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媒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71#
发表于 2015-11-3 23:15: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日报“交汇点”客户端即将正式上线




交汇点上线在即


交汇点讯 在11月2日的江苏省 2016年度重点党报党刊发行暨报刊发行秩序专项整治工作视频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透露,新华日报“交汇点”客户端即将正式上线。

一年一度的重点党报党刊发行会是“宣传口”的重要例会。当日,中央及省重点党报党刊、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出席南京主会场和十三市分会场会议。会议要求各地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把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保持发行稳定。

王燕文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重点党报电子阅报栏、新闻客户端建设时说,近期,在省委关心支持下,新华日报“交汇点”客户端将正式上线。“交汇点”客户端是主流媒体在移动端的延伸,做好“交汇点”的推广工作,有利于拓展党报的传播形式和传播空间,有利于加强网上内容建设。要像抓党报党刊发行一样,做好“交汇点”客户端的推广工作。

据悉,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今年5月正式组建媒体融合创新实验区,开始筹建“交汇点”客户端,9月3日起开始内测。


来源:交汇点
http://www.mediaob.com/industry/2015/1103/3736.html
172#
发表于 2015-11-7 18:35: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VR新闻App出炉 让你亲历战火现场





  雷锋网此前报道,为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新闻内容体验、强烈的视觉感受,宣布与谷歌进行合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新闻内容,推行订报纸送Cardboard。


  继上月宣布和谷歌一起合作拍摄虚拟现实电影,今日《纽约时报》推出了名叫 NYT VR的虚拟现实App。该应用首次登台就为用户带来了两部特色电影,一部名称为The Displaced的讲述了三个小孩子卷入世界难民危机而流离失所的故事,而另一部则讲述了最近《纽约时报》杂志封面的制作故事。


  据介绍,The Displaced运用了深度报道的技巧,用户通过虚拟现实眼镜观看这场电影,能够体验到亲临战火现场的感觉,亲身经历灾难下民众的恐慌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而杂志封面的幕后故事“行走在纽约”,用户有机会感受从直升机上俯瞰曼哈顿。


  理论上说,巧妙的虚拟现实技术和时报强大的采编能力双剑合璧,那必定是个心醉神迷的时刻,不过,此前也出现过关于Cardboard使用体验不佳、延迟性强等声音。总的来说,与时代技术相结合而提供不一样的新闻阅读体验,这个出发点是创新的,而尚不完善的地方则更应保持创新,不断攻克。(晓桦)
来源:雷锋网
http://news.sina.com.cn/m/yd/2015-11-06/doc-ifxkniur2936867.shtml
173#
发表于 2015-11-12 23:26: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推“上游新闻” 厮杀四川“封面传媒”





昨天,当公众目光都聚焦双十一时,重庆晨报悄然发布了下面这样一则广告: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东澎湃,南并读,北无界,中九派,下一个到底是谁?广告语下是一张中国地图,地图上分别标明上述几个新媒体所在位置,而在西部重庆这个位置则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翻看今天出版的重庆晨报4版,这个答案揭晓了(见上图),大大的问号换成了“西上游”,原来重庆出了个“上游新闻”,它们将于11月18日上线。


前不久,四川日报集团和阿里巴巴宣布合资成立一个新的移动媒体平台“封面传媒”,并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其主要产品形态为新闻客户端,但该产品具体上线日期还未定。
封面传媒成立后,有声音认为,在时政新闻新媒体领域已经形成了“北有无界、南有九派、东有澎湃、西有封面”的格局,一时之间,传统媒体改革似乎找到了一条光明的出路。

对于这种格局论,重庆的媒体似乎有不同看法,从他们的广告词看,西部的位置应该换成“上游新闻”。看来,重庆的“上游新闻”是要与隔壁邻居四川的“封面传媒”一较高下。

据“上游新闻”内部人士介绍,上游新闻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倾力打造,其主创团队于2015年5月组建,产品形态以新闻客户端和网站为主,目前并无开设微信订阅号和微博的意思;和大多数传统媒体转型的新闻客户端类似,上游新闻依托原有报纸的优势采编力量,回归新闻本质,专注原创新闻。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目前两个新的转型产品均未上线,具体怎样还不得而知。但可以感觉到的是,全媒体转型已由东部延续到西部,而且来势汹汹,转型之火已经全面在全国各报业集团燃起。

对于“上游新闻”这款产品,内部人士是这样介绍的:

