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2:05: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爱好者20242期目录

来源:新闻爱好者杂志(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62#
 楼主| 发表于 2024-3-6 20:17: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刊速递 | | 2024年第3期
目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战略考量与理论贡献
许恒兵
新质生产力的缘起、生成动力与培育机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王世泰 曹劲松

哲  学
西方民主制结构性缺陷的形而上学根源:阿甘本论治理的僭政
郑雨晨 王雨辰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机理与实践路径
夏海燕 薛   君

经济学
双元创新何以增强组织韧性:中国情境下的多案例研究
孙亚南 蒋璐瑶
竞争对手混合所有制结构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提升
姚文韵 钱宇航 徐   巍

社会学
情境化动员:治理转型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基础和实践逻辑
卢义桦 田   鹏

法  学
效力瑕疵合同返还不能时折价补偿的计算标准
李永军 李   昶
被执行人异议之诉的实践检视与制度完善
王启辉

新闻传播学
重访“关键事件”:一种新闻学方法论的探索
白红义
复杂性转向:计算传播学的发生逻辑
韩少卿 巢乃鹏

钟山文艺论坛
人民美学:融媒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形态
杨   杰 王淑月
教育学知识社会视野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陈   亮

长江文化论坛
构建认同:智媒城市地方感的回归路径与主体性重建
邓天白
社交网络赋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特征、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周 锦 曹鲁娜

文章摘要
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战略考量与理论贡献
许恒兵
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重大转型和社会形态更替从根本上讲就是生产力不断新质化的结果。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能级跃升,它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基本方向、以新兴产业为主要载体,是实现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的新质态生产力,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宏阔深远的战略考量,旨在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重大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引领。

新质生产力的缘起、生成动力与培育机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王世泰 曹劲松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它描画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进程中经济治理技术和空间的场景变化。作为一个饱含着中国元素的经济学概念,它的缘起是: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惯性使然、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性延续、经济结构迭代升级的现实吁求。由此,培育新质生产力要从四轮驱动融合的发展动力来认识,即科技进化的内驱力、资本增值的推动力、政策扶持的传导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促成“新质生产力画像”生成,就要从五个方面着力:第一,推动战略性新兴集群产业融合式发展;第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转向高端价值链;第三,促进现代流通业更加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第四,培育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互融共生的数字产业集群;第五,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场景。

西方民主制结构性缺陷的形而上学根源:阿甘本论治理的僭政
郑雨晨 王雨辰
政府治理压倒人民主权、“人民的代表”压倒人民是西方现代民主制的结构性缺陷,阿甘本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深入探析了这一缺陷的根源。首先,阿甘本指出西方民主制对“人民”概念的虚构以对少数个体的排斥作为前提条件;其次,阿甘本认为现代西方民主制复刻了西方形而上学的“神圣经世”结构,这导致符号性的“人民主权”被资产阶级政府的治理实践所代表和僭越;最后,阿甘本指出了西方民主政治的主权被自由市场秩序所塑造并服务于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事实。阿甘本的批判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阶级性的论题,凸显了治理与民主的张力,其问题在于将西方民主制的缺陷完全归咎于形而上学的谱系与结构,泛化了治理的概念,缺乏资本批判视角,这导致其理论难以有效介入民主与治理实践,而中国共产党对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机理与实践路径
夏海燕 薛 君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背后文化基因、文化密码的坚守,是中华民族面对近代以来种种文化冲击没有失去根基和方向而任人宰割的根本。文化主体性从内涵来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有别于他者的独特文化特征;从过程来看,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中华文明在兼容并蓄中自我丰富、自我发展,靠的是坚守自我文化立场的文化自主性;对外能有效防范西方霸权主义文化侵略和政治圈套,对内凝聚国民力量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靠的是持续进化的文化能动性;准确把握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方向、开创新局,靠的是具有前瞻、远虑和创新特质的文化创造性。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应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夯实走自己路的文化自主性根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推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文化能动性嬗变;深入推动“第二个结合”,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创造性范本。

