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视理论与实务案例

[复制链接]
171#
发表于 2013-2-20 23:50: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电总局今年起公告电视纪录片题材信息

 本报北京2月19日电  (记者刘阳)国家广电总局日前发出《关于实行电视纪录片题材公告制度的通知》,将从2013年起实行电视纪录片题材公告制度,汇总全国电视纪录片、中外合拍电视纪录片、从境外引进电视纪录片(含素材)等题材信息,向社会公告。
  按照《通知》的要求,电视纪录片题材将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汇总,国家广电总局统一公告制度。每年的1月和7月,将分别发布全国上、下半年电视纪录片题材公告。
  国家广电总局对全国电视纪录片题材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与制作机构沟通协调后,制定《全国电视纪录片题材目录》,向社会公告。列入《全国电视纪录片题材目录》的国产电视纪录片及其制作机构,可优先参评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和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

http://news.sina.com.cn/m/2013-02-20/174626311867.shtml
172#
发表于 2013-3-4 21:40: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张力奋
#两会# 中国的广播电视,报道领导人讲话时,有个特点,那就是见得着人,但很难听到本人声音,而由播音员代言。今晚新闻联播报道「七常委」参与政协讨论,在荧屏上全体打「哑语」。无论是改进会风、亲民意识,还是与公民有效构通,应鼓励中国领导人真声出场。中国媒体要帮他们这个忙。@FT中文网



(1)| 轉發(49) | 評論(25)
19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173#
发表于 2013-3-6 12:20: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彼特·赫福德:“雕琢最多的故事”才是高标准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李晓婷 姜弘
发自:广州 2013-03-01 11:34:48[size=1.1em]来源:南方周末



CBS《60分钟》前制片人彼特·赫福德。 (南方周末资料图)





