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 开题、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马克思·韦伯透彻地阐明了现代世界的基本特征——“理性化”,理性化的现代世界将会瓦解传统社会的原则与规范,这对个体的人生信仰以及公共的社会政治秩序都形成了严峻挑战。 思想和现实并非相反物,最简单的经济学解释也无法脱离思想观念。 经济理性人模型:它假定作为消费者的经济主体具有两个特点:人是自利的,首要关切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是理性的,会理性计算成本与收益。这两个假设合起来,就是人会通过理性的计算,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达到利益最大化。 现代是一种时间意识,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过程。 人会生病是自然的,开刀做手术是不自然的,这种“不自然”能够救命,对我们大有好处。 【中世纪法国的爱情法庭】 中世纪的法国有种“爱情法庭”,专门给贵族裁决恋爱纠纷。据说有过这么一条判决:一位贵族女性和爱人结婚以后,就可以开始找新的恋人了。因为婚姻中不存在爱情,结婚就意味着这两个人的恋爱关系结束了,可以开始新的恋爱了。当时的观点是,婚姻的精神是责任,结婚是为了保护财产和家族延续,和爱情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有人说,爱情会败坏这种严肃的责任。 【亚里士多德】 他相信存在一套自然秩序,在这套秩序中,“万物都有自己的目的”。笛子作为乐器存在的目的,就是奏出优美的音乐,所以谁能更好地实现笛子的目的,谁就应当成为笛子的主人。这就是“正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 把人类与自然分离开来,人类从整体的宇宙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与自然世界相对的“人类主体”,这在思想史上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 古代人,胎儿的视角,在子宫内部看世界。 现代人,分娩之后的婴儿,长大成人的孩子站在母亲对面来看世界。 【个人主义转向】 古代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是群体优先,也就是群体性的。 现代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是把个人和群体分离开来,个人从传统的、非常牢固的社群关系中脱离出来,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个体。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群体,进入别的群体。 第一章 现代思想的成年 【马克思·韦伯——现代思想走向成年的里程碑】 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涂尔干 涉猎广泛,《儒教与道教》,探讨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 墓志铭:来自《浮士德》的一句话:“我们将再也见不到他的同类,尘世的一切莫不如此。” 标志成年的境界:明白自己,对自己的过往有真正的理解。反思自己,能看透自己存在的问题。 一、世界的祛魅 二、诸神之争 三、工具理性的主张 四、现代的铁笼 韦伯认为解决现代性的关键:理性化。 1917年11月7日,韦伯在慕尼黑的一间艺术大厅里进行“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 韦伯用数百万字的著作,向我们展示出了,科学和理性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形成了怎样的“运行方案”。同时他又向我们指明:这些方案和方案背后的理性主义,不仅很难带我们走向真理和意义,还可能会让我们离意义越来越遥远,甚至还会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麻烦。 【祛魅】 神灵意味着人和世界之间是可以建立起某种联系的,甚至是可以沟通和互动的。漫天神灵,就意味着到处是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冥冥之中难以言说的神秘事物,组成了古代精神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让人类与整个宇宙紧密相连为一个整体,构成宇宙秩序。 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公共领域隐没…… 祛魅的“梦醒时分”在精神上格外荒凉会让人茫然若失。
韦伯告诉我们:随着现代的来临,一场精神的巨变发生了。古代世界那种迷雾一般的魅惑,在现代的“清晨”被理性化的光芒驱散了。世界被充分理性化,也就被人看透而不再神秘了。现代人在回望古代世界的时候,会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这就是所谓“世界的祛魅”。 2024年3月5日 【梦醒了 然后呢?】 韦伯在指出祛魅的事实之后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梦醒了,然后呢——科学能让人从古代的魅惑中清醒,但是清醒之后的现代人怎么重建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呢?祛魅的世界怎么才能不成为冰冷荒凉的世界呢?这回,科学和理性能帮我们做什么呢?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应然与实然】 事实判断:一个事物实际上是什么 价值判断:应当怎么样 现代社会的主导思想是科学,科学属于“实然”领域,旨在发现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只能做出相应的事实判断。科学理性在事实领域给我们提供了把握确定性的强大武器。但支撑人类生活意义的重要观念和原则,包括宗教信仰、人生理想、道德规范以及审美趣味等等,都属于“应然”领域的价值判断,而科学无法解决价值判断问题,它给不出一个确定的回答。 【建立在我喜欢上的选择】 建立在“我喜欢”上的选择是脆弱的,个人意愿是一件善变的事。其实,选项不一定就糟糕;糟糕的是,我选了,但永远也不知道选得对不对。这种长期存在于内心的动摇和不确定感,是现代人最显著的精神特征之一,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的病症”。 个人层面上,价值多元化增加了人的困惑和迷茫。