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0 21:16: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19)钟表 跳动 得以 充分
咬文嚼词(119)钟表 zhōngbiăo 跳动 tiàodòng
(一)
2024年9月18日《中国青年报》第4版刊登报道《山洪撕裂的小镇在慢慢恢复》。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湖南省资兴市州门司镇,一座临河工厂二楼的钟表,从7月27日清晨以来,就没再跳动过。”这个句子中的“钟表”和“跳动”两个词使用有误。先看“钟表”。“钟表”是钟和表的总称,“钟表”作为一个总称,指的是这两种计时工具,单个的钟或表不能称为“钟表”。是一个单个的计时工具,“钟表”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再看“跳动”。“跳动”的意思是一上一下反复地动。“跳动”是运动的一种形态,其表现形式是一上一下,句中“跳动”的行为主体是“钟表”,说的是它为完成计时的职能所表现出的运动方式。但不论是钟还是表,它们完成计时的的运动方式都不是表现为一上一下,“跳动”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钟表”改为“钟”。句中说的是“一座临河工厂二楼”上的一个计时工具,它要么是钟,要么是表,从常情来说,作为一个工厂内部的计时工具,要让大家看到,它应该放置在桌上或悬挂在墙壁上的钟,因此改为“钟”大体上是合适的。可以把“跳动”改为“走动”。“走动”的基本词义是指行走而使身体活动,除此以外,它还可以指钟表上指针的移动,用于句中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电子钟表只用数字显示时间,而不是以秒针、分针、时针的移动来指示时间,对这类钟表的运动,仍可使用“走动”。
(二)
2024年7月8日《新民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偶得一勘误》。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看似解释得通,但此时我脑子里忽又跳动出《金圣叹全集》……”这个句子中的“跳动”一词使用有误。“跳动”的运动方式,不仅表现为一上一下,而且要求在一段时间内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句中的“跳动”,指的是“《金圣叹全集》”出现在“我脑子里”(即“我”想到了“《金圣叹全集》”),但是从常情来说,一个人想到某个物品,既不会呈现出一上一下的状态,也不会表现出有规律的反复,“跳动”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可以把“跳动”改为“跳”。“跳”有一个词义,可以指原来隐蔽着不存在的或者被忽视的事物突然出现在人的脑子里。“跳”的这个词义表现的状态是抽象的,它的指向对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想法,一种是某个事物在记忆或想像中的形象,句中的“《金圣叹全集》”是“我脑子里”记忆的事物,当“我”突然想到它的时候,用“跳”来描写这种状态是可以的。
得以 déyĭ
2024年9月17日《新民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琼瑶往事》。文中有一句话:“上世纪40年代,琼瑶之父陈致平(1908—2002)曾任教同济大学,琼瑶得以‘教职员子女’身份经常进出校园……”这个句子中的“得以”一词使用有误。“得以”的意思是能够,可以。“得以”是一个能愿动词,其后跟随的宾语应该是一个动词性成分,表示这个动词性成分所描写的动词性内容的可能性或可行性。这个句子中“得以”的后面跟着的是“‘教职员子女’身份经常进出校园”,这不是一个动词性成分,不能做“得以”的宾语。在这个成分中,“经常进出校园”是“琼瑶”的行为,而“琼瑶”能够这样做,是因其具有“教职员子女”的“身份”,这个“身份”是“琼瑶”能够这样做的条件,由此可见,在“‘教职员子女’身份”的前面,需要加上合适的介词,将这个“身价”作为“经常进出校园”的条件这一性质揭示出来。这个合适的介词应该是“以”,而原句因为用了“得以”,使作者忽略了这个需要。但“得以”中的“以”并不能起到介词“以”的作用,因使用“得以”而苟省介词“以”,导致整个句子出现问题。“得以”在这个句子中不是不可以用,而是需要注意“得以”作为能愿动词在使用上的基本要求。可以在“‘教职员子女’身份”前加上介词“以”,这样“得以”的宾语就是“以‘教职员子女’身份经常进出校园”,这是一个动词性成分,可以做“得以”的宾语。如果觉得加上“以”后导致句中出现相连着的两个“以”而不适,那也可以删去“‘教职员子女’身份”,这样改了以后,“得以”的宾语就是“经常进出校园”,不过这样的修改相比原句在意思表达上有一点减损。
充分 chōngfèn
2024年9月18日《人民政协报》第12版刊登文章《得益于委员读书的写作经历》。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按照线索整理出一个大概思路,就像备课一样把准备要讲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充实。”这个句子中的“充分”一词使用有误。“充分”有两个意思,一是足够,二是尽量,句中的“充分”用的是前一个意思。这两个意思的“充分”都是形容词,但句中的“充分”用在介词结构“把准备要讲的内容”的后面,这是把形容词“充分”当作动词来用了,不合“充分”的使用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句中的“充分”与“充实”并列在一起。但是,与“充分”不一样的是,“充实”是一个兼类词,它既可作形容词用,表示丰富,充足的意思,也可作动词用,表示采取措施使事物充足的意思,因此它用在介词结构“把准备要讲的内容”之后作动词用,是没问题的。而“充分”只是一个形容词,没有作动词用的功能。可以把“充分”连同它后面的顿号删去。句中使用了“充足”,已经可以很好地表达意思,没有必要再用一个意思差不多的词来与它重复。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71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17:26: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20)聚集 厮守
咬文嚼词(120)
聚集 jùjí
(一)
