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17:02: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00)源头 体现 薄弱 哲人
源头 yuántóu 体现 tĭxiàn
(一)
2024年2月7日《文汇报》第11版刊登文章《感性与理性的“表里”关系》。文中写道:“讲好一个故事,塑造几个人物是审美的核心。源头准确了,还得体现给观众,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这就是故事和人物。”这节文字中的“源头”和“体现”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源头”。“源头”本指水流发源的地方,引申后可指事物开始的部分。这节文字中的“源头”用的是其引申义,但从文中内容来看,“源头”在文中指的是“塑造几个人物”,它的使用对象是“讲好一个故事”中的“故事”,但“塑造几个人物”对于“故事”来说,并不是这个“故事”开始的部分,而是应该贯穿“故事”始终的元素,“源头”的使用不合词义。
再看“体现”。“体现”指的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物上表现出来。“体现”的使用对象通常是某种性质或某种现象,带有抽象色彩。这节文字中的“体现”说的是“故事和人物”通过演员的表演“给观众”看,要求“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指的是演员的表演,这是具有具象性的内容,“体现”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源头”改为“定位”之类的词。“定位”有一个意思是指确定的目标、位置等,用于表示这节文字中“塑造几个人物”对于“故事”的作用是合适的。可以把“体现”改为“表现”。“表现”有一个意思是指表示出来,用于指演员“给观众”看的表演是合适的。
(二)
2023年12月29日《河北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相伴大运河》。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如果以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辟邗沟为滥觞源头,京杭大运河已有2500年的历史。”这个句子中的“源头”一词使用有误。
“源头”可比喻事物开始的地方,在这个句子中用来指“吴王夫差开辟邗沟”在“京杭大运河”这个事物中的起源,这是作者在这个句子中要表达的意思,这本是可以的,但是句中在“源头”之前已经使用了“滥觞”一词,它的意思也是表示事物的起源。在已经使用了“滥觞”一词后在同一位置又使用意思相同的“源头”一词,这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可以把“源头”一词删去。当然,如果删去“滥觞”而保留“源头”的使用,也是可以的。“滥觞”和“源头”,其引申意义基本相同,但这两个词本身还是有文白之别,能够体现不同的文采。就引语所出这篇文章的文风来说,这两个词都可以使用,只是不能一起使用。
(三)
2023年9月19日《扬子晚报》B叠第1版刊登文章《诈骗受害者的“羞耻心”从何而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电影《鹦鹉杀》中,着重体现了两位女性受害者。”这个句子中的“体现”一词使用有误。
“体现”指的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物上表现出来,要求其指向对象具有抽象性。“体现”如果用于文章、作品,通常表示这个文章或作品所起到的作用,而不是指这个文章或作品本身所表现的内容。句中“体现”的指向对象“两位女性受害者”是“电影《鹦鹉杀》”本身所表现的内容,它不具有抽象性,“体现”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体现”改为“描写”或“塑造”之类的词。“描写”指的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人或事物的形象或客观的事实表现出来,这个意思的行为主体通常应是文章和作品,适用于句中的“电影《鹦鹉杀》”。“塑造”则是一个多义词,其中一个词义是指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这也适用于句中的“电影《鹦鹉杀》”。
(四)
2024年7月30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雨霏别哭”,运动员就该渴望赢但也不怕输》。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若因此就认为参赛运动员非赢不可,赢不了就是给祖国丢脸,这样的想法就很不应该,因为它既不尊重竞技规律,也体现出了格局的狭窄。”这个句子中的“体现”一词使用有误。
“体现”指的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物上表现出来,其指向对象通常要求具有正面性,如“他的这种行为体现了公而忘私的高贵精神”。这个句子中“体现”的指向对象是“格局的狭窄”,这具有负面性,“体现”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体现”改为“表现”。“表现”是个多义词,其中一个词义与“体现”基本相同,其指向对象都要求具有抽象性,但“表现”的这个词义和“体现”不一样的是,它的指向对象不像“体现”必须具有正面性,不需要作出正面性和负面性的区分,因此在这个句子中是适用的。
(五)
2022年4月8日《北京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心居〉:没有逃脱“悬浮”的泥沼》。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另一方面是人物失真,突出体现是人物的脸谱化。”这个句子中的“体现”一词使用有误。
“体现”是一个动词。句中的“体现”做了“是人物的脸谱化”的主语,这是把“体现”当作名词来使用了,不合“体现”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体现”改为“表现”。与“体现”不同的是,“表现”不仅是一个多义词,而且是一个兼类词,兼有动词和名词的用法。句中的“人物的脸谱化”是句中使用对象(从引语所出文章的标题可知指的是“《心居》”,从引语所出文章可知这是一部电视剧)显现在外让人能够看到的一个特点,使用名词“表现”是合适的。
薄弱 bóruò
2024年8月1日《新民晚报》第5版刊登报道《未来十天38℃+天天见》。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由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对流天气很难发展起来,午后产生大范围阵雨或雷雨可能性不大,即便是有雨水降落,也好似‘下开水’,对缓解暑热来说效果薄弱。”这个句子中的“薄弱”一词使用有误。
“薄弱”的意思是容易破坏或动摇,不雄厚,不坚定。“薄弱”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与某种力量、作用、意志有关的事物,如“防线薄弱”“意志薄弱”。句中“薄弱”的使用对象是“效果”,但“效果”不能体现为力量、作用、意志之类,“薄弱”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薄弱”改为“微弱”。“微弱”有一个意思是小而弱,它的使用对象通常是数量型的事物,句中说的是“雨水”的数量太小,因此“效果”比较差,使用“微弱”是合适的。
哲人zhérén
2024年8月3日《解放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未来的哲学研究应当走向何处》。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吹沙集》(三卷本)是武汉大学已故哲人萧萐父的文集,亦收有少量的师友评说。”这个句子中的“哲人”一词使用有误。
“哲人”指的是智慧卓越的人。“哲人”是一个对人评价非常高的称呼,通常只用于历史名人,而不用于当代人。句中的“哲人”指的是“萧萐父”,但“萧萐父”是当代人,虽然已经去世,但将其称为“哲人”是不合适的。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萧萐父”生前是一位研究、教授哲学的大学教授,可以说是一位哲学家,也可以说是一位哲学教授,而把哲学家、哲学教授称为“哲人”,是一种望文生意的错误。
可以把“哲人”改为“哲学家”或“哲学教授”。
《出版物编校差错例析》梳理总结了在各级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查中常见的文字错误、词语错误、语法错误、知识性错误等10余种错误类型,每类都精选了典型案例,指出错误性质,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结合辨析拓展讲解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书稿内容成熟,已经过多位质检专家审读,同时也是作者与行业内知名质检专家在给出版单位编校人员开展培训时的必备教材。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692#
 楼主| 发表于 2024-8-10 18:2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字词(102)一锤定音 一网打尽 信誓旦旦 游离
一锤定音 yīchuí-dìngyī
微信公众号《小张咬文嚼字》2024年8月8日刊登文章《“一键替换”案例欢迎列位编校专家引入授课PPT》。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像这种事实性的案例,一锤定音,没有什么争议,错了就是错了。”这个句子中的“一锤定音”使用有误。
“一锤定音”的意思是凭某个人的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排除掉其他不同意见。“一锤定音”的使用对象通常是有不同意见或争议的问题之类的抽象事物,句中说的是对于“这种事实性的案例”,人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出其问题所在,通常不会有什么争议,“一锤定音”不合句中要表达的意思。
可以把“一锤定音”改为“一目了然”。“一目了然”的意思是一眼就看得很清楚,这个意思切合句中的表达需要。
一网打尽 yīwăng-dăjìn
2024年8月9日《兰州晚报》第12版刊登一篇报道,其标题是“‘燃’起来的体育消费,‘颜值、产值、价值’一网打尽”。这个标题中的“一网打尽”使用有误。
“一网打尽”的意思是全部抓住或消灭。“一网打尽”的使用对象通常有两方面,一是具有犯罪行为的多个人,二是需要解决掉或除掉的具有负面性的事物。句中“一网打尽”的使用对象是“颜值”“产值”“价值”这三个事物,但这三个事物都不是行为主体“体育消费”需要消除掉的对象,句中说的是“颜值”“产值”“价值”这三个事物都有很好的收获,“一网打尽”不适合使用。
可以把“一网打尽”改为“皆有收获”之类的话语。
信誓旦旦 xìnshì-dàndàn
微信公众号《小张咬文嚼字》2024年8月8日刊登文章《“一键替换”案例欢迎列位编校专家引入授课PPT》。文中有个句子写道:“有些专家,去年的授课还在信誓旦旦地讲——某机构简称必须带‘和’。”这个句子中的“信誓旦旦”使用有误。
