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1:53 | 只看该作者

1961年,溥仪与当年把他从紫禁城里赶出来的冯玉祥部下鹿锺麟(左一)、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战士熊秉坤(右一),在北京攀肩合影。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2:07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7)

李钟琴



黎公之“三卫共和”,乃在张勋复辟之时。

袁世凯去世后,黎副总统依法继任大总统,手握政府实权的段祺瑞仍任国务总理。

段祺瑞号称袁世凯麾下“北洋三杰”中的“北洋之虎”,性格倔强,清廉耿介,心高气傲,敢做敢当。武昌起义后,有勇无谋的“北洋之狗”冯国璋干劲太足,接连拿下汉口汉阳,武昌岌岌可危。鄂军战时总司令黄兴在汉阳失守后次日便乘船赴沪。

冯国璋在汉阳龟山架起大炮轰击武昌城,与龟山只有一江之隔的鄂军都督府顿时处于清军的射程之内,以至于黎元洪不得不率都督府人员跑到城郊暂避。

深知“狡兔死走狗烹”古训的袁世凯比黎元洪还急,亲自致电冯国璋,让他悠着点。之后,袁世凯另派段祺瑞为湖广总督,接替冯国璋到湖北与民军作战。心领神会的段大将军审时度势,一面派员与革命党人议和,一面率前线四十六名清军高级将领两次通电全国,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并威胁清政府中的顽固分子说,要“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1912年2月11日,段祺瑞率部分军人进京,第二天,隆裕太后便乖乖地下诏宣布清帝退位。此即段祺瑞“一造共和”。

袁世凯帝制自为,段祺瑞与黎元洪的态度一致,极力反对,袁世凯大怒,下令免去其陆军总长之职。袁世凯的登基大典,黎元洪与段琪瑞均拒绝参加。

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骂声中撤销帝制后,不得已请出能力超强的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并未替袁世凯收拾局面,而是消极怠工,是为段祺瑞“二造共和”。

段祺瑞反对袁世凯称帝,便有“二造共和”之美誉;黎元洪同样也反对袁世凯称帝,说其“二卫共和”,孰云不妥?

袁世凯一死,段祺瑞就成了大权在握的“北洋泰斗”,如何看得起一尊没有实力的“泥菩萨”?黎元洪之为人,人敬他一尺,他敬人一丈。虽然性情柔和,但柔中有刚,棉里藏针。段祺瑞不把他放在眼里,他也对段总理日益硬气,结果一来二往,总统府与国务院便闹起了“府院之争”。在是否对德宣战的问题上,黎段彻底闹翻,黎元洪干脆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之职,段祺瑞负气跑到天津,忠于段氏的十余省的督军们则纷纷宣告“独立”,以武力胁迫黎元洪。黎元洪无奈,遂招长江巡阅使张勋以调解冲突为名带兵进京。

这可真是前门拒虎,后门迎狼。张勋一进京,便露出其封建余孽的本来面目,竟跑到紫禁城迎前清逊帝溥仪复辟。黎元洪如梦初醒,立即连发数道电文,下令由副总统冯国璋代理大总统职权,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并责成段总理组织讨逆军进京讨伐,维护共和国体。做完这些事情,黎元洪跑到日本使馆避难。

民国建立多年,张勋及其所部官兵仍没剪掉脑袋后面的那条猪尾巴,其拥护清廷之心路人皆知。而黎元洪却误以为张勋不忘旧主,忠诚可靠。就因为张勋曾扬言:“黎元洪是个好人,忠厚长者,如果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我张某一定帮他。”以致病急乱投医,铸成大错。我认为,这是黎元洪从政生涯中犯下的最大过错。不过关键时刻,黎元洪又一次作出正确选择,坚决护卫共和体制,并摒弃前嫌,成就了段总理“三造共和”的壮举。

段祺瑞虽然仍对黎元洪恨恨不已,但还是很痛快地接受了黎元洪的总统令。因为没有黎元洪的命令,他就没法复任总理,也不能合法地组织军队讨逆。

或曰,黎元洪反对复辟,维护共和,实是出于维护自身权位之考虑。毕竟,清帝复辟之后,他的总统宝座也就坐到头了,损失最大的就是他。诚然,黎元洪是共和体制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也是主要受益者之一,他拼命护卫共和,自在情理之中。但是,他护卫共和,绝非仅仅为了自身利益。

