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00:11: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哲学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及重点文章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目  录

  

摘  要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基于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视角
沈湘平
[摘要]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质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文明特殊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原则高度”的普遍性:中国已走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因而不能创造普遍性就不能实现特殊性,人类普遍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类文明新形态还蕴含着对当前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解答,包容现有不同文明而与之和合共生。另一方面,作为普遍性价值指称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恰恰基于“现实的人”的特殊性:作为前提的“异”从根本上规定着“同”何以可能,“全人类”处于诸群体、个体主体的复杂关系之中,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身具有服务普遍目的的手段善性质,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质上是全球社会的公共性价值观。“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都凸显了中国的主体地位。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内涵上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部分,人类文明新形态模范践行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国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特殊性;普遍性
[中图分类号]B0-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资本论》:“应用”还是“构建”了辩证法?
白刚
[摘要]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是辩证法的“应用”“革命”和“构建”的统一。在加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材料、实现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相统一以及解决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意义上,《资本论》“应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改造黑格尔辩证法、使辩证法摆脱唯心主义外壳,变革全部政治经济学、揭示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的运动逻辑和破除其永恒性幻象以及实现政治经济学“术语的革命”的意义上,《资本论》又实现了辩证法的“革命”;在确立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揭示“劳动辩证法”和实现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三者一致”的意义上,《资本论》又“构建”了自己的辩证法。正是在《资本论》这里,辩证法才真正获得了富有客观性内容的新生。
[关键词]《资本论》;辩证法;合理形态;劳动辩证法;术语的革命
[中图分类号]A81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



传什么与谁来传:对朱子“道统论”的两点辨难
田智忠
[摘要]学界围绕朱子“道统论”的争论集中在两点上:第一点争论是“道统”内容上的“传什么”之争。朱子提出“道统论”的目的在于凝定儒学主题,他区分了前贤对于“传什么”的“创立者”与“传述者”之不同,认为“创立者”决定“传什么”的内涵,而“传述者”则在“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而传播之。“传什么”的创立遵循“继天立极”原则,“传什么”则紧扣理学的主题。第二点争论是“道统”的传承谱系之争,焦点在于周敦颐是否可入道统谱系。“道统论”这两点争论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概言之,朱子有意将周敦颐纳入道统谱系,但缺少强有力的证据来坐实其主张。
[关键词]传什么;谁来传;继天立极;周程授受
[中图分类号]B244.7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河图洛书与中国传统数学的历史关联——以方中通《数度衍》为中心
朱一文
[摘要]河图洛书不仅是中国古代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数学有密切的关联。宋代图书之学兴起,与隶首作数、周公制礼、张苍定章程等经典故事一道,河图洛书生数进入中国数学起源的叙事系统;同时,由河图洛书衍生而来的纵横图成为古代数学著作的一部分。元中叶以降,朱子理学被定于一尊,河图洛书黑白点图取得了在中国传统数学体系中的固定位置。明清之际,秉承家学的方中通著《数度衍》,发明“勾股出于河图”“加减乘除出于洛书”两说,由此把数学的基础建立在河图洛书黑白点图之上,并重新调整了中西数学体系的结构,开启了河洛之学在算学领域内的新发展。康熙年间,清廷编撰《数理精蕴》《周易折中》,两书都认为“加减出于河图,乘除出于洛书”。清中叶,江永撰《河洛精蕴》亦用勾股解河图洛书。由此来看,《数度衍》对数学和易学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河图;洛书;中国传统数学;方中通;《数度衍》
[中图分类号]O112/B221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同时性因果和物理学论证
汤志恒
[摘要]很多哲学家认为,一个作为原因的事件和一个作为结果的事件之间总是有时间间隔的,无论这个间隔有多小。换句话说,并不存在所谓的“同时性因果”,即原因和结果同时发生的因果关系。该观点得到两个物理学理论(相对论和刚体理论)的支撑,因此很难被哲学论证所动摇。在尊重物理学的前提下,本文不试图为现实存在同时性因果作辩护,而是要为“同时性因果”这个概念的可能性进行辩护——按照本文的看法,即使事实上同时性因果关系并不存在,这种关系也可以被合理设想。这个可设想性的要点之一在于一个解释关系中的不对称;本文的讨论也从而揭示出因果关系概念对于解释关系的依赖性。
[关键词]因果关系;同时性;同时性因果;解释
[中图分类号]B025.5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来源:哲学研究(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7HFbo2yghpKeLc8hK8cUQ