上游新闻,致力于解决用户获取信息痛点的移动互联网新闻品牌。

新闻并非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资讯泛滥的今天,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多样,但问题也逐渐显现:1.人们越来越了解天下大事,却与身边事越来越陌生;2.碎片信息占据了人们大量时间,却无法让人深度思考,增长智慧;3.谣言泛滥,人们获取信息不知真伪。

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新闻品牌,上游新闻致力于解决用户获取信息的痛点,在泛滥的资讯当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精采、精选、精编,为用户提供及时、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

产品特色:

上游新闻客户端,围绕解决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迭代优化。

不仅仅为用户提供深度的政经报道,帮助用户把握时代发展脉络,还围绕用户的生活需要,为用户提供广泛的、有用的身边生活资讯。是用户深度了解政经发展,深度参与身边生活的最佳移动信息工具。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http://www.mediaob.com/internet/2015/1112/3925.html
174#
发表于 2015-11-13 21:35: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网开启国内首次剧场传感实验





新华网消息 被誉为英国“国宝级”的舞台剧《战马》已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话剧院联手制作出中文版。10月31日,该剧圆满结束在北京的首轮演出,即将奔赴上海文化广场与观众见面。

这部讲述一战中少年艾尔伯特寻找爱马“乔伊“的舞台剧,相继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地上演,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卡梅伦都多次接见过“乔伊”。而11月中旬上海站的演出,又将成为它极为特别的一段征程。

据悉,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将在本次演出中启用生物传感技术,了解观众的现场体验。这种剧场与科技的“跨界”实验在国内尚属首次,而其研究团队也是“跨国”组合。除中方的研究人员外,荷兰国家计算机中心将为本次试验提供传感技术支持。

据了解,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影视、新闻、广告、教育、交通、服装等领域的效果评测,以及关注度提醒、儿童情商研究、自闭症治疗等。

通过实验,我们将得知这部代表英国最高水准、长达3小时之久的舞台剧会在中国观众中产生怎样的现场反应?究竟哪些瞬间、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你我的心灵?

中国国家话剧院对外合作中心主任、《战马》(中文版)制作人李东指出:“未来的艺术创作如果向个性化、定制化的方向发展,用户体验的数据积累将为创作提供更多参考,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大众的需求。”他希望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不同群体对《战马》的接受情况,从而为大家呈现更完美的演出,创作更多受观众喜爱的作品。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也认为,文化艺术领域从来都是充满个性化的领域,理应是最为重视用户体验的,但目前恰恰缺乏对用户的尊重。

“每一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戏,现在看来似乎不可能,但未来应该可以实现。”杨溟认为,通过生物传感和人工智能技术,未来有可能使不同的观众拥有属于自己的戏剧。其基础是了解每个人在观看过程中的感受、分析个性化差异,在与创作及表演者的互动中产生新的内容、结构甚至结局。这种个性化与不确定性将可能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想象空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的可能实现。

据新华网研究人员透露,本次“袭心”实验将于11月18-25日展开,目前正在公开征募150名实验志愿者,其中包括30名儿童。你想加入这场艺术与科学的盛宴吗?


来源:新华网
http://www.mediaob.com/om/2015/1113/3941.html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5 11:17: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石扉客2014
趋势太重要了

@密苏里孙志刚
comScore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十月份,《华盛顿邮报》的多平台月独特访问量为六千六百九十万,首次超越《纽约时报》的六千五百八十万多平台月独特访问人数。虽然超越的持久性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前者自亚马逊主人贝索斯于去年夏天购买该报后在转型的理念和实践的努力不可小视。O网页链接

14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10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176#
发表于 2015-11-17 19:02: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河南广电上线猛犸新闻客户端 五岳格局初现




今天下午3点30分,“大象融媒一周年”、“猛犸新闻客户端上线”、“大象智库成立”、“河南省广播电视协会融合媒体工作委员会”挂牌仪式,在河南电视台1500平方米演播厅举行。以下为今天出版的《东方今报》报道:

去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第二天,河南广电就宣布:启动组建大象融媒。

两个月后,这个注册资金2亿元的融媒体集团横空出世,成为习近平总书记“8·18”重要讲话后,我国首个“党”字号的融媒体集团,也是全国首个打出“融媒体”口号和理念的媒体集团。