双元创新何以增强组织韧性:中国情境下的多案例研究
孙亚南 蒋璐瑶
进入VUCA和BANI时代的叠加期,塑造组织韧性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双元创新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6家制造型企业为例开展多案例研究,基于“行为——能力——结果”的逻辑框架,构建出“双元创新——核心能力——组织韧性”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制造型企业探索式和利用式的双元创新行为实践是塑造高韧性组织的直接驱动力,而通过开展双元创新提升技术和市场两个层面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得以成功塑造组织韧性的强大支撑。同时,变革型领导是制造型企业双元创新实践中塑造组织韧性的有效加速器。为此,企业不仅应充分意识到双元创新的积极作用,而且要通过技术和市场能力的协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激活领导者的变革特性,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

竞争对手混合所有制结构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提升
姚文韵 钱宇航 徐 巍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出发,本文实证检验了竞争对手混合所有制结构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主要的发现为:竞争对手混合所有制结构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竞争机制是这一影响产生的主要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竞争对手混合所有制结构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在上市公司产权性质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上市公司竞争压力更大、董事长与总经理非两职合一以及分析师关注程度更高时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竞争对手混合所有制结构通过抑制过度投资和缓解投资不足两个方面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效率。由此可见,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因而需要在混合所有制推动和发展过程中统筹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两侧,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情境化动员:治理转型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基础和实践逻辑
卢义桦 田 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深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在完成“合村并居”后仍然面临治理重构、秩序整合等现实挑战。应当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把握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基础和实践逻辑,充分认识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农民集中居住社会动员中的行动策略及实践机制。本文从治理转型视角出发,提出情境化动员分析框架,从动员主体、动员策略以及动员效果等维度考察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动员主体在不同治理情境下呈现多元化特征,且主客体在不同动员路径中相互转换;动员策略遵循实用主义导向,在不同动员诉求下呈现复合化特征;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动员在实现动员目标的同时完成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再生产。情境化动员的过程也是村庄共同体社区化重建及农民市民化再造的过程,如何突破“村—居”二元制度张力并以治理能力为导向重塑多元化社会行动体系,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构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并过渡到地域性治理共同体的关键。

效力瑕疵合同返还不能时折价补偿的计算标准
李永军 李 昶
《民法典》第157条规定效力瑕疵合同返还不能时应折价补偿,但并未对折价补偿的计算标准作具体规定。对此主要有客观价额说与主观价额说两种观点。《九民纪要》坚持以双方约定价款作为折价补偿的计算标准,并对标的物的涨跌以平均分摊为原则,综合考虑多种要素予以适当倾斜。《九民纪要》中的这一主观价额标准以及相关规定存在一定问题。最高院在《合同编通则解释》中对《九民纪要》作了部分修正,采用了以客观价额标准为主的计算标准,但在如何确定评估客观价额的时间以及合理方式等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折价补偿原则上应采客观价额标准,但实施中也存在一些例外。在因转售标的物等情况产生增值或贬值时,相应的增值或贬值部分应在折价补偿时全部归于得利人。标的物客观价额的评估时间点应为财产移转时,对其估价方式的选择应遵循比例原则。

被执行人异议之诉的实践检视与制度完善
王启辉
《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新设了被执行人异议之诉,为债务人主张执行名义所载请求权与债权人实体法上的权利状况不符,提供了审判程序保障。被执行人异议之诉应属于消极确认之诉,其基本逻辑是基于法定的异议事由,否定执行依据所载请求权,从而排除执行力。但是,就目前的制度规范看,正在建立的被执行人异议之诉制度在诉讼请求、异议事由、起诉时间等方面存在缺憾,应当以实质性地解决争议、保障起诉权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增设诉讼请求以消极确认执行依据所载请求权,贯彻既判力以科学配置异议事由范围和除斥效力规则,聚焦执行力以合理设定起诉时间和管辖。

重访“关键事件”:一种新闻学方法论的探索
白红义
新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事件驱动的活动,有些事件不仅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也会成为影响新闻业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重访“关键事件”这一新闻学概念的提出以及在现有研究中的使用情况,本文尝试发展一种以关键事件为方法论的研究策略,并称之为“事件新闻学”,意在强化事件在新闻学中的理论意涵。一方面,深化对事件性质的理解,跳出危机事件的窠臼,探讨更多面向的事件类型;另一方面,创新对事件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在过程、结构、关系等多个维度中考量事件。“事件”是一个很好的透视新闻业变迁的视角,把它作为一种新闻学研究的方法论还需更好地把握关键事件的内涵、定位、类型,并且探索适配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使得关键事件这一思维方式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证研究。