编辑:邓秋雨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13:38: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编辑》2022年第5期目次




目次


规制·协同·聚力:网络内容治理新图景


●互联网平台社会语境下网络内容治理机制研究
张志安 聂鑫


●智媒时代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与编辑的职业使命
夏德元 刘博


●智能内容的国际治理实践及启示
黄河 邵逸涵


●智媒体时代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用户算法素养的视角
许加彪 付可欣




理论视野


●另一道风景:新闻媒体创意产品的学术考察
杨保军 樊攀


●“去蔽”的警示:算法推荐时代的媒介偏向与信息素养
陈昌凤 吕婷


●数字生态下新型主流媒体的平台生产与价值增效
蒋晓丽 王博


●良性互动与价值同构:网络舆论情感表达与主流媒体内容生产
王仕勇 陈超


●全媒体背景下的网络视频内容评估:现实基础与体系建构
周灵 卢锋




业界观察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反思与回应——信托视角下
张惠彬 王怀宾


●知识服务背景下对教育类出版社开展教学拓展服务的思考
姬琳 田梦 郭金录




人才培养


●学术期刊编辑身份定位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孟令梅




编辑实务


●大型地方文化丛书出版质量管理与提升路径——以《荆楚文库》为例
胡新 朱金波


●数字出版背景下电子书平台运营模式及发展趋势探究
张昭




融媒致远


●科技期刊产业链的数字化融合发展:目标与路径
许洁 田继宇




媒介全景


●2021年国内原创文化类节目发展回顾及趋势分析
范明献 邱雅诗 谭慧媚


●新闻短视频著作权益合理抑制探讨
周诗婕 陈堂发


来源:中国编辑(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_vdMheYFinf4TQCQA7PuQ