2024年9月20日《光明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纳灰河的变迁》。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一团团黑色的乌云在天空中翻滚撞击,风也由北向南聚集而来,像催生婆一样,转瞬之间,豆大的雨珠铺天盖地砸向万峰林宽阔的山谷。”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的意思是集中,凑在一起。“聚集”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但不管是人还是事物,都要求具有群体性,可以细分出若干个体。句中“聚集”的行为主体是“风”,但“风”作为一种自然事物,在表现形态上通常是混沌一片,不能从中细分出若干个体,因此“聚集”不能适用。可以把“聚集而来”改为“吹过来”或“刮过来”。“吹”和“刮”是“风”的两种基本运动方式。就这个句子而言,考虑到后面有“豆大的雨珠铺天盖地砸向万峰林宽阔的山谷”这样的话语,使用“刮过来”更为合适,“风”的“刮”强于“吹”,就常情来说,在“风”出现“刮”的形态后,一般会有下雨。
(二)
2022年5月21日《兰州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母亲的手擀面》。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母亲在瓷盆里放上干面粉,左手一点一点加水,右手在面盆里来回拨拉着,变成无数的面絮,在母亲有力的双手搅动下,把细碎的面絮揉搓聚集成光滑的面团。”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的行为主体必须具有群体性,可以细分出若干个体,而且其在完成“聚集”这个行动之后,要求其继续能够保持这种个体状态。句中“聚集”的行为主体是“面絮”,这是具有个体性的事物,但它在句中的语境下完成了“聚集”这个行动以后成为“面团”,不再具有个体性,即使它在成为“面团”后可以再分成若干个体,也不再是原先的“面絮”了,因此,“聚集”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这个句子可以删去“聚集”。句中有“揉搓”一词,已经表明了从“面絮”到“面团”的过程,“聚集”的使用是多余的。另外,在把“聚集”删去后,还宜把“把细碎的面絮揉搓成光滑的面团”改为“细碎的面絮被揉搓成光滑的面团”,即把原来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三)
2022年7月12日《北京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花笺染翰:养眼养心养精神》。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总计逾五百页书札,是我目力所及收藏花笺种类最全、聚集著名学人最多、装帧设计质量最好的精品图书。”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是使用对象的一种主动性行为,而不是他人对使用对象所施加的行为。句中“聚集”的使用对象是“著名学者”,说的是“著名学者”的“书札”收扰在同一本“精品图书”之中,但这不是“著名学者”的主动性行为,而应该是“精品图书”的编者对使用对象所施加的行为,“聚集”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聚集”改为“集中”。“集中”指把分散的人、事物或力量等聚集起来,把“著名学者”的“书札”收扰在同一本“精品图书”之中,这正是编者从事的行为,使用“集中”是合适的。
(四)
2024年3月13日《兰州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摇骰子猜单双”可能违法》。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2023年6月,被告人张某在其经营的音乐休闲吧内,通过电话方式聚集王某、马某,并指使被告人丁某通过微信、电话方式联系相关涉赌人员,在包厢内采用“摇骰子猜单双”的方式进行聚众赌博……”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对象是“王某、马某”,但“聚集”这个行为并不是“王某、马某”自己完成的,而是由“张某”对这两个人所采取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聚集”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聚集”改为“叫来”之类的词。“叫来”指用话语把人邀集过来,句中的“张某”从事的正是这种行为,因此改为“叫来”是合适的。另外,句中的“通过电话方式”宜改为“通过电话”,即删去“方式”,原句的表述在用词上虽无问题,但不合通常的表达习惯。
(五)
2022年10月10日《新民晚报》第10版刊登报道《带你读懂“宅兹中国”大展》。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片看似不起眼的青铜残片,证明了夏代早期,夏人就已拥有铸造青铜器的能力,也侧面佐证了当时已经出现足以号令天下的王都,吸引周围文化到此聚集。”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但都要求具有具象的性质。句中“聚集”的使用对象是“文化”,但“文化”不具有具象性质,“聚集”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聚集”改为“汇集”。“汇集”与“聚集”的意思差不多,但它的使用对象可以包括抽象的事物,这是它与“聚集”不同的地方。
(六)
2023年5月10日《北京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自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现在的年轻人更是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一代年轻人,他们身上聚集的文化财富、文化因子,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在句中的使用对象是“文化财富、文化因子”,但这两个概念都不具备具象的性质,“聚集”不合使用。可以把“聚集”改为“具有”或“积累”之类的词。“具有”的意思是有,它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抽象事物,用于句中是合适的。“积累”与“聚集”的意思差不多,但它在使用对象上既可以是具象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用于句中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和“积累”的词义不尽相同,用于句中表达的意思也是有所不同的。