复杂性转向:计算传播学的发生逻辑
韩少卿 巢乃鹏
人类传播具有本体上的复杂性,复杂性亦是传播学发展的驱动力。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数字社会,复杂性科学持续改变着传播研究的计算方法,计算传播学正是以复杂性为中心的范式转向结果。本文深入探讨了传播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和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计算演化,将复杂性转向理解为计算传播学的发生逻辑。计算传播学在学科源头上就引入了复杂性科学的范式思想,它在认识论上所秉持的便是一种复杂性观点,大数据计算在本质上是对复杂性的计算处理,“复杂性-计算”的不断交织驱动了传播研究的计算转向。

人民美学:融媒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形态
杨 杰 王淑月
人民美学范畴的诞生是中国式文艺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必然,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时代化、中国化崭新成果。人民美学是融媒时代人民全方位、沉浸式参与的“人民的美学化呈现”与“美学的人民化表达”双向建构的文艺新形态,具有人民主体的在场性、文艺理念的媒介性、艺术表现的技术性特质,表现为与Sora、Claude3、AIGC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迅捷、深度融合,展现出新时代人民文艺生产主体的一元与多元、文艺传播的互动与融通、文艺接受的主动与再创造的未来发展态势。

知识社会视野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陈 亮
在知识社会转型与未来教育变革的双层驱动下,新型研究型大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合作,展现富有生命力的组织特性,建立起一种城际共生平衡生态圈。新型研究型大学基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特色化的新起点,主动融入知识社会的组织生态,与多态性组织形成目标、实践和价值的耦合基础。基于这些耦合性,新型研究型大学创生出组织韧性、跨界性、有组织性、包容性等组织特性,全面强化大学的知识创造螺旋、组织生态与服务社会能力。面对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风险,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凸显组织特性,推动有组织科研创新,培育生态型组织,打造多主体协同善治的组织链条,共促可持续发展。

构建认同:智媒城市地方感的回归路径与主体性重建
邓天白
智媒城市区别于传统都市主义的空间传播机制,其地方感呈现出虚实场景交织的感知动态化、个体情感体验的微空间化、社会互动参与的权力可塑性及身体与空间的分离错位感等新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人与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可沟通程度。从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与传播学“空间转向”的跨学科视角出发,将智媒城市空间的媒介沟通功能作为其地方感形成的起点,运用自然空间修复器的场景化实践、人文空间承载物的意象性表征,以及社会空间日常化的公共性再现等实践路径,来建构和形塑人们对于自然空间的环境认同、人文空间的文化认同以及社会空间的身份认同。而人在地方感回归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发挥其主体性反制作用,以人本主义实现与自然空间的“超链接”,与人文空间的“再部落化”及在社会空间中的“具身公共性”,建立起与城市空间的深度情感连接。

社交网络赋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特征、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周 锦 曹鲁娜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资源融合、市场融合、产业融合和空间融合的演变发展基础上,推动了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社交网络赋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一方面表现为推动文化旅游在技术变革下进行文化旅游品牌构建,另一方面表现为发挥社会属性并利用网络效应推动文化认同构建。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研究案例,基于用户在“大众点评”平台上发布的有关评论内容,讨论社交网络如何助力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基于此,应充分利用社交网络赋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新场景,促进文化旅游消费新升级,推动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建设。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63#
 楼主| 发表于 2024-3-12 22:23: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闻大学》2024年第2期目录




来源:新闻大学(公众号)
编辑:李佳

1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17:08: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刊概览 || 《哲学动态》2024年第2期目录与摘要































来源:哲学中国(公众号)
编辑:李佳

2.1.png (870.49 KB, 下载次数: 26)

2.1.png
16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11:17: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2期目录




来源:道德与文明(公众号)
编辑:李佳



16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2:5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现代出版》2024年第3期目录




来源:现代出版(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3:03: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编辑》2024年第3期目次




来源:中国编辑(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8#
 楼主| 发表于 2024-3-24 10:59: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4年第3期目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来源:现代传播(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4 11:00: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媒观察》2024年第3期目录

