎样面对人生中这场残酷的大考呢?

首要的当然是调转马头,重新规划。Nel的调查显示,英国记者在失业后为自己给出的职业规划,选项排序如下:

1,自由新闻撰稿人(占比19%);
2,重回报业(16%);
3,公共关系或文案(17%);
4,网络写作或社交媒体(17%);
5,下海经商(12%);
6,到大学从事教育(6%)

但是,实际情形看,下岗失业后的再就业并不容易。只有23%的人重新找到一份全职饭碗。20%的人找到的是兼职工作。高达42%的人在失业后两年仍在寻找工作。另有15%的人称,自己在做其它事。

从行业上看,重回媒体行业、重新找到与原来工作相类似全职岗位的少之又有,只有18%。同样18%的人转向与新闻相关的领域,如公共关系或市场。23%的人最终从事了与媒体截然不同的工作:销售代表、牙医接待、理事会管理、市场销售、或自己开咖啡店、在慈善机构做自愿者等。另有8%的人在大学、职业学校等机构从事教育;6%的人选择回到校园继续学习。


澳洲版的情况略有好转。

调查显示,尽管澳大利亚记者在失业后也经历了相当艰难不易的日子,但是总体来说他们并不像英国同行那么倒霉。

到2013年9月,也就是失业后的大约一年零3个月,89%的人找到了新工作。但是,只有1/4的人在新闻业继续谋到了新岗位。更多人处于工作不稳定的状态:一些人找到的工作是兼职工、合同工或者自由撰稿人的工作;还有一些人选择了劳动强度没有以前大、工作时间不如以前长,但收入也没有以前高的工作。

失落,但大多无悔


下岗失业记者在对自我阶层关系的认识,总体来说比较乐观。Nel调查显示,59%的受访者自我定位为“中产阶层”,34%的人自我定位为“劳动阶层”,另有8%的人自我定位为“中上阶层”,还有2%的人自我定位为“上层”。


也许正是因为良好的自我认知与现实产生撞击,失业的经验让人们普遍感到迷茫困惑。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失业记者一度认为,记者是可以持之一生的职业。他们一方面在失业后表现出伤心、愤怒、羞耻、焦虑、感到背叛、甚至内疚;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庆幸、对于失业如释重负这样的感情。这样激烈、矛盾的情感交锋在失业记者中相当普遍。




59%的受访英国记者在下岗前认为报纸记者是可以干到退休的终身职业。

一位澳洲记者这样描述失业后的心情:

感觉非常复杂。一方面,我觉得可以开始一个新的职业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新机会;而且也很高兴拿到了一笔补助。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心情很低落——行业似乎正在跌入谷底。我很担心过去十年投身到媒体行业来的年轻人。我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们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还是一个好时候。

但是,当被问到,“在知道发生的一切后,你还会愿意做记者么?”144名英国受访者中,141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68%的人给出了yes的回答。

综上述,总体来看,国内新闻业目前遭遇的行业收缩仍披着“温情”的面纱,真正刀口见血的市场丛林法则尚未杀到。

PS:必得指出,渲染行业肃杀氛围非本文发心。记者是一份叫人爱恨交织的职业。围观国外同行的路演,可以让我们更理智客观分析自己今日身处之境。既然行业已临绝地,绝大多数人仍心有不悔,那么坦陈国外媒体的前车之鉴,目的便是为了让国内同行秉持清醒之心,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为自己的行业寻找新可能。

此上。

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UZvch7ZWRSsHDVJP#rd
199#
发表于 2016-12-6 23:52: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采访遭法院人员打砸抢 打人者:是领导授意

分享1.9W评论
2016年12月05日22:53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记者采访遭法院人员打砸抢



  今天(12月5日),都市记者在周口鹿邑法院采访被打、摄像机被砸、 欲报警手机被抢!记者正常采访,周口鹿邑法院为何暴力阻挠?
 法院孙主任

闫先生

  事情还得从前几天周口鹿邑闫先生的求助说起:
  奔波三年为官司 只因“鸳鸯判决书”
  前几天,都市频道接到周口鹿邑闫先生的热线,闫先生称:三年前,自家养的藏獒咬伤了邻村的老太太。

  老太太将闫先生告上了法庭,法院判定闫先生赔偿老太太32000余元赔偿金。

  让人想不到的是,闫先生的子女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这个案子的另一份判决书!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这份判决书中的赔款金额并不是法院说的3万2千元,而是1万7千元。

  记者在周口鹿邑县人民法院官方网站,找到了这份判决文书,发现这份同样是2014年1月13号发布的判决中,和法院执行的赔款金额的确不同。

  闫先生说,为了这个事,他没少折腾,但是始终没有人能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都市记者和闫先生一起来到了周口鹿邑法院,让人没想到的是,记者也吃了闭门羹。

  之后,记者在执行庭见到了一位了解案情的工作人员。当记者问到这两个判决书到底以哪个为准时,这位工作人员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一个案件,两个不同的结果,这位工作人员也很困惑,他建议闫先生继续走司法程序。

  随后,记者再次和闫先生一起到周口鹿邑县人民法院,希望法官能给一个明确的说法。
  法院说太忙 周一再见
  周口鹿邑法院的保安告诉记者: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去郑州学习了。 之后他们便紧紧关上了大门。

  一个小时后,一位法院工作人员要走了记者的联系方式,告诉记者下周一再来找他,但该工作人员并不愿意告诉记者他的电话和名字。

  今天(12月5日)是周一,都市记者再次到周口鹿邑法院采访!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法院说好的“周一见” 却是用“拳脚”相见!