“信誓旦旦”形容对保证、承诺说得像誓言一样诚恳坚定,而最后的结果通常并不符合其保证承诺。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有些专家”在从事“讲”这个行为时自认为理由很充足,没有什么犹豫,但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有些专家”并不需要向他人作出保证或者承诺,因此“信誓旦旦”的使用是不符合句中表达需要的。
可以把“信誓旦旦”改为“振振有词”之类的话语。“振振有词”表示说话时自认为理由充足,但实际上这种理由往往是站不住脚的,这个意思符合句中表达需要。由于“信誓旦旦”通常只用于行为主体所作承诺保证最后并未办到这种场合,含有对行为主体的批评,改为“振振有词”后,由于“振振有词”同样带有对行为主体的批评之意,因此,原句的意味依然存在。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信誓旦旦”的解释不准确。《现汉》对“信誓旦旦”的释文是:“誓言诚恳可信。”《现规》对“信誓旦旦”的释文是:“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恳(旦旦:诚恳的样子)。”两部词典都把“信誓旦旦”限制在行为主体宣叙誓言时的一种表现姿态,这是不准确的。“信誓旦旦”说的是行为主体在表示对他人所作的保证、承诺时说得像宣叙誓言一样诚恳坚定,由于誓言是宣誓时表示决心的一种话,而宣誓通常是一种比较庄重的行为,因此当一个人在向他人作出保证、承诺时表现出“信誓旦旦”的姿态,就给人以可以相信的感觉,而当一个人在从事宣誓的行为时,反而不合适用“信誓旦旦”来形容。
另外,“信誓旦旦”含有对行为主体批评的意思,这是由于“信誓旦旦”只能用于在行为主体未能实现其保证、承诺的场景之下。词典在释义时应该考虑到这层意思,并在释义中适当说明,这样做更有利于读者对“信誓旦旦”的准确理解和使用。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领取优惠券后复制以下京东链接购买:
游离 yóulí
(一)
2022年8月2日《福建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坐忘于方寸之间》。文中写道:“见过吴昌钢先生奏刀治印,刀下无阻,刻刀所过之处,石屑纷纷崩落,声音爽利。剔除赘屑,电光石火间他便打通了字与字之间的通衢,刀锋游离于字的骨肉间,游刃有余。”这节文字中的“游离”一词使用有误。
“游离”的本义是一个化学专科词,指一种物质不和其他物质化合而单独存在,或某种物质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单独存在,引申后可比喻离开集体或所依附的事物而存在。这节文字描写的是篆刻中“奏刀治印”的活动,文中“游离”的行为主体是“刀锋”,但并不是说“刀锋”离开了“字的骨肉间”,而是说在“奏刀治印”的过程中“刀锋”在“字的骨肉间”移动的状态,“游离”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游离”改为“游移”或“游走”。“游移”和“游走”都是多义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词义都是指移动不定,用这两个词形容“刀锋”在“字的骨肉间”移动的状态,是合适的。
(二)
2024年8月8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十人书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们都曾公开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有的还出版过长篇小说,只是以‘散兵游勇’的姿态游离于文学界。”这个句子中的“游离”一词使用有误。
“游离”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表明其行为主体脱离了它原来存身的环境。句中“游离”的行为主体“他们”既然“都曾公开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有的还出版过长篇小说”,就表明他们存在于“文学界”,从引语所出全文来看,行为主体“他们”只是未进入文学的专业职业领域,而是分布于各个企事业单位,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存身于“文学界”之外,“游离”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游离”改为“出没”之类的词。“出没”指出现和隐没,可以形容人在某个场域中的状态,句中的“他们”在“文学界”的状况是一会出现,一会不出现,使用“出没”是合适的。当然,如果把“文学界”改为“文学专业职业领域”之类的话语,那么,保留“游离”的使用也是可以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游离”的诠释有需要改进之处。《现汉》把“游离”按本义和引申义分为两个义项。值得商榷的是《现汉》的义项②。义项②写道:“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分子∣~状态。”《现汉》对义项②的释文基本准确,但是其提供的两个书证,即“游离分子”“游离状态”则是不合适的,“游离分子”是化学专科用语,这个书证只能用于义项①,与义项②不能匹配;“游离状态”虽可以用于人的状态,但也可以用于形容化学元素的状态,它不能恰切地做义项②的书证,因此这个书证与其义项仍然是有距离的。
在这方面,《现规》比《现汉》做得更为周全。《现规》对“游离”的处理与《现汉》基本相同,但对其引申义所提供的书证“游离于集体之外”,与这个义项的匹配度就比较高。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693#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21:37: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03
包涵 bāohán
2024年8月10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文章《七夕的文化底蕴,远不止牛郎织女》。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乞巧的风俗,是否就包涵了七夕节的所有文化底蕴呢?”这个句子中的“包涵”一词使用有误。
“包涵”是一个客套话用语,表示请对方原谅,如“给你添麻烦了,请多包涵”。句中说的是在某个事物里面含有另一个事物的意思,“包涵”没有这样的词义。
应该把“包涵”改为“包含”。“包含”意为里边含有,用于句中就表示在“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的风俗”这两个事物中,含有“七夕节的所有文化底蕴”这样的意思,“包含”的使用符合句中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包涵”和“包含”是一对同音词,这也是“包涵”常常被用来表示“包含”的意思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两者意思完全不同,不可混淆。
僵持 jiāngchí
2024年8月12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文章《“恳求您,一起追逐吧”》。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狱中,疯子以他极富天分的语言学能力,协助牛津大辞典的词汇编写项目,在他的鼎力相助下,项目组突破了僵持已久的瓶颈。”这个句子中的“僵持”一词使用有误。
“僵持”的意思是有矛盾的对立的双方或多方相持不下,导致事情无法推进或问题无法解决。“僵持”的行为主体,要求是有矛盾的对立的双方或多方,通常要求是人或由人组成的具有意志力的团体、势力等。句中“僵持”的使用对象是“瓶颈”,但一方面“瓶颈”只是单方面的,不能构成“僵持”的状态;另一方面“瓶颈”是一个不像人一样具备意志力的事物,从这一点来说,“僵持”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僵持”改为“困厄”之类的词。“困厄”的意思是艰难,它可以用于人,形容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也可以用于事情,指事情遇到困难,难以推进,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颔首 hànshŏu
2024年8月8日《人民政协报》第11版刊登文章《〈读报〉的故事》。文中写道:“《读报》是画家李斛的一幅人物画小品。作者以写实兼写意的笔法和浅淡的色彩,表现了一位女少先队员双手捧着《中国少年报》、微微颔首阅读的瞬间情形。”这节文字中的“颔首”一词使用有误。
“颔首”的意思是低头。“颔首”用于表示行为主体在与他人面对面交流时对他人的说法、意见表示同意,“颔首”这个动作在时间上是短暂的,并且通常会连续反复从事。这节文字中“颔首”的行为主体是“女少先队员”,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其时这位“女少先队员”并未在与他人从事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在阅读“《中国少年报》”,其时她是“双手捧着《中国少年报》”在阅读,这种状态之下人通常都是低着头,但这时候的低头只是为了阅读的方便,其动作持续的时间通常应与行为主体读报的时间一致,并且不会表现出连续反复的状态。在这种情境之下,“颔首”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颔首”改为“低头”之类的话语。
为伍 wéiwŭ
学林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的《汉语常用双音词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就我个人的学养和水平而言,还没有想到要出版论文集,尤其不敢跟本套丛书中其他各位大家为伍。”(见该书第257—258页)这个句子中的“为伍”一词使用有误。
“为伍”的意思是做伙伴,结为一体。“为伍”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具有负面性的人,在完成“为伍”的行为后,行为主体和使用对象所从事的行为也要具有负面性。在这个句子中,“为伍”的使用对象是“本套丛书中其他各位大家”,这样的人不具有负面性,行为主体“我”对其也充满敬意;“我”和“本套丛书中其他各位大家”结为一体后,所做的事是“要出版论文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事也不具有负面性。因此,句中“为伍”的使用是不适合的。
可以把“为伍”改为“相并列”之类的话语。“并列”的意思是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它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人。“并列”用于句中表示“我”和“本套丛书中其他各位大家”共同出现于“本套丛书”中,不分主次,前边加上的“相”是互相的意思,表示“我”和“本套丛书中其他各位大家”的“并列”是互相之间产生的,双方地位平等,加上“相”更符合表达习惯。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为伍”的释义是这样写的:“同伙;做伙伴”。这个释文不够准确。“为伍”是一个动词,《现汉》的释文分为两部分,即“同伙”和“做伙伴”(其间用分号隔开),但释文用语“同伙”是一个名词,这样的释义是不准确的。词典释文要求尽可能地与被释词的词性保持一致,这样可以更好地让读者理解词义。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李佳

