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媒体为什么有很大欺骗性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21:03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人民乖得很 美国欺骗宣传必将自食恶果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等最发达国家,经常利用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其不可告人的政治及经济利益服务。无论是最新的这次伊朗选举引发的伊朗社会混乱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社会突发事件,被恶意的渲染,“喧嚣、主观、几乎不可验证”的流言充斥网络和通信中。



  在中情局等组织包括一些“非政府组织”支持授意下,不断“生产着”许多不实“信息”并“流通”全世界。加上美国等过去培植的亲西方的所谓专家学者各种领袖等代言人推波助澜,网络和现代通信手段,越来越多的被用作搞乱、分裂第三世界社会甚至颠覆其政权的重要“武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1983年苏联空军击落韩国民航747客机”事件,轰动全世界,为诋毁苏联彻底搞垮华约组织、搞垮东欧以及苏联解体,可以讲是“舆论战”上“成功的致命一击”。

  近年来有报道说,特列奇杨科上将1976年到1984年担任前苏联远东军区司令,当时正是他亲自下令击落了韩国客机。他生前的回忆揭开了击落“韩国客机”事件的真相——这是美国人一手导演的惊天骗局。

  据报道,美国侦察机伪装成了韩国客机1983年8月31日,269名乘客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哥拉治机场等待飞往韩国汉城的1490航班,执行此次航班任务的“波音”-747客机属于大韩航空公司,其编号为55719。正当乘客们焦急等待之时,机场的广播中却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1490航班因为天气原因而延迟抵达。直到40分钟后这架飞机才出现在机场,心情稍事放松的乘客们这才开始登机。在相同的时间,阿拉斯加州首府朱诺附近的军用机场也起飞了一架同样的“波音”-747客机,机身两侧也醒目地印着“大韩民航”(Korean Air Lines)的英文,以“显示”这是一架民航客机。但是在看似相同的外表下,这架所谓的民航客机却和大韩航空公司的客机迥然大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这架伪装的韩国客机上没有一名乘客,只有18名机组成员(不包括乘务人员)和10名身份神秘的美国人,这十名美国人是执行高度机密任务的美国情报部门特工。领队的韩国飞行员为韩国空军预备役上校飞行员陈炳勇韩国空军现役中校飞行员宋东雄(两人都与美国中情局关系密切)。后来空难发生后美国人始终避而不提的就是:这架伪装客机上的两层甲板两侧堆积着琳琅满目的各种电子侦测和监听设备。这些都是前苏联反谍报人员在日后的调查中得到的信息,这架编号为55719而且已南韩客机为伪装的大型客机,其实就是美国情报部门用来执行侦察任务的侦察机。

  就在苏联飞行员在萨哈林岛附近击落这架“韩国客机”后几个小时,韩国立即通过国内广播宣布,大韩航空公司1490次航班的客机在飞行几个小时后,由于技术原因迫降于阿金纳瓦岛,而且迫降地点距离美军基地不远。其实这架真正的韩国民航55719号客机并没有在距美军基地不远处迫降,而是直接降落在了美国空军基地。很诡异的是,这架航班的所有乘客中竟然高达90%都是日本游客。这269名乘客在飞机上被乘务人员收走了所有无线电接受装置和通讯器材,同时他们被告知:客机由于技术故障,将要进行为期3到4天的维修,在这段时间内所有人都将被安排住在指定的酒店内,而且保险公司将为他们的餐饮、娱乐等多项消费埋单,在飞机维修完毕前他们不能离开酒店。客机降落在美国空军基地后,乘客们走出舱门时才惊恐地发现飞机已被全副武装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日本的警察部队包围。美国士兵毫不客气地对走下飞机的乘客进行搜身,检查各种能与外界联络的通讯器材及半导体收音机。55719号客机的乘客也没有入住所谓的酒店,而是直接住进了美国空军基地内的营房。

  在美国政府将真正客机的乘客安置好后,预谋已久的舆论攻势又上演了。1983年9月1日,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在美国政府的授意了,开始对苏联发起近似于谩骂的舆论攻击,抨击苏联政府屠杀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造成了大韩航空公司客机上近300名乘客丧生。其实就在击落“韩国客机”的几小时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将早已拟好的新闻资料送到了美国各主流新闻媒体的编辑部门。除了美国的新闻媒体外,美国官方的重量级人物也一一亮相媒体,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及其国防部长、国务卿纷纷公开谴责苏联当局残忍屠杀平民。美国参众两院议员也纷纷公开发表反苏言论。