南方周末:电视新闻中主持人和记者的区别是什么?
彼特·赫福德:在传统的新闻机构中,主持人和记者是没有分别的。从前的沃尔特·克朗凯特(CBS的明星主持人)和今天的布莱恩·威廉姆斯(NBC《夜间新闻》主持人),在他们的晚间新闻节目里还有一个头衔——“执行编辑”。
这个头衔给了主持人最终编辑权。这种权力不是象征性的,而是写在他们的工作合同中的。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观众看到、听到的是主持人的脸和声音,所以主持人对他们所说的内容负责。
BBC则有不同的传统。他们的“主持人”可以追溯到广播时代所谓的“播报新闻的人”。BBC现在有许多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但是在过去,所有的BBC主持人就是播报新闻的人,不必是新闻工作者。
加拿大的CBC沿用美国新闻工作者和主持人的标准。在欧盟国家中有不同的标准和例子。不同的机构订立他们自己的规则和标准。
南方周末:新闻和非新闻栏目怎么区分,有何不同的标准?
彼特·赫福德:没有区别才是标准。不管传播新闻所用的是什么方式,新闻就是新闻。现实是,建立标准并实施比看上去要难很多。
早间的新闻节目,比如NBC的《今日秀》,ABC的《早安美国》,虽然是新闻记者主持的,但不是由新闻部门制作,而是由娱乐部门制作,所以允许有不同的标准,但这就留下了另一个问题:一位主播怎能早上是“表演者”而晚上又成为新闻记者?不过这个问题也很轻易就被绕过了,因为观众似乎不太在意这个。
我接受的原则是:如果你有疑问,就告诉观众你正在做的是什么,比如采访人们对于一个争议事件的观点,其中一方拒绝采访时要怎么做?就在文稿中说:“我们尝试了很多次联系×××,但是他拒绝我们采访”,或者“我们没有联系到任何人”、“他们一直没有接电话”。
对于采访而言,基本准则是你从不混淆问题和答案。没有“复合回答”,比如一个问题的回答结合了对第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按照时间顺序提问需谨慎,如果采访没有按照顺序剪辑,比如问题1、回答1,接着问题4、回答4,然后问题3、回答3,这样做要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而且最好要让观众知道。
南方周末:《60分钟》的明星主持和其团队是怎么合作的?
彼特·赫福德:每位《60分钟》的记者都有一个为他工作的包括制片人、助理制片人和研究员组成的团队。通常是三人团队制作一个报道,制片人从头到尾负责。一般来说,制片人一次只制作一个报道。《60分钟》正常的报道制作时间是6周到2个月。每个记者大约有4—6个制片人,每个制片人有一个助理制片人协助工作。有些制片人喜欢自己工作,有些喜欢紧密的合作。
在开始阶段,研究员会被要求深入了解故事的事实、细节等基础信息,方便选题被评估是否值得继续。研究员从纸质材料或网络媒体中搜寻资料,有时需要到现场进行调研,包括地点勘察等。助理制片人通常会负责联系可能的采访对象,进行“预采访”并评估谁是适合采访的对象,将结果报给制片人。
记者同时有十几个工作任务,进行主要的采访。两个月的制作流程,记者短则只在现场待三天。一般来说,《60分钟》的记者有60%的时间是在世界各地飞,40%的时间才是花在报道上的工作时间。制片人的工作也包括了向记者预约时间的艺术:当采访对象只在某时间可接受采访时,记者有时间吗,采访是决定性的吗,制片人和助理制片人是否可以进行采访(不过他们从未在片子的镜头中出现)……《60分钟》的后勤工作就是一场噩梦。
当拍摄计划确定下来,制片人会同他偏爱的拍摄组商量确定,拍摄组通常两个人,偶尔三个人,再加上采访时的第二拍摄组(所有镜头都需要两个机位),在采访奥巴马和克林顿的时候,我估计有四个拍摄组。
一旦拍摄完成,一位剪辑人员就会被安排给制片人(制片人倾向于与他们偏好的剪辑人员沟通)。整个剪辑过程并不快速。不同人的组合可能会剪出六七种故事的版本。制片人与剪辑人员会做出一到三种版本,拿给记者看,制片人则会向助理或其他同事询问意见。
最后,制片人和记者同意播出。片子交给执行制片人审核,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其他人。执行制片人会提出改动意见,片子又将回到编辑室。目标永远是一样的:雕琢最多的故事才有可能达到栏目的高标准要求。
《60分钟》“准备播出”架上通常有十几个可以播出的报道。这个节目的艺术就在于每周三个报道的组合。这个组合可能一直到播出前都会有变动。头条故事很少改变,而且一般是强力推荐的,也有可能推荐的是第二个故事,在很少的情况下才会是第三个故事。头条故事是很明显的,要么是和当天、本周的故事有关系,要么是会引起观众“哎呀”反应的调查。第二个故事通常会选择可以改变节目节奏的故事,通常会是一个较软的有特点的新闻,或者被认为是三个故事中“最弱的”。“弱”并不一定是不好,只是少一点影响力和“哇哦”的因素。
南方周末:美国电视的明星记者机制是怎样运转的?
彼特·赫福德:个体的电视台很少有“明星”记者。拥有“明星潜质”的记者通常会在一个合同期(通常三年)后跳槽。也许他们会呆两个合同期,甚至三个,但是对记者来说,这仍不足以久到使他们耀眼突出。
主持人不同,他们会有较长时间的合约,在有些情况下,他们会变成当地名人,并且成为电视台获得成功的原因。在大一些的城市,这会为他们带来上百万美元甚至更高价的合同。但是主持人在同一个电视台待上几十年是稀有的情况。所以《60分钟》算例外,因为它是一个全国性的节目,有足够的观众让不同的主持人有机会变得“著名”。
在有些极端的例子里,主持人是新闻节目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地方台来说是这样。这些主持人知道自己的价值,也都有代理人帮他们打理合同事宜。这个行业和娱乐行业的运行差不多。地方台和全国电视网都一样,不同的只是合同的大小。所有的《60分钟》记者每年都有上百万美金的收入。迈克·华莱士在他事业最高峰的时候很可能年薪超过千万美金。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434



174#
发表于 2013-3-6 12:21: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闾丘露薇:看见很重要,没看见也很重要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朱晓佳 李晓婷
发自:香港 2013-03-01 11:34:48[size=1.1em]来源:南方周末



凤凰卫视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南方周末资料图)