169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21:00: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05)
彩色 căisè
2024年8月16日《光明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挂在边境的彩链》。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条国道贯穿的县域太多,山景、江景、村景、市景,各类彩色交织叠加的部分,主要在东北段,尤其在鸭绿江与图们江畔。”这个句子中的“彩色”一词使用有误。
“彩色”意为多种颜色。“彩色”通常用来说明物品的颜色,与“黑白”相对,如“彩色图片”,与之对应的便是“黑白图片”。“彩色”本身表示多种颜色,是一个集合概念,因此“彩色”不能分出种类。句中的“彩色”接受了“各类”的修饰,这是把“彩色”当作颜色的意思来使用了,但这不合词义。
可以把“彩色”改为“色彩”。“色彩”指颜色,“色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分出多种类别,因此可以接受如句中的“各类”的修饰,用于句中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色彩”和“彩色”是一对逆序词,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可以分出类别,而后者是集合概念,不能分类。
缓坡 huănpō
2024年8月16日《光明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挂在边境的彩链》。文中写道:“车随山转,路随江行。具体的海拔与纬度,耳膜是有体会、也有记忆的。爬高、盘绕、缓坡、下行。”这节文字中的“缓坡”一词使用有误。
“缓坡”指的是和水平面的角度比较小的地面,在山上也可指坡度小的山坡。在这节文字中,“缓坡”和“爬高”“盘绕”“下行”并列在一起使用,但“爬高”“盘绕”和“下行”指的都是“车随山转”中的“车”在行驶中的各种状态,它们在词的形式上都是动词,而“缓坡”指的是山路中的一种形态,在词的表现上是名词,“缓坡”和另外三个词是不能并列使用的。
可以把“缓坡”删去。句中使用“缓坡”,是要叙写“车”在下山途中遇到“缓坡”时徐徐行驶的状态,但一方面,“缓坡”不能表示出这样的状态,另一方面,“下行”一词已经包含了“车”在下山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行驶状态,如无特别需要,不必专门说明“车”在“缓坡”上行驶的状态,如果改用另外一个合适的词来叙写这种状态,反而容易产生与“下行”语义重复的问题。删去“缓坡”后,用“爬高”“盘绕”和“下行”三个词来叙写“车”在行驶中的状态就可以了,并不影响原意的表达。
下来 xiàlái
2024年8月14日《羊城晚报》第1版刊登报道《家长建议取消全市中小学礼服》。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一套礼服下来要几百元,小孩又在长身体,每隔两三年又要重新买,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和浪费。”这个句子中的“下来”一词使用有误。
“下来”在现代汉语中分为动词和趋向动词两种。作动词用的“下来”,通常表示从高处到低处的一种行动方式,如“他从楼上下来了”。作趋向动词用的“下来”,通常是跟在某个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词所代表动作的方向、持续、结果或形容词所表示的状态的开始出现或持续。这个句子中的“下来”,如果作动词理解,则它的行为主体是“礼服”,但作动词用的“下来”,其行为主体通常只能是人、动物或某些有运行功能的器具,“礼服”不是这样的事物,动词“下来”和它不能搭配。如果把“下来”作趋向动词理解,但在它的前面却没有合适的动词或形容词,“下来”的使用缺失能够和它搭配的适当的对象。
对“下来”的这个使用错误,可以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把“下来”删去,让“礼服”和“要几百元”搭配。二是在“下来”前加上合适的动词,如“置办”“买”“算”等,构成这些动词和“下来”的组合,“下来”作为趋向动词表示这些动作的结果。当然,“置办下来”“买下来”“算下来”表示的意思是不完全一样的,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选择使用。
浮现 fúxiàn
2023年8月17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美国司法制度日益沦为党争工具?》。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今年以来,针对特朗普的刑事指控不断浮现。”这个句子中的“浮现”一词使用有误。
“浮现”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子里显现,如“往事一一浮现”;二是指某种神态呈现在脸上,如“笑容在她脸上浮现”。这两个意思的“浮现”在使用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前一个意思的“浮现”,其使用对象通常应是过去经历的事,后一个意思的“浮现”,其使用对象通常限于人的某种神态。句中的“浮现”,其使用对象是“针对特朗普的刑事指控”,这是新出现的社会性的事件,既不是某个人记忆中的往事,也不是某个人在脸上表现出来的神态,这两个意思的“浮现”都不能适用。
可以把“浮现”改为“出现”。“出现”意为显露出来,它的使用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社会事件,适用于这个句子。
丝毫 sīháo
《当代》2024年第3期刊登小说《女字旁》。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只见钱阿姨气定神闲地坐在丝毫没开空调的房间里,手捧着一杯冒热气的茶在听苏州评弹,让人不由心生佩服。”(见该期刊物第92页)这个句子中的“丝毫”一词使用有误。
“丝毫”的意思是极小或很少。“丝毫”作为一个形容词,其使用对象通常是可以分出层级的某种状态或某个动作,如“丝毫不差”(“差”或“不差”可以分出层级)“丝毫不笑”(“笑”或“不笑”可以分出层级)。句中“丝毫”的使用对象是“没开空调”这种状态,但是从常理来说,人对“空调”的使用要么是开着,要么是没开(至于开多少度自然可以有不同,但就“开”这个行为来说,只能是要么开要么不开,而不可能有其他的不同层级的行为状态),“没开空调”是分不出层级的,因此,“丝毫”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丝毫”删去。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李佳