  就在这些美国官员高谈阔论苏联粗暴践踏人权时,被关在美国空军基地兵营内的“人质”们也同样丧失了自由。根据苏联情报部门掌握的情报,所有日本乘客都得到了飞机票的补偿以及数额可观的一笔封口费,而且签署了相关保密协议,几个星期后被用飞机送回了日本。而剩下的韩国乘客则被美国军舰送回了韩国,他们也获得了可观的封口费,并签署了相应的保密协议。1996年1月15日,韩国KBS电视台“披露”了所谓的惊人内幕,指出韩国客机并没有坠毁,机上大部分幸存者仍被关在俄罗斯的两个收容所内。KBS电视台公布了一份所谓的中情局绝密文件,文件断言韩国客机在遭到苏联空军导弹攻击后,成功地迫降在海上,机上人员大多幸免于难。中情局移花接木的手法以及韩国媒体“大胆”的想象力,让这一推测听起来像模像样。

  就在部分韩国人呼吁政府与俄罗斯通过外交途径接触的同时,“伤亡人数”占绝大部分的日本却在有意回避,而且在追查“幸存者”的闹剧中表现得相当“克制”。 抹不掉的证据“韩国客机”坠毁后,在莫斯科的授意下,苏联远东军区司令特列奇杨科上将立即派遣特种兵封锁了飞机坠毁海域,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打捞。最初苏联专家认定及组成员为18人,但是随后由于发现了数目众多的电子侦察设备的残骸,才又将机组成员的人数从原来的18人最终锁定为28人。而且后来根据发现的丧生者的遗骸,专家判定这多出的10个人并非亚洲人,而是西方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是美国情报部门的电子专家。

  美国之音等西方政府媒体,对所谓的“敌对国家”社会民众进行的欺骗宣传,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事后由于牵涉那些新上台的领导人和“民主精英”个人以及党派利益和政治前途,使得美国这些欺骗宣传得不到很好的揭露和清算。前南斯拉夫和东欧一些国家,包括现在的经过“颜色革命”的一些国家政府前任和现任要人,对美国的欺骗宣传闭口不谈,但是据一些报道内心里苦不堪言。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启动现代网络战和通信战实验,并且取得了令某些反人类和平反人类和谐势力“激动不已”的结果。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欺骗宣传舆论战,不仅是对第三世界等国际社会,而且也对其国内社会。

  网上就有评论说:“当参众两院的众多议员们没有一个将自己的子女送上伊拉克前线时。当美国“援助”伊拉克重建资金中的500亿美元一夜之间消失无形时。当在美国的电脑上输入几个敏感词汇,就会被FBI瞬间锁定时。美国人民,乖得很。”

  我想说,正如金融欺诈欺骗最终搞垮美国金融一样,美国的欺骗宣传舆论战、网络战、宣传战、通讯战等,美国也必将自食恶果。

  凡是以世界人民为敌,以和平和谐为敌的势力,搬起石头最终会砸中自己的脚,这是历史的规律。

  美国人民现在乖得很,但美国欺骗宣传能隐藏到那一天呢?




<Script src="http://upfile1.kdnet.net/imgCon/setPage.js" type="text/javascript">

</Script>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21:59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人不能再自我欺骗了



我并不在意他们来游行、来示威,我也相信他们是在支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但问题是,这里并不是一个种族主义城市,这里只是一个小地方,我们都过得很好。

  

  ——杰纳镇当地46岁的白人居民瑞奇·科尔曼说

  

  美国黑人游行,起因事件发生在去年8月至12月,当时并没有引发多少人的关注,为什么一年之后才在全美引发如此大的轰动性示威游行呢?

  

  杰纳镇当地居民的困惑态度很能说明问题。当地人很不满意外界给这个小镇贴上种族主义的标签,他们认为这里的生活恬静和美,现在没有必要将他们抛到“美国视野”和“美国历史”当中去,而且很现实的问题是:小镇上的市场歇业了,图书馆、学校、市政机关,甚至法院都关门了。

  

  美国媒体注意到,是一批黑人社区的小媒体持续不断地关注起了作用,例如社区广播和互联网,首先让一批黑人团结起来,进而向外扩散影响和注意力。杰纳镇当地居民就抱怨说,如果没有各种媒体的关注和外来抗议者,小镇根本就不会成为风暴口。

  

  但是,问题最终爆发了,正如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理事斯特凡尼·布朗所说:“这起案件不仅关系杰纳镇,还事关全国范围内的种族差别和不公平现象。”

  

  很显然,杰纳镇当地居民,包括部分黑人都欺骗了自己。媒体注意到,这个3000人的小镇,黑人占12%,白人与黑人在表面的和谐中实际上互相隔离着:黑人聚居在一起,死后也葬在专门的黑人墓地中,平时黑人甚至不能到白人开的理发店理发。

  

  人们为什么对此视而不见呢?一方面,相比上个世纪50、60年代公开性、制度性的种族歧视,现在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已被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更多的利益分化掩盖了,黑人群体的分化也日趋严重,重新唤起黑人种族斗争的时间和代价越来越大。

  

  正因为种族主义不再具有公开性和强制性,因此也不要指望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会随着一次游行示威的结束而结束。从沉默的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总爆发,必将引发美国人某种长期的灵魂追问和政治革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22:46 | 只看该作者
谎言与真实 美国媒体是戴着面具的伪君子?