目录
卷首语
从阁楼到地下室:走向社会的传播思想史
/刘海龙
新闻传播思想史
生成性公众观:平台社会的来临与李杜之争的终结
/胡翼青任依瓯
大宗货物到媒介研究:数字时代英尼斯媒介偏向论的再挖掘
/朱润萍王玉婷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研究
事实核查:恩格斯关于意大利第一次独立战争百篇报道的新闻观研究
/陈力丹
深观察
布鲁塞尔效应与中国数字治理的制度创新
——中美欧竞合博弈的建构主义解读
/方兴东钟祥铭谢永琪
舆情精准研判中的 ChatGPT大数据、大模型、大计算范式驱动的理论与应用探索
/丁晓蔚刘梓航刘天昊
与谈·数字时代的情感
感动中国:情感与媒介研究何以可能
/李红涛刘于思王佳鹏袁光锋周睿鸣
灯下漫卷
分享的律令:数据化浪潮下社会秩序的重构
/何秋红陈新毅
媒介文化研究
数字亲密重构信任:技术具身下青年异地恋的媒介实践
/叶钰湾
制造身份:电商平台消费者交际中的礼貌互认
/吴辰越
符号迷恋:网络影评再媒介化的底层逻辑
/高智阳
新闻史鉴
破解集中与分权之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体系的调整
/
卷首语
“从阁楼到地下室”:
走向社会的传播思想史
刘海龙
"From attic to basement":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Thought Towards Society
Liu Hailong
【摘要】
传播思想史是国内传播研究十分活跃的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术共同体从无到有,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和十年前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思想史研究起源于哲学观念史,早期就是哲学学术史的一部分,作用是从历史维度厘清观念的形成过程。但是慢慢地观念史就不满足于仅仅扮演学术研究附庸的角色,开始专注于观念本身的生成过程。思想史不再是学术史的附庸,而是如达恩顿所呼吁的,与社会史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在研究问题上跨越学术史的边界,在史料上多向下看,就像本雅明在“拱廊计划”里所做的那样,与当下社会的传播观念展开对话,与历史研究、传播学术史进行对话,让传播思想史研究不再只是为学术研究提供文献综述与思考线索,而是成长为功能更多样、更具有主体性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
传播思想史;传播观念;社会史
新闻传播思想史
生成性公众观:
平台社会的来临与“李杜之争”的终结
胡翼青 任依瓯
Generative Public View :the Advent of Platform Society and the End of "Lippmann-Dewey Debate"
Hu Yiqing,Ren Yiou
【摘要】
100年前,李普曼《舆论》与《幻影公众》的相继问世给杜威尚未成形的民主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杜威认同李普曼揭露的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民主弊病;另一方面,他无法抛却公众参与的民主理想。因此,杜威在“生成性公众观”之上重建民主理论。杜威的公众观与他对黑格尔的深入研究息息相关,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生成性公众观”奠定了理论基础。百年后的今天,现代技术解构了“局内人”的神话,而生成性公众不得不与媒介“生成性”缠绕共生,“李杜之争”也因而落下帷幕。
【关键词】
生成性公众观;杜威;李普曼;黑格尔
“大宗货物”到媒介研究:
数字时代英尼斯媒介偏向论的再挖掘
朱润萍 王玉婷 冯 诚
From the Staples Theory to Media Studies:Revisiting Harold Innis' Media Bias Theory in the Digital Age
Zhu Runping,Wang Yuting,Feng Cheng
【摘要】
英尼斯的大宗货物研究不仅为媒介研究提供了诸如时间、空间、偏向等初始概念,还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视角。然而,除了加拿大的一些学者外,其他地区的学者几乎都忽略了它们。本文通过整理大宗货物研究的方法和论点,并结合英尼斯媒介研究的基本论述,在回应围绕偏向论争议的同时,重新阐明媒介偏向论的内涵,为当下数字媒介的研究提供一些历史回溯性思考。通过梳理,本文发现英尼斯的大宗货物研究使用的是一种物质性、历史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方法,它与媒介偏向分析的结合,可以平衡当前以ANT主导的数字媒介研究的空间偏向,帮助我们找到媒介在研究中的恰当位置,并发现数字媒介研究中新的问题。
【关键词】
大宗货物论;媒介偏向论;物质性;空间偏向;行动者网络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研究
(特约主持:陈力丹)
事实核查:
恩格斯关于意大利第一次独立战争
百篇报道的新闻观研究
  月  陈力丹
Fact Checking:Engels' View of Journalism in Hundreds of Coverages of the First Italian War of Independence
Zhang Yue,Chen Lidan
【摘要】
本文以首次翻译的恩格斯编写的1848年6月关于意大利第一次独立战争的百篇报道为研究对象,讨论他的新闻观的几个要点:支持意大利民族独立战争,但不允许自己的倾向影响对意大利方报道的判断;必须拥有广泛而不是狭小范围的信源;将事实的报道视为一个真实报道的过程;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源,分析信源的可靠性和分辨信源的倾向;具备与战争新闻相关的地理和军事知识。作者认为,恩格斯的以上认识似乎显得原始,但其实正是遵循新闻工作规律的表现,符合唯物史观的认识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溯源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