1695#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6:47: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06)力量 下发 资产 眉目


力量 lìliàng
(一)
202418日《今晚报》第6版刊登报道《普通工人何以逆袭成大师》。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看着厂里中青年力量对着一个个小零件精益求精,为设备技术的迭代创新孜孜以求,57岁的公司后勤工区党支部书记、工区长刘元明感到格外欣慰。这个句子中的力量一词使用有误。
力量是一个多义词,可指力气,如人多力量大;可指能力,能量,如贡献力量;可指可以发挥作用的人或集体。句中的力量用的是最后一个意思。但是,力量的词义具有抽象性,即使指人或集体的时候,在使用中会受到限制。这种限制就是,表示人或集体的力量,它通常只是一种借指,作为对使用对象的一种肯定性评价用语而出现,如新生力量。这个句子中的力量,与对着一个个小零件精益求精,为设备技术的迭代创新孜孜以求搭配,而这些行动只能由具象的人或集体来完成,力量因为具有抽象性而不能与其搭配,力量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力量删去,或视具体情况把力量改为职工技术人员之类的词语。这样改了以后,与对着一个个小零件精益求精,为设备技术的迭代创新孜孜以求搭配的是中青年”“中青年职工中青年技术人员,这些概念都具有具象性,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二)
2024817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民间救援队的疲惫时刻》。文中写道:“7月初,湖南发生汛情。在外打工的晏明和在老家的家人失联,她给不同的救援力量打电话,可得到的回复不是救援队碍于经费压力没有出发,就是救援队分不出人手。这节文字中的力量一词使用有误。
力量虽然可以指人或集体,但由于它是一个抽象概念,不能和具体的具有具象性的词语搭配。这节文字中的力量,要接受外人的打电话,那么对力量来说,就需要有接电话的行为。但接电话是一个具象的行为,力量不能和它搭配。力量在这节文字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力量改为队伍”“机构之类的词语,也可以把救援力量改为救援队队伍”“机构”“救援队都是具象化的概念,外人可以对它们打电话,相应的它们也能够产生接电话的行为。