编辑:邓秋雨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6-1 16:58: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际传播专辑
· 主持人语   
国际传播研究近年来成为高热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原因是多维的,也是复杂的。现实问题的“倒逼”是其首因。先进的传播技术空前提升了国际传播的能见度,但并不能改变国际政治权力和利益格局,反而使国际传播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国际传播研究者不可能悬置研究者的主体立场,做到“价值零度”和“理、中、客”,以所谓上帝眼光去发现真理,但也不能困守在意识形态和偏见的围城中。研究者应克制傲慢与偏见,努力探寻国际传播的规律性,构建基于理性交往的共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意在改变和超越国际政治的不平等现实。实现这一目标,道阻且长,需要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者的智识突围和传播出圈。本期特刊集结了数位研究者的智慧,其中,有顶级学者,也有学术新锐,各位向心合力,玉成了专题成果。以飨读者,更期来者。
主持人:张涛甫
· 系统协同: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逻辑
胡正荣 王天瑞
【摘  要】
在复杂网络社会中,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以系统科学为前提,以系统论为方法,以系统协同为基础逻辑,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系统目标开展研究并进行实践。在厘清新时代全球范围内各种宏观、中观和微观系统及其内外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战略与战术、内部与外部、硬件与软件、规律与规矩、理论与实践等各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国际传播系统中的可能出现的竞争、不确定、差异、突变和失衡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搞懂系统的特性与规律,吃透协同的共同协作、协调同步和合作互惠的层次内涵,做到量“度”划“界”,定“度”守“界”,以“度”为“界”。
【关键词】
国际传播;系统协同;传播效能;基础逻辑;系统科学
· 学科发展如何借力国际传播
——以中国传播学的国际化历程为例
张国良
【摘  要】
对中国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来说,国际化的路径不可或缺,为此,就必须借力国际传播。近20年来,在国家态势、机构决策、个人作为的合力下,中国传播学科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化与国际传播实践。中国传播学的国际化历程,以学院、学会为行动主体,以组织传播为主要渠道,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以完善相关机制为保障,成效显著。通过一系列会议的成功举办,完成了从以“输入”为主到“输入”“输出”并重的转变,展示了中国传播学界团结、向上、自强、诚信的风貌和品格,显著地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学科发展;中国传播学;国际化;国际传播
· 论新时期国际传播的政治维度
荆学民
【摘  要】
政治与传播在国家行动中的“无缝融合”,书写着国际传播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政治效能”是国家间展现其“政治”的可观察、可体验的实际效果,是现代国家的“政治合法性”从“国内”向“国际化”的延展,是国际传播政治维度的重要体现。当下国际传播在政治维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把国际传播中的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意识形态化”;第二层面是不承认“政治”的国别经验和智慧,不承认政治文明的可传播性和可共享性。两个层面的统合,致使国际传播找不到国家间可以“同频共振”的内容和机制,陷入“空壳”和“空转”。本文认为,摒弃意识形态偏见,通过有效传播国家间的政治文明,实现人类的文明互鉴和智慧共享,这应该是国际传播未来追求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
新时期;国际传播;政治维度;政治文明
· 享乐感与幸福感:跨文化传播中的“直通车”模式构建
——基于李子柒短视频评论的分析
程思琪 喻国明
【摘  要】
本文以享乐体验与幸福体验作为分析框架,选取李子柒的短视频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微博平台和YouTube平台上的视频评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关作品引发了国内外受众的正面情感倾向,唤醒了享乐感体验和幸福感体验;受众在感到愉悦、轻松的同时,产生了大量赞美、欣赏、祝福等更复杂的情绪。同时,国内观众围绕李子柒发展出偶像式崇拜和文化自豪感,国外观众则更在意视频中体现的亲情关系与田园生活。据此,本文认为:首先,幸福感体验的产生赋予娱乐产品更长久的生命力;其次,基于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媒介娱乐,通过激发享乐感和幸福感体验产生情感共振,有效实现跨文化传播;最后,要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尊重不同文化主体差异的前提下寻找不同文化场域的通识与共性。
【关键词】
短视频;跨文化;文本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
· 我国电影企业全球化发展策略创新研究
——基于全球跨境并购网络的研究
解学芳 陈天宇
【摘  要】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亟需我国电影企业实现全球化发展的新跨越。本文以跨境并购为视角,在电影企业全球化理论的视角下,运用网络分析方法,从国际化参与、国际化配置和国际化协作三个维度揭示我国电影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整体图景,并提出如下优化策略:一是推动电影企业高质量集聚发展,优化离岸金融市场制度框架,强化我国电影企业的国际化参与;二是坚持推进“政府+企业”双轮驱动,促进优质资本跨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电影企业的国际化配置;三是创新亚太国家和地区协同框架,立足国际电影产业重点合作项目,深化我国电影企业的国际化协作。
【关键词】
电影企业;全球化发展;跨境并购;网络分析
· 亚非拉民众中国国家形象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三个晴雨表的实证分析
王玲宁 李 靓 陈俊卿
【摘  要】
本文基于认识论的范畴,从影响国家形象形成的个体层面微观因素出发,立足实证分析,探讨了亚非拉地区民众感知和评价中国国家形象的系列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媒介使用、政治价值观以及现实利益的感知比较显著地影响了亚非拉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认知和评价,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则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结果,不同维度的影响效果具有较大差异,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事件没有影响受访者心目中原有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
亚非拉民众;中国国家形象;影响因素
· 新时代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制造”海外报道隐喻分析
窦光华 王雪莲
【摘  要】
本文通过挖掘2018年谷歌和推特平台上浙江民营企业的相关信息,基于LDA主题建模和LTSM文本分析,研究了海外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形象建构和国家形象隐喻。研究发现:海外媒体对中国制造采用了“规则破坏者”的“元隐喻”,这一隐喻的广泛使用形成了“框架锚定”效应,制约了海外民众对于“中国制造”的认知。研究建议,中国应从科技创新、法律规则、环保意识和企业责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回应西方媒体编织的“中国制造”次级隐喻,从国家形象顶层设计和长效机制上破除西方媒体的“元隐喻”,掌握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建构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制度和文化等多重维度的认同。
【关键词】
中国制造;国家形象;海外报道;元隐喻
· 国际危机事件中威胁的“媒介化”与多元解读
——基于“澳大利亚漫画事件”网络议程的研究
赵永华 韦佳玥 窦书棋
【摘  要】
在国际危机事件的传播中,媒体既能通过“中介化”传达信息,也可出于政治目的利用“媒介化”强化威胁,受众通过线上互动同样能作为议程设置者参与危机事件的传播,并影响危机事件的处理。本文基于网络议程设置理论和情境危机传播理论,对《悉尼先驱晨报》官网关于“澳大利亚漫画事件”的报道和受众评论的网络议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悉尼先驱晨报》采取“对抗式焦点转移”的话语策略,通过关联特定背景信息强调“他者威胁”,并引导受众采取敌对中国的态度;受众从“维护本国利益”的立场出发,围绕危机事件进行多元意见表达;国际危机语境下媒体和受众的网络议程出现“协同”与“分化”现象,媒体的“媒介化”作用凸显但也面临阻力。
【关键词】
“澳大利亚漫画事件”;国际危机;媒介化;网络议程
· 从“传播载体”到“创新主体”:论中国游戏“走出去”的范式创新
曾培伦 邓又溪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游戏产品“出海”不仅实现了国际贸易顺差,更是在日、韩、美等游戏产业发达国家获得了市场成功;但在“文化走出去”方面,中国游戏却没有取得等量的成效。研究发现,这种“产品出海”和“文化出海”效果悖论背后,是不同的“文化折扣”在发挥作用:游戏的“产品出海”维度包括游戏玩法、架空世界与本土运营,具有较低的“文化折扣”,而游戏的“文化出海”维度则包括有较高“文化折扣”的传统文化故事与符号。研究建议,要解决这种效果反差,中国“文化出海”的理念和操作应从“载体范式”转向“主体范式”,以原创网络游戏为基点、以“元宇宙”为愿景,建构和传播中国当代文化和未来文化,最终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价值创新。
【关键词】
游戏产品;“文化走出去”;文化折扣;价值创新
· 社会认同如何影响国际传播:一项改善美国民众对华态度的实证研究
关天如 袁冉东 吴恺帆
【摘  要】
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海外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提升其对中国的好感。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为立足点,整合四种改善群际关系的具体路径,并将其有效嵌入国际传播实践的效果研判中。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媒体与心理学实验,通过亚马逊旗下的众包平台MTurk 招募美国民众(样本量N=543)参与实验,对提出的四种传播策略进行效度检验。研究发现,四种改善群际关系的传播策略均能显著提升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本文以实验法明晰因果关系,为考察中国国际传播效果提供实证检验与支撑。
【关键词】
国际传播;群际关系;媒介实验;共享认同