人总要寻求意义。韦伯有一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价值真空的状态】 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意义的指南,因为生命意义是一个价值问题。韦伯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科学与意义无关,因为对于我们唯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科学本身提供不了任何答案”。这造成了一种“价值真空”状态。 【金钱】 社会学家齐美尔有一个比喻: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上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可以用上帝的名义做自己的事情。 齐美尔还有一句话:“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值不值得的问题,考虑的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我需要决定要不要去做这件事。 【工具理性塑造社会制度】 工具理性的高度重视理性计算、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效率导致了一个显著的后果,社会制度的官僚化。官僚制的基本特征是“非个人化”对事不对人,人被简化成一些指标,和任务无关的个人因素则忽略不计。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此一来,无法被计算的复杂个人,就变成了可以计算的数据。 【工具理性导致片面的理性化】 工具理性发展太过强大,压倒、淹没了价值理性(手段压倒目的)。社会的理性化发展变成了工具理性的单方面扩张。 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则被“非人化”,被看作是机器的零件。这种倾向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韦伯形象地把这个特征概括为“铁笼”。 【现代的铁笼的弊端】 一方面,工具理性在几乎所有的问题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子:假冒伪劣罚款),用功利得失解决道德问题治标不治本。 另一方面,造就了片面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逐渐变成了一种商业的“供求关系”。 (比如说“人力资源”这个词。这个词已经成了日常用语,但你有没有想过,“人”怎么会是一种“资源”?我们现在常说要“自我发展”,但是我们是为了什么要追求“自我发展”呢?有人会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句话听上去很平常,说得没错。但你有没有发现,其中潜藏着这样一层意思:人变成了某种商品,在“买家”面前互相竞争。“自我发展”被替换成了“提升自己作为商品的价值”,所以才会有“人才市场”这种说法。 ) 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强调自由,看上去有各种各样的选项供我们选择。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那么多机会去提高真正的自主性,去发展自由而丰富的精神和人格,因为我们有一个摆在眼前的迫切任务:满足社会机器对一个零件的要求。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合格、优质的零件,这就是“铁笼”的比喻中蕴含的深意。 【现实的铁笼的保护作用】 铁笼是现代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破除悲观,获得清明,达到从容一这才是韦伯思想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 2024年3月6日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现代性的困境体现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个体的心灵生活和公共的社会政治事务 【人为什么需要信仰来生活】 【在现代社会确立信仰为什么要比在传统社会更加困难】 尼采说:“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对他精神强度的考验。” 【尼采——“头号危险人物”】 尼采有不少邪恶粉丝,希特勒对尼采近乎崇拜。 尼采:叛逆、反基督教、从小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是女性,后来表现出非常敌视女性的态度。“你要到女人哪里去吗?别忘了带上鞭子”文章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上帝。 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一种“虚假的信念”。 是我们杀死了上帝:耶稣不是要直接“救赎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生活”。耶稣的门徒却把经念歪了,不仅没有好好实践“怎样生活”,还搞出一套复杂高深的教义理论。这根本不是耶稣的原意,而是一套虚假的思想。人们用这种方式信奉上帝,就变成了自欺欺人的虚假信仰。所以我认为,尼采的意思其实是,人们用虚假的教义去理解救世主的启示,最终让这个信仰变得不可信。在这个意义上,是人杀死了上帝。 【虚假的形而上学】 尼采概括说,形而上学有三大信念:第一,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第二,相信这个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第三,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 我们编造这些形而上东西的原因是人们的心灵很脆弱,在纷乱虚假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安慰。 尼采其实是说,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人陷入了虚无主义。尼采说“是我们杀了上帝”,实际上是在批判西方的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尼采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一些虚假的思想,是人编造出来安慰自己的。