下发 xiàfā
(一)
2024818日《解放日报》第3版刊登报道《出国游遭遇国际漫游天价资费?》。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1218—23日,用户王某某所产生的漫游资费均达到熔断标准,因此中国电信的企业系统自动触发熔断,暂停用户数据漫游功能,并向用户下发提醒短信。这个句子中的下发一词使用有误。
下发的意思是指上级部门把文件或钱款、物资等发到下级或基层。下发的行为只能发生在上级部门和下级部门之间,要求行为主体是下发接受对象的上级部门。在这个句子中,下发的行为主体是中国电信的企业系统,但下发的接受对象用户并不是前者的下级,下发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下发改为发送发送指发出,送出,这个词的行为主体和接受对象之间允许有多种关系,句中行为主体中国电信的企业系统和接受对象用户是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使用发送是合适的。
(二)
2022924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不愿意停下的老人》。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工头不愿赔偿除医药费外的经济损失,韩春香便选择起诉,并在202110月获得了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下发的民事调解书,要求工头给付14万元的赔偿。这个句子中的下发一词使用有误。
下发的行为主体和接受对象之间必须具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句中下发的行为主体是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接受对象是韩春香,但这两者之间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下发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下发改为发出发出有一个意思是发布让人知晓,这个意思的发布,其指向对象通常是命令、指示、文件等,句中的民事调解书是一种文件,使用发出是合适的。就这个句子的情况来说,把下发删去而不用替换使用其他词,也是可以的。


资产 zīchăn
2024818日《今晚报》第9版刊登报道《小课堂牵动大民生物业学堂第一讲开课》。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为《物业种类及物业费的组成部分》,由社区物业公司品质部杨经理结合小区实际,以案说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常见的车位归属、高空抛物、资产维修、楼道堆物、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讲清楚物业的责任,也指出了居民的权利义务。这个句子中的资产一词使用有误。
资产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财产,也可以指企业资金以及企业拥有的可以用货币计价的经济资源。资产用于指财产时,它的使用对象可以是家庭、企事业单位、国家等,但当资产这样使用的时候,通常是指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句中说的是家庭或小区中的生活用品(因为牵涉到物业,应是指与在常规的物业维修范围内的用品),从句子的语境来看并不是讨论这些生活用品的经济价值,资产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资产改为设备”“设施之类的词。设备”“设施都可指为进行某项工作或满足某种需要而设置的器物。这两个词都可以和句中的维修搭配,因此适用于句中。


眉目 méimù
《收获长篇专号》2020年春卷第331页有一个句子写道:秋林注意到鲍主任一直紧皱的眉目也终于舒展了一些。这个句子中的眉目一词使用有误。
眉目有三个意思,其本义是指眉毛和眼睛,借指人的容颜,如眉目清秀;引申后可比喻事情的进展,如这事有眉目了;也可比喻文章的结构,条理等,如这篇文章虽然很长,但眉目清楚,读上去一点也不累。句中的眉目用的是本义,但本义的眉目通常用来借指人的容貌,句中说的是鲍主任因为担忧之事有望解决而脸色好转,人在脸色好转的时候通常会眉心放松,而不是在眉毛和眼睛上表现出来。因此,眉目的使用是不适合的。
可以把眉目改为眉头眉头指的是眉心,即两根眉毛中间的部位。眉头的各种姿态可以体现出人的心情,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而人在高兴的时候,眉头通常会有所放松,即如句中所说的舒展的状态。因此,使用眉头是合适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为眉目立了两个义项,其中义项是本义,没有问题,义项的释文是:指文章、文字的纲要;条理:~不清在重要的字句下面划上红道,以清~。但是,在现代汉语的实际应用中,眉目的这个比喻义,其使用面比较单一,倒是比喻事情的进展这个意思,实际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但《现汉》失收这个义项,这是令人遗憾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96#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7:10: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连海滩救人大哥急寻被救者出证明:不图名利,申报见义勇对女儿以后有帮助

来源:红星新闻(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WGT4n8X3mhLjLnop9BO3g(现标题已更正)
编辑:徐思凡

1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17:11: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07)竞买 压轴 着重 成见 转变



竞买 jìngmăi
2024年8月20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你一定不要跟风读书》。文中写道:“陈寅恪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令人沉醉。此后陈寅恪出版的专业著作,许多人由仰慕‘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发展到竞买他的书。”这节文字中的“竞买”一词使用有误。“竞买”的意思是竞相报价争取买到。“竞买”是在商品罕有而需求者众多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交易手段,但这种交易手段通常只限于拍卖市场和证券市场。“竞买”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设定商品的买卖价格,而是可以实行自由竞价,通常是由报出最高价格者得到购买资格。在这节文字中,“竞买”的使用对象是“他的书”(即“陈寅恪出版的专业著作”),但在现代印刷条件之下,“他的书”可以通过印刷大量复制,在市场上并不罕见,在一般的图书流通市场上都能买到,不需要进入拍卖市场或证券市场,需求者没有必要通过与他人竞价来买到,因此,“竞买”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竞买”改为“抢购”或“争购”之类的词。“抢购”“争购”都可指在商品热销时争先购买,可以表现行为主体对作为指向对象的商品急迫需要的一种状态,用于句中都是合适的。