刚一面世的大象融媒,就拥有一报一刊、一个广播频率、三个电视频道、三个网站以及网络电视台、IPTV、手机报、手机电台、手机电视、微电视、手机客户端、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新兴媒体业务,形成了品种丰富、形态齐全的全媒体格局,被业界誉为“文化传媒业超级航母”。

大象融媒集团总编辑徐秀丽说,在河南,从来没有一家媒体集团像大象融媒一样,拥有如此丰富的媒体形态。这样的全媒体矩阵,依托发展的融合新技术,随着媒介边界的消融以及壁垒的打破,从而实现传播的“二次革命”和对受众生活方式影响的改变。

在大象融媒集团董事长、河南电视台副台长石晓兵看来,大象融媒紧紧围绕“宣传融合、管理融合、经营融合、产业融合、技术融合”五位一体集中发力,真正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媒体融合发展的河南模式。

今年8月13日,人民日报以《媒体融合一年 细数五大亮点》为题,对大象融媒进行详细报道,全国各地前来学习者络绎不绝。

2015年年初,东方今报旗下微信公众号“时话实说”低调推出,新锐的新闻报道风格迅速让它成为了不少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领导者的关注对象,它也成为了公认的河南第一时政微信公众号。以此为契机,东方今报在全媒体矩阵道路上发力奔跑。2015年9月,大象融媒、东方今报联手打造的猛犸新闻客户端正式进行公测。从此,对于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一些重要事件,猛犸新闻都会第一时间发声,猛犸公测期间开始尝试文图直播,像第三届中部六省炎黄文化论坛、2015郑州航展、嵩山论坛——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等,引起各界关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克强总理来豫期间,猛犸新闻以强省之路、强的印记、强哥来了、强的宏图四大专题形式对总理视察河南期间的新闻进行了报道。被广泛转发,点击数十万次,社会反响强烈。

猛犸新闻横空出世,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取名猛犸?猛犸新闻总编辑靳晖给出了答案。原来,猛犸是大象的一种,它生存在严寒地区,有坚忍的意象;它身材庞大,比现在的大象更为凶猛;它离奇的灭绝,有求索的意象;它被冰封万年,至今不腐,科学家们正在对其DNA复活研究,有复兴的意象……总之,猛犸新闻追求坚忍、勇猛、求索、复兴这些理念,是河南广电新闻媒体人的一次“融媒体”变革下追求卓越之产物。同时,它体现了大象融媒的概念,也隐括河南之意。

猛犸新闻CEO夏继锋说,猛犸新闻是为高端时政人群量身打造的决策参考,她立足中原,直面中国,将引领社会思潮。

11月16日,猛犸新闻正式上线,在中国传媒江湖形成了“东澎湃,西封面,南并读,北无界,中猛犸”的五岳格局。

在安卓市场,是这样介绍猛犸的:

猛犸新闻,专注时政的思想平台,领导者的掌上高参。与肤浅为敌,与庸俗绝缘,她为你带来的一定是影响格局的力量。

猛犸新闻,第一时政新闻客户端,你的必备新闻客户端。


来源:新浪传媒
http://www.mediaob.com/industry/2015/1117/3958.html
177#
发表于 2015-11-17 19:04: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今日上线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定位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战略级产品,与平面纸媒新华日报、pc端网媒中国江苏网共同构成三位一体、互为协同、覆盖三代传播形态的我省第一主流媒体矩阵。
  姓 名:交汇点新闻
  性 别:未知 民 族:地球
  出 生:2015年11月17日
  住 址:互联网
  网络身份号码:320106201509031117
  交汇点吉祥物“点点”
  新闻客户端早就是一片红海。“交汇点新闻”初来乍到,设计风格趋向清新自然,操作互动力求简单方便。
  真实,及时,权威……
  这些对于新闻质量的要求,嵌在我们团队的基因之中。
  大数据技术和资深编辑团队的组合,将进一步遴选出“合您口味”的新闻套餐,摆脱“千人一面”的同质化新闻推送,让新闻阅读进入个性化时代。
  这还远远不够。
  用开放的心态打造开放的平台。
  支持个人和团队在“交汇点新闻”上开启“自媒体”频道,只要你有足够优质的内容,我们给你“麦克风”。
  惟其如此,方得“交汇”二字的精髓。
  在“交汇点”这个新闻客户端上,你可以在线完成全江苏省所有三甲医院门诊和专家的挂号;你可以实时查询自家水电费的账单;你可以就最关注的问题,向政府部门咨询和投诉……
  “不务正业”吗?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评论,点赞,分享,收藏……所有常态的互动方式,我们都有了。
  我们更进一步,将所有撰写原创新闻的记者的空间都直接开放给用户,营造出“记者—用户”之间的微社群,并将通过用户来“众筹”新闻话题,将新闻话题“悬赏”给记者们。
  新闻+社交,努力打造出新的新闻制作流程。
  一切,都是“有偿”的。
  别误会,我们坚决抵制“有偿新闻”或者“有偿不闻”。但我们提供“有偿”看新闻,“有偿”转新闻,“有偿”评新闻。
  当你成为“交汇点新闻”的注册用户后,我们不想你留下“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的遗憾。你的参与和分享将被系统自动赠与虚拟货币“交子”。积累一定数量的“交子”后,就可以进入“交子商城”兑换相应的商品,或者,参与我们组织的抽奖,比拼一下人品和运气。
  公正透明,实实在在,小确幸,大开心。
  最后再唠叨一下“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的安装方式。
  NO.1:进入各应用市场,搜索“交汇点新闻”,点击下载安装。安卓手机目前可在腾讯应用宝和华为应用市场等主流应用市场搜索到,苹果系列手机可在APP STORE搜索下载。
  NO.2:直接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下载链接。
  交汇点新闻,约吗?
来源:扬子晚报
http://news.sina.com.cn/m/pm/2015-11-17/doc-ifxkszhk0326915.shtml

178#
发表于 2015-11-18 23:1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手机新浪网改版 向客户端形态靠拢



观媒(传媒大观察)消息 2015年11月,新浪网手机版(手机新浪网)再次改版,通过H5技术提升用户获取资讯的阅读体验,向客户端形态靠拢。

据了解,手机新浪网是中国第一批建立的手机门户网站,与手机腾讯网、3G门户等众多网站组成手机站第一集团,日均PV相当可观。

手机新浪网从WAP做起,在非智能机时代,通过简单图文的形式为用户提供资讯阅览服务。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手机新浪网也不断更新换代,逐步退出彩屏版、触屏版等,直至今日通过H5技术与客户端接轨。

对于手机新浪网改版,用户反映褒贬不一。在官方社区内,观媒君注意到,有部分用户质疑改版后资讯容量减少,无法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对于用户提出的问题,相信新浪方面也会尽快做出改进。(季凰晓)


来源:观媒
http://www.mediaob.com/internet/2015/1118/3989.html
179#
发表于 2016-3-28 22:17:44 | 只看该作者
自动化新闻生产对新闻业的冲击
分类:研究 | 发表于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下午 12:25
据哥伦比亚新闻学院Tow Center研究报告,自动化新闻业(Automated Journalism)会让记者下岗吗?不必担心,1.记者和自动化新闻机器将会更紧密的结合,成为“人机联姻”;2.记者将更偏向深度分析、采访和调查性报道等机器不能实现的内容生产;3.在常见话题的报道方面,机器将取代记者,但同时也会创造更多算法开发的工作岗位。