来源:新闻大学(公众号)
编辑:屈妍君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6-4 14:49: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国际前沿 | 《伦理学与社会哲学》第22卷第一期文章摘要
本期“国际前沿”栏目为大家分享Journal of Ethics and Social Philosophy (《伦理学与社会哲学》)第22卷第一期文章的目录、摘要及其中文翻译。《伦理学与社会哲学》是一本道德、社会、政治和法哲学领域的在线期刊。
目录
Law and Violence
法律与暴力
Moral Decision Guides: Counsels of Morality or Counsels of Rationality?
道德决策的指导准则:道德建议还是理性建议?
What is the Incoherence Objection to Legal Entrapment?
对于执法圈套的不一致批评是什么?
The Equivalence of Egalitarianism and Prioritarianism
平等主义和优先主义的等价性
The Limits of Instrumental Proceduralism
工具程序主义的限制
Discussion Notes: Constrained Fairness in Distribution
讨论笔记:分配中的有限公平
Law and Violence
法律和暴力
者:Alexander Guerrero, Rutgers University
要:The law mark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violent and non-violent criminal actions. Violent crimes are typically met with more severe punishments and consequences than non-violent crimes. Even in discussions of criminal justice reform, the refrain remains: violent crime is different; those convicted of violent crimes are different; and it is appropriate to respond to violent crime differentl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violent/non-violent distinction cannot bear the normative weight placed on it and that we should jettison violence and move to thinking about objectionable harm caused and risked. There are moral constraints on punishment from considerations of proportionality and equality, these are connected to wrongful harm and facts about agent culpability, and there is no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violence and wrongful harm nor between violence and culpability.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offering an error-theory concerning our commitment to treating violent crime differently and suggests that morally better categorizations are available.
法律标志着暴力和非暴力犯罪行为之间的重要区别。暴力犯罪通常比非暴力犯罪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和后果。即使在关于刑事司法改革的讨论中,也有这样一句话:暴力犯罪是不同的;那些被判暴力犯罪的人是不同的;以不同方式对待暴力犯罪是适当的。本文认为,暴力/非暴力的区别不能承载对其施加的规范性分量,我们应该抛弃暴力,转而考虑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的令人不快的伤害。从相称性和平等的角度考虑,对惩罚存在道德限制,这些限制与不当伤害和行为人罪责的事实有关,而在暴力和不当伤害之间以及暴力和罪责之间不存在一致关联。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关于我们致力于区别对待暴力犯罪的错误论解释,并表明道德上可以进行更好的分类。
Moral Decision Guides: Counsels of Morality or Counsels of Rationality?
道德决策的指导准则:道德建议还是理性建议?
者:Holly M. Smith, Rutgers University
要:In a two-tiered, or Dual Oughts, moral theory, the objective account of right and wrong is supplemented by decision guides (such as “Maximize expected value”) designed to enable an agent, uncertain about the circumstances or consequences of her possible actions, to indirectly apply the objective theory by using an appropriate decision guide. But are the decision guides counsels of morality or counsels of rationality?  Peter Graham argues they are counsels of pragmatic rationality.  This paper shows Graham’s view is unsuccessful, and argues, based on the approach recently developed in [Author] that decision guides must be seen as moral principles. An explanation is provided for why we may be tempted to interpret decision guides as principles of rationality.
在双层道德理论或双重道德理论中,对错的客观描述由决策指导准则(如“最大化期望值”)进行补充,这种决策指导准则旨在使行动者在不确定其可能行为的境况或后果的时候,能够通过使用适当的决策指导准则间接地应用客观理论。但是,这一决策指导准则是道德建议还是理性建议?彼得·格雷厄姆(Peter Graham)认为,它们是实用理性的建议。本文表明格雷厄姆的观点并不成功的,并主张根据[作者]最近提出的方法,决策指导准则必须被视为道德准则。本文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能会倾向于将决策指南解释为理性准则。
What is the Incoherence Objection to Legal Entrapment?
对于执法圈套的不一致批评是什么?
者:Daniel J. Hill, Stephen K. McLeod, University of Liverpool;Attila Tanyi, The Arctic University of Norway
要:Some legal theorists say that legal entrapment to commit a crime is incoherent. So far, there is no satisfactorily precise statement of this objection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obscure even as to the type of incoherence that is purportedly involved. (Perhaps consequently, substantial assessment of the objection is also absent.) We aim to provide a new statement of the objection that is more precise and more rigorous than its predecessors. We argue that the best form of the objection asserts that, in attempting to entrap, law-enforcement agents lapse into a form of practical incoherence that involves the attempt simultaneously to pursue contrary ends. We then argue that the objection, in this form, encompasses all cases of legal entrapment only if it is supplemented by appeal to the premise that law-enforcement agents have an absolute duty never to create crimes.