新闻的真实为所有新闻人所追求。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媒体的表现却让人有理由怀疑:一直以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为傲的美国媒体是否是一直戴着面具的伪君子?本文选取的两个人物皆出自当今美国的顶尖媒体:近乎疯狂地制造虚假新闻的《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对新闻真实性要求近乎苛刻的《洛杉矶时报》的记者索尼亚·纳扎里奥。似乎他们中的哪一个都难以真正代表美国新闻人,但从他们的事例中人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媒体对真实的追求从来都是社会对诚信的追求的镜子。



欺骗152岁的媒体巨人



  一部移动电话,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编故事的脑袋,坐在纽约布鲁克林家里的杰森·布莱尔曾轻易欺骗了《纽约时报》,这家有着152年历史的报纸。



  1998年,在马里兰大学读书的杰森·布莱尔以言辞华丽的简历和较好的学习成绩争取到了在《纽约时报》实习的机会。1998年夏天结束的时候,布莱尔以还有一些大学课程需要尽快修完为由回到了学校。1999年,当他再次回到《纽约时报》的时候,每个人都想当然地认为他已经完成了在马里兰大学的学习,但该校官方后来证明他至少还有一年才能完成学业。



  就是这个连学士学位都没有的杰森·布莱尔,却以其天才的亲和力和语言能力在这家世界级大报中如鱼得水,迅速从一名实习生升级为《纽约时报》的正式记者。2002年,由于他在城市新闻报道中错误百出,城市新闻部主任乔纳森·兰德曼写信给编辑室主任:我们必须停止使用布莱尔的稿件,马上!被口头和书面严厉警告后,布莱尔的工作陷入危机,一段时间内他的表现得到改善。2002年10月,《纽约时报》的两位首席编辑说,他们确信布莱尔已经改变了工作态度。布莱尔春风得意,进入了人手紧缺的国内报道组,并担任华盛顿新闻的主要报道记者。



  从2002年10月直到2003年4月,布莱尔的报道范围遍及6个州,20个城市。这期间,他的同事们都惊诧于他非凡的生产力和他看上去不知疲倦的体质。一位编辑在给布莱尔的电子邮件中说:“你这人真能到处跑。”从华盛顿的系列阻击手杀人案到对美国失踪女兵杰西卡家人的采访,布莱尔的稿件频繁地出现在头条位置,一颗明星正冉冉升起。



  2003年4月底,《圣安东尼奥快报》编辑正式提请《纽约时报》,要求《纽约时报》调查关于两名失踪女兵的署名布莱尔的文章,声称该文章跟《圣安东尼奥快报》上的一篇文章几乎一模一样。这引起了《纽约时报》的高度重视,布莱尔的冬天近了。



  4月29日,布莱尔被召回编辑室回答《圣安东尼奥快报》关于其剽窃该报内容的指控。在为期两天的一系列紧张谈话过程中,国内版编辑罗伯特一再坚持让布莱尔拿出他确实采访过失踪士兵母亲的证据。在罗伯特的小办公室内,罗伯特问布莱尔:既然你到过那位母亲的家里,请你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布莱尔毫不犹豫,他向罗伯特描述了微红的房顶和白色的房子,车库里停着的红色吉普车以及盛开在院子中的玫瑰花。罗伯特后来检查了摄影师发回来的关于这所房子的并未公开发表的照片,布莱尔所说的分毫不差。



  《纽约时报》并未就此罢休,该报迅速组织由三名编辑和两名调查人员组成的调查小组,对布莱尔从2002年10月至2003年4月底的所有作品展开全面调查以挽救这家152年历史的大报,布莱尔杜撰新闻的内幕拉开。结果是自布莱尔从事国内新闻报道以来所写的73篇文章中至少36篇文章存在问题。5月1日,失去信心的布莱尔向报社提出辞职。



  布莱尔利用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使自己伪装成身在事发现场。有时看起来他好象是在维吉尼亚或得克萨斯,其实,他正呆在纽约用笔记本电脑搜寻着信息。用移动电话和电子邮件与编辑们联系。有的采访他先是通过电话进行,然后在互联网上搜索其它媒体的相关信息,运用他编故事的天才加以想象,一篇头条就诞生了。伊拉克战争期间,他曾撰写了5篇关于失踪女兵杰西卡的报道,而自己却根本没有去过杰西卡家。