用现在的标准,华莱士很不专业
南方周末:你在微博上贴出《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哪些问题让你非说不可?
闾丘露薇:我看到很多关于柴静怎么做新闻记者、怎么采访的谈论,看到有那么多人认同这样的新闻操作理念,尤其认同的人很多是同行,还有更多是教新闻的,这让我觉得着急。
《看见》这个栏目,官网上写的是一个专题栏目,柴静在官网上注明的身份是主持人。栏目关注人,我觉得没什么。但如果柴静把自己当成新闻记者,把《看见》当成一个主流新闻栏目,就应该讨论。我是在谈论怎么做新闻。
我不太愿意用很文艺的方式,或者很情怀的方式描述新闻,新闻是一个很简单也明晰的东西。关系到公众知情权、公众利益的事是新闻。报道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能让我们认识到一个问题或揭示一个问题。我一直强调做采访最好有人物、有个案,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
南方周末:新闻和非新闻怎么区别?
闾丘露薇:我做《走读大中华》,别人就不喜欢看,说像新闻栏目。大家期待这种节目是要有冲突、有情感的,画面上要很吸引人,但我全把它砍掉了。
我不太希望混淆专题节目和新闻,最主要的原因是,节目是有引导性的,它会想办法控制,在剪辑或者节奏的时候,它会尝试带动你的情绪。我经常剪完一长段的纪录片,领导说你这个节奏不对,观众看两分钟就转台了,但是新闻节目真的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我们只考虑事情讲清楚没有,里面有没有明显的事实错误,用词对不对,你有没有偏向性。
做记者我不会考虑问问题的时候,人家觉得我是聪明还是笨。但作为主持人在镜头前问问题的时候,首先不能显得“我很蠢”,要显得“我这个人很有情怀”。电视还有个特性,记者问问题的表情姿态,也是节目的一部分,有的人就会很刻意,我也知道刻意会对你有好处的。
对于纪录片来说,你只展现你看到的这一面。新闻很多时候主要是透过你看到的,去展现你没看到的东西。
南方周末:新闻必须有两方意见的平衡吗?
闾丘露薇:未必,有时候一方永远约不到。你要恪守平衡原则有点太机械了。
所谓平衡的意思是,你不能成为某一方的代言,不能被某一方利用。你要让新闻相关方都有公平表达的渠道。我只报道一方,批评他或者指控他的声音,其实有违平衡和客观的原则。
南方周末:你对《60分钟》如何评价?
闾丘露薇:它是1960年代的电视模式,那时电视刚刚出现,没有24小时的新闻频道,对记者的职业要求也跟现在不太一样,它一直在逐步完善。
比如,迈克·华莱士是很有倾向性的。他的访谈很严厉,甚至有骚扰和攻击,用现在的标准来说,这很不专业。但在那个时代,大家觉得可以影响政治、可以影响国家,所以大家很接受。
问题是,人家真的在做新闻,就算再有倾向性,本质还是想用挑战性的方式,把这个真相揭露出来;或者我觉得你是错的,我用我的话语权告诉大家你是错的。
南方周末:你觉得《60分钟》是新闻框架内的一个节目吗?
闾丘露薇:对,它还是在新闻框架内。迈克·华莱士不用写稿子,他是大主播。现在任何电视台,主播就是读稿子,你对自己有要求就改一改。在凤凰卫视主播是不可以改稿子的,因为怕你改错。除非是一些非常有地位的主持人。
迈克·华莱士虽然有一个团队在支持他,但他的本质还是在做新闻。他是这个节目的主持,去调查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又是一个记者,每个人都有很多身份,你不要把身份互串就可以了。
1963年,CBS《晚间新闻》主持人克朗凯特播报肯尼迪的死讯时,摘下眼镜。新闻节目主持人在镜头前的情绪、姿势都会对观众产生影响。新闻记者是否应该在镜头前“表演”,一直存在争议。(CFP/图)

