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7:06: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文不可无骨,评论最好有框架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5-1-10 23:40

    最近编稿发现不少新人写稿很散漫,信马由缰般想到哪写到哪,常常是某句话第一段已经说了,第四段又拿来论述一遍。以至于整个评论像是原地兜圈子,根本停不下来。


    就比如昨天看到的一篇关于“春节大拷问”的稿子,作者的四段文字完全可以凝缩为“要珍惜这种拷问,因为这是源于关心”、“亲人关心才会拷问”、“拷问是因为关心”、“珍惜这种关心吧”。


    替换一下,就是B因为A,A因为B,B因为A,珍惜B。可能作者在写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这种循环,而文章乍看之下也是工工整整的说理,每一段都很对,然而合成一篇文章,就会发现,基本上就是一篇很对的废话。


    这个问题,不列框架,确实不容易发现,所以对新人来说,写评论最好有框架。还是前面的例子,如果写前先思考一下文章大体要写些什么,比如“拷问是很常见的现象”、“亲人拷问是由于关心”、“关心也应适度”、“珍惜并相互理解”,等等,列个框架,绝不至于在两个词语间兜兜转转,思路也会清晰开阔很多。


    有了框架,每一段就可以围绕段落中心展开叙述,这样段与段之间既有逻辑联系,又各负责一部分说理,整篇文章才是一篇完整的评论。


    另外,在这里想给各位作者提个建议,有不少作者在投稿后又把文字打磨润色,再投一遍修改稿,但是可能这个时候编辑已经把你的文章编好录入了,那么重新看到一篇修改稿,又不知改了哪里,只好重新在编辑一遍文章,实在费时费力。所以恳请各位作者,如果再投修改稿,最好在文章中用红色字,或是加粗来提醒一下编辑,哪里做了修改,也方便我们找到相应的地方。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7:08: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时尚时尚最时尚”的标题,我们不约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4-12-13 23:32
        直接引导我写下这篇札记的是一位作者的投稿标题——《毒品,我们不约!》


        这一标题乍看之下阵势很大,态度鲜明拒绝毒品,可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说。类似的标题投稿邮箱中还有不少,比如《领导酒后上班,小伙伴们也是醉了》、《贪官落马,且行且珍惜》、《公款吃喝技术哪家强》。


        总结起来,就是把当前的网络热词粗暴地融合进新闻事件,操作简单易上手,基本上包看包会,于是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走上了这一条无门槛的取标题捷径。以至于今天,当我面对一屏幕的“飞机上撒泼,就是这么任性”的时候,终于忍不住了。


        由于热词本身的调侃性,这类标题确实更容易得到编辑的注意,我也承认,确实会优先点开些“我跟你什么愁什么怨”的标题。可再嬉笑怒骂,也得有点意义呀,段子手用任性就能解释一切,评论作者难道也能这么任性?标题是文章内容的凝练,至少要表现文章的情感倾向,既然在标题里都说了,飞机上撒泼不为别的,就是任性,那评论文章还有再分析说理的意义吗?


        隐喻、借喻是门好手艺,用得好,能给文章增色不少,但隐喻至少要符合逻辑,毫无关联的比喻往文章里生搬硬套,只让人如鲠在喉。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标题:《打倒“卖得一手帝国主义好萌”的哆啦A梦?》,不知各位作者什么看法,我是觉得这个标题把热词结合的很好,吸引眼球,也表明了文章的意思。


       又该到总之的时候了,想再标题里沾热词的光,至少要用点心思琢磨一下热词与标题该怎么契合吧。硬把热词塞进标题里,也只能像“时尚时尚最时尚”的“滑板鞋”一样,变成村里的“村帅”了。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7:10: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扎堆写热点,大牛才敢这么任性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4-11-23 22:12

      写了这么久的评论,相信大家都已经发现了,每天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新闻热点,深受广大评论员的喜爱,频频被翻牌子,以致其他一些有意思、有深度的新闻也只能“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当然,写热点没什么不对,毕竟能成为热点的,肯定是当天新闻中比较吸引眼球,有讨论意义的。可红辣椒评论并不像一些评论网站一样是即时发稿,对某一题材的数量不做限制。我们的发稿规则或许更接近报纸:每天编辑25-30条稿件,零时统一发布。这样一来,如果某一题材的稿件过多,频道页面上都是同一事件的评论,那跟我们每周一期的辣点专题还有什么区别……