平定张勋之后,段祺瑞亲自到日本使馆迎接黎元洪回总统府,而黎元洪却搬到了东厂胡同旧宅,然后通电全国引咎辞职。冯国璋也假惺惺地登门劝驾,黎元洪坚辞总统之职,并通电检讨自己五大失误,表示既铸大错,无颜再居大位。“心肝倘在,面目何施”?“若必使负疚之身,仍尸高位,腾嘲裨海,播笑编氓,将何以整饬纪纲,折冲樽俎?”表示自己今后将“杜门思过,扫地焚香,磨濯余生,忏除夙孽”。表现出政治家普遍缺乏的廉耻感,实属难得。

.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2:48 | 只看该作者

段祺瑞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3:04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8)

李钟琴



而后人认为黎元洪的主要罪过,并非招来张勋复辟帝制,而是与袁世凯合谋擅杀首义英雄张振武,并助袁世凯镇压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

先说张振武案。

张振武在武昌首义中与蒋翊武、孙武并称“三武”。当初大伙公推黎元洪出任军政府大都督,张振武并不赞成,扬言不如杀掉黎元洪祭旗。黎元洪与张振武之过节,盖早埋伏笔于此矣。军政府成立后,张振武担任军务部副部长。

张振武参加首义之功,不容抹杀,但他在革命暂时成功后便迅速腐败,也是事实。他自恃有功,飞扬跋扈,贪污受贿,为害一方。起义后他广纳姬妾近十人,其中叶某、鲁某还是两个女学生。其卫队达百人以上,到黎元洪的都督府皆荷枪实弹,常令黎元洪如芒刺在背。因为他用公款购买军械以劣充好、账目不清,黎元洪过问了一下,张振武便当面拍案斥责,让善于忍耐的黎菩萨也忍无可忍了。

由于张振武手下有兵,黎元洪只得借故将其调到北京,同时密电大总统袁世凯,请求将张振武立予正法。袁世凯正想笼络黎元洪,对这个要求当然不会拒绝,遂令军政执法处将张振武及其同党、将校团团长方维抓捕枪决。

此事一经披露,舆论大哗,毕竟擅杀首义元勋不得人心。袁世凯岂能背这个黑锅?乃将黎元洪的密电公开,于是黎元洪在国人的眼中一下子由“菩萨”变成了“屠夫”。黄兴更是连电质问,黎元洪只得发一长电,列举张振武十四条罪行,解释自己请求袁大总统立诛张振武的三条苦衷。电文中说:“但当为民国固金瓯,不当为个人保铁券。”堪称名句。此电一出,舆论才渐渐平息。

但在当时以及后世,仍有很多人认为,张振武即使有可杀之罪,也应公开审判明正典刑。不经审判便秘密处决,有悖民主共和之法治精神。其实黎元洪对此已经作过解释,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军人率部铤而走险,如同家常便饭。武昌起义之后,湖北又发生了数起兵变,虽皆被黎元洪弹压,毕竟数次惊魂。时局未稳,非常时期当用非常手段。对付手握兵权的骄兵悍将,以军法就地处决以绝后患,似乎也无可厚非。
.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3:49 | 只看该作者

张振武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4:20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9)




李钟琴







黎元洪帮助袁世凯镇压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杀了不少国民党人,这是国民党得势后对黎元洪的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次革命”的导火索,缘于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刺案。三天后,此案便告破获,嫌犯应夔丞、武士英落网。据从应夔丞家中搜出大量文件、电报,又牵出了北京政府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各种证据链条显示,枪杀宋教仁的凶手是武士英,武士英的指使者是应夔丞,应夔丞的指使者是洪述祖。而洪述祖与宋教仁无怨无仇,缺乏杀人动机。至此,人们以常理推断即可明白,刺宋案的幕后黑手是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赵秉钧,而指使赵秉钧的,只有袁世凯。