你混得如鱼得水,可能就很有问题
南方周末:从华莱士年代到现在,我们的新闻有什么样的进步?
闾丘露薇:行业的标准越来越高,技术手段不断扩张,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公众对于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近这两年在美国、香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一直在直线下降。我觉得这是好事情,证明公众对你有要求,对于你做的东西有自己的判断。
内地对新闻的判断能力和对新闻的要求太低,这是我着急的地方。你知道有个好的东西在前面,不要看到好像别人做了一点点,你就觉得已经够了,把它作为行业标杆,这是不对的。
南方周末:但是我们根本看不到你所说的“好的东西”。
闾丘露薇:这又是一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也很着急。因为教新闻的老师也好,做新闻的很多人也好,可看的东西都太少了。没有比较,总觉得眼前相对好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其实你只要承认自己没看到好的东西,好的东西只要花点脑筋都可以看到。
我在哈佛的时候肯尼迪学院有一门课叫“官员怎么跟媒体打交道”,教这门课的是《时代》周刊的总编辑。我记得我的那些美国同行们都很嗤之以鼻,很看不上他怎么帮着我们的对手、教那些想管我们的人怎么更好管我们。我也给发言人讲过课,教他们更理解媒体,但是上课之后我都会觉得有点奇怪。
南方周末:《新闻调查》经常受到撤稿和批评。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的?
闾丘露薇:我不了解它,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但做的题材不能播,这也不是一家遇到。我自己过去在做《走读大中华》那么多期里面我的同事白工作了好多期。包括我们做评论也一样,刚评完电话就响了,接下来不要再评论这个事情。
南方周末:在中国的情况下,你觉得记者应有的底线是什么?
闾丘露薇:记者越专业,他越安全,同时可做的事情越多,这是我的经验。有的时候有倾向,反而会给你带来麻烦。我看到过太多的被批评或被撤稿,其实是你自己在专业性上有可被人挑错的地方。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很纠结的媒体环境里。但凡你有一点点新闻理想,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对现状都会有很多不满和失落,如果你混得如鱼得水,觉得很快乐,我反而觉得很有问题。
南方周末:你认为《新闻调查》、《东方时空》这些节目,以及央视的一些新闻评论,有很大突破了吗?
闾丘露薇:对,因为中国很特殊,所以他们有了一点点突破,你就觉得,哎呀,好棒啊。
我同意我们在这种环境里也做出了很多东西。但你要告诉大家,有些东西我就是没看到。你告诉大家看见很重要,也要告诉大家没看见也很重要。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433




175#
发表于 2013-3-6 12:22: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你是“砍柴”,还是“挺柴”?2013-03-02 10:23:15  浏览量:1610
  评论(0

字号:T T


摘要:报道空中跳伞,记者是否可以与故事的主角同时跳伞?台风来了,为什么要派记者到风中,左摇右摆地报道?采访时,是否该对受访者表示赞许和肯定?

2005年,柴静在青岛采访同性恋者。在闾丘露薇看来,新闻采访“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背后的原因”是不合格的,邱立本却对这种“人文情怀”十分赞赏。

   “采访是一种抵达。”这个略显玄妙的句子,伴着鲜花和鸡蛋,在2012年底成为柴静最广为人知的“金句”。它源自201210月柴静受邀在清华所做的一场演讲,这句话是她当天的题目。

   可是她的电视同行闾丘露薇对这句话“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抵达体”出现两个月后,闾丘露薇发表博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称自己“忍了很多天,不吐不快”。她在文中严格区分了记者和主持人的界限,同时直截了当地反驳:“其实采访一点也不玄乎,就是提问,把事实弄明白,把原因找出来。”

   香港大学新闻学教授陈婉莹也弄不懂柴静说的“抵达”。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她将之理解为物理上的“到达”。

   2002年,陈婉莹受CBS的新闻专题栏目《60分钟》之托,去说服李文和(美国华裔科学家,被指控为中国窃取关于美国核武库的机密)接受采访,从香港赶到位于美国中部小镇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李文和在这里工作。她带去鲜花,用中文写了字条塞在李文和家门下,对方没有露面,但有了这次铺垫,李文和最终接受了迈克·华莱士的独家访问。“我是第一个到。所谓抵达就是这个意思。”陈婉莹说。

   闾丘露薇的批评博文迅速引发了一场“论战”。正反双方很快找到了各自的阵营。足球评论员董路将对柴静的批评上升到了“新闻不专业”的高度,认为观众错把柴静的表演视为新闻。

只有A叠才是新闻?