恩格斯;意大利第一次独立战争新闻;新莱茵报;新闻真实;事实核查
深观察
“布鲁塞尔效应”与中国数字治理的制度创新
 ——中美欧竞合博弈的建构主义解读
方兴东 钟祥铭 谢永琪
The "Brussels Effect"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Digital Governance in China
Fang Xingdong,Zhong Xiangming,Xie Yongqi
【摘要】
欧洲过去十年在数字治理方面稳步推进,形成了强大的“布鲁塞尔效应”,成为全球数字治理的制度高地。基于建构主义的批判视角,本文揭示了欧洲数字治理的独特经验、禀赋与逻辑,也展示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多边合作与对话在塑造和平与稳定的全球数字秩序中的关键作用,呈现出数字政策背后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动态,更好地理解数字治理的复杂性和多元影响因素。重新审视欧洲的价值和意义,像学习美国技术创新一样学习欧洲的制度创新能力,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这既是中国应对美国对华科技战的关键战略性变量,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国作为全球治理抵御碎片化趋势的重要力量,以及有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现实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数字治理;建构主义;AI治理;布鲁塞尔效应;科技战
舆情精准研判中的ChatGPT:
“大数据、大模型、大计算”范式驱动的
理论与应用探索
丁晓蔚 赵 鑫 刘梓航 刘天昊
ChatGPT in Precise Public Opinion Judgement: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xploration Driven by the New Paradigm of "Big Data,Big Model,Big Computation"
Ding Xiaowei,Zhao Xin,Liu Zihang,Liu Tianhao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ChatGPT类大语言模型(以下简称ChatGPT)在舆情精准研判场景中的基础理论和实证应用。在理论部分,提出“大数据、大模型、大计算”全新范式驱动的舆情精准研判。深入剖析了ChatGPT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它与传统舆情分析方法相比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局限。在对ChatGPT的特点和舆情精准研判的要义进行厘定的基础上,对舆情研判中人工智能(AI)的应用现状加以分析。随后,从学理方面探析了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复杂舆情的精准研判以及ChatGPT在舆情精准研判中的实际应用,分析其在文本分析、情绪识别、舆情预测和预警中扮演的角色。理论探讨的同时取用了认知科学和传播学的视角,为舆情精准分析和研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实证部分,利用ChatGPT大模型预测热门话题和事件是否会登上热搜(以“登上热搜”作为重大舆情事件和事件舆情的重要表征),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hatGPT类大语言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它能在网络早期流传的信息中,洞察潜在的网络热点,提前判定可能引发社会关注的事件,从而具备预警功能。这项实证研究,有力地阐明了ChatGPT类大语言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显著效用,并与文中理论探讨相呼应,揭示了大语言模型类先进AI技术和“大数据、大模型、大计算”全新范式在舆情精准研判中的重要地位、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
舆情分析研判;精准研判;ChatGPT;大语言模型;“大数据、大模型、大计算”全新范式
与谈·数字时代的情感
“感动中国”:
情感与媒介研究何以可能
 阳 范 昀 李红涛 刘于思 王佳鹏 袁光锋 周睿鸣
"Touching China" :How Emotion and Media Studies Become Possible
Chen Yang,Fan Yun,Li Hongtao,Liu Yusi,Wang Jiapeng,Yuan Guangfeng,Zhou Ruiming
【摘要】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媒介(特别是数字媒介)与情感的相关议题日益引发关注。从近年来社交媒体和媒体平台日盛之下的新闻和媒介实践来看,关注数字媒介中潜藏的情感与舆论的互构,是立足中国在地经验、从人文与社会科学广阔的学理资源中寻求理论建构的过程。“感动”这一情感在中国耳熟能详,但立足中国经验、具有普遍理论意义的相关研究仍显匮乏。在2023年金秋举办的“感动中国:情感与媒介研究”工作坊上,学者们围绕感动与当代中国的情感治理、感动与情感政体、多国历史视野中的感动等问题展开研讨,期望推动将感动理论化的知识生产。
【关键词】
感动;情感;理论化;研究进路
灯下漫卷
“分享的律令”:
数据化浪潮下社会秩序的重构
何秋红 陈新毅
"The Imperative of Sharing":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Order under the Wave of Digitalization
He Qiuhong,Chen Xinyi
【摘要】