因为虚假,所以根本上是虚无的。人们总说虚无主义来源于现代思想。但在尼采看来,古老而典雅的形而上学才是虚无主义真正的根源。 【超人】 尼采的超人学硕:直面虚无主义的真相,激发积极的创造力量。 尼采的三大命题: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 人生虚无,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所有意义都是人为制造或者赋予的。 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阿波罗代表一种理性的精神,而酒神狄奥尼索斯注重生命本能的创造力,带有否定理性的反叛精神。 【积极的虚无主义】 人唯一具有的是人的生命力,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 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哪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 加缪写道:“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奴隶道德与主人道德】 尼采说,人类的高贵在于自身有决定价值的能力,不需要别人同意,他懂得自己给事物以荣耀。 奴隶道德,就是放弃自己生命的激情,用虚假的思想来约束自己、安慰自己,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观念之中。 主人道德,就是放弃一切幻觉,直面虚无和荒谬,像西西弗斯那样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做一个勇敢、荒谬的英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你们说相信扎拉图斯特拉,但扎拉图斯特拉算什么?你们说是我的信徒,但所有的信徒又算得了什么?你们没有探索自己,却发现了我……现在我要你们丢开我去发现自己,只有当你们全部否定我的时候,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 如果你相信尼采,那就不该盲从尼采,因为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他的思想,就不应该相信任何人包括尼采本人写下的教条,而是去探索自己的生命。 【视角主义】 视角主义:视角决定事实 尼采的视角主义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认知模式(存在客观真实的对象,努力理解真相并把他表达出来),视角主义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真相。人们不是“看到”了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 尼采在《道德的谱系》这本书中写道: 我们越是运用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观察同一个东西,我们对这个东西的“概念”就越“完整”。我们也能越“客观”。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造反、反叛西方主流理性主义传统,弗洛伊德颠覆了对人的理解,颠覆的关键点是“人的理性” 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心理结构中存在的黑暗地带,叫做无意识。 【本能欲望的重要性】 柏拉图就曾经把人的灵魂结构分成理性、激情和欲望。再往后有休谟,他曾说过“理性不过是激情的奴隶”;还有叔本华,他把人的意志看作是一种难以察觉的“盲目的驱动力”;当然还有尼采,他提出的“权力意志”就是在宣言生命冲动的力量。 【萨特】 让·保罗·萨特,萨特不仅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而且有着非常精彩的人生,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 萨特的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另一个是积极行动。对于人生,萨特会说人就是自由本身,人必须做出选择,去行动,并且绝对地承担行动的后果。 【传奇般的终身伴侣】 萨特的伴侣是法国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她是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先驱者,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之作《第二性》就是她的作品。萨特和波伏娃在上大学时相识,彼此志趣相投,很快就陷入了恋情。但他们都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不必受到习俗制度的约束,于是签订了一个奇特的爱情契约,作为彼此的伴侣,但永不结婚。他们的爱情是开放的,不排除与其他人发生亲密关系;但彼此坦诚,不会隐瞒。而且这个契约的有效期只有两年,每过两年双方就要确认一次是否还继续这段伴侣关系。 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西西弗斯神话》的作者加缪,曾经就和萨特是好友,但后来两人决裂了。萨特说,“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因素很多,让我们分开的因素很少,但是那样的很少也已经是太多了”。 【存在就是虚无】 如果人的存在就是意识,而意识本身是虚无,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这就得出了“存在就是虚无”这个命题。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他把物的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作“自在”的存在。把人的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作“自为”的存在,就是自己“为自己”而存在。 【徒劳的激情】 作家王尔德有句名言,“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自由是独自承担的重负】 俄罗斯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有一句名言:“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一切都被允许了。”萨特说,这句话就是存在主义的起点。 