   闾丘露薇认为新闻是件“冷峻”的事。“所谓的冷峻,就是没什么表情,不管是悲伤的事情,还是快乐的事情。”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03年伊拉克战争,闾丘露薇从巴格达回来,同事批评她:你知不知道你在做连线的时候,情感表述的倾向很明显,义正词严地站在巴格达人民这一边?闾丘露薇反省:“你的用词、措词,甚至表情都会影响到观众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所以我要很小心。”

   彼特·赫福德表达了同样的严格要求。这位CBS前副总裁、《60分钟》前制片人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提到,比如关于美国军队的报道,就不应用“我们的军队”,而用“军队”。美国的地方电视台总是违反这种准则,特别是当报道本地的士兵时,经常使用“我们的男女军人们”、“我们的英雄”。“这违背了新闻准则。”赫福德对南方周末记者强调。

   在闾丘露薇看来,电视记者应该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的后面,“不会利用镜头去塑造记者的细心、体贴、关怀。面对任何人,镜头上记者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除此之外,记者还应为节目撰稿,如果节目最终由编导制作完成,那么,出镜者就是主持人,而非记者。

   学者陆晔不同意“不撰稿者就不是记者”的说法。她以CBS的记者迈克·华莱士做比,认为尽管40年来华莱士的工作主要是为《60分钟》出镜采访、录演播室、配音,并不亲自撰稿,但仍是出色的主持人和记者。

   这位以采访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中国人所熟知的电视记者,惯常的采访方式是“强硬的”。这在闾丘露薇看来,是“1960年代的新闻模式”。

   “按照闾丘露薇的标准,一般都市报中只有A叠才是新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从121126,陆续发表了关于柴静争议的14条微博。在他看来,闾丘露薇的标准是硬新闻的标准,而《看见》是“不那么硬的新闻”。

   就像“apple or orange”,陈婉莹说:“苹果跟橘子怎么比呢?她们是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现新闻。”

   闾丘露薇理解的苹果和橘子,和陈婉莹又显然不一样:李安获得奥斯卡,这是新闻。但要是新闻版面,而非文化版面,讲他一部电影,就有广告嫌疑了。

文艺腔会不会隐藏事实?

   闾丘露薇感到着急:“大家对新闻的判断能力、对新闻的要求太低。”

   在李阳家暴案中,很多报道讨论李阳的病态,闾丘露薇希望了解的是:家暴后面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为什么它会普遍存在?施暴者有什么后果?被施暴者有没有庇护的渠道、申诉的渠道?

   “一个记者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闾丘露薇更深层的忧虑是:“这样做会很安全,也很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

   “砍柴者”诟病柴静的罪责之一,是她只提供“心灵鸡汤”,却不直言核心问题。

   在“砍柴事件”前,南方周末记者曾向柴静抛出过这些质疑,她提到两个人作为回应:“得了普利策奖的华人记者刘香成,被认为是拍中国政治最优秀的摄影师。他说‘我从不拍政治,只拍普通人,只不过普通人的生活反映出了政治’。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谈到中国农村问题时,他不从意识形态,也不从概念出发,不刻意站在谁的对立面,就从普通人生活里的具体问题出发,为解决这些矛盾一步步往前走。”

   央视内部传来的声音则为柴静抱不平。“柴静在《新闻调查》时采的猛料太多,差点被各种关系封杀,片子播出后,也时常有人‘咆哮着来骂’。”某新闻栏目的前制片人说。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一直关注柴静的节目。这位在香港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体人,曾被《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感动,“一直擦眼泪”。

   名为《陈店的伤痛》的这期节目,讲述汕头陈店镇工人刘双云为讨薪而纵火,导致13人丧生的故事。节目调查了事件过程和纵火者背景,发现这个纵火“恶魔”,实际上一直遭受到剥削和歧视。“它把一般的社会新闻追根溯源,能对当事人有某种同情,讲出中国目前底层的生存状态。”邱立本说。

   邱立本认为央视新闻节目“比香港好很多”,而柴静的节目“有人文情怀,很多问题谈得细致”。

   这恰恰是闾丘露薇反对的。“我不太愿意用很文艺的、很情怀的方式描述新闻。”

   闾丘露薇最初想当记者时曾经读过很多报告文学,后来又在记者和报告文学作者中间划清了界限。她经常在地方采访,听到宣传人员说,有个记者来了。“那是记者吗?那是写报告文学的。但大家觉得那是记者。”

   闾丘露薇欣赏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训练,其中一项是写一篇800字的影评,“不可以有一个形容词”,完全白描。