厮守 sīshǒu
(一)
2024年9月19日《新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我”没有偏旁》。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独体字的笔画也很有意思,有的是离散的,每一笔每一画,都互不关联,永不触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比如‘心’字,四个笔画,各居一隅,不远不近,若即若离,既互为厮守,又遥遥相望。”这个句子中的“厮守”一词使用有误。“厮守”的意思是互相依靠,互相陪伴。“厮守”中的“厮”,表示的意思是互相,因此“厮守”这个词自身就有互相的意思在内。句中的“厮守”前用上了“互为”一词,其中的“互”与“厮守”中的“厮”产生了语意重复,表明作者不明白“厮”是什么意思。“厮守”不能和“互为”搭配使用。一般地说,可以把“厮守”改为“守候”之类的词,即消除其中的“厮”,使它和“互为”的搭配合理化。但在这个句子中,原旬使用“互为厮守”,与“遥遥相望”有一种对应的意味,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把“互为厮守”改为“各居其位”之类的话语,也是可以的。“各居其位”和“遥遥相望”的语意对应更有意味,在表达上的效果更好。
(二)
2021年1月22日《新民晚报》第21版刊登文章《问世间情为何物》。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父母同庚,二十岁结的婚,相厮相守了73年。”这个句子中的“相厮相守”使用有误。“相厮相守”是把双音节词“厮守”拆开,嵌入“相……相……”的结构之中,表示的意思是互相厮守。在“相……相……”这个结构中嵌入一个双音节词的两个词素,一般来说可以收到比用“互相”修饰这个双音节词更好的修辞效果。这种表达方式要求这个被嵌入的双音节词的两个词素具有同样性质的语义,如“相亲相爱”。但是,句中出现的“相厮相守”,由于“厮守”的两个词素并不具有相同的语义,因此这样表达是不合适的。一般地说,可以把“相厮相守”改为“相守”,即删去不合适的“相厮”。但是,如果把“相厮相守”改为“相亲相爱”之类的话语,应该更合适。“亲爱”意为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用于表示句中的“父母”两人的关系是合适的。而“亲爱”的两个词素“亲”和“爱”有同义的性质,将这个双音节词拆开后嵌入“相……相……”的结构中也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7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2:52: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17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00:19: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徐思凡