从“存在就是虚无”,萨特推出了人的绝对自由;而从绝对的自由,萨特又推出了绝对的责任。这是一份非常沉重的负担。 【他人就是地狱】 人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生命,哲学上把这叫作人的主体性。我是主体,就意味着我有主导权。萨特认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 萨特解释道,别人注视你时,他下意识地就把你变成了他观察的客体。在这个注视中,他是主导者,你只是被他观看的物品。他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代价就是把你的主体性给否定掉,把你物化。所以,你会下意识地回避对方的注视。但你也可以反抗,他看你一眼,你就回看他一眼,用你的注视把他变成客体,从而获得了你的主体性。 【绝望与希望】 萨特说自己的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但萨特又说,存在主义也是希望的哲学。希望在何处?就在我们的自由之中,在人的无限可能性之中,我们永远有改变的潜能,不必服从任何注定的命运。 既然可以选择,那么就去选择,然后为选择负责,其它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们都是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但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2024年3月7日 第三章 20世纪的教训 【为什么人类需要政治权威来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 政治学的两个假设:“资源匮乏”假设和“人性自利”假设 第一个是“资源匮乏”假设,认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资源总是匮乏的。如果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个人基本上都可以心想事成,那么就不会出现因为争夺资源而发生的各种冲突,秩序很容易形成,也就不需要政治权威保障公共秩序。第二个假设是“人性自利”假设。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过,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马克思·韦伯对于政府和国家特征的定义:在特定的领土之内对暴力的合法垄断。这就是说政府的强制力是唯一合法的暴力。在这个意义上,警察实施的强制才有可能是合法的,个人才有服从的义务,而国家以外的暴力就是不合法的私刑。 20世纪灾难深重: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20世纪,13世纪蒙古帝国的扩张,导致上亿人的死亡;17世纪的宗教战争,让欧洲损失了1/3人口 【鲍曼】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屠杀是现代性本身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它只有在现代文明中才可能实现。 大屠杀的解释:“变态论”(意外事故,德国出现丧心病狂的变态疯子)和“仇恨论”(德国人和犹太人之间有一种特殊而深重的仇恨) 【现代性与大屠杀】 鲍曼与官僚制:鲍曼发现,官僚制不仅会损害个人自由,还会导致道德冷漠、逃避责任。现代官僚体系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每个人都只是一个零件,在作为零件高效率运转的过程中,却丧失了对总体目标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大屠杀与官僚制之间的联系:于是,没有谁觉得自己要为全局负责。每个参与者面前只是一个待完成的流程,可能是一份排期表,可能是十趟运送任务,送完一趟打一个钩。大屠杀就这样被拆分成了流水线操作和例行公事。在这种流程中,人很容易丧失面对鲜活生命时的同情心和道德感。结果就是,每一个步骤组合起来共同造成了屠杀,而其中的操作者感受到的可能只是“我今天填了十张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在私人生活中正常甚至善良的人,也可能成为屠杀的实施者。 思考与启示:在人工智能的生产流程中充斥着这样的流水线作业,每个个体只是中的一环,同时也产生了难以进行责任归因的问题,面对人工智能出现的伦理危机该如何追责?同样的,每个人只是其中的一环,共同造成了伦理危机 。 2024年3月8日 【阿伦特】 【平庸之恶理论】 许多人把“平庸之恶”理解成一种“螺丝钉理论”,就是说普通人只不过是某个官僚系统中的一个螺丝钉或齿轮,只是服从程序、执行命令,所以冷漠地成为杀人机器的一部分。可是阿伦特自己明确表示不赞同“螺丝钉理论”。 还有的人把“平庸之恶”理解成大众导致的恶,经常说“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阿伦特也不会赞同这种理解。因为如果你把责任推给所有人,泛泛地加以指责,那么就无法再追究任何特定个人的责任。阿伦特反对所谓“集体罪责”的观点,她主张应当追究个人的责任。 【极端之恶和平庸之恶】 极端:阿伦特所说的极端,不是程度上,而是性质上的。因为纳粹大屠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前所未有的特征,那就是它“完全不可理解”。 纳粹杀害犹太人的动机:纳粹的动机不是出自人性的自私、贪婪、恐惧、复仇欲望或者施虐欲望,纯粹就是把犹太人看作是多余的东西。这不仅仅是否定了人的尊严,而是连他们可利用的工具性的价值都否定了。阿伦特认为,纳粹彻底否定了人类当中一部分人的生存价值,他们断定只有某些人才是人,否定了人类存在的多样性。而这在阿伦特看来,等于是要“根除人这个概念本身”。 【怎么才能不变成坏人】 阿伦特主张,传统的道德法则和教化已经不能促成真正的道德思考。道德的真正含义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做出自己独立的是非对错的判断。 【苏格拉底 道德正直】 苏格拉底说过“宁可自己遭受冤屈,也不愿行不义”,这样他至少能够与自己和睦相处。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要求有多么高深的知识,多么聪明的头脑,只是要求你始终过一种自我反思的生活,不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就是所谓“道德正直”,英文就是“moral integrity”,“integrity”这个词最初的含义就是“完整一致”,后来用来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因为这样的人能够坦然面对自己,不用规矩和套话来自我欺骗,保全了自己人格的完整。 