   “过于文艺”是“砍柴者”反对柴静的另一个理由。

   一本记录《新闻调查》十年历程的书中,收录了众多相关人的回忆文章,其中包括柴静两篇讲述采访经历的文章,标题分别为《青草,你为什么喧哗?》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除“抵达”之外,她还用过其它的比喻,总结对采访的理解,比如“采访是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往来”。在《看见》一书中,她引用同事王开岭的话作为一个章节的标题:“采访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在清华的演讲里,柴静为“抵达”二字接上了宾语:真实。语义终于变得明确。她追述,起初她认为做新闻是为让世界变得更好,后来发现“记者的道德就是让人明白这个世界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

   陈婉莹推崇美国学者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所著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并用作新闻本科学生的教材。书中提到的第一原则,就是真实。

“他说”,“她说”,都是鬼话

   闾丘露薇还记得两年前关于邓玉娇报道的一场讨论。“有一篇写得比较煽情。律师居然会哭,这点很恐怖,这可能是中国的特色,用情怀去打动公众,告诉别人,道德上我是对的。”

   闾丘露薇认为这万万不可:“任何尝试透过节目或报道,想引导出某种结论,或是某种情绪的,都违背了做新闻的原则。”尽管她承认自己也不能杜绝倾向性,“但它应该是一个努力的目标”。

   2013126,央视在达沃斯论坛上专访了已经淡出公众视线的比尔·盖茨。在盖茨介绍完他的基金会2013年的计划之后,记者姜秋镝接话道:It would be fantastic.(那很好。)闾丘露薇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采访的时候,对你表示赞赏、肯定,那我就是帮你在宣传,或者我已经有倾向性在里面。”

   但闾丘露薇也认同,倾向性很多时候能带来更高的收视率:“福克斯就是收视率比CNN高,CNN想用一些比较中立的方式,情绪化少一点的,结果发现做得很辛苦。”

   被闾丘认为是“1960年代新闻样本”的《60分钟》,尽管也有像华莱士这样在提问中带着明显倾向的记者,但也在尽量“避免倾向性”。

   彼特·赫福德提到,CBS新闻甚至不允许将音乐加入新闻故事或纪录片中。但是同时,“作为制片人,我们当然有欺骗行为,我们会放一段广播进去,如果是广播中播放的音乐,就可以用了”。

   在《60分钟》,执行制片人会评估记者的报道计划,决定做或者不做。“主观的判断。事实上节目反映的就是执行制片人的观点。”赫福德形容《60分钟》是“独裁制”,创始人唐·休伊特要下大多数的决定。

   闾丘露薇认为避免倾向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事件双方说话。比如“涉及批评政府的报道,我就要去找政府,他不回应是他的事情,但如果我只报道批评他的声音,就有违平衡”。

   《纽约时报》记者威廉·萨菲尔的看法完全相反。加入《纽约时报》前,他曾是尼克松的演讲撰稿人。他认为记者并不一定要给正反双方给予同等关注。“评论上做到平衡,可以;但是在文章字数或节目时间上追求‘平衡’,不行。”

   他更激进地表示,对“那些在人群中实施恐怖袭击、有意杀害平民的人”,可以直接把他们称作“恐怖分子”,而不必用更温和中性的“好战分子”、“行动主义者”,或是“持枪歹徒”。

   “你说中立,美国很多报道是‘He Says……,She Says……’。你都知道他讲的是鬼话,所以还是得根据事实,有所判断。”陈婉莹说。她推崇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提到一个例子:多数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变暖是科学现实,但如果报道给人的印象是“不同科学有不同意见,双方势均力敌”,那就是对公众的误导。

   “信息时代,记者、新闻人的角色也在变,越来越需要的是把浩如烟海的信息整合,解读出来,给读者一点判断。”陈婉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有时候“主观”甚至是必须的:“在叙利亚,要反抗暴政,能不能主观一点?当然可以了。”

   在邱立本看来,“中立”这个标准“很诡异”:“这要具体分析,看你是否能超越所谓的利益关系。比如说我家开了个工厂,却写文章去赞扬这个工厂,这就有个利益问题。”

   《新闻调查》曾就东北某地级市做过三期报道,跟市委、市政府关系很好,后来当地发生一起股票案,对方委婉建议《新闻调查》不要报道此事,结果就没有做成。

   制片人张洁为此头疼,也立下一些规矩,规避“利益关系”,比如“不能让报道对象埋单”——哪怕是在做正面报道。

   在香港,闾丘露薇接受完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略一欠身:“这单我就不埋了。因为记者不能让采访对象埋单。”