  通常,一篇较重要的报道由记者和摄影师共同完成,尽管布莱尔未到现场,但他通过查询报社的图片资料库便可获得所需的细节信息。对于大多数与布莱尔预约的摄影师来说,布莱尔经常只通过电话与他们联系。比如4月6日,按理他应该在克里弗兰采访。自由摄影师海拉茨于是与布莱尔预约在克里弗兰教堂外见面。海拉茨几乎被布莱尔搞疯了,他从上午9点半到下午2点直到晚上10点多一共给布莱尔打了15遍电话,也没有见到布莱尔的影子。前3次他与布莱尔通话时布莱尔每次都有不能与海拉茨见面的理由,最后干脆再也联系不上他了。“后来布莱尔解释说他不得不半途离开克里弗兰教堂,去修理他的移动电话,这就是他后来为什么不能接电话的理由。”



  2003年5月11日,《纽约时报》以一篇长达7500字的尴尬故事作为该期头条:《已辞职的纽约时报记者留下一长串的欺骗纪录》;《纽约时报》总编辑霍威尔·云尼斯发表声明:向虚假报道中提及的人们道歉,向所有读者道歉;《纽约时报》发表编辑声明:为新闻标准上的失误表示道歉;《纽约时报》以最贵重的4个整版的篇幅记录了这位27岁的美国黑人记者的令人遗憾的历史,四个整版上没有出现任何广告;同时,《纽约时报》网站也用了9个网页来公布布莱尔所做的不实报道,并公布专门的邮件地址请公众举报布莱尔报道中的不实之处。随后的日子里,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此事。一时间,布莱尔丑名远播。媒体研究中心负责人布伦特·波泽尔撰文称布莱尔为“明星小学生”。杰森·布莱尔声称自己的精神陷于困顿,不得不住进医院,寻求心理治疗。



  布莱尔仅仅是375名《纽约时报》记者中的一员,但是他带来的将不只是下周、下月、下年度各期报纸的暗淡。“这是个巨大的丑闻,”《纽约时报》发行人亚瑟·苏兹伯格说,“这是对报纸与读者间信任关系的废除。”



真实的力量



  “动人、详尽地报道了一个洪都拉斯男孩寻找已经移民美国的母亲的惊险之旅。”这是2003年度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对特稿写作奖获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的颁奖评价。43岁的《洛杉矶时报》女记者索尼亚·纳扎里奥凭借几乎是用生命换来的《恩里克的旅程》获得全美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同行的《洛杉矶时报》55岁的摄影记者唐·巴特雷特获得2003年度普利策专题摄影奖。



  每年约有4万8千名来自中美洲的孩子趴在穿越墨西哥的货运火车的车顶上,经历悲惨的旅程去寻找离开他们偷渡到美国挣钱的父母,其中约有75%是寻找他们的母亲。在旅程中,这些孩子(有的甚至只有7岁)被强盗抢劫、强奸,被腐败的警察和移民官欺凌。有的孩子被杀,有的孩子掉下火车致残或殒命。



  2000年5月,在得克萨斯州拉雷多南部与墨西哥新拉雷多接壤处,纳扎里奥遇到了恩里克。当时恩里克的寻母之旅已经接近成功,那已经是恩里克的第8次尝试了。纳扎里奥与巴特雷特用2周的时间跟随恩里克完成了他寻母的最后旅程,见证了恩里克与母亲在北卡罗莱纳州重逢的场景。后来,他们又先后三次到北卡罗莱纳州对母子两人进行采访,详细了解了恩里克寻母的路线和过程。



  经过充分准备,2000年5月至9月,纳扎里奥和巴特雷特象偷渡的移民一样,趴在火车顶上,经历了被强盗抢劫、被当地警察围捕的过程。从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经过南洪都拉斯,穿越危地马拉和墨西哥一直到美国,重走了恩里克的寻母路程。他们采访并拍摄了村民、走私者和其他一些恩里克寻母过程中遇到的人,最后同几十个其他孩子一起完成了与恩里克同样的偷渡旅程。



  “穿越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格兰德河是非常危险的挑战。”纳扎里奥说,“成百的人死在河里,很多人被急流和漩涡吞没。即使顺利过去了,很多人也不会再继续踏上征途,因为过河后还要徒步走4天的时间来穿越沙漠。我知道除非我携带特殊装备,否则我很难完成这次采访。我带了一部移动电话,一个治疗蛇咬伤的工具包和一个救生圈。



  “作为记者,你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你将看到许多人间惨剧。但我不能帮助他们,我只能是个旁观者。否则我将看不到事实。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他们在看了恩里克的故事后,发邮件给我,问我:你是人吗?你怎么能这样?”