一些法律理论家认为,执法圈套(钓鱼执法)是不连贯的。到目前为止,文献中还没有关于这种反对意见的令人满意的准确表述,甚至连据称其所涉及的不连贯的类型也很模糊。(也许因此,对这种反对意见的实质性评价也不存在。) 我们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关于该反对意见的、比此前表述更准确严谨的新表述。我们认为,这种反对意见的最佳形式是断言:在试图实施执法圈套时,执法人员陷入一种实践不连贯性,包含同时追求相反目的的尝试。继而,我们认为,只有当执法人员有不制造犯罪的绝对义务这一前提得到补充,这种形式的反对意见才能够包含所有执法圈套案件。
The Equivalence of Egalitarianism and Prioritarianism
平等主义和优先主义的等价性
者:Karin Enflo, Stockholm University
要:In this essay I argue that even though egalitarianism and prioritarianism are different theories of social welfare, they can use the same social welfare measures. I present six different arguments for this thesis. The first argument is that conceptual connections between egalitarianism and prioritarianism ensure that any measure that works for either theory works for both. The second argument is that conditions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to identify egalitarian and prioritarian measures, respectively, are equivalent. The third argument is that both egalitarianism and prioritarianism can use two standard measures, typically proposed for only one theory. The fourth to sixth arguments contend that four properties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as distinctive of either egalitarian or prioritarian measures can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hem. I conclude that any egalitarian measure is also a prioritarian measure, and vice versa.
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即使平等主义和优先主义是不同的社会福利理论,他们也可以使用相同的社会福利措施。我为这个论点提出了六个不同的论证。第一个论证是,平等主义和优先主义之间的概念关联确保了任何对二者中某一理论有效的措施对两者都有效。第二个论证是,用于确认平等主义和优先主义的措施的充分必要条件,都各自相同。第三个论证是,平等主义和优先主义都可以使用两个标准措施,这些措施通常只为单个理论提出。第四到第六个论证认为,被认为是平等主义或优先主义衡量标准的四个特征无法区分二者。我的结论是,任何平等主义的措施也是优先主义的措施,反之亦然。
The Limits of Instrumental Proceduralism
工具程序主义的限制
者:Jake Monaghan,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要:According to instrumental proceduralism, political power is justified when it is the output of a reliable procedure.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how procedures are supposed to confer normative properties. Based on this assessment, I conclude that many proceduralists set the reliability bar too low. Next, I motivate two additional requirements for instrumental procedures. I introduce the notion of “predictable” procedural failure and argue that in order for a procedure to confer legitimacy or other normative properties on its output, it must not have failed predictably. Finally, I argue that even when procedures are highly reliable, it must not be the case that their failures fall disproportionately on certain people. The goal is to develop an instrumental proceduralism that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failures of real institutions.
根据工具程序主义,当一个政治权力是可靠程序的产物时,它是正当的。在本文中,我考察了程序应该如何赋予规范属性。基于这一考察,我的结论是,许多程序主义制定的可靠标准过低。然后,我提出两个对工具性程序的额外要求。我引入“可预测的”失败程序的概念,并主张为了使一个程序能够赋予其产物合法性或其他规范属性,它必须没有可预测的失败。最后,我认为即使在程序高度可靠时,也决不会在特定人群身上出现不成比例的失败。我的目标是发展出一种对现实制度失败更为敏感的工具程序主义。
Discussion Notes
Constrained Fairness in Distribution
分配中的有限公平
者:Daniel Hausma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要:In “Weighing Up Weighted Lotteries: Scarcity, Overlap Cases, and Fair Inequalities of Chance”, Gerard Vong addresses intriguing problems in which it is impossible to give an equal chance of receiving a good to a set of equal claimants, because goods can be distributed only via groups which have overlapping membership. Vong proposes a rule for distributing chances that he argues is sensitive to both comparative and absolute fairness. This comment discusses some formal difficulties with Vong’s proposal and argues that it is better to separate the two concerns and to allow the tradeoffs between them to depend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ods to be distributed.
在《权衡加权抽彩:稀缺性、重叠情况和公平的机会不平等》一书中,Gerard Vong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不可能给一组平等的要求者以平等的机会获得益品,因为益品只能通过具有成员共叠性的群体进行分配。Vong提出了一个分配机会的规则,他认为这个规则对相对公平和绝对公平都具敏感性。本篇书评讨论了Vong的提议的一些形式困难,并认为最好将这两个问题分开,并允许它们之间的权衡取决于被分配的益品的特性。
来源:中国伦理在线(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rNrUM4G3GLHRKbvAq2Izg
编辑:屈妍君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6-9 21:28: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爱好者》2022年5期目录