17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00:19: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市地震局全体地震人向祖国献礼
编辑:徐思凡

17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00:29: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为什么不能说“庆祝建国75周年”?


为什么“建国”“祖国”“纪念”不规范?
“华诞”能不能使用?
在使用相关表述时
还应注意什么?

一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类似表述中,能不能使用“建国”?

答案:不规范,不能!

“建国”有两层意思:“建立国家”和“建设国家”。

“建立国家”就是世界上之前没有这个国家,后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新国家。从这层意思来讲,中国建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

“建设国家”是指已存在的国家,在本国的方针政策下的国家建设行为。比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相关的表述越来越规范、清晰。例如,2017年10月24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就有3处将“建国”修改为“新中国成立”。

因此,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相关活动和报道中,若出现“建国75周年”的表述则是不规范的。

二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类似表述中,能不能使用“祖国”?

还有不少文章中写到“庆祝祖国75周年华诞”,这种表述规范吗?

答案:不规范!




“祖国”与“国家”不是同一个概念,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祖国指自己的国家,祖国有祖先开辟世代生存之地的意思。国家指:1.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2.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所以类似“祖国75周年华诞”等表述是不准确的。

三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类似表述中,能不能使用“纪念”?

答案:不能!

“纪念”是对已不存在的、已经过去的人或事物而言。新中国成立至今是一直存在的,也将继续存在,我们要做的是“庆祝”,而不是“纪念”。



“华诞”和“周年”可以连用吗?

答案:可以!

“华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如下: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这样使用:


因此,不论是“华诞”单用,还是“周年”“华诞”连用都是没有问题的。

“华诞”的正确表述,可以是:

file:///C:/Users/huawei/AppData/Local/Temp/ksohtml16916/wps7.jpg庆祝新中国75华诞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5华诞之际

五一键替换需谨慎

如果操作时不考虑语境,图省事直接一键替换,遇到“解放”“建国”就替换为“新中国成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

下面是一些错例。

以下图片中的“新中国成立”应改为“建国”。


以下图片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应改为“建国”。




以下图片中的“新中国成立”应改为“解放”。



以下图片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应改为“解放”。



来源:网信南京(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7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6 11:59: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宁夏人民出版社发布《致歉声明》




近期,小张咬文嚼字陆续发布了宁夏人民出版社的相关图书重大差错。

10月5日18时59分,宁夏人民出版社发布《致歉声明》。小张咬文嚼字将持续关注。
简单说几句。

1)无论早晚,发布声明,算是化解舆情的一种有效方式。错了就是错了,得认!这比吉林某出版单位的处理方式好多了。小张咬文嚼字还是为宁夏人民出版社的《致歉声明》点个赞!
2)错了,不丢人;发布《致歉声明》也不丢人。不懂不会处置突发事件的出版单位才丢人。
3)一错否决!有些差错与差错率无关。一个差错都会让出版社惊出冷汗!
4)小张咬文嚼字自建有强大的数字资源库。相关差错都是在做课件时检索发现的。检索过程中,发现宁夏人民出版社近几年出版的一些图书存在问题,尤其是年鉴类图书。建议宁夏人民出版社多在这方面进行自检。
5)当然,全国很多出版社的年鉴类图书普遍存在表述失范等编校质量问题——重要表述不准确、机构表述不规范、人名差错……

年鉴类图书重要表述差错挺严重
15家出版社的17本图书存在重要表述脱漏字现象(网友来稿)

6)连续发布宁夏人民出版社相关差错后,宁夏的两位朋友联系了小张咬文嚼字。看得出,他们是真正的朋友,真正有出版情怀的朋友。小张咬文嚼字认为,朋友归朋友,差错是差错,不仅要直面,更要正确对待。