【波普尔】 【波普尔 证伪注意理论】 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一个理论算不算科学的理论,首先不是看它的对错,而要看它是否额能够接受事实的检测,是否可能被证伪。 【批判理性主义:理性及其可错性,强调理性的作用和理性的自我批判】 在波普尔看来,我们人类是一种“问题求解”的动物,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活动,都是这个模式:遇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找到方案获得进展。但我们无法找到一劳永逸的完美解决,因为解决方案本身总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个“问题求解”之旅就永远没有终点,是一种“无尽的探索”。(举个例子,为了解决堵车问题,我们修了更多的公路,但是路多了,买车的人就会更多,结果路上反而变得更堵了。我有一个北京朋友跟我说,高速公路就是让我能迅速赶到下一个堵车点。在人类历史中,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 【乌托邦社会工程与历史决定论】 乌托邦社会工程: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照某种预定的蓝图去改造整个世界,创造出完美的社会。波普尔认为,将这种社会工程的理念付诸实践,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波普尔批判的乌托邦社会工程具有整体化的特点,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全方位规划。波普尔认为这种整体主义的规划工程低估了可错性,环环相扣、万无一失的规划行不通。 “缔造人间天堂的企图,结果总是造就了人间地狱” 【乌托邦社会工程背后的观念——历史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是被一套规律所决定,向某个确定的目标发展,最终会实现这个确定的目标。也就是说,历史发展是被一套铁的规律所决定的。 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首先,波普尔认为,我们并不能发现那个历史发展的铁律,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绝对真理。你想,如果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都无法找到永恒的真理,那么对于更为复杂、变量更多更不可控的人类社会,就更不可能找到所谓绝对正确的法则了。 其次,人类社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类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历史进程无法被决定,也就无法用科学方法来预测。 倡导“零星社会工程”(渐进社会工程) 对传统做出渐进、温和的改良,防止激进的革命,通过不断尝试和纠错机制来实现社会发展。 【哈耶克】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概念】 自发秩序更为优越 ①乡间小路: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②语言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语言规则。 ③法律,在法律能够被成文表达出来之前,社会中已经积累了很多不成文的规范,比如“欠债要还钱”“伤害要赔偿”等。而立法者的工作首先就是把已经自发形成的规则表达为规范而明确的法律文本。 哈耶克和波普尔都继承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用审慎和批判的态度去质疑主流的启蒙理性主义,特别是要批判那种认为理性能够认识一切、规划一切的独断论。 【哈耶克的理性的自负】 二战后期纳粹德国和苏联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模式:哈耶克认为纳粹的非理性的经济模式和苏联超理性的经济模式病根是同源的,都来自于理性的自负(在经济领域中推行计划经济,在社会规划中依赖高度理性化的系统设计。) “通向地域之路,是用善良的愿望铺成的” 【人类的必然无知】 哈耶克看来理性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追求知识、理性无法穷尽知识。第二个作用是认识到理性知识本身的局限性,对此保持审慎和怀疑。 计划经济与市场价格 康德曾经说,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就是不敢公开大胆地运用理性。哈耶克则进一步揭示出,如果妄想用理性彻底征服无知,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这是人类的另一种不成熟。事实上,人类真正的成熟,是在勇敢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的无知,勇敢地与不确定性共存。 2024年3月9日 【赛亚·伯林】 狐狸和刺猬的比喻:林做过一个有名的比喻。他借用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的一句话,“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说思想家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有人兴趣广泛、研究很多问题,属于狐狸型;还有人专注研究一个大问题,提出一个思想体系,就是刺猬型。 伯林的三种身份:俄国人、犹太人、英国人 【一元价值论与多元价值】 伯林认为,一元价值只是一种幻觉。他说,多元价值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能消除的。如果执着于价值一元论,就很容易会去压制其它的价值和理想,干涉甚至毁灭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结果往往在实践中造成巨大的灾难。我们追求的许多价值之间是不可通约、不能换算的 【伯林对“自由”一词含义的澄清】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什么,英文是“free from”。而积极自由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英文是“free to”。