Guide to Automated Journalism
PROJECT LEADER:
◦ANDREAS GRAEFE
This work was funded by the Tow Foundation and the 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Foundation. Thanks to interviewees Saim Alkan, Reginald Chua, Lou Ferrara, Tom Kent, and James Kotecki. Thanks also to Peter Brown, Arjen van Dalen, Nick Diakopoulos, Konstantin Dörr, Mario Haim, Noam Lemelshtrich Latar, and Claire Wardle for providing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Executive Summary
In recent years, the use of algorithms to automatically generate news from structured data has shaken up the journalism industry—most especially since the Associated Pres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well-established news organizations, has started to automate the production of its quarterly corporate earnings reports. Once developed, not only can algorithms create thousands of news stories for a particular topic, they also do it more quickly, cheaply, and potentially with fewer errors than any human journalist. Unsurprisingly, then, this development has fueled journalists’ fears that automated content production will eventually eliminate newsroom job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see the technology’s potential to improve news quality. This guide summarizes recent research on the topic and thereby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automated journalism, discusses key questions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its adoption, and suggests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Some of the key poin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Status Quo
Market phase
◦Companies worldwide are developing software solutions for generating automated news.
◦Leading media companies such as the Associated Press, Forbes, The New York Times, Los Angeles Times, and ProPublica have started to automate news content.
◦Although the technology is still in an early market phase, automated journalism has arrived in newsrooms and is likely here to stay.
Conditions and drivers
◦Automated journalism is most useful in generating routine news stories for repetitive topics for which clean, accurate, and structured data are available.
◦Automated journalism cannot be used to cover topics for which no structured data are available and is challenging when data quality is poor.
◦The key drivers of automated journalism are an ever-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structured data, as well as news organizations’ aim to both cut costs and increase the quantity of news.
Potential
◦Algorithms are able to generate news faster, at a larger scale, and potentially with fewer errors than human journalists.
◦Algorithms can use the same data to tell stories in multiple languages and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us personalizing them to an individual reader’s preferences.
◦Algorithms have the potential to generate news on demand by creating stories in response to users’ questions about the data.
Limitations
◦Algorithms rely on data and assumptions, both of which are subject to biases and errors. As a result, algorithms could produce outcomes that were unexpected, unintended, and contain errors.
◦Algorithms cannot ask questions, explain new phenomena, or establish causality and are thus limited in their ability to observe society and to fulfill journalistic tasks, such as orient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The writing quality of automated news is inferior to human writing but likely to improve, especially as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technology advances.
Key Qu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journalists
◦Human and automated journalism will likely become closely integrated and form a “man-machine marriage.”
◦Journalists are best advised to develop skills that algorithms cannot perform, such as in-depth analysis, interviewing, and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Automated journalism will likely replace journalists who merely cover routine topics, but will also generate new jobs with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s-generating algorithms.
For news consumers
eople rate automated news as more credible than human-written news but do not particularly enjoy reading automated content.
◦Automated news is currently most suited for topics where providing facts in a quick and efficient wa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ophisticated narration, or where news did not exist previously and consumers thus have low expectations regarding the quality of the writing.
◦Little is known about news consumers’ demand for algorithmic transparency, such as whether they need (or want) to understand how algorithms work.
For news organizations
◦Since algorithms cannot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errors, liability for automated content will rest with a natural person (e.g., the journalist or the publisher).
◦Algorithmic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will become critical when errors occur, in particular when covering controversial topics and/or personalizing news.
◦Apart from basic guidelines that news organizations should follow when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news,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ich information should be made transparent regarding how the algorithms work.
For society
◦Automated journalism will substantially increase the amount of available news, which will further increase people’s burden to find content that is most relevant to them.
◦An increase in automated—and, in particular, personalized—news is likely to reemphasize concerns about potential fragmen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cy if algorithms are to take over part of journalism’s role as a watchdog for government.
文章来源:Tow Center

文章链接:http://towcenter.org/research/guide-to-automated-journalism/




http://www.looooker.com/archives/25583
180#
发表于 2016-4-11 17:16: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原创VS无授权转载 "骑士"出马能否保护原创之花?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6-04-11 09:41

一段时期以来,传统媒体、原创作者面对这样的困境: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运营者可以很方便地从互联网复制、粘贴、发布,就对原创方的作品轻松完成侵权。而原创者要想维权,就要取证、诉讼等,成本高、效果差。因此,一方面原创者深感“没有精力管”,另一方面侵权者觉得“反正没人管”,这让原创版权保护长期陷入“维权成本高、侵权成本低”的窘境。(相关报道可见本版2015年10月16日《网络任性转载:是病,得治》)

然而最近,不少习惯了享用“免费午餐”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在编辑后台收到了“讨要版权”的留言。

一个版权保护新现象:“维权骑士”

在湖南长沙,微信公众号运营者邓宇像平日一样登录后台发布文章,却意外地收到一条消息:“您好,我是维权骑士××,微信ID是××。本人为知乎作者‘叶落孤舟’的版权维权代理方维权骑士官方指定的维权沟通人……贵公共号于××年××月××日发表的《××》一文未经授权转载××文……”按照与原作者的约定,“维权骑士”向邓宇提供了两种侵权补偿方案:一是“按照100元/千字标准补偿作者稿酬”;二是“删文加次日首页头条单独文章推送致歉声明”。

在广东深圳,被邓宇转载文章的原作者、知乎用户“叶落孤舟”经常在网上发表原创文章。他的文章未经允许多次被肆意转载甚至不署名:“给转载者发过的私信不下百条,请他们署名或删文,但几乎没有收到过回复。”一度失望得“不想发表任何东西”的“叶落孤舟”,在去年9月成为“维权骑士”第一批签约原创用户,如今他的网络主页注明:“本人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这个“维权骑士”,是版权保护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生现象:专门利用网络代理协调维权,调解和处理着远隔千里的原作者与转载者之间的版权争议。