来源:小张咬文嚼字(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71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09:11: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22)都 引入 飞播 流亡 面对 分野
咬文嚼词(122)
dōu 引入 yĭnrù 飞播 fēibō
(一)2020年7月31日《新民晚报》第5版刊登报道《张庙花鸟市场旁现大量“一枝黄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目前生存在上海的‘一枝黄花’基本都是从加拿大引入。种子是飞播的,风一吹就可以传播。”这节文字中的“都”“引入”和“飞播”三个词使用有误。先看“都”。“都”是一个副词,它最常用的意思是表示总括全部,没有例外的情况。这节文字中的“都”用来总括“从加拿大引入”(其中的“引入”使用不妥,下文另述)这种情况,表示全部是这样,没有例外。但是,文中的“都”与“基本”并列在一起使用,而“基本”表示的意思是大体上,它在表示对事物的判断时不是总括全部,而是可以有例外,因此“都”的使用和“基本”产生了矛盾,使意思表达出现混乱。再看“引入”。“引入”的意思是带入,如“引入会场”“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引入”通常是行为主体有意从事的一种行为,其指向对象为行为主体愿意接受,具有正面性。这节文字中“引入”的指向对象是“一枝黄花”,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这是一种有害植物,行为主体将其带入并不是有意从事,而是在无意中使其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引入”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再看“飞播”。“飞播”指的是用飞机播撒种子。“飞播”是一种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依靠人力操作。句中说的是“一枝黄花”的“种子”在风力下飞动着传播,使用“飞播”是望文生义了,与其词义不合。一般来说,在已经使用了“基本”后,可以把“都”删去,使对“从加拿大引入”这种情况的判断保留在大体上这个范围,消除因“都”的使用而产生的矛盾。当然,也可删去“基本”而保留“都”的使用。只是要注意,“基本”和“都”在表示事物范围判断上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至于这节文字究竟应该使用“基本”还是“都”,这要根据“从加拿大引入”的实际情况来作出确定。可以把“引入”改为“流入”。“流入”的意思是进入,它的使用对象通常局限于负面性事物,适合用于这节文字中的“一枝黄花”。至于“飞播”,其后面的“风一吹就可以传播”已经把意思表达清楚,这个词在这节文字中没有必要使用,可以把“种子是飞播的,风一吹就可以传播”改为“种子经风一吹就可以传播”。这样改了以后,这个句子与前面的另一个句子关系较为紧凑,因此可以把原文的两个句子改为一个句子,即把原句“从加拿大引入”(其中的“引入”已改为“流入”)后的句号改为逗号。(二)2023年11月4日《今晚报》第15版刊登文章《不要等待》。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她说,除了上班,还要照顾孩子,打理家务,那些文字大多都是在地铁上写下的,还有的是早起一个小时或者晚上睡觉前写的。”这句话中的“都”使用有误。“都”表示对事物的判断的总括全部,在这个句子中就是表示对“在地铁上写下的”这个判断是一种总括,使用对象是“那些文字”的全部。但是,一方面,句中的“都”与“大多”并列使用,而“大多”表示对事物范围的判断不是全部,两者一起使用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句中还有“还有的是早起一个小时或者晚上睡觉前写的”,这也表明“那些文字”并不全部“是在地铁上写下的”,“都”的使用不合事实。一般地说,可以在“大多”与“都”之间作出取舍,删去一个保留一个,以消除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产生的表意矛盾。但就这个句子来说,因为已经有明确的信息介绍了“那些文字”的情况,它们并不全部是“在地铁上写下的”,因此应该删去“都”。
流亡 liúwáng
微信公众号《上海书展》2024年10月8日刊登《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8月书单》。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书籍形制的改变、《西奈抄本》的流亡、亚述雕像和泥板从伊拉克运抵伦敦和巴黎、西方寻找亚特兰蒂斯史前文明的痴迷,近年《耶稣之妻福音书》的作伪和肖斯塔科维奇《见证》一书的真伪谜团,每一篇都应了‘书自有命’这句话。”这句话中的“流亡”一词使用有误。“流亡”的意思是因灾害、战乱或政治原因等离开家乡或祖国逃亡在外。“流亡”的行为主体通常应是人,而不能是物品。这个句子中“流亡”的行为主体是“《西奈抄本》”,这是一本书,“流亡”不合使用。可以把“流亡”改为“流散”或“流失”。“流散”的意思是流落分散,流转散失,“流失”的意思是流散失去,前者表示使用对象在流落之中,但其物品仍然存在,可寻找到其踪迹;后者表示流落而消失,其踪迹已难以寻找,因此,“流散”和“流失”虽然都能和句中的“《西奈抄本》”搭配,但究竟应该选用哪一个,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
面对 miànduì
微信公众号《小张咬文嚼字》2024年10月9日刊登文章《看出转载通稿时的修改变化了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2023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阐明‘新质生产力’令人耳目一新……”这个句子中的“面对”一词使用有误。“面对”的意思是当面对着,引申后可指面前对着某种形势、局面等。“面对”的这两个意思,其指向对象分别是具象的人和抽象的某个概念,它们都要求其指向对象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句中的“面对”后面跟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面对”和它不能搭配,“面对”的宾语残缺。“面对”可以在这个句子中使用,但需要为其宾语补上残缺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名词性结构。可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后面加上“形势”“潮流”“趋势”之类的词(其间必须加上结构助词“的”)。这样改了以后,“面对”的宾语就是一个分别以“形势”“潮流”“趋势”为中心语的名词性结构,符合“面对”的使用要求。
分野 fēnyĕ
2024年10月9日《文艺报》第3版刊登文章《根本在于“写什么”与“怎么写”》。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任何一种文学文体的创作总是必然存在着‘变’与‘不变’的两种基本分野。”这个句子中的“分野”一词使用有误。“分野”的意思是划分的范围,不同事物的分界。句中说的是在“文学文体的创作”中出现的“变”与“不变”这两种不同的形式,而不是说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区别,“分野”的使用不合词义。可以把“分野”改为“形式”之类的词。“形式”的意思是事物的外观形态。“变”与“不变”是“文学文体的创作”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外观形态,使用“形式”是可以的。也可以把“分野”改为“路径”,“路径”有一个意思是指门路,即实现某个目标的办法,用在这个句子中就表示“变”与“不变”是实现“文学文体的创作”的两种做法,也是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的。
来源:校对工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av45MFPG4rGL9Qzf-UciA
编辑:刘诗扬