因为,宋教仁雄心勃勃要在中国推行内阁制,以便架空袁世凯。在一个月前举行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议会中获胜,下届国务总理已非宋教仁莫属。这不仅令嗜权如命的袁世凯感到了威胁,更让即将丢掉总理宝座的赵秉钧坐卧不安。所以说,干掉宋教仁,符合袁世凯和赵秉钧的利益。袁世凯指使赵秉钧暗杀宋教仁,这个观点,几乎成了历史定论。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从案发后袁世凯的表现来看,尚不能证明袁是刺宋案的指使者。案件牵连出洪述祖后,袁世凯立即下令抓捕,并让赵秉钧请病假以待案件水落石出,由段祺瑞代理总理职务。如果不是孙中山一意孤行要武装讨袁,刺宋案似可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



近百年来,也一直有人怀疑刺宋案的主谋是孙中山。因为应夔丞不仅与洪述祖有联系,也与孙中山的心腹陈其美联系密切,而且,此人曾担任过孙中山南京临时总统府的庶务长。



随着宋教仁在国民党内地位的跃升,孙中山渐被架空。更重要的是,宋教仁的政见与孙中山分歧日深。如果除掉宋教仁,孙中山既可以重掌国民党大权,又可以嫁祸于袁世凯,乘机取而代之。当然,这只是臆测之词,属于“有罪推定”,不足为凭。



按照由洪述祖而赵秉钧而袁世凯的推论,那么,国民党人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暗杀立宪派领袖汤化龙,也可以把账算到孙中山先生头上。在没有发现新的确凿证据之前,实不能将推论作为历史定论也。



1915年12月27日,被誉为“报界奇才”的著名记者黄远庸在美国被暗杀,凶手逃脱,这在当时成为一桩悬案。直到六十年后,凶手刘北海在台湾临死前道出了真相,他说,刺杀黄远庸的命令来自当时的中华革命党党魁孙中山,因为黄远庸曾在报上骂过孙中山。



如果后人能够发现像刺黄案这样的人证或物证,或可使刺宋案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否则,我们与其相信推论,不如仍将它当作一起迷案。



就在宋教仁被刺后的第五天,正值案件通过法律途径顺利审理之际,孙中山先生从日本抵达上海,立即召开会议,决定武力讨袁。黄兴则表示反对,主张在法律轨道内解决。次日,恰闻袁世凯未经国会批准,欲向五国银行大借款,被议会和舆论视为非法,于是,孙中山即以宋案和非法大借款案为由,积极部署发动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可惜的是,这次革命由于得不到社会各界的理解,甚至许多国民党人也不支持,所以,在袁世凯的军事打击下迅速失败,本由国民党人占据的四个省被袁世凯的势力占领,孙中山和黄兴等国民党要员不得不亡命海外。



在“二次革命”风波中,黎元洪审时度势,站到了袁世凯一边。他致电黄兴和湘、粤、皖、赣四省都督说:“此事和平办理,则国基巩固,国用充盈,威信远行,友邦公认,诸公手造民国,永垂无上荣誉。否则,内部崩裂,强敌剖分,民国不存,诸公前此勋名,亦将安在?”他与当时许多人士都认为,完全可以通过法律解决的案件,没有必要借助一党控制的武装力量与中央政府叫板,这实与叛乱无异。此风一开,神州战乱则不知将伊于胡底。



帮助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的,还有时任云南都督、后来反对袁世凯称帝、首揭“护国战争”义旗的蔡锷将军。



“二次革命”的迅速失败,使国民党受到重大损失,袁世凯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以南,其野心大为膨胀,以至于做起皇帝美梦来。本来在古老中国出现的生机勃勃的共和气象,就因为“刺宋案”和之后的“二次革命”,遂陷入了帝制和军阀混战的泥潭,实堪浩叹!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5:33 | 只看该作者

宋教仁


宋教仁遗体照


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图为孙中山(前中)、黄兴(前排左二)同与会人员合影。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5:52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10)

李钟琴



黎元洪的历史使命,在张勋复辟之后,实际上已经结束了。他毅然离开北京搬到天津做寓公,投资实业,也算是明智选择。

谁知时过五年,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把徐世昌大总统赶下台,执意要请黎元洪“法统重光”再任大总统。黎元洪深感军阀混战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觉得还能东山再起做点事情,便向曹、吴提出“废督裁兵”的条件,声明不答应不出山。曹锟闻报,大骂黎元洪不识抬举,说:“还要提条件,这是什么话!捧他做现成总统,他却要整垮我们,真是岂有此理!”骂归骂,他还是听从了他的子玉老弟的意见,请黎元洪出来充充门面,等局势稳定,再取而代之。