一种版权保护新做法:网上代为协调维权

“维权骑士”是由陈梓荣组建的创业团队。陈梓荣网名“陈敛”。去年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后,被无授权转载和篡改“磨得没脾气”的知乎用户“chenqin”在网上发起了“请你来维权,收益全归你”的竞拍活动。陈敛花了120元钱竞拍了“chenqin”的两篇原创文章,向侵权者索赔近千元,净赚七八百元。

“为什么不用这种方式唤醒人们对原创版权的保护意识呢?”受此启发,陈敛拉着5个小伙伴组建“维权骑士”,目前已有20多个核心成员以及一批客服“骑士”。这群平均年龄为23岁的年轻人从制作表格人工搜索做起,开发了实时监测的网络系统,通过录入签约原创者的文章,能快速、全自动地查找到未授权转载的公众号等新媒体。

“原创者自愿与我们签约,从侵权内容搜查、已授权内容管理,到维权沟通、补救及举报整个流程,全包下来。若收取到侵权赔偿款,原创者愿和我们五五分成。”陈敛介绍。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维权骑士”替近1000位签约作者成功处理了5万多篇次原创文章的侵权行为。陈敛统计,这些作者的原创文章累计被侵权次数多达10万量级,最多的有一位作者的原创文章被侵权转载近2万多次。

为了确保所维护的“原创”是真正的原创,“维权骑士”设置了两道复审流程,责任到人,防止误判,提交侵权材料之前,会与作者反复确认。但网上也有不少公号运营者表示并不能信任这种判断和委托。

陈敛表示,“维权骑士”向侵权者发送通告,是受原创者委托进行的一种调解过程,“道歉和赔偿不是必选题,都是基于自愿。如果侵权者不理睬,我们提交侵权材料,交由侵权内容承载的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审核、处理。”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规则,针对抄袭等侵权行为,第一次删文并警告,第二次以后将面临封号7天到永久封号等后果。

陈敛想打破当前互联网原创维权难的“冰封”现状,“要和平台、原创者、转载者共同促进原创文字版权意识的觉醒。”

专家看法:为无授权转载再敲警钟

成立之初,“维权骑士”因“是否具备法律资质”“赔款账户是个人账户”“收赔偿款不能开发票”等问题饱受诟病。

一些网友还认为“维权骑士”对于原作者的身份认定仍然存在风险,并不能完全信任。也有网友提出,原作者、侵权方、“维权骑士”三方的法律关系、赔偿款项、经手环节似有待进一步理顺。

在邓宇看来,“原作者有权获得赔偿,但要把这件事完全公正合法地做起来。”

对于质疑,陈敛表示,“维权”行动都在法律框架下、以签约作者的名义进行,只要有一点点触碰底线的行为,都坚决改。记者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浙江)查询到,“维权骑士”以杭州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注册,其经营范围包括“知识产权代理(除专利代理)”。“赔款账户已经改为公司账户。发票可以提供。”陈敛和他的团队也在关注着网上的质疑,“我们会不断完善。”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袁真富说,根据著作权法和国家版权局《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等规定,如果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没有经过作者授权许可,擅自转载其原创作品,即便注明了原作者姓名和来源,即便声称不是商业目的,也属于侵权,这不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的范畴。

“就目前来看,‘维权骑士’的维权手段是相对温和的,索要的每千字100元赔偿也在国家《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规定的每千字80—300元范围内。”袁真富认为,“只要得到了原作者的合法授权且授权是真实的,并且‘维权骑士’的维权活动未超出作者授权的范围,就符合法律规定。”

袁真富同时提醒,江苏省高院在前不久的一次判决中认为,如果公司以自己的名义独家管理授权、发放许可及向侵权者提起诉讼,属于未经批准从事著作权集体管理,违反法律规定,“‘维权骑士’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辨识和防范这一法律风险,严格依法以委托人即签约原创者的名义进行代理维权”。

目前,知乎、今日头条、简书等10余家网络平台与“维权骑士”展开合作。“我们不是故意做所谓‘找茬’‘讨债’的生意,而是希望人人都能在自己原创作品的应用中获得尊重和价值回报。”陈敛说。(记者 许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