压轴 yāzhòu
2024年8月21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拜登“告别”演讲深情却尴尬》。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当地时间8月19日晚10时许,现年81岁的乔·拜登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首日以现任总统的身份压轴出场,在与上一位演讲者、小女儿阿什利·拜登互动时激动落泪,现场响起持续数分钟的掌声和欢呼声。”这句话中的“压轴”一词使用有误。“压轴”本是一个戏曲行业专用词,指一台戏曲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戏目(最后一出戏叫大轴子),通常可视为整场演出的高潮,现在也可比喻一个事件中最后阶段出现的令人注目的高潮,句中的“压轴”用的是比喻义。在这个句子中,“压轴”的使用对象是“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中“拜登”的演讲。但是,句中的“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后面有“首日”,这表明这次“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会期不止一日(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确实还有几日),那么,“拜登”的演讲并不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最后,“压轴”的使用是不准确的。一般地说,可以把“压轴”删去。当然,“压轴”在原句中是用来修饰“出场”的,使用“压轴”意在表明“出场”的重要,简单地删去“压轴”减轻了这种份量。考虑到这一点,也可以把“压轴”改为“隆重”之类的词。“隆重”意为盛大庄重,用来形容“出场”是可以的。


着重 zhuózhòng
2024年8月20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会游泳未必能自救,防溺水立法并非小题大做》。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大部分游泳培训机构并没有着重设置溺水培训课程,即便有也是和其他游泳技能课搭售的,要么没有,要么内容太过简单,比如某培训机构所教的溺水自救内容只有水中站立、换气、打水等基础动作。”这个句子中的“着重”一词使用有误。“着重”的意思是把重点放在某方面,加强。“着重”通常用于修饰人在言语、思维等方面的抽象性行为,如“着重指出”“着重研究”。句中的“着重”用于修饰“设置”,“设置”虽然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种行为,但不属于言语、思维方面的行为,“着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着重”改为“专门”。“专门”有一个意思是特地,即专为某件事而从事某种行为。用于句中修饰“设置”,即表示“设置”这个行为是专为“溺水培训课程”这件事而从事的,这符合句中要表达的原意,因此“设置”的使用是合适的。


成见 chéngjiàn
2024年8月21日《文艺报》第2版刊登文章《从青春出发,他们走向开阔和深远》。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实际上,我们不太可能给这些长篇小说创作贴上任何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标签,但就从其创作本身来说,也没有如想象中那般落入任何我们通常认为的小说写作成见之中。”这个句子中的“成见”一词使用有误。“成见”有两个词义,一是指个人形成的见解,二是指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成见”的这两个词义在使用中都有一定的要求,前者的使用对象通常限于个人,后者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集体,但含有贬义,通常表示这种固定的看法是片面的,不合事实的。句中的“成见”,指的是得到公认的“通常认为的小说写作”上的规则、要求等,它一方面不是某个人的看法,而是具有社会性的,同时也不含有贬义,“成见”在这个句子中不合这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它在句中的使用是不适合的。可以把“成见”改为“规范”“规则”之类的词。“规范”和“规则”都可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转变 zhuănbiàn
2024年8月20日《今晚报》第12版刊登报道《暑假近尾声,“新初中生”准备好了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暑假进入倒计时,对于小升初的孩子来说,中学是一片新的天地,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人际关系都将发生很大的转变。”这个句子中的“转变”一词使用有误。“转变”的意思是从一种情况转到另一种情况。“转变”的指向对象,通常限于人的思想、作风等人的内在性事物,表明“转变”这个行为是人可以自行操控完成的,如“转变态度”“转变立场”。句中“转变”的使用对象是“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但相对来说,这些都不是人的内在性事物,而是外在于人的事物,人不可能自行完成对它们的改变,因此“转变”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转变”改为“改变”或“变化”。“改变”与“转变”的词义基本相同,但在可指向对象上要比“转变”丰富得多,除了像“转变”一样可指向思想、作风等人的内在性事物,还可指向于各种外在于人的事物,因此能够适用于句中。“变化”则指人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转变”和“改变”侧重于使用对象产生新状况的过程中人作为行为主体的作用,“变化”则更侧重于使用对象自身所产生的新的状况,而不考虑人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来源:咬文嚼字(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9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6:57: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08)匆匆 曝光 改造 战果 各持己见 比附



匆匆 cōngcōng

(一)
2024年8月23日《生活报》第4版刊登报道《银行职员发现异常报警,抓获“跑分”团伙追回赃款》。文中写道:“由于取款金额庞大,该人行为异常,柜员按规定要求其向七台河市反诈骗中心进行报备。然而,该男子不仅坚决拒绝,还神色匆匆地离去。”这节文字中的“匆匆”一词使用有误。
“匆匆”的意思是急急忙忙的样子。“匆匆”通常用于修饰人的行为,这节文字中“匆匆”的使用对象是“神色”,但“神色”是人的表情而不是人的行为,“匆匆”不合适使用。
可以把“匆匆”改为“慌张”之类的词。“慌张”的意思是因心里有事而不能镇定,在神色和行动上表现出不自然的状态。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该男子”因从事“跑分”(一种诈骗手法)的犯罪行为而心里有鬼,在“神色”上表现得不自然,使用“慌张”是合适的。


(二)
2022年11月21日《文汇报》第1版刊登报道《“宝宝屋”开张,“一老一小”开心》。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日子在这样的拉扯中匆匆。”这个句子中的“匆匆”一词使用有误。
“匆匆”通常作为动词的修饰语而使用。句中的“匆匆”做了“日子”的谓语,这是把这个形容词当动词来使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匆匆”改为“匆匆而过”之类的话语。这样改了以后,与“日子”构成主谓关系的是动词“过”,“匆匆”则是“过”的修饰语,符合其作为形容词的使用要求。