  故事的自始至终,恩里克的全名没有在文章中出现。“对于青少年的采访,我必须小心。我不希望给他们带来麻烦。在描写他们之前,我必须征得他们父母的同意。我随身携带了很多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做成的表格,表格上记录了我是否能与这孩子会见,是否可以为他们拍照,是否可以在报纸上使用这些材料。我第一次与恩里克的母亲劳得斯见面的时候,她填写了这个表格,同意了我们的采访。但是她提出了一个签署表格的条件:我们不得泄露他们在北卡罗莱纳州居住的城镇的名字,毕竟他们的身份是非法移民。我在表格上注明了她的条件,答应她我将不泄露他们生活的具体信息。”



  因为不能使用母子俩的全名,人们有理由怀疑新闻的真实性。让纳扎里奥欣慰的是,她所有的采访资料都是能够被证明的。在重走恩里克之旅的过程中,纳扎里奥尽最大努力找到了恩里克能够记得起来的在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恩里克曾在火车顶上被人抢劫并失足掉下火车,险些丧命。有很多人帮助了他,纳扎里奥找到了帮助过恩里克的每个人。在恩里克的家乡,纳扎里奥也找到了能为恩里克的故事提供保证的每个人。



  《恩里克的旅程》共有3万余字,纳扎里奥经历了2年的时间调查、写就,文章记录了恩里克长达8900英里,耗时120天的寻母历程。长达3万字的《恩里克的旅程》中有7000余字是关于正文细节内容来源的注释。这些注释足以证实文章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性,其详尽和可核实性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恩里克丢失母亲的联系方式的地点,可以证明这一事件的当事人的姓名、地址;恩里克给人洗了2周的车才挣到打往洪都拉斯的电话费,洗车赚取电话费的数额、证明人;恩里克悲惨童年的见证人以及对这些人的访谈;证明恩里克染上毒瘾的人的姓名……甚至是恩里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都有具体人来证明。“即使是恩里克亲口告诉我的事情,我也尽量去找别人核实。”纳扎里奥说。



  “在我重走恩里克旅程时,我只随身带了很少的钱,也从来没有在任何人面前拿出过移动电话。即使我在飞驰的火车的顶上我都要克制自己不打电话给我的丈夫。我从不当着孩子们的面吃东西和喝水。有一段在火车上的16个小时的车程我一点东西都没有吃,一点水都没有喝。看上去我应该有能力在路上帮助那些孩子。但我是在尽我最大的能力减少我对事实的干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23:08 | 只看该作者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如何谋求舆论霸权



2003年春,由美英等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一次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战争。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一向标榜新闻舆论"自由、客观、公正"的美国主流媒体,却对美国政府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肆意蹂躏另一个主权国家的行为鲜有微辞。他们不但在世界一片反战的呼声中为美国发动战争摇旗呐喊,制造舆论,而且在战争打响后一味替美军行动涂脂抹粉,欺骗舆论,骗取民心。那么,美国主流媒体为什么会被政府和军方牵着鼻子走呢?其奥秘就在于美国政府对媒体采取了"制新闻传播权"的策略。



  所谓"制新闻传播权",就是指一个国家或集团对新闻传播权占绝对优势的控制和使用,从而在一定时空获得对舆论导向的主导地位,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符合其政治目的的传播效果。其实质是舆论霸权。在对伊拉克战争的准备和实施阶段,美国政府在谋求舆论霸权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手段:



  1、修正法规,调控"第四权力"



  "第四权力",是美国新闻界的无冕之王们对媒体的自诩,它是相对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大权力而言的。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媒体似乎真的很自由,但实际上却受着美国法律的严格制约。虽然美国的宪法上白纸黑字写有新闻自由,但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又限制了这种"自由"。而在《美国新闻管制训条》里更公然写道:"在未来战争中,军队必须战胜两个敌人,一个是军事战场上的敌人,一个是舆论战场上的敌人。后者包括本国和西方国家以及一切亲西方的无冕之王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7年,美国刚刚向同盟国宣战,当时的总统威尔逊就下令成立"公共新闻委员会",负责发布关于战争的消息,充当政府与媒体间的联络员,以防止新闻媒体乱发战争消息,动摇民心和影响战争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2年,美国又颁布了《美国报纸战时行为准则》,通过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将新闻媒介纳入了战争的轨道。在朝鲜战争期间,由于一些美国记者发表了对美国不利的消息和评论,"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于1951年颁布了一套更严格的新闻检查条令。正是这一条条禁令,把战时的美国媒体捆绑得动弹不得。



  越南战争期间的新闻媒体最终把美国政府搞得狼狈不堪的"教训",以及1982年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中控制媒体的"经验",加上世界新闻事业日益发达的趋势,使美国政府想出种种理由,加强了对媒体的管制,限制了媒体的新闻自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使美国意识到信息战已成为一种新的战争形式,媒体不但要管制,而且要充分利用,使其成为战争的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