专业地“演”完记者的角色

   陈婉莹“抵达”李文和公寓、给他塞了小纸条后几个月,华莱士专访了李文和。“华莱士出场对话时,利用身体语言,让人觉得他很投入,和李文和真那么有交情。你可以说他在‘表演’,可以不喜欢他的表演,这是风格问题,不是有关专业主义的原则问题。”

   对电视新闻来说,镜头前的呈现几乎和采访技巧一样重要。

   “真是好演技。”赫福德谈到美国的明星记者机制时说,“有的主播只是演员,不认为自己是新闻工作者,读新闻只是有效专业地‘演’完他们的角色。但也有一些主播同时是节目的总编辑。”

   演播室外,记者也会表演。“台风来了,为什么要派记者到风中,左摇右摆地报道?央视、香港无线、美国,都这样做。受到很多批评,但还是延续,赋予新闻现场感。”陈婉莹说。

   记者往往还面临一个更困难的问题:要不要参与?赫福德举了一个例子:报道空中跳伞,记者是否可以与故事的主角同时跳伞?许多人出于节目效果,认为可以。但另一些人认为不行:记者必须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没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只有不同的标准。”赫福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他同时提到CBS对记者的要求:你永远是记者,不是参与者。

   在中国,记者打破职业身份的界线却是常事。201142,邓飞牵头,联合五百多名记者、国内数十家媒体,以及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正式启动了公益项目“免费午餐”,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地区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这之前,他在微博上掀起“打拐热”,并成功找到一些被拐儿童。当时,邓飞是《凤凰周刊》的记者。

   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在做了《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调查报道后,应各地出租车司机邀请,在当地组织行业联盟,帮司机跟政府议价、维权;又在报道山西尘肺病人后,发起公益活动“大爱清尘”。

   这种“过界”的行动在中国赢得的赞扬远大于批评。“侠客文化在中国的一些调查记者身上非常明显,就是‘我要参与’,过了头就有‘杀富济贫’的味道。”张志安分析说。

   闾丘露薇也承认,自己所提倡的新闻标准,实际上会面对“很纠结的媒体环境”,她担心这会使观众受到蒙蔽。“观众是被动的,尤其在中国,你给我看什么就看什么。只用一套东西喂给大家,观众的素养只会越来越低。”

   而“官方媒体人”则因常处于夹缝中而另有一种立场。参与《新闻调查》创办的制片人张步兵曾经建议节目命名《调查》,“因为新闻这个词会限定栏目必须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但节目有时做不到这一点”,而很多时候,不得不选择一些“中性话题”。

   张洁2006年在“新闻调查十年发展论坛”上做的总结发言中,提到坚守专业主义原则的艰难。他表示收视率是最大的压力,第二大压力是节目安全播出的问题。“这种压力是年年的、月月的、天天的。”

http://ndnews.oeeee.com/html/201303/02/27607.html



176#
发表于 2013-3-6 12:23: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陈婉莹:“表演”是风格问题,不是专业原则问题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李晓婷
发自:香港 2013-03-01 11:34:48[size=1.1em]来源:南方周末



香港大学新闻学教授陈婉莹。 (南方周末资料图)