换句话说,一个是摆脱障碍的自由,一个是实现目标的自由。 当自由必须被牺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说“这是牺牲了自由”换来了安全、秩序或者别的什么。而不应当玩弄“概念魔术”,把牺牲改头换面变成“更高的自由”。 【马尔库塞】 20世纪60年代的席卷全球的抗议风潮,主体是青年学生,带有明显的左翼政治倾向,批判和反抗资本主义。西方青年崇尚三位精神导师,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 【舒适的不自由】 马尔库塞说,资本主义生产出五光十色的产品和服务,它们不只是功能产品,而且还自带了一套规定好的态度、习惯、思想和情感。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这些习惯和思想,愉快地把自己和生产者、进而和整个社会系统绑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总体性的消费社会。 【普遍的异化】 马尔库塞认为在消费交易中,我们作为“人”的身份接受了这桩交易,我们被“物化”,几乎沦为了动物,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马克思说:“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罗尔斯 怎么才能实现社会正义】 1971年《正义论》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无知之幕 站到无知之幕的后面,就看不见自己了,只是忘记了“自己是谁”。不仅看不见,而且遮蔽了你的一切个人特征,不管是种族、性别、身体素质,还是年龄、智力、家庭背景,或者职业、财产、宗教信仰,这些特征你全都忘记了。 【正义二原则】 平等的自由、默认的选项是应当完全平等分配,我们能够接受某些不平等的分配,但必须满足两项限制性的条件,即相关的职位和工作必须在“公平的机会平等”,第二个限制性的条件是差异原则 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推理论证了一个正义的社会契约中最关键的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要保障平等的基本自由,第二条原则是,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分配,必须满足两个限定条件,一个是“公平的机会平等”,一个是要满足差异原则。 【诺齐克】 “too handsome to be a philosopher 诺齐克认为罗尔斯没有完全充分尊重个体权利,理论不够自洽,只能算“半个自由主义者”。 罗尔斯说,一个人天生的优势完全是偶然的运气,不应该由此获得分配的优势,除非这种优势能让处境最差的人获得改善。诺齐克说,这岂不是把个人天赋当成了公共资源来分配吗?这样就侵犯了个人自由权,完全不可接受。 2024年3月10日 【诺齐克自由至上论】 诺齐克论证的两个关键点:个体权利绝对优先;主张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全方位坚持自由原则,尤其是在社会经济问题,对一种不受任何干预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做了道德辩护。 诺齐克的正义非“分配”而是“持有,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分配而是我们持有的东西。 最初正当拥有是我们自己即“自我所有权” 诺齐克的三项正义原则:一、获取正义,所持有的财产在起点上最初必须是正当的。二、转让正义,财产转移是通过自由自愿或者馈赠。只有在整个过程中,所有的环节自愿,那么获得的一切才是正当的,有资格持有这一切。三、矫正正义,对于那些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得来财产持有,都必须予以矫正。 【最小国家理论】 不幸不等于不正义,穷人只能依靠慈善救助,因为慈善完全出于自愿,满足转让正义的原则,你获得的捐助无论多少都是正当的持有。但你不能要求国家提供福利救济,因为国家本身不拥有财富,国家如果要提供福利,大多通过征税来实现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但征税是强制的而不是自愿的,因此二次分配的“转移支付”无法满足“转让正义”原则。 诺齐克心中理想的国家形态,是一种“最小国家”,只要保障个体公民的基本自由和安全,以及确保合法契约的执行,就不应当再有其它功能。诺齐克认为,这样的最小国家,把个体自由置于绝对优先地位,会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或者说是一个乌托邦的框架,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小乌托邦群体。 【诺尔斯和诺齐克的两种正义理论】 诺齐克:关注财产的获得和专业,是一种历史正义,关注过程和来路。 罗尔斯:是一种“模式正义”理论,社会经济的分配必须满足某种结构模式。诺齐克反对模式正义,认为其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这样做就是把一部分人当作了其他人福祉的工具,违背了康德“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道德理想。 【德沃金】 著名法学家、政治哲学家,与罗尔斯、诺齐克是好朋友。曾在牛津大学担任“法理学首席教授” 【平等的难题】 德沃金提出了两个原则: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关怀。 平等的尊重: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性。德沃金说,我们要平等地尊重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生活目标和方式。 平等的关怀:平等尊重有更积极的方式,为实现人们实现这些生活理想提供平等的资源。 【敏于志向,钝于禀赋】 需识别,对于自己不能选择的处境造成的困难,应当弥补处境造成的差别。 对于因自己个人自愿选择的偏好造成的困难,应当接受选择造成的差异。 在德沃金看来,一个社会如果实现了“平等的尊重与关怀”,那么社会对个人的奖赏或惩罚,就应该是针对个人的选择,或者说个人的“志向”,而不是针对那些个人无法选择的天赋因素。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敏感地回应个人的志向,也应当尽可能排除天赋因素,也就是“迟钝地”对待个人禀赋造成。这个观点有一个很典雅的中文翻译,叫作“敏于志向,钝于禀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