  在这次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的二月中旬,美国军方就出台了一种《战地记者手册》,给记者的采访和发稿权又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并将此作为纪律,不得有违。开战前,设在卡塔尔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对所有前来采访战事的记者宣布了"三不规定":一是不准问美军和英军的伤亡情况,二是不准问与目前的军事行动计划有关的问题,三是不准问与今后军事行动计划有关的问题。美国战前宣布的这些规定,是具有法律效用的,谁敢违抗?正是美国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权力对"第四权力"的强暴,才使得美国媒体在此次战争初期诞生出一个个谎言的畸形儿,谣言漫天飞。



  2、心理牵制,大念"国家利益"的紧箍咒



  应该说,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特别强烈,他们以自己是个美国公民而感到骄傲。但是,这种优越感也滋长了许多美国人骨子里的霸权心态,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在世界上说一不二。"9·11事件"给美国人包括美国的新闻人当头一棒,使他们赖以自豪的安全感与纽约曼哈顿岛那两栋100层高的摩天大厦一样,瞬间坍塌了。美国人的自尊心受到史无前例的伤害。就像一个目空一切的巨人,被一只小小的野蜂猛地蛰了一下眼睛,顿时陷入了疯狂境地,仿佛周围都是"狼来了",于是歇斯底里地伸胳膊踢腿,见谁可疑就扑打过去,甚至连自己的黑影子也要跺上两脚。



  美国的媒体在这种情形下,也失去应有的理性,自觉不自觉得陷入了民族主义的泥潭。而美国政府,正是抓住美国媒体人的这种心理,大念维护美国利益的"紧箍咒",鼓动媒体为美国发动"先发制人"的不道义的战争制造舆论。这使得美国主流媒体原有的一点新闻客观性,又被所谓的"国家利益"和"爱国主义"激情所淹没。



  就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吧,布什总统说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必须解除。然而,到目前为止,不要说联合国核监会没有查出什么来,美军占领巴格达后也没有发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另一个理由,是说伊拉克没有遵守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好像美国就是维护联合国决议的卫士。而恰恰是联合国安理会不同意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美国偏偏撇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宣战。美国的媒体在美国政府的制导和诱使下,也一再为美国发动战争的荒诞理由辩解。而对美军在伊拉克使用的各种当代最先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伊拉克平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重大伤亡,美国媒体却视而不见,避而不谈。为了狭隘的"国家利益",他们按照美国政府的意志,不顾事实,妖魔化伊拉克,为美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



  3、设置栏栅,对媒体亲疏有别



  不管美国的战时宣传纪律有多严,总有一些媒体想打擦边球;加上美国政府可以管得了本国的媒体,却难以管得住世界上其他国家主持正义的媒体舆论。对这样的媒体,美国政府和军方采取的方法是:选择他们认为友好的媒体前来采访;阻止他们认为不友好的媒体前来采访,不给他们获取真实消息的机会。这就像在所有媒体前设置了一道栏栅,顺我者则过,逆我者则停。



  在这次战争开打前,美国防部批准了671名记者随美英军队行动。在这些采访人员中,美英自己的记者占了很大的比例。仅"听话"的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一家就派了20多人。美国政府比较信赖的本国其他主流媒体,如美联社、福克斯新闻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都有大批人马上了前线。而外国媒体中,亲美国的赞成对伊拉克动武的日本有10人获准上前线,韩国也有3人跟美军同行。不赞成对伊动武的中国,仅有新华社一名记者获准随美军一起行动,且被放在"小鹰"号航空母舰上。而强烈反战的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记者,就被另眼相待了。4月2日,总部设在日内瓦的欧洲广播联盟发表声明,抗议美军设在卡塔尔的司令部对未参加伊拉克战争的国家媒体的记者在伊拉克的采访活动设置障碍。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使这些媒体只能依赖第三方消息来源,或者"单方面"派人进入伊拉克采访。而这种采访手段也受到了限制,许多进入伊拉克采访的人被美英军扣留,并被强行遣送回科威特。



  反战的葡萄牙国家电视台两名记者,竟在美军控制的伊拉克南部区域采访时遭到美军的"非法拘留",度过了72小时梦魇般的生活。美军说他们是间谍,用枪指着他们的脑袋命令其躺在地下,并用脚踩他俩的头部和手部,使这两名记者受尽了虐待。为此,葡萄牙新闻协调委员会4月2日也发表一项声明,要求美国当局尊重葡萄牙记者在伊拉克战场进行正当采访的权力,停止对记者采取"非法的、凌辱的和随心所欲的行为"。