没有掌握枪杆子的黎元洪,有什么资本对军阀们“杯酒释兵权”呢?其共和宪政理想注定是场白日梦。甫过一年,黎元洪便被曹锟赶下了台,又回天津做寓公了。在被逼交印的时刻,黎元洪愤而举枪自杀,幸亏侍从上前夺枪,子弹射偏,仅伤其耳。

经历此劫,黎元洪回天津后专心致力于实业,遂成巨富。他热心教育,多次慷慨捐资办学。据说蒋介石北伐时打到山东,要没收中兴煤矿,但听说这个煤矿的大股东是黎元洪时,便说:“别人的我没收,黎黄陂(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的我不能没收。”但蒋的部下仍胁迫黎元洪赞助军饷100万元。

每逢双十节,黎元洪都要在府中张灯结彩,说,我作为民国的一个平民也应该庆祝。可见他对共和的感情之深。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脑溢血去世,享年65岁。

次日举行公祭,社会各界人士前往黎宅告别这位首义元勋,蒋介石也亲往吊唁。黎元洪当年的老冤家、已下野闲居的段祺瑞前来祭奠,“三鞠躬毕,喟然而叹,似有无限感慨者。”虽曾为政敌,但二人犹惺惺相惜,也没有使出下三滥的手段互相诽谤、暗杀,历史课本上的“反面人物”,有时比某些“正面人物”更加堂堂正正、襟怀磊落,更值得后人感念。

1935年11月24日,黎元洪的灵柩迁葬到他的发迹地武昌,南京政府专门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典礼,全国下半旗志哀,参加公祭者达五万余人。

黎元洪的灵柩被安葬于武汉市洪山区土公山南坡,墓前建有高大牌坊,牌坊正面刻有四个大字“共和磐石”,背面正中刻着“乾坤正气”,可谓盖棺定论。可叹的是,文革期间,黎元洪墓被红卫兵掘开,墓园被毁,黎氏夫妇遗骸也不知所终。1981年,武汉市政府根据全国政协的意见,投资约2万元在原墓后侧重建一座简易新墓,墓碑上刻“大总统黎元洪之墓”。

晚年沦为帝制余孽的严复认为黎元洪“黎公道德,天下所信”,但是“才不胜德”。而对政治家来说,我宁愿他们“才不胜德”,不也要他们“德不胜才”。其实黎元洪并非无才,只是不愿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罢了。他坐镇武汉时即首倡“军民分治”,率先实行“省长制”。他主张以法治国,禁止武人干政,毕生捍卫共和,都展现了他超过时人的远见卓识。其书法刚柔相济,功力深厚;其所作对联用词典雅,对仗工整,文气十足。

人无完人。在有着源远流长专制主义传统的中国,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黎元洪,还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袁世凯、段祺瑞……往往都显得力不从心,没有人能做到完美谢幕。而中国人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崇拜的往往是一人雄起万众雌伏的强势人物。哪怕此类人物折腾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仍能高居神坛接受膜拜。对像黎元洪这样的曾做出过重大历史贡献的厚道人,国人的评价却极为吝啬,甚至歪曲之、污蔑之、丑化之,最终淡忘之。这在其个人固为遗憾,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悲哀?

国学大师章太炎为黎元洪作的挽联,可谓持平之论。联曰:

首义建共和,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自项城以下无余子;
平民起革命,见利不趋,见害不避,除中山而外独以公。

武昌首义一百周年了,我想,我们也应该像张謇所说的那样,以“公平之心理,远大之眼光”评价“共和磐石”黎元洪,“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公正”。

         (据相关史料撰写,考虑到篇幅及行文流畅,恕不一一注明。)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6:53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与夫人的合影



黎元洪夫妇与子女们在一起(左一次女、左二长女、右一长媳、右二次子、右三长子)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7:53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博物馆内陈列的黎元洪手书对联墨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