曝光 bàoguāng 改造 găizào
(一)
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2024年8月19日刊登文章《一个贫穷的作家决定重新找工作》。文中写道:“在《我的皮村兄妹》里,袁凌记录的几位作家,没有因为写作彻底走出生存的困境。范雨素走红后,名气没能真正改善她的经济。陈年喜在写作出版外,也在靠销售农产品改善生活。曝光并未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改造。”这节文字中的“曝光”和“改造”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曝光”。“曝光”的本义是指照相中使照相底片或感光纸感光并形成潜影,这是照相的专业用语,引申后比喻原来隐秘的事显露出来使外界知道。这节文字中的“曝光”用的是其引申义。需要注意的是,引申义的“曝光”,其使用对象通常是具有负面性的事情,在一般情况下是当事人不愿意让外人知晓的,这节文字中“曝光”的使用对象是“范雨素”和“陈年喜”,但这两人并不具有负面性,“曝光”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改造”。“改造”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对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应需要,二是指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前一个意思的“改造”,其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具象的物品,如“改造房屋”;后一个意思的“改造”,其指向对象则比较宏观,如“改造旧世界”。这节文字中“改造”的使用对象是“他们的生活”,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具有抽象性,前一个意思的“改造”不能适用;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是比较微观的事物,后一个意思的“改造”也不能适用。另外,不管是哪一个意思的“改造”,都是人对相关对象所采取的行动,但这节文字说的是“他们的生活”自身所出现的变化,并不是某一个行为主体在对“他们的生活”采取某种行动,从这一点来说,“改造”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曝光”改为“出名”之类的词。“出名”的意思是建立起名声,某个名字所代表的人为外界所广泛知晓。这节文字说的是“范雨素”“陈年喜”因为从事“写作”活动而在社会上建立起了一定的知名度,使用“出名”是合适的。“改造”可以改为“改变”。“改变”指相比原来出现变化,“改变”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推动所致,也可以是其自身因某种因素出现的作用所致,因此适用于这节文字


(二)
2022年6月14日《长江日报 》第12版刊登报道《让人们走进影院欣赏中国史诗英雄的风采》。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近日,由《格萨尔》史诗改编的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曝光了首支预告片,预计年内上映,这圆了整个制作团队多年的梦想。”这个句子中的“曝光”一词使用有误。
“曝光”的使用对象通常是具有负面性的事物,句中“曝光”的使用对象是“首支预告片”,但“首支预告片”在句中是作为对“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的宣介推广而出现的,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不具有负面性,因此“曝光”的使用是不适合的。
可以把“曝光”改为“推出”之类的词。“推出”的意思是献出,拿出,这个词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具有正面性,符合这个句子的语境。



战果 zhànguǒ 各执己见 gèchíjĭjiàn
2024年8月22日《新民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乌克兰“另辟战线”恐难改变大势方向》。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乌克兰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发起突袭已近半个月,俄乌双方对于相关战果各持己见。”这个句子中的“战果”和“各持己见”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战果”。“战果”指战斗中获得的成果。“战果”这个词具有倾向性,对于在战斗中的双方来说,同样的情况对于其中的一方如果是“战果”,对于其中的另一方就不是“战果”,而是战斗中的损失。在这个句子中,“战果”的使用对象是“俄乌双方”,但这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战果”不能同时使用于双方,因此它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各持己见”。“各持己见”的意思是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见解。“各持己见”通常用于在对立的双方或多方进行协商谈判时各方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妥协。句中的“俄乌双方”虽然处于对立状态,但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双方并没有在进行协商或谈判,在这种语境下,“各持己见”的使用是不适合的。
可以把“战果”改为“战况”。“战况”指战斗的情况,战斗的结果。“战况”是个中性的词,对于在战争中的双方,不论胜败都能适用。可以把“各持己见”改为“各说各话”之类的话语。“各说各话”的意思就是对立中的各方各自按自己的需要说话。



比附 bĭfù
2024年8月23日《文艺报》第5版刊登文章《现代生活的可燃性》。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低欲望社会、初婚年龄延后、少子化……这些常用来比附日韩的词汇,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自媒体的推送内容里,极繁复又极精确地向公众描述着此刻的我们。”这个句子中的“比附”一词使用有误。
“比附”的意思是用不能相比的东西来勉强相比。句中说的是用“低欲望社会”“初婚年龄延后”“少子化”这些词语来表示“自媒体的推送”(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并不是说用这些词语来与“日韩”相比,“比附”的使用不合词义。
可以把“比附”改为“记录”“描写”“反映”之类的词。这些词的词义不尽相同,但都可表示“自媒体的推送”这样一个行为。在使用“记录”“描写”“反映”这些词替换“比附”之后,“日韩”的后面需要加上“社会”之类的词,使这些动词与其宾语的搭配更为准确。
另外,句中的“词汇”也要改为“词语”之类的词。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9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8:39: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09)体贴 体贴入微 舍不得 自成一派