  4、欲擒故纵,安排记者嵌入军营



  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第一次安排600多名国内外记者到军营,与美英军人一起到战火纷飞的第一线采访。美国这么做,表面上是增强了战事的透明度,给了媒体以报道的选择权,实际上,这正是美国政府和军方采取的一种控制舆论的策略。



  试想,一个记者坐在美军或英军的一辆坦克车里,在他极有限的视野里,他看到的只能是美英部队在沙漠上一往无前推进的情景,只能是美英军队艰苦作战的生活,只能是这一方的炮火射向敌方的轰鸣,他们由此发出的报道也只能是对美英军队的赞扬。



  人是感情的动物,记者也不例外。当他们与前线军人同生死、共患难,或许还受到军人特殊保护时,怎么忍心揭露军方的失利和错误呢?即使有胆子写出来,稿件也不能不在军方严格的审查中被枪毙。



  新闻有局部的真实和全局的真实,有表象的真实和本质的真实。嵌入军营前线的记者,在发回的电视图象中,是美军为了不伤害伊拉克民众而用坦克围着伊军占领的村庄迟迟不肯开火的镜头,是美英军人发给伊拉克难民救济食物的镜头,给人看到的是这支侵略军的"菩萨心肠"。而他们对美英军队的真实意图,对伊拉克平民大量伤亡的惨象毫无所知,他们从前线发出去的报道,只是局部的、表象的、片面的真实,并在客观上以此掩盖了这次战争本质的、全局的真实。因为他们"嵌入"在那样的环境中,只能作那样的"亲历式"报道。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全面、客观地反映这场战争,仅在一方的坦克或装甲车的视野里是绝对做不到的。



  事实说明,美国政府的这一策略已经达到目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项调查表明:86%的美国人是从电视里了解伊拉克战争消息的,而安插在军队里的电视记者已经成为美国公众关于伊拉克战争消息的主要来源。



  5、挥舞大棒,封杀不利的声音



  美国政府和军方,为了获得对伊战争的绝对有利的舆论霸权,对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舆论,不论是来自敌方的,还是他国的,或者是本国的,一律挥舞大棒,格杀勿论。



  伊拉克电视台是萨达姆总统用来痛击美国、鼓舞士气、争取民心的最强大的舆论工具,也是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可是,美军在战争的初期,没有按惯例对其轰炸,因为美方以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占领并利用它,没想到行动受阻,战争难以速战速决。因此,美方等不得了,在开战的第6天,开始轰炸伊拉克电视台,使其陷于瘫痪。在阿富汗战争中因报道独家新闻而声名鹊起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因要保持其舆论的独立性,在3月23日晚播放了美国5个战俘和美英军队士兵尸体的镜头,惹怒了美国,使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两天后宣布吊销"半岛"电视台两名记者的记者证。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驻巴格达的记者阿内特是一名资深记者,曾获得过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然而,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因为他在接受伊拉克电视台采访时说,由于遭到伊拉克的抵抗,美国的初步作战计划已经失败。这显然得罪了美国总统和军方,不利于美国舆论。于是,在美国政府强大的压力下,NBC于4月1日将其开除。4月8日,攻入巴格达的美军,居然向住在巴勒斯坦饭店里的外国自由媒体的记者开枪射击,导致7人伤亡。鉴于美国政府和军方对不利舆论的强烈反感和严厉封杀,许多媒体为了自己的生存,只好保持沉默,屈从美国的舆论基调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25:0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世界上绝大部分草根民众来说(包括知识分子),他们日常的所听所见所闻都来自于国际银行精英们精心搭建的功能强大的“新闻媒体畜牧场”的喇叭,而普通老百姓甚至许多国家的政府政要、高级智囊机构、知识分子也都是这个畜牧场上十分“听话”的牲畜,他们习惯于什么时候被“喂给新闻饲料”,并依据所配给的饲料进行“消化吸收”,成为他们所持有的思维意识形态立场上的“养分”,在这个他们认为是被媒体真实描绘的世界中长大,从一开始就被洗脑于无形。