    录
2022年05期



来源:新闻爱好者杂志
编辑:吴漫

16#
 楼主| 发表于 2022-6-10 21:28: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现代出版》2022年第三期目录


编辑:吴漫

1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23:34: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出版】Public Opinion Quarterly:2022年第2期




来源:传媒学术网
编辑:吴漫

18#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23:36: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出版】Convergence:2022年第2期

来源:传媒学术网
编辑:吴漫

19#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23:37: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出版】《对外传播》:2022年第5期




特稿
积极向国际社会传播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杜占元

重点话题
数字时代的全球传播治理创新
赵可金 刘凤至

讲好以全球安全观推进国际共同安全的新时代中国故事
陈向阳

如何做好中国全球治理主张的国际传播
刘恩东

以国际公共产品的创新传播推进全球治理变革
龙小农

全球治理改革的话语重塑与国际传播
卢静

“倡议外交”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罗建波 杨云

全球治理的平台化转型与中国国际传播的战略选择
戴元初 刘一川

实践探索
探索数字出版新路径 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以五洲传播出版社数字出版国际传播实践为例
董青

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战中的应对策略
——基于北京冬奥会的思考
孙振虎 张璇娜 李少辉

国际传播视角下援外培训课程研究
——以新闻领域援外培训课程设计为例
宋晓媛

中国扶贫故事对外精准传播的逻辑向度和策略进路
陈秋云 刘爱章

理论平台
北京冬奥会闭环内新闻发布与国际传播创新实践
——亲历专家的观察与思考
董关鹏 郭沛沛 李颖

国家形象评价指数的价值理念与方法论
文春英 胡新雨 饶裴菲儿

国际冲突中的舆论较量:理论、路径与策略
李喜根 张一木 于晓萌

【圆桌论坛】
新征程、再启程:中国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新纪元
张毓强 潘璟玲

新媒体
“网红”短视频国际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李子柒”和“我是郭杰瑞”的分析
陈新平 伍雨婷

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策略解析
朱虹

来源:传媒学术网
编辑:吴漫

2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23:45: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出版】Media, Culture & Society:2022年第4期(“技术与文化”专辑)



来源:传媒学术网
编辑:吴漫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