171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20:19: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123)利益 偷袭 默认 名字
利益 lìyì2024年10月13日《南国早报》第4 版刊登报道《靖西查获120余箱走私活体蛇》。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今年9月中旬,靖西边境管理大队民警通过侦查发现:有不法分子为牟取高额利益,企图从靖西市中越边境附近走私不明货物入境。”这个句子中的“利益”一词使用有误。“利益”指各种好处。“利益”的使用对象和所指内容都很广泛,就使用对象来说,可以包括国家、政党、企事业单位、家庭乃至个人,就所指内容来说,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运作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包括在家庭和个人层面的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收获。“利益”虽然可以包括经济方面的货币收入,但通常不能以数额来计量,句中的“利益”前有修饰语“高额”,表明其说的是货币收入,“利益”的使用不准确。可以把“利益”改为“利润”。“利润”指的是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所赚的钱。“利润”通常以可以计量的货币收入为标志,句中说的“从靖西中越边境附近走私不明货物入境”是一种非法的商业活动,可以为其行为主体“不法分子”带来“高额”的货币收入(但通常会受到法律打击,所得货币收入也会被没收),使用“利润”是准确的。


偷袭 tōuxí

2024年10月13日《合肥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香透一座城》。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桂花的暗香,有偷袭人体嗅觉的神奇功能,它的香味,穿透力特别强,能长时间停留在空气中。”这个句子中的“偷袭”一词使用有误。“偷袭”的意思是在作战或体育竞技中趁敌人或对手不防备时突然袭击。“偷袭”是一种突然袭击,它给指向对象带来的是失败或失利,因此是指向对象所不愿意接受的。句中的“偷袭”,其行为主体是“桂花的暗香”,作为修辞上的一种词语移用,这是可以的,但对于句中的“偷袭”的指向对象“人体嗅觉”来说,“桂花的暗香”是一种乐于接受的事物,因此,即使从词语移用的角度来考虑,“偷袭”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可以把“偷袭人体嗅觉”改为“沁人心脾”之类的话语。“沁人心脾”指人呼吸到新鲜空气,包括空气中的花香味而产生舒适的感觉,适用于对“桂花的暗香”这类物质的描写。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偷袭”的释义是这样的:“趁敌人不防备时突然袭击”。这个释义把“偷袭”限制在军事活动中,定义过窄。事实上,“偷袭”在体育竞技中也经常出现,但体育竞技中的对手不能称为“敌人”,因此,《现汉》这样的释义未能全面涵盖“偷袭”在今天的使用对象。当然,《现汉》举了一个书证“~对方球门”,表明《现汉》注意到了“偷袭”在竞技活动中的使用,但《现汉》只是对这个书证以“◇”的形式作了标记,按《现汉》的编纂体例,这只是一种比喻的用法,不足以成为“偷袭”的词义。但是,事实上随着汉语使用地区几十年来大规模战争的平息,“偷袭”用于战事已经比较少见,而在竞技活动中则又是常见的,词典对“偷袭”的释义应该接受这个用法,将其纳入释义之中。


默认 mòrèn

2024年10月14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店家强制收取餐具费何以堂而皇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除了以服务费、茶位费为名变相收取餐具费的情况外,还存在只提供付费餐具或默认提供付费餐具,而不主动告知消费者有免费餐具这两种情况。”这个句子中的“默认”一词使用有误。“默认”指的是心里承认,但不表示出来。“默认”通常是行为主体对他人的主张、要求等愿意接受的一种未用语言表明的态度,句中说的是店家在向消费者提供消费时,不主动征求消费者意见而只向其“提供付费餐具”,对这种状况,使用“默认”不合其词义。这个句子可以删去“默认”,但需要把相关语句重新组织一下,具体来说,可以把“或默认提供付费餐具,而不主动告知消费者有免费餐具”改为“或提供付费餐具时不主动告知消费者有免费餐具”。