本文从“公治”与“私治”、“分裂”与“聚拢”、危机与转机三个维度,梳理和剖析全球数智之治的发展趋势与制度逻辑。一方面,研究的焦点从“是否需要监管”转至“谁来监管”“如何监管”“为了谁的利益”等更为深入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界呼吁彻底颠覆西方中心的网络治理体系,探索更加符合数智传播生态和网缘政治格局的制度逻辑。数据化浪潮的发展使得媒介以基础设施的姿态渗透进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在本体论意义上变得“中介化”。当一切变得中介化时,对于社会学的经典命题——“人类如何建构社会世界”的回答自然需要重新调整。尼克·库尔德利和安德烈亚斯·赫普合著的《现实的中介化建构》一书系统性地阐释了深度媒介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广泛的历史维度内揭示了社会、媒介和传播各个层面的关系;深入地探讨了社会的中介化对于社会空间、时间、数据三个维度的影响;详尽地分析了深度媒介化时代自我、集体面临的秩序问题;发人深省地总结了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三大后果,在《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的基础上“接着说”,为媒介化研究引入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资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深度媒介化;社会秩序;数据化;现实的社会建构
媒介文化研究
“数字亲密”重构信任:
技术具身下青年异地恋的媒介实践
 蕾 叶钰湾
Reconstructing Trust through "Digital Intimacy":Technology Embodied Media Practice of Youth in 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s
Wang Lei,Ye Yuwan
【摘要】
随着个体成为“技术具身”的赛博人,场景、身体、在场的概念发生了变迁。异地恋群体通过专注、便利、亲密的在线互动,以及双方的联合活动与共享任务,重新实现了“数字亲密”式的交流与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与媒介技术进行了“双向驯化”:媒介技术推动异地恋个体重塑自我边界,转变媒介使用惯习;异地恋个体则使技术“为我所用”,体现了物理身体的不可替代,确认了“数字亲密”的真实性。随着个体回归“在场”,异地恋群体克服了由“脱域交往”引发的信任危机,从而重新搭建起安全感与亲密感,建构起以认知型信任为主、情感型信任为辅的人际信任,以及以媒介技术和网络虚拟世界的运作规则为基础的制度信任。
【关键词】
亲密关系;信任;异地恋;技术具身;双向驯化
制造“身份”:
电商平台消费者交际中的礼貌互认
 纲 吴辰越
Crafting "Identity":Mutual Recognition of Politeness in Consumer Interaction on E-commerce Platforms
Lin Gang,Wu Chenyue
【摘要】
语用身份作为网络会话中重要的交际资源,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策略性选择。在匿名、平等的网络语境基础上,电子商务平台为消费者开拓了场景性的交际场域,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中制造的多元身份展现了数字时代网络群体对交际规约的价值共识在实践层面的话语表征。基于和谐取向的文化规约,交际双方通过使用与语用距离适切的礼貌表达互认身份,共建合作关系,或利用关系语境建构身份塑造礼貌评价以促进交际目标的实现。消费者建构的临时的、流动的语用身份替代固有身份属性成为虚拟语境下影响人际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互动机制与数字足迹的双重作用下,礼貌从交际资源转变为形象塑造的道德标准,制约着交际者的话语选择,凸显了交际者身份建构的元语用意识。然而,电商平台中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际属于“表面亲密”的人际互动,模糊的关系结构边界加速了网络社群的建立,也削弱了传统关系结构的稳定性。
【关键词】
电子商务交际;语用身份建构;礼貌;消费者互动
“符号迷恋”:
网络影评再媒介化的底层逻辑
 琰 高智阳
"Symbol Adoration":the Underlying Logic of the Remediation of Online Film Criticism
Chen Yan,Gao Zhiyang
【摘要】
根据苏珊·桑塔格的迷影理论,早期的电影迷恋将观影仪式化,是对观影行为本身的迷恋,最初的电影批评也是在电影迷恋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数字时代的来临让电影批评和网络接轨,并显露出社群化、精英化的“后迷影”特征;而如今,由于电影审美趣味和观看方式的变迁,网络影评总体呈现出一种“再媒介化”的趋向,以传统迷影和后迷影为代表的“电影迷恋”已经转化为大众狂欢式的“符号迷恋”。
【关键词】
迷影理论;符号狂欢;网络影评;再媒介化
新闻史鉴
破解集中与分权之困: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体系的调整
  龙
Crack the distress of concentr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Adjustment of the Propaganda Work System of the CPC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Chen Long
【摘要】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体系延续了大革命时期宣传部、党报、出版发行系统并立的格局,构建以政治委员制度为核心的军队宣传系统,依照“党不能包办政权工作”的原则形成苏维埃报刊系统,推动各系统向下延伸,直至党的末梢支部和广大党员、红军战士。相较而言,国共两党都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并运用于宣传工作的体系化运作,前者在组织上强调“集中”却归于“分散”,在领导上强调“分工”却趋向“独裁”,未能消除“思想不统一”之顽疾;后者一度走向“集体的指导”和“组织军事化”的极端,转而寻求“集中”与“分权”之平衡,奠定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体系
      