南方周末:你觉得柴静存在新闻“不专业”的情况吗?
陈婉莹:所谓新闻专业主义,有变与不变的元素。不变的是新闻的价值:准确、求真、关怀弱小,这些核心价值是不变的。但呈现的模式、平台、手段和方法,在不断变化。我不能说央视比凤凰好,或者凤凰比央视好。大家在竞争。央视有些节目挺不错,有它的深度和人文情怀。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走钢丝不容易。
南方周末:如果现场的采访记者,出现在镜头里,带有表演成分,这是否“不专业”?
陈婉莹:电视的出镜采访记者不都有表演的成分吗?记者去现场,要穿什么衣服、什么场合要什么神态,都有讲究。采访国家元首要穿正装;到灾难现场,不能穿得“高档”。
过去新闻主播只坐在播报台后面讲新闻,现在流行站在大屏幕前讲话,讲究视频和互动,表演的元素更多。不同的记者和媒体有不同的风格。譬如安德森·库珀(Anderson Cooper,主持CNN《安德森·库珀360°》,曾报道尼日尔饥荒、卵子出售黑市等)太做作了;克里斯汀·阿曼普(Christine Ananpour,前CNN首席国际新闻特派员,现主持ABC清谈节目《本周》)的一对一访问,咄咄逼人,我还是比较喜欢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时代》主编,CNN时评节目《法里德·扎卡利亚的环球公共广场》制片人、主持人),寓公信力于平实的风格之中。
《60分钟》制片人彼特·赫福德说过:“主播的技巧不同于报道的技巧,但现场报道需要两方面的功夫,需要的是一个具有新闻专业技能的人。”
南方周末:一个具有专业技能的好主播,要有哪些素质?
陈婉莹:我是记者出身,我深信好的主播一定具有前线采访经验,否则只算是个新闻读播员(news reader)。没资格做称职的主播。
几年前,香港一个电视台曾起用一位完全没有新闻背景却曾入选香港小姐的“美女”做主播,结果就“杯具”了,在直播中碰到突发情况的时候手忙脚乱。直播中,主播需要充分理解新闻背景和内容,及时评论、反应,不能延误,造成停播。这位港姐做了不久就下岗了。
所以出色的主播也要争取机会重回前线充电。即使是有几十年新闻工作经验的新闻学教授,同样需要到前线接点地气。
多样化的形态当然会影响观众的判断。但做节目的目的就是想影响观众。问题就回到核心价值,记者用的种种手法,是不是为了更正确地、更有可信性地来讲故事?如果用这种手段来骗人又是另一回事。记者的专业水平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判断能力,透过不同的平台和合适的方法提供给受众正确和可信的内容。
南方周末:彼特·赫福德说,《60分钟》甚至CBS的一个原则,就是甚至不能允许在节目里面加入音乐,他觉得这会影响客观。
陈婉莹:使用配乐,是不同风格的手法问题。没有说不用配乐一定高明。纪录片也是新闻的一个类型。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你有没有把故事讲出来,有没有新闻或新的东西拿出来。手法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应该鼓励大家去试验。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422




177#
发表于 2013-3-25 13:17: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钱皓-互联网分析师
【7年后电视台会消失吗?】电视台原本是一个强势平台+内容制造的综合体。强势平台优势被更快的互联网和更便捷的移动屏幕夺取后,内容制造的人才再一走,基本电视台就人去楼空了……推荐《一位电视台小员工的遐想》,希望电视台到时不要像被微信夺取流量的移动运营商那样咆哮。http://t.cn/zYsBs0o



(12)| 轉發(1849) | 評論(240)
今天06:21來自孔明社交管理


178#
发表于 2013-4-7 00:18: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79#
发表于 2013-4-10 12:48: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beauty_valley
谢庆云兄。暴走链接:http://t.cn/zYlkq4D
,点击捐款,邮件注册,然后支付宝付款//@云游四方的世界:
@beauty_valley
很想和你们一起#暴走#//@云游四方的世界: NHK和国内纪录片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而不是论理,所以要有人物,要讲故事,这才是东方式审美。

@beauty_valley
#激流中国#1)通过一个故事反应当今中国,NHK特辑周播。2)选题标准:为什么日本观众要看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的什么方面。3)热点问题的深度挖掘。有预判,结论在拍摄中慢慢形成。4)有人的命运,表现人物内心,寻求人物行为合理性。5)不停机跟拍的意识。前期1个月拍摄2个月,片比1:100-150。

(1)|
轉發(40)
|
評論(7)

今天00:15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50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180#
发表于 2013-4-16 12:18: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台湾两家电视台播出《我是歌手》遭官方调查、


台湾东森新闻台直播《我是歌手》


  台海网4月15日讯  大陆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出现于新闻频道,台湾“通讯传播委员会(NCC)”15日表示,将要求东森、中天电视到会接受行政调查。
  “NCC”表示,有关部分新闻频道大篇幅播出大陆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总决赛节目内容,已依行政程序法规定,发函通知东森电视台及中天电视台在16日到会陈述意见并提出书面报告,厘清其中所涉诸多违法失当疑义,作为后续依法处理之事实依据。
  此外,针对该节目内容也在其他新闻频道中反覆出现,NCC另将发函通知各该业者提出书面说明。

http://news.sina.com.cn/m/2013-04-16/092326839996.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