  今天上午,记者刚到法院门口,两位身穿警服的工作人员突然冲到记者面前,开始抢夺摄像机。当记者说:你们没有权利抢我们机器时,抢机器的人群中有一人说:是领导让抢的!

  在争夺机器过程中,法院工作人员还殴打了记者。当记者拿出手机准备报警时,就连手机都被抢走!

  随后另一名记者报了警。十几分钟后,派出所民警抵达现场。让人没想到的是,民警简单了解情况后,竟然坐上了法院的一辆无牌照警车离开了现场!

  当记者问民警为啥坐着法院的车走了?民警却说:坐哪个车是自己的权利!

  在派出所,记者见到了鹿邑县法院政治处的孙主任,他终于回应了关于闫卫星案件一个案子两个判决书的问题。他说:上网的时候没有严格把关,这个是草稿,可能是写失误了。

  当记者问法院政治处的孙主任,正常采访,为什么法院工作人员抢记者机器时,孙主任说,当时自己不在场,并不清楚。

  谁能想到,光天化日,在人民法院门口,亮明身份的记者还会被强抢机器,遭遇暴力。记者是正常采访,周口鹿邑法院又为何暴力阻挠?这两个不一样的判决结果,到底有何隐情,闫卫星夫妇如此奔波,却又为何迟迟得不到结果?都市记者将继续关注!
  来源:河南都市频道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瞿崑 SN117




200#
发表于 2016-12-9 13:27: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彻底调查”约稿:致敬品质新闻,是恢复中国传媒生态的时候了!|推荐2016-12-06 彻底调查 赛先生


池塘里的青蛙
仅仅知道池塘的气味
是远远不够的
……
如果没有互联网,世界将会怎样?
如果没有新闻,互联网又将会怎样?
我们庆幸生活在一个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同时也无奈地生活在一个品质新闻、责任媒体日渐成为稀缺品的时代。
我们忧伤地看到:曾被视为新闻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的调查性报道,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即将灭绝的物种。
曾几何时,它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新闻产品。

我们总能听到媒体深度报道部门被裁撤、调查记者出走或改行的消息;甚至一些曾经风云一时的报刊关门的消息。
我们有理由担忧,随着媒体生态被摧毁式破坏,未来还会有新闻吗?
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信息无所不在。但有价值的信息空前匮乏,天枰向快餐式生产、碎片化阅读倾斜。人们似乎无所不知,但又一无所知,像盲人摸象,无所适从。
是人们不再需要真相了吗?当然不。
现代新闻的先驱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2016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
《欧洲难民危机》
今天的世界依旧需要瞭望者,我们需要他们发回的警报。没有新闻的国家是没有安全感的国家。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来找到安全感,而且需要通过它来发现机会。

2016荷赛奖获奖作品
《天津爆炸》
新闻深度报道的没落,是整个传媒生态和相关利益机制出了问题。好的新闻报道在这个时代变得凤毛麟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生产好的内容无法得到好的收益。付出与收获错位,耕者无食,织者无衣,劳者无获,以至劣币驱逐良币。一种破坏性的媒体生态,注定了品质新闻的死亡。
是对传媒生态进行重建的时候了!我们不愿坐视美好的事物一个个消亡!
我们不相信是互联网杀死了新闻。我们坚信,互联网创造的美好事物,比它毁灭掉的要多得多。是互联网考验我们创造美好事物的决心,召唤我们我们再出发。

即将问世的新媒体平台“彻底调查”,将重拾品质新闻,尤其是调查性报道的价值,为具有使命感的新闻人提供平台,致力于为您、为这个转型中的国家提供深入、细致、全面、彻底的调查性报道。它的存在,是为了让有志于追求真相的人继续他们的理想,让希望看见真相的人能够继续看见。
我们将出资支持需要用一个月、三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调查报道;我们支持对一个人物或事件报道精益求精的采访和写作;我们支持有利于公众利益的专题研究并发布其成果;我们支持作者去探索发现一些足够有趣的主题:实拍一次非洲的动物大迁徒,或像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那样,花几年的时间去记录非洲黑猩猩的生活……

“彻底调查”将重建一个良性的利益分配机制。平台的每篇作品,作者将获得较高的保底稿酬,还将分享平台阅读收益,而这一切都将在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规则下进行。
这是一次饱含诚意的邀请,也是一次致敬理想的集结。
无论你是理想犹存的媒体记者,还是关心时事的独立调查人,都可以和我们联系,给我们报题或投稿,我们欢迎优秀的调查记者成为长期的签约作者。
彻底调查,让我们共同记录这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
彻底调查,让我们共同见证互联网时代传媒生态的又一次重构!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gzMzUzOA==&mid=2651226653&idx=1&sn=7586c88df1cd08fb4a34fe3eee5204ae&chksm=845f52b0b328dba69f85e71ddcc775860e18139d1ddee999ae7d0745ced3bb1b8357210b11aa&mpshare=1&scene=5&srcid=1207ZIjePtUPaZHm7AyevukX#r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