名字 míngzì

(一)2023年6月10日《云南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创造是人生最高的欢乐》。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创造,一个豪迈而响亮的名字,一种伟大而持久的事业。”这个句子中的“名字”一词使用有误。“名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姓名,通常由姓和名构成,也可单指姓以外的名;二是指事物的名称。句中的“创造”并不是一个人的姓名或一个事物的名称,“名字”的使用不合词义。可以把“名字”改为“名词”。“名词”本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指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但除此以外,“名词”也可表示某种具有特殊含义的字眼,这个意思不限于语言学上“名词”的意思,句中的“创造”就是一个表示特殊含义的字眼,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二)

2024年5月22日《新民晚报·家庭周刊》第1版刊登文章《沈勤贤:书写家乡60年》。文中写道:“与此类似的,还有《“四脚蛇”暗避东佘山》《幽会路旁鹁鸪啼》……光看名字,读者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有趣’二字。”这节文字中的“名字”一词使用有误。“名字”在这节文字中表示事物的名称,但是当“名字”用于事物时,这个事物通常应是不具有专用于这个事物的名称的,如果有专用于这个事物的名称,“名字”就不能合用。这节文字中的“名字”,其使用对象是“《“四脚蛇”暗避东佘山》”和“《幽会路旁鹁鸪啼》”,从引语所出文章可知,它们都是文章,而文章有专用的事物名称,使用“名字”是不合适的。可以把“名字”改为“题目”或“标题”。“题目”“标题”都是指标明文章、作品内容的简短语句,这节文字中的“‘四脚蛇’暗避东佘山”“幽会路旁鹁鸪啼”就是这样的简短语句,将它们称为“题目”或“标题”是合适的。



(三)

2024年10月13日《南方都市报》第10版刊登报道《小说家辽京:把那层雾吹开,看到里面的人》。文中写道:“我觉得小说最初的名字《北国之春》挺好的,虽然写的是衰老,题目却有一种生命的豪迈。为什么弃用这个名字?”这节文字中的“名字”一词使用有误。“名字”在这节文字中出现了两次,它们的使用对象都是“小说”。但“小说”是用文字组织起来的作品,从大的类别来说也属于文章类事物,有专用名称,使用“名字”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这节文字中使用的两个“名字”都改为“题目”或“标题”。考虑到这节文字中的“小说”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是一部长篇小说,已印制成书,也可把两个“名字”都改为“书名”。


来源:校对工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n6BozdOExcJzSvSp3C6UQ
编辑:程正元


172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20:39: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124)定位 举止 重叠 貌似 一边


咬文嚼词(124)

定位 dìngwèi2024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第 17 版刊登文章《“迷你月亮”来地球“串个门”》。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周围随时都可能有‘迷你月亮’在运行,只是目前人类观测能力有限,无法定位其具体位置。”这个句子中的“定位”一词使用有误。“定位”是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用仪器测定所在的位置,也指设定或确定人或事物的地位;作名词用时指测定的或设定的、确定的位置。句中的“定位”用的是其动词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定位”的动词义自身的结构是动宾式的,这类词在使用中一般不宜再带上宾语,而句中的“定位”带上了宾语“其具体位置”,但宾语所表示的这个意思其实已经包含在“定位”自身的词义之中,因此,“定位其具体位置”这样的表达在语意上存在重复,不合作为动词的“定位”的使用要求。可以把“定位”改为“确定”。“确定”意为明确地肯定下来,“确定”的指向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是抽象的目标、方针之类的概念,也可以是方向、位置之类比较具象的事物,用于句中可以支配“其具体位置”这样的概念。当然,如果删去“其具体位置”,那么保留“定位”的使用也是可以的,只是这样修改以后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语势过弱,还宜在“定位”前加上“准确”之类的形容词。

举止 jŭzhĭ

2023年4月16日《北京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对“鹅”的回忆》。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之所以用自己写的《道德经》去换道士的一群鹅,或许是想从鹅的举止中感知笔势笔法,从而得到新的书写启示,就像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有进益那样。”这个句子中的“举止”一词使用有误。“举止”指的是人所表现出的动作、姿态、风度等。“举止”只能用于人,句中的“举止”,其使用对象是“鹅”,这是一种家禽,“举止”不能适用。可以把“举止”改为“动态”。“动态”有一个词义是指行动的状态,这个词义可以用于各种动物,用于句中的“鹅”就是表示其表现出的各种动作的状态,符合作者表达的意思。