       所以,写热点没错,错的是扎堆写热点。尤其是遇到一些大牛都写了的热点,那新人被大牛的稿子“撞死”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作为新人,最好还是避开当天的热门话题,找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有论述价值的新闻,避开一大波来袭的评论,上稿率自然会大大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判断当天的热点新闻?一般来说,当天最奇葩的、最让人愤慨的、最新鲜的……就会成为最热的新闻。如果还是不好判断,而群众又有需要的话,小编们也可以每天在群里喊上一嗓子,提醒一下当天扎堆的热点,让大家及时避开。


      总之,扎堆写热点,大牛才敢这么任性。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7:14: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评论不能泛泛而谈——致曾经被毙稿的无辜作者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4-3-15 18:09
      自从艾伦编稿以来,每天都不乏作者追问“我的稿子可以上吗?”,艾伦每次都不知如何回答,因为很多时候,你的稿子其实无功无过,被毙掉,不是因为你的稿子不好,而是优秀的稿子太多。


     说到这里,相信大多数作者都已经明白过来了,没错,你的稿子硬要说出缺点来,就失败在“平庸”上了。试想,红辣椒的投稿邮箱每天都有几百封的投稿,可是我们每天编发出来的稿子,上限是30,这其中被毙掉的稿子,就是被“不平庸”的稿子打败了。


     那么,什么是平庸的稿子?艾伦就用自己不多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吧。


     举个栗子,3月14号很火的网购后悔权,写的作者非常多,可大多数的出发点无非一个:后悔权保障了消费者的权利,值得点赞。这个观点当然正确,可是套用曹林老师的话来说,“再正确,也只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评论不是复述新闻,更不是顺着新闻说话,评论如果泛泛而谈,没有自己的观点,又怎么算得上“评论”呢?而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几篇深入思索的稿子,比如这个后悔权的现实可操作性、对商家的公平性等等。这些观点不见得多么“新奇”,但它让我觉得,这个作者在思考,并认真给出自己的观点。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稿子只是依据一则新闻泛泛而谈,顺着新闻说话,遇到正确的就是点赞、表扬,遇到不正确的就是该批评、这个不能有,那么你的这篇评论,就是平庸的。


    所以想上稿,先开始认真思索吧,评论,要写新闻背后的故事。这是艾伦自己对评论的理解,希望对各位作者能有所帮助。如果你对艾伦提到的选稿标准有疑惑,也欢迎跟帖交流。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7:16: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评论可以温和,但不能无味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4-7-6 23:13

     最近有作者问我,是不是红辣椒只接受有辣味的评论,我说当然不是,只要你能言之成理,符合逻辑,红辣椒都来者不拒。于是问题又绕回了为什么他的稿子发不出来的老路上。他的稿子写的其实并不差,并且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其他网站都发出来了,为什么红辣椒发不出来?


     稿子发不出来,实在有太多的原因,我的每一篇札记都是一个解释,今天就再添一种,谈谈被无味牵连的文章吧。


    依然用这个作者作为例子,他写了一篇关于官员贪腐的评论,文章逻辑分明,语言简洁,按照我上一篇札记的观点,这应该是一篇好评论,可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他的文章胜在逻辑严谨,也败在太过讲求逻辑了。这篇文章通篇是对该官员的理智分析,并辅以各类事例,却丝毫不见作者的情感偏向或是感性表达,相比评论,或者它的体裁更接近于新闻稿。


     评论应该理智,平淡、温和也可以是一篇好的评论,但感情同样不可或缺,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没有自己的好恶,或者说,没有情绪波澜,那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没有观点,又怎么称得上是一篇评论?


     即便是温和的评论,也会在娓娓道来中,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而无味的评论,通篇读下来,只会有一种“已阅”的疲惫感,试问这一类无味的评论,又怎么会像温和的评论一样,有一种在潜移默化中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请原谅,无味的评论,我实在不想放手通行。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7:18: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说说评论文章的第二眼吸引力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4-5-24 15:49

  上期夏老师说到评论文章的标题,所谓标题是文章的脸面,第一眼就会吸引你的注意力,可见标题的重要性。但有一个吸引了夏老师的标题,也只是诱拐他点开你的邮件而已,如何让他的鼠标停留在你的文章上,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了。
  
  就像现在,当你在看这篇编辑札记的时候,除了标题,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大概就是文字了吧,这叙述是简练还是拖沓,有没有表达清楚主旨,有没有逻辑,读起来是否顺畅……等等问题,都会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编辑看稿也是这样,在通读文字的过程中,文字水平的高低已经直观的展现在眼前了。
  
  当然,我不否认有些作者的文章就像璞玉,虽然语言略显稚嫩甚至粗糙,但稍加修改,就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稿。但当你面对一篇满是最基本的语法错误的文章时,你是否还会对它有好感呢?
  