咬文嚼词(109
体贴 tĭtiē
(一)2024年5月2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读放翁诗有感》。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虽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但放翁不少诗里尽是对‘守着妻子儿女’的日常生活细节的体贴。”这个句子中的“体贴”一词使用有误。“体贴”的意思是细心忖度别人的处境和心情,给予关怀、照顾。“体贴”的使用对象通常限于人,句中“体贴”的使用对象是“日常生活细节”,这虽然是来自作为人的“妻子儿女”的内容,但它不是人本身,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放翁”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心关注,“体贴”的使用不合词义。可以把“体贴”改为“关切”。“关切”的意思是关心,关照,用在这个句子中解释行为主体“放翁”对“妻子儿女”的“日常生活细节”的高度关注,是合适的。
(二)
2022年9月22日《长江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霞满天〉:一次极限写作》。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小说体贴了也致敬了一位‘女神’,更是不分性别的人类可能蕴藏着的抗打击与开辟新境界的精神力量的极限与可能。”这个句子中的“体贴”一词使用有误。“体贴”是一个形容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体贴”和“致敬”并列在一起,共同对“一位‘女神’”产生支配作用,但“致敬”作为动词可以这样使用,“体贴”作为形容词则不能这样使用。可以把“体贴”改为“描写”“塑造”之类的词。“描写”指用语言文字把人或事物的形象或客观的事实表现出来,“塑造”有一个意思指用语言文字把人物形象表现出来。“描写”“塑造”都是句中的行为主体“小说”的基本手段,它们是动词,可以和句中的另一个动词“致敬”并列,对“一位‘女神’”产生支配作用,因此用在句中是合适的。
体贴入微 tĭtiē-rùwēi
微信公众号《上海纪实》2024年8月23日刊登文章《八十年代小记》。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他还精心照料这些花花草草的,体贴入微。”这个句子中的“体贴入微”使用有误。“体贴入微”的意思是对人照顾得十分细致周到。“体贴入微”的使用对象通常限于人,句中“体贴入微”的使用对象是“花花草草”,这是一种物品,“体贴入微”不能适用。可以把“体贴入微”改为“细致入微”。“细致入微”形容做事情十分仔细。这个词语的使用对象通常是人做的事,用在句中形容行为主体“他”对“花花草草”的养护十分细致周到,是合适的。
舍不得 shĕ·bu·de
(一)2024年8月12日《黑龙江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白脸山走笔》。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舍不得在山顶凉亭坐下休息,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观赏。”这个句子中的“舍不得”使用有误。“舍不得”的意思是很爱惜,不忍放弃或离开,不忍使用或处置。“舍不得”通常表示行为主体对事物的爱惜,如果是一种行为方式,通常表现为行为主体不愿意停下其从事的这个行为。句中“舍不得”的使用对象是“坐下休息”,但句中的行为主体“我”并未从事“坐下休息”这个行为,而是马上开始了“观赏”的行为,在这种情景下,“舍不得”的使用不合词义。可以把“舍不得”改为“来不及”。“来不及”的意思是因时间紧迫,不能从事某种活动。句中说的是因为马上要“观赏”,没有时间从事“坐下休息”的活动,使用“来不及”是合适的。
(二)
2024年8月25日《北京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我的“藏球”生涯》。文中写道:“1957年,我在东华门委托行见到一个英国产的全无缝乒乓球,要价四元,那可是我半个月的伙食费。买吧,囊中羞涩;不买,又舍不得。”这节文字中的“舍不得”使用有误。“舍不得”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由行为主体掌控的事物。这节文字中“舍不得”的使用对象是“一个英国产的全无缝乒乓球”,但其时这个使用对象还属于“东华门委托行”,也就是说,它还不属于句中的行为主体“我”。这节文字说的是“我”因为喜欢这个“一个英国产的全无缝乒乓球”,很想买下来,如果“不买”在情感上会难受。在这种情景下,“舍不得”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舍不得”改为“放不下”之类的话语。“放不下”有一个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个物品有浓厚的情感,难以放弃,这个词语的使用对象可以是已经为行为主体掌控的事物,也可以是未为行为主体掌控的事物,用于这节文字中是合适的。
(三)
微信公众号《夜书房》2024年4月19日刊登文章《金庸小说内地翻印史的开端》。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四十多年前批判武侠小说的这段奇文,我舍不得不抄录在这里……”这个句子中的“舍不得”使用有误。“舍不得”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人从事的某种行为,但不能是没有从事的行为。句中的“不得不”,使用对象是“不抄录”,其中“抄录”是人的行为,但它前面有“不”,表明“抄录”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是一种没有从事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我”对于“抄录”这件事很希望办到,“舍不得”不合词义。可以把“舍不得不抄录”改为“很愿意抄录”之类的话语。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舍不得”的释文是:“很爱惜,不忍放弃或离开,不愿意使用或处置”(书证从略)。这个释文用语中的“不愿意”是不准确的。对一种行为表示“不愿意”,通常表明行为主体对这个行为是厌恶、排斥的。但“舍不得”要求行为主体对使用对象是爱惜、爱护的,“不愿意”与这种情感是不合拍的。“不愿意”与“舍不得”对于行为主体来说,表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现汉》用“不愿意”来解释行为主体“舍不得”的心理状态是不准确的。
自成一派 zìchéngyīpài
2024年8月24日《福建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儿童文学的“侠之大者”》。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全书分十五章,每章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单独时自成一派,拼合时逻辑通顺,读来甚妙。”这个句子中的“自成一派”使用有误。“自成一派”指在学问或技能上与他人不同,能够依靠自我的力量成为一个流派或派别。“自成一派”的使用对象通常应表现在学问或技能方面,句中说的是在一本书中的“每章”相对“独立”,也就是可以“单独阅读”而不影响理解,这个意思不能使用“自成一派”。可以把“自成一派”改为“自成一体”。“自成一体”的意思是在众多的同类事物中可以依靠自己的能量成为一个整体,而不需要依赖另外事物才能存在。这个意思用于指一本书中的“每章”,就是指“每章”都可以“单独阅读”,因此使用“自成一体”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刘诗扬

1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20:37: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报道又闹乌龙,错把董事长秘书当董秘

8月28日,一则“上市公司女董秘裸辞摆摊收入翻倍”的新闻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

传媒见闻看到,该报道的原发媒体是潮新闻,文章开头称“正在滑肉丸的伍名琴,裸辞前是上市公司董秘,她说,出摊比上班自由,况且挣得还多。




接着,在文章的另一处,报道又称:“几个月前的伍名琴还画着精致妆容,穿着制服,在高档写字楼给上市公司董事长当秘书




一会儿“上市公司董秘”,一会儿“上市公司董事长秘书”,文中对伍名琴职位的表述引发了网络热议。

有网友称“将董事长秘书简称为董秘怕是媒体闹乌龙了”,还有网友热心地为潮新闻科普“董秘”与“董事长秘书”两者的区别。




据悉,董秘的全称是董事会秘书,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之一,负责公司董事会的日常工作。而董事长秘书,负责协助董事长处理日常工作事务,包括日程安排、文件管理、会议组织等。

也就是说,“董事长秘书”和“董事会秘书”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职级和角色差别较大,收入也相差较大。

此番讨论提醒媒体工作者在报道时应严谨对待专业名词,避免误导公众。

资料显示,潮新闻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倾力打造的新闻传播平台。潮新闻客户端整合了天目新闻、浙江新闻、小时新闻三大移动客户端的力量,贯通省市县三级媒体资源。



来源:传媒见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8wNvhyqTcGUji3aX7d0g


编辑:刘诗扬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