到底谁是猴子?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26:21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人怎样被骗进战争 War.Made.Easy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27:20 | 只看该作者
2003年5月11日,《纽约时报》以一篇长达7500字的尴尬故事作为该期头条:《已辞职的纽约时报记者留下一长串的欺骗纪录》;《纽约时报》总编辑霍威尔·云尼斯发表声明:向虚假报道中提及的人们道歉,向所有读者道歉;《纽约时报》发表编辑声明:为新闻标准上的失误表示道歉;《纽约时报》以最贵重的4个整版的篇幅记录了这位27岁的美国黑人记者的令人遗憾的历史,四个整版上没有出现任何广告;同时,《纽约时报》网站也用了9个网页来公布布莱尔所做的不实报道,并公布专门的邮件地址请公众举报布莱尔报道中的不实之处。随后的日子里,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此事。一时间,布莱尔丑名远播。媒体研究中心负责人布伦特·波泽尔撰文称布莱尔为“明星小学生”。杰森·布莱尔声称自己的精神陷于困顿,不得不住进医院,寻求心理治疗。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28:19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传媒存在着黑帮吗?不,表面上根本找不到。不仅找不到,而且西方人还会振振有词的告诉你:西方媒体是绝对自由的,不是某个政党的喉舌,不会为刻意宣扬某某主义而辛苦,而且新闻记者可以毫无顾忌地随便批评政府官员,因为他们是无冕之王,把持着除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忠实履行的是WatchDog看门狗职能,比如尼克松水门事件啊,克林顿丑闻揭批啊,都是他们的代表作。但是,实际的情况却远没有如此浪漫,原美国CBS知名记者伯纳德*戈德堡在2002年全美最烫手的一本书《偏见》中,揭开了冰山的一角。他本人一夜之间成了美国最危险的人和美国新闻界最痛恨的人。以下我引用他书中的原文来讲述一下这位敢讲实话的勇敢记者的真实境遇。



背景资料一、“我开始注意到,黑帮的帮众和新闻网络中的从业者有着相同的伎俩。……其实我对黑帮不算不尊重。在抢劫卡车和把受害者扔下大桥的时候,帮众总是怀着荣誉、忠诚和家族观念行动……抛开那些坏的不谈,看看那些真正作数的,他们是一群可敬的人,他们关心自已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并且只会伤害那些伤害他们的人——这让那些帮众有理由把那些碍他们事的人粉身碎骨。……一个帮众可能犯的最大的罪过就是对外人乱说帮里的事……对那些家族肮脏小秘密过于多嘴的话,他就很可能很快要‘生病’(注:有麻烦)了。和新闻黑帮一样……剧中的教父其实也就是丹*拉瑟,新闻业者的头目。”



背景资料二、丹*拉瑟:“地道的美国人,得克萨斯人,骄傲的前海军陆战队员……CBS主持人……每个人都害怕丹,他的西西里黑帮风格把世界一分为二,朋友和敌人,你可不能站错了队……”



背景资料三、作者本人伯纳德*戈德堡:“我生长在南布朗克斯一个蓝领阶级的民主党家庭……我所在的小学位于夏洛蒂街上……夏洛蒂街已经被公认为全美最破旧的贫民区之一……我认为自已是个保守的自由主义者。我依照自由主义者的方式行事。如今在美国,相当多的人持有和我相同的观点,但这些观点还没有得到媒体的认可和传播。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暗示,我是一个‘有着特殊政治目的’的政治激进分子……1972年,CBS新闻台雇了我。”



在揭露美国新闻媒体有政治偏见之前:“我是怎么在CBS新闻呆作25年的?而且这里面大多数时间我都在为丹*拉瑟工作!对比起来更为明显的是,仅仅四个月之前,当我在时隔七年之后回到‘CBS晚间新闻’ ,和康尼*陈一起坐在‘48小时’和‘直击’ 节目里时,拉瑟把脑袋伸到镜头前告诉千万的观众说,‘今晚的CBS晚间新闻,我们非常荣幸地欢迎我们的资深记者、同事和朋友,伯纳德*戈德堡,回来和我们分享他对今天发生的事情的独特看法。”



揭露美国新闻媒体有政治偏见之后:“我怎么就在几乎一夜之间从一个在CBS晚间新闻有自已的版块《伯尼*戈德堡的美国》的重要记者--变作了右翼的无赖?……媒体‘黑手党’ 气势汹汹地朝着我来了,没有一个头脑清楚的人敢打赌说我最后可以幸存下来。丹*拉瑟证实我被‘枪毙’,不在电视上露面这对一个电视记者来说无异于死亡。林博说我惹上麻烦的原因不过就是说实话。有个人敢反对‘新闻是自由的’这个70%美国人的共识,那这个人就有大麻烦了。美国宪法也无法救我,……要保住工作,他就没有言论自由……”



总结:“好像有两个美国,起码是两种美国文化:媒体精英的美国在躲避我,而另一个美国--在曼哈顿的美国--在感谢我,弹冠相庆我公开地说出了他们埋在心里多年的话。”

我们想知道,伯纳德*戈德堡仅仅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吗?

============================

林博说我惹上麻烦的原因不过就是说实话。有个人敢反对‘新闻是自由的’这个70%美国人的共识,那这个人就有大麻烦了。美国宪法也无法救我,……要保住工作,他就没有言论自由……”



呵呵~~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29:5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连采访伊拉克街头民众的话都给人家改了。
楼主居然好意思发这样的文章。不是扇你主子的耳光么?不想挣5毛了??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30:09 | 只看该作者
这您老也好意思说?看看风景独好这边......我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