重叠 chóngdié

2024年10月14日《新民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续不完的羊肉汤》。文中写道:“都道塞北和江南差异之大,几乎完全是两个天地。就说饮食风格吧,江南之精细和塞北之粗犷也是壁垒分明,但也有极个别的重叠之处,比如食羊。”这节文字中的“重叠”一词使用有误。“重叠”的意思是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堆积重复。这节文字说的是“江南”和“塞北”这两个地方的“饮食风格”有一致之处,而不是说两地的“饮食风格”堆积在一起,“重叠”的词义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合。可以把“重叠”改为“相同”或“相似”。“相同”指完全一致,没有差别,“相似”指相像,相近。句中说的是“江南”和“塞北”的“饮食风格”的区别“壁垒分明”,然而在“食羊”这件事上却不是这样,使用“相同”和“相似”都能表示出与“壁垒分明”相反的意思,符合作者要表示的原意。当然,“相同”和“相似”在表示事物一致性的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别,可根据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作出选择。

貌似 màosì

微信公众号《老小孩说大话》 2024年10月14日刊登文章《深圳公园语用问题之:深圳中心公园E区》。文中写道:“能强健盘骨(貌似应该叫“骨盆”)……”这句话中的“貌似”一词使用有误。“貌似”的意思是表面上像。使用“貌似”要注意的是,这个词对使用对象只是认为其表面上像,而实际上作者是要否定这种相像性的。如“这个人貌似老实,实际上经常骗人”,“老实”是行为主体“这个人”的表面现象,而实际上不是这样。在上引句子中,“貌似”的使用对象是“盘骨”,作者认为其应该是“骨盆”,但“貌似”的使用却否定了作者要表达的这个意思,因此“貌似”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可以把“貌似”改为“似乎”。“似乎”的意思是仿佛,好像,可用于对事物的不是很确定的判断,有一种与人商量的态度。作者在上引句子中要表示的意思是,“盘骨”这个词“应该叫‘骨盆’”,但作者对此又不是很肯定,使用“似乎”可以准确地把作者的这种态度显示出来。


一边 yībiān

(一)2024年9月24日《新民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李剑华在永嘉路的奋斗岁月》。文中有个句子写道:“1939年4月至1942年11月,这里是中共江苏省委的秘密机关,当时李剑华一边承担省委的部分重要工作,还专职掩护省委机关的安全。”这个句子中的“一边”使用有误。“一边”的词义较为丰富,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就虚词来说,主要的用途是作为副词,分别放在两个分句中,构成“一边……一边……”的格式,表示两种动作或行为同时出现。在这种句子中,两个一起用的“一边”实际上是一对关联词语,互相呼应,一般应同时使用。有时可以只用一个,但通常只可省略前一分句中的“一边”,后一分句中的“一边”不可省略。这个句子列出了“承担省委的部分重要工作”和“还专职掩护省委机关的安全”两种情况,但只在前一分句有“一边”,后一分句没有与之呼应的另一个“一边”,这不合“一边”的使用要求。可以在后一分句“还专职掩护省委机关的安全”的前边加上“一边”,与句中已有的“一边”形成呼应,表示行为主体“李剑华”做的两方面的工作。如果只用一个“一边”,则应把前一分句“承担省委的部分重要工作”前的“一边”移至后一分句“还专职掩护省委机关的安全”前。


(二)

2024年7月26日《新民晚报》第15版刊登报道《“隔墙有耳”,听见邻居遭遇电信诈骗》。文中写道:“‘阿姨,这是诈骗电话,不要转账,快挂断电话!’民警一边让王阿姨立刻挂断电话,停止转账操作,一边开展劝阻。”这节文字中的“一边”使用有误。“一边”作为关联词语,通常可以表示两种动作或行为同时发生。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动作行为虽然可以是同一行为主体所为,但要求其不能是同一件事。在这节文字中,两个“一边”所管的内容分别是“让王阿姨立刻挂断电话,停止转账操作”和“开展劝阻”,两者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件事,“一边……一边……”的格式不合使用。这节文字中的两个“一边”都应删去,同时还要删去后边的“开展劝阻”。如果保留“开展劝阻”,则宜将其移至“让王阿姨立刻挂断电话,停止转账操作”的前边,同时还宜在“开展劝阻”的前边加上“急忙”“迅速”之类的词。


来源:校对工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RbfMBSoFar1ON-9EjIdPA
编辑:程正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