墨色·纸本
(特约主持:杨小民)
自然  |  贝特朗·巴龙(Bertrand Bellon,法国) 绘 2015年
这些在涂色纸本上纵横交错的线条是用中国墨画出来的,对我而言,这个系列作品非常重要,尽管我一般并不用它们去参展。该作品创作于2015年,有些时日了,但它时常重现于我的创作之中。
首先,这些线条代表了日常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与其他人有交集,有互动。我们是这些复杂的社会网络的产物,它是世世代代的祖先创造出来的;如今,它仍然日复一日地变化——成长、消亡和重生。
我们彼此连结,但并不意味着连结我们的是一个均衡、有效、稳定的网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目标和利益,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为之奋斗。在日常生活中,单干与合作、利己与利他,如此的矛盾统一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的心为之深深震撼……
同时,这个系列作品还关注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通过黑色和线条的结合来表现情感。黑色也许是最单纯的颜色,却充满力量;这些线条也许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形象呈现。
因此,这个系列作品的初心不是绘画,也不是具象,甚至不是色彩游戏。它是生活(我的生活)的绘画表现——虽然刻意朝一个明确的方向前行,却可能同时奔赴不同的方向。
——贝特朗·巴龙(法国艺术家,巴黎萨克雷大学教授)
附:本刊参考文献示例
GB/T 7714-2015)
·
著作
·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会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288.
② 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③ Keane J. Democracy and media decad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6.
·
学位论文
·
① 傅薇.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② CALMSRB. Infrared spectroscopicstudies 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
论文集
·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
期刊文献
·
① 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9(03):91-113.
② 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06):1-16.
③ Steensen S,Ahva 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a digital age:An exploration and introduction [J]. Digital journalism,2015,3(01):1-18.
④ Domingo D,Quandt T,Heinonen A,et al.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tives in online newspapers [J]. Journalism practice,2008,2(03):326-342.
·
析出文献
·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02.
② Gürsel Z D. US Newsworld:The rule of text and everyday practices of editing the world [M].//The anthropology of news and journ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53.
·
报纸
·
① 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② 刘裕国,杨柳,张洋,等.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04.htm.
·
报告
·
①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R/OL].(2013-04-16)[2014-06-11].http:/ www. mod. 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4442839.htm.
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
电子公告
·
①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②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 1.1[EB/OL].(2012-06-14)[2014-06-11].http://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70#
 楼主| 发表于 2024-3-30 22:12: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当代传播》2024年第2期目录
来源:当代传播期刊
编辑:程正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