  举个例子,“这种现象折射出政府不作为造成的。”这不是我杜撰出来的文字,是我在邮箱的投稿中发现的,类似这样的错误非常常见,将两个句子揉在一起,“折射出”、“是因为”、“的原因”等等词语套用,语法完全不通。还有主谓宾缺失,一个句子没有主语,或者剔除一个句子的形容词、动词,就会出现“人是一种现象”这样的让人无奈的主干。
  
  当然,跳过了这种基本的错误,并不是说文字就过关了,有不少作者喜欢围绕一句话翻来覆去的说,其实去掉水分,只有一句话。还有的作者喜欢一“了”到底,每句话后面都有一个“了”,不管是否合适。最让我头疼的是语句啰嗦,一些不必要的“的、了”,转折词,甚至像排比一样的意思重复的形容词,都一股脑的都加上去,让句子臃肿不堪。本是为了让句子好看而添加的词,反而让句子变得不通顺,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呢。
  每个人的写作习惯都不同,像有些作者喜欢一开头就来上一句意涵丰富的句子,吸引人继续读下去;有些作者的叙述语言十分朴素,但细细读来又别有一番味道。但不论你的文章是哪一种风格,语义含糊、句子啰嗦、表达没有逻辑,都只会让你的文章减分。
  
  可能在这里又有一些新人作者会疑问了,这是我的表达习惯,我如何知道哪些语句不通顺,哪些词语多余呢?我建议有此疑问的可以经常来看看红辣椒头条和辣言辣语的稿子,一般这里的稿子,文字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看多了别人如何运用文字,自己也会顿悟了,像我经常看这些大牛的稿子,自己也悟出了不少道理呢。
  
  另外,我也会经常忍不住去删掉一些作者语句表达上的多余,或者修改一下表达方式,大家也可以想想,为什么会被这样修改?如果你不理解,欢迎过来找我;当然,如果你觉得我的修改降低了你文章的格调,更欢迎你来找我。
  
  简而言之,一篇干净简洁、语言富有层次和逻辑的文章,就是一篇拥有第二眼吸引力的好文章。而这样的文章不论是我,还是夏老师,都会非常乐意拜读的。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7:21: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0331】动笔之前,请明确你的观点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4-3-31 11:15

   本周编稿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作者自己都理不清自己的观点,比如周末很多人投稿的话题“崔永元拿2亿广告费代言某家具”,不少作者写了这一话题的评论,但相当一部分作者在前文批评了小崔这种拿钱代言的行为、以及名人代言的丑闻,后文却又赞美小崔负责任,那么你这篇文章到底是赞扬呢,还是批评呢?

   我不反对评论文章中论述许多方面,甚至是多个观点,只要你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但很多作者可能目前并不能做到这些,既然如此,何不论述清楚一个观点?就拿大凉山的辍学儿童话题来说,加强教育扶持、父母观念转变等都是不错的角度,可假如你的标题是关于国家应加强教育扶持的,文内却大量论述父母要陪在孩子身上、送孩子去上学,那么这篇文章算不算是写偏了呢?当然,这两个观点也可以在文中统筹,只要适当整合,完全可以是一篇成功的评论,可问题是你的文章和标题无关,而且内容也是上下两截。

   有一位投稿作者在每次的投稿中,都会在最开头的位置写一句“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个人觉得这样的形式就很好,你既然知道自己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那么写稿子的时候就是关于这个观点展开论述的。

   当然,我不是说每一位投稿的作者都应该先标明自己的观点,我只是建议,在动笔之前,请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并在文章中阐明。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可爱的作者,他先是投了一篇稿子,过了没多久又投了一篇修改稿过来,而二稿完全把之前一稿的内容推翻了,这就是明显不清楚自己究竟要说什么惹的祸啊。

   动笔之前,请明确你的观点。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2:23: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时评写作的“三重境界”,看看你是第几重

2015-07-07 郭雪营 红网红辣椒评论

精彩抢先看
  第一重境界,“为赋新词强说愁”。第二重境界,“胸有千言,不吐不快”。第三重境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一起来瞅瞅
chouchou
时评写作是连接新闻事件与大众受体的“桥梁”,如何写好评论文章并以此完成思想上的一次次“蜕变”是摆在每一位时评写作者面前的“终极命题”。笔者认为,时评的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没有速成技巧,必须经历迷茫、挣扎、沉淀的过程,才能最终体会到破茧成蝶的喜悦。而这过程又可以分为“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为赋新词强说愁”。在这个阶段,初涉时评界的“新手”往往容易“因得而喜、因失而悲”,有功利性倾向,为了写文而写文,甚至容易走上“附庸风雅”的歪路。对于具体的创作而言,往往每次都像“挤牙膏”,有种劳神伤脑的感觉。不过初学者大可不必过度焦虑,因为这个阶段是时评写作的“必由之路”,是“原始积累”,只要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打击”,力戒功利性,不断提纯思想、沉淀思维,培养对时评写作的兴趣,积累可供利用的素材,就会拿到时评写作的“敲门砖”。
  
第二重境界,“胸有千言,不吐不快”。这个阶段的时评者已经可以用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好比练武,有了内功,但把握不好,不能做到收放自如,遇到可以谈的话题,就洋洋洒洒数千言,却总有一种“说不到点子上”的尴尬,不能与读者形成共鸣。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明确两个问题,即为谁发声?声有何用?时评不是不知所云的唠叨,也不是洋洋洒洒的招摇,更不是满腹牢骚的发泄,而是针砭时弊的疾呼,是策由心生的担当,是为民解忧的情怀。只有抓住时评的这条“生命线”,写作水平才可能成功进阶。
  
第三重境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时评写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名时评者都渴望达到的阶段。要想“闯”入这一化境,就必须坚持用心去感受时代的脉搏,用耳倾听人民的呼声,用脚丈量广袤的大地,为时代而鼓,为人民而呼,让所发之声有正义感、有借鉴意义、有可操作性。写作过程如行云流水,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文章中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满足以上条件,才可称得上是经典之作,作者才能无愧于“文学斗士”的称号。我们的时代和人民需要这样的佳作,也需要这样的时评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JaZnFGA7z51pmHrMWwa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09:38: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坚守“摆事实讲道理”的评论自信

原创 2015-08-12 曹林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红辣椒评论年度佳作颁奖暨时评研讨会”已经办到第十届了,很不容易,“时评”多是批评和监督性的,很少去“鼓掌”、“点赞”和“叫好”,决定了这种文体本身的“不安全”和“不讨人喜欢”,所以那些冠以“时评”之名的研讨会多很短命,很多办了一届之后就没有下文了,红网的时评研讨能办到十届,跟这个活动的创办人杨国炜的坚守、智慧、韧性和对网络时事评论的热爱有很大关系,也与红辣椒评论“既红又辣”的稳健定位很有关系,当然,如果没有湖南网宣部门的支持,也很难坚持。今年不仅颁了奖开了会,还发布了作为十年研讨成果的新书《时评之道》,马少华老师给这本书写的序《红辣椒评论贡献了什么》已先在评论圈内流行。

十届研讨会,我参加了后面的九届。前段时间,参加另一个已有九届的评论研讨会时,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我们研讨会很有历史了,这从当年的“小曹”已经变成今天的“曹老”可以看出。“曹老”是我自黑时的称呼和江湖的调侃,2004年进入业界写评论至今,已经写了11年。参加这个研讨会,每年都会说几句,今年研讨的主题是:媒体转型期的评论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今年发言时谈到的,我整理了一下:

坚守评论“不变的价值内核”

我的观点跟刚才发言的杨耕身和刘洪波的一致,也觉得在这个什么都在变的时代,评论需要坚守一些品质。虽然评论人经常掐,但作为一种“文体共同体”,很多方面还是有共识的,毕竟都是以“讲理”为业的人,虽然在一些问题上立场和判断不一样,但只要讲理就好办,评论人在“如何讲理”上凝聚着一些基本共识。红网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红辣椒这个平台让分散的评论人有“共同体”的意识,通过每年的评选佳作和研讨会让这个群体有共同体的温暖感。

媒体转型期的评论该何去何从,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到当下媒体人和评论人的焦虑、茫然和不知所措,潜台词是: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依附于传统媒体的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题目隐含着一个判断:评论需要变化,以适应这个转型的时代。

我觉得,我觉得我们需要跳出这个“一切都在变化,所以评论需要变化”的话题陷阱,也许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在发生剧变,传播的方式,读者的阅读习惯,传统媒体面临挑战,但这个社会总得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也是不应该变的,评论作为一种讲理的文体,一种凝聚社会价值观的文体,一种推进时事进程的文体,在媒介环境发生变化和价值观摇摆的语境中,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被一些时代病所感染,不要被信息海洋所干扰,应该坚守评论的本性。

评论应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坚持用事实和逻辑来说话,这就是评论的本性。也许载体会发生变化,价值立场会发生变化,但这种“评论本性”是不能变的。――听起来好像是“正确的废话”,不过我是有所针对性,是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来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当下的媒介环境中,干扰着时评作者“用事实和逻辑”来说话的元素越来越多。

事实也是评论的生命

首先说说媒介环境对“事实”的干扰,事实不仅仅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评论的生命。媒体转型时代,或者说是新媒体时代,对于评论员的一大福利是,“新闻由头”和“选题来源”的途径越来越丰富。过去都是依赖传统媒体,选中青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上面的新闻,作为评论的由头。但现在的由头来源越来越丰富了,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和评论话题。新闻由头来源多元化,拓展了选题和话题资源,是好事,但也给时评作者的“对由头真实性的判断”提出了挑战。过去选那些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上的新闻作为由头,可以放心使用,不必担心新闻是假的,因为传统媒体严格的核实程序已经替你在事实上作了把关,但现在很多新闻来自网络,没有了传统媒体这道核实程序,就需要时评作者首先去由头和选题的真实性进行判断。

而且时事的节奏越来越快了,时效的要求越来越紧迫了。这种丰富的话题资源和越来越快的时效节奏,对评论员产生了一种“压迫感”,看到一件事,需要迅速作判断,由不得你有太多的思考,否则就赶不上判断的时效了。过去传统媒体还有一天的时效,网络也给评论员留下判断的时间,但新媒体时代,立刻判断的时效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客户端和自媒体往往能第一时间就推出评论。

在时效的压迫感下,“事实判断”就很容易出问题。时事评论的判断有三个层面,事实判断(事实如何,是真的还是假的),价值判断(是非善恶),利害判断(利弊,对谁有利对谁有害)。首要的判断应该是“事实判断”,因为所有的判断都要建立在你所要依赖作出的判断基础“是否事实”、“是不是完整的事实”。

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如今乌龙新闻和反转新闻越来越多,所谓反转新闻,就是今天的事实是这个,明天新闻就发生大逆转,出现了完全相反的事实。评论员如果缺乏判断力,缺乏等待事实的耐心,就很容易被这种反转新闻牵着鼻子走,根据昨天的事实作出的判断,被今天相反的事实打脸了。典型就体现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每天都有不同的事实。

这就需要我们在海量的话题资源中一定要有事实判断的定力,其一,评论永远不能跑在新闻的前面,耐心地等待完整的事实。其二,当看到新闻只有单方的叙述的时代,一定要警惕,因为另一方的叙述可能完全相反。其三,特别要克制“有图有真相”、“有视频有真相”的迷信,最有欺骗性和迷惑性就是图像和视频了,有一个视频,换一个角度,换一段新视频,判断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宁愿慢一拍,也不能在事实不清时抢先一步去作判断。

避免逻辑被干扰

第二点要说的是逻辑,也就是好好讲理,把道理讲漂亮了,讲得有说服力,这是评论员的看家本领。评论的逻辑当下也受到了很多干扰和诱惑,需要我们这个共同体来保卫评论的本性。

防范哪些干扰和诱惑呢?第一是防范沾染文革文风,防范上纲上线、贴大字报的棍棒文风。嗯。

第二是网痞文风,网络降低了表达的门槛,让每个人都有了麦当风,也让少数缺乏讲理训练、不学无术的人有了“出位”和“上位”的机会。他们不是把评论当成说服方式,而是当成骂战工具。那种网痞式的简单粗暴判断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公知、五毛、汉奸、愤青的标签互相扔。

还有某些奇葩文风,用绕来绕去的表达和不知所云的语言去掩盖论证的形式,掩盖逻辑上的无法自圆其说,或者是用别人无法正常反驳的“绝对正确”形成一种话语霸权。还有一些评论,只要结论看起来很“正能量”,可以根本不顾论证过程是不是合理,不顾所使用的论据是不是假数据。

这些评论如今在舆论场中大行其道,都属于评论中的三聚氰胺,简单粗暴,不讲逻辑,没有论证。我之所以说这些评论对当下的评论界形成干扰和诱惑,有两个原因,其一,利用浮躁媒介环境和网络传播对逻辑要求的降低,利用一些网民的不动脑子,这种反智、反理性、反逻辑的评论有着很高的传播效率,常能获得病毒式传播。如此,很容易形成一种效仿的效应,助长不讲事实和逻辑的恶劣文风在网络上的泛滥成灾。

向人民日报评论学习

说服需要论证的耐心,举一个案例来说明什么叫上纲上线,什么叫讲道理。我向大家推荐近来人民日报一篇评论,过去很多人对人民日报评论有一些偏见,其实近年来在卢新宁的领导下,人民日报评论的文风有很大的变化,弱化宣传而强调说理,弱化说教而强化说服,让党报评论更回归评论的本性。

比如前段时间贾玲演绎花木兰所形成的风波,喜剧演员贾玲在小品中把花木兰演成一个胸大无脑、爱好男色、贪生怕死之辈,引起很多的不满,觉得如此恶搞花木兰是在消解我们的民族精神。其实,很多人并不喜欢贾玲这种恶俗的表演,但也不喜欢那种无限上纲上线的评论,说什么这是在消解民族的文化符号,颠覆我们的集体记忆――这种评论,可能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人民日报那篇题为《请相信起立鼓掌的力量》的评论就非常好,既站在主流的立场对贾玲进行了批评,又没有怒气冲冲地上纲上线,而是尝试去论证和说服,评论这么讲理:

贾玲道歉了,围绕“恶搞花木兰”而来的争论,却仍在继续。不过,且让我们先放下这些纠葛,看一看在《欢乐喜剧人》中与贾玲同台的另一个节目。

  这出叫《小偷在哪儿》的哑剧,致敬的是喜剧大师卓别林。城市列车上,戴礼帽、拿手杖的小丑,与伺机而动的小偷斗智斗勇,满车乘客却漠然旁观。全程无声、黑白配色,以肢体语言演绎人情冷暖。这出“简单、搞笑”的作品,获得了观众全体起立鼓掌,并在当期节目中胜出。这样的结果,回报了表演者沈腾团队,也让更多喜欢喜剧的人松了一口气:观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好的作品不会被埋没。

  回到贾玲恶搞的花木兰。为好作品欢呼的观众,应该也不会让伪劣产品招摇过市。那种以“木兰啃烧鸡”续接“唧唧复唧唧”的所谓戏谑,那种看到军营肌肉男而躁动流鼻血的所谓幽默,难言内涵,甚至流于低俗,不被认同也是必然。不管是网友的嘲讽还是舆论的施压,都可以理解成观众对作品质量的判断——正如他们把最高分贝的掌声献给了《小偷在哪儿》。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相信更加成熟的观众,也相信更加成熟的市场。即便可能有看走眼的时候,他们也会对自己的时间,以及钱包负责。这么多年来,从马三立《家传秘方》这样的传统相声,到《超生游击队》这样的晚会小品;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武林外传》风靡荧屏,还有创下票房奇迹的“开心麻花”……这些成为时代经典的优秀作品,莫不是观众与市场挑选的结果。相信市场和观众,其实也就是相信他们有辨别优劣的能力。

反正我是被这篇苦口婆心的评论说服了,因为它没有任何道德和标签大棒,用的是事实和逻辑的力量:观众起立鼓掌作出了投票,市场作出了判断,相信观众和市场辨别优劣的能力。这,就是讲理。评论员永远不能迷恋权威、口号、教条和答案,不被流行的浮躁所干扰和诱惑,坚守评论规律,坚守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评论自信。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sPu4nT%2BdegT4RXHKP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22:03: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原稿】
消防队员该不该逆火而行?
◇刘海明
对生命的礼赞,在于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仅有这一次。这样,珍惜生命,珍惜人生的每一天,成为人们最朴素的愿望。
世事难料,危险时刻,成群的人面临危难,总需要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应急救援的组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内在要求。
社会分工,再轻松的工作,总得有人去“享受”;再危险的工种,也得有人去承担。面对危险,不论你是勇敢还是胆怯,舆论往往都会有所争议。消防队员奋不顾身救火,也难以避免类似的舆论纷争。
网友在喊:请别硬冲
8月12日23时许,天津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化品堆垛发生火灾。在消防队员扑灭火灾过程中,现场发生爆炸,第一批进入的消防队员遭遇不幸……
消息传出,在微博、微信和QQ群等社交媒体上,人们开始关注这个话题。微博网友纷纷为英勇的消防队员点燃蜡烛,悼念牺牲的英雄们。更多的人开始担忧消防队员的安全,希望他们在救火的同时,注意自己的安全。
救火期间出现二次伤亡,这样的事例虽“前有古人”,但对于眼前的“来者”,公众的情绪依然受到不小的刺激,有人发出“别硬冲啊”的呼吁。
希望消防队员“别硬冲啊”,与其说是在轻微地责备,不如说是善意的提醒。毕竟,现场情况复杂,谁也不是“事前诸葛”,可以未卜先知火情的走势。报道称“爆炸中心附近,每一名消防队员均手持一个灭火器,哪里有明火便去哪儿灭。”这样的描述,瞬间刺激了网友的神经,让他们本能地怜悯现场的消防队员,希望他们别再遭遇白白付出生命的代价。
“别硬冲啊”是远距离围观者在无法亲临现场的朴素愿望。不是所有的火灾都会引发爆炸,除非事先清楚着火的地方,里面堆放的具体物资是什么。接到火警匆匆赶去的消防队员,显然无法判断现场的危险程度。燃烧现场,他们不冲进去,如果里面有人怎么办,企业的损失如何减少?
隔行如隔山。所以,“别硬冲”的建议虽好,怎奈只适用于事后的祈愿,对冲锋陷阵的消防人员来说,也许只有说声“谢谢”的份了。
唯有英雄,逆火而行
全国公安是一家。言外之意,全国公安系统情同手足,遇到危难,统一协调,应对紧急事件。对于消防部门来说,也是如此。所不同的,地域越接近,越是能够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天津滨海新区的爆炸事故,牵动着全国消防部门的心。和天津距离最近的北京消防部门,按照公安部消防局要求,8月13日凌晨3时53分,调派2架无人机,8名官兵赶赴现场。
距离天津更近的北京通州消防支队,在事故发生后,其官方微博写道:“忠诚和职责是我的铠甲……唯有英雄,逆火而行!”
不同的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伦理。对于消防队员来说,别人遇到火灾尽快远离现场,消防的使命却需要他们“逆火而行”。既然你选择了消防工作,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你开展工作的时候。平时养兵千日,是钢就只能发挥着刀刃上。
有人说,浮躁是当代社会的最大病灶。其实,并非所有的行业都愿意浮躁。比如,消防部门就不敢与浮躁有任何的交集,因为稍有交集,就可能葬送自己的性命。所以,任何拿着自己性命在做事的人、做事的行业,大抵都是最敬业的群体。也正因为这样,公众称消防队员是英雄的群体,罕见地没有异议。
英雄也是人,他们的行为英勇无比,需要相应的铠甲。通州消防微博把“忠诚”和“职责”当作消防队员的双层“铠甲”,天津那些牺牲的消防队员用行动诠释了这个“铠甲”的特殊意义。
时代需要英雄,时事造就英雄。突如其来的爆炸事故,给消防队员一次履行职责的机会。逆火而行,作为消防队员特殊的“英雄气概”,堪称货真价实的正能量。假如我们每个行业的从业者,都能珍惜自己的职业荣誉,为自己的职业荣誉逆难而进,这何尝不是社会的呼唤呢?
消防需要“活化分子”
每一次灾难,都需要痛定思痛,有所反思。
天津滨海新区的爆炸事故,无疑也是检验我国消防应急能力的一次机会。消防队员要牺牲得值,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消防行业需要高科技含量的装备,需要专业的救援知识,需要预案的完备和指挥的得当。不久前,四川的一起化学易燃品爆炸引发的火灾,消防人员赶到事故现场,首先警戒,疏散现场人员,稀释空气后,减少危险品爆炸的可能。然后,才实施危险品的堵漏工作。
消防队员如急救医生。除了必备的勇气,还要比普通急救人员掌握更多的危险知识和避险技能。具备这种技能的人,被称作“活化分子”。在这方面贵州黔南州消防提出“使每一个消防员都能真正成为一个‘活化分子’,促使抢险救援战斗链的有效形成,最终达到战斗力的叠加和整合,打赢每一场我们面临的战斗”。
勇气是战胜危险的维生素,做事情,特别是处理险情时,仅靠勇气还不够。网友对消防队员抱着灭火器的批评颇多,这是不是提醒我们的消防部门,消防装备建设应尽快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单一型向多功能型转变,尊重消防队员的生命,重点加强消防人员个人防护器材的配备,注重效果的实效呢?
我们无法杜绝灾难事故,这需要安全消防的部门烈火炼金刚,消防队员需要逆火而行。逆火而行,也要具备成本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减少在灭火救援过程的无谓的伤亡。这样的逆火而行,才更值得,也更令人敬佩!


【编辑修改稿】
消防队员该不该逆火而行
◇刘海明
    8月12日23时许,天津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化品堆垛发生火灾。截至13日中午12时,此次爆炸事故共造成44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消防官兵。

无论是工厂工人还是消防员,谁的生命逝去都令人悲痛。世事难料,危险时刻,成群的人面临危难,总需要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社会分工,再轻松的工作,总得有人去“享受”;再危险的工种,也得有人去承担。

面对危险,不论你是勇敢还是胆怯,舆论往往都会有所争议。消防队员奋不顾身救火,同样难以避免类似的舆论纷争。

要减少消防员伤亡,应急救援如何组织化是将来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大火当前,消防员硬冲错了?

在此次事故的扑灭过程中,现场发生爆炸,第一批进入的消防队员遭遇不幸……
   
消息传出,在微博、微信和QQ群等社交媒体上,人们开始关注这个话题。微博网友纷纷为英勇的消防队员点燃蜡烛,悼念牺牲的英雄们。更多的人开始担忧消防队员的安全,希望他们在救火同时,注意自己的安全。

救火期间出现二次伤亡,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公众情绪受到刺激,有人发出“别硬冲啊”的呼吁,与其说是在轻微地责备,不如说是善意的提醒。毕竟,现场情况复杂,谁也不是“事前诸葛”,可以未卜先知火情的走势。

报道称“爆炸中心附近,每一名消防队员均手持一个灭火器,哪里有明火便去哪儿灭。”这样的描述,瞬间刺激了网友的神经,让他们本能地怜悯现场的消防队员,希望他们别再遭遇白白付出生命的代价。

“别硬冲啊”是远距离围观者在无法亲临现场的朴素愿望。不是所有的火灾都会引发爆炸,除非事先清楚着火的地方,里面堆放的具体物资是什么。接到火警匆匆赶去的消防队员,显然无法判断现场的危险程度。燃烧现场,他们不冲进去,如果里面有人怎么办,企业的损失如何减少?

隔行如隔山。所以,“别硬冲”的建议虽好,怎奈只适用于事后的祈愿,对冲锋陷阵的消防人员来说,也许只有说声“谢谢”的份了。

唯有英雄,逆火而行

全国公安是一家。言外之意,全国公安系统情同手足,遇到危难,统一协调,应对紧急事件。对于消防部门来说,也是如此。所不同的,地域越接近,越是能够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天津滨海新区的爆炸事故,牵动着全国消防部门的心。和天津距离最近的北京消防部门,按照公安部消防局要求,8月13日凌晨3时53分,调派2架无人机,8名官兵赶赴现场。距离天津更近的北京通州消防支队,在事故发生后,其官方微博写道:“忠诚和职责是我的铠甲……唯有英雄,逆火而行!”

不同的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伦理。对于消防队员来说,别人遇到火灾尽快远离现场,消防的使命却需要他们“逆火而行”。既然你选择了消防工作,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你开展工作的时候。平时养兵千日,是钢就只能发挥着刀刃上。

有人说,浮躁是当代社会的最大病灶。其实,并非所有的行业都愿意浮躁。比如,消防部门就不敢与浮躁有任何的交集,因为稍有交集,就可能葬送自己的性命。所以,任何拿着自己性命在做事的人、做事的行业,大抵都是最敬业的群体。也正因为这样,公众称消防队员是英雄的群体,罕见地没有异议。

英雄也是人,他们的行为英勇无比,需要相应的铠甲。通州消防微博把“忠诚”和“职责”当作消防队员的双层“铠甲”,天津那些牺牲的消防队员用行动诠释了这个“铠甲”的特殊意义。

时代需要英雄,时事造就英雄。突如其来的爆炸事故,是消防队员履行职责所在。逆火而行,作为消防队员特殊的“英雄气概”,堪称货真价实的正能量。假如我们每个行业的从业者,都能珍惜自己的职业荣誉,为自己的职业荣誉逆难而进,这何尝不是社会的呼唤呢?

消防需要“活化分子”

每一次灾难,都需要痛定思痛,有所反思。

天津滨海新区的爆炸事故,检验了当前我国消防的应急能力。消防队员要牺牲得值,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消防行业需要高科技含量的装备,需要专业的救援知识,需要预案的完备和指挥的得当。不久前,四川的一起化学易燃品爆炸引发的火灾,消防人员赶到事故现场,首先警戒,疏散了现场人员,在稀释空气后,人员才进入现场,以减少危险品爆炸的可能。然后,才实施危险品的堵漏工作。

消防队员如急救医生。除了必备的勇气,还要比普通急救人员掌握更多的危险知识和避险技能。具备这种技能的人,被称作“活化分子”。在这方面贵州黔南州消防提出“使每一个消防员都能真正成为一个‘活化分子’,促使抢险救援战斗链的有效形成,最终达到战斗力的叠加和整合,打赢每一场我们面临的战斗”。

勇气是战胜危险的维生素,做事情,特别是处理险情时,仅靠勇气还不够。网友对消防队员抱着灭火器的批评颇多,这是不是提醒我们的消防部门,消防装备建设应尽快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单一型向多功能型转变,尊重消防队员的生命,重点加强消防人员个人防护器材的配备,注重效果的实效呢?

我们无法杜绝灾难事故,这需要安全消防的部门烈火炼金刚,需要消防队员的逆火而行。然而逆火而行,也要具备成本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减少在灭火救援过程中无谓的伤亡。这样的逆火而行,才更值得,也更令人敬佩。

最终刊发搞:
天津大爆炸,消防员该不该硬冲
http://www.longxin.swust.edu.cn/portal